改革开放实现了中国社会的第几次飞跃?

“四史”学习教育之改革开放史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这就明确揭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性质。十七大报告的这一论断,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时代和战略的高度,在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同志有关思想的基础上,对我国改革开放的性质所作的科学定位,必将指引和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邓小平关于我国改革开放性质的思想

对改革性质的准确把握,是邓小平改革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早在1979年11月就指出,我国自1978年底开始的这场以实现四个现代化为目标的改革“确实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我们革命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1980年4月,他再次指出,“生产力方面的革命也是革命,而且是很重要的革命,从历史的发展来讲是最根本的革命”。[2]1984年10月,邓小平进一步指出,“我们把改革当作一种革命”。[3]1985年,他更加明确地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4]一方面,“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5]另一方面,“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的范围内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6]。邓小平关于“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的观点,是他对我国改革性质的精辟概括,也是他关于改革性质思想的最集中体现。

今天,对于他的这一重要思想,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把握:

第一,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第一次革命、也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的。

改革开放这场新的革命,同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之间,既有历史递进性,也有内在统一性。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进而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把一百多年来备受侵略欺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了独立的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这场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革命,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为实现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提供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分别以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的一届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改革开放这场革命,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同时,不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推进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制度,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这两次革命,前者属于基本制度选择,后者属于体制机制选择。

第二,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说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要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制度。

改革开放这场新的革命,绝不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对于改革,邓小平深刻总结国际国内社会主义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强调两条:一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好的,必须坚持;二是社会主义传统体制存在严重弊端,必须通过改革加以完善。改革作为一场革命,它不是要革社会主义制度的命,而是要革窒息社会主义内在生机与活力、严重妨碍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旧体制”的命。改革开放这场革命,也不同于以夺取政权为目标的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它是对已经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发展和完善,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否定。它的大前提是:这场新的革命,是在过去的革命取得成功,建设取得成就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改革是在社会主义制度自身基础上的自我调整、自我改进、自我完善。

第三,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而言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时,生产关系就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于是就引起了社会革命。通过社会革命建立了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之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对抗性矛盾解决了,生产力就会得到解放,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而改革虽然不同于社会革命,但它的目的也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扫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障碍。通过改革,调整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部分,化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非对抗性矛盾,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体制,也能够极大地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和第一次革命一样,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第四,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就改革的广泛性、深刻性、艰巨性。

改革开放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是社会深层次矛盾的调整,它必然要引起整个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的深刻变化,并触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正如邓小平指出的,“改革涉及人民的切身利害问题,每一步都会影响成亿的人”。[7]由于每项改革涉及的人和事都很广泛,很深刻,改革必然会引起多重矛盾的交织,甚至会形成一定的社会心理震荡,所以改革每推进一步都会遇到很多的阻碍。同时,改革也是极其艰巨和复杂的,而且是长期的。从这一点来讲,改革同过去的革命斗争一样,必将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我们非得有革命年代的那种革命精神,以极大的政治热情和百折不挠的坚韧毅力投身于改革不可。同时,还要有革命战争时期的那种敢闯、敢冒、敢于试验、敢为天下先的气魄和胆略。那种认为改革可以轻而易举地取得成功的想法,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是对改革开放这场革命的广泛性、深刻性和艰巨性缺乏足够清醒的认识。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

胡锦涛同志在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我国改革性质的有关思想的基础上,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从而对我国改革开放的性质进行了更完整、更科学的定位。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胡锦涛同志对我国改革开放性质的科学定位,对于我们继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改革开放作为我国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它不同于以推翻三座大山和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目标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之相比,改革开放这场革命在以下四个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是革命的条件发生了新的变化。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处于革命党、国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条件下爆发的革命,而改革开放则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处于执政党地位、国家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开展的革命。二是革命的直接目的发生了变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中国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而改革开放这场革命的直接目的是为了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实的面貌,建立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三是革命的道路发生了新的变化。新民主主义革命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疾风暴雨式的暴力革命道路,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则在是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前提下,对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一切具体制度和体制、机制进行彻底变革,走的是渐进革命道路。四是革命的结果发生了变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实现了由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向新民主主义中国的伟大历史转变,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改革开放这场革命,使中国已经实现了由贫穷落后的社会主义中国向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小康型社会主义中国的伟大历史性转变,而且正在实现着由小康型社会主义中国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的伟大历史性转变。

概括起来,胡锦涛同志关于“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的科学论述,至少蕴含着以下五个方面的要义。

第一,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新的革命。

恩格斯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8]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改革的实质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种完善和发展不可能自然而然地实现,只能通过改革来加以推动,通过开放不断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来加以发展。改革开放作为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新的伟大革命,既不是对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否定,也不是对它进行细枝末节的修修补补,而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某些不合理的方面和环节,即不合理的体制机制进行革命性的变革,兴利除弊,破旧立新。离开了改革开放这一新的革命,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与时俱进地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就会逐渐丢失其先进性和优越性。

第二,改革开放是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新的革命。

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其根本目的之一,就是要不断打破陈旧体制机制的束缚,使社会生产力获得又好又快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之所以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进行革命性变革,就是因为它已成了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实践已经充分说明,正是通过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以及其他方面的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我国的生产力,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随着实践的深化,我国改革开放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方面又愈加注重科学性:既着眼于加快生产力发展的速度,又着眼于提升生产力发展的质量;既着眼于扩大生产力发展的规模,又着眼于提高生产力发展的效益;既着眼于淘汰和改造落后的生产力,又着眼于培育生产力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既着眼于优化国内生产力发展环境,又着眼于面向世界拓展生产力发展空间,等等。这表明,改革开放作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新的伟大革命,已经并正在进入新的科学境界。

第三,改革开放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革命。

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个鲜明风格和政治优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而改革开放无疑是实现这两者有机结合的中心环节。从时代眼光来看,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作用和意义,至少体现在这样四个方面:一是改革开放把许多前所未有的崭新课题推到中国共产党人面前,迫切需要立足国情作出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回答,这就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了无法回避的客观要求。二是改革开放作为一种开拓性的伟大实践,不断创造和积累着加快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新鲜经验,这就为我们党据此作出合乎规律性的理论创造,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不竭源泉。三是改革开放构筑了联结中国与世界的广阔平台,有利于我们党在广泛吸收当代人类社会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国情作出富有中国气派的理论概括,不断增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优势。四是改革开放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实践过程,它推动着我国社会发展不断进入新的更高境界,从而也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提供新的更高起点。没有改革开放这一新的伟大革命,就没有新时期以来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也就不可能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四,改革开放是促进人们思维方式深刻转变、不断实现新的思想解放的革命。

改革开放作为新的伟大革命的一个突出标志,就是推动着人们思维方式的深刻转变。改革开放始终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不断引导人们打破落后和保守思维方式的束缚。在我国,与几千年小农经济相联系的狭隘、保守的思维方式,曾使我们一次又一次丧失了实行社会变革的良机,一次又一次失去了“对接”世界发展潮流的机遇。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直至沦为西方列强任意宰割的对象,与这种落后思维方式有很大关系。新中国成立以后,这种落后思维方式又被或多或少、自觉不自觉地沿袭下来,成为固守传统社会主义模式、搞闭关锁国的重要思想根源。正是在改革开放的有力推动下,人们思维方式的转变空前深刻,思想意识的解放也空前深刻。30年来,党和国家推进改革开放的新方针、新政策、新思路、新举措能够不断确立并得到有力贯彻,广大人民群众能够以立足中国而又面向世界、尊重历史而又开拓未来的姿态投身改革开放事业,与整个民族思维方式和思想意识的深刻转变是密切相关的。正是在人们自觉转变思维方式的基础上,各种新思想、新理念在神州大地如潮涌动,从而汇聚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伟大时代精神,进而又推动着改革的不断深化。

第五,改革开放是加速提升中国社会总体文明水平的革命。

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大大促进了当代中国社会总体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就改革来说,它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外交等领域的全面展开和深入推进,为当代中国社会总体文明发展不断地扫除障碍、注入活力,开辟越来越广阔的前景。就开放来说,我国实行的是宽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大开放,它从三个层面把中国社会文明发展与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历史地贯通起来:一是推动中国以顺应时代大势的姿态主动融入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越来越深入地参与到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当代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大格局中去。二是推动中国以海纳百川的气度充分吸收世界文明发展成果,从引进技术层面的有益成果,延伸到吸收制度层面的有益成果;从利用经济方面的有益成果,扩展到借鉴政治、文化、社会方面的有益成果。三是推动中国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意识,着眼于当今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积极追赶世界文明发展潮流,不断拓展中国同发达国家在科技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为中国现代化跨越式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来源:改革开放论(微信公众号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作者简介:赵江飞,男,哲学博士,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主任、讲师、硕士生导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基础理论研究。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既是党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奋斗史,又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史。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全面总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从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近代以来,中国积贫积弱、饱受欺凌,众多有志之士寻求救亡图存之路。清廷主导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并未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尝试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等各种形式,带来的却是帝制复辟、军阀混战。中国依然是山河破碎,列强依然在中国攫取利益,中国人民依然生活在苦难屈辱之中。

十月革命一声炮,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21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后,遵照共产国际指示照搬俄国模式走城市中心道路却屡屡受挫。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冲破共产国际和党内教条主义的束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再次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系列重要思想,指导社会主义初期建设。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一系列历史性成就,从一个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高度概括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明确指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完成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迈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这一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面对这一任务,中国共产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继承发展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要理论成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科学回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马克思主义鲜明本色与时代特征结合起来,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成功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面对这一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从严治党、经济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政治建设、全面依法治国、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维护国家安全、外交工作等方面,取得历史性成就。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每次飞跃,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主要任务不同,回答的时代课题也不同。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历史性飞跃,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才能坚持正确前进方向,运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谋划事业发展、应对风险挑战,不断开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原文出自:“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2022年1月24日。

}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四次伟大飞跃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精辟概括了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实现的四次伟大飞跃,即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通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通过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四次伟大飞跃进一步揭示了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史。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四次伟大飞跃的重大成果及其历史作用,对于“全党要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奋力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争取新时代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伟大飞跃,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四次伟大飞跃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小康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最朴素的憧憬,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梦寐以求的理想社会状态。我们党从一成立就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用小康来诠释中国式现代化,提出二十世纪末中国现代化建设要达到小康状态的目标。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20多年的奋斗,这个目标在上世纪末如期实现,全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六大提出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建设”调整为“建成”,顺应了人民的新要求,彰显了党团结带领人民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的坚定信心。党的十九大发出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动员令,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围绕全面小康目标,我们共产党人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在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创举,标志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使国家综合实力迈上了一个大台阶,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升,也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从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四次伟大飞跃成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次历史性飞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指南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四次伟大飞跃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三次飞跃,产生了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政治保证、祖国统一、外交和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一次新的飞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理论就是灵魂,就是指南。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四次伟大飞跃。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进行理论创新,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篇章。

三、四次伟大飞跃成功开创了正确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阳光大道

开创这条道路历经千辛万苦,是一百年来我们几代共产党人持续艰辛探索的结果。这条道路源于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开辟的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走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不平凡道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得到了坚持和全方位的拓展,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道路就是旗帜,就是方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就是当代中国道路,就是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必由之路。坚持这条道路,是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和坚持的宝贵历史经验。

四、四次伟大飞跃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根本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根本制度包括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制度、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纲。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是根本制度在我国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延伸和体现。制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选择什么样的制度,就如鞋子合不合适一样,只有生活在这个制度中的人最有发言权。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如果没有制度优势,新中国不可能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时代新征程,我们一定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成熟定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挥更大的制度支撑力和保障力。

五、四次伟大飞跃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动力

这个精神谱系继承和发展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包含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风骨和气质的集中表现,也是一百年来我们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成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四次伟大飞跃的动力源头,是当代中国精神的核心内容。这个伟大精神谱系涵盖了各个历史时期,集中彰显了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我们新时代新征程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政治优势。

(执笔人:李泽泉,杭州师范大学纪委书记、哲学博士、研究员)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杭州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编辑:吴阳杰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现在是第几次工业改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