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土地供求关系的一般变动规律

1、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地段和生活环境中各种生物种群所构成的集合。

2、农业生态系统:是指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组分、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系统。(人类为满足社会需求,在一定边界内通过干预,利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与物质联系建立起来的功能整体。

3、食物网: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不同种类的生物形成的相互交错成网的多条食物链。

4、现存量:指在某一特定的观察时刻,单位面积或体积地段内有机体的数量,可以用个体数目、重量或能量来表示。

5、库:物质在循环过程中被暂时的固定、贮存的场所。

6、r—对策生物:(个体小,寿命短,存活率低,但具有较高的生殖率,具有较大的扩散能力,适应于多变的栖息环境,种群数量经常出现大起大落的突发性波动的生物,如昆虫和杂草。)是指生育力高,亲体具有良好保护幼体行为的生物。

7、物质循环:泛指生态系统中的一切物质,包括有机物、无机物、化学元素及水(作为介质)在生物与环境不同组分之间的频繁转移和循环流动。

8、初级生产力:指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生产生物量的速率。一般以每天、每平方米有机碳的含量(克数)表示。

9、营养级:是食物链上的不同链节,每个链节上的生物构成了其下一个链节生物的食物来源。(在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凡是以相同的方式获取相同性质食物的植物类群和动物类群可分别称作一个营养级。)

10、生态金字塔:是指由于能量每经过一个营养级时被净同化的部分都要大大少于前一个营养级,当营养级由低到高,其个体数目、生物量或所含能量就呈现类似埃及金字塔的塔形分布。

11、生态工程:是应用生态系统原理(如物种共生原理、物质循环与再生原理等),结合系统工程的优化方法,设计的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及分层次多级利用物质的生产工艺系统。

12、生态位: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现的对特定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位置(特性)。

13、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14、能效率:是指人工投入单位辅助能量所获得的有效产出能或能量报酬。

15、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学科。

16、肥力结构:指(形成产量的)自然肥力、再循环肥力和外源肥力所占的比例。

17、立体种养:指利用物种间对资源利用的互补特性,利用生物间生态位的差异从而提高整体对资源的利用率充分利用立体空间的一种种植养殖结合模式。。

18、生物学放大作用:生物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某些元素或不易分解的化合物,这些污染物在体内积累,并通过食物链向下传递,在生物体内的含量随生物的营养级的升高而升高,使生物体内某些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超过了环境中浓度的现象,叫做生物放大作用,(又称食物链的浓缩作用)不同于生物富集作用。

19、种群:在某一特定时间中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集合体。

20、食物链:就是由日光能转化固定的食物链,经过一系列有取食、被取食关系的生物,从植物有机体开始被逐级转移而形成的生物链条。

21、顶级群落:是生态演替的最终阶段,是最稳定的群落阶段,其中各主要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达到平衡,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以及生产量和消耗量(如呼吸)也都达到平衡。

37、群落结构:组成群落的生物种群在群落中所处的位置和存在的状态。(包括垂直结构、水平结构、时间结构、层片结构)

23、群落演替: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随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群落组成及其环境向一定方向产生有顺序的发展变化,称为群落演替。

24、原生演替:在从未有过生物的原生裸地、原生荒原上或深层水体内开始的演替,又称为初生演替。

25、次生演替:是在原有生物群落已被破坏,但保存有土壤和植物繁殖体的地方开始的演替。

26、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向环境中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使环境质量下降的现象。

27、全球变化: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排放温室气体而产生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降水量增加、海平面上升,并由此而产生一系列生态和环境变化的总称。

28、温室效应: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受热后向外放出的大量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臭氧、氯氟烃( CFCs)、水蒸气等可以使短波辐射几乎无衰减地通过,但却可以吸收长波辐射,为“温室气体”)

29、酸雨:(正式的名称是为酸性沉降)是指PH值小于或等于5.6的雨、雪、雾、 雹等大气降水。

30、生物防治:是指利用生物或它的代谢产物来控制有害生物、植物种群或减轻其危害程度的方法。

31、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的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能力的动态平衡整体。

32、自然資源:在自然界中凡是能提供人类生活和生产需要的任何形式的物质,均可称为自然资源,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亦称天然资源是指在其原始状态下就有价值的一切物质。

33、生产环:在食物链中加入能够将非经济产品转化为人们直接利用的经济产品的环节。

34、初级生产:是指自养生物利用无机环境中的能量进行同化作用,在生态系统中首次把环境的能量转化成有机体化学能,并贮存起来的过程。

35、次级生产:是指异养生物的生产,即消费者、分解者利用初级生产的有机物质进行同化、生长发育、繁殖后代的过程 。

36、生活型:由于环境对生物的限制作用,不同种的生物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会发生趋同适应,经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

37、生态对策:是指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在繁殖和竞争等方面朝着不同方向、适应不同栖息环境的对策。

38、生境:在环境条件的制约下(生物与环境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具有特定生态特性的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只能在特定的小区域中生存,这个小区域就称为该生物种群或生物群落的生境。

39、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生物生物、和环境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达到的协调稳定状态。

40、耗散结构:是指在远离平衡态的非平衡状态下系统可能持续的稳定的有序结构。

41、生态死亡率:种群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的死亡率。又称实际死亡率。

42、龄级比:若一个种群中的不同个体具有不同的年龄,则可按一定的年龄分组,统计各个年龄组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比率,称龄级比。

43.次级生产力:消费者生产生物量的速率。

1、农业生态系统具有 功能和 价值转换 功能(四大功能)。

2、农业生态系统立体结构的三种主要类型是

3、食物链加环的类型有环和 加工 环。

4、系统的研究方法通常采用的是方法。

5、生物组分按照功能分为三种类群。

6、农业生态系统的两类输入能为和

8、四大自然圈是指、、。

10、地球上总贮水量中,陆地生物和人类直接能利用的水大约只有分之二 ,占地球总水2.6%的淡水中,能被陆地生物和直接利用的也不到淡水的。因此淡水是世界最宝贵的资源之一。

11、生态系统在结构上包括两大(基本)组分:和组分 。

12、碳循环有条循环途径。

13、作物生产力按照不同因子的影响可分为生产力、 气候 生产力和 土地 生产力。

14、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分两个类型。

15、农业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指

16、生物群落从演替初期发展到成熟期,其最后状态叫落 。

17、种群增长有型和型两种指数增长模型。

18、使种群稳定增长的年龄结构中含有大量 个体。

19、种群生态学以为单位,研究生物种群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

20、食物链中,消费者可分为。

21、我国144亿亩土地资源中,现有耕地面积为

22、生态金字塔特指能量金字塔,其次还有和金字塔 。

23、含有大量幼年个体与较少老年个体的种群为

24、我国森林覆盖率为世界排名120位。

25、自然界中食物链的长度一般为

26、个体生态学以,研究某种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27、生产成果与资源投入量之比代表。

28、草原生态系统占陆地面积为

30、生态学研究之间的关系。

31、竞争与捕食属于种间相互作用。

32、生态演替的两种类型为 和

34、衰退型种群是因为种群内含有大量。

36、目前农业上最突出的生态危机是

37、互利共生与原始合作属于种间相互作用。

38、生态系统中失调的标志表现在 的两方面的破坏。

39、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为

40、生态演替所能达到的最终状态为。

41、“MAB”代表“计划。

42、根据收益递减律, 资源的投入量并不是

43、生态金字塔依计量单位的不同,可分为塔、 数目金字塔 。

45、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是

46、生物组分按照功能分为三种类群。

47、农业生态系统的两类输入能为。

1、自然界中食物链的长度一般有多少级( A )

2、以下哪种是初级生产的生产者( D )

A、猪 B、牛 C、羊 D、水稻

3、我国水资源分布的特点为( A )

A、南方多于北方 B、内陆多于沿海 C、平原多于山地 D、都是

4、属于可更新资源的是( D )

A、磷矿资源. B、钾. C、钙. D、水资源.

5、物质循环中,属于沉积型循环的是( D )

6、根据收益递减律,资源投入量应选择( B )

A、越多越好. B、适当点. C、越少越好. D、关系不大.

7、草食动物牛、羊属于( C )

A、初级消费者. B、次级消费者. C、生产者. D、分解者

8、生物防治利用某一生物种群压制另一类生物种群,使其不能为害农作物,是利用生物种间的( A )

A、负相互作用 B、正相互作用 C、中性作用 D、偏利作用

9、消费者处于食物链的中间环节,属于异养生物。如下面的( D )

A、草 B、小麦 C、水稻 D、牛

10、森林减少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导致( B )

A、厄尔尼诺现象 B、温室效应 C、拉尼拉现象 D、赤潮

11、利用天敌来消灭害虫是生物种间的( C )

A、原始合作 B、互利共生 C、捕食 D、共栖

12、生物学放大作用是指有毒物质在食物链上的( A )

A、浓缩 B、降低 C、平衡 D、毒害

13、农业生态系统具有生命特征是因为其中包含( A )

A、生物组分 B、环境组分 C、太阳辐射 D、水

14、我国现有耕地面积约为( A )

15、目前农业上最突出的生态危机是( A )

A、污染危机 B、粮食 C、石油 D、化肥

16、农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水平较高是因为增加了A、腐食食物链 B、捕食食物链 C、寄生食物链 D、其它

17、对磷钾类资源要节约、合理利用,是因为它的循环属于( A )

A、沉积型 B、气相型 C、中间型 D、其它

18、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 )

A、个体 B、种群 C、群落 D、生态系统

19、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它们生存环境的总称是( C )

A、栖息地 B、生境 C、生物圈 D、土壤圈

20、我国大部分农区大量亏缺的元素是( A )

A、氮 B、磷 C、钾 D、锌

21、我国森林覆盖率为( B )

22、“人与生物圈计划”的英文代号为( B )

23.生态金字塔一般指A、能量金字塔 B、生物量金字塔 C、数目金字塔 D、都有

24、生态演替所能达到的最终状态称( A )

A、顶极演替 B、先峰期 C、过渡期 D、衰退期

A、整体性 B、分散性 C、均匀性 D、随机性

26、属于r-对策生物的是( )

27、我国15亿亩耕地中,人均占有量为( D )

28、属于气候生态型的是( )

A、水稻与陆稻. B、早稻与晚稻. C、粘稻与糯稻. D、都是.

29、生物种间负相互作用为( C )

A、互利共生. B、偏利共生 C、竟争 D、共栖.

30、下列元素在物质循环中属于沉积循环的是( C )

A、碳 B、氢 C、磷 D、氮

31、生产成果与资源投入量之比为( B )

A、生态效率 B、系统资源利用率 C、能量效率 D、都是

32、我国森林生态系统占陆地面积约( A )

33、生物种间正相互作用是( C )

A、竞争 B、捕食 C、互利共生 D、寄生

34、生态平衡失调的标志是破坏了其( A )

A、结构与功能 B、群落与种群 C、物质与能量 D、其它

35、森林减少可在一定程度上导致( B )

A、厄尔尼诺现象 B、温室效应 C、拉尼拉现象 D、干

36、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它们生存环境的总称是( C )

A、栖息地 B、生境 C、生物圈 D、土壤圈

37、消费者处于食物链的中间环节,属于异养生物。如下面的( D )

A、草 B、小麦 C、水稻 D、牛

38、要提高农田生态系统净生产力,应多增加(A )

A、腐食食物链 B、寄生食物链 C、捕食食物链 D、混合食物链

39、属于可更新资源的是( D )

A、磷矿资源. B、钾. C、钙. D、水资源.

40、种群在资源无限制情况下的增长属于( A )

41、“国际生物学研究计划”的英文代号为(A )

42、农业生产中利用天敌消灭害虫是生物种间的( D )

A、互利共生 B、寄生 C、共栖 D、捕食

43、钾损失的主要形式为( B )

A、挥发 B、淋溶 C、土壤固定 D、其它

44、生物群落的演替从没有生物的地方开始称( A )

A、原生演替. B、次生演替. C、正演替. D、逆演替.

45、物质循环中,属于沉积型循环的是( D )

46、我国森林覆盖率为( B )

47、森林生态系统土层肥沃是因为它有较多的( B )

A、捕食食物链 B、腐食食物链 C、寄生食物链 D 、其它

48、利用天敌来消灭害虫是生物种间的( C )

A、原始合作 B、互利共生 C、捕食 D、共栖

49、目前农业上最突出的生态危机是( A )

A、污染危机 B、粮食 C、石油 D、化肥

50、生态系统的另一个同义词是( B )

A、生物地理群落 B、生态群落 C、生物种群 D、有机体个体

51、种群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单位是( C )

A、有机体个体 B、种群 C、群落 D、生态系统

52、种群处于最适环境下的瞬时最大增长率为( A )

A、内禀增长率 B、最适增长率 C、最小增长率 D、其它

53、衰退型种群是因为其中大量包含( C )

A、幼年个体 B、中年个体 C、老年个体 D、都有

54、氮损失的主要形式为( A )

A、挥发 B、淋溶 C、土壤固定 D、其它

55、磷损失的主要形式为( C )

A、挥发 B、淋溶 C、土壤固定 D、其它

1、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有(A、B、C)

A、物种结构 B、时空结构 C、营养结构 D、信息结构 E、资金结构 F、社会经济结构

2、现代农业的辅助能投入类型包括(A、C、D、E)

A.基因性投入 B.科技性投入 C.资源性投入 D.设施性投入E.保护性投入

3、下列哪些元素的循环属于气相循环(B、D、E)

4、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调节途径有(A、B、C、E)

A 常规投入 B 结构调整 C 措施优化 D 信息投入 E 合理的消费方式

5.合理的农业生态系统追求的目标是(A、B、C)

A、生态效益 B、社会效益 C、经济效益 D、产量 E、产值

6、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是(A、B)

A、CO2增多 B、森林减少 C、O2增多 D、森林增多 E、其它 7农业资源具有的特性包括(A、B、C、D)

A、整体性 B、区域性 C、有限性 D、变动性 E、多用性

8、能量的主要形态有(A、C、D、E)

A、日光能. B、食物能. C、化学能. D、动能. E、热能

9、固氮的主要形式有(B、D、E)

A.化学固氮. B.高能固氮. C.物理固氮. D.工业固氮. E.生物固氮

10、土壤库包括哪些亚库(A、B、C、D、E)

A、土壤矿物质. B、土壤有机质. C、土壤生物. D、土壤溶液. E、土壤空气

11、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包括(A、B、C、D、E)

A、生物构成特点 B、环境特点 C、稳定机制 D、开放程度 E、生产力特点

12、生态系统结构包括( A、C、E )

A 物种结构 B 生物结构 C 时空结构 D 环境结构 E 营养结构

13、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的评价指标包括(A、B、C、D、E )

A 持续性 B 协调性 C 承载力 D 均衡性 E 稳定性

14、r-对策生物的特征包括( A、B、D )

A、个体小 B、寿命短 C、存活率低 D、繁殖率高 E、数量少

15、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组份包括( C、D )

A、自然群落 B、种群 C、农业生物 D、自然环境 E.社会环境

16、一切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因子叫生态因子,包括(A、B、C、D、E)。

A、光 B、温 C、水 D、空气 E、土壤

17、食物链类型在自然界中通常包括( )

A、腐食食物链. B、捕食食物链. C、寄生食物链. D、混合食物链. E、其它

18、自然资源中,属于不可更新资源的是( D、C )

A、太阳能. B、潮汐能. C、水资源. D、磷矿. E、钾.

19、K-对策生物的特征包括( A、B、D )

A、个体大. B、寿命长 C、存活率高 D、适应稳定的环境. E、扩散能力较低.

20、我国森林资源的特点是( )

A、资源少. B、分布不均. C、过熟林多. D、蓄积量低. E、成熟林多

21.生物群落的演替包括( A、B )

A、原生演替. B、次生演替. C、正演替. D、逆演替. E.其它

22、近年来出现的生态危机包括( A、C、D、E )

A、粮食 B、环境 C、资源 D、能源 E、人口.

23、以下资源中属于可更新资源的是( A、B )

A、水资源 B、空气 C、钾 D、辐射 E、磷

24.合理的农业生态系统追求的目标是( A、B、C )

A、生态效益 B、社会效益 C、经济效益 D、产量 E.产值

25、生物群落从演替初期发展到成熟期要经历的阶段为( )

A、先锋期 B、过渡期 C、顶极期 D、中年期 E、老年期

26、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是( A、B )

27、农用养份循环中,氮素的损失途径包括( A、B、C、E )

A、挥发 B、水蚀 C、降雨淋失 D、沉积 E、风蚀

28、农业资源具有的特性包括( A、B、C、D )

A、整体性 B、区域性 C、有限性 D、变动性 E、多用性

29、我国大部分农区氮素普遍有余,而亏缺的是( )

A、钙 B、磷 C、钾 D、硫 E、硼

30、地球目前出现的几大生态危机包括( A、B、D、E )

A、人口 B、粮食 C、环境 D、资源 E、能源

31、自然资源中,属于不可更新资源的是( D、E )

A、太阳能. B、潮汐能. C、水资源. D、磷矿. E、钾

32、农业生态学研究对象包括( A、C、D )

A、生态系统. B、农作物个体. C、种群. D、群落. E、资源

33、种群的年龄结构包括( A、B、C )

A、增长型. B、稳定型. C、衰退型. D、变迁型. E、跃变型

34、能量的主要形态有(A、B、C、E )

A、日光能. B、食物能. C、化学能. D、电能. E、热能

35、固氮的主要形式有( B、D、E )

A、化学固氮. B、高能固氮. C、物理固氮. D、工业固氮. E、生物固氮

36、土壤库包括哪些亚库(A、B、C、D、E)

A、土壤矿物质. B、土壤有机质. C、土壤生物. D、土壤溶液. E、土壤空气

37、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包括( A、B、C、D、E )。

A、生物组成特点 B、环境特点 C、稳定机制 D、开放程度 E、生产力特点

38、生态系统的环境组分包括( A、B、D、E )。

A、辐射 B、大气(气体) C、生物 D、水体 E、土体

39、农业生态系统的系统生产力包括( A、B )。

A、自然生产力 B、经济生产力 C、经济产量 D、生物产量 E、能量产量

1、为什么说农业生态系统是被人类驯化了的生态系统?

(1)系统的生物构成特点。农业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生物品种是经人工驯化培育的农用生物,以及与之有关联的生物。

(2)系统的环境特点。系统的输入既有自然的输入,还有社会的输入;有大量的农产品输出,然而还保留一些非目标性的自然输出。

(3)系统的稳定性机制。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自然调节稳定机制被削弱,代之以更多的人类调节控制。

(4)系统的开放程度。由于农业生态系统的输入和输出都加大了,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农业生态系统和外界有更大的能物和信息交流,系统更加开放。

(5)系统的生产力特点。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常比同一区域内的自然生态系统为高。

(6)系统服从的规律。农业生态系统由于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不仅服从自然规律,而且还服从社会经济规律。

2、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如何利用协调、和谐、平衡机制?

为了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系统生产力,还必须具有整体观念,控制生态平衡和经济平衡,实现生产力的整体优化。生态平衡控制就是根据生态学规律,建立合理的生产结构, 使生态系统保持良性循环。 为此,生产结构不宜过于单一,某些生产项目从单项看可能并没有多大经济效益,但为整个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所需,因而也应当适当发展,食物链不宜太简单,否则就不能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和增强系统的稳定性。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更新结合起来。

经济平衡有四方面的内容。第一,生产周期内投入产出的平衡。第二,生产与社会需求 的平衡。第三,经济均衡发展。第四,控制生产规模。

3、简述我国生态农业的特点

(1)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为目标。

(2)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的精华相结合。

(3)鲜明的地域性和多样性。

(4)坚持推进集约化经营和资源深度开发,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相结合。

(5)政府部门的有力支持。 (6)我国生态农业的研究。一开始就

和经济学科结合使我国生态农业较好地处理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4、简述土壤库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能量和营养元素的保蓄。土壤库是农业生态系统营养元素的主要贮存场所,在极其复杂物质和能量的转化中,它以巨大的库容和物质的循环利用,满足农作物世世代代所需的营养元素。

(2)营养元素的供给与调解。营养元素的供给是土壤库的重要功能,而调解营养元素供给的速率是其自身运动规律的一种表现。

(3)氮素固定作用。土壤生物亚库中存在着大量共生固氮菌(如大豆根瘤菌)和非共生固氮菌,它们可以把大气中的惰性氮气转化为植物可以利用的氮素。

(4)净化环境。农业生态系统为防治病虫草害而使用了大量的农药,残留在土壤中的农药大部分可被土壤生物降解。(2分)

5、简述农林牧(渔)多业结合的重要意义

(1)多业结合与资源的合理利用 根据因地制宜原则,宜林则树、宜草则牧,宜农则耕、宜水则养,这就决定了只有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才能充分挖掘水土资源潜力,使地尽其利。

(2)多业结合与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转化增值 农、林、牧、渔及其产品加工业是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基本功能单元,各业之间存在着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的内在联系。如果各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处理得好,交互作用能够充分发挥,则系统的整体功能必将大于各单元功能的简单相加。

(3)多业结合与社会需求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的需求也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不仅需要各种植物蛋白质营养,还需要多种多样的动物蛋白质营养,不仅需要良好的物质享受,还需要优美的环境和洁净的栖息场所。

6、简述合理农业生态系统的标准

(1).生态系统中生物群体与环境资源组合之间互相适应,能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并保持资源的永续利用。

(2).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群体之间能互相配合,科学衔接,充分利用光、热、水、土资源,提高光能利用率,并实现生物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成为一个高效的、无“废物”的系统。

(3).系统中各组分之间量比关系协调,输入输出平衡,具有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

(4).有助于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

(5).能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具有高的物质生产力和高的经济效益。

7、如何提高能量转化效率

(1)调整生物结构。就是要根据当地的资源条件、生产技术、市场需求的变化,建立适宜的农林牧群落结构,合理选择和搭配高产高效的品种,保证最大的有效能产出。许多低产低效的农业生态系统之所以长期停滞不前,就是由于其生物群落结构不能适应当地资源特点,不能形成最大生产能力所致。

(2)优化投入组合。农业生物的生长发育和高产优质需要多种生活因素和投入资源的配合,其中某些处于最低量的因素和资源的数量变化对产出水平和转化效率影响最大。人工投入的辅助能如果能显著改善这些限制因子的供应状况或保证程度,将能获得最佳的投入产出效果。

(3)改善资源的基础状况。土地质量、水资源和生物资源状况对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转化能力和辅助能的效率有很大影响。

(4)采用节能农业技术。减少耗能作业,用可再生资源代替某些工业能投入,节约不可再生资源,这是当代技术进步的一个方向。

8、简述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特征

①农业生态系统有较高的养分输出率与输入率。 整个养分循环的开放程度较之自然系统大为提高。

②农业生态系统内部养分的库存量较低,但流量大,周转快。 农业生态系统在耕种条件下,有机养分库加速分解与消耗,库存量较自然生态系统大为减小,而分解加快,形成了较大的有效养分库,植物吸收量加大,整个土壤库养分周转加快。

③农业生态系统的养分保持能力较弱,流失率较高。 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结构较自然系统大大简化,植被及地面有机物覆盖不充分,这些都使得大量有效养分不能在系统内被及时吸收利用,而易于随水流失。

④农业生态系统养分供求同步机制较弱。 自然生态系统养分有效化过程的强度随季节的温湿度变化而消长,自然植被对养分的需求与吸收也适应这种季节变化,形成了供求同步调节的自然机制。

9、简述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①植被破坏削弱了降水到达地面后的入渗过程,导致了水土流失及江河下游的季节性洪涝。

②围湖造田以及排干沼泽、冬水田,低湿地等,使地表水体的蓄水、调洪、供水功能缩小,引起地区性的干旱化进程。

③兴建大型的截留、蓄水、引水、灌溉工程,可改变整个流域的水平衡和水环境,导致相应的生态演替。同时,由此引起局部地下水位升降,可使流域不同部位盐渍化、沼泽化和干旱化同时出现。

④过度开采地表和地下贮水库,使河湖干涸,地下水位出现漏斗,

10、简述食物链加环时应遵循的原则

1、填补空白生态位,增加产品产出;

2、使废弃物资源化,提高废弃物的利用价值;

3、减少养分的丢失浪费和能量的无效损耗;

4、广开农民就业门路,增加经济收入;

11、简述物质循环的一般特点

1、物质不灭,往复循环;

2、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密不可分、相辅相成;

3、物质循环通常是在生物和环境间进行,生物在循环中占特殊地位,没有生物物质就难以循环;

4、生态系统内部存在稳态机制,对物质循环有一定的调节能力。

12、简述限制因子定律在农业中的作用

(1).制定农业发展战略。农业生产是一个自然与经济相交织的过程,因此,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都是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都可能成为生产过程中的限制因子,对这些限制因子的克服就成为某地区农业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2).制定作物生产区划。农业资源具有区域分异的特点,不同区域内各种环境因子都有不同的存在状态,因此,可以将不同耐性的作物种植在不同的区域内,从而形成不同的种植方式和种植制度。

(3).建立最佳的作物生产群体。利用不同作物对不同环境因子的耐性范围,可以建立起理想的作物生产群体,使各作物能够各得其所,相得益彰。

(4).采用合理的农业生产措施。限制因子原理能为施肥,育种和水利工程建设等农业生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13简述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1)系统的生物构成特点。农业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生物品种是经人工驯化培育的农用生物,以及与之有关联的生物。

(2)系统的环境特点。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更多地受到了人类的调控、改造,人类一方面通过工程措施改造环境,如建水库,另一方面通过生物措施和化学措施改变环境,如建防护林、施化肥等。

(3)系统的稳定性机制。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自然调节稳定机制被削弱,代之以更多的人类调节控制。

(4)系统的开放程度。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比自然生态系统简单,便于人类管理,简化了的能量和物质流通途径使得系统趋向更加开放;有意识的输入和输出增加,如化肥农药输入,农产品输出等,无意的输入和输出也会增加,如农药施用带来的环境污染,开垦坡地造成的

(5)系统的生产力特点。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常比同一区域内的自然生态系统为高。

(6)系统服从的规律。农业生态系统由于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不仅服从自然规律,而且还服从社会经济规律。

(7)系统的运行“目标”。生态系统演变的最终状态若系统运行“目标”的话,自然生态系统运行的目标是自然资源的最大限度生物利用,并使声生物现存量达到最大。而农业生态系统的目标是使农业生产在有限的自然和社会条件制约下,最大限度满足人类的生存、致富和持续发展的需要

14、简述作物生产力估算的重要意义

1.提供作物的理论产量,定量表达在一定的气候、土壤和农业技术水平下作物可能达到的生产能 力,预示农业的发展前景;

2.为国家或地区制定农业发展规划,确定投资方向及制定农业政策的依据;

3.是估算土地人口承载能力的基础;

4.是揭示作物生育规律、产量形成与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机制,是定量分析资源利用程度、生产 潜力、产量限制因素等的有效手段。

15、简述土壤库的特征

(1)是一个固相、液相和气相共存的三相体系,为生物生活提供了适宜条件。

(2)土壤库的化学成分和结构比较稳定。

(3)土壤库内温、湿度变化程度比大气库低得多。

(4)土壤库内的空气维持着饱和或接近饱和的程度。

(5)土壤库为生物提供了相对稳定的温度环境。

(6)土壤库中居住着大量生物种群。

16、简述土壤库的生态管理措施

(1)依据最大生物量原理。努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生态系统的生物量通量或能适量。

(2)建立生态固氮体系。豆科植物可以减缓有机质下降,并增加土壤氮素。

(3)增加生态系统的再循环指数。采用秸秆还田的方式,在不施化肥,少施农肥的条件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土壤有机质下降的趋势。

(4)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建设,保持土壤肥力,并从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从宏观上调控土壤肥力。

17、自然环境包括哪写组分,内容各是什么?

自然环境包括气候环境、土壤环境、水源环境、地理地质环境和生物环境。内容分别是:

(1)气候环境。 气候环境因素,如光照、温度、降雨、空气等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2分)

(2)土壤环境。包括土壤质地,物理性状,营养元素含量、有机质含量、酸碱性等。(1分)

(3)水源环境。 如水面养殖、灌溉等。 (1分)

(4)地理地质环境。 地理环境包括气候、土壤、地形,地貌、经纬度、海拔高度、海陆分布等。( 1分)

(5)生物环境。 包括各种农用动物、植物和微生物。(1分)

18、次级生产在农业生产中有何作用?

(一)转化农副产品,提高利用价值 在农作物生产的有机物中,70%一90%作为产品从农田中收获取走。(2分)

(二)生产动物蛋白质食品,改善膳食组成 我国人民综合畜产品的占有水平与世界某些国家相比,或与应有的食物营养标准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

动物性食品富含蛋白质,如猪肉含16%一20%,大米仅含7%,特别是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蛋氨酸、赖氨酸、色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缬氨酸),在动物性食品中含量较多,对改变膳食结构,提高消费水平有很大意义。(2分)

(三)促进物质循环,增强生态系统功能,提高产品经济价值 农副产品经过动物消化后,其粪便排泄物易于被微生物分解转化为植物可以吸收利用的营养元素,有利于促进物质循环,增强生态系统的功能。

19、试述农林、农牧的关系

农林之间——森林可调节气候,增加大气湿度和降水量,使农业生态系统内水分输入增多。森林可涵养水源,保护土地资源不受和少受风、沙、水的侵蚀减少水分、养分的非生产损耗,森林可提供燃料,解决农村生活能源,使秸秆得以还田。

作物生产力的动态研究则指作物生育规律,产量形成与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机制,对定量分析资源利用程度,生产潜力,生产限制因素等是一种有效手段。

牧业生产各种畜禽产品并为农业提供畜力和肥料。牧业是作物库向土壤库转移物质的中间环节——畜牧库。

20、我国农业生态系统的自然资源有何特征?

我国大部分地区雨热同季,有利于作物生长,但有些地区缺磷,氮磷比例失调,不利于作物生长。因此,只有实现资源与农业生态系统生物结构的最适配合,才能取得最大的系统生产力。

土地是最宝贵的农业自然资源。我国85%以上的农产品来自仅占

国土面积11%的耕地。大约有四分之一的国土难以开发利用。我国农用土地占土地面积的56.6%,低于世界平均66.6%和发达国家80%左右的比例。土地资源不仅短缺,且质量较差,受到严重破坏。现有耕地中三分之一存在旱涝、盐碱化,土层薄等明显障碍因子。 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衡和数量短缺是我国农业系统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限制因素。耕地亩均水量1300立方米,为世界平均值的1/2,水资源分布也不均衡。

充足的光热资源,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优良条件。大于10℃的有效积温3400℃以上,能复种的土地占全国土地面积的47%,占耕地72%。光热水同季,年内配合协调使我国农业生态系统有较高的气候生产潜力。

21、简述21世纪农业病虫害生物防治新技术

1、微生物防治法。 通过菌类和病毒本身或提取物,使有害生物致病,从而达到对有害生物的防治。

2、激素防治法。 生产出一些具有和天然动植物激素相类似的物质,用于病虫害的防治,其特点是高效、针对性强、毒性低、无污染。

3、复合生物防治法。 将一些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有机结合起来,以达到防治面广、高效的目的。

4、自然防治法。 通过对害虫天敌的研究、引进、释放和保护,发挥天敌的控制作用,将害虫控制在经济损害水平以下。利用不同植物之间相克的特性,可以套种某些作物来防治一些杂草,

5、基因控制技术。 病原物的致病性通常是由基因控制的,通过这些基因的调控,使病原物的形状发生改变,从而使其不产生致病的作用。另一个方向是将一些抗性基因导入作物中,使作物产生抗虫性和抗病性。

22、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

2.具有一定的边界特征。

3.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5.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

6.具有一定的群落环境。

7.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

8.各物种不具有同等的群落学重要性。

23、什么是生态平衡?为什么维护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达到高度适应、协调统一的稳定状态。

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比如,生物个体会不断发生更替,但总体上看系统保持稳定,生物数量没有剧烈变化。

生态系统一旦失去平衡,会发生非常严重的连锁性后果。例如,五十年代,我国曾发起把麻雀作为四害来消灭的运动。可是在大量捕杀了麻雀之后的几年里,却出现了严重的虫灾,使农业生产受到巨大的损失。后来科学家们发现,麻雀在大自然中是吃害虫的好手。消灭了麻雀,害虫没有了天敌,就大肆繁殖起来,导致了虫灾发生,农田绝收一系烈惨痛的后果。

生态系统的平衡往往是大自然经过了很长时间才建立起来的动态平衡。一旦受到破坏,有些平衡就无法重建了,带来的恶果可能是靠人的努力而无法弥补的。因此人类要尊重生态平衡,帮助这个平衡的维护,而绝不要轻易去破坏它。

24、简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

1 .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土地、水、气候等)

2 .农业品种的繁育及其高效种养技术:优 质、高产、抗逆 3 .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技术

4 .生态农业与绿色食品技术

1、农业生态系统立体结构有哪些类型?并举例说明之。

(3)、农作物高矮间作型。

(4)、沟垄(畦)结构与立体种植。

(1)鱼的分层放养。(2)鱼蚌混养。(3)鱼鳗混养。(4)鱼牧结构,即鱼+畜禽模式。

三、立体种养类 有种有养,种养结合。

(1)、稻鱼结构或稻萍鱼结构。

(2)、垄稻沟鱼结构。

(3)、果菇、蔗菇结构。

(4)、林、鱼、鸭结构。

2、如何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次级生产力?

(1)改善次级生产者构成,充分利用初级生产物

B、充分利用水面等非耕地,开发非耕地生产能力。

C、充分利用腐屑食物链。

(2)协调饲料量与饲养量的关系,提高转化效

(3)选择最佳配合饲料,科学喂养。

3、试述人工辅助能在农业生态系统中有何作用?如何合理使用各种人工辅助能?

(1)辅助能量在现代农业的初级生产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增加辅助能投入可以改善农业生态系统的机能、提高初级生产力。

(2)人工辅助能投入使农业生产力提高的主要原因是促进农作物对日光能的吸收利用和转化,解除环境限制因素的制约。

(3)提高辅助能利用效率是降底初级生产成本提高净生产力的关键之一。

(4)避免工业辅助能对环境资源、土壤性状的破坏,是充分利用辅助能增加初级生产力的重要方面。合理施肥以补充农作物的矿质营养,合理排灌以调节农作物水分代谢,科学间套作以从空间和时间上协调农作物个体和群体的矛盾等。

主要途径其一是适量投入工业辅助能既能提高辅助能的效率,也提高了净初级生产力。其二要注意工业辅助能投入的物质配比。化学肥料平衡施用:化肥机具与作物种类、品种、种植制度、栽培管理要优化组合,实现社会经济条件与自然资源要素的最佳耦合、最大限度地挖掘初级生产潜力。

}

简答题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

1、怎样理解资产评估的市场性特点?

答案要点:资产评估的市场特性指资产评估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专业中介服务活动,其基本目标就是根据资产业务的不同性质,通过模拟市场条件对资产价值作出经得起市场考验的评定估算并且通过评估报告表达出来。

2、怎样理解资产评估的公正性特点?

答案要点:公正性指资产评估行为服务于资产业务的需要,而不是服务于资产业务当事人的任何一方的要求。公正性表现在(1)、资产评估按照公允、法定的准则和规程进行,公允的行为规范和业务规范是公正性的技术基础;(2)、评估人员是与资产业务没有利害关系的第三者,这是公正性的组织基础。

3、什么是资产评估的目的?评估目的在资产评估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要点:目的是由引起资产评估的特定经济行为(资产业务)所决定的,对评估结果的性质、价值类型等有着重要的影响。资产评估的特定目的不仅是具体资产评估活动的起点,同时也是资产评估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

资产评估的特定目的是界定评估对象的基础。

资产评估的特定目的对于资产评估的价值类型选择具有约束作用。

4、什么是市场法?市场法适用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答案要点:市场法是指利用市场上同样的或类似的资产的近期交易价格,经过直接比较或者类比分析以估测资产价值的各种评估技术方法的总称。

基本前提条件是:(1)、要有公开活跃的市场;(2)、公开市场上要有可比的资产及其交易活动。

5、折现率与资本化率的关系如何?

答案要点:资本化率与折现率本质上是相同的。习惯上人们把将未来有限预期收益折算成现值的比率称为折现率;把将未来永续预期收益折算成现值的比率称为资本化率。

6、什么是复原重置成本?什么是更新重置成本? 答案要点:复原重置成本指采用与评估对象相同的材料、建筑或制造标准、设计、规格及技术和工艺水平等,以现时的价

格水平重建与评估对象完全相同的全新资产所发生的费用。

更新重置成本指采用新型材料,现代建筑或制造标准,新型设计、规格和技术等,以现时价格购建于评估对象功能同等的全新资产所需的费用。

7、选择资产评估方法应考虑哪些因素?

答案要点:(1)、评估方法的选择要与评估目的,评估时的市场条件,被评估对象在评估过程中所处的状态,以及由此决定的资产评估价值类型相适应。

(2)、评估方法的选择受到评估对象的类型、理化状态等因素的制约。如既无市场,又没有经营纪录的资产,只能选择成本法,对于工艺比较特别且处在经营状态能确认其收益的资产可优先选择收益法。

(3)、评估方法的选择受到各种评估方法运用所需资料以及主要经济技术参数能否搜集的制约。

8、各种资产评估方法之间的关系如何?

答案要点:资产评估的市场法、收益法、成本法,以及由以上三条基本评估思路衍生出来的其他评估方法共同构成了资产评估的方法体系。

资产评估方法之间存在联系。评估方法是实现评估目的的手段。对于特定的经济行为,在相同市场条件下,对于处在相同状态下的同一资产进行评估,其评估值应该是客观的。这个客观值不会因为评估人员所选的评估方法的不同而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可以认为正是因为评估目的决定了评估方法间的联系。这种联系为评估人员采用多种评估方法评估同一资产,并作为相互验证提供了理论基础。

资产评估方法又相互区别。各种评估方法独立存在本身就说明各种评估方法之间存在着差异。各种评估方法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去表现资产的价值。不论是通过与市场参照物比较获得评估对象的价值,还是根据评估对象预期收益折现获得其评估值,抑或是按照资产的再取得途径寻求评估对象的价值,都是对评估对象在一定条件下的价值的描述,它们之间具有内在联系,并且可以相互替代,但是,每一种方法都有其自成一体的运用过程,都要求具备相应的信息基础,评估结论也都是从某一角度反映资产的价值。故而各种评估方法又是有区别的。

9、资产评估包括哪些基本要素?

答案要点:(1)、评估主体,评估机构以及评估人员;(2)、评估客体,即被评资产;(3)、评估依据,如所应遵守的法律、法规、经济行为文件、重大合同协议等;(4)、评估目的;(5)、评估原则,即资产评估的行为规范;(6)、评估程序;即资产评估的工作从开始靠结束的顺序;(7)、评估价值类型,即对评估价值的质的规定;(8)、评估方法,即评估资产所采用的特定的技术,是分析和判断资产评估价值的手段和途径。

1、机器设备的三种贬值是什么?

答案要点:实体性贬值、功能性贬值、经济性贬值。

2、机器设备评估中应用成本法时,其基本思路和基本数学表达式是什么?

答案要点:评估值=重置成本-实体性贬值-功能性贬值-经济性贬值

3、如何计算机器设备的加权投资年限及其成新率? 答案要点:加权投资年限=∑(更新或复原重置成本*投资年限)/∑(更新或复原重置成本)

成新率=[剩余使用年限/(加权投资年限+剩余使用年限)]*100%

4、估算机器设备的实体性贬值主要有哪些方法? 答:观察法、年限法、修复费用法。

5、如何理解和测算机器设备的功能性贬值?

答案要点:机器设备功能性贬值是由于技术进步的结果导致的设备价值贬值。包括新技术引起的设计、材料或者加工工艺的改变,从而导致老设备的相对能力不足、结构落后、功能短缺以及可变的运营成本过高等问题。

(1)、由于技术进步引起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制造与原来功能相同设备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材料节约,工艺改进,从而带来成本的降低,造成原有设备的价值贬值。具体表现为原有设备中的一个超额投资成本将不为社会所承认。

(2)、由于技术进步出现了性能更好的设备,导致原来的设备的功能相对新的设备已经落后,从而引起价值贬值。具体表现在原有设备完成相同的任务,消耗相对增加,形成了一部分超额运营成本。

6、应用成本法评估机器设备,如何估算经济性贬值? 答案要点:(1)、因为生产能力降低造成经济性贬值的估算。

经济性贬值率=[1-(实际使用生产能力/额定生产能力)x]*100%(2)、因收益额减少导致的经济性贬值

经济性贬值额=设备年收益损失额*(1-所得税税率)*(P/A,r,n)(3)、受环境保护法限制而造成的经济性贬值,根据其规定处理。

1、简述土地的经济特性有哪些?

答案要点:供给的稀缺性、所有权的可垄断性、土地利用的多方向性、效益的级差性

2、简述地价的特征有哪些?

答案要点:(1)、地价是地租的资本化;(2)、地价是权益价格;(3)、土地具有增值性;(4)、地价与用途有关;(5)、地价具有个别性;(6)、地价具有可比性

3、房地产评估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案要点:(1)、供需原则;(2)、替代原则;(3)、最有效使用原则;(4)、贡献原则;(5)、合法原则

4、基准地价有哪些作用? 答案:(1)具有政府公告作用;(2)宏观调控地价水平的依据;(3)是国家征收城镇土地税收的依据;

(4)是政府参与土地有偿使用收益分配的依据;(5)是进一步评估宗地地价的基础;(6)引导土地资源在行业部门间合理配置

1、影响无形资产评估价值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要点:(1)、无形资产的取得成本;(2)、机会成本;(3)、效益因素;(4)、使用期限;(5)、技术因素;(6)、风险因素;(7)、法律因素;(8)、市场因素;(9)、其他因素

2、如何采用收益法评估无形资产?

答案要点:主要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对收益进行分成,并将分成进行折现求和;另一种是最低收费加上对收益分成的折

3、如何采用成本法评估无形资产?

答案要点:其基本公式为,无形资产的评估值=重置成本*(1-贬值率)

4、用市场法评估无形资产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要点:(1)、具有合理比较基础的类似的无形资产;(2)、收集类似的无形资产交易的市场信息,是为横向比较提供依据,收集被评估无形资产以往的交易信息则是为纵向比较提供依据;

(3)、作为市场法应用基础的价格信息应满足相关、合理、可靠和有效的要求;

(4)、无论是横向比较还是纵向比较,参照物与被评估无形资产会因为时间、空间和条件的变化而产生差异,评估人员应当对此做出合理、有据的调整。

5、说明专利权的评估程序?

答案要点:(1)、证明和鉴定专利权的存在;

(2)、确定评估方法,搜集相关资料,包括:技术资料、经济及市场资料、法律法规资料、资产占有方管理资料;

(3)、信息资料分析,评定估算;(4)、完成评估报告,并加以详细说明。

6、商誉的含义是什么?评估商誉的方法有哪些? 答案要点:商誉通常指企业在一定的条件下,获得高于正常投资报酬率所形成的价值。这是企业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的优势,或由于经营效率高,管理基础好,生产历史悠久,人员素质高等多种因素,与同行业相比,可获得超额利润。

1、对普通股评估需要对发行企业了解的内容主要有哪些? 答案要点:首先了解被投资企业历史的收益水平、利润分配政策;其次,了解企业发展前景,其所处行业的前景、盈利能力、企业管理人员素质和能力等方面因素。

2、控股股权与少数股权在评估上有哪些区别?

答案要点:对于控股股权的评估要先对被投资企业进行整体评估,然后判断控股股权的价值。对于少数股股权的评估只能按照投资协会规定的投资收益分配方式,以及投资本金的处理方式,酌情采用收益法和其他合适方法进行评估,而不一定对被投资企

3、股票的内在价值是什么?

答案要点:股票的内在价值实际上是一种理论价格或者模拟市场价格。它是由公司发展前景、财务状况、管理水平,以及获利风险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经过评估人员分析判断得出的。

4、红利增长模型的假设前提是什么?

答案要点:是假设股票发行企业并未将企业的全部税后利润以红利的形式分配给股东,而是留下一部分追加投资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因而增加了企业的后续获利能力,使得股东的潜在获利能力增大,股票红利呈现增长趋势。

5、简述分段模型的计算方法?

答案要点:第一段为客观预测股票收益期间或者股票发行企业某一个经营周期;第二段是以不易预测收益的时间为起点,将两段收益现值相加,得出评估值。实际操作时,第一段直接进行折现,第二段可以采用固定红利模型或者红利增长模型进行计算。

6、简述上市股票及其评估方法?

答案要点:上市股票是企业公开发行的、可以在证券交易所上市自由交易的股票。对上市股票的评估在正常的情况下一般可以采用市场法。按照评估基准日的收盘价格确定评估值。所谓正常情况是指股市发育正常、股票自由交易、没有非法操作现象。否则应当与非上市股票相同,通过发行企业的经营业绩、财务状况和获利能力,综合判断股票的内在价值。以控股为目的的持有上市公司股票,一般采用收益法评估。

7、长期投资评估有哪些特点?

答案要点:(1)、长期股权投资评估是对被投资单位资本的评估;

(2)、长期股权投资评估是对被投资企业获利能

(3)、长期债权投资评估是对被投资企业偿债能

1、什么是流动资产?流动资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要点:流动资产是指企业在一年内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包括现金、各种存款以及其他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以及预付款项、存货等资产。

特点:周转速度快;变现能力强;形态多样化。

2、流动资产评估的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要点:(1)、流动资产评估师单项资产评估;(2)、流动资产评估的基准时间尽可能在会计期末;(3)、既要认真进行资产清查,又要分清主次,掌握重点;(4)、流动资产周转速度快,变现能力强,在价格变化不大的情况下,资产的账面价值基本上可以反映流动资产的现值。

3、采用市场法对产成品评估时,选择市场价格时应当考虑哪些因素?

答案要点:(1)、产成品的使用价值。根据对产成品本身的技术水平和内在质量的技术鉴定,确定产品是否具有使用价值以及产品的实际等级,以便选择合理的市场价格。(2)、分析市场供求关系和被评估产成品的前景;(3)、所选择的价格应该是在公开市场上所形成的近期交易价格;(4)、对于产品技术比较先进,但产成品外表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可根据其损坏程度,通过调整系数予以调整。

4、对库存材料的评估应如何选择评估方法?

答案要点:根据不同评估目的和待估资产的特点,选择相应的评估方法。在评估方法上,更多的是采用成本法或者市场法。因为材料等流动资产,其功效高低取决于其自身,而且是生产过程中的“消费性”资产,所以,即使在发生投资行为情况下,仍然可以采用成本法或者市场法。

5、为确定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对应收账款如何分类? 答案要点:对于被评估企业的应收账款,应根据应收账款收回的可能性进行判断。一般可以根据企业与债务人的业务往来和债务人的信用情况将应收账款分为几类。并按照不同类别估算坏账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及其数额。应收账款分类如下:第一类:业务往来较多,债务人结算信用好,这类应收账款一般能够如期全部收回;第二类:业务往来较少,债务人结算信用一般,这类应收账款收回的可能性较大,但是收回的时间不确定;第三类:偶尔发生业务,债务人的信用情况不清楚,这类应收账款估计部分可以收回;第四类:有业务往来,但是债务人信用状况比较差,有长期拖欠货款的记录,这类应收账款可能无法收回。

6、如何判断预付费用是否是评估对象?

答案要点:预付费用的评估依据其未来可产生效益的时间。如果预付费用的效益已经在评估日前全部体现,只因为发生的数额过大而采取分期摊销的办法,这种预付费用不应在评估中作价。只有那些在评估日之后还将发挥作用的预付费用才是评估的对象。

1、试分析企业价值评估与构成企业的各单项资产的简单评估值加和之间的区别。

答案要点: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1)、评估对象的差别;企业评估的对象是按照特定生产工艺或经营目标有机组合在一起的资产综合体,而构成企业的各个单项资产的简单评估值加和,则是先将各个要素资产作为独立的评估对象进行评估,再归总求和;

(2)、评估时所需要考虑的因素上的差异。企业评估是以企业的获利能力作为核心的,围绕着影响企业的获利能力以及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评估,而单项资产评估的简单加和,是在评估时针对各个单项资产价值影响的各种因素展开的;(3)、评估结果的差异。两者的评估结果不同,内涵也不同。主要表现在企业评估值中包括商誉。

2、简述企业价值评估的一般范围包括哪些。

答案要点:企业价值评估的一般范围也就是企业的资产范围。从产权的角度界定,企业价值评估的范围应该是企业的全部资产。宝库企业产权主体自身占用和经营的部分,企业产权主体所能控制的部分,如全资子公司、控股子公司、以及非控股公司中的投资部分。具体界定时,应根据以下有关数据资料进行:(1)、企业的资产评估申请报告以及上级主管部门批复文件所规定的评估范围;(2)、企业有关产权转让或产权变动的协议、合同、章程中规定的企业资产变动的范围。

3、为什么贴现率不宜直接作为折现率?

答案要点:贴现率是商业银行对未到期票据提前兑现所扣除金额与期票票面金额的比率。贴现率虽然也是将未来值换算成现值的比率,但是贴现率通常是银行根据市场利率和贴现票据的信誉来确定的。而且票据贴现大多数是短期的行为,并无固定期间

周期。从本质上看,贴现率接近于市场利率。折现率是针对具体评估对象的风险而生成的期望投资报酬率。故而贴现率和折现率的内涵不一致不宜直接混用。

4、简述市盈率乘数法的基本思路

答案要点:市盈率乘数法的思路是将上市公司的股票年收益和被评估企业的利润作为可比较指标,在此基础上评估企业价值的方法。首先从市场上找些可比较实例,按照企业的不同口径,计算出与之相应的市盈率。其次,确定被评估企业不同口径的收益额。在此,以可比企业的市盈率乘以被评估企业相应口径的收益额,初步评定被估企业的收益额。最后,分别赋予不同口径市盈率情况下计算出的收益额一定的权重,加权平均计算企业价值。

5、为什么企业评估中适用的资本化率不应低于无风险报酬率?

答案要点:企业未来的预期收益的取得要受到企业经营、财务和市场竞争等多方面的不确定因素制约。从风险回报的角度看,企业评估中适用的资本化率一定要高于无风险报酬率。

6、判断企业能够持续经营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答案要点:(1)、评估的目的,引起资产评估的资产业务是否要求企业持续经营;(2)、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是否能继续满足市场需求;(3)、企业的要素资产的功能和状态是否允许企业持续经营。

7、运用收益法对企业价值进行评估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什么?

答案要点:主要有三个问题: 首先,要对企业的收益予以界定; 其次,要对企业的收益进行合理预测;

最后,在对企业的收益作出合理的预测后,要选择合适的折现率。

8、如何界定企业收益?

答案要点:(1)、企业创造的不归企业权益主体所有人所有的收入,不能作为企业价值评估中的收益,如税收。

(2)、凡是归企业权益主体所有的企业收支净额,都可以视为企业的收益。只要形成净现金流量,就可以视为企业收益。企业的收益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企业净利润和企业净现金流量。一般而言,应当选择企业的净现金流量作为用收益法进行企业价值评估的收益基础:一者就两者与企业价值的关系而言,企业利润虽然与企业价值高度相关,但是企业价值最终由其现金流决定而非由其利润决定;二者就可靠性而言,企业的净现金流量是企业实际收支的差额,不容易改动,而企业的利润则要通过一系列会计程序进行确定,而且可能由于企业管理当局的利益而被改动。

1、什么是资产评估报告?广义的、狭义的资产评估报告有什么分别?

答案要点:资产评估报告是指评估机构按照工作制度有关的规定,在完成评估工作后向委托方和有关方面提交的说明评估过程和结果的书面报告。它是按照一定格式和内容来反映评估目的、假设、程序、标准、方法、结果及其适用条件等基本情况的报告书。

广义的资产评估报告是一种工作制度。它规定评估机构在完成评估工作后必须按照一定的程序要求,用书面形式向委托方及其相关主管部门报告评估过程和结果。狭义的资产评估报告就是资产评估结果报告书,既是资产评估机构与注册资产评估师完成对资产作价,就评估资产在特定条件下的价值所发表的专业的意见,也是评估机构履行评估合同情况的总结,还是评估机构遇注册资产评估师为资产评估项目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证明文件。

2、资产评估基本程序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答案要点:(1)、评估前期工作阶段,如明确评估的具体的目的;确定评估范围和对象;选定评估基准日;签署资产评估业务委托协议;拟订评估方案;组织培训,指导资产占有单位清查资产,填报资产评估申报明细表,准备关材料。

(2)、评估现场工作阶段,包括检查核实资产,验证委托单位提供的证件和资料;确定评估价值类型,选择评估方法和计算公式;搜集市场资料;选择评估参数;对评估对象进行评定估算,估测评估值;

(3)、评估后期阶段,包括评估项目负责人复核;分析拟定评估结果、编制评估报告说明;编制资产评估报告、汇集资产评估工作底稿;评估项目负责人进行专业审核;评估机构负责人进

行最终审核;与委托方交流评估结果;对委托方的合理意见部分进行调整、补充或者修改;出具正式的资产评估报告书;建立评估项目档案;跟踪经济行为的实现信息反馈。

3、撰写资产评估报告书应注意哪些事项?

答案要点:(1)、实事求是,切忌出具虚假报告;(2)、坚持一致性做法,切忌表里不一。报告书文字、内容前后一致,摘要、正文、评估说明、评估明细表内容与格式、数据要一致;(3)、提交报告书要及时、齐全和保密()

4、简述资产评估报告书的制作步骤。

答案要点:(1)、整理工作底稿和归集有关资料;(2)、评估明细表的数字汇总;(3)、评估初步数据的分析和讨论;(4)、编写评估报告书;(5)、资产评估报告书的签发与送交。

5、资产评估报告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答案要点:(1)、首部;(2)、绪言;(3)、委托方与资产占有方简介;(4)、评估目的;(5)、评估范围和对象;(6)、评估基准日;(7)、评估原则;(8)、评估依据;(9)、评估方法;(10)、评估过程;(11)、评估结论;(12)、特别事项说明;(13)、评估基准日期后重大事项;(14)、评估报告法律效力;(15)、评估报告提出日期;(16)尾部。

6、“关于进行资产评估有关事项的说明”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案要点:(1)、委托方与资产占有方概况;(2)、关于评估目的的说明;(3)、关于评估范围的说明;(4)、关于评估基准日的说明;(5)、可能影响评估工作的重大事项的说明;(6)、资产以及负债清查情况的说明;(7)、列示资产委托方、资产占有方提供的资产评估资料清单

7、企业整体资产评估报告中的备查文件应包括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要点:(1)、有关经济行为;(2)、被评估企业前三年度包括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在内的会计报表(非企业或经济组织除外);(3)、委托方与资产占有方营业执照复印件;(4)、委托方、资产占有方的承诺函;(5)、产权证明文件的复印件;(6)、资产评估人员和评估机构的承诺函;(7)、资产评估机构资格证书复印件;(8)、评估机构营业执照复印件;(9)、参加本项目的人员

名单;(10)、资产评估业务约定合同;(11)、重要合同和其他文件。

1.房地产评估收益法的步骤是什么?

(1)搜集有关估价对象或类似估价对象房地产的经营收入、费用、投资收益率等相关资料(2)估算估价对象预期每年的潜在毛收入(3)估算每年的有效毛收入(4)估算年经营费用(5)估算净收益(6)估算适当的折现率(7)选择适当的计算公式,求出收益价值。.重置成本有哪些类型?重置成本的估算方法有哪些?

(1)更新重置成本和复原重置成本。(2)直接估算法(重置核算法),物价指数法,功能价值法和规模经济效益指数法。

3.无形资产有哪些类型?无形资产评估的方法有哪些?

(1)商标,专利权,非专利技术,著作权,租赁权,土地使用权等。(2)无形资产的评估方法有收益法,成本法,市场法等。收益法使用时候又有超额收益法和提成收益法等。

4.资产评估报告的编写步骤有哪些?

(1)整理工作底稿和归集有关资料(2)评估明细表的数字汇总(3)评估初步数据的分析和讨论(4)编写评估报告书(5)资产报告书的签发与送交。5.金融资产评估的特点是什么?

(1)金融资产评估是对投资资本的评估。投资者之所以在金融市场上购买股票、债券,并不一定以谋求对所投资企业的某种管理权、参与权、控制权为单纯目的,多数情况下是为了取得投资收益,股票、债券收益的大小,决定着投资者的购买行为。(2)金融资产评估是对被投资者的偿债能力或获利能力的评估。投资这购买股票、债券的根本目的是获取投资收益,而能否获得相应的投资收益,一是取决于投资的数量;而是取决于投资风险,而投资风险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被投资者的获利能力和偿债能力。

6.资产评估报告书的作用有哪些?

(1)它为被委托评估的资产提供作价意见,(2)是反映和体现资产评估工作情况及有关方面责任的根据。(3)是管理部门对评估的业务开展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的重要依据。(4)是建立评估档案资料的重要信息来源。

7.流动资产评估的程序如何?

(1)确定评估对象和范围(2)清查核实流动资产,并对实物类流动资产进行质量检测和技术鉴定。(3)调查分析债权类流动资产,根据以往的资信情况确定其风险。(4)选择合理的评估方法。(5)评定估算流动资产,出具评估结论。8.机器设备评估的特点有哪些?(1)由于机器设备种类繁多,单位价值比较大,性能用途各不相同,所以,评估应根据评估的目的和要求,分门别类,逐项逐件地进行核实和评估,以保证评估的真性和准确性。(2)评估应该以技术检测为基础,正确确定机器设备的使用寿命、技术寿命、经济寿命以及损耗程度。(3)必须把握机器设备的价值特点,包括对机器设备的价值构成要素及其变化规律的认识。

1、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为何由知识的传播者转为促进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教学研究是提高和成就教师的有效途径。作为一名教师,你如何认识教研在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3、什么是乳......

试卷一1.简要说明土方工程中土方量计算完成后,土方调配的原则。2.单层工业厂房的结构安装方法,有分件安装法和综合安装法,简述各自的优缺点。 3.简述沉管灌注桩施工过程中常遇......

安全教育培训试题—简答题姓名_____________部门/工号_________成绩_________问答题 1.易燃液体有哪些危险特性?(5分)答:易燃液体的危险特性有:1、易挥发性;2、易流动扩散性;3、受热......

四、简答题1.“属地管理”的含义是什么?答:对属地内的管理对象按标准和要求进行组织、协调、领导和控制。属地主管即属地的直接管理者。包括员工对自己岗位涉及的生产作业区域......

五、简答题1.简述企业制定战略目标的基本要求。78(1)战略目标必须有科学的依据(2)目标必须明确和具体,并规定出完成期限(3)目标必须具有挑战性,并切实可行(4)目标应突出重点(5)目标应形成......

}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试题及答案
1.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 )
A.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 B.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之间的对立
C.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对立 D.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
2.商品的二因素之所以是使用价值和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是因为( )
A.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
B.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C.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着
D.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
3.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它是在( )
A.同类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B.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C.商品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D.商品生产者和销售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4.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区别在于( )
A.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是两个不同的劳动过程
B.具体劳动是体力劳动,抽象劳动是脑力劳动
C.具体劳动是简单劳动,抽象劳动是复杂劳动
D.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5.企业向职工发放工资时,货币执行的职能是( )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贮藏手段 D.支付手段
6.在同一劳动时间内,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生产出的商品的数量和单位商品价值量发生的变化是( )
A.商品数量增加,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
B.商品数量减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增大
C.商品数量增加,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减少
D.商品数量减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
7.作为商品的计算机软件,其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 )
A.软件磁盘本身 B.软件的有用性 C.购买软件的货币 D.应用软件的计算机
8.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这句话表明( )
A.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
B.商品不可能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
C.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D.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9.某地连续干旱,农民采取各种措施,如深打井、扩大灌溉面积等,保证了蔬菜供应,但蔬菜价格普遍上涨,造成蔬菜价格普遍上涨的根本原因( )
A.蔬菜价格放开 B.蔬菜供不应求 C.蔬菜价值在增大 D.蔬菜运费增加
10.把生产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 )
A.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价值转移方式 B.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实物存在方式
C.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 D.在资本流通中的不同速度
11.某资本家投入资本100万元,用于购买生产要素(生产资料80万元,劳动力20万元),经过生产过程生产出商品价值130万元,其剩余价值率为( )
12.在商品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价值是借助于生产的( )
A.具体劳动而升值 B.具体劳动转移到新商品中
C.抽象劳动而升值 D.抽象劳动转移到新商品中
13.资本主义条件下,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 )
A.商品价值 B.商品价格 C.剩余价值率 D.平均利润率
14.产业资本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依据是资本的各个部分( )
A.在价值增值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B.价值周转的方式不同
C.存在的物质形态不同 D.在循环中的职能不同
15.资本的周转时间包括( )
A.产品的销售时间 B.产品的购买时间和生产时间
C.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D.劳动时间和流通时间
16.考察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
A.价值如何增值 B.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形成
C.剩余价值的实现 D.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17.假定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是2000,剩余价值也是2000,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是3000,这时社会总资本( )
A.只能进行简单再生产 B.有可能进行扩大再生产
C.既不能进行简单再生产,也不能进行扩大再生产 D.只能进行萎缩的再生产
18.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都是依靠( )
A.延长工人工作日而获得 B.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获得
C.降低工人的工资而获得 D.增加剩余劳动时间而获得
19.资本有机构成是指( )
A.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关系
B.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关系
C.预付总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关系
D.能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
20.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采取的组织形式是( )
A.分权制衡形式 B.股份制形式 C.“参与制”形式 D.垂直形式
1.在商品经济中,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是( )
A.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两种使用价值交换时的量的比例
B.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C.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不同质的,商品的价值是同质
D.交换价值取决于供求关系,而价值则取决于使用价值
2.决定和影响商品价格变动的因素有( )
A.商品本身的价值 B.商品本身的使用价值
C.货币的价值 D.市场供求关系
3.在商品经济运行中,价值、价格和供求三者的关系是( )
A.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B.价格由价值决定,受供求关系影响并制约供求关系
C.价格由价值决定,反映价值,但不反映供求关系
D.价格由价值决定,反映价值并反映供求关系
4.同一劳动时间内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使( )
A.商品使用价值总量增加 B. 商品的价值总量减少
C.商品价值总量不变 D. 单位商品价值量减少
5.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 )
A.它们的价值再现在产品价值中 B.它们的价值由劳动者的劳动再生产出来
C.它们的价值量不会发生变化 D.是使用价值生产的不可缺少的物质因素
6.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是( )
A.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都是靠延长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出来的
B.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物质基础不同,因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时期所起的作用不同
C.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整个过程,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无数资本家不断地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
D.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超额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产生的结果
7.保证产业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条件是( )
A.产业资本必须经过三个阶段的运动 B.产业资本必须有三种循环形式
C.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存D.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在时间上继起
8.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是( )
A.生产资本的构成 B.平均利润率的大小
C.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 D.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
9.马克思分析社会总资本再生产问题的基本理论前提是( )
A.社会总产品的价值由c、v、m三部分构成
B.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
C.社会生产分为生产生产资料和生产消费资料两大部类
D.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10.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 )
A.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的手段和方式 B.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
C.是资产阶级进行社会管理的手段和方式 D.具有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
1.指出资本原始积累及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中的作用?
2. 商品价值量是由什么决定的?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怎样的?
3.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4.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5.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6. 什么是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试述两者区分的依据和意义。
7.试述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8.什么是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本质和源泉是什么?
9.为什么说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10.如何认识资本主义主义政治制度的实质和特点?
1.试述价值规律的作用,并用以阐明我国企业必须注重技术进步,改善经营管理。
2.试述产业资本循环连续进行的条件及其对社会主义企业资金运动的意义。
3.运用马克思关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有关原理,分析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部分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供过于求时对社会再生产的影响及采取的对策。
4.试述马克思关于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的理论及其对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启示。
1.下列是关于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材料:
“处于流动状态的人类劳动力或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但本身不是价值。它在凝固的状态中,在物化的形式上才成为价值。”“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而物质财富本来就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的源泉。”“活劳动必须抓住这些东西(铁、木、纱),使它们由死复活,使它们从仅仅是可能的使用价值变成现实的和起作用的使用价值。它们被劳动的火焰笼罩着,被当作劳动自己的躯体,被赋予活力以在劳动过程中执行与它们的概念和职务相适合的职能。”
“生产成果的分配,不过是生产要素本身分配的结果”。“长期以来,我国在理论和实践上一直排斥按生产要素分配。由此造成的后果首先是使资金、土地、设备等生产条件由个别企业无偿占有和使用,闲置或低效使用的生产要素得不到合理流动,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科学地揭示了商品价值的源泉,即人的劳动是商品价值的惟一源泉;而按生产要素分配是一种分配方式,指的是人们创造出来的价值是按照个人投入的生产要素来进行分配的。”“人类社会采取何种分配方式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和结构决定的,它们从来不取决于价值是如何创造的。”
(1)结合材料,分析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
(2)结合材料,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个人消费品分配制度的依据。
2.下面是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材料:
有一段过于描述西方经济危机本质特征的著名对话。
一个煤矿工的儿子问妈妈说:“现在天气这么冷,你为什么不生火炉?”
妈妈答道:“因为我们没有煤。你爸爸现在失业,我们没有钱买煤。”
“妈妈,爸爸为什么失业?”
“因为煤生产得太多了。”
另据报道,在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期间,许多国家大量地炸毁炼铁高炉。美国毁掉92座,英国毁掉28座。1973年经济危机时期,英国单是伦敦一个城市,就有10万套新房空置而卖不出去,日本的汽车库存达到100万辆以上,电视机库存超过需求量的1倍以上。同时,在美国的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州的阿特西里牛奶公司,把38000多加仑的牛奶倒入了臭水沟。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大量的工人失业,在业工人的实际工资急剧下降,购买能力不断丧失,生活贫困。
据资料显示,在大危机时期,整个西方社会工业生产下降,物价下跌,工厂倒闭,大量工人失业,工资大幅度下降,整个社会经济倒退了30年左右。
让外国政府听命于美国是按照美国理念改造世界的关键所在,是美国民族优越感和使命感的具体体现,也是长期以来美国外交政策的一个不成文目标。美国杰出的历史学家和外交评论家阿瑟.施莱辛格曾对美国外交政策作过一针见血的总结“美国政策的功能就在于根据其他国家对我们规则的恭顺程度将它们划分好坏。”美国前总统里根更为爽快,他在1985年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被问及美国对尼加拉瓜反政府叛乱的支持到何时为止时,曾直言不讳地宣布“直到他们(指尼加拉瓜政府)叫大爷(say uncle)为止”。时任副总统的布什事后解释说,“叫大爷”的意思就是尼加拉瓜建立同我们类似的政府和社会。有不服的就打,打到“叫大爷”为止,里根使用的黑社会语言一语道破了美国干涉的天机。
当美国面对一个不听命于它的民主政府,或一个亲美的军事独裁政权时,它就毫不犹豫地颠覆独立的民主政府、支持亲美的独裁政权,因为对于美国来说臣服美国比民主、人权更重要。
——资料来源摘自张睿壮:《“人道干涉”神话与美国意识形态》,《南开学报》2002年第2期。
(1)结合材料,分析什么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其根源何在?
(2)结合材料,说明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实质?

1.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马克思称“这个过程所以表现为‘原始的’,因为它形成资本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的前史。”资本原始积累主要通过用暴力手段剥夺人们的土地和用暴力手段掠夺人们的货币财富两个途径进行的。
资本原始积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中的作用:新兴资产阶级在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疯狂的殖民掠夺的同时,还通过国债制度、课税制度和保护关税制度,加强对国内人们的剥削,积累起巨额货币资本。这一切,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缩短了封建生产方式转变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程。
2.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不是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劳动生产率,是指具体劳动在一定时间内生产产品的效率。它通常以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随着整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的,当劳动生率提高时,在同样的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就多,但总价值量是不变的,而耗费在单个商品上的劳动量就会减少,因而价值量就会变小;反之,则相反。由此可以看出,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因为:
第一,劳动二重性学说使劳动价值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最终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古典经济学家由于没有区分劳动二重性,所以不能回答什么劳动创造价值等问题,不理解社会必要劳动量是如何决定的。而马克思创立的劳动二重性理论,第一次确定了什么样的劳动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以及怎样形成价值,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从而为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创立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
第二,劳动二重性学说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一系列重要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打通了道路。
4.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之所以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因为:
第一,由于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生产商品的劳动既具有私人劳动的性质,又具有社会劳动的性质。由于社会分工的存在,每个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都是为了满足别人的需要,因而具有社会劳动的性质,是社会劳动。又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各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又都是他们个人的私事,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完全由私人决定。所生产的产品也归私人所有。因此,他们的劳动是私人劳动。
第二,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之所以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因为这一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种矛盾进一步发展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一矛盾的不断运动,才使资本主义最终被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具有了客观必然性。
5.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第一,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综合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人的劳动是任何社会进行生产都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基本要素,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第二,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的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第三,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劳动力商品具有价值与使用价值,但是劳动力是特殊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而劳动力商品的很大特点,就在于它的使用价值,它是价值的源泉,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创造的价值大于它自身价值的价值。正是由于这一特点,货币所有者在购买到劳动力以后,在消费它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收回它在购买这种商品时支付的价值,还能得到一个增殖的价值,即剩余价值。而一旦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剩余价值,货币也就变成了资本。
6.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含义:不变资本(C)是以生产资料形态(比如:厂房、机器、原材料等)存在的资本,生产资料的价值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其转移的价值量不会大于它原有的价值量。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转变自己的物质形态,而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不发生增殖,所以马克思把这部分资本叫做不变资本。
可变资本(V)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可变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的。由于这部分资本价值是不变的,而是一个可变的量,所以马克思把这一部分资本叫做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依据和意义: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就是根据这两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进行区分的。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它表明,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这种划分也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7.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一,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作日包括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个部分。在必要劳动时间既定的条件下,工作日越长,剩余劳动时间越长,资本家从工人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就越多,从而剩余价值率就越高。另外,由提高劳动强度而产生的剩余价值,同样是绝对剩余价值。
第二,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绝对延长劳动时间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受到工作日时间长度的限制,也容易引起工人阶级的反抗。为了在工作日既定的条件下提高剥削程度,资本家在调整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的比例上下功夫,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方法,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而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的。
8.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的学说是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富两级分化的原因,揭示了资本主义失业现象的本质,深刻地阐述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命运。
资本积累的本质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资本积累的规模的大小取决于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以及资本家垫付的资本的大小。显然,这些因素都是加强和扩大对工人剥削的因素。因此,资本积累就是依靠剥削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实现的,没有剩余价值,就不可能有资本积累。
9.社会生产是连续不断进行的,这种连续不断重复的生产过程就是再生产。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过程,就是社会总产品不断实现以及它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断得到补偿的过程。这种补偿包括实物补偿和价值补偿两个方面。
之所以说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因为:社会再生产要顺利进行,就必须要求在生产中所耗费的资本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同时要求实际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得到实物替换,否则社会再生产就会停顿,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就会受到威胁。所以,使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在实物上得到替换才能使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10.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统治是通过具体的政治制度实现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包括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等。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和方式,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因此它不可避免地有其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
第一,资本主义的民主是金钱操作下的民主,实际是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
第二,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了事实上的不平等。
第三,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是一种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制度。
对于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我们还应该坚持辩证批判的态度和方法。由于人民群众的长期斗争以及资产阶级在长期的政治统治过程中积累了不少经验,其政治制度中会具有一些符合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一般规律的内容,对此我们可以加以借鉴。

1.价值规律的作用在于:
第一,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是指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第二,价值规律具有以下作用:首先,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其次,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企业作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必须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办事。
第三,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这是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由于科技教育在经济发展中日益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企业必须注重技术进步,改善经营管理,这样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商品的个别价值,获得更多的盈利,企业才能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增强活力,求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2.产业资本循环连续进行的条件:产业资本循环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具有三种循环方式。产业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条件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存,三种循环方式在时间上相互继起。并存性与继起性互为前提,互相依存。
产业资本循环连续进行的条件对社会主义企业资金运动的意义:马克思关于产业资本循环连续进行条件分析,对社会主义企业用好资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社会主义企业的资金,也必须合理地分配在货币资金、生产资金、商品资金三种职能形式上,并保证三种循环方式在时间上相互继起,这样,才能加速企业资金的周转,提高经济效益。
3.第一,马克思认为,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价值上得到补偿,在实物上得到替换。部分产品供过于求,表明这部分产品没有通过市场交换实现价值上的补偿和实物上的替换,影响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第二,马克思把社会生产划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认为两大部类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要求按比例协调发展;生产资料的供给与需求之间,消费资料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应保持平衡。部分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供过于求,影响两大部类内部和两大部类之间的比例均衡,影响整个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第三,按照马克思关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上述原理,应坚持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应对我国现有产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使社会生产资料、消费资料的共给和需求基本平衡,实现社会再生产按比例协调发展。
4.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平均利润是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的。资本家为争夺有利的投资场所和更高的利润,展开以资本转移为特点的部门之间的竞争,其结果使各部门生产规模和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以及价值与价格背离,最终使各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形成以后,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利润率平均化的过程实际上使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个部门之间分配的过程。
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对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启示:马克思关于平均利润形成过程的理论,对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的启示:要有充分的、公平的竞争环境;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要有自主经营权;资本等生产要素能在部门之间合理流动;要建立主要由市场形成的价格机制。
1.(1)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
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是商品生产的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它们和劳动结合生产出使用价值。在剩余价值生产中,它们是工人活劳动的吸收器,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必要条件。但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本身不创造价值,它们的价值(土地除外)是借助于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的劳动产品中去,劳动者的活劳动才是价值创造的源泉。
(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信息、经营管理等。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各种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分配的实质是各种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生产要素所有者投入各种生产要素,取得相应的收入,有利于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有效利用,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调动起各方面的积极性。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分配理论和分配政策的重大突破和创新。
2.(1)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一种现象,其主要特征是生产过剩。发生经济危机时,大量商品积压,大批生产企业减产或停工,许多金融机构倒闭,整个社会一片混乱。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种基本矛盾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第二,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2)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包括资本主义民主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等。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它是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需要、在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中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其本质是资产阶级对民众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和方式,具有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
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观念(或思想)上层建筑,使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反映,也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建立的直接理论依据,所以,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社会的经济及政治特点,体现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从思想上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在当今西方一些学者借全球化之机宣扬“意识形态终结论”、“后意识形态时代”等论调,是没有根据的,是违背客观历史事实的。我们不能失去警觉,要在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广泛吸收资本主义国际科学文化优秀成果的同时,坚决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捍卫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阵地。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土地的经济供给曲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