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方面有没有什么比较全面的科普机构啊,知道的推下?

  2021年,美国能源部的长时储能的相关报告提到,把长时储能定义为至少连续运(放电)时间为10小时,使用寿命在15至20年。目前,国内的储能电站常规储能时长约为2小时。很多人将4-8小时,也归类为长时储能。

  总之,业界将可以实现持续长达高于4小时或者数天、数月的充放电循环的储能系统,都统称为长时储能。

  五种长时储能谁是主角?

  当前全球市场上抽水蓄能是较为具备商业成熟度的长时储能技术。除了抽水蓄能这一方式,人类已经开发和正在开发多种长时储能技术。

  01 核电池:微型化和民用化正在推进中

  人类探测器飞得最远的是什么?无疑是“旅行者一号(Voyager 1)”。这颗从1977年发射出去的探测器,直到今天仍然飞行于星际空间,已离太阳超211亿公里的距离,虽然它返回地球的数据和信号已经越来越弱,但是人们还是知道它还在。

  有没有想过它为什么会有这么强劲的动力,能支持它跑那么远?

  除了飞行过程中获得引力弹弓所赋予的速度(没错,就是《流量地球》中所使用的那种方式,在接近某行星时利用其引力获得加速度)之外,是人类为旅行者一号安装的两枚核电池帮助它脱离地球引力、变轨、调整飞行姿态、传送照片和数据等等。

  “旅行者1号”上的电池是两枚钚电池,当时设计的能量是能够保证它继续飞行至2025年。

  核电池放电原理是,当放射性物质衰变时,能够释放出带电粒子,如果正确利用就能够产生电流。通常不稳定(即具有放射性)的原子核会发生衰变现象,在放射出粒子及能量后可变得较为稳定。核电池正是利用放射性物质衰变会释放出能量的原理所制成的。

  军事和航空航天领域用核电池比较多,旅行者一号即是。这类核电池体积往往很大。削减体积是核电池面临的重大难关之一。但是这一方向一致吸引着科技家,因为当体积缩小到可以民用时,它为产品所提供的动能甚至可能比产品本身寿命都要长。

  核电池微型化、安全化,吸引着科学家持续不断地进行研究。现在已经略有小成,由美国密苏里大学计算机工程系研究组研发出的“核电池”体积小电力强。大于1美分硬币(直径1.95厘米,厚1.55毫米),但电力是普通化学电池的100万倍。

  微型核电池其优点首先就是电量充足而且稳定,缺点就是具有放射性污染。如何保证其安全性,也是人类的重大任务。

  02 重力储能:混凝土砌块储能惊世出现

  任何一种有质量的物体下落时,重力所带来的能量都可以利用。抽水蓄能就是利用这种原理。现在有一家公司在用混凝土砌块来实现这一储能方式。他们的方案是,通过起重机将成千上万个特制的混凝土块堆放成塔台,然后在需要释放能量时再把它们放下,从而存储多余的能量。

  这是初创厂商EnergyVault公司提出的一个挑战性概念,他们认为抽水蓄能太挑地儿了,用混凝土砌块的话就能避免地理条件的限制。于是公司采用混凝土和起重机等其他行业成熟的技术开发推出了这种储能技术。

  这一技术充满了争议性,很多人认为,在处处都讲究高科技的当今,这样的方案也太低科技了。但是无论如何,这种方式确实能产生能量和储能能量。富有的争议性也为公司带来了该公司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投资:去年夏天从日本软银集团获得了1.1亿美元投资。而印度塔塔电力公司与EnergyVault公司签署了一个35MWh小型项目的合同,这表明了有些客户对这种储能技术产生了兴趣。

  EnergyVault公司表示,如果该系统已启动并正在运行,则可以建立许多信任关系。建立适用于商业实践的功能对于该储能技术至关重要。

  但也有人质疑,首先建造基础设施的成本高昂,其次为了增加能量密度,必须使用大重量的铁块,这增加了线缆的成本和要求,定期维护和更换是必须的,不然那么重的东西砸到地上,大概率是要引起地震的。

  03 空气压缩:折腾空气是一门技术活儿

  空气压缩储能技术分为地下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和液态空气储能技术。

  地下空气压缩是将地下空间作为巨型储存罐,使用多余的电能将压缩空气泵入地下空间,在需要时释放压缩空气可使发电设施重新发电。近期有两家盐穴空气压缩工程进行并网发电阶段。

  9月30日,江苏金坛盐穴压缩空气储能国家试验示范项目并网试验成功,作为世界首个非补燃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并网试验成功,标志着我国新型储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取得重大进展。

  10月8日,山东肥城盐穴先进压缩空气储能调峰电站一期10兆瓦(MW)示范电站顺利通过验收,并正式并网发电。这标志着国际首个盐穴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已进入正式商业运行状态。

  另外在贵州毕节、河北张家口也都有大规模空气压缩储能项目面世。

  但是,这种储能技术通常受到地理环境的限制,也有很多公司在探索突破地域限制的地下空气压缩方案,加拿大储能开发商Hydrostor公司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将压缩空气泵入现有的洞穴中(例如废弃的矿井),并用水保持恒定压力,其目标是使压缩空气储能技术摆脱受到地质条件的限制,同时采用其他成熟行业的设备而将技术风险降至最低。

  液态空气储能方面,将空气压缩并将其存储在加压的储罐中,其空气压缩设备和发电机来自成熟行业已建立的供应链。这种创新的储能技术可用于电网规模储能系统。英国储能开发商HighviewPower公司经过15年的开发和改进,致力于将其开发的液态空气储能试点项目转变为大型商业储能设施。

  04 液流电池:最被人认可的长时储能

  液流电池一直被认为是具有前途的长时储能技术,同时有好几个液流方案在电化学储能赛道上和锂电池并驾齐驱。Zinc8, Primus, Invinity 等欧美电池创业公司主攻的是锌液流电池。

  不过目前锌电池不如钒电池更受关注。在亚洲,以钒液流电池为主要方向,中国在钒电池赛道上有不俗表现。全生命周期成本只有0.48元/kwh!它生而不凡!

  日本的钒电池生产是以住友电工为代表。液流电池厂商ESS公司、Avalon公司、英国液流电池厂商RedT公司也都以钒电池研究为主要方向。

  05 铁空气电池:剑走偏锋

  近期进入商业化的长时储能技术还冒出了铁空气电池,它剑走偏锋,而且目前属于技术保密阶段,所以其神秘性也吸引了很多关注。

  铁空气电池是长时储能明星公司Form Energy发布的,该公司一直对其技术保密,直到该公司宣布已完成2亿美元的D轮融资才对外公布其采用的电池技术是什么。铁-空气化学电池的基本原理基于铁的可逆氧化(生锈)。当铁-空气化学电放电时,空气中的氧气会使铁生锈。然后当它被充电时,铁锈通过电流的应用被转化回铁。这个过程排放的唯一物质是氧气。

  该公司声称,采用这种电池的储能系统持续放电时间长达100个小时,其成本与现有化石燃料发电厂相当,并且可能比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低10倍以上。其目标是在靠近部署所在地的地方生产铁-空气化学电池,并使用在当地采购的铁矿石。

  公司称,即使在极端天气导致电网中断多日的情况下。铁空气电池具有极低的成本、安全性、耐用性和全球可扩展性,是平衡可再生能源发电多日变化的最佳解决方案。Form Energy公司第一个项目将于2023年在明尼苏达州投入运行。

  除了以上新方案,斯坦福大学崔毅教授也在2020年成立了EnergyVenue,主打航天领域应用广泛的金属氢电池,计划与香港中华煤气公司开展试验项目。此外,还有热储能(例如熔盐储能),化学储能(氢、氨)等技术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未来的电力系统必将是多能互补的,新能源+储能这一模式将迎来历史性的机遇,长时储能也会成为碳中和战略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过去十年,宁德时代靠着技术创新和刻苦精神坐上了储能、动力电池领域中当仁不让的头把交椅。未来十年,长时储能领域里,来自中国领跑者们或许也会冲在时代的最前沿。

}

软水和硬水究竟哪个好?看完明白了

网络上不少文章都在说硬水对人的健康是极大的危害,那到底是怎样的危害?有没有研究中心出台的数据表明呢?

“不知道欸,好像大家都这么说”“这还用研究数据吗?用了软水机不结垢啊。”

说起不结垢,好像真的很有道理呢。那我也要找软水喝去!

等等,除了结垢这件事,我们平常喝水有遇到明显的问题吗?好像又没有,据了解,现在中国境内流通绝大多数都是硬水,只有香港使用的是软水。

科普第一点:硬水与软水到底有什么区别?

答:硬水软水,主要的区别是天然水中的溶解物,硬水中钙、镁含量比较高,而软水中钠含量较高。

科普第二点:硬水到底有没有准入标准呢?

答:这里必须说一个事实就是“事实上,全球范围内至今是没有统一的软硬水划分标准的”

当我们谈到水的软硬时,一般值得是水里面所含钙镁离子的浓度。目前大家对硬度的理解和解释也是非常不一致的。

比如卖净水器的小mi认为纯净水是最好的水,他们说水的硬度应该为0才好,当然了可不止有xiao 米是这样认为,什么ro反渗透净水器商家、软水机商家都是这样宣传的呢。然而,

按照商家这种说法,欧洲的皇室和上流社会,常常追求水的高浓度和高硬度,岂不是早就灭绝了?

因此啊,水具体的软硬,还真说不准。好比日本这样讲究喝水的国家,就在国家饮用水标准里面加了一条快适标准,意思是硬度为10-100mg/L的水,口感更好。

所以说,目前国内出现的各种划分软硬水的标准,一般以自家利益为标准,完美地演绎了净水器行业“任性”的特点。

科普第三点:水的硬度到底是由什么来决定的?

答:1、水龄;2、水源所在地的地质结构。上文有说,水垢并不是指明硬水差,软水好的理由。

水里的钙镁离子经加热后形成碳酸氢钙,就是俗称的“水垢”。然而这个物质学过化学的人都知道,这是对人体无害的。《饮用水水质准则》是WHO为世界各国制订饮用水国家标准的订立的准则。全球饮用水工作者人手一本。

而《饮用水水质准则》中没有设定饮用水硬度的标准,原因是

同时补充了一句“对那些缺乏钙和镁的人来说,饮用水可以作为补充钙和镁的主要来源”。我认为这句话非常具有参考价值。

科普第四点:水的软硬度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实际上,各个国家在设置饮用水的硬度时考虑更多的是管网配送问题。因为水的硬度过低会加速管道材料的腐蚀。

我国的饮用水的硬度一般不超过425mg/L,而国家饮用水标准为450mg/L。因此我们在这方面是不用过于担心的。

那到底硬水我们能饮用吗?安全吗?

答:真的没有必要太过于杞人忧天,目前软硬水尚无统一的划分标准。软水硬水真的是萝卜青菜可有所好,不过软水的口感的确是比较好的,而硬水长期使用也的确会在烧水锅之类的产生一些水垢,不过这个只要勤加清洗就可以了。

}

在快速发展的质子陶瓷燃料电池(PCFC)领域中,将半导体调谐为快速质子导体是一种新兴策略。 PCFC研究人员面临的主要挑战是配制在低温(300至600°C)下电导率高于0.1S cm-1的质子传导电解质。 2020年7月10日,中国地质大学宋怀兵及东南大学朱斌共同通讯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Proton transport enabled by a field-induced cm-2。通过半导体异质结构方法,该研究结果提供了对质子传输机制的深入了解,这也可能改善其他能源应用中的离子传输。 ......

  在快速发展的质子陶瓷燃料电池(PCFC)领域中,将半导体调谐为快速质子导体是一种新兴策略。 PCFC研究人员面临的主要挑战是配制在低温(300至600°C)下电导率高于0.1S cm-1的质子传导电解质。  2020年7月10日,中国地质大学宋怀兵及东南大学朱斌共同通讯在Science 在线发表

分析测试百科网讯 说到学术不端事件,人们可能会想起今年2月的翟天临学术门事件。其实,学术不端行为在我国存在已久。2018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反腐倡廉建设报告NO.8》中对近20年间国内媒体公开报道的64起学术不端典型案例进行了梳理,发现仅2016年被曝光的学术不端案例数

Ole Petter Ottersen 图片来源:ERIK CRONBERG 位于瑞典斯德哥尔摩的卡洛林斯卡研究所(KI)最终正式裁决,声名狼藉的外科医生Paolo Macchiarini有学术不端行为。Macchiarini因发明了将植入患者自身干细胞的人工气管移植到其体内的

Ole Petter Ottersen 图片来源:ERIK CRONBERG   位于瑞典斯德哥尔摩的卡洛林斯卡研究所(KI)最终正式裁决,声名狼藉的外科医生Paolo Macchiarini有学术不端行为。Macchiarini因发明了将植入患者自身干细胞的人工气管移植到其体内的技术

  《科学家》网站日前刊登了一篇来自前德国哥廷根大学(Georg-August-University Goettingen)免疫学教授Joerg Zwirner的文章,Zwirner在文中就面对学术不端行为时应该如何行动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以下为文章主要内容:  去年7月,一位化名Marco

   3月6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了一场记者会,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答记者问时,说到关于学术不端的相关内容,再次引起记者的注意。为什么说“再次”呢?因为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也提到了有关内容,“惩戒学术不端”。  本以为这个问题会引起代表委员们的热烈讨论,但采访部分代表

  2016年5月,德国莱布尼茨老龄化研究所-弗里茨-利普曼恩研究所(FLI)所长卡尔·伦德·鲁道夫的一篇学术论文被指控涉嫌存在数据操纵情况。随后,莱布尼茨协会和德国科学基金会(DFG)同时对此事展开了调查。  2017年6月13日,莱布尼茨协会对此次事件的调查结束,鲁道夫的学术不端行为被证实,主要

  4月23日,国务委员刘延东表示,中国正在加强科研诚信和学术道德建设,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  24日,清华大学迎来百年校庆。作为校庆系列活动之一,4月23日“2011大学校长全球峰会暨环太平洋大学联盟第15届校长年会”在清华大学举行,近40个国家和地区的130余所大学校长齐聚清华。

   8月31日,河北科技大学发布对韩春雨的调查和处理结果,韩春雨事件告一段落。  无论之后迎来的是“鲜花”还是“大炮”, 韩春雨事件再次掀起了对学术不端问题的讨论。  实际上,国际学术界针对学术不端的战争从未停歇。从2005年,韩国科学家黄禹锡干细胞研究造假震惊世界,到日本理化研究所研究员小保方晴

  5年多前,意大利相关部门就开始调查针对Alfredo Fusco论文的学术不端指控。Fusco是那不勒斯的一位著名癌症学家。该调查进度的缓慢让研究人员倍感挫败。他们在接受《自然》杂志采访时表示,实际上已存在有力证据证明其数十篇论文存在数据造假,并说事态仍无定论正影响意大利科学。  就职于那不勒斯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地质体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