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可以从性状推出配子比?例如杂合子高茎自交却不能推出?

   期末试卷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它不仅能够反馈教学信息、指导教学实践、改进教学管理,还能够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具有较强的反拨作用。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高一第二学期期末生物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欢迎阅读。

  高一第二学期期末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用纯种高茎豌豆与纯种矮茎豌豆作杂交实验时,必需(  )

  A.以高茎作母本,矮茎作父本

  B.以矮茎作母本,高茎作父本

  C.对母本去雄,授以父本花粉

  D.对父本去雄,授以母本花粉

  2.在有丝分裂的过程中,DNA和染色体数目加倍分别发生于(  )

  3.有关受精作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受精时精子的细胞核与卵细胞的核融合

  B.受精卵中细胞质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精子

  C.受精卵中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D.合子中的染色体与本物种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一致

  4.下列杂交组合(遗传因子E控制显性性状,e控制隐性性状)产生的后代,哪一组会发生性状分离(  )

  5.下面是对基因型与表现型关系的叙述,其中错误的是(  )

  A.在同样的环境中,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

  B.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

  C.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D.在同样的环境中,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6.下列哪一个现象只在减数分裂中发生,而在有丝分裂中不发生(  )

  C.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7.某植物测交,得到的后代的基因型为Aabb、AaBb两种,则该植株的基因型是(  )

  8.如图表示某二倍体生物的一个正在减数分裂的细胞,请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细胞是次级精母细胞或次级卵母细胞

  B.该生物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4

  C.该细胞中1与2,3与4是同源染色体

  D.该细胞中有4条染色单体,4个DNA分子

  9.选用豌豆做遗传实验材料,是孟德尔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是因为豌豆是①自花传粉植物②异花传粉植物③闭花授粉植物④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⑤豌豆花大,易于去雄和人工授粉 ⑥单性花,容易操作(  )

  10.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子代噬菌体外壳的蛋白质是(  )

  A.在噬菌体DNA指导下,用细菌的物质合成的

  B.在细菌的DNA指导下,用细菌的物质合成的

  C.在噬菌体DNA指导下,用噬菌体的物质合成的

  D.在细菌的DNA指导下,用噬菌体的物质合成的

  11.男性的一个精子中有23条染色体,则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中的四分体,染色单体,着丝点数目依次是(  )

  12.赫尔希通过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实验包括4个步骤:

  ①培养噬菌体 ②35S和35p标记噬菌体 ③放射性检测 ④离心分离

  实验步骤的先后顺序为(  )

  13.“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指(  )

  A.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

  B.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C.细胞里的DNA大部分在染色体上

  D.染色体在遗传中起主要作用

  14.等位基因的分离发生于(  )

  B.受精卵发育过程中

  C.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D.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15.基因型为YyRr的个体不可能产生的配子是(  )

  16.孟德尔通过观察和分析提出问题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尝试性的解释,根据解释进行演绎推理,最后再通过实验进行检验.这种科学研究方法叫(  )

  17.血友病是一种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一对夫妇均患有该病,问这对夫妇生下健康小孩的概率是(  )

  18.艾弗里和其同事进行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哪种物质才是转化因子?(  )

  D.S型的多糖荚膜

  19.分离定律的实质是(  )

  A.子代中出现不同的性状

  B.控制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

  C.雌雄配子的分离

  D.控制相同性状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

  20.在卵细胞形成过程中,卵原细胞、初级卵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卵细胞的比例是(  )

  21.男性患病机会多于女性的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很可能在(  )

  22.下列四项中,能用于观察四分体的实验材料是(  )

  D.人体口腔上皮细胞

  23.某个生物三对等位基因分布在三对同源染色体上,其体细胞的基因型为(AaBbDd),如图表示该生物的精细胞,试根据细胞内基因的类型,判断其精细胞至少来自几个精原细胞(不考虑交叉互换)(  )

  24.牛的黑毛(B)对棕毛(b)是显性,现有两头黑毛牛交配,生下的小牛中有黑毛牛和棕毛牛.那么这两头黑毛牛的基因型是(  )

  25.精原细胞增殖的方式是(  )

  D.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26.杂合的红花植株为第一代,让其连续自交,第三代中纯合子占同代个体总数的(  )

  27.某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已知Aa和Bb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上,那么该生物的体细胞,在有丝分裂的后期,基因的走向是(  )

  A.A与B走向一极,a与b走向另一极

  B.A与b走向一极,a与B走向另一极

  C.A与a走向一极,B与b走向另一极

  D.走向两极的均为A、a、B、b

  28.在香水玫瑰的花色遗传中,红花、白花为一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用Rr表示).从下面的杂交实验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杂交组合 后代性状

  一 红花甲×白花乙 全为红花

  二 红花丙×红花丁 红花:白花=3:1

  A.红花是显性性状

  B.甲的基因型为Rr

  C.丙的基因型为RR

  D.丁的基因型为rr

  29.如图所示是某一伴性遗传病的家庭系谱图,根据此图你可以推理出的结论有

  A.该病是隐性遗传疾病

  B.该病是显性遗传疾病

  C.该病的遗传方式与色盲病相同

  D.根据此图可以确定Ⅱ-3不一定是杂合子

  30.有关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比较中,错误的是(  )

  A.减数分裂的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有丝分裂的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

  B.减数分裂有联会,有丝分裂无联会

  C.两者都有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D.减数分裂有同源染色体分离,有丝分裂无同源染色体分离

  二.非选择题(每空2分,共40分)

  31.某种蝴蝶紫翅(P)对黄翅(p)是显性,绿眼(G)对白眼(g)为显性,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生物小组同学用紫翅绿眼和紫翅白眼的蝴蝶进行杂交,F1出现的性状类型及比例如图所示.

  32.如图1曲线表示某生物(2N=4)的体细胞分裂过程及精子形成过程中每个细胞中染色体和DNA的数量的变化.图2A,B,C,D,E分别表示分裂过程中的某几个时期的细胞中染色体图.请据图回答:

  (3)A~D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的是_________,A细胞染色体数:DNA数:染色单体数的比例是_________.

  (4)着丝点分裂分别在横坐标数字的_________处进行.

  33.如图所示是一个遗传病的系谱(设该病受一对基因控制,A是显性,a是隐性),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3)如果Ⅱ5与Ⅱ6再生一个小孩,是患病男孩的可能性为_________.

  高一第二学期期末生物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0

  1.用纯种高茎豌豆与纯种矮茎豌豆作杂交实验时,必需(  )

  A.以高茎作母本,矮茎作父本

  B.以矮茎作母本,高茎作父本

  C.对母本去雄,授以父本花粉

  D.对父本去雄,授以母本花粉

  【考点】孟德尔遗传实验.

  【分析】1、孟德尔杂交实验过程(人工异花授粉过程)为:去雄(在花蕾期去掉雄蕊)→套上纸袋→人工异花授粉(待花成熟时,采集另一株植株的花粉涂在去雄花的柱头上)→套上纸袋.

  2、孟德尔遗传实验中,既进行了正交实验,也进行了反交实验.

  【解答】解:A、孟德尔遗传实验中,既进行了正交实验,也进行了反交实验,因此不一地要以高茎作母本,矮茎作父本,A错误;

  B、孟德尔遗传实验中,既进行了正交实验,也进行了反交实验,因此不一地要以矮茎作母本,高茎作父本,B错误;

  C、用豌豆做杂交实验时,要对母本去雄,授予父本的花粉,C正确;

  D、用豌豆做杂交实验时,要对母本去雄,授予父本的花粉,D错误.

  【点评】本题考查孟德尔遗传实验的过程,要求考生识记孟德尔遗传实验的过程,明确孟德尔遗传实验过程中既有正交也有反交;识记人工异花传粉过程,明确该实验中要对母本去雄,再授予父本的花粉.

  2.在有丝分裂的过程中,DNA和染色体数目加倍分别发生于(  )

  【考点】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

  【分析】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变化特点 (体细胞染色体为2N):

  (1)染色体变化:后期加倍(4N),平时不变(2N);

  (3)染色单体变化:间期出现(0→4N),后期消失(4N→0),存在时数目同DNA.

  【解答】解:(1)有丝分裂间期,细胞中主要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这会导致DNA数目加倍;

  (2)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染色体数目加倍.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及变化规律,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能根据题干要求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3.有关受精作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受精时精子的细胞核与卵细胞的核融合

  B.受精卵中细胞质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精子

  C.受精卵中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D.合子中的染色体与本物种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一致

  【考点】受精作用.

  【专题】正推法;减数分裂.

  【分析】1、受精作用是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不久精子的细胞核就和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使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来自精子有一半来自卵细胞.

  2、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稳定性,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具有重要的作用.

  【解答】解:A、受精时精子的细胞核与卵细胞的核融合,这是受精作用的实质,A正确;

  B、受精卵中细胞质的遗传物质几乎都来自卵细胞,B错误;

  C、受精卵中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C正确;

  D、合子中的染色体与本物种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一致,D正确.

  【点评】本题考查受精作用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受精作用的概念、过程及意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4.下列杂交组合(遗传因子E控制显性性状,e控制隐性性状)产生的后代,哪一组会发生性状分离(  )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性状分离是指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1全部个体都表现显性性状,F1自交,F2个体大部分表现显性性状,小部分表现隐性性状的现象,即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据此答题.

  【解答】解:A、EE×ee→后代均为显性性状,不会发生性状分离,A错误;

  B、EE×Ee→后代均为显性性状,不会发生性状分离,B错误;

  C、EE×EE→后代均为显性性状,不会发生性状分离,C错误;

  D、Ee×Ee→后代出现显性:隐性=3:1的性状分离比,D正确.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识记性状分离的概念,明确性状分离是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再准确判断各选项是否会发生性状分离,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

  5.下面是对基因型与表现型关系的叙述,其中错误的是(  )

  A.在同样的环境中,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

  B.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

  C.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D.在同样的环境中,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考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基因型、表现型.

  【分析】基因型是指某一生物个体全部基因组合的总称,它反映生物体的遗传构成,即从双亲获得的全部基因的总和.

  表现型指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生物体的表现型是由基因型和环境的共同作用决定.

  【解答】解:A、在相同的环境中,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一定相同,A错误;

  B、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如同卵双胞胎,哥哥在野外工作较黑,弟弟在室内工作较白,B正确;

  C、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例如AA和Aa两种基因型的个体,它们的表现型相同,即均为显性,C正确;

  D、在相同环境下,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例如AA和Aa两种基因型的个体,它们的表现型相同,即均为显性,D正确.

  【点评】本题考查了基因型和表现型之间的关系,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明确表现型是基因型和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6.下列哪一个现象只在减数分裂中发生,而在有丝分裂中不发生(  )

  C.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分析】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的比较:

  比较项目 有丝分裂 减数分裂

  染色体复制 间期 减I前的间期

  同源染色体的行为 联会与四分体 无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不形成四分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没有交叉互换现象 出现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形成四分体,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有交叉互换现象

  分离与组合 也不出现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出现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行为 中期位置 赤道板 减I在赤道板两侧,减II在赤道板

  断裂 后期 减II后I期

  【解答】解:A、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间期都有DNA的复制,A错误;

  B、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前期都有纺锤体的形成,B错误;

  C、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只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C正确;

  D、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都有着丝点的分裂,D错误.

  【点评】本题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对两者进行比较,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各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7.某植物测交,得到的后代的基因型为Aabb、AaBb两种,则该植株的基因型是(  )

  【考点】测交方法检验F1的基因型.

  【分析】测交的定义是孟德尔在验证自己对性状分离现象的解释是否正确时提出的,为了确定子一代是杂合子还是纯合子,让子一代与隐性纯合子杂交,这就叫测交.在实践中,测交往往用来鉴定某一显性个体的基因型和它形成的配子类型及其比例.据此答题.

  【点评】本题考查测交的概念,要求考生识记测交的概念,能熟练判断各选项测交后代的基因型,再根据题干要求作出准确的判断.

  8.如图表示某二倍体生物的一个正在减数分裂的细胞,请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细胞是次级精母细胞或次级卵母细胞

  B.该生物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4

  C.该细胞中1与2,3与4是同源染色体

  D.该细胞中有4条染色单体,4个DNA分子

  【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根据图示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可知,该细胞没有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说明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细胞质均等分裂,故该细胞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分析题图,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答】解:A、次级卵母细胞分裂时细胞质不均等分裂,A错误;

  B、由于该细胞分裂后产生的子细胞中含2条染色体,所以该生物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4条,B正确;

  C、该细胞中1与2、3与4是复制关系,是相同染色体而不是同源染色体,C错误;

  D、由于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已分裂,所以不含染色单体,有4条染色体,4个DNA分子,D错误.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减数分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图获取信息能力,推理和判断能力.

  9.选用豌豆做遗传实验材料,是孟德尔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是因为豌豆是①自花传粉植物②异花传粉植物③闭花授粉植物④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⑤豌豆花大,易于去雄和人工授粉 ⑥单性花,容易操作(  )

  【考点】孟德尔遗传实验.

  【分析】豌豆作为遗传学实验材料容易取得成功的原因是:

  (1)豌豆是严格的自花、闭花授粉植物,在自然状态下一般为纯种;

  (2)豌豆具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易于观察;

  (3)豌豆的花大,易于操作;

  (4)豌豆生长期短,易于栽培.

  【解答】解:①②③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植物,①③正确,②错误;

  ④豌豆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④正确;

  ⑤豌豆花比较大,容易进行去雄和人工授粉操作,⑤正确;

  ⑥豌豆是两性花,⑥错误.

  【点评】本题比较基础,考查孟德尔遗传实验,要求考生识记豌豆的特点,掌握豌豆作为遗传学实验材料容易取得成功的原因,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做出准确的判断即可.

  10.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子代噬菌体外壳的蛋白质是(  )

  A.在噬菌体DNA指导下,用细菌的物质合成的

  B.在细菌的DNA指导下,用细菌的物质合成的

  C.在噬菌体DNA指导下,用噬菌体的物质合成的

  D.在细菌的DNA指导下,用噬菌体的物质合成的

  【考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分析】1、噬菌体的结构:蛋白质外壳(C、H、O、N、S)+DNA(C、H、O、N、P).

  2、T2噬菌体的繁殖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解答】解: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外.进入细菌的噬菌体的DNA作为模板控制子代噬菌体的合成,而合成子代噬菌体的原料都是由细菌提供的.

  【点评】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要求考生识记噬菌体的结构特点,掌握噬菌体的繁殖过程,明确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进入细菌的只有DNA,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做出准确的判断.

  11.男性的一个精子中有23条染色体,则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中的四分体,染色单体,着丝点数目依次是(  )

  【考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

  【专题】正推法;减数分裂.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中,四分体数目、同源染色体对数、染色体数目、染色单体数和核DNA数目变化规律:

  【解答】解:男性的一个精子中有23条染色体,则男性的正常体细胞中含46条染色体,所以精原细胞中含有23对46条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DNA分子加倍,形成染色单体.又一对同源染色体联会后形成一个四分体.因此,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四分体时期具有的四分体数、染色单体数和着丝点数目分别是23个、92个、46个.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染色单体数目变化规律,能根据题干中数据作出准确的判断.

  12.赫尔希通过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实验包括4个步骤:

  ①培养噬菌体 ②35S和35p标记噬菌体 ③放射性检测 ④离心分离

  实验步骤的先后顺序为(  )

  【考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分析】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注入DNA,而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外的特征,采用同位素标记法和离心法进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最终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解答】解: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所以该实验步骤的先后顺序为②①④③.

  【点评】本题知识点单一,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及合理的解释等,要求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13.“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指(  )

  A.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

  B.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C.细胞里的DNA大部分在染色体上

  D.染色体在遗传中起主要作用

  【考点】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实验.

  【分析】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解答】解:A、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是说明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的染色体上,A错误;

  B、经大量证明,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B正确;

  C、细胞里的DNA大部分在染色体上说明的是DNA在细胞内的分布,C错误;

  D、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在遗传中起主要作用,但不能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错误.

  【点评】本题考查探索生物遗传物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4.等位基因的分离发生于(  )

  B.受精卵发育过程中

  C.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D.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解答】解:A、有丝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上的相同基因分离,A错误;

  B、受精卵通过有丝分裂方式增殖,而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发生等位基因的分离,B错误;

  C、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上的相同基因分离,C错误;

  D、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D正确.

  【点评】本题比较简单,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明确等位基因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即可,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15.基因型为YyRr的个体不可能产生的配子是(  )

  【考点】配子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

  【分析】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解答】解:Y和y、R和r是两对等位基因,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之间自由组合,因此,基因型为YyRr的个体能产生四种配子,即YR、Yr、yR、yr.

  【点评】本题考查配子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要求考生识记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尤其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特点;掌握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能判断基因型为YyRr的个体产生配子的种类,再选出正确答案即可.

  16.孟德尔通过观察和分析提出问题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尝试性的解释,根据解释进行演绎推理,最后再通过实验进行检验.这种科学研究方法叫(  )

  【考点】孟德尔遗传实验.

  【分析】遗传学中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一、假说-演绎法: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例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摩尔根研究的伴性遗传等.

  二、类比推理法:类比推理指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推断出它们在另外的属性上(这一属性已为类比的一个对象所具有,另一个类比的对象那里尚未发现)也相同的一种推理.萨顿的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运用了类比推理法.

  三、模型构建法: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具体的实物或其它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抽象的形式来表达.模型的形式很多,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等.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的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这种模型就是物理模型.沃森和克里克制作的著名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就是物理模型.

  四、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放射性同位素可用于追踪物质运行和变化的规律,例如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解答】解:孟德尔探索遗传规律时,运用了“假说-演绎”法,该方法的基本内涵是:在观察与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证明假说.

  【点评】本题考查遗传学中的科学研究方法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7.血友病是一种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一对夫妇均患有该病,问这对夫妇生下健康小孩的概率是(  )

  【考点】伴性遗传.

  【专题】遗传基本规律计算;伴性遗传.

  【分析】本题是伴X隐性遗传病的分析,先根据这对的表现型判断该对夫妇的基因型,由该对夫妇的基因型判断这对夫妇的子女的患病概率.

  【解答】解: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血友病是一种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一对夫妇均患有该病,说明该夫妇的基因型为XhXh和XhY.因此,这对夫妇生下健康小孩的概率是0.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伴X隐性遗传病的患病概率的计算,解题的思路是用倒推法根据后代的表现型推出亲代的基因型,然后再用正推法根据亲代的基因型推算子代的患病概率.

  18.艾弗里和其同事进行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哪种物质才是转化因子?(  )

  D.S型的多糖荚膜

  【考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分析】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的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的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转化因子.据此答题.

  【解答】解:A、艾弗里和其同事进行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S型菌的DNA是转化因子,A错误;

  B、艾弗里和其同事进行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S型菌的DNA是转化因子,B正确;

  C、艾弗里和其同事进行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S型菌的DNA是转化因子,S型菌的蛋白质不是转化因子,C错误;

  D、艾弗里和其同事进行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S型菌的DNA是转化因子,S型菌的多糖类荚膜不是转化因子,D错误.

  【点评】本题考查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要求考生识记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和体外转化实验的过程、实验设计思路及实验结论,能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9.分离定律的实质是(  )

  A.子代中出现不同的性状

  B.控制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

  C.雌雄配子的分离

  D.控制相同性状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体进行自交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随着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彼此分开,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解答】解:A、子代中出现不同的性状,属于性状分离,是现象而不是实质,A错误;

  B、控制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分离,从而使后代出现性状分离,B正确;

  C、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形成受精卵,C错误;

  D、控制相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个体是纯合体,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D错误.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分离规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在卵细胞形成过程中,卵原细胞、初级卵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卵细胞的比例是(  )

  【考点】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分析】一个卵原细胞经过有丝分裂形成一个初级卵母细胞:如图:

  【解答】解:一个卵原细胞经过有丝分裂形成一个初级卵母细胞,初级卵母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一个次级卵母细胞和一个第一极体,次级卵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一个卵细胞和一个第二极体,同时上一个第一极体也减数第二次分裂成为两个第二极体,最后三个第二极体都死亡,只留下卵细胞.

  综上所述,卵细胞形成过程中,形成一个卵原细胞、一个初级卵母细胞、一个次级卵母细胞、一个卵细胞的它们的比例是1:1:1:1.

  【点评】重点卵细胞形成过程中细胞个数的变化,加深理解识记.

  21.男性患病机会多于女性的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很可能在(  )

  【考点】伴性遗传.

  【分析】常见的几种遗传方式及特点:

  (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①男患者多于女患者; ②男患者将至病基因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交叉遗传).

  (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①女性发病率多于男性;②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一定是患者.

  (3)伴Y遗传:只在男性中发病.

  (4)常染色体遗传时,与性别无关,男性与女性发病率相等.

  【解答】解:根据题意:男性患病机会多于女性的隐性遗传病,由该病在遗传时与性别相关联,推测该病最可能为伴X隐性遗传,即致病基因很可能在X染色体上.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遗传方式的类型及判断,要求考生掌握伴性遗传及常染色体遗传的特点,并根据题干信息作出准确判断,比较基础.

  22.下列四项中,能用于观察四分体的实验材料是(  )

  D.人体口腔上皮细胞

  【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体细胞主要以有丝分裂的方式增殖,有丝分裂过程中没有同源染色体的联会,所以A、B、D中均没有四分体.蝗虫的精巢是产生卵细胞的部位,产生的卵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有同源染色体的联会现象,能够观察到四分体.?

  【解答】解:A、蓖麻种子的增殖方式是有丝分裂,A错误;

  B、洋葱根尖分生区的增殖方式是有丝分裂,是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理想材料,B错误;

  C、蝗虫的卵巢能够通过减数分裂形成卵细胞,而减数分裂过程有四分体行为,C正确;

  D、人体口腔上皮细胞的增殖方式是有丝分裂,D错误.

  【点评】本题借助实验材料考查了减数分裂的过程,解决问题的重点是理解四分体的实质和形成时间.

  23.某个生物三对等位基因分布在三对同源染色体上,其体细胞的基因型为(AaBbDd),如图表示该生物的精细胞,试根据细胞内基因的类型,判断其精细胞至少来自几个精原细胞(不考虑交叉互换)(  )

  【考点】精子的形成过程.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表示某个生物的精细胞,根据6个精细胞中的基因组成可知该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Dd.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因为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以一个初级精母细胞能产生2种基因型不同的次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类似于有丝分裂,因此每个次级精母细胞产生2个基因型相同的精细胞.由此可见,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4个精子,但只有2种基因型.

  【解答】解: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4个精子,但只有2种基因型,则图中精细胞:

  (1)①ABd和④abD可能来自同一个精原细胞;

  (2)②ABD和⑥abd可能来自同一个精原细胞;

  (3)③Abd和⑤AbD不可能来自同一个精原细胞.

  综合以上可知,图中6个精细胞至少来自4个精原细胞.

  【点评】本题结合某个生物的精细胞图解,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能根据图中精细胞的基因组成判断出该生物的基因型;其次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明确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4个精子,但只有2种基因型,再结合图解作出准确的判断.

  24.牛的黑毛(B)对棕毛(b)是显性,现有两头黑毛牛交配,生下的小牛中有黑毛牛和棕毛牛.那么这两头黑毛牛的基因型是(  )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专题】反推法;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牛的黑毛和棕毛是一对相对性状,受一对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已知两头黑毛牛交配,生下的小牛中有黑毛牛和棕毛牛,出现了性状分离,说明黑毛对棕毛为显性.

  【解答】解:由于两头黑毛牛交配,生下的小牛中有黑毛牛和棕毛牛,后代出现了性状分离,说明亲代黑毛牛都是杂合体,其基因型都是Bb.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5.精原细胞增殖的方式是(  )

  D.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考点】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

  【分析】真核细胞的增殖方式有: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有丝分裂是真核细胞分裂的基本形式;减数分裂是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中导致生殖母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分裂过程,它是有丝分裂的一种变形,由相继的两次分裂组成;无丝分裂又称直接分裂.

  【解答】解:原始的生殖细胞能通过减数分裂形成配子,但原始生殖细胞(精原细胞或卵原细胞)是一种特殊的体细胞,其自身是通过有丝分裂方式进行增殖的.

  【点评】本题考查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属于易错题,多数考生可能会错选D选项,这就要求考生识记真核细胞的三种分裂方式,明确原始生殖细胞自身是通过有丝分裂增殖的.

  26.杂合的红花植株为第一代,让其连续自交,第三代中纯合子占同代个体总数的(  )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杂合子自交n代,后代纯合子和杂合子所占的比例:杂合子的比例为(1/2)n,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1/2)n,其中显性纯合子=隐性纯合子=1/2[1-(1/2)n].据此答题.

  【解答】解:杂合的红花植株为第一代,让其连续自交,到第三代时杂合的红花植株自交了2次,故第三代中纯合子占同代个体总数的比例为1-(1/2)2=1-1/4=75%.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能运用其中延伸规律准确答题,难度不大.

  27.某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已知Aa和Bb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上,那么该生物的体细胞,在有丝分裂的后期,基因的走向是(  )

  A.A与B走向一极,a与b走向另一极

  B.A与b走向一极,a与B走向另一极

  C.A与a走向一极,B与b走向另一极

  D.走向两极的均为A、a、B、b

  【考点】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经过有丝分裂形成的两个子细胞与亲代细胞具有相同的遗传物质,即每个子细胞中都包含亲代的基因(A、a、B、b).

  【解答】解:基因型为AaBb的体细胞,在有丝分裂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基因型变为AAaaBBbb;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并在纺锤体牵引下均匀地移向细胞两极,即移向细胞两极的基因均是A、a、B、b.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要求考生掌握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与相应的基因结合推断有丝分裂后期移向细胞两极的基因,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8.在香水玫瑰的花色遗传中,红花、白花为一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用Rr表示).从下面的杂交实验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杂交组合 后代性状

  一 红花甲×白花乙 全为红花

  二 红花丙×红花丁 红花:白花=3:1

  A.红花是显性性状

  B.甲的基因型为Rr

  C.丙的基因型为RR

  D.丁的基因型为rr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专题】数据表格;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杂交组合一的亲本为红花和白花,而杂交后代只有红花,说明红花为显性性状,白花为隐性性状.杂交组合二的亲本都为红花,杂交后代出现了性状分离,说明亲本都是杂合体.

  【解答】解:A、根据分析已判断出红花为显性性状,白花为隐性性状,A正确;

  B、由于杂交组合一的亲本为红花和白花,而杂交后代只有红花,说明亲本红花甲为纯合体,其基因型为RR,B错误;

  CD、红花丙与红花丁杂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所以都是杂合体,它们的基因型相同,都是Rr,CD错误.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如图所示是某一伴性遗传病的家庭系谱图,根据此图你可以推理出的结论有

  A.该病是隐性遗传疾病

  B.该病是显性遗传疾病

  C.该病的遗传方式与色盲病相同

  D.根据此图可以确定Ⅱ-3不一定是杂合子

  【考点】伴性遗传.

  【专题】遗传系谱图;人类遗传病.

  【分析】几种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及其特点:

  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红绿色盲、血友病等,其发病特点:(1)男患者多于女患者;(2)隔代交叉遗传,即男患者将致病基因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

  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其发病特点:(1)女患者多于男患者;(2)世代相传.

  3、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多,多代连续得病.

  4、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先天聋哑、苯丙酮尿症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少,个别代有患者,一般不连续.

  5、伴Y染色体遗传:如人类外耳道多毛症,其特点是:传男不传女.

  【解答】解:AB、该病为伴性遗传病,由于女患者的父亲正常,则该病不可能是伴X隐性遗传病,只能是伴X显性遗传病,A错误,B正确;

  C、该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而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两者的遗传方式不同,C错误;

  D、该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根据此图可以确定Ⅱ-3一定是杂合子,D错误.

  【点评】本题结合系谱图,考查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伴性遗传的类型及特点,能结合题中信息和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30.有关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比较中,错误的是(  )

  A.减数分裂的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有丝分裂的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

  B.减数分裂有联会,有丝分裂无联会

  C.两者都有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D.减数分裂有同源染色体分离,有丝分裂无同源染色体分离

  【考点】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细胞的减数分裂.

  【专题】对比分析法;有丝分裂;减数分裂.

  【分析】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的比较:

  比较项目 有丝分裂 减数分裂

  染色体复制 间期 减I前的间期

  同源染色体的行为 联会与四分体 无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不形成四分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没有交叉互换现象 出现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形成四分体,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有交叉互换现象

  分离与组合 也不出现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出现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行为 中期位置 赤道板 减I在赤道板两侧,减II在赤道板

  断裂 后期 减II后期

  【解答】解:A、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的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有丝分裂的细胞中始终有同源染色体,A错误;

  B、减数分裂有同源染色体的联会,有丝分裂无联会,B正确;

  C、细胞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都有着丝点的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C正确;

  D、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有同源染色体分离,有丝分裂无同源染色体分离,D正确.

  【点评】本题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列表比较两者,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二.非选择题(每空2分,共40分)

  某种蝴蝶紫翅(P)对黄翅(p)是显性,绿眼(G)对白眼(g)为显性,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生物小组同学用紫翅绿眼和紫翅白眼的蝴蝶进行杂交,F1出现的性状类型及比例如图所示.

  (1)上述亲本的基因型是(紫翅绿眼)PpGg,(紫翅白眼)Ppgg.

  (2)F1中,表现型不同于亲本的是(写基因型)ppGg,ppgg它们之间的数量比是1:1,F1中的纯合子占比例是1/4.

  (3)作出上述判断所运用的遗传规律是和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专题】图像坐标类简答题;归纳推理;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紫翅:黄翅=3:1,两个亲本的基因型为Pp×Pp;绿眼:白眼=1:1,说明绿眼的基因型为Gg;则两个亲本的基因型PpGg×Ppgg.

  【解答】解:(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紫翅:黄翅=3:1,两个亲本的基因型为Pp×Pp;绿眼:白眼=1:1,说明绿眼的基因型为Gg;则两个亲本的基因型PpGg×Ppgg.

  (2)F1中,表现型不同于亲本的是黄翅绿眼和黄翅白眼,基因型分别为ppGg、ppgg,数量比为1:1,F1中的纯合子(PPgg和ppgg),占比例是1/2×1/2=1/4.

  (3)由分析可知,该遗传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3)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试题较抽象,需采用逐对分析法进行分析,是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较好选择.

  32.如图1曲线表示某生物(2N=4)的体细胞分裂过程及精子形成过程中每个细胞中染色体和DNA的数量的变化.图2A,B,C,D,E分别表示分裂过程中的某几个时期的细胞中染色体图.请据图回答:

  (l)图中代表DNA相对数量变化的曲线是A.

  (2)图中0-8时期表示细胞的减数分裂分裂过程.A~D细胞中处在这个时期的有BD

  (3)A~D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的是ABC,A细胞染色体数:DNA数:染色单体数的比例是1:1:0.

  (4)着丝点分裂分别在横坐标数字的6-7、11-12处进行.

  【考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

  【专题】图文信息类简答题;有丝分裂;减数分裂.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图1中:根据DNA和染色体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的变化特点可知,曲线A为DNA的变化曲线,B为染色体的变化曲线.0~8表示的是减数分裂;8位点发生受精作用;8~13表示的是有丝分裂.具体的时间段1~2、2~3、3~4、4~5、5~6、6~7、7~8依次为减Ⅰ的前期、中期、后期、减Ⅱ的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9~10、10~11、11~12、12~13依次为有丝的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

  图2中:A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C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D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E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解答】解:(l)由分析可知,图中曲线A为DNA的变化曲线,B为染色体的变化曲线.

  (2)图中0-8时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减半,表示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A~D细胞中,B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D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3)由分析可知,ABC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A细胞中由于着丝点分裂,细胞中没有染色单体,因此染色体数:DNA数:染色单体数的比例是1:1:0.

  (4)着丝点分裂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有丝分裂后期,分别在横坐标数字的6-7、11-12处进行.

  【点评】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和曲线图,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细胞分裂图象的识别,要求学生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特点,能正确区分两者,准确辨别图示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时期,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区段代表的时期.

  33.如图所示是一个遗传病的系谱(设该病受一对基因控制,A是显性,a是隐性),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是隐性遗传.

  (2)Ⅲ9的基因型是aa,Ⅲ10可能的基因型是AA或Aa.

  (3)如果Ⅱ5与Ⅱ6再生一个小孩,是患病男孩的可能性为1/8.

  (4)该图可不可能是红绿色盲病的系谱图?为什么?不可能,因为9号患病,5号正常.

  【考点】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专题】图文信息类简答题;遗传系谱图;人类遗传病.

  【分析】分析系谱图:Ⅱ5和Ⅱ6都不患该病,但他们有一个正常的女儿,即“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说明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解答】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2)由Ⅲ9(aa)可知Ⅱ5、Ⅱ6的基因型为Aa;Ⅲ9为患者,其基因型为aa.,Ⅲ10可能的基因型是AA或Aa.

  (3)如果Ⅱ5与Ⅱ6的基因型都为Aa,再生一个小孩,是患病男孩的可能性为1/2×1/4=1/8.

  (4)该图不可能是红绿色盲病的系谱图,因为因为9号患病,5号正常.

  故答案为:(1)常 隐

  (4)不可能,因为9号患病,5号正常.

  【点评】本题结合系谱图,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特点,能根据系谱图准确判断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及相应个体的基因型,能进行相关概率的计算.

看了高一第二学期期末生物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的人还看了:

}

这里要注意的是雌雄配子的数目比例确实不影响,但雌雄配子所含的基因型必须相同。
比如一个精子所含的基因有a或者A,那么几亿个精子基因型比例就是一半a一半A。
与雌雄配子数目比例无关是因为在形成受精卵的时候每个雄配子和雌配子结合的机会是均等的,而每个受精卵又只能由一个雄配子和一个雌配子结合成,所以子代性状比和雌雄配子数目比例没关系。比如说一个人类精子含a或A基因,可能有几亿个精子抢着和一个卵子结合,但精子们众生平等,每个精子与这个卵细胞结合的概率都相等,那在配子基因型比例相等的情况下,不论你精子几个,a和A的比例都是一样的。

}

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一)  

2、掌握遗传学杂交试验常用名词  

3、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及分离定律  

4、理解测交法证明分离现象解释的正确性  

5、掌握分离定律的内容及本质  

1通过学习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2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3、掌握演绎归纳法,训练演绎、归纳的思维方法  

4、学会绘制遗传图解,并可以运用图解预测实验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科学家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教育。  

2、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逐养成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3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三、课的类型  新授课

这个星期开始,我们将学习新的一本书《必修二 遗传与进化  

在开始学习之前,我们先翻开目录,一起看下,这本书主要有哪些章节。  

现在我们都已经知道了,遗传是由基因控制的,那么人类是怎样认识到基因的存在的?这就是第一章所要学习的内容——遗传因子的发现,遗传因子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基因,只是当时被称作遗传因子。知道基因是存在的,那么它存在于哪里呢?这就是第二章的内容——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那基因到底是什么?它的本质是怎样的?以及基因要如何行使功能?基因会控制遗传,那么基因在一代一代传递的过程中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人类研究了那么多有关基因的内容,可以如何利用生物的基因呢?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都将在接下去的学习中找到答案,这本书的前6章主要讲述的就是这些内容,这也是遗传的部分,既然这本书叫《遗传与进化》,那么除了遗传的相关知识之外,还有进化的部分。在最后一个章节呢,就将介绍有关进化的知识,生物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是如何变化的——这就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将会学习到的。  

这些章节的编排顺序是按照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来安排的,通过这本书的学习,我们将更深刻的体会到遗传学发展的进程和方向,以及要研究遗传学的方法。  

孟德尔通过他的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遗传因子的存在,这还只是个体水平的研究,但随着科学的进一步发展,遗传的研究慢慢深入到细胞水平,甚至于今天的分子水平。  

现在我们就先来认识一下,遗传因子的发现之旅。  

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这是几千年来人们对遗传现象的总结。遗传是普遍存在的生物现象,在以前,人们是如何认识它的呢?  

我们先来思考一个问题,假如我们把一瓶蓝墨水和一瓶红墨水倒在一起,混合液将是什么颜色?  

根据三原色的原理,我们得到的混合液应该是紫色的,但是具体颜色是怎样的,这与两种墨水的量有关,总之,在新的混合液中,再也无法区分红色和蓝色。  

那么遗传是否也是如此呢?  

人们曾经认为两个亲本杂交以后,双亲的遗传物质就会在子代体内发生融合,使得子代表现出介于双亲之间的性状。这种观点也称作融合遗传。  

那大家思考一下,如果按照这个观点,当红牡丹与白牡丹杂交后,子代的牡丹花会是什么颜色?  

(粉色,因为按照融合遗传的观点,双亲遗传物质在子代体内混合,子代呈现双亲的中介性状,即红色和白色的混合色——粉色)  

那同学们同意融合遗传的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身边的生物遗传现象,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辨析融合遗传观点是否正确。可不做过多的解释。)  

双亲均是双眼皮,生出的孩子会出现单眼皮,若双亲均为单眼皮,后代只有单眼皮;  

白色的羊与白色的羊杂交,后代会出现黑色的羊;  

无白化病的双亲生出患有白化病的孩子;  

毛色为黑色的马与毛色为枣红色的嘛杂交,后代既有枣红色又有黑色。  

人的身高(多个遗传因子控制的)等  

以上的实例并不会完全符合融合遗传的观点,那融合遗传是否正确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就可以找到答案。  

孟德尔的生平简介:  

在遗传学的探索历程中,有一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遗传学之父”孟德尔。有谁能够介绍一下孟德尔?(可让学生回答,若答不出,则教师自己介绍。  

我们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一下孟德尔:八年耕耘源于对科学的痴迷,一畦畦豌豆蕴藏遗传的秘密。试验设计开辟了研究的新路,数学统计揭示出遗传的规律。  

孟德尔自幼酷爱自然科学,曾经到维也纳大学进修过自然科学和数学,孟德尔具有了杂交可使生物产生变异的进化思想,以及应用数学方法分析遗传学问题的意识。  

在实践中孟德尔选用豌豆、玉米、山柳菊等植物,连续进行了多年的杂交实验研究,其中最成功的是豌豆实验。  

当时科学界开展对多种动植物的杂交实验,孟德尔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创新研究方法,如从单一性状入手观察分析遗传结果;用前人从未在生物学研究领域用过的数学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敢于挑战传统的观点,提出了颗粒遗传的思想等。  

那豌豆具有哪些优点?为什么说孟德尔最成功的杂交实验是豌豆杂交实验?孟德尔是如何揭示生物遗传奥秘的?  

我们首先来认识一下,豌豆作为遗传试验材料的优点。  

展示花的结构图,花的结构包括哪些部分?  

(花托、萼片、花瓣、雄蕊、雌蕊)  

我们将只拥有雌蕊的花叫做雌花,只拥有雄蕊的花叫做雄花,而即拥有雄蕊又拥有雌蕊的花叫做两性花。  

展示豌豆花的剖面图,豌豆是一种两性花,我们将两性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做自花传粉,也叫做自交。豌豆花呈蝶形的花冠中,有一对花瓣始终紧紧地包裹着雌蕊和雄蕊,因此豌豆花的结构非常适合自花传粉。  

而且豌豆是一种闭花授粉的植物,即在豌豆花未开放时,就已经完成了受粉,避免了外来花粉的干扰,所以豌豆在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纯种,用豌豆做人工杂交试验,确保了杂交后能够得到真正的杂种,结果既可靠,又容易分析。  

两朵花之间的传粉过程叫做异花传粉。当不同植株的花进行异花传粉时,供应花粉的植株叫做父本,用符号表示,接受花粉的植株叫做母本,用符号表示。(介绍记忆这两个符号的方法,可从形状上区分,弓箭、镜子)豌豆花的花大,在19世纪实验条件相对差的情况下,有利于做人工杂交试验。  

孟德尔在做杂交试验时,先除去未成熟花的全部雄蕊,这个过程我们把它叫做去雄,为什么我们要在花成熟之前取出所有的雄蕊呢?  

(为了防止豌豆自花传粉)  

那父本是否需要处理呢?  

(不需要,因为父本只需要提供花粉,我们并不研究其上所结的后代)  

然后套上纸袋,防止其他花粉的干扰。待雌蕊成熟时,采集另一植株的花粉(扫粉),撒在去雄花的雌蕊的柱头上(授粉),再套上纸袋。这样,人工异花传粉就完成了,  

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两次套袋,为什么要进行套袋呢?  

(为了防止其他花粉的干扰,使实验结果受到干扰)  

等待子房结出果实,我们再将得到的豌豆粒种下,长出的豌豆就是子代的豌豆。  

花大,易于人工杂交  

我们知道,一株豌豆上可以结很多的豆荚,一个豆荚中有许多的豆粒,因此豌豆它一次可以产生大量的后代,子孙众多,结实率高,便于统计分析。  

③后代数量多,便于统计分析  

豌豆长出来了,我们要对它进行分析,怎样才能又方便又准确的分析实验结果呢?  

豌豆它的第三个优点又体现出来了,豌豆具有稳定遗传的,易于区分的性状。性状是生物体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的总称。就比如豌豆的茎的高度、种子的性状、子叶的颜色等等,这些都属于豌豆的形态特征,因此都属于豌豆的性状。  

④具有稳定遗传、易于区分的性状  

在豌豆的茎的高度中,我们知道有的豌豆是高茎的,有的豌豆是矮茎的;这高矮就是豌豆高度的一种表现,像这样一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我们把它们叫做相对性状。  

(强调是同种生物、同一性状、不同表现类型)  

2、性状、相对性状  

豌豆的相对性状非常容易区分开,在19世纪的时候,高茎的豌豆高约1.5~2.0m,而矮茎的豌豆只有0.3m左右,(指出书中的图的比例是不准的,)1.5~2.0m与0.3m这个高度差是不是一下子就可以看出来了呢,所以用豌豆做杂交试验,它的结果易于观察、区分和统计。  

实验材料有了,那要如何设计实验才能发现遗传的奥秘与规律呢?  

展示豌豆的7对相对性状,孟德尔经过仔细的观察,从34个豌豆品种中选择了7对相对性状做杂交试验,这些性状分别是种子形状、子叶颜色、种皮颜色、豆荚形状、豆荚颜色、花的位置和茎的高度。大家可以看一下,这些性状是不是都比较容易区分呢?  

(是,这些性状可以用肉眼直观地区别开,就比如花的位置,有的花是生在叶腋的,而有的花是生在茎顶的,可画图帮助理解)  

这么多对性状,我们要如何研究呢?  

(学生随意发表自己的观点)  

我们学过有关控制变量的知识,我们知道在实验时,为了研究一个变量,我们要保证其余变量相同,也就是对照实验的方法。孟德尔为了方便分析,他首先对每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分别进行了研究。  

那为什么要选用一对一对的相对性状呢?  

(如果不是选用相对性状,其后代的性状相差很大,没有联系,分析起来也没有意义。)  

一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现在我们就以茎的高度为研究对象,一起走进孟德尔的杂交试验。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在此之前,我们先认识几个在杂交实验中将常用到的名词及符号。我们一直在提杂交实验,那到底什么是杂交呢?  

杂交一般是指两个不同品种个体间雌雄配子的结合。例如纯种高茎豌豆与纯种矮茎豌豆的结合,我们将它称为杂交,杂交符号用×表示。相对于杂交,我们将植物体中的自花受粉与雌雄异花的同株受粉称作自交,自交符号用表示。我们前面已经提过,在植物的有性杂交中,供应花粉的植株叫做父本,用符号表示,接受花粉的植株叫做母本,用符号表示。父母本统称为亲本,用P表示,杂交后产生的第一代后代我们称为子一代,用F1表示,杂种二代用F2表示,以此类推。如果在做杂交时,父母本互换,这在遗传学上称为互交。例如我们先用高茎豌豆做父本,矮茎豌豆做母本,我们将它称作正交;再用高茎豌豆做母本,矮茎豌豆做父本,这就叫反交,这两个杂交组合就叫做互交。  

了解了这么多,我们来看看孟德尔他的实验进行得如何了?  

孟德尔用纯种高茎豌豆作为母本与纯种矮茎豌豆作为父本进行杂交,那大家猜猜,子一代它的性状将是怎样的呢?  

(学生自由回答都是高的;都是矮的;介于高矮之间;既有高的又有矮的。)  

孟德尔将子一代的高度进行了测量,发现它的高度全都在1.5m~2.0m,全部都是高茎的,没有一株矮的,而且这高的和亲本的高茎一样的高。  

那对于这个现象,你怎么解释?  

可能是由于母本遗传了一些物质给后代,使得后代受到干扰,所以后代表现得性状和母本一样,当时孟德尔也想到了这种可能,于是他进行了反交实验,也就是用高茎作为父本,矮茎作为母本,惊奇地发现,无论是正交还是反交,也就是无论高茎豌豆是作为父本还是母本,杂交后产生的子一代的性状都是相同的,都是为高茎的。  

 为什么子一代都是高茎而没有矮茎呢?难道控制矮茎的遗传物质消失了吗?我们可以怎样验证是否存在控制矮茎的物质?  

孟德尔他想出了一个办法,继续用子一代进行自交,这样可以避免外来物质的影响。结果在所得的1064株子二代植株中,发现787株高茎豌豆,277株矮茎豌豆。它们的比例接近3:1,但是当时首先引起人们注意的不是3:1的比例,而是子二代中再次出现了矮茎的性状。这是为什么呢?这能够说明什么问题?  

这说明在F1中存在控制矮茎性状的物质,它在遗传的过程当中并没有消失,也没有被融合。只是在子一代中隐而未现。控制高茎的遗传物质作用比控制矮茎的物质强,当它们碰在一起时,就只显示出高的性状。  

这里又出现了新的名词,孟德尔把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后,在F1中显现出来的性状,叫做显性性状,比如高茎;而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叫做隐性性状,比如矮茎。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如F1中只有一个高茎的性状,而F2中除了出现了高茎,还分离出了矮茎的性状。  

在当时,除了孟德尔,还有其他的科学家也在进行豌豆实验,但只有孟德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与孟德尔的学习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刚有说过,孟德尔曾经进修过数学,他不像其他科学家一样只停留在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描述上,而是将数学统计的知识运用到了实验中,他对F2中不同性状的个体进行数量统计,发现了在子二代中高茎与矮茎的数量比接近3:1。  

新的问题出来了,在F2中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是偶然的吗?如果是你,你将怎样确定它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呢?是个别的还是普遍的?  

我们知道,在对照实验中,我们要确定实验结果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是个别的还是普遍的,就要遵循重复性原则,选择其他性状接着做,孟德尔也同样做到了,他除了研究豌豆的茎高外,还对豌豆的其他6对性状进行了杂交实验,结果如下(展示孟德尔做的豌豆杂交试验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相对性状,它们的子二代都出现了形状分离,我们可以看下它们的比例,种子的形状中,圆粒比皱粒等于2.96:1,而子叶的颜色,黄色比绿色等于3.01:1。大家发现没有,我们将这些比例整理一下,它们都是接近3:1。这说明了什么呢?  

说明子二代中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存在一定的必然性,而且这个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7对性状都出现了31的分离比。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遗传性状在杂种后代中按一定的比例分离呢?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孟德尔在其研究的基础上对此现象进行了解释。  

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按照前人融合遗传的观点,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后,产生的子代高度应该介于二者之间,可是实验结果表明子一代全部为高茎,其高度皆为1.5~2.0m之间,没有任何一株低于这个高度,而在子二代中消失了的矮茎豌豆重新出现,这就与融合遗传的观点相违背,因此孟德尔果断摒弃了前人融合遗传的观点,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通过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提出了自己的假说。  

我们可以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物质所决定的,孟德尔给它取了一个名字,他把这种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称为遗传因子,那大家根据刚刚所介绍的杂交试验思考一下,遗传因子有何特点?遗传因子是如何传递的?怎样解释3:1的性状分离比?  

  从杂交试验中我们可以知道,纯种高茎和纯种矮茎的豌豆杂交所产生的子一代全为高茎,子二代既有高茎又有矮茎,这说明决定生物性状的遗传因子,它就像一个个颗粒一样独立存在,在传递的过程中,既不会相互融合也不会消失。孟德尔将这种遗传称为粒子遗传。每个遗传因子决定着一种特定的性状,决定显性性状的称为显性遗传因子,用大写字母表示,例如高茎用D表示,决定隐性性状的称为隐性遗传因子,用小写字母表示,如矮茎用d表示。  

1)独立存在、不融合、不消失  

那有同学也许又有疑问了,既然融合遗传的观点不正确,那为什么问题探讨中,红牡丹与白牡丹杂交后会产生粉色的牡丹呢?  

这又是一个新的知识,这种现象叫做不完全显性,粉色的出现是由于控制红色的基因对于控制白色的基因不完全显性造成的,由于时间的问题,这里不做详细介绍,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查下课外资料,了解一下,哪些性状是由不完全显性基因决定的。  

那么遗传因子作为一种独立的颗粒,又是如何存在的呢?是单个出现还是成对存在?  

(请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我们知道,遗传因子不会凭空出现,子二代中的遗传因子必定来源于F1,而F2中有高茎也有矮茎,说明F1中必定含有决定高茎性状的遗传因子D和决定矮茎性状的遗传因子d,因此在生物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一定是成对存在的。F1含有D和d,但只表现出高茎,说明决定矮茎的遗传因子在子一代中隐而未现。我们知道了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那么就可以将亲代的遗传因子组合形式写出来,纯种的高精豌豆的体细胞中有成对的遗传因子DD,纯种矮茎豌豆的体细胞中有成对的遗传因子dd,我们将亲代这种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叫做纯合子,而F1代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叫做杂合子。  

2)体细胞:成对存在  

那为什么一定是2个存在呢?4个可以吗?6个可以吗?  

如果遗传因子为4个的话,那么子二代中的分离比将不再是3:1,而应该更大。这个问题,今天我们不详细讨论,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学完这节课后,自己算一算,假如为4个,它的分离比又将是多少?  

我们知道亲代会产生卵细胞和花粉,二者受精后发育形成种子,种子种下去后长成F1,我们将卵细胞和花粉称为配子。配子结合形成合子。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的,那在配子当中呢?也是成对存在的吗?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  

假设遗传因子在配子当中是成对存在的,那么卵细胞和花粉结合后形成的F1代应该还有4个遗传因子,这与我们刚刚所说到的遗传因子是矛盾的,说明遗传因子在配子当中只能单个出现。也就是说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将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  

形成配子时,彼此分离  

那么,我们现在就可以试着来解释杂种后代出现3:1的分离比的现象了。  

我们将F1代自交,它们分别都可以产生D、d两种配子,那么F2代的遗传因子组成可以有几种情况?  

(雌雄配子可以随机结合,因此有4种情况:  

④♀提供d;提供d;F2代为dd  

它们的比例应该为1:1:1:1,其中DD表现出高茎的性状,占后代中的1份;Dd表现出高茎,占后代中的2份;dd表现出矮茎性状,占后代中的1份。因此高茎:矮茎=(1+2):1=)3:1  

那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才能使得各种遗传因子组成的比例为1:1:1:1,后代表现出3:1的分离比呢?  

(①父本或母本产生的配子数要相等  

 ②配子的存活率要相同  

 ③配子结合的机会要相等  

 ④各种遗传因子组成的个体存活率相等  

 ⑤后代数量应足够多)  

大家思考一下,假如雌雄配子的结合不是随机的,后代还会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吗?  

假如D的雌配子只能与d的雄配子结合,而d的雌配子只能与D得雄配子结合,那么后代只能产生Dd,将全部表现为高茎,不会产生性状分离。(考虑到要能产生F1代,则D一定要能与d结合,所以只能限制相应的雌配子只能与相应的雄配子结合,否则将不育或败育。  

孟德尔的这个假说可总结为四点,它很好的解释了杂交试验的分离现象,但是这个解释是否合理呢?可以解释实验现象是假说正确的必要条件,但合理与否还需要通过实验的验证,下节课我们将对此进行探讨,检验孟德尔假说的合理性。  

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花大,易于人工杂交  

具有稳定遗传、易于区分的性状  

后代数量多,便于统计分析  

2、性状、相对性状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遗传因子:特点1)独立存在、不融合、不消失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镰刀性杂合子性状是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