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铁嘴

四大天王指的是托塔天王李靖、飞虎天王黄飞虎、西伯侯姬昌、冀州侯苏护陈浩民版封神榜的第十四集中殷十娘(哪吒的娘)找李靖(哪吒的爹)求情时提到四大天王都是谁......陈浩民版封神榜的第十八集中伯邑考回答妲己问题时也提到过四大天王是谁......

}

佛家说佛祖的圆寂叫涅槃。
关于释迦牟尼的涅磐日,有很多不同说法。我国一般认为是公元前486年,农历二月十五日。东南亚各国(南传佛教)则以公历五月月圆日(相当于我国农历四月十五日)为佛的诞生、成道、涅磐都在这一天。

释迦牟尼佛是什么时候圆寂?


释迦牟尼佛圆寂的时间: 一、释迦牟尼在印度毗舍离度过了雨季,又带病行至拘尸那迦城外的希拉尼耶伐底河边,那里有一片娑罗树林,佛陀与阿难陀走进树林。 二、他叫阿难陀在两棵娑罗树中间铺上草和树叶,又将僧伽梨(大衣)铺在上面,然后佛陀头向北方、面向西方、右肋而卧、头枕右手。这是佛陀所选择的僻静的、荒野的地方,来作为他涅磐的处所。 三、释迦牟尼在娑罗双树间躺着,将要进入涅磐了,这时来了一个外道(其他教派)僧人,名叫须跋陀罗,在外道教派中是位很有学识和道德的长者,他听到佛陀在娑罗林中即将涅磐,特地赶来请教佛陀传授正法,以求开悟。 四、阿难陀坚决不让在这个时候再有人去打扰佛陀。但佛陀不愿舍弃任何众生,他让须跋陀罗来到床前,用最后气力,向他讲解了无常、无我、涅磐寂静的三法印和八正道等佛法根本知识,使须跋陀罗迷津顿开,成了佛陀在世收的最后一位弟子。 五、释迦牟尼在娑罗双树间即将涅檠的弥留之际,向弟子们所作的最后的叮嘱是:不要以为你们失去了导师,应当以法为师要努力精进,不要放逸。 扩展资料: 涅槃的种类 涅槃有二种:有余、无余。 要详细明白它当分三段来讲: 一、就小乘方面 证得阿罗汉果,对于招感生死业因的见思惑,虽已断尽而更不生起,但尚有前业所招的生死果报身未灭(生命体犹存),叫做有余涅槃(尚有余此有漏依身的生死苦果可灭故)。若连以前烦恼业所受之身亦灭,更不随业受生死,叫做无余涅槃(无余外生死苦果可灭故)。 换言之:不但招感生死之本的心理上之烦恼业惑已经解脱,即众苦所聚的生理上之现实生命体亦同称解脱,此为无余涅槃。以上为小乘的有余、无余涅槃(此有余、无余同为一体,因同断见思,同证真理。其不同处,唯在有漏依身上灭,未灭上分)。 二、就大乘方面 若变易生死因尽为有余涅槃,变易的果尽为无余涅槃。此为大乘的有余、无余涅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释迦牟尼佛涅盘

如意宝法王圆寂的日子是什么时候

五明从昨天开始开法会 纪念法会

今天是我的上师法王如意宝示寂十一周年纪念日。师德永佑,祖灯常明!

1月2日—1月9日,为期8天,喇荣五明佛学院将举办法王圆寂11周年纪念法会。法会每天四座,从早上7点半到晚上6点半,主要念诵“上师供”、“金刚萨埵修法及心咒”、“普贤行愿品”等。忆念上师的功德很大,望大家尽量参与,同时推荐看一遍法王传记与《不离》。

上师知!从今天开始我们在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涅槃十一周年法会期间,每天要供灯、供水、供花等的同时,再忙也要至少念修十遍法王上师的祈祷文“圣境五台山大净土中,文殊智慧加持入心者,晋美彭措足下诚祈祷,降临证悟意传求加持”以及《祈祷加持日光》和《生生世世摄受愿文》各一遍。


弘一法师是什么时候圆寂的?

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清光绪六年(1880年)阴历九月二十生于天津官宦富商之家,1942年圆寂于泉州。


六祖惠能大师是什么时候圆寂的

先天二年(713),年享76岁


我想学佛法,看什么书好呢?

《金刚经》和《六祖坛经》是许多知识分子喜欢的,可以先看;如果时间不允许,那么,细读《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这两百六十字的经典,并把它读懂之后运用于生活,那也是终身受益的。


现今佛教著名大师都有那些

阿弥陀佛近代佛教大师只有一个,印光大师,现今佛教没有大师。 大师指佛,观音菩萨都不能称大师,另外唯有净土宗历代祖师可以称大师 净空法师---佛称大师,菩萨都不能称。唯独净土宗的祖师可以称大师,这是很特别的,为什么? 1 在佛门里面,佛称大师,菩萨都不能称。十地菩萨是从初地到等觉,一共是十一个位次,我们都称他摩诃萨,摩诃是大,这是大菩萨。大菩萨称「大士」,如观音大士。 2 十住、十行、十回向,这是三贤位的菩萨,只能称「开士」——开悟之士。古大德真正修行证果的称大士,在家居士也能称,如傅大士。 3 现在一般法师称「大师」,这太不谦虚了。对世间人,这世间学问,像画家、音乐家,称他们为大师,那是可以的,那是世间的称法,不是佛门的。 4 凡是对佛门法师、对已经正式皈依三宝的居士,都不能称大师。对人尊称是好事情,不能过分,过分就错了。 5 中国历代翻译经典的法师,都是真正证果的,有修有证,也不过称「三藏法师」——通达三藏的称法师,没有称大师的。 6 出家人不能称大师,如果自称大师,或接受这称呼,这是僭越。禅宗里面称「禅师」,古时候帝王之师称「国师」,都不能称大师。 7 唯独净土宗的祖师可以称大师,这是很特别的,为什么?诸位要晓得,大师是佛,你要是遇到大师,这一生必定证果,必定成就。 8 换句话说,你要是遇到净土宗的祖师,能够信受奉行,这一生一定往生西方世界,往生西方世界就是成佛了,这个人可以称大师,与佛没有两样,所以净土宗的祖师称大师。

台湾四大高僧是谁?回答者附上他们的简介哩。


圣严法师、星云法师、证严法师、惟觉法师 1、圣严法师(),佛学大师、教育家、佛教弘法大师、日本立正大学博士,也是禅宗曹洞宗的第五十代传人、临济宗的第五十七代传人、台湾法鼓山的创办人。 1930年出生于中国江苏省南通县(今南通市),后去台。13岁出家,青年时期留学日本,1975年获日本立正大学文学博士学位。 回台湾后,法师历任台湾地区中国文化大学教授、中华学术院佛学研究所所长、美国佛教会副会长及译经院院长,创办中华佛学研究所,发行佛学学报及佛学研究年刊,为辅大、政大、文大博士及硕士研究生担任论文指导。 2、星云法师,俗名李国深,农历七月廿二日生于江苏省江都县,父李公讳成保,母亲刘玉英。排行第三,上有一兄一姐,下有一弟。民国二○年,开始随信佛的外祖母茹素,8岁,入私塾读书。民国后廿六年,其父亲至南京行商失踪,后随母至南京寻父,后于栖霞山寺,礼志开上人披剃出家。 法名悟彻,号今觉。祖庭为宜兴大觉寺,为临济宗第四十八代传人。剃度后,即进入栖霞律学院修学佛法。先后在栖霞山寺乞受具足大戒,在常州天宁寺参学,民国三四年进入焦山佛学院就读。于民国三六年返宜兴白塔山大觉寺礼祖,受命任当家。又任白塔国民小学校长,开始接触社会。 3、证严法师,俗名景云,1937年出生于台中,因父亲早逝、母亲多病,悟人生之无常而出家。1966年,在花莲山上清修的证严法师,偶然在地上看到“一滩血”,得知一个难产的山地妇人因交不起保证金而被医院拒于门外,遂发下宏愿,要建造一所专门给穷人看病的医院。 当时,要建一所医院起码需要8亿新台币,对一个清修的比丘尼来说无疑是天文数字,然而她后来不仅在花莲建成了第一所慈济医院,还把慈济志业扩展到全球。 4、 惟觉法师,1928年,生于四川省营山县,俗姓刘,家庭殷实。年少聪慧。学养丰富。惟觉法师 1963年,在台湾省基隆市十方大觉寺,从灵源法师剃度出家,赐法名知安,字惟觉。后于南港县(今属台北)普门寺、宜兰县吉祥寺、新竹县圆明寺,以及香港大屿山茅棚等多处闭关苦修。 扩展资料 圣严法师以其深厚的禅修经验、正确的禅修观念和方法指导东、西方人士修行,每年在亚、美、欧洲等地主持禅七、佛七,为国际知名禅师。 尤其着重以现代人的语言和观点普传佛法,陆续提出「心灵环保」、「四种环保」、「心五四运动」、「心六伦」等社会运动,提供现代人具体可行的人生观念与方法。 法师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除了于1989年创建法鼓山文教禅修体系之外,又相继创办「中华佛学研究所」、「僧伽大学」、「法鼓佛教学院」,更积极筹建「法鼓大学」。 目前第一阶段「法鼓人文社会学院」已于2014年5月正式成立,并于2014年8月与「法鼓佛教学院」完成合并,命名为「法鼓文理学院」。 此外,圣严法师也是国际佛教学术界知名学者,经常应邀出席各项有关的国际学术会议。自1990年起,每二至三年召开一次中华国际佛学会议,以「佛教传统与现代社会」为永久主题,集合世界各国杰出的佛学学者集思广益,务求将佛法应用在现代社会中。 圣严法师除了是备受推崇的宗教家,更是一位思想家、作家,曾获台湾《天下》杂志遴选为「四百年来台湾最具影响力的五十位人士」之一。 著作丰富,至今已有中、英、日文著作百余种,其中部分禅修著作已被翻译成数十种语文,通行国际;此外,更先后获颁中山文艺奖、中山学术奖、总统文化奖及社会各界诸多奖项的肯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圣严法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释星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释证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释惟觉

现在世的最有名的法师?

真善知识,最起码是开悟明心者(七住位菩萨,禅宗“破本参”,触证真心);进一步,须是明心见性者(初地菩萨,禅宗“破重关”,触证真心并眼见佛性);更进一步,须是初地以上,明心见性并修“增上慧学”有成者;(禅宗“破牢关”以上);
此三类善知识,古来极为稀有!或能施设机锋,引导学人明心;或能引导学人明心之后再见性;或能引导明心见性具足之菩萨地地增上。
现今世间大名望诸师,极难称“真善知识”。若虽未悟,但能引导学人信入佛法,不知不言,未证不自言证者,可称为“善知识”;若既未悟,根本不能如实解说大乘,却自命“通达大乘”,因大名望而起我慢心;不愿舍弃名闻利养;种种错误说法误导学人;乃至故意笼罩学人;名为“恶知识”。

今末法季,善知识少,恶知识多;真善知识如凤毛麟角,却不见得名闻;学人因往昔福德资粮深浅;或遇恶知识,或遇善知识,或遇真善知识;各人因缘不同,难以强求;若自不知,妄论妄评,随大流,随“公认”,随“表象”;则难遇真善知识,多为恶知识笼罩!

末学于此劝导学人,此类问题先问自己;若盲从,不如先拿几年时间深入经藏,即使不懂也不怕;信佛说,具信根;看得多了,自然初具“拣择眼”;如此或能遇到真善知识。
凡夫成佛,需要三大无央数劫;区区百年人身,能具信根,能不随恶知识造诽谤三宝之罪,不至于枉入地狱无量劫,已是“幸运”!古人说:“宁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日错路”,就是有这个担心。
既是学佛人,应当恭敬“住世法宝”:佛经。钻几年“故纸堆”,益处太大了!不可急于求成。

《四念处经》 (卷1)云:“佛之遗嘱以戒为师。”(凡夫可为)
《大智度论》 (卷10)云:“诸佛恭敬法故供养于法,以法为师。何以故?三世诸佛皆以诸法实相为师。”(悟者方可为,凡夫熏习)
《大智度论》(卷70)云:“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是因缘故诸佛依止般若波罗蜜住,余经中说诸佛依止法,以法为师!佛此中告须菩提,法者即是般若波罗蜜。” (悟者方可为,凡夫熏习)
又:《楞严经》(卷6)云:“此诸众生,去佛渐远,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末法时期现状)

以上经文,楼主自行鉴别拣择;若是宿世福德较深,根器较利的学人,可能得遇真善知识;以自己宿世善根及今世对大乘佛法的深入程度而能作出基本鉴别,名为“拣择眼”。不具眼兼善根浅薄者,于此末法时期,难逃邪师笼罩。


(太长了,发不了,分两部分。)
太阳光大、父母恩大、君子量大,小人气大。
口说好话、心想好意、身行好事。
原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成功是优点的发挥,失败是缺点的累积。
不要小看自己,因为人有无限的可能。
手心向下是助人,手心向上是求人;助人快乐,求人痛苦。
心中常存善解、包容、感思、知足、惜福。
做该做的事是智慧,做不该做的事是愚痴。
脾气嘴巴不好,心地再好也不能算是好人。
知识要用心体会,才能变成自己的智慧。
爱不是要求对方,而是要由自身的付出。
我们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可能是自己。
要比谁更受谁.不要比谁更怕谁。
每天无所事事,是人生的消费者,积极、有用才是人生的创造者。
要用心,不要操心、烦心。
为自己找藉口的人永远不会进步。
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不够。
地上种了菜,就不易长草;心中有善,就不易生恶。
尽多少本份,就得多少本事。
生气,就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
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得多,而是因为他计较得少。
吃苦了苦、苦尽廿来,享福了福、福尽悲来。
静坐常恩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并非有钱鱿是快乐,问心无愧心最安。
要批评别人时,先想想自己是否完美无缺。
人生最大的成就是从失败中站起来。
口说一句好话,如口出莲花;口说一句坏话如口吐毒蛇。
世上有两件事不能等:一、孝顺 二、行善。
道德是提升自我的明灯,不该是呵斥别人的鞭子。
欣赏别人就是庄严自己。
时时好心就是时时好日。
得理要饶人,理直要气和。
受人点水之恩,须当涌泉以报。
对父母要知恩,感恩、报恩。
一句温暖的话,就像往别人身上洒香水,自己会沾到两三滴。
我们要做好社会的环保,也要做好内心的环保。
滴水成河。粒米成萝,勿轻己灵,勿以善小而不为。
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
一个人不怕错,就怕不改过,改过并不难。
人的心地是一畦田,土地没有播下好种子,也长不出好的果实。 -
有智慧才能分辨善恶邪正;有谦虚才能建立美满人生。
君子为目标,小人为目的。
人生不一定球球是好球,但是有历练的强打者,随时都可以挥棒。
人事的艰难与琢磨,就是一种考验。
做好事不能少我一人,做坏事不能多我一人。
真正的爱心,是照顾好自己的这颗心。
待人退一步,爱人宽一寸,就会活得很快乐。
能付出爱心就是福,能消除烦恼就是慧。
是非当教育,赞美作警惕。
闲人无乐趣,忙人无是非。
人的眼睛长在前面,只看到别人的缺点,丝毫看不到自己的缺点。
信心、毅力、勇气三者具备,则天下没有做不成的事。
改变自己是自救,影响别人是救人。
忘功不忘过,忘怨不忘恩。
有心就有福,有愿就有力,自造福田,自得福缘。
自己害自己,莫过於乱发脾气。
能善用时间的人,必能掌握自己努力的方向。
犯错出忏悔心,才能清净无烦恼。
有多少力量就做多少事,不要心存等待,等待才会落空。
天上最美是星星,人生最美是温情。
君子如水,随方就圆,无处不自在。
稻穗结得越饱满,越会往下垂,一个人越有成就,就要越有谦冲的胸襟。
站在半路,比走到目标更辛苦。
修行要系缘修心,藉事练心,随处养心。
不要随心所欲,要随心教育自己。
有时当思无时苦,好天要积雨来粮。
虚空有尽.我愿无穷,发愿容易行愿难。
好事要提得起,是非要放得下,成就别人即是成就自己。
能干不干,不如苦干实干。
人要自爱,才能爱普天下的人。
为人处世要小心细心,但不要「小心眼」。
人生没有所有权,只有生命的使用权。
谎言像一朵盛开的鲜花,外表美丽,生命短暂。
一个缺口的杯子,如果换一个角度看它,它仍然是圆的。
愿要大、志要坚、气要柔、心要细。
有愿放在心里,没有身体力行,正如耕田不播种,皆是空过因缘。
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
布施如播种,以欢喜心滋润种子,才会发芽。
君子立恒志,小人恒立志。
人要知福、惜福、再造福。
难行能行,难舍能舍,难为能为,才能升华自我的人格。
唯其尊重自己的人,才更勇於缩小自己。
【做人的开始】每一天都是故人的开始,每一个时刻都是自己的警惕。
【时间成就一切】时间可以造就人格,可以成就事业,也可以储积功德。
【时日莫空过】一个人在世间做了多少事,就等於寿命有多长。因此必须与时间竞争,切莫使时日空过。
【为善竞争】人生要为善竞争,分秒必争。
【蒙蔽的自由】人常在什麼都可以自由自在的时候,却被这种随心所欲的自由蒙蔽,虚掷时光而毫无觉知。
【时间如钻石】时间对一个有智慧的人而言,就如钻石般珍贵;但对愚人来说,却像是一把泥土,一点价值也没有。
【生命在呼吸间】佛陀说:「生命在呼吸间。」人无法管住自己的生命,更无法挡住死期,让自己永住人间。既然生命去来这麼无常,我们更应该好好地爱惜它、利用它、充实它,让这无常、宝贵的生命,散发它真善美的光辉,映照出生命真正的价值。
【是否发挥了良能?】人间寿命因为短暂,才更显得珍贵。难得来一趟人间,应问是否为人间发挥了自己的良能,而不要一味求长寿。
【行善要及时】行善要及时,功德要持续。如烧开水一般,未烧开之前千万不要停熄火候,否则重来就太费事了。
【时间无法遮挡】怕时间消逝,花了许多心血,想尽各式方法要遮挡时间,结果是:浪费了更多时间,且一无所成!
【停滞不前,终无所得】人都迷於寻找奇迹,因而停滞不前;纵使时间再多、路再长,也了无用处,终无所得。
【一鼓作气】我们到哪里都应该有一个目标、起点,要朝目标往前走到底;不要停在半路,停在半路比走到目标还辛苦。就好像爬山的人,要不就留在山下,要不就一鼓作气到山顶上。否则停在半山腰中,石头若滚下来,岂不是很危险?
【稳住最终目标】人的一生中,难免会有灰蒙蒙、气冷冷的时侯,只要能将最终目标稳定住,就能像冬天的太阳一样,感觉很温暖。
【活出生命力】人的生命,要永远保持像春天一样,不断涌出生命力,不断发挥它的功能,才是活著的人生!
【职业与志业】所谓职业,是为生活而工作,是被动的办事;办公时间按一般上下班打卡,能不迟到早退,公务就算完成。而志业则是没有上班时间,更没有下班时刻,虽然不需打卡,却是分秒善尽义务,一切都出於自愿。
【做好事是义务】做好事总是要腾出时间,这是人生的目的,也是应尽的义务。
【生存的真谛】天下、国家、社会、家庭之所以不得太平、安宁、和睦,皆因人人只知争取生存,而不探究生存的真谛。
【代代传承慧命】生命只有数十年,慧命却永远不灭。每个人都有代代传承的子孙,要留下美的回忆与爱教育给怹们,这就是史迹的慧命常存。
【皈依的目的】昄依的人要有个皈依的目的,就像在茫茫大海中,到底船只将驶向哪一个方向?一定要有个目标。而为人皈依者一定要负起责任,比如眼见船只已经快迷失了,赶快亮起灯塔的灯他们知道方向,这就是责任。
【慧命永存】生命无常,慧命永存;爱心无涯,精神常在。
【有愿才有希望】愿是成功的起点,愿也是希望。人生最需要的就是愿,一切事业要成功必须有愿。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皆依愿力而行,最后才能圆满成佛。「人」如无愿,就无希望;没有希望,就无法成就事业。
【愿力并行】佛教提倡「愿」、「力」并行,若仅是空口谈愿,却不以实际行动表现,永远都无法满「愿」。
【发大愿】发愿--必须发利益众生的大愿,并且随时随地身体力行。
【真正的普度】真正的普度是发大心、立大愿,普爱一切众生。
【愿大、志坚、气柔、心细】愿要大,志要坚,气要柔,心要细。
【深入了解佛法】有些人不了解佛法,以为有苦恼或不幸的人才需要宗教;以为佛教是消极、逃避现实的,这是错误的观念。其实是有知识、有志节,要追求宇宙真谛、深讨生命奥秘之士,需要了解宗教--尤其是佛教。
【真正的洒脱】人生难得洒脱,要洒脱必须拥有宗教精神及人生目标,才能得到真正有意义的洒脱!
【运动家精神】佛教徒应具足运动家的精神,只要肯精进,一定可以到达终点--佛的境界。
【宗教的力量】宗教的力量,不仅能鼓舞人们的身心,并能带来心灵的净化。
【心胸光明磊落】世间事都是相对的,只要我们以真诚的爱心待人,以光明落的心胸任事接物,则人生到处都充满真善美。
【礼敬诸佛】正信的佛教徒称「礼敬诸佛」,不只是「拜佛」,而是要学佛陀的大慈悲和大智慧。
【佛教的绝对论】欲以出世精神做入世志业,必须抱持:「绝对要任劳」、「绝对要忍怨」、「绝对要有爱」、「绝对心存快乐」……,这是佛教精神的「绝对论」,也是与世间法「相对论」所不同之地方,更是利生事业臻至完美境界之关键。
【救世的良药】佛法是救世的良药--因为世间的众生,常处於病与贫的状态中。无论天然灾害或人为祸乱,都是因为不调和而引起的病态;既然产生病态,即需治世的良药,佛法就是最好的良药。
【拾己为人】佛教的真正精神在於不为自己,一切只为众生求安乐,宁可拾己,以自己的牺牲使他人得到安乐。
【人人都有菩萨心】人人本具一颗菩萨心,也具有和菩萨同等的精神与力量,此力量即慈悲与智慧的力量,它恒藏在人人内心的本性。
【菩萨行者】菩萨行者心怀慈悲,常起利益众生的念头,无论到任何地方,心都无畏惧。因此,若能做到以爱待人、以慈对人,则不惹人怨,亦能结好缘。
【学习大无畏】行菩萨道,要经常接受考验。遇到困难与危险时,要学佛陀大无畏、大勇猛的精进精神,心无怖畏、志不退缩,不断向前迈进。
【欢喜别人成就】我们应为别人的成就生欢喜心,视他人的成功犹如自己的成就,这就是菩萨心。常常抱持利益众生之心,就可永远不离喜乐。
【惟慧是业】菩萨之情广大无边际,能包容宇宙,能无限量地爱一切众生,丝毫不求众生的回报。菩萨常念知足、安贫乐道,所追求的只是智慧,所以说「惟慧是业」--依智慧而行动,这是凡夫与菩萨不同的地方。
【发挥良知良能】人人都有佛性,只要能发挥良知良能,没有一个人不能去救人、去造福人群;这分救人之心,就是菩萨心。
【如何成就道业?】欲成就菩萨道业,必须拥有不畏心劳、不惧身苦的精神毅力,勇往直前,方能达成。
【清水之爱】菩萨的爱像一杯清水,可以从上透视到底,没有一点色彩,此即「清水之爱」。
【真菩萨】菩萨不是土塑木刻的形象,真正的菩萨能做事、能说话、能吃饭,能寻声救苦随处现身。
【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在於功能而不是形象,形象没有价值。
【欢喜付出】要做菩萨,就要发恒常心。菩萨决不把「付出」当成苦事,而是抱持游戏人间的欢喜心去付出。
【扮演自己的角色】人间如舞台,人人都在舞台上扮演各自的角色。
【真正的灵感】寺院中木刻、石雕的佛菩萨像,只是供我们摄心,真正灵感的佛菩萨在每个人的心中。
【爱惜人身】一切功德由时间所累积,一切功德由我们身体行动所成就;所以,我们要好好爱惜人身。
【及时行善】要好好利用我们的身体,趁能自由说话、走动的时候,赶快多做利益人群、宣扬佛法和导人向善的事。
【遵从良医】人都有生老病死,有身体就有病痛。佛陀曾说:「我如良医,知病说药;服与不服,非医咎也。」既知有病,就应遵从良医的诊断治疗,免除身体苦患。
【一生的行为】人一生的行为,不管是善是恶,皆由时间所累积。
【身是载导器】人对躯体有两种看法:一、太爱自己,珍宠得过分,舍不得善加利用;二、太轻视自己,轻视得近乎折磨,以为身既是「不净物」又何必重视,因而忽略了身是「载道器」。其实,只要好好发挥身体的功能,不但处世大业能够成就,佛道也将不远。
【赤裸裸地来去】人出生时,是一身赤裸裸地来;在世间忙碌了几十年,到最后也是一物不带而赤裸裸地走!
【人生的创造者】每天无所事事,是人生的消费者;积极付出,才是人生创造者。什麼都没做,就是空过的人生;若能不断付出利益人群,就是大好的人生。
【活生生的人生】身为佛弟子,就应学习佛陀的精神,为需要帮助的人服务,并与众生同苦乐。能做到人我一体,就是「成功的人生」,亦可称为有意义、有感情,真正「活生生」的人生。
【多疑之苦】一般凡夫太爱自己,就会处处与别人计较、事事多起疑心,常怀疑别人所说的话是不是讽刺自己?别人所做的事会不会对自己不利?像这种人,就是把「人事」当「是非」,会生活得很痛苦。
【人痛如已痛】要突破小范围的爱,将爱心普及一切众生,视众生的苦痛如自己的苦痛,这才是佛教所倡导的爱。
【化小爱为大爱】爱本来就无穷无尽,扩大可以利益天下,增长慧命;缩小则成自私自利,增长恶业。
【点亮心光】一个人要先点亮自己的心光,才能引发别人的心光。人要真诚苦干才能领导别人,而非光靠能干。待人要以宽大的心胸去接纳、包容--发广大心,普爱一切众生,使周遭都笼罩在大爱氛围中。
【清净的法爱】佛法要人间化,必须先净化人间;要净化人间,必须先身体力行净化自己。如何净化呢?就是培养清净的法爱。所谓的「法爱」,就是对普天下众生,都能心生敬爱、觉情,而且爱得无所求、爱得很普遍。
【普爱天下】以佛陀普爱天下众生之心为己心。佛陀能为一切众生牺牲,我们也能为济助众生的志业不惜辛劳付出。
【缺爱症】现今社会有一种通病--「缺爱症」。大家若能先由自我做起,充足自己的爱心,然后互相付出,将这分爱充足於社会,社会能祥和。
【太太的责任】爱心、慈心、悲心是女性的优点,如何引导先生做好事、走好路,是做太太的责任。
【不要执著小爱】有些人的爱只执著於自己的眷属,倘若眷属不能符合自己的要求,就容易产生怨恨。
【痛苦的根源】凡夫的爱欲及渴望永无止境。不断地追求物质享受与声色逸乐,有如汹涣的波涛,一波未平!这就是人生痛苦的根源。
【爱河千尺浪】爱河千尺浪,苦海万重波!求不得是苦;求得之后仍不满足,禁不起爱欲的鼓动及外界的诱惑,继续永无尽期地渴求,以致人生痛苦耐!
【建立家庭伦理】台湾的离婚率不断逐年攀升,衍生不少社会问题。希望人人都能先由自身建立正常的家庭伦理,再去影响其他的家庭。
【爱其所爱】在感情发生问题时,要以大爱之心爱其所爱;也要退一步,用宽广的心接受眼前呈现的一切,这才是有智慧的爱。
【爱人与被爱】爱人与被爱都是幸福的。但是这分爱必须「清净无杂染」--付出者无所求,接受者不贪婪;施与受者都无烦恼,彼此皆自在。
【无色彩的爱】无色彩的爱--「时」不计长短,「地」不分远近,「人」不分宗教与种族,只要有苦难,我们看得到、听得到、做得到,都应尽量去付出,决无希求回报的心念。爱得普遍,爱得透彻,爱得乾净俐落,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纯净真爱。
【说一丈不如行一寸】人有二耳、二眼、一口、双手、双脚,此中道理:是要人多听、多看、少说话、多做事。修行贵在身体力行,说一丈不如行一寸。
【多增一分真我】一切的修行法门,如坐禅、念佛等,都是为了收摄心念。「修行」,主要是多改掉一分假我,多增加一分真我。
【从自我做起】想拥有一个清净的社会并不难,但需先从无数个「我」与「你」开始做起。想要求整体的美,也必须从个体开始;有无数个美的个体,才会有大整体的真善美。同样的,向往生活在菩萨的世界,自己就必须先学习做菩萨。
【修德】修德--是在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累积而成,并抱持恒久心,於平常的言行举止中不离佛法教育;如此,才是真正的学佛修德。
【知羞耻】一个人只要有惭愧羞耻心,自然不做丧理败德的事情。所以,修行学佛一定要惭愧心,知羞耻。
【诚於内,形於外】一个人的修养如何衡量?应是在诚於内,而形之於外。待人接物、言谈举止……,一切行动都充分表现内在的修养。
【救世先救心】要救世必须先救心,心诚则身端行正;要家庭和睦,必须先从个人的修养开始做起,然后再以一个和睦家庭去教化、影响其他的家庭,则家家和睦,社会安详和乐。
【深思熟虑每包话】时时刻刻注意自己所说话,每一句话都要深思熟虑,是否合情、合理、合法?是否利益众生,开导人心,使人开解烦恼?
【问心无愧】修行要抱持一个原则与信念--为佛教、为众生,行为要光明正大,再大的委屈与打击也要忍受,凡事做到问心无愧的地步。
【人群磨练】人的习性不同,各如其面。修行必须走入人群,和不同习性的人互相磨练、适应,并圆融共处、和睦相待。
【最坚强的人】行忍辱的人,是一个最坚强的人,任何人与事都击不倒他;能忍,才能成就天下大事。
【不毁谤同道】修行除了自度之外,还要度人;时时刻刻培养善根(智慧)、慈悲(福德),绝对不侵犯、毁谤他人,尤其不侵犯、毁谤同道者。
【不伤害别人】人往往为了爱自己而损害别人,所以佛陀教导我们:修养的第一个条件,就是不去伤害别人。
【彼此感恩、行善】社会是群体的,只有一个人好或只有一个人向善还不够;希望拥有一个好家庭、好社会,就必须人人行善、彼此感恩。
【个人是社会的起源】社会形态源自於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源自於个人的修养。若能先培养好个人修养,进而料理好家庭,社会秩序自然能渐上轨道。
【何谓修行?】所谓修行,即「修」心养性,端正「行」为,常存惭愧心勤勉精进。如修学而不精进,不知反省自己,就是没有惭愧心;心无渐愧者,行为必然不端,遑论修心养性?
【福至心灵】有量就有福,有福心就灵,是谓「福至心灵」。
【不要小心眼】为人处事要小心、细心,但不要「小心眼」。
【步入解脱门】平常要多调伏自己的心念,培养正确的人生观。若能降伏「忧烦」的魔军,看淡世间的利欲,得时不贪著,失时无挂碍,这才是步入解脱门。
【时时尊重他人】若想在世间成就事业,一定要先成就自己的品德;要成就品德,必须先从「随时随地尊重他人」的基础做起。
【练心】人生在世,常会接触复杂的人事;所谓「修行」,就是要藉复杂的「人与事」来练心。


证严法师静思语是一种宗教?拜托各位大神

証严法师是有这位人 她是台湾的慈济开创的出家人 是以慈悲和慈善为,人人所知。 静思语,是要我们反省自已 求采纳


静思语就是说这些话语既没有高深的理论,也没有惊世的

创见,只是透过浅显易懂的语言,阐述人生的道理,使每

一位阅读的人都获得轻安自在。

证严法师:1937年出生于台中县清水镇,1963年依印顺导

师为亲教师出家,禀师训“为佛教,为众生”,于1966年

创立“佛教克难慈济功德会”。著作有:《静思语》、

《八大人觉经》、《人有十二难》、《三十七道品讲

义》、《父母恩重难报经》、《净因三要》、《静思晨

语》、《清净的智慧》、《欢喜自在》、《回归心灵的故

乡》、《人间菩萨》、《慈济心灯》、《慈济叮叮语》、

《证严法师说故事》、《自在的心灵》、《证严法师心莲


证严法师静思语在哪里可以下载,合集。不是单本。

...《证严法师静思语录》,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与我的博客朋友们共享!证严...21、尽多少本分,就得多少本事。 22、屋宽不如心宽。 23、生气,就是拿...


证严法师静思语的车贴要怎么获取?就是贴在汽车后挡风玻璃上的,。


请问慈济证严法师何谓佛法?因为我不相信台湾慈济证严上人传的是佛法

佛法很深奥,您也许只看到表相,佛陀讲经开始讲的都是方便法,是大家能理解的话,根据不同的人讲不同的话,对机的教话,教他们怎么面对生活和烦恼的方法,佛法没有离开生活,生活也离不开佛法,都在变,变通的意思,也就是无常,行菩萨道,了解一下妙法莲花经,什么是声闻,缘觉,菩萨行,不要客观的发表意见。慈济也只有你自己走进去体悟,感受一下,也许您都找不到答案。只是个人的己见,不代表就正确。佛法每个人心中理解都不会一样的,都会有自己的己见添加进去,就是同样的话理解都不会相同呢,何况佛法都两千多年了,不同人解释经文都不一样,只有问我们自己的心,在闻佛法以后,生活和心境有没有变化,还停留表相上面,还是有更深的理解了进入无相中。感恩您


证严法师:1937年出生于台中县清水镇,1963年依印顺导师为亲教师出家,禀师训“为佛教,为众生”,于1966年创立“佛教克难慈济功德会”。著作有:《静思语》、《八大人觉经》、《人有十二难》、《三十七道品讲义》、《父母恩重难报经》、《净因三要》、《静思晨语》、《清净的智慧》、《欢喜自在》、《回归心灵的故乡》、《人间菩萨》、《慈济心灯》、《慈济叮叮语》、《证严法师说故事》、《自在的心灵》、《证严法师心莲等》。


证严上人静思语:画饼不能充饥,水中泡影不能串成项链是啥意思

一切讲实力,真实存在的。


证严上人100条静思语

证严上人100条静思语愿人人有善心,心中存善念,愿大家都能够开心,诚恳做人.快乐,坦荡做事.阿弥陀佛.001心美,看什麼都顺眼。  002福,来自一颗懂得布施的心。  003讲话要温和轻柔,态度要谦诚亲切。  004孝顺要及时,行善也要及时。  005站在半路,比走到目标,更辛苦。  006多原谅别人,多得福,把量放大,福气大。  007心中有爱,才会人见人爱。  008幸福不在得到多,而在计较少。  009把握当下,就是用心。  010待人退一步,爱人宽一步,在人生道中就会活得很快乐。  011要得到别人赞叹,就得先赞叹别人。  012最有力量的菩萨,就是我们的手脑。  013不断发挥生命功能,才是活著的人生。  014听到好话,要如海绵遇水,牢牢吸住。  015不要总是要求别人给我什麼,要想我能为别人做什麼。  016帮助别人,其实就是在帮助自己。  017不要只看到别人外在的污点,却看不到自己内心的垃圾。  018生活有朝气,活得畅畅快快,工作讲求效率,做得踏踏实实。  019以爱心待人,以磊落的心胸接物,则人生到处充满了真善美。  020稻穗结得越饱满,越往下垂,一个人越有成就,越有谦冲的胸襟。  021孝首重在顺,要体贴亲心,声色柔顺,切不可不耐与嫌烦。  022人生能被人需要,能够有份功能,为人付出,才是最幸福的人生。


证严上人开示:为何执着"五蕴"的内心会痛苦 文字说明

是障碍成就佛道的五种思想观念。五见: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
执着于五蕴:色、受、想、行、识;认为假合之为实有生起诸多烦恼痛苦谓之“身见”。
福报指的是外在,赞叹所拥有的物质。福德则,内外兼具,有福报又有修养。
偏于一边不信因果执取常、断二见谓之“边见”


证严法师是台湾的一位女出家师父,一生奉献于慈善事业。于1966年创立“佛教克难慈济功德会”。 证严法师,俗名景云,1937年出生于台中,因父亲早逝、母亲多病,悟人生之无常而出家。1966年,在花莲山上清修的证严法师,偶然在地上看到“一滩血”,得...0082


不要杀生了。可以的话,换成吃素看看,不要吃韭菜,葱,蒜。

心境经常不好的话,平时要多忏悔。可以念念《金刚经》回向你历代一切有缘众生,历代祖先,七世父母,以及他们的一切有缘众生,愿他们业障消除,福慧增长,离苦得乐。

在这个农历七月份,可以多多念诵《地藏菩萨本愿经》回向,越多越好。

平时多做善事。孝顺父母,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如果你真的放下了,你就会更加明白该如何去面对生活,而不是,走极端,逃避。况且,你怎么就那么确定,气数未尽,灵到了彼世界就不会遭受更多的苦楚?

至于自我毁灭,因为,很多人对于这个世界的真相知之甚少,我之前看过一篇文章,叫做“自杀后的真相”,您有兴趣不妨一看。人身难得。

您有兴趣可以看看《达摩祖师》1993年电影版,《跨越前生今世》《莲花次第开放》。我只是觉得,也许,了解一点世界的真相,会比较容易拓宽人的心灵。

平时也可以多多念观世音菩萨,或者《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好好吃饭,晚上尽量在10点就睡觉。

你有你该尽的责任。还有那么多的事情,需要由你去创造,去改变。坚持,坚持,再坚持。

您也可以看看证严法师的《静思晨语》。

不要让别人的价值观,将你迷惑,让你迷失你自己。踏踏实实做你该做的事情,但求心安理得。如果你试过,一天半不饮不食,我想也许你会对你现在拥有的东西,对一滴水,对生命,充满无比的感激。


佛法是了生脱死? 还是了脱生死?

 青年学者问:“佛家讲‘有漏皆苦’,生命既在成长,自然有所消逝。是不是凡是生命,本质上就与痛苦连在一起?”
  师言:“生与死本来是连在一起的。死,最痛苦的并不是死亡本身;死者已无痛苦,而是活着的人,每想到死,精神上一阵威胁的痛苦——死去的,并不只是肉体,还有爱别离苦;人生所爱的一切,都舍不得离开,而又不得不离,这是精神上最大的折磨。我们有生的那一天,就一定有死的那一刻。一般所说的苦,就苦在生与死当中的这一段人生。人生中的是是非非,是又象非,非又像是;明知云烟,总难免被眼前的人我是非牵动而烦恼。需知一旦我们生而为人,生命本身就是值得我们祝福的;应该学学林传钦这位小兄弟。人家问:‘你两条腿都给锯掉了,怎么办?’他说:‘我比脊椎受伤的人幸运得多。’你说他苦,他并不苦。”


自杀的人会下地狱吗?为什么?

人死如灯灭,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有地狱的存在。
依据【奥卡姆剃刀原理】,可以排除地狱的存在。所以不必担心有地狱。当然,更不支持自杀。
奥卡姆剃刀原理称为“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即“简单有效原理”。有地狱存在是一种多余的假设。当有两个处于竞争地位的理论能得出同样的结论,那么简单的那个更好。这一表述也有一种更为常见的强形式:如果有两个原理(1,有地狱;2,无地狱),那么应该使用简单的那个,直到发现更多的证据。
举个例子说明如何理性判断。
比如:提出一个理论:【地狱是存在的,但不需要证明,人死了,自然可以证明】。
现在提出一个理论“天下乌鸦一般黑”,怎么证明呢?到处去抓乌鸦,发现都是黑色的。结果某人说:不!全地球的乌鸦都被抓了吗?如果没有,就不能证明世界上所有的乌鸦都是黑的。就算全世界都是黑色的,可以证明唐朝的乌鸦也都是黑色的吗?没错!确实无法证明唐朝的乌鸦也是黑色的,但可以大胆预言:只要以后抓乌鸦,不论在城市还是农村,只要抓到一只,一定可以大胆的说这只乌鸦肯定是黑色的。突然有一天,在美洲的丛林里面发现了一只白色的乌鸦,这样,“天下乌鸦一般黑”的理论就立即不攻自破。
科学理论之所以称为科学,恰恰在于它能做出一些预言(抓到乌鸦必然是黑色的),而这些预言可能被实验推翻(突然抓到白色的乌鸦)。只有同时满足了“预言”和“证伪”两个条件,才能叫科学。
如果提出一个理论,而预言永远不可能被实验推翻,则为伪科学。比如民科提出理论:世界上一种屁是臭的。于是收集了全世界的屁,发现都是臭的。但是无法推翻民科的理论,因为不能证明唐朝的人的屁也是臭的。此外,也不能预言: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可以放一个香的屁。所以,当一个理论只能被“证实”而不能被“证伪”的时候,只能叫“见解”,而不能承认是科学事实。
同理,说:【地狱是存在的,但不需要证明,人死了,自然可以证明】也是一种“见解”。因为无法预言(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可以见到地狱,因为也有可能死了见不到地狱),也无法证伪(无法证明世界上没有地狱,因为即使证明现代没有地狱,也无法证明唐朝没有地狱,证明了地球上没有地狱,无法证明木星上没有地狱),所以说“地狱是存在的”只能是一种“见解”,而不是“科学事实”。既然是见解,那么依照前面说的奥卡姆剃刀原理,可以剔除多余的见解。因为“地狱不存在”的见解比“地狱存在,但是无法证明”的见解简洁。
总结:有地狱完全是多余的假想。这样,【无论是不是自杀】,下地狱都没有科学理论的支持。
补充:基督教是不允许自杀的,教义认为生命是上帝给的,所以人类自身没有权利自杀。
人不是为了受苦来到世界上,命运掌握在人手里,延续种族,创造一个幸福的世界都是人类的伟大责任,更不应该自杀了。


财团法人中华民国佛教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简称慈济基金会或慈济功德会,是位于台湾的佛教慈善团体,为一家横跨社会服务、医疗、媒体、教育、环保等的非政府国际组织,其前身为证严法师在1966年4月14日于花莲县创立之“佛教克难慈济功德会”。1980年1月16日,台湾省政府核准“财团法人台湾省私立佛教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立案,“慈济功德会”改称为“慈济基金会”。1994年,中华民国内政部核准“财团法人中华民国佛教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立案。 慈济基金会也致力于社会服务、医疗、教育等事务。


慈济是上人。证严法师依据佛教的教义带出来的组织。基础思想属于佛教的教义。但是又加入很多现代的教义等等。现在慈济人说自己是佛教的慈济宗,上人没有这么说过,但是现在的慈济成员都这么说,甚至那个宇宙大觉者外形也酷似证严上人。只是上人还没有往生。现在的慈济人说宇宙大觉者是佛陀。但是如果哪天证严上人往生了。很有可能慈济人说宇宙大觉者是证言。

再来就是慈济一开始都要三问讯。。。而在投影出来的图有两个,一个是佛陀。一个是证严上人。但是如果按照传统佛家来说。上人的照片应该要小于佛陀的。而慈济却吧两个放同等大小。所以从这点看。。。慈济很有可能是要另搞宗门。。。只是基于佛教思想而已。


慈济拜会证严上人是是做什么的?好像很有名在中国。

  证严法师是台湾的一位女出家师父,一生奉献于慈善事业。于1966年创立“佛教克难慈济功德会”。

  证严法师,俗名景云,1937年出生于台中,因父亲早逝、母亲多病,悟人生之无常而出家。1966年,在花莲山上清修的证严法师,偶然在地上看到“一滩血”,得知一个难产的山地妇人因交不起保证金而被医院拒于门外,遂发下宏愿,要建造一所专门给穷人看病的医院。当时,要建一所医院起码需要8亿新台币,对一个清修的比丘尼来说无疑是天文数字,然而她后来不仅在花莲建成了第一所慈济医院,还把慈济志业扩展到全球。
  四十多年以来,证严法师筹集了逾百亿新台币的善款,在慈济功德会的帮助下,全球各地蒙恩受惠的贫民、病人、灾民不计其数。
  如今的慈济功德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国际性慈善救济组织,其“业务范围”涉及慈善、医疗、教育、人文、环保、社区志工、骨髓捐赠、国际赈灾,用慈济的术语来说,就是“四大志业八大法印”。今年初,慈济功德会也成功“登陆”,成为第一个在中国大陆合法营运的台湾宗教性质的慈善组织。
  在台湾东部的花莲郊区山上有一座破旧的木板房,里面住着这样一位挂单修行的比丘尼,她当时看到一位难产的山地妇人,因为交不起保证金而被医院赶出了大门,就发出宏愿,要建造一座医院,专门给穷苦的人看病,当时她所需要的资金是八亿台币,这对于她来说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然而后来她不仅完成了这个愿望,而且三十多年以来,她一共筹集了上百亿台币的善款,而台湾几乎五分之一的人口也就是说有四百多万人都或多或少地参与了她的慈善活动。在全球有一千多万她的志愿者,
  他(她)-----就是人称“东方德蕾莎”“人间观世音菩萨”的证严法师。
  辞亲修行,普爱众生———— 一九三七年,中日战争爆发前两个月出生的证严法师, 俗名景云,出生在台中的一个富裕家庭,从小非常懂事、孝顺,十五岁时,母亲因胃穿孔需要开刀,在五0、六0年代,开刀是很危险的。因此,法师向天祝祷并发愿「愿减少自己十二年的寿命、茹素,为母亲增寿祈福」,也许是孝心感动了天吧!母亲的病奇迹似的不必开刀,服药而痊愈。
  五年后父亲因脑中风骤逝,给了他很大的打击,探索父亲的去处促成他接触佛法的因缘。父亲早逝,母亲多病,使幼小的她对人生充满了困惑,又由家庭的痛苦想到众生的痛苦,几度的离家弃俗不成,辗转浪迹仍未找到栖身静修之所,时而台北、台中、台东四处挂单,最后在花莲县秀林乡下的小庙——普明寺安住下来。一九六二年秋,他二十五岁,没有剃度师父,自行落发,静静踏上僧侣修行的生涯。
  巧遇良师,艰苦修行—— —— 一九六三年二月,他只身到台北市临济寺准备受戒,却因没有剃度师父而无法报名。戒场报名截止前一个小时,由于到慧日讲堂请购《太虚大师全集》的因缘,巧遇印顺导师(继太虚大师后主张人间佛教,台湾比丘界第一位以论文获得日本大正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的学问僧),至为惊喜,并以一颗谦卑恭敬,姑且一试的心,请求拜印老为师,想不到竟获导师应允,证严法师喜出望外。由于时间紧迫,印顺导师在简单的皈依仪式中对证严法师开示说:「你我因缘殊胜,我看时间来不及了,但是既然出家了,你要时时刻刻为佛教、为众生啊!」并且马上为他取了法名——「证严」字「慧璋」。行了简单的皈依礼,即尽速赶到临济寺报名,顺利地受了三坛大戒。三十二天之后,证严法师返回花莲,就在普明寺后方,由当时佛教大德许聪敏老居士发心,为他搭建的一间简陋的,十尺十二尺见方的木板小屋修行,日夜于屋内诵经、抄经、拜经、燃臂供佛,少食少眠、精进用功,过着清修的生活。
  一九六四年春,法师开端在花莲慈善寺讲授地藏经,因而与最早四位随他出家的弟子结下师徒之缘。法师为自己的修行生涯立下不化缘、不做法会、不赶经忏,「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自修清规。法师及追随他修行的僧众们,坚持自给自足,过着简单的清修生活。一九六五年农历春节后,他们开端在普明寺后的五分地耕种花生,还到车间拿原料加工,买水泥袋,然后把水泥袋拆开擦拭干净后,改糊成小纸袋,再卖给饲料店或五金行,或者将裁缝店不要的碎布拿来缝制成婴儿鞋,以贴补生活所需。
  悲心的触动———— 一九六六年法师到一诊所探望其弟子胃出血开刀的父亲,从病房区走出来看到地上有一滩血,但是人呢?人到哪里去了?旁边有人说:「抬走了!是一个山地妇人小产,由四个年轻的山胞从丰滨轮流抬着,走了七、八小时的山路,才到这里,因为缴不起医疗费与保证金,所以又抬回去了。」不可遏抑的悲痛在年轻法师的心里,排山倒海地撞击着,他想着:不知道是两条命还是一条命?是活还是死?难道这就是生命的无奈吗?
  法师出家本来是为逃避名利,但此时此刻,对于「金钱」似乎有了新的诠释———钱可以用来救人。
  但是光有钱,如果不能及时,一样救不了人;他突然顿悟到佛教那句话:「千手千眼观世音,救苦救难活菩萨」,假如每个人都有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心肠,那么五百人散播在各个角落,不就有千手千眼可以及时救苦救难?于是一个崭新的,不同于传统佛家修行的意念,在他心底扎了根要组织一个五百人的团体,成为一尊活生生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以出世的精神来作入世的任务。
  没多久,花莲海星中学有三位天主教修女,来向法师传教,他们谈到彼此的教主、教旨、教义,把天主的博爱与佛陀的慈悲提出来研究讨论。修女在临离去前,却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今天终于了解佛陀的慈悲是普及蠢动含灵一切的生命,确实很伟大,但是,虽然天主的博爱只是为全人类,我们在社会上建教堂、盖医院、办养老院,而你们佛教有吗?法师心情顿时沉重起来,因为佛教徒本就有一种谦虚的观念,都是为善不欲人知,大都各做各的,常以隐名氏的方式进行。其实它潜藏的力量很大,只是没有组织罢了。修女的话触动了他的灵机,也加强了他的信念,他决定把这些力量组织起来,从救人做起。
  一九六六年一个济世团体的雏型——佛教克难慈济功德会,就在法师与四位出家弟子和三十位信徒的愿心下组织起来了。最初的作法,是由四名弟子和两位老人家,每人每天加工增产一双四元的婴儿鞋,一天增加二十四元,一个月平均多七百二十元;而三十位信徒,则是在不影响生活的情形下,每天节省五毛菜钱,以作为急难的救助金。
  这五毛钱,看似微薄,但其中所蕴涵的学问和实际的力量却超乎想像。
  最初法师利用屋后的竹子,锯成三十个存钱筒,发给信徒一人一个,且坚持要他们每天存进五毛钱。信徒们觉得奇怪:为什么不干脆每个月缴十五元呢?法师说:「不奇怪,我希望你们每天提起菜篮即投入五毛钱,临出门前就有一颗救人的心,节省五毛钱,即是培养节俭的心与爱人、救人的心,两个心存一筒,力量是很大的。」于是这三十个人,每天提起菜篮到菜市场,逢人便欢喜地宣扬,「我们每天要存五毛钱!我们有一个救济会,我们要救人!」「五毛钱也可以救人?」消息不迳而走,参与的人愈来愈多,千手千眼发觉苦难的功能也很快地发挥了;第二个月他们便救济了一个大陆来台、孤苦无依的老太太,每天有人送饭给她,为她清空环境,直到她往生后安葬为止。一桩艰辛、伟大的济世工程就这样默默地开展了,那年法师二十九岁,距离正式出家,也只不过四年光景。
佛教从事慈善事业并非现代才有,中国古代就有佛教寺院从事济贫、行医救民的任务;法师早年到全省各偏远地方访视贫户,之后将贫穷的原因作了分析评估,从中发现很多都是「因病而贫」「居住在偏远地区的人,生病了却没有去看病,最主要有两种原因:一是虽然有钱,但因地方欠缺医疗,没有医师,以致小病拖成大病;另外一种是没钱加上地方医疗不便,因此过一天算一天,一拖再拖,由小病转为大病而拖垮了家庭,家庭产生了问题,连带的发生了子女的教育问题和社会青少年问题。」
  国际赈灾———— 随着国际信息快速交流,国际急难信息通过屏幕映入眼帘身为『世界地球村』一员的慈济人,对世间苦难有着一分不忍之心和责无旁贷的表示。从一九九一年起,慈济便积极参与国际急难救援事务,在物质与精神上,给予各国受灾受难者最适切的帮助与关怀,点燃他们希望的火炬,鼓舞大无畏的信心与勇气,祈愿他们走出伤痛,迎向未来。
基于「尊重生命」理念,法师不忍心血癌病患及家属苦候亲属间骨髓配对相符的煎熬与失落,一九九三年,在卫生署及各大医学中心的殷殷期盼下,成立了骨髓库。如今慈济的骨髓数据库,已累积捐赠者数据的人数达二十三万四千七百多人了(二○○二年七月底止),是亚洲最大、全世界第三大的骨髓数据库,也是志愿捐髓比例最高、拒绝率最低的骨髓库。而至二○○二年七月为止,配对成功且已进行移植的实例已高达四百二十九例,其中台湾一百四十九例,送海外两百八十例,而中国大陆即占了一百五十六例,可谓成效斐然。
  二○○二年四月三十日,慈济骨髓库已转型为慈济骨髓干细胞中心,除了持续加强骨髓库功能外,也将发展干细胞研究、基因治疗,并筹组脐带血库,预定三年内募集一万笔脐带血,作为骨髓配对的第二道防线,万一骨髓配对不符,还可进行脐带血干细胞配对.
「知福、惜福、再造福」,是法师对慈济人在生活层面,所要求遵守的观念。他不赞同人们平时生活中的过度消费,不但「消福」,而且也造成资源的浪费。所以他提倡「资源回收」、「废物再利用」等观念,更呼吁慈济人勇于献身环保任务,从一九八九年至今,海内外慈济人抱持「垃圾变黄金,黄金变爱心,爱心化清流,清流绕全球」的信念,从个人环保做到居住小区环保,当前超过两万名环保志工长期在居住小区做资源回收。如果以制造五十公斤的纸,需要砍伐一棵树龄二十年的大树来计算,慈济环保志工在二○○一年一整年回收的纸量达六万多公吨,可以拯救近一百五十万棵的大树免遭砍伐。这样的成效实在惊人!
  法师不仅呼吁所有慈济人培养「惜福爱物」的习惯,在静思精舍利用太阳能发电、四周铺设连锁砖,设置资源回收桶,雨水及废水回收再利用;在花莲慈济医院雨水回收系统,每年为医院节省三百五十吨水量、一百九十四千瓦电量;地面铺设连锁砖,让大地能够呼吸;E化电子公文,节省纸张浪费;还有不冲洗X片的医疗图像处理传输系统,在在都显示法师疼惜大地、落实环境保护的决心。
  现在他的慈善事业几乎遍步全球,每天有近100万的义工在世界各地为大众服务.
  人生生命是短暂的,但时空是天长地久的;几千年来人事的变迁频仍,但人间的需要却从不断。慈济的志业是应苦难众生而设。证严法师一念悲悯,以慈悲喜舍、教富济贫直接救渡众生,他的出世是比一般人更入世的出世。

  证严法师 静思语 选摘:
  『以佛心看人,则遍地都是佛。以鬼心看人,则处处是狰狞的恶鬼。』
  『时间对一个有智慧的人而言,就如钻石般的珍贵;但对愚人来说,却像是一把泥土,一点价值也没有。』
  『佛说:「命在呼吸间。」「人」无法管住自己的生命,更无人能档住死期, 让他永住人间;既然这么来去无常的生命, 我们应该好好地爱惜它、利用它、充实它, 让这无常——宝贵的生命,散发它真善美的光辉, 映照出生命真正的价值。』
  『行善要即时, 功德要持续。如烧开水一般, 未烧开之前千万不要停熄火侯,否则重来就太费事了。』
  『用智慧探讨人生真义, 用毅力安排人生时间。』
  『心要像明月一样, 有月就有水; 心要像天空一样, 云开见青天。』
  『用宁静的心态, 观大地众生相, 听大地众生声。』


出家一日功德大如须弥山,我们不要谈论出家人的是非,以免造口业。


请问慈济证严法师何谓佛法?

净空法师----什么是佛法?在修学佛法之前,一定要对于佛法有正确的认识。假如我们把佛法认错了,即使费了许多的时间修学,到后来得不到结果,这就非常可惜!因此,我们先把「什么是佛法」,给诸位同修作最简单扼要的一个汇报。 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世尊在三千年前,出现在北印度。根据中国历史所记载,佛诞生在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于周穆王五十三年(壬申)入灭,住世七十九年。现代中国佛教,老一辈的大德们,对佛入涅槃的纪念日,便是用这个纪年。历史上记载他老人家在世的时候,曾经为大众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佛入灭后一千年,也就是中国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佛教才正式传入中国。 我们想要认识佛教,首先要知道: 什么是「佛」? 什么是「法」? 什么是「佛法」? 什么是「佛教」?? 这几个问题,对于我们修学,关系非常之大。「佛」这一个字,是从印度梵文音译过来的,它是「智慧、觉悟」的意思。当年为什么不用「智、觉」这两个字来翻译,而采「佛陀」这个音译呢?因为佛陀的含意,是无限的深广,我们中国字汇里的智、觉二字不能够全部包括,因此,就采用音译,然后再加以批注。「佛」这一个字,有体、有用。从它的本体上说是「智慧」,从它的作用上来讲是「觉悟」。 就体上讲,智有三种: 第一、「一切智」:用现代哲学的名词来讲,就是正确的了解宇宙的本体;这样的智慧,在佛法里称为「一切智」。 第二、「道种智」:种是指种种繁多的现象,宇宙之间的现象,种类无量无边,这许许多多的现象,怎么产生的?从哪里来的?现象、过程如何?后来结果如何?能够正确明了宇宙万象的智慧,叫做「道种智」。 第三、「一切种智」:就是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究竟圆满的明了,没有一丝毫的迷惑,也没有一丝毫的差误,这样的智慧,叫做「一切种智」。 释迦牟尼佛,具足这三种智。由这个智慧起作用,当然,对于整个宇宙人生的真相,得到完全正确的了解。智慧起用就是大觉。佛在经上给我们说「觉」也有三类: 第一、是自己觉悟了。 第二、是能够帮助别人觉悟,这叫做觉他。 第三、是圆满的觉悟。 小乘阿罗汉、辟支佛,这些人自己觉悟。他们自觉之后,还没有发心,主动的去帮助别人觉悟;经典里常常说这是小乘人。大乘菩萨自觉之后,能够主动的去帮助一切希望觉悟的人。「希望觉悟」,就是机缘成熟,菩萨一定会主动的帮助他,使他从自觉到究竟圆满的觉悟。这「究竟圆满」正如同其它宗教里面赞美「全知全能」的主——上帝——一样,在佛教称之为「佛陀」。 佛告诉我们,这样圆满的智慧、德能,「觉」就是它的德能,它的作用,一切众生本来具足。圆觉经中讲得很清楚,「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也是华严经上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换句话说,众生与佛都是平等的,没有差别。现在我们把智慧、德能都失掉了!怎么失掉的?佛用一句话,把我们的病根说出来了——「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这就是我们的病根之所在。我们从佛境界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就是受妄想、执着之害;每天还在继续不断的搞生死轮回,也是妄想、执着;生活过得这么苦,还是妄想、执着。妄想、执着的确是一切迷惑、灾难的病根啊!妄想、执着去掉一分,我们就得一分自在,就恢复一分的智觉;要把妄想、执着断得干干净净,我们的佛性就重新又恢复了,恢复到本来佛了,这个事实真相佛在大经里面明白的告诉了我们。 大智大觉的对象,就是无尽时空里面所包含的一切万事万物。这个「万」不是数字,只是形容极多——无量的无量。佛经上常说,人身上一根汗毛,或说微尘,这是讲小的。「正报」小的毛端,「依报」小的微尘;大的可到虚空法界,这一切事物就是我们智觉的对象,佛用一个代名词代表这些万事万物,这个代名词就叫做「法」。所以「佛法」这两个字连起来,就是无尽的智慧、觉悟,觉了宇宙人生一切万事万法。中国人常讲「佛法无边」,确实是无量无边。所觉的对象没有边际,能觉的智慧也没有边际。这无量无边的智觉,诸位要记住,是自己的本能。 不过这里面还有一件事情是我们很不容易体会的,那就是佛跟我们讲:「我们本能的智觉与智觉的对象(宇宙人生万事万物),是一不是二。」这个我们很不容易理解。实在说,如果我们很冷静的去思惟、观察:假如佛所说的这句话真的能成立——这个智觉是究竟圆满的——,那这句话就可以相信,我们便应该相信;如果说「能知」跟「所知」是对立的,这个智与觉就很难讲到圆满;换句话说,那是有限的,不是究竟圆满的。但是佛告诉我们,「能知、能觉」与「所知、所觉」是一不是二。这是佛法里面常讲的「一真法界」,也就是华严最真实、最圆满、最高的境界。净土宗讲的西方极乐世界都是属于一真法界。以上,我们明了「佛法」这个名词的含意,对于什么叫「佛法」,会有一个粗浅的认识。

证严上人,1937年生于台湾台中县清水镇,幼年时代承嗣给亲叔父,后随养父母移居台中县丰原镇。生性颖慧又是长女的她,未满二十岁便能为父亲分劳家业,同时亦协助母亲处理家务。
上人天性纯孝慈柔,十五岁时,母亲罹患急性胃穿孔,需要开刀。在那个年代,开刀风险很大,心急的她为母亲祝祷、虔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并发愿「愿从此茹素、减少自己十二年的寿命,为母亲增寿祈福」。许是孝行动天,母亲的病不必开刀,服药而痊愈,她也因此开始茹素还愿。
1960年6月,正值壮年的父亲突然因病去世,从发病到往生仅仅不到二十四小时,这带给上人莫大的冲击;究竟生从哪里来,死往何处去?也开启她探索生命的契机,常到慈云寺向修道法师探究佛法。
就在那段时间里,上人体悟到不是提得起菜篮有权利支配金钱的女人就叫幸福,「女人不单单只是为一个家庭付出,女人应该也可以和男人一样,承担起社会责任;把参与社会的悲怀推广到整个人类,将每个人『爱家』的心,推广到爱社会、爱众生,这样才是真正的幸福吧!」
几度离家弃俗不成,辗转浪迹仍找不到栖身静修之所,最后在花莲县秀林乡下的小庙━━普明寺安住下来,日子清苦,修学佛法的决心,丝毫不减。1962年秋,二十五岁,没有剃度师父,自行落发,静静踏上僧侣修行的生涯。
1963年2月,台北市临济寺开坛传戒,临入戒场前,上人于慧日讲堂礼上印下顺导师为师,导师叮嘱:「你我因缘殊胜,既然出家了,你要时时刻刻为佛教、为众生!」并取了法名「证严」,字「慧璋」。行了简单的皈依礼,即尽速赶到临济寺,顺利地受了三坛大戒。
回到花莲后,上人住进普明寺后只有四坪大的小木屋,开始礼拜《法华经》,研究法华教义。因为不受供养,生活很艰苦。1963年10月,移单至花莲慈善寺讲《地藏经》,前后约八个月时间,法缘兴盛,目前静思精舍多位资深的僧众弟子即是当年的结缘众。后来,上人带着这几位弟子回到普明寺借住,在殿后结伴修行。上人自立修行清规,自力更生,直到今天,静思精舍所有的开销,仍是常住二众弟子做蜡 、豆粉和出版品来维持的,从没动用到慈济基金会一分一毫的善款。
1966年,上印下顺导师应台北文化大学礼聘讲课,离开嘉义妙云兰若,希望上人能带弟子们到嘉义主持兰若。但是上人已在花莲数年,平常跟随他修行的两位老人家及三十位信徒,都舍不得他离开,联名上书导师挽留。上人陷入两难的取舍中,但随着因缘的牵引,终于还是留在花莲,并展开慈济会务。

1966年,一滩血事件为起因,上人萌生成立慈善组织,为贫苦世人服务之志。因缘巧合,花莲海星中学三位修女来向上人传教,他们谈彼此的教主、教旨、教义。修女临离去前说:「今天终于了解佛陀的慈悲是普及蠢动含灵一切的生命,确实很伟大。不过,虽然天主的博爱只是为全人类,但是我们在社会上建教堂、盖医院、办养老院,那么佛教对社会可有什么具体贡献?」上人心情顿时沉重起来,佛教徒经常为善不欲人知,但大都各做各的,只以隐名氏的名义默默行善。可惜这分份丰厚的爱心,零散缺乏组织;上人于是决定将这股力量组织起来,先从救人做起。
1966年5月14日(农历3月24日),「佛教克难慈济功德会」正式成立。
一针一线缝出慈济的雏型
慈济的慈善济贫工作,由六位同修每人每天增产一双婴儿鞋开始。上人又利用屋后的竹子,锯成三十个存钱筒,发给在家信徒一人一个,要她们每天存进五毛钱。信徒们觉得奇怪:为什么不干脆每个月缴十五元呢?上人说:「希望你们每天提起菜篮即投入五毛钱,临出门前就有一颗救人的心,节省五毛钱,即是培养节俭的心与爱人、救人的心。」于是这三十个人,每天提起菜篮到菜市场,逢人便欢喜地宣扬,「我们每天要存五毛钱!我们有一个救济会,我们要救人!」
「五毛钱也可以救人」的消息不迳而走,参与的人越来越多,千手千眼救助苦难的功能很快就发挥了;功德会成立的第二个月,即帮助一位大陆来台、孤苦无依的老太太,每天有人送饭给她,为她清理环境,直到她往生后安葬为止。一桩艰辛、伟大的济世工程就此开展。
此时,有许多信众要求皈依,上人为了让功德会招募更多有心的会员,提出两项基本条件:一、要皈依的人必须做「慈济功德会」的会员;二、皈依的会员,要实际负起「慈济功德会」的社会救济工作。
慈济功德会创办初期,上人与弟子们局促在二十坪不到的普明寺里,一方面从事加工品制造以维持生计,另一方面还要处理功德会会务,场地实在不敷使用。后在上人俗家母亲协助下,于1969年迁入静思精舍现址,依旧坚持自力更生的原则。清净庄严、朴实无华的「静思精舍」,是慈济永远的后循,也是全球慈济人心灵的故乡。

一眼观时千眼观 一手动时千手动
慈济的理想是以「慈、悲、喜、舍」之心,起救苦救难之行,予乐拔苦;慈济的精神是「诚、正、信、实」,并希望以事理圆融之智慧,力邀天下善士,同耕一方福田;勤植万蕊心莲,同造爱的社会。
「我相信佛陀说的人性本善。众生都一样,佛有多大的爱心、慈悲心,众生就有多大的爱心与慈悲心;佛有多大的智慧功能,众生就有多大的智慧功能,只要予以启发,就是一种最善良的心境,最真实的快乐。一般人总以为有钱就是幸福,因为穷人难免贫病孤苦。殊不知富有的人更需要让他了解布施比接受更有福。身病不可怕,最怕的是心病,人身如一棵芭蕉树,一层一层的剥,到头来都是空的,只有真实恒持的慈悲喜舍,才能获致世间最美的境界。」
上人又说:「佛教是理,慈济是事,藉事显理,以事启发,回归于理。」因此,慈济的志业由慈善、医疗、教育、人文志业,扩及到国际赈灾、骨髓捐赠、社区志工、环保,成为「一步八脚印」。慈济人以智慧相结合,以爱心相扶持,闻声救苦,即时解难,发挥「一眼观时千眼观,一手动时千手动」的功能,使慈济所及,家家得安康,处处有温暖。


当代著名的高僧有哪些?最好是台湾的

释忏云(1915年10月18日-2009年3月7日),俗姓曹,法名成空,东北人。精持戒律,宣扬净宗,创建莲因寺。是台湾佛教界享誉盛名的法师,信众皆尊称他为“忏公”。


台湾高僧说:游戏中杀人的,必下地狱为什么呀。

起了杀心,动了杀念。佛教以修心为主,常说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当你动了杀念,自然心堕地狱。


百度上一个和尚说,人从出生起就命中注定,怎么死的都是被安排好的,是个台湾高僧,每一秒的每一个动作?

这位老者有点墨守成规了。一切由心造,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如果有兴趣可以阅读一下《了凡四训》。明朝袁了凡前半辈子遇见一算命的,半辈子都被这个铁嘴说的分毫不差,于是死生由天,不做反抗,等待死亡到来。后来一高僧点化,自我修身,广为善事,硬是打破了命运的桎梏,逆天改命,相由心生。


中国当代四大高僧是哪四位

你问的是近代的四个高僧吧??
分别是:弘一、太虚、圆瑛、虚云
弘一法师,俗姓李,名文涛,又名广侯,字息霜,亦称惜霜,别号叔同
太虚法师,俗姓吕,名淦森,法名唯心,别号悲华。浙江崇德(今并入桐乡)人
圆瑛法师,俗姓吴,法名宏悟,号韬光,又号一吼堂主人、三求堂主人、灵源行者、离垢子等。福建古田县平湖端上村人。
虚云法师,俗姓萧,初名古岩,字德清,别号幻游。原籍湖南湘乡,因其父在福建做官,故出生于福建泉州。


台湾武侠四大天王及三剑客都是谁?他们的资料简介谁知道?

台湾武侠的“四大天王”司马翎、卧龙生、诸葛青云、古龙
“三剑客”司马翎、卧龙生、诸葛青云
本名吴思明(1933----1989),广东汕头人,台湾“综艺侠情派”武侠小说代表作家, “四大天王”及“三剑客”之一。将门之后。自幼受到良好教育,文艺基础深厚。1947年举家移居香港。1957年到台湾,就读于台湾政治大学政治系,而始终不能忘情于武侠小说,大二时试作《关洛风云录》一举成名。接着休学一年,同时撰写多部小说在港台报刊连载,一时声誉鹊起。毕业后曾任《民族晚报》记者、《新生报》编辑,仍以武侠著称。1983年于《联合报》连载最后一部作品《飞羽天关》,1985年其作品被腰斩而辍笔。1989年7月中旬病逝于汕头故居。

台湾武侠“四大天王”及“三剑客”之一,在古龙之前被称为“武侠泰斗”。原名牛鹤亭,1930年生于河南南阳县镇平镇。少年时就读于卧龙书院,后投身文学,逐以此为笔名。1958年发表第一部武侠小说,从此一发而不可收,至今已写了39部武侠小说。 卧龙生早在六十年代就是台湾的“武侠泰斗”,名列“台湾十大武侠小说家”之首。其代表作有《飞燕惊龙》、《玉钗盟》、《无名萧》、《金剑雕翎》、《岳小钗》等。

诸葛青云,本名张建新(1929—1996年),山西解县人。台北行政专科学校(即中兴大学法商学院前身)毕业,曾任“总统府第一局”科员。在台湾早期的武侠小说界,与古龙、司马翎、卧龙生并称台湾武侠四大家。其著作有《紫电青霜》、《夺魂旗》、《傲笑江湖》等,深受武侠迷的喜爱。

古龙,原名熊耀华,著名武侠小说家,新派武侠小说泰斗和宗师。他在1969年创作了一部先有剧本后有小说的武林奇书《萧十一郎》,赢得读者的广泛赞赏。古龙与金庸、梁羽生并称为中国武侠小说三大宗师。他的武侠小说创作理念是“求新求变”,不受传统拘束,将中外经典镕铸一炉,他为“武侠美学”理念的形成与“武侠文化”的推广作出了巨大贡献。古龙为人豪气干云,侠骨盖世,才华惊人,他以丰富无比的创作力,留下了70多部精彩绝伦、风行天下的武侠巨作,影响巨大,开创了近代武侠小说新纪元,将武侠文学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明代的“四大高僧”是哪四位?

莲池祩宏(1535年-1615年),明代杭州仁和人,俗姓沈,名祩宏,字佛慧,别号莲池,故常被称为莲池大师,又因常在云栖寺居住而被称为云栖和尚,是中国佛教净土宗的第八代祖师,与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藕益智旭并称为明代四大高僧,他提倡禅宗净土宗两者兼修的理论。

紫柏真可〈1543年-1603年〉,明代江苏人,俗姓沈,法名达观,中年后改名为真可,号紫柏老人,后世尊称他为紫柏尊者,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

憨山德清〈1546年-1623年〉,俗姓蔡,字澄印,号憨山,谥号弘觉禅师,明朝安徽全椒人,临济宗门下,复兴禅宗,与紫柏真可是至交,被认为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

藕益智旭(西元1599年-1655年),俗姓钟,字智旭,号藕益,又号西有,别号八不道人[1]。江苏省木渎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被尊为净土宗九祖。晚年住于浙江杭县的灵峰,因此又被尊称为灵峰藕益大师。


明末清初的画家四高僧指的是哪四位?

四僧画家又称“四大名僧”或“四僧”,指明末清初四个出家为僧的画家,都擅长山水画,直抒胸臆,反对摹古,在艺术上不为旧法所囿,有创新。
原济(又名石涛,1642—约1718年,另说1642-1705) 其画奇肆超逸。其入清后出家为僧,康熙时以画名扬四海。
朱耷(别号八大山人,约1624—1705年) 其画简略精练。朱耷为僧名,八大山人的号是他还俗后所取。誓不与清王朝合作,行事怪僻,常藉诗文书画发泄内心郁闷。
髡残(1612—约1692年,另说1612-1673)其画苍古淳雅。字介邱,号石溪,又号白秃、电住道人、壤残道者,武陵(今湖南常德)人。俗姓刘,自幼喜画,明亡后抗清失败,落发为僧,云游各地。
渐江(法名弘仁,1610—1664年)其画高简幽疏。俗姓江,名韬,字六奇,出家后名后人,号渐江学人,又号无智、梅花古衲,安徽歙县人。明亡后入武夷山为僧,云游各地后回歙县,常往来于黄山、白岳之间。工于文学、绘画,画名最盛。



云栖祩宏、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藕益智旭。 1、云栖祩宏 云栖袾宏(1535-1615),俗姓沈,名袾宏,字佛慧,别号莲池,因久居杭州云栖寺,又称云栖大师。 莲池大师出生于世代望族之家。二十七岁丧父,三十二岁母亦永诀,大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1566),祩宏三十二岁,投西山无门性天禅师落发,并于昭庆无尘玉禅师座下受具足戒。 大师一生致力于弘扬净土法门,主持云栖道场四十余年,言传身教接引无数佛子同归净土。融合禅净二宗,定十约,僧徒奉为科律。清雍正中赐号净妙真修禅师。 临终前半月预知时至,于明神宗万历四十三年(1615)七月某日安详念佛而逝,世寿八十一,僧腊五十。 莲池大师因弘扬净土宗贡献颇大,被后世尊为中国净土宗第八代祖师。 2、紫柏真可 紫柏真可(公元1543—1603),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晚号紫柏。吴江(江苏)人。 明代南直苏州人,俗姓沈,法名达观,中年后改名为真可,号紫柏老人,后世尊称他为紫柏尊者,为明末四大高僧之一,因为陷入东林党争,在第二次妖书案中,被东厂拷打,伤重圆寂。 3、憨山德清 憨山德清(1546年11月15日-1623年1月15日),俗姓蔡,字澄印,号憨山,法号德清,谥号弘觉禅师,安徽全椒人,明朝佛教出家众,为临济宗门下。复兴禅宗,与紫柏真可是至交,被认为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 憨山德清精通释、道、儒三家学说,主张三家思想的融合。倡导禅净双修,教人念自性佛,其思想见解颇与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相契。 中国禅宗的祖庭—曹溪,经过憨山德清的锐意经营,由荒废恢复旧观,因此被称为曹溪中兴祖师。其功德巍巍,为后人所敬仰。 4、藕益智旭 蕅益智旭(1599年~1655年),明末四大高僧中最晚也是影响最大的,中国净土宗第九代祖师。 吴县木渎(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俗姓钟。字蕅益,号八不道人。由于晚居灵峰(今浙江安吉县)建寺、创社、著书,故世称灵峰蕅益大师。 扩展资料: 晚明佛教丛林基于严辨老庄道家之学与金丹道教的方法立场,在当时三教同归的合流思想下, 主张与老庄道家之学相融并存, 而对明末道教主流道派正一道与全真道, 则表现出明确的拒斥态度, 视之为非主流宗教类型。 面对道教指责佛教只修性不修命的批评, 晚明佛教丛林基于佛教心性一元论的基本立场,特别针对全真道所主张的性命双修的丹道炼养工夫展开了思想论辩。 阐述了佛教“ 性本论” 的性命不二与道教“ 气本论” 的性命二分之间的义理差异, 进而辨析佛教明心见性与道教修身炼性之间的工夫论差异,致使晚明全真丹道趋归仙佛合宗同修共证的思想融通。 晚明佛道之辨的现实效应, 同时也使晚明佛教吸收道教修命传统的《 功过格》 形式, 加以佛教化的改造, 通过“ 唯心立命” , 强调佛教心性智慧与因果信仰相结合, 一并落归于现实世间的劝善教化, 参与共建中国社会的道德秩序, 对后世民众的佛教修行产生了重大影响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明末四大高僧

中国佛教真正的大师都有哪些人?!

1、六祖慧能大师。惠能,被尊为禅宗六祖的曹溪惠能大师,对中国佛教以及禅宗的弘化具有深刻和坚实的意义。惠能得到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了东山法脉并建立了南宗,弘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教法门。 2、憨山大师。憨山德清精通释、道、儒三家学说,主张三家思想的融合。倡导禅净双修,教人念自性佛,其思想见解颇与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相契。中国禅宗的祖庭—曹溪,经过憨山德清的锐意经营,由荒废恢复旧观,因此被称为曹溪中兴祖师。其功德巍巍,为后人所敬仰。 3、印光大师。振兴佛教尤其是净土宗居功至伟


中国佛教那个法师最有名望

不同时代、不同宗派,高僧也不止一位。隋、唐、宋时代盛行禅宗,那时候最具名望的自然是达摩祖师、六祖慧能大师…等禅宗高僧了!。现在社会,进入末法时代了,众生欲望膨胀、烦恼、压力…浊恶的时代了,佛祖预言:末法时代 净土成就。所以到了现代(末法时代),净土宗一派才盛行起来。如果说净土宗的高僧,当然是首推净土宗十三位祖师了。其中,到了今天,中国佛教界都公认、并且大多佛弟子都学习的,就是印光大师。。印光大师是公认的大势至菩萨化身,我们今天学习的《印光法师文钞》可以说是大乘三藏佛经的精华,被中国佛教协会誉为“小藏经”之称!。中国汉地佛教八大宗派,自古以来到现在,高僧数不胜数。只是时代不同、我们根器不同,所以才出现的八万四千法门、和一位又一位来为我们表法的祖师大德。。南无阿弥陀佛(合十)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十大名嘴排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