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的通货膨胀有何特点?

目前通货膨胀的性质、特点和趋势分析 ????  一、目前通货膨胀的性质分析????总体而言,国内外经济学家们对通货膨胀的定义和主要观点,大体可分为“物价派”和“货币派”两类。“物价派”通常用一般物价水平或物价总水平的上涨来定义通货膨胀,承认菲利普斯曲线的稳定存在,即货币不是中性的,如新古典综合学派的代表人物萨谬尔森;“货币派”则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而物价上涨只是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且并非完全的表现形式,如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弗里德曼认为,在短期内货币增加既可以引起物价上涨,也可以引起产量增加;只是在长期内,货币增加才全部反映在物价上涨上。即短期内菲利普斯曲线是成立的,而长期

}

中国改革开放后历次通货膨胀的比较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我国经历过多次通货膨胀,政府均采取了宏观政策进行调控,虽然能

抑制了高通胀,但各措施所取得的成效并不相同。所以,通过比较几次通货膨胀的特点,分析通货膨胀的成因,根据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情况,提出抑制高通胀的建议或措施,有助于为将来面对通货膨胀的经济形势做好准备。

关键词:通货膨胀;投资过度;经济波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在不同经济环境下经历多次通货膨胀,国家采取了不同的方式进行治理,从中得出一些经验。虽然近年来,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形势在短期内由通货膨胀转为通货紧缩,国家正采取宏观调控政策刺激内需,但目前我国存在体制不完善等情况,在经济再次增长时,仍可能再次出现通货膨胀。所以,分析过去通货膨胀的情况,有助于我们较好地面对和处理将来出现的通货膨胀。

二、历次通货膨胀的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的通货膨胀主要有以下三次:

(1)年国民经济恢复和调整期的通货膨胀

8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党的工作重心刚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这段时期,宏观经济增长速度迅猛、投资规模猛增、财政支出加大导致出现较严重财政赤字、盲目扩大进口导致外贸赤字,外汇储备迅速接近于零。1979 年、1980 年物价出现了明显上涨,其中 1980 年通胀达到6%。1980年10月和11月,国务院全体会议和全国计划会议对经济形势进行了反复讨论,研究对策

措施,通过压缩基本建设投资、收缩银根、控制物价等一系列措施,有效抑制通货膨胀。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从1978年的11.7%逐步回落到1981年的5.2%,稳定了国民经济。

(2)20世纪80年代的两次经济“过热”

1984年,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的初期,受急于求成的冒进思想影响,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引起社会总需求短期过旺,使得工资性收入增长超过劳动生产率提高,造成成本上升,物价上涨。伴随着基建规模、社会消费需求、货币信贷投放急剧扩张,从1984年后期开始,国民经济过热的迹象逐步显现。1984年和198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28.2%和38.8%,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18.5% 和27.5%,1985年全国商品零售物价总水平上涨8.8%,涨幅比上年提高了6个百分点。为了抑制高通胀,当时采取了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加强物价管理和监督检查,全面进行信贷检查等一系列措施。但在实际过程中,措施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贯彻执行。从1986年第二季度开始,增长速度有所加快,投资和消费双膨胀,经济再次出现过热。1988 年和 1989 年全国商品零售物价总水平分别上涨 18.5%和17.8%,涨幅比1986年分别提高了11.2个和10.5个百分点。1988年现金流通量达到2134亿元,比上

年猛增46.8%,当年就投放680亿元。在突如其来的冲击面前,中央迅即做出反应,召开中共中央十三届五中全会,整顿经济秩序,采取坚持财政信贷“双紧”方针,压缩固定资产投资,严格控制工资总

额的增长和货币发行量等措施。但由于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各项紧缩政策实施力度过大,出台时间过于集中,导致经济增长速度回落过快、降幅过大,国民经济“硬着陆”。

1 作者:暨南大学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

近期,在“不大水漫灌”的货币政策影响下,市场对于通货膨胀的预期骤然升温。债金所认为,温故而知新,我们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通货膨胀。

本文将通胀的标准定为CPI年同比增长在5%以上。据此统计,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共经历了6次大的通胀。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政策方针还很不成熟,多干快上,出现投资过热。当时,中央从国外大规模引进设备,仅1978年一年,就同外国签订了22个大型项目,金额高达78亿美元,并且还有50亿美元的意向没有签订完成,而1978年我国的财政收入才不过1132亿元。

与此同时,为改变全国居民生活水平长期维持在基本生存线上下的窘境,中央提出建设小康社会,大力增加民生福利。在城市,对国营企业增加补贴、给职工发放奖金、改善职工住房条件、增加职工就业等;在农村,则有农产品提价、贫困地区免税、支农投资提高等“休养生息”措施。

在财政收入有限的情况下,投资和民生支出增长过快,导致财政入不敷出,出现了严重的财政赤字。央行为了解决财政赤字,大量发行货币,货币供应量M0从1978年的212亿元扩张到1980年的346.2亿元,上涨了63.3%。过量的货币发行必定会引起通货膨胀,CPI物价指数从1978年的0.7%上涨到1980年的7.5%。

快速上行的通货膨胀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为了抑制通胀,1980年12月,国务院发出了《关于严格控制物价、整顿议价的通知》,政府采取了压缩投资、收缩银根等一系列措施,通货膨胀在1981年得到抑制,历时两年多。

1984年,中央政府提倡加快改革,建设“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地方政府响应号召,扩大投资规模,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从1983年的16.2%上涨到1985年的38.8%;而1984年的货币供应量M2比1983年新增1071亿元,过快的社会投资引起社会总需求过旺。同年,国务院决定实行工资改革,使得居民实际收入大幅上扬。社会投资增长以及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通货膨胀再次出现,CPI价格指数从1984年的2.7%上涨到1985年的9.3%。

为了抑制此次通胀,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通过紧银根,减少货币发行,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抑制物价上扬,本次通胀历时三年。1985年通货膨胀刚刚得到控制,我国马上又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通胀。

中央为了理顺价格机制,提出“价格闯关”。1988年上半年放开肉、蛋、菜、糖价格,7月底,又放开名烟、酒价格,名烟酒价格一下上涨5至10倍,社会出现抢购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又规划出台物价工资改革方案。改革需要稳定的经济增长环境,为了使经济保持较高的增速,紧缩的政策开始松动,货币供应M0同比增速从1987年的19.4%上涨至1988年的46.7%,1988年CPI物价指数一下暴涨至18.8%。

1989年,中央召开会议整顿经济秩序,采取减少社会总需求,控制贷款规模紧缩银根,提高利率回笼货币等政策,1990年通胀得到控制,历时三年。

投资过热,货币超发和缺乏货币蓄水池是80年代通胀接连发生的原因。80年起,我国每年新增货币投放量从百亿规模迅速飙升至千亿规模,而且计划经济时代,百姓没有投资渠道,货币无处可去都用来购买农副产品,因此一旦货币政策松动,很快就会引发恶性通胀。而且,当初时代的主基调是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价格放开管制,涨价预期强烈,一度出现各种抢购潮。整个80年代,就是在通胀中度过的。

这场有记录以来最严重的通货膨胀始于1991年底。当年9月,为了提高大中型国有企业的活力,国务院出台20条措施,其中包括下调利率、放松银根,导致信贷急剧扩张。年的M2增速是为史上最高,同比常年在25%以上。1992年流通中的货币量M0比上年增加了36.4%,1993年则增加了35.3%,M0两年的增长率均高于经济增长与物价涨幅之和。

同时,中央为了进一步理顺价格,1993年,先后放开了粮食、钢铁及部分统配煤炭的价格,调整提高了原木、水泥的出厂价格,并对部分原油价格实行了议价。随后,中央又出台了税制改革和汇率并轨,以及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改革,企业也进行了工资套改,这些都加重了各种企业的成本负担,最终造成物价上涨。

货币超发和粮价上涨累积起来的影响滞后到1994年,结果就在94年引发恶性通货膨胀,当年CPI高达24.1%,创下我国通胀的最高记录。

为抑制通胀,政府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提高银行存贷利率,减少货币供应量,在1996年通胀得到控制,历时三年。

货币超发是导致这次94年通胀创下历史极值的首要原因。随后,管理层痛定思痛开始建立货币蓄水池,先是民生产业市场化,接着就是股市、房市。这些蓄水池效果非凡,即便此后货币依然连续超发,但两位数的CPI却再未出现过。

加入WTO之后,我国贸易顺差迅速扩大,2005年7·21汇改之后人民币出现单边升值,大量热钱涌入,我国外汇储备迅速扩大。在现有的结售汇制度下,央行不得不被动发钞,导致国内流动性过度充裕。于此同时,原油价格出现大涨,布伦特原油由2007年初的50美元/桶涨至2008年7月的140美元/桶,由于我国原油极度依赖进口,因此能源价格的飙升带来了极大的通货膨胀压力。

这次的通胀和前四次略有不同,国际热钱疯狂流入成了国内货币超发的主要原因。反映出随着我国和国际社会的融合日益深入,外部因素对通胀的影响也不容小觑。

2008年第四季度,国际金融危机波及中国,由于出口需求萎靡不振,中国由经济过热忽然转为经济下滑,受此影响,央行货币政策也发生了180度大转弯,由适度从紧转变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采取扩张的财政政策。2008年11月9日,国务院公布了4万亿投资计划,试图拖住经济的下滑。2009年2月开始,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上升至30%以上,2009和2010年的M2增速在大多数时候都保持在20%以上。4万亿投入市场之后,持续的信贷扩张导致大量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和农产品市场,当年“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的不断涌现就是其生动表现。2011年,CPI物价指数上涨至5.4%,是1996年以来的最高值。

稳定物价成为了当时的首要任务,央行密集上调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2010年至2011年间,上调5次基准利率12次存款准备金率,到2011年6月20日,存款准备金率高达21.5%。2011年末通胀得到控制,历时一年多。

回顾历次通货膨胀,可以看出:1.引发通胀的主要原因是货币超发,无一例外,不论是国内投资过热引起的,还是国际热钱流入引起的。成本推动是诱因,根源还是超发。2. 货币蓄水池的作用巨大,房市和股市等金融市场截留了多数的超发货币,2000年后货币依然超发,却再未出现高达两位数的恶性通胀。但与之相应的,房价上涨了10倍,依然影响民生。

此次货币政策宽松,对通胀的影响有三。

一是,货币超发的力度决定通胀的烈度。其实我国正处于一场不对称的通胀中,以PPI为代表的生产资料自2016年起大幅上涨,但始终没有传导到CPI,显示成本推动通胀并不成立,货币超发才是根本动力。漫灌还是滴灌决定了本轮通胀的强度。

二是,会有一定的时滞。目前货币淤积在银行间市场,还未向下传导,表现为新增社融和M2增速不太理想。但政策层正在积极推动无还本续贷,专项债发行,信托适度放松等措施,通胀或在明年出现。

三是,房价和物价的跷跷板效应。目前股市跌跌不休,房地产又成为重点打压对象,一旦这两个蓄水池不能发挥作用,通胀必然再起。为了压制通胀,会不会放松房价,值得关注。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1988年通货膨胀怎么解决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