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盈集团的创始人是谁?

2019 年 11 月底,北京早早下了场雪。雪夜,何小鹏和 UC 的老同事俞永福、梁捷等人一起吃了顿火锅,心情不错。

在这个月里,小鹏汽车拿到 C 轮 4 亿美金融资,小米集团领投,作为小鹏汽车创始人兼董事长的何小鹏个人继续跟投。

同时,小鹏汽车还获得了招行、中信及汇丰银行等多家中外银行的无抵押信用贷款。车市寒冬的周期里,拿到新的融资并不容易,它将成为新造车企业重要的过冬储粮。

汽车之心从知情人士处获悉,小鹏汽车当前内部运营的重心是补充资金和节流。虽然开销比较节制,但一些该花钱的地方正在逐渐放开,「短期内还不可能像大车企那样财大气粗,一步一步来吧。」

据不完全统计,小鹏汽车至今已经完成约 138 亿元融资,这些造车资金主要来自互联网公司、资本机构和何小鹏本人。

其一,何小鹏早年创办 UC 并高价卖给阿里,获得了成功创业的经验,同时也实现了财务自由,这成为其二次创业的基础。

其二,何小鹏在互联网圈和投资圈中的好人缘,让他一路收获多轮融资支持。

何小鹏生于 1977 年,湖北黄石人,十七岁考入华南理工大学。

进入大学前,他是个安静的好学生。高中班主任对他的印象是,成绩不错,从来不说话。

上大学后,何小鹏开始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能力。其中一项就是开口说话。
为了培养口才,何小鹏去过电脑城做兼职销售,学习过《演讲和口才》上的技巧。在华南理工大学的四年,他三年都在做兼职。

后来创业做老板时,如果要招一个男性的产品经理,何小鹏会设一个硬性要求,就是对方必须有过女朋友。
他的逻辑是,如果自己都卖不出去,凭什么将产品卖给用户。

兼职除了锻炼能力,还会带来物质回报。何小鹏是渴望赚钱的,用他的话说,「读大学时的第一愿望是自己赚钱,可以吃肯德基,因为我从来没有吃过肯德基。」
当然,如果只是为了吃上肯德基,也许就没有后来的何小鹏了。
一个励志故事将打开他的视野。

1996 年春节假期过后,何小鹏返校的路上看到一本书,那是一个小女孩的奋斗故事。通过个人努力,故事里的主人公接近 40 岁时在多个国家拥有了自己的公寓、一份事业和 1000 万左右的存款。
这在当时还是学生的何小鹏看来,简直是人生巅峰。

忘掉那份肯德基,何小鹏第一次定下人生目标,希望在 40 岁时实现财务自由。


大学时光匆匆而过,毕业后,何小鹏和同学们开始求职,很快进入通信领域的亚信公司,短短两年时间轮岗了技术经理、测试经理和项目经理等多个职位。

总之就是两个字,折腾。

工作到第三年,也就是 2004 年,何小鹏不甘于每个月领着几千块钱的工资,便开始和校友同时也是的亚信同事梁捷成立 UC,走上创业之路。

新公司的第一款产品是邮箱 UCMail,由于当时用户仍习惯用短信交流,这款产品的市场反馈平平。
与此同时,WAP 网站上的内容少、上网速度慢这一问题引起何小鹏的注意。于是团队迅速转向主攻移动浏览器,2 个月后做出 UC Web。

移动浏览器在当时是稀缺的,除了国外加拿大有人在做,国内只有何小鹏的 UC Web。UC Web 很快火起来。第一个月,UC Web 的注册用户就突破 5 万,1 年后,用户超过 100 万。与此同时,服务器从刚开始的 3 台,发展到 3 个月后的 10 台,到了当年年底,50 台服务器都有些不够用了。

团队迅速壮大,收入模式尚未确立,UC 很快遇到了服务器和资金短缺的问题。

为了按时给员工发工资,何小鹏和梁捷每个月都要外出借钱,第一笔钱是广州市天河区政府给 的 10 万块钱的中小企业科技扶持基金。
后来,网易的丁磊向他们提供了 80 万元借款、网易服务器和自己的办公室,UC 才逐步度过早期发展难关。


也正是在网易办公期间,何小鹏今天在互联网圈的关键人脉网络开始形成。

在丁磊办公室的隔壁,是时任网易总编辑、后来离职创办欢聚时代(YY)的李学凌。在平时的聊天中,何小鹏和李学凌由此结识。

李学凌在加入网易之前,曾在《中国青年报》做 IT 记者,几年间采访了不少互联网公司创业者,并因此积累了一些人脉。
经李学凌介绍,何小鹏认识了当时担任联想投资副总裁的俞永福。俞永福后来帮助 UC 与雷军搭上了线。

在俞永福离职联想加入 UC 后,雷军个人出资 200 万元投向 UC,并带来几个朋友合投的 200 万元,总计 400 万元成为 UC 的天使轮融资。

自此,UC 的融资一路疾驰,业务也飞速发展。直到 2014 年,UC 被阿里巴巴以高达 43.5 亿美元的估值收购,创下当时中国互联网并购纪录。

卖掉 UC 不仅让何小鹏实现了财务自由,而且是提前三年兑现目标,他本人也随之进入阿里,先后担任阿里移动事业群总裁、阿里游戏董事长等职务,走上自己曾经认为的「人生巅峰」。

但这座山峰之后,还有更高的山在等着他。

「小鹏,你是真心的吗,你会做多久?」

2017 年 7 月,离职一个月前,何小鹏去找阿里 CEO 张勇告别,准备二次创业,全身心做小鹏汽车。聊了两个小时,中间张勇提出这个问题。

何小鹏这样回他。没想到,告别变成了路演,张勇被打动了。
最终,小鹏汽车的 A0 轮、B 轮融资中,阿里均以领投方身份出现。将第一家公司卖给阿里,二次创业还能继续从阿里手中融资,可见何小鹏的能力深受互联网圈内大佬的认可。

2017 年 8 月,何小鹏正式出任小鹏汽车董事长。


小鹏汽车由何小鹏、YY 创始人李学凌、猎豹移动 CEO 傅盛、腾讯高管吴霄光等多位互联网大佬于 2014 年共同投资成立。

成立之初,小鹏汽车是广州橙行智动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橙行汽车)的全资子公司。何小鹏直接持有橙行汽车 51.71% 的股份。第二大股东广州鹏行投资管理企业(有限合伙)持股 25.39%,而何小鹏持有后者股份 38.19%。

在何小鹏正式加入小鹏汽车之前,小鹏汽车已经运行了一段时间。

2015 年 4 月,小鹏汽车获得微光创投、紫牛基金的数千万元人民币的天使轮投资;2016 年 3 月又获得 4200 万美元(约合 2.75 亿元)的 Pre-A 轮融资。2017 年 6 月,小鹏汽车完成由神州优车产业基金领投的 A 轮融资,融资金额为 22 亿元。

进入小鹏汽车后,何小鹏要做的第一件事是融资,他计划在加入当年融资近 50 亿元。

在 2017 年下半年,除了之前谈的阿里,以及鼓励自己创业的 GGV 纪源资本,何小鹏拉来多家投资机构。
在小鹏 A+轮次的 3 轮融资中,A0 轮来自阿里巴巴集团和何小鹏本人,A1 轮为纪源资本、晨兴资本、IDG、经纬资本、顺为资本和光控众盈资本联合投资;A2 轮有新鼎资本、昆仲资本和光速创投。

从认为 100 亿造车太夸张,到发现 200 亿不够花,再到计划 2019 年底累计融资 300 亿「储粮过冬」,小鹏汽车对资金的需求不断增加。

2018 年 1 月 29 日,小鹏汽车宣布 B 轮融资,由阿里巴巴集团、富士康和 IDG 资本联合领投,总额超过 22 亿元。
其中,富士康的运营主体鸿海精密以 3 亿元占股 2.94% 战略投资小鹏汽车。这意味着,小鹏汽车投后估值达到 102.04 亿元(合 15 亿美元)。

2018 年 8 月 2 日,小鹏汽车宣布完成 B+轮融资,B1 和 B2 轮共计完成融资 40 亿人民币(合 5.78 亿美元)。
联合领投方包括春华资本、晨兴资本以及何小鹏本人,新进入的资本除春华资本外,还包括高瓴资本、K11 投资、钟鼎创投。B+轮融资后,小鹏汽车估值达到 250 亿元人民币(合 35.7 亿美元)。

后来,晨兴资本创始合伙人刘芹曾向何小鹏笑着调侃,「我们的 LP 经常跑来问我,为什么要放这么多钱在小鹏汽车身上。」

值得注意的是,何小鹏 B+轮的个人投资超过 1 亿美金,截至 B+轮,他个人累计向小鹏汽车投入已经至少 20 亿元。
而在个人投资者名单中,出现多名互联网大佬,包括 58 姚劲波、大众点评张涛、猎聘网戴科彬等。


蔚来汽车创始人兼 CEO 李斌曾回忆,他在 2013 年去找雷军,首次吐露造车想法。已经被 20 多个团队找过的雷军,一听到互联网造车头就疼。但李斌最终打动了他。
其中一点是,在被雷军问到「真的下得了这个决心吗?」时,李斌回答,我也没有什么办法说服你我有多大的决心,我自己愿意掏 1.5 亿美金干。

何小鹏最近向媒体透露,在和李斌坐下来「对扒」后发现,自己花的钱比李斌多。

除了创始人带资进场,一年还要几轮动辄数十亿的资本融资,那么,造车这件事究竟需要多少钱?

回答造车的资金需求量问题,不同车企的答案可能不同,但已知的事实是,涉及到研发、建厂和设计等等,都需要大量资金。

对于小鹏汽车来说,以前做 UC 一共融了 10 亿元左右,现在何小鹏做汽车需要融资高达到 300 亿元,资金体量相当于之前的 30 倍。
因为造车不同于互联网创业,而且对于小鹏汽车来说,由于是正向研发,采用的是端到端全闭环自主研发模式,所以需要的研发投入肯定更多。

通常,造车新势力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的地方主要体现在这几点:

  • 研发投入:正向研发一款车,通常需要五年时间和大量的技术研发人员。由于造车新势力更偏重做一款智能纯电动汽车,所以需要更多的自动驾驶和三电技术人员。通常情况下,一家造车新势力的研发人员会达到上千名,按照每位研发人员薪酬平均 30 – 40 万元计算,一年至少要投入 3 亿元。

  • 建厂:为了保证生产质量和品牌形象,造车新势力即使采用了代工模式,很多厂商也会选择自己建厂。纯电动车行业当下,上汽大众新能源汽车工厂规划产能 30 万辆,总投入 170 亿元。特斯拉上海工厂规划产能 50 万辆,总投资 500 亿元,其中一期投资 160 亿元。长城和宝马的合资项目光束汽车工厂年产能 15 万台,总投资 51 亿元。未来造车新势力要达到十多万的产能,对工厂的投入也要投入数十亿乃至百亿元的规模。

  • 其他投入:由于产量没有形成规模,与供应商合作时还要被收取很高的开发费。此外,一些公司如果想尽早拿到生产资质,还会通过并购的方式曲线救国,这也要花去不少钱。部分车企表示不会用钱买资质,但也有车企已经花去几个亿用以获取资质。

截至 2017 年底,小鹏汽车共拥有超过 700 名员工。

到 2018 年底,小鹏汽车新增 2100 名,总人数约 3000 名,研发人员占比近 70%。
何小鹏在内部信中计划在 2019 年增至 5000 人,其中研发人员占到 50%,也就是共 2500 人。

假设小鹏汽车今年顺利完成招人计划,按照研发人员行业平均工资水平粗略计算,每人每年平均薪酬 30-40 万元,小鹏汽车自成立至今,对研发人员的投入大约为 16.8 亿元。

在工厂投入方面,在海马汽车第三工厂厂房建设完成的基础上,小鹏汽车和海马方面于 2017 年 9 月达成合作,投资超 20 亿元对原海马郑州第三工厂进行改造,用于生产小鹏 G3 车型。


海马第三工厂年产能 15 万辆,其中,根据公司与小鹏汽车签订的《汽车合作制造框架协议》,双方初步确定协议产品的年产能为 5 万辆。

除此之外,小鹏汽车的肇庆生产基地总规划用地 3000 亩,一、二期总投资 100 亿元。一期投资 40 亿元,产能 10 万台。未来小鹏 P7 将在该工厂生产。

估算发现,小鹏汽车融资约为 138 亿元,现有研发人员和工厂投资(海马三厂和肇庆工厂一期投资)就用去了至少 70 多亿元。
接下来,研发人员和后续工厂的投入也会是不小的开支。剩下的钱刚好够把肇庆工厂的二期投资和明年研发人员的工资支付掉。

对于小鹏汽车来说,第一款车小鹏 G3 上市,第二款产品 P7 正在生产计划中,假设以通常认为的年销量 10 万台为盈利节点的话,参照 G3 今年 1-10 月的累计 1.1 万台的销量,小鹏汽车距离盈利还有几年时间。

整体来看,小鹏汽车未来仍然需要大量资金。

由于国家新能源政策的鼓励,2014 年左右,造车新势力在国内密集出现。

小鹏汽车的首款产品 G3 于去年 12 月上市,随之带来了员工扩招、渠道建设和售后服务的工作,资金需求持续增长。
这一点和当年 UC 做出产品后的景象有些相似。
不同的是,UC 创业需要的是丁磊、阿里巴巴等资本后援团的一把火,小鹏汽车即使拿到了后援团的火把,还需要不断地雪中送炭。

坏消息是,机构投资者的口袋已经开始捂紧。

今年 6 月,小鹏汽车总裁顾宏地曾透露,正在寻求今年完成一轮约 6 亿美元的融资。最终,C 轮融资敲定在 4 亿美金,低于既定目标。
「融资真心不易,我们一定要有效率有新方法地花。」何小鹏如此感慨。从早期需要砍掉投资人的额度,到现在必须降低目标,他应该最能直接感受到资本的寒意。


同样的情况在其他造车新势力身上也得到体现。

在理想汽车今年 8 月宣布的 5.3 亿美金 C 轮融资中,由美团创始人王兴领投,其中王兴个人投资近 3 亿美金,李想个人继续投资近 1 亿美金。

此外,字节跳动跟投 3000 万美金,经纬创投、明势资本、蓝驰创投等老股东跟投。可以看到,除了王兴、李想的投资外,机构投资者主要是在陪跑。

一个插曲是,在拿到 C 轮融资几个月前,基石资本董事长张维曾抛出「在中国没有任何一家新能源造车企业值得投资」的论断。
对国家政策、制造规律和市场竞争进行逐项分析后,张维认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并对国内造车新势力尤其是蔚来「烧钱」和盈利性表达了质疑。

虽然张维主要挑了蔚来进行「鞭挞」,但何小鹏还是站出来进行了回应,直言不需要对方投资。「做批评者容易,做建设者难,我们的选择就是干活多痛苦指数高的,劳模是逼出来的,这是我们自己挑的。」

想做劳模的何小鹏遇到了有着「劳模」之称的雷军。

雷军是蔚来的第一个投资人,也是小鹏汽车的天使投资人。先后为两家公司投入真金白银,再一次说明智能汽车不仅有着复杂的产业链,还需要大量资本的驱动。看到小鹏汽车的 C 轮融资名单中出现小米集团后,有声音解读是雷军救盘。

无论是救盘还是看好,对于这些投资人,何小鹏不忘投桃报李。

小米在港交所上市时,何小鹏个人掏了 1 亿美金买入小米股票。除了对造车进行投入,何小鹏也不忘老朋友的情谊。
何小鹏还投资 ONES.AI 100 万元,ONES.AI 的创办人王颖奇是老金山人。两人认识多年,何小鹏在 UC 时双方就有过合作交流。


即使在今年融资艰难时,何小鹏也没有停下来。
2019 年 10 月,药品新零售企业药便利宣布获得由 GGV 纪源资本和何小鹏联合参投的 3000 万元融资。
药便利 CEO 余俊曾经在 GGV 纪源资本工作过,曾和符绩勋一起负责过小鹏汽车的投资。

受人帮助,有来有往,这一点或许是何小鹏能够持续融资的重要原因。但当整体经济环境不好时,何小鹏需要考虑周全。

2019 胡润百富榜揭晓后,何小鹏以 250 亿元排名第 124 位,财富较去年增加 150 亿,排名上升 230 名。

对于这些数字,他并不特别在意,认为很多是纸面财富,没什么用。如今面对财务自由这个话题,他开始觉得很 low。

与谈论个人财富相比,何小鹏或许更愿意向外界展示小鹏汽车的不差钱。今年拿到 C 轮融资后,他称小鹏汽车「是所有新造车企业里面现金最多的公司。」


现金储备最多这句话也许没错,但别忘了,小鹏汽车才刚刚交付了一款车。

而走在前面的特斯拉、蔚来已经拿出了几款产品,品牌形象和工厂建设也做得有声有色。对于现在的小鹏汽车来说,接下来用钱的地方非常多,包括销售渠道维护、二代产品研发、自动驾驶研发等等。从公司的发展阶段看,资本仍是推动这家公司前进的重要动力之一。

基于对行业历史的观察,汽车之心猜测,何小鹏可能会有以下三个筹钱路径:

一、继续融资。小鹏的 300 亿融资计划还有待完成,除了股权融资外,小鹏已经开始寻求银行的无抵押信用贷款,未来可以引入更多元化的投资者;

二、像蔚来一样,争取 IPO 上市。小鹏汽车此前已经有上市传闻,如果短期内融资不顺利,可以选择上市从二级市场筹钱的方式。但对于小鹏汽车来说,目前的现金储备还算充足,所以上市的意愿或许并不迫切;

三、利用卖车收回的钱进行再投入。何小鹏自己也提到先一年卖 10 万台再谈其他,对于造车新势力来说,这是造血能力的核心指标,但道路也是最为漫长的。


看看现在的互联网大小巨头,继阿里巴巴、小米集团等之后,能够接力的下个投资人会是谁?如果没人接力的话,下次融资或许就要通过 IPO 来获得。

从更长远的维度看,对照国内车企的发展路线,小鹏汽车的最终归宿也是上市。尤其当何小鹏没有将 UC 带上市而最终卖掉之后,对于一个希望实现自我价值的创业者来说,他会将小鹏汽车上市的可能性显得更大。

2019 年 8 月 29 日,何小鹏的同事提醒他,全职造车满两年了。

何小鹏在微博上打出一行字,「进入少年现在已经不少白发,过程痛并艰辛,但很开心有无数同学鹏友同路。」

来源:盖世汽车大V说 作者:汽车之心 *本文由盖世汽车大V说专栏作者撰写发布。专栏作者为本文的真实合法性和中立性负责,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盖世汽车。如需转载请联系专栏作者。

}

十万个创始人app是一款专门为广大的创业者开发的移动教育培训平台,平台针对创业型企业中碰到的常见问题给出了完整的解决方案,同时企业可以通过一系列课程了解行业现状,理清商业思路,助力企业腾飞,需要的朋友可以来西西下载十万个创始人app进行使用

十万个创始人app介绍:

针对中国十万创业者,百城千英,打造持续学习型商帮。针对每个创业者个性化第一性需求,提供关系连接、知识教练、相互服务,便捷、高效、共享、安全,为创业者持续助力、赋能。
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的针对性、持续性,通过体系化学习获得创业知识,通过教练式学习获得创业体感,在不确定中把握创业确定性机会; 
协助创业者快速建立联系,与创业导师、合伙人、客户、资方、生态伙伴,更快厘清商业思路、明确产品第一性要务、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匹配产品与市场、获得事业跃迁的资源,持续规模化客户价值; 提供会员创业者相互服务、创新产品试验的平台,在智能合约、物权确认、交易记录等提供全程服务,打造繁荣创业者商帮。

1、精华解读:诸位老师倾情提炼,让您在最少的时间得到最多的知识;

2、线下活动:最新活动情报,和大师们面对面来一场头脑风暴,激发出思想火花;

3、移动课堂:每周六移动课堂,名师打造,跟随大师的思绪上天入地;

4、全民荐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将影响自己的好书推荐给他人;

上海慧豆数据科技有限公司,2018年6月成立,注册于上海自贸区,致力于针对中国十万创业者,百城千英,打造持续学习型商帮。旨在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化技术,针对每个创业者个性化第一性需求,提供关系连接、知识教练、相互服务,便捷、高效、共享、安全,为创业者持续助力、赋能,帮助他们:

解决学习的针对性、持续性,通过体系化学习获得创业知识,通过教练式学习获得创业体感,在不确定中把握创业确定性机会; 协助创业者快速建立联系,与创业导师、合伙人、客户、资方、生态伙伴,更快厘清商业思路、明确产品第一性要务、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匹配产品与市场、获得事业跃迁的资源,持续规模化客户价值; 提供会员创业者相互服务、创新产品试验的平台,在智能合约、物权确认、交易记录等提供全程服务,打造繁荣创业者商帮。

与此同时,这个学习型商帮将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定向知识传授、个性化教练接引,助力创业者完善创业认知拓展、知识体系建立、自律行动边界;数据分析助力每个企业,聚焦到创业本质,面向未来重构能力,更有效率的配置资源 ,创造可以持续演化的知识体系,创造用户极其未来。

}

野草导读:2016年8月,光大控股和分众传媒联合成立光控众盈,重点关注消费升级赛道。在新零售线下艰难行进的过程中,它强大的线下场景资源将如何发挥作用?它最看好的方向和核心投资策略又是什么?

近日,小米生态链企业纯米宣布完成C轮融资,由光控众盈、Star VC共同领投。这是纯米创始人杨华和刘德见面,拍板要做电饭煲的第五个年头。也是光大控股和分众传媒,共同成立光控众盈的第三年。

手握大量线下资源及营销资源的光控众盈,将为这款米家战略产品带来新的想象空间。

这场投资并非偶然,从18年开始,市场对新消费的态度开始变得冷静而理智,逐渐从关注模式、载体到关注产品和技术,踏实做事的创业者越来越受关注,这也是产业即将获得良性发展的信号。

但在谈论未来之前,我们希望先对光控众盈的背景和纯米的投资逻辑进行梳理,以期为「新零售2.0」时代的投资人和创业者带来一些方向和启发。

【投资人看新消27期】野草新消费专访了光控众盈执行董事高扬,我们共同探讨了「产融资本」的生意人思维方式以及纯米的投资逻辑。

(图:光控众盈执行董事高扬)

未来最牛的资本一定是产融资本,单纯的金融资本无法代表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

产业角度和生意人逻辑是一个好投资人越来越需要的东西。

既懂科技,又懂做生意,知道如何把科技应用到产业里的人或者公司,不管多贵,我们都要投进去。

未来最牛的一类创业者一定是两种特质的结合体,一是脚踏实地做事,一是懂得价值观输出和营销新玩法。

未来是一个产品+数据运营的时代,坚持做好自己的垂直领域非常重要。

品牌公司永远站在价值链顶端,品牌公司一定是会获得最大收益的公司之一。

普适的产品将越来越少,产品在细分领域的能力越来越重要,满足个性化需求是消费升级的核心。

创业公司很难有成为大渠道品牌的机会。未来3-5年的渠道在消费产业中一定是相对弱势的,好的产品一定是强势的。

一 用生意人的逻辑做产融资本

1、真正的商业世界在「早期」

光大控股是一家老牌传统金融机构,之前很多像蚂蚁金服、京东集团、今日头条这样的项目,在最早期就找到光大控股,但当时我们还在纯粹做PE,没有专门看早期项目的团队,就没有投。

到2015年前后,我们发现市场变化速度非常快,在移动互联网普及,消费类基础设施也逐渐完善的背景下,未来很多垂直类企业都会跑出来,我们希望能够抓住新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早期机会。所以在2016年5月,我们开始酝酿成立一支偏早期的布局新经济的产业基金。

之所以强调「产业」,是因为光大控股之前的定位,就是要做到在金融圈最懂产业,在产业圈最懂金融。

我们觉得,未来最牛的资本一定是产融资本,单纯的金融资本可能无法代表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而产融资本最重要的还是要有生意人逻辑,这也是我们要做早期基金的原因之一。

因为PE还是偏金融性质,尤其是Pre-IPO,就看企业的三张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太数字化了。反而项目的早期更接近生意的本质,我觉得不往早期看,是无法真正进入商业世界的,我们也想倒逼自己成为一个懂生意的投资人。

所以在转早期之后,我们会刻意避免用之前PE的经验来思考,而且努力保持这种「清零」状态,每个季度左右都会彻底复盘一下,清零这段时间形成的惯性思维,以初学者的状态去聊项目。

2、生意人核心:「发现」和「连接」

投资这个行业跨界越来越频繁,产业角度和生意人逻辑是一个好的投资人越来越需要的东西。我觉得「生意人」最重要的核心是连接和发现。

一方面,作为产业VC,帮助企业判断新趋势,应用新技术来助推企业的成长,这种「发现」的能力越来越重要;

另一方面,发现企业的高增长性和增长的拐点,并在拐点之前投进去。具体怎么判断?我觉得主要是三个层面:一是看行业天花板,二是看品类在市场中的竞争格局,三是看创始团队。

尤其是选对行业,比如现在的能源行业,目前看来就是一个天花板比较低的行业,空间很小了。但是不排除新技术的出现,可能带来的格局变化,我前面也提到发现新技术并应用的重要性。

我们愿意投消费品也是认为这是个好行业,看似是红海,但其实这个行业长久不衰,美国福布斯排行榜的富豪,基本上都是互联网巨头和消费品巨头公司的股东。

我们觉得未来是消费的「大航海时代」,光控众盈也将新消费作为重点关注的赛道。

发现拐点,投进去之后并不是结束,而是开始,投后管理我们觉得特别重要。VC发展这么多年,已经不像一开始那样只是投钱,大家开始把投过的项目拉到一起,互相看看有没有合作空间。这是一个很好的转变,但我觉得没有做到产业化、系统化。

我们希望把这种被动化为主动,等它自己长大,不如我们主动帮助连接,输入资源,让企业更快到达爆发拐点。

我们投前和投后都会定期开会帮项目梳理需要的资源,希望形成一种助推机制。比如我们会拉上之前投过的渠道类和品牌类公司,问问他们对产品的看法,这些渠道公司对产品的感知度是很高的,离市场最近,正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

光控众盈由光大控股和分众传媒合作成立,也是基于「助推」的理念,或者最近有个很流行的词汇,叫做 “赋能式投资”。

大家可能知道光大控股在资本上的优势,但之前10年的投入,光大控股积累了很多产业线下资源,这些产业资源反而是光大控股最大的优势。分众传媒的营销资源也是我们所看中的。

我们去年投了「必要商城」,是一家C2M电商公司,在需要做品牌推广时,我们利用股东资源,在全国200多个核心城市,快速帮他们实现了一轮非常密集的广告覆盖,把优质供应链电商的品牌形象宣传出去,第一时间占据了消费者心智。从最新数据来看,效果非常好。

未来,我们也会利用光控的线下场景资源,帮助他们有针对性的开具线下体验店,你仔细想想,当你在非常高档的电影院,看完电影,电影院发了必要的广告后,发现一出电影院,旁边开了一家小的体验店,这个就非常自然而然的增加了广告对消费者的转化率。

结合分众的楼宇广告,分众的技术清楚地知道,每栋楼的主要人群和他们的收入,通过连续6个月的精准楼宇广告,品牌的高质、高性价比等特点,其实可以植入到大部分消费者的心智。

我们投过一个健身房公司,之前2年多,在全国通过直营+加盟只开了100家店。当时他们的核心需求是快速开店,但开健身房一要设备和器材,二要核心的选址。

所以我们投资过后,首先通过被投企业的产业整合,解决供应链问题,降低供应链成本;然后利用线下资源,帮他在4个一线城市和15个腰部城市快速进入核心地段的shopping mall,甚至免除了一年租金。

线下场景和营销赋能是我们的主要方向,线上反而不是我们的重点。

我觉得未来产业资本最基本的能力,就是把手上的资源全部利用起来,最快地帮助企业成长。这种主动输入式的附能和资源的价值,是纯资金无法带来的。

3、懂科技+懂生意=最牛逼的创业者

光控众盈比较聚焦科技创新企业,但我们其实不过分关注纯科技研究的公司,更倾向于关注科技在消费领域的应用机会。

因为最终推动技术产业化的关键点不在于科学家,而是最牛的CEO也就是企业家,当然基础研究也很重要,只是说从市场层面来看,最有价值还是那帮能够把技术打包整合起来,做成产品再输入到市场的人。

举个例子,乔布斯很多事情都追求极致,但乔布斯最厉害的地方在于他懂得如何把最新科技用到产品上。苹果在做出iPod之前,索尼、三星等等所有的MP3储量都只有128M和256M。乔布斯觉得这个东西不完美,他要做一款能把1000首歌都放进去的产品。

他当时花了一年时间,才最终在日本东芝找到了一项小规模硬盘处理技术的专利,有趣的是,这项专利当时已经这家公司已经躺了5年无人问津。最终通过谈判买下专利,开发出2G内存的iPod,真的就可以把一千首歌放到一个小小的MP3,这就是一个技术创新。

商业化的东西科学家很难搞定,让科学家做产业的事情,一是不一定屑于去做,二也是不擅长。

我和大家分享也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美国的科技创新公司里面一般实行 「双长制度」。

一个「长」是一个头发花白的“科学家”;另一个「长」就是在商场摸爬滚打很多年,同时又懂技术、又懂商业、又懂产品的“企业家”。

这是中国最缺的人才,如果我看到这种既懂科技,又懂做生意,知道如何把科技应用到产业里的人或者公司,不管多贵,我们都要投进去。最近中兴的事情,国人开始关注国内硬科技方面,这块确实需要发展,但最终还是要应用。

1、用低成本打造出高工艺

我们在去年6月份开始和纯米接触,他们做的品类是厨房小家电。其实美的、苏泊尔等家电企业都有这类产品,这些老牌家电企业的供应链、渠道都已经做的非常成熟。所以刚接触的时候,我就在想,哪怕你是小米生态链企业,在这样一个「红海」的品类市场里,怎么跟这些老牌对手竞争?

后来见了纯米创始人杨华和他们的产品,我才真正理解了他之前说的 「用3C的标准做厨房小家电」。产品一拿出来他就问我:“你看我这个电饭煲像不像手机?”

整个产品的工艺非常漂亮,几乎没有缝隙。作为一个外行,虽然赞叹,但没觉得这个有多难。

后来才知道,他们花了一年时间才把产品缝隙从1毫米降到0.1毫米。

一方面,这种极致的产品追求特别打动我;另一方面,我也看到了这个产品重新定义厨房小家电市场的可能,这符合大消费的趋势。加上纯米电饭煲的定位是年轻人的电饭煲,这种科技感和设计感也比较受年轻人喜欢。

包括未来要做烹饪数据化,把煮饭和一些简单的家常菜做法标准化,这种节省烹饪时间的方式,都是抓住年轻人的点。纯米的电饭煲是一个替代存量的过程,有很多创新功能和体验,加上399、599、999的产品线,让替代成本可以变得更低。

杨华的优势在于,用低成本打造出高工艺的产品,虽然小米生态链在渠道和供应链上给了很大的支持,但在厨具行业只有他自己知道什么水平的供应商可以用。

他几乎走访了广东所有的供应商,最后选出几个符合他标准的,而且还会定期跟踪,花了很长时间才把产品打磨出来。

我发现这是个踏实做事的人,不是在空谈。

未来最牛的一类创业者一定是两种特质的结合体,一是脚踏实地做事,一是懂得价值观输出和营销新玩法。如果二者取一,我更倾向于相信踏实做事的人。

2、坚持扎根在垂直领域

纯米的增长也很快,现在第一季度的营收就已经达到去年一年的水平,而且下半年要用光控众盈的资源在渠道和营销上发力,今年预计要做到去年的5倍。而相比之下,苏泊尔、美的在这方面的增长非常缓慢。

但在目前,纯米在整个市场中的份额不到千分之五,这个市场空间还很大。这是个迭代旧市场的过程,再加上本身产品的扩展,从电饭煲到电磁炉、电烤箱,所以我觉得这种高速的增长会是持续性的。

同时,纯米的商业模式也在不断打磨,目前还只是硬件模式盈利,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比如他们在打造的生态厨房智能体系,做烹饪数据化,还有通过电饭煲卖菜、卖米等等,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但这个产品线和服务的扩张过程,很容易让人迷失,还是需要坚持做垂直。未来3-5年,是一个产品+数据运营的时代,而且纯米在硬件模式上看已经是一个很好的公司,先把垂直内的做好,不用想太多,想多了反而会迷失。

三 新消费品牌将崛起,渠道趋于弱势

从纯米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消费升级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提升,二是产品要有对应的人群和场景。

随着80、90后成为消费主力,那些普适的产品将越来越少,产品在细分领域的能力越来越重要,满足个性化需求是消费升级的核心,所以我们会比较看重产品和品牌。

1、品牌永远站在价值链的顶端

品牌是永远站在价值链顶端,品牌公司获得最大收益的公司类型之一,因为它是直面消费者的。比如消费者对苹果手机是有概念的,但很少有消费者会关注到苹果各个部件的技术公司、供应商公司。

这些确实不可或缺,但最终把产品输送给消费者的品牌公司是市场上价值最大的公司。品牌是消费者关注的,所以也是我们所关注的。

2、产品是消费者的所有「触面」

我们所说的关注产品,其实是广义的产品,拿咖啡来说,咖啡本身只是产品的一部分,咖啡背后的品牌给消费者的感觉,咖啡的购买方式,线下场景的布局、灯光等等,这些所有消费者能直接接触和感受到的都是「产品」。

比如星巴克的产品,其实是咖啡+门店场景给消费者的综合体验。还有江小白的营销,白酒还是那个白酒,为什么年轻人愿意喝江小白,因为产品是和消费者所有接触面带来的综合体验,江小白的社群、社交瓶等营销玩法,也是产品的一部分。

当然也有一些产品没有特意打造线下场景,营销也不突出,比如百岁山的产品就是它的水,但百岁山的出货还是借助了7-11、全家这些渠道品牌的力量。

3、未来3-5年是渠道弱势

去年在新零售领域,很多资本所投的无人货架、无人便利店这一类,我觉得都可以看成渠道品牌。虽然我们没有投,但对我们来说是一个特别好的现象,让我们更加坚定产品投资和品牌投资的信心。

(1)创业公司很难有成为大渠道品牌的机会

因为大家花钱所铺的渠道,其实是在给产品和品牌「修路」。未来的渠道越来越多,那么渠道在整个生态链上的价值也会越来越低。渠道的机会越来越少,近几年消费品的爆发性增长,跟渠道这些基础设施的越来越完善也有关系。

其实渠道是个挺苦的业态,不管这些零售渠道公司多牛逼,哪怕是沃尔玛、梅西百货,门店作为渠道的净利润也逃不出10%。新零售是应该布局的,但线下业态和渠道的机会应该属于有产业背景的大集团公司。

比如阿里、京东等等,他们拥有丰富的产品供给,成熟的供应链体系,拓展线下渠道能够突破帮助他们突破线上的流量瓶颈。

永辉、盒马这些业态我觉得很好,因为背后有一整条产业链在支撑。但作为创业公司,什么资源也没有,单纯做一个渠道,会很难成为一个渠道品牌。

(2)未来渠道更缺好产品

渠道的繁荣对于产品公司来说是件好事。因为渠道之间的竞争会降低渠道成本,以前一个创业公司融2000万,夸张一点,可能请渠道的人喝酒吃饭就要花几百万。如果能把这几百万和搞关系的精力放到产品上,我相信产品完全会提高一个层次。

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的情况下,一定要学会利用,创业公司资源和能力都是有限的,几乎不可能做好产品的情况下,还能自己做好渠道。

当然这方面可以作为长期的战略,有规模和体量,有精力和能力的时候,再把渠道掌控在自己手上。创业公司碰这个很难能发展起来。

未来产品一定是强势的,尤其是消费品行业。因为渠道也需要好产品,就像云集、达令作为渠道,如果推的新品很烂,渠道也会被玩死。渠道本身也是品牌,好的产品也是渠道品牌快速成长的关键,所以渠道也缺好产品。

现在的消费渠道融了太多的钱,每一家都在发展,在格局定下来之前,我们相信,未来3-5年的渠道在产业中一定是相对弱势的,好的产品一定是强势的。

*本文系野草新消费原创,作者折原。 「入群请添加野草君微信(),审核通过后加入新消费投资人、创业者群,与更多创投人做朋友」(请备注姓名-公司-职位,无备注者不予通过)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众上集团创始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