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去银行维权会不会有风险

来 源丨21 世纪经济报道

【21 理财私房课】是 21 世纪经济报道 -21 世纪资管研究院旗下投教栏目,聚焦个人理财投资,内容覆盖相关政策解读、市场热点跟踪、金融产品讲解、理财合规分析等,我们致力于以简单通俗的方式普及理财知识,让广大投资者轻松 get 理财技能,明明白白投资理财。

2 月底以来,龙光控股等优质民营房企出风险把不少基金、个别银行理财产品也拖入 " 泥潭 "。企业预警通数据显示,以披露的截至 2021 年年末的数据统计," 踩雷 " 龙光债券的资管产品达 23 只,导致部分资管产品净值下跌,但由于持仓比例不同,各自受到的影响和冲击也呈现差异化。

近期另一家房企融创同样债券大跌,也有一些资管产品不幸 " 踩雷 "。融创本该于 "20 融创 01" 的回售日 4 月 1 日兑付回售资金及利息,"21 融创 03" 的付息日 4 月 2 日兑付利息,上周五却公告称无法筹措到足额兑付兑息资金,目前融创正在寻求两只债券展期。

上周龙光控股发行的债券 "21 龙控 03" 以 71.5% 的周跌幅排信用债跌幅榜第一。事实上龙光控股自上月开始负面舆论缠身,本月债券展期方案出炉后,投资者信心进一步受冲击,多只债券从 2 月底就开始大跌。

因 " 踩雷 " 龙光控股发行的债券,部分基金出现净值快速下跌。泓德泓富混合基金的 2021 年第 4 季度报告显示,泓德泓富混合基金 2021 年末持有 40 万张 "19 龙控 04" ,公允价值 3964.8 万元,持仓比例 4.82%,"19 龙控 04" 为该基金第二大重仓债券。而行情数据显示,"19 龙控 04" 自 2022 年 2 月 24 日以来大跌,从 81 元最低跌到 23 元,3 月 24 日最新价格 32 元,过去一个月暴跌 60.5%。

泓德泓富混合的 A 份额累计净值自 2 月底以来也出现一波大跌,截至 3 月 23 日,近一个月净值下跌 4.26%。不过泓德泓富混合基金去年末持有 16% 的股票仓位,3 月初以来股市大跌也可能加剧净值波动。

另一只基金长城久稳债券基金也持有龙光控股发行的债券,但持有不多,2021 年末持有 "18 龙控 05"1000 张,公允价值 9.86 万元,占基金资产净值比例 1.91%。"18 龙控 05" 走势跟 "19 龙控 04" 相似,2 月 24 日以来同样出现了大跌。从 2 月 23 日的收盘价 81 元,最低跌至 22.05 元,3 月 24 日收盘于 31 元,过去一个月跌去了

由于持有 "18 龙控 05" 不多,长城久稳债券基金 A 份额净值略有波动但幅度不大,截至 3 月 23 日,近一个月净值下跌 0.63%。

由于未能获得这些基金的最新持仓和全部持仓,这些基金的净值波动是否受其他因素影响尚未可知。

还有更多的基金持有龙光控股的购房尾款资产支持证券的优先级。光中银基金一家就有 7 只基金在 2021 年末持有龙光控股发行的债券或 ABS,安信资管也有 4 只产品在 2021 年末持有龙光控股发行的债券或 ABS。然而即使持有的是龙光控股购房尾款 ABS 的优先级,在信心崩塌时大跌也难免,以较多资管产品持有的 " 龙控 09 优 " 为例,据 DM 数据,来自上固收平台的成交数据显示,3 月初以来 " 龙控 09 优 " 的成交净价迅速从 90 多跌到 40 多,最低跌到 20 多,目前价格在 30 多的平台支撑。

近期正推动两只债券展期的房企融创同样出现债券大跌,也有不少资管产品 " 踩雷 "。比如目前正在寻求展期的 "20 融创 01",记者获得的一份中小投资人明细显示," 某某信托 6 号 "、" 国民信托启航 11 号 " 出现在持有人名单,还有不少私募基金也持有 "20 融创 01"。然而 3 月 18 日以来 "20 融创 01" 暴跌,从 99.1 最低跌到 36.5 元,最近虽然有所回升,但依然腰斩过半。

去年四季度就有一些基金疑似 " 踩雷 " 融创,比如民生加银汇鑫定开债券去年 9 月末持有 "20 融创 02"30 万张,持仓比例 8.79%。"20 融创 02" 价格在去年 10 月、11 月持续下挫,民生加银汇鑫定开债券也在去年第四季度净值出现快速大跌的现象。

银行理财产品也 " 中招 "

作为优质房企,龙光控股发行的债券去年还是资管产品追捧的 " 香饽饽 ",包括招银理财、建信理财、平安理财等资管机构在去年 9 月末均有理财产品投资龙光控股发行的债券(包括 ABS)。

不过到了去年底,龙光控股发行的债券已经在不少资管产品的前十大持仓或前五大债券持仓、前十大 ABS 持仓中消失,导致消失的原因可能为被减仓或被抛售。到了去年末,理财产品只剩民生银行发行的一只产品披露的持仓中还有龙光控股发行的债券,由于资管产品仅披露前十大持仓或前五大债券持仓、前十大 ABS 持仓,不排除其他银行或理财公司发行的理财产品还持有龙光控股发行的债券,但由于持有不多已不需要披露。

该产品在今年 1 季度是否调整对 "20 龙控 02" 的持仓尚未可知,不过该产品最新披露的 2022 年 2 月 21 日净值为 1.065457,相比年初略下跌 0.65%。

基金、理财产品 " 踩雷 " 如何应对?

相比股票下跌后依然有 " 翻盘 " 的可能,通常债券一旦出风险后会对债券发行人的各方面融资造成很大影响,即使是债务展期也会让外界对债券发行人的偿债能力产生怀疑,债券发行人容易陷入困境,因此债券出风险后通常容易造成较大损失。

对投资者而言,若发现基金披露的持仓债券的发行人出现了风险,就算该基金净值尚未明显下跌,也可以尝试先赎回规避风险。由于部分债券成交量较少,并不是所有债券的估值都会及时调整,在无成交或成交不活跃的情况下,有时候需要基金公司 " 手动 " 调整估值。

比如在龙光控股发行的其他债券 2 月底开始大跌以后,"19 龙控 01" 并没有多少成交,圆信永丰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就选择 " 手动 " 调整估值,宣布自 3 月 7 日起对公司旗下基金所持有的 "19 龙控 01" 进行估值价格调整。对投资者而言,若在 3 月 7 日之前赎回,则可以按调整前的估值水平赎回,可适当减少损失。

若资管产品持有的风险债券持仓比例不高,就算出现损失也不会造成太大影响,则投资者也无需着急赎回,比如持仓占比只有 1%,就算 1% 全部损失也只是 " 吞噬 " 部分收益,不会对本金产生太大影响,这种情况下也无需急着赎回,资管产品的管理人也可能及时抛售风险债券以控制风险。

从提前避免损失的角度而言,投资者可以观察资管产品重仓的债券是否涉及目前市场上 " 暴雷 " 风险高的品种,比如民营房企债券属于去年底以来风险频发的品种;以及观察重仓债券的外部评级和隐含评级,是否被国际评级机构连续下调评级,若被连续下调评级对公司融资影响较大,容易进一步引发风险。

21 世纪资管研究院是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旗下致力于资管领域政策和业务研究的独立智库。研究院宗旨:探索全球资管发展新趋势,求解国内资管发展新问题,搭建资管人才成长大平台,促进资管行业健康长远发展。连续 5 年发布中国资产管理发展趋势报告,定期举行中国资产管理研讨会,探讨资产管理行业最新发展趋势。由其主办的" 中国资产管理年会" 始于 2008 年,连续举办 13 年,目前已是国内资管行业最具影响力的资管大会之一。

}

  青岛港金属贸易融资骗贷案仍在持续发酵中。

  陈基鸿旗下的“德正系”以及银行等主体之间那张巨大而错综的融资网络,随着我们的调查,正变得越来越清晰。陈基鸿的“德正系”发生了什么?相关银行面临的又是多么大的风险?还有数额巨大的民间借贷?离岸公司隐秘链条?……也许一个专题尚不足以回答所有的问题,但我们尝试回答一些。(于晓娜)

  青岛港金属贸易融资的“骗贷”金额或刷新历史纪录,在青岛的18家中资商业银行集体卷入其中。目前,在青岛乃至全国的银行业都“风声鹤唳”,银行对此无一不讳莫如深。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权威渠道获得的独家消息显示,仅“德正资源”及其关联公司在18家银行的贷款金额就超过160亿元。风险正在暴露,而这个数字可能还将继续增加。

  21世纪经济报道从权威渠道获得的资料显示,其中,仅中国银行、中信银行、恒丰银行、农行、日照银行、兴业银行、招商银行、华夏银行、潍坊银行、建设银行、威海银行、光大银行、齐鲁银行等13家银行,针对德正系起诉的立案金额就已达到近52亿元。

  据了解,此案得到了各方的高度重视。目前,青岛市公安局已经设立了专案组进行调查。“德正系”实际控制人陈基鸿已于4月29日被相关部门要求协助调查,其他部分涉及骗贷案的核心人员或已外逃。此外,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青岛港大港分公司、德正资源、佳欣置业等公司均有人员被控制。

  对于各家银行的贷款金额和风险敞口情况,青岛市银监局相关人士此前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暂不方面向传媒披露”。

  权威人士表示,目前青岛市政府已成立了专门的“工作小组”,正在紧急排查各家银行的涉案情况。目前,初步了解的情况是,“德正系”骗贷案所涉及的中资商业银行为18家,贷款总额也从此前的147亿元上升到160多亿元。各家银行的风险敞口还在统计中,目前约达到90亿元。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得的信息显示,据不完全统计,涉案的18家银行中除了工行、交行、民生、进出口银行和河北银行外,其他13家银行已经向法院起诉,相关贷款总额已近52亿元,且这个数据可能还在增加。

  青岛一国有大行信贷经理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坦言,“青岛本地的或者在青岛有分支的银行基本上都牵涉其中,因为原来德正这样的都是优质客户,大家抢着做。”

  知情人士表示,在上述13家银行中,涉案金额最大的是中国银行。“别的银行一般是青岛分行或者某支行给德正系公司放贷,而中国银行是山东省分行直接合作,业务很大。贷款约为20亿元,仅目前已经立案的金额可能就接近13.44亿元。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得的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仅次于中行,中信银行青岛分行的立案金额约为5.8亿元。恒丰银行青岛分行排第三位,约5.6亿元。农行方面,仅青岛市南第三支行就有约4.7亿元,单笔贷款金额过亿元。其他的情况是:日照银行约4.1亿元,兴业银行3.1亿元,招商银行3.07亿元,华夏银行2.7亿元,潍坊银行约2.44亿元,建行青岛四方支行约2.38亿元,威海银行约2亿元,光大银行约1.76亿元,最少的齐鲁银行也有6352万元。

  还有知情人士表示,以上数据只是银行的部分风险敞口,还未完全暴露。另外,其他5家银行的涉案金额可能也是一个不小的数字。“贷款排前三位的分别是进出口银行、中行和民生银行),进出口银行贷款的金额约22亿元,中行约20亿元,民生银行约10亿元,进出口银行可能风险敞口较小。”

  由于“德正系”的主要骗贷方式是利用仓单重复质押,同一质押物可能质押给多家银行了,所以案发后银行先下手为强,多家银行迅速向法院起诉,要求“德正系”相关公司返还金融借款。

  某不愿具名的银行人士透露,从5月底至今,已有十几家银行在起诉“德正系”,涉及的公司包括德正资源控股有限公司、青岛德诚矿业有限公司、化隆先奇铝业有限责任公司等融资方。“法院每天都有银行的律师去立案,已经立了100多个案子了,每个案子的标的金额都在千万级以上。”

  除了“德正系”旗下的一些公司,或有更多与德正资源、德诚矿业合作的进出口企业及金属企业也卷入其中。

  在青岛港大港厂区最高的建筑综合楼16层,一家名为“青岛鸿途物流有限公司”的企业已经被青岛市公安局查封,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刚一出电梯,便有警察过来问询情况。这家公司在公开资料上也自称隶属于德正资源集团。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相关方面了解到,涉案的货物已被相关部门查封。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青岛港内部位于港华路7号的综合楼门前看到,大约有四五个足球场大的保税区仓库,堆放了约三四米高的铝锭,仓库门已经上锁,但没有封条,周围不时有警察来回走动。知情人士透露,这些都是相关部门封存的货物。

  前述国有大行信贷经理表示,“在金属贸易中,货物卸下来以后一般存在港口的仓库,仓单是企业货物存放在港口码头的凭证。一般银行对小型仓储公司出具的仓单不太认可,青岛港旗下出的仓单银行容易认可。”

  至于青岛港旗下的大港分公司有无涉及重复开仓单问题,青岛港相关人士称,“正在配合警方调查,如果有员工涉及到,一定支持依法惩处,绝不包庇。”

  前述信贷经理认为,“德正系”骗贷之所以得逞的原因是利用了银行信息的不对称。“银行信贷人员一般只能确认仓单的真实性,但是很少去仓库看,即使去现场看了也无法知道这批货物之前已经质押给别的银行,进行过融资了。”

  某股份制银行信贷管理部高管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质押物重复质押多次融资骗贷的事情早在十年前就发生过,甚至可以说是普遍现象。上一波的钢贸风波也是类似模式。

  一货多押难禁止的根本原因是企业利用银行之间背对背的信息不对称。而在整个过程中,没有仓库的配合很难完成,这其中也有一些信用风险。另一银行人士王先生也表示,“重复质押的情况在贸易融资中很普遍,不少仓储公司都会给关系好的企业多出几张仓单。同一批货物有多个仓单,向多家银行质押融资。一般银行也不会去核实,有了仓单就相信了。”

  王先生认为,在铜、铝、铁及等产品行情好的时候,风险都释放了。去年以来大宗商品价格下跌,银行也担忧风险,就会要求企业增加信用证的保证金,或者收缩贷款,企业资金链断裂后风险就暴露出来了。此外,银行在“骗贷案”案发以后,也提高了金属贸易融资中信用证的保证金。“原来根据企业的情况,一般保证金约在10%-30%,骗贷案爆发后,各家银行都提高了保证金比例,最低的30%,高的能达到50%。”

  为什么是“德正系”?

  有与陈基鸿相识多年的知情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透露,“陈基鸿协助调查的原因可能和青海省委常委、西宁市委书记毛小兵的‘落马’有关,当年毛小兵在西部矿业,公司增发时陈基鸿实际控制的湖北鸿骏投资有限公司成为第二大股东。”

  工商资料显示,湖北鸿骏投资有限公司2002年注册在湖北武汉市,注册资本30100万元,陈基隆担任法定代表人。股东中分别为自然人陈基隆、冯敏、郑国贤,出资额为别为11438万元、602万元和18060万元。

  此前有消息称,“德正资源骗贷案的爆发是由于陈基鸿旗下的实体产业资金链断裂而暴露”。上述知情人士却表示,据其了解,此案爆发“与实体经营没有太大关系,主要是陈基鸿被要求协助调查后,其外面的一摊业务就群龙无首了,不少参与骗贷的人都跑了。”

  据了解,目前陈基鸿、陈基隆兄弟均已加入了新加坡国籍。

  此外,该消息人士还表示,陈基鸿旗下的“德正系”骗贷案涉及的金额后续可能还会陆续暴露出一些,有可能会突破200亿元。如果加上民间借贷,可能会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我所掌握的情况是,陈基鸿民间借贷的数额不低于30亿元。”知情人士如是表示,

  “资金流向哪儿了?这是大家最为关心的事儿。陈基鸿嗜赌是很多人都知道的。还有他融资的财务费用过高,中间一些操作费用也非常大,可能还有些不规范的操作,所以会形成一个巨大的财物黑洞”,知情人士透露。

  知情人士表示,陈基鸿的摊子铺得很大,投资的很多项目都是不赚钱的,只是为了增加资产而进行融资。

  “除了内蒙古霍煤鸿骏铝电公司比较赚钱,其他厂几乎都是不赚钱的,只是融资的道具。”

  资料显示,内蒙古霍煤鸿骏铝电有限责任公司为德正和中国电力投资集团(CPI)合资兴建的煤电铝项目。其中中电投蒙东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资16.8亿元,拥有公司控制权,陈基鸿旗下的公司德正资源出资4.38亿元,陈基鸿控制的另一家公司“新加坡大陆咨询有限公司”出资11.78亿元。

  前述知情人士表示,“霍煤鸿骏是国有企业控制的公司,盈利较好,但是陈基鸿也没有从中获得什么现金分红。这家公司也是他参与的公司中最为健康的,因为国企也不会让它参与骗贷操作。”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银行遇到无赖客户怎么去解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