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线性公式计算下面几种KPI得分?

高校人力资源是所有资源中最为贵重的资源。不断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是高校内涵式发展、高质量发展的保障。高校教职工考核作为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对高校的人力资源优化和开发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 ;考核结果往往与教职工的干部选拔、晋升、薪资发放、职称评审紧密相关,直接影响教职工的工作热情和行为表现;考核结果的合理运用,有助于挖掘各级人员的潜力,在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同时,促进个人发展,实现学校和个人共同发展的双赢 [2]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国家将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作为了中国特色现代大学的标准之一。2018年,国家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对高校教师考核评价体系提出了改革的目标和要求。

自党的十八大成功召开之后,互联网+、云平台、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概念、新技术陆续成为了国内热议的话题。国家先后在《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尽快实现大数据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入应用,助力高校教育管理的转型发展,促进高等教育的全面深化改革。

在大数据理论和实践发展的驱动下,运用大数据技术,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构建科学高校教职工考核评价体系,优化考核方法,是我国高校体制机制改革的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

从国内高校考核制度的演变来看,主要有以下三个标志性的时间点:1995年,国家出台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暂行规定》,确立了年度考核的内容和维度。2011年,国家出台了《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岗位聘任和绩效考评的概念,将考评结果和绩效分配挂钩。2014年,国家颁布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划分了考核的不同类型,完善了考核方式。

随着政策的调整,在实践当中,各个高校也对绩效考核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以“德能勤绩廉”五方面内容为基础,设计绩效考核方法,构建绩效考评体系。

但是,在国内高校考评发展的早期,体制内的高校工作代表了稳定和高福利,“平均主义”思想导致了很多高校在考评管理中往往无法立足自身实际情况,对考核的目的、指标进行充分的思考 [3] 。

与此同时,西方学界在绩效考核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Borman和Motowidlo提出了二维绩效模型:任务绩效和周边绩效。这个理论从指标性质方面系统地提出了绩效指标的设计方法 [4] 。Kaplan和Norton提出了平衡计分卡绩效考核模式,主要由财务指标、顾客指标、企业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组成的绩效指标架构来评价组织的绩效 [5] 。Iqbal和Smauela等人认为扩大标准的公平性能够保证绩效评估的有效性 [6] ,并通过研究网络绩效分析软件,进行定量分析绩效评估,从而最大可能实现考核的客观性 [7] 。Joyce Emma Atta-Quartey提出如果监察与评价系统缺乏指导原则,那么很有可能会因为判断的主观性而出现评估上的错误与偏袒 [8] 。因此,高校人力资源部门应该对评估者进行培训,使他们所给予的反馈能够真正帮助被评的行政人员改善工作。并且,对于不同级别的行政人员,应当采取不同的绩效标准。

总结起来,国外学者主要提出了三种不同导向的考评模式。第一种是过程导向模式,主要将绩效管理工作看作一个系统,对绩效的各类因素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强调对过程的把控;第二种是结果导向模式,注重对个体行为进行量化考核,但容易导致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第三种是战略导向模式,是将宏观的战略目标分解转化为通俗易懂的阶段性目标,从而进行考核管理活动。

西方先进的绩效考核思想及模式对国内高校绩效考评的研究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使得国内对高校绩效考评的研究逐渐走向了深入、细致和全面,研究覆盖到了内容、方法、指标设计、反馈与改进等绩效考核的各个环节,既有对国外主流思想的细化和丰富,也有对实践应用的指导。张建设提出了高校的绩效管理工作要处理好定性与定量的关系、集权管理与分权管理的关系、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9] 。邹婉萍、王宏宁认为,高校考核的重点应在于考核效用的延续性 [10] ,高校应当建立完善的考核沟通反馈机制,加强考核与被考核者的沟通,通过考核结果的合理运用,以提升整体的绩效水平 [11] 。阙勇平提出了高校绩效考评的量化考核模型,“德”由360度考核法量化打分、“能”由教学科研等方面进行绩效指标计算、“勤”由基本工作量和重大目标完成度计算、“绩”由创造性工作和突出贡献指标计算,一定程度上有效解决了高校绩效评价中客观性不足的问题 [12] 。邓天蓝针对高校绩效考核指标因素多、层次结构复杂、不确定性强的问题展开了研究,通过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较为科学和细化的考核内容指标体系,并进行了高校绩效考核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13] 。

2. 问题的提出及原因

通过对现有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分析,我国很多高校,在考核方面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并在理论基础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采用的考核体系,都是将“德、勤、能、绩、廉”作为考核内容,以KPI考核和360度考核为主要的方法;在具体考核评价标准的设计上,一般采用层次分析和模糊研究法,构建出较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应该来说,从考核各环节的体系设计来讲,目前国内高校的绩效考核已具备了较高的科学性和全面性。但是,考核结果却没有很强应用性,大多数只是作为部门内部评奖评优的依据,而在干部选拔、职员晋级等需要在不同部门间进行优劣比较的应用上则难以发挥作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

(1) 不同部门职员工作内容差别较大。除了不同岗位系列人员工作内容存在显著差异之外,同一岗位系列内工作内容也是千差万别。比如高校的人事、财务、学工等部门工作人员均属于管理服务人员,但不同部门间的工作内容截然不同,不易进行跨部门间的比较。

考核中主观性评价指标较多,考核结果存在偶然性。在国内高校教职工考核体系中,教师系列的考核指标量化程度相对较高,这源于教师的工作内容具有一定的客观评价基础,比如完成的具体教学及科研工作量易于量化统计;但对于教学质量、师德师风等主观性较强的考核内容,还是难以做到客观的科学评价;与此同时,高校管理服务人员的工作量和业绩大多难以量化,考核指标大多数是定性评价,考核的分数难以精确反映出工作的优劣。

量化打分时不同部门之间尺度不一。目前高校通行的年度考核方式是以“德、勤、能、绩、廉”为评价内容的360度考核,简单来讲,就是由教职工自己、直接上级、分管领导、同仁同事、工作服务对象等从不同评价维度进行打分评价,再按照不同的权重计算考核分数。但由于不同部门之间打分评价人员的范围差别较大,所以打分的尺度不一致;从统计学角度来看,就是不同部门的考核分数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值、方差各不相同。因此,各部门的考核分数往往只用于评价本部门人员的工作优劣,无法用于比较不同部门人员的工作优劣。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各类研究都试图将考核评价中的主观性影响降到最低,但由于上述难点的客观存在,无论是将主观因素转换为可量化的指标,还是通过类似于360度考核法的多维主观评价,或是将两者结合,都会使得评价结果存在不够客观的偶然性。

在大数据的思维模式下,我们不妨可以换一种思路,比如通过一次考试成绩来判断考生的学习情况会存在一定的偶然性,但通过多次考试成绩来判断则会稀释某一次考试的偶然性影响;同理,如果说一次考核的结果由于主观性的影响存在偶然性,那么可以通过多次的考核结果来进行评价,以消除主观判断中的偶然性影响。

但在实际的绩效考核中,由于打分尺度的不一致,不同年份、不同部门间的整体考核分数具有不同的量纲,难以进行跨部门、跨时间的比较评价,造成考核结果的使用价值较低。如果假设不同部门的人员优劣程度差别不大,则可以通过无量纲化的方法去掉量纲的差异性,提升考核结果的使用价值。

数据的无量纲化也称为数据的无规格化 [14] 。如果我们把绩效考核中各部门原始的考核分数无量纲化后的数值称为标准化分数,那么,无量纲化的过程就是将原始考核分数转化为标准化分数的过程 [15] ;无量纲化方法就是指如何实现这种转化的方法。从数学角度讲;就是要确定标准化分数依赖于原始考核分数的一种函数关系式。国内学者把无量纲方法分为线性无量纲化方法和非线型无量纲方法两个大类 [16] 。

但是,由于缺少各种无量纲化方法对不同模型的适用性的研究,无量纲化评价结果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往往备受质疑 [17] 。因此,准确选择出适用性最好的无量纲化方法至关重要。

关于数据的无量纲化,最常见的是直线型的处理方式,如标准化处理法、极值处理法、线性比例法、归一化处理法、向量规范法和功效系数法等,都属于线性无量纲化方法的范畴 [18] ,但用这种方法对考核分数处理后无法消除不同部门评分尺度和分数离散度的影响;而曲线型无量纲化方法是一种非线性的转换,能够解决实际考核评价中存在的非线性问题。曲线型无量纲公式种类很多,正态化变换即是其中一种。不论原始分数的分布呈何种形态,通过正态化变换,变换后的分数呈标准正态分布,变换后的分数叫正态化标准分数,利用这种分数可以明确知道原始分数在整体中所处的位置 [19] 。而之所以选择正态化转换,是充分考虑了高校现行考核评价体系的特点。因为正态化变换反映了数据的位置大小顺序关系,把处于中位数以上的指标值变为正,把中位数以下的指标值变为负 [20] 。正态标准化法使优者更优,劣者更劣,便于“奖优罚劣”。因此,分数排名越接近高位或低位,对优劣程度的解释性越强,更符合考核评价主观打分的思维模式,即人们对于表现突出和表现很差的人员易于评判,评判的结果一致性较高;而对表现较好、表现一般、表现较差人员的评判结果一致性较差。如对分数进行简单的比例转换,不符合考核评价主观打分的思维模式。因此,运用正态化转换方法,不论原始分数的分布呈何种形态,通过这种变换,变换后的分数呈标准正态分布,可以有效消除不同部门间评分尺度和分数离散度的影响,使不同部门间人员的分数具有较好的可比性。

但目前,运用正态标准化转换对于考核得分进行处理和比较的研究极少,涉及成绩比较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学生考试成绩分析、体育竞赛成绩分析和生物医疗研究方法。究其原因,在于考核成绩正态化转换比较的适用范围和前提条件要求相对苛刻,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1) 各单位绩效考核分数应具有一定的多样性。如大部分人员的考核分数一致,则通过正态标准化转换后,考核分数仍然不符合正态分布,就没有了比较的意义。

(2) 各单位整体的人员优劣程度应基本一致,且个体在各单位内的成绩排名能够反映其在单位内的优劣程度。由于个体正态化得分和其在单位内的排名关系密切,所以比较时须假定各部门考核得分排名第一的个体在其部门内是最优秀的;同时各部门排名第一的个体也是同样优秀的。如不同单位的整体人员优劣程度差别较大,或考核分数反映不出个体在单位内的优劣程度,则考核得分本身就失去了意义。

A大学自2013年起实行了大部制改革,设立了综合事务部、教学事务部、学生事务部、后勤事务部四个大部,相关考核也已大部为单位,较好的满足前述的正态化转换方法应用的前提条件。同时,由于各高校现行的绩效考核体系各有所长,我们假设案例高校的绩效考核体系具备一定的科学性,各单位整体的人员优劣程度基本一致,且个体在各单位内的成绩排名能够反映其在单位内的优劣程度。因此,我们将以A大学2017和2018年度考核得分数据为案例,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用无量纲化方法效消除不同部门间评分尺度和分数离散度的影响,使不同部门间的考核分数具有较好的横向比较性。

首先分别对各事务部各年度(2017、2018年)考核得分进行正态化处理。职员正态化后得分的高低与其在事务部内的考核名次相关。处理后,各部门人员的分数符合正态分布。职员在事务部内的考核名次越靠前,正态化的分数越高。

正态化处理的方法采用国际通用的Blom正态化比例估计公式 [21] :

其中w是个案权重的总和(与该部门总人数一致),r是等级(按照得分排名高低进行确定,部门内排名最末的r为1,然后依次加1,以此类推)。

通过查表计算得出比例估计对应的正态化得分。

各事务部数据正态化后的得分虽然分布情况一致,均符合标准正态分布的特点(均值为0,标准差为1)。但由于各事务部人数不一,各事务部得分的最高值和最低值并不一致(见)。因此,为使分数具有更强的可比性,可以对正态化得分进行标准化处理,使不同部门数据处于可比较的同一量级中。

数据的标准化(normalization)是将数据按照一定规则缩放,使之落入一个小的特定区间,便于不同单位或量级的指标能够进行比较和加权。Min-Max标准化(Min-Max normalization),也称离差标准化,通过对原始数据的线性变换,使结果映射到[0, 1]区间,排名第1得分为1,排名最后得分为0。转换函数如下:

经过标准化处理后,原先得出的正态化得分被等比例映射到了0到1的区间范围内(见),各部门的分数具有了相同的量纲。

. 2017综合事务部、后勤事务部年度考核分数正态化比较图

. 2017综合事务部、后勤事务部年度考核分数正态标准化得分比较图

4.3. 正态标准化后情况分析

计算各事务部2017、2018年正态标准化分数的平均值。由于2018年离职或入职人员只有一年的分数,所以在汇总统计时去除掉该类人员。

由于各部门打分的尺度不一致,导致各部门原始平均分有明显差别(见)。因此,部门原始平均分距离全院整体平均分差距越大的部门,人员排名变动情况也越大,说明运用无量纲化方法对原始分数排名具有较强的修正性。

. 全院整体排名变动情况

由于各部门内部两个年度打分的尺度不一致,导致各部门两个年度的平均分有所差别(见)。因此,通过运用无量纲化方法,能够对各部门内部两个年度的整体排名有所修正。

各部门原始分数经无量纲化处理后,在柯尔莫戈洛夫-斯米诺夫检验(K-S正态检验)中呈现出明显的正态分布(见)。

. 各部门内部排名变动情况

. 各部门分数柯尔莫戈洛夫-斯米诺夫检验(K-S正态检验)

5.1. 不同部门间横向考核评价中的应用

部门间横向比较的前提是在数据正态化时,各部门的人数需要具备一定的规模;人数越多,数据越多,不同部门间的可比性越高。因此,该方法对实施大部制度的学院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经比较,A大学2019年职员晋级总人数为59人,占所有符合晋级申报基本条件人员的37.8%,实际的晋级人员中有95%来自数据正态化处理后排名前37.8%的人员。由此可见,通过无量纲化处理后的分数排名高低与实际的晋级概率呈正相关。

5.2. 不同时期纵向考核评价中的应用

经过处理后的分数不仅能进行横向跨部门的职员优劣性比较,还能在同一单位内纵向进行不同时期的职员优劣性比较。比如2018年共有20人申报晋级,最后其中10人晋级,这10人的得分均在0.7分以上;2019年也是有20人申报晋级,但得分在0.7分以上的总共只有5个人。因此,如果将达到0.7分作为晋级的条件之一,就可以说这次只有5人达到了上次晋级人员的水平,符合这一晋级条件。从长远来看,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设置晋级的基本分数线以达到保证晋级人员质量的目的。

纵向比较的前提在于各部门整体人员情况和条件保持稳定,如两次比较各部门整体人员情况和条件相差较大,则比较的意义不大。

5.3. 运用大数据思想考核评价的启示

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年度考核分数有时会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如果将多个年度的分数叠加在一块,叠加的数据量越大,则会减弱偶然性的影响,叠加的分数越多,评价会越客观。

由于实际工作中,高校中不同级别的人员年度考核的平均分数并不一致。如A学院中,根据工作内容的整体性差异,所有人员分成三类,即按照中层干部(原始平均分94.73,正态标准化平均分0.65)、一般管理服务人员(原始平均分91.03,正态标准化平均分0.44)、教师(原始平均分83.74,正态标准化平均分0.52)三个类别分类排序。因此,为进一步强化职员晋级的激励作用,建立能上能下的晋级机制,可以对不同层次的人员设置不同的晋级和降级分数线,级别越高,相应晋级和降级的分数要求也越高,使教职工时刻感受到工作的动力与压力并存。

}
<article>
<pre><code>- 二元线性方程组、二阶行列式、行列式的元素或元、行标、列标、行列式的(i,j)元、对角线法则、主对角线、副对角线
- 凡是两元素之积减去两元素之积就可以写成行列式。
- 系数行列式、常数项替换系数行列式的某一列
- 三阶行列式:9个元素,三行三列,不同行不同列的三个元素积、6种样本、主对角线冠正号、副对角线冠负号
- 3个正的三数积加上3个负的三数积,符合三阶行列式。对角线法则只适合二阶三阶行列式,其余需要全排列。
</code></pre>
<pre><code>- 排列、逆序数、n个不同元素排成一列
- 标准次序:对于自然数来说,从小到大的排列次序为标准次序
- 逆序:元素的排列次序与标准次序不同
- 排列逆序数:逆序的总个数
- 奇排列:逆序个数为奇数。偶排列自然!
</code></pre>
<pre><code>- 对调排列其中任意两个元素,其余元素不变。相邻对换。
- 一旦排列对换,必然改变逆序奇偶
- 标准排列逆序数为0,一次对换逆序数加减1,自然奇排列对换成标准排列对换奇数次,偶数次排列对换成标准排列对换偶数次。
</code></pre>
<pre><code>- 三阶行列式各元素:行标都是标准次序123,列标是123的6中排列之一。列排列的逆序数t偶数取正号,列排列的逆序数t奇数取负号。
- 上三角行列式:主对角线下面的元素都是0;下三角行列式:主对角线上面的元素都是0;对角行列式:主对角线的上下元素都是0
</code></pre>
<pre><code>- 原行列式为D,将D中每一个元素的行标列标互换就得到转置行列式D(T)
</code></pre>
<pre><code>- 原行列式与它的转置行列式相等
- ri&lt;—&gt; rj、ci&lt;—&gt; cj。对换行列式的两行(列),行列式变号。推论:如果行列式有两行(列)完全相同,则此行列式等于0
- rik、rjk。行列式的某一行r(列c)中所有的元素都乘以同一个数k,等于用数k乘以行列式。推论:行列式中的某一行r(列c)的所有元素的公因子可以提到行列式记号的外面。
- 行列式中如果有两行r(列c)元素成比例,则此行列式等于0
- 若行列式的某一行(列)的元素都是两数之和,则这个行列式可以写成两个行列式的和。
- ri+k*rj、ci+kcj。把行列式的某一行(列)的各元素乘以同一个数然后加到另一行(列)对应的元素上去,行列式不变。可以简化很多行列式成0。
</code></pre>
<ul>
<li>△△△应用行列式的性质
</li>
</ul>
<pre><code>- 行列式的每一列(行)的和相等
- 行列式的一行一列的数据为1
- 行列式的元素的上一行的列数累加。下行减上行
- D行列式是由4个小行列式类似正方形那样组成。其实也只是与左上角和右下角这两个小行列式有关。本质:对前n行作ri+krj处理,只对于列元素和不为0的地方管用。同理,如果对后n列作ci+kck处理,只对于所处理的这些列构成的矩形中行元素之和不为0的地方起作用。
- 利用D行列式 = D1*D2,可以迭代累乘将大行列式变成n个小行列式的乘积。
</code></pre>
<pre><code>- (i,j)元aij的余子式:n阶行列式,去掉aij元素所在的第i行和第j列之后,留下来的n-1阶行列式。
- 代数余子式Aij与余子式Mij要么相等要么互为相反数
- 一个n阶行列式,如果有那么一行,除了aij元素以外所有的元素都为0,那么这个行列式= aij(-1)^(i+j)Mij余子式 = aij* 代数余子式Aij。
- 行列式 = Σ (任一行(列)的每一个)元素*对应的代数余子式。行列式按行按列展开法则
</code></pre>
<pre><code>- n阶范德蒙行列式=所有可能差的乘积。列出行列式中所有的底数,大数减所有的小数,能减的都减,然后全部相乘
- 可以将所给行列式化为范德蒙德行列式,然后导结论
- 首行或者首列必须为1。所以要想使用范德蒙行列式结论,就必须凑成一行或一列全为1的形式,否则就没戏了
- 行与行之间或者是列与列之间必须成等比。所以一看到元素成等比关系就可以利用范德蒙行列式求解
- 行列式结论=各个元素差的乘积。所有计算结论元素差乘积的时候,那个元素差一定不能为0
- 差指的是(i,j)的大位置-小位置,不是元素本身
- 数学归纳法:知道n与n-1的关系。然后知道n=2的关系。自然知道n的关系。数学归纳不好理解,但是递推就很好理解。n与n-1的关系已知,自然知道n-1与n-2的关系,以此类推,自然意味着n-1可以最后变成与1的关系,最后我们再求一下n=1的情况,自然递推成功,归纳总结。
- 全体同类因子的乘积。∏(n≥i≥j≥1)
</code></pre>
<ul>
<li>△△△应用行列式按行(列)展开定理计算行列式
</li>
</ul>
<pre><code>- 低阶行列式来表示高阶行列式,这样计算更简便
- 首先是aj1Aj1+aj2Aj2+···+ajnAjn = D。然后把D的第j行的各个元素变成第j行的个个元素,那么这个时候ai1Aj1+ai2Aj2+···+ainAin = D依然成立,只是这时候因为i行和j行相等,自然变成D=0。上面是按行展开,同时将被展开行扔掉,替换成重复的一行,得到的新行列式自然为0。这不是关键,关键是找到了一个非展开行和展开行元素代数余子式之间的数学关系。
- 行列式某一行(列)的元素与另一行(列)的对应元素的代数余子式乘积之和等于0。对于按列张开:Σ(k=1~n)akiAkj = D(当i=j)/0(当i≠j) 。按行展开:Σ(k=1~n)aikAjk = D(当i=j)/0(当i≠j)
- 已知系数与代数余子式相乘的加法,就可以根据这个加法的系数找到对应的行列式。思维的关键:随时考虑将某一行或某一列看成是余子式的系数。
</code></pre>
<pre><code>- 本质m行n列的矩形数表。简称m*n矩阵。
- 总共m*n个数。aij表示其中一个。
- 行列相等的矩阵 = n阶矩阵或n阶方阵An.
- 行矩阵 = 只有一行的矩阵 = 行向量;列矩阵 = 只有一列的矩阵 = 列向量
- 矩阵A与矩阵B的行列相等 + 矩阵A与矩阵B对应的元素也相等 = 矩阵A与矩阵B的元素一一映射相等 = 矩阵A与矩阵B相同
- 元素都为0的矩阵称为0矩阵。但是不同型的零矩阵是不一样的。例如:3阶段方阵、列矩阵。
- 系数矩阵:A=(aij);未知数矩阵=n个未知数的列矩阵;常数项矩阵 = m个系数的列矩阵;增广矩阵 = 方程组的所有系数和常数构成的矩阵
- 一个对象多个属性;一个点多种搭配都可以用矩阵来表示
- 奇异矩阵:矩阵A的行列式值|A| = 0
</code></pre>
<ul>
<li>△单位矩阵、数量矩阵、对角矩阵、三角矩阵的定义及性质
</li>
</ul>
<pre><code>- 单位矩阵E:方阵对角线上的元素都是1。即i=j时,aij = 1,当i≠j时,aij = 0。n阶单位矩阵为E。
- 纯量矩阵λE:方阵对角线上的元素都是同一个常数λ。(λE)A = A(λE) = λA。当A为n阶方阵时,(λEn)An=λAn=An(λEn),纯量阵λE与任何同阶方阵都是可交换的。
- 对角矩阵(对角阵):方阵正对角线以外的元素都是0。也可以写成diag(λ1、λ2,······λn)。如果λ1=λ2=····=λn=1即方阵的正对角线的元素都为1时的线性变换也叫做恒等变换。容易理解,一个变量与另一个变量的关系是一倍关系,不是恒等变换是什么呢?
- 三角矩阵:上三角矩阵、下三角矩阵
</code></pre>
<ul>
<li>△对称矩阵、反对称矩阵及正交矩阵等的定义和性质
</li>
</ul>
<pre><code>- 对称矩阵:A^T=A,则A是对称矩阵,简称对称阵。正对角线为对称轴!
- 反对称阵:A^T = A,副对角线为对称轴
</code></pre>
<ul>
<li>△△△△矩阵的线性运算、乘法、转置以及它们的运算规律
</li>
</ul>
<pre><code>- n个未知数,m个方程。aij表示第i个方程第j个未知数的系数。bi是第i个方程的常数项。如果bi全都是0,方程组就叫做n元齐次线性方程。如果bi不全为0,这些线性方程构成的方程组就叫做n元(未知数)非齐次线性方程。常数项一样就齐,常数项不一样就不齐。
- 零解:方程组解出来的n个变量全为0。非零解:n个变量不全为0。
- 矩阵与矩阵相加:A(aij)+B(bij)。1、AB两个矩阵类型相同;2、两个矩阵相加满足交换率;3、三个矩阵相加满足结合率;4、两个矩阵相减 = 一个矩阵加另一个矩阵的负矩阵;5、矩阵的加法是针对矩阵的米一个元素而言的
- 数λ与矩阵A相乘.1、λA = Aλ;2、(λμ)A = λ(μA);3、(λ+μ)A = λA+μA;4、λ(A+B)= λA+λB;5、矩阵与矩阵的加法和数λ与矩阵的乘法统称为矩阵的线性运算。
- 转置矩阵A^T:1、行换成同序数的列;2、矩阵转置两次就相当于原矩阵;3、A+B矩阵和的转置 = A的转置+B的转置;4、(λA)^T = λA^T;5、AB矩阵积的转置 = B^TA^T两个转置矩阵的积;
- 矩阵A与矩阵B相乘。1、矩阵与矩阵相乘 = 线性变化中的一级变量(x与y)的系数矩阵 * 二级变量(t与x)的系数矩阵 = 二级变量的新线性变换矩阵(t与y)。2、A矩阵的列数和B矩阵的行数必须相等才能进行相乘的操作。3、A矩阵与B矩阵相乘得到C矩阵,一个决定行数一个决定列数。4、所以判断两个矩阵是否能够相乘,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其中一个转置90°,判断行数或者列数是否相等。5、矩阵的乘法必须注意先后顺序,乘积AB有意义时可能BA没有意义。只有A和B的类型转置的情况下,左乘右乘才都有意义,例如A是mn矩阵,B是nm矩阵。总之,矩阵的乘法不满足交换律。6、左乘和右乘都有意义,并不表示左乘和右乘一定相等。可能只是矩阵的类型相同而已罢了。7、矩阵的乘积AB=0矩阵并不能得出A=0矩阵或B=0矩阵的结论;总之就是矩阵乘积为0矩阵可能是两个非0矩阵相乘之后抵消造成的,积矩阵为0跟因子矩阵是否为0一丁点关系也没有。8、矩阵乘积不满足交换律,但仍满足结合律和分配律。(AB)C=A(BC)、λ(AB)=(λA)B=A(λB)、A(B+C)=AB+AC、(B+C)A = BA+CA。9、EmAmn=Amn、AmnEn=Amn,单位矩阵E在矩阵乘法中的作用类似于数1
</code></pre>
<ul>
<li>△方阵的幂与方阵乘积的行列式的性质
</li>
</ul>
<pre><code>- 方阵的幂:1、角度为θ的三角函数矩阵的线性变换相当于向量逆时针旋转θ角度;那么角度为θ的三角函数矩阵的n次方的线性变换就相当于角度为nθ的三角函数矩阵,即向量逆时针旋转nθ角度。2、矩阵的幂:A^k = k个A连乘。结合律:A^kA^l=A^(k+l),(A^k)^l=A^kl;不满足交换律:一般(AB)^k≠A^kB^k,只有A和B可交换时,等号才成立;同样的(A+B)^2=A^2+2AB+B^2、(A-B)(A+B)=A^2-B^2等公式也只有A和B可交换时才成立。
- 方阵的行列式det A或|A|:方阵A是n*n个数字按n行n列排列成的数表,数表中的这些数字按行列式运算法则确定的计算结果就是方阵的行列式
- λA和λ|A|差别极大,前者是常数和矩阵相乘,意味着矩阵里面的每一个元素都变成λ倍;后者是常数和行列式相乘,意味着行列式的某一行某一列有一个公因素λ;之间的关系就是|λA|=λ^n|A|
- AB = AB;AB矩阵积的行列式的值=A矩阵行列式值*B矩阵行列式值;对于n阶矩阵A、B,一般AB≠BA,但总有 AB = BA
</code></pre>
<pre><code>- 逆矩阵一定是唯一的;只有方阵才有资格进行逆矩阵的判断,毕竟逆矩阵必须满足左乘右乘都可以才行
- 若A可逆,则A的行列式值|A|≠0;
- 逆矩阵有点像倒数;可逆就是左乘又右乘都是E;
- 可逆矩阵A的转置矩阵A^T也可逆,并且转置的逆=逆的转置;
- 矩阵A可逆,则矩阵A可以在等式中消去;毕竟矩阵等式两边同时乘以一个非零矩阵A^(-1)就可以证明
- 两个矩阵的乘积依然可逆
- 矩阵可逆当且仅当它是满秩矩阵
</code></pre>
<ul>
<li>△△△△矩阵可逆的充分必要条件
</li>
</ul>
<pre><code>- A是可逆矩阵的充分必要条件是|A|≠0,即可逆矩阵一定是非奇异矩阵
- 齐次方程方程组AX=0仅仅有零解,则A一定可逆
- 单位矩阵一定是可逆的
- A矩阵可以写成若干个初等矩阵的乘积一定可逆
</code></pre>
<ul>
<li>△△伴随矩阵A*的概念
</li>
</ul>
<pre><code>- 矩阵中的各个元素都是他对应的代数余子式转置而来;
- 代数余子式本质是一个行列式数值,并非矩阵;
- 原矩阵A和伴随矩阵A‘的关系:AA’=A’A=|A|E
</code></pre>
<ul>
<li>△△△用伴随矩阵求逆矩阵
</li>
</ul>
<ul>
<li>△矩阵的初等变换和初等矩阵及等价矩阵的概念
</li>
</ul>
<pre><code>- 初等变换:1、交换行列;2、非0常数k乘某行某列;3、矩阵某行某列乘以k后加到另一行列
- 等价矩阵:存在可逆矩阵P、Q,使PAQ=B,则矩阵A等价与矩阵B,即A矩阵经过初等变换可得到B
</code></pre>
<pre><code>- 一个矩阵A的列秩是A的线性独立的纵列的极大数目
- 行秩是A的线性无关的横行的极大数目
- 如果把矩阵看成一个个行向量或者列向量,秩就是这些行向量或者列向量的秩,也就是极大无关组中所含向量的个数
</code></pre>
<ul>
<li>△△△△用初等变换求矩阵的逆矩阵和秩的方法
</li>
</ul>
<pre><code>- 若干条纵线和横线将矩阵分割成较小的矩阵,这些较小的矩阵就称为子块
- 分块对角方阵:1、大矩阵A是一个n阶方阵;2、对角线上全是非零方阵Ai;3、其余子块都是零矩阵0;4、|A| = |A1||A2|···|Ai|
</code></pre>
<ul>
<li>△△△△分块矩阵的运算法则
</li>
</ul>
<pre><code>- 行列数相同且分块规则相同。分块矩阵相加 = 矩阵对应元素相加
- 矩阵与常数相乘。矩阵里面的每一个元素都乘以常数λ
- 矩阵分块本质:把子块矩阵当成是新的矩阵元素。一个子块就是一个矩阵,就当成一个元素,元素运算即矩阵运算得到新的矩阵,然后以一个大矩阵的元素身份做一个小子块矩阵。
- 分块矩阵的转置。前面的实数元素转置很简单,现在矩阵子块元素转置。先把每一个子块矩阵当成元素一样进行转置,然后再对每一个小子块矩阵进行转置操作。
- A矩阵*B矩阵 = C矩阵;可以先把A矩阵按行分成m子块,把B矩阵按列分成n子块;最后C矩阵 = A的m行1列的子块元素矩阵 * B的1行n列的子块元素矩阵
- aibj表示矩阵i行j列的实数元素;加粗的αi^Tbj表示矩阵的i行j列是一个子矩阵元素。带有^T表示行矩,不带有^T表示列矩阵。
</code></pre>
<ul>
<li>矩阵A与矩阵A^TA之间的关系
</li>
</ul>
<ul>
<li>线性方程组之三种表示形式
</li>
</ul>
<pre><code>- 方程组形式:Σ系数*自变量 = 常数项
- 子块元素矩阵乘积形式:系数子块列矩阵 * 变量列矩阵 = 常数项子块列矩阵。相当于把方程组形式的变量按一列一列的提取出来了。
</code></pre>
<pre><code>- 初等行变换r + 初等列变换c = 统称初等变换
- 原本解线性方程组是用消元法,十分麻烦,而采用矩阵初等行变换的方法就十分简单
- 初等变换最终是为了消元,始终把方程组看作一个整体,初等变换包括1、行与行互换(注意:不包括列与列,因为常数项列与系数项列本质不同);2、某行左右同乘非0常数k(注意:依然不包含列);3、i行先乘k后相加到j行(同样不含列);这里的每一步操作都是可逆的。所以整个方程组都是等价转换。即经过初等变换后得到的方程组所求得的答案与未变换初等函数的答案相等。所以初等行变换 = 同解变换。
- 初等行变换的矩阵与常数k相乘,等价于
</code></pre>
<pre><code>- 矩阵A与矩阵B行等价 = A经过有限次初等行变换变成矩阵B,即A^r ~ B;列等价,即A^c ~ B;等价,即A ~ B;
</code></pre>
<pre><code>- 每行0的个数越多,越下沉,自然全0行肯定是在矩阵的底部
- 非0行的第一个非0元素称为主元。当前行的主元必须要比上一行的主元更靠右
- 任何一个矩阵都可以通过有限步初等行变换变换成行阶梯形
- 如果每个非零行的主元都是1,况且所在列的其它元素都是0,这就是最最简单的行阶梯形矩阵,即行最简形矩阵。
- 本质上:解线性方程组就是利用初等行变换把增广矩阵化为行最简形矩阵。
- 行最简矩阵直接对应着线性方程组的最终解;同时方程组的最终解也可以确定行最简矩阵;而方程组的最终解一定是唯一的,自然行最简矩阵也是唯一的。
</code></pre>
<pre><code>- 对行最简形矩阵B再进行初等列变换
- m行n列矩阵的F左上角是一个r行r列的单位矩阵Er,其余元素全为0。r也就是矩阵F的非0行行数。
</code></pre>
<pre><code>- mxn矩阵A中任取k行或k列,行列交叉处的k^2个元素构成的k阶段行列式
- 如果一个矩阵含有全为0的行,则矩阵必为0;所以对于含有全0行的矩阵来说,非零子式的最高阶数一定是小于原矩阵阶数的。
- 如果A矩阵与B矩阵是行等价。则A与B中的非零子式的最高阶数相等。
- 并不关心非零子式(行列式)本身,我们更关心它的阶数。尤其是所能达到的最高阶数。
- 如果设最高阶非0子式的阶数为r,那么所有r+1阶的非0子式全部等于0。这个非0子式的最高阶数r就是矩阵A的秩,简称R(A)。
- 矩阵的秩R(A)本质就是矩阵A的非0子式的最高阶。注意:0子式的秩R(A) = 0;
- k阶子式本质是一个行列式
</code></pre>
<pre><code>- 矩阵A中非0子式所能达到的最高阶r = R(A)
- 可逆方阵的秩(方阵可逆的充分必要条件是|A| ≠ 0) = 矩阵的阶数;不可逆矩阵的秩序 &lt; 矩阵的阶数
- 只要把矩阵变换成行阶梯形矩阵,一眼就能看出非0行数,这就是矩阵的秩。当然如果能一眼求出满秩成立,直接就R(A)=n了。如果n阶子式|A|=0,就面临两种选择了。1、继续列出n-1阶子式,算出有一个n-1阶子式的行列式值不为0,则确定了R(A) = n-1。2、对矩阵A初等变换,变成行阶梯形矩阵,计数非0行的行数
</code></pre>
<pre><code>- 方阵的行列式不为0
- 方阵满秩,即R(A) = n;列满秩矩阵
- 方阵的转置矩阵可逆
- 对于低阶方阵,通过伴随矩阵A*求逆矩阵还挺方便,一旦阶数变高,还是通过初等变换求逆矩阵更好用
- 不可逆矩阵 = 奇异矩阵 = 降秩矩阵
</code></pre>
<pre><code>- 矩阵等价的充要条件1、R(A) = R(B) 同时A和B的行列相等(即同型)2、存在可逆矩阵P和Q,使得PAQ=B,左乘右乘矩阵A,不改变A的秩,故r(A)= r(PAQ)=r(B)
- 矩阵A和B等价Vs矩阵A和矩阵B相似:1、若存在可逆阵P、Q,使PAQ=B,则称矩阵A与矩阵B等价;2、若存在可逆阵P,使P^(-1)AP=B,则称矩阵A与矩阵B相似;
</code></pre>
<ul>
<li>矩阵的秩Vs线性方程组的解个数
</li>
</ul>
<pre><code>- 如果矩阵有一行只有最后一列为非0项,则Ax = b无解
</code></pre>
<pre><code>- 把初等变换的过程用数学符号表示,这个数学符号就是初等方阵
- 初等方阵右乘A是对A进行行变换;初等方阵左乘A是对A进行列变换
- 矩阵可逆,就一定可以由有限次的初等变换而来,自然就一定可以表示成一系列初等矩阵的乘积
</code></pre>- 矩阵乘以初等矩阵后的秩:若P、Q可逆,则R(PAQ) = R(A)
<pre><code>- A是mxn矩阵,若R(A) = n,自然想到对A化简,变成行最简矩形
</code></pre>
<pre><code>- 把线性方程组解除的变量值用矩阵表示
- 如果矩阵中包含未知常数,则可以让把这个常数提出来,只不过提出来的变量值,不能是一个单独的变量值,而是一个变量值乘以一个矩阵,然后也不是与原来的变量矩阵相乘,而是相加
- 线性方程组解的个数Vs大小比较R(A)与R(A,b)
</code></pre>
<pre><code>- 初等行变换r + 初等列变换c = 统称初等变换
- 原本解线性方程组是用消元法,十分麻烦,而采用矩阵初等行变换的方法就十分简单
- 初等变换最终是为了消元,始终把方程组看作一个整体,初等变换包括1、行与行互换(注意:不包括列与列,因为常数项列与系数项列本质不同);2、某行左右同乘非0常数k(注意:依然不包含列);3、i行先乘k后相加到j行(同样不含列);这里的每一步操作都是可逆的。所以整个方程组都是等价转换。即经过初等变换后得到的方程组所求得的答案与未变换初等函数的答案相等。所以初等行变换 = 同解变换。
- 初等行变换的矩阵与常数k相乘,等价于
</code></pre>
<pre><code>- 为什么把|A|行列式等于0的矩阵成为奇异矩阵呀,直接称0矩阵多直接呀,虽然直接,但是别人觉得要取4个字的名字才好听呀,于是起名为奇异矩阵。奇怪异常的矩阵,怎么行列式等于0就奇怪异常了呢?好神奇。
- 取名字的人好搞笑?如果A^T=A就是说只有正对角线上有数值,然后转置之后矩阵居然还是原来的矩阵就是对称矩阵,当然前提是方阵。对称矩阵是相对于矩阵元素来说的, 现在把方阵的元素换成子块矩阵,按照惯例应该叫分块对称矩阵才对啊,却非要改成分块对角矩阵。难道对角比对称描述起来更加方便清楚。
</code></pre>
<pre><code>- 可逆矩阵本质上就是初等矩阵,自然任意矩阵乘以初等矩阵的乘积的秩保持不变。
- 矩阵的秩r=3,完全可能出现等于0的2阶段子式。
</code></pre>
<pre><code>- n维单位向量组:n列n维;n行n维
- n维向量:包含n个变量的向量
- 全体解向量:线性方程组n个变量,一套解就是一个n维的向量,多个解就是多个n维向量,无数解就是无限个n维向量的向量组。
- 最高阶非0子式:一个r阶方阵。r列就是列向量组的最大线性无关组。r行就是行向量组的最大线性无关组。
- n维向量:n个有次序的数组成的数组。写成一行就是行向量,写成一列就是列向量。默认列向量。
- 分量:向量中的一个数。实向量,复向量。
- 解析几何+坐标系:n=3个实数就可表示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n&gt;3时就只是纯粹沿用集合属于罢了。
- 向量空间:本质是向量集。R^3 = {r = (x,y,z)^T | x,y,z∈R}就表示三个实数描述的点的集合,简称3维向量空间。空间坐标系的一个点就是3维向量空间的一个分量。
- 向量集Vs点集:向量集是把点P看成原点目标点向量的终点。点集直接就是描述空间坐标系所有点。但是本质上,向量集和点集都是描述客空间的一个点线面。
- 向量组:每一个向量的维度数相同。一个mxn的矩阵就可以看成是n个m维列向量的向量组,又可以看成m个n维的行向量。
</code></pre>
<ul>
<li>△△向量的线性组合与线性表示、向量组线性相关、线性无关等概念
</li>
</ul>
<pre><code>- 线性组合:给定向量组和一组实数,一个向量对应一个实数,先相乘后相加就是线性组合。这组实数就是线性组合的系数。
- 线性表示:用一组实数与一组向量先相乘后相加得到的和,去表示一个新向量。
- 系数矩阵:A列向量组(看成是一个1行n列的矩阵)* 系数矩阵(n行m列) = B列向量组(1行m列的矩阵) 。 系数矩阵(m行n列) * A行向量组(看成是一个n行1列的矩阵)= B行向量组(看成是一个m行1列的矩阵)
</code></pre>
<pre><code>- 两个列向量组A和B,B向量组中的每一个向量都能用A向量组线性表示,因为初等变换可逆。自然B向量组和向量组A能够相互线性表示,那么A向量组就于B向量组等价。
- 若矩阵A与B列等价,则A向量组与B向量组等价。
- 初等变换、行等价、单个向量线性组合、向量组线性表示、初等变换可逆、行等价、单个向量线性组合、向量组线性表示、向量组等价。(行等价 -&gt; 线性表示 - &gt; 向量组等价 )
- 对于线性方程组来说,系数矩阵存在意味着方程组有解。
- 向量组B能用向量组A线性表示的充分必要条件是R(A) = R(A,B)
</code></pre>
<ul>
<li>△△△△向量组线性相关、线性无关的有关性质及判别法
</li>
</ul>
<pre><code>- 把线性方程组看成是一个行向量组A,现在对行向量组A进行线性组合操作变成行向量组B,也就是说行向量组B能够用行向量组A线性表示。那么:行向量组A的线性方程组的解一定是行向量组B的线性方程组的解。总之,若B = A的线性相关,则A的解同样满足B。这时候若A = B的线性相关,则B的解同样满足A
- 几何语言:向量组B能由向量组A线性表示,则存在系数矩阵K使得B = AK;如果把系数矩阵K的每一列都看成是自变量的取值,则变成了AX = B有解,且X就是前面的系数矩阵,线性方程组的系数就是A向量组,常数项是B向量组
- 把线性方程组写成矩阵,初等行变换成行最简矩阵求解方程。通过R(A)和R(A,B)的关系能够判断出线性方程组有解、有唯一解的充分必要条件。
- 矩阵方法:把向量变成矩阵,矩阵变形,分析结果解决几何问题。
- 线性表示:就是存在系数矩阵K。存在系数矩阵K的关键是两个矩阵秩的关系。本质描述两个向量组的关系
- 线性相关:存在一组不全为0的实数。本质描述一个向量组内部各个向量之间是否存在一种“至少有其中一个向量能由其余m-1各向量线性表示”的关系。
- 既然向量组可以用线性相关和线性无关来描述,而向量组本质就是线性方程组系数的抽离。那么线性方程组具有线性相关和线性无关的属性,如果方程组中有一个方程能够由其它方程线性表示,这个方程就是多余的。只有线性无关(线性独立)的方程组才有意义。
- 方程组Ax=B线性相关的充分必要条件是矩阵B = (A,B)的行向量组线性相关
</code></pre>
<ul>
<li>向量组线性相关性质定理
</li>
</ul>
<pre><code>- 部分向量组线性相关,则整个向量组线性相关。整个向量组线性无关,则任何部分向量组都线性无关。
- 向量个数(方程组个数)一旦大于向量维数(未知量个数),必然线性相关(向量方程多余)
</code></pre>
<ul>
<li>△△△△向量组的线性相关
</li>
</ul>- 证明线性无关:1、假设线性相关,存在一组实数。 2、列出等式实数与向量的乘加 = 0 。 3、求解设定的那组未知实数 。4、要么取不出来,要么求出来不符合线性相关定义。 - 1、向量关系矩阵表示。2、矩阵关系表示成Ax=0增光矩阵。3、判断唯一解x只能=0,于是线性无关 - 1、向量关系矩阵表示。 2、判断矩阵可逆。3、性质逆矩阵相乘不改变秩的大小
<pre><code>- 通过讨论矩阵的秩来讨论向量组的线性表示讨论和向量组相关性讨论
- 矩阵中的非0子式能达到的最高阶能有好高
</code></pre>
<ul>
<li>△△△△向量组的秩的定理性质
</li>
</ul>- 二维平面中任意三个向量都是线性相关的 - 向量组中的线性无关组所含向量数量最多能有好多 - 向量最多线性无关部分组 - 最大线性无关向量组 - 向量组A与最大无关组A0是等价的。证明:1、A0这个A的部分组总能通过A线性表示。2、利用性质【R(A)线性相关,R(A,b)线性无关,b能用A线性表示】得出A组的任意向量都能用向量组A0线性表示。3、相互线性表示,矩阵等价。 -
既然最大线性无关组A0等价于包含无限个向量的向量组A,研究包含无限个向量的向量组A就相当于研究A的最大线性无关向量组A0。 - A等价于最大线性无关向量组A0,即如果一个向量组与A等价,则这个向量组一定是最大线性无关向量组A0. -
A的最大线性无关向量组A0定义:1、向量组A0线性无关;2、向量组A的任意向量都可通过最大线性无关向量组A0线性表示。4、证明最大向量无关组的向量个数为r,两种证明方法,第一种按照定义证明包含r个向量的向量组A0线性无关。第二中方法就是证明包含r+1个向量的向量组B一定线性相关。 -
证明包含r+1个向量的向量组B一定线性相关。证明:1、从A中的找出任意r+1个向量构想向量组B;2、(利用性质向量组A的任意向量都能用最大无关向量组线性表示)将向量组线性表示的关系转变成秩的关系(就是把Ax=B有解的关系转变成秩的关系)R(B)≤R(A0);3、r(A0) = r,r(B) ≤ r(A) ,自然r(B) ≤
r。而B想向量组个数是r+1个,自然B向量组是线性相关的。因为只要向量组的秩r小于向量组的向量个数,就可以判断向量组线性相关。 - 向量组的秩就是看看向量组的线性表达式到底有几个变量,有几个变量,向量组的秩就是几。 - 向量组的秩就等于对应矩阵的列向量组的秩,自然也就等于矩阵的行向量组的秩。证明:1、设对应矩阵A的秩r(A) = r,r阶子式Dr ≠
0;2、判断n行r列矩阵一定列满秩,自然列向量组线性无关。3、r+1阶子式均为0,判断n行r+1列矩阵一定降秩,则r+1个列向量组一定线性相关。4、r列就是矩阵A对应的向量组的最大线性无关组A0的向量个数。5、行向量组的秩 = 矩阵的秩
<ul>
<li>求矩阵列向量组的最大线性无关组
</li>
</ul>
<pre><code>- 1、阶梯型矩阵求秩。2、正元所在列构成列向量组的最大线性无关组。用列向量组得到最大线性无关组去线性表示不属于无关组的列向量
- 1、阶梯型矩阵A继续化简成行最简形矩阵B;2、(性质Ax =0与Bx = 0同解)将A矩阵的列向量线性关系转变成B矩阵的列向量线性关系;3、把B矩阵的线性关系移植到A矩阵
- 1、判断两个矩阵是初等行变换而来,行向量组等价。2、判断方程Ax=0与Bx=0同解。3、两个矩阵的列向量组具有相同的线性关系。4、列向量之间的线性关系自然更容易从行最简形矩阵中看出。
</code></pre>
<pre><code>- 1、合并两个向量组;2、(利用性质不属于无关组的向量通通可以用最大线性无关组表示)把线性表示关系变成向量组秩的关系;3、利用秩关系(r(A)=r(B)=r(C))判断等价关系A=B,其中C是向量组A和B的合并。
</code></pre>
<ul>
<li>△△矩阵的秩与其行(列)向量组的秩之间的关系
</li>
</ul>
<pre><code>- 定理2:对于有限个向量的向量组,矩阵/向量组A能由矩阵/向量组B线性表示的充分必要条件是R(A) = R(B)。本质R(A) = R(A,B)时Ax = B有解
- 对于无限个向量的向量组。Ax = B有解,必要条件,即必须一定满足的条件是R(B) ≤ R(A)。一旦R(B)比R(A)大,Ax=B就无解了。
</code></pre>
<ul>
<li>△△△△向量的加法和数乘运算法则
</li>
</ul>
<pre><code>
</code></pre>
<ul>
<li>△△向量组的极大线性无关组的概念
</li>
</ul>
<pre><code>
</code></pre>
<ul>
<li>△△△求向量组的极大线性无关组及秩
</li>
</ul>
<pre><code>
</code></pre>
<pre><code>
</code></pre>
<ul>
<li>△△△△线性无关向量组正交规范化的施密特(Schmidt)方法
</li>
</ul>
<pre><code>
</code></pre>
<pre><code>矩阵特征值:如果Ax = mx存在,则m是方阵A的特征值。
方阵相似对角化:如果存在可逆矩阵X使A与对角矩阵B相似,那么说A可对角化。
向量内积:【X,Y】列向量X和列向量Y的乘加,本质实数【X,Y】 = X^T * Y。本质:n维向量的数量积。
解析几何向量的数量积:X*Y = |X||Y|cosθ = x1y1+x2y2+x3y3 = 元素乘加。自然n维向量的内积是坐标系向量数量积的推广。自然需要用内积来定义n维向量的长度和夹角。
单位向量:1、向量长度||X|| = 1;2、任何向量与向量长度的比值都是单位向量;
单位化:把向量转化成单位向量
向量正交:向量之间的夹角为90度垂直。内积与向量长度的比值就是cosθ。自然0向量正交任何向量。
正交向量组:一组两两正交的非0向量
线性无关:每个向量前面的系数构成的实数组不能全为0。
标准正交基:1、基本质就是向量组;2、这个基向量组两两正交,即一定不相关;3、这个基向量组的向量都是单位向量。自然:向量空间的任意向量都可以用基向量组线性表示。
向量坐标:本质基础解系的系数。
正交矩阵:A^T * A = E,原本知道A^(-1)* A = E;联合可知A^(-1) = A^T。本质:正交矩阵的逆矩阵与转置矩阵相等!判断一个矩阵是正交矩阵的充分必要条件是A的列向量都是都是单位向量,且两两正交。证明:i=j时ai^Taj = 1;i≠j时ai^Taj = 0。因为A^TA = E与AA^T=E等价,则A为行向量组时依然成立。
特征方程:行列式的值即正对角线相乘 = λ的n次多项式f(λ)= 0。f(λ)又称为特征多项式!自然λ的值就是特征方程f(λ)=0的解,就是矩阵的特征值。因为特征方程f(λ)=0在复数范围内恒有解,n个解就是n个矩阵特征值。
</code></pre>
<pre><code>- r个n维列向量组满足所有非零向量两两正交,则这个向量组线性无关。
</code></pre>* 若A和B都是正交矩阵,则AB也是正交矩阵
<pre><code>* 1、任意向量基础解系表示;2、利用基向量组线性无关且两两正交的性质左右同时左乘ei^T求解向量前面的系数;3、正交一抵消,最后只剩λi = ei^T * 任意向量a = [a,ei];4、如此计算,自然求得每一个向量前面的系数λi ;5、这一切的前提是我们选向量空间基向量组的时候,努力取标准正交基。
基向量组标准正交化:就是把普通的基向量组转变成标准的正交基(简称施密特正交化)
把向量空间的一个普通基转变成标准正交基
* 方法:1、(施密特正交化)找出普通等价正交基 ;2、将普通等价正交基单位化转变成标准正交基
</code></pre>* 单位化处理:向量与向量长度的比值
<ul>
<li>求两两正交非0向量a1,a2
</li>
</ul>
<pre><code>* 1、求解基础解系,本质找到线性无关基向量;2、把基础解系的基向量组转变成普通等价正交基向量组;3、原本基础解系就正交,自然等价依然正交
</code></pre>
<ul>
<li>已知A矩阵特征值λ1、λ2(不相等)对应的特征向量p1、p2,证明p1+p2不是A的特征向量。
</li>
</ul>
<pre><code>* 1、特征值关系代数表示;2、反正假设存在λ满足条件;3、利用线性无关性质反驳前面的推论证明假设错误
</code></pre>
<ul>
<li>△△矩阵的特征值、特征向量的概念
</li>
</ul>
<pre><code>* 特征值:(本质矩阵)Ax = λx也可写成(A- λE)=0。本质n个变量n个方程的齐次线性方程组。存在非0解的充分必要条件是系数行列式|A-λE| = 0,即R(A) = R(A,b) &lt;n
* 方阵特征值:矩阵特征值或特征向量
* 特征向量:|A-λiE|x = 0当矩阵特征值为λ时解求得的非0解x = Pi,这个Pi就是矩阵A特征值为λi时求得的特征向量。如果特征值λi为实数,这Pi为实向量,λi为复数时,Pi为复向量。性质:特征值λ = λi时,特征向量P= Pi,kPi同样是特征值λ对应的特征向量。
</code></pre>
<ul>
<li>△△△△矩阵特征值的性质
</li>
</ul>* 特征值多项式与矩阵多项式系数相同。且一一对应!3、将A的特征值λ带入ψ(λ)中就得到ψ(A)的特征值。 * 1/λ是A^(-1)的特征值:1、特征值代数关系化;2、左右同乘A^(-1)然后移项 * A可逆的充分必要条件是:A的n个特征值全不为0,一个0也没有!假设矩阵特征值为λi。 * 如果方阵A的m个特征值λ1,λ2,····,λn
互不相等,则与特征值相对应的特征向量p1,p2,···,pm一定线性无关。证明:归纳法。1、m=1;2、假设m=k-1时线性无关,证明m = k时依然线性无关;3、结论代数关系化,做加减乘除线性运算 * 推广:一个特征值对应一个特征向量组,两个特征值就对应两个向量组,如果来年各个特征值不相等,则把两个特征向量组合起来依然是线性无关的。
<ul>
<li>△△△△求矩阵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方法
</li>
</ul>* 矩阵代数关系式特征值:1、矩阵代数关系拆解分析转变成ψ(A);2、性质ψ(A)与ψ(λ)系数相同得到ψ(λ);3、将A的特征值λ带入ψ(λ)中就得到ψ(A)的特征值。 * 1、特征多项式f(λ)因子相乘;2、求得特征值; 3、带入特征值到特征行列式;4、特征行列式变成行最简行列式;5、自由变量赋值;6、求解Ax = 0解得的变量值向量表示即是特征向量; *
相似变换:P^(-1)AP就是对A进行相似变换 * 相似变换矩阵:可逆的那个矩阵就是相似变换矩阵 对角矩阵的幂和多项式都是正对角线上每一个元素的幂和多项式。
<ul>
<li>△△△△相似矩阵的性质
</li>
</ul>
<pre><code>* A和B相似,则两个矩阵的特征多项式相同,自然两个矩阵的特征值也相同。证明:1、A与B相似关系变成矩阵代数关系;2、B矩阵的特征行列式通过相似代数关系式变成A矩阵的特征行列式;3、一对比竟然发现A与B的特征值多项式相同。总结:以后求矩阵的特征值,直接求不好求,可以先做相似变换,变换成对焦矩阵,利用特征值相等的性质求解。
* 推论:n阶矩阵A与对角矩阵相似,则对角矩阵正对角线上的元素就是矩阵A的n个特征值。证明:1、对角矩阵特征值一目了然;2、相似矩阵与原矩阵特征值相等!
</code></pre>
<ul>
<li>△矩阵可相似对角化的充分必要条件
</li>
</ul>* 讨论P应满足的关系:1、P本质表示成列向量组矩阵;2、PAP^(-1) = Λ推导AP = PΛ = 可逆矩阵 *相似对角矩阵 = 原矩阵 * 可逆矩阵;3、抽离规律Api =
λpi得到λ是原矩阵A的特征值,pi是特征值λ对应的特征向量。4、n个特征值λ对应的特征向量pi构成向量组P就是可逆矩阵。(特征向量不唯一,自然可逆矩阵P也不唯一,更有可能是复数特征值对应的复数特征向量构成的复矩阵)5、P向量组是否线性无关还未确定 * 综上所述:n阶矩阵A能够对角化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原矩阵A有n个线性无关的特征向量! *
推论:如果A矩阵有n个互不相等的特征值,则A与对角矩阵相似!毕竟这等于告诉了我们矩阵A有n个线性无关的特征向量! *
当n阶矩阵的特征方程有重根时,就不一定有n个线性无关的特征向量,毕竟有特征值相等的情况呀!从而就不一定能对角化!敲黑板了,这里是不一定,不是一定,就是说完全有可能存在特征值相等,但是特征向量依然线性无关的情况。毕竟特征值不相等能够推导出特征向量线性无关,但是特征值相等不能推导出特征向量就一定线性相关! * 我们通过特征值多项式求出来的特征值就是对角相似矩阵的正对角线上的值! *
发现一个规律:当我们带入矩阵特征值,然后变成行最简形矩阵,则存在几个自由变量,就有几个线性无关的特征向量。而且R(A) = n - R(S),其中S是特征向量组。 * 而且以后条件反射,一看到求矩阵未知数,直接就想到行最简,然后比对秩R。
<ul>
<li>△△△△将矩阵化为相似对角矩阵的方法
</li>
</ul>
<pre><code>* 1、行最简;2、减去E;3、λ多项式;4、带入行列式;3、行最简;4、自由变量线性表示;5、自由变量取值构成不相关特征向量;6、λ的值就是对角矩阵元素
</code></pre>
<ul>
<li>对称矩阵(A^T = A)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性质
</li>
</ul>
<pre><code>* 对称矩阵的特征值为实数。证明:历史难题
* λ1和λ2是对称矩阵A的两个特征值,p1、p2是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若特征值不相等,则特征向量正交。证明:1、特征值关系代数表示;2、p1的代数关系式两边同时转置;3、两边同乘p2转变成p1和p2的关系;4、(λ1 - λ2)p1^Tp2 = 0,自然正交!
* A是n阶对称矩阵,必有正交矩阵P,使P^(-1)AP = P^TAP = Λ,Λ是以A的n个特征值为对角元的对角矩阵!
* 推论:若A为n阶对称矩阵,λ是A的特征方程的k重根,则矩阵A-λE的秩R(A -λE) = n-k,从而对应的特征值λ恰有k个线性无关的特征向量。证明:1、A-λE = Λ-λE = diag(λ1-λ,·····,λn-λ)相似;2、λ是矩阵A的k重特征根时,矩阵A的n个特征值就有k个等于λ;3、自然对角矩阵Λ-λE的对角元素恰有k个等于0;于是R(Λ-λE) = n-k,因为R(A-λE) = R(Λ-λE),自然R(A-λE) = n-k
</code></pre>
<pre><code>* 求出A的全部不相等特征值和重根数k
* 求基础解系,得到特征向量
* 特征向量正交化,单位化
* 注意的是:Λ对角元本质是矩阵特征值,必须与可逆矩阵P里面的特征向量一一对应!不得有误!
</code></pre>
<pre><code>* 1、利用A对称将A对角化,转求A^n = PΛ^nP^(-1)变成求Λ^n;2、求得矩阵A的特征值;3、求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4、求得特征向量组及向量组矩阵的逆矩阵,公式得解!
</code></pre>
<pre><code>* 解析几何便于研究二元二次方程所构成的曲线的集合性质,通常选在坐标旋转变换!
* n个变量,每个变量都是二次方。
</code></pre>
<ul>
<li>△△△△用矩阵形式表示二次型
</li>
</ul>
<pre><code>* f = x^T A x,其中A为对称矩阵。二次型和对称矩阵一一对应
</code></pre>
<ul>
<li>△合同变换与合同矩阵的概念
</li>
</ul>
<pre><code>* x变量向量 = y变量向量的线性表示,线性表示的系数构成一个新的可逆矩阵C,带入二次型,x变成y,A变成了C^TAC = B,B与A就是合同矩阵,
* 合同变换:变量正交化,变换坐标系。
</code></pre>
<pre><code>
</code></pre>
<ul>
<li>△二次型的标准形、规范形等概念
</li>
</ul>
<pre><code>
</code></pre>
<pre><code>
</code></pre>
<ul>
<li>△△△用正交变换和配方法化二次型为标准形
</li>
</ul>
<pre><code>
</code></pre>
<ul>
<li>△△正定二次型、正定矩阵的概念
</li>
</ul>
<pre><code>
</code></pre>
<pre><code>
</code></pre>
<ul>
<li>△△△用克拉默法则解线性方程组
</li>
</ul>
<pre><code>
</code></pre>
<ul>
<li>△△△△非齐次线性方程组有解和无解的判定方法
</li>
</ul>
<pre><code>
</code></pre>
<ul>
<li>△△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的概念
</li>
</ul>
<pre><code>
</code></pre>
<ul>
<li>△△△△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和通解的求法
</li>
</ul>
<pre><code>
</code></pre>
<ul>
<li>△△非齐次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及通解的概念
</li>
</ul>
<pre><code>
</code></pre>
<ul>
<li>△△△△用初等行变换求解线性方程组的方法
</li>
</ul>
</article>}

(一)关键绩效指标的内涵

关键绩效指标(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KPI)是指将组织战略目标经过层层分解而产生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用以衡量组织战略实施效果的关键性指标体系。其目的是建立一种机制,将组织战略转化为内部流程和活动,从而促使组织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

关键绩效指标作为一种绩效管理工具,其核心思想是根据“二八”原则,认为抓住找到组织的关键成功领域(Key Result Areas,KRA),洞悉组织的关键绩效要素(Key Performance Factors,KPF),有效管理组织的关键绩效指标,就能以少治多、以点带面,从而实现组织战略目标,进而打造持续的竞争优势。其中,抓住关键成功领域是为了实现组织战略而必须做好的几方面工作;关键绩效要素是对关键成功领域的细化和定性描述,是制定关键绩效指标的依据。关键成功领域、关键绩效要素和关键绩效指标始终保持着战略导向性,三者的关系如图所示。

基于组织战略的KRA、KPF和KPI的关系鱼骨图

关键绩效指标体系的内涵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关键绩效指标是衡量组织战略实施效果的关键性指标体系

关键绩效指标以战略为导向,即关键绩效指标是由组织战略层层分解得出的,是对组织战略的进一步分解和细化。当组织战略目标调整或改变的时候,关键绩效指标体系必须根据组织战略目标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或改变,特别是当组织进行战略转型时,关键绩效指标必须及时反映组织战略新的关键成功领域和关键绩效要素。

2.关键绩效指标反映的是最能有效影响组织价值创造的关键驱动因素

关键绩效指标必须是“关键性的”,是对组织成功具有重要影响的。关键绩效指标可以引导管理者将精力集中在能对绩效产生最大驱动力的经营行为上,并及时了解和判断组织运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提高绩效水平的改进措施。管理者应该抓住关键绩效指标进行管理,通过关键绩效指标将员工的行为引向组织的战略目标方向。

3.关键绩效指标体现的是对组织战略目标有增值作用的可衡量的绩效指标体系

关键绩效指标通过可量化或可行为化的方式,对管理者和员工的工作效果和工作行为进行最直接的衡量。组织通过关键绩效指标,可以落实组织的战略目标和业务重点,传递组织的价值导向,有效激励员工,确保对组织有贡献的行为受到鼓励,从而促进组织和员工绩效的整体改进与全面提升。

(二)关键绩效指标的类型

根据不同的标准,我们可以将关键绩效指标分为不同的类型。目前,其分类的依据主要包括关键绩效的指标层次、指标性质及其与组织战略目标的相关程度等。

1.按照关键绩效指标的层次划分

与绩效分为组织绩效、部门绩效和个人绩效一样,关键绩效指标体系也可以按照层次的差别分为组织关键绩效指标、部门关键绩效指标和个人关键绩效指标三个层次。其中组织关键绩效指标来自于对组织战略的分解;部门关键绩效指标来自于对组织关键绩效指标的承接和分解;个人关键绩效指标则来自于对部门关键绩效指标的承接和分解。这三个层次的关键绩效指标共同构成了组织整体的关键绩效指标体系。关键绩效指标体系的建立,强调在组织战略的牵引下,将组织的战略规划和目标通过自上而下的层层分解落实为组织、部门和个人的关键绩效指标,并通过在组织系统内推行关键绩效指标,将组织战略规划转化为内部管理过程和具体行动,从而确保战略目标的有效实施。

2.按照关键绩效指标的性质划分

根据指标性质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关键绩效指标分为财务指标、经营指标、服务指标和管理指标。其中财务指标侧重衡量组织创造的经济价值;经营指标侧重衡量组织经营运作流程的绩效;服务指标侧重衡量利益相关者对组织及其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态度;管理指标侧重衡量组织日常管理的效率和效果。这种分类方式的目标、范例和作用如表所示。

(三)基于关键绩效指标的绩效指标体系

虽然关键绩效指标根据不同的分类方式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但组织在实际构建以关键绩效指标为基础的绩效管理系统的时候,通常是以组织关键绩效指标、部门关键绩效指标和个人关键绩效指标为主体,其他分类方式为补充的。在管理实践中,关键绩效指标不是绩效指标的全部,还有一类绩效指标来源于部门或个人的工作职责,体现了组织各层次具体工作职责的基本要求,通常被称为一般绩效指标(Performance Indicators,PI)。在设计基于关键绩效指标的绩效管理体系的时候,通常组织层面的绩效指标都是关键绩效指标,而部门层面的绩效指标和个人层面的绩效指标则由关键绩效指标和一般绩效指标共同构成,如图所示。但是,不同部门所承担的这两类指标的构成不同,有的部门承担的关键绩效指标多,有的部门承担的关键绩效指标少,有的部门甚至不承担关键绩效指标。例如,对于一些支持性部门(如办公室、财务部、人力资源管理部等)而言,它们所承担的绩效指标更多的是来自部门的职能或职责,而不是源于组织战略的分解,因此,这类部门所承担的一般绩效指标所占比重较大,而关键绩效指标所占比重相对较小。个人层面的绩效指标也是由关键绩效指标和一般绩效指标构成的。

基于KPI的绩效指标体系

二、关键绩效指标的实施

关键绩效指标体系通常是采用画鱼骨图的方法来建立的。其基本思路是通过对组织战略的分析,找出组织获得成功的关键成功领域,再把关键成功领域层层分解为关键绩效要素。组织为了便于对这些要素进行量化考核和分析,还须将要素细分为各项指标,即关键绩效指标。组织要把战略置于绩效管理的核心,善用关键绩效指标来推进绩效管理实践,以发挥其战略导向的牵引作用。设计一个完整的基于关键绩效指标的绩效管理系统通常包含六个步骤,即确定关键成功领域、确定关键绩效要素、确定关键绩效指标、构建组织关键绩效指标库、确定部门KPI和PI以及确定个人KPI和PI,如图所示。其中,组织KPI的制定涉及关键绩效指标体系建立的前四步,这四步是设计关键绩效指标体系的关键和核心。

基于KPI的绩效指标体系的建立步骤

(一)确定关键成功领域

建立关键绩效指标体系的第一步就是根据组织的战略,通过鱼骨图分析,寻找使组织实现战略目标或保持竞争优势所必需的关键成功领域,即对组织实现战略目标和获得竞争优势有重大影响的领域。

确定组织的关键成功领域,还必须明确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这个组织为什么会取得成功,其成功依靠的是什么;二是在过去那些成功因素中,哪些因素能够使组织在未来持续获得成功,哪些因素会成为组织成功的障碍;三是组织未来追求的目标是什么,未来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这实质上是对组织的战略制定和规划过程进行审视,对所形成的战略目标进行反思,并以此为基础对组织的竞争优势进行剖析。某制造企业通过访谈和头脑风暴法,寻找并确定了该企业能够有效驱动战略目标的关键成功领域:优秀制造、市场领先、技术支持、客户服务、利润与增长和人力资源,如图所示。

某制造企业关键成功领域的确定(示例)

(二)确定关键绩效要素

关键绩效要素提供了一种描述性的工作要求,是对关键成功领域进行的解析和细化。它主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每个关键成功领域包含的内容是什么;第二,如何保证在该领域获得成功;第三,达成该领域成功的关键措施和手段是什么;第四,达成该领域成功的标准是什么。上述制造企业的关键绩效要素如图所示。

某制造企业关键绩效要素的确定(示例)

(三)确定关键绩效指标

对关键绩效要素进一步细化,经过筛选,关键绩效指标便得以确定。组织在选择关键绩效指标时应遵循三个原则:(1)指标的有效性,即所设计的指标能够客观地、最为集中地反映要素的要求;(2)指标的重要性,通过对组织整体价值创造业务流程的分析,找出对其影响较大的指标,以反映其对组织价值的影响程度;(3)指标的可操作性,即指标必须有明确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容易取得可靠和公正的初始数据,尽量避免凭感觉主观判断的影响。以优秀制造和市场领先为例,该企业确定的关键绩效指标如图所示。

某制造企业关键绩效指标的确定(示例)

(四)构建组织关键绩效指标库

组织在确定了组织关键绩效指标之后,就需要按照关键成功领域、关键绩效要素和关键绩效指标的三个维度对组织的关键绩效指标进行汇总,建立一个完整的关键绩效指标库,作为整个组织进行绩效管理的依据。上述制造企业汇总后的关键绩效指标库如表所示。

表某制造企业的关键绩效指标汇总表(示例)

(五)确定部门KPI和PI

部门绩效指标一般由关键绩效指标和一般绩效指标构成。关键绩效指标绝大部分来自于对组织关键绩效指标的承接或分解,也有一部分是部门自身独有的指标。一般绩效指标通常来源于流程、制度或部门职能。

组织目标的实现需要部门的支持。对组织关键绩效指标的承接和分解是制定部门绩效指标的关键环节。因此,管理者在获得组织关键绩效指标后,就应当考虑将这些指标通过承接和分解两种形式落实到具体部门,形成部门关键绩效指标,如图所示。

首先,管理者要确认这些指标能否直接被相关部门承接。有些关键绩效指标是可以直接被部门承接的,如单位产值费用降低率、新产品立项数等,这些关键绩效指标就可以直接被确定为部门关键绩效指标。

其次,对不能被直接承接的指标,则需要管理者对这些指标进行进一步的分解。对关键绩效指标进行分解的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按照组织结构分解,二是按主要流程分解。例如,“次品废品降低率”这一关键绩效指标需要由采购部门的“采购有效性”、品质保证部的“不合格品再发生率”和生产部的“生产技术问题处理的有效性”几个指标共同支撑才能实现。

部门关键绩效指标的确定

在一般情况下,组织关键绩效指标需要全部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否则必然会导致重要工作遭到忽视。部门关键绩效指标的确定也可以被看作在组织关键绩效指标库中根据分工进行指标选择的过程。例如,某汽车制造厂按照指标承接和分解的原则,将组织关键绩效指标落实到具体的部门,该汽车制造厂关键绩效指标的分解矩阵如表所示。

表某汽车制造厂关键绩效指标分解的矩阵表(示例)

表某汽车制造厂关键绩效指标分解的矩阵表(示例)

由于部门绩效指标通常包含关键绩效指标和一般绩效指标,并且所有的绩效指标都需要全面体现在部门绩效计划中。上述汽车制造厂的销售中心通过承接或分解组织关键绩效指标确定了部门的关键绩效指标,再补充来自于部门职责和工作流程的一般绩效指标,就获得了该部门的绩效指标体系,如表所示。

某汽车制造厂销售中心绩效计划表(示例)

(六)确定个人KPI和PI

个人关键绩效指标的确定方式同部门关键绩效指标的设计思路一样,主要是通过对部门关键绩效指标的分解或承接来获得的,如图所示。个人绩效指标体系同样包括关键绩效指标和一般绩效指标两类指标。其中一般绩效指标通常来源于员工所承担职位的职责,也有部分来自于对部门一般绩效指标的承接和分解。

个人关键绩效指标的确定

所有部门关键绩效指标最终都需要有人来承担,这样才能确保组织战略能够有效指导员工的工作行为。但是,不同的岗位承担关键绩效指标的数量有很大的差异,有的岗位承担的关键绩效指标数量多,有的岗位承担的关键绩效指标数量少,甚至有的岗位承担的全是一般绩效指标,没有关键绩效指标。从某公司企管部信息化管理员的绩效评价表中可以看出,该员工承担了六个关键绩效指标和三个一般绩效指标,如表所示。

某公司员工月度绩效评价表(示例)

三、指标权重与员工责任

设计良好的关键绩效指标是绩效管理成功的保障,它所提供的基础性数据是绩效改进的依据和绩效评价的标准。通常关键绩效指标对个人行为具有引导和规范作用。不同类型的指标以及同一被赋予不同权重的指标,都会对员工产生不同的影响。

一个岗位的关键绩效指标的数量一般应该控制为5~10个。指标过少可能导致重要工作被忽略,指标过多可能出现指标重复现象,并且可能分散员工的注意力。每个指标权重一般不高于30%,但是也不能低于5%。

指标权重过高可能导致员工“抓大放小”,而忽视其他与工作质量密切相关的指标;而且权重过高可能造成绩效评价的风险过于集中,万一员工未完成该指标,则其整个绩效周期的奖金薪酬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指标权重太低则对评价结果影响力小,也容易造成无法突出重点工作的问题。为了便于计算,指标权重一般取5的倍数,得分也一般使用线性变化计算比例。表所示为对每种类型的关键绩效指标的权重分配进行的举例说明。

关键绩效指标类别(示例)

员工绩效是结果与行为过程的集合体。对于处在不同层次和担任不同角色的员工而言,反映其工作绩效结果和行为过程的关键绩效指标所占的比重是不一样的。因此,组织在设置关键绩效指标权重时,就要考虑员工所处的不同层级。由于高层管理者对组织的整体经营管理负责,因此对财务指标负有更大的责任,也就是说,在其评价指标中,财务指标所占的权重应较大。中层管理者的经营、服务类指标的权重应该更大,如图所示。

关键绩效指标权重在不同层级员工中的分配

在一个企业中,履行不同职能的员工对企业绩效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这决定了其对关键绩效指标的责任也有所不同。企业前端部门(销售等)比后端部门(生产等)的财务指标权重大;一般情况下,职能部门的财务指标权重偏小,经营、服务指标权重偏大,如图所示。

关键绩效指标权重在不同职能员工中的分配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excel线性得分怎么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