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行旗下几家上市公司?

几乎每个行业风口的到来,都催生了一个庞大的富人群体;而风口的变化,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不同年度首富的归属。

富人的分化某种程度上折射出这个群体不同个体禀赋与能力的差异,有人实现了超常规的财富逆袭,有人任凭风云变化地位岿然不动,还有人在经历长长的财富抛物线后最终消失,他们或败于灰色的游走东窗事发,或败于现实无法支撑的宏大野心导致的资金链断裂,或败于行业下行船大难掉头的折戟沉沙。中国富人阶层在财富跃升之后的价值拷问与思索,将最终决定其带给社会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高度。

富人榜背后,到底有怎样的资本故事,挖掘似乎远无止境。

2016年9月27日,服刑16年的牟其中出狱。这位曾经以“罐头换飞机”的中国第一代首富,在2000年因“信用证诈骗”罪被判刑,在他入狱的16年间,妻离子散,一手创办的南德集团资产也被查封。在牟其中十余年的铁窗岁月中,中国商界风云涌动,富人阶层起起落落——常青树逐年减少,消失的富人逐年增加,一夜暴富、大起大落的财富故事从未停止,创富行业轮番更迭,就连首富之位也反复易主。某种程度上,牟其中只是中国富人阶层财富故事的开始。

民营企业是中国经济中最具活力的一分子,富人榜更是可以称为中国民营经济的风向标与晴雨表。通过梳理过去15年富人榜的变迁,不仅可以看到民营企业家财富的膨胀史,还能看到整个民营企业家群体生存环境的变化,从而聚焦中国经济、社会机制、创富环境的流变,以期为生产力的进一步释放提供参考。

何以成就长青树:风口的选择大于自身的努力

年的14年间,共有1696人登上过新财富500富人榜。他们之中,年的7年间连续上榜的财富“恒星”,共有106位;而将时间拉长一倍,14年持续上榜的“恒星”亦锐减一半,只有55位,占比仅3%(表1)。商场云波诡谲,财富亦增减于无形,究竟有哪些因素,使这55位富人成为名副其实的常青树呢?

表1:年新财富500富人榜连续14年上榜名录

融捷投资管理/广东广州
华凌集团/新疆乌鲁木齐
广汇集团/新疆乌鲁木齐

最大程度获取了行业急速增长带来的爆发性红利

这55位常青树绝大部分分布在房地产、汽车制造、大消费、能源、金融等领域。其中房地产行业以16人之多领跑。

房地产富豪在富人榜占据绝对优势的趋势在2013年达到顶峰,这一年,500富人榜中有109位富豪与房地产直接相关,前十名富人中有王健林、许家印、杨惠妍、许荣茂等四人入围。2010年分列500富人榜第一、第二位的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恒大集团许家印,是跟随中国城镇化浪潮发家的典型代表,分别代表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住宅地产和商业地产两种模式。

大消费领域同样是诞生常青树的沃土。过去15年,是经济增长带动消费成长的15年,家电、食品饮料、纺织服装、日用品等领域同样孕育了不少常青树,食品饮料行业更是诞生了年度首富。

娃哈哈集团的宗庆后,通过独创的一套“联销体”管理模式,将全国各地6000多个一级批发商以及三四万个二级、三级批发商编织在一起,结成利益同盟体,取得空前成功,娃哈哈成为家喻户晓的品牌,随后宗氏家族以“娃哈哈”品牌相继向童装、商业地产、商贸等领域扩张了160多家企业,并在2013年夺得首富宝座。此外,还有美的何享健、喜之郎李永军、恒安许连捷、红豆周耀庭等一批大消费领域的常胜将军。

伴随消费的繁荣,家电零售行业出现了两大专业而强势的卖场渠道商——黄光裕创办的国美电器和张近东创办的苏宁电器。这一北一南两家渠道商,带动家电业迎来“渠道为王”的时代。黄光裕和张近东随之财富暴涨,并且从未缺席过富人榜。

大规模城镇化和内需增长,还有一个相同的映衬指标,就是汽车消费的持续上升。连续上榜的55位常青树中,有6位富人涉足汽车领域。包括重庆力帆集团尹明善、吉利汽车李书福、福耀玻璃曹德旺、万向集团鲁冠球家族、隆鑫控股涂建华、比亚迪王传福等。

富人榜上的常青树几乎包揽了衣、食、住、行四大领域,可见广义上的大消费领域,始终是刚性需求,受经济波动影响较小。当然也不可忽视其中“天时”的因素。纵观这些常青树富豪,几乎无一不是各自领域的先驱,如此才有机会抓住行业的风口、获取爆发性红利。比如,宗庆后如果不是早在1989年就开始依托校办工厂生产娃哈哈饮料,只怕日后也难以成为饮料首富;1987年,17岁的黄光裕就离开汕头北上京城,在珠市口开出一家面积不足100平方米的电器店,十几年后才成就家电渠道霸业;许连捷和施文博创立恒安公司的1985年时,国内女性卫生巾市场还完全是一片空白;而最为典型的常青树富人鲁冠球,更是早在1969年就带领6名农民集资4000元创办公社农机厂。

互联网红利成就了新生代常青树富人

55位常青树富人几乎全部出自传统产业,网易的丁磊成为了唯一例外,这主要因为2003年我们第一次编制富人榜时,互联网行业尚未整体性崛起,日后的风云大佬们皆未入榜。假如我们将起点推后一年,自2004年起,李彦宏、马云、马化腾即开始在榜单崭露头角,盛大陈天桥更是在2005年夺得首富宝座,再往后江南春、雷军、周鸿祎、刘强东等鱼贯上榜。2014年,马云、马化腾、李彦宏三巨头更挺进前十,BAT终结了房地产多年来在前十的优势地位。及至2016年,互联网新贵们更是以绝对优势拿下了前十中的6席。

房产富人式微,互联网富人强势崛起,这一变化折射出中国经济由传统行业向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领域转变。这类新兴产业迅速带动了一批新锐富豪杀入富人榜,展露锋芒,并大大拉低了富人榜上榜者的年龄。据新财富过往统计,40-59岁是富人榜中人数最多的年龄段,其中40-49岁年龄阶段的富人占43.2%,50-59岁年龄阶段的富人占34%。然而,互联网富人上榜时年龄普遍低于这一平均年龄。美团网王兴、聚美优品陈欧2015年上榜时,分别只有33岁和32岁。大疆创新汪滔、滴滴出行程维2016年上榜时,年龄分别是35岁和33岁。

近三年,30+富人在富人榜上呈现大跃进之势。2016年上榜的3字头青年富人达17位,同比增长70%,创历年之最。其中新入榜的青年富人11位,有6位从事TMT行业,皆为白手起家。

新锐富豪的另一个共同特点是,从创业到上榜的时间大大缩短。荣智健从艰辛创业到登上富人榜,用了26年时间,黄光裕用了17年;互联网中青一代中,丁磊用了8年,陈天桥仅用了5年,雷军更是只用了4年。且2014年才首次上榜的雷军,就排在当年的第26位,次年就挤进了前十。2016年,雷军排在富人榜第六位,在他前面的是BAT三教主以及王健林、宗庆后。

互联网的特质让年轻的创业者置身于一个全新的竞争领域——隔绝了国资力量,不需要争夺自然资源,不需要经营政府关系或寻求权力寻租,他们未经世故因而锐气十足,没有与老一辈企业家相比拟的政治智慧,并不影响他们在自己的领域如鱼得水。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以互联网为核心的TMT各细分领域源源不断的爆发式增长,站在风口的新锐们将越来越多地步入常青树富人之列。

地域与政策因素同样是成就常青树富人的沃土

相较于抓住行业风口的“天时”,创业所在区域的“地利”,同样是造就常青树富人的客观因素。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外加成渝地区,几乎囊括了所有常青树,形成了明显的富人集聚效应。长三角则是中国造富能力最强的区域。从单个城市来看,北京、上海一骑绝尘,紧随其后是杭州、广州和深圳。东部地区良好的政策环境、领先的经济基础、优渥的产业土壤、先进的商业理念环境等,都是诞生富人和让富人长留的重要原因。

地处西南的重庆诞生了三位常青树富人,分别是力帆集团尹明善、隆鑫控股涂建华、东银集团罗韶宇家族,他们的主业或多或少都与摩托车、汽车制造相关。早年重庆摩托车生产形成了一个上下游供应链和良好的产业生态集群,构成其他地区没有的优势。

常青树富人之所以成为常青树,主动或被动地早于其他人享受政策红利也是重要因素。这个特征在汽车、金融领域表现尤为明显。

曾几何时,汽车领域是民营企业的“禁区”。为了突破这个禁区,吉利李书福为此奔走了十年。基于中国加入WTO的契机,2001年吉利汽车出现在国家经贸委的第六批生产许可公告中,才算是真正拿到了“准生证”。这也被认为是“汽车工业向民企开放”的标志。产业政策放宽,民营资本犹如开闸的洪水大规模涌入,汽车产业由此开启了十余年的黄金时代。和吉利一样较早介入汽车领域的民营企业家们,一同享受了这笔政策红利。

在国家严格限制民营资本涉足金融领域的背景下,能拿到特殊“路条”者,显然能获得超额的财富积累。刘永好、卢志强、张宏伟、鲁冠球、郭广昌等,无不受益于此。前三者由于是中国首家民营银行——民生银行的三大主要股东,皆在该行以少量投资获得巨额回报。以张宏伟为例,其控制的东方集团以2.23亿元的原始投入,获得115.79亿元收益,回报高达51.92倍。刘永好与卢志强在民生银行同样也获得百亿级的收益。

而鲁冠球与郭广昌较早借助金融平台完成“实业+金融”模式的跨越,有效促进了其日后的产业扩张。鲁冠球早在1999年就全资拿下了上海浦江期货(后更名为“通联期货”),之后又实现了对万向信托、民生人寿、万向财务的绝对控制。2001年末,复星系也开始运作德邦证券的筹备事项,并最终拿下控制权,从此在获取金融牌照的道路上一发而不可收拾,先后拿下了德邦基金、中州期货、复星人寿等金融机构。

常青树的分化:禀赋与能力的差异

富人榜2003年的入榜门槛为2亿元,2016年已提升至65亿元,据此计算,中国最富500富人的财富年均增速约为30%。相对这一“大盘指数”,连续14年上榜的常青树富人,呈现出三种典型的变化:有人财富增速大幅超越大盘,排名迅速蹿升;有人排名始终保持稳定;有人财富虽然缓慢爬升,在富人榜中的地位却每况愈下(表2)。而这种变化轨迹的分化,某种程度上也体现出这个顶尖群体禀赋与能力的差异。

表2:常青树富人在富人榜上的典型变化情况
2003年财富(亿元) 2016年财富(亿元)
注:1)数据来自新财富500富人榜;2)表中标“*”者为2004年数据

BAT教主成为当仁不让的财富逆袭代表。以“鹅厂”小马哥为例,2004年他首次入榜时排在第398位,财富仅3.5亿元,属于“垫底”阶层。2012年后其财富加速上扬,及至2016年,高达1366亿元,排序也逆袭至第2位。其逆袭轨迹,犹如满轮长虹般壮观,中途几乎没有任何波折。

马化腾的财富增长,简单地用“站在了风口”来解释显然无法让人认同。作为中国互联网界最佳产品经理的马化腾,对于用户体验的极致追求,以及在文化上对于外来团队的包容,因而微信的诞生与壮大并不是偶然。

当然,在传统行业的富人也不乏逆袭的典型,比如何享健家族。2003年,何享健家族以2.7亿元的财富排在第321位,2016年则以685亿元财富飙升至第8位(图2)。其财富增速超出多数常青树,在于实现了三个主要跨越。一则,在电饭煲等日用家电市场渐趋饱和之时,美的及时切入到冰箱、空调等制冷家电市场爆发的新风口;二则,2013年美的实现整体上市,将旗下除地产之外的所有资产实现了证券化,何氏家族财富实现二级跳;三则,何享健与何剑锋父子联袂在金融领域耕耘,特别是何剑锋执掌的盈峰投资,已经成为何氏家族资本运作的另一主体,父子控制的金融资产据称已达千亿元规模。

曾经主宰家电渠道的“北国美、南苏宁”两大霸主,掌舵人的财富轨迹却是截然不同。张近东2003年首次入榜时以5.8亿元的财富排在179位,2008年以财富峰值的351亿元排在第6位,及至2016年略降至319亿元,排在第44位(图3)。而国美黄光裕2003年首次入榜时即以46.8亿元财富排在第3位,同样在2008年以400亿元的峰值财富继续保持在第3位,及至2016年其财富下滑至150亿元,名次也下滑至第147位。

从二者的财富及富人榜位次变化轨迹来看,张近东依然属于快速跃身的典型代表,而黄光裕则属于滑落的典型代表。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反差呢?

同为线下零售的国美与苏宁,皆受到了来自以京东、阿里为代表的电商的强势冲击,但在应对举措上,苏宁显然拥抱电商更为积极,其连续多年不遗余力培育自有电商平台苏宁易购,推行线上线下价格一体化,并且通过收购红孩子、PPTV等互联网平台为自身导流,2013年将苏宁电器更名为苏宁云商,宣示其拥抱B2C的坚决。反观国美,虽然有黄光裕入狱的不利因素,国美一度也在积极进军B2C领域,一方面收购了库巴网,另一方面启动了自有电商平台国美在线,但久未见起色之后,国美选择了从电商撤退,收购而来的库巴网也关闭了之。

虽然苏宁的线上线下融合之路依然艰难,但是张近东并未打算放弃。同时,张近东引进阿里巴巴作为战略性股东,虽然并未见对苏宁的电商转型具有实质的促进作用,但至少对苏宁的股价稳定作用还是“功勋卓著”的。当前,1300亿元的销售收入的苏宁,市值达到了1000亿元;而660亿元收入规模的国美,市值却仅有200亿元。黄光裕与张近东财富数额的分水岭就此形成。按当前的位次滑落速度,曾经有着首富光环的黄光裕,日后跌出富人榜榜单也并非完全不可能。

在游戏领域也存在着类似情况的一对人物:陈天桥与丁磊。陈天桥的盛大游戏曾经在端游领域雄霸天下,他本人甚至在2005年登顶首富。随着盛大在之后的页游、手游屡失机会,陈天桥也日渐边缘化,其虽未跌出富人榜但地位已然不断下滑。丁磊的网易,虽说在游戏领域遭遇腾讯的强压雄风不再,但丁磊至少还是守住了基本盘。

排名保持稳定者的典型有鲁冠球。2003年,鲁冠球以52.4亿元的财富排在第2位,2016年,其财富已膨胀至450亿元,而排名仅稍跌至第21位(图5)。鲁冠球的排名虽说有所波动,但从未跌出前50位。类似的还有卢志强、刘永好、刘永行、郭广昌、许荣茂等人,几乎始终在前50位之内小幅变动。这背后有哪些共同的因素作用呢?

来看看被外界称为“民企不倒翁”的鲁冠球。1969年开始步入商界的鲁冠球,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已是风云人物,至今创业40多年屹立不倒,而当年与他拥有同样知名度的诸多企业家,早已消失在商业大潮中。在中国宏观政策一轮又一轮的洗礼中,鲁冠球练就了超强的政治敏感度。他总结出来的经验就是,必须与政府走得近,但要避免与特定的官员走得近。与鲁冠球一样,刘永好、刘永行等人也都是在政商关系上拿捏到位的“老司机”了。

与此同时,他们无一不是通过产业的多元化投资,来对冲单一行业的波动风险。比如,鲁冠球控制的万向系,从小小的汽车配件万向节开始,发展成为横跨汽车、能源、房地产、金融、农业等产业的多元化集团。

排名显著下降者中,最为标志性的人物当属荣智健了。

一个家族要打造百年的传奇,需要几代人的努力,而要将这根基毁于一旦,只需一个错误决策。2007年,中信泰富与渣打银行、花旗银行等在内的13家银行签下了24款外汇累计期权合约。然而,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澳元大跌,2008年10月20日,中信泰富发布公告称,公司因此产生了147亿港元亏损。

作为中国民族资本第一家族的荣氏家族,祖上留有遗训称:固守稳健、谨慎行事、绝不投机。荣智健执掌的中信泰富却重资本运作而轻实业经营,其中不乏投机行为,一着不慎即从首富滑落到了第200位。

榜单上的常青树中,那些排名显著下滑者多数都有一个基本特征,主业相对单一以及涉足的都是某一细分领域,市场空间相对有限,当市场空间趋于饱和时,其财富的增长也就逐渐止步。若不扭转颓势的话,日后逐渐跌出榜单也不奇怪。

经历财富抛物线轨迹的富人

与排名显著下滑者具有同样代表意义的,是经历抛物线轨迹的富人。这些人最大的特征是,处于周期性的重化工业行业之中,且主业相对单一,当行业处于上升期时,其财富跟随上涨,而行业步入衰退期时,其财富则跟随缩水。2009年登顶首富的沙钢沈文荣、2011年登顶首富的三一梁稳根,便是这个变化的直接写照。

2003年,梁稳根仅以3亿元的财富排在第311位,此后他的财富数额一路走高,并在2011年以500亿元登顶首富。然而,这一励志故事好景不长,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梁稳根在富人榜中的位次也一路下行,到2016年时已经跌落到第75位,财富数额也缩水过半。

类似的还包括沙钢集团沈文荣、建龙集团张志祥、海鑫钢铁李兆会、熔盛重工张志熔等人,海鑫钢铁、熔盛重工甚至直接陷入破产重整的泥潭。所以,有时候不必过度迷信富人的超强能力,即便是常青树富人,很多时候不过都是运气不错赶上风口而已,风停了,创富故事也就基本结束了。

那么,有没有进入在周期性行业却又抵抗住了行业衰退的富人呢?当然有了,比如2001年之后,分别进入了钢铁、电解铝等重化工业领域的郭广昌、刘永行等人。他们的秘诀并不是阻止了行业的下滑,而在于通过多元化的投资有效对冲了周期性的风险。

郭广昌的复星系,除了钢铁、能源业务,还有医药、金融、零售等非周期性业务。刘永行的东方希望,除了电解铝业务,还有农牧、饲料、金融投资等业务板块。这使得他们在周期性业务下滑时,能从容依靠其他业务来弥补与对冲。

作为金字塔尖的富人们,个人能力断不至于有天渊之别,他们之间的分化,往往在于一念之间的选择或者不同的风险偏好。

消失的富人:探寻大败局中的规律

长期以来,富人榜也被人们戏称为“杀猪榜”,这是因为,常青树只是少数,大多数时候富人榜上充斥着大起大落、各领风骚三五年的风云故事。当然,还有更多昙花一现的故事。从光鲜到陨落,他们分别有着怎样的原因?其中又有着怎样的规律?

“政商关系”是问题富豪消失的“黑洞”。这个名单可以列出长长一串:周正毅、刘汉、徐明、丁书苗、吴兵……不论是民营企业家主动“腐蚀”官员,还是官员主动向民营企业伸手,这种利益捆绑终究不是终极出路,企业家能力和企业组织形式才是决定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曾经的湖北省首富兰世立,一手创办的东星航空因资金链问题折翼,他感慨,“民营企业要讲政治,但是不能突破底线,离某些官员要远一点,宁愿少赚点钱,少打交道,其实你不找他,他也不会找你”。

能将企业做大做强的企业家,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超常规”的胆识和魄力。现实的是,“超越常规”是一把双刃剑,运气好时是李书福式的超前谋略,运气不好,则很容易碰触规则的边界,尝到折戟沉沙的苦果,牟其中、顾雏军是这类人的典型代表。

顾雏军上世纪80年代末因发明非氟制冷剂,掘到第一桶金。2000年,顾雏军创办的格林柯尔在香港创业板上市,融资5.5亿港元。

2002年开始,格林柯尔连续上演“蛇吞象”的并购大战,相继收购处于科龙电器、原吉诺尔电器全部资产、亚星客车等,缔造了一个横跨家电和汽车的产业资本帝国。然而同时,外界抨击他的收购是“侵吞国资,强取豪夺”。2005年顾雏军被立案调查,罪名包括金融诈骗、挪用公款等。同年,顾雏军从富人榜上消失。2008年顾雏军获刑十年,不过罪名变成了虚假注册罪、违规不披露重要信息罪、挪用资金罪等。2012年出狱后的顾雏军开启了坎坷的谋求平反之路,至今尚无结果。

一手创办新华人寿的关国亮也是个颇具争议的存在。在他掌控的8年间,新华人寿跃居全国四大寿险公司之一。关国亮年连续三年登上富人榜,名次最高时排在286位。2006年关国亮被中国保监会宣布暂停履行董事长职务。中国保监会调查发现,关国亮通过帐外向关联公司拆借巨额资金,通过隐性平台进行房地产和长期股权投资,其历年累计占用新华人寿资金累计约130亿元。

彼时,保险投资并未全面开放,关国亮的系列运作属于违法行为。在关国亮倒下的这些年,中国保监会对保险资金投资监管放松,相继颁布了《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保险投资股权暂行办法》、《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暂行办法》等。为此,有人感叹关国亮生不逢时。

消失的富人中,有一部分因为踩错了行业周期,或在行业进入下行通道时,因管理不善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大船掉头,导致财富一夜倾塌。过去十多年,钢铁、煤炭和光伏行业,都曾上演过极其相似的盛极而衰的弧线。

煤炭产业到达巅峰的2008年,上榜的山西富豪共有13位,其中就有十位是“煤老板”。2014年,山西上榜富人只剩两人,分别是美锦能源集团的姚俊良和主业为房地产的昌通集团张三货。

2001年乘着光伏发电行业需求旺盛的东风,施正荣一手缔造了尚德神话,并在2006年登上榜首。此后很快,因光伏产业形势逆转,产能过剩,全行业千疮百孔,加上尚德内部决策失误,施正荣深陷财务泥潭,2013年在尚德电力破产重整中出局,最终消失于富人榜。

资本运作败局,资金链断

德隆系唐万新可以称得上民营资本中实施产融整合模式的“带头大哥”。他的所谓产业整合,基本模式是圈定农业、机电以及汽车行业,通过控制上市公司,装进实业,利用杠杆原理从资本市场融资,再继续顺着产业整合概念进行并购,如此循环,将雪球越滚越大。2003年高峰时期,德隆系手中握有170多家子、孙公司和包括证券、银行、保险等在内的近20家金融机构,资产规模达1600亿元。

随着产业战线的拉长,产业整合效益的速度无法跟上金融扩张的速度,德隆的资金链条的愈发紧张。2004年4月,资金饥渴到极致的唐万新抛售流通股套现,引发德隆系上市公司股价狂跌,德隆帝国在短时间内崩溃。2004年7月唐万新被捕,德隆系一系列非法融资手法随之被公诸于众。2006年,唐万新因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操纵证券交易价格罪,被判处有期徒刑8年。

经济流变、产业纵横考验着企业的经营能力,在消失的富人中,因商业模式、创新能力、形势判断失误等经营不善而大浪翻船的富人亦有一定比例。中新地产郦松校在地产膨胀的年大肆储备土地,扩张规模。然而由于对市场判断出现严重失误,销售回款不能支撑各项费用,中新地产陷入资金链危机,成为金融危机中倒下的地产商之一。

此外,创立了“五谷道场”品牌的中旺集团王中旺、卓达集团的杨卓舒等,均是过去十多年中因为遇到资金链断裂而落榜的富豪。

人们往往习惯性忽视富豪们的压力和精神世界,但焦虑并没有因为富人的财富而绕道。2014年9月,55岁的闰土股份控制人阮加根跳楼身亡,此前他曾五次上榜。有媒体报道,他生前有焦虑、抑郁倾向。2008年4月29日,涌金系掌门人魏东在北京紫竹院附近的居所坠楼身亡,年仅41岁。2005年1月4日,陕西金花集团副总裁徐凯在西安一酒店上吊自杀,时年56岁。彼时,金花集团发展平稳,资产雄厚,据报道徐的自杀,更多是个人生活及健康问题所带来的压力。

公司灵魂人物的突然离世或多或少会给公司的发展蒙上一层阴影,北生药业是前车之鉴。2008年4月,北生药业董事长何玉良在北京突然因病去世,此前他曾经在2005年和2006年两次上榜,是广西北海的知名富豪。何离世后,临危受命的25岁的女儿没能挽救已然危机四伏的北生药业,不久公司债务危机爆发,随后步入破产重整程序。2014年7月,北生药业在一次重组完成后易主。

上榜的1696位富豪中,有505人仅出现过一次,占了1/3,他们上榜时大多排在300名开外。如果剔除近三年数据,年间,富人榜上昙花一现的富人也有360位。其中隐藏着一类神秘富豪。他们原本躲在非上市公司复杂的股权结构中,因为关联公司资产证券化一举被推倒公众面前,短暂的现身之后又闪退,留给公众一堆问号。

2004年夏天在香港上市的平安保险第五大股东“源信行”的绝对控制人刘方,凭借所控制的“宝华投资”持有平安保险6.67%的股权的郑建源,是其中较早受到关注者。2007年西部矿业上市,同样催生了一批神秘富豪。

在非上市公司中,隐蔽的股权结构之下隐藏的富豪并不少见,即使是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通过信托或金字塔式的多层控制等隐蔽方式控制着企业,同样让外界难以找寻踪迹。富人榜背后,到底有怎样的资本故事,其挖掘远无止境。

}

  故事是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已经发生事。或者想象故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名人创业成功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名人创业成功故事 篇1

  马云-阿里巴巴创始人,被称为“创业教父”。以前的创业艰辛、近日的荣耀辉煌,使得这位卓越企业家身上有散发不完的光环在萦绕,下方就来看看马云创业故事吧,听听他的创业经历、伟大梦想、经营哲学和人生感悟。阿里巴巴无疑是中国互联网史上的一次奇迹,这次奇迹是由马云和他的团队创造的。但是阿里巴巴创业开始,钱也不多,50万,是18个人东拼西凑凑起来的。50万,是他们全部的家底。然而,就是这50万,马云却喊出了这样的宣言:我们要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要进入全球网站排行前十位!那是1999年。1999年,中国的互联网已经进入了白热化状态,国外风险投资商疯狂给中国x网络公司投钱,网络公司也是疯狂地烧钱。50万,只但是是像新浪、搜狐、网易这样大型的门户网站一笔小小的广告费而已。

  阿里巴巴创业开始是相当艰难,员工的工资只有500元,公司的开支很节俭。外出办事,发扬“出门基本靠走”的精神,很少打车。据说有一次,大伙出去买东西,东西很多,实在没办法了,只好打的。大家在马路上向的士招手,来了一辆桑塔纳,他们就摆手不坐,一向等到来了一辆夏利,他们才坐上去,正因夏利每公里的费用比桑塔纳便宜2元钱。阿里巴巴以前正因资金的问题,到了几乎维持不的地步。8年过去了。2007年11月6日,阿里巴巴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市值200亿美金,成为中国市值最大的互联网公司。马云和他的创业团队,由此缔造了中国互联网史上最大的奇迹。中国大部分想创业的人都是一样,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他们比马云聪明多了,能想出十分多的创业好点子来,但是他们从来没有去执行过。正因他们有着太多的借口和理由。“我没有钱。”他们都这样想。于是,他们继续过他们平庸的生活。这天看到了俞敏洪在北京大学2008年开学典礼上的发言,俞敏洪在发言的最后说了这样一段话,让我个性感动,他说:人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但是有的人一生过得很伟大,有的人一生过得很琐碎。如果我们有一个伟大的理想,有一颗善良的心,我们必须能把很多琐碎的日子堆砌起来,变成一个伟大的生命。但是如果你每一天庸庸碌碌,没有理想,从此停止进步,那未来你一辈子的日子堆积起来将永远是一堆琐碎。看完之后,你还会对自己创业没有资金或没有其他什么的找借口吗?你要做的是:想到了,立刻就去做!像马云那样,只要你发奋了,世界上,其实没有你做不到的事情!

  名人创业成功故事 篇2

  “首富轮流做,今日到我家”,用这句话来形容如今的李河君是最为恰当的了,1月27日,汉能薄膜发电股价狂涨,上涨10.36%,成为了全球市值最大的光伏企业,加上水电、地产等非上市公司资产,使得汉能薄膜发电股东李河君身价达到2000亿,超越了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成为了新一届中国首富。

  李河君出生于广东省河源市,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94年,李河君创建汉能控股集团。汉能自成立之日始即致力于“用清洁能源改变世界”。汉能已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清洁能源发电公司,以及全球最大的薄膜太阳能企业。

  李河君1988年大学毕业后,靠着从大学老师那借来的5万元起步资金,通过卖电子产品、玩具等,和17个伙伴一起,通过6年的积累,到1994年底积累了七八千万的资本。本来打算收购上市公司坐庄,但是经过对水电站市场的考察之后,李河君改变了初衷,转而进入了能源行业,以1000多万元收购了河源东江上一座装机容量为1500千瓦的小水电站。之后,再次通过并购将旗下电站的装机量扩大到了几十万前往,产业覆盖浙江、广东、宁夏、云南、广西等地。

  2002年,云南省规划建设8座百万级千瓦水电站,李河君签下其中的6座,总装机规模达2300多万千瓦。但是这一计划却遭到了当地发改委的阻挠,因为发改委不相信李河君能干成。于是,李河君愤然将发改委告上了法庭,李河君最终拿到了金沙江上“一库八级”中资源最好的金安桥水电站,该电站总装机容量300万千瓦。

  2009年,李河君开始进行产业升级,涉足到了光伏行业。当时,正式光伏行业的“拐点”。此前,得益于欧洲市场的巨大需求,光伏产业飞速发展,2008年光伏全球安装量增长了1倍以上。但是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中国的的光伏行业进入了衰退期,很多知名企业都因为产能过剩而破产,包括无锡尚德。

  李河君进入光伏行业时,选择了薄膜太阳能领域并于2011年寒冬来临之际开始投产。2012年,李河君即宣布投产的8大光伏基地总产能已经达到3GW,超越美国第一太阳能公司(FirstSolar),成为全球最大的薄膜太阳能企业以及太阳能发电系统集成商。

  尽管薄膜的市场远不如晶硅,市场占有比例还不足1层。但是,李河君却在公司内部力排众议、大举投资薄膜太阳能,并且还在多个场合推崇薄膜发电技术的前景,甚至表示“薄膜发电引领终极能源革命”。

  进入光伏领域之后,李河君频繁出现在公众面前,或参加会议,或接受媒体采访,向外界宣传薄膜发电技术的广阔前景。2013年底,李河君著书《中国领先一把》,提出以光伏革命解决中国的能源瓶颈、助推经济转型。李河君认为,太阳能是最符合21世纪发展需求的新能源。

  除了光伏企业的发展路线存在争议外,其汉能薄膜发电还被诟病“过度依赖母公司”。在李河君的计划中,其光伏产业布局是“打通全产业链做出规模”。即从原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电池片生产到太阳能电站建设,形成完整的“全产业链”运作模式。

  2013年2月,汉能集团及其一直行动人持有的汉能薄膜发电的股份从20.28%涨到了50.56%,成为了控股股东。此后,汉能薄膜发电向控股股东汉能集团发起了多项收购,连续收购了其多项知识产权和技术研究公司。

  2013年年报显示,汉能集团是其唯一客户。这种情况在2014年上半年并未有多大好转,2014年上半年,汉能薄膜发电的来自汉能集团方面的营收达到31.6亿港元,占其总营收的98%。2014年上半年,汉能薄膜发电的应收账款为62.4亿港元,其中,最大头的是应收合同工程款项,为41.57亿港元。

  汉能薄膜发电在2014年半年报中称,公司的流动资金十分依赖汉能集团联属公司是否能及时结清进度款项。不过,对于来自于汉能集团的应收账款,汉能薄膜发电方面“无抵押款或其他加强信贷措施”,仅凭借汉能集团的信誉,汉能薄膜发电董事会认为,汉能集团“能够按时结清所有进度款项”。

  成“新首富”出名。

  汉能薄膜发电在2014年一年内涨幅达255%,进入了2015年,股价涨幅更是“任性”地在1月23日以来的3天内达32%,市值迅速膨胀至1500亿港元。1月27日,汉能薄膜发电上涨10.36%,报收3.73港元。在这前一天,汉能薄膜发电上涨13%,得益于汉能薄膜发电股价的上涨,加上水电、地产等非上市公司资产,汉能薄膜发电大股东李河君的身价“有可能”达到2000亿元,取代马云或者王健林成为中国的新首富。截至1月29日美股收盘,马云身价为263亿美元(约合1644亿元人民币),王健林身价为267亿美元(约合1669亿元人民币)。

  之所以是“有可能”,原因在于李河君到底持有多少股份,对于外界而言仍是一个谜团,一说超过50%,一说超过90%。不论李河君是否真的成为了内地财富“一哥”,他都因此成为了舆论焦点。

  无论李河君的这个首富之名是否名副其实还是名不副实,他的创业经历是真是存在的,他在创业时的独到眼光和执行魄力都是令人惊叹的。

  名人创业成功故事 篇3

  1955年2月24日,斯蒂夫·乔布斯出生在美国旧金山,刚刚出生,就被心狠无情的在美国旧金山一家餐馆打工的爸爸与潇洒派的酒吧管理员的母亲无情地遗弃了。幸运的是,一对好心的夫妻收留了这位可怜的私生子。

  虽然是不是亲生的孩子,但养父母却对他很好,如同亲子。学生时代的乔布斯聪明、顽皮,肆无忌惮,常常喜欢别出心裁地搞出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恶作剧。不过,他的学习成绩倒是十分出众。

  当时,乔布斯就生活在著名的“硅谷”附近,邻居都是“硅谷”元老——惠普公司的职员,在这些人的影响下,乔布斯从小就很迷恋电子学。一个惠普的 工程师看他如此痴迷,就推荐他参加惠普公司的“发现者俱乐部”。这是个专门为年轻工程师举办的聚会,每星期二晚上在公司的餐厅中举行。就在一次聚会中,乔布斯头次见到了电脑,他开始对计算机有了一个朦胧的认识。

  在上初中时,乔布斯在一次同学聚会上,与比他年长5岁的沃兹见面。沃兹是学校电子俱乐部的会长,对电子也有很大的兴趣。两个人一见如故,8年后他们创办了苹果电脑公司。

  19岁那年,刚念大学一年级的乔布斯,突发奇想,辍学成为雅达利电视游戏机公司的一名职员。没过多久,年轻而不安分的他又对佛学产生了兴趣,连 工作也不要了,飘洋过海去印度追随大法师修行练功。这次结果可想而知,不但没有学成佛,路上还吃尽苦头。他只好重新返回雅达利公司做了一名工程师。

  安定下来之后,乔布斯继续自己年少时的兴趣,常常与沃兹一道,在自家的小车库里琢磨电脑。他们梦想着能够拥有一台自己的计算机,可是当时市面上 卖的都是商用的,且体积庞大,极其昂贵,于是,他们准备自己开发。制造电脑必需就是微处理器,可是当时的8080芯片零售价要270美元,并且还不出 售给未注册公司的人。两个人不灰心,仍继续寻找,终于在1976年度旧金山威斯康星计算机产品展销会上买到了摩托罗拉公司出品的6502芯片,功能与英特 尔公司的8080相差无几,但价格却只要20美元。

  带着6502芯片,两个狂喜的年轻人回到乔布斯的车库,开始了自己伟大的创新事业。他们设计了一个电路板,将6502微处理器和接口及其他一些部件 安装在上面,通过接口将微处理机与键盘、视频显示器连接在一起,仅仅几个星期,电脑就装好了。乔布斯的朋友都被震动了,但他们都没意识到,这个其貌不扬的 东西就是世界上第一台个人电脑,会给以后的世界带来多大的影响。但是精明的乔布斯立即估量出这种自制电脑的市场价值所在。为筹集批量生产的资金,他卖掉了 自己的大众牌小汽车,同时劝说沃兹也卖掉了他珍爱的惠普65型计算器。就这样,他们有了奠基伟业的1300美元。

  愚人节的那天,乔布斯、沃兹及乔布斯的好友龙·韦恩做了一件影响后世的事情:他们三人签署了一份合同,决定成立一家电脑公司。公司的名 称由偏爱苹果的乔布斯一锤定音——称为苹果。后来流传开来的就是那个著名的商标——一只被人咬了一口的苹果。而他们的自制电脑则被顺理成章地追认为“苹果 I号”电脑了。

  一个的机会给“苹果”公司带来了转机。1976年7月的一天,零售商保罗·特雷尔来到了乔布斯的车库,当看完乔布斯熟练地演示电脑后,他认 为“苹果”机大有前途,决意冒一次风险——订购50台整机,但一个月里必须交货,乔布斯高兴坏了,立即签约,拍板成交,这可是做成的第一笔“大生意”。

  50台整机在特雷尔手里很快销售一空,有了良好的开始,“苹果”公司名声大振。开始了小批量生产。乔布斯和沃兹开始意识到,他们的小资本根本不 足以应付这急速的发展。乔布斯后来回忆道:“大约是在1976年秋,我发现市场的增长比我们想象的还快,我们需要更多的钱。”为此,他们分头去找资金支 持,包括沃兹就职的公司惠普,但遗憾的是,这些公司都没意识到这其中蕴藏的商机和市场。

  机会往往垂青努力的人。1976年10月,百万富翁马尔库拉慕名前来拜访沃兹和他们的车库工场。马尔库拉是位训练有素的电气工程师,且十分擅长 推销工作,被人们称为推销奇才。由于在股票生意上发了财,他很早就选择了退休的生活。但看到这两个年轻人的新产品,马尔库拉决心重操旧业,帮助他们把公司 大张旗鼓地办起来。他主动帮助他们制定一份商业计划,给他们贷款69万美元,将自己的命运与两个年轻人联系在一起。有了马尔库拉这样行家里手的指导,有了 这笔巨资,“苹果”公司的发展速度大大加快了。

  1980年,《华尔街日报》的全页广告写着“苹果电脑就是21世纪人类的自行车”,并登有乔布斯的巨幅照片。1980年12月12日,苹果公司 股票公开上市,在不到一个小时内,460万股全被抢购一空,当日以每股29美元收市。按这个收盘价计算,苹果公司高层产生了4名亿万富翁和40名以上的百 万富翁。乔布斯作为公司创办人当然是排名第一。

  因为巨大的成功,乔布斯在1985年获得了由里根总统授予的国家级技术勋章。然而,成功来得太快,过多的荣誉背后是强烈的危机,由于乔布斯经营 理念与当时大多数管理人员不同,加上蓝色巨人IBM公司也开始醒悟过来,也推出了个人电脑,抢占大片市场,使得乔布斯新开发出的电脑节节惨败,总经理和董 事们便把这一失败归罪于董事长乔布斯,于1985年4月经由董事会决议撤销了他的经营大权。乔布斯几次想夺回权力均未成功,便在1985年9月17日愤而 辞去苹果公司董事长。

  接着,他开始推出了新的电脑。1998年,iMac背负着苹果公司的希望,凝结着员工的汗水,寄托着乔布斯振兴苹果的梦想,呈现在世人面前。它 是一个全新的电脑,代表着一种未来的理念。半透明的外装,一扫电脑灰褐色的千篇一律的单调,似太空时代的产物,加上发光的鼠标,以及1299美元的价格标 签,令人赏心悦目……不愧是苹果设计,标新立异,非同凡响。为了宣传,乔布斯把笛卡尔的名言“我思故我在”变成了iMac的广告文案 I think, therefore iMac!由此成了广告业的经典案例。

  新产品重新点燃了苹果机拥戴者们的希望。三年来他们一直在等待的东西出现了,iMac成了当年最热门的话题。1998年12月,iMac荣获《时代》杂志“1998最佳电脑”称号,并名列“1998年度全球十大工业设计”第三名。

  接着,1999年乔布斯又推出了第二代iMac,有着红、黄、蓝、绿、紫五种水果颜色的款式供选择,一面市就受到用户的热烈欢迎。1999年7 月推出的外形蓝黄相间,像漂亮玩具一样的笔记本电脑iBook在市场上迅即受到用户追捧。iBook融合了iMac独特的时尚风格、最新无线网络功能与苹 果电脑在便携电脑领域的全部优势,是专为家庭和学校用户设计的“可移动iMac”。1999年10月iBook夺得“美国消费类便携电脑”市场第一名,还 在《时代》杂志举行的“1999年度世界之最”评选中,荣获“年度最佳设计奖”。

  1997年,乔布斯被评为“最成功的管理者”。越来越多的业界同仁认同了此观点。甚至连当初将乔布斯挤出苹果公司的斯卡利也情不自禁地赞叹:“苹果的逆转不是骗局,乔布斯干得绝对出色。苹果又开始回到原来的轨道。”

  乔布斯成为一个奇迹,但这个奇迹还将继续进行下去。他总是给人以不断地惊喜,无论是开始还是后来,他天才的电脑天赋;平易近人的处世风格;绝妙 的创意脑筋;伟大的目标;处变不惊的领导风范筑就了苹果企业 文化的核心内容,苹果公司的雇员对他的崇敬简直就是一种宗教般的狂热。雇员甚至对外面的人说: 我为乔布斯工作!

  名人创业成功故事 篇4

  “现实社会中有很多例子,从独木舟上翻下去,下去了就是下去了,再翻过来非常地难。”

  “我们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企业家,不多了……”

  刘永好在一个论坛上碰到鲁冠球,两人相对,发出如此慨叹。

  在80后刘畅接刘永好接力棒任新希望集团董事长的文章里,我们讲了四川首富刘永好退休,80后女儿刘畅接任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出生于1980年的刘畅,26岁时已成为中国最年轻女富豪,2006年胡润女富豪榜第九位。

  下面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刘永好的创业史,刘永好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刘永好开始出席一些论坛活动,到90年代,他留意到身边参会的人悄然发生了些变化。到现在,变化越来越大了,“原来跟我们一起开会的朋友越来越少了,”他说:“有的不干了,有的去世了,有的倒闭了,有的被抓了。”

  1951年出生的刘永好,从1982年开始创业,时间已经过去了30多年。白手起家的传奇让位于中国首富的光环。在2010年的胡润川渝富豪榜上,刘永好以250亿的身家位列第一。

  在做希望牌饲料之前,刘永好在孵鹌鹑蛋;在卖鹌鹑蛋之前,他是人民教师。

  下班之余,刘永好和另外三个兄弟在自家阳台上养起鹌鹑,并售卖鹌鹑蛋。当时的他们没有想到四年后将会成为足以笑傲世界市场的鹌鹑大王。

  到1986年专做猪饲料之前,他们在成都青石桥开了一个鹌鹑蛋批发门市部,后来又在东风农贸市场开了一家更大的店。

  在青石桥的时候,刘永好的母亲坐镇店中,他们兄弟四人就出去跑销售。到后来母亲去世的时候,刘永好他们才知道兄弟们富了以后给母亲的钱全被老人捐给了青石桥的乡亲。

  东风农贸市场的店是他们崭露头角的开始。那时候,店里每天的存货都有鹌鹑蛋数十万只。养殖场也是刘永好出生地所在的四川新津县有三分之一的农户在养鹌鹑。他们自己的养殖场年产鹌鹑15万只,而整个县最高峰时养殖鹌鹑达到1000万只。

  当鹌鹑养殖的瓶颈到来的时候,刘家四兄弟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这个行业,转身投向了后来让他们功成名就的饲料行业。

  《希望》本是养殖场的名字,转做饲料之后,他们又再次以此命名了自己投资研发的猪饲料。

  1987年,研发建厂一共投资了800万元。他们将养殖场的10万只鹌鹑全部宰杀,从此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

  两年之后,希望牌饲料推向市场。三个月之后,销量追上当时国内饲料霸主----正大。

  价格战一触即发,两家短兵相接。正大一降价,希望立马反击,再降。你来我往的过招之后,正大败走成都,江湖格局就此改变。盟主地位离希望越来越近。

  分家后开始走各自的路。

  1992年,希望集团成立。兄弟四人走上了不同的方向。刘永好和刘永行负责去各地建立分厂。他们将集团股份一分为四,每人各占百分之二十五。

  这几年里,刘永好作为杰出企业家的代表,开始活跃在一个论坛活动中。他见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企业家。一张人际网络就此埋下伏笔。

  1993年,刘永好当选全国政协委员。当年10月,他又被选为全国工商联副主席。

  同年,他在政协会议上发出提案,建立一个由民营企业家投资的银行。

  就在这一段时间内,刘永好为集团建立分公司的业务也没有落下来。到1994年年底,他和二哥刘永行在全国一共建立了27家分公司。

  1995年,分家再次来临。兄弟四人从集团分离出来,分别去组建各自的公司。刘永言创立大陆希望公司。刘永行创立东方希望公司,在2010年的胡润百富榜上,他以350亿身家名列第七。刘永美创立华西希望公司。刘永好建立南方希望公司。

  同年,刘永好的议案得到批准,民生银行成立。1999年,刘永好以1.86亿的资金陆续收购民生银行股份,成为最大股东。而在1982年创业初期,他们想从银行贷款1000元却被拒绝。 建立新希望

  不到一年之后,新希望集团下的绵阳希望饲料有限公司整体变更为四川新希望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并成功登陆A股市场。

  跟随刘永好的工作人员都知道他是一个动作很快的人。他的午餐经常就是盒饭,一群人一起吃,他总是第一个吃完,并且不留一个饭粒。王石说他不能总是一副赚钱机器的模样,而应该慢下来培养一些特长爱好。

  根据新希望集团网站显示,截至2008年年底,集团注册资本8亿元,总资产299亿元。2009年销售收入达到510亿元。

  刘永好手下的新希望集团已经延伸至4个领域:农牧与食品、化工与资源、房产与基础设施以及金融与投资。农牧与食品领域有上市公司新希望股份;化工类通过ST宝硕登陆资本市场;金融类则有民生银行作为后盾。

  2010年,刘永好重组新希望股份的计划甫一公布,打造世界级农牧企业的蓝图迅速激荡了市场。沉寂已久的股价在三个月内翻了一倍,至今守在21元的位置。

  重组的进程在持续推进。六十岁的刘永好仍然像一台加满了油的发动机,他说他的时间一分为三:“1/3用来处理新希望集团内部关键性问题;1/3跟一流人才打交道,倾听他们的意见、建议,以及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给予我的建议;另外的1/3即用来学习和研究企业发展问题。”

  今天的新希望集团就像一艘航空x母舰,旗下拥有400多家企业。猪肉、禽类以及乳业三条完整的产业链,为了主推农牧业发展,刘永好拿到了金融牌照,建立新希望财务有限公司。

  全产业链,产融结合,这俨然就是刘永好固若金汤的商业帝国。

  他记得第一次面临危机,一张10万个鸡仔的订单就犹如一场灭顶之灾。

  1984年,一个农户向刘家四兄弟下了张订单,一共就需要10万只小鸡。这简直就是突如其来的馅饼,他们第一次接到这样的“巨额”生意。

  四个人兴奋地借了一笔钱,购买10万个种蛋,准备孵出小鸡后一次性卖出去。

  打击来得太突然。交出2万只小鸡后,农户跑了。兄弟四人也傻眼了,艰难的抉择之后,他们决定捡起这个烂摊子。

  兄弟四人连夜编好竹筐,第二天就蹬着自行车把小鸡运到农贸市场去卖。以前,刘永好站在讲台上,手执教鞭。现在他挑着竹筐,费尽口舌只为得到一小块地方可以当一个小贩。

  8万只小鸡就这样全都卖了出去。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十年一晃而过,刘永好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提议建立一个由民营企业家出资,并专门为民营企业服务的银行。对此时乃至以后的刘永好来说,寻常招式已再难伤他分毫。

  设立了民生银行,刘永好连续三届担任副董事长。

  2006年在董事会选举中,刘永好意外落马,无缘董事会。而泛海控股集团的卢志强一举取代刘永好的位置,成为副董事长。

  高处不胜寒。对功成名就后的刘永好来说,他面对的人是鲁冠球、王石、卢志强、张宏伟,亦对手,亦朋友。

  2007年,民生银行定向增发。刘永好斥资37亿认购4.1亿股,持有增发后股本超过10%。两年后,他顺利重返董事会,再次担任副董事长。

  三十年上海沉浮,民生银行的记录不过只是浮光掠影。刘永好的收购行为跨越整个中国,直到他终于完成产业链整合,向着心中的终极目标不断接近。

  从四川农村走出来的四兄弟,卖了自行车、家当才凑了1000元开始创业。到现在,年纪最小的刘永好也刚好60岁。而他们四人的身家加起来已经超过了千亿。

  再谈到自己的成功时,刘永好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做企业,就好像现在的综艺节目中的孤岛生存游戏一样。有些人怕吃苦,倒下去了;有些人在独木舟上行走,没有踩好,倒下去了;有些人关键时候跑不动,被老虎、狮子吃了。总之,竞争就是这样的,适者生存的游戏规则是明确的,所以应该有这样的思想准备。倒下去也没有什么可惜,因为他知道自己坚持不了。现实社会中有很多例子,从独木舟上翻下去,下去就很难翻回来了。”

  名人创业成功故事 篇5

  当全球其他的电脑制造厂商正在经历着销售低迷的痛苦时,戴尔电脑继续着繁荣。当它遍及世界的出货量在2002年第二季度增长18%时,其他厂商的出货量则下降了4%。37岁的迈克尔·戴尔至今已经在其创立的戴尔计算机公司里担任了将近20年的首席执行官。戴尔计算机在1984年成立时注册资金只有1000美元,而到了2001年,它的销售额达到310亿美元,在全球拥有3.6万名员工。2002年《财富》杂志的全球500强中,戴尔公司排名第131位。

  戴尔公司为何能够保持如此快速的发展?直接面向顾客销售的.“直接模式”和对顾客进行分类的“市场细分”方式是其两大法宝。但实际上,这都取自其创始人——迈克尔·戴尔少年时的偶发灵感。

  当迈克尔·戴尔还是20世纪70年代的一个孩子的时候,他的父母在饭桌上谈论的都是通货膨胀、石油危机一类的话题,这使他从小就对生意场发生了兴趣。在他12岁那年,进行了人生的第一次生意冒险——为了省钱,他不想再从拍卖会上买邮票,而是通过说服邻居把邮票委托给他,然后在专业刊物上刊登卖邮票的广告。出乎意料地,他赚到了2000美元。这让迈克尔戴尔第一次感受到“直接接触”的力量及收获,即没有中间人的好处。同时他体会到,如果有好的点子,绝对值得采取一些行动。在尝到少年时直接销售的甜头后,迈克尔戴尔在稍大后的创业尝试中,把这一“直接模式”发挥得淋漓尽致。

  上初中时,迈克尔·戴尔拥有了一台苹果电脑,并迅速将兴趣转移向电脑背后的商机。不久,他注意到了商业用途更多的IBM个人电脑。他热切地学习一切有关电脑的知识,利用卖报纸所赚到的钱来购买电脑零部件,将电脑改装后卖掉,获取利益,接着再改装另一台。这期间,他发现电脑的售价和利润空间很没有常规。一台售价3000美元的IBM个人电脑,零部件可能只要六七百美元就能买到。而且,大部分经营电脑店的人不太懂电脑,并不能为顾客提供技术支持。而他当时已经买进了一模一样的电脑零件,并把电脑升级后卖给认识的人。于是,迈克尔戴尔涌现了一个想法:只要自己的销售量再多一些,就能够跟那些店去竞争,因为没有中间商,所以自己改装的电脑不但有价格上的优势,还有品质和服务的上的优势,即能够根据顾客的请求提供具备不同功能的电脑。

  在他开着用卖报纸的钱赚来的白色宝马车,后座载着三部电脑,成为得克萨斯大学一名另类的大一学生后不久,他认识到电脑将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工具,自己正在面临一个很大的机会。当时,电脑界包括苹果电脑和IBM等所有的大厂家都选择通过经销商来销售电脑,但迈克尔戴尔则想凭借直接销售这种更有效率的方式为顾客提供更好的价值及服务,并希望借此成为这一行的佼佼者。1984年,迈克尔·戴尔从学校退学,在奥斯汀一个约93平方米的办公室开设了自己的公司,命名为“戴尔计算机公司”。

  支撑学生时代的迈克尔·戴尔鼓捣计算机的资金,来源于他从16岁开始的一份卖报纸的业余工作。那是一年的夏天,他负责为《休斯敦邮报》争取订户。报社交给他一个厚厚的电话号码本,让他打电话去向顾客推销。但迈克尔戴尔不久就在推销中发现,有两种人几乎一定会愿意订阅报纸:一种是刚结婚的,另一种则是刚搬进新房子的。接着,经过调查后发现,情侣在结婚时一定会在法院登记地址,另外有些公司会按照住房贷款额度整理出贷款申请者的名单。于是,他想办法搞到了周围地区这两种人的资料,直接给他们寄信,提供订阅报纸的资料。通过这种方式,迈克尔戴尔当年挣到了1.8万美元,这不但带给他购买更多的计算机的能力,也给他以后“比顾客更了解顾客”的市场细分战略提供依据。

  名人创业成功故事 篇6

  80后技术男弃国企工作、众筹创业获投500万。

  一个80后技术男,8年前放弃稳定的国企工作,选择冒险创业,用他自己的话叫“比较霸蛮”,明知不可行还要试一下。

  2015年,“技术男”汪历嗅觉到健康养生电商市场的潜力,创办了湖南玖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试图通过移动互联网作为撬动养生食品行业的杠杆。目前已经获得首轮500万元的投资。

  从国企职工到创业的艰辛转身。

  汪历,80后,湖南常德石门县人。他用“无知无畏”这个词评价自己的个性。2005年,从湖南理工学院信息技术专业本科毕业后,汪历进入湖南电信创发天辰科技公司成为一名“技术IT男”。

  虽然这份国有企业的工作比较稳定,但是不满于安逸的汪历工作两年后脱离体制,先后跳槽到两家创业型的互联网公司担任技术、运营高管。“在创业者身边的5年历练,我经历过研发的互联网产品因错失了市场潮流而遭遇抛弃,企业面临团队解散、濒临倒闭,最后又奇迹般生存下来的场景。更是耳濡目染了创业者那执著、无畏的创业精神。”

  “从事软件研发的经历使我能够站在技术角度冷静客观地分析问题,担任高管职位的经历则使我了解客户需求和企业面临的风险。”汪历认为,这些工作经历给了他“创业梦想”,也教会了他如何做好一个老板。

  汪历很看好互联网+养生领域的发展前景,于2015年创办了湖南玖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吸引风投的主要因素:众筹模式与互联网基因。

  “人的一生有两样东西不能剥夺:自由和健康。”在汪历看来,人口老龄化、环境污染加剧,工作节奏与压力加大,人们对健康的投资越来越重视,也越来越提前。但目前保健品行业在电商的垂直细分领域还没有做大做强。

  “公司的商业模式和互联网基因正是吸引风投的主要因素。”汪历分析说,不同于传统电商在做的单纯的B2C的互联网平台,公司建立的是C2B的互联网众筹平台,即消费者以较实惠的价格预购产品,众筹需求与资金,公司再集中采购、定制化生产产品,以用户需求引导市场,这种轻型的运作模式,既可避免库存过剩,也能缓解生产中的资金压力。

  按照汪历的计划,今年8月底至9月初,公司将进行第一代产品众筹,首批认筹的消费者有望成为公司的合伙人。

  创业最大的对手是自己。

  “有时我也会想,如果不创业就会有另一种生活方式:不用每天工作12个小时,妻子与家人的幸福感会更强。但创业这件事是由我的性格决定的,人一生总会有自己的梦想,我想去实现他。”汪历很感谢家人和朋友对他的支持。

  谈及创业最大的困难,汪历感叹,对于初创的公司而言,最大的难处在于人才的招募。大多数人缺乏冒险、缺乏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过多地考虑潜在的风险因素。

  对于创业失败,喜欢研究历史的汪历已然能够坦然面对企业成长过程中的矛盾、打击、衰落,“一开始干起来,就没时间去想这个问题,玖草所在的保健品行业是健康事业,也是全民事业。我是这个事业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发起人,就算我最终失败了,也还会有人继续这项事业。”

  汪历最崇拜的企业家是乔布斯,除了欣赏他追求极致的极客思维以及拿得起放得下的精神,还因为乔布斯有一群在关键时候帮助他的兄弟。

  汪历总结了三句话送给与他一样正在创业或正准备创业的朋友:第一,当你开始创业时,就有了支持你的粉丝,他们是家人或是朋友,所以不要感到孤单。第二,创业最大的对手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很多人是被自己打败的。第三,要学会放下,很多创业者在事业刚有起色时因为放不开权力、股权,错失了企业最好的发展机会。

  创业,本来就是九死一生的事,成功更属于小概率事件。目前的环境下,电商领域创业更是难。对手大都兵强马壮,想在电商红海中分得一杯羹,不是件容易的事。

  名人创业成功故事 篇7

  陕西80后修脚工白手起家创业,把郑远元修脚公司开遍全国。

  从西安上高速,越莽莽秦岭,三个半小时后,抵达位于大巴山麓、汉水之滨的紫阳县城;从这里沿着盘山公路溯流而上,辗转车行约30公里,记者来到了有着“地无三尺平”之称的高桥古镇;再在通向铁佛村的村道上颠簸20分钟,接着于无路处弃车步行,往山中再走1里地……此行的目的地,群山环抱间一座外皮已经龟裂的两层土坯房终于跃然眼前,这就是郑远元的家。

  踏着吱呀作响的木梯爬上老宅的二层,以青石板为瓦的房顶漏出几道光亮,本用于仓储的黑漆漆的顶棚里,薄薄一层木板上横着张落满尘灰的板床,“那是我从小的卧床”,作为家中老幺的郑远元示意记者需跟着他踩着房梁处行走,“这个我最有经验。”

  在这个自然环境恶劣的国家级贫困县,郑远元家的故事与其他山区农户并无什么不同:父母务农,家境贫困,哥哥在煤窑打工受伤,1983年出生的郑远元初中即辍学,只身到四川达州投奔姨父,一面跟着姨父学起了中医修脚的手艺,一面在餐馆洗碗打杂。

  2002年,已经出师的郑远元来到与达州相邻的陕西汉中,原本打算找一份足浴店修脚工的工作糊口,“临行前,在达州的好朋友要买房,我把几年攒下的上千元积蓄都借给了朋友,只好朝姨父再借了几百元做盘缠,想着很快就能领到工资。”

  事有不巧,到达汉中的第一天,郑远元登门求职却屡屡被拒之门外,“租了房子、买了生活必需品后,随身带的几百元也只剩下了5块钱,一晚上饿着肚子没敢吃饭。”

  第二天,揣着兜里仅有的5块钱,找不到工作又举目无亲的郑远元,无奈之下在汉中市汽车运输公司门口摆起了修脚摊,“无人问津不说,很快还被人赶走了。”挪到虎桥路口后,郑远元“否极泰来”,地摊从早上10点一口气摆到了晚上,“修脚3元,一天就挣了120块钱!”——郑远元告诉记者,这是他时至今日仍最难忘怀的“第一桶金”。

  修脚、治脚气、挖鸡眼、取肉刺……郑远元咽得下苦,出摊一出就是两个年头,“为了省时间,中午不吃米饭只吃3元一碗的刀削面,更不敢多喝水怕老上厕所。”

  郑远元人聪明,一对眼睛时时透着机灵。修脚手艺越做越熟练,摆修脚摊每月也有近万元收入。

  悟性高是一回事,却也难以弥补他文化程度低的短板。不过,郑远元做人踏实、待人真诚,总有些“贵人”为他“指点迷津”,补上了“社会大学”这一课。

  2005年初,在地摊上为一位老人治好脚病后,老人十分欣赏面前的小伙子:“你这么年轻,技术又这么好,摆地摊终究不是长久之计,还是应该开个店正规干,才能有大的发展。”在老人的提醒下,租门面、办执照,2005年底,郑远元的第一家修脚店开起来了,只有一间门面,面积也只有30多平方米。从地摊修脚工到“郑老板”,郑远元用了3年,那年他22岁。

  店面开张,需要增加人手,郑远元想到了还在老家深山里“刨食”的乡亲们。“你发大财吧,我不干,即使没有饭吃,咱也不去搞修脚”,老家的朋友给他泼了一盆冷水,“啥事不能干啊,去做这种活路!”

  有志不在年高,成才不问出处,创业的路径又岂有高低贵贱之别?经过反复动员,郑远元的姐姐郑远翠、嫂子任继芳成为了他的第一批员工。服务热情、价格低廉,他的店面逐渐门庭若市起来,老家前来打工的人也越来越多,很快分店陆续开张……2006年底,仅仅过去一年,郑远元已经在汉中、安康、四川达州等地开了十几家专业修脚店。

  “我很感谢当初买房借我钱的达州朋友,如果不是因此把自己‘逼上绝路’,可能我现在还在给人打工”,郑远元对记者说。

  名人创业成功故事 篇8

  有位农民孙某,有一年到北京找工,一次,他与几个老乡上街,途经一个市场,口渴难奈,想买一些水果吃,可那些水果高昂的价格,令他们这些民工望而止步了。忽然,他看到一堆枣,那是他家乡的大枣。他知道那枣在家乡挺便宜,只有6角钱一斤,于是他决定买一斤解解渴,一问价格,结果令他大吃一惊:3元5角一斤?“这么贵呀,你们赚得太黑心了!”同行的一位老乡说。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孙某想,一大枣一来一往价格相差这么大,该多有赚头呀啊!于是,他立即返回家乡,凭着老乡关系,赊了3吨大枣,搭了一辆车送到北京,他来到丰台区的一家大市场,将大枣以2元9角的价格批发给小贩们,这鲜红的带着露珠的大枣顿时被抢购一空,就这样一个月内他往返北京与山东达5、6次。孙某这样做了半年,路也熟了。他不仅经营大枣,还开始经营山东的其他土特产,生意一步步扩大,一步步红火,至今他已是闻名京城的山东土特产经销商,拥有资产上千万。

  经商关键点:资本并非创业的惟一条件,人的贫穷,主要是在于思想的贫穷。

  穷小伙刘玉栋:精干、不善言谈、低调、勤奋……虽然是1970年代的创业人,但刘玉栋身上充满了1960年代人的气质和精神。初中毕业的他,当年闯济南时身上只有2块钱,但今天他旗下公司的年销售额已经突破2个亿。

  闯省城先修自行车。

  刘玉栋的家,和其它农村家庭一样:贫穷、兄弟姐妹多。与许多农村孩子不同的是,他虽然是家庭中的老幺,但从小独立性强。1987年,只有16岁的刘玉栋,念完初中带着两块钱来济南“打天下”。

  那时他没什么手艺,找个工作异常难,最后只能跟着一个师傅学修理自行车。当时,他的想法很淳朴:“艺不压人,学点手艺,以后能混口饭吃。”

  2年多的学徒,挣了2万元,“当时白天除了在店里修自行车,晚上还要到自行车厂去装自行车,工作虽然辛苦,但收获大。”这个“成绩”让他至今记忆犹新,“一个不到20岁的年轻人有2万元,那个时候很少见。”

  回家盖房子结婚,还是继续在那里做?当时,他困惑,在农村,男孩子一般20岁就要结婚了,父母也劝他回去。但他最终还是“违背”了家人的意愿,在济南大厦附近花300元/月租了一个门头,专门修理自行车。

  当时来修理自行车的人大多喜欢吸烟和喝酒,细心的刘玉栋,专门从别处进来一些烟酒放在店铺里辅助经营。这成了他做酒类代理的原始起点,时间长了他感觉从别人那里进货成本高,头脑灵活的他把眼光盯到代理上。

  生意从收酒瓶开始。

  做代理何尝容易,谁也不会把大批量的货放给这个只有19岁的年轻人,而且,当时许多酒厂都有专门的代理,酒厂对一车两车的货也不在乎,再说他没有多少资金,实力不行。

  胆大的刘玉栋带着1万多块钱,来到当年旺销的兰陵白酒的酒厂。厂长毫无商量地把他拒绝了。刘玉栋并没有气馁,“他不卖酒给我,我就不走,”刘玉栋回忆说在厂长的点拨下,他跑遍了整个济南,包括商河、济阳等地方收酒瓶。

  厂长没有失信,最终把酒卖给了他。“想做的事,就要不惜代价去做,应该把困难当作机遇,当作锻炼的机会。”现在,刘玉栋还庆幸自己的坚持,“这与我在农村生活养成的勤奋、努力分不开。”

  1992年,在得知美国两家洋行开始从事可口可乐、德芙等产品中国代理贸易后,21岁的刘玉栋跑到北京与这两家洋行谈判,要求在济南代理经销“洋牌子”。精明加上努力,刘玉栋如愿以偿。

  后来,他又陆续代理了费县老白干、景芝白干、泰山特曲等山东的白酒。到了1994年,公司每年的销售额达到上百万。刘玉栋完成了原始积累。更大的动作还在后面。2002年10月,刘玉栋联手泸州老窖,开发了泸州老窖“古酿”、“窖藏”两个系列共二十多个新产品,并取得其全国独家代理权,在全国各主要省市设立分公司,建立了自己的销售渠道和物流配送网络,形成了以济南为中心、依托山东、辐射全国的市场布局。

  至今已是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郎酒等50多个著名品牌、2000多个单品的济南代理商。不过,这并没有让他满足,“我们还要做外国名酒的中国区总代理,让中国老百姓与洋酒真正的亲密接触。”

  目前,刘玉栋代理的产品不仅在酒水,还涉及副食调料、熟肉制品、保健食品、日用百货等领域。“我们除了做流通环节,现在还进入了生产环节,并打造了自己的食品品牌‘达达’牌,这标志着我们正式进入生产环节,具有标志价值。”2003年,刘玉栋仅在济南地区的销售就达到1。5亿元,全国销售超过2亿元。

  “只有专业化才能取胜,”刘玉栋有着自己一套特殊的经营思路。虽然目前,刘玉栋经营的这个企业建成了全国最大的.专业酒类网络,但他们仍在强化、延展自己的网络,“现在我们的网络已覆盖了山东70%的县级城市,不过还在建设更深层次的营销网络,对于流通行业,网络是最有价值的。”

  目前,刘玉栋正在自己专业化的路上奔跑。“我们在酒类代理上要向国美看齐,有自己完善的网络,专业化,打造自己的百年品牌。”

  名人创业成功故事 篇9

  2013年刚好是我来深圳工作整整十年了,深圳这个富有创业梦想和激情的城市深深的吸引着我。在大学学的是计算机专业,总感觉只有这样年轻的科技型城市才有我的用武之地。来到深圳,像很多人一样,上网投简历找工作,去人才市场找工作,忙着到处面试。不到一个月,就进入了当时很有名气的小蜜蜂财务软件公司上班,就这样开始了我在深圳IT行业的摸爬滚打。

  我的从业经历随着IT行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从最初的技术人员到后面的ERP顾问,不光是专业知识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人际关系和资历在行业圈子内也得到了很多的积累。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很多企业,特别是制造行业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随之而来的是ERP软件行业的萎缩,从那时起,我就开始思考是否要继续下去做ERP还是要改行了。随着家庭的组建和年龄的增大,倍感压力很大。也在这个时候,电子商务异军突起,很多投资行业的热钱也不断砸下电子商务行业。国外的就不说了,国内的阿里巴巴、淘宝、京东商城、当当网、凡客诚品非常的火爆,而且那时候自己也经常在网上购物,感觉很方便、快捷。虽说火爆,但还不是像现在这么普及,那时候还没到移动电子商务的快车道。基于自己做了这么几年软件,感觉互联网、电子商务行业都是相通的,应该可以乘着东风,转型做电子商务。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就在2008年下半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一大学系同学刚好在创业阶段,接了华南工业原料城电子商务项目,叫我一起过去做。那时候,位于深圳平湖华南城的交通很差,也没什么配套设施。260万平米的大型专业市场更显得人少、车少。当然了这几年的发展变化明显好了很多。刚接这个电子商务项目是个苦力活,整个团队就七八个人,分了开发、设计和客服。全市场有五大行业约七八千家商户,挨家挨户去上门采集商户信息。这里最累的莫过于拍照,最怕的莫过于遭白眼,吃闭门羹。但是,整个团队的士气可佳,都很拼命。大约用了整整四个月,就在2009年华南城春茗会上,迎来了华南城电子商务平台的上线发布仪式。垂直细分行业的B2B平台终于开始运营了。顺便说一句最新消息,腾讯战略入股华南城将对华南城电商的发展注入新的力量。

  一个基于实体市场的电子商务平台要运营好,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我们分了几步战略。首先继续做好各个商家的网上注册、繁琐的现场拍照工作。把每家商户的网铺都制作的非常精美。正如当时阿里巴巴总经理卫哲讲的:“开网店和开实体的门面一样,也要每天把门面整理的非常漂亮和干净,也要每天有人打理,接待上网咨询的顾客。”通俗易懂的比方也是用在我们后面的商家培训里面。第二步,就是集中式的进行商家培训。这里面很有讲究,从易到难,从电商意识好的到电商意识差的,从支持我们的到开始反对我们,进而接受我们的入手。慢慢的普及化的培训使整个园区电子商务氛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上千场次的培训、过十万的注册会员,超五十万个的产品数量让本地电子商务走向了高速发展之路。

  2010年一次青年能力创业大赛,燃起了我创业的梦想。那时参加了龙岗区团委举办的《“创业龙岗,未来之新”青年创业能力大赛》,通过“团队拓展”、“创业实战大比拼”等淘汰赛入围前6强。2010年5月的总决赛中,最终力克群雄获得冠军。以“专业市场发展电子商务”的创业课题获得了评委老师们的肯定。现场大幅创业巨子的海报让我心潮澎湃,记得那上面有:百度李彦宏、阿里巴巴马云、创新工场李开复等。《赢在中国》里我最熟悉的歌词在心中不断唱响:“那一天,我不得已上路,为不安分的心,为自尊的生存,为自我的证明,路上的心酸,已融进我的眼睛,心灵的困境,已化作我的坚定。在路上,用我心灵的呼声,在路上,只为伴着我的人,在路上,是我生命的远行……”。“亿云通咨询机构在传统专业市场、企业与未来智能商业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将电子商务、企业管理带入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最终实现企业的整体数字化运营”。这是我们的使命。

  在写我电商创业经历时,我很敬佩乔布斯,那是因为他的执着与恒心。乔布斯言道:“求知若饥,虚心若愚。”,我希望我们也能像乔布斯一样。积极进取,才能获得最好的成绩。要知道,苹果公司是世界上最好、最大的电脑公司。从一个仓库中的两个穷光蛋变成一个价值超过二十亿的、世界顶级的电脑公司。总而言之,想要成功,就必须有足够的恒心、大胆的勇气、不怕困难的心。

  再一次唱响《在路上》这首心潮澎湃的歌曲,与正在创业路上的同仁们共勉,一起加油!

【名人创业成功故事(精选9篇)】相关文章:

}

没有该主题或者该主题已被删除

  • 版权所有,未经同意请勿转载
  • “涉未成年人”内容举报:
(商业合作) (地产业务)
(亲子教育) (汽车频道)
(家居装修) (深圳安居房)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海王旗下的三家上市公司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