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渗溶液中的水分子是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吗?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泉心泉意学生物,欢迎关注!
  • 1.人体细胞产生二氧化碳的场所只能是线粒体吗?
是的,人体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无二氧化碳的产生。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产生二氧化碳,场所是线粒体基质。
  • 2.主动运输消耗的能量都来自ATP吗?
主动运输消耗的能量并非都来自ATP,还可能来自离子跨膜运输的电化学势能。
  • 3.无机盐离子一定是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出细胞吗?
不一定,也可能是通过协助扩散(或离子通道)进出细胞,比如神经元钾离子外流、钠离子内流就属于协助扩散。
  • 4.癌症的发生是单一基因发生突变的结果吗?
癌症的发生并非单一基因发生突变的结果。细胞癌变是一种累积效应,至少在一个细胞中发生5~6个基因突变,才能赋予癌细胞所有的特征。
  • 5.转录的产物是mRNA吗?
转录的产物不只有mRNA,还有tRNA和rRNA等。所以,准确来说,转录的产物是RNA。
  • 6.单倍体育种是为了获得单倍体吗?
单倍体育种一般包含花药离体培养和染色体加倍两个过程,最终获得是正常可育的个体。(通常是纯合的二倍体)
  • 7.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一定是双向的吗?
离体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生物体内(正常生理状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沿着反射弧单向传导的。
  • 8.细胞在适宜浓度的高渗溶液中都能发生明显的质壁分离现象吗?
死细胞不会发生质壁分离,没有细胞壁或液泡的细胞也不发生质壁分离。
  • 9.我们通常在最适温度和最适pH条件下保存酶吗?
我们通常在低温(0~4℃)和最适pH条件下保存酶。
  • 10.ATP水解一般与放能反应相联系吗?
放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相联系,释放的能量储存在ATP中;吸能反应一般与ATP水解相联系,可由ATP水解提供能量。

专注于生物学知识学习与分享~

}

《植物生理学》习题(DOC 103页)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由用户提供并上传,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邮箱。资料中的图片、字体、音乐等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中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广告使用和商用。

}

2021年湖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2分)在真核细胞中,由细胞膜、核膜以及各种细胞器膜等共同构成生物膜系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葡萄糖的有氧呼吸过程中,水的生成发生在线粒体外膜

B.细胞膜上参与主动运输的ATP酶是一种跨膜蛋白

C.溶酶体膜蛋白高度糖基化可保护自身不被酶水解

D.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分布着光合色素和蛋白质

2.(2分)很久以前,勤劳的中国人就发明了制饴(麦芽糖)技术,这种技术在民间沿用至今。麦芽糖制作的大致过程如图所示。


A.麦芽含有淀粉酶,不含麦芽糖

B.麦芽糖由葡萄糖和果糖结合而成

C.55~60℃保温可抑制该过程中细菌的生长

D.麦芽中的淀粉酶比人的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低

3.(2分)中国的许多传统美食制作过程蕴含了生物发酵技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泡菜制作过程中,酵母菌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

B.馒头制作过程中,酵母菌进行呼吸作用产生CO2

C.米酒制作过程中,将容器密封可以促进酵母菌生长

D.酸奶制作过程中,后期低温处理可产生大量乳酸杆菌

4.(2分)浅浅的小酒窝,笑起来像花儿一样美。酒窝是由人类常染色体的单基因所决定,属于显性遗传。甲、乙分别代表有、无酒窝的男性,丙、丁分别代表有、无酒窝的女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甲与丙结婚,生出的孩子一定都有酒窝

B.若乙与丁结婚,生出的所有孩子都无酒窝

C.若乙与丙结婚,生出的孩子有酒窝的概率为50%

D.若甲与丁结婚,生出一个无酒窝的男孩,则甲的基因型可能是纯合的

5.(2分)自青霉素被发现以来,抗生素对疾病治疗起了重要作用。目前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下列关于抗生素使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作用机制不同的抗生素同时使用,可提高对疾病的治疗效果

B.青霉素能直接杀死细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C.畜牧业中为了防止牲畜生病可大量使用抗生素

D.定期服用抗生素可预防病菌引起的肠道疾病

6.(2分)月季在我国享有“花中皇后”的美誉。为了立月季某新品种的快速繁殖体系,以芽体为外植体,在MS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6﹣BA和IBA进行芽体增殖实验,芽分化率(%)结果如表。关于上述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6﹣BA浓度大于4.0mgL﹣1时,芽分化率明显降低

B.6﹣BA与IBA的比例为10:1时芽分化率均高于其他比例

C.在培养基中同时添加适量的6﹣BA和IBA,可促进芽分化

7.(2分)限制性内切酶EcoRI识别并切割


,双DNA,用EcoRI完全酶切果蝇基因组DNA,理论上得到DNA片段的平均长度(碱基对)约为()

8.(2分)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最普遍的调节机制。下列正生理或自然现象中,不属于反馈调节的是()

A.干旱时,植物体内脱落酸含量增加,导致叶片气孔大量关闭

B.某湖泊中肉食性鱼类甲捕食草食性鱼类乙形成的种群数量动态变化

C.下丘脑产生的TRH刺激垂体分泌TSH,TSH的增加抑制TRH的释放

D.动物有氧呼吸过程中ATP合成增加,细胞中ATP积累导致有氧呼吸减缓

9.(2分)短日照植物在日照时数小于一定值时才能开花已知某短日照植物在光照10小时/天的条件下连续处理6天能开花(人工控光控温)。为了给某地(日照时数最长为16小时/天)引种该植物提供理论参考,探究诱导该植物在该地区开花的光照时数X(小时/天)的最大值设计了以下四组实验方案,最合理的是()


10.(2分)采摘后的梨常温下易软化。果肉中的酚氧化酶与底物接触发生氧化反应,逐渐褐变。密封条件下4℃冷藏能延长梨的贮藏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常温下鲜梨含水量大,环境温度较高,呼吸代谢旺盛,不耐贮藏

B.密封条件下,梨呼吸作用导致O2减少,CO2增多,利于保鲜

C.冷藏时,梨细胞的自由水增多,导致各种代谢活动减缓

D.低温抑制了梨的酚氧化酶活性,果肉褐变减缓

11.(2分)红细胞在高渗NaCl溶液(浓度高于生理盐水)中体积缩小在低渗NaCl溶液(浓度低于生理盐水)中体积增大。下列有关该渗透作用机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膜对Na+和Cl﹣的通透性远高于水分子,水分子从低渗溶液扩散至高渗溶液

B.细胞膜对水分子的通透性远高于Na+和Cl﹣,分子从低渗溶液扩散至高渗溶液

C.细胞膜对Na+和Cl﹣的通透性远高于水分子Na+和Cl﹣从高渗溶液扩散至低渗溶液

D.细胞膜对水分子的通透性远高于Na+和Cl﹣,Na+和Cl﹣从高渗溶液扩散至低渗溶液

12.(2分)酷热干燥的某国家公园内生长有很多马齿苋属植物叶片嫩而多肉,深受大象喜爱。其枝条在大象进食时常被折断掉到地上,遭到踩踏的枝条会长成新的植株。白天马齿苋属植物会关闭气孔,在凉爽的夜晚吸收CO2并储存起来。针对上述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大象和马齿苋属植物之间存在共同进化

B.大象和马齿苋属植物存在互利共生关系

C.水分是马齿苋属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

D.白天马齿苋属植物气孔关闭,仍能进行光合作用

13.(2分)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中,一个卵细胞与一个精子成功融合后通常不再与其他精子融合。我国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当卵细胞与精子融合后,植物卵细胞特异表达和分泌天冬氨酸蛋白酶ECS1和ECS2。这两种酶能降解一种吸引花粉管的信号分子,避免受精卵再度与精子融合。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多精入卵会产生更多的种子

B.防止多精入卵能保持后代染色体数目稳定

C.未受精的情况下,卵细胞不分泌ECS1和ECS2

D.ECS1和ECS2通过影响花粉管导致卵细胞和精子不能融合

14.(2分)20世纪末,野生熊猫分布在秦岭、岷山和小相岭等6大山系。全国已建立熊猫自然保护区40余个,野生熊猫栖息地面积大幅增长。在秦岭,栖息地已被分割成5个主要活动区域;在岷山,熊猫被分割成10多个小种群;小相岭山系熊猫栖息地最为破碎,各隔离种群熊猫数量极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熊猫的自然种群个体数量低与其繁育能力有关

B.增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可提高环境容纳量

C.隔离阻碍了各种群间的基因交流,熊猫小种群内会产生近亲繁殖

D.在不同活动区域的熊猫种群间建立走廊,可以提高熊猫的种群数

15.(2分)某地区的小溪和池塘中生活着一种丽鱼,该丽鱼种群包含两种类型的个体:一种具有磨盘状齿形,专食蜗牛和贝壳类软体动物;另一种具有乳突状齿形,专食昆虫和其他软体动物。两种齿形的丽鱼均能稳定遗传并能相互交配产生可育后代。针对上述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丽鱼种群牙齿的差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B.两者在齿形上的差异有利于丽鱼对环境的适应

C.丽鱼种群产生的性状分化可能与基因突变和重组有关

D.两种不同齿形丽鱼的基因库差异明显,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物种

16.(2分)某实验利用PCR技术获取目的基因,实验结果显示除目的基因条带(引物与模板完全配对)外,还有2条非特异条带(引物和模板不完全配对)。为了减少反应非特异条带的产生,以下措施中有效的是()

A.增加模板DNA的量 B.延长热变性的时间

C.延长延伸的时间 D.提高复性的温度

17.(2分)正常情况下,神经细胞内K+浓度约为150mmolL﹣1,胞外液约为4mmolL﹣1。细胞膜内外K浓度差与膜静息电位绝对值呈正相关。当细胞膜电位绝对值降低到一定值(阈值)时,神经细胞兴奋。离体培养条件下,改变神经细胞培养液的KCl浓度进行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当K+浓度为4mmolL﹣1时,K+外流增加,细胞难以兴奋

B.当K+浓度为150mmolL﹣1时,K+外流增加,细胞容易兴奋

C.K+浓度增加到一定值(<150mmolL﹣1),K+外流增加,导致细胞兴奋

D.K+浓度增加到一定值(<150mmolL﹣1),K+外流减少,导致细胞兴奋

18.(2分)人类的ABO血型是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IA、IB和i三者之间互为等位基因)决定的。IA基因产物使得红细胞表面带有A抗原,IB基因产物使得红细胞表面带有B抗原。IAIB基因型个体红细胞表面有A抗原和B抗原,ii基型个体红细胞表面无A抗原和B抗原。现有一个家系的系谱图(如图),对家系中各成员的血型进行检测,结果如表,其中“+”表示阳性反应,“﹣”表示阴性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个体5基因型为IAi,个体6基因型为IBi

B.个体1基因型为IAIB,个体2基因型为IAIA或IAi

C.个体3基因型为IBIB或IBi,个体4基因型为IAIB

D.若个体5与个体6生第二个孩子,该孩子的基因型一定是ii

19.(2分)甲、乙、丙分别代表三个不同的纯合白色籽粒玉米品种甲分别与乙、丙杂交产生F1,F1自交产生F2,结果如表。根据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若乙与丙杂交,F1全部为红色籽粒,则F2玉米籽粒性状比为9红色:7白色

B.若乙与丙杂交,F1全部为红色籽粒,则玉米籽粒颜色可由三对基因控制

C.组1中的F1与甲杂交所产生玉米籽粒性状比为3红色:1白色

D.组2中的F1与丙杂交所产生玉米籽粒性状比为1红色:1白色

20.(2分)T细胞的受体蛋白PD﹣1(程序死亡蛋白﹣1)信号途径有调控T细胞的增殖、活化和细胞免疫等功能。肿瘤细胞膜上的PD﹣L1蛋白与T细胞的受体PD﹣1结合引起的一种作用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PD﹣Ll抗体和PD﹣1抗体具有肿瘤免疫治疗作用

B.PD﹣L1蛋白可使肿瘤细胞逃脱T细胞的细胞免疫

C.PD﹣L1与PD﹣1的结合增强T细胞的肿瘤杀伤功能

D.若敲除肿瘤细胞PD﹣L1基因,可降低该细胞的免疫逃逸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60分。

21.(13分)使酶的活性下降或丧失的物质称为酶的抑制剂。酶的抑制剂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可逆抑制剂(与酶可逆结合,酶的活性能恢复);另一类是不可逆抑制剂(与酶不可逆结合,酶的活性不能恢复)。已知甲、乙两种物质(能通过透析袋)对酶A的活性有抑制作用。

实验材料和用具:蒸馏水,酶A溶液,甲物质溶液,物质溶液,透析袋(人工合成半透膜),试管,烧杯等为了探究甲、乙两种物质对酶A的抑制作用类型,提出以下实验设计思路。请完善该实验设计思路,并写出实验预期结果。

取 支试管(每支试管代表一个组),各加入等量的酶A溶液,再分别加等量 ,一段时间后,测定各试管中酶的活性。然后将各试管中的溶液分别装入透析袋,放入蒸馏水中进行透析处理。透析后从透析袋中取出酶液,再测定各自的酶活性。

(2)实验预期结果与结论:

结论①:甲、乙均为可逆抑制剂。

结论②:甲、乙均为不可逆抑制剂。

结论③:甲为可逆抑制剂,乙为不可逆抑制剂。

结论④:甲为不可逆抑制剂,乙为可逆抑制剂。

22.(18分)北方农牧交错带是我国面积最大和空间尺度最长的一种交错带。近几十年来,该区域沙漠化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成为我国生态问题最为严重的生态系统类型之一。因此,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已成为促进区域退化土地恢复和植被重建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土地生产力的重要生态措施之一研究人员以耕作的农田为对照,以退耕后人工种植的柠条(灌木)林地、人工杨树林地和弃耕后自然恢复草地为研究样地,调查了退耕还林与还草不同类型样地的地面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特征,调查结果如表所示。


(1)上述样地中,节肢动物的物种丰富度最高的是 ,产生的原因是 。

(2)农田优势类群为4科,多于退耕还林样地,从非生物因素的角度分析,原因可能与农田中 较高有关(答出2点即可)。

(3)该研究结果表明,退耕还草措施对地面节肢动物多样性的恢复效应比退耕还林措施 (填“好”或“差”)。

(4)杨树及甲、乙两种草本药用植物的光合速率与光照强度关系曲线如图所示。和甲相比,乙更适合在杨树林下种植,其原因是 。


23.(14分)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功能与发育的基本单元。经环路(开环或闭环)由多个神经元组成,是感受刺激、传递神经信号、对神经信号进行分析与整合的功能单位。动物的生理功能与行为调控主要取决于神经环路而非单个的神经元。

秀丽短杆线虫在不同食物供给条件下吞咽运动调节的一个神经环路作用机制如图所示。图中A是食物感觉神经元,B、D是中间神经元,C是运动神经元。由A、B和C神经元组成的神经环路中,A的活动对吞咽运动的调节作用是减弱C对吞咽运动的抑制,该信号处理方式为去抑制。由A、B和D神经元形成的反馈神经环路中,神经信号处理方式为去兴奋。


(1)在食物缺乏条件下,秀丽短杆线虫吞咽运动 (填“增强”“减弱”或“不变”);在食物充足条件下,吞咽运动 (填“增强”“减弱”或“不变”)。

(2)由A、B和D神经元形成的反馈神经环路中,信号处理方式为去兴奋,其机制是 。

(3)由A、B和D神经元形成的反馈神经环路中,去兴奋对A神经元调节的作用是 。

(4)根据该神经环路的活动规律, (填“能”或“不能”)推断B神经元在这两种条件下都有活动,在食物缺乏条件下的活动增强。

24.(15分)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疾病。疟原虫为单细胞生物可在按蚊和人两类宿主中繁殖。我国科学家发现了治疗疟疾的青蒿素。随着青蒿素类药物广泛应用逐渐出现了对青蒿素具有抗药性的疟原虫。

为了研究疟原虫对青蒿素的抗药性机制,将一种青蒿素敏感(S型)的疟原虫品种分成两组:一组逐渐增加青蒿素的浓度,连续培养若干代,获得具有抗药性(R型)的甲群体,另一组为乙群体(对照组)。对甲和乙两群体进行基因组测序,发现在甲群体中发生的9个碱基突变在乙群体中均未发生,这些突变发生在9个基因的编码序列上,其中7个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发生了改变。

为确定7个突变基因与青蒿素抗药性的关联性,现从不同病身上获取若干疟原虫样本,检测疟原虫对青蒿素的抗药性(与存活率正相关)并测序,以S型疟原虫为对照,与对照的基因序列相同的设为野生型“+”,不同的设为突变型“﹣”。部分样本的结果如表。


(1)连续培养后疟原虫获得抗药性的原因是 ,碱基突变但氨基酸序列不发生改变的原因是 。

(2)7个基因中与抗药性关联度最高的是 ,判断的依据是 。

(3)若青蒿素抗药性关联度最高的基因突变是导致疟原虫抗青蒿素的直接原因,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将该突变基因恢复为野生型,而不改变基因组中其他碱基序。经这种基因改造后的疟原虫对青蒿素的抗药性表现为 。

(4)根据生物学知识提出一条防控疟疾的合理化建议: 。

2021年湖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解答】解:A、葡萄糖的有氧呼吸过程中,水的生成发生在线粒体内膜,A错误;

B、细胞膜上参与主动运输的ATP酶是一种跨膜蛋白,B正确;

C、溶酶体膜蛋白高度糖基化可保护自身不被酶水解,C正确;

D、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分布着光合色素和蛋白质,是光反应的场所,D正确。

2.【解答】解:A、麦芽糖是植物特有的二糖,在麦芽中含有麦芽糖,A错误;

B、麦芽糖是由两分子葡萄糖经过脱水缩合形成的二糖,B错误;

C、细菌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该过程需要在55~60℃条件下保温6小时左右,目的是为了抑制细菌的生长,避免杂菌污染,C正确;

D、一般而言,植物体内酶的最适温度高于动物,故麦芽中的淀粉酶比人的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高,D错误。

3.【解答】解:A、泡菜制作过程中,主要是乳酸菌将葡萄糖分解形成乳酸,A错误;

B、做馒头或面包时,经常要用到酵母菌,酵母菌可以分解面粉中的葡萄糖,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二氧化碳是气体,遇热膨胀而形成小孔,使得馒头或面包暄软多孔,B正确;

C、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可以大量繁殖,在密封也就是无氧条件下产生酒精,C错误;

D、酸奶制作过程中,后期低温处理时大部分乳酸杆菌已死亡,不会大量繁殖,D错误。

4.【解答】解:A、结合题意可知,甲为有酒窝男性,基因型为AA或Aa,丙为有酒窝女性,基因型为AA或Aa,若两者均为Aa,则生出的孩子基因型可能为aa,表现为无酒窝,A错误;

B、乙为无酒窝男性,基因型为aa,丁为无酒窝女性,基因型为aa,两者结婚,生出的孩子基因型均为aa,表现为无酒窝,B正确;

C、乙为无酒窝男性,基因型为aa,丙为有酒窝女性,基因型为AA或Aa。两者婚配,若女性基因型为AA,则生出的孩子均为有酒窝;若女性基因型为Aa,则生出的孩子有酒窝的概率为,C错误;

D、甲为有酒窝男性,基因型为AA或Aa,丁为无酒窝女性,基因型为aa,生出一个无酒窝的男孩aa,则甲的基因型只能为Aa,是杂合子,D错误。

5.【解答】解:A、结合分析可知,抗生素的作用机理主要有四个方面,作用机制不同的抗生素同时使用,可从不同方面对于病原体进行防治,故可提高对疾病的治疗效果,A正确;

B、青霉素杀死细菌可能是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或增强细菌细胞膜通透性等途径实现的,不是直接杀死细菌,B错误;

C、抗生素大量使用会导致耐药菌等的出现,不利于牲畜疾病的防控,C错误;

D、定期服用抗生素会导致耐药菌等的出现,不能用于预防病菌引起的肠道疾病,D错误。

6.【解答】解:A、由表格数据分析可知,当6﹣BA浓度在4.0﹣5.0mgL﹣1时,芽分化率明显降低,A正确;

B、由表格数据分析可知,6﹣BA与IBA的比例为10:1时芽分化率分别为31%、95%、64%、30%、4%,与其他实验组对比可知,此时的芽分化率并不是都高于其他比例,B错误;

C、由分析可知,6﹣BA和IBA均具有促进芽分化的作用,故在培养基中同时添加适量的6﹣BA和IBA,可促进芽分化,C正确;

D、当6﹣BA浓度为2.0mgL﹣1和IBA浓度为0.2mgL﹣1时芽分化率是95%,故该组成是实验处理中芽分化的最佳组合,D正确。

7.【解答】解:据图可知,EcoRⅠ的酶切位点有6个碱基对,由于DNA分子的碱基组成为A、T、G、C,则某一位点出现该序列的概率为,即4096≈4000个碱基对可能出现一个限制酶EcoRI的酶切位点,故理论上得到DNA片段的平均长度(碱基对)约为4000。

8.【解答】解:A、干旱时,植物体内脱落酸含量增加,导致叶片气孔大量关闭是植物对于环境的一种适应,不属于反馈调节,A正确;

B、某湖泊中肉食性鱼类甲捕食草食性鱼类乙会导致乙的数量减少,乙数量的减少会导致甲的数量随之减少,两种鱼形成的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属于反馈调节,B错误;

C、下丘脑产生的TRH刺激垂体分泌TSH,TSH的增加抑制TRH的释放,该过程中存在TSH对TRH的负反馈调节,C错误;

D、动物有氧呼吸过程中ATP合成增加,细胞中ATP积累导致有氧呼吸减缓,该过程属于负反馈调节,D错误。

9.【解答】解:结合题意可知,本实验目的为探究诱导该植物在该地区开花的光照时数X(小时/天)的最大值,且据信息“在光照10小时/天的条件下连续处理6天能开花”,且本地“日照时数最长为16小时/天”,故实验设计的时间应在10<X≤16之间设置,对照组应为最低开花时间10小时/天。

10.【解答】解:A、常温下鲜梨含水量大,环境温度较高,呼吸代谢旺盛,细胞消耗的有机物增多,不耐贮藏,A正确;

B、密封条件下,梨呼吸作用导致O2减少,CO2增多,抑制呼吸,有氧呼吸减弱,消耗的有机物减少,故利于保鲜,B正确;

C、细胞中自由水的含量越多,则细胞代谢越旺盛,C错误;

D、酶活性的发挥需要适宜的温度等条件,结合题意“果肉中的酚氧化酶与底物接触发生氧化反应,逐渐褐变,密封条件下4℃冷藏能延长梨的贮藏期”可知,低温抑制了梨的酚氧化酶活性,果肉褐变减缓,D正确。

11.【解答】解:大多数水分子以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出细胞,少数水分子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出细胞,而Na+和Cl﹣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出红细胞。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比主动运输更容易,故细胞膜对水分子的通透性远高于Na+和Cl﹣。由于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都是顺浓度梯度运输,主动运输是逆浓度梯度运输,故水分子从低渗溶液扩散至高渗溶液,Na+和Cl﹣从低渗溶液扩散至高渗溶液,B正确,ACD错误。

12.【解答】解:A、大象和马齿苋属植物属于不同种生物,它们之间相互影响,不断进化和发展,存在共同进化,A正确;

B、酷热干燥的某国家公园内生长有很多马齿苋属植物叶片嫩而多肉,深受大象喜爱,因此大象和马齿苋属植物存在捕食关系,B错误;

C、酷热干燥的某国家公园内生长有很多马齿苋属植物,酷热干燥缺少水分,因此水分是马齿苋属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C正确;

D、白天马齿苋属植物会关闭气孔,但在凉爽的夜晚吸收CO2并储存起来,这些CO2在白天释放出来供给马齿苋属植物光合作用需要,因此白天马齿苋属植物气孔关闭,仍能进行光合作用,D正确。

13.【解答】解:AB、多精入卵会导致子代有来自卵细胞和多个精细胞的染色体,破坏亲子代之间遗传信息的稳定性,因此一个卵细胞与一个精子成功融合后通常不再与其他精子融合。防止多精入卵可以保证子代遗传信息来自一个精子和一个卵细胞,能保持后代染色体数目稳定,A错误,B正确;

C、结合题意“当卵细胞与精子融合后,植物卵细胞特异表达和分泌天冬氨酸蛋白酶ECS1和ECS2”可知,未受精的情况下,卵细胞不分泌ECS1和ECS2,C正确;

D、据题意可知,ECS1和ECS2能降解一种吸引花粉管的信号分子,避免受精卵再度与精子融合,推测该过程是由于ECS1和ECS2通过影响花粉管导致卵细胞和精子不能融合,D正确。

14.【解答】解:A、动物的繁育能力可影响种群的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数量,故熊猫的自然种群个体数量低与其繁育能力有关,A正确;

B、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改善生存环境,进而提高环境容纳量,是保护野生大熊猫的根本措施,B正确;

C、隔离(地理隔离等)导致熊猫不能相遇,阻碍了各种群间的基因交流,能猫小种群内会产生近亲繁殖,C正确;

D、由于地理阻隔导致大能猫不能相遇,熊猫种群数量增多,在不同活动区域的熊猫种群间建立走廊,可以使熊猫汇集,多个种群集合成为一个,熊猫的种群数下降,D错误。

15.【解答】解:A、据题意可知,两种齿形的丽鱼均能稳定遗传并能相互交配产生可育后代,说明丽鱼种群牙齿的差异属于遗传物质发生变化的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A正确;

B、两种齿形的丽鱼的食物类型不同,两者在齿形上的差异有利于丽鱼对环境的适应,B正确;

C、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因此丽鱼种群产生的性状分化可能与基因突变和重组有关,C正确;

D、物种之间的界限是生殖隔离,两种不同齿形丽鱼的基因库差异明显,但不知是否存在生殖隔离,无法判断是否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物种,D错误。

16.【解答】解:A、增加模板DNA的量可以提高反应速度,但不能有效减少非特异性条带,A错误;

BC、延长热变性的时间和延长延伸的时间会影响变性延伸过程,但对于延伸中的配对影响不大,故不能有效减少反应非特异性条带,BC错误;

D、非特异性产物增加的原因可能是复性温度过低会造成引物与模板的结合位点增加,故可通过提高复性的温度来减少反应非特异性条带的产生,D正确。

17.【解答】解:A、正常情况下,神经细胞内K+浓度约为150mmolL﹣1,胞外液约为4mmolL﹣1,当神经细胞培养液的K+浓度为4mmolL﹣1时,和正常情况一样,K+外流不变,细胞的兴奋性不变,A错误;

B、当K+浓度为150mmolL﹣1时,细胞外K+浓度增加,K+外流减少,细胞容易兴奋,B错误;

CD、K+浓度增加到一定值(<150mmolL﹣1,但>4mmolL﹣1),细胞外K+浓度增加,K+外流减少,导致细胞兴奋,C错误,D正确。

18.【解答】解:A、个体5只含A抗原,个体6只含B抗原,而个体7既不含A抗原也不含B抗原,故个体5的基因型只能是IAi,个体6的基因型只能是IBi,A正确;

B、个体1既含A抗原又含B抗原,说明其基因型为IAIB。个体2只含A抗原,但个体5的基因型为IAi,所以个体2的基因型只能是IAi,B错误;

C、由表格分析可知,个体3只含B抗原,个体4既含A抗原又含B抗原,个体6的基因型只能是IBi,故个体3的基因型只能是IBi,个体4的基因型是IAIB,C错误;

D、个体5的基因型为IAi,个体6的基因型为IBi,故二者生的孩子基因型可能是IAi、IBi、IAIB、ii,D错误。

19.【解答】解:A、若乙与丙杂交,F1全部为红色籽粒(AaBBCc),两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则F2玉米籽粒性状比为9红色:7白色,A正确;

B、据分析可知若乙与丙杂交,F1全部为红色籽粒,则玉米籽粒颜色可由三对基因控制,B正确;

C、据分析可知,组1中的F1(AaBbCC)与甲(AAbbCC)杂交,所产生玉米籽粒性状比为1红色:1白色,C错误;

D、组2中的F1(AABbCc)与丙(AABBcc)杂交,所产生玉米籽粒性状比为1红色:1白色,D正确。

20.【解答】解:A、PD﹣Ll抗体和PD﹣1抗体能分别于肿瘤细胞膜上的PD﹣L1蛋白和T细胞的受体PD﹣1结合,但它们结合在一起时,肿瘤细胞膜上的PD﹣L1蛋白与T细胞的受体PD﹣1就不能结合,T细胞可以对肿瘤细胞起免疫作用,因此PD﹣Ll抗体和PD﹣1抗体具有肿瘤免疫治疗作用,A正确;

B、肿瘤细胞膜上的PD﹣L1蛋白可以与T细胞的受体PD﹣1结合,导致T细胞不能产生干扰素,使肿瘤细胞逃脱T细胞的细胞免疫,B正确;

C、PD﹣L1与PD﹣1的结合,导致T细胞不能产生干扰素,因此PD﹣L1与PD﹣1的结合会降低T细胞的肿瘤杀伤功能,C错误;

D、若敲除肿瘤细胞PD﹣L1基因,肿瘤细胞膜上的PD﹣L1蛋白减少,导致肿瘤细胞不能与T细胞的受体PD﹣1结合,T细胞能产生干扰素,T细胞产生的干扰素对肿瘤细胞起免疫作用,杀伤肿瘤细胞,从而降低该细胞的免疫逃逸,D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60分。

21.【解答】解:(1)分析题意可知,实验目的探究甲、乙两种物质对酶A的抑制作用类型,则实验的自变量为甲2物质的有无,因变量为酶A的活性,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与单一变量 原则,故可设计实验如下:取2支试管各加入等量的酶A溶液,再分别加等量甲物质溶液、乙物质溶液(单一变量和无关变量﹣致原则);﹣﹣段时间后,测定各试管中酶的活性。然后将各试管中的溶液分别装入透析袋,放入蒸馏水中进行透析处理。透析后从透析袋中取出酶液,再测定各自的酶活性。

(2)据题意可知,物质甲和物质乙对酶A的活性有抑制,但作用机理末知,且透析前有物质甲和2乙的作用,透析后无物质甲和物质乙的作用,前后对照可推测两种物质的作用机理,可能的情况有:

①若甲、乙均为可逆抑制剂,则酶的活性能恢复,故透析后,两组的酶活性均比透析前酶的活性高。

②若甲、乙均为不可逆抑制剂,则两组中酶的活性均不能恢复,故透析前后,两组的酶活性均不变。

③若甲为可逆抑制剂,乙为不可逆抑制剂,则甲组中活性可以恢复,而乙组不能恢复,故加甲物质溶液组,透析后酶活性比透析前高,加乙物质溶液组,透析前后酶活性不变。

④若甲为不可逆抑制剂,乙为可逆抑制剂,则则甲组中活性不能恢复,而乙组能恢复,故加甲物质溶液组,透析前后酶活性不变,加乙物质溶液组,透析后酶活性比透析前高。

(1)2 甲物质溶液、乙物质溶液

(2)故透析后,两组的酶活性均比透析前酶的活性高 透析前后,两组的酶活性均不变 加甲物质溶液组,透析后酶活性比透析前高,加乙物质溶液组,透析前后酶活性不变 加甲物质溶液组,透析前后酶活性不变,加乙物质溶液组,透析后酶活性比透析前高

22.【解答】解:(1)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据表可知,自然恢复草地的总类群数是15,因此物种丰富度最高,草地自然恢复草地植物的种类多,可为节肢动物提供更多的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因此自然恢复草地节肢动物更多。

(2)农田与其他退耕还林样地相比,人们会在农田中灌溉和施肥,从而使农作物产量提高,因此从非生物因素的角度分析,农田优势类群更多的原因是水和无机盐。

(3)据表分析可知,退耕后人工种植的柠条(灌木)林地、人工杨树林地的节肢动物总类群分别为10和7,弃耕后自然恢复草地的节肢动物总类群为15,由此可知退耕还草措施对地面节肢动物多样性的恢复效应比退耕还林措施好。

(4)据图可知,乙植物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都比甲植物,杨树林下光照强度小,而乙比甲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均低,且弱光下乙净光合速率高,因此和甲相比,乙更适合在杨树林下种植。

(1)自然恢复 草地自然恢复草地植物的种类多,可为节肢动物提供更多的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

(2)水、无机盐(矿质营养)

(4)杨树林下光照强度小,而乙比甲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均低,弱光下乙净光合速率高

23.【解答】解:(1)据分析可知,在食物缺乏条件下,A的活动增强C对吞咽运动的抑制,因此秀丽短杆线虫吞咽运动减少。在食物充足条件下,A的活动减弱C对吞咽运动的抑制,吞咽运动增强。

(2)据图可知,由A、B和C神经元形成的吞咽运动增强或者减弱时,需要对其进行调节,去兴奋实际上属于一种反馈调节,A神经元的活动对B神经元有抑制作用,使C神经元兴奋性降低的同时也使D神经元的兴奋性降低,进而使A神经元的兴奋性下降,从而使吞咽运动向相反方向进行。

(3)据(2)分析可知,由A、B和D神经元形成的反馈神经环路中,最终使A神经元的兴奋性下降,也就是去兴奋对A神经元调节的作用是抑制。

(4)据分析可知,在食物充足条件下,A神经元对B神经元抑制作用增强,B神经元活动减弱,在食物缺乏条件下,A神经元对B神经元抑制作用弱,B神经元活动增强,因此可以推断B神经元在这两种条件下都有活动,在食物缺乏条件下的活动增强。

(2)A神经元的活动对B神经元有抑制作用,使D神经元的兴奋性降低,进而使A神经元的兴奋性下降

24.【解答】解:(1)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基因,进而可能产生新性状,在疟原虫的种群中,通过基因突变可产生抗青蒿素的个体,连续培养过程中,在青蒿素的定向选择作用下,疟原虫种群中抗青蒿素的相关基因的频率升高,抗药性个体数增多;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即一种氨基酸可能由一个或多个密码子对应,故碱基突变但氨基酸序列可能也不发生改变。

(2)结合题意,与对照的基因序列相同的设为野生型“+“,不同的设为突变型“﹣”,分析表格数据:与对照组相比,在有突变基因6和7的4~9组中,疟原虫的存活率都大幅提高,但在有突变基因7的1、2、3组中,疟原虫的存活率提高的幅度不大,故推测7个基因中与抗药性关联度最高的是基因6。

(3)结合( 3 )可知,7个基因中与抗药性关联度最高的是基因6,若基因6的基因突变是导致疟原虫抗青蒿素的直接原因,则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将其恢复为野生型后,其抗药性性状也随之消失,故经这种基因改造后的疟原虫对青蒿素的抗药性表现为S型(对青蒿素敏感)。

(4)据题干信息“疟原虫为单细胞生物可在按蚊和人两类宿主中繁殖“,故为减少疟原虫的数量,可做好按蚊的防治工作,令宿主的数量减少从而减少疟原虫。

(1)通过基因突变可产生抗青蒿素的个体,连续培养过程中,在青蒿素的定向选择作用下,疟原虫种群中抗青蒿素的相关基因的频率升高,抗药性个体数增多 密码子具有简并性

(2)基因6 与对照组相比,在有突变基因6和7的4~9组中,疟原虫的存活率都大幅提高,但在有突变基因7的1、2、3组中,疟原虫的存活率提高的幅度不大

(3)S型(对青蒿素敏感)

(4)做好按蚊的防治工作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叫高渗溶液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