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广告满天飞,关闭广告还得花钱!这社会去哪说理啊?

    近几年,智能科技的“东风”顺势而吹,“微”时代也应运而生,从微博、微信再到微视频,人们的阅读、交际、写作乃至视听体验都在不断“微”化,这就为“微剧本”的创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微剧本就是一种区别于传统剧本的微型剧本,它用简洁的手法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某种观照,往往只用几个简洁鲜明的人物和几个场景,就能向观众揭示出某个道理,就像是绘画中的素描,用简单的几笔就勾勒出一场场大戏,让人回味无穷。

  常言道:“与敌对战,首先要搞清目标。”同样的道理,微剧本创作,最先要做的也是搞清目标。微剧本缘自何处?因何而来?又“微”在哪里?这是学习微剧本创作的第一课。只有了解了这些看似简单的基础知识,才能真正把握住微时代的脉搏,创作出优秀的微作品。

  1.1 微剧本缘自何处

  说到微剧本缘自何处,很多朋友都会联想到微电影,认为微电影的剧本就是微剧本。其实不然,微剧本实际上是微型剧本的统称,不仅与微电影有一段冥冥之中的缘分,亦与短剧有着颇为深厚的渊源,甚至还与微广告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本书所论述的微剧本,统指一切短小的、以视频为呈现形式的短剧的剧本。

  艺术来源于生活。各式各样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不停上演,或感人肺腑,或平平凡凡,或妙趣横生。这些故事有的需要轻拢慢捻,娓娓道来;有的则只需要三言两语、简而告知。所谓短剧,其实就是一种精短凝练、简洁明了的戏剧形式,它讲述的故事往往很简单,但内涵却很丰富。现在常说的短剧,按照播放媒介的不同,主要分为电视短剧和网络短剧两类。

  电视短剧又称“电视栏目剧”,是一种时长较短,能快速地反映生活的短剧形态。近年来,随着阅读形式向快餐化转变,电视短剧也正朝着“微型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其剧本也可以归为微剧本。

  电视短剧的篇幅跟电视剧比起来可以说非常短,只要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交代清楚人物和事件发生情况即可。与之相对应,电视短剧的人物设置也力求简单,一般只有两三个人;情节往往也是只取一端,只有单线,没有复线;只有明线,没有暗线。值得注意的是,电视短剧虽然篇幅短小、人物形象简洁、情节简单,但内涵绝不浅薄。优秀的电视短剧体量小而负载大,能在有限的时长中容纳饱满的生活信息和处世道理,简洁而深刻。它是生活信息的简化和优化,能更快速地反映社会生活。这一周发生的典型事件,下一周就有可能在电视短剧中被演绎出来。

  例如,中央电视台的电视短剧《广而告之》,从人民群众最为关注的社会热点切入,针砭时弊,直面现实,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表达了广大群众的愿望和要求。虽然一集只有短短的三十几秒钟,却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起了普遍的共鸣。

  电视短剧以电视为传播媒介,网络短剧则以互联网为主要载体。它是网络自制剧中特立独行的一种,也可称为“网络迷你剧”。同电视短剧一样,网络短剧的篇幅也非常短,并且根据情节需要,可以以单集为主,或者以多集为主。网络短剧的剧本同样可以纳入微剧本的范畴中。

  与传统的电视短剧相比,网络短剧的不同之处不仅在于篇幅更短,还在于自由度较高。传统电视短剧在内容和题材上往往受限于频道定位和栏目要求。相对而言,扎根于网络平台的自制短剧自由度则大很多。因此,网络短剧不仅篇幅短小、节奏明快、热点密集,还能抓住当时当刻的热点进行再次创作,给观众一种全新的体验。

  例如,具有超高收视率的网络短剧《万万没想到》,每集时长只有5分钟左右,但剧情却从热门话题到经典故事,从囧人囧事到职场趣闻,无所不包。这部网络短剧以小人物代表王大锤为主人公,综合了搞笑、穿越、职场等当下热门元素,善意调侃了当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既让人发笑,又引人深思。网络短剧凭借活跃的网络文化优势,通过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讲述着一个个内容新颖、个性鲜明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传统电视短剧的空白。

  总之,无论是针砭时弊、叙事说理的电视短剧,还是灵活多元、剧情丰富的网络短剧,都与微剧本有着颇为深厚的渊源,因优秀的电视短剧与网络短剧都需要优秀的微剧本作为支撑。优秀的影视剧不仅是拍出来、演出来的,更是写出来的。一个质量优良的剧本有可能会被拍成一部质量低劣的影片,但一个质量低劣的剧本绝不可能拍出一部质量优良的影片。

  说起微剧本,自然少不了微电影。一个“微”字搭起了二者之间缘分的桥梁。微电影,顾名思义就是一种微型电影,它起源于最初的短剧,具备电影的所有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主题和故事情节。但微电影又不同于传统电影,它追求限定时间内的有效表达,迎合碎片化生活方式的心理诉求,是一种个性化的影像表达。

  1.微电影迎合碎片化生活方式

  碎片化生活方式是指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人的空闲时间不断被分割,形成了碎片化的零散时间段。在这些碎片化的时间里,人们没有精力,也没有耐心来欣赏完整的、冗长的故事,而是更倾向于一些短小的、浓缩的故事。微电影具备的简短而精悍的特点,恰恰与人们的碎片化生活方式的娱乐需求相吻合。

  微电影不同于短剧,不具有连续性,简练直接,戛然而止,耐人寻味。因此更符合现代人的心理诉求,这也是微电影广受追捧的原因之一。另外,微电影主要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适合在移动状态和休闲时观看,是填充碎片化时间的有效方式。无论是在公交车上,还是在地铁上,只要你留心,就会发现有不少人在用手机观看微电影,微电影在帮助人们消磨碎片化时间的同时,也能发人深省,给人们带来一些启示。

  例如,2008年阿根廷动画短片《雇佣人生》,就是一部探讨社会与人性的短片,虽然只有短短7分钟,但包揽了全世界大大小小102个奖项,全片没有一句台词,却让观众震撼、反思。这部短片讲述一个中年男人普通的一天,但不同的是,他周围的所有物品都由人来扮演,包括地灯的灯柱、梳妆台的镜子、餐桌和椅子、衣架,满街跑的也不是汽车,而是背着乘客大步迈进的“人力出租车”。公司保安门是由四个彪形大汉组成的,电梯是超级肥仔用体重控制的。在这个神奇的世界,所有的工具都由真人形象来扮演,每个人都兢兢业业,毫无怨言。短片让观众陷入深思,在高度分工的机械化社会,个人渺小如工具。短片主人公看似是一个雇佣者的角色,但就在观众的好奇心被吊至最高时,短片的主人公迈着沉重的脚步向一间办公室走去,在门前趴下,很快有人走过来,在他身上踏了两脚,开门进了办公室……短片结尾,观众恍然大悟——每个人都有两种身份:雇佣者与被雇佣者。这是一部充满争议的短片。同样的情节,有人看到的是人被机械化后的阴暗和冷漠,也有人会感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处世之道。

  2.微电影是个性化的影像表达

  与院线上映的电影相比,微电影因为时长较短,往往不会以宏大的历史事件与烦琐的生活实践作为创作主题,而是着力于凸显个性化的语言与生活化的表达。首先,微电影更加注重“小人物”的生活百态和人生命运,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小细节或是虚构“悬念”“奇遇”等方面。同样,微电影中的人物也不是传统影视剧里的英雄,没有宏大历史背景为其铺垫,但他们都是自己平凡生活中的主角,他们身上发生的很多故事都值得讲述和演绎。微电影对这种普通人物的关注,将一些边缘的、另类的题材呈现在大众面前,是个性化的影像表达。除注重情节的完整性外,更有鲜明的主题与内涵,充满对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生活的勇敢面对,以及对人性的执着叩问。

  例如,筷子兄弟的微电影《父亲》(父女篇),讲述少女燕燕的成长历程。在童年的小燕燕心中,父亲是一个无所不能的英雄,见义勇为、锄强扶弱,总是穿一身帅气的警服骑着摩托车接放学的她。而随着燕燕逐渐长大,父亲对她的过度管束令她苦恼厌烦,父亲对她带回来的男朋友冷眼冷语,最终使得父女决裂。然而,在一个夜晚,父亲被刑满释放的罪犯报复,受重伤失忆,只记得自己是警察、有一个可爱的女儿,还记得不喜欢女儿的男朋友……即使卧床不起,也想着要同前来探病的女儿的男友斗争到底。直到女儿婚礼那天,父亲从医院跑出来,依旧穿着一身警服,迈着庄严的正步,牵着女儿走来。当众人都以为父亲病愈的时候,父亲对女儿说:“燕燕,等你放学了,爸爸再来接你。”此时,伴随着《父亲》主题曲的响起,无数人流下了伤感的泪水。这部短小的微电影,不仅是在讲述故事,更是表达了导演和微剧本创作者对于平凡生活和醇厚亲情的深切感悟。导演肖央表示:“我们的作品坚持来源于生活,反映我们这代人的成长。可能没有大场面的震撼,但是总有一处情节能扎进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此外,微电影还是人们表达个人意见的一种视觉化载体。无论你是明星政要,还是普通大众,都可以有自己的世界观,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并且借助微电影这种形式表达。2011年搜狐视频与中影公司联合出品、诺基亚全程战略合作的“7电影”系列,就是让演员通过影像语言讲述自己的梦想,讲述自己的故事和心中的情感。换句话说,微电影使电影形式走下神坛,成了一种人人都可以尝试的艺术表现形式。

  总而言之,这些以电视短剧、网络短剧、微电影为代表的微视频与当下人们对于文化消费快餐化的需求非常吻合。它随时随地可以观看的特点,很好地满足了人们在等待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午间小憩等空闲时间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正是因为观看时观众多是注意力分散的,所以微视频能否引起观众的注意,剧本质量就成了关键中的关键。而想要打造出微时代中引领潮流的微剧本,具备导演思维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微视频能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核心要素。

  1.2 微剧本因何而来

  微剧本源自于短剧和微电影,但是在微博、微信等“微”型社交工具的热力带动下,“微”创作也形成了一股热潮。可以说,微时代已经在丰富的微元素拥簇下到来了。现实生活中,微时代正在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推动力悄悄地影响着我们,为每个人带来一种意想不到的新变化。微剧本在这个微时代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除了短剧、微电影,新时代的广告营销对于微剧本的需求也是越来越迫切,可以说微剧本源自于短剧和微电影,却是随微时代的到来和广告营销的需要走到了大众面前。

  1.2.1 随微时代的微风徐来

  微剧本能够走到台前来,离不开微时代土壤的培育。微时代起初代表的是一个崭新的传播时代。在这个时代中,人类以数字化通信技术为依托,通过各种移动、便捷的新型显示终端,运用文字、图像、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进行以实时、高效、互动为主要特征的传播活动。对于微时代之“微”,著名央视主持人曾如此言之“微”字:“‘微’是你我,是每一个推动社会进步的微小分子,是每一个被打捞上岸、不再沉默的中国声音,是每一个能被看见、能被听见的人。”是的,每个人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微小分子,每个人可以发表言论、阐述观点,享受微时代带来的各种机遇和挑战。

  1.微时代充满喜悦

  社会生活微时代的到来,离不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从微博、微信到微小说、微视、微课……各种各样的“微”元素不断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微”不了的,它们深刻地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

  首先,微时代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大便利——衣食住行,处处有“微”影。以微信为代表的手机终端软件的“微”使用逐渐成为一种潮流。它强大而全面的功能,不仅改变了人们的联络方式,甚至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外出想坐车用“滴滴出行”打车微一微;订餐用手机“美团”外卖微一微;看电影可以在微信上团购;购买机票、船票、火车票、找工作、订酒店……通过手机App操作,一切都变得便利和简单。

  其次,微时代给我们带来了大观点——想说就说,有“微”更有“音”。随着微时代的到来,一波轰轰烈烈的“微”观点正在发生碰撞。正如微博140字的限定,短小精炼且意味深长,观点在这里交织,态度在这里显露。

  微视频也是如此,原本冗长寡味的影片被拍摄成微视频,平淡无奇的生活片段摇身一变,成了吸引人眼球的趣闻或引人深思的话题;原本需要上千幅的画面与内容来演绎生活的不幸与美好,在这里却化成了干脆利落的几句话、几个场景。这就是微时代带给我们的好处,它让每个人都能够表达情感,坦露心声,让每个人的艰难和努力都能被看到,让每个人的欢乐与悲伤都能有人分享。

  2.微时代饱含隐忧

  在带来诸多好处的同时,微时代也饱含着隐忧。充满着朝气的微时代要求人们能够快速接受带有一切可能性的话题,使人们的目光更多地放在那些可以产生热度的话题上面。如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上,中国游泳队傅园慧因“表情包”一炮而红,使得朋友圈充斥着“洪荒之力”。这并不是特例,这些明星的个人生活在微时代被放大到网络后,人们纷纷将目光更多聚焦在娱乐八卦上,对于家国大事的关注在逐渐减少。同时,在信息化时代,各类信息散播的方式更多,速度也更快,许多新闻工作者、传媒从业者也被形势所迫,放松了对话题严谨性的要求,朋友圈、微博等已不只发布人们的日常琐碎生活,同样也传播了一些毫无科学依据的内容,模糊了大众的视野。

  除此之外,微时代也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一早醒来,眼睛还未完全睁开,就会拿出手机一遍一遍地刷朋友圈;各种聚会餐桌上,大家近在眼前,却各自用手机在朋友圈点赞评论;夜深了,许多人还不肯入睡,拿着手机继续刷资讯,生怕错过了任何一条信息;很多孩子因为长时间盯着手机而视力下降、很多家庭和朋友因为疏于面对面的沟通而面临危机……这些“微”无孔不入,全面入侵了人们的生活。

  3.微剧本的历史使命:创作优秀的微作品

  正是因为微时代充满喜悦,也饱含隐忧,因此在这个微时代起到重要作用的微剧本,就承担起了重要的历史使命。我们应该创作出一些真正具有社会价值和时代意义的优秀作品,传递正能量、弘扬真善美、鞭笞假恶丑。

  例如微剧本《疲惫的一天》,里面有毛不易的一首歌:“像我这样优秀的人,本该灿烂过一生,怎么二十多年到头来,还在人海里浮沉……”《疲惫的一天》是韩国求职学校Incruit拍摄的一条广告,讲述了初入社会的年轻人求职的故事。显然,就像歌里唱的,这一遭并不顺利。从象牙塔到浮沉人世,每个人多少都会经历这样的起起落落……疲惫的每天让你曾经的踌躇满志顷刻间轰然崩塌。身边的朋友可能都过上了看上去还不错的生活,唯独你久久徘徊等待,理想成了遥不可及的“乌托邦”,但是至少你还有父母朋友的默默支持,疲惫的时候所有人都在跟你说“你已经做得很好”。人的一生将遇到很多不尽如人意的挫折,也许还会有力不从心的崩溃,但面对未来,最重要的还是你自己。没人能说清楚哪条路才是对的路,但是你在走的,就是对的路——这就是《疲惫的一天》带给我们的启示。

  人们对于微时代的到来的利弊的讨论从未停止,但不论结论如何,微剧本的创作都不应辜负自己的使命。在人们越来越依赖于“微”这种新潮的社会交往方式的背景下,微剧本的创作一定要弘扬社会的主流价值,要在社交群体中传递更多的正能量,要在微时代用微剧本引导人们摒弃丑恶,心向善良。

  1.2.2 随广告营销需求涌来

  身处在微时代中,各行各业都要紧随形势而进行改变,否则必然会遭到淘汰。作为重要行业之一的广告营销业更是如此,在人们寻求快餐化消费的背景下,以微剧本为蓝本进行拍摄制作就成了一个广告取得成功的关键。广告,即广而告之,它是为了某种特定的需要,通过一定形式的媒体,公开而广泛地向公众传递信息的宣传手段。微时代的到来,给广告带来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

  1.微剧本满足“窄广告”的需求

  曾经,在中央电视台和卫视黄金时段插播广告,是品牌宣传的主要途径,因为这些平台的受众最为广泛。但在互联网碎片化时代到来后,电视广告不再是唯一的选择。在这个时代,根据用户画像进行广告设计和宣传成为商家的必备技能。这些用户画像为品牌提供了有针对性的选择,也慢慢改变着广告的传播方式。同时,随着自媒体的蓬勃发展,一个人即一个自媒体的趋势逐步彰显,媒体时代的经济基础也开始走向了“窄广告”方向。

  以前广告成本高昂,只有少部分的大企业能够打得起广告,而今,自媒体使绝大多数企业可以打得起成本低、个性化、一对一营销的“第三代”广告。同时,由于内容的碎片化,粉丝与观众也开始更加细化,广告的表达方式也受到了受众的影响。因此,今后广告的受众群体也会产生“代沟”,有些广告某群人看得懂,其他人群看不懂;或者某群人很喜欢,其他人群则非常排斥。这种针对性广告的设计,离不开微剧本的创作,它可以有针对性地满足和推动广告朝“窄广告”方向发展。

  2.微剧本满足原生营销的需求

  伴随着内容经济的发展,内容营销被广告主重新重视起来。“形式原生”和“内容原生”的原生广告也将会吸引越来越多预算,原生广告离不开微剧本的指导,而且对于微剧本的原创性和新颖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例如,BuzzFeed去年成立了一个产品实验室,推出了“乡愁蜡烛”这一创意产品,目标受众是生活在异乡的年轻人。同样,针对喜欢在社交媒体上晒DIY美食的年轻人,BuzzFeed还推出了一个美食品牌Tasty。除了产品本身的收入,推出不到一年的Tasty品牌已经吸引了许多食品公司和零售商做内容植入。这说明在自媒体领域,用户的意见和想法对自媒体的影响变大,原生广告发展的空间与传统的硬广告相比也将逐步扩大。以微剧本为创作蓝本的原生广告,正满足了原生营销的需要,它在不打扰用户的情况下,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分享,赢得用户对品牌的好感。

  再如,广告《弹个车》就是原创微视频广告的很好案例。通过车太闷、车太小等各种困扰和不同解决方式,给观众介绍了“弹个车”这样一个网站。从形式上来看,这已经具备原生营销的特征。这个微剧本的设置,在创新性和原创性方面,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引起业界同人的广泛关注。

  3.微剧本满足微视频广告的需求

  微视频广告也是目前较为主流的内容营销形式之一。最早引领微视频广告潮流的是谷歌。2016年4月份以来,谷歌一直在YouTube上尝试6秒广告——短小精悍、信息集中,让人来不及选择“跳过”就播完了。根据谷歌公布的数据,自2017年第一季度起,YouTube上使用6秒视频广告的广告主数量季度同比增长了70%。现在,有三分之一的广告主会在YouTube上使用6秒广告。

  如今,营销人员几乎已经达成共识——未来微视频广告将会成为网络上最主流的内容形式。可想而知,在社交媒体中,人们更愿意观看和分享时长短、脑洞大的视频。微视频广告真正的吸引力在于推动消费者涌入购买通道,诱导消费者快速采取行动。但对微剧本创作者而言,正是因为其剧本在极短时间内,如6秒内让观众对品牌建立起了情感上的联系,从而得到广告主的青睐。

  总而言之,在多屏和碎片化的数字环境下,广告的长度、格式以及叙述模式等,变得多种多样;广告的传播方式也开始创新,向新的点播和展示平台拓展。微视频广告形式的兴起,使得视频广告变得无处不在。身处变革期,微剧本也受到了更大程度的重视。保持更高的敏感度,成为微剧本创作的最新要求。

  1.3 微剧本“微”在哪里

  原创媒介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曾经说过,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与运用,都宣告我们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在当前的自媒体时代中,140字的微博是最为流行的传播方式,30秒到300秒的微视频也改变着人们的观影方式。人们不仅满足于在电影院中的观影体验,而且享受观赏微视频的独特体检,因此微剧本创作和选择也必然会在微时代占据一席之地。那么微剧本又“微”在何处呢?

  1.3.1 微剧本的“微”特点

  微视频作品能够受到追捧离不开大量网站为其提供的平台,而平台之所以播放这些微视频,目的是为自身网站或其他公司进行广告宣传,几方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的关系,但前提是平台上的微视频作品要足够优秀。一个优秀的微视频,离不开优秀的微剧本。因此,如何创作出优秀的微剧本是应当予以关注的焦点。微剧本创作是用影视创作的方式思考、用文学的方式来表达的,它可供阅读,但最终目的是为了拍摄,因此必须适合银幕表现或团体表演。这就要求,微剧本要有独特的文学特征,还要受微电影、短剧的艺术特性所制约,更需要在创作过程中具备导演思维,才能让其脱颖而出。通常来讲,一个出色的具备导演思维的微剧本的特点如下。

  1.在真实的生活中升华思想

  微剧本创作一般要对原始素材进行思想的升华和内容的提升。通过剧本创作,升华主题思想,对现实世界中的人物自身、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价值取向进行表达,利用典型的人物与动人的情节来揭示社会的真实状况,引人思考。

  如2010年底,优酷和中影集团合作的微电影《老男孩》在优酷网首播,几天之内便创下了上亿的点击量,很多年轻人在观看时,不禁潸然泪下。《老男孩》讲述了一对痴迷于模仿迈克尔·杰克逊唱歌的平凡少年兄弟,十几年后成了“老男孩”哥俩,重新登台找回梦想的故事。选题直面很多年轻人梦想破灭的现实。青春和梦想是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的永恒性话题,追求梦想的结果不是最重要的,但其多种多样的过程往往更能引发人们最深刻的思考。

  因为微视频播放时长有限,所以在选择素材时,需要创作者进行精细的挑选,选择出契合度最高的素材进行剧本创作,像电影导演一样把控全局,只有这样才能使观众充分理解创作者的想法,感知作品想要表达的思想。就像《老男孩》,选择小人物在现实面前的尴尬处境和不愿意放弃梦想的决心,勾起了观众对年少时梦想的回忆。故事的表述着眼于生活中细小的事件,情节不复杂,人物关系也简单,却穿插了很多生活中会引起人们共鸣的元素,如迈克尔·杰克逊、老电视、校园生活等来表现主题,简洁明快,幽默搞笑又戳人痛点,引得无数观众集体泪崩。它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又不仅仅局限于生活,并在艺术层面上对内容进行了思想的升华。

  微视频毕竟不是纪录片,虽然要求真实,但必须通过抓住中心环节,才能使故事达到戏剧效果。执导微电影《纵身一跃》的蔡康永也曾经用“震撼、提醒、讯息、启发”四个词语来概括微电影。具备导演思维的微剧本创作就应如此。如果微剧本创作缺乏一定的思考和人文关怀,那么整部作品就将失去思考的力量和社会关注的价值,继而导致观众失去兴趣,沦为庸俗娱乐。因此,微剧本创作者不仅要注重生活事件的表面,更要把握其内在本质,努力发掘生活的底蕴,找到最佳的着眼点和切入角度,才能更好地展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和价值追求。

  2.场景与人物少而精

  微剧本的关键因素是场景与人物。应当注重少而精,既不能过多,也不能过散,否则都会影响表达效果。

  微剧本塑造人物形象时,一定要让人物一出场时就能吸引观众的眼球,并且人物的表达也应当是通过动作、状态以及语言,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否则会分散观众的注意力,导致故事情节无法引起观众的共鸣。例如,伍仕贤执导的微电影《车四十四》,讲述的是一位女大巴车司机在偏僻路途上的遭遇。短片的魅力在于用画面的变换和声音的细节来刻画人物心理,在被女司机赶下车的幸存男青年的脸部似笑非笑的定格画面上,观众感受到了深深的震惊。

  场景更是烘托主题的重要因素。微视频受限于时长,需要重点突出那些与主题有着密切关联的场景。除此之外,场景与人物之间一定要紧密结合,不能随意切换,否则就会影响表达效果,使观众无法清楚理解故事情节。同样是《车四十四》这部作品,短短11分钟的影片浓缩了人性的光辉与黑暗,更在画面的转换上产生了令人震撼的效果,引人深思。短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镜头画面非常干净,节奏平稳,导演在制作过程中融入了很多细节的刻画,比如女司机的红色上衣、车前悬挂的照片、车上的小狗饰物等。短片故意淡化地点和时间,就是为了更进一步地突出微视频的情节,以简单的人物和场景给人带来心理冲击。

  3.语言具有视觉造型性

  具有视觉造型性的画面语言是一个具备导演思维的微剧本所必备的。微视频是视觉艺术,对于造型表现力要求很高,因此剧本中所描述的一切应该是可见的、运动的,可以通过微视频表现手段展现于荧幕的,能够直接作用于观众的感官的。微剧本创作和小说创作完全不同,后者允许作者现身说法,从旁加以说明,甚至发表评论,而在微剧本创作中,不具备视觉造型性的“说明”或“评论”最好不要出现。

  每部微视频都有其主题思想和语言表达方式,微视频想表达什么,就应当选取什么样的角度来展现,运用什么样的语言,展现什么样的态度。这是每一个微剧本的创作者都应当注意的问题。同时,语言表达是否具有视觉造型性和画面冲击感,也是创作者应该进一步思考的问题。优秀的微剧本创作能够小中见大,浅中见深,使人们在小事情、日常对话中,触摸到时代的脉搏,体会到人生的纷繁复杂。这是微剧本的魅力,更是优秀的微剧本创作的真谛。

  4.情节自然流畅、灵活生动且具有深意

  微视频故事情节一定要自然流畅、灵活生动,并且还要有一定的节奏感以及深层意义。微视频曾被广泛地称为“小电影”“电影短片”。除了结构的相似性外,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微视频可以像电影一样,具有艺术上的整体性,可以自由、完整地表达创作者对于社会、人生的独特体验和理解。因此,在创作微剧本时,一般创作人员都会先设定场景,从场景中带出人物。因为某些场景的出现,会引发观众思考,甚至会使观众联想到自己的亲身经历。但是,如果一开始就凸显典型人物,会使观众将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人物身上,反而难以引发观众共鸣。比如奔驰的创意脑洞广告《魔法泊车》,广告中男主角每日停车时总会见到一些孩子默默地看着他,人数与日俱增,并且风雨无阻,他照例与他们打招呼,孩子们也很礼貌地回应,但观众似乎跟片中男人一样对这一种例行行为摸不着头脑,直到最后,悬念揭晓,当男人利用手机操控顺利停车时,所有的孩子都被“远程停车驾驶员”的功能迷住了。

  求知欲、好奇心,是人类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这句话曾被广告大师李奥贝纳等人奉为“广告圣经”,由此也诞生出“悬念广告”一词。如今的消费者越来越挑剔,普通的广告很难打动他们。悬念广告因为操作方法简单,能够很好地撩动消费者的好奇心,在宣传效果方面越来越好。奔驰全新梅赛德斯系列就很好地运用了悬念营销的创作理念,并且针对困扰许多人的停车问题做文章,利用自动停车辅助系统MercedesMe,只需轻轻一按,即可智能停车,这一悬念揭晓的过程牢牢抓住了消费者的好奇心。整部微视频虽然没有通过完整的对话和人物性格来塑造形象,表现故事情节,但整部影片单刀直入,通过快速转换场景的方式,以主角完成任务为主线,简明扼要,画面衔接紧凑,并附上精彩的动作表演和情节设置。整部视频精致且气势不凡,实现了微视频的诉求,同时也吸引了观众。

  当然,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微剧本在创作时,还需尽量减少分支,故事情节一定要紧凑且连贯,否则将会使结局变得复杂。另外,微剧本的“微”特征对视频的剪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微剧本创作者需要运用自己的技术,舍弃那些似是而非或者与自己本身的设想并不兼容的内容,选择最有利、最恰当的部分。而所谓剪辑实际上是要求剧本创作者对素材进行选择,是一种“有舍有得”的艺术。在这一点上,微视频的要求比传统电影相对更高。

  1.3.2 微剧本的“微”结构

  著名电影剧作家威廉·戈德曼认为:“电影剧本就是结构,它是维系你故事的脊椎。”创作微剧本时,必须要将所讲述的故事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也就是说,一个故事是由一些人物、情节、动作、对白、场景、段落、事件等部分组合而成的,而作为创作者,必须将这些部分用剧情作为“脊椎”组织成一个整体,并赋予其确定的形式——完整的开端、中段和结尾,这样才能凸显整个微视频的核心内容。因此,创作者对于微剧本的结构需要有深入的了解。

  1.微剧本结构类型

  微剧本的结构是指微剧本作品的独特叙事方法和总体构成的形式。结构并不是纯技术性的,而是与剧本的内容、作者的艺术构思紧密相连的,既要服从于作者创造形象、体现主题的艺术构思的需要,又要符合现实的客观规律。任何微剧本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容,亦体现着剧作家独特的艺术构思和剧作结构形式。优秀的微剧本结构与其他作品绝不会雷同,同一题材在不同的剧作者手中,也会有不同的结构形式。

  一部好的微视频是建立在一个好故事之上的,但如果其剧本结构本身就很精彩,无异于锦上添花。微剧本结构之于微视频本身,甚至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2017年,微视频《这个世界,总有人偷偷爱着你》在网络上引发了热议,并赚足了眼泪。假若这部微视频的故事按照平铺直叙的方式来讲述,不过是一个个生活中不为人知的小事情,妙就妙在微剧本创作者使用了大量的悬念和插叙,并合理运用反转的效果,这就是结构的胜利。

  从类型上来说,微剧本创作结构的归类并无固定的法则,一般以不同的着眼点具体划分。若以时间、空间为界进行分类,可分为顺序式和交错式两大类型。若从叙事方法和视点结构的角度划分,又有主观叙述和客观叙述之别。以微视频与文学门类的相近关系及融合程度辨析,则可归纳为微剧本式、散文式、综合式等多种结构形式。下面就对几个常见的结构简而述之。

  (1)时空交错式结构。

  时空交错式结构要求微剧本本身能够打破现实时空的自然顺序,将不同时空的场面,按照一定艺术构思的逻辑交叉衔接组合,以此组织情节,推动剧情发展,从而更好地将过去、现在以及未来连接起来,并将回忆、联想、梦境、幻觉等和现实组合在一起。

  (2)戏剧式结构。

  戏剧式结构要求在微剧本中吸收大量的戏剧因素和成分,特别是运用戏剧冲突和结构法则。场面划分上主张集中,以保证整体的完整性。这一完整性要求要么以对立双方贯穿全剧;要么以一个主要事件,或一个主要人物,或一个主要动作为中心,组织整个微剧本。

  (3)微剧本式结构。

  微剧本式结构要求微剧本以描写人物思想感情的细微变化为特点,不要求情节高度集中,而是致力于场面的积累,多以多线式结构为主,也是大部分微视频常用的剧本安排方式。用几则故事或几个场景齐头并进,或通过一个关键道具、一个偶然事件,或通过部分人物的关系、时间线索、空间联系而最终构成一个整体,聚成一个主题。

  (4)散文式结构。

  散文式结构不需注重情节的完整性和因果关系,没有明显的开端、高潮和结局,也没有明显的矛盾冲突的基础上,要求做到“形散神不散”,以造型微手段,以非闪回的方式展示生活中发生的一桩桩事件。

  (5)综合式结构。

  综合式结构是最为核心的一种,要求微剧本创作在戏剧元素之外,运用微剧本的叙事元素,形成戏剧性和叙事性的完美结合。综合式结构的微剧本有完整的冲突场面,在刻画人物性格、描绘事件、穿插场面上,极为细腻、详尽。

  总之,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微剧本是对现实生活的形象反映和艺术概括。现实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必然决定着微剧本结构形式的多样性。尤其是微剧本创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个性发现和独到认识,往往通过结构形式多样的微剧本进行艺术展示。由于创作者的生活经验不同,对反映对象的认识理解不同,以及创作者的艺术趣味和表现意图不同,也就必然会出现不同的结构安排。

  2.微剧本结构要求

  每一个微剧本创作者都会碰到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自己要讲述的故事,怎么讲才能让别人听得入迷,或者看得进去。“怎么讲”其实就是指叙述故事的方式。叙事方式变化多端,同一个故事,讲述顺序不一样,故事的味道也就不一样了,而这个前后顺序其实就是结构。但是,在了解微视频应有的剧本结构之后,创作者也要明白,在结构创作过程中仍然要遵循一些共同的规律和一般的原则,才能让微剧本在众多作品中一枝独秀。

  (1)结构要从生活出发。结构是一种艺术的创造,需要精密的设计和构思,而且必须从生活出发,以现实生活为依据,使微剧本的整体安排符合客观的生活实际,这是微剧本结构创作的主要规律,也是现实主义文艺创作的主要原则。客观世界是错综复杂的,任何事物的存在及其发展变化,都包含着广泛的社会内容和内在必然因素。微视频创作者要真实地、本质地反映生活,就必须对生活素材进行反复琢磨,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除去其中的杂质,找出相互的联系。只有这样,才可能将微剧本内容的各个部分安排得如同现实生活本身那样真切自然,合乎情理而又严谨清晰。

  (2)结构要服从主题的需要。要对原始要素进行选择,把它们组织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也是微视频创作者探索主题思想和作品表现最恰当的形式。微视频作品的结构,正是这种形式的集中展现。以2018年一部展现家国情感的微视频《家国天下》为例,从这部微视频的整体结构来看,虽然时长只有一分半钟,但是却从“手、脚、肩”这三个方面凸显了“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这一主题。其精良的制作及耐人寻味的结构设置,吸引了网友的关注,观众的情绪被这个视频紧紧牵动。

  (3)结构要服从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微视频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体现思想和传达感情的。微视频的结构,要服从典型环境中典型性格的塑造。微剧本的结构设计和情节布局,要紧扣人物性格,把握人物的情绪和情感脉络。因此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成了剧作结构的关键一环。也就是说,创作者必须在矛盾冲突上,围绕对典型形象的塑造、人物性格本身及其矛盾冲突,设计和安排微剧本的总体结构。当然,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有多方面的因素。这里所强调的,是剧作的结构要服从于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

  1.3.3 微剧本的“微”类型

  了解了微剧本的特点和结构,接下来列举一些目前出现较多的微剧本的类型,并结合各类型的热门视频,就微剧本的类型进行详细的介绍。

  与微剧本结合较为紧密的广告有营销广告和公益广告。其中,营销类的微视频广告无疑是数字广告成长最快的类别之一。InMobi调研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亚太地区视频广告消费同比增长135%,其中中国同比增长101%。针对这一趋势,不难看出,视频广告行业正在经历一场大变革,市场规模还在急剧扩张中,广告视频都在微视频化,利用微视频进行广告营销已经成为新潮流。

  (1)品牌广告微剧本。

  互联网时代,信息超载已成常态。对于广告商而言,在这种情况下,让广告赢得消费者的注意力变得越来越困难。因此,新时代的品牌广告要么以简练取胜,要么以内容取胜。

  拿以简练取胜来说,长度仅6秒的视频广告,已经迅速流行开来。一些业内人士称,2017年第四季度为6秒视频广告的孵化阶段,6秒视频广告的时代于2018年真正到来,这是一个转折点。包括谷歌、Facebook、福克斯电视等平台,都已开启6秒视频广告计划。6秒视频广告的出现并不是毫无依据的。报道显示,根据人类大脑的最佳记忆时间,6秒是一个合适的时长。同时,在移动互联网的环境下,6秒视频广告被证明比15到30秒的视频广告更易触动年轻受众。

  拿以内容取胜来说,原生视频广告的兴起,让贴片视频广告黯然失色。从广告主自身角度,“原生”意味着精准的用户画像与用户推送,把广告融入用户使用场景,与内容浑然一体,将提升广告的转化率。视频的展现形式,则为广告主提供了更加立体的空间去讲故事,包括短视频、小视频、竖视频、互动视频等,表现形式也更为多样。

  以百事可乐的广告《2018把乐带回家》为例,这就是品牌营销广告中,以内容取胜的典型。在2016年、2017年里,每到新年的时候,百事可乐都会推出一支新年广告,而且,每一支广告,都着力于唤醒国民的情感记忆。比如2016年,百事可乐请来六小龄童老师,为猴年把乐带回家;2017年,则以《我爱我家》为原型出发,构建了一个团圆故事;2018年,百事可乐把情感记忆点放在了霹雳舞上面。上线仅一天,该广告在腾讯视频的播放量就达到了6363.3万次。

  《2018把乐带回家》是一个主打情怀牌的视频,通过这个短视频,观众看到了在年轻和老年之间切换自如的邓超、跳霹雳舞的吴莫愁、《柒个我》即视感的张一山、暖心一笑的周冬雨、穿越回来的林更新,当然还有声音动听的王嘉尔。视频消除了年龄的代沟,引发了70后、80后乃至90后一代的共鸣。2018年恰巧也是第一批90后全部成年的一年,步入社会的90后渐渐发现,他们曾经觉得认为老套的梦想与亲情,如今觉得分外可贵。同时,也更好地宣传了品牌价值:百事可乐不仅是一个品牌,它早已根植于大众的生活中。

  (2)公益广告微剧本。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投身公益,经过多年的发展,公益开始跳脱传统的捐助财物模式,而转向对人们心灵的关怀和潜能的激发。近几年,央视以及各大主流媒体、高校推出的公益视频也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引发了更多的人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对弱势群体来说,物质的帮助只是暂时的。帮助他们重建自信,看到更大的世界,并鼓励其努力、拼搏,才是公益的真正的力量之所在。

  如宣传片《这个女孩可以》就是这一类型的代表。《这个女孩可以》是英格兰体育局联合其他组织出品的励志女性健身系列广告,为了鼓励更多的女性热爱和参与运动而拍摄。这个微视频延续了之前片子的风格,鼓励不同年龄、不同种族、不同地域、不同体型的女性参与到运动中来,微视频中所展现的都是女性在运动中最本真的状态,自然健美,充满活力。与现在社会所倡导的骨感、精瘦美不同,宣传片鼓励女性以自己最原本的样子参与到运动中来,不给自己设限,勇于突破各种界限,以行动告诉这个世界:这个,女孩可以!这个女孩,可以!标签化时代,人人都或多或少被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该宣传片以明快的剪辑手法和朗朗上口的歌词节奏,鼓励女性们撕掉标签,突破人生界限,发现自己内在的潜能,激发未来的无限可能。

  纪实性的视频要求所记录的事物都是现实中发生的真实故事。有人说纪实类的视频不需要剧本,实际上它也是需要剧本的,它需要创作者在日常生活中仔细观察,再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方法进行描述、记录。它对社会的弱势群体、边缘群体会加以关注,也会对飞速发展和变迁的社会及传统文化进行记录和诠释。

  例如微剧本《加你加年味之年夜饭篇》,围绕年夜饭这一话题,孙俪化身厨娘,为浓浓年味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身为私房菜馆老板的孙俪,努力想为街坊邻居烧出充满年味的年夜饭。但是,虽然她选用了上好的食材,做法也相当考究,却依然觉得缺点年味。她细心研读了母亲传下的菜谱才意识到,年夜饭真正的、最核心的年味在于团聚和分享。于是,一场热闹欢乐的年夜饭烧制即将开始……剧情延续整个系列轻松搞笑的基调,在“年味”这一话题上做足了文章,通过年夜饭唤起人们对过年家人团聚时热闹和睦情景的回忆和共鸣,并巧妙宣传了自身品牌。

  3.自媒体微视频类

  众所周知,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已经从过去三大互联网公司的PC端流量为主变成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流量为主。本质上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无非是过去流量更加集中,现在的流量更为分散。排名前二三十名的App占据了巨大的流量入口,新的App很难有大的机会。但如今自媒体的崛起,却能够让更多创作者有机会从互联网巨头的身上分得部分流量。同样,自媒体视频也有自己不同的表达方式。

  (1)电影解说类。

  电影解说类短视频以《电影最TOP》《瞎看什么》等为代表,最早出现在哔哩哔哩网站中,通过吐槽烂剧、雷剧,点评热门大剧,推荐、盘点电影入手,撰写微剧本,进行视频录制。

  对于这类微剧本的编写,首先,个人特点是一大关键。比如电影解说类视频的代表“谷阿莫”的经典台词“拿舌头狂甩”“妖艳贱货”“科科”以及每次结尾那段恶搞的启示。另外,在互联网时代,“懒”似乎已成了一种生活状态,很多人喜欢做伸手党,期望用别人的积累来节省自己搜索信息的时间。因此,精炼信息也就成为取胜的关键。最后,创作者的眼光、品位也非常重要,因为盘点类介绍的电影数量通常在5~10部左右,吐槽的点往往重复性比较大,因此要注意控制好视频的时间,把握创新性和内容性的结合,否则将会影响观看体验。

  (2)路人访谈类。

  这类视频现在在微博上很火,通常会有不少营销号转发。视频内容一般是对年轻人进行关于特定话题的采访。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类似于《拜托啦学妹》,被采访者回答上一个被采访者的问题,并对下一个被采访者提问。另一种就是最基础的,定好一个话题,去采访所有人,如《暴走大事件》中暴走街拍的方式。

  总体来看,这类街访类视频的核心往往在于受访者的颜值、话题性的内容,以及后期的神剪辑。由于颜值和话题性对年轻人吸引力很大,因此这类微视频的流行也是有依据的。只要在形式上运用得当,在内容上进行一点点创新,打造出自己的特色,还是会有不错的点击量。

  (3)实用技能类。

  “干货”视频也是自媒体视频的一种,例如《可乐的五种脑洞用法》《勺子的八种逆天用法》等这种从生活中的小技能切入的视频。这种视频往往能够很快在微博、美拍、秒拍等平台上引起“病毒式”传播。例如“工匠实验室”就是针对男性的DIY课程,办公室小野则是教观众如何在办公室里运用手边的食材和工具做美食。通常这类视频都会有自己的话题,每个话题针对的人群都有所不同。

  总体来看,这类视频的剪辑风格清晰并且节奏明快,通常一个技能能够在1~2分钟讲清楚,并且视频整体的配乐都很轻快。此类视频的微剧本创作也应以“干货”为主,内容设置上要能够吸引观众,让观众一气看完。

  (4)吐槽段子类。

  吐槽段子类是现在自媒体视频的主流,也是受众最广的微视频形式。但是创作的成本较高,构思段子、剧本最好要有一个团队,比如《暴走大事件》《陈翔六点半》等。个人做此类短视频往往付出的成本会较高,想要通过个人吐槽视频引起关注,也许开始时还感觉不到难,但是要保证长期高质量的内容输出,则需要花更多精力和付出更多努力了。

}

“跟你说了多少遍了!!!”

妻子一遍又一遍抱怨丈夫乱脱鞋的习惯,丈夫也一再答应。但是一下班,他还是乱脱鞋。

领导一次又一次告诉下属要提高执行力,甚至花费巨资找了培训师开“执行力讲座”,员工斗志昂扬。但是到了周一,还是发现大家没有交周报。

你不停地劝解自己的朋友要早睡早起,他也暗下决心,但是还是不管用。

为什么说理和命令总是不管用?

因为这些方法最多让别人“赞同”,但是难以真正改变一个人的行为。

人的大脑运行实际包含两个系统:

系统1:情绪、情感、本能、冲动,渴望立刻获得满足……

系统2:理智、意识、自控力、判断,能够推迟享受……

如果把人行为的过程比作“骑大象”,那么系统2相当于骑手,它负责掌管方向;系统2相当于大象,它负责提供动力。更多的时候,骑手难以控制大象,就好像理智很难控制本能。

比如你自己的“骑手”告诉你:我要准备一个考试,必须养成早起的习惯。于是“骑手”就把缰绳向“早起”的方向拉了一下。但是“大象”(你的本能)却并不喜欢这个决定,不管早上7点钟你怎么拉动“缰绳”,“大象”还是一动不动。

这个时候,所有人都想做出改变,但是他们都是在改变这个“骑手”—告诉自己一定要早起,再不早起剁手!而不是聚焦改变这个“大象”—比如设置难以关掉的闹钟。

同样的过程也发生在你想改变他人的情形下—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管理者一遍遍重申公司的纪律,员工也很认同,但是这只改变了员工的“骑手”(理智),没有改变员工的“大象”(驱动力)。

于是我们看到了公司管理者经常做这样的愚蠢行为:重复相同的行为(开会骂员工)并期望得到不同的结果。

那么如果想真正改变别人,应该怎么办呢?

你需要知道下面的几大原则,把改变的重点从对方的“骑手”(理智)转移成对方的“大象”(驱动力):

很多人觉得人很理智—他们一旦发现什么东西不符合自己的利益,自然就会改变。但是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人经常无意识地重复明知道是错误的东西:

2000年的某个周六下午,一群心理学家在芝加哥的一家电影院门口像前来观影的观众发放免费的爆米花,所有人都拿到了免费的爆米花然后兴高采烈进入了影院。

但是这些观众们拿到的爆米花有一些不同:都是开封5天以上的爆米花,完全受潮,非常难吃。甚至有人在观影后抱怨:这些爆米花就像用泡沫塑料包裹起来的花生仁一样。

在电影结束后,心理学家们在门口等着做调查,发现几乎所有人都把爆米花吃了大部分—要知道,为了做实验,他们给每个人的爆米花都是超大份的。

也就是说,即使所有的观影人都觉得爆米花非常难吃,每吃一口都是难受,但是仍然被习惯所驱使,吃了大部分爆米花。

他们养成了边看电影边用手掏爆米花的习惯,即使他们知道这样的习惯面对难吃的爆米花毫无意义,但是仍然无意识地重复了这个习惯。

所以,如果你想改变别人,永远不要指望仅仅不停地说“吸烟是有危害的”就可以完成改变,这仅仅改变了TA的“骑手”(理智),但是并没有改变“大象”。TA往往还是会重复过去明智不合理的行为。

在上面的例子中,如果你想让拿到受潮爆米花的人少吃爆米花,你会怎么做呢?

最简单的办法当然是告诉每个人:“这个爆米花受潮了,不要吃!”但是这仅仅改变了“骑手

”,还是没有改变“大象”—记住,“大象”(驱动力)听不懂人类语言!

怎么办呢?研究者发现,在爆米花的试验中,虽然所有的人都没有吃完爆米花,但是拿到较小包装袋的人吃了更少的爆米花。

在这个例子中,既然“大象”听不懂人类语言,就要先通过环境的改变来做到。

无数的商业和政治活动中都用到了这一点—通过环境线索来改变“大象”(驱动力),从而真正改变一个人的行为。

比如火锅连锁呷哺呷哺如何让客人吃得更快,从而赚更多钱?传统针对“骑手”的做法是—告诉客人:“请您快点吃,别人还等着呢!”但是这样不仅会得罪客人,更重要的是可能不会有任何效果。

那怎么做呢?很简单,呷哺呷哺使用了很高的凳子,而研究发现,更高的凳子可以让人不自觉地加快吃饭的速度,并且在吃完后更快地选择离开而不是闲聊。

再比如上世纪90年代前纽约层面临严重的暴力犯罪问题,市长采取了很多策略都作用不大,而且带来了很高的成本:增加警察数量、提高巡逻次数等。

但是后来有一项简单的策略极大地改变了这个现状:市长下令大力清除各种地铁、街头涂鸦。更少的涂鸦让人产生了“这个城市很规范”的感觉,从而不自然地减少了做坏的动机。

所以,如果想改变别人,先考虑他所处的环境,看看环境上有什么可以改变的,这往往比说理有效的多。

就像前面提到的,“大象”是冲动的、本能的,渴望立刻满足。所以如果你想真正改变一个人,一定要创建短期激励。

就拿“李叫兽”来说,我如何激励自己不断地学习、思考和自我提升呢?一种方法是不断告诫自己:我要实现自己的梦想,我需要不断提高能力和知识,这对我很重要!

但是这样的长期愿景有时候就不奏效,比如以前有段时间忙着做各种项目,结果几个月都没有看什么书,也没有静下来思考各种理论。每天都是在做“急事”而不是重要的事。

为了改变自己,我学习各种时间管理的方法,看了什么《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但是一忙起来还是有时会忘记坚持学习。因为我所有的做法仅仅改变了我的“骑手”而不是“大象”,而对“大象”来说,长期激励是没有用的,它需要短期激励,需要离开获得满足。

后来我做了“李叫兽”自媒体,每周一出一篇“分析文”,这逼迫我即使不考虑长远发展,也不得不不断学习新知识、形成新思想,否则就无法给我的关注者们带来价值了。

而每次更新之后,看到很高的阅读率和转发率,我的“大象”(驱动力)也得到了满足,从而让“骑手”(理智)轻松地拉动缰绳,驱动大象。

我知道现在正在学习和写出来的知识会最终改变我的生活,但是如果没有这个自媒体,我可能会猴年马月抽一点时间整理整理,但是永远不会像现在这样加班加点集中精力去学习和写作。

所以,如果你想促成改变,不论是改变自己还是别人,一定要注重短期激励,而不是只有长期愿景。

比如有职场人问我:“将来我想提高升职潜力,因此计划学英语,可是怎么也坚持不下来,应该怎么办呢?”


我的答案是,长期激励作用有限,如果你想有效学英语,该先创造一种“不得不使用英语”的环境,比如定期的英语讨论会、接触外国客户等。

这样你每周都会为自己的英语捉急,每次学了新单词之后也可以立马看到效果(比如得到周围人的赞许)。这样的短期激励会真正刺激你的“大象”,让你自然地主动每天学英语。

同样,如果想改变别人,往往要提供短期激励,创造一个短期内他不得不完成某些改变的环境。

习惯的力量很可怕,“习惯了”的力量更可怕。人本能上都是懒惰并且不愿意改变的,他们已经习惯了过去的生活和工作,不愿意轻易转变。

因此如果想要改变别人,要降低他们改变的门槛,让他们从轻松地开始一步步完成改变。

有一个家庭债务压身,面临家庭破产的困扰。假设你是这个家庭的金融顾问,你会怎么做?

我想对学过金融的人来说解决方案貌似很简单:先从利率最高的债务开始还起,这是最经济的做法。

但是过去的事实证明,这样并不奏效,因为金融顾问们仍然在解决一个“骑手”的问题,而不是“大象”的问题。

这个家庭真正需要改变的,是首先建立起对还债的自信心。

比如刚刚赚了100元用于还债,去还一个10万元的高利息率的债务仍然让人觉得绝望。但是如果去还了一个100元的无息债务,虽然并不是最经济的做法,但是让这个家庭可以在还债清单中划掉一项,从而增加了继续下去的信心。

同样,如果你想带领团队完成一个艰巨的转变,往往并不是从最紧急的转变开始,而是从最容易的转变开始—降低改变的门槛,让成员们看到一点点进步,不要灰心。

曾经有个营销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

一家洗车店推出客户忠诚卡,每次洗车消费可以加一个星,集齐8颗星最后就可以免费获得一次洗车服务。另一家店也推出类似的客户忠诚卡,不同的是,他们需要集齐10颗星才可以获得洗车服务。但是这家店的卡刚发下来时实际上已经有了2颗星了—用户还是需要继续洗8次车才能获得免费服务。

短短几个月过去后,第一家洗车店有19%的客户获得了免费洗车服务;而第二家集齐10颗星的有34%的客户获得了免费洗车服务。

虽然两家店的顾客都是需要继续付费8次才免费获得一次洗车机会。但是在第二家店中,顾客的心理是不同的:他们感觉自己已经集齐了20%的星星,只需要继续收集省下的80%就可以了。

所以,如果想改变别人,要首先降低“改变的门槛”,让别人先轻易获得一点点改变所得来的收获,从而有更多信心和毅力完成接下来的改变。

请对比下面AB两种表达,哪一种更容易对别人产生积极的改变:

A:均衡饮食,减少食物热量,从而减肥。

B:少吃点巧克力,这可以减肥。

A:保护地球,节约用水!

B:用完水后请关紧水龙头!

A:遵守市民秩序,提高市民素质。

B:上车排队,是有素质的体现。

A:爱护公司环境,人人有责!

B:吃完食物,请丢垃圾箱。

那么为了真正改变别人的行为,AB两种说辞,哪一种更有效呢?

我想你也知道,必然是B。

因为所有的A都不具备可操作性:“我知道要爱护公司环境,我也很爱它,但是怎么爱护呢?算了,不想了,心里爱一下就行了。”

“爱护环境,人人有责”只是告诉我们环境很重要,但是具体怎么做呢?不告诉我怎么做,光提出概念,有什么用?我们的大象往往不会思考,如果不给它明确的指示,它是不会去做的。

所以,你觉得下面这个公益广告有什么用?

嗯,看了广告我也觉得保护江豚很重要,但是这并不足以让我的行为产生改变,因为我看了广告仍然不知道我具体能够为江豚做些什么。

同样,公司不断地开会、培训,要员工提高执行力、提高创造力、提高主人翁精神。但是如果没有真正“可操作”的方案,仅仅是不断洗脑,有什么用呢?

看到这里,对各位观众小小测试一下:

大家都知道“少吃巧克力”,远远比“均衡饮食”更具可操作性。那么如何继续提高“少吃小巧克力”的可操作性呢?

我想聪明的你已经想到了,改成“少买巧克力”会更好。因为你的女友肯定会把买回来的所有巧克力都吃掉,因此强调“少吃”可操作性并不强。但是强调“少买”,她就更加容易产生行为上的转变。

当你持续地想要改变别人,最终难以改变时,应该回头检查一下:是不是给大象提供的驱动力错了?

假设你是公司的一名行政人员,需要每周收集大家的周报,结果这周的截止日期过了,仍然有35%的没有交周报。因此你去批评别人,并且去告诉每个人:“我的工作这么辛苦,各位能不能配合一下工作啊!

一开始还有点奏效,但是后来大家习惯了你的“提醒”,还是拖延交周报。

这时你哪里错了呢?你给大家提供了错误的驱动力。

你跟别人说“我很辛苦,来配合一下我的工作”时,大家的驱动力是:每周帮你一次忙,交了周末你就不那么辛苦了。

但是这种“人情”总是有限的,繁忙的员工也不是总会体谅你、帮助你。也就是说,这个驱动力是不可持续的。而且你抱怨式的邮件给人造成了一种印象:肯定有好多人迟交了,否则她怎么会这么说。让别人觉得迟交是一种可以被接受的行为。

你可以用邮件强调这样一个事实:“几乎三分之二的周报都是按时上交的!”这给了迟交的人一种“落后了”的感觉,而在激烈竞争的职场,没有人想要落在别人后面。

这样你就把别人交周报的驱动力由“帮你一个忙”,变成“隐形的职场竞争”,而后者是一种可持续的驱动力。

所以,当你发现自己难以改变别人时,应该先反思自己:我是不是提供了错误的驱动力?这个驱动力是可持续的吗?是不是应该改变驱动力?

假设你想激励女朋友养成化妆的习惯,AB两种说法你觉得哪种好?

A:我觉得你也太自由自在了吧?出席这种场合还是要化妆的!

B:我觉得你服装搭配很有心思,你一直是个爱美的女生,我觉得你今天如果化妆会更美的。

我想所有人都知道B会真正改变对方的行为,那么为什么呢?

这实际是一种“自我实现预言”,人们倾向于表现出与自身形象相一致的行为。当你说“你太自由自在了吧”,她觉得她在你面前的形象是“自由自在”,而“化妆”和这个形象是矛盾的,所以她下一句会说“我就是这么崇尚自由,才不化妆呢!”

而如果你用B方案,她会潜意识觉得自己的形象是“爱美”,而“化妆”与这个形象是协调的,所以她更容易采取行为,做出改变。

所以,如果你想让人产生改变,就要向你想要的改变方向进行劝导,而不是相反。

如果你整天说一个人是“死胖子”,那么“胖子”的形象就会在他内心固化,他就会变得越来越胖。而如果你整天说一个人“咦,我发现你没有那么胖哎!”他就会更加容易变瘦。

当你为了发泄情绪,而说出下面的话时,就不用指望对方产生什么实质性改变了:

改变别人,仅仅理智说服往往没有用,因为你只改变了他的“骑手”,而没有改变他的“大象”(驱动力)。就连你自己都很难说改变自己就改变自己,怎么又能要求别人这么做?如果想要真正地改变行为,你需要先放一放逻辑世界里的“骑手”,看一看心理世界里的“大象”。

————————————————————————

喜欢这次的分析吗?点击右上角,关注原创作者“李叫兽”。

每周一更新,查看历史记录或者回复“目录”可以看往期内容。

}

2020年四川高考语文综合模拟测试题二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语言文学运用(共30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夜阑人静,萤火虫在月色下闪烁着幽幽的微光,在儿子轻微的酣声中,这个纯朴的农家女人一针一线地编织着这件承载着母爱的毛衣。

  B.现在人们普遍关注的空置房,既造成经济结构失衡,也使社会资源被大量闲置、浪费,它还使“囤积居奇”成了财富源泉,消磨社会创造性。

  C.随着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大学生就业包分配的历史中结。对于市场经济下游荡在人才市场上的新一代大学生来说,户口往往成了鸡肋。

  D.我们需要同心协力,将人类所有的认知融汇贯通为一个整体:我们必须将各种各样的知识糅合在一起,必须将各种各样的人性投入熔炉以浇铸出一种新的人性。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由于学生表达能力不强,解答诗歌鉴赏题时,经常出现言不由衷的情况,所以解答时不但要理解诗歌,还必须掌握一定的鉴赏术语。

  B.对于即将杀回马枪的桑拿天,气象专家提醒市民,应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尽量避免在高温下暴晒引起中暑。

  C.在A股惨遭“腰斩”、投资者资产被不断蚕食过程中,市场对监管层通过推出精心筹备已逾两年的沪深300指数期货来挽救A股市场的呼吁亦甚嚣尘上。

  D.风骨不仅是文艺批评的一个标准,也代表着文艺作品的品质,但遗憾的是,近些年来,风骨不再成为多数作家的自觉追求,风骨之说颇有些大音希声。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国际有益经验,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B.公司专业的技术人才、雄厚的技术力量、科学的管理方法,积极创新,开拓市场,竭诚为各级教育机构和学校提供最先进的设备和最完善的服务

  C.《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食品和化妆品》国家标准已经正式实施,该标准对食品过度包装做出了强制性规定,这使有关部门遏制过度包装有了一把尚方宝剑。。

  D.少数“藏独”分子企图干扰破坏奥运会圣火传递并公然挑衅奥林匹克精神的恶劣行径,完全不符合奥林匹克宪章的宗旨,完全违背了奥林匹克精神,是不得人心的,必将激起爱好和平、拥护奥林匹克宗旨的人们的强烈愤慨,是注定要失败的。

  5.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填入横线处。

  尼采把梦和醉看做两种基本的艺术状态。除梦之外,酒与艺术也有不解之缘。 。那么,酒只是工具,只要能达于醉的状态,没有酒也可。天下酒徒未必都是艺术家,大艺术家往往无酒而常醉。

  ①曹操“对酒当歌”,李白“斗酒诗百篇”,欧阳修自号“醉翁”

  ②醉打破日常生活的藩篱,使人与山水相融合,与宇宙相融合

  ③中国文人中多爱酒之人

  ④不过,正如欧阳修所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6.下面是一则汽车的广告语,请从表达效果的角度予以点评。(50个字左右)(6分)

  它唯一的缺点是每小时跑100公里时,你仍听得见在后座的丈母娘唠叨的每一个字眼。

  7.根据情境,在下面空格中补写父亲说的话。要求:语言表达鲜明、得体。(不超过70字)(5分)

  我打电话给水站要求送桶装水。过了好一会儿,师傅才气喘吁吁地把水送到,原来电梯停电了,他是爬了十八层楼梯上来的。

  因为还得给别家送水,师傅顾不上休息,提着空桶就出门。我正准备随手把门关上,父亲忙拦住我,扶着门对楼道上的师傅说了声“再见”,直到他拐过楼梯口,才轻轻地把门关上。

  “干吗不把门关上,大冷天的,您站在门口小心冻病了。”我说。

  “□□□□□□□□□□□□□□□□□□□□□□□□□□□□□□□□□□□□□□□□□□□□□□□□□□□□□□□□□□□□□□□□□□□□”

  我终于明白,温暖人心的往往正是细微处显示的一份善良。

  二、现代文阅读(共36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8-11题。

  我们的传统服装究竟是怎样的呢?即使没有见过出土的实物,在历代的画典以及文学作品中,这种特征也不难总结。中华民族作为最源远流长的民族之一,1.8万年前山顶洞人就开始使用骨针,7000年前河姆渡出现纺轮,“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而其他古文明如埃及、爱琴文明都是发源于公元前3000年前。

  从商朝出土的玉人可以看出当时的服装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外形特征,如上衣下裳,交领右衽。西周东周是中国历史上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的重要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土地所有制的变化,西周的等级制度逐步确立。与这种等级制度相适应,产生了完整的冠服制度。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上衣下裳连成一体的“深衣”(上下一体的长衣)。作为汉装原型的深衣,在《礼记》中有记载:“制十有二幅,以应十有二月,袂(袖子)圆以应规,曲袷(领)如矩以应方。负绳及踝以应直,下齐如权衡以应平。”

  中国服装在这时就已经与西洋服装彻底分道扬镳,在形制的细节处、颜色上等都蕴涵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一般认为汉装自身显著的特点成熟于汉,至宋明仍保留有其鲜明的特征,即宽衣博带、大襟右衽、交领大袖,整体风格含蓄柔静、随和典雅。风格最清晰的莫过于三个时期:魏晋、盛唐和宋明。其中魏晋和宋明是鲁迅所认为的中华民族有自觉意识的朝代。

  魏晋时地主阶级世袭门阀贵族崛起,反儒倡道,老庄玄学盛行。此时作为“人”的意识觉醒,不拘小节,不做作,任其自然。如在鲁迅的《故事新编》中记载,“鸟有羽,兽有毛,黄瓜茄子赤条条。”认为衣服乃身外之物,可有可无。穿着也不拘礼教,甚至袒胸露脯。最极至的是放浪形骸,以天地为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手机号码变成了广告推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