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026年出生的人,其父母可能为95后、00后,哪个可能性更大?

就在刚刚,在经历了放鸽子、几番猜测和辟谣之后,“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结果终于公布了。

先简单看一下这份数据:

这里面有两个核心趋势,值得我们格外注意:

1、总人口增长了,但增长率放缓了。

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人相比,此次人口总体增加了7000多万人,但注意,其增速较低,年均增长仅为0.53%

全国人口普查每十年一次,从最近三次人口普查数据来看,每十年的增长量都是大幅下降的。

2、总人口增长了,但人口结构变化了

对,这才是关键。七普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比六普上升了5.44个百分点

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13.5%。由此可见,我国正在从轻度老龄化进入到中度老龄化阶段。

而家庭户的平均人数,也由6普的3.10人减少为2.61人,这也直观反映出民众生育意愿的显著下降。

老实说,这些数据对于关注过人口问题的人来说,意外又不意外。

不意外在于很多问题,比如老龄化,比如教育水平,大家已经有所感触。意外之处则在于,真实数据公布所触发的广泛讨论。

为什么人口问题会引发这么多的讨论?还不是因为,人口问题和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国家中个人的发展,尤其是年轻人的未来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在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的背后,关于中国人口的真相是什么?人口多少对年轻人的财富和事业又有什么重要影响? 今天,我就给大家来盘一盘。

我们每个人,从小以来都有一个认知:中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

确实,新中国刚成立时,我国人口刚满5亿;成立70年以来,涨到了如今的14亿。

人口大爆炸,新生儿多,会带来大量的劳动力,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大,老人抚养负担降低,女性更易参加工作,经济产出能力就能大大提高。

这种情况下,经济体如果能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重视国民教育,就能真正抓住人口的数量和质量红利期,这就是俗称的人口红利。

很明显,我国牢牢抓住了这个红利,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的经济迅猛发展就是明证。

但是,由于人口长期过快增长,国家开始担心长此以往会带来巨大的就业压力,还有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等问题。

于是,80年代中国开始将计划生育作为控制人口的基本国策。这项政策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最近几十年中国的出生率一直都在下降。

2010年,我国生育率仅为1.18,相比1982年的2.92下降了60%,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4。

再看看近几年的人口增长数据。

2016年,中国出生总人口1786万;

新生人口在逐步减少?那为什么国家统计局还说我国总人口在上升呢?

因为一个你可能忽略了的事实:中国的人口死亡率,下降得更快。

1949年,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不到39岁,而2020年这个数据是多少?大约77岁。

未来呢?华大基因的董事长汪建曾经预测说,我们这一代人大概率能活到100岁。

先别急着开心,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下降得更快,也就必然会导致一个结果:人口老龄化。

来看一下中国最近几十年人口结构的变化。

最左边是1950年的,0-14岁的新增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最高,是正金字塔结构;

到了2019年,也就是最近几年,我国劳动力人口占比达到了巅峰,之后便会开始逐年下降。

根据世界银行研究预测,2050年,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将到达巅峰,那时我国的老龄化人口将达到35%,人口呈现倒金字塔结构。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人口发展总会经历几个阶段:

人口大爆炸→人口红利→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

现在看来,我国也没逃脱出这个规律。

这两年,我有一个明显的感觉,大家都开始担心起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了。

很好理解,打个比方,我们将全国人口分为三组:

现在我国人口的问题就是:年轻组在快速通缩,工作组缓慢通缩,老年组快速通胀。

也就是说,年轻劳动力在逐渐减少,需要赡养的老人却快速增加,社会整体抚养比在迅猛增长。

从宏观上说,如果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那么到2050年,大批青年和中年必将老去,开始依靠现在这些不断减少的、曾经的儿童们抚养,就会出现少数人抚养多数人的“倒金字塔”结构。

干活的人少了,需要抚养的人多了,国家的经济发展效率和速度就会双降,而且很可能会爆发养老金“掏空”的社会危机。

而从微观上讲,这种变化会对每一个年轻人造成巨大的经济压力。

比如最近,这张图就在网上刷屏了:

一个独生家庭,二十出头的大学生,身后有五十多岁的父母,一对爷爷奶奶和一对曾祖父曾祖母,还有一个外公,一家八口只有一个年轻人。

现在独生子女家庭这么多,这种情况在各地都不罕见,一个孩子未来要养4个老人甚至6个老人,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

这种压力只是从人员数量上考虑的,再来看另外一个数据:

平均来讲,赡养一个退休老年人的经济负担,是抚养一个未成年少儿的3倍。

现在的年轻人,一个孩子尚且不敢生,生怕经济支撑不住,可养一个老人竟然相当于养3个孩子,你说难不难?

有时候,我也觉得挺可悲的,如今的年轻人,一方面要面临疯狂的内卷化竞争,在职场上拼命996,就算拼死拼活拿到一份不错的薪水,好不容易走到35岁,可能还会面临被辞退的危机。

就算不被辞退,家里不仅有小孩要养,还要面临双方家庭4个老人的赡养问题。

这么个养法,年轻人赚的那点钱能够用么?

图源:《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

而更让人想哭的是,这道题现在来看暂时是无解的,这届年轻人注定躲不过这个危机。

有这样一个数据:中国现在最多的一批人口,大约出生于1966年-1973年,这8年间,中国出现了婴儿潮,一共出生了3.1亿的人口,当这批人口壮年的时候,就是这个国家的人口红利期。

而现在,这批人口开始老了,出现老龄化,等到再过几十年,这批人口百年之后,中国的人口才会冲顶回落,出现真正的下降。

到那个时候,现在的“倒金字塔”人口结构,才有可能重新变回“年轻人多,老年人少”的正金字塔结构。

但是啊但是,就算到了那个时候,这个人口优势,已经是下一代、甚至是下下一代年轻人才能享有的“红利”了。

当下这届年轻人,无论如何只能活在“倒金字塔”的阴影下想办法。

最多年轻人想到的办法就是——不生孩子。前有老人要养,后有家庭要照顾,还有工作要拼命,一个孩已是极限,二胎想都不敢想,三胎?根本不可能。

而这就导致我国的生育率更低,倒金字塔来的更快,经济发展更加放缓。

毕竟,以前我们都习惯了人口的长期快速增长,担心的都是就业压力、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生活贫困这些国家大事。

而现在思维必须从人口大爆炸转变成人口大萎缩,一时转不过来,也需要时间去转变。

但是,如果你说,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全都是负面影响?年轻人面对这道题真的就无解了?真的就只能躺平、无欲无求了?

在我看来,任何事都有双面性。

就像前面提到的计划生育国策,它就是一把双刃剑,优点是避免人口过快增长,提高了人口素质;但也造成了如今老龄化过快的现实。

同样,老龄化也不全是负面影响,它也有正面的一面。

我们先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如果我国一直劳动力充足且便宜,还有没有动力去搞产业升级?

就像在印度,人比牛便宜,很多地方用人耕地而不是牛。

还有人说,当年欧洲有工业革命而中国没有,就是因为中国当时人太多,有什么事砸人力就可以了,根本没必要发展机械。

而如今,人口陷入老龄化,劳动力人口开始不够用了,也就倒逼着国家开始想各种对策,除了你所知道的鼓励生育,最当务之急的就是搞产业升级、搞科技创新。

参考下当年发达国家在面临老龄化社会时,所采用的主要措施:

一个是资本扩张,利用发展中国家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来匹配本国的过量资本。

第二是移民,让人口结构趋向正常化。

移民这个我们暂且不学,第一个资本扩张倒是可以拿来用,其实近些年我国的“一带一路”打的就是这个思路。

而这几个政策,你都可以在最近央行发布的《关于我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中找到,里面提到的措施总结起来就这三个:

1、重视投资,扩大中西部投资(这是扩大内需)

2,机器换人(这是产业升级)

3,扩大亚非拉投资,资本换劳动力(这是“一带一路”)

不过,这份报告里还提到了“文科生太多使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对此,我是坚决不同意的。谁让我就是个文科生。  

然后我们再来说说,老龄化在微观上对个人的积极影响。

大家先想想,现在我们都在说内卷、996,它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劳动力人口到达顶峰,干活的人太多了,老板们的思路就是“你不干可以滚嘛,反正有的是人干,有的是活好又便宜的人干”,所以也就有了就业危机和35岁危机。

但从现在开始,以后劳动力人口只会越来越少,这会导致什么情况?

当然就是——劳动者的地位开始上升,议价能力提升。

大家可以看看这两年的新闻,已经开始出现这种苗头了。

比如最近几年的蓝领用工荒,让老板管理员工不敢再那么粗放了,开始致力于改善工人的环境,以前让大家十几个人挤在一个屋里睡,现在也搞成了四人宿舍,饮食也在不断改善。

毕竟走一个工人,好长时间都补充不上,耽误工期。

以前我们经常说羡慕澳大利亚、美国的蓝领工人时薪高,福利好,以后这在我国也有可能成真。

很多高科技企业也在做相应的调整,现在一大波“95后”“00后”进入职场,脾气冲性格直,动不动就敢撂挑子挑战领导,这是为什么?

还不是因为这批刚工作的年轻人越来越不愁钱的问题,可企业却越来越不好招人,管理层的风格只能调整,去适应年轻人。

除了工作上的议价能力提升,生活上的“竞争指数”也在减弱。

比如现在新生儿出生数量越来越少,这几年为了应对二胎政策放开后的生育小高峰,我们国家扩张了学位,一个待孕母亲看到学位增多,学苗减少,自己孩子生下来就躲过了地狱模式,能不开心吗?

所以总结下,以前我国人口不断增长所带来的人口红利固然有效果,现在呢人口老龄化大家都开始担心危机,但这并不代表未来一片黑暗。

其实,我不希望国家和个人永远停留在一个依赖人口红利的区域,这就意味着人和人必须加剧竞争,也意味着越来越变态的内卷。

而现在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动,内卷的情况总有希望逐渐改变。

还是那句话,悲观者往往正确,但乐观者往往成功。

年轻人嘛,不要只看到绝望的部分,更要看到希望的苗头。抓住能抓住的机会,改变能改变的命运,这就对了。

}

这可能昭示着一种隐忧,即年轻女性中全职妈妈比例越来越高,并不全然是年轻人对全职妈妈的接受度变高,仍然有很大一部分女性成为全职妈妈是一种“被迫”选择——压力来自于家庭,或者来自于职场。

“知道”(nz_zhidao)跟你谈谈,全职妈妈的那些事儿。

日前,某知名母婴社区平台发布了《2019年度中国家庭孕育方式白皮书》(下文简称白皮书),以备孕到育儿全阶段、高线到低线城市全覆盖的用户线上调研为基础,深入洞察中国年轻家庭结构、孕育观念、消费行为和习惯的变迁。

白皮书中一个最引人注目的数据是,中国年轻父母全职在家的比例逐渐上升,占比58.6%,其中,95后全职妈妈占比已达到82%。

年轻的全职妈妈越来越多,是因为年轻人对于全职妈妈的接受度越来越高了吗,抑或背后有什么更深层次的原因?

在传统的刻板印象里,全职妈妈并不是一份职业。尤其是老一辈人普遍认为,女性在家带孩子,天经地义。

追根溯源,这是传统社会“男主外,女主内”思想的承续。表面上看,这只是一种家庭分工,实际上它隐藏着两个歧视:第一,女性的基本职能是生育/顾家,一个女性的理想模板就是“贤妻良母”。不知不觉间,女性便被“工具化”了,女性的妻子、母亲等角色属性,压抑了女性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存在。第二,它暗藏对女性的歧视,贬低女性的社会属性,认为女性的工作能力、社会能力等低于男性。

进入现代社会,随着女性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崛起,男女平等的进程不断向前推进。男性这一身份不再是一种霸权和特权,女性同样可以工作、可以追求梦想;反之,男性也不一定要“主外”,越来越多的男性选择“主内”,全职爸爸队伍越来越庞大。

当“男主内、女主外”的界限打破了,关于“内”与“外”的鄙视链也被打破了——并不是说,你在外赚钱才是干正经事,在家里做好一日三餐、照顾好老人小孩就很“轻松”;而是说,全职爸爸、全职妈妈也是一份职业,只不过服务的对象是自家人。

所以在日剧《逃避虽可耻但有用》中,当雇主津崎平匡与保姆森山实栗相爱后,他们想搬去更大的房子,津崎建议森山实栗出去工作,森山大为震惊:“我已经有家务这份工作了呀!为什么作为妻子就应该免费做家务工作?”

当全职妈妈被职业化,接受度、尊重度和认可度越来越高时,就会有越来越多人愿意从事这一“职业”。95后作为年轻世代,更为崇尚男女平等,对于全职父母的接受度高,全职父母的比例也更高一些。

低线城市全职妈妈比例更高的隐忧

不过报告也显示,虽然95后全职妈妈占比已达到82%,但她们更多集中在低线城市。高线城市指一二线城市,低线城市指三四五线城市。

换句话说,一二线城市全职妈妈的比例,远远低于三四线城市,一二线城市职场女性的比例,远远高于三四线城市。这样的数据差距又说明了什么?

它可能昭示着一种隐忧,即年轻女性中全职妈妈比例越来越高,并不全然是年轻人对全职妈妈的接受度变高,仍然有很大一部分女性成为全职妈妈是一种“被迫”选择——压力来自于家庭,或者来自于职场。

一方面,在大城市与小城市、城市与农村之间,男女平等的进程还是有差异的。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男女平等的思想深入人心,而在四五线城市和广袤的农村地区,“男主外、女主内”等传统观念仍有深厚的现实土壤。比如在很多农村,逼婚、催生、重男轻女仍比较普遍,做家务、带孩子还是被视为女性的主要责任,如果由男性来承担这些工作,就会被认为“不伦不类”,女性就会被指指点点。所以在低线城市,全职妈妈的比例就更高了。

另一方面是,低线城市女性的就业机会更少,在职场中也可能遭到更多的歧视。

某招聘网站发布的《2019中国女性职场现状调查报告》显示,男女职员的平均薪酬依然存在23%的差距,且上升通道依然狭窄,在高层管理人员中,男性比例高达81.3%,女性仅有18.7%。生育带给女性的负担依然是企业将女性拒之门外的核心原因。在晋升受阻的归因方面,女性选择“处在婚育阶段,被动失去晋升”的比例是男性的4.6倍。

白皮书中也显示,职妈妈们有60%都在考虑干副业,特别是低线宝妈的诉求更为强烈,渴望兼顾家庭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价值,并且通过副业提升经济话语权。然而由于环境、精力等种种限制,大多还在构思阶段,只有35%付诸了行动。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之前某短视频平台上出现了一批“00后宝妈”,从14岁到17岁不等,大多是念初中时怀孕辍学,靠在直播平台上发布孕期视频和母子互动成为“网红”,赚钱养家。农村里出现的那些95后全职妈妈,有多少是相似情况的?高度发达的媒介导致“童年的早逝”,并进一步加剧了受教育低的女性地位的不平等。

爸爸应更多地参与到育儿中来 

如果“95后全职妈妈占比达到82%”已经是一个既定的事实,男性可以帮忙女性多做一些什么,让这个事实成为一个正面现象?

如今在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请一个月嫂得一两万,请一个住家保姆也得大几千块钱。但并非每一个家庭都请保姆,因为很多家务活都由女性承担,如果是全职妈妈家庭,那么全职妈妈理所当然地就承担了绝大部分家务。

不过,还是有不少男性有这样一种迷思:干家务不叫工作,全职妈妈免费做家务是天经地义。由此他们也贬低全职妈妈的价值——全职妈妈没追求,全职妈妈没贡献。

但全职妈妈的工作并没有想象中轻松,甚至比上班族还累,而很多全职妈妈没有假期、没有社保、没有收入、没有晋升机会。虽然说给全职妈妈工资,是钱从左口袋进入右口袋,但重要的是,有尊重全职妈妈这一职业的意识。爸爸如果收入有限,可以给少一点,但也请多参与到育儿中来。

白皮书显示,虽然92%的爸爸或多或少会参与带娃,但只有28%的爸爸在不工作时,会分担一半以上的带娃工作。并且大部分爸爸参与的带娃方式,是洗碗、擦地等普通家务,或遛娃、做游戏等陪伴孩子,像哄睡宝宝、喂养宝宝、给宝宝换纸尿布等,参与度就大大降低了。

而且,很多爸爸会把分担家务当做额外的付出,当做一种“牺牲”。在小说《82年生的金智英》中,金智英带娃情绪崩溃,丈夫安慰她说会帮她。金智英听了后也发了无名火,她说,“能不能不要再说‘帮’我了?帮我做家务,帮我带小孩,帮我找工作,这难道不是你的家、你的事、你的孩子吗?再说,要是我去工作,赚来的钱难道都只花在我身上吗?干嘛说得好像是发善心帮别人做事一样?”

如果爸爸们愿意更多参与到育儿中来,全职妈妈的工作得到认可和尊重,全职妈妈也拥有收入,那么全职妈妈的比例再高(包括农村地区),也不意味着什么。反之,如果全职妈妈的比例高,是性别不平等在家庭关系中的另一种反映,那么它就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和反思。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21年是几零后的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