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边是分式右边是一次式的一元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吗?

有一次 Dror Bar-Natan 来卡内基梅隆大学给本科生讲座,我导师居然去听了,并且他也推荐我去。从那次讲座以后,我终于可以绕开抽象代数理论(域扩张、Galois 理论等等),向一个仅接触过复数的路人解释 Abel–Ruffini 定理了,即「为何五次方程没有求根公式」。如果你会编程,那还可以额外享受自行验证部分证明的乐趣。要知道,对于一般的本科教学,经过一学期群环域的轮番折磨,学生才可能在学期末触及 Abel–Ruffini 定理这个巅峰。

插播一则轶事,Dror Bar-Natan 在加拿大入籍的时候,发现需要宣誓:

他表示很乐意遵守法律、履行加拿大公民义务……但是向女王或者她的子嗣效忠?老子不干!于是 2012 年他和小伙伴组队上加拿大最高法院讲理去了。很不幸 2015 年最高法院驳回了上诉。最后,他和小伙伴在宣誓加入加拿大籍后公开否认誓言的前半部分。有兴趣入加拿大籍但又不想效忠女王的朋友,请移步

言归正传,首先要明确「当我们在谈论求根公式时我们在谈论什么」。例如,求根公式 给出任何二次方程 的一个根。所以,五次方程求根公式(如果存在的话)应当

  1. 给出任何五次方程 的一个根;
  2. 并且是一个关于 a, b, c, d, e 且仅含加减乘除开方的代数表达式。

对于特定类型的五次方程,如,虽然有一个仅含加减乘除开方的解 x = a,但这并不是我们要谈论的求根公式。

接下来的 Abel–Ruffini 定理的证明是基于 Vladimir Arnold 在 1963 年的拓扑证明(开启了拓扑 Galois 理论)。其他回答中最接近的应该是韩京俊的解答,我的回答将牺牲一小部分严谨性来换取可读性。

这个证明需要一位假想敌(想象一位你最希望打脸的朋友),他或她宣称拥有五次方程求根公式 x = f(a, b, c, d, e)(随便写的复杂公式,不要在意细节):

我们按照如下计划去推翻这个公式:

  1. 随意选取五个复数 x1, …, x5 并构造五次方程 使得其根恰是 x1, …, x5

- x1 x2 x3 x4 x5。具体的系数与根之间的关系就是大家初中学的 Vieta 公式(韦达定理)。计划的第二步只需要机械式地代入计算 x 并比对 x1, …, x5 即可。

然而,这个计划并不一劳永逸——每次假想敌宣称有新的五次方程求根公式,我们都需要重新执行上面描述的计划去推翻。

升级版计划是让 x1, …, x5 动起来!想象如下运动:同时地,x1x2 移动,x2x3 移动,x3x4 移动,x4x5 移动。在运动的同时,我们

为方便起见,我们用数组 P = (2, 3, 4, 5, 1) 来表示所描述的运动,一般地,数组从左到右依次记录了 x1, …, x5 运动终点 x 的下标。这样让 x1, …, x5 交换位置的运动,我们称为置换 Permutation

因为整个运动只是将 x1, …, x5 换了换位置且 Vieta 公式关于 x1, …, x5 都是对称的,所以在运动后,a, b, c, d, e 都回到了起始的位置。示意图如下:

由于 f 在运动前后都代入了同样的 a, b, c, d, e,于是 x = f(a, b, c, d, e) 应当回到它起始的位置!慢着,如果 x 在运动开始前是 x1, …, x5 中的某个,不妨设是 x1,那么在连续运动的过程中 x 应该一直和 x1 保持一致,并在运动后落在原本 x2 的位置上。打脸成功!

细心的读者会反问:上面的证明压根没用到 5 次方程这个条件,那岂不是可以证明任何方程都没有求根公式了?我们读的一定是假的证明……

确实,以上论证存在缺陷——在计算 x = f(a, b, c, d, e) 的时候,忽视了公式含有开方的可能。

为了说明这个缺陷,我们将以上的论证应用在 2 次方程 和求根公式 上。第一步,Vieta 公式告诉我们 a = - (x1 + x2), b 会回到起始的位置,但是 √Δ 为了保证运动的连续性必须盯住 x1 - x2 或盯住 x2 - x1,于是在 x1 和 x2 互换后 √Δ 变成了自己的相反数。换个角度看,当 x1 和 x2 互换时,Δ 绕原点转了

一般情况下,当复数 z 绕原点 k1 圈回到起始位置时,z 的 k 次根只绕了 k1 / k 圈。

因此,回到 5 次方程的情况,如果 f(a, b, c, d, e)包含开方,那么升级版计划就不能保证 x 还能回到起始位置。当然,升级版计划是可以说明不出现开方的公式(例如那个复杂的随便写的公式)一定不是求根公式。这从一个侧面回答了「为何二至四次方程的求根公式里面必须出现开方」。

终极版计划将延续升级版的思路:合理制定 x1, …, x5 的移动路径,使得

  1. x1 不回到自己原来的位置;

两个置换的复合,就是将两个置换运动的录像连着播放:

置换的逆,就是把一个置换运动的录像倒着播放:

两个置换 P1, P2 的交换子定义为。可以把交换子 [ P1, P2 ] 分解为如下 4 个过程:

  1. 先播放置换运动 P1 的录像;
  2. 连着播放置换运动 P2 的录像;
  3. 再倒放置换运动 P1 的录像;
  4. 最后倒放置换运动 P2 的录像。

如果假想敌宣称求根公式是 ,其中 A, B 是 0,故 回到起始位置。同理, 也回到起始位置。综上,x 将回到起始位置。

P2 作用下也回到起始位置。由于 P = [ P1, P2 ] 是交换子,故 在 P 的作用下回到起始位置。以此类推,可得 x 将回到起始位置。

可以看出交换子的交换子可以处理两层开方的情形。一般地,交换子的交换子的……的交换子(默念 m 遍交换子)可以处理有 m 层开方的情形。

为了满足「根 x1 不回到自己原来的位置」这个条件,剩下的任务就是找到一个既移动 x1 又能表示成「交换子的交换子的……的交换子」的置换。记所有置换构成的集合为 S5,又记所有交换子,即 [ P1, P2 ](其中 P1, P2 来自 S5),构成的集合为 A5。下面的 Ruby 程序将计算 A5 和交换子的交换子构成的集合。

附产品 1:考虑 1, 2, 3 间所有的置换、它们的交换子以及交换子的交换子,类似的程序输出

这说明三次方程求根公式一层开方是不够的,至少需要两层开方。

附产品 2:考虑 1, 2, 3, 4 间所有的置换、它们的交换子、交换子的交换子、交换子的交换子的交换子,类似的程序输出

这说明四次方程求根公式两层开方是不够的,至少需要三层开方。

最后,致修炼数学的读者,抽象代数还是要好好学的。

}

很多同学学习数学都是一头雾水,觉得高中数学和初中数学相比,难度提高了不止一点点,所以想要有个好成绩非常不容易。

今天给大家分享21种解题方法与技巧最后在附带3种能够帮助大家提高数学成绩的方法,一起来看看吧!

主要包括化简、求值、方程、不等式、函数等题,基本思路是:把含绝对值的问题转化为不含绝对值的问题。具体转化方法有:

分类讨论法:根据绝对值符号中的数或式子的正、零、负分情况去掉绝对值。

零点分段讨论法:适用于含一个字母的多个绝对值的情况。

两边平方法:适用于两边非负的方程或不等式。

几何意义法:适用于有明显几何意义的情况。

根据项数选择方法和按照一般步骤是顺利进行因式分解的重要技巧。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是:

利用完全平方公式把一个式子或部分化为完全平方式就是配方法,它是数学中的重要方法和技巧。配方法的主要根据有:

解某些复杂的特型方程要用到“换元法”。换元法解方程的一般步骤是:

待定系数法是在已知对象形式的条件下求对象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求点的坐标、函数解析式、曲线方程等重要问题的解决。其解题步骤是:

复杂代数等式型条件的使用技巧:左边化零,右边变形。

数学中两个最伟大的解题思路

(1)求值的思路列欲求值字母的方程或方程组

(2)求取值范围的思路列欲求范围字母的不等式或不等式组

基本思路是:把√m化成完全平方式。即:

(3)适当变形法(和积代入法)

注意:当求值的代数式是字母的“对称式”时,通常可以化为字母“和与积”的形式,从而用“和积代入法”求值。

方程中除过未知数以外,含有的其它字母叫参数,这种方程叫含参方程。解含参方程一般要用‘分类讨论法’,其原则是:

由一元二次不等式解集为R的有关结论容易得到下列恒不等成立的条件:

图像的平移规律是研究复杂函数的重要方法。平移规律是:

讨论函数性质的重要方法是图像法——看图像、得性质。

定义域 图像在X轴上对应的部分

值 域 图像在Y轴上对应的部分

从左向右看,连续上升的一段在X轴上对应的区间是增区间;从左向右看,连续下降的一段在X轴上对应的区间是减区间。

最 值 图像最高点处有最大值,图像最低点处有最小值

奇偶性 关于Y轴对称是偶函数,关于原点对称是奇函数

函数、方程、不等式间的重要关系

函数图像与x轴交点横坐标

一元二次不等式可以用因式分解转化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去解,但比较复杂;它的简便的实用解法是根据“三个二次”间的关系,利用二次函数的图像去解。具体步骤如下:

一元二次方程根的符号问题或m型问题可以利用根的判别式和根与系数的关系来解决,但根的一般问题、特别是区间根的问题要根据“三个二次”间的关系,利用二次函数的图像来解决。“图像法”解决一元二次方程根的问题的一般思路是:

不等式组包括:a的符号;△的情况;对称轴的位置;区间端点函数值的符号。

基本函数在区间上的值域

我们学过的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等有名称的函数是基本函数。基本函数求值域或最值有两种情况:

(1)定义域没有特别限制时---记忆法或结论法;

(2)定义域有特别限制时---图像截断法,一般思路是:

应用题中,涉及“一个变量取什么值时另一个变量取得最大值或最小值”的问题是最值型应用题。解决最值型应用题的基本思路是函数思想法,其解题步骤是:

穿线法是解高次不等式和分式不等式的最好方法。其一般思路是:

高次不等式首先要用移项和因式分解的方法化为“左边乘积、右边是零”的形式。

分式不等式一般不能用两边都乘去分母的方法来解,要通过移项、通分合并、因式分解的方法化为“商零式”,用穿线法解。

很多同学学习数学都是一头雾水,觉得高中数学和初中数学相比,难度提高了不止一点点,所以想要有个好成绩非常不容易。

今天给大家分享三种能够帮助大家提高数学成绩的方法,一起来看看吧!

对于数学,多做题是取得数学高分的保证。但是不能忽视纠错这个环节。有很多同学,他们同样是非常努力的,但是成绩总是不见提高,因为他们只是埋头题海之中,对做错的题重视不够。做了很多的题,完了错的还是做错,这样就得不到提高。要在保证题的数量的同时,把做错的题一定得搞清楚弄明白,最好能够反复再算几遍,争取下一次遇到同类型的题就可以拿下来,那么题海战术才能真正体现它的魅力所在。

首先,根据多年的经验,我们将解题思路相近甚至相同的习题归类。其次静下心来思考解这类题有哪几种入手途径,每种途径在具体操作时我们应当注意什么问题。比如,使用韦达定理的时候我们要考虑一元二次方程是否有根,特别是我们在做圆锥曲线习题时,有的题目就是通过一元二次方程有根这个条件找参数的范围。

再次,我们必须选择一定数量的习题练习来验证我们的想法。这时候做题一定要仔细完整。接下来,对照答案检查做得是否正确。如果错误,就要分析自己的思路在哪里出了问题。最后,再回想一遍。以后考试,遇到此类习题就能轻松地找到入手途径,节省时间。

数学中的很多题目,都可以通过“一题多解”来解决,这个方法可能有些老掉牙,但绝对是有效的方法,同时,学生的数学能力也会随之提高。但之所以在这里提出来,是因为这样的方法并不是对于所有知识点都适用的。

举个例子,对于一道导数题,一般会遵循“求导—极值讨论”的步骤进行,很难从中发掘多种解法,而对于三角函数的大题,也一般考查“正余弦定理”、“三角函数的定义域、值域”,也是一题多解不适用的。而像对于解析几何这类的压轴题而言,一题多解就是很能锻炼我们思维方式。

比方说,研究直线与圆锥曲线位置关系的题目,直线的不同设法(关于x、y的方程),圆锥曲线的不同表示形式(方程形式、三角函数形式)都会对题目的解答产生不同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碰到这类大题,勤于思考,争取做到“一题多解”。

有些同学没能如愿考上理想的大学,归根究底是学习方法有误、学习资料没有帮助!

如果你却只专注在那些不常考的题目上;选择填空的压轴题用技巧只需要1-2分钟,你却需要半小时,这样成绩必然难以提高!

如果你想提高成绩,就趁现在,我们一起努力吧!

}

感谢有这么多人点赞文章,这篇文章是分好几次写成的,有些是睡觉时临时的想到一个想法,有些是从大家的询问进行了反复的思考想出来并实验总结出来的,文章字数太多,所以可能有些人看起来会比较混乱,我简单再整理整理一下,方便大家查阅~~~

如果大家是想要直接猜根的话,可以直接用大除法去运算核定,这个可以迅速得出化简的因式。

一、简单的因式分解求解一元三次方程根

二、一元三次方程没有一次项的方程求解

三、一元三次方程求解,只有一个实根求解

四、大除法求解一元三次方程

五、含分数根的一元三次方程求解

一、简单的因式分解求解一元三次方程根

人类总是从未知走向已知,然后从已知走向另一个未知,只要你的脑海中还能对这个世界产生新的困惑,那么你前进的脚步就永远不会停下来。


相信大家对于高中的生活,想必经历过的都还想在经历一次,十分怀念高中时期的生活,整天把自己堆在题海里,每天都过得很充实,身边一群可爱的人儿,无话不谈,无话不说,没有什么忧虑与顾忌,每一天都是美好的一天。

闲话就不多说了,直接进入今天的话题,大致就是个人高中时期偶然发现的一个规律,想把它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如果大家认为这个方法可行的话,也可以分享给自己的弟弟妹妹或者其他有需要的人。

如需了解双十字法请点击前往以下链接

简单说下这个发现,就是关于一元三次方程简单求根化简过程,可能有的人就要问了,求根过程前人都已经研究得差不多了,为什么还要在这儿要教我们来学习求根,这点我承认,前人的智慧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这点呢我就不得不佩服前人对自己热爱的事业的追求是那么专注、认真,不像我们现在虽然是在学习前人的知识,却又不认真学习。前人的知识固然是十分具有可学性的,但我们也要学会善于发现一些技巧,在前人的基础上创新,复杂问题简单化。况且问题就是让人来解决的,就看看你怎么去解决,如何去解决,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解决,有没有简便的方法等等~~~

可能也有人已经发现了这个方法,只是没有分享出来,由于时间有点长了,所以花了两天时间才回忆写下来,这里就简单分享一下个人发现的简便方法,如下:【由于微信公号不支持公式编辑,号主只能手写代替了,字丑,而且别看号主在这写了说了一大堆,感觉很厉害的样子,其实号主是个菜逼】

大致百度了一下,也有人问过这个问题,只是没有得到解决,这么看来我还是原创(*^▽^*),如下图:

大致如下,按照正常思维算法,待定系数法,如下面图中叙述:【之前由于在工作,写的太匆忙,所以部分符号写错了,大家不要介意,这里稍微修正下

看了上面的计算过程,还需要解三元一次方程,是不是很复杂,当然了,如果你记得盛金公式和卡尔丹公式的话,就比较容易了。我的方法呢相对而言就比较简单了,但不具备普遍性,就是简单的十字交叉和观察,之后看看可不可行,这个方法是基于十字交叉法进行分解计算的,我们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因式分解方式有十字交叉法,可能有的人不知道,简单介绍一下:

那么,既然一元二次函数可以根据十字交叉法进行因式分解,那么,是否一元三次方程也可以根据这个进行简单的分解,答案是可以的,那么继续回到我们的问题。如下:

条条大路通罗马,殊途同归,这话还是有道理的。熟能生巧,多多练习,这个方法你会用的更好~~~

【注:我发现的这个只针对于是整数、分数型的,根号类的无法进行,不过考试也一般不会出根式这种的

盛金公式和卡尔丹公式简介点击下载:就可以看到了

二、一元三次方程没有一次项的方程求解

一元三次方程没有一次项的方程怎么解?

看了下后台,由于问没有一次项的方程怎么解的人比较多,这里号主稍微简单再写下吧,其实是你们自己想复杂了,你要是了解了根的来源,这个其实非常简单。本来号主觉得最简单的,然后你们却没想到~~~如下:写的仓促,因为工作忙,简单介绍下:

我觉得有必要解释一下无一次项时采用十字交叉法为什么会错?

就借用回复一个网友的疑问吧:

后台还是有人看不懂,有童鞋拿明显不是一般根的题来配【为啥这么犟嘞】,那你肯定没怎么理解,这里再提一次,好好的用你们聪明的小脑瓜想想:对于高考,导数题一般是不会给你出根是复杂的根式根的来给你求解极小值极大值【最小值或者最大值】,是不是不会的,这是必然。所以我写这文章是为了节省你去求解根的时间,不是用于去研究一元三次方程的解的过程,这点要弄明白。加油吧,少年、少女们!

百闻不如一见,看书不如看实验!!!!

还是有很多人看不懂,这里再简单写一个详细的分析。

多学会观察观察,其实很简单的。

三、一元三次方程求解,只有一个实根求解(此节为大除法求解的过渡节,如了解可忽略)

一元三次方程求解,只有一个实根如何巧解!

在前几天,我在睡觉时突然又想到假如 一元三次方程只有一个实根我们又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去解决呢?最终,我想到了一个比较实用的方法,简单给大家写下,有兴趣的可以了解了解。

可能是后台有人问的这个问题比较多,然后我也就记住了这个,想的多了,之后在睡觉状态就有了怎么一个想法(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不愧如此) 。

这次写的内容主要是关于一元三次方程只有一个实根的情况的一种解决办法,这个严格意义上已经不是十字交叉法了,本质上是直接假设这个实根,然后去求解,但是从另外一方面来讲,他又验证了十字交叉法去解决的好处,有这个思路的话,大家可能后面会解决起来更快更准确。~~~如下:写的仓促,因为工作忙,简单介绍下:

还是不得不提的一点:这个仅限于解决整数实根,并不能去求解根式根以及非整数根。我相信在考试时,老师也不会这么去出题出现根式根让你来解(除非一眼就能看出解的方程)。

不多说了,直接给大家介绍本次的内容:

以上便是只有一个实根的一元三次方程例子,就以这几个式子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此次的内容。

按照以前的常规方法解:

我们现在按照今天提到的方法解:(直接假定我们知道解,然后去找关联,当然解一定是常数的因数里面的一个,包含1以及它本身)。

如果有去了解过我以前写的内容的话,应该都会发现,根一定都是常数项的因数中的一个。如一式子中的15的因数有(1,3,5,15)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就要问了,我为什么就知道根是-3或者-5能,而不是+3或者+5呢?这里给大家说下,这里主要看的是常数项的正负号来决定的,常数项为正数,那么求解时的根的正负与常数项同号(这里建议大家把三次项系数化为正)。

求解完毕,那么10肯定不是根了。

看了这么多,想必大家都清楚具体的解法以及思路了。

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讲,这属于对三次式子降次处理了,也就是把三次降为二次处理。这个大家认真观察也能看出来。

前面我们提到的是一元三次函数只有一个根的情况,但是两个甚至更多根的情况我们是否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去求解,我的回答是可以的,只是加了正负号讨论,需要考虑的多点而已。

一元三次方程求解,有多个实根使用另一种方法巧解!

具体区别点:只有一个实根的话,不用考虑是否为正负根,只需保持根与常数项的正负号同号即可,这个相信大家通过上面的5个例子可以看出来;而当含有两个甚至更多实根时,正负号就需要讨论了,我们知道两个负数相乘也为整数,所以明白为什么了吧?

也给大家简单写几个例子吧:

看了这么几个式子,相信大多数人都能看懂,就是分类讨论的原理而已,用熟了,原理清楚了 ,其实这个非常简单~~~

至于根是分数的话,我这个以及前面的十字交叉就不适合了,所以推荐大家可以用双十字法去求解,这个是可以解分式根的。


四、大除法求解一元三次方程

数学技巧||一元三次方程求解,大除法解一元三次方程!

本来我上次说或许不会再更新了关于这篇文章,但是想到这个和前面的一篇方法类似,给大家做个补充说明吧~~~~

知乎上问的人越来越多,看的人也越来越多,有人也提到说让我补充一下竞赛多项式的一些知识,这样更多的人就会更加理解了,所以,为了补充这个,我突然想起了当时大一时我课外学习的一个关于多项式的解法,具体给大家展示一下他有什么样的好处和特点。

说点题外话,本来当初我是准备继续考研的,当初的大学学的高等数学我基本早在上一个学期就学完了下一个学期的内容,而且学的内容基本都是以考研级别方向的内容,所以才额外的学习了一些不为人所常知的东西,至于后面为啥没有继续读研的话,主要是个人的一些特殊原因,想法改变了,后面就不准备了,因此就放弃了考研。嗯,跑题了,继续回到正题。

正是由于这么一些经历,所以学了一些感觉了不得的东西,其实的话,他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东西,说明白了,他相当的简单,不要想得太复杂。下面我就由浅而深的向大家介绍一下吧。

这次写的内容主要是运用大除法进行求解一元三次方程,这个严格意义上也不是十字交叉法了,本质上是直接假设这个实根,然后去求解,这个和前面写的一篇文章其实是对应的,都是基本要试算出一个实根才好去解决。

如下:写的仓促,因为工作忙,简单介绍下:

还是不得不提的一点:这个仅限于解决整数实根,并不能去求解根式根以及非整数根。我相信在考试时,老师也不会这么去出题出现根式根让你来解(除非一眼就能看出解的方程)。

不多说了,直接给大家介绍本次的内容:

首先,我们先介绍一下什么是大除法,怎么用,怎么去理解?

可能大家看得有点懵,给大家举个栗子,大家就明白了。

比如我们正常的一个除数除以被除数:比如100除以4,9除以2等。

我们知道100÷4=25,写过程为:

余数为零,说明这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也就是4可以被100整除,那么就有:

余数不为零,说明这个数不能被另一个数整除,也就是2不可以被9整除,那么就有:


那么,推广到多项式呢?

所以就有了今天的内容:

如果常数C等于0,那么 这个多项式能被另一个多项式整除。

先来举一两个简单的例子:

立方和公式大家可以自行按此推导,其实这些都是需要记住的,如果会推导的话,记都不用记。

当然,我们可以将其推导到更高次项也是完全可以的,这里就不再继续书写了。相信看到这里的童鞋基本都可以看懂了。

下面回到我们的正题,使用大除法(长除法)求解一元三次方程,当然更高次也是适用的。

还是那句话,百闻不如一见,看书不如看实验

就以这四个式子为大家做个示范吧:

按照今天提到的方法解:(直接假定我们知道解,然后去找关联,当然解一定是常数的因数里面的一个,包含1以及它本身)。

如果有去了解过我以前写的内容的话,应该都会发现,根一定都是常数项的因数中的一个。如一式子中的1的因数有(-1,1),正数负数范围内都考虑。

看,是不是也非常的简单,当然如果你能直接看出来一个解的话,那就直接非常简单了。

最后再说明一点,这个使用条件也是不能去求解分式根,因为分解难度大,所以是分式根的话,推荐使用双十字法进行求解

最后,我们把它推到高次项,也给大家举个栗子。

如果大家对大除法用的比较熟的话,其实进行降幂排列属于多余的,进行降幂的目的主要是防止运算遗漏导致出错而已。


五、含分数根的一元三次方程求解

数学技巧||一元三次方程求解,含分数解!

这几天工作之余,又想到了一种处理方法去求解一元三次方程的根是分数解如何去求解(更高次也适合)的方法。当然整数解也是适合的,只不过算多余的做法,这个其实算来只是化简处理,这个就姑且算给前面的文章做个补充说明吧~~~~

前面给大家分享了五种关于解一元三次方程的一些特殊技巧,现在在知乎上有了越来越多的阅读和回答,问的人也很多,这里再给大家写一个另一类的解法吧。

这次写的内容主要是一元三次方程是分数解的一个处理,在处理之后就可以采用之前的办法进行求解了。当然我会在这里详细说明处理的原理以及实际操作,让大多数人都能看懂。

还是不得不提的一点:这个仅限于解决常见的根,不含根式根,并不能去求解根式根以及虚数范围根。我相信在考试时,老师也不会这么去出题出现根式根让你来解(除非一眼就能看出解的方程)。

不多说了,直接给大家介绍本次的内容:

首先,我们先介绍一下本次要用的方法:

如果有仔细看我前面写的文章的话,可能大家都会看出来了一个规则,根几乎都是三次项系数以及常数项的因数构成的。所以我们这么处理之后,相当于把分母解固定,直接去求解分子的解。这样就转化为普通的式子了。

与原式相比,转化的的式子三次项系数化为了1,且二次项系数未发生任何改变,只有一次项系数以及常数项发生了变化,且一次项系数变为原来的a倍,即乘以三次项系数;常数项变为了原来的a的平方倍,即即乘以三次项系数的平方。

我们再来看定义域的变化:

假如m=a=1的话,则化简后的式子与原式相等,化简就无实际意义了。如下:

可能大家看得有点懵,给大家举个栗子,大家就明白了。

百闻不如一见,看书不如看实验!

这些方程式我都是知道它是分数解,但是假如我们不知道它是分数解,如何去简单验证呢?

其实,前面我写过,不考虑三次项系数如何,我们的方程的根一定是常数项的因数,而且在我们不知道它是否只有一个实数根还是多个实数根的时候,这时我们需要去考虑正负号的。

我们先看第一个方程式:

看,是不是也非常的简单。条条大路通罗马~~认真观察,总是没错的。生活起源于细节!

最后再说明一点,如果不想用这种方法的话,建议使用双十字交叉法去求解,这个也是可以求解分式根的。

本文采用了猜根法的大除法方法,其他方法的话可以自行搜索文章查看,文章如下:

文章写到这里话应该是不会再更新了,如果我后续想出更好的方法的话,后面会给大家再写出来的。最后的最后,希望大家能够学有所成,一切皆如所想的那样顺利!!

注意:本文仅用于学习、研究和交流目的,欢迎非商业性质转载。

大致就写这么多了,由于号主也是在工作中只能闲下来的时候才会写一下,所以做工就会相当的粗糙,这篇文章或者这个技巧我个人希望的是能让需要的人看到,让更多的人知道还有这个方法,希望能看到这篇文章或者学到这个技巧的人能够走的更远,号主就只能走到这了,也希望对这个有研究的可以继续研究下去,让跟多的人学到,更多的人看到~~~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公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