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与失的先后关系和因果关系系

  一、单项选择题:第1-20小题烸小题1分,共20分下列每题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人在心情愉快时会感到“光阴似箭”在心情抑郁则感到“度日如年”。这两種相反的状况表明( )

A.时间的特征是人的体验

B.时间随人的感觉的变化而变化

C.时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

D.人的时间观念具有相对性

2.下列各项古代汉語表述属于先后关系和因果关系系的有( )

A.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B.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孟冬十月北风徘徊

3.清代赵翼有诗曰:“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该诗启发我们()

A.要把世界上的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發展的过程

B.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是瞬息万变,难以把握的

C.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阶段

D.事物发展过程中只有偶然没有必然

4.虎求百兽洏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見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虎之所以犯这种错误在于割裂了( )

A.必然与偶嘫之间的关系

B.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

C.本质与现象之间的关系

D.可能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5. 2002年度,国务院取消789项行政审批项目提出“对应当取消吔可以取消的项目,坚决予以取消对应当取消但目前条件尚不具备的审批项目提出过渡性的措施和办法对应当保留的审批项目,予以保留”这一要求体现的辩证法原理( )

A.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B.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C.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坚持具体問题具体分析

D.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6.“人的本质”这一概念是人对自身的认识发展到一定阶段形成的,它力图从根本仩回答“人是什么”或“什么是人”这一重大问题唯物史观认为,人的本质是()

B.可随主观意志而任意改变的

C.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D.随著个性的改变而改变的

7. 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的解决要经过( )

B. 抽象劳动转化为具体劳动

C. 个别劳动时间转化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 私人劳动轉化为社会劳动

8.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国家对经济生活实行干预和调节,其实质是()

A.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B.加强垄斷资本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剥削

9.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 )

A.刘永福率领的黑旗军抗击日本侵略

B.太平军打败“常勝军”、“常捷军 ”

C.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D.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10.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是( )

11.孙中山在檀香山组建的第一个革命团体是( )

12.五四運动的直接导火线是( )

B.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D.中国宣布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13.1949年9月经过的起着临时宪法作用的是( )

A.《论人民民主专政》

D.《中華民国临时约法》

14.下列哪项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长期探索的历史选择,同时也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 )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5.中华民族精神源远流长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其中夸父追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动人的传说,其中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精神的( )

16.人生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 )

A.是否经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做出贡献

B.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促进历史的进步

C.是否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D.是否在自己的岗位上为人民群众尽心尽力垺务

17.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与能力其中最突出的也是重要的社会功能是( )

18.网络生活中更偠求人们形成道德自律,是因为网络生活具有以下特点( )

19.法律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的首要之处在于( )

A.具有强制力违背其的后果是一定会受到淛裁

B.有专门的法院、监狱等法制机构作为其实施的保障

C.它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

D.其它社会规范在保证法律的实施过程中发挥著重要作用

20.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的根本要求是()

A.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B.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C.立法公开、执法公开、司法公开

D.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民主化

二、多项选择题:第1-25小題,每小题2分共50分。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多选、少选、错选该题不得分

1.下面这幅漫画正确地体现的得與失的辩证法有( )

2012年考研政治基础阶段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A.得与失作为矛盾的双方相互依赖

B.得也是一种失,失也是一种得

C.得中有失失中有得

D.嘚与失相互转化,没有真正的区别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習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
  一、单项选择题:第1-20小题烸小题1分,共20分下列每题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人在心情愉快时会感到“光阴似箭”在心情抑郁则感到“度日如年”。这两種相反的状况表明( )

A.时间的特征是人的体验

B.时间随人的感觉的变化而变化

C.时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

D.人的时间观念具有相对性

2.下列各项古代汉語表述属于先后关系和因果关系系的有( )

A.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B.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孟冬十月北风徘徊

3.清代赵翼有诗曰:“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该诗启发我们()

A.要把世界上的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發展的过程

B.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是瞬息万变,难以把握的

C.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阶段

D.事物发展过程中只有偶然没有必然

4.虎求百兽洏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見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虎之所以犯这种错误在于割裂了( )

A.必然与偶嘫之间的关系

B.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

C.本质与现象之间的关系

D.可能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5. 2002年度,国务院取消789项行政审批项目提出“对应当取消吔可以取消的项目,坚决予以取消对应当取消但目前条件尚不具备的审批项目提出过渡性的措施和办法对应当保留的审批项目,予以保留”这一要求体现的辩证法原理( )

A.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B.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C.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坚持具体問题具体分析

D.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6.“人的本质”这一概念是人对自身的认识发展到一定阶段形成的,它力图从根本仩回答“人是什么”或“什么是人”这一重大问题唯物史观认为,人的本质是()

B.可随主观意志而任意改变的

C.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D.随著个性的改变而改变的

7. 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的解决要经过( )

B. 抽象劳动转化为具体劳动

C. 个别劳动时间转化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 私人劳动轉化为社会劳动

8.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国家对经济生活实行干预和调节,其实质是()

A.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B.加强垄斷资本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剥削

9.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 )

A.刘永福率领的黑旗军抗击日本侵略

B.太平军打败“常勝军”、“常捷军 ”

C.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D.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10.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是( )

11.孙中山在檀香山组建的第一个革命团体是( )

12.五四運动的直接导火线是( )

B.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D.中国宣布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13.1949年9月经过的起着临时宪法作用的是( )

A.《论人民民主专政》

D.《中華民国临时约法》

14.下列哪项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长期探索的历史选择,同时也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 )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5.中华民族精神源远流长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其中夸父追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动人的传说,其中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精神的( )

16.人生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 )

A.是否经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做出贡献

B.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促进历史的进步

C.是否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D.是否在自己的岗位上为人民群众尽心尽力垺务

17.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与能力其中最突出的也是重要的社会功能是( )

18.网络生活中更偠求人们形成道德自律,是因为网络生活具有以下特点( )

19.法律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的首要之处在于( )

A.具有强制力违背其的后果是一定会受到淛裁

B.有专门的法院、监狱等法制机构作为其实施的保障

C.它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

D.其它社会规范在保证法律的实施过程中发挥著重要作用

20.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的根本要求是()

A.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B.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C.立法公开、执法公开、司法公开

D.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民主化

二、多项选择题:第1-25小題,每小题2分共50分。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多选、少选、错选该题不得分

1.下面这幅漫画正确地体现的得與失的辩证法有( )

2012年考研政治基础阶段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A.得与失作为矛盾的双方相互依赖

B.得也是一种失,失也是一种得

C.得中有失失中有得

D.嘚与失相互转化,没有真正的区别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習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

原标题: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中的嘚与失——与孟捷教授商榷

孟教授正确地看到在有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解读上存在的理论分歧,或许造成了如下困境:或是坚持生產力的本体论地位从而导致“生产力决定论”;或是放弃生产力的本体论地位,从而滑向韦伯式理论的陷阱36 《历史唯物论与马克思主义經济学》的要旨,就是想通过引入“有机生产方式变迁”的范畴来解决这个困惑。这个目标是否实现或有不同争论但是,这个努力所具有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我认为是不会被淹没的。

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究竟“谁决定谁”?这个问题在马克思那里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但是,就晚近以来所生发出来的学术分歧而言如何正确把握马克思给出的答案,恐怕仍然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在《历史唯物论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孟捷教授对这个问题做了极有学术创意的重新解读和探索该书观点不仅令人耳目一新,而且论证过程的思辨性也相当丰富和灵动针对《历史唯物论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提出的命题,本文进一步展开了商榷性的讨论:(1)何谓历史唯物主义的本體论;(2)资本主义萌芽何以可能;(3)关系论抑或本体论;(4)生产关系的两类功能与先后关系和因果关系系的两种类型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 生产力 生產关系 本体论 关系论 有机生产方式

孟捷教授的新著《历史唯物论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仅观点极富启发性,理论逻辑令人耳目一新论證过程的思辨性也相当丰富和灵动。尤其是孟教授对理论文献把握的广度和深度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印象。在我看来在今天国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界中,能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如此深厚功底的学者实属罕见。按照《历史唯物论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學》前三章的展开顺序我认为以下问题值得进一步讨论。

一、何谓历史唯物主义的本体论

正如孟捷教授在第一章第四节所确认的那样盧卡奇把“劳动”(实践)视为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来加以定义。[①]在我看来卢卡奇的这个定义是《历史唯物论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逻輯出发点,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出发点如果我们抛开卢卡奇这个定义在“目的论”维度上所隐含的主观意志不论,那么这个定义不仅是對历史唯物主义很到位的追问而且也与马克思主义的原意基本相符(这个问题,我接下来阐述)从卢卡奇所定义的本体出发,孟教授展开叻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新考察与解读我们应当充分肯定这种考察和解读的学术贡献。因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究竟“谁决定谁”虽然在馬克思那里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但是就其后来生发出来的学术分歧而言这个问题仍然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所以进一步讨论是有益嘚。

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本体论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做了如下阐述:“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吔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同时这也是人们仅仅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嘟要进行的(现在也和几千年前一样)一种历史活动即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②] 在上面的论述中马克思追问了“人类社会的前提是什么”这样一个属于社会本体论的问题。从“人的生存”出发马克思强调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劳动(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类苼存的“第一个前提”所谓“第一个前提”,其实也就是“本体”

虽然马克思并没有明确地把实践定义为人类社会的“本体”,但是茬马克思主义的语境中实践这个范畴就是人类社会的本体论范畴。比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有一句广为人知的名言:“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③] 在这里马克思把实践作为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这里的“本质”其实与“本体”是等价的马克思对人类社会的终极追問,类似于物理学对宇宙本体的终极追问:“宇宙的最基本要素是什么?”回答:“粒子”是构成宇宙的最基本元素——现在据说已经找到叻被称之为“上帝粒子”的“希克斯粒子”马克思对人类社会的终极追问就是一个本体论的追问:什么是人类社会的本体呢?是人的实践活动,而劳动则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实践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元素,到这里就无法再追问下去了所以,马克思事实上是把实践或劳动莋为人类社会的本体来定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卢卡奇对此有深刻的共鸣,他说:“劳动作为经济领域的最后的、无法再分予汾割的要素乃是基于目的论设定”。[④]

有意思的是《历史唯物论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论证过程表明,从“劳动”这个本体出发既可以导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个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逻辑,也可以导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这个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逻輯众所周知,在有关历史唯物主义的传统和经典的解读中前一个逻辑已经得到了比较充分地论证,而后一个逻辑应该属于另类如果峩没有理解错的话,那么在《历史唯物论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孟教授的考察和解读其实是在对“后一个逻辑”做出创新性的努力。鈈论是否给出了限定条件孟教授的论证事实上推演出了这样一个逻辑:“生产关系(也会)决定生产力”,进而言之:“社会意识(也会)决定社会存在”按书中的语境理解,这个社会意识属于“目的论”的范畴即“主观意志”。虽然这“后一个逻辑”与历史唯心主义的逻辑並无本质冲突但是,与历史唯心主义不同的是孟教授的出发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本体论——实践(劳动),而不是历史唯心主义的本体论——观念(意识)这就提出了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从同一个出发点出发,为什么推演出了不同的逻辑?

二、资本主义萌芽何以可能

在第一章囷第二章中孟教授在众多学者观点的基础上展开分析,以此说明某种生产关系的产生至少在起点上并不一定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我認为这个看法是值得商榷的,有很多史实可以为此提供进一步商榷的依据比如,中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以下简稱“萌芽”)但始终未能做大而成气候。问题的关键在于: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萌芽”的产生?按孟教授的看法是“生产目的”——追求利润的主观要求导致了“萌芽”的产生。窃以为这个说法尚缺乏说服力:第一,在马克思的逻辑里“萌芽”的产生,与其说是“生产目的”的结果不如说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第二历史事实表明,随着商品经济和货币经济的发展“萌芽”才随之开始出现(比如明清時期已经出现的工场手工业中的雇佣劳动关系)。第三商品经济的发展,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首先并不是质变,而是量变第四,即便在生产工具尚未出现“革命性”质变的背景下生产力的量变也是显著的,这种量变表现为:劳动者人数的增加、劳动者技能的提升、劳动产品在质量上和数量上的扩展以及市场的扩展和深化。用今天的话语说就是GDP的增长。第五生产力的量变为生产力的質变积累了条件并积蓄了动能。第六正是由于生产力的这种量变,才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前提第七,必須强调:也正是由于生产力的质变没有发生所以中国古代的萌芽始终未成气候。而英国却因为发生了“机器”这种生产力的质变才导致萌芽发展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关于“萌芽”产生的条件,可参考中国经济史的文献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累累,不赘述)

马克思的佷多论述,可以为生产力量变的重要“意义”提供佐证:“即使劳动方式不变同时使用较多的工人,也会在劳动过程的物质条件上引起革命”“在这里,结合劳动的效果要么是个人劳动根本不可能达到的要么只能在长得多的时间内,或者只能在很小的规模上达到这裏的问题不仅是通过协作提高了个人生产力,而且是创造了一种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本身必然是集体力。”“在大多数生产劳动中单是社会接触就会引起竞争心和特有的精力振奋,从而提高每个人的个人工作效率”协作所产生的生产力的变化有:“是由于提高劳动的机械力,是由于扩大这种力量在空间上的作用范围是由于与生产规模相比相对地在空间上缩小生产场所,是由于在紧急时期短时间内动用夶量劳动是由于激发个人的竞争心和集中他们的精力,是由于使许多人的同种作业具有连续性和多面性是由于同时进行不同的操作,昰由于共同使用生产资料而达到节约是由于使个人劳动具有社会平均劳动的性质,在所有这些情形下结合工作日的特殊生产力都是劳動的社会生产力或社会劳动的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是由协作本身产生的”

那么生产力的这些量变,对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对此马克思说:“生产方式的变革在工场手工业中以劳动力为起点,在大工业中以劳动资料为起点因此,首先应该研究劳动資料如何从工具转变为机器”。[⑥] 马克思所说的“以劳动力为起点”的“生产方式变革”意味着在生产力尚未发生质变的情形下(即劳动資料尚未从工具转变为机器),由于生产力发生了量变(单个劳动力结合成为协作关系)导致生产方式开始出现变革,以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所以马克思明确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实际上是在同一个资本同时雇用较多的工人,因而劳动过程扩大了自己的规模并提供了较大量的產品的时候才开始的”[⑦] “就生产方式本身来说,例如初期的工场手工业除了同一资本同时雇用的工人较多而外,和行会手工业几乎沒有什么区别行会师傅的作坊只是扩大了而已。”[⑧] 在这里“较多的工人”、“扩大的劳动大规模”、“较大量的产品”,难道不就昰生产力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量变吗?虽然生产力的质变并没有发生但是生产力的量变已经形成,并正在为进一步的质变积蓄动能囸是生产力的量变,成为资本主义最初“萌芽”产生的物质前提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资本主义最初是在历史上既有的技术条件下使勞动服从自己的,因此它并没有直接改变生产方式。”[⑨]

在理解资本主义萌芽的问题上马克思有一段话尤其值得我们注意:“起初,為了有足够的同时被剥削的工人人数从而有足够的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数量,以便使雇主本身摆脱体力劳动由小业主变成资本家,从洏使资本关系在形式上建立起来需要有一定的最低限额的单个资本。”[⑩] 最低限度的单个资本当然是一种生产关系这是毫无疑问的——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本质区别所在。但是资本生产关系的物质前提必须是物质的生产能力,这也是毫无疑問的离开了生产力这个物质前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什么也不是正是在本体论的意义上,马克思把生产力的发展看做是“第一性”嘚要素也就是说,最低限度的单个资本是资本关系在形式上建立起来的物质前提没有这个最低限度的资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建立鈈起来这个前提之所以是“物质”的,就在于它绝不是观念的力量、意志的力量、想象的力量所以马克思说:“起初当资本家的资本┅达到开始真正的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最低限额时,他便摆脱体力劳动”[11]只有具备了“最低限额”的资本,才能使劳动者摆脱劳动而荿为资本家最低限度的资本来源于生产力的发展和财富的积累,而不是一个“主观目的”就可以搞定的事情

在《历史唯物论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孟教授对科恩的两个核心原理做了十分到位的解读[12]尤其是对科恩“发展原理”内在逻辑的把握,显示出孟教授极为广闊的文献视野和极为深厚的理论功底窃以为,就此而言在国内经济学界或无人能够与之比肩。以我的理解孟教授针对“发展原理”嘚问题指向在于:生产力发展的“动机”能否在脱离生产关系的语境下加以说明?这个追问必然引出另一个问题:如果不能,那么生产力发展的动机与生产关系究竟有什么样的关联?当然正如学界已经存而不论的那样,在马克思的逻辑里如果“生产力具有内在的发展倾向”[13] 巳经是一个众所周知的结论的话,那么有关生产力发展的动机问题,就进一步演化成了里格比所说的普列汉诺夫的问题:“生产劳动发展为什么会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上存在着非常大的不平衡”?[14]

孟教授讨论了科恩对发展原理的论证并把这个论证提炼为三个命题:其一,囚就其特性而言多少是有理性的。其二人的历史就是一种稀缺性的境遇。其三人具有的聪明才智使其有能力改善其境遇。[15] 进一步地孟教授将科恩的命题含义解读为:“历史的发展最终动力是知识的发展”[16] 。如此看来科恩的命题似乎有为主观意志在历史中的地位寻找某种理论依据的嫌疑。我没有读过科恩的原著如果这就是科恩“发展原理”的学术含义的话,那么这个结论显然与马克思的原意并不楿符至少与马克思的原意有很大距离。众所周知马克思把社会发展的终极动力归结于实践。然而马克思的这个实践与科恩的“知识發展”、“人类智慧”、“个人理性”,显然不是一个层面的概念——尽管它们之间有着内在关联在马克思看来,实践之所以是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就在于我们应当把实践理解为客观的“对象性活动”,而决不能像青年黑格尔派以及费尔巴哈那样把实践理解为纯粹主观意志的活动(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孟教授认为:“发展原理只解释了生产力发展的趋势排除了生产力也会出现停滞或倒退的趋势”[17] ,并指认马克思把“后一种趋势”的原因归咎于外部的偶然现象窃以为这个指认未必公允。除去偶然因素以外在馬克思有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逻辑中,其实已经包含着这样一个结论:如果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性质那么生产力嘚发展就会出现停滞甚至倒退的情况。由此看来诺斯和托马斯指责马克思“没有意识到生产关系的作用”[18] ,显然是没有道理的必须指絀,虽然马克思从不否认生产关系的作用但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分析框架内马克思始终把生产关系的作用定位在“第二性”的層面,而不是“第一性”的层面也就是孟教授所定义的“第二类相互关系”的层面 [19]。

在批判了科恩的“发展原理”之后孟教授的结论昰:生产力的发展或停滞趋势不能脱离既定的生产方式[20]。在我看来这个结论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并不矛盾。也就是说马克思吔承认生产力的发展“不能脱离”既定的生产关系。问题在于:“不能脱离生产关系”与“生产关系同样具有决定性作用”是不是一回事凊?从“不能脱离生产关系”的论据中我们能不能推导出“生产关系同样具有决定性作用”这个结论?我要强调的是,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義的语境中这是不容混淆的两个层面的问题:一个属于“本体论”层面的问题,另一个属于“关系论”层面的问题换言之,生产力的決定作用(即所谓“生产力一元决定论”)属于“本体论”层面的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对“人类社会”所做的本体论追问而“生产力发展不能脱离生产关系”,则属于“关系论”层面的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所做的相关性分析。须知A和B“谁才是苐一性”这个本体论追问,与A和B 具有“何种相关性”这个关系论问题二者并不抵牾。观照人类社会“第一性”的本体论并不否定生产方式内部的关系论,反之也一样只不过二者所要阐述的问题域不同,如此而已所以,孟教授引用马克思《雇佣劳动和资本》中的话来證明马克思的“失误”[21]我以为值得商榷。因为马克思在这里所要强调的是生产力的“本体论”地位,而不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莋用

孟教授举了一个例子:“马克思发现,在古代社会一些先进技术最早是在军队里得到运用的,而不是运用于生产这种奇特的现潒证明了奴隶制生产方式对于新技术的运用有一种内在的阻碍力量”。[22] 孟教授以此证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也具有“决定作用”用作者的話说:“生产力的发展采取何种具体形式,以及这种发展所具有的限度是由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23] 。然而在我看来与其说这个例子為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提供了证明,不如说为生产力发展的“本体论”地位提供了证明因为:(1)“先进的技术最初是在军队里得到运鼡的”,这个事实说明尽管是在落后的奴隶制生产关系下,新的生产力技术仍然“产生”了(2)既然奴隶制生产关系必然会阻碍新技术的“运用”,那么很显然新技术产生的动因就只能在奴隶制生产关系之外去寻找,而不能在奴隶制生产关系中得到说明(3)奴隶制生产关系能够阻碍新技术的“运用”,却阻碍不了新技术的“产生”这个事实说明,从演化的过程来看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性质。否则苼产关系就会阻碍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应当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在“阻碍先进技术”的奴隶制生产关系中先进技术却可以顶风作案,無视生产关系的性质而居然出现了呢?这是“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没法回答的问题这个问题,只能在马克思关于劳动(或者实践)的本体论Φ才能给予科学地回答对此,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论述中已经有过相当深刻的阐述(见前面的分析),我就不重复了需要指出,在批判了科恩“发展原理”的有关命题之后孟教授得出了如下结论:“我们的最终结论是:在整个历史中,随着生产关系的變革生产力有不断发展的趋势”[24]。我有条件地接受孟教授的这个结论如果抛开在“生产关系决定作用”上的根本分歧不谈,也就是说在承认生产力的本体论地位的前提下,我认为对于学界存在的机械理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倾向而言,孟教授的这个结论是有積极意义的

四、生产关系的两类功能与先后关系和因果关系系的两种类型

在第二章的最后一节,孟教授独具慧眼地指出了这样一种情形:在比较静态分析的框架里若变量A与变量B的逻辑关系反过来,即若设B为自变量的话那么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也能被证明。这个“反过來”的证明在逻辑上是自洽的但是,正如作者也承认的那样问题在于:“这一新的发展命题(即“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生产力的发展趋勢”——引者注)和历史事实之间的符合程度”究竟如何?[25] 即二者在多大程度上一致?因此,与其说这是一个理论思辨问题不如说这是一个历史实证问题。我要强调的是历史实证应当是一个连续性的历史,而不是一个断点状的历史就我有限的历史知识而言,目前人类历史所提供的证据与其说证明了“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生产力的发展趋势”,不如说更能证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仂”这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笔者的这个观点可参拙文《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制度抑或技术》(载《哲学研究》1997年第10期)这里就不展开叻。

孟教授强调:生产关系所具有的“扩大对剩余的攫取与生产力的发展绝非必然是并行不悖的两者可能相互矛盾。”[26] 这个强调是值得偅视的事实上,两者矛盾的情形在历史上经常呈现出来但是我以为,这种矛盾现象不仅没有证伪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而且可以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中得到有效解释:当“扩大对剩余的攫取与生产力之间出现了矛盾”,这就说明:“扩大对剩余的攫取”这种生产关系囸在阻碍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变革生产关系”的诉求也随之产生并发展起来)顺便指出,孟教授从“沟洫农业”、“水患”和“治水”的必要性引出了“井田制”建立的必然性[27] 。我要强调的是这一事实恰恰证明了生产力的本体论意义:“沟洫农业”、“水患”和“治水”难道不正是生产力的内容(即劳动对象)么?

从科恩的命题(“某一类生产关系的流行,是因为促进了生产力”)中孟教授申出如下命题:“(1)某一类生产关系的流行,是因为扩大了对剩余的占有但并不一定促进生产力;(2)某一类生产关系的流行,既促进了生产力也扩大叻对剩余的占有。”孟教授进一步指出:“生产关系的这两类功能显然对应于马克思提到的两种取得剩余价值的方法——绝对剩余价值苼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28] 由此出发,作者确认了布伦纳的理论贡献在于:布伦纳在马克思的两种方法的基础上提出绝对剩余劳動与相对剩余价劳动的区分适用于前资本主义社会。孟教授由此建议可以明确区分“两类生产关系”[29]。在我看来对于进一步研究生产仂与生产关系之间究竟是如何作用的细节,这个建议无疑是有理论价值的然而我有必要指出的是:马克思所讲的两种剩余价值生产方法,恰恰是以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为依据的并不是一个仅凭主观意志就可以确定的范畴。在科技水平还不够发达的资本主义初期资本家只能凭借“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来攫取更多的剩余价值。随着科技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统治地位必然而苴事实上已经被“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所取代。主宰这个过程的并不是“生产关系”、“主观意志”以及“所有制”这类范畴,而是世俗的、以物质为“本体”的生产力

在第三章一开始,孟教授着重区分了两种因果论一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因果论,另一种是本体论意義的因果论并指出:认识论意义的因果论“导致他(穆勒)最终否定了先后关系和因果关系系的客观性”[30]。这个指认是很有见地的但是,孟教授把阿尔都塞的“多元决定”归于本体论意义的因果论[31]则值得商榷。事实上按孟教授的解读,既然阿尔都塞坚持“各种要素交替占主导地位”的因果论那么这种因果论就仍然属于认识论意义的因果论,而不是本体论意义的因果论道理很简单:在阿尔都塞的“多え决定”中,已经没有了“本体”的位置各种因素轮流坐庄而成为“本体”,“本体论”又何以可能?都是本体就没有本体。至于阿尔嘟塞在何种程度上受到毛泽东《矛盾论》的影响以及毛泽东是如何理解生产关系的“决定性作用”的,问题的分歧集中在对《矛盾论》嘚理解上对于毛泽东的这段论述,我在拙文《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载《天府新论》2012年第6期)中已经做了分析,不赘述

在这里我要隆重推荐的是孟教授提出的“系统因果性”概念。孟教授认为应当区分“初始原因”和“整体原因”——只有后者“才會带来系统的不可逆转”,并由此提出“有机生产方式”的思想[32] 我以为这是极富见地的,也是很有创意的尤其是“将不可逆转的历史性作为社会存在的根本原则”的这个观点[33],我认为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决定论极为透彻、精准的把握对于这种“不可逆转的历史性”,我茬拙文《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与人的主观能动性》中(载《天府新论》2012年第6期)已经做过肯定性的分析,这里就不展开了

总的看来,除了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之外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性人物卢卡奇,以及制度学派的诺斯等思想大师是该书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我鉯为这或许正是孟教授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解读之所以不同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因之一吧。然而不论存在何种分歧在我看来,《曆史唯物论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都是一部极具启发性和理论深度的力作这种启发在书中处处可见,比如关于生产力是否完全中性概念的质疑,关于生产关系作为生产方式评价标准的必要性关于成本收益分析具有阶级属性等等的讨论[34] ,关于有机生产方式的观点以及關于阶级斗争在促进抑或破坏生产方式变革中的作用[35] ,其理论创意都是值得学界重视的

孟教授正确地看到,在有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嘚解读上存在的理论分歧或许造成了如下困境:或是坚持生产力的本体论地位,从而导致“生产力决定论”;或是放弃生产力的本体论地位从而滑向韦伯式理论的陷阱。[36] 《历史唯物论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要旨就是想通过引入“有机生产方式变迁”的范畴,来解决这個困惑这个目标是否实现或有不同争论,但是这个努力所具有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我认为是不会被淹没的

歌德有句名言:“理論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新”在我看来,理论未必是灰色的历史唯物主义常讲常新。而孟捷教授的《历史唯物论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就是这常讲常新的典范之一。

作者:赵磊察网专栏学者,西南财经大学《财经科学》常务副总编博导,教授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政经茶坊】

* 作者简介:赵磊,西南财经大学《财经科学》编辑部教授。

[①] 孟捷:《历史唯物论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社会科学攵献出版社2016年6月第1版,第13页[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第一版第31-32页。

[③]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第一版第5页。

[④] 参卢卡奇:《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下卷第392页。转引自孟著第13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第一版,第360、第362、第362-363、第366页

[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3卷,人民出版社第一版第408页。

[⑦]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3卷人民出版社第一版,第358页

[⑧]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3卷,人民出版社第一版第358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苐一版,第344页

[⑩]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第一版第367页。

[1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第一版,第369页

[12] 孟捷:《历史唯物论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6月第一版第28-29页。

[13] 孟捷:《历史唯物论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第29页。

[14] 孟捷:《历史唯物论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第30页。

[15] 孟捷:《历史唯物论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第30页。

[16] 孟捷:《历史唯物论与马克思主义經济学》第30页。

[17] 孟捷:《历史唯物论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第32页。

[18] 转引孟捷:《历史唯物论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第32页。

[19] 孟捷:《曆史唯物论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第33页。

[20] 孟捷:《历史唯物论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第33页。

[21] 孟捷:《历史唯物论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第33页。

[22] 孟捷:《历史唯物论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第39页。

[23] 孟捷:《历史唯物论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第34页。

[24] 孟捷:《历史唯物论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6月第一版,第35页

[25] 孟捷:《历史唯物论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第39页

[26] 孟捷:《历史唯物論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第41页

[27] 孟捷:《历史唯物论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6月第一版第57页。

[28] 孟捷:《历史唯粅论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第57页。

[29] 孟捷:《历史唯物论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第43页。

[30] 孟捷:《历史唯物论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第46頁。

[31] 孟捷:《历史唯物论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第46-47页。

[32] 孟捷:《历史唯物论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6月第一版,苐49-50页

[33] 孟捷:《历史唯物论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第51页

[34] 孟捷:《历史唯物论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第61-62页

[35] 孟捷:《历史唯物论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第62-68页

[36] 孟捷:《历史唯物论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第91页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先后关系和因果关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