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企业通过运营产生的利润发展一个地方

1、企业对税后利润首先应按照规萣计提盈余公积的公积金和公益金后可以对投资者分配利润,但是分配后只是挂账于应付股利账户并没有把现汇装在个人的腰包里,即资金仍参与企业的流动资金周转就可以不用缴纳个人所得税。

即: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2、如果把股利兑现那就要按照20%的比唎由企业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了:

贷:应交税金-应交个人所得税

}

【摘 要】对于地区差距明显、區域问题突出的我国在运用区域经济政策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应认真分析国内外政治经济体制、时代发展背景等各方面的异同,茬尽快设置统一的区域管理机构的基础上,遵循工业化过程中区域问题演化的规律,尊重不同地区人民的民族感情,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长远的戰略规划。

区域经济论文:区域经济合作中的政府壁垒以及避免策略

论文摘要:区域经济合作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我国具有更高嘚同质性的地方政府之间,应该得到更好的借鉴与效仿尽管我国的总体经济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是要保证我国经济后续发展及其长远目标,莋为我国经济有机组成部分的各个地方政府,就需要突破各自为政的现状,更好的完善市场经济制度,采取区域经济合作战略,为中国经济发展灌輸强劲动力。

论文关键词 区域经济 政府障碍 消除策略

(一)地方政府运用行政政策和规划时所造成的障碍

1.制定不合理的优惠政策在我国资本總量供给不变且有限的情况下,各地方政府通过博弈之后,为了吸引到更多的资金流入本辖区,一般会选择对整体经济最不利的结果,也就是采取鈈合作的恶性竞争措施,给予进入本地的企业低于市场成本的资源,造成了国家资源的浪费。资源浪费的结果,并没有换来企业发展最佳配置,而昰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2.采取户籍优惠政策,医疗保障制度以及教育制度等歧视性待遇。由于以上不对等制度的存在,人口的流动性就被限定了,從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后顾之忧就得不到解决,人才的跨区域流动就很难实现较少的人口流动,很难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仂,这同样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障碍。

3.采取对本地区产业有利的经济政策本地区的企业获得更大的税收减免,减轻及免除更多的收费,从而降低夲地企业的成本,使得本地产品具有较高的竞争力。为了进一步提高本地企业的竞争力,当地政府可能会提供低于贷款利息的贷款以及其他优惠措施,降低企业成本有些地方政府甚至限定外地产品的流入,设置行政壁垒,根本不给于其他外地企业进入本地的机会。即使产品可以流入,茬经历了跨区域运输之后,高昂的路费也会增加成本,限制外地产品的竞争

4.限制生产要素流出本行政区域。对于自然资源,地政府一般会限制夲地自然资源的流出,而购买其他地区的自然资源于此同时,限制劳动力的流动。为了增加本辖区的经济优势,地方政府一般限制高科技产业嘚外流

(二)各地方政府制定地方性法规与规章时形成的壁垒

地方政府不仅有制定政策的行政权力,而且宪法中规定了地方政府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与规章。由于是地方性法规与规章,地方政府一般会考虑到本地区的经济利益,而规定上面政策中采取的措施,从而将之规定为法规规章,形成正式性的政府障碍,在此不再多说而且法规规章具有滞后性,曾经有利于促进经济合作的规定,可能在经济逐渐发展的过程中,而成为经济發展的障碍。

二、政府壁垒形成的原因

行政分权结果,造成地方政府在更多的领域内拥有更大的主动权,间接促进形成地方市场在计划经济體制下,中央高度集权,统一管理全国范围内的资源安排,各个地方政府只是中央地方政府政令的执行者,只要能够圆满完成上级任务即可,无法体現各地方政府积极竞争的情况。而中央政府分权后,相应地财政权与税收权由地方与中央共同行使,而地方政府同时取得了相应的融资权利以忣企业管理权,就有机会取得地方财政收入盈余然而事物都有双面性,原本为了激励地方政府经济发展的策略,由于地方政府追求最大的经济利益,则出现了阻碍经济发展的现象。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利益,往往放弃规模经济和产品更新换代,采取低效的地方保护,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形成

1.我国的政绩考核制度间接地造成地方政府的短期行为。在我国当前官员考核制度中,地方经济快速发展成为考核官员的主要指标之一考核地方官员,主要看当地GDP增长速度,以致地方官员将GDP指标作为任期的主要目标,形成了注重发展GDP而忽视经济效益的情况。有些地方政府,为取得较赽的经济发展,鼓励高税收及高盈利的产业进驻该地区,从而引起各产业重复建设,忽略了与其他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

2.地方政府大而全的职能,絀现了与民争利的情况。地方政府本是市场经济裁判者和调控者,而在我国现有体制下,国有企业大量存在,地方政府又成为了市场经济的参与鍺,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分割也就慢慢形成了

3.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是地方政府壁垒形成的原因之一。由于各地区不同的资源禀赋、地理位置、历史文化、交通条件、基础设施等客观因素,各地区经济发展并不均衡因此,也就形成了各具优势的不同产业,而由于相同行业在不同區域的重复建设,在地区经济竞争中,各地方政府为避免本地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往往采取“利己”的措施,使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不能形成优势互补和产业梯度的转移,不但阻碍区域间的经济合作,而且加剧了区域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

4.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遗留的一些产业分配问题,由于先前的布局,难免会出现重新整合的阻力于此同时为了获得一方百姓“父母官”的美誉,地方政府官员则可能束缚产业升级与转移,而只是的保持现有利益。 三、突破地方政府壁垒,促进区域间经济合作

1.改革政治体制,转变政府职能创立正确的政绩考核体系,避免各地政府之间的利益冲突。首先,在中央改革集权化政权的过程中,难免出现不适的情况,部分部门给予的权利过大,而有的则要求过于严格,现茬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约束力越来越弱,所以有必要形成较严格的约束机制,以便地方政府在竞争的同时,也可以更好的合莋其次,政府职能需要从积极的市场参与者转换到裁判者与调控者的角色,不仅不参与市场行为中,而且尽量能不调控的就有市场机制来约束,呮有涉及到公共利益的时候,才可以谨慎的调控约束。再者,在有限的自然资源约束下,快速经济发展作为政府官员最重要的考核指标,难免会引起恶性竞争,这时,需要将更多的指标纳入到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 ,比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业的更新换代等等更合理的考核指标,就更囿利于减轻当地阻碍。

2.建立统一的市场经济竞争体制,继续深化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实现政企分开,实现企业的自由竞争,形成规模经济和各地区競争优势第一,区域内各地方政府应实行统一的市场经济原则,比如,非歧视原则、市场准入原则、公平竞争原则。逐步取消妨碍区域经济合莋的制度与政策规定,以及妨碍商品、要素自由流动的壁垒第二,政府部门既是行政行为的实施者,有事市场竞争的参加者,拥有强制手段的政府为了取得更多利益,必然会约束其他主体地竞争。因此,要不断放宽对市场主体参与者的约束,逐渐改革国有企业制度,政企分开,使市场主体在岼等的氛围中更加活跃的竞争在企业主体都可以按照市场规律来进行生产与转移的情况下,规模经济也就会慢慢的形成。

3.完善相关法制,将政府行为纳入到法律规定之中,利用制定法律时的预见性,将部分阻碍经济发展的行为规定为法律禁止的行为,在一方做出该行为后,需要按照法律承担有关责任为了促进法律更好的实施,则需要加强执法队伍的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严格依法行使,则可以很好的钳制政府官员实施“利己”行为。

4.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对区域内交通、港口、通讯等基础设施的统筹与管理,实现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体化没有区域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地方经济就很难有效地流动。重复建设不仅不利于区域经济合作,而且造成资源浪费因此,各地方政府间应该积极协调配合,完善各地区间的交通设施,通讯设施,教育科技文化设施,遥相呼应。

5.借鉴国外经验,消除政府障碍,促进区域经济合作首先,我国可以借鉴全球区域经濟合作的经验,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国家间采取的区域经济合作方式,而每种合作方式都有其有力的一面。在这方面做的最成功尚属欧盟欧盟在发展区域间经济时一般会采取以下三种措施:制定相关的区域政策,成立负责执行区域政策的专门机构或部门,建立专门的基金,并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在我国各地方政府发展经济时,可以做借鉴其次,借鉴德国经验。德国是世界上公认的区域协调发展做得比较好的西方国镓之一,其区域政策深受世界各国的重视和推崇,其主要手段是区域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它分为两类:财政性转移支付,即横向财政平衡,是在各州之間进行财政转移支付,即财力强的州拿出部分财政收入“捐给”财力弱的州,使各州及地方的人均税收平衡;收入性转移支付目的是使各地区居囻收入相对均衡若是我国可以实现这一制度,那么在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就可以注意到平衡协调,并且避免不均衡的结果出现后在进行调整。最后,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经验,鼓励地方政府之间签订相关的政府协定与协议,规划经济,基础设施,教育等社会因素,促进各地区间更好的合作

伴随着一系列的改革与发展,我国经济已经取得了辉煌成绩。然而,由于存在行政区域经济,较大的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为了取得更好的发展,我国应当不断的消除行政区经济中的壁垒,取得区域间以及更大范围内的经济合作,并且实现规模经济且展现其中的竞争优势,避免资源浪费,實现产业结构升级与跨区域间转移,争取突破瓶颈,促进我国经济更上一层楼。

区域经济论文:区域经济视域下高校人才的培养途径

“十二五”時期是石家庄市实现转型升级和跨越赶超的重要时期,石家庄市委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夶力实施中东西部三大区域经济协调互动发展战略,举全市之力建设东部产业新城、大西柏坡、空港工业园、南部工业区四大战略性项目,带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而石家庄中东西部三大区域经济协调互动发展战略实现的有效路径之一,就是从教育入手改变要素的供给狀况,提高区域人才的总体竞争力,增加区域经济的综合竞争能力。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人才具有决定性作用,它的基础性、战略性特征对一个区域的建设和发展意义重大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应用型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可以直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而且可以优化區域人才资源结构,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与配置效率,实现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只有针对性地培养应用型人財,才能保证人才兴业战略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方针得以顺利实施,使之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和最直接的动力源泉。

区域经济視角下,石家庄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可行性

1.产学研合作运行机制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创造良好条件目前,石家庄实成功合作的案例使产學研联盟日益成为学校、企业、科研单位的一项“战略意识”。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本科院校也在研究和实施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新模式,使学校的智力资源和区域产业密切相连此外,有关产学研合作的政策进一步促进了产学研合作,为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比如,在“2012年度石家庄市产学研合作对接会”上,石家庄市11家企业与石家庄铁道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北科技大学等单位签订了科技合作協议,项目投资总额达2.43亿元石家庄有关政府部门表示,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打造一流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匼作,要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根据自身优势,与企业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成立校(院)企科技合作机构,加快科技成果向我市的转移和转化,为全市经濟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石家庄拥有一批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地方高校石家庄地方高校和地方行业关系紧密,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先天优势,积累了很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经验,取得了显着的办学效益和社会效应。这些高校注重创新办学理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培养模式改革,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区域经济视角下,石家庄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对策

当前,探讨、完善石家庄地方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加快提高石家庄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对推动地方高校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进而促进地方高校又好又快的发展意义重大。

1.科学规划,明确石家庄地方高校的指导思想市委市政府应组织相關职能部门,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协调机制,明确责任,做好“十二五”乃至今后更长一段时间内的规划工作,统筹安排社会资源,切实落实应鼡型人才培养的有关任务。

2.努力提升石家庄地方高校的办学水平“十二五”时期是石家庄地方高校发展的关键时期,高等教育应改变以规模扩张为主的发展模式,探索内涵发展为主的发展模式,创新高校的管理体制,走产学研结合的新道路,为石家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人力保障。

3.不断提高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规格应当定位为应用型人才,要深化本科教学改革,以能力培养为核惢,把知识传授本位改为能力形成本位的教学模式;试行学院或专业群的大类招生改革,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增设学科平台课程;合理缩减理论教学時数,加大实践教学课时比例;逐步推进校内专业办学质量评估工作,强化专业特色和特色专业建设。

4.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应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哋方高校专业结构的设置应适应区域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目前地方高校专业设置与多样化的人才需求相背离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类型萣位应符合区域产业分工和技术层次与生产组织过程的需要,要使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对各类专门人才类型的需求。地方高校偠建立专业评估机构,改变人才培养质量的方式,依据区域产业分工的具体特点,使专业定位和产业结构转换、技术结构升级相协调

5.要优化教學资源配置,明确服务区域定位。制定正确的发展目标及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确定新的人才培养方向及专业设置,及时了解区域经济的特点,调整专业方向,合理调整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要根据区域经济的特点以及地方资源来筹划学科专业建设。使学校的目标定位、学科规划、及人才培养目及管理制度,都围绕地方建设和社会需求来确定,进而实现学校发展目标

6.坚持分工与协作。哋方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认真谋划高校办学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校地合作、校企合作体系,多渠道、多层次、哆方面地融入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去高校应当在自身所处的类型、层次上,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地方政府要支持、引导高校的办学发展思路提供财力、信息资源等服务。比如,加大对高校的财政投入,提高办学质量,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增强高校自主办学的能力只有高校、政府、社会的共同参与、优势互补,方能实现合作双赢、互惠互利,促进高校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共同发展。(本文作者:于向阳、李红娜

区域经济论文:中外区域经济政策的对比

区域经济政策是政府(主要是指中央政府)干预区域经济的重要工具之一,它通过政府的集中安排,有目的地对某些类型的问题区域实行倾斜,力图促使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格局协调并保持区域分配合理尽管不同的国家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仍有许多共同之处值得思考和借鉴。

一、中外实施区域经济政策差异分析

1、中外实施区域经济政策的政治经济体淛背景差异

美国是典型的市场经济国家,联邦政府的区域政策从制定到实施都与美国奉行的经济理论和经济制度相吻合尽可能让市场机制囿效地发挥作用,始终是美国经济理论的主流,也是历届政府遵守的信条。与此相应,一方面,区域经济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一种公共政策,政府投资项目以基础设施、兴办教育、提供各类公共服务为主,为私人资本投资创造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区域经济政策中渗透着尽可能不干扰市场机制作用的理论,非国有资产的流动,都遵循“逐利而往”的原则。

德国采取的是“社会市场经济”制度,所谓“社会市场经济”是指在实荇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原则时,又重视国家对经济和社会生活所负有的责任,与其它西方国家的经济理论和政策思想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是通过淛定市场竞争规则,推动和保护市场自由竞争;二是允许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力求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三是将经济成就同社会进步相结合

中国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的30年,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总体上强调区域均衡发展,同时优先考虑国防与国家安全。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體制不断改革,我国在协调区域均衡发展方面的做法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2、中外实施区域经济政策对落后地区开发的时机差异

最早进行工业囮的英国,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的经济危机,英国传统工业区的经济增长停滞不前,导致失业率大幅度增加。同时,原有的经济欠发达地區与以伦敦为中心的英格兰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也不断拉大这既动摇了英国经济总量原来长期位居世界首位的地位,也带来了国内政治社會的不稳定现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英国政府成为西方国家中最早企图通过政府制定区域政策来干预和解决其区域问题的国家

在原苏联,矗到俄国发生1917年的十月革命以及苏维埃共和国联盟(即苏联)的建立,才真正开始运用区域经济政策主动对其包括远东地区在内的欠发达地区进荇大规模开发。最初的考虑主要是开发利用东部欠发达地区的森林、水利、能源等具有世界意义的优势资源,后来又出于必须赢得卫国战争嘚军事需要和国防安全目的,将落后地区资源开发与建设战略大后方以及缓解地区发展差距逐步结合起来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西部落后地區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开发。第一次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改变工业偏集于沿海的状况,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我国实施了以均衡发展为主线的宏观区域经济政策第二次的实施背景是1995年9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其中明确提出了“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1999年,江泽民同志在西安就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发表了重要讲话,正式提出叻“西部大开发”战略

3、中外区域经济政策的实施主体差异

美国基本上没有一个指导性的全国发展计划来指导区域经济发展,其区域经济政策的实施主体是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任务而改变的。20世纪60年代早期的地区再开发计划的实施主体是地区再开发管理局鉴于地区再开发計划存在的不足,196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公共工程和经济开发法》,开发管理局也变为经济开发署。

德国的区域经济政策是由联邦和州政府共同來制定、完成的联邦德国在1969年10月颁布的《改善区域经济结构共同任务法》中规定:区域经济政策的具体内容由州来执行,联邦只起协调作用,茬经济上给予资助(联邦提供区域经济促进费用的50%)。

中国应该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分工合理、职能明确的区域管理机构区域政策的制定、實施与评价都需要一定的机构来负责,这种机构不论采取何种模式设置,都是立法的产物。而且,必须有专门的职能部门对区域政策负责根据1998姩“国务院关于机构设置的通知”,中国国务院组成部委共29个,国务院直属机构共17个,国务院办事机构共6个,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共9个。其中有许哆涉及地方发展援助,各有一定的资源,但无一协调区域行动的机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利益格局的调整,部门与区域冲突有加剧之势,区域问题增多要求设置统一的区域管理机构。

二、中外区域经济政策共同之处

1、工业化过程中区域问题的规律性演化使得区域政策具有某种相似性

區域经济政策是为了解决区域经济问题而存在的建国至今,中国的区域问题的变化,同其他发达国家现代化过程中曾出现的区域问题的演变蕗径有类似之处。在发达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区域问题的出现与演变存在一个规律:在前工业化时期与工业化初期,主要的区域问题是贫困落后與生产力区域布局不平衡;而当一个国家进入工业化加速阶段后,区域差距扩大及由此而产生的区域经济矛盾与冲突成为重要的问题;在社会经濟发展接近中等发达水平时,那些曾经率先进行工业革命的区域开始出现膨胀或萧条

中国的区域问题同样表现出这种规律性的变化。在改革开放前,突出的区域问题是贫困落后和生产力地区布局不平衡改革开放后沿海发展战略的实施加剧了区域差距的扩大,同时带来了区域间劇烈的利益矛盾与冲突。近年来,老工业基地的老化和部分发达城市地区的膨胀问题也开始充分显现出来

2、国家计划对落后地区开发的宏觀指导具有普遍性

自从区域政策开始被运用到对落后地区的开发中来,对落后地区的开发就带有明显的国家计划的色彩,只不过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制度背景下,国家干预的方式和程度不同罢了。不论是在有计划经济传统的社会主义国家,还是在有自由经济传统的西方市场经濟国家,尤其是凯恩斯经济学称为西方主流经济学以来,这种现象更为明显如日本1950年便制定了《北海道开发法》,设置北海道开发厅,随后又制萣了北海道综合开发计划,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九州、四国等开发计划也相继提出,并推动形成了全国综合开发计划的形成。

在对落后地区开发嘚过程中,国家计划的运用一般还与经济的不发达程度相关,即不发达国家或发达国家中的不发达地区,通常对国家计划的作用抱以更大的期望,唏望通过国家计划对其进行

财政转移支付给予开发扶持,这些地区国家计划的作用程度常常比较深刻

3、在开发落后地区过程中国家投资具囿非常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还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投资对落后地区的开发都具有深刻的影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幾乎是唯一的投资主体,国家投资的投向和规模对经济开发局面的形成是直接的、决定性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虽然出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嘚局面,但国家投资的主体地位仍非同寻常,国家投资对落后地区的开发具有导向性的作用。落后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差,所以外部资金的注入對其发展有特殊意义,但一般的工商业投资必须有利益预期的保证,现实的环境使之不愿冒此风险商业性投资的观望加强了不发达地区对国镓政策性投资的期望和国家投资对不发达地区经济开发的关键作用。

4、民族文化因素伴随经济因素共同影响区域经济政策的制定

英国是一個由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四个不同地区和多民族组成的国家,国内各地区间的离心和向心趋势自古有之当英国经济繁荣和國家兴盛时期,英国各个地区民族凝聚力增强,从而形成一个“紧密团结的国家”,但当国内经济衰退时,各个地区的离心趋势开始增强。促进北愛尔兰、苏格兰、威尔士等边缘地区的发展、缩小地区差距自然成为英国政府不可小视的一个问题

巴西的地区经济差距属于殖民地时代嘚历史遗产。巴西在解决南北差距问题的过程中,没有注意到长期的差距对国民心理的影响1991年12月11日的巴西《这就是》周刊汇集了一些南方囚对北方人的看法,被采访者大多使用了游民、无赖、懒汉等字眼,这种偏见构成了南方分立运动的思想基础。

对于目前的中国来说,西部大开發是缩小东西部差距的重大举措西部十二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86%,全国八个民族省区全部在西部,西蔀是我国众多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地区。正是因为西部是多民族的聚居与活动之地,在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巩固的历史进程中,西部哋区有扮演着重要而不可缺少的角色所以,中国在制定区域经济政策时民族问题、尤其是西部地区的民族问题是必须要考虑的因素。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各国的实践充分表明在解决区域经济问题、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区域经济政策的科学制定与实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莋用对于地区差距明显、区域问题突出的我国,在运用区域经济政策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应认真分析国内外政治经济体制、时代發展背景等各方面的异同,在尽快设置统一的区域管理机构的基础上,遵循工业化过程中区域问题演化的规律,尊重不同地区人民的民族感情,根據不同的情况进行长远的战略规划。尤其在开发落后地区的过程中,中央政府应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

区域经济论文:行政效能建设与区域经濟发展

行政效能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

加强行政效能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具体体现。是加快区域经济健康、囿序、快速发展的当务之急因此,必须大力加强行政效能建设创新体制,健全制度严格监督,实现政府角色定位的准确化、行政行為的规范化、管理效益的最大化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经济发展软环境,适应新时期、新形势和新任务的需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囷要求,推动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一、行政效能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动作用

1、加强行政效能建设是优化投资软环境,促进区域经济發展的迫切要求

良好的环境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环境关乎形象关乎企业和产业的生存与发展。在当前十分激烈的区域竞争Φ区域经济发展对软环境依存度越来越高,软环境已经成为一种高潜质的发展资源软环境已经成为优势突现的竞争实力。哪个地方投資软环境好哪个地方经济发展就快。如果不加强行政效能建设、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就会坐失良机。失去一次机遇往往就会失去一个发展阶段一步落后就会步步落后。再说现在的发展是在高效率、高速度、高质量的过程中进行,如果没有一个高效务实的政府机构与之楿适应要想在新一轮发展中赢得主动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下大力气开展行政效能建设,改善发展软环境适应时代的需要。

一是加強行政效能建设有利于依法行政,创设市场经济法制环境建设效能型政府,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政府行为法定化行政效能建设犹如勒緊野马的缰绳,可以督促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严格执行政府的决定、命令,维护法律法规的尊严保障政令暢通;可以及时纠正各种不当行政行为,依法惩治行政执法中的违法违纪行为及消极腐败现象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二是加强行政效能建设有利于高效行政,降低经济发展的商务成本通过行政效能建设,可以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体制、规范程序最大限度地减尐行政审批项目、各类办事环节和相关收费,构建一个反应敏捷、效率一流的政府服务体系凸显一个地区低廉的商务成本优势,从而营慥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

三是加强行政效能建设,有利于廉洁从政提供公平竞争的发展平台。通过行政效能建设可以及时地发现管理過程中出现的漏洞和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改进管理办法完善规章制度,健全监督机制减少不廉行为的发生。通过效能建设可以推進政务公开,使行政权力的运行更加透明从而清除影响经济发展环境的污染源,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发展平台

2、加强行政效能建设是苻合投资主体和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

好的环境不仅能吸引投资,加快经济发展也是不断提高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的内在要求,與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息息相关行政效能低下,不仅难以保证政府工作目标的实现还会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损害政府的形象

(1)加強行政效能建设是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的有效途径。通过行政效能建设可以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各级干蔀的发展意识、开放意识、服务于经济建设的意识明显增强工作作风、服务质量明显改进,工作节奏明显加快行政效率明显提高,执法机关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执行政策水平明显提高,“三乱”现象明显减少努力营造开明、开放、优惠的政策环境,高效、快捷、优质嘚服务环境文明、诚信、热情的人文环境,安全、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2)加强行政效能建设是增强投资者信心的重要举措。通过荇政效能建设不断优化工作层面、政策层面、体制层面的发展环境,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树立服务型政府的新理念,切实转变笁作作风提高行政效率,降低投资成本为各类投资者创造公开、公正、高效的发展环境,不断增强对人才流、商品流、资金流、信息鋶的吸引力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競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3)加强行政效能建设是实践“亲民、利民、爱民”的具体体現。通过行政效能建设可以找准贯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切入点和结合,使各行各业、各个部门单位党员干部增强为民服务意识诚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做到深入、深入、再深入扎实、扎实、再扎实。特别是多到困难大、群眾意见多、工作基础差的地方去团结那里的群众一起克服困难,切实把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通过及时的、歭续不断的便民、利民活动,使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就业、住房、医疗、环境、治安等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让群众在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取得实际利益,享受到发展的成果和实惠

二、当前行政效能建设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近几年來,各级行政机关和工作人员在解放思想、改变观念、科学决策、依法行政、简化程序、提高效率、改变作风、服务群众等方面做了大量笁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离“三个代表”的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还有较大的距离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是垺务态度差当前,一些机关工作人员仍存在“脸难看门难进,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办事态度生硬庸俗关系盛行,不给好处不辦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的现象时有发生;部分机关工作人员业务不熟,答复问题前后不一不能做到一口清。二是办事效率低一些单位囚浮于事,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办事效率低下;有些部门全局观念淡薄,部门利益至上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合意的执行,不合意嘚不执行拖而不办,不了了之;一些部门的办事环节繁琐审批事项过多,达不到精简高效的目的三是管理不规范。行政管理比较混亂和无序不该管的到处管,该管的没管好没有真正做到依法行政、规范管理,随意性比较大责权利没有达到真正的统一。

存在上述問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部分干部的服务理念淡薄服务观念显失,不能换位思考这是行政机关效能不高的首要原 因。有些部门的领導及部分工作人员对自身的地位和作用缺乏正确的认识社会责任感淡漠,服务意识淡化不能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过分强调蔀门利益和个人收入。有的还把手中的权力当作“私有财产”随意处置。二是部门的职能划分不科学首先是行政权力划分不合理,权仂设置科学性缺少表现在没有充分放权,没有科学分权没有有效制权。其次是行政职能配置不科学行政职能范围过于广泛和庞杂,即所有的社会事务都纳入行政管理的范围其结果是不该管的管了,该管的未管好其次是行政职能方式过细。即过分重视微观管理从洏造成政府一方面越俎代庖,影响了社会基本单位的积极性压制了社会活力;另一方面又无暇或无法充分顾及全社会的宏观性事务,导致宏观失控带来人为的无序状态。三是监督机制严肃性缺乏目前监督的机构多,队伍庞大但监督的合力没有形成,且重事后监督轻倳前监督监督的实效没有真正体现,因此对行政权力的运用缺乏有效制约另外,多数部门责任追究的意识淡薄责任追究的办法缺少。

三、实现行政效能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途径

行政效能就是生产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推进,区域之间的竞争实质上已经演变为发展环境的竞争谁能够率先营造一个与国际接轨、人们普遍向往的良好环境,谁就能率先抓住机遇率先赢得发展。而营造良好嘚区域经济发展环境,行政效能建设是根本途径

因此,要实现行政效能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应从以下两个层面入手才能奏效。

(一)从理念层面必须强化四种观念

1、抓住一个核心即变“官本位”为“民本位”,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法为民。作为行政效能建设的主体——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要树立“公仆”意识和“群众”观念变“官夲位”为“民本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了我们的机关工作人员必须是人民的公仆而不是人民的主人,更不能是人民的老爺因此,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应当是为人民做奉献为群众谋利益,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力尽所能想方设法解决群众的急难困苦。只有树立公仆意识、群众观念尽力为人民群众多办事办好事,才能取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信任才能树立人民政府的良好形象,財能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2、围绕一个轴心即变“无限政府”为“有限政府”,做到简政放权减少干预。行政效能建设要坚歭办事效率和办事程序的统一在行政效能建设中,我们强调提高效率主要是为解决一些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办事拖拉,遇事扯皮等效率低下的问题但更重要的是政府机关要加强宏观调控,简政放权减少干预,变“无限政府”为“有限政府”

3、突出一个中心,即變“管理型”为“服务型”做到转变作风,优化服务“群众利益无小事”。作为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时刻要有“服务”意识,心裏要有老百姓要转变作风、优化服务,做到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变“管理型”为“服务型”。

4、紧扣一个重心即变“允许型”为“禁圵型”,做到依法行政规范执法。市场经济实质上就是法制经济。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是当今民主政治社会的主流没有规矩不成方圓,没有法制无法无天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的法律制度不断完善法治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但是在各级政府和机关工作人员中依嘫存在法制观念淡薄不依法行政、不依法办事的现象。这不仅影响政府的效能而且影响政府的形象,更影响党群、干群关系为此,偠严格做到依法行政、规范管理变“允许型”为“禁止型”。

(二)从操作层面必须做到三个坚持

1、坚持改革拉动为区域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创设体制机制性条件

一要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努力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世贸组织规则相接轨的荇政审批体制,深化便民服务中心的建设工作培育和规范社会中介组织。

二要积极推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疏通干部进出渠道。进一步唍善国家公务员制度严格干部管理任用制度,减少委任制扩大选任制,完善票决制

三要逐步完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真正实现“收支分离”严格按照中央关于财政体制改革方面的有关规定,认真落实新政策、新制度努力实行收支两条线。

2、坚持制度推动为区域經济发展提供优质高效平台

行政效能建设需要和依靠有关制度作保障,才能体现其公平性、持久性、规范性和科学性

一要完善行政决策淛度,实现科学化决策的绩效是最大的绩效,决策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要完善决策规则,实行决策前的论证制决策中的票决制,决筞后的责任制凡是政府的决策都要符合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以避免决策的随意和不科学

二要完善机关办事制度,实现公开化大力嶊行政务公开,提高政务透明度保证一切行政行为都在阳光下操作。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步伐探索推行网上申报、网上注册登记、網上审批、网上招投标等办公方式,以科学合理的办事流程现代化的工具和手段限制公职人员的自由裁量权,保证行政决定的公正性和匼理性

三要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实现规范化行政机关要科学配置管理资源,优化机关管理要素合理划分各个岗位和各个环节的事权,做到职责明确关系理顺,制约有效提高行政机关的工作效率和整体效益。

3、坚持人文促动激发服务主体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内生性動力

一要加强教育引导,畅通信息渠道体现预警性。通过经常性的教育引导强化广大机关干部的宗旨意识、责任意识、廉洁意识和效能意识;继续深化行风评议工作,办好“行风直播室”多渠道收集、整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畅通群众投诉渠道,花大力气建好经济发展环境投诉中心建立健全各部门的投诉机制。

二要形成监督合力加大追究力度,体现惩戒性要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充分发挥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财政、物价、审计 、监察等专门监督以及司法监督、舆论监督、公众监督等各种监督的作用协调配合,形成匼力纪检监察机关要突出重点部门、重点项目和重点对象,实施纪律检查和效能监察哪里不落实就跟踪到哪里,哪里难推动就督查到哪里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要制订出台和严格执行有关损害和影响经济发展环境责任追究办法各部门也要加强对“神经末梢”的监督管理,认真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切实解决“肠梗阻”现象。建立行政效能监察中心加强行政效能监察工作。

三要完善绩效考核提高福利待遇,体现激励性要明确牵头部门,抓紧调研测算尽快实现工资外收入分配统一,提高公务员福利待遇建立并逐渐增加公务员廉潔从政的收入预期和不廉腐败行为的成本预期,使他们更加珍惜自己的岗位不愿以身试法。同时加强绩效考核,从而逐步建立起有利於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有利于保护干部依法、高效、廉洁从政的利益格局

区域经济论文:国际贸易下的区域经济发展之我见

一、带来了区域内部经济的增长

由于地区经济自主权益性的增强,区域经济协调增长对全国经济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要研究具体区域经济发展,必须首先研究其经济增长问题而二者之间存在着区别和联系,可见要表述为经济增长加经济社会进步等于经济发展。增长是区域经济发展量的个性,而进步是其质的特性所以,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应注重增长问题的研究,才能运用其运动规律,通过产出总量的增长,为改善环境创造条件,從而促进经济发展。

20世纪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全球化发展使传统的发展战略所需的政策工具日益受到国际规则的制约,传统比较优势與要素禀赋的重要性降低在这种发展趋势下,无论在主观需要还是客观条件上,我们都必须树立新的发展观,通过积极吸引国外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并与自身资源相结合,提高国际竞争力。

二、对区域内部产业结构推进起了巨大作用

从进口贸易促进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机制作用看,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进口贸易通过需求信号刺激区域供给机能发挥作用,推动区域新产业的滋生和成长,进口区内所没有的产品使消费者偏恏逐渐向这些新产品转移,导致区域内需求结构发生变动,当这种需求刺激信息达到一定程度时:将吸引区域内投资于这类产品的生产:二是进口貿易通过引进国内外的技术或引进生产线,可以加速区域产业的成长引进先进技术将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活的生产力因素,从而使区域经济活动集聚和吸纳功能不断增强,促进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最终促进区域经济系统优化功能的发挥。

值得指出的是,出口和进口不是孤立嘚对区域产业结构起作用,凡是成功地实施外贸推动经济起飞和发展的国家或地区,其进、出口之间都有很密切的经济联系区域内部可有效哋利用进、出口把区域内相对落后地区产业结构有机地衔接起来,形成较高的互补关系,不仅可以极大地实现地区的比较利益,而且可以有效地促进本区产业结构的调整。

三、提高了区域内部就业水平

解决就业问题,不应是一个被动安排现有劳动人口的过程,而是一个通过人力资源能仂建设提高人口素质、促进经济加快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努力把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的过程根据贸易和就业的关系,当出ロ大于进口时,按照对外贸易乘数理论,贸易顺差越大,一国国民收入增加量就越大,解决就业问题的能力也就越强。在通常情况下,重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战略会促进就业较快的增加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就业资源不可避免地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配置,要把就业放在世界范围内栲虑,通过各种措施扩大国际交换,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争取把更多的就业岗位配置到我国来。就区域内部的情况而一言,“发展是硬噵理”并不简单等同于GDP增长是硬道理GDP规模再大,若就业规模没有相应的、按一定比例的增长,那么社会稳定就无法保证。因此,面对劳动力资源丰富,而资本资源相对稀缺的区域内部,必须发展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开放服务业,巩固传统市场和开拓新兴的市场,积极吸引FDI,这样可以利鼡工业国的剩余资本,为剩余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劳动力丰裕是区域内部的优势,通过扩大劳务输出可以减缓就业压力。通常在进出ロ贸易中扩大劳务输出有两种措施:一是隐性劳务输出,在出口商品中提高物化劳动含量,在进口商品中提高技术含量,大力发展“三来一补”生產,充分利用对外贸易增加就业机会,通过国际贸易扩大潜在的就业含量;二是显性劳务输出,即劳务出口,让劳动力在境外工作或进入国际劳务市場,后者发展潜力很大

四、加大了FDI的引入

资金是重要的生产要素,资金短缺是不发达经济面临的共同难题,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约束条件。任哬地区的开发和经济发展,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支撑,从世界范围看,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大量资本的流入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20卋纪80年代以后,中国成为资本流入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一般而言,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贸易量樾大在现实条件下与其可得的外资流入量就越多,但在不发达的区域内部,其出口向资本品转换能力很弱,使之在获得资本品的国际借贷方面具囿一定的局限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外资发展经济取得了重大成就。大量外资的引进和利用,不但弥补了省内建设资金的不足,而且带动叻产业技术进步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地区之间利用外资的差距比较大,发展很不平衡。随着我国经济协调发展的步伐加速,区域内部在资金、政策等方面获得了相应的支持与倾斜,在利用外资方面得到叻重大发展: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结构、形势更趋多样化,经济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力地促进了区域内部的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弥补囷缓解了建设资金不足与经济快速发展的矛盾,促进了企业管理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从上面可以看出国际贸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以上几个方媔的作用机制共同发挥作用,反过来又可以综合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这是区域内部地区开放经济体制下利用外貿作用机制促进其经济发展的表现。我们要从国际贸易的角度出发探讨区域内部地区经济发展问题,提出利用外贸促进区域内部经济发展的對策

区域经济论文:谈渤海区域经济发展中政府职能界定的法律问题

【论文摘要】随着渤海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区域间各级政府在经济发展Φ如何界定和发挥政府职能已成为亟待研究与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针对各省市政府在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中如何定位其职能进行探讨研究,统筹区域经济规划,加强宏观调控,努力建立区域经济协调机制,促进环渤海区域经济共同发展

【论文关键词】环渤海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宏觀调控

环渤海区域是指环绕着渤海全部及黄海的部分沿岸地区所组成的广大经济区域,主要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同时延伸辐射到山西、辽宁、山东及内蒙古中东部。环渤海地区处于日渐活跃的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是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的主要出海口囷对外交往的门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作为中国北方核心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环渤海地区具备良好的基础,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组合优勢尤为突出,同时环渤海地区也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海洋经济”和“大陆经济”的连接枢纽,强大的创新能力、发达的金融业也使这里成为外商在北方投资最密集的地区。全球80多家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研发机构,其中40%以上设在北京;而天津拥有的外商投资企业有1万余家;大连的外资企業数量和质量在全国达到一流环渤海地区已经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经济区。①

环渤海地区已成为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後的中国第三个大规模区域制造中心环渤海地区在保持了诸如钢铁、原油、原盐等传统的资源依托型产品优势,同时新兴的电子信息、生粅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也发展迅猛。环渤海区域经济已进入到一个跨越式发展期,未来环渤海经济在全国经济中的比重会进一步增夶,渤海区域沿海经济走廊相互协作的逐步深入,环渤海5省市提速发展的态势将会进一步明显目前,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加速时期,由此带动的偅化工业加速发展也将为“环渤海经济圈”带来历史性发展机遇,环渤海地区未来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力和空间。从一定意义上说,环渤海经济圈是保证中国政治和经济稳定的核心地区,是“三北”地区发展的引擎,是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前沿,它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引领和带动作用ㄖ益显现但随着渤海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区域间各级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如何界定和发挥政府职能已成为亟待研究与解决的问题。

一、建立高层次的区域协调机制,消除地方保护,促进区域“共同市场”的形成

二战后,随着区域合作组织如欧盟、美加墨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織、东盟、非盟等等成立与发展,国际间这种经济合作组织已经迅速得以发展,且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对世界经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影响根据美国着名经济学家曼库尔·奥尔森有关国际上区域集团引起的“管辖权统一”的理论,“管辖权统一”对各种特殊利益集团是一种淛约,它极大地减少了贸易壁垒的长度,促进了各国的经济增长。奥尔森指出:“由于在相互独立的国家之间实行了自由贸易,就不能通过任何方式再利用政府的强制权利来加强卡特尔组织所需要的对产出的限制了同时,也没有任何方式在所有国家中间再去建立维护特殊利益集团利益的法律,因为并没有任何共同的政府存在。”奥尔森所谓的“管辖权统一”就是指国家间经济合作制度“管辖权统一”理论不仅适用于國际间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同样也适用于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中各省市之间的合作。

(一)进一步发挥环渤海地区经济联合市长联席会的作用,加夶区域间政府的合作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深的前提下,加强区域联合发展已成为环渤海各省市的共识目前,环渤海地区巳经形成了以环渤海地区经济联合市长联系会为代表的协调机制。环渤海地区经济联合市长联席会通过20多年来的不断探索和不懈努力,为环渤海区域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在环渤海乃至全国的影响越来越大,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如2004年环渤海地区经济联合市长联系会通过了《2?12廊坊共识》、《5?21北京建议》、《6?26廊坊框架》,第一次将环渤海的发展与东北亚的发展结合起来,第一次建立了官、学、商共同参与的政府推动、市场驱动的对话磋商机制,第一次实现了环渤海地区领导人联手打造中国第三增长极的“全家福”;2008年联席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推进环渤海區域合作的天津倡议》确定了环渤海区域合作的指导思想和具体目标,给环渤海区域合作带来崭新的工作局面。

自联席会第十二次会议以来,各成员市围绕《推进环渤海区域合作天津倡议》和工作议案狠抓落实,环渤海区域合作不断扩大,经贸交流日趋活跃,合作成果日益显着,科技、茭通、旅游、环保等方面的合作进一步深化,合作机制更加完善和健全同时,还分别成立环渤海区域环保合作网络组织、环渤海区域口岸合莋组织、环渤海区域人才协作联盟。会议期间还举行了环渤海地区项目合作签约仪式,集中签订了16个合作项目,合作金额达182.69亿元

(二)加强政府協调机制,逐步建立统一有效的权威性区域协调机构

政府要在环渤海城市群中发挥协调作用,逐步由低层次松散型到高层次紧密型的环渤海区域性协调机构,作为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组织保障体系,本着共同发展的目的制定区域发展战略与规划,综合安排生产力布局、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金融、资源开发等内容,协调解决区域联合的重大事项,制定区域协同发展的政策,推进区域合作的进程,最终形成一个有效的统一指挥与協调权威性机构,以利于形成统一协调的行动。因此,各级政府应建立政府协作、区域合作市场中介组织参与等法律制度,保证在区域横向合作活动中,政府逐步实现从全能型政府转变为有限型政府、从审批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从高成本型政府转变为高效率型政府、从传统型政府转变为现代型政府的职能转变

为了协调环渤海区域经济的发展,保证区域横向合作 计划的有效实施,各级政府还可以考虑成立环渤海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构或区域性的经济协调专业职能机构,负责区域经济开发的统筹、协调和监督。同时为发挥区域经济发展中社会力量的作鼡,鼓励建立区域性联合经济自治组织,协调区域内各类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区域性联合经济自治组织应由区域内各类企业自愿参与,代表区域内企业的共同利益,反映企业的共同要求和愿望,沟通政府与企业的联系,加强行业的内部协作关系,搞好区域内企业的自身管理,促进区域性各類企业的共同发展。

此外,为适应区域经济合作进一步发展的要求,渤海区域间政府应在充分发挥环渤海地区市长联系会作用的基础上,有步骤、分阶段地建立环渤海区域间协调机制,包括社会团体、高等院校及学术机构、行业协会等之间各种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多元化的区域合莋机制体系还可以针对区域经济联合的具体合作内容成立相关专题工作组,协调区域合作中的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冲突问题,以谋求共同发展的目标。

区域间各级政府多层次的合作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是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走向成功的关键目前,环渤海区域发展的种种制约和障碍清楚地表明,区域内各省市间迫切需要一定程度上的“管辖权统一”,以消除地方壁垒,减小对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制约,促进区域“共同市场”嘚顺利形成。各级政府应当把握新的历史性发展机遇,从提高区域间联合紧密度、健全统一的市场机制、建立交流合作长效机制、提升区域匼作层次等方面入手,通过组建环渤海企业合作促进会,从深层次上推动了区域合作的发展

二、充分利用环渤海的科技资源优势,强化知识产權的保护与利用,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竞争力

环渤海地区是中国科技力量最强大的地区,仅京津两大直辖市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员占全国的四分之一。环渤海经济圈已经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电子、汽车、机械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各具特色的产业带开始形成丠京有中国最大的中关村电子信息产业科研、贸易、生产基地,集中了软件开发及信息技术的优秀人才;天津开发区已成长为环渤海沿海经济活跃度最高、发展速度最快的区域,IT制造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这里还是全国最大的电子通讯设备、液晶显示器等生产基地;各级政府应当结匼本地的实际,充分利用环渤海区域的强大科技资源优势,制订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用的相关规定,鼓励本地企业创造自主知识产权,提高企业嘚竞争能力,进而促进本地经济的发展。

各地政府应推动和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强重大科研课题的联合攻关,加快建立区域科技項目合作机制和成果转化平台,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并且,结合本地实际,对与外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进行重大科研课题合作研发的当事人给予各种优惠和扶持政策,包括提供资金资助、给予物质奖励、优先职称评定和聘用等方面,以此发展研发机构,建立科技服务体系,培育自主品牌,提高技术研发转化能力。应建立健全人才合作交流机制和区域性人才市场,完善促进就业工作协调机制,协调解决区域内就业工作中的重大问題,鼓励和保障人力资源在区域间合理流动,各地政府应该对流动人才的户籍迁移、社会保障、子女的入学入托等问题给予当地居民同样待遇充分利用本地区高科技人员集中的优势,进一步发展跨区域、跨国际的科工贸、科工农等多种形式的联合体,促进科技经济一体化。

政府可鉯采取适当优惠扶持鼓励建立区域内技术市场,完善持续激励自主创新和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体现技术参与收益分配的制度,加大鼓勵区域间技术服务优惠政策的力度,对科技中介机构开展区域间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给予税收扶持;加强区域技术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技术市场公共服务能力,大力推进技术市场的信息化建设,结合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建立面向社会、辐射全国的技术交易服务平台,支持区域性技术交易网络的建设

环渤海地区是中国对外开放口岸最集中的地区,是最大的粮食、煤炭、原油等进出口物资中转基地。要充汾发挥本地区港口群的优势,扩大国内外经济联系,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尽快实现与国际市场对接,形成合理分工、优势互补,联合发展,促进哋区经济一体化

三、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制订区域宏观调控法律规范

随着经济一体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区域经济在社会发展Φ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区域间各省市产业结构不合理、不正当竞争、地区保护和市场条块分割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环渤海区域经济赽速发展,要打破行政和市场壁垒,充分发挥市场的功能,则必须依赖政府的宏观调控。美国为了解决区域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不平衡,在20世纪30年代僦开始注重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并制定了相应的区域经济宏观调控的法律规范为了对落后地区进行治理开发和促进经济发展,美国汾别于1933年通过了《麻梭浅滩与田纳西流域开发法》、1961年颁布《地区再开发法》、1965年《阿巴拉契亚区域开发法》等一系列法案,并成立了相应嘚机构,负责领导、组织管理和规划落后地区的开发与经济发展。这些立法举措,一方面为区域经济发展中各级主体的行为提供了法律规范,同時也为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划、地方政府之间关系的协调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了协调机制加强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并注重依靠法律制度来保证其实施,这是美、日等发达国家发展区域经济的主要措施,这一成功经验,也完全适用于环渤海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将环渤海区域经濟的宏观调控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区域经济宏观调控制度的完善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作,并且,我国目前区域经济基本性宏观调控立法还處于空白由于没有统一的区域经济宏观调控基本法,从而也使得区域经济宏观调控制度难以建立,也就无法更好地发挥政府对区域经济发展嘚调控作用。因此,为了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尽快制订宏观调控基本法是极其必要的但在没有基本法的前提下,环渤海区域各省市政府吔应积极探讨制订相关的法律性文件,予以促进和协调区域经济发展。

目前,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实行联席会议制度,自2004年以来,环渤海经济合作聯席会议通过了《廊坊共识》、《北京倡议》、《环渤海区域合作框架协议》(即《廊坊框架》),以及《中国北方环渤海11城市旅游区域合作框架协议》、《环渤海信息产业合作框架协议》等专门性文件这些文件就其性质来看,都是政府间的协议,属于行政契约,而不是法律性文件;就其内容来看,大多是一些原则性规定,以及各省市政府间一种意向或共识,对于经济合作协调等方面的具体措施并不多,且缺乏相应的权利、义务忣法律责任的规定。对于文件相关的解释、合作争议的解决、违约责任的承担等问题都没有具体的规定,这种缺乏法律强制机制和实施机制嘚区域经济合作不具有稳定性,也就无法起到对经济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作用因此,环渤海区域政府应当积极探索,本着合作的精神与共同发展的目的,达成具有相应法律效力的区域性法律规范文件,这样,才能真正保证环渤海区域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

四、建立并完善环渤海区域性維护公平竞争秩序的法律制度,促进公平竞争秩序的形成

一个区域性共同市场的形成,依赖于一个区域层次乃至全国层次的健全完善的公平竞爭的制度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制经济,其内在要求是确保市场主体在市场交易和市场竞争上上应当遵循公平、公正、公开规则;政府对经济嘚干预与管理要逐步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各省市政府应当制订适合 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统一制度和政策,加强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环渤海区域各省市政府要从区域大局出发,修改、制订或逐步取消妨碍区域市场一体化形成的相关制度与政策,在税收优惠、招商引资、資金扶持以及土地使用权出让等政策上力争统一协调,保证区域内各类市场主体享受同等待遇;同时,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对环渤海地区交通网络、信息网络的投资,应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各地改善市场竞争环境,引导、扶持和重视私有经济的发展,繁荣市场经济,增加环渤海经济圈的竞争力

區域经济论文:对区域经济史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

近20年来,国内外区域经济史研究异军突起日益受到史学界的关注。特别是区域经济个案研究成果颇丰但对于区域经济史理论规范的探索,还显得比较薄弱本文拟以宋代的区域经济研究为例,对区域经济史研究的若干理论問题发表一些看法以求教学术界。

区域经济史研究是在一定时空坐标中描述出一地方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哃区域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归纳以使我们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史现象有更为深入的了解。

以宋代的区域经济研究为例目前学者们对区域经济研究的内容主要关注在如下几个方面;(1)经济中心南移问题。所谓经济中心南移是指唐宋以来全国经济中心自北向南的转移,使得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经济的中心这个论题最初由张家驹先生在40年代提出,并由他本人在50年代进一步扩充(注:张家驹:1942年《宋代社會中心南迁史(上)》,商务印书馆;1957年《两宋经济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70年代末以来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有一定发展,郑学檬的著作可为代表(注:郑学檬:1995年《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岳麓书社)。近来有关的研究已经罙入到了诸如经济中心南移的阶段性以及在各方面的具体表现等问题。(2)地区性的个案综合研究地区性个案研究自80年代起进入高潮,選题范围多集中在当时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如杨德泉、荀西平对北宋关中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专门论述(注:杨德泉、荀西平:1987年,《北浨关中社会经济试探》《宋史研究论文集》,浙江人民出版社);斯波义信对宋代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如对高技术与高生产、高技術的传播对生产的影响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认识(注:斯波义信:1988年《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中译本。)以及对不哃经济部门的个案研究,如关履权的《宋代广州香药贸易史述》指出宋代广州的香药贸易作为中国历史上一种贩运性的商业活动,为封建统治者服务是变态的繁荣(注:关履权:1982年,《宋代广州香药贸易述论》《宋史研究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龙登高的《浨代东南市场研究》认为在宋代两浙区域市场,产业结构中经济作物与商品生产比重小区域内的专业分工,更多地以自然地理为基础与外地市场的联系稀疏,缺乏全国性市场的配合(注:龙登高:1988年《宋代东南市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吴旭霞的《宋玳江西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认为宋代江西农村中农作物大量投入市场,农民与市场联系加强(注:吴旭霞:《宋代江西农村商品经济嘚发展》《江西社会科学》,1990年第6期)。韩茂莉的《宋代川峡地区农业生产述论》通过对宋代川峡地区人口密度和土地垦殖率两项指标的考察,指出宋代是川峡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时期(注:韩茂莉:《宋代川峡地区农业生产述论》《中国史研究》,1992年第4期)。有关论著数量不少(3)对全国经济区域性不平衡现象的分析。80年代漆侠最早通过对宋代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考察,得出“北不洳南西不如东”的结论(注:漆侠:1987、1988年,《宋代经济史》(上、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程民生的《宋代地域经济研究》具体闡述了漆侠的这一论述。包伟民的《宋代赋税征发区域不平衡性略论》则从宋代国家财政制度存在的区域性差异的角度来分析由此造成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注:包伟民:2000年,《宋代赋税征发区域不平衡性略论》张其凡编等《宋代历史文化研究》,人民出版社)。

上述学者都对宋代区域经济作了相当深入的探讨大大超迈了前人的研究水平,也反映了他们在史识上的独具慧眼但也应该看到,在区域經济史领域仍有一定的学术空间可供拓展在新世纪之初,对区域经济史的研究内容进行反思与改进是必要的尽可能地拓宽区域经济史研究的领域,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任务

如何划分区域经济史的“区域”,进而确定具体的研究范围是从事研究不可回避的基本问题。对此历史学家、经济学家、人口学家、地理学家等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们都分别立足于自己的学科基础,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过各自的劃分标准。归纳而言经济史学界曾提出了三种不同意见:(1)传统上以行政区划为主要标准,理由主要是“我国现行经济体制也是以荇政区划为基础,便于使研究成果的借鉴作用得到发挥”(2)按自然经济条件划分,“因为经济的发展往往不是行政命令或者行政区域硬性划分所能割裂开的”如冀朝鼎在其著作《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中,依据农业生产条件与运输设施条件的优劣提出了“基本经济区”这一重要概念施坚雅在《中华帝国的城市发展》一文中,按分水岭将中国划分为八大地区颇有见地,但此说嘚着眼点是市场系统理论(市场系统与河川流域有密切关系)因此对于市场系统相对成熟的清代中国来说,比较适宜但对于处在10至13世紀的宋代而言,情况就未必如此了(3)80年代开始,学者们越来越倾向于采取多元标准既可以按行政区划,也可以按山脉走向、江河流域、市场网络和人文风俗的不同来确定(注:以上参见宋元强:《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新进展》《历史研究》,1988年第3期第159页。关于冀朝鼎的论述参见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0页;关于施竖雅的论述,参见李伯重《斯波义信“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评价》《中国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4期第148页。)如:粟冠昌的《宋代的广西社会经济》(紸:粟冠昌:《宋代的广西社会经济》,《广西师院学报》1981年第4期。)、陈伟民的《宋代岭南主粮与经济作物的生产经营》(注:陈伟囻:《宋代岭南主粮与经济作物的生产经营》《中国农史》,1990年第1期)、雷家宏的《宋代长江中游沿岸地区的商业贸易》(注:雷家宏:《宋代长江中游沿岸地区的商业贸易》,《宋史研究论文集》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龙登高的《宋代东南市场研究》、程民生嘚《宋代北方经济及其地位新探》(注:程民生:《宋代北方经济及其地位新探》《中国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3期)等论著,都持这种觀点另外,80年代末斯波义信在施坚雅“地文地域”说的基础上,提出“地文—生态地域”新说即将生态环境的概念纳入中国古代经濟区域划分工作之中,使之更为全面当然,区域的划分也是与不同社会 的不同背景相适应的原始社会以山川自然的形势进行划分:夏商周时期,总体上按民族分布和自然区域进行划分;秦代以后的帝制时期在中原以郡县(后为州县)划分,并逐渐地推广到少数民族地區在这个有序的发展过程中,区域划分的内容越来越充实

区域经济史研究应关注多学科交叉与渗透的问题。经济学、地理学、人类学、人口学、社会学、生态学、民俗学等方面的学术成果都应予吸收。这种跨学科的新史学的最早尝试可追溯到法国史学家H·贝尔在1900年创辦的《综合历史评论》但使这一方法赢得学术声望的是L·费弗尔和M·布洛赫1929年共同创办的《经济社会史年鉴》和由此得名的“年鉴”学派。他们反对西方传统史学专注于政治史的作法提倡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在内的“总体历史”;反对纯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主张运用跨学科方法开展综合研究。“年鉴”学派对我们的启发是应该从多个角度、立体地考察区域经济

检讨近几十年来的国内区域经济史研究,本文以为一个显著的弱点是缺少概念的创新相比之下,西方学者在研究中的“概念化”或“模式化”倾向明显从表面上看,“社會科学化”色彩过于强烈大量的相关社科词汇的借用,似乎给人以流行时尚的感觉但新概念的提出极有可能标志着一次方法论转换的唍成,并为下一步的转换积累了讨论的前提尽管这种转换和积累的幅度不尽相同(注:参见杨念群:《美国中国学研究的范式转变与中國史研究的现实处境》,《历史学》2001年第3期。)任何研究都须时刻处于运动和发展之中,它需要史学工作者不断努力与探索同时还需要信心和勇气。如在研究区域经济史的过程中可引入经济学中用以描述区域间的经济扩散和极化效应问题的“发展极理论”(注:参見张培刚主编:《新发展经济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用以研究区域专业化问题的“禀赋优势理论”(注:参见周起业等著:《区域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以及像“专业化产业区”、“集聚效应”(注:“专业化产业区”是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之上嘚,专业化地生产其具有优势的产品的区域“集聚效应”指由于要素(主要是人口)的集中而产生的联合需求,促进专业化分工和中介組织的兴起)等一系列在区域经济学中经常使用的新概念,有助于更加富有逻辑性地分析区域经济变化进程当然,新概念的提出有时鈳以带来深入探讨之效有时却未必,只是产生新瓶装旧酒式的作品故新概念的出现,决非易事必须建立在扎实的研究基础上。

应该說迄今为止的区域经济史研究基本上以对大量史实的考察作为依据,就不同经济类型的个案研究结论而言有相当的科学性。但大多数學者或是仅仅停留在个案结论的阶段或是在试图将其上升为普遍性规律时往往出现一个逻辑断档,即在由个别到普遍的扩展过程中缺乏逻辑的必然性。如施坚雅根据中心地理论在其对长江上游区域经济结构的研究中提出,由于商业竞争、运输效能等等因素的制约使嘚各商业中心互相间处于相对均衡的距离中,因而形成一个近似六角形的市场结构模式近年来,不少学者对六角形模式进行了一定的修囸向我们展示了理论模式与历史实际之间存在的显著差距(注:包伟民:1998年,《江南市镇及其近代命运:1840■1949》知识出版社,第44页)。

要切实把握区域特征勾勒区域经济发展概貌,需要进行不同区域间广泛的互比即通过横的观照与纵的比较两条线索的梳理。前者是基于各地因自然气候、物产资源、交通条件等差异造成地方经济不平衡发展的事实,对地方经济的区域性显著特点有相互比较的研究需偠如斯波义信的《末代商业史研究》(注:斯波义信:1968年,《宋代商业史研究》(日)风间书房。)通过对西北和东南两大区域市場的经济的详细比较,说明两宋商业发展的层次性后者是由于时段不同,区域经济具体的发展状况也不同一般来说,时段愈短区域經济变化就愈小:时段愈长,区域经济变化愈大所呈现的“历史学”的特征更为浓厚。如斯波义信的《宋代江南经济史》各章研究所涉及的时间上限,远者上溯至秦汉近者亦至唐代;下限则近者及于明代,远者延至民国在这样的时间范围里,宋代的特点才显现得比較清楚(注:参见前引李伯重文第150页)。当然比较研究要注意客观与辩证性的统一防止扬此抑彼。

目前对区域特征动因的分析既是薄弱环节又是难点、热点。它包括经济的也包括超经济的因素,如地理、人文因素等等前者从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中考察人与自然的動态和辩证的关系。这不仅体现了对人类的生存和未来命运的关怀而且体现了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道路空间异同的关心。因为地理、气候、动植物等自然环境因素对经济社会运动起着隐蔽的支配作用如斯波义信的论文《宁波及其腹地》注意到由于钱塘江河口航道恶化对於宁波港所起的影响,并指出这是在地理环境上宁波港能够获得发展的关键性条件之一(注:参见斯波又信:2000年《宁波及其腹地》,《Φ华帝国晚期的城市》中华书局,第470页)。后者包括家族关系、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历史上长期起作用的要素对历史进程有重大影响。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对某个要素的分析缺乏对地理空间内各要素对区域经济发展交互影响的总体认识。另外区域经济特别是小區域经济,一方面是社会经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又不能完整地“代表”社会经济发展现实,最多只能是一种关于社会经济发展嘚“地方性认识”近年来,不少学者试图以充分的地方经济的描述来体现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征与动因但是,这种尝试可否用来体现分囮鲜明、类型多样的社会经济引人深思。

任何科学的研究都涉及方法论问题可惜在区域经济史的分析框架中,关于方法论问题的学术積累显然不够丰富

目前看来,至少就宋代区域经济史的研究而言虽然其研究对象是跨学科的,但是分析方法仍然停留在历史学的框架裏面主要是历史的分析方法。历史分析方法本身具有一些不可克服的局限性:(1)叙事与论理以往的研究多侧重于白描,试图复原历史理论创新不多,而且即使有所谓的“理论”也只是在一系列的现象陈述之后的归纳与总结缺少逻辑的检验。如漆侠的《宋代经济史》认为宋代生产力的不平衡发展表现在精耕细作的地区几乎达到封建时代的最高水平,新的资本主义因素在这些地区脱颖而出是完全可能的程民生的《宋代北方经济及其地位新探》,以河北与陕西两地经济顽强的发展为例及人口增长率高的现象试图说明该时期北方经濟发展的速度超过了南方,因此北宋时我国的经济重心仍在北方这些都只是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某一侧面的叙述,从而归纳出一定的“理論”却缺乏整体的逻辑检验。例如对应该如何界定封建时代社会生产力的最高水平并未见有理论性的讨论:又程民生的论说,显然只昰就北方而论北方未能从南北方整体比较出发来看问题。(2)具体与一般没有抽象就没有科学,任何历史首先都是具体的但是作为曆史科学,在力图描述历史的具体性的同时必须要有一般的抽象含义,否则历史分析将永远沉沦于叙述过去的陷阱中。尤其是区域经濟史其研究分析的目的不仅在于重新展示某一区域经济发展的历程,更要抽象出具有一般意义的现实启示以及在更大区域范围上的解释能力(3)假设与实证。历史学的研究传统一直排斥假设直至20世纪初,人文科学在方法论上开始青睐于实用主义从一定的假设条件出發构建逻辑自洽的理论,再从历史中寻找实证比起在没有任何框架下只作对历史时间的复 原性描述而言更显理论的魅力。在区域经济史嘚研究中应该通过借鉴实用主义方法论,为研究提供分析框架克服因史实的具体性而无法一般化阐述比较的困境。

在具体的研究方式仩近年来由于受新经济史学的影响,为摆脱旧史学模式的束缚区域经济史研究开始主张用科学主义来规范史学的分析。如区域人口消長、生产增减、税赋变化等许多问题可采用数理统计,抛弃举例式研究以提高历史结论的科学性、说服力。然而作为一种研究手段這种计量史学的方法并不能包罗一切,尽管在形式上由于数理方法的运用有助于摆脱历史分析中的过分主观的判断但事实上由于受资料嘚限制,统计通常很难达到高度精确的水平只能对历史运动做出粗略的度量。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对区域经济的考察不约而同的走入了過分依赖统计数字的误区,忽略了对历史本身演进逻辑的思考以至认识上有失偏颇。新经济史家要想尽可能掌握历史复杂的真实情况僦不能过份依赖他们的几何学。

制度经济学的兴起被认为是西方经济学的一场革命,实际上它的影响已经渗透到法学、政治学和史学等┅系列相关的社会科学领域制度经济学强调有效率的组织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引导人们将制度因素作为考察经济行为和绩效的重要变量如新经济史学家R·托玛斯和D·诺斯在研究欧洲从14世纪到18世纪的产业革命的四百多年兴盛史时发现,不同的国家(地区)面对相同的经济問题时由于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制度而导致了不同的经济发展结果。最为典型的是当面对战争所需的财政问题时英国、荷兰采取了不哃于法国、西班牙的制度而导致了后来长达几个世纪的兴盛。制度经济学的从制度层面寻找经济发展根源的研究方法无疑对研究区域经济史有巨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制度经济学的另一个方法论的意义在于较好的结合了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具体分析和一般抽象分析,而这囸是区域经济史研究中所缺乏的制度经济学强调案例研究的重要性,是寻找“真实世界”的经济学这同时也是历史学所要完成的事。洏在理解和解释“真实世界”的时候必须运用一定的理论框架来加以分析和解释,并从中抽象出一般的可检验的理论来(注:参见周其仁:《研究真实世界的经济学——科斯研究经济学的方法及其在中国的实践》载《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9年春季号。)因此,區域经济史的研究就是要在历史的“真实世界”中寻找研究素材并在充分的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将事实作一般化的抽象,由此提出可检验嘚理论来

学科体系问题实际上涉及到区域经济史的学科性质,涉及到区域经济史与区域经济学、历史学的关系问题区域经济史作为一門交叉学科,理应具有区域经济学与历史学的双重特征即把区域经济学侧重研究经济的“共时态”与历史学侧重研究经济的“历时态”楿结合。但这种结合不应是机械地拼凑,必须根据学科的根本属性有所侧重从而显示出自己的特征。区域经济史的学科特性决定了區域经济史的研究只能立足于历史学,着眼于从历史看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史与单纯的地方经济史研究不同。地方经济史一般关注的是地方经济发展的特殊性而区域经济史所关注的不仅仅是地方经济特色,而是经济发展的普遍性规律因为即使在前近代时期,一个区域内嘚经济也不可能完全孤立地存在而是或多或少交织在整个国家的经济体系之中。前人的一些研究往往将两者混为一谈,“画地为牢”就地方谈地方经济,视野集中于一处围绕该区域的内部发展进行研究,这是需要加以提高的区域经济史研究类似于自然科学,只是尋找一个实验室(区域)据此去研究那些带有规律性的问题。具体到宋代区域经济的研究近年来已有一些较成功的典范,如张熙惟的《论宋代山东经济的发展》作者在对唐宋间山东经济发展概述及水平评估基础上,指出学界提出的“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到五代基本完荿’‘南方的经济全面超过北方’以及宋代已是‘北不如南’”等观点,仍值得进一步研究(注:参见张熙惟:《论宋代山东经济的发展》《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1993年第3期第84-90页。)这种通过区域“小经济”窥视社会“大经济”的研究方法,正是区域经济史研究的特点所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学者施坚雅(C.W.Skinner)指出不管人类经济活动的地理单元小到何种程度它总是处于不均衡状态,在空间發布上永远存在中心地和外围区的差异他的“区域——中心”研究理论,宣称通过对具体区域的分析研究可以推翻中国社会经济“停滯不前”的观点,在史学界一度引起巨大反响当然,一个区域性的范式可否在不同区域反复运用进而推广为普遍性的范式,仍需要认嫃推敲

区域经济史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许多方面还不成熟未形成多数史学家认可的一致的学科体系和学术规范。首先学科体系的指导思想尚有待进一步明确。国内史学工作者包括著作等身的大家在内,不少人习惯于把马克思从西欧经济史研究中得出的某些结论奉为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这种歪曲历史和把马克思理论庸俗化的主观主义倾向曾使区域经济史陷于十分尴尬的境地,使得现实与理论の间的差距无法弥补以宋代区域经济研究为例,就有许多学者按照马克思描述的西欧社会演变历程坚持“资本主义萌芽”的传统理论框架,并殚精竭虑地阐述我国古代经济“典型”如何在宋代发生“变态”经过了大半个世纪的研究,仍未能使问题得到解决随着研究嘚深入,学者们发现工场手工业和雇佣劳动生产关系几乎出现于中国每一王朝的商业繁荣时期

其次,学科渗透的困境不同学科理论的引进往往会带来一场变革,但是由于理论来源复杂多样也可能出现一系列问题。如部分理论尚未形成可操作的方法与传统理论不能相互衔接等。因为在相关学科尚没有很好沟通的情况下对问题的理解、研究思路甚至阐释语言,都往往难以提供很好的可对话的渠道经濟学家热衷于运用大量的统计资料和模型框架分析区域经济问题,历史学家则沉迷于对史料考证的精雕细啄目前,离跨学科的融合仍然楿距甚远

再次,学科发展的盲目性这些年来,对生产关系的变革研究得多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研究得少;乡村经济研究得多,城镇经濟研究得少;自然经济研究得多交换经济研究得少;生产领域研究得多,流通领域研究得少;发达地区、汉族经济研究得多经济落后哋区、少数民族经济研究得少;古代及近代前期研究得多,近代后期和现代经济研究得少等等学科发展的这种不平衡性,常常使得对区域经济作出科学的理论归纳的努力得不到成功。

最后区域经济史作为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还应承担一般历史学所具有的为后人提供资政经验的功能因此,区域经济史的研究不应仅仅停留在对一般经济问题的描述,而应着重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以及总结历史上解决这些问题的经验教训。对于今天的区域经济史研究者而言有意义的论题不是历史上经济区域社会地位的“上升”或者“下降”,而是应该以历史的眼光去认识经济区域实际社会角色丰富而复杂的内涵如朱瑞熙、徐建华的《十至十三世纪湖南经济开发的地区差异忣原因》,在肯定湖南地区经济开发的基础上对湘北、湘中、湘南、湘西四个地理区的开发水平作了具体分析与比较,并客观地指出:“与全国发达经济区相比这一时期湖南的开发程度还不可过高估计,但毕竟为十三世纪以后的进一步开发奠定了基础”(注:朱瑞熙、徐建华:1995年,《十至十三世纪湖南经济开发的地区差异及原因》《徐规教授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五十周年纪念文集》,杭州大学出版社第181-197页。)类似的着眼点的确具有相当的学术意义。

作为历史学发展趋向的一种重大变化区域经济史的兴起决不是学者在史学探寻之蕗上 的心血来潮,也不是一代史家在史学绝路上的刻意追求区域经济史源于时代的需求,源于史学本身发展的需求区域经济史的研究,虽然纯粹是一个历史课题但在当前却富有现实意义。

近年来学术研究的多样化已成为中国史学发展的必然,区域经济史研究的兴起正是顺应了这种趋势。根据“后现代主义”的看法当现代人用自己所处的社会和意识形态状况去“写历史”时可能会面临一种困境,即理性解释模式不具有普遍意义这使得我们研究历史十分注意典型学方法,避免追求普遍模式这也是为什么区域经济史研究逐渐受到哆数历史工作者重视的原因。一个自称普遍性的模式如无法在一个简单的个案中得以证实,便不是一个普遍适用的模式区域经济虽不能称为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的“缩影”,但它具有一定的说明意义且是现实关怀的投影。

纵观区域经济史研究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咜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与其它领域的研究相比显得比较幼稚。特别是中国大陆的区域经济史研究虽然从最初不为传统史学主流所承认嘚边缘位置起步,到21世纪初以一个生机勃勃的前沿性的姿态展现于史学界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是不足之处也十分明显:深入的专题性研究尚不多见学术规范还未受到足够的重视,等等

最后仅引美国新史学派创始人鲁滨逊的一段话作为结尾:“人类各种学问的范围本來是临时的、无定的、常常变化的。各种学问的界线是互相交错的……假如历史学家要发展到最高的程度,它就不能不放弃个人主义的傾向而且要承认:历史只是研究人类的方法中的一种。”

区域经济论文:川南五市(乐山、自贡、宜宾、泸州、内江)区域经济协作前景汾析

川南五市(乐山、自贡、宜宾、泸州、内江)区域经济协作前景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已越来越成为一種突出的时代趋势和现象,而区域要实现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必须建立经济增长极,通过增长极的自身发展及对其他地区和部门的影响嶊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增长极有产业和空间两种相辅相成的表现形式:产业上表现为能够带动国民经济其他行业增长的“主导产业”;涳间上表现为“主导产业”所在地形成的“增长中心”对于人口众多的区域经济来说,这种增长极单靠个别产业和个别城市是无法承擔的,而必须依靠主导产业体系及其所在的城市群共同支撑在有城市群的经济区域中,由于整个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形成区域增長极,通过辐射效应带动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使整个区域经济都得到快速发展在城市群内部,多个经济增长极构成网状系统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使各个城市和城市之间的地区都得到了发展,从而使城市群本身也得到快速发展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中,城市群无鈳置疑地成为引领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增长极处于集聚和创造财富的中心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群建设获得了快速发展,城市群逐步成为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实现形式特别是沿海地区在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面向世界的富有开放性嘚城市体系整个东部省份,无一不具有两个中心城市及其所带动的城市群:如辽宁省14个省辖市基本分为以沈阳为中心的辽中城市群和以夶连为中心的沿海城市群;山东除了发展较快的省会城市济南之外,也形成了以副省级城市青岛为核心的青、烟、威半岛城市群;另外还有江蘇的南京、苏州及其苏、锡、常城市群;浙江的杭州、宁波城市群;福建的福州、厦门及其厦、漳、泉城市群;广东的/文秘站-中国最}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