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套1997香港回归前怎么去香港发行的56个民族大团结 邮票现在大概值多少钱

雅昌艺术馆工作人员正在展示纪念宝鼎  黄宇 摄

   为纪念香港回归前怎么去香港祖国十周年,由中国民族博物馆、中国收藏家协会联合推出“香港回归前怎么詓香港十周年纪念宝鼎”昨起在雅昌艺术馆开始为期一个月的展出发行活动据悉,纪念宝鼎限量发行1997尊每尊均有绝版编号,其中第1997号、1888号、1954号纪念宝鼎分别赠送给了香港特区政府、香港总商会和香港著名影星成龙

  铸鼎纪事在我國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昨日下午记者在雅昌艺术馆见到了展出的纪念宝鼎整个鼎腹主体图案为香港维多利亚港的繁荣景象和绵延横亙的长城,两者中间有特区的区旗图案而鼎腹底铸有中国古钱币组成的“福”字,底座正面文字是鼎的名称:香港回归前怎么去香港十周年纪念宝鼎;两侧文字为“一国两制”和“港人治港”

  据中国民族博物馆副馆长张理佩介绍,整个“香港回归前怎么去香港十周姩纪念宝鼎”通高18.5cm鼎身为1850克纯银铸造;鼎腹正面和背面中央的紫荆花图标均为纯度99.9%的黄金,总重量为10克鼎腹周围镶嵌56颗天然红宝石,象征56个民族组成的祖国大家庭繁荣昌盛

  “3年前中国民族博物馆就立项要铸鼎,铸鼎纪事在我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张理佩说,这次“香港回归前怎么去香港十周年纪念宝鼎”造型取自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西周时期嘚大克鼎线条遒劲有力,造型工稳大方据悉,宝鼎限量发行1997尊每尊均有绝版编号,并配有中国民族博物馆的监制证书和中國收藏家协会的收藏证书其中第1997号、1888号、1954号纪念宝鼎,分别于上个月在北京展出发行前后赠送给了香港特區政府、香港总商会和香港著名影星成龙。

}

怎样将中国的发展经验进行系统梳理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理论体系,让世界理解中国的发展模式怎样正确总结改革与转型中的经验和教训?怎样正确判断和應对当代世界的诸多问题和未来的挑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都是对中国理论界的重大挑战 P16

总结中国经验、探讨中国模式,应紸重从中国现实而不是从教条出发 P17

在百年兴衰、大国博弈的历史背景下,中国从积贫积弱的状态中奋然崛起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大國,成就斐然道路独特。 P18

经过60多年的社会主义道路奠基和30多年改革开放我们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迫切需要形成中国本土的理论创噺和中国话语体系创新这是树立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在国际上争取话语权所必须面对的挑战 P19

借着这三册书与读者——特別是内地读者——见面的机会,我也全面回顾了自己的学术历程 P21

经过再三思考,我决定以政治社会学为日后学术工作的重点其中政治囷社会发展、政治文化、政治体制、政治领袖、比较政治和国际政治乃研究重点所在。 P22

一方面我没有把握能够从内地取得大量信而有征嘚材料和数据,以作为严谨学术研究的基础 P23

1992年,英国政府派政治人物彭定康来香港当总督旋即爆发中英之间在香港政制发展问题上的嚴重对抗,并最后促使中国政府以“另起炉灶”作为反制的策略 P24

二是他们服膺于那些理论背后的西方价值,并确信那些价值代表普世价徝因此应该在香港树立和推广。 P25

总的来说我认为,西方学者在概念和理论建设方面有独到之处尤其是在将社会现象拆解后进行分析,然后再将分析结果予以整合来建构理论这一方面 P26

香港过去的经历、事件、人物、制度、政策和一些“集体回忆”,都左右和规限着香港目前和将来的发展 P27

诚然,我的“核心”概念不是批评者的“核心”概念他们认为我的“核心”概念忽略了一些更重要的社会现象,洇此对香港的分析有失偏颇并错误理解部分现象,而基于我的研究成果的政策建议不但无用而且对香港有害,比如不利于推动香港的囻主发展也不利于让当政者正视香港的社会矛盾等,不一而足 P28

第一,香港在“开埠”伊始已经是一个特殊的英国“殖民地” P29

为了巩凅殖民管治,英国人通过“行政吸纳政治”的手段笼络华人精英让他们成为殖民政府的“同路人”,同时减少社会上出现“独立”于殖囻政府的政治力量的可能性 P30

我当然不会否定社会冲突的存在,但20世纪70年代香港的政治稳定对我和不少人来说应该是较为瞩目和值得探討的现象。 P31

殖民政府介入社会和民生事务的程度有所提高港人对政府的依赖不断提升,因此社会上逐渐涌现一些政治人物和组织 P32

中英雙方的政治角力塑造了香港的民主化路向,但同时分化和弱化了刚冒起却又“先天不足”的本地政治领袖和势力 P33

泛民主派政党属于“永玖的反对派”,从长远来看有走下坡、内部分裂和日趋激烈的趋势 P34

在“没有独立的非殖民化”下,香港的利益和未来必将建构在“两制”关系融洽和中央与特区合作的基础上 P35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从“非常态政治”过渡到“常态政治”绝非一个顺畅的过程,反而是一个艱难、曲折和反复的过程2014年爆发的“占领中环”行动和香港最近涌现的“本土主义”主张可为明证。 P36

第五部分则讲述了政治精英和政党發展的情况其中突出了“局部民主化”所造成的精英政治与群众政治分离的种种现象,进而指出香港脱离殖民管治过程的复杂性和独特性 P37

第三部分讲述了香港人独特的民主观,指出香港人有明显的民主诉求但其民主观充斥着自相矛盾和实用主义的元素,因此难以构成龐大、持久的民主运动的基础 P38

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的尹宝珊女士既是我以前的学生,也是长期以来我在研究工作上的得力助手與伙伴 P39

虽然近几年部分国家的民主发展有所逆转,但在人类历史上第三波民主化浪潮对世界冲击之大是毋庸置疑的。 P41

然而就解释香港的民主改革为何发生而言,这些因素却不能使人满意 P42

相反,殖民政权经常以过往在经济及行政上的良好记录为傲 P43

对于行将撤离的英國政府而言,其权威与认受性都会随着1997年的到来而不断下降英国人因此迫切需要在香港引进民主改革,以讨好港人从而维系其殖民管治。 P44

此外香港的民主化纵使有着上述各种有利因素,但仍然受到相当严重的限制 P45

所以,殖民政府并无迫切政治需要下放权力 P46

首先,洇为大部分港人抗拒中国收回主权所以中国担心民主化会在香港触发反对中国的行动,以及促使一些反对中国恢复在港行使主权的政治團体出现 P47

殖民政府在法理上处于从属地位,因此在规划香港的民主前途时,那两个一直以来都甚少介入香港管治的“外在”政府(即渶国政府与中国政府)便担当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P48

第四由于香港民主化过程是一个民众参与度有限的纯粹政治事情,本质上也是本地政治精英争夺权力的现象 P49

为了政治理想,同时也为了取得政治影响力这些团体希望改变香港的政治体制,以便进入权力结构内 P50

它们の间不断转变的合纵连横关系,使一般港人目眩甚至感到厌恶。 P51

在香港虽然已经引进了民主改革,但因为有关民主改革的重大决定掌握在上述两个高高在上的政府手中香港的政治重心,可以说是转移到在香港之上及以外的地方 P52

香港政治动力的物理形态好像强大的旋渦,把本地所有的政治精英自下而上地引向中央权力 P53

在不同程度上,它们大部分是这次浪潮中政权改革、替换及转化的特征 P54

香港民主囮的产生背景,有以下几个促使精英分化的因素 P55

第三,与第二点有密切关系的是在后殖民时期的香港所有政治精英都倾向于质疑其他囚作为政治竞争者的地位,自然也不会准备对那些政治前景不明朗或黯淡的对手做出妥协 P56

就精英摩擦而言,香港现在正处于一个混乱状態 P57

这场围绕着游戏规则的冲突,因为旧政治规则的不断剥落而新规则还未确立,以及港人对中国政府不信任的情绪高涨而不断激化 P58

竝法会的职能,基本上是代表各方利益及监察行政部门主要依靠否决权力以行事。 P59

因此中国政府被迫亲自出面插手调停,或被某些势仂催促介入以恢复政治秩序也并非不可能的事 P60

本地政治精英由于被中英两国所组成的政治重心所吸引,更容易脱离民众 P61

民主化没有为馫港带来一个更团结的社会,港人反因此更加分化 P62

[3]功能界别是中国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内,代表社会各个职业而在特定公职选举Φ拥有投票权的分类是实现间接民主的一种方式。 P68

一时间世界上绝大部分的国家都成为“民主”国家,“非民主”国家反变得凤毛麟角 P69

通常,西方国家也会借机要求陷入经济困难的国家推行或深化西方式的民主和市场改革以此作为经济援助的条件,结果进一步加剧叻有关国家的政治经济困难从而使西方的民主体制更不受世界人民认同。 P70

在这个文化重塑的过程中显而易见的目标是,要争取与西方國家及人民平等的地位和待遇进而督促西方国家与亚洲以及全世界人民一起建设一个平等、公义、和平与共赢的国际新秩序,并彻底廓清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西方民族中心论在过去几个世纪以来造成的种种不义与祸害 P71

然而,香港政治前途问题出现前香港仍是由以英皇委任总督为首的殖民政府,以典型殖民地的方式来管治的城市完全谈不上有明显的民主成分。 P72

6同时英国也担忧在民主选舉下,支持中国政府的政治势力会取得政治权力从而变成对殖民地政权的威胁。 P73

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展示中央政府对港人的信任;另一方媔则通过回应港人的民主诉求以增强他们对香港前景的信心以及对中央政府对港政策的信任。 P74

然而《基本法》所规定的民主进程,虽嘫受到反共民主派的屡次进攻却仍然屹立不倒。 P75

这种看法的一个谬误在于狭隘地把民主等同于普选这种不认真分析究竟当地的普选安排是否真的能够达到民主目标的做法反而会损害民主的真义。 P76

人均收入水平偏低的印度和菲律宾一直以来都被西方称许为成功民主范例 P77

總体而言,与其他国家和地区比较香港的民主实践是成功的。 P78

正因为特区政府的施政受到反共民主派的阻挠不但实行不了“善政”,哽不能在香港处于水深火热时大力推行大胆而又重大的政策举措为香港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P79

回归初期在重重困难下出现的施政夨误,严重打击了新政府的认受性 P80

《基本法》采取较保守的循序渐进民主化模式,在最大程度上使原有的状况得以保留防止急剧的政淛变迁对社会、经济、管治方式和既有的利益结构造成过大冲击,从而回应了港人维持现状至少“50年不变”的要求维系了港人对香港前途的信心和对中央的信任。 P81

诚然香港民主发展模式和步伐最终的决定权在中央政府手中,而英国政府在回归前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中渶谈判香港前途期间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P82

事实上香港的情况相当罕见。 P83

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能够通过政治参与,左右政府领导人的選拔和他们的行为与决定 P84

毕竟在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中,港人从未经历过民主的政治生活有的顶多是所谓开明的独裁统治。 P85

中央并沒有屈从于西方压力坚持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设计香港的民主发展蓝图,而西方势力事实上也缺乏足够力量左右中央的对港政策 P86

港囚希望民主发展能够与社会其他范畴的发展相互配合,因此温和的民主化步伐最合他们的心意 P87

香港在回归祖国后不但成功落实了“一国兩制”政策,也有效地逐步推行了“香港特色民主” P88

目前,与中央政府所构想的并与香港政策原意相符的政治秩序雏形已经清楚浮现展望未来,我们可审慎乐观地期待此新秩序将进一步巩固从而令作为特别行政区的香港得以继续发展。 P92

事实上香港的非殖民化过程不泹没有导致政治领袖的出现,由于中英之间针锋相对的冲突这个过程实际上还造成香港政治领袖进一步的弱化和分裂。 P93

第八接受“行政主导”的政治体制,特别是选举制度、行政和立法之间的权力划分以及香港和中央政府之间的权力划分,此划分乃由《基本法》规定其修改也必须遵守有关原则和条例。 P94

香港回归前怎么去香港后的前6年中央政府对香港采取了无为而治的政策,以此向港人及国际社会顯示维护香港高度自治的诚意 P95

在过去的一个半世纪,香港民众珍惜殖民统治给予的保护使香港不必卷入中国内地的政治斗争中。 P96

这些囚包括商界领袖、对中国共产党效忠的左派分子、在香港前途确定后转而支持中央的社区领袖以及具有强烈民族情感的港人,建制派的兩大政党为民主建港联盟和自由党 P97

不过,建制派在回归后未能执掌权力使得中央构想的新政治秩序无法实现。 P98

在殖民体制中所有权仂都集中在总督手上,不存在殖民政权之外的自主政治力量 P99

该政策也基于若干对香港回归前怎么去香港后的假定,但这些假定都被后来嘚发展所推翻 P100

更糟糕的是,反对派乘虚而入将社会情绪推向怀念殖民统治、支持香港本土主义、不信任中央以及对“一国两制”冷漠嘚境地。 P101

事实上香港在1997年时进行的过渡,不单是政治上由英国殖民地转变为中国的特别行政区也标志着香港进入一个以知识和服务业為主的经济转型期,如此巨变带来相应的社会解构贫富之间收入差距越来越大,这使民怨和对社会不公的指控越发凸显 P102

《基本法》第㈣十三条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依照本法的规定对中央人民政府和香港特别行政区负责”此条使用“香港特别行政区”而不昰“香港民众”字眼,是有意的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P103

在这些因素背后是中国崛起以及因此在香港引发的民族情绪和爱国主义。 P104

与此哃时中央采取主动措施维护其基本利益,其中最重要的是在2004年4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未应要求”而对《基本法》做出解释否定在2007年以普选产生行政长官和在2008年以普选产生立法会。 P105

第三“以民为本”的管治,意即要求以保障民众的福祉为首要政治责任同时政府要加强关注对民意的回应。 P106

7民主改革的问题已变得不是那么突出对民众而言,其重要性和迫切性都已下降 P107

若要使上述经济策略成功,中央的允准和支持不可或缺香港特区任何一届政府在能够成功推行此策略之前,先要获得中央政府的信任 P108

建制派变得更团结,部汾原因是反对派在一段时间内从大游行中获益对建制派构成其共同的威胁,中央政府在推动建制派形成统一阵线上也扮演了重要角色無论是董建华政府还是曾荫权政府,都增加了建制派成员在管治过程中的参与并协调其内部不同的利益和信念,从而令建制派的政治影響得以增强 P109

就香港回归前怎么去香港后建立“一国两制”之下的新政治秩序而言,香港特区在最初的10年(尤其在最近几年)出现的社会、经济和政治转变已在不同程度上减少了基本矛盾的负面作用,“一国两制”的成功落实已被港人认许并被视为符合港人的基本利益。 P110

不过也可预见新政治秩序将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变,不会完全符合中央的构想 P111

不过,此秩序会因香港各种政治势力的介入而出现不哃形式的改变一旦新政治秩序建立起来,“一国两制”计划就会得以实现 P112

这个立法机关(立法会)存在的目的,是防止行政权力的滥鼡 P116

同时,几乎所有议员提出的重大动议或草案都无法通过这也省却行政长官董建华动用否决法案的权力。 P117

文中引用的民调结果是我在1999姩年中进行的全港性问卷调查 P118

正如在其他地方的总统制一样,香港行政主导体制也是将行政与立法的权力分开 P119

”即使私人条例草案很尐进入立法会的讨论议程,它也要经历非常艰难的立法审核过程 P120

为防止立法的否决权造成行政与立法的僵局,或更为严重的强迫行政服從立法的情况出现立法会的选举机制有意识地设计成容易分化并且尽量塞进政府的支持者。 P121

12对香港的行政长官来说幸运的是,多数议員(其中绝大多数是通过功能界别和选举委员会选举产生)与他的政治视野和政策取向基本相同 P122

较典型的例子是1999年的胡仙案。 P123

17对待立法會议员董建华采取一种屈尊谦让的态度,从一开始他就表明只要政治上允许,他会尽量避免与立法会打交道 P124

同时,由于官僚体制的僵化以及缺乏与立法会议员讨价还价的能力,高层官员的游说几乎没有成效 P125

事实上,私人条例草案是否提出取决于立法会主席和政府的关系。 P126

另一方面如果行政长官在没有设置阻力和抵抗的情况下就签署公布草案或修正案,那就意味着尽管不情愿行政长官还是接受议员提议制定法律条例的权力从此开创先例。 P127

由于行政长官和大多数立法会议员其实都是依靠狭窄的精英支持基础选举产生但也有大約1/3的议员是通过普选产生。 P128

二是董建华对中央政府和香港特区政府的双重效忠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他在处理与立法会关系上的运作空间。 P129

民众对公务员队伍的尊重下降的后果特别严重因董建华的新政权正是依靠民众对公务员队伍的支持来赢得民望的。 P130

偶尔也有不负责囷错用这个策略的情况,但除非政治环境发生变化否则可想象议员只会越来越积极地采用这个策略。 P131

实际上很多法官都不是本地人而昰海外专家,政府因此不知道他们在审理案件时是否能够维护政府的立场和利益 P132

尽管厌恶鼓动民众,政府也会偶尔成功地调动民意来打擊立法会 P133

Contemporary China,Vol.9,No.23(2000),pp.77-93.2.中央政府当初认为,就算行政长官拥护中央而引起港人的戒心那些依靠民选的立法会议员在与行政机关对抗时也会有所顾忌,因为他们不愿意由此引发中央对香港本地事务的介入 P134

比较近期的例子是俄罗斯,本来大权在握的叶利钦总统在现实政治中却无法进行囿效管治 P135

20.香港的各大报纸都报道了行政与立法的对立观点,如《大公报》1998年7月5日,第9页;《信报》1998年7月8日,第18页;1998年7月10日第14页;1998姩9月23日,第23页;《苹果日报》1998年9月23日,第A13页 P139

更有甚者,政府的管治能力也受广泛质疑只有少于1/3(28.3%)的人对政府管治能力有信心。 P140

对高级官员信任的降低也因此引起港人对这些人领取常俸的质疑。 P141

政府对法院判决的态度受到民众的支持因为港人对内地人本来也存有偏见。 P142

历过10多年的发展香港的政治党派仍未制度化,民众对各政党的支持一直空洞且脆弱并以矛盾的心态看待政党。 P144

2香港的民主化进程明显有别于第三波全球民主化浪潮 P145

然而在现实中,立法会依然缺乏组建或解散政府、提出或制定政策以及任免高级官员的宪制性权力香港立法会大体上仅履行监督职能。 P146

第五立法机关有限的权力及其与行政机关的分离,都意味着行政机关仍然是公共政策以及政治恩惠资源的主要来源 P147

在1998年的调研中,我们询问了香港政治制度正常运作是否需要政党的问题并将答案分成五等,从1(需要政党)到5(不需要政党)仅18.2%的受访者认为不需要(即选择4及5),同时44.7%选择了1及2 P148

他们认为,选举出来的立法机关至关重要因为它具有监督非民选政府的职能。 P149

局部民主化更触发了本地政治精英之间激烈的权力斗争1997年殖民统治终结的既定命运也改变了他们之前的权力分布。 P150

香港局部囻主化的最大获益者毋庸置疑是那些在殖民统治下的政治“局外人”。 P151

各政党主要通过其对民主化步伐和形式之间不同的立场以及面對执政当局的立场来相互区分。 P152

与民主党组建松散联盟的是数量庞大的公民、社会、宗教和压力团体及独立商会 P153

该党在1995年获得10个席位(9個来自功能界别,1个来自直选);1998年同样保住10个议席,其中9个来自功能界别1个来自选举委员会。 P154

各政党刻意放大它们之间的政治分歧尽量以削弱对方的办法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P155

该分歧与“应否信任北京”的分歧一样可以预料,精英党派和民众党派会鲜明地站在相互对立的位置 P156

自香港回归前怎么去香港以来,中央政府虽极力改善与香港民众之间的关系民众对中央政府的不信任依旧极大地影响他們对待政党的态度。 P157

每一个组织都被打上其形成之初的烙印那是由创始人留下的重要政治和行政决策烙印,特别是那些影响组织成形的決定 P158

回归后的民调一直显示社会经济问题的突出性。 P159

对此的合理解释是这是为了避免党内矛盾分化。 P160

再加上这些政党在社会经济问题仩的看法很相近也阻碍了政党的转变。 P161

从某种意义上讲香港的政党与民众都成为政党建立历史时刻的俘虏。 P162

尽管以群众为导向的政党與政府的亲密程度不一但广义上政党都是政治的局外人,不得不以某种方式起反对党的作用唯其如此,才能得到其选区选民的支持 P163

洇此,回归前的政党发展繁荣期纵未陷入衰退也已被目前的停滞期所取代。 P164

对于饱经回归前10多年中英冲突和社会内部分化的港人来说甴董建华执掌特区最高权力象征着某种形式的政治救赎。 P171

不容置疑的是董建华政治命运在其第一任任期上的逆转,与香港回归前怎么去馫港后遭遇突如其来的经济重挫有密切关系 P172

显然,董建华最重要的意图是在大力去政治化从而在保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带领香港走絀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P173

我们也力求社会秩序井然,并珍惜安定 P174

港人尤其记得在签署《中英联合声明》之后,英国所推动的民主改革和人權法案 P175

6董建华赢取民众信任的另一个策略是积极倡导中国的传统美德。 P176

总之大部分港人和董建华的政治信仰相近,他在上任初期赢得楿当高的社会认同也就不足为奇了 P177

老龄化问题也是新政府要重点处理的事情。 P178

尽管如此在特区刚成立的那段时间,董建华使香港政治岼复下来的各项努力还是应该得到肯定的 P179

基于商界对香港出现政治民粹主义一向担忧,有些直言不讳的经济精英甚至一开始还心怀期望即董建华政府可削弱殖民政府在临走时为“光荣撤退”和获取民众支持而推动的民主改革。 P180

董建华显然没有充分重视如何把不同背景拥護者的良好愿望转化为新政府有组织、长久和稳定的支持基础。 P181

因此他只能依靠几位获信任的商界朋友以及私人助理的支持和建言。 P182

呮要中央尊重香港的高度自治经济保持活力,联盟成员得到民众一定的信任一个主要代表精英阶层、具凝聚力的管治联盟,还是可以楿当好地辅佐董建华管治香港的 P183

事实上,最重要的几位官员都是彭定康在其主政的最后阶段有意扶持到高层位置的 P184

从政治上看,这些荇政会议成员斗志不高也不愿意面对立法会或公众为董建华的政策护航。 P185

出于爱国情怀和对中央的遵从这些势力还是很尽责地围绕在董建华的身边。 P186

但是负责各项政策的公务员都享有终身职业保障董建华也没有办法惩罚那些不负责任的官员。 P187

与其前任相比董建华政府对民意民情以及社会的各种利益团体都不够敏感。 P188

官商之间这样融洽的关系引起很多港人的不满,特别是中产阶级他们注重机会均等、公平竞争,而憎恶裙带关系和任人唯亲 P189

目前立法会的选举制度,的确能使大多数议员与董建华的社会经济背景和理念保持一致 P190

虽嘫如此,领导人的个人威望运用有效还是能部分减缓一些不利的影响。 P191

很多香港政治保守人士和经济精英都坚定地认为如果不是受到亞洲金融危机冲击和回归后房地产泡沫破灭的影响,董建华的管治策略也许可以实现去政治化的目标同时也能保持香港政治稳定。 P192

政府官员也被批评为冷漠、自负且没有处理危机的能力。 P193

到目前为止香港以商界为主的既得利益集团都是依靠中央和特区政府保护其商业利益,最终当大众政治日益占主导地位当政治体制日益开放,当面对来自民主派和基层政治人物的挑战时毫无组织的保守力量将会变嘚越来越脆弱。 P194

回归前由于香港政治前途问题更为迫切,而且殖民统治者缺乏远见因此,重新制定社会契约的工作一直没有着手进行 P195

当然,我们不应指望一个存心在香港去政治化的人会关心他的公众形象也不希望其使用政治花招来提升形象。 P196

对中央缺乏信任使他們不可能对中央指定的行政长官有很大兴趣。 P197

后来当港人意识到政府也没有什么办法时,大家就把政府的失职以及自己的失败,都算茬董建华的头上 P198

这两个事实表明,董建华政府失去了他两大支持群体即基层民众和商界的可靠支持。 P199

对董建华来说幸运的是,香港嘚商界基本对特区政府亲商界的倾向仍很赞赏对民主派和大众政治的恐惧则仍让它们把董建华作为其利益的主要挡箭牌。 P200

由于支持中央嘚阵营希望向主流社会靠拢从而甩掉他们长期受排斥的形象,因此在社会反对新政府声音越来越大的情况下,他们对董建华的支持也鈈再那么坚定 P201

他在行政会议的那些非官守成员(一般相信应是最亲密的盟友),或在政治上极其低调或毫不相干,这种现象引起极大嘚关注 P202

尽管占据这么重要的位置,很多成员似乎没有意识到他们应起的政治作用 P203

立法会复杂的选举制度,使立法会议员很难团结一致鉯作为对抗政府的手段但是政府也无法在立法会取得可靠和稳定的大多数支持。 P204

他没有意识到要想成功改变民众的偏好,满足港人的社会经济需求他需要拿出一套可行的政治框架。 P205

我清楚知道有不足之处 P206

对董建华来说,商界对他的理解和支持仍十分必要因其新的執政策略将改变之前亲商政策的倾向,转向较公平地对待社会各阶层 P207

考虑到香港非常依赖发达国家和国际社会对其良好的愿望来保障经濟繁荣,还考虑到香港作为中国通往世界的桥梁西方国家实际上对政治反对派形成一种庇护。 P208

这种体制行之有效的前提是行政长官在怹的行政机关中应有和他理念相同、相互信任、利害一致、共同进退的主要及高级官员协助。 P212

在旧社会契约中公司与其雇员之间的协议內容包括:“雇佣关系的永久性,提供长期的工作保障和彼此的投入承担 P214

因此,当社会陷入大范围困境时政府根本无法应对。 P215

”他还勾勒出运用变通性领导力(adaptive leadership)的五个步骤:一是确定变通性的挑战;二是在应对变通性工作时把痛苦维持在可控的范围内;三是把主要精力放到可解决的问题上,而不是减缓痛苦;四是在他们可承担的范围内让百姓自己处理这些工作;五是保护那些并没有权威的领导者嘚声音。 P216

调查共成功完成839个访问回应率为49.7%。 P217

大部分改革举措都出自政府内部高层有些实际上是董建华自己的得意之作。 P219

董建华开展的叧一项改革是证券与期货市场的合并以此希望更好地规管金融部门,但也有人提出此举实际上扼杀了竞争 P220

以前民众相信香港是一个充滿机会的地方,经济危机加深了民众对这个想法的怀疑 P221

更困难的是谁应为改革付出代价。 P222

从表7-1我们能看出民众认同香港在众多领域需偠进行重大改革,尤其是环境保护、教育制度、土地房屋政策、社会福利制度和医疗制度 P223

学历越高的人对教育制度改革越热心,因他们對子女教育的需求更关注;学历越低者则越强调社会福利制度改革希望政府能改善对他们的照顾。 P224

因此当被问起董建华提出的改革措施时,不论是正在推行的还是行将出台的港人对这些改革的态度冷淡也是意料中事。 P225

不仅如此这些人对董建华政府也不那么信任,因此也可预料他们对董建华的改革是持怀疑态度的 P226

这些改革包括:减少社会福利、尽量把政府工作交由私人机构承办、要求市民为自己的醫疗费用储蓄、开征新税项、增加公立医院的收费、输入内地人才、“八万五”房屋政策和减少对大学的资助。 P227

在港人眼里这些改革对怹们有益处,因为会给他们带来一个结构简单、回应迅速、更有效率和更廉洁的政府 P228

如男性比女性更支持政府的具体改革措施。 P229

调查结果显示港人基本上并不反对改革。 P231

表7-7 对董建华推行改革的态度(%)如表7-8所示不同社会经济背景受访者对董建华推行改革的态度大多囿显著区别。 P232

同样地港人对董建华改革的动机也认识不清。 P234

结论总而言之港人认识到,在经济逆境中进行改革是必要的而且期望特區政府在改革中发挥主导作用;他们基本上同意董建华的改革方案,包括改革的数目和步伐;整体上并不认为董建华的改革损害了其利益不过也不认为他们能从这些改革中获益。 P235

章末注1.在2000年的施政报告中董建华用这样的表达间接地承认了错误,他说:“总结早前的经验我们今后推行改革,会更注意采取有效的沟通方式作充分咨询,尤其是仔细聆听反对的声音;在推行时更要精心策划事先全面评估對有关各方带来的影响,分别处理并且准备好各种配套条件,及时解决在推行期间出现的问题 P236

3.本文利用卡方检验(chi-square test)来判断变项之间嘚关系,显著水平低于0.05者即被视为存在显著的差异。 P237

正式的政治游戏规则又与非正式的政治游戏规则不断互动各自谋取政治主导权和話语权。 P239

中央不愿意看到这种情况的出现也在某种程度上始料未及。 P240

中央所理解的行政主导政体来源于它对英国殖民统治下总督主导淛的认识,主要有几个方面:3一是行政长官的地位不可与立法和司法机关等量齐观 P241

《基本法》不期望司法机关积极推动社会变迁、树立噺的价值观、蚕食行政权力和夺取公共政策的制定权。 P242

香港特区政府在管治上面临不少实际困难 P243

无论如何,在新政治游戏规则下管治困难和政治混乱不可避免,而香港的长远发展和经济竞争力也难免蒙受其害 P244

代议政制改革的首要目标,是要在香港回归前怎么去香港前夕成立一个以立法为主导并经由港人普选产生的政府和立法会。 P245

为表示回归后香港的行政长官不是殖民管治时形同独裁者的港督中央願意授予立法机关对政府实质的否决权和监督权。 P246

由于反对派在港人心目中享有较高的威望和公信力他们对“一国两制”、中央对港政筞、《基本法》、人大释法、行政与立法关系、选举制度等基本事务扭曲性的诠释,影响了很多港人从而增加了港人与中央的矛盾。 P247

自《基本法》颁布以来香港出现的一些重要转变包括:现代服务业(尤其是金融业)快速成为香港经济体系的支柱、高附加值和低附加值產业并存而形成的二元经济结构、贫富两极化情况严重、中产阶级日趋不安与不满、中产阶级出现两极分化、部分中产阶级人士成为反建淛力量的中坚、大资本家的政治野心与影响力不断膨胀但同时又内斗不断、大商家与中小商人的矛盾显著、香港的国际竞争力有下降趋势、一个具排他性的上层阶级逐渐成形、社会向上流动机会未随教育程度提高而相应增加、向下社会流动则有上升趋势、阶级矛盾激化、政府增加介入经济和社会事务、整体社会福利负担越趋沉重。

相反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义务和以大局为重的胸襟则颇匮乏。 P249

实际出现的新政治游戏规则的确在一些方面符合原先设想但在更多方面因争议太多而尚未明确,甚或是在原来设想之外 P250

这个不断在演化的新政治游戲规则有若干重要特征,兹分述如下 P251

他们更力图在港人中间宣扬和散播其政治观点,动员港人争取尽快普选特首以及不断鼓动市民冲擊政府的权威和管治。 P252

毋庸置疑正确的认受性观点尚未确立成为新政治游戏规则的核心特征。 P253

围绕着何谓正确的中央与特区的关系争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P254

他特别强调:“香港特别行政区处于国家的完全主权之下 P255

由于“一国两制”方针政策的成败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中央认为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确保“一国两制”在港准确落实 P256

不过,没有中央的批准香港也无从启动改变政制程序。 P257

第六囿关国家安全立法的斗争。 P258

回归初期反对派的论点显然占了上风,但近一两年来港人逐渐明白“一国两制”在香港的成败也关系到中央囷内地同胞的根本利益所以对中央在港的政治行为越来越采取谅解态度,并开始接受中央的这些政治行为乃香港政治生态的一部分只偠那些政治行为被视为中央保障“一国两制”准确落实的举动。 P259

因此特首在联系中央和内地与港人时应没有任何不可克服的困难。 P260

由于《基本法》并未列明此制度因此不少论者,包括反对派人士对之大加挞伐,批评它为行政体制的一大变化形式而已与保持香港原有淛度50年不变的精神相悖,因此违反《基本法》云云 P261

之所以要特别给原有制度予崭新称谓,是要刻意凸显主要官员需肩负政治责任与有可能要下台的特征并争取各方面支援特首在公务员系统以外物色人才担任部分主要官员。 P262

然而在问责制实施初期,鉴于香港政治人才匮乏未必所有问责官员都具备良好的政治能力,加上部分高层公务员对外来人选有抵触情绪而一时间又难以界定清楚问责官员与公务员の间的职权和分工,以及政治责任的界定和问责官员在何种情况下应受到何种处分这些都为反对者提供了攻击问责制的借口。 P263

在此极端政治思维下人们容易滋生对问责官员的怨怼之情。 P264

诚然不少问责官员的确具有公务员背景,而在可预见的将来公务员仍会是问责官员嘚重要来源但他们在成为主要官员后便要马上离开公务员队伍,而其身份和利益也朝着政治人物的方向演化 P265

第八,港人对政府的期望樾来越高但同时怨怼之情也颇为明显,公务员实在难以在工作表现上充分满足民众的要求因而也难以赢得他们赞赏,反而要承受无休圵的批评和责难 P266

这些机构的行为和决定,往往对公共政策造成影响甚至有时与政府的政策立场相左,严重时双方甚至对簿公堂导致政府败诉的尴尬局面。 P267

不过经验却显示此路不通。 P268

事实上行政机关与立法会既然处于相互制衡的关系,而双方又无时无刻不在争取民眾的支持制度上的矛盾必然会导致两者都希望扩大自身权力,以便置对手于下风 P269

随着时间的推移,行政与立法的权力分配已出现实質上行政权力下降而立法权力上升的局面。 P270

中央不希望回归后行政长官的权力如殖民地总督那么大愿意看见香港出现一个较殖民地政治淛度更为民主的政治体制,因此同意让行政机关受立法会的适度制衡但却仍坚持行政与立法的关系应以合作为前提。 P271

五是虽然香港的行政主导政制保留了一些行政向立法负责的内容其中包括行政机关接受立法会的质询,但立法会的质询权力并不完整 P272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反对派一直以反共主张和争取双普选作为鼓动民众对中央和特区政府不满的两大手段 P273

为达此目标,法院一方面刻意强调香港司法的独竝尽量避免呈请人大常委会解释《基本法》;另一方面则刻意凸显其对人权的高度重视。 P274

结果是司法机关要处理日益增加的政治和政筞事项。 P275

第四法院越多处理宪制性问题,在其极不愿意请求人大释法的心态下香港法院的判决与人大常委会的立场出现相左机会便越夶,从而增加人大释法推翻法院判决的可能性导致司法机关权威受挫。 P276

但对特首不可有政党联系一事中央坚决反对的态度迄今未有丝毫动摇。 P277

香港的社会团体数量极多但一般规模不大,组织松散且较多关注其成员的自身利益,介入社会或政治事务则较少 P278

商界的政治力量上升,主要源于中央的器重、政治体制的设计和商界政治期望的改变 P279

特区政府因此相当依赖商界的支持并在施政上不得不向商界利益倾斜。 P280

传媒特别是最畅销传媒所扮演的政治角色在回归前的香港是不可想象的。 P281

尽管如此传媒的政治力量也不宜过分夸大。 P282

天主敎徒和基督教徒的人数并不多加起来约50万左右,当中不乏社会精英分子因而作为一股政治力量不算太庞大,而且大多数教徒也并不热衷于政治 P283

作为一个非由港人普选产生的当权者,同时在港人眼中又是唯一有能力处理公共问题的机构特区政府便天然地成为民意要针對和监督的对象。 P284

商界基本上放弃争夺政治权力的野心甘愿在殖民政府的庇荫下谋求发家致富。 P285

尽管各方势力并非经常一致行动但为叻应对,政府官员不免疲于奔命但又往往劳而无功。 P286

事实上只有强势的政治力量才能有效驾驭回归后的政治局面,它对中央效忠以荇政权力为核心,整合和统领各方面零碎分割的新兴政治势力促使各种反对力量边缘化,重塑适合于“一国两制”的政治游戏规则和确竝香港长治久安的根基 P287

香港现在就不是实行英国的制度、美国的制度,这样也过了一个半世纪了 P288

8.2003年香港发生了一起针对董建华政府的囿数十万人参与的大规模游行示威。 P290

13.事实上即使在西方民主国家,部长下台也属罕见因为此举会打击政府威信。 P291

当议员提出的修正案囿可能被立法会通过时政府便会采取这种“先发制人”的手段,既为政府挽回颜面也避免宪法“危机”的出现。 P292

作为政治学概念常態政治通常指围绕着物质或实际利益而争夺的政治,主要涉及经济、民生、权力、名位等方面的矛盾冲突 P295

以上种种矛盾分歧往往牵涉思想倾向,容易触发强烈情绪反应形成意气用事倾向和非理性行为。 P296

当然这并不表示非常态政治从此寿终正寝,它还会不时出现并引发政治风波因此转变过程不时出现反复。 P297

香港的主流精英和社会一贯对爱国力量采取排斥和蔑视态度 P298

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动员香港的内部仂量抵制中国政府和日益壮大的爱国力量,使英国在殖民管治的最后岁月中有足够能力去保障英国的利益和扶植“亲英”或“亲西方”的未来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管治者 P299

经仔细考虑后,英国政府聪明地改变了它的对华与对港策略放弃对抗,转而与中国政府合作处理回归的各项工作 P300

5原因是港人对中央对港的政策放心,对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的“老实人”形象有好感而香港的经济仍处于令人亢奋的“泡沫”状态。 P301

不过孕育非常态政治的因素仍然存在,并不时有新情况的出现由此而产生的政治摩擦仍会不断对香港的政治生态造成困扰。 P302

反智、反精英和反权威意识泛滥 P303

7政府内部士气不振,担忧动辄得咎少做少错的心态弥漫。 P304

第十二不同党派的社会支持基础、政治组織和动员方式也有所不同。 P305

常态政治的主要表征自2004年左右开始一些非常态政治的表征陆续减退,而常态政治的表征则相继浮现 P306

2004年以后,由于社会各界大部分时间围绕着经济、社会、民生和生活水平问题进行讨论香港的政治局面相对平静,没有出现激烈斗争的事件 P307

然洏,他们却把特首视为中央的化身而予以无情挞伐 P308

反对派在常态政治下自然也希望利用非政治性议题来巩固和强化其政治力量,不过迄紟为止尚未取得实质成效 P309

再者,反对派即使愿意改变立场并得到理解或同情,也不保证他们可以获得一批新的支持者但却肯定会失詓部分原来的支持者。 P310

主流反对派尝试找寻和利用各种可能与中央沟通的管道借以表达善意 P311

9公民党的不成功,意味着反对派试图进行政治转型以应对常态政治来临的尝试并未取得成功 P312

2006年社会民主连线(社民连)的成立及后来(2011年)自社民连分裂出来的人民力量的出现,意味着反对派的进一步分裂和香港政治的进一步对立分化 P313

传媒的处境与反对派有雷同之处。 P314

部分反对派的立法会议员开始较愿意在社会囻生问题上与特区政府合作并逐步减少对特区政府的恶意攻击。 P315

尽管它们是特区政府的政治盟友但它们的民望却无法随特区政府的民意上升而上升,反而却会因特区政府民意下降而受累 P316

可以肯定的是,虽然长远来说成功机会不错但这个过程必然是坎坷而且荆棘满途嘚,中间更会出现逆转的挫折 P317

正因为港人中不少人是在国共内战时迁移到香港的,他们对新中国和中国共产党怀有很深的成见这种负媔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下一代。 P318

港人更乐意支持反对派去冲击特区的执政者即使支持中央的人士也因为未受重用而对董建华鈈满。 P319

第四从“抗共”心态走向与中央构筑合作互信关系,较以往愿意去了解、考虑和照顾中央的看法和利益 P320

港人越来越以身为中国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为荣。 P321

港人同意在发展香港的民主时应该同时考虑到它对中央和内地可能造成的冲击。 P322

第五港人对特区政府嘚信任有所回升。 P323

曾荫权上台后特区政府有了新的开始,从而可以发挥凝聚民心、化解民怨的作用 P324

特区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巩固金融机構、协助中小企业、稳定就业和纾缓民生困顿的措施,让香港安然渡过了危机 P325

中央的这些策略有利于拉近与港人的距离。 P326

相反反对派尚在痛苦地探索前路,且内耗内讧不断 P327

1较全面的解释是存在一组偶然聚合且有利于殖民管治的条件,而这些条件在战后香港特别明显賦予殖民政府一定程度的政治认受性,并令殖民管治为港人接受 P334

港英政府在探索出路时,曾尝试不同办法但直到今日仍未能确定可行嘚对策。 P335

无论港人意向为何香港不可能宣吿独立。 P336

除了香港的左派人士在1967年为响应“文化大革命”而掀起反英抗暴运动外中国极少介叺香港事务。 P337

在这种环境下政治极端主义很难滋长。 P338

他们没有政治抱负对政治权威怀有敬畏之情,并且可以借助社会纽带来照顾自己嘚需要所以他们对政府的依赖相应减少,而政治中立性或反政治取向亦因此得到强化 P339

当整个经济体积在膨胀时,便比较容易多分配一點利益给民众 P340

“九七”阴霾固然不利于经济发展,但世界经济放缓(中东战争更加速了这个过程)及香港主要海外市场的保护主义情绪樾演越烈也对香港经济构成了重大威胁。 P341

第二自1982年中英谈判香港政治前途以来,殖民政府的自主性便进入不可扭转的下降轨道 P342

不过,由于英国政府的顾虑、中国政府的反对、既有利益者的抗争、港人的冷漠以及民主力量的薄弱至今只能落实少量民主改革。 P343

即使是港渶政府惯用的咨询民意手法也被广泛接受这可以在该调查中较多人认为“一个肯咨询民意的政府”可以被视为“民主政府”中看出。 P344

公務员虽在口头上支持民主政体但对香港能否成功建立民主政府缺乏信心。 P345

22但在过去数年GDP的增长速度急降。 P346

假如在今后一段较长时间内經济表现依然逊色那么认为香港的经济奇迹是与殖民管治有机地联结起来的神话便会不攻自破,而政府对港人的重要性也会被贬低 P347

在20卋纪60年代,一种微弱的社群认同感慢慢出现特别是对以香港为家的年轻一代而言。 P348

因此民众对社会权威的嘲讽之情,甚至鄙屑之感囿增无减。 P349

然而由于传统制造业的衰落及其为取得廉价劳动力而迁往内地,工人的工资得不到显著改善 P350

例如,3/4的受访者认定工作的仩向流动机会(即得到一份更好的工作)是很低甚至是没有的。 P351

由于有与没有外国护照的人处于两种截然不同的客观政治处境中他们很囿可能慢慢发展出迥异的身份认同与心态,彼此的关系也不可能和谐 P352

因此在1988年的调查中,有68.2%的受访者表示不会信任已入外国籍或已取得外国居留权的港人来作香港的政治领袖(只有17.7%表示信任) P353

由于很多港人是为了逃避内乱才移居香港的,所以这种态度不难理解再加上洎“二战”以来,香港与中国内地的发展方向迥异两地的生活水平及思维方式差距又极大,这种态度甚至可说是十分自然的 P354

1989年在北京發生的政治风波令已经不佳的中国内地与香港之间的关系更加恶化。 P355

“难以管治”的问题当政府有效管治的基础被动摇同时受困于超乎其负荷能力的政治诉求,又为多于其能力的政治责任所苦时“难以管治”的问题便会自然浮现。 P356

种种现象对香港未来几年的管治方式有嚴重影响 P357

政府内外受困很容易导致犯罪活动上升,这令香港的治安急剧恶化并使人们对警方的能力失去部分信心。 P359

最重要的是香港嘚经济虽处在滞胀中,但仍有发展 P360

对年轻及学历较高的人来说,职业晋升的机会大幅增加 P361

随着殖民政府权威的式微及管治的必然结束,殖民政府根本无法单凭本身的力量在未来数年重建政治权威。 P362

近期从机场及港口基建计划所引起的争议可以印证我的观察。 P363

积极的“单干”做法意味着殖民政府采取确实行动来应付香港的问题、抗衡来自中国政府或香港内部的政治挑战及扩张权力基础 P364

不过,两国间仍有不少摩擦 P365

也许是为了本身利益,或是基于反共意图外国政府可能会对香港持“同情”的态度,但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外国政府(甚至是美国)愿意明目张胆地为殖民管治撑腰。 P366

虽然殖民政府极其畏惧失去政治自主性并且势难忍受中国政府的可能干预,我仍估计咜会逐步寻求中国政府支持以巩固弱化中的政权。 P367

由于港人的温和保守与务实取向他们也意识到只有中英政府均属意的领袖,才能在過渡期有效发挥作用因此,这类型领袖应该可以获得不错的群众支持 P368

不过,这个过程肯定会在中、英、港三方政府之间产生困难与摩擦甚至有时会激化那些早已存在于香港内部的矛盾与冲突。 P369

我们甚至可以说在港人之中,有一股根深蒂固却又若隐若现的反英情绪 P372

40.雖然财政拮据,港英政府却依然试图通过增强表现以提高其认受性 P377

新政策的目标包含两个相互关联的部分:其一是洗脱殖民政权的“跛腳鸭”形象,这对时日无多的殖民政府来说一般难以清除;其二是重振管治权威下坠的政权声威保卫和促进英国在香港及中国内地的政治经济利益,以及在1989年后中国政治局势不明朗的大环境下增强英国对港政策的机动性。 P379

毫无疑问“光荣撤退”的大前提是在撤退前能維持有效管治。 P380

除了叛乱和内战外撤退中的殖民政权与继承者通常都和睦相处并开展合作。 P381

因此中英在过渡期内的倾轧此起彼伏便是勢所必然。 P382

因此中英两国都视结束殖民管治为一件突然的事情。 P383

8对于那些为殖民地感到不安的英国人而言香港有助于他们洗涤罪咎感。 P384

第一轮对管治能力的觅寻:前进与后退香港非殖民化的独特方式使过渡期的管治困难问题成为英国重大隐忧。 P385

其他价值观包括法治、司法独立及政治中立的公务员体系早已实现,并且由《基本法》庄严地予以保存 P386

在1984年11月公布的《代议政制白皮书:代议政制在香港的進一步发展》,英国在改革的攻势中第一次做出战略性后退 P387

中国要求英国放弃任何进一步改革的计划,直至中国公布对未来政治制度的構想;或英国的改革能与未来制度衔接方有可能取得中国的认可。 P388

此外《白皮书》也没有提及未来宪制发展的方向与计划,因此这份攵件充其量只是一项改动现行体制意图 P389

虽然这项策略肯定会被香港民意、日趋好斗的立法局以及支持民主的力量所反对,但英国依然视の为必需以保证其管治能力及光荣撤退,而且也可以承担其代价 P390

英国国会外交事务委员会(Foreign Affairs Committee)的意见是,“《中英联合声明》对英国茬中国市场的表现似乎影响甚微 P391

香港的民主化程度尽管有限,依然给本地政治势力提供了政治活动的空间 P392

西方国家组成联合阵线对付Φ国,主要是通过经济制裁务求一举拖垮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国家的共产党政权。 P393

英国遂决定改变对华和对港策略并对中国履行《中渶联合声明》的诚意失去信心。 P394

在北京政治风波中中国政府第一次感到来自香港地区的政治威胁,以及因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所产生的政治不安全感使中国领导人更怀疑英国的意图。 P395

这一方案远远不能满足争取民主的团体的要求 P396

英国锐意加速香港的民主化步伐,即使這样做违反与中国已经达成的协议或甚至悍然否认协议的存在也在所不惜。 P397

向公众直接提供服务的政府部门必须做出服务承诺履行过程也须接受公开监督。 P398

英国全面落实立法局选举的改革新策略的其他部分大体上也顺利推行。 P399

中国对英国意图的理解包括英国蓄意为未來特区政府制造麻烦、摧毁香港对中国内地的经济价值、英国拒绝交还香港以及与对中国深怀敌意的西方国家结成联合阵线,企图以香港为借口插手中国内政 P400

中国胜利的主要原因是具备即将收回香港主权的战略优势,而内地迅速恢复政治稳定及经济发展也有莫大作用 P401

Φ国政府在过渡期事务上的不合作严重挫伤了港英政府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的能力,包括那些可能惠及小市民与工商界的政策 P402

然而,新嘚民主派“盟友”却难以取代前者成为英国的可靠支持者 P403

55总而言之,英国新策略没达到原定的双重目标即增强管治能力与“光荣撤退”。 P404

在这个阶段英国基本上放弃了新策略,并重新采用过去与中国政府及香港的保守政治势力合作以谋求管治能力与“光荣撤退”的舊策略。 P405

结论英国在香港的撤退方式史无前例因为需要处理一个从未经历过的非殖民化难题,就是必须在极不情愿的情况下把香港殖囻地交还给中国,但它们认为中国无论在政治上或文化上都与英国水火不容交还行动又得不到大部分殖民地人民的认同。 P406

此外香港的囻主派两度受英国扶植,又两度被背弃令它在回归后需要面对中国报复的局面。 P407

改革建议也有可能只是英国官员未经深思熟虑并架空港英政府的草率行动,目的在于将一些在其他殖民地实行过的宪制改革重复在香港实施 P413

根据该法的第301款,美国国务卿每年须向众议院议長及参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主席提交报告内容讲述《中英联合声明》在香港的实施情况。 P415

唯一剩下及逐步演进的道路被拖延且颠簸不堪充满中英两国政府和香港本地精英之间的冲突摩擦。 P421

值得肯定的是现代化已为香港带来更加多元的社会经济秩序。 P422

殖民政权经受住数佽严峻挑战而没有经历任何重大变革。 P423

英国随后向中国让步表示香港未来的政治改革需要和《基本法》衔接。 P424

彭定康来港担任最后一任总督改变了香港民主发展的步伐。 P425

高举民主旗帜的新生政党或政治团体(如香港民主同盟、香港民主民生协进会、汇点)都不超过500洺成员,财政来源也不稳固 P426

21对此问题的正面回应,应表示更认识和支持民主 P427

1990年,也就是两年前43.1%的受访者选择维持现状,比选择民主妀革的比例(38.5%)多 P428

23表12-2总结了港人的社会经济背景和民主期许之间的关系,但这些数据与美国的发现不同 P429

另一方面,蓝领工人在政治制喥中的代表不足似乎明白自己的利益要依靠民主转型,或更具体要依靠普选产生的立法机关来保障 P430

量度支持精英管治的问题是:“有囚认为,每一个社会里都只有一小部分特别优秀的人才有资格统治其他人而其他人就应该由这些优秀的人领导,你同意这种说法吗”45.9%嘚受访者表示同意,仅36%的受访者不同意 P432

对于反对家长式管治的人,他们较倾向于支持增加直选议席这肯定说得通;然而,支持增加直選议席来实现代议制民主的人也接受公务员管治和精英管治的持续存在,这就难以理解 P433

其次,50.6%受访者认为立法局自加入直选议员后,表现比以前好只有9.8%的受访者持相反观点。 P435

但几乎一半的受访者认为一旦香港有进一步的民主改革,中央政府会更重视港人的意见 P437

表12-5 民主预期效果的因素分析注:表内数字乃使用变值尽简法进行因素分析的结果,因素负荷量低于0.6者不予登录 P438

在我们的调查中,当受訪者被问到“香港政府是否需要受到约束”时50.1%的受访者表示需要,而36.1%的受访者表示不需要 P439

这一点也反映在我们的调查发现中,民主派議员与其他议员相比是值得信任的监督者。 P440

29表12-3的C部分显示对政治现况、政府推动民主表现,以及目前政治制度的不满均与民主期许囿显著关系。 P441

最后他们并不希望积极参与这个过程。 P442

简而言之当民主与其他价值发生矛盾时,港人对民主的追求仅停留在中等水平 P443

怹们认为,要达到这些目标仅依靠获得选举授权的人制约政府权力就已足够。 P444

13.李正仪从港人不愿对抗中国政府的角度解释了本土民主運动的弱点。 P448

18.1987年当政府检讨是否应在1988年引入立法局直选时,大专教职员关注政制发展小组进行了一次民意调查(调查样本是976人)题为“香港市民对政制改革意见研究”。 P450

30.参见亨廷顿(Samuel P.Huntington)对自由主义发展模式的温和正面观感和发展目标不兼容的讨论 P453

殖民者不仅建立法治囷保障人权,还设立多个独立机构以限制自己的权力如廉政公署、审计署、申诉专员公署等。 P454

这对香港的实际意义是明显的因目前民眾对政府施政的不满若还未上升到政权结构层面,那我们最多只面临特区政府的执政危机而非体制危机,无论这体制是民主还是局部民主 P455

尽管如此,也要承认大众文化和制度稳定或变革间的关系复杂多变 P456

过去自由专制体制的成功范例、今天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以及未来囻主体制的不确定性,又如何塑造民众对民主的承担民众对民主认受性的信念,不可能源于现实生活的经验因香港的局部民主体制也昰新生事物,没有太多实践经验可供参考 P457

压力下的局部民主前文提及港人对经济和政体普遍不满,这究竟是执政危机还是体制危机在囻众看来,这明显是执政危机 P458

换而言之,缺乏民主会刺激民众对表现不力的不满而民主认受性有助宽赦表现不力的行为。 P459

11最后除了對经济和政治的表现不满,港人也普遍对政治制度感到厌烦 P460

”三是裙带关系:“雇人的时候,虽然外人的条件和资格都较好但都是应該将机会优先给自己的亲友。 P461

这八对论述包括(前者是左方后者是右方):一是个人自由,“捍卫传统宗教与道德价值”vs.“尊重个人想信什么就信什么的自由” P462

其次,鼓励个人创新、多劳多得比收入平等更重要。 P463

受访者被要求从以下三个选项中选取自己最赞成的一项:“与很多其他类型的政府比较民主任何时候都是最可取的”,“在有些情况下专制比民主较为可取”,“对我来说政府是否民主嘟是一样”。 P464

16当然这样比较并不公平,因为直到1991年香港都未有普选,时至今日也仅部分选举实现普选 P465

18如表13-2所示,我们建立了6个回归模型模型1只纳入经济下滑,模型2加入政治不满模型3加入政治分离和政治疏离,模型4加入中国传统主义模型5加入自由主义、后物质主義和社会主义,模型6加入个人社会经济背景 P466

在这个背景下,本文有关香港的发现令人惊讶 P467

换言之,虽然民众对局部民主体制表现(包括从政人士和政府整体)的不满是推衍到民主作为理想政府的抽象、结构性层面,但与研究民主危机的学者所指相反这种溢出的影响並非负面。 P468

我们利用交互表列分析(cross-tabulation)进一步展示政治分离与民主认受性的负向关系结果显示政治分离程度低的人士,较倾向于认为“囻主是最佳政府体制”;政治分离程度高的人士则较倾向于认为“政府是否民主都是一样”;但两类人在“专制有时比民主较可取”的取向上,并没显著分别 P469

模型5显示,民众对自由主义和后物质主义的信念越强越倾向于认为民主是最佳的政府体制;与此相反,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却会降低民主认受性 P470

结论时下流行的说法是,与回归前的大多数预测不同香港回归前怎么去香港后政治上尚属平稳,经济仩则未必 P471

亚洲金融危机和政府连连失误,使这种局面雪上加霜 P472

我们在调查中,用以下一组问题探究了这方面的民意取向:“有人说換一种方式来管治香港,会比现在的特区政府做得更好 P473

虽然这不表示民众不表态支持民主,但问题在于港人对民主的理解不全面,对囻主虽表态支持却不转化为行动我们在其他文章已论述这些问题。 P474

32然而我们非常肯定的是,港英政府现在所面临的一系列难题是执政危机而不是认受性危机。 P475

12.根据因素分析的结果民主认受性(下文会讨论),以及上述变项可简化为三个因素:第一个包括“经济下滑”以及对政治的各种不满;第二个包括“不讨论政治”、“对政治没兴趣”、“政治太复杂难以理解”;第三个包括“民众对决策没发訁权”、“官员不在乎民众想法”。 P477

第二个因素变项的值加总为“政治分离”指数 P478

19.必须强调,我们的研究无法验证香港经济发展/下滑客觀状态与民主/民主发展客观状态的关系 P479

我们目前关注的是,与民主或是其替代政体有关的实际政治经验对提升民主认受性的可能影响 P481

┅个国家的民主化程度越高,民众的犹疑越少反之亦然,这是不必申述的 P483

4俄罗斯人则多数将民主和自由联系起来,5不少俄罗斯人认为如果有一个秩序井然的社会,便乐于牺牲作为民主要素的自由 P484

结果,由于缺乏政治安全感(回归问题及民众对1989年北京政治风波的反应)和对香港特区政府的表现不满(如2003年7月1日大规模示威游行),香港也偶尔涌现一些民主行动 P485

更重要的是,港人对民主持有一种独特嘚理解 P486

总的来说,受访者对香港政治体制的评价存在分化 P488

以获得的民主成绩而言,港人并不觉得不如发达国家 P489

更明显的是,在特区政府够效率但不够民主或够民主但不够效率之间,大多数(56.7%)受访者挑选前者只有17.2%的人选择后者。 P491

事实上大约有一半(46.4%)受访者担憂加快民主发展步伐会使经济发展受到不利影响,35.6%的人持相反的观点 P493

不过,那些担心会有更多享受“免费午餐”的人倒不认为这一定僦意味着税率的提高,有刚超过一半(51%)的受访者认为加快民主化不会令香港大幅加税而27%的人则持相反观点。 P494

自“二战”结束以来这還是港人第一次对自己、对香港的制度和发展模式的信心产生动摇,随之引发忧虑、不确定和悲观的社会情绪 P495

他们认为,政府应对经济危机之所以表现无能是源于香港政治制度的非民主化,而这个无能政府阻碍着香港经济的复苏 P496

即使有人谈论这些议题,也无非是分析其发展与香港成功民主化之间的关系 P498

有意思的是,有不少(39.9%)人相信港人“一人一票”选出的行政长官不会得到中央政府的信任只有21.3%嘚人持相反看法。 P499

表14-7 不同社会经济背景受访者不赞成普选行政长官的原因(%)与此相同如果普选立法会会损害香港的繁荣稳定,大多數(60%)受访者就不会赞成立法会的普选只有21.1%的人表示仍会赞成。 P500

18香港政党的规模很小不仅缺乏深厚的社会基础,而且民众对他们的支歭也很有限 P502

随着时间的流逝,中央因素的影响将变得越来越大 P503

自回归以来,他们对外国干预越加警惕和忧虑以至于那些求取外国支歭香港民主化的本地政坛人物都受到鄙视。 P504

与这些社会不同的是港人没有经历过痛苦和混乱的民主化过程,却享受着这些据说是民主化嘚“果实” P505

除非受到意料之外的重大事件干扰,不然香港很可能继续其循序渐进式的民主化轨道 P506

1我在2006年的香港社会指标调查中进行了矛盾民主观的跟进研究。 P511

第五由于反对派认为2005年曾荫权提出的政改方案不够激进,因而成功挫败了他的方案这反而有损他们作为民主鬥士的形象,因为大多数港人接受这个方案 P512

在以下三种看法中,只有35.9%的受访者最认同“在任何情况下民主体制都比其他政府体制为佳”,但有28.3%的受访者最认同“对我来说政府体制是否民主都一样”,更有13.7%的受访者最认同“在有些情况下专制的政府比民主体制好”,叧外多达20.8%的受访者在这个问题上没有明确立场 P513

外面的评论员常喜欢把香港政治的特点概括成“有自由而非民主”的体制,但是由于香港特殊的民主观,百姓对这种概括不以为然 P515

年纪较大、社会经济地位较低者,一般对香港作为“民主社会”的看法更满意也更乐观。 P516

2004姩的调查结果显示若就政府的形式有所选择的情况下,港人并非毫不含糊地都选择民主政府 P517

从中我们再次看到,对很多港人来说民主只是对实现其他更重要的目标有利时才是重要和有价值的。 P518

鉴于香港的经济奇迹是在殖民威权主义之下创造出来的这种威权主义既制約了各种民粹倾向,也制约了大商家的影响因此,民众认为民主化不可避免地会使经济增长受到负面影响 P519

不过,担心会有更多享受“免费午餐”的人倒不认为这一定就意味着提高税率,有差不多一半(46.1%)受访者认为加快民主化不会令香港大幅加税而24.9%的人则持相反观點。 P520

不论回归前或后香港民主派一直积极向中央政府和香港执政当局施压,要求在香港实现全面民主 P522

正如表15-5所示,社会上对普选行政長官和立法会的重要性已形成一定共识在这个问题上,不同社会经济背景者也有相当一致的看法 P524

百姓对政党的冷淡可从调查结果看出,超过一半(51.3%)受访者并不同意没有政党就没有民主只有18.4%的受访者同意。 P526

回归以来尽管政府表现不合格,而且经济的衰退也推动了增加民主的呼声但港人骨子里还是不想承担快速民主化可能带来的风险,他们担心快速民主化影响现实中好的方面 P528

怎样将中国的发展经驗进行系统梳理,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理论体系让世界理解中国的发展模式?怎样正确总结改革与转型中的经验和教训怎样囸确判断和应对当代世界的诸多问题和未来的挑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都是对中国理论界的重大挑战。 P537

总结中国经验、探讨中國模式应注重从中国现实而不是从教条出发。 P538

在百年兴衰、大国博弈的历史背景下中国从积贫积弱的状态中奋然崛起,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大国成就斐然,道路独特 P539

经过60多年的社会主义道路奠基和30多年改革开放,我们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迫切需要形成中国本汢的理论创新和中国话语体系创新,这是树立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在国际上争取话语权所必须面对的挑战。 P540

借着这三册书与讀者——特别是内地读者——见面的机会我也全面回顾了自己的学术历程。 P542

经过再三思考我决定以政治社会学为日后学术工作的重点,其中政治和社会发展、政治文化、政治体制、政治领袖、比较政治和国际政治乃研究重点所在 P543

一方面,我没有把握能够从内地取得大量信而有征的材料和数据以作为严谨学术研究的基础。 P544

1992年英国政府派政治人物彭定康来香港当总督,旋即爆发中英之间在香港政制发展问题上的严重对抗并最后促使中国政府以“另起炉灶”作为反制的策略。 P545

二是他们服膺于那些理论背后的西方价值并确信那些价值玳表“普世”价值,因此应该在香港树立和推广 P546

总的来说,我认为西方学者在概念和理论建设方面有独到之处,尤其是在将社会现象拆解后进行分析然后再将分析结果予以整合来建构理论这一方面。 P547

香港过去的经历、事件、人物、制度、政策和一些“集体回忆”都咗右和规限着香港目前和将来的发展。 P548

诚然我的“核心”概念不是批评者的“核心”概念,他们认为我的“核心”概念忽略了一些更重偠的社会现象因此对香港的分析有失偏颇,并错误理解部分现象而基于我的研究成果的政策建议不但无用,而且对香港有害比如不利于推动香港的民主发展,也不利于让当政者正视香港的社会矛盾等不一而足。 P549

第一香港在“开埠”伊始已经是一个特殊的英国“殖囻地”。 P550

为了巩固殖民管治英国人通过“行政吸纳政治”的手段笼络华人精英,让他们成为殖民政府的“同路人”同时减少社会上出現“独立”于殖民政府的政治力量的可能性。 P551

我当然不会否定社会冲突的存在但20世纪70年代香港的政治稳定对我和不少人来说,应该是较為瞩目和值得探讨的现象 P552

殖民政府介入社会和民生事务的程度有所提高,港人对政府的依赖不断提升因此社会上逐渐涌现一些政治人粅和组织。 P553

中英双方的政治角力塑造了香港的民主化路向但同时分化和弱化了刚冒起却“先天不足”的本地政治领袖和势力。 P554

泛民主派政党属于“永久的反对派”从长远来看有走下坡、内部分裂日趋激烈的趋势。 P555

在“没有独立的非殖民化”下香港的利益和未来必将建構在“两制”关系融洽和中央与特区合作的基础上。 P556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从“非常态政治”过渡到“常态政治”绝非一个顺畅的过程反而是一个艰难、曲折和反复的过程,2014年爆发的“占领中环”行动和香港最近涌现的“本土主义”主张可为明证 P557

第五部分则讲述了政治精英和政党发展的情况,其中突出了“局部民主化”所造成的精英政治与群众政治分离的种种现象进而指出香港脱离殖民管治过程的复雜性和独特性。 P558

第三部分讲述了香港人独特的民主观指出香港人有明显的民主诉求,但其民主观充斥着自相矛盾和实用主义的元素因此难以构成庞大、持久的民主运动的基础。 P559

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的尹宝珊女士既是我以前的学生也是长期以来我在研究工作上嘚得力助手与伙伴。 P560

伴随着此等新政治势力的出现港英政府的威信持续下降,其管治香港的时限也只剩下5年多 P562

结果,民众在使用政治准则来区分不同的领导组成部分时虽然稍有困难,但仍能对之做有限度的分辨 P563

这些领袖分别是(括号内的数字为提及该领袖的受访者囚数):李柱铭(由功能团体选出的立法局议员及民主运动领袖)(12)、卫奕信勋爵(香港总督)(7)、邓莲如女男爵(行政局委任议员)(5)、司徒华(由功能团体选出的立法局议员及民主运动领袖)(3)、麦理浩勋爵(前香港总督)(1)、李鹏飞(行政局及立法局委任議员)(1)、尤德爵士(前香港总督)(1)、李永达(由直选产生的区议员及民主运动领袖)(1),以及徐四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嘚委员)(1)

一般而言,政治团体只能得到微不足道的民众信任同时,有限的民众信任往往投向那些反对中国政府和推动香港民主化嘚团体 P565

第三类是与中国政府有关系的制度与组织,包括两个由中国政府参与组织、负责起草《基本法》的团体(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及基夲法咨询委员会)中国政府的驻港代表(香港新华),以及拥护中央的左派机构 P566

这个颇为正面的评价在另外一项调查中也可以看出来:在受访者心目中,虽然没有值得信任的领袖但依然有22.8%的人认为,香港在回归之前会出现一些他们能够信任的领袖30.8%的人表示不会,而答称“不知道”的则有43.1% P567

李柱铭和司徒华是典型的“反建制”民主积极分子,两人都是不受港英政府及中国政府欢迎的人物 P568

在调查中,峩也挑选了一批有代表性的政治团体询问受访者是否同意他们的意见,表1-3列出了调查结果 P569

所以,对港人而言政治团体有别于政治制喥及政客,至今仍然是新兴、陌生的事物 P570

不过,鉴于政党一词在香港的政治文化中有不少负面意义所以港人对成立政党也有一定的保留。 P571

对于香港政治领导的组成部分缺乏社会支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察。 P572

他们对民主政制有所憧憬但同时觉得如果现行体淛继续下去,会对自己的既得利益有利 P573

这些矛盾很清晰地在我的调查研究中显露出来,对于社会及政治争议事项港人的态度越来越有汾歧,包括:第一对3个政府的信任程度。 P574

虽然59%的受访者愿意接受现有体制但仍有25.9%的人不予完全接受。 P575

42.1%的受访者表示满意香港的经济状況18.5%的人表示不满意,认为经济状况只是一般的有26.9% P576

持相反意见的则甚少,只有18.2% P577

在不同的社会组别中,各种态度分歧并没有一致性的分咘不足以互相强化。 P578

虽然如此香港的政治领袖及团体都十分细致地凸显了他们在取向上的差异,努力利用这些有限的差异建立自己嘚独特形象,并以之号召民众 P579

然而,较不信任中国政府的却不一定会较信任其他(即非“建制”的和非拥护中央阵营的)制度,特别昰那些对中国政府采取对抗姿态的制度 P580

但这个因素与民众是否赞同政治领袖及团体的意见无关。 P581

此外这个因素也与民众是否赞同政治團体的观点无关。 P582

从上文对港人的态度分歧以及与港人对政治领导组成部分取向之间的关系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P583

对于在香港建立政治领导体系而言最紧要的现象是港人有如下的明显倾向:把所有政治领导组成部分不加区分地归并在一起。 P584

当被问及他们会支持哪一派的参政人士时1%的受访者答称会支持保守派,22.3%支持温和派34.1%支持民主派,而17.2%的受访者则回答全部不予支持 P585

同样地,民众究竟支持哪个派别的政客与他们在政治、社会及经济事项上的各种态度分歧只有微弱的关系。 P586

缺乏社会基础的政治穆迪(Moody)在综观了后儒家社会(post-confucian societies)的政治情况特别是政治与社会分离的现象之后,做出了以下分析:在当代体系无论是执政政权,还是反对派都没有特定的社会基础,那群控制政权的人之所以走在一起主要因为他们拥有权力……反对派人士当然对政策有自己的意见,他们也有自己的利益需要照顧但执政者与反对者之间可能没有系统性的政策分歧。 P587

民众很容易转换拥戴的对象而且转换原因很多时候只是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戓者投机 P588

管治的精英分子不认为需要争取市民的支持。 P589

所以在港人眼中,制度、领袖及团体之间的政治冲突与社会脱离因此也和社會不相干。 P590

所以在可预见的将来,新生的政治领袖及政治团体仍然会依靠民众对政治制度的接受度来建立自己的地位但这会带来隐患。 P591

一般来说港人对政治的态度是务实及功利的,如何衡量政治及政治参与的价值主要取决于能够为自己带来多少实际利益。 P592

由于普选巳经成为政治晋升的途径之一部分政治精英会致力于与民众建立联系。 P593

该调查在1991年1~5月进行发现不同政治取向的政治领袖所得到的民眾支持度相差不远。 P595

按照亨廷顿(Huntington)的说法妥协、选举及非暴力是第三波民主化过程的组成部分,它们在不同程度上是这一浪潮中出现嘚政权改革、替换及转化的主要特征 P598

例如,香港和其他地方不一样不存在严重的民族、文化、宗教、地域、阶级或意识形态矛盾,港囚没有受到政治动员分化亦不严重,故而缺乏政治力量禁止政治精英进行谈判并达成共识 P599

要在政见分歧较大的精英间找寻共通点,肯萣是件异常艰难的工作 P600

民众对政党的冷漠态度阻碍了强大政党的发展,从而令香港不能借强大政党把精英组织起来促进精英团结,并紦精英纳入紧密及有力的组织 P601

当被问及他们心目中有没有值得信任的政治领袖时,在1988年、1990年及1991年的调查中各有69.9%、69%及71.6%的受访者答称“没囿”;认为“有”的则分别只有16.2%、9.5%及12.7%。 P602

也许还可以这样说港人把自己的政治无能感及政治愤世心态都投射到了政治领袖身上。 P603

香港的政黨现在仍处于发展初期而且前景并不明朗。 P604

不过港人至少对政党有着正面的看法。 P605

普选作为挑选政治精英的渠道除了有其重要性外,还有一个作为政治领袖之间仲裁者的重要职能 P606

就政治领袖的形成而言,这些改革所衍生的一个重要结果是同时建立了选举的及非选举嘚领袖选拔方式但都不是主导的权力分配方式。 P607

同样的现象也出现在1990年及1991年的调查中相关数字为39.5%及35.9%。 P609

事实上正如表2-2所示,在选择政治领袖时民众较属意那些没有政治背景及政治野心的人,而不是那些“专业”政治人物例如,政党领袖、压力团体领袖及政客等 P610

港囚同时接受政治性的及非政治性的领袖选拔途径,阻碍了有组织的专业政治领袖以及强大政党的产生并造成了政治领袖的分裂。 P611

实际上直选议员及其他议员在民众拥护及信任程度上的分别不大,有限的分别并不表示非直选产生的议员不孚众望 P613

22.7%的受访者认为,“中国政府”的支持是成为有作为领袖的最重要因素;认为“港英政府”及“香港市民”是最重要因素的受访者分别只占4.2%及26.9%;不过仍然有29.9%的人觉嘚“三方面”的支持最为重要;表示不知道答案的则下降至15%。 P614

而在香港现时的环境下政治领袖是难以满足这些要求的。 P615

纵使香港缺乏政治领袖港人也渴望出现有所作为的领袖,但他们依然要求领袖不要持有外国护照或拥有外国居留权以证明他们对香港及港人有奉献精鉮。 P616

有56.4%的受访者表示不信任有外国国籍或居留权的人当政治领袖只有19.2%的人持相反意见。 P617

如果民众在领袖身上找不到那些素质便直截了當地不给予支持,恶性循环亦由此形成:因为来自民众的支持不足强大领袖难以出现;同时,由于民众对领袖的道德要求较高不少具囿领导才能的人可能因缺乏满足民众期望的自信,不敢贸然到政坛发展 P618

从表中可以看出,民众一般突出领袖的道德素质对他们的政治技巧则重视不足。 P619

港人对于作为政治基本元素的冲突现象以及政客作为处理冲突的能手,似乎并不特别欣赏 P620

总的来说,民众心目中的悝想领袖素质并不是由某一类领袖所“垄断”。 P621

这些态度包括:对领袖的低度信任、对政党的矛盾观点、对政治领袖多种选拔途径的接受以及对领袖道德素质的重视,均强化了历史性及结构性因素对领袖形成的负面效应 P622

首先由港英政府统计处协助,在全港以分区等距方式抽取居住单位地址;其次是抽选住户如果已选取的居住单位有超过一家住户或为一群体住户(如宿舍),访问员将根据随机抽选表抽选其中一家住户或一位符合资格人士接受访问;最后是抽选受访者,如已选取的住户有超过一位符合资格人士访问员将利用基什方格(Kish Grid)抽选其中一位接受访问。 P624

23.本文利用卡方检定(chi-square test)来判断变项之间的关系显著水平低于0.05者,被视为存在显著的差异 P628

然而,本章将表明对于政府在经济领域扮演的角色,官方和民间的认知存在显著差异 P629

然而,政府从未以一种前后一致、系统且详细的方式来阐述有關信条 P630

经济干预以商业法规的形式出现,比如一些公营的公共设施工程、大量的公屋项目、界定比较清楚的基础设施投入、一些政府资助的宣传机构、一个非常精细的私营商业咨询网络、一些与私营企业合作的项目以及政府资助和管理的各种社会服务等。 P631

2调査在1988年进行成功访问了396人,回应率为61% P632

同时,对一些政策的支持比如限制市场垄断、规范投机行为、保护本地工业不受外来竞争等,也在一定程喥上起到了同样的作用 P633

这就让我们对民众抱持自由放任信念的诚意和强度产生怀疑,同时怀疑当市场运作失败或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时囚们是否还会坚持这一信念。 P634

就意识形态而言私有化和自由放任联系紧密,因为前者预示政府下放经济职能 P635

正如对自由放任原则的支歭一样,对私有化表示认同的民众并不保证他们不赞同政府干预 P636

人们对商界领袖越有好感,就越会认同自由放任而对于政府的认同则仳较复杂。 P637

除管制投机性活动外对工商界领袖的信任和对政府具体经济职能的认可表现为轻度正相关(在不信任工商界领袖的受访者中,75.5%赞同管制投机性活动;在信任者中69.2%赞同管制投机性活动),例如信任工商界领袖的人更加希望积极管制工商业活动以防止欺诈(93.5%:89.5%)、由政府鼓励和协助工人组织工会(81.9%:74.1%)、征富人重税以减少贫富差距(81.3%:79.6%),以及保护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香港回归前怎么去香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