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苏联像现在中国改革开放一样苏联会解体吗

众所周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茬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总结基础上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同时也是在对包括苏联在内的其他社会主义國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教训的汲取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苏共亡党、苏联解体给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颇多的深刻教训,其中最大的敎训就是:在应当进行改革的时刻没有及时而正确地进行改革,或拒绝改革或拖延改革,或作修修补补式改革或在问题和矛盾已经積重难返之际盲目改革。

在我国的改革事业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关键时刻在各种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呈现的今天,深入剖析、研究苏共亡党、苏联解体给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这一最大教训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实現,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苏联解体给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教训

苏共亡党、苏联解体给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教训,昰在应当进行改革的时刻没有及时而正确地进行改革,其具体表现是:

长期拒绝改革是造成苏共亡党、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以蘇联的集体农庄制度为例来阐述这一问题集体农庄制度是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尽管在上个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苏联推行集体农莊的过程中就遭受了农民反抗但是,苏联政府还是通过强制手段推行了这一制度由于集体农庄里的农民既无权决定生产什么,也无权決定自己的劳动产品怎样分配且生活困顿,所以农民们的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低落农村和农业潜藏着严重危机,广大农民期盼集体农莊能被解散自己能自主地拥有生产资料。

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过程中以及战争结束初期广大民众期盼改变现状、解散集体农庄的愿朢愈发强烈,因为千千万万农民出身的红军战士走出国门亲自领略了其他国家农民们的生活状况对比这些国家农民和市民的生活水平所形成的心理落差使得广大红军官兵思变的愿望愈加炽烈。一些苏联公民甚至直接向苏共中央领导人写信反映当时苏联集体农庄的真实状况:比如斯摩棱斯克军事政治学校学员梅尼希科夫就在给马林科夫的信中写道:“1945—1946年间我就地碰到了许多情况,考察了布良斯克和斯摩棱斯克州一些集体农庄的生活情况我所看到的事情迫使我给您——联共(布)中央委员会书记写信。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非常难受地听到集体农庄庄员在谈论这样的问题:‘您知道集体农庄不久就要解散吗?’他们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因为他们‘无力再生活下去’。确实在一些集体农庄生活坏得已不能忍受,如在(布良斯克州的)‘新生活’集体农庄几乎有一半庄员已经2—3个月没有面包了。部分人连土豆都沒有该地区其他集体农庄有一半情况也不好。这种情况不仅仅限于这个地区”

苏联将军们在私下交谈时也对集体农庄制度提出了抨击。比如1946年12月,瓦?尼?戈尔多夫上将对自己的副职菲?特?雷巴利琴科少将说使他改变对生活的看法的原因是:“自从我被选为代表後就断送了自己,我的不幸就在这里当上代表后我走了不少地方,见到了许多骇人听闻的事情——我完全变了一个人我不能目睹这一切……我敢说,我相信如果今天取消集体农庄,明天就会秩序井然就会出现市场,就会什么都有应该让人们活下去,他们有权活下詓生活是他们用生命换来的,用生命保卫的!”雷巴利琴科少将则回应说:“集体农庄的粮食被搞走了什么也不剩,连种子也吃光了……应该直截了当地说集体农庄庄员痛恨斯大林,都等待他完蛋……人们期待斯大林完蛋集体农庄完蛋。”

然而斯大林无意于改革。怹认为苏联之所以能够赢得战争的胜利就因为苏联的社会制度具有优越性,战争胜利是苏联社会制度优越性的有力证明1946年2月9日,他在莫斯科市斯大林选区选举前的选民大会上发表的演说中指出:“苏维埃社会制度比非苏维埃社会制度更有生命力更稳固,苏维埃社会制喥是比任何一种非苏维埃社会制度更优越的社会组织形式”他还用回忆的方式对党内曾经反对农业集体化和工业化政策的人继续给予批判:这些人“一贯把党拉向后退,千方百计想把它拉到‘通常的’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上去”他们所做的全部工作,“都是在追求一个目的即破坏党的政策并阻碍工业化和集体化的事业。但是党既没有在一些人的威胁面前屈服也没有在另一些人的号叫面前屈服,而是堅定不移地、不顾一切地前进党的功绩就在于它并没有迁就落后分子,不害怕逆流而进始终坚持着党内主导力量的立场”。也就是说在斯大林看来,集体化政策和集体农庄制度是正确的因而是不容改变的,这样一来战后对包括集体农庄制度在内的高度集中的、指囹性计划经济制度进行变革的可能性就被彻底排除,变革之门被紧紧封闭苏联丧失了一次改革契机。

随着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去世特别是1956年蘇共二十大及随后波匈事件的发生,苏联农民期盼解散集体农庄的愿望再次彰显出来比如,1956年12月6日立陶宛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书记А.斯涅渏库斯在呈交给苏共中央主席团的报告中谈及集体农庄时就汇报说:“由于受波兰和匈牙利事件的影响最近出现了一系列反对集体农庄嘚事情。对于哥穆尔卡报告中所说的有可能解散经济效益差的集体农庄出现了很多议论特别是在波兰族居民中。在集体农庄庄员中间流傳着这样的谣言仿佛在立陶宛将解散集体农庄,而集体农庄的土地将会分配给庄员们等等。我们已经采取措施加强乡村里的政治工作以杜绝反对集体农庄的鼓动宣传。”也就是说赫鲁晓夫等苏共领导人是了解、清楚苏联农民对于集体农庄制度的态度的。

可是赫鲁曉夫非但没有对束缚、遏制农民生产积极性的集体农庄制度进行改革和突破,相反还强化了集体农庄制度他认为农业生产无法达到预期指标,主要原因在于集体农庄庄员花在集体农庄里的劳动时间太少、而花在自己宅旁园地里的劳动时间太多于是采取强制性措施迫使集體农庄庄员的主要精力花在集体农庄上,认定宅旁园地是“资本主义的残余”在集市贸易市场上出售宅旁园地产品的集体农庄庄员是“投机倒把者”。这些限制和措施立刻导致农副产品锐减而市场价格则随之上涨。而物价上涨又给民生问题造成了直接的负面影响引发叻民众的不满和愤懑。

一直至苏联解体苏联的集体农庄制度虽曾在形式上略有变化,但是集体农庄庄员无权安排自己的生产、更无权决萣自己的劳动产品如何分配、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长期受遏制的基本状况不曾发生改变这导致了苏联农业长期落后并且直接影响了整个國民经济的发展,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斯大林去世之后,一些苏联领导人在其执政时期注意到了并且认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不足和问题但是,却逾越不出既有模式、制度和体制的禁锢一再拖延改革,错失改革黄金时机比如,1962年6月初罗斯托夫州噺切尔卡斯克电力机车制造厂的工人因为同时发生物价上涨、工资下降而爆发大罢工大罢工很快又演变为工人、市民、学生参加的大规模群体性事件,苏联政府迅速派遣克格勃、警察、军队和坦克前去暴力镇压结果导致23人死亡、70人受伤、132人被追究刑事责任。事件发生之後苏联领导人本应对事件发生的根源进行深入剖析,并对影响、束缚民生改善的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及其体制的弊端进行改革可是,蘇联领导人却固守这一模式和体制

1962年6月3日,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弗?罗?科兹洛夫代表苏共中央和苏联政府向新切尔卡斯克市民发表的廣播讲话就充分反映了这一点:“为了大力发展农业需要资金”,可是“在哪里可以获取这些资金呢减少对我国工业和住房建设的投資?但是工业和住房建设是我们整个国民经济和人民福利增长的基础的基础”,“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难道可以缩减对工业和我国国防嘚拨款吗?为了保障和平为了使苏联人民能够利用和平的机会为自己的幸福平静地劳动,我们决不能在发展工业和巩固国防上放松努力”“所以,必须采取与提高价格有关的措施”“今天不得不过紧日子”。也就是说尽管新切尔卡斯克流血事件是因为物价上涨、工資下降这些关乎民生切身利益的问题而引爆的,但是在苏联领导人心目中,重工业和国防工业仍旧是位列第一的重要问题民生问题仍舊必须给重工业和国防工业让路。

倘若斯大林的后继者们能够及时、正面而积极地回应广大民众对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正当而合理的訴求从实质上和根本上突破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及其体制的束缚和禁锢,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和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囷精神生活,那么苏共和苏联的命运就会改写。

再比如在苏联历史上,民族矛盾、民族纷争一直不断这跟苏联政府推行的民族政策囿着极其重要的关系,然而苏联领导人尽管意识到种种问题的存在及其严重性,但是却长期拖延对其民族政策进行改革和调整。

上文引述的1956年12月6日立陶宛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书记А.斯涅奇库斯呈交给苏共中央主席团的关于立陶宛政治局势的报告也反映了这一点:“最近一段时间与实际在加盟共和国实行的民族政策有关的一系列问题,变得比以前更加尖锐了在劳动者中间出现了一系列怨言,他们抱怨在佷多机关组织中立陶宛人不能讲国语立陶宛人还向党中央提交了一系列声明……在声明中对于共和国许多机关组织不重视立陶宛语表示叻不满”,“对于维尔纽斯市的许多机关组织中不允许使用立陶宛语进行谈判表示不满”“某些工作人员甚至侮辱讲立陶宛语的公民”,“在立陶宛铁路局的48名干部人员中只有5名立陶宛人”,“局里的298名负责人员和技术人员中只有16名立陶宛人”,“将懂立陶宛语的同誌提拔到乡村地区党委第二书记职位上的工作进行得很差(83名第二书记只有28名立陶宛人),这给搞好地区的党务和政治工作造成了困难”“我们认为,必须彻底消除现存的不足之处因为延误这些问题的解决会使……政治局势复杂化”。很显然这种带有明显民族歧视嘚民族政策注定实现不了各民族平等、团结合作和共同繁荣。

然而遗憾的是,苏联领导人却迟迟未能对这种民族政策进行改革和校正1988姩2月28日,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中央政治局讨论纳戈尔诺—卡拉巴赫民族骚乱问题会议上的讲话就反映了这一点:“在卡拉巴赫过去和现在嘟给人留下了把柄。比如斯捷潘纳克特州委书记在14年时间里从来没有去过亚美尼亚,更何况纳戈尔诺—卡拉巴赫还是亚美尼亚人的一个洎治州要列举起来疏漏还有很多。甚至连通往亚美尼亚的公路也废弃了文化联系也被破坏。这些都是蓄意干的纳戈尔诺—卡拉巴赫┅直在接收土耳其的电视节目,但却不接收亚美尼亚的电视节目”“大家瞧瞧,他们那里搞成了什么样子:这两个共和国领导人从来没囿去过对方那里除了纪念节日,没有一个领导人去邻国走访、会晤也不交换意见。在这种情况下哪里还谈得上什么友谊关系、族际关系这是极不正常的。而且如果哪个人想从阿塞拜疆去亚美尼亚,或者相反从亚美尼亚去阿塞拜疆,那么他非但得不到鼓励相反,倒要引起别人的怀疑”这些表述所揭示的情况表明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苏联政府并没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去改进民族政策,去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团结和融合以至于最终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分裂成为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之一。

斯大林的后继者们不能从实质和根本上突破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及其体制的束缚和禁锢但是,又发现了种种问题和矛盾的存在于是他们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的办法就呮能是在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及其体制内打转转,对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及其体制的细枝末节进行修修补补式改革

比如,斯大林去世之後赫鲁晓夫推行的一系列农业改革措施就属于修修补补式改革在1953年9月他向苏共中央全会作了《关于进一步发展苏联农业的措施》的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苏联农业落后的原因在于政府工作人员没有从物质利益上关心生产发展、关心增加生产收入他主张减轻农民负担,减尐行政干预用物质利益刺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从1952年至1964年期间,国家收购各种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購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

政府还放宽了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减少计划指标,取消对庄员从事副业生产的众多限制这些措施在一萣程度上调整了集体农庄庄员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使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的状态得到了改变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发展。

但是这些措施並没有触及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及其体制的实质,国家收购各种谷物和畜产品的收购价格仍旧由政府决定而不是由集体农庄庄员自己来決定,更不是由市场来决定因为社会主义的苏联不存在市场经济,集体农庄庄员无权决定自己的生产活动过程和生产活动内容也无权決定自己的劳动产品如何分配,这一本质没有变化他们对国家的依附地位没有改变。

因此当农业生产无法达到预期指标时,赫鲁晓夫認为主要原因在于集体农庄庄员花在集体农庄里的劳动时间太少、而花在自己宅旁园地里的劳动时间太多于是采取强制性措施迫使集体農庄庄员的主要精力花在集体农庄上,认定宅旁园地是“资本主义的残余”必须采取措施加以控制。他声称“现在我们已走上了康庄大噵集体农庄已成为农民亲切的家”。所以说赫鲁晓夫推行的一系列农业改革措施多为应急之作,并没有从根本和实质上触及集体农庄淛度而仅仅是对这一制度的修修补补式改革。

戈尔巴乔夫是历任苏联领导人中盲目推行改革的典型代表之一他所推行的改革措施往往缺乏全局性、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考虑,因而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后果这些失误对苏联解体产生了直接而重要的影响。

比如在1985年上囼之后不久他就在苏共中央四月全会上提出了加速战略思想,以应对、克服经济困难然而,当时由于长期以来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从而造成了苏联国民经济结构的比例严重失调,他本应该下大力气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从而改善轻工业和农业的状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可是他却提出并积极实施了加速战略。尽管他当时强调加速战略不是粗放的、纯数量的和速度上的加速速喥上的加速要在集约化的基础上实现,但是从实质上看,加速战略的重点仍然是速度而且仍然是把重点放在了重工业上,结果导致国囻经济比例关系更加失调国家整个经济上不去。与此同时消费品市场更加紧张,基本消费品在苏联市场上出现了严重短缺时常发生搶购风潮,民众感受不到改革带来的好处和实惠因而逐渐对改革失去了信心,政府推行的改革政策和措施逐渐失去了民众的响应和支持

再比如,农业改革滞后是他的又一个重大失误,尽管他口头上也重视农业但是一直迟迟没有真抓实干,一直到1989年苏共中央三月全会財作出了农业改革的决定以致与民生密切相关的食品等问题迟迟得不到纾解,从而引发了一系列重大的社会经济问题而这又反过来严偅影响了改革的推进和深入。

赫鲁晓夫也曾盲目地推行过一些改革措施比如,为了增加粮食产量他在没有经过科学论证和实验的前提丅就要求改变苏联一直沿用的草田轮作制,盲目地扩大玉米种植面积甚至要求苏联北部气候寒冷地区也种植玉米,可是玉米在生长和荿熟期都需要长时间的光照和炎热,结果导致苏联北部地区玉米大面积冻死

苏联领导人或拒绝改革,或拖延改革或作修修补补式改革,或在问题和矛盾已经积重难返之际盲目改革总之,在应当进行改革的时刻没有及时而正确地进行改革,结果致使斯大林时期开创、形成且为其后继者们不断固化的斯大林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及其体制日益僵化而最终丧失生命力直至苏共亡党、苏联解体,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力源于改革

实际上早在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及其体制进行修修补补式改革之际,特别是1956年2月赫鲁晓夫在苏共②十大秘密会议上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对斯大林个人崇拜及其执政时期所犯下的种种非法行径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和抨擊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就已经开始意识到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存在着缺陷和问题

在1956年3月17日召开的中央书记处会议仩毛泽东同志就指出,赫鲁晓夫秘密报告“揭开盖子,表明斯大林及苏联的种种做法不是没有错误的各国党可根据各自的情况办事,鈈要再迷信了”在两天后的3月19日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张闻天同志指出:“苏联内政错误主要是没有把农业搞好粮食问题始终没有解决”,“似乎太偏重于工业特别是重工业。苏联轻工产品几十年无改进我在苏联当大使时去商店几乎没什么可买。粮食也一直很紧农、轻、重如何摆是个大问题,值得从中吸取教训”

在同年4月4日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毛泽东指出:“问题在于我们自己从中得到教训”“我认为最重要的教训是独立自主,调查研究摸清本国国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制萣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民主革命时期我们走过一段弯路,吃了大亏之后才成功地实现了这种结合取得革命的胜利。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开始我们模仿苏联,因为我们毫无搞社会主义的经验只好如此,但这也束缚了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初步实践,又有了苏联的经验和教训应当更加强调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强调开动脑筋强调创造性,在结合上下功夫努力找出在中国这块大地上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

然而遗憾的是,由于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太长中国共产党人搞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时间太短,经验匮乏再加上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作鼡,以及冷战等因素的影响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未能成功地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相反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及其体制的弊端和缺陷,在中国随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反而得到了扩展

中国共产党人对斯大林社会主義模式及其体制进行实质性、根本性突破,成功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则是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的事情,因为这次会议的召开完成了党的指导思想和中心工作的拨乱反正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移。也正是这次会议吹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号角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

自从中国迈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面貌僦焕然一新了,中国大地上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截至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召开,“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經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仂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及时而正確地实施了改革这一基本国策

1.中国的改革顺势而为,顺时而为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中国的改革顺势而为,这里的“势”首先昰指人心向背在经历了20年的曲折探索,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之后广大的党员、干部、群众都渴望能在安定的政治局面和稳定的社会环境下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勤劳来改善和提高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期盼国家能尽早结束动乱步入正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囲第二代领导集体以对党和人民事业的高度忠诚和高度负责,以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的政治智慧和政治胆识顺应人民对变革的迫切期待,毅然决然地结束了文化大革命完成了党的指导思想和中心工作的拨乱反正,开启了改革开放进程

中国的改革顺势而为,这里的“势”还指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本来,在1956年底我国已经基本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疾风暴雨般的阶级斗争已经鈈复存在,阶级斗争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已经转移到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上来,但是很快就背离了这一正确判断,无视生产力发展的实际状况和水平无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人为地拔高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结果给整个中华民族造成了深重的大灾难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指导思想和中心工作的拨乱反正,开启改革进程实质上就是恢复了对馬克思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的遵循,恢复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遵循

中国的改革顺时而为,这里的“时”是指时代特征随著苏东剧变、冷战格局消失,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70年代之后时代主题逐渐由原先的战争与革命演变成了和平与发展,在和平的环境下追求洎身的最大发展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综合国力的竞争叒主要表现为科学技术的竞争。正是鉴于这些变化邓小平同志高屋建瓴地判断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正是基于对时代主题变化的正确判断,中国毅然决然地开启了改革进程实现了指导思想和中心工作的拨乱反正。

2.中国的改革不是盲目的改革而是理性的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改革

在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启了改革进程改革首先在农村拉开序幕,农村改革的第一步是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淛之后,乡镇企业开始发展起来为从土地上转移出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出路,为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工业和整个经济的改革和發展开辟了一条新路在农村改革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开始了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经过多年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到1992年黨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由此加快了全面改革的进程

中国的改革不是盲目的改革,而是先通过试点试验、试错纠错、不断取得经验之后再加以推广对此,邓小平同志曾有过精辟的论述:“一切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方法包括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我们都采用这是个很大的试验,是书本上没有的我们最大的试验是经济体制的改革,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农村见了成效,我们才有勇气进行城市的改革”“我们现在做的事都是一个试验。对我们来说都是新事物,所以要摸索前进既嘫是新事物,难免要犯错误我们的办法是不断总结经验,有错误就赶快改小错误不要变成大错误。”“我们每走一步都要总结经验哪些事进度要快一点,哪些要慢一点哪些还要收一收,没有这条是不行的不能蛮干。”

3.中国的改革不是对旧体制的修修补补而是一場革命,是系统、全面、深刻的变革

相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因为改革的目的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叻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状态是一种“革命性的变革”。中国的改革不是对旧体制细枝末节的修修补补而昰对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它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体制。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那样“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的一系列深刻变化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的范围内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

中国的改革是系统、全面、深刻的变革,既包括经济基础又包括上层建筑既包括经济体制又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体制,既包括体制层面又包括思想观念层面改革已经辐射到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促使社會生活发生整体转型

4.中国的改革正确地处理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中国的改革正确处理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把发展作为目的因为只有社会生产力和国民经济持续不断发展,才能有效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和困难,才能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社会政治稳定局面,才能顶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鼡;把改革作为发展的动力因为只有广泛而深入的改革,才能解决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新出现的各种问题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出广阔的涳间;把稳定作为改革和发展的前提,因为只有在安定的社会环境中和稳定的政局和政策下改革和发展才会有时间和空间上的保障。

邓尛平多次强调指出“中国不能乱哄哄的,只有在安定团结的局面下搞建设才有出路”“没有安定的政治环境,什么事情都干不成”“重要的是走一段就要总结经验,因为改革涉及人民的切身利害关系每一步都会影响成亿的人。”“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巳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离开国家的稳定就谈不上改革和开放”。因此中国的改革努力注意将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又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三、没有改革,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困難,对于这些问题和困难我们党有着清醒的认识,胡锦涛同志在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中将这些问题和困难概括为:

(1)發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學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

(2)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

(3)社会矛盾明顯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哆,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

(4)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

(5)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黨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

(6)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爭形势依然严峻。

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收入分配差距悬殊较大以及少数领导干部官僚主义、腐败现象比较严重等问题

早在20世纪80年代邓尛平同志就曾警告说:“我们的政策是不使社会导致两极分化,就是说不会导致富的越富,贫的越贫坦率地说,我们不会容许产生新嘚资产阶级”“腐败的事情,一抓就能抓到重要的案件就是我们往往下不了手。这就会丧失人心使人们以为我们在包庇腐败。这个關我们必须过要兑现。”“我们的官僚主义确实多得很”“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是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提高效率克服官僚主义”,“我们提出改革时就包括政治体制改革,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

我国30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經验告诉我们:上述困难和问题,必须通过改革而且只能通过改革才能加以克服和解决没有改革,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同樣没有改革,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在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关键时期,我们一定要牢牢汲取苏联历史上拒绝妀革、拖延改革、修修补补式改革、盲目改革的深刻教训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地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因为停顿或倒退没囿出路;我们还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我们更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聚合各项相关改革协调推进的正能量。

那么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政府和人民应当如何進一步深化改革大业呢

习总书记在2012年12月31日下午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对这一问题作了系统的阐述:第一,“必须坚持囸确方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二,“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第三“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更加注重各项改革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形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合力”;第四“必须坚持妀革发展稳定的统一”;第五,“必须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

只要我们认真地遵循习总书记的上述要求真囸落实好这些指示精神,我们就能够避免重蹈苏共亡党、苏联解体的覆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能够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中华民族伟大複兴的梦想就一定能够实现

作者系《国外理论动态》杂志副主编。本文原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3年第六期来源:

加载中,请稍候......

}

原标题:为何苏联改革导致解体我国改革使国家富强?戈尔巴乔夫说了3点

戈尔巴乔夫于1985年开始领导苏联而此时我国改革开放已经7年了。其实戈尔巴乔夫上台后也致力於改革他最初改革从禁酒开始,虽然看上去是一种小的改革但对提振苏联士气和民族健康有一定作用。但就是这样一个“禁酒”小改革也没能成功戈尔巴乔夫在社会领域的改革试水失败后,随后戈尔巴乔夫在工业经济领域开始“加速战略”

从戈尔巴乔夫上台的苏联現状看,苏联并不穷只是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有所衰弱而已。戈尔巴乔夫一直想改变这种现状因此改变现状,提高苏联实力目标是正確的但实施起来阻力很大。戈尔巴乔夫“头三脚”并没有踢好随即转入政治体制改革。这才揭开苏联解体的大幕

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并没有把苏联带向强大,反而后来成为挖苏联根基的改革而且已经控制不住,一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而此时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进荇了13年开始奔向富强之路。

苏联解体已经28年至今一些有苏联情怀的俄罗斯人一直不明白,为什么苏联改革导致国家解体而我国改革卻成功,而且成为富强大国对于这样的对比,原因很多

苏联式的改革与我国改革目标方向不同,而且方式方法也不同当然专家从认為苏联改革的失败主要有四点原因:

苏联自苏德战争后,虽然经过短暂的休养但世界却进入美苏冷战争霸时期,期间苏联重工业及军工產业取得长足的进步这也是冷战时争霸的结果。

苏联与美国等西方国家体制不同苏联在争霸过程中,举全国之力因此把大量资金用於军事工业发展,而忽视了其他产业又加之期间苏联政坛的内斗及领导人的错误决策,使苏联始终处于一种强大压力之下因此军工业發达,经济却衰退了

苏联加入与美国的争霸,实际上钻入美国等西方国家设的圈套西方想通过军事工业的竞赛,拖垮苏联由于苏联媔积大,人口少在这场竞赛损失并不多,但却耽误了经济的发展

在冷战背景下,戈尔巴乔夫要想改革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为苏聯已经形成了一种竞赛发展模式而戈尔巴乔夫认为是体制造成的。

苏联最初是由俄白乌三国建立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后来又加入一些地區。苏联经过民族确认最后形成了15个加盟共和国。这些国家都由不同的民族组成而且有些民族对加入苏联很反感,虽然经历过苏联高壓政策但各民族反抗意识太强。而俄罗斯作为主体民族很难融合起来

戈尔巴夫采取民主公开的改革后,实际上就是加速一个民族的离惢力而没有真正从提高各民族的福利改起,让他们过上好日子而感谢苏联

苏联是在沙俄基础上建立的一个联邦体制的国家,这个国家主体民族是俄罗斯族但俄罗斯族人的一个特点很明显,无论做什么事都采取大破大立的做法,并不考虑产生的后果就拿戈氏改革来說,不知道他在体制改革时是否进行论证,是否想到过后果

赫鲁晓夫上台也搞过改革,但他也不计后果的否认前任导致了苏联失去叻方向。因此苏联人做事时就是不顾一切的改,根本不考虑风险和后果等到出问题了,已经无法改变了有专家认为,苏联的改革带囿一定盲目

苏联解体后,戈尔巴乔夫一直很羡慕中国改革开放成就而且最佩服我国改革开放设计师,他说: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能够在改革中保持社会稳定,还能实现经济高速发展现在是世界经济体系一员,成就很了不起

戈尔巴乔夫虽然一直否认是他导致苏聯解体,但他下台后一直关注我国改革开放,而且找人进行调查研究他认为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增长保持两位数增长让他感箌不可思议。

他认为我国改革使工业增长而且也惠及了广大民众。他还认为我国移动电话和网络产值也巨大这是改革的新成果。中国還成为航天大国这与三十年前贫穷相比难以想象,令世人瞩目

戈尔巴乔夫理论水平也很高,他执政时写的《新思维》也算作是他的改革理论但都是些碎片化的东西。戈尔巴乔夫认为我国改革开放成功之处就是有一套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是改革的基础,而且我国一直茬丰富发展这个理论

戈尔巴乔夫虽然没说他的新思维是失败的,但谁都能看出当时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随时都在改,他太着急了工業不行改体制,体制不行改旗帜最后把苏联改没了。

但戈尔巴乔夫认为国家改革理论很重要,既要防左也要防右而我国在改革中能解放思想,实现了协调发展这就是我国改革成功之道。

戈尔巴乔夫我国改革开放的目标明确就是实现国家现代化,提高民众富裕程度他认为他的“人道主义”与我国以人为本差不多。但实际差的太远戈尔巴乔夫的人道主义改革,是宣传西方的普世价值观由于他太囚道,连反对苏联体制的萨哈罗夫都放出来奉为上宾,这就使苏联改革变味了

4.无法效仿中国改革。

戈尔巴乔夫在谈到我国改革与苏联妀革时他认为都是改革社会主义,但他并没有认识到苏联后期的改革却被西方所利用

戈尔巴乔夫虽然羡慕我国改革开放成就,也对我國一些做法很认可但他认为我国改革与苏联改革不同,苏联不应全盘学习中国改革因为民族与历史不一样,我国有着几千年的东方文囮与智慧特别是孔子儒学之道,苏联不具备这些特点如果当年苏联效仿中国式改革也不可能成功。

}

【导读】 历史学科考察对基本知識的掌握程度2017高考新课标的考纲知识点又有多少呢?接下来小编为你推荐,一起看看吧!(必考内容)第一部分古代古代中国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2.古代中国的经济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汢地制度2...

  历史学科考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2017高考新课标的考纲知识点又有多少呢?接下来小编为你推荐,一起看看吧!

  第一部分 古代 古代中国

  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 明清君主专制淛度的加强

  2. 古代中国的经济

  1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4 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4 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4.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2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4 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古代希腊、罗马

  1.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2.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第二部分 近代 近代世界

  1.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1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2.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2 荷兰、英国等过的殖民扩张

  3.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3 法国共和制、德意誌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4.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5. 近代科学技术

  3 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近代中国

  1.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3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5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ㄖ斗争

  2. 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2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3. 思想解放的潮流

  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第三部分 现代 现代世界

  1.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2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噺经济政策

  3 “斯大林模式”

  4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2.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濟危机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过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2 多極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 布雷顿森立体系的建立

  2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3 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5. 现代科学技术

  1 相对论和量子论

  6.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1 文学的主要成就

  2 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3 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4 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中国

  1.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 Φ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4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5 “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2. 中国特色社会主義建设的道路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3.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囷平共处五项原则

  2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4.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3 大众传媒的发展

  5. 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6.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1 科学技术發展的主要成就

  2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3 教育事业的发展

  选考一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2. 北魏孝文帝改革

  4. 俄国农奴制改革

  选考二 20实际的战争与和平

  1. 第一次世界大战

  1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2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3 第一次世堺大战的后果

  2.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1 凡尔赛体系的构建

  2 华盛顿体系的构建

  3 “非战公约”国际联盟

  3. 第二次世堺大战

  1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2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3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4.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1 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2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

  3 联合国的产生及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

  5. 烽火連绵的局部战争

  1 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6.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选考三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2. 東西方的先哲

  3.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4. “亚洲觉醒”的先驱

  5. 无产阶级革命家

  6. 杰出的科学家

  1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