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岗后还会出现高职扩招有必要去吗低聘的现象吗

  即将硕士毕业的赵菱最近┅直在找工作。2012年12月的一个周末她连续两天赶到武汉大学参加周末双选会,但


  即将硕士毕业的赵菱最近一直在找工作。2012年12月的一個周末她连续两天赶到武汉大学参加周末双选会,但只投出了3份简历
  “每投出一份简历,薪酬期望下降100元”她苦笑着说。4个月來她的薪酬期望值从最初的5000元“调整”到3500元。看到同校通信专业的硕士最低工资要求是6000元作为文科生的她感觉“自惭形秽”。
  研究生一向被认为是就业市场上的“香饽饽”但如今,“皇帝的女儿”也开始“愁嫁”了
  据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提供的统计数据,2009---2011年研究生就业率分别为81.4%、81.5%、80.8%,分别比本科生高出2.3、1.3、0.2个百分比就业优势呈走低趋势。而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中心2012年9月完成的“中国研究生教育与学科专业评价”课题则认为全国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率已连续3年低于本科生。该中心主任邱均平表示对这样的结论“很多高校硕士生导师都有切身感受”。
  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研究生就业率不如本科生和专科生的现象已持续多年。广东省教育厅发布的信息显示在该省2012年各层次的高校毕业生中,本科生初次就业率为93.95%专科生为95.65%;研究生最低,为90.09%已连续7年不如专科生。
  研究生就业为什么难?近期,《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走访了全国东中西部10个省、区、市的数十所高校在对近百名教育界人士、专家学者、用人单位和研究生的面对面访谈中发现,研究生就业难的苗头确已显现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就业率与学历倒挂”的趋势,高端人才就业难的现象引囚深思


  “比别人多读了3年,多花了好几万学费、生活费耽误了3年工作机会,毕业后却找不到工作每月工资只比本科生多几百块錢,甚至还不如本科生这研究生真是白读了。”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李岩感觉“压力山大”
  麦可思公司调查发现,截至2012年11月14日被调查的2013届未签约大学毕业生中,超过六成认为求职压力大其中研究生求职压力最大。与上一届同期调查相比高职扩招有必要去吗高專生求职压力基本持平,本科生下降6个百分点但研究生的求职压力却上升了3个百分点。
  根据本刊记者的调研当前研究生就业主要表现为结构性就业难,并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地域、专业、性别、院校等差异性特征
  从地域看,中东部人才富集地就业相对难北京夶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陈永利介绍说,研究生就业的跨区域性很强流向十分集中,主要聚集在中东部发达地区这部分地区的研究生人才已趋于饱和。与此同时西部地区经济社会正处于高速发展期,人才需求十分旺盛政府提供了不少岗位,却难以招到足够的研究生人才
  从专业看,文科专业就业相对难“前程无忧”网校园招聘部2012年初对全国70所高校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2011年9---12月毕业生收箌录取通知的数量主要集中在“机械工程/电气工程/自动化等工程类”、“计算机科学/电子科学/计算机网络等工程类”、“财务/金融/管理/贸噫科学类”等三大类专业。记者走访高校也发现理工农等学科专业研究生就业情况较为理想,文史哲法等专业就业不容乐观
  从性別看,女硕士就业相对难暨南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老师马钢说,毕业生就业市场可分为四类人群:男、女本科生和男、女研究生其Φ女硕士竞争力相对最弱。暨南大学每年办理暂缓就业的学生中女硕士占多数。本刊记者采访发现一些用人单位更倾向于招男生,对巳到婚育年龄的女生并不欢迎而女硕士毕业时,多数正处于这一年龄段在求职时也追求相对稳定、轻松的职业,造成竞争集中就业難加剧。
  从毕业院校与初始学历看非“211”或“985”院校毕业的研究生就业难。一些研究生反映一些用人单位宁愿选择学校好的本科苼,放弃本科院校一般的研究生贵州民族大学研究生陈光说,一些省外用人单位曾表示没听说过他就读的学校而将他淘汰广东外语外貿大学英语专业研究生王晶说,很多用人单位明确表示本科必须是“211”或“985”院校而自己本科毕业于一所二本院校,简历立即被退回這种现象令一些研究生感到不公,认为受到了歧视

  需求不旺+渠道饱和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研究生张芳菲今年已投了三四十份简曆,但只有不到1/4回了信她告诉本刊记者:“这两年经济形势不太好,许多单位都在缩编减少招人。很多同学虽然考下了很难考的注册會计师证也进不了大公司。”
  近几年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震荡,就业市场对于大学毕业生需求量减少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等传统“用人大户”吸纳岗位也很有限。需求不旺加之就业渠道饱和导致研究生就业出现困难。
  “今年制造业、IT行业等受调控影響用人需求量下降;金融类国有企业招聘量没有增加,外资企业减少;第三产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缩量;光伏产业彻底‘没戏’”同济大学就业Φ心主任徐迅表示,“这些直接影响到对研究生的招聘”
  “研究生起点较高,单位感到安排难度大经济困难时期,研究生们的就業困难也更加明显”上海交通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钱静锋说,从部分企业前期招聘进程可以判断今年毕业生就业市场有可能呈现“早高峰、早收工”的趋势,预计后期可能出现毕业生需求信息迅速减少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业促进处处长张得志也表示:“研究生就业难的现象很可能在今年三四月份更加明显。”
  与经济不利因素相叠加的是传统就业渠道的饱和。中山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李明章表示“长期以来,研究生主要流向研究机构、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而近年来,我国正处在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和推进国有企業改革的关键时期体制内就业渠道对研究生的吸纳能力明显减弱。这些用人单位的编制是刚性的只有减员才能增加,不像企业可以根據自身发展的需要自主扩张”
  清华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熊义志说,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经济、计算机等热门专业的研究生相对較容易就业,但冷门专业、基础学科的研究生较难就业尤其是女硕士、冷门专业博士、新开设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今后的就业前景将更加困难
  辽宁科技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鲁焱对本刊记者说,研究生规模迅速扩大但社会岗位的需求量却基本守恒,这导致学历市場贬值研究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

  连年扩招+质量下滑


  飞速的经济社会发展渴求着高端人才的智力支撑。新世纪以来中国仅鼡十余年时间就实现了研究生教育规模的跨越式发展。2003年中国开始研究生规模扩招,当年全国高校招收研究生26万人,2013年高校研究生招苼计划已达58.4万人十年间翻了一番。与此同时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机构数量及指导教师人数也迅速增长。教育部网站截至2012年1月的统计數据显示我国研究生培养机构共有797所,研究生导师人数26万余人
  研究生规模在短期内迅速膨胀,而培养质量却未得到相应提高“現在的博士生水平跟上世纪80年代的硕士生差不多”,在邱均平看来如今的研究生缺乏创新意识,没有兴奋点和好奇心对科研提不起兴趣,仅满足于灌输式的知识传授老师讲什么就是什么,没有批判精神也提不出什么问题,这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研究生扩招也對师资队伍等提出了严峻挑战。2008年五年一次的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显示,我国15.7%的研究生导师指导的在读研究生在10人以上还有近1%的導师指导的在读研究生在20人以上,有的甚至达到30人而美国高校中每个导师同时指导的研究生人数一般为2--3人,5--6人就已属较高水平
  “擴招速度太快,超过了学校和导师的承受能力有的导师校内外带的研究生多达几十个,许多导师还有行政职务哪有时间和精力去管那麼多学生?”邱均平说。
  东南大学2012年上半年对2044名研究生的调查问卷发现该校每周都与导师交流的学生仅有33.76%,40.66%的学生每月向导师汇报1--2次19.81%的学生一学期向导师汇报1--2次,5.77%的学生和导师基本不见面
  一位研究生对记者说:“一位导师教授众多弟子,质量参差不齐现象不可避免研究生学历的‘含金量’大幅降低,不被‘市场’看好也是必然的”

  高期望值+低含金量


  “念了这么多年书,我不愿就低希望找到挣得多、地位高的工作。”辽宁大学国际关系专业的一位研究生说出了这一群体的心声部分研究生过高的期望值与较低的就職能力之间的落差,也是其就业难的内在因素
  尽管研究生的学历“含金量”不足,但在一些研究生眼里学历依然是其高于本科生嘚“资本”。江苏省教育部门的最近调查显示本科生的工薪期待底线是2695元,研究生则接近5000元然而,这样的高期望值并未得到企业的认哃一些企业负责人更倾向于本科生,“与研究生相比本科生生源多、姿态低,对工作岗位认可度和珍惜度较高跳槽几率小一些。”
  除了过高的期望值部分研究生还缺乏求职训练,欠缺求职技巧辽宁大学哲学系的梁强对本刊记者说:“我出去实习都不好意思说洎己是研究生,就连复印机正反面复印、写作申请办公用品的公文这样简单的工作都不会”
  “进入职场与在校不同,必须学会如何茬职场上与人打交道尽快适应从学生到职场人的角色转变”。今年硕士毕业的张芳菲说:“但学校的就业指导只是教我们如何写求职简曆这类简单的事情希望得到更有针对性的就业培训。”
  本刊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在严峻的就业形势压力下,一些研究生已经开始“被迫”转变观念在就业的地域、岗位、薪资要求等方面放宽标准。“许多以前看不上的企业现在硕士们都排着队递简历。”中国人民夶学新闻学院研究生肖凌云说中山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张鹏程则表示,现在很多同学处于“饥不择食”的状态什么样的单位都会投┅下。来自复旦大学等高校的数据更显示今年有意向或者签约前往西部、基层就业的研究生毕业生有了大幅度提高。
  受访的教育界囚士认为研究生就业难将造成国家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对本刊记者说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研究生培养投入,每生每年教育经费已达1.2万元学术型研究生学费全免,专业型研究生交纳1/2或1/4学费但研究生规模在短期内迅速膨胀,带来了过度教育、攵凭贬值等问题研究生教育的经济社会效益并没有充分发挥,还有可能带来国家教育资源、人才资源的严重浪费
  受访业内人士和僦业领域专家表示,一方面研究生应该“转观念”另一方面政府、学校、老师、就业服务部门也要强化研判和分析,大力开展职业素养宣教、就业心态辅导提供并拓宽就业信息渠道;加强引导,出台鼓励政策建立引导高端人才去西部、去基层的“绿色通道”,避免研究苼出现待业人数累积扩大、啃老现象加剧、人才浪费等现象
}

1.高职扩招有必要去吗扩招100万是中央在对当前国家整体形势研判之后做出的重大决策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高职扩招有必要去吗院校今年扩招100万!初晓这则噺闻,高职扩招有必要去吗界普遍“喜大狂奔”甚至激动的“有些坐不住”。但同时也很多人注意到关于高职扩招有必要去吗扩招的信息,并不在传统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教育工作板块而是在“双管齐下稳定和扩大就业”部分。“显然高职扩招有必要去吗扩招100万,不昰从教育角度出发的更多是从国家的宏观大局出发,从稳定就业角度出发其目标显然不是基于现有的生源供给状况,而是着眼于在GDP如果只有6%的背景下如何有效解决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就业问题”(陈志文观察)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员姜大源持类似觀点:“扩招100万人,更多的是从六稳之首的稳就业出发从实体经济发展急需的技能人才出发,从‘大学生就业难、技术工人招工难’两難并存的状况出发的决策而并非纯粹从应届生源考虑。”(《中国教育报》)除此之外高职扩招有必要去吗扩招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中国要促进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产业技术工人的职业素养的提升是关键所在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偠以现代职业教育的大改革大发展加快培养国家发展急需的各类技术技能人才。仅仅靠通过高考从应届高中和中职学校中招生的办法遠远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现代产业技术工人的需要。为此国家将通过“改革完善高职扩招有必要去吗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應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实现“现代职业教育的大改革大发展”。“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这個人群他们经过社会的磨砺,务实勤恳与一线产业工人贴的更近,对产业工人更认可虽然文化基础相对较差,但有学习的内生动力是中国产业技术工人的基础人群与培养对象。国家把职业教育资源投入在这个人群身上既可以解决未来产业用人需求提升与人口红利消退的压力,又可以有效地延缓就业压力和社会矛盾还可以倒逼推进产业主导职业教育,促使产教融合真正落实显然,“高职扩招有必要去吗扩招100万”是中央在对当前国家整体形势研判之后做出的重大决策“既有利于缓解当前就业压力,也是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战畧之举”是不能不这样做的一项工作。意义和格局并不在当下而在长远。所以现在职教系统要思考和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如何执行如何落实。

2.高职扩招有必要去吗扩招100关系到国家大局关系到更大的格局,所以在执行落实之时我们更加应该谨慎,更加扎实更加务实。否则效果会适得其反,造成更大的人力资源结构的失衡本来是为了“稳就业”而采取的举措,可能反而加剧就业的困难引發更大的社会问题。因此高职扩招有必要去吗院校需要在更高的层次、更大的范围、更新的起点上思考办学的创新与发展。在专业设置、教学组织、课程体系、教材教案、教学方式、设备设施、实训实践、教师素质等方面站在新科技革命的起点上进行系统谋划和布局,與新经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变化和发展逐一对接突破培养一般技能型人才的传统思维,定位于培养和培训服务于数芓经济时代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原常务副会长刘占山看来,高职扩招有必要去吗扩招100万预示着职業教育的一场“大变革”。高职扩招有必要去吗扩招不仅要改革招生制度还要大力改革办学、教学体制,更要大力改革职业院校的管理體制机制包括人事制度、工资制度、激励机制等。最关键的是要把职业教育激活。(《人民日报》)其实这些话多年来几乎是年年讲,泹始终落不了地职业院校缺乏活力是普遍现象。原因可能是两个:一是没有改革的紧迫感;二是缺少创新的驱动力而今,在高职扩招囿必要去吗大规模扩招的背景下可以预见,中央将力推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努力克服校企“两张皮”的积弊。

3.伴随高职扩招有必要去嗎大规模的扩招是中国数字经济的急剧发展。习近平指出要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扩展经济发展的新空间全面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做大做强新兴产业集群实施大数据发展行动,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数字经济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产生的一个新的经济形态,是新时代、新经济的一个显著的特征是由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推动经济增長的那一部分是一个全球的发展趋势,是我们制造强国、网络强国的一个国家的战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制造业深度融合以后,就會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普遍的判断是,今后3-5年无人系统、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能生活将加速发展。人笁智能重新规划机器与人类的分工从低价值劳动密集型生产向价值更高的岗位转移,从重复性劳动向创造性劳动转移从单一型能力向複合型能力转移,从而引起就业结构的深度调整机器换脑、机器换人,显著提高了劳动生产力同时带来就业的变化。一方面大数据嘚专业人才缺乏,尤其缺少复合型人才既有大数据的理论知识又懂得工业规律的复合人才太少了,兼具行业知识和数字的新型产业工人吔有很大需求另一方面,也会减少用工岗位带来下岗失业的问题,这个数字非常大所以,高职扩招有必要去吗院校要研究如何通过校企合作和跨学科、跨专业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4.中国正面临两个新的形势:一个是高职扩招有必要去吗扩招100万一个是数字经济嘚快速发展。两者为中国的经济和职业教育注入了新的动力也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对教育教学质量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国务院提出,“经过5—10年左右时间职业教育基本完成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轉变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如何理解和实现職业教育的“类型教育转变”如何适应多类型的生源,实现面向人人分类培养?如何使高职扩招有必要去吗教育实现深度的企业社会參与对接产业需求,防止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矛盾进一步扩大如何在人才培养以及职业技能培训中与职业精神培养相融合,真正做箌立德树人如何构建中职、高职扩招有必要去吗衔接贯通培养的预先设计?如何在扩招的同时防止质量滑坡,努力办出鲜明的专业特銫在实际操作中,既要夯实通识基础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又要突出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就业的能力;既要坚持学生主体,调动學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又要反对放任自流,降低教育教学的质量;既要坚持教育面向未来扩大学生的学习视野,又要树立工匠精鉮面向产业一线,这些都是全世界职业教育都在探索的难题窃以为,这些问题应该是当下我们院校亟待研究及解决的课题有些院校巳经开始深入研究这些无法回避的问题,尽管比较粗浅但仍然值得肯定和赞扬。

5.对于扩招达到一定规模的院校来说必须要理清自己的敎学资源,找到弥补这些资源不足的有效的办法这种办法,在很大程度上不是靠圈地盖楼招聘一大批硕士博士,尽管对某些院校来说昰需要的但应届毕业生不具备行业企业历练,不应该成为职业院校教师的主要来源即使想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教师,也“远水不解近渴”更重要的要从内涵的方面去挖掘潜力:用校企合作的机制、互联网的手段、数字经济的方式来解决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优秀的专業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优质的教学资源的需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由于个性化教育、因材施教更加突出必须针对不同类型生源特點,开展分类培养设计多元成才路径,构建“学分制、菜单式、模块化、开放型”的课程体系;加快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和深度通过體制机制创新,真正发挥行业企业在办学中的主体作用政府对大规模扩招的院校,要实行“一校一审”制度对承接扩招的院校进行资源审核、办学方案审核,不能不计后果“一扩了之”。对于三、四线城市的高职扩招有必要去吗院校来说加快内涵建设速度、提高办學水平尤其重要,也更加艰巨由于三、四线城市规模型企业少,大多是劳动力输出型的职业教育模式更需要认真研究从哪里可以获得、用哪种方式可以获得劳动力输出地的行业标准、职业标准,认真研究办学体制、培养模式如何适应劳动力输出地的产业需求认真研究跨地域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有效路径。

6.职业教育教学标准的“源头”来自产业、行业、企业《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调“发揮标准在职业教育质量提升中的基础性作用”,提出要坚持“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對接”的原则;规定由“国务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组织制定职业标准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依照职业标准牵头组织开发教学等相關标准”;要求“教育行政部门联合行业制定国家教学标准、职业院校依据标准自主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可见职业教育教学标准的“源头”来自产业、行业、企业,而不是来自学校、来自教师一般而言,学校和企业是在具体的某些教学环节和技术开发上进行合作而荇业视野比企业视野更宽广,更能把握前沿更有前瞻性。从国外(例如德国)的经验看首先是行业覆盖面较大,组织健全职能明确,有法律保障;其次是行业组织在职业资格标准制订、技能等级标准制订对与本行业相关的学校的专业和课程标准制订,及其评估、考核、认证各环节具有实际的权威澳大利亚“TAFE”的举办过程,行业是深度参与的“培训包”的编制是以行业专家为主的。学校除完全订單培养和短期单项培训之外专业和课程建设都应该有较宽的覆盖面,能够适应未来一定时期的需求不能过于短视和窄视,应该具有“鉯不变应万变”的潜在势能因此,在职业教育的专业和课程领域应该充分尊重行业专家的意见,从体制上来说在专业和课程的改革囷建设领域,行业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其前提是这个行业要切实具有这样的品质和能力)但在现实中,行业却往往被排除在职业院校的敎学制度设计之外难以发挥特有的优势,如何充分发挥行业在职业教育“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主体作用是一个紧迫的课题。

7.大规模扩招的重要动因之一是“缓解当前就业压力”实现高质量就业的基本理念是“能力本位”能力本位教育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产生于②次大战后,其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按照岗位群的需要,层层分解确定从事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明确培養目标;以这些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最后,考核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能力本位思想孕育着一种崭新的教育评价尺喥和配置人力资源的重要原则,它不同于传统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为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思想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职业院校專业建设的实质性成果,是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将学习体系和项目体系融为一体的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体系,应当由项目引领的“课程模块”组成教学的内容要从企业项目“拆解转化”而来;课程模块之间,应当具有严密的关联性和内在的系统性学校除完全订单培养囷短期单项培训之外,专业和课程建设都应该有较宽的覆盖面能够适应未来一定时期的需求,不能过于短视和窄视应该具有“以不变應万变”的潜在势能。1992年职成教司印发了引进“CBE”理念和“DACUM”课程开发方法的文件。2007年教育部开始推行德国不来梅大学教授菲利克斯·劳耐尔倡导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模式“BAG”。引进“CBE”思想使我们领悟到:“职教课程是应该基于能力而不是基于知识来开发嘚”引进“DACUM”模式使我们领悟到:“职教课程开发的程序原来是应该倒过来的,即从职业和职业能力分析开始而不是从学科知识开始艏先进入开发程序的开发人员是行业专家而不应该是教师”。而“BAG”的要点则是强调技术的社会性强调工作过程不等于“技术应用”,強调通用能力的重要性及其与专业教学的结合强调教学项目的精心设计。要想“缓解当前就业压力”非实行“能力本位教育”不可,這是当下职业教育的另一个紧迫的课题

8.高职扩招有必要去吗扩招是中国职业教育转型升级的一次难得的机会。与其说“高职扩招有必要詓吗扩招100万”是迎来了职业教育的“春天”不如说职业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更准确一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政府对外宣示的大国责任如果没有实体产业和制造产业的支撑,是走不远的数字经济的核心在新技术研发,新技术带来的装备制造业升級才是大国重器其次是产品的生产与组装调试领域的产业技术人员,实现这种升级需要数以千万计的受过良好教育与训练的现代产业技術工人产业主导人才培养(首先是工程类专业)将倒逼职业教育去“经院化”而逐步“回归职场”,这是中国职业教育转型升级的一次難得的机会同时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如果若干年后交不出合格的答卷,中国经济发展的人才就无法得到保障所以,我们必须从国镓战略的视角去看未来的大国竞争和产业全球化竞争这是给中国职业教育提出的新挑战、新要求。机遇只给“有准备的头脑”能否抓住高职扩招有必要去吗教育大扩招和数字经济大发展的机遇,决定了今后若干年职业院校的“命运”

(潘家俊(1950- ),男研究员。上海市职业教育协会副秘书长、高职扩招有必要去吗高专教学工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高职扩招有必要去吗高专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同济夶学中德职业教育联盟咨询委员会副主任)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职扩招有必要去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