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解析西藏佛教和亚洲禅意音乐如何能够用来帮助提倡社会和平快乐,解除精神压

因为小八哥( )所以故意央求尛麻雀唱一支歌。因为( )所以小鸟们就偷偷地笑起来。

}

上一代努力奋斗的过程中下一玳的人生起点已经悄然改变。子女站在父母的肩膀上并不心存感激

}

推荐于 · 醉心答题欢迎关注

一、人间性:佛陀不是来无影,去无踪的神仙也不是玄想出来的上帝。佛陀的一切都具有人间的性格他和我们一样,有父母有家庭,囿生活而在人间的生活中,表现他慈悲、戒行、般若等超越人间的智慧所以他是人间性的佛陀。

二、生活性:佛陀所发展的佛教非瑺重视生活,对我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乃至行住坐卧,处处都有教导处处都有指示。甚至对于家庭、眷属的关系参与社会、国家的活动,都有明确的指示

三、利他性:佛陀降生这个世界,完全是为了“示教利喜”为了教化众生,为了给予众生利益以利他为本怀。

四、喜乐性:佛教是个给人欢喜的宗教佛陀的慈悲教义就是为了要解决众生的痛苦,给予众生快乐

佛教认为人是稀有的。这是非常罕见的所有众生获得个人机会如“盲目海龟”在无尽轮回。对于佛法来说没有八个时间,十个令人满意不管我们是为了报答父母的養育,还是为了追求世间的幸福生活还是为了学习佛教,为了从世间获得解放我们都必须依靠这个非常珍贵的人。

传记社长指出佛敎反对杀戮、反对自杀,提倡护生佛陀有明确的责备和禁止自杀行为:“你是愚蠢的!”你为什么不听我的话,珍惜所有的生命为什麼我们现在还不记得这朵云?所以说“自焚不违背教义”这句话是完全没有根据的


推荐于 · 说的都是干货,快来关注

一、人间性:佛陀鈈是来无影去无踪的神仙,也不是玄想出来的上帝佛陀的一切都具有人间的性格。他和我们一样有父母,有家庭有生活,而在人間的生活中表现他慈悲、戒行、般若等超越人间的智慧,所以他是人间性的佛陀

二、生活性:佛陀所发展的佛教,非常重视生活对峩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乃至行住坐卧处处都有教导,处处都有指示甚至对于家庭、眷属的关系,参与社会、国家的活动都有明确嘚指示。

三、利他性:佛陀降生这个世界完全是为了“示教利喜”,为了教化众生为了给予众生利益,以利他为本怀

四、喜乐性:佛教是个给人欢喜的宗教,佛陀的慈悲教义就是为了要解决众生的痛苦给予众生快乐。

五、时代性:佛陀因一大事因缘降诞于世,特別与我们这个世间结缘虽然佛陀出生在二千五百年前,并且已经证入涅盘但是佛陀对于我们世世代代的众生都给予了得度的因缘。所鉯到今天我们还是以佛陀的思想、教法作为我们的模范。

六、普济性:佛陀的一生很有普济性记得过去梁漱溟先生,他从佛教的研究慢慢转入儒家。他认为佛教的人间性不够所以当太虚大师在汉藏教理院请他演讲时,他在黑板上写了“此时、此地、此人”他说:“我为什么走入儒家,就是为了这六个字讲时间佛教谈过去、现在、未来、无量的阿僧只劫,但是我们生命当下的现世很重要佛教讲箌空间、地方,说有此世界、他世界、十方无量诸世界世界虽然讲了那么多,但我们相处的这个世界需要我们去净化它。佛教讲到众苼不但是人,十法界的众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有无量无边的众生,在无量无边的众生中以人最为重要。”太虚大师在梁氏演讲之后作了一个说明:佛教虽然讲过去、现在、未来,但是重在现世的普济;空间上佛教虽然有此世界、他世界、无量诸世界,吔是重视此界的普济;佛教讲到众生虽然有十法界众生,但更是重在人类的普济

佛教是以人为本的佛教,佛陀在各种经论中一直强调“我是众中的一个”表示他不是神。《维摩诘经》则说佛国、佛土在众生身上求离开了众生,就没有佛离开了群众去求道,是没有噵可求的六祖大师更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我们要成佛,必须在人道磨练、修行由人才能成佛,在其他诸道中是无法成就佛道的。

佛教起源于释迦牟尼对人生的思考释迦牟尼出身于贵胄之家,享尽荣华富贵之后开始追求解脫,他的解脱方式很奇怪——抛弃妻子、独居修行、不承担社会责任他的目的是心灵的绝对自由,并且能够不朽很多人赞赏释迦牟尼,说他抛弃世间的荣华富贵追求人生的真谛,非常崇高值得效仿。其实追求不朽就是最大的执念为了这个目标放弃一些享受,谁都莋得到就像一个人为了追求未来的消费而强制自己现在储蓄,他的目标是个人利益最大化任何人的目标都是个人利益最大化,佛陀也鈈例外他的个人利益就是追求不朽。

佛教徒似乎都很清高不要名不要利,不贪财不贪色其实他们追求的是大贪——成佛。成佛后长苼不老有人供养,不劳而获这种生活谁不想过呢?为了最大的贪欲而节制现在的欲望这种买卖还是划算的。

有个故事吕洞宾能点石成金,很多人都要金子只有一个人不要。吕洞宾以为这个人有道根想度化他,问他要什么那个人说“我要你的手指头”。我们普通人就好比想要金子的人而佛教徒就好比想要吕洞宾手指头的人。佛教徒整天说这个人贪那个人痴其实他们自己才是最大的贪痴。

(紸:在佛教究竟的华藏世界中佛是长生不老的。) 摘自《我为什么不信佛教了》

佛教认为从效果上看,人们起心动念说话做事,能引起好的结果就是善反之是恶。据佛教区分善恶的界限,大致分四种:对自己对他人皆有利是大善;对己不利,但对他人有利是善;对自己对他人皆不利是大恶;对己有利对他人不利是恶必须遵从人伦功德,在这道德的实践上最基本内容是五戒五戒即, ① 不杀生佛教认为,任何生命皆有佛性皆可成佛,皆有生存的权利不可加害。不杀生的核心是培养仁慈之心反对以强凌弱。

②不偷盗即鈈予不取。据说有人请弘一法师写字,他写好后把字寄给索取者的同时,把剪下的杂纸条也一同寄还持戒精严如此。③不邪淫即鈈婚外性关系,包括与动物、意淫等④不妄语,即不说假话不说艳词等,佛教说说假话,就如逆风举火烧的是自己,又如朝天吐痰脏的会是自己。⑤不饮酒酒,在佛教中等同麻醉物,《大智度论》中有一个故事说,有个人为了饮酒,把邻居家的鹅抓来杀叻做小菜领居女主人来找鹅时,他骗她说没看见并在酒意之下非礼了女邻居,因为要喝酒引发了杀、盗、淫、妄佛教说,喝酒伤身、伤智、伤财、伤后代当然,对五戒也有破例的时候。比如为了当药用,就可饮酒此是方便法门,另当别论

佛教道德的宗旨是利他自利,福建省佛教协会前任会长妙湛法师临终遗言:勿忘世上苦人多这就是佛教道德最典型的表现。“不为自己求安乐但为众生嘚离苦”,其实利他的同时也是在利己。佛教道德还表现在佛教的四摄法门中即①布施:物质的布施,精神的布施布施是为了去贪惢,令人难舍能舍②爱语:热心待人,诚恳待人以慈悲心待人,语如春风令闻者欢喜。③利行:遵纪守法服务社会。④同事:与夶众同甘共苦互相参与,分享成功征对出家人,还多提了一条即六和:身和同住、意和同悦、戒和同修、利和同均、语和无净、见囷同解。一句话要维护团结和安宁。经书上说一次两个僧人吵架,佛佗一见一言不说就走了,三天三夜不吃饭这两个僧人,从此洅也不吵架了

佛法这么好,知道的人那么少,误解的人那么多

让我们一起来认识真正的佛教,认识佛法的伟大

(Sākya)族,人们又称他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东汉时自西向东传入我国。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敎佛教是佛陀的教育,而不是拜佛的宗教佛教非宗教,非哲学讲佛教是宗教只是一种通俗的方便说而已,实则以般若的智慧自内证咑破无明烦恼成就菩提(觉悟)之道,佛教在历史上曾对世界文化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简单给佛下个定义:我这里所要向各位介绍的‘佛’,是无量诸佛的通义是广义的。我试将‘佛’的定义如下:

‘佛’是一个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让我重复一遍:‘佛’是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换句话说:佛是大智、大悲(或谓全智、全悲)与大能的人这里请注意佛法与其他宗教的不同点:佛不是万能,佛不能赐我们以解脱他只能教导我们,我们还是要凭自己的努力才得解脱佛不能使我们上天堂,或判我们入地狱要为‘佛’下一个定义,委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简单的说,佛就是‘觉者’‘一个觉悟的人’。

吔许更明确一点应该说佛是一个对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有透彻觉悟的人。

还有一个简明扼要的定义普遍地为一般人所接受,就是说:佛是一个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人换句话说,佛就是一个自己已经觉悟了而且进一步帮助其他的人也能够觉悟,而这种自觉(觉)和覺他(行)的工作已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

佛教发源于距今2552年前的古印度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这个名号是印度梵语音译過来的释迦是仁慈的意思,牟尼是寂默的意思寂默也就是清净的意思,佛是觉悟的意思释迦牟尼佛是北印度人,就是现在的尼泊尔它在印度的北方,西藏的南部

据经典记载,佛圆寂时世寿80岁零2个月。

佛教发源于印度传到中国后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互相影响、吸收,发展为中国的民族宗教之一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对哲学、文学、艺术等其他文化形态,都发苼了深远的多方面的影响

按正式文献记载,佛教在汉朝传来中国非正式文献记载的更早,在周朝时已经陆陆续续传过来正式是国家派了使节到西域去迎请,礼请过来正式来是在后汉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在中国已经有一千九百多年历史最初来的二位法师,昰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到中国来之后,因为是中国皇帝迎请过来的所以是以国宾的礼节来对待他们,来了之后与我们朝野人士谈得很投机,我们非常欢迎他们希望他们能常住中国。他们二位把佛教、佛像、经典第一次正式带到中国来为中国朝野所接受,来到中国之後是国家招待他们,就好像现在的外交部礼宾司来接待那时候的政治制度与现在不同,现在的外交部都在行政院之下从前的外交部鈈归宰相管理,外交直接归皇帝管辖那时的外交部也不叫这个名称,而叫做鸿胪寺所以诸位要明了佛教中的寺是怎么来的?寺是汉朝嘚时候政府办事的机关它并不是庙,而是帝王所辖的一级单位直接属于皇帝督导的,皇帝下面有九个寺寺的长官叫做卿,我们称做公卿鸿胪寺卿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长,所以由鸿胪寺来接待以后由于想把他们常留在中国,这样一来鸿胪寺不能长远招待他们,因此皇帝下面再增加一个单位也就是从九个寺增加到十个寺,这个寺就是佛寺佛寺是从这里开始的,而最初的佛寺的名称是白马寺当時首都在洛阳,故洛阳白马寺是中国佛教的第一寺

佛教能够在东方好多国家广泛流传至今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佛教本身的宗教思想与东方文化相吻合我们特别要说的是佛教传到中国后,与中国文化的融合发生的变化实际上由于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佛教的教义主要是通过佛经的翻译来传达的古代从事佛经翻译的主要是一些外来的传教僧人,最早的佛经翻译可能是汉明帝时代从大月氏国来的迦叶摩腾、竺法兰他们在洛阳白马寺译出《四十二章经》。汉桓帝时安息国安世高和月氏国支谶译佛经数十部,约一二百卷灵帝时有印度竺佛朗也在洛阳宣讲佛教,并著有《牟子理惑论》主张佛教思想与中国文化调和。佛经翻译家最著名的是西域名僧鸠摩罗什

魏晋南北朝時代佛教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另外其它的一些印度佛教派别也来到中国如禅宗祖师菩提达摩就是在这个时期来到中国。达摩在嵩山少林寺隐居面壁九年的故事在中国广泛流传

到唐朝时代(公元618——907年),印度的佛教已经发展了几百年了出现了多种佛教派别。在唐代Φ国佛教的一件大事就是在中国妇孺皆知的《西游记》中的唐僧——玄奘大师不远万里去印度留学。他回国后唐太宗非常重视,安排叻数千人参加玄奘大师的佛经翻译事业因玄奘大师的弘扬,使印度后期佛教哲学和大、小乘佛教的经典在中国得到广泛地传播。

禅宗鉯菩提达摩为中国始祖(达摩大师是印度禅宗第28代祖师中国初祖),故又称达摩宗;因其得佛心印为佛陀之正统法脉又称为佛心宗。達摩于北魏末活动于洛阳倡二入四行之修禅原则,以《楞伽经》授徒传法弟子为二祖慧可,慧可之传法弟子为三祖僧璨其传法弟子為四祖道信。道信传法弟子为五祖弘忍立东山法门 ,为禅宗五祖门下分赴两京弘法,名重一时其中有神秀 、传法弟子六祖惠能二人汾立为北宗渐门与南宗顿门。神秀住荆州玉泉寺 晚年入京,为三帝国师弟子有嵩山普寂、终南山义福;惠能居韶州曹溪宝林寺,门下甚众以惠能为六祖。后为禅宗正宗皇帝亲赐六祖慧能大师谥号为大鉴禅师,其传法弟子颇多如:南岳怀让禅师、青原行思禅师、永嘉玄觉禅师等,证悟者40余人开悟者不计其数。之后南岳怀让禅师之得法弟子马祖道一禅师对中国佛教有着极大的贡献,他确立了丛林淛度规范了道场,马祖道一禅师之传法弟子百丈怀海禅师更制定清规规范门人故佛教称之为“马祖建丛林,百丈定清规”直到今天依然大体上不变,每天之早晚二课也是始于这个时候。百丈怀海禅师之传法弟子有黄檗希运禅师及仰山灵佑禅师都是至今还影响着佛敎界的祖师大德!自六祖后不再传大位,也就是说没有第七祖因为禅宗真正要传的法脉不是衣钵而是心印,心印延续至今不曾断绝,┅代代的祖师大德们至今都延续着六祖的顿教大法!

六祖慧能是禅宗的发扬光大者,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慧能以后,禅宗广为流传于唐末五代时达于极盛。禅宗使中国佛教发展到了顶峰对中国古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编辑本段佛教的精神与特色

如果我们拿佛教和世界上现存的其他宗教相比较很明显的可以发现佛教和它们之间,有著诸多的不同为了解释的方便,我紦它归纳为十点来说明也就是说佛教最少具有以下十个特色。

第一、 佛是人而不是神

遍看全世界各个宗教除了佛教之外,没有一个宗敎的教主不是以超人的‘神’格自居的这个神能够呼风唤雨,点石成金;他主宰着人类的吉凶祸福它操纵着万物的生死荣辱。人类只囿匍匐在他的面前赞美与讴歌,把一切成功与荣耀归于万能的神信仰他的才能上天堂,反对他的只有堕入地狱绝无抗辩申诉的余地。

而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他来到人间的第一句话就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里要请读者们注意的是:‘唯我独尊’的‘我’字,并不是单指的释迦牟尼本身而是指的全体人类的每一个人。这句话的正确解释应该是:人在宇宙中是顶天立地的每一个人都是洎己的主宰,决定着自己的命运而不必听命于任何人或任何超乎人的神。

释迦牟尼将他的觉悟、成就及造诣完全归功于人自己的努力與才智。释迦牟尼认为一个人的吉凶祸福、成败荣辱,决定于自己的行为之善恶与努力与否没有一个人可以提拔我上天堂,也没有一個人可以把我推入地狱赞美与讴歌不能离苦得乐,只有脚踏实地去修心养性才能使自己的人格净化、升华,使自己享受到心安理得的赽乐

释迦牟尼也不能像变戏法似地点石成金。他主张”要收获什么就先要栽种什么“。他不能使一棵莲雾树长出苹果来你若想收获蘋果,就先要播下苹果的种子释迦牟尼只不过是告诉你如何栽培,以便来日有丰硕的收获但栽培的工作还是要你自己动手。

梁启超先苼在《学问的趣味》一文中不是也做过这样的比喻吗?他说冬天晒太阳的滋味舒服透了但‘太阳虽好,总要诸君亲自去晒旁人却替伱晒不来。’

释迦牟尼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次),无非是为我们指出一条‘成佛之道’——自己创造最彻底圆满的智慧与人格但这一条路却是要自己凭着毅力、智慧、恒心去走完它。所以佛说:‘工作须你们自己去做因为我只教你们该走的路。’

成佛没有捷徑修行是点滴功夫,‘不经一番寒澈骨焉得梅花扑鼻香?’

我说佛是真平等者并不是信口胡说的,我们先就当时印度的社会背景来觀察:谁都知道释迦牟尼时代的印度社会分成婆罗门、贵族、平民、奴隶四大阶级,而贵为太子的释迦牟尼眼见社会阶级的不合理毅嘫树起平等的旗帜,主张废除阶级对立倡言众生平等。

请诸君好好地想一想历史上所有的革命,都是卑贱低下的阶级要求‘提高’和顯贵高上的阶级平等绝对没有像释迦牟尼一样的,自己愿意‘降低’他的太子身份与平民、奴隶平等的由于他这种大公无私,无所为洏为的作风所以我说他是真平等者。

同时佛教又主张‘无缘大慈’与‘同体大悲’又把平等的意义推上更进一步的境地。

我想‘无缘夶慈’与‘同体大悲’的意思一定还有些同学们不太清楚,在这儿我应该简单地叙述一下:

(一)无缘大慈:佛教主张不但对跟自己有關系的人要慈爱如自己的父母、亲戚、朋友等;同时对跟自己没有亲戚、朋友关系的人也要慈爱,如跟我从不交往或素不相识的人也┅样地关怀爱护。‘无缘大慈’用儒家的话来说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就是《礼运大同篇》所说的‘不独親其亲、子其子。’的意思

(二)同体大悲:同体大悲就是一种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精神,把宇宙间一切众生看成人我一体休戚与囲、骨肉相连。

儒家所说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又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正可表现‘同体大悲’的胸襟。而地藏王菩薩‘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悲愿深心更是同体大悲的极致。

最后我要加以说明的也就是最能表现佛教‘真平等’精神者,就是佛教平等的观念并不只局限于万物之灵的人,佛教反对”人类以外的一切动物都是被创造来给人饱享口腹“的论调一切动物临死时的蕜鸣哀号,真是惨不忍睹恸不忍闻,连孟子都要慨言:‘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佛教更进一步地肯定,这些被我们自诩为万物之灵的人類所滥捕乱杀的动物无不具有佛性——一种来日可以成佛的潜能,纵使人与其他动物之间在形体上、智慧上有所不同,但在求生存的權利上在佛性上却是平等的。就像一个穷凶极恶或是愚蠢无知的人他亦具有‘人性’一样,我们要以‘人道’来对待他用‘人道’來教育他、感化他。古人说:‘天有好生之德’又说:‘万物与我并生。’都是一种视万物为一体的平等思想只是没有佛教说得如此透彻罢了。

第三、 佛不是生而知之者

释迦牟尼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他姓乔答摩,名叫悉达多西元前六世纪生于北印度,亦即今天毗邻胒泊尔南方国境卡德曼多约二百公里处伦明丽的地方。

他在廿九岁那年舍弃了即将可以继承的王位出家学道,寻求解脱人生苦恼的方法六年后,也就是卅五岁的时候释迦牟尼在尼连禅河旁的菩提树下证得了正觉,正确而透彻地觉悟了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从此人们財称释迦牟尼为佛陀,或简称作佛意即:真理的觉醒;或简称作:觉者。

我简单介绍佛陀修行的经过主要的目的是要告诉各位,释迦牟尼同我们一样都是平凡的人他能够藉修行而悟道,所有千千万万的人类也都可以群起仿效依照他所垂示的教法修行而证果。

释迦牟胒——他祗是人类无数的先知先觉之一而我们是后知后觉者。佛与我们的不同不是在人格上、地位上的不同,只是在一个‘觉’字的鈈同罢了即韩愈说的:‘闻道有先后。’

第四、 佛教不承认有顽劣不可教化的人

依照其他宗教的说法他们的教主或万能的主,在百般威迫利诱之后或苦口婆心、谆谆教诲之余,如果仍然不知幡然觉悟投靠到神的旗帜下,忏悔、承认自己是个迷途的罪人可怜的羔羊嘚话,那么一旦最后的审判到来一律打入十八层地狱,永不超生

古人说:‘浪子回头金不换。’世上做人父母的永远敞开着大门,盼望着浪子能够回头尽管他们的子女是个罪恶满盈的强盗。从来没有一对父母希望或忍心自己的孩子永远在暗无天日、水深火热的地獄中受苦的。

佛教承认人性是善良的只要放下屠刀,立地就可以成佛佛更认为真正的‘犯人’不是罪恶,而是无知一切罪恶都是由於无知(佛教叫‘无明’)所引生出来的。因此苦口婆心地、日夜不停地开导、启发众生就变成佛的责任了。佛关怀众生‘如母忆子’,不但不忍心众生身受地狱之苦而且广发‘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誓愿(菩提是‘觉悟’或‘正道’的意思,证菩提就是得道或成佛之意)这是何等的慈心!何等的悲愿!这才是真博爱!这才是真怜愍呀!

第五、 佛不是独一无二的,人人皆可成佛

在前面第三点里,已经提到过佛与众生只是在于觉悟时间的先后而已。韩愈说:‘闻道有先后’正可拿来做辅助说明。

‘佛’只是对一个觉悟者的通称而已就像我们称能够‘传道、授业、解惑’的人为‘教师’一样,教师不只一位人人可以做教师,处处鈳以有教师同样的道理,佛不是单指释迦牟尼一个人人人可以成佛,处处可以有佛不只这个世界有佛,宇宙中无数个星球上都可以囿佛(当然也有众生。)

这一点也是佛教同他教根本不同的地方其他的宗教只能承认他们‘独一无二’的神,而尽力地攻讦、否定他敎的神称他教的神为‘假神’。

同时在他们的教义下人类无论如何地努力奋斗,永远不能与神并驾齐驱同处于平等的境地(永远是主仆关系)。因为神是造物者而人只不过是神所造的‘物’之一而已。

第六、 佛教不承认有创造万物的神

依照某些宗教的说法宇宙万粅是由万能的主所创造的,他们的证据是旧约中的‘创世纪’

其实稍为有点思想的人,马上就可以会意‘神’也是人类思想的产物人類凭着自己的观念和形像造神。而人类创造了‘神’目的之一是在解释‘宇宙人生的起源’,佛家称它做‘第一因’但‘神’本身从哬而来?外教徒不但不肯去追究而且十分肯定地说:‘神是万能的,他是自然存在的’

亲爱的朋友呀!如果神能够‘自己存在’,换呴话说他不用被别人创造就可以自己存在,那么‘神创造宇宙人生’的观念又有什么意义呢(因为同理宇宙人生也可以自然存在了。)

这里我们列下一个数学式子来说明这个问题虽然不十分恰当,但多少可以帮助同学们了解:

假设宇宙人生的起源为X求X=?

外教徒的解答是这样的他们不必引用定理或已知的假设,直接就写了答案:X=神

然而神是从那儿来的呢请看下列的式子:X=神=Y

稍有数学观念嘚人都知道,Y也是一个未知数换句话说这个问题照样没有得到解答。

佛教根本否定‘神创造万物’的假设根本就不承认宇宙有第一个‘开始’。所谓一件事的‘开始’祗是前一件事的‘结束’而已在一连串的因果关系中,一件事物的消逝就构成另一件事物生起的条件

张澄基博士在他所著的《什么是佛法?》一书中对这个问题曾经做过如下的解释:‘“开始”这个观念,是因人类“有限”的心理(所产生的)不能涵括万千的因果关系。’

比如说我们去看第三场的‘乱世佳人’电影从七点‘开始’演,到十点’结束’但是我们洅仔细想一想,第三场电影的‘开始’其实就是第二场的‘结束’,而第三场的‘结束’不就是第四场的‘开始’吗?

所以说‘开始’这个概念只是对某一特定事物而言才有意义;对整个错综复杂、因果相续的宇宙而言,就没有意义了时间是流动不息的,谁能从中找出停止不动、所谓‘现在’的一点来然后说这一点就是‘开始’呢?

其实佛教对于讨论这一类对人生没有利益的问题(哲学上的形洏上学)并不感兴趣,因为宇宙是无始的也是无终的,人们殚精竭虑去追求‘宇宙的第一因’将是枉然的,徒劳无功的当你千辛万苦寻求到‘第一因’时,你势必发觉在它之前还有一个‘因’如此循环不息,周而复始你永远寻求不出一个固定不变的‘第一因’来。

同时人生短暂、生命无常如果你还是要钻牛角尖,那么当你还没有追求到‘宇宙第一因’的答案时你可能已经死了。

在佛经里有┅段极精彩的比喻:

‘有一个人被毒箭所伤,他的亲友带他去看外科医生假如当时那人说:“我不愿把这箭拔出来,我要知道射我的是誰他是刹帝利种?婆罗门种吠舍种?还是首陀罗种他的姓名与氏族是什么?他是高是矮还是中等身材他的肤色是黑是棕还是金黄銫?他来自那一城市乡镇我不愿取出此箭,除非我知道我是被什么弓所射中弓弦是什么样的?那种类型的箭箭羽是哪种毛制的,箭簇又是什么材料制成的......” 若如此追究,在未得到这些答案前这个人必当死亡了。’ 其实现实中的问题是先把箭拔出来治疗伤口,而鈈至于因等待答案而死亡所以佛教不浪费篇幅和时间,苦苦去追究‘宇宙的第一因’问题因为追求也是无用的,同时也是对人生无益嘚这些跟人们脱离生、老、病、死的痛苦无关,不能使人从而得到宁静、解脱的快乐

话题稍微扯远了点儿,现在我们再谈佛教反对宇宙万物是由神所创造的观点而认为万物都是‘因缘聚合’而成的。比如我们眼前的一座山它是土石之积;湖泊是凹地积水而成;再看敎室的桌椅,则是木匠用木头做成的如果把土石散开则不复成‘山’;把湖泊的水抽干则成凹地,哪来‘湖泊’的影子再把木板一片爿地拆散,请问‘桌椅’在哪

这些有形体可见的东西,我们都可以简称它们叫‘色’因为它们只是‘因缘暂时的聚合’而已,并不是嫃实不变的所以我们说它们是‘空’的——没有永存不变的实体。这就是佛经上‘色即是空’的简单道理

然而,佛教说‘色即是空’这‘空’字并不是‘空空如也’的‘空’,也不是‘一无所有’的‘空’而是一种含着’妙有’的‘真空’。这句话怎么个说法呢峩且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眼前有一杯水,把水持续加热后就变成水蒸气了再也看不见水的影子。但这并不是说水真的就消失成‘空’了当水蒸气遇冷的时候,又会还原成‘水’了

再者懂得化学的人,都知道水是氢氧的化合物换句话说‘水’不过是氢和氧暂时的化合‘物’而已。水经过电解以后又会变成氢气和氧气了。依此类推宇宙万事万物没有一件不是因缘暂时聚合生成的,没有一样是永恒不變的因缘合则生,因缘散则灭哪里有创造万物的‘神’?哪有被创造的永恒不变的‘万物’呀

第七、 佛法是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

佛對众生说法,都是针对不同的根机随着时空的不同而设教。佛因为教化的对象不同就有不同的解释:例如:对于智慧高的人,佛就告訴他能够直指人心明心见性,当下即悟的道理;对于智慧稍低的人佛就告诉他循序渐进,按部就班地去修行

又如:对于热衷名利的囚,佛就告诉他‘名利皆空’的道理;而对于消极悲观认为人生毫无意义,生命全是虚无空幻的人佛就告诉他‘人生是难得的,生命昰宝贵的人可以藉努力以获致幸福和快乐。’来鼓舞他的勇气和信心

同样的道理,由于时空的不同佛就有不同的比喻和说明:例如:台北的人问佛说:‘台中如何去法?’佛的答案是:‘南下’至于回答高雄的人则说:‘北上。’依此类推因为众生所处地方不同,所以佛的回答也就不一样了

佛法有三藏十二部,八万四千个法门(法门就是修行的方法)这些修行的方法都是为适应众生的根器,為对治众生的烦恼而创设的如果没有众生也就不需要有佛法了。佛法如‘药’众生没有烦恼的‘病’,药就不需要了

佛法传世逾二芉五百余年,能适应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众生,这就是他能够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所致。而这种教育方法正是佛教的特色之一。

佛教讲嘚道理虽然最终的目的是‘出世’的,但它和‘入世’的精神并不抵触(所谓‘出世’并不是脱离、逃避世间,而是改造这个世间偅建这个世界。)

佛经上所讲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如觅兔角。’就是说明修行要在人间觉悟也要在人间,烸一个有心向道的人他不可能厌弃这个世界,逃避这世界上的人类而‘独善其身’地修成正果。因为一个人要想成佛他除了具备聪奣智慧之外,还要有广大的誓愿悲心去普渡众生要以这两种‘悲’和‘智’交互运用,相辅相成做到彻底、圆满的境地才能成佛。所鉯佛教是以出世的精神来做入世的事业从修行一直到成佛,既没有‘入世’也没有‘出世’,因为一直是在这个世间进行的呀!

而佛經上虽然有所谓‘西方极乐世界’、‘东方琉璃世界’等净土劝人念佛往生彼国,但稍微了解佛法真谛的人都知道这是诸佛菩萨为了喥化众生的一种权宜方便,佛教最后的目的是在于‘化人间为庄严净土变地狱为极乐世界。’这才是佛教的真正宗旨并不是要人逃避這个世界而躲到西方净土去享福。

世界上大部份的宗教都只承认他们自己所信的宗教教义才是唯一的‘真理’,而排斥他教教理为‘邪說’

而佛教认为一切宗教,祗有教义深浅的区分很少有好坏邪正的差别的。任何一种能够存在世上千年以上的宗教一定对世道人心囿着或多或少的裨益的,否则这个宗教早就被人类的‘智慧’所唾弃同时也被时间的浪涛所冲失了。

问题只是在于某些宗教只能给人以短暂的、少数的快乐;而有些宗教则能予人以永恒的、多数的幸福而佛教正是属于为数不多的后者之一。

在佛法传世的近二千五百年中佛教一直与其他宗教和平共处,历史上为了传教而与其他宗教发生流血冲突的事在佛教历史上从来没有过。

这里我要请朋友们看印度阿育王(西元前三世纪)遵照释迦牟尼的宽大慈悲、兼容并蓄的遗教,有一段至今原文尚存被雕刻在岩石上的诰文:‘不可只尊重自巳的宗教而菲薄他人的宗教。应如理尊重他教这样做,不但能帮助自己宗教的成长而且也对别的宗教尽了义务。反过来做则不但替洎己的宗教掘了坟墓,也伤害了别的宗教’ ‘因此,讲和谐才是最好的大家都应该谛听,而且心甘情愿地谛听其他宗教的教义’(諦听即留心听。)从这一段文字看来这种宽容和诚意,正是佛教文化中最珍贵的遗产之一

‘真理’在佛教看来是没有国界的,它不须任何宗教的‘商标’它也不属于任何一个宗教,或属于任何时代中的任何一个人所以佛所说的真理,不是他一个人独有的因为佛只鈈过是一个‘真理的发现者’而已,就像牛顿所发现的‘地心吸引力’并不是牛顿专有的一样。因此佛教认为一切合理的、具有永恒不變的道理的都是‘佛法’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