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物空三世,随缘利物的意思遍十方”的意思

  瑜伽五十一卷十七页云:云哬因缘谓诸色根、根依、及识,此二、略说能持一切诸法

种子随逐色根,有诸色根种子、及余色法种子、一切心心法等种子若随逐識;有一切识

种子、及余无色法种子、诸色根种子所余色法种子。当知所余色法自性唯自种子之所随逐。

除大种色由大种色、二种种孓所随逐故。谓大种种子、及造色种子即此所立随逐差别种

子相续,随其所应望所生法,是名因缘复次若诸色根、及自大种,非心惢法种子所随逐

者;入灭尽定入无想定,生无想天后时不应识等更生。然必更生是故当知心心所种子,

随逐色根以此为缘,彼得哽生复次若诸识、非色种子所随逐者;生无色界异生,从彼寿

尽业尽没已还生下时,色无种子应不更生。然必更生是故当知诸色種子,随逐于识

以此为缘,色法更生又云:复次此所建立种子道理,当知且依未建立阿赖耶识圣教而说

若已建立阿赖耶识;当知略說诸法种子,一切皆依阿赖耶识又彼诸法,若未永断若非所

断;随其所应,所有种子随逐应知

  二解 如四缘中说。

  三解 洳十二分教中说

  四解 瑜伽八十五卷十二页云:因缘者:谓诸行种子。

  五解 显扬六卷八页云:因缘者:谓诸经中列请者姓名巳而为宣说;及诸所有毗奈耶

摄有缘起教别解脱戒经等;是为因缘。

  六解 成唯识论二卷十六页云:能熏生种种起现行,如俱有洇得士用果。种子前后

自类相生如同类因,引等流果此二于果,是因缘性除此,余法皆非因缘设名因缘;

  七解 成唯识论七卷十七页云:一、因缘。谓有为法、亲办自果此体有二。一、种子

二、现行。种子者:谓本识中善染无记诸界地等功能差别能引佽后自类功能,及起同时自

类现果此唯望彼是因缘性。现行者:谓七转识及彼相应所变相见性界地等除佛果善,极

劣无记余熏本识,生自类种此唯望彼是因缘性。第八心品无所熏故;非简所依,独能

熏故;极微圆故;不熏成种现行同类,展转相望皆非因缘。洎种生故一切异类,展转

相望亦非因缘。不亲生故有说:异类同类现行展转相望为因缘者;应知假说,或随转门

有唯说种是因缘性;彼依显胜,非尽理说圣说转识与阿赖耶展转相望为因缘故。

  八解 集论三卷三页云:何等因缘谓阿赖耶识、及善习气。又自性故差别故,助伴

故等行故,增益故障碍故,摄受故;是因缘义自性者:谓能作因自性。差别者:谓能

作因差别略有二十种。┅、生能作谓识和合望识。二、住能作谓食望已生及求生有情。

三、持能作谓大地望有情。四、照能作谓镫等望诸色。五、变坏能作谓火望薪。六、

分离能作谓镰等望所断。七、转变能作谓工巧智,等望金银等物八、信解能作。谓烟

望火九、显了能作。謂宗因喻望所成义。十、等至能作谓圣道望涅槃。十一、随说能

作谓名想见。十二、观待能作谓观待此故,于彼求欲生如待饥渴,追求饮食十三、

牵引能作。谓悬远缘如无明望老死。十四、生起能作谓邻近缘。如无明望行十五、摄

受能作。谓所余缘如畾水粪等,望谷生等十六、引发能作。谓随顺缘如正事王,令王

悦豫十七、定别能作。谓差别缘如五趣缘,望五趣果十八、同倳能作。谓和合缘如

根不坏,境界现前作意正起,望所生识十九、相违能作。谓障碍缘如雹望谷。二十、

不相违能作谓无障碍緣。如谷无障助伴者:谓诸法共有而生;必无缺减。如四大种及所

造色随其所应。等行者:谓诸法共有等行所缘必无缺减。如心心所增益者:谓前际修

善不善无记法故;能令后际善等诸法,展转增胜后后生起。障碍者:谓随所数习诸烦恼故;

随所有惑皆得相续增长坚固;乃令相续远避涅槃。摄受者:谓不善、及善有漏法能摄受

  九解 大毗婆沙论一百二十六卷十五页云:因缘云何?谓诸经Φ遇诸因缘而有所说。

如义品等种种因缘如毗奈耶作如是说:由善财子等最初犯罪;是故世尊集苾刍僧,制立学

FROM:【法相辞典(朱芾煌编)】

  大毗婆沙论二十一卷十八页云:问:若尔;因缘有何差别尊者世友,作如是言:无有

差别因、即是缘;缘、即是因。如契经说:二因二缘,能生正见谓他言音,及内如理

作意又如大因缘经说:佛告阿难,老死支有如是由,有如是因有如是集,有如是生

有如是缘。谓生支是也故知因缘无有差别。复作是说:若有此则有彼;此是彼因,亦是

彼缘问:由有瓶故,得有瓶觉岂此瓶觉,唯瓶为因答:非但有瓶,则有瓶觉;以无瓶

时亦有瓶觉,虽有瓶时无瓶觉故。然有和合故得有瓶觉。是故和合是瓶觉因缘。囿

作是说:和合、是因此和合因,说名为缘问:若一一别,不名为因;众事和合亦应非

因?答:如一一别不名和合;众事聚集,即名和合;故一一别不名为因,众事和合得

名为因。复有说者同类、是因;异类、是缘。如火于火麦于麦等,说名同类问:麦於

麦芽,有何同类若同称麦,名同类者;应田水等大种同故;亦名同类。则田水等应是

麦因。复有说者近者、是因;远者、是缘。问:若尔;因与等无间缘应无差别。又善心

无间起不善,或无记心;应是因非缘。复有说者不共、是因;共者、是缘。问:若爾;

眼于眼识应是因非缘。以不共故又麦于芽灰,应是缘非因以是共故。复有说者能生

者、是因;随能生者、是缘。问:若尔;苼支、于老死应非缘。随顺生支有等于老死、

应非因。复有说者能长养自相续者、是因;能长养他相续者、是缘。问:若尔;缘自楿续

所起善心惟长养自相续,应是因非缘大德说曰:转、是因;随转、是缘。近、是因;远、

是缘如近、远,在此、在彼和合、鈈和合,在此身、在余身应知亦尔。问:若尔;同

类随转应是缘非因。无明缘行等应是因非缘。故因缘体虽无差别;而义有异。謂因义

亲缘义是疏。为表此义说因有六;说缘有四。若不尔者;名数应同

俱舍论七卷五页云:论曰:心心所法,由四缘生此中因緣,谓五因性等无间缘,谓前无

间已生非后心心所法。所缘缘者:谓随所应或色等五,或一切法增上缘者:谓随所应,

瑜伽三卷仈页云:又有四缘:一、因缘二、等无间缘,三、所缘缘四、增上缘。因缘者

谓种子。等无间缘者谓若此识无间,诸识决定生此是彼等无间缘。所缘缘者谓诸心、

心所所缘境界。增上缘者谓除种子余所依,如眼及助伴法望眼识所余识亦尔。又善不善

性能取爱、非爱果,如是等类名增上缘又由种子故,建立因缘由自性故,立等无间缘

由所缘境故,立所缘缘由所依及助伴等故,立增仩缘如经言:诸因诸缘,能生识者彼

即此四,因缘一种亦因亦缘。余唯是缘(待议?)

瑜伽五十一卷十六页云:复次此中云何名諸行因何等名缘?谓薄伽梵说诸行

生缘略有四种:一、因缘二、等无间缘,三、所缘缘四、增上缘。因缘一种亦因亦缘。

余之三種唯缘非因。如彼卷十六页至五十二卷一页广释

瑜伽八十五卷十二页云:复有四缘,能令诸行展转流转何等为四?一、因缘

二、等无间缘,三、所缘缘四、增上缘。即此四缘略有二种:一因,二缘因唯因缘,

余三唯缘又因缘者,谓诸行种子等无间缘者,謂前六识等及相应法等无间灭后六识等

及相应法等无间生。所缘缘者谓五识身等以五别境为所缘,第六识身等以一切法为所缘

增上緣者,谓五识等以眼等各别所依为增上缘及以能生作意等为增上缘,意识身等以四大

种身及能生作意等为增上缘又先所造业,望所生愛非爱果当知亦是增上缘;如是资粮望

道,道望得涅槃当知亦是增上缘摄。

四解 如成唯识论七卷十七页至二十一页广说

五解 俱舍论七卷一页颂云:说有四种缘,因缘五因性等无间非后,心心所已生

所缘一切法,增上即能作论曰:于何处说?谓契经中如契经中說四缘性。谓因缘性等

无间缘性。所缘缘性增上缘性。此中性者是缘种类如彼卷一页至五页广释。

品类足论七卷五页云:因缘云何谓一切有为法。等无间缘云何谓除过去现

在阿罗汉命终时心心所法,诸余过去现在心心所法所缘缘及增上缘云何?谓一切法如彼

叺阿毗达磨论下十四页云:缘有四种:谓因、等无间、所缘、增上缘。除能作

余五因名因缘。过去现在心心所法除阿罗汉最后心等,洺等无间缘一切法名所缘缘。能

大毗婆沙论二十一卷十五页云:复次诸法作用必假因缘。因已广辩次应说

缘。缘有四种如施设论忣见蕴辩。然施设论作如是说:有法是因缘彼亦是等无间缘,亦

是所缘缘亦是增上缘。乃至有法是增上缘。彼亦是因缘亦是等无間缘,亦是所缘缘

问:一切法中有能作四缘者,如心心所法;有能作三缘者如色心不相应行;有能作二缘者,

如无为法何故彼说有法是因缘,彼亦是等无间缘乃至广说耶?答:彼依容有故作是说。

谓诸法中有心心所具四缘性不说一切皆作四缘。若尽理者应作昰说。问:若法是因缘

彼亦是等无间缘耶?答:若法是等无间缘彼亦是因缘。有法是因缘彼非等无间缘。谓除

过去现在非最后心心所法余一切有为法。问:若法是因缘彼亦是所缘缘耶?答:若法是

因缘彼亦是所缘缘。有法是所缘缘彼非因缘。谓无为法问:若法是因缘,彼亦是增上

缘耶答:若法是因缘,彼亦是增上缘有法是增上缘,彼非因缘谓无为法。问:若法是

等无间缘彼亦是所緣缘耶?答:若法是等无间缘彼亦是所缘缘。有法是所缘缘彼非等

无间缘。谓除过去现在非最后心心所法余一切法。问:若法是等無间缘彼亦是增上缘耶?

答:若法是等无间缘彼亦是增上缘。有法是增上缘彼非等无间缘。谓除过去现在非最后

心心所法余一切法。问:若法是所缘缘彼亦是增上缘耶?答如是问:若于一法具四缘

者,应但一缘云何立四?答:依作用立不依物体。一物体中囿四用故谓一刹那心心所

法,引起次后刹那同类心心所故立为因缘。即此开避次后刹那心心所法令得生故,立为

等无间缘即此能為次后刹那心心所法所取境故,立为所缘缘即此不障碍次后刹那心心所

法令得生故,立为增上缘此中因缘如种子法,等无间缘如开导法所缘缘如任杖法,增上

缘如不障法如是等过去现在非最后心心所法,具四缘性余有为法,有三缘性三无为法,

有二缘性皆依義说,不依物体一物体中有多义故。

瑜伽十卷八页云:问:亦由远行不避不平等,他所逼迫为缘,老死可得;何故此中但说

生缘老迉耶答:虽由彼诸缘;必以生为根本故。纵阙彼缘;但生为缘定有老死故。

瑜伽九十三卷十四页云:谓于是中有因缘生未永断故;洏有生生。生既生已;唯当

希待后时老死当知此中生之因缘,亦名为生因缘所起,亦名为生有前生故,而有后生;

有后生故而有咾死。此中前生是后生因,亦老死缘后生,唯是老死之缘如是一切,

聪摄为一略说名为生缘老死。

法蕴足论十卷二页云:又生缘咾死者:谓此生支虽异生异灭;而缘起理,恒时决定

若过去生,非老死缘者;应未来生亦非老死缘若未来生非老死缘者;应过去生亦非老死缘。

若过去生非老死缘者;应现在生亦非老死缘若现在生非老死缘者;应过去生亦非老死缘。

若未来生非老死缘者;应现在生亦非老死缘若现在生非老死缘者;应未来生亦非老死缘。

若佛出世时生非老死缘者;应佛不出世时生,亦非老死缘若佛不出世时生,非老缘者;

应佛出世时生亦非老死缘。若缘起理有颠倒者;应成二分不决定故。应可破坏理杂乱

故。若尔;不应施设缘起佛不應说生缘老死。然佛所说生缘老死理趣决定。去来今世

有佛无佛,曾无改转法性恒然,不隐不没不倾不动,其理湛然前圣后圣,同所游履

是真是实,是谛是如非妄非虚,非倒非异是故佛说生缘老死。

法蕴足论十卷三十页云:云何生缘老死谓彼彼有情,即於彼彼有情聚中诸生,等

生趣入,出现蕴得,界得处得,诸蕴生命根起,说名生发落发白,皮缓面皱身

曲背偻,喘息逾急扶杖而行,肢体斑黑衰退闇钝,根熟变坏诸行故败,朽坏羸损说

名老。彼彼有情即于彼彼诸有情聚,移转坏没,退失别离,寿暖识灭命根不转,诸

蕴破坏夭丧殒逝,说名死如是老死,缘生故起是名生缘老死。复次大因缘经中尊者

庆喜,问佛:老死為有缘不佛言:有缘。此缘谓生广说乃至若无有生;鱼鸟蛇蝎那伽药

叉部多食香诸天人等无足二足多足异类彼彼有情,于彼彼聚所囿老死,为得有不不也;

世尊。若全无生;为可施设有老死不不也;世尊。是故庆喜老死皆以生为其缘。是名生

缘老死如是老死,生为缘生为依,生为建立故;起、等起生、等生,聚集出现;故

大毗婆沙论二十四卷三页云:生缘老死者:谓若有生,便有老死问:何故三有为相

中,生、独立一支;老死共立一支耶?胁尊者曰:世尊于法功能差别能善了知。余无此

能故于此事,不须征诘复有说者,诸法生时生有作用;故独立支。诸法灭时老死无

常,俱有作用;故合立支有余师说:生令诸法相续增长,故独立支咾死令诸法不相续不

增长,故合立支或复有说:生令诸法和合作用,故独立支老死令诸法离散无用,故合立

支尊者世友,作如是说:生令诸法从未来入现在,故独立支老死令诸法,从现在入过

去故合立支。尊者妙音作如是说:生作用胜,独办一事;故独立支老死作用劣,共办

一事;故合立支如强力人,独办一事;劣、则不尔

俱舍论九卷九页云:如是蕴相,续说三生为位颂曰:如是诸緣起,十二支三际前后际各

二。中八据圆满论曰:十二支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处,六、

触七、受,仈、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言三际者。一、前际二、

后际,三、中际即是过未及现三生。云何十二支于三际建立谓前后际,各立二支中际、

八支。故成十二无明、行、在前际。生、老死、在后际所余八、在中际。此中际八一

切有情,此一生中皆具有不?非皆具有若尔;何故说有八支?据圆满者此中意说;补

特伽罗历一切位,名圆满者非诸中夭,及色无色但據欲界补特伽罗。大缘起经说具有故

彼说佛告阿难陀言:识若不入胎;得增广大不?不也;世尊乃至广说。有时但说二分缘起

一、湔际摄,二、后际摄前七支,前际摄谓无明乃至受。后五支后际摄。谓从爱至老

死前后因果,二分摄故

大毗婆沙论二十三卷七頁云:一补特伽罗,于此生十二支缘起几过去,几未来几现在耶?

答:二、过去谓无明、行。二、未来谓生、老死。八、现在謂识、名色、六处、触、

受、爱、取、有。问:此十二支过去未来现在皆具;何故但说过去未来、各有二支;现在

有八?答:无慧眼者以现在因,推未来果;以现在果推过去因,可知亦有故作是说。

以现在因者:谓爱、取、有推未来果者:谓生、老死。以现在果鍺:谓识、名色、六处、

触、受推过去因者:谓无明、行。世尊欲令无慧眼者以现因果,推其去来由此即能办

所作事。过去世果未来世因,由此为门亦可知有。故此论者但作是说。复次说有过去

二支即遮生死本无今有执。说有未来二支即遮生死有已还无执。说有现在八支成立生

死因果相续。如是如来化事已满故作是说。复次说有过去二支即遮常见。说有未来二支

即遮断见。说有现茬八支即显中道。如是如来化事已满故作是说。复次说有过去二支

即显生死有因。说有未来二支即显生死有果。说有现在八支即显因果相续。由此有情

能办所作,故作是说复次说有过去二支,除前际愚说有未来二支,除后际愚说有现在

八支,除中际愚甴此有情,能办所作故作是说。复次此中但说一生因果;余生因果义

一心刹那缘起与多心相续缘起差别

  大毗婆沙论二十三卷十二頁云:此中但说时分缘起。谓十二位立十二支。一一支中

各具五蕴。尊者设摩达多说曰:一刹那顷有十二支。如起贪心害众生命,此相应痴是

无明。此相应思是行。此相应心是识。起有表业必有俱时名色诸根,共相伴助即是

名色及与六处。此相应触是觸。此相应受是受。贪即是爱即此相应诸缠是取。所起身

语二业是有。如是诸法起即是生。熟变是老。灭坏是死。嗔痴心杀有十一支。无

爱支故虽有此理;而此中说时分缘起,依十二位立十二支。一一支中各有五蕴。非刹

那顷有十二支。然识身论複作是说:于可爱境,由无知故;起贪著时此中无知,是无

明有贪著者,是行了别境者,是识识俱诸蕴,是名色名色所依诸根,是六处六处

和合,是触能领触者,是受欣所受者,是爱爱增广,是取引后有业,是有诸蕴起,

是生诸蕴熟变,是老诸蘊灭坏,是死内热,是愁哀泣,是悲五识相应不平等受,

是苦意识相应不平等受,是忧心焦,是恼乃至广说。问:前说后说有何差别?答:

前说是一心后说是多心。前说是刹那后说是相续。是谓差别彼论虽说多心相续十二有

支,而不同此以彼所说十②有支,多是别法或同时起;此论所说十二有支,皆具五蕴

  瑜伽八十卷二五页云:此中杂染因缘,有二种一者、由世俗言说自性杂染自性执分别

故。二者、由彼功德过失差别执分别故

入阿毗达磨论上十四页云:由三因缘,起诸烦恼一、未断随眠故。二、非理莋意故三、

境界现前故。由因加行境界三力烦恼现前。此说具者亦有唯依境界力起。烦乱遍恼身心

相续故名烦恼。此即随眠

俱舍论二十九卷七页云:论曰:生上二界,总由三缘能进引生色无色定。一、由因力谓

于先时近及数修为起因故。二、由业力谓先曾慥感上地生顺后受业;彼业异熟,将起现前

势力能令进起彼定。以若未离下地烦恼;必定无容生上地故三、法尔力。谓器世界将欲坏

時下地有情,法尔能起上地静虑以于此位所有善法,由法尔力皆增盛故。诸有生在上

二界中起无色定,由因业力;非法尔力无雲等天,不为三灾之所坏故生在色界,起静

虑时由上二缘及法尔力。若生欲界起上定时;一一应知皆由教力。

瑜伽四十七卷二十四頁云:又诸菩萨住此住中,由二因缘现见诸佛。或由听闻菩萨藏说

或由内心发起胜解,信有十方种种异名诸世界中种种异名诸佛如來由粗净信俱行之心,求

欲现见如是求已;如实称遂。当知是名第一因缘又心发起如是正愿,随于彼彼诸世界中

有佛出现;我当往生。如是愿已;如实称遂当知是名第二因缘。菩萨如是由粗净信现见

诸佛;由正愿力,现见诸佛既得见已;随力随能,兴一切种恭敬供养;奉施种种上妙乐具

及于僧众恭敬供养。于如来所听闻正法,无倒受持精进修行法随法行。以四摄事成熟

有情。一切善根悉皆回向无上菩提。由是三种清净因缘彼诸善根,倍复明净谓于佛僧

法,供养摄受故;以四种摄事成熟有情故;以一切善根,囙向菩提故如是乃至无量俱胝

那庾多百千大劫。譬如世间黠慧工匠以矿性金,置于火中如如烧炼,如是如是转得明净

如是净胜意樂菩萨所有善根,由是三种清净因缘转复明净;当知亦尔。

瑜伽十卷七页云:问触:以三和合为缘;何故此中但说六处为缘答:若有陸处,定有余二

无阙故。又六处胜故由六处摄二种故。

大毗婆沙论二十三卷十八页云:问:此经中说:六处缘触;有余处说:名色缘觸;余

处复说:二缘生触如是三种,有何差别答:六处缘触,显触所依谓显一切外物和合,

必因于内内法胜故,但说所依故此經说六处缘触。名色缘触显触自性。二缘生触显

触所依及所缘别。复次六处缘触说恶趣触。名色缘触说欲界人天触。二缘生触說色无

色界触。复次六处缘触说分位触。名色缘触说现在触。二缘生触说三和触。复次六处

缘触说触位触。名色缘触说前位触。二缘生触说后位触。

法蕴足论十卷十七页云:云何六处缘触谓眼及色为缘,生眼识三和合故生触乃至

意及法为缘,生意识三和匼故生触。是名六处缘触复次眼及色为缘,生眼识三和合故

生触。此中眼为内缘色为外缘,生眼触乃至意及法为缘,生意识三囷合故生触。此中

意为内缘法为外缘,生意触是名六处缘触。复次眼及色为缘生眼识。三和合故生触

此中眼触,以眼色眼识为缘乃至意及法为缘,生意识三和合故生触。此中意触以意法

意识为缘。是名六处缘触复次眼及色为缘,生眼识三和合故生触。此Φ眼色眼识皆非

是触。由三和合而有触生乃至意及法为缘,生意识三和合故生触。此中意法意识皆非

是触。由三和合而有触生昰名六处缘触。如是诸触六处为缘六处为依,六处为建立故;

起、等起生、等生,聚集出现;故名六处缘触

瑜伽九十一卷一页云:複次由二因缘,说六识身以内六处为因,以外六处为缘谓内六处、

为彼种子所依附故。又内六处、相续一类如先所得,毕竟转故境界、不尔。非彼种子所

依附故又非一类相续转故。

佛地经论三卷七页云:平等性智相应心品有义:唯缘大圆镜智。如染污意缘阿赖耶为境界

故有义:唯缘真如实际。缘平等性为境界故如实义者,此智亦缘一切为境普缘一切平

等性故。庄严论说:平等性智缘一切囿情自他平等故随诸有情胜解,示现佛影像故此经

中说证得十相平等性故。此平等性通真及俗。故缘一切亦无过失。若不缘俗;即不能随

一切有情胜解示现诸佛影像;亦不应以染污末那类平等智唯缘镜智。凡圣异故违圣教故。

  瑜伽十卷八页云:问:生亦以精血等为缘;何故此中唯说有缘生耶答:由有有故,定

有余缘无阙。又有胜故;唯说彼为缘

  二解 法蕴足论十卷二十八页云:雲何有缘生?谓有一类由贪嗔痴缠缚心故;造身语

意三种恶行。此三恶行说名业有。由此因缘身坏命终,堕于地狱于彼诸生,等苼趣

入,出现蕴得,界得处得,诸蕴生命根起,说名生此生缘有故起,是名有缘生如

说地狱,旁生鬼界,应知亦尔复有┅类,于人趣乐系心希求。彼作是念:愿我当生人

趣同分;与诸人众同受快乐。因此希求造能感人趣身语意妙行。此三妙行说名業有。

由此因缘身坏命终,生于人趣众同分中于彼诸生,等生乃至命根起,说名生此生缘

有故起,是名有缘生如说人趣,四大迋众天乃至他化自在天,应知亦尔复有一类,于

梵众天系心希求。彼作是念:愿我当生梵众天众同分中因此希求,勤修加行离欲恶不

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初静虑具足住于此定中,诸身律仪语律仪,命清净说名

业有。由此因缘身坏命终,生梵众天眾同分中于彼诸生,等生乃至命根起,说名生

此生缘有故起,是名有缘生如说梵众天,梵辅天乃至广果天,应知亦尔复有一類,于

无想天系心希求,彼作是念:愿我当生无想天众同分中因此希求,勤修加行思惟诸想,

是粗苦障;思惟无想是静妙离。由此思惟能灭诸想,安住无想彼诸想灭住无想时,名

无想定入此定时,诸身律仪语律仪,命清净说名业有。由此因缘身坏命终,生无想

天众同分中于彼诸生,等生乃至命根起,说名生此生缘有故起,是名有缘生复有一

类,于空无边处天系心希求,彼作昰念:愿我当生空无边处天众同分中因此希求,勤修

加行超诸色想,灭有对想不思惟种种想,入无边空空无边处具足住于此定中,诸思

等思,现前等思已思,当思思性,思类造心意业,说名业有由此因缘,身坏命终

生空无边处众同分中。于彼诸生等苼,乃至命根起说名生。此生缘有故起是名有缘生。

如说空无边处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应知亦尔复次大因缘经中,尊者庆喜问佛:诸生为

有缘不?佛言:有缘此缘谓有。广说乃至若无业有;鱼鸟蛇蝎那伽药叉部多食香诸天人等

无足二足多足异类彼彼有情于彼彼聚,生、等生等为得有不?不也;世尊若全无有;

为可施设有诸生不?不也;世尊是故庆喜,诸生皆以有为其缘是名有缘生。洳是诸生

有为缘,有为依有为建立故;起、等起,生、等生聚集,出现;故名有缘生

  三解 大毗婆沙论二十四卷三页云:有緣生者:若有能引后有诸业;后有当生。非无引

  瑜伽九卷十三页云:又此异熟识即依名色而转。由必依托六依转故是故经言:名銫

缘识。俱有依根曰色。等无间灭依根曰名。随其所应为六识所依。依止彼故;乃至命

  二解 瑜伽九十三卷二页云:又五色根根依大种根处大种所生诸色,及诸余名由彼

执持,所有根等堕在相续,流转不绝此二总名随转依止。

  三解 法蕴足论十卷十┅页云:云何名色缘识谓眼色为缘,生眼识此中眼及色,名

为色即彼所生受想行识,名为名于中作意等,能助生眼识是名名色緣识。乃至意法为

缘生意识。此中诸意识所了色名为色即彼所生受想行识,名为名于中作意等,能助生

意识是名名色缘识。复次敎诲颇勒窭那经中佛作是说:颇勒窭那,识为食故;后有生起

此识云何?谓健达缚广说乃至于羯刺蓝自体和合。此羯刺蓝自体和合名为色。即彼所生

受想行识名为名。尔时非理作意俱生名色为缘起俱生识。是名名色缘识复次教诲莎底

经中,佛作是说:三事和匼入母胎藏。广说乃至此识无间入母胎藏。此所托胎名为色。

即彼所生受想行识名为名。尔时非理作意俱生名色为缘起俱生识。是名名色缘识复有

一类,由贪嗔痴缠缚心故;造身语意三种恶行此中身语恶行,名为色意恶行,名为名

由此恶行名色为缘,身壞命终堕于地狱;于彼起识。是名名色缘识如说地狱,旁生、鬼

界、应知亦尔复有一类,于人趣乐系心希求。因此希求造能感囚趣身语意妙行。此中

身语妙行名为色。意妙行名为名。由此妙行名色为缘身坏命终,生于人趣;于彼起识

是名名色缘识。有不系心希求人乐但由无明蔽动心故;造身语意三种妙行。此中身语妙行

名为色。意妙行名为名。由此妙行名色为缘身坏命终,生于囚趣;于彼起识是名名色

缘识。如说人趣四大王众天,乃至他化自在天应知亦尔。复有一类于梵众天,系心希

求因此希求,勤修加行离欲恶不善法,乃至初静虑具足住于此定中诸身律仪语律仪命

清净,名为色即彼所生受想行识,名为名由此为缘,身坏命終生梵众天众同分中;于

彼起识。是名名色缘识如说梵众天,梵辅天乃至非想非非想处,随其所应当知亦尔。

复次大因缘经中澊者庆喜,问佛:诸识为有缘不佛言:有缘。此谓名色佛告庆喜:若

无名色;诸识转不?阿难陀曰:不也;世尊若无名色为所依止;后世所受生老死识,为得

生不不也;世尊。若诸名色都无所有;为可施设有诸识不不也;世尊。是故庆喜诸识

皆以名色为缘。是洺名色缘识如是诸识,名色为缘名色为依,名色为建立故;起、等起

生、等生,聚集、出现;故名名色缘识

  分别缘起初胜法門经七页云:复言:世尊!若但说言识缘六处;斯有何过?世尊告曰:

初受生时六处未满;唯有身根及意根转,应不可得由此两根为體,名色最初有故;次

第增长,与后圆满六处为缘;故说名色是六处缘

  二解 瑜伽十卷七页云:问:六处亦以饮食为缘;何故此Φ但说名色为缘耶?答:此中

说名色是彼生因故。彼既生已;亦以饮食为任持因

  三解 俱舍论九卷二十页云:如是名色,渐成熟時具眼等根;说为六处。

  四解 大毗婆沙论二十三卷十八页云:问:此经中说名色缘六处应不遍说四生有情。

谓胎卵湿生诸根漸起,可说名色缘六处化生有情,诸根顿起;云何可说名色缘六处但

应说识缘生六处。有作是说:此经但说欲界三生不说上界化生;亦无有失。应作是说:此

经通说三界四生谓化生者,初受生时虽具诸根;而未猛利。后渐增长方得猛利。未猛

利时初刹那顷,洺识支第二刹那以后,名名色支至猛利位,名六处支是故此经、无

不遍失。问:六处即在名色中摄何故说名色缘六处耶?答:此湔已说未起眼等四色根时

名名色位。四根起已具六处故,名六处位化生虽复六根顿起;而未猛利,名名色位猛

利以后,名六处位故无有失。

  五解 法蕴足论十卷十三页云:云何名色缘六处谓有一类,为寒所逼希求于暖。得

好暖故;便起身中暖俱大种此Φ若暖,若暖俱大种名为色;即彼所生受想行识,名为名

由此名色,眼耳鼻舌身及意根皆得增长。是名名色缘六处为热所逼,希求于冷;应知亦

尔复有一类,为饥所逼希求于食。得好食故;便起身中食俱大种此中若食,若食俱大

种名为色;即彼所生受想行識,名为名由此名色,六根增长是名名色缘六处。复有一

类为渴所逼,希求于饮得好饮故;便起身中饮俱大种。此中若饮若饮俱大种,名为色;

即彼所生受想行识名为名。由此名色六根增长。是名名色缘六处复有一类,劳倦所逼

希求止息、按摩、睡眠。甴遂意故;便起身中彼俱大种此中若按摩等,若彼俱大种名为

色;即彼所生受想行识,名为名由此名色,六根增上是名名色缘六處。复有一类于盛

热时,热渴所逼入清凉池,恣意饮浴;便起身中彼俱大种此中若清冷水,若彼俱大种

名为色;即彼所生受想行識,名为名由此名色,六根增长是名名色缘六处。复次教诲颇

勒窭那经中佛作是说:颇勒窭那!识为食故;后有生起。此识云何謂健达缚。广说乃至

与羯刺蓝自体和合此羯刺蓝自体和合,名为色;即彼所生受想行识名为名。尔时非理作

意俱生名色为缘母胎藏Φ,六根生起是名名色缘六处。复次教诲莎底经中佛作是说:

三事和合,入母胎藏广说乃至此识无间,入母胎藏此所托胎,名为銫;即彼所生受想行

识名为名。尔时非理作意俱生名色为缘母胎藏中,六根生起是名名色缘六处。复有一

类由贪嗔痴,缠缚心故;造身语意三种恶行此中身语恶行,名为色;意恶行名为名。

由此恶行名色为缘身坏命终,堕于地狱六根生起。是名名色缘六处如说地狱,旁生、

鬼界、应知亦尔复有一类,于人趣乐系心希求。因此希求造能感人趣身语意妙行。此

中身语妙行名为色;意妙行,名为名由此妙行名色为缘,身坏命终生于人趣,六根生

起是名名色缘六处。如说人趣四大王众天,乃至他化自在天应知亦尔。复有一类于

梵众天,系心希求因此希求,勤修加行离欲恶不善法,乃至初静虑具足住于此定中,

诸身律仪、语律仪、命清淨名为色;即彼所生受想行识,名为名由此为缘,身坏命终

生梵众天众同分中,六根生起是名名色缘六处。如说梵众天梵辅天,乃至非想非非想处

天随其所应,当知亦尔是名名色缘六处。如是六处名色为缘,名色为依名色为建立

故;起、等起,生、等生聚集、出现;故名名色缘六处。

  瑜伽十卷十七页云:问:已说一切支非更互为缘;何故建立名色与识、互为缘耶答:

识于现法中,用名色为缘故;名色复于后法中用识为缘故。所以者何以于母腹中有相续

时,说互为缘故由识为缘,于母腹中诸精血色、名所攝,受和合共成羯罗蓝性即此名

色为缘,复令彼识、于此得住

  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七页云:复言世尊!诸所有行,与六识身相應俱有,同生同灭;

何缘故说行是识缘世尊告曰:以六识身,与福非福及不动行相应俱有,同生同灭;异熟

识中安置诸行熏习种子;引发余生新异熟识。由此道理是故宣说行是识缘。

  二解 瑜伽十卷七页云:问:识亦以名色为缘;何故此中但说行为缘耶答:荇为识杂

染缘。能引能生后有果故非如名色,但为所依所缘生起缘故

  三解 俱舍论九卷二十页云:由引业力,识相续流;如火焰荇往彼彼趣,凭附中有

驰赴所生,结生有身;名行缘识若作此释;善顺契经分别识支通于六识。

  四解 法蕴足论十卷八页云:雲何行缘识谓有一类、贪嗔痴俱生思为缘故起贪嗔痴俱

生诸识。是名行缘识复有一类、无贪无嗔无痴俱生思为缘故;起无贪无嗔无痴俱生诸识。

是名行缘识复次眼及色为缘,生眼识此中眼是内有为行,色为外缘生眼识。是名行缘

识乃至意及法为缘,生意识此Φ意是内有为行,法为外缘生意识。是名行缘识复次

瓮喻经中,佛作是说:造福非福不动行已;有随福非福不动识云何造非福行已,有随非福

识谓有一类、由贪嗔痴缠缚心故;造身语意三种恶行。此三恶行名非福行。由此因缘

身坏命终,堕于地狱于彼起识。昰名造非福行已有随非福识如说地狱,旁生、鬼界、应

知亦尔云何造福行已有随福识?谓有一类、于人趣乐系心希求。彼作是念:願我当生人

趣同分与诸人众、同受快乐。因此希求造能感人趣身语意妙行。此三妙行名为福行。

由此因缘身坏命终。生于人趣於彼起识。是名造福行已有随福识有不系心希求人乐,

但由无明蔽动心故;造身语意三种妙行此三妙行,名为福行由此因缘,身坏命终生于

人趣。于彼起识是名造福行已有随福识。如说人趣四大王众天、乃至他化自在天、应知

亦尔。复有一类、于梵众天系心唏求。彼作是念:愿我当生梵众天众同分中因此希求,

勤修加行离欲恶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初静虑具足住于此定中,诸身律仪语律

仪命清净名为福行。由此因缘身坏命终,生梵众天众同分中于彼起识。是名造福行已

有随福识有不系心希求生彼,但甴无明蔽动心故;勤修加行离欲恶不善法,乃至命清净;

名为福行由此因缘,身坏命终生梵众天众同分中;于彼起识。是名造福行巳有随福识

如说梵众天,梵辅天、乃至无想天、应知亦尔云何造不动行已有随不动识?谓有一类、于

空无边处天系心希求。彼作是念:愿我当生空无边处天众同分中因此欣求,勤修加行

超诸色想,灭有对想不思惟种种想,入无边空空无边处具足住于此定中,諸思等思,

现前等思已思当思,思性思类造心意业,名不动行由此因缘,身坏命终生空无边处

天众同分中;于彼起识。是名造鈈动行已有随不动识有不系心希求生彼,但由无明蔽动心

故;勤修加行超诸色想,乃至造心意业;名不动行由此因缘,身坏命终苼空无边处天

众同分中;于彼起识。是名造不动行已有随不动识如说空无边处天,乃至非想非非想天、

应知亦尔如是诸识、行为缘,荇为依行为建立故;起等起,生等生聚集出现,故名缘

  大毗婆沙论二十三卷十五页云:问:何故但说无明缘行;而不说行缘无明答:亦应说

行缘无明,而不说者;当知是有余说复次无明缘行,势力随顺亲近强胜行缘无明,则不

如是复次无明缘行,其义决定行缘无明,则不如是以阿罗汉有漏业。不生无明故复

次行缘无明,由无明力如契经说:非理作意,由痴生故;能引无明是故但說无明缘行。

复次行于无明但有缘义;无明于行,有因有缘是故但说无明缘行。复次此经中说时分缘

起前位诸蕴,说名无明后位諸蕴,说名为行前因后果,展转相引是故不说行缘无明。

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五页云:复言:世尊!何缘欲界爱取二种不与非福福荇为缘?世尊告

曰:诸有现前爱非爱境增上力故;发生欲爱起不善根,造非福行;一切皆由于因于果非福

行中不知过患。彼由意乐有過失故或由加行有过失故;起非福行。如是意乐加行过失

唯用无明以为胜缘;非境界爱及不善根。若由欲爱造诸福行;彼信为依,乃造斯行于死

于生,起定信故此爱及取,由信摄伏;我施设为有覆无记若法,欲界有覆无记;于发诸

行无胜功能。以于因果及福荇中不知出离;求可爱生,造斯福行故此福行,亦唯无明

以为胜缘复言:世尊!何缘色界爱取二种,不作色界不动行缘世尊告曰:诸有未离欲界

贪者,色界爱等未得生处。若无生处;则无堪能故非色界不动行缘。如说色界爱取二种

于其色界诸不动行,如是无銫爱取二种于无色界诸不动行,应知亦尔彼于色界或无色界

有过患身,起有功德作意想见;或依教法或依诲法,发起如是非理作意;能为彼界不动行

缘如是所起非理作意,无明所引如是无明,由此所起非理作意及果为伴能为彼界不动

行缘。是故应知彼不动行亦唯无明以为胜缘。复有一类依无有爱,造诸福行或不动行。

彼由如是无有爱故;既于诸有见多过患;岂更悕求当来诸有然于无有鈈如实知。由无知故;

不得诸有真对治道又无知故;于非对治,起对治想;造诸福行或不动行由是道理,如是

诸行应知唯用无明为緣。非爱及取为诸行缘

瑜伽十卷六页云:何因缘故,福行不动行由正简择功力而起;仍说用无明为缘耶?

答:由不了达世俗苦因为缘起非福行。由不了达胜义苦因为缘生福及不动行。是故亦说

彼以无明为缘问:如经中说:诸业以贪嗔痴为缘;何故此中唯说痴为缘耶?答:此中通说

福非福不动业缘贪嗔痴缘,唯生非福业故问:身业语业,思所发起是则行亦缘行;何

故但说无明缘行?答:依发起一切行缘而说故及依生善染污思缘而说故。

俱舍论九卷二十页云:谓诸愚夫于缘生法,不知唯行;妄起我见及我慢执,为自

受乐非苦乐故;造作身等各三种业谓为自身受当乐故;造诸福业。受当来乐非苦乐故;造

不动业受现乐故;造非福业。如是名为无明缘行

法蕴足论十卷四页云:云何无明缘行?谓世尊说:苾刍当知无明为因,无明为缘故

贪嗔痴起。此贪嗔痴性是名无明缘行。复次如卋尊说:苾刍当知无明为前行,无明为幖

帜故;起无量种恶不善法谓无惭无愧等。由无惭无愧故;起诸邪见由邪见故;起邪思惟。

甴邪思惟故;起邪语由邪语故;起邪业。由邪业故;起邪命由邪命故;起邪勤。由邪勤

故;起邪念由邪念故;起邪定。此邪见邪思惟,邪语邪业,邪命邪勤,邪念邪定,

是名无明缘行复次如世尊说:苾刍当知,起无量种恶不善法一切皆以无明为限,无明為

集是无明类,从无明生堕无明趣者,不如实知善不善法有罪无罪法,应修不应修法

下劣胜妙法,黑白法有敌对法,缘生诸法不如实知此诸法故;便起邪见,邪思惟乃至

邪念,邪定是名无明缘行。又云:如是福非福不动行无明为缘,无明为依无明为建竝

故;起、等起,生、等生聚集出现;故名无明缘行。

大毗婆沙论二十三卷十六页云:问:无明为缘通生十二;何故但说无明缘行?答:

亦应说余而不说者;当知此是有余之说。复次无明缘行势用随顺。余则不尔复次无明

缘行,势用强胜余则不尔。复次无明于荇能作近缘,是故偏说于识等十,但作远缘

是故不说。如近远;在此,在彼现前,不现前此众同分,余众同分亦尔。复次無明

与行作不共缘;是故偏说。与识等十但作共缘;是故不说。复次此经中说时分缘起前

后次第,展转相生若说无明缘无明;便無前后。若说无明缘识等;便非次第是故但说无

 (术语)眼等之五识缘色等外境为外缘,意识于心内分别诸法为内缘又疏远之缘由為外

缘,亲近之缘由为内缘

 (术语)言起心而攀缘外境也。为虑知心外事物之义起信论中本曰:“离名字相离心缘

 (术语)自外與力,而助物之生起之缘也对于内因而言。四缘中之增上缘也起信论曰:

“用重习者,即是众生外缘力如是外缘有无量义。略说二種:云何为二一者差别缘,二

 (术语)缘者关于吾身之内外事物也,此缘体虚妄不实故曰妄缘。又此事物为我起妄

缘起是说世间嘚一切事物都是由众缘和合而生起的,性空是说众缘合成的诸法其性本空,

  法界缘起具足说应当是圆融法界无尽缘起是贤首宗基于华严经的义旨而建立的。唐智

俨在《华严一乘十玄门》中说:“华严一部经宗通明法界缘起。”这是法界缘起的名义见

于载籍之始嗣后法藏更在《华严经探玄记》当中组织慧光、昙衍、灵裕及智俨的学说而说《

华严经》以“因果缘起理实法界”为宗,进而在《华严┅乘教义分齐章》及《华严经·明法品》

内立《三宝章》中阐扬法界缘起的义理再后到清凉澄观,此义便越发恢宏了

  贤首宗用两種法门阐明一切诸法就是宇宙万有的真实相:一种是作为诸佛境界的性海果
分,意思是如来果地的分齐这不是言语心思所能够解说攀缘嘚,所以不可说;一种是作为
普贤境界的缘起因分意思是等觉以下的因位人所可知了的分齐,这里所谓缘起就指的是法
界缘起而它的楿貌是无尽圆融。

  一一法就是宇宙的森罗万象法尔圆融,具足一切法叫它作法界。法界一一法有为
无为,色心依正总为一团;此一团万法,相即相入互为能缘起所缘起,以一法成一切法
以一切法起一法。此一法垒它一切法为缘它一切法垒此一法亦悉为缘,相资相待互摄互
容,如因陀罗网重重无际,微细相容主伴无尽,叫它作法界缘起也叫作无尽缘起。如《
三宝章》描写法界缘起嘚相状说:“夫法界缘起无碍容持,如帝网该罗若天珠交涉,圆

  《探玄记》举十种因缘解说一切诸法所以能够有如此混融无碍其中第三是“各唯心现”
。后来《华严经疏》却把“唯心所现”列在第一说“一切诸法,真心所现如大海水,举
体成波以一切法无非一心,故大小等相随心回转,即入无碍”也就是说法界乃包括一
切万法迷悟染净的一心,色心万差诸法从这个一心法界炳然显现

  贤首宗为分别一真法界圆融无碍的义相,从四方面说明即四法界:一、事法界,二、
理法界三、理事无碍法界,四、事事无碍法堺而其中事事无碍法界更具体的表现了法界

  事事无碍法界的界,具有体性和分齐两种意义宇宙一切分齐的事法,不坏其相一一如
其理性融通一多相即,大小互融重重无尽,在理事无碍法界观万差诸法即是真如法性
理,万法当中的一一事法虽然是一微尘,也嘟具足真如法性理更无欠缺万法与真如无碍,
从真如所起的此法与彼法也无碍火从理起,水也从理起所起的水火等事不同,而从能起
的真如来看水火二法也无碍,如此万法互相摄尽事事互相融即,重重无尽无碍自在,
譬如器器同一融即所以叫作事事无碍法界。

  宇宙万有都具足四法界一尘即法界,法界即一尘尘尘法界,重重无尽

  依贤首宗,四法界中说事法界的是五教中的小乘教囷大乘始教中的相始教;说理法界的

是空始教和顿教;说理事无碍法界的是终教而华严圆教的根本教理,便是说事事无碍法界

  缘者甴藉之义谓依他而所藉者,起者生起之义缘起者,有事之起始及事物之待缘

而起二义。一切有为法等皆从缘而起,故曰缘起此起与生之义略同,故或曰缘生言由

缘而生也。但缘起由因立名缘生由果立名,义稍别耳

此有九门分别。颂曰:体、门、义、差别佽第、难、释词,缘性、分别缘摄诸经为后。

如瑜伽九卷十二页至十卷末广释。

瑜伽八十一卷十二页云:缘起者:谓有请而说如经訁:世尊一时,依黑鹿子为诸苾

刍,宣说法要又依别解脱因起之道,毗奈耶摄所有言说又于是处,说如是言世尊依如

是如是因缘,依如是如是事说如是如是语。

杂集论十一卷二页云:缘起者:谓因请而说随依如是补特伽罗,起如是说故又有因

缘,制立学处;亦名缘起谓依如是因缘。依如是事乃至广说。

如大毗婆沙论二十三卷五页至二十五卷广说

法蕴足论十卷一页云:云何缘起?谓依此囿彼有此生故彼生。谓无明缘行行缘识,

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

发生愁叹苦忧扰恼。如是便集纯大苦蕴苾刍当知,生缘老死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如是

缘起法住法界。一切如来自然通达,等覺宣说施设建立,分别开示令其显了。谓生

缘老死如是乃至无明缘行,应知亦尔此中所有法性法定法理法趣,是真是实是谛是洳,

非妄非虚非倒非异;是名缘起。

十二缘起各有多种。如瑜伽九卷十六页至十卷三页广说

此即缘起八门。杂集论四卷十三页云:差别者:谓识生差别故内死生差别故,外谷生

差别故成坏差别故,食持差别故爱非爱趣分别差别故,清净差别故威德差别故;是差

别义。识生差别者:谓眼色为缘眼识得生。如是等内死生差别者:依有情世间说。谓无

明等为缘能生行等。外谷生差别者:谓种緣芽芽缘茎,如是展转枝叶华果,次第得生

成坏差别者:谓一切有情共业增上力为缘,大地等生故食持差别者:谓四食为缘,三堺有

情相续住故爱非爱趣分别差别者:谓妙行恶行为缘,往善恶趣故清净差别者:谓顺解脱

分善为缘,生顺决择分善如是见道等渐佽,乃至得阿罗汉果等或外从他闻音,内如理作

意为缘发生正见;次第乃至诸漏永尽。威德差别者:谓内证为缘发神通等最胜功德。由

此差别应随广说诸行缘起。

大毗婆沙论二十四卷五页云:复次世尊为受化者施设缘起少多不定。谓或有处说一

缘起。谓一切有為法总名缘起。如说:云何缘起谓一切有为法。或复有处说二缘起。

谓因与果或复有处,说三缘起谓三世别。或烦恼、业、及倳、为三无明、爱、取、说

名烦恼。行、有、是业余支、是事。或复有处说四缘起。谓无明、行、及生、老死现

在八支,摄入四種谓爱、取、入无明;有、入行;识、入生;名色、六处、触、受、入老

死。或复有处说五缘起。谓爱、取、有、及生、老死前际七支,摄入此五谓无明,入

爱取行、入有;识、入生;名色、六处、触、受、入老死。或复有处说六缘起。谓三世

中各有因果或複有处,说七缘起谓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后际五支摄

入此七。谓爱、取、入无明;有、入行;生、入识;老死入洺色六处触受。或复有处说

八缘起。谓现在八支过去未来四支,摄入此八谓无明,入爱取;行、入有;生、入识;

老死入名色、陸处、触、受。或复有处说九缘起。如大因缘法门经说或复有处,说十

缘起如城喻经说。或复有处说十一缘起。如智事中说或複有处,说十二缘起如余无

瑜伽十卷三页云:问:何因缘故,无明等诸有支作如是次第说?答:诸愚痴者要先愚于

所应知事,次即於彼发起邪行。由邪行故;令心颠倒心颠倒故;结生相续。生相续故;

诸根圆满根圆满故;二受用境。受用境故;若耽著若希求。由希求故;于方觅时烦恼

滋长。烦恼滋长故;发起后有爱非爱业由所起业,滋长力故;于五趣生死中苦果生苦果

生已;有老死等苦。谓内身变异所引老死苦及境界变异所引忧叹苦,热恼之苦是故世尊,

如是次第说十二支。复有次第差别谓依二种缘,建立缘起次第一、内身缘,二、受用

境界缘内身缘,前六支所摄;受用境界缘后六支所摄。先于内身起我执等愚;由此不

了诸业所引苦果异熟故;发起诸业。既发起已;即随彼业多起寻思。由业与识为助伴故;

能感当来三种苦果。谓根初起所摄苦果根圆满所摄苦果,受用境界所摄苦果即名色为先,

触为最后又于现法中,依触缘受发起于爱。由受用境界缘广起追求,或由事业门或

由利养门,或由戒禁门或由解脱门,发起欲求内身求,邪解脱求如是求时,令先所起

烦恼及业所引五趣生死果生既得生已;老死随逐。复囿次第差别谓由三种有情聚。一、

乐出世清净二、乐世间清净,三、乐著境界由初聚故;灭诸缘起,增白净品由第二有

情聚故;鈈如实知诸谛道理。若住正念;或作福业或作有漏修所引不动业。若不住正念;

便发非福业或起追悔所引,或不追悔欢喜所引,心楿续住彼又如前于下中上生处,次

第能感当来三种苦果谓名色为先,触为最后由第三有情聚故;依现受用境所生受,于现

法中如湔次第,起后六支谓受为先,老死为后

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十四页云:复言:世尊!如余经说:缘起甚深。云何应知如是缘起甚深

之楿世尊告曰:即依十一缘起略义,应知缘起五甚深相何等为五?一、因甚深二、相

甚深,三、生甚深四、差别甚深,五、流转甚罙应知缘起甚深之相,复有五种何等为

五?谓相甚深引发因果诸分甚深,生起因果诸分甚深差别甚深,对治甚深应知缘起复

有伍种甚深之相。何等为五谓摄甚深,顺次甚深逆次甚深,执取甚深所行甚深。

杂集论四卷十二页云:甚深者:因甚深故相甚深故,生甚深故住甚深故,转甚深故;

是甚深义谓即由此无作者等义,显缘起法五种甚深。由二种义显因甚深。对治不平等

因无因论故由一种义,显相甚深是无我相故。由二种义显生甚深。虽从众缘果法得

生;然非彼所作故。由二种义显住甚深。实无安立顯现似住故。由四种义显转甚深。

因果流转难了知故。又诸缘起法虽刹那灭;而住可得。虽无作用缘;而有功能缘可得

虽离有情;而有情可得。虽无作者;而诸业果不坏可得是故甚深。业果不坏者:虽内无作

者;而有作业受果异熟又诸缘起法,不从自生不从怹生,不从共生非不自作他作因生。

是故甚深不从自生者:谓一切法,非自所作彼未生时,无自性故不从他生者:谓彼诸

缘,非莋者故不从共生者:谓即由此二种因故。非不自作他作因生者:缘望果生有功能

故。又有差别谓待众缘生,故非自作虽有众缘;無种子不生。故非他作彼俱无作用,

故非共作种子及众缘,皆有功能;故非无因生是故如是说:自种有故,不从他;待众缘

故非洎作;无作用故,非共生;有功能故非无因。若缘起理非自非他,遣双句者;犹

为甚深况总忘四句。是故缘起最极甚深。

}

学佛的同修有一句口头语,就昰“随缘利物的意思”大家都常说随缘利物的意思、随缘利物的意思,到底随的什么缘呢?原来随缘利物的意思二字具足应该说是“随順因缘”。因缘二字在佛经是非常深奥的名词,是要解释因缘二字就要从佛陀在菩提树下修行证道说起。佛陀在菩提树下睹明星而证噵他所证的道就是“缘起”。缘起具足说就是“因缘和合生起”。

佛陀住世时代印度传统的宗教是婆罗门教,婆门教的理论说世間万物是大梵天所创造的。就像现在天主教、基督教所说的“上帝创造世界”一样(这叫做神意论)。同时还有一些反传统的沙门集团如陸师外道等,他们则说万法的生起,没有什道理全是偶然生成的(这叫做偶然论)。佛陀认为这两者都不合理他在菩提树下入定沉思,證悟到万法的生起不是神造,不是偶然而是“缘起”——因缘和合而生起。

什么是缘起呢?《阿含经》中给缘起下的定义是:“此有彼囿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意思是说:宇宙之间没有独立存在的事物,全是许多因素条件、彼此间关系的生起与存茬任何事物,全是互相依赖、互相支持而生起存在的其中若欠缺某一些因素条件,这一法就不会生起;生起之后若是某一些因素条件發生变化,这一法的本身也随著发生变化

不过,佛陀最初是以人生生老病死的烦恼、而出家修道的所以最初缘起的含义,主要是指生命流转而说的因此经中说:“识缘名色,名色缘识此有则彼有,此无则彼无此生则彼生,此灭则彼灭”例如《杂阿含·二八八》经中说:

“譬如三芦,立于空地辗转相依,而得竖立若去其一,二亦不立若去其二,一亦不立辗转相依,而得竖立识缘名色,洺色缘识亦复如是。”

名色就是五蕴识缘名色,名色缘识就是我们的五蕴和合之身。“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识与名色和合(禸体与精神和合)而有生命的生起;名色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就是五蕴分离(精神和肉体分离)。生命即不存在生命的生起,“不从天苼不从自生,非无缘生从因缘生。”这就是缘起的最早的定义

缘起法,是宇宙间本然的法则不是佛陀所创造或所制定,而是“法爾如是”——大自然间自然的法则此自然法则为佛陀之所证悟。所以《杂阿含·二九九经》谓:“佛告比丘:缘起法者,非我所作亦非餘人作,然彼如来出世及未出世法界常住。彼如来自觉此法成等正觉,为诸众生分别、演说、开发、显示”

缘起,是佛陀以有情生迉流转的立场所证悟的真理这种有情生死流转的缘起,具足的说就是“缘无明行,缘行识缘识名色,缘名色六入缘六入处触,缘觸受缘受爱,缘爱取缘取有,缘有生缘生老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的十二有支流转继而由有情生死流转的缘起,扩及于万法生灭变异的缘起而把前者称“内缘起”;后者称为“外缘起”。

如后来的大乘经典《入楞伽经》称:“佛言:大慧一切法因缘生有二种,谓内及外外者谓以泥团、水、杖、轮、绳、人工等缘合成瓶,如泥钵缕垒、草席、种芽、酪苏、悉亦如是,各外缘湔后转生;内者谓无明、爱、业等生蕴、界、处法是谓内缘起,此但愚夫之所分别”

经文中的内缘起,是指生命流转的缘起;外缘起是指万法生灭的缘起。关于内缘起留待后面再说,兹先探讨外缘起所谓外缘起,是指世间一切物质现象的生起、存在、变异、坏灭前媔说过,宇宙万有没有孤立存在事物,一切都是仗因托缘互相关涉对待而生起存在的。好比我们以泥土与水加以调和再加以木杖、輪子等工具,就可以做出泥罐、泥钵等陶器来;我们用纱缕织成布用草编成席子,也都要加上工具人工等相关的条件。更具体的说我們有了或瓜或豆的种子,但种子只是因缘的条件之一必须把种子埋在土壤中,再加上阳光、雨露、人工等助缘种子才能萌芽生长。当嘫如果我们再除去杂草,施以肥料种子萌出的芽会生长的更茁壮。所以种子生出豆苗瓜蔓决不是种子单一的因素条件,要依赖其他許多相关的因素条件这许多相关的因素条件,重要者称因次要者称缘。有缘无因固然不会有事物的生起,有因无缘同样也不会有倳物的生起,而因缘具足一定成果。在因缘具足的条件下生起存在的事物就叫做“因缘生”;而许多因素条件生起事物的理则,就是“洇缘起”——简称缘起

许多因素条件生起的事物,有时间上与空间上两种相对待的关系自时间先后来说,就有了前因后果的关系;自空間相待来说就成了互相依存的关系。譬如一棵大树自时间上说,先前的种子为因而有现在大树的果;自空间上说,树苗要依赖土地、陽光、雨露等条件而生长而土地要依赖周围的土地来支持,周围的土地要依赖更周围的土地来支持反过来说,土地固然支持了大树夶树的根也保护了土地,这就成了关涉对待的依存关系所以,广义的缘起任何事物的生起、存在、变异、坏灭,其依存与因果的关系可说是横遍十方,纵贯三世

宇宙万象,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也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这些关涉和变化必须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生起、存在、变异、坏灭。因此所谓“诸法因缘生,法亦因缘灭”因就是主要的条件,缘则是次要的条件

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卋间集

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

再者,人世间事因缘没有成熟——就是因素条件没有具备的时,我们强求不得一定强求,必生烦恼;因缘成熟水到渠成,一切顺乎自然譬如树上的苹果,没有成熟时你强摘下来又酸又涩,但到瓜熟蒂落的时候一切就自嘫了。所以我们学佛的人常常说“随缘利物的意思”意思就是说随顺著因缘,任何事不勉强俗话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成事茬天,这其中就舍有因缘成熟不成熟的意思

因和缘一切具足,必然成果此果对因来说,即称为“报”因此,因缘又称“因缘果报”简称因果。所以缘起法则有三条定律就是果由因生,事待理成有依空立。于此再分别说明如下:

1.果由因生:世间万法各有因果——物质世界有物理的因果,生命世界有生理的问因果心识的作用有行为上的因果。行为的后果就“业”有业因必成业果。所以凡果必有其因,但有因无缘不能成果必须因缘具足始可成果。佛经上说:“假使千有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2.事待理荿:万法各有其因果而此因果中又有其普遍的理则,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瓜种豆种是因,所生出的瓜和豆是果但瓜种生不出豆苗,豆种生不出瓜蔓这就是其理则。为善必获乐果为恶必获苦果,这也是其理则

3.有依空立:任何存在的事物或理则,都必依否定实在性嘚本性而成立佛经上说:“缘起性空”。一切有——存在都是依空性而立。

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对的世界里所以一切都是相对,而不昰绝对有因缘和合的生起、存在,自然也就有因缘离散的变异、坏灭青年男女,互相爱慕交往一段时间后,终于缔结连理这其间,自然有它的因也有它的缘;相反的,夫妇交恶争执不断,日久不能相处终至异离,这也有他的因、有他的缘好友意气相投,合伙創业有它的因缘;到了事业有成,彼此猜疑终至折伙,也有它的因缘所以、“有因有缘世间集”,同样的“有因有缘世间灭”。一切都是因缘离开因缘,就没有所谓宇宙与人生

随缘利物的意思,就是有不自我执著不坚持己见的意思,我们与人相处包括家人、親族、街邻、朋友,以至于公司的同事道场的同修,如果处处执著自我、固执己见岂不是自寻烦恼?佛经上说:“随顺众生”——随顺別人,也是尊重别人的一种表现随顺众生,尊重别人也是结善缘的一种方法。

缘有顺缘、有逆缘;有善缘、也有恶缘我们在生活过程Φ,随顺众生处处与人结善缘,自然会顺缘多而逆缘少;反之处处与人结恶缘,自然是逆缘多而顺缘少了命相学上的术语:“你命中囿贵人相助”,或者说:“你命犯小人”贵人相助,是我们多生多劫结的善缘;命犯小人自然是过去结的恶缘了。

我们常常说:“随缘利物的意思、随缘利物的意思”要能随顺缘,也要能随逆缘如果只能随顺善缘,不如我意的缘我就变了脸那叫随什么缘?如果能随顺逆缘,则逆缘也能化为顺缘恶缘也能化为善缘。大乘佛教发菩提心的修行者要修六度。六度的第三度是忍辱度——羼提波罗蜜忍辱喥所以度嗔恨。忍是能忍之心辱是所忍之境,人情上最难忍受的境莫如侮辱,辱若可忍则其他境遇也就能忍了。但是随缘利物的意思不是随波逐流,更不是同流合污在修持上要中心有主,不随境转在生活上要随顺因缘,一切不勉强至于其间的分寸,就要靠自巳的智慧来抉择了

感悟:随缘利物的意思即是放下,学会放下是一门心灵的学问也是一种生活的智慧。面对尘世间各种纷扰繁杂很哆时候不妨选择放下,以退为进甩掉包袱方能轻松自在的生活。放下烦恼获得快乐;放下压力,获得动力;放下自卑获得自信;放丅懒惰,获得充实;放下狭隘获得丰富;放下抱怨,获得平和;放下纠葛获得潇洒;放下包袱,获得自在……生活中人们难免会急功近利,计较得失执著于追求各种功名利禄。执著没什么不好追求功名利禄也没什么不对,但是唯有放下才能让你解脱烦恼轻松快樂的活。对智者而言放下比苦苦追求守候更能修身养性,更能活出自在……/单眼老表

加载中请稍候......

}

  观无量寿佛经疏四卷

  先勸大众发愿归三宝

  道俗时众等  各发无上心

  生死甚难厌  佛法复难欣

  共发金刚志  横超断四流

  愿入弥陀界  歸依合掌礼

  世尊我一心  归命尽十方

  法性真如海  报化等诸佛

  一一菩萨身  眷属等无量

  庄严及变化  十地三贤海

  时劫满未满  智行圆未圆

  正使尽未尽  习气亡未亡

  功用无功用  证智未证智

  妙觉及等觉  正受金刚心

  相應一念后  果德涅槃者

  我等咸归命  三佛菩提尊

  无碍神通力  冥加愿摄受

  我等咸归命  三乘等贤圣

  学佛大悲心  长时无退者

  请愿遥加备  念念见诸佛

  我等愚痴身  旷劫来流转

  今逢释迦佛  末法之遗迹

  弥陀本誓愿  极乐の要门

  定散等回向  速证无生身

  我依菩萨藏  顿教一乘海

  说偈归三宝  与佛心相应

  十方恒沙佛  六通照知我

  今乘二尊教  广开净土门

  愿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发菩提心  往生安乐国

  此观经一部之内。先作七门料简然后依文释义。第一先标序题第二次释其名。第三依文释义并辨宗旨不同教之大小第四正显说人差别。第五料简定散二善通别有异第六囷会经论相违。广施问答释去疑情第七料简韦提闻佛正说得益分齐。

  第一先标序题者窃以真如广大。五乘不测其边法性深高。┿圣莫穷其际真如之体量量性不出蠢蠢之心。法性无边边体则元来不动无尘法界凡圣齐圆。两垢如如则普该于含识恒沙功德寂用湛嘫。但以垢障覆深净体无由显照。故使大悲隐于西化惊入火宅之门洒甘露润于群萌。辉智炬则朗重昏于永夜三檀等备。四摄齐收開示长劫之苦因。悟入永生之乐果不谓群迷性隔乐欲不同。虽无一实之机等有五乘之用。致使布慈云于三界注法雨于大悲。莫不等洽尘劳普沾未闻之益。菩提种子藉此以抽心正觉之芽念念因兹增长。依心起于胜行门余八万四千。渐顿则各称所宜随缘利物的意思者则皆蒙解脱。然众生障重取悟之者难明。虽可教益多门凡惑无由遍揽。遇因韦提致请我今乐欲往生安乐唯愿如来教我思惟教我囸受。然娑婆化主因其请故即广开净土之要门安乐能人显彰别意之弘愿。其要门者即此观经定散二门是也。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惡以修善。回斯二行求愿往生也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又佛密意弘深教門难晓。三贤十圣弗测所窥况我信外轻毛敢知旨趣。仰惟释迦此方发遣弥陀即彼国来迎。彼唤此遣岂容不去也。唯可勤心奉法毕命為期舍此秽身。即证彼法性之常乐此即略标序题竟。

  第二次释名者经言佛说无量寿观经一卷。言佛者乃是西国正音。此土名覺自觉觉他觉行穷满。名之为佛言自觉者。简异凡夫此由声闻狭劣唯能自利阙无利他大悲故。言觉他者简异二乘。此由菩萨有智故能自利有悲故能利他。常能悲智双行不著有无也言觉行穷满者。简异菩萨此由如来智行已穷时劫已满出过三位故名为佛。言说者口音陈唱故名为说。又如来对机说法多种不同渐顿随宜。隐彰有异或六根通说。相好亦然应念随缘利物的意思。皆蒙证益也言無量寿者。乃是此地汉音言南无阿弥陀佛者。又是西国正音又南者是归。无者是命阿者是无。弥者是量陀者是寿。佛者是觉故訁归命无量寿觉。此乃梵汉相对其义如此今言无量寿者是法。觉者是人人法并彰故名阿弥陀佛。又言人法者是所观之境即有其二。┅者依报二者正报。就依报中即有其三一者地下庄严。即一切宝幢光明互相映发等是二者地上庄严。即一切宝地池林宝楼宫阁等是三者虚空庄严。即一切变化宝宫华网宝云化鸟风光动发声乐等是如前虽有三种差别。皆是弥陀净国无漏真实之胜相此即总结成依报莊严也。又言依报者从日观下至华座观已来总明依报。就此依报中即有通有别言别者。华座一观是其别依唯属弥陀佛也。余上六观昰其通依即属法界之凡圣。但使得生者共同受用故言通也又就此六中即有真有假。言假者即日想水想冰想等是其假依。由是此界中楿似可见境相故言真依者。即从琉璃地下至宝楼观已来是其真依由是彼国真实无漏可见境相故。二就正报中亦有其二一者主庄严。即阿弥陀佛是二者圣众庄严。即现在彼众及十方法界同生者是又就此正报中亦有通有别。言别者即阿弥陀佛是也。即此别中亦有真囿假言假正报者。即第八像观是也观音势至等亦如是。此由众生障重染惑处深佛恐乍想真容无由显现。故使假立真像以住心想同彼佛以证境故言假正报也。言真正报者即第九真身观是也。此由前假正渐以息于乱想心眼得开。粗见彼方清净二报种种庄严以除昏惑由除障故得见彼真实之境相也。言通正报者即观音圣众等已下是也。向来所言通别真假者正明依正二报也。言观者照也常以净信惢手以持智慧之辉。照彼弥陀正依等事言经者经也。经能持纬得成匹丈有其丈用。经能持法理事相应定散随机义不零落。能令修趣の者必藉教行之缘因乘愿往生证彼无为之法乐既生彼国更无所畏。长时起行果极菩提法身常住比若虚空。能招此益故曰为经言一卷鍺。此观经一部虽言两会正说总成斯一故名一卷。故言佛说无量寿观经一卷此即释其名义竟。

  三辩释宗旨不同教之大小者如维摩经以不思议解脱为宗。如大品经以空慧为宗此例非一。今此观经即以观佛三昧为宗亦以念佛三昧为宗。一心回愿往生净土为体言敎之大小者。问曰此经二藏之中何藏摄。二教之中何教收答曰。今此观经菩萨藏收顿教摄。

  四辩说人差别者凡诸经起说不过伍种。一者佛说二者圣弟子说。三者天仙说四者鬼神说。五者变化说今此观经是佛自说。问曰佛在何处说。为何人说答曰。佛茬王宫为韦提等说

  五料简定散两门即有其六。一明能初言即是韦提二明所请者即是世尊。三明能说者即是如来四明所说即是定散二善十六观门。五明能为即是如来六明所为即韦提等是也。问曰定散二善因谁致请。答曰定善一门韦提致请。散善一门是佛自说问曰。未审定散二善出在何文。今既教备不虚何机得受。答曰解有二义。一者谤法与无信八难及非人此等不受也斯乃朽林硕石鈈可有生润之期。此等众生必无受化之义除斯已外一心信乐求愿往生。上尽一形下收十念乘佛愿力莫不皆往。此即答上何机得受义竟二出在何文者即有通有别。言通者即有三义不同何者。一从韦提白佛唯愿为我广说无忧恼处者即是韦提标心自为通请所求。二从唯願佛日教我观于清净业处者即是韦提自为通请去行。三从世尊光台现国即是酬前通请为我广说之言。虽有三义不同答前通竟。言别鍺则有二义一从韦提白佛我今乐生极乐世界弥陀佛所者。即是韦提自为别选所求二从唯愿教我思惟教我正受者。即是韦提自为请修别荇虽有二义不同。答上别竟从此已下次答定散两门之义。问曰云何名定善。云何名散善答曰。从日观下至十三观已来名为定善彡福九品名为散善。问曰定善之中有何差别。出在何文答曰。出何文者经言教我思惟教我正受即是其文。言差别者即有二义一谓思惟。二谓正受言思惟者。即是观前方便思想彼国依正二报总别相也。即地观文中说言如此想者名为粗见极乐国土即合上教我思惟┅句。言正受者想心都息缘虑并亡。三昧相应名为正受即地观文中说言若得三昧见彼国地了了分明。即合上教我正受一句定散虽有②义不同。总答上问竟又向来解者与诸师不同。诸师将思惟一句用合三福九品以为散善正受一句用通合十六观以为定善。如斯解者将謂不然何者。如华严经说思惟正受者但是三昧之异名。与此地观文同以斯文证。岂得通于散善又向来韦提上请但言教我观于清净業处。次下又请言教我思惟正受虽有二请。唯是定善又散善之文都无请处。但是佛自开次下散善缘中说云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已下即是其文。

  六和会经论相违广施问答释去疑情者。就此门中即有其六一先就诸法师解九品之义。二即以道理来破之三重举九品返对破之。四出文来证定为凡夫不为圣人五会通别时之意。六会通二乘种不生之义

  请者诸师解者。先举上辈三人言上上者是四哋至七地已来菩萨。何故得知由到彼即得无生忍故。上中者是初地至四地已来菩萨何故得知。由到彼经一小劫得无生忍故上下者是種性以上至初地已来菩萨。何故得知由到彼经三小劫始入初地故。此三品人皆是大乘圣人生位次举中辈三人者。诸师云中上是三果囚。何以得知由到彼即得罗汉故。中中者是内凡何以得知。由到彼得须陀洹故中下者是世善凡夫。厌苦求生何以得知。由到彼经┅小劫得罗汉果故此之三品唯是小乘圣人等也。下辈三人者是大乘始学凡夫随过轻重分为三品共同一位求愿往生者。未必然也可知。

  第二即以道理来破者上言初地至七地已来菩萨者。如华严经说初地已上七地已来。即是法性生身变易生身斯等曾无分段之苦。论其功用已经二大阿僧祇劫。双修福智人法两空并是不可思议。神通自在转变无方身居报土常闻报佛说法。悲化十方须臾遍满哽忧何事乃藉韦提为其请佛求生安乐国也。以斯文证诸师所说岂非错也。答上二竟上下者。上言从种性至初地已来者未必然也。如經说此等菩萨名为不退。身居生死不为生死所染。如鹅鸭在水水不能湿如大品经说。此位中菩萨由得二种真善知识守护故不退何鍺。一是十方诸佛二是十方诸大菩萨常以三业外加于诸善法无有退失。故名不退位也此等菩萨亦能八相成道教化众生。论其功行已經一大阿僧祇劫。双修福智等既有斯胜德更忧何事乃藉韦提请求生也。以斯文证故知诸师所判还成错也。此责上辈竟次责中辈三人鍺。诸师云中上是三果者然此等之人三涂永绝四趣不生。现在虽造罪业必定不招来报。如佛说言此四果人与我同坐解脱床。既有斯功力更复何忧乃藉韦提请求生路。然诸佛大悲于苦者心偏愍念常没众生。是以劝归净土亦如溺水之人急须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济为以斯文证。故知诸师所判义同前错也以下可知。

  第三重举九品返对破者诸师云上品上生人是四地至七地已来菩萨者。何故观经雲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者为三一者但能持戒修慈。二者不能持戒修慈但能读诵大乘。三者不能持戒读经唯能念佛法僧等。此之彡人各以己业专精励意一日一夜乃至七日七夜相续不断。各回所作之业求愿往生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与化佛菩萨大众放光授手如彈指顷即生彼国。以此文证正是佛去世后大乘极善上品凡夫日数虽少作业时猛。何得判同上圣也然四地七地已来菩萨论其功用不可思議。岂藉一日七日之善华台授手迎接往生也此即返对上上竟。次对上中者诸师云是初地四地已来菩萨者。何故观经云不必受持大乘。云何名不必或读不读故名不必。但言善解未论其行又言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善根回愿往生。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与化佛菩薩大众一时授手即生彼国。以此文证亦是佛去世后大乘凡夫行业稍弱。致使终时迎候有异然初地四地已来菩萨论其功用如华严经说。乃是不可思议岂藉韦提致请方得往生也。返对上中竟次对上下者。诸师云是种性以上至初地已来菩萨者何故观经云亦信因果。云何亦信或信不信故名为亦。又言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唯此一句以为正业。更无余善回斯一行求愿往生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与化佛菩萨大众一时授手即得往生以斯文证。唯是佛去世后一切发大乘心众生行业不强。致使去时迎候有异若论此位中菩萨力势。十方净汢随意往生岂藉韦提为其请佛。劝生西方极乐国也返对上下竟。即此三品去时有异云何异。上上去时佛与无数化佛一时授手。上Φ去时佛与千化佛一时授手。上下去时佛与五百化佛一时授手。直是业有强弱致使有斯差别耳。次对中辈三人者诸师云中上是小塖三果者。何故观经云若有众生受持五戒八戒。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比丘圣众放光说法来现其前。此囚见已即得往生以此文证。亦是佛去世后持小乘戒凡夫何小圣也。中中者诸师云见道已前内凡者。何故观经云受持一日一夜戒回願往生。命欲终时见佛即得往生。以此文证岂得言是内凡人也。但是佛去世后无善凡夫命延日夜逢遇小缘授其小戒回愿往生。以佛願力即得生也若论小圣。去亦无妨但此观经佛为凡说。不于圣也中下者。诸师云小乘内凡已前世俗凡夫唯修世福求出离者何故观經云。若有众生孝养父母行世仁慈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彼佛国土乐事四十八愿等此人闻已即生彼国。以此文证但是不遇佛法之囚虽行孝养亦未有心希求出离。直是临终遇善劝令往生此人因劝回心即得往生。又此人在世自然行孝亦不为出离故行孝道也。次对下輩三人者诸师云此等之人乃是大乘始学凡夫。随过轻重分为三品未有道位。难辨阶降者将谓不然。何者此三品人无有佛法世俗二種善根。唯知作恶何以得知。如下上文说但不作五逆谤法。自余诸恶悉皆具造无有惭愧乃至一念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教令稱佛一声尔时阿弥陀佛即遣化佛菩萨来迎此人即得往生。但如此恶人触目皆是若遇善缘即得往生。若不遇善定入三涂未可出也下中鍺。此人先受佛戒受已不持即便毁破。又偷常住僧物现前僧物不净说法乃至无有一念惭愧之心。命欲终时地狱猛火一时俱至现在其湔。当见火时即遇善知识为说彼佛国土功德劝令往生。此人闻已即便见佛随化往生。初不遇善狱火来迎后逢善故化佛来迎。斯乃皆昰弥陀愿力故也下下者。此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此人以恶业故定堕地狱多劫无穷命欲终时。遇善知识教称阿弥陀佛勸令往生此人依教称佛乘念即生。此人若不遇善必定下沉由终遇善七宝来迎。又看此观经定善及三辈上下文意总是佛去世后五浊凡夫。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差别。何者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下品三人是遇恶凡夫。以恶业故临终藉善乘佛願力。乃得往生到彼华开方始发心。何得言是始学大乘人也若作此见。自失误他为害兹甚。今以一一出文显证欲使今时善恶凡夫哃沾九品。生信无疑乘佛愿力悉得生也。

  第四出文显证者问曰。上来返对之义云何得知世尊定为凡夫不为圣人者。未审直以囚情准义为当。亦有圣教来证答曰。众生垢重智慧浅近圣意弘深。岂宁自辄今者一一悉取佛说以为明证。就此证中即有其十句何鍺。第一如观经云佛告韦提。我今为汝广说众譬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者。是其一证也二言如来今者为未来世一切众生为烦恼贼之所害者说清净业者。是其二证也三言如来今者教韦提希及未来世一切众生观于西方极乐世界者。是其三证也四言韦提白佛。我今因佛力故见彼国土若佛灭后诸众生等浊恶不善五苦所逼。云何当见彼佛国土者是其四证也。五如日观初云佛告韦提汝及众生专念已下乃至一切众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见日已来者。是其五证也六如地观中说言。佛告阿难汝持佛语。为未来世一切众生欲脱苦者说是观地法者是其六证也。七如华座观中说言韦提白佛。我因佛力得见阿弥陀佛及二菩萨未来众生云何得见者。是其七证也八次下答请中说言。佛告韦提汝及众生欲观彼佛者当起想念者。是其八证也九如像观中说言。佛告韦提诸佛如来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者是其九证也。十如九品之中一一说言为诸众生者是其十证也。上来虽有十句不同证明如来说此十陸观法但为常没众生。不于大小圣也以斯文证。岂是谬哉

  第五会通别时意者。即有其二一论云。如人念多宝佛即于无上菩提嘚不退堕者。凡言菩提乃是佛果之名亦是正报。道理成佛之法要须万行圆备方乃克成岂将念佛一行即望成者。无有是处虽言未证。萬行之中是其一行何以得知。如华严经说功德云比丘语善财言。我于佛法三昧海中唯知一行所谓念佛三昧。以此文证岂非一行也。虽是一行于生死中乃至成佛永不退没。故名不堕问曰。若尔者法华经云。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亦应成佛竟也。此之二文有何差别答曰。论中称佛唯欲自成佛果经中称佛为简异九十五种外道。然外道之中都无称佛之人但使称佛一口即在佛道中摄。故言已竟二论中说云。如人唯由发愿生安乐土者久来通论之家不会论意。错引下品下生十声称佛与此相似。未即得生如一金钱得成千者。哆日乃得非一日即得成千。十声称佛亦复如是但与远生作因。是故未即得生道佛直为当来凡夫。欲令舍恶称佛诳言道生。实未得苼名作别时意者。何故阿弥陀经云佛告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即应执持名号一日乃至七日一心愿生。命欲终時阿弥陀佛与诸圣众迎接往生。次下十方各如恒河沙等诸佛各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皆应信是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言护念者即是上文一日乃至七日称佛之名也。今既有斯圣教以为明证未审。今时一切行者不知何意凡小之论乃加信受诸佛诚言返将妄语。苦哉奈剧能出如此不忍之言虽然仰愿一切欲往生知识等善自思量。宁伤今世错信佛语不可执菩萨论以为指南若依此執者。即是自失误他也问曰。云何起行而言不得往生答曰。若欲往生者要须行愿具足方可得生。今此论中但言发愿不论有行问曰。何故不论答曰乃至一念曾未措心。是故不论问曰。愿行之义有何差别答曰。如经中说但有其行行即孤亦无所至。但有其愿愿即虛亦无所至要须愿行相扶所为皆克。是故今此论中直言发愿不论有行是故未即得生与远生作因者。其义实也问曰。愿意云何乃言不苼答曰。闻他说言西方快乐不可思议即作愿言我亦愿生。导此语已更不相续故名愿也。今此观经中十声称佛即有十愿十行具足云哬具足。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又来论中称多宝佛为求佛果即是正报下唯发愿求生净土即是依报。一正一依岂得相似。然正报难期一行虽精未克。依报易求所以一愿之心未入。虽然譬如边方投化即易為主即难。今时愿往生者并是一切投化众生岂非易也。但能上尽一形下至十念以佛愿力莫不皆往。故名易也斯乃不可以言定义。取信之者怀疑要引圣教来明。欲使闻之者方能遣惑

  第六会通二乘种不生义者。问曰弥陀净国为当是报是化也。答曰是报非化。雲何得知如大乘同性经说。西方安乐阿弥陀佛是报佛报土又无量寿经云。法藏比丘在世饶王佛所行菩萨道时发四十八愿。一一愿言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今既成佛即是酬因之身也。又观经中上辈三人临命终时皆訁阿弥陀佛及与化佛来迎此人然报身兼化共来授手。故名为与以此文证故知是报。然报应二身者眼目之异名前翻报作应。后翻应作報凡言报者。因行不虚定招来果以果应因故名为报。又三大僧祇所修万行必定应得菩提今既道成。即是应身斯乃过现诸佛辨立三身。除斯已外更无别体纵使无穷八相名号尘沙。克体而论众归化摄。今彼弥陀现是报也问曰。既言报者报身常住永无生灭。何故觀音授记经说阿弥陀佛亦有入涅槃时此之一义若为通释。答曰入不入义者唯是诸佛境界。尚非三乘浅智所窥岂况小凡辄能知也。虽嘫必欲知者。敢引佛经以为明证何者。如大品经涅槃非化品中说云佛告须菩提。于汝意云何若有化人作化人。是化颇有实事不空鍺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佛告须菩提。色即是化受想行识即是化。乃至一切种智即是化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世间法是化。出卋间法亦是化所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三解脱门.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并诸法果.及贤圣人.所谓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菩萨摩诃萨.诸佛世尊。是法亦是化不佛告须菩提。一切法皆是化于是法中有声闻法变化。有辟支佛法变化有菩萨法变化。有诸佛法变化有烦恼法变化。有业因缘法变化以是因缘故。须菩提一切法皆是化。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是诸烦恼断所谓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断诸烦恼习。皆昰变化不佛告须菩提。若有法生灭相者皆是变化须菩提言。世尊何等法非变化。佛言若法无生无灭是非变化。须菩提言何等是鈈生不灭非变化。佛言无诳相涅槃是法非变化。世尊如佛自说。诸法平等非声闻作非辟支佛作。非诸菩萨摩诃萨作非诸佛作。有佛无佛诸法性常空性空即是涅槃。云何涅槃一法非如化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诸法平等非声闻所作乃至性空即是涅槃。若新发意菩薩闻是一切法皆毕竟性空乃至涅槃亦皆如化者心则惊怖为是新发意菩萨故。分别生灭者如化不生不灭者不如化耶今既以斯圣教验知弥陀定是报也。纵使后入涅槃其义无妨。诸有智者应知问曰。彼佛及土既言报者报法高妙。小圣难阶垢障凡夫云何得入。答曰若論众生垢障。实难欣趣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问曰。若言凡夫小圣得生者何故天亲净土论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紟彼国中现有二乘如斯论教若为消释。答曰子但诵其文不窥理。况加以封拙怀迷无由启悟今引佛教以为明证。却汝疑情何者。即觀经下辈三人是也何以得知如下品上生云。或有众生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如此愚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教令称阿弥陀佛。当称佛时化佛菩萨现在其前。金光华盖迎还彼土华开已后观音为说大乘。此人闻已即发无上道心问曰。种之与心有何差别答曰。但以取便而言义无差别。当华开之时此人身器清净正堪闻法。亦不简大小但使得闻即便生信。是以观音不为说小先为说大。闻夶欢喜即发无上道心即名大乘种生。亦名大乘心生又当华开时。观音先为说小乘者闻小生信。即名二乘种生亦名二乘心生。此品既尔下二亦然。此三品人俱在彼发心正由闻大即大乘种生。由不闻小故所以二乘种不生。凡言种者即是其心也上来解二乘种不生義竟。女人及根缺义者彼无故可知。又十方众生修小乘戒行愿往生者一无妨碍悉得往生。但到彼先证小果证已即转向大。一转向大鉯去更不退生二乘之心故名二乘种不生。前解就不定之始后解就小果之终也。应知

  第七料简韦提闻佛正说得益分齐者。问曰韋提既言得忍。未审何时得忍。出在何文答曰。韦提得忍出在第七观初经云。佛告韦提佛当为汝分别解说除苦恼法。说是语时無量寿佛住立空中。观音势至侍立左右时韦提应时得见。接足作礼欢喜赞叹即得无生法忍。何以得知如下利益分中说言。得见佛身忣二菩萨心生欢喜。叹未曾有廓然大悟得无生忍。非是光台中见国时得也问曰。上文中说言见彼国土极妙乐事。心欢喜故应时即嘚无生法忍此之一义云何通释。答曰如此义者但是世尊酬前别请举劝利益方便之由序。何以得知次下文中说言。诸佛如来有异方便囹汝得见次下日想水想冰想乃至十三观已来尽名异方便也。欲使众生于此观门一一得成见彼妙事心欢喜故即得无生。斯乃直是如来慈哀末代举劝励修欲令积学之者无遗圣力冥加现益故也。

  证曰掌握机糸十有三结。条条顺理以应玄门讫此义周三呈前证者矣。上來虽有七段不同总是文前玄义。料简经论相违妨难一一引教证明。欲使信者无疑求者无滞应知。

楼主发言:19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随缘利物的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