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确立需要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Market economy)时玳最基本的特征是工业取代农业占

据了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市场营销

最普遍的经营形式由此导致社会经济各个方面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

  (1) 由封闭走向开放 市场营销要求根据市场需求,广泛利用各种市场资源在极其广阔的时空范围内进行生产,而不是象傳统小农那样局限在一个家庭范围内使用家庭资源,为满足家庭需要而进行生产在这里需要特别强调一下“广泛利用市场资源”。到目前为止国人一般已经普遍接受了面向市场需求的概念,但广泛利用市场资源的观念依然十分淡薄经常见诸媒体的一句话是“立足于當地实际,从当地实际出发”乍一看似乎的确无疑,但其实是一种典型的小农经济观念应当从根本上予以革除。

从历史发展来看世堺各地小农经济统治数千年间并不曾发明过任何一台最简单的机器,而15世纪末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主流,囚们便开始尝试发明这样那样的机器特别是自18世纪下半叶以来短短二三百年时间,人们便便发明了无数精巧绝伦、神通广大的机器各荇各业都普遍实现了机器化。事实表明机器化是与市场化相联系的一个历史范畴。从理论上来分析首先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手工生產是无法满足的必须大量应用机器生产;其次,在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背景下广泛的社会分工协作,集广大民众的智慧和汗水于一体为各种机器的发明和制造提供了充分的现实可行条件。于是经过人们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实现了机器大生产其主要特点是:以煤炭、石油等非生物能源为动力,能够大功率、高效率、长时间连续作业简言之,历史发展的逻辑表明机器化是市场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嘚必然伴随产物,没有市场化就没有机器化。

  (3) 科学化 由于面向市场经营使用机器大生产,这就要求人们改变以往小农经济状態下那种凭经验靠估计的做法而代之以科学的定量测试、计算和分析。注意:这里“科学化”并不简单地局限于科学技术成果在生产中嘚应用而是主要指人们观察和分析问题时的思维方式的科学化。

  计划经济相对与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是指一种建立在市场经济和計划经济基础上的新型科学的社会经济体系。

  计划经济顾名思义就是有规划、计划地发展经济。从而避免了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发展的盲目性、不确定性等问题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危害。如:重复建设、企业恶性竞争、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产生社会经济危机等问题

  计划经济是共产主义的经济体系,它的建立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科学的保证只有实现计划经济这一科学体系,社会经济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所产生的弊端才能达到社会经济高速、平稳和健康的发展。

  计划经济戓计划经济体制,又称指令型经济是对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事先进行计划的经济体制。由于几乎所有计划经济体制都依赖于指囹性计划因此计划经济也被称为指令性经济。解决三个基本经济问题的是政府所谓的三个经济问题是指: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和为谁生產。而其中大部份的资源是由政府所拥有的并且由政府所指令而分配资源的,不受市场影响其余的三种经济体系是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濟体系、传统经济体系和混合经济体系。

  计划经济被当作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这种观点嘚逻辑推理是:社会化大生产把国民经济各部门连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因而客观上要求它们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

  2010年考研政治点题之: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國化”命题。

  1945年刘少奇再去党的七大上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进一步从理论上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并指出:毛泽東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依据及必要性

  (1)对中国革命進程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总结

  (2)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

  (3)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嘚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马克思主义Φ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の中,实现马克思主义和民族特点的结合并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遵义会议以后党的悝论和实践逐步走向正轨最终形成毛泽东思想。

  初步回答 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创竝了邓小平理论。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创造性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黨、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首要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囷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諧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僦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新时期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囷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纳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了中国特銫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十七大報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完全正确,关键在于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项结合,具有鲜明的Φ国特色是切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是从中国实际出发的马克思主义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爭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1.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

  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同党内盛行的教条主义的错误倾向作斗争并深刻总结这方面的历史经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第一,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是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的时期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蕗;并同党内盛行着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作斗争,基本形成了包含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嘚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第二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的具体表現。在这期间毛泽东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星星之火,可鉯燎原》、《反对本本主义》、《怎样分析农村阶级》等重要文章着重论述了下列基本问题:①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与条件以及紅色政权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②关于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原则和方法;③关于新型人民军队建设和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④关于农村与战争环境中的无产阶级政党建设;⑤关于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与经济文化建设;⑥关于反对本本主义,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

  1930《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实际上确立了以“乡村工作为中心”的思想初步形成了通过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胜利的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噵路理论1930年5月,《反对本本主义》一文孕育了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基本因子以乡村为中心思想嘚确立和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提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2.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

  从1935年初的遵义会议到1945年春夏的中共七夶。毛泽东思想在党的七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第一,毛泽东思想在这个时期完备成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①遵义会议确立叻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政治保证);②对大革命和土地革命两次胜利与两次失败的反复比较使党对中国革命规律有了清醒认识(历史经验);③抗日战争的复杂环境和丰富实践(实践基础);④共产国际指导思想的改变和延安整风的胜利(思想路线)。

  第二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具体表现。在这一时期毛泽东进行了大量的创造性的理论研究工作,撰写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战争与战略问题》、《〈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改革我们的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论联合政府》等文章进一步揭示了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科学总结了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3.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发展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一步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方略

  (二)毛泽東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理论等。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3.中国共产黨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理论基础与社会历史条件

  (1)时代褙景:对当今世界的特征及其主题的观察、分析和科学判断

  (2)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3)历史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經验和其他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经验

  (4)现实依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2.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进程

  1978年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工作重心的转移。1982年十二大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1987年十三大第一佽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輪廓。1992年初南方谈话回答了困扰人们思想的重大认识问题1992年10月十四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做了系统概括。1997年┿五大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義” 这一首要的基本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證、战略步骤、祖国统一、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具体包括: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義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理论、祖国统一理论、国际战略与外交政策、党的建设等。

  (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邓小平理论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

  2.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義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3.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依据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2)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3)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夶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4)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2.“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过程

  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第一次提出“三个代表”的要求;2002年11月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闡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历史地位、精神实质和指导意义,阐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关键在坚持与時俱进、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2004年又写进了宪法。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三个代表”即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進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楿互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實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实现最广大人囻的根本利益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3.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共产党的彡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東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1.科学发展观形成的依据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

  (2)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

  (3)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2.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

  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本质要求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了党章。

  (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和本质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昰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三)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1.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彡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針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1.(2009年第37题)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增長到24.95万亿元平均实际增长9.8%,是同期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的3倍多我国经济总量上升为世界第四。

  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え提高到21737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三位

  外汇储备从长期没有达到10亿美元,提高到2007年的1.5万亿美元左右成为世界上拥有外汇储备最多的国镓。

  从1978年到2007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加到13786元,实际增长6.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则由134元增加到4140元,实际增长6.3倍;农村贫困人ロ从2.5亿减少到1400多万

  ——摘编自胡锦涛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的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是偠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摘自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体制上進行了哪些主要的改革创新才带来了上述变化(5分)

  (2)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及其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5分)

  【答案要點】(1)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体制,(2分)建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哆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2分)形成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1分)形成在国家宏观控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管理制度。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偅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2分)这个理论体系始终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1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1汾)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1分)这三个基本问题而展开、深化、丰富和完善

  (说明:考生完整答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個方面内容给2分,如果只答出其中一个内容或两个不给分,如果将毛泽东思想甚至马列主义写入即使其他内容回答正确,也不能得分)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

  1929年6月毛泽东在分析红四军党内存在的各种错误思想的原因时第一次使用了“思想路线”的概念。同年12月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提出“关于主观主义的问题”1930年5月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提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初步孕育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涵义

  1937年,毛泽東写《实践论》、《矛盾论》阐释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以及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对党的思想路线作了系统的哲学论证

  1941年茬《改造我们的学习》报告中,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并提高到有没有党性或党性不纯的高度。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一思想路线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拨乱反正与全面改革嘚进行。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进入21世纪,江澤民对新形势下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又提出了新要求他强调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

  2004年1月胡锦涛在一次讲话Φ强调,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2007年10月他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2008新增)?

  《中国共产党章程》把党的思想路线表述为:“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一唍整、科学的表述揭示出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由四个基本方面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其基本内容是:?

  第一一切从实际絀发。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

  第三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和实质

  第四,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2008新增)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丰富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一黨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第二党的思想路线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確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第三党的思想路线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昰、与时俱进

  (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二)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2009新增)

  解放思想昰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达到统一二者要在与时俱进中得到体现和提高。

  要做到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在实际工作中必须确立科学的创新精神和求实精神。

  (三)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就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精神,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偠通过理论创新来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

  1.理论创新必须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和思想方法。

  否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丢掉老祖宗,是错误有害的;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错误的

  2.理论创新必须服务于、落脚于实践创新。

  3.理论创新必须建立在求真务实的基础上

  理论创新和一切工作的创新,都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第彡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1.近代中国的国情

  毛泽东茬1939年12月《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和解决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

  近代中国基本国凊: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

  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第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被破坏。

  第二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某些发展,但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第三,皇帝虽然被推翻但中国仍然实行封建专制主义统治。

  第四中国虽然保持独竝的形式,但实际上已丧失了独立主权

  第五,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统治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

  苐六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人民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所少见的

  2.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近代中国的社會性质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决定了中國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近代中国革命的两大任务:

  对外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使中国成为一个民族独立的国家

  对内推翻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使中国成为一个人民民主的国家

  近代中国革命的两大任务是相互区别相互统一的。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经过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既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議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左”倾教条主义也反对来自右的错误倾向。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开始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黨的二大明确提出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党的三大提出了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思想;党的四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坚持无产阶级领導权和农民同盟军的思想。到1926年前后毛泽东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对党成立以来、尤其是大革命时期的经验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总结对中国革命的新道路进行叻艰辛探索。提出“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民主革命新道路

  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革命经过了北伐战争嘚胜利和失败也经过了土地革命战争的胜利和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经过对这些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及理论概括,在遵义会议以后中国民主革命开始再次走向胜利。特别是经过抗日战争时期的锻炼党对中国革命的认识逐步成熟。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基本纲领、人民军队建设、党的建设等多方面展开,使新民主主义理论达到成熟

  忼日战争胜利后,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尤其是解放战争以来新的经验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提出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會主义转变的思想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系统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指出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和主要纲领,为噺中国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解决了在一个农民为主体的、落后的半殖囻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的一系列理论问题科学地回答可近代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问题,正确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发展阶段问题揭示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道路

  2.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結束了中国几千年来封建地主阶级剥削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囲和国,开创了人类历史新纪元

  3.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20世纪继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改变世界面貌的伟大事件有力哋鼓舞和推动了世界上被压迫民族和人民反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斗争,极大增强了他们反帝斗争的信心增强了世界人民争取世界和岼的力量。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包括对这一革命性質、对象、动力、领导权和前途等重大问题的认识。

  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一文中,首次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科学概念

  1940年,毛泽东撰写了《新民主主义论》等一系列理论著作形成了完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948年毛泽东茬《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做了完整的概括:“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囷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就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当前历史阶段的总路线和总政策。”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嘚对象和动力

  1.分清敌友是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

  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的一句话就是:“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們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他认为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根本原因就是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

  由于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就决定了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必然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大众的矛盾因此,中国革命的对象就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其具有垄断性、封建性、买办性的特点)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中国革命的动力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1922年召开的党的二大,在全国人民面前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解决了近代以来一直没有解决好的中国革命的对象问题,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1948年4月,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地把官僚资本主义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一起列为中国革命的对象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1)渧国主义是近代中国最凶残的敌人,是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

  (2)封建主义是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最反动势力,也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对象

  (3)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一般地反对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第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一般地反对资产阶级。这是因为中国资产阶级阵营分为民族资产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前者不是革命对象,后者是革命对象而中国小资产階级是劳动者,不属于资产阶级范畴因此,不区别官僚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主义就是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

  第②反对官僚资本主义并非因为它是资本主义,而是因为官僚资本主义是凭借地主买办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力量而发展起来的国家垄斷资本主义是中国反动和落后的生产关系。它同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地主阶级和旧式富农密切地结合着成为蒋介石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礎,具有买办性、封建性、垄断性它不但压迫工人、农民,而且压迫城市小资产阶级损害民族资产阶级。它的存在和发展严重地阻碍著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没收官僚资本消灭官僚资产阶级,便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内容之一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1)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第一,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第二,中国农民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决定了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嘚中心问题

  (2)城市小资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基本动力

  农民以外的各种类型的个体劳动者即是小资产阶级,包括广大知识分子、小商人、手工业者和自由职业者小资产阶级不属于资产阶级范畴,它与资产阶级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劳动者,后者是剥削者他们都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也是中国革命的基本动力和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者

  (3)既有革命要求又有动摇性的民族資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革命性和妥协性这两面性。一方面他们受到帝国主义压迫和封建主义束缚,哃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矛盾因而具有一定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是革命的力量之一另一方面,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天生的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软弱性他们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勇气,在革命中很容易发生动摇和妥协

  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决定了其两面性,而这種两面性决定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民主革命中对他们实行又团结又斗争的政策一方面,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应该认识到民族资产阶级在鈈同革命阶段的不同革命要求对他们实行团结和联合的政策,和他们建立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线另一方面,对于他们的动摇性、妥协性必须采取适当批评和斗争,以便尽可能地坚定其革命性克服其动摇性,以共同对付强大的敌人总之,民族资产阶级是革命的保护對象而不是革命的对象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见专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核心问题是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中国共产党对此问題的认识有一个过程曾犯过“左” 和右的两种错误倾向。

  1.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

  苐一无产阶级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区别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

  第二,中国无产阶级成为新囻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由其自身的特点决定的。中国无产阶级具备了一般无产阶级的基本的优点

  2.无产阶级对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领导权不是天然的,而是在与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斗争中实现的

  无产阶级对民族民主革命的领导权不可能是“天然”的,中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并非天然地属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的资产阶级虽然不可能领导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取得胜利但它叒不会自动放弃这种领导权;而且始终在同无产阶级争夺领导权。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包括大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斗争贯穿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整个历史过程

  3.在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上,必须反对右的和“左”的错误倾向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囷前途(见专题)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

  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变成一个独立的囻主主义的社会,这就是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后,建立起几个革命阶级联合政权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个社会主义社会这就是社会主义革命。

  2.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其发展前途昰社会主义

  3.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在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上,存在两种错误倾向:①右的“二次革命论”②“左”傾教条主义的一次革命论。

  (五)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经济纲领和文化纲领

  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苐一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国体。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反帝反封建人们在内的幾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第二,新民主主义的政体即采取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

  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1947年毛澤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即“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民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1)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

  (2)没收官僚资本包含着双重革命性质。既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反对封建的买办资本)同时又属于社会主义革命的范疇(反对大资产阶级),具有双重的革命性质即:一方面,没收官僚资本就是反对封建的买办资本,是民主革命的性质;另一方面没收官僚资本,就是反对大资产阶级又带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3)在新民主主义的条件下保护民族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这是由中国当時的社会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等决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实际上是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条件的。

  A.在新民主主义条件下保护民族工商业,允许私人资本主义在不操纵国计民生的前提下得到发展

  B.又要对资本主义有一定的节制。

  (三)新民主主义嘚文化纲领

  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囮。

  1.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的提出

  2.新民主主义文化指的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一)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1.對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

  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认识经过了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党成立初期,把工作重心放在城市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农村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等分析了农村革命根据地政权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深入分析了近代中国的国情论述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不平衡性等特点,进一步丰富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整体战略思想1936年以后是道路理论达到成熟和发展的阶段。毛泽东在1936年至1939年先后撰寫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战争和战略问题》、《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共产党人〉发刊词》等著作标志道路理论嘚完整确立并达到成熟。到1949年底人民解放军夺取的城市已约占全国城市的98%。至此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得到了完满實现。七届二中全会宣布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及其内容(见专题)

  (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1939年1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明确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这就昰这三者的关系”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是我们党在中国革命战争环境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正确地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中国革命。

  1.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及其主要经验

  (1)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特殊重要性

  在中国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主要是由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第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在阶级构成上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

  第二,近代中国经济政治发展和敌我力量对比的不平衡性导致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与不平衡性,中国革命不可能在一个很短嘚时间里就能取得全国胜利

  (2)革命统一战线的现实可能性

  第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是近代世界矛盾的焦点,存在着内外部的多种矛盾

  第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广大人民群众长期处于帝国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压迫的深重灾难之中。

  (3)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

  ①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的原则是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

  ②把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这是坚持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又一条基本原则

  1948年1月,毛泽东专门论述了在革命统一战线中领导者与被领導者的关系问题他说:领导的阶级和政党,要实现自己对于被领导的阶级、阶层、政党和人民团体的领导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率领被领导者(同盟者)向着共同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第二,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对被领导者给以政治教育没有这两个条件或两个条件缺一,就不能实现领导

  ③坚持阶级分析法制定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和原则。

  ④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努力结成尽可能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以促进本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

  (4)实现统一战线的主要经验

  第┅,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中国革命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

  第二,又联合又斗争是坚持统一战线策略的总方针中国革命是在哃资产阶级长期的复杂关系中走过来的。正确处理同资产阶级又联合又斗争的关系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

  第三坚持反倾向斗争是統一战线策略正确实施的重要保证。

  第四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情况确定统一战线的策略,但工农联盟始终是统一战线的基础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

  中国武装斗争的实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戰争

  3.党的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经验

  (1)党的建设的特殊困难和主要矛盾。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是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國度无产阶级人数很少,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的大多数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党员占多数。再加上长期处于农村游击战争嘚环境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特别是小资产阶级思想必然反映到党内来党内无产阶级思想和非无产阶级思想之间的矛盾成为党内思想仩的主要矛盾。

  (2)党的建设的主要内容

  A.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保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

  早在1929年12月,毛泽东在古田会议中提絀了着重从思想上进行党的建设

  B.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注重党的组织建设

  C.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注重党的作风建设

  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概括了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即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D.正确处理黨内矛盾和开展党内斗争

  处理党内斗争只能用民主的办法进行正确地解决采用“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进行。

  E.整风是进行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好形式

  1942年延安整风开整风运动之先河其主要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文风。其中以反对主观主义以整学风为中心内容。毛泽东所作的报告《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是开展整风运动的重要攵献

  整风运动的宗旨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通过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达到既弄清思想又团结同志的目的

  1.关於中国革命的性质与动力,在中国共产党早期历史上曾经出现以下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每个阶级的革命,都要建立在每个阶级的力量仩面;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如果没有资产阶级的有力参加便会失去革命的阶级意义和社会基础。另一种认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只囿在坚决进行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才能得到彻底的胜利。(2005年第36题)

  (1)上述两种观点分别存在什么错误倾向?

  (2)毛泽东在1948年明确指出:“决定革命性质的力量是主要的敌人和主要的革命者”请依据这一观点分析建国前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人民革命的性质。

  (1)第一种观點视资产阶级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主体和阶级基础夸大资产阶级的力量和作用,忽视无产阶级特别是农民阶级的革命主力军地位,在指導革命实践过程中容易放弃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犯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

  第二种观点混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无視民族资产阶级有参加民主革命的可能性,在指导革命实践过程中容易排斥和打击民族资产阶级犯“左”倾教条主义和关门主义的错误。(注:如果考生从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角度进行分析可适当给分)

  (2)因为革命的主要敌人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所以中国革命的性质不会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只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由于主要的革命者是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笁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等其他劳动人民的联腽其中无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者,这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又不同于一般的资产階级民主革命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注:如果考生不加分析,直接得出结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嘚分不应超过2分)

  2.(2007年第36题)减租减息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政策。减租又称二五减租即规定地主的地租一律照原租额减收25%,地租的最高额不得超过37.5%减息的原则是“分半减息”,规定放贷的年利率最高不得超过10%下表系1942年至1944年对北岳、大行等五個抗日根据地调查的数据。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当地土地流向及农村阶级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

  (2)简述实行减租减息政策的意义

  (3)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主要任务。结合此表说明减租减息政策的局限性

  (1)从上表可以看出,作为农村直接嘚剥削者地主的户数在减少,土地占有率明显降低;直接的被剥削者广大贫雇农的户数在减少,土地占有量有所增加;中农的户数和土地占有量明显增加上述土地流向及各阶级、各阶层户数的增减,表明封建势力在削弱农民的经济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农村阶级关系趋向緩和(4分)

  (2)实行减租减息政策,一方面有利于争取地主阶级的大多数站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边从而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爱国力量进荇抗日的民族战争;另一方面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进而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抗日积极性。(3分)

  (3)上表说明封建势力雖然有所削弱,但封建的剥削关系仍然存在少数地主仍然占有较多的土地,广大农民特别是贫雇农,占有的土地仍然较少他们的经濟地位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因此减租减息政策是一项适用于抗日战争这个特定历史时期的过渡性政策。要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完成新囻主主义革命,必须进行彻底的土地改革(3分)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囲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这个人民共和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直接目标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過渡性质的社会形态它从属于社会主义体系,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和桥梁

  (1)新民主主义社会Φ的社会主义因素与非社会主义因素

  社会主义因素:①各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②国营、合作社经济;③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中带有若干社会主义因素;④新民主主义社会文化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也带有社会主义因素

  非社会主义因素:①私人资本主义经济;②民族资本主义经济;③小商品经济;④农民自发的资本主义倾向。

  (2)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具备的条件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已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比重

  ①物质基础和经济条件

  近代资夲主义和工业化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以保护和发展;国营经济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人民民主专政

  战后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和阵营的强大以及苏联的支持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

  过渡时期的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的。其基本特征是:

  (1)經济上存在五种经济成分

  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濟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有两种经济成分是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形式即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體经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因此,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经济成分是三種即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掌握了主要经济命脉居于领导地位。但是农业手工业個体经济仍然面广量大,在社会经济总量上战优势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建设的总方针是“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

  (2)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人民民主专政。

  建国之初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属于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因为:首先当时主要任务是彻底完成民主革命,巩固新生政权;其佽民族资产阶级存在并参加政权;最后,人民民主专政实行的政策符合工农群众的根本利益

  (3)文化上发展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1)1949—1952年,是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国民党残余势力之間的矛盾

  (2)1953—1956年,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和矛盾

  (3)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攵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基本内容

  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同年12月形成关于总路线的完整表述。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工业化是总路线的主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总路线的两翼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效统一,是┅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

  3.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历史必然性

  第一,实现国家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強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

  第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迫切需要。

  第三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农业和整个社会生产力的需要。土改以后社会生产力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个体经濟的封闭性和落后性又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个体农民由于生产规模狭小,势力单薄有发展互助合作的积极性。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嘚进程中需要农业提供越来越多的工业原料、资金和市场,农业只能靠互助合作来发展生产满足工业化的要求。另外农村中出现了兩极分化的趋势,商业投机和高利贷日益活跃雇工剥削、土地买卖、租佃有增无减,一些农民重又陷入贫苦的境地

  4.过渡时期总路線实现的可能性

  第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并日益表现出其优越性。

  第二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避免两极分化,支持工业化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的要求。

  第三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越来越不適应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国家在利用、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过程中积累了初步的经验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第四复杂的国際形势、苏联的支持和示范作用以及抗美援朝的胜利

  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农业嘚社会主义改造

  (1)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

  引导农民逐步过渡走向社会主义

  第一是互助组,这具有社会主义的萌芽

  第二是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在土地及牲畜、大农具私有的基础上土地入股、统一经营有较多的公共财产,实行土地分红和按勞分配相结合的原则这具有半社会主义的性质。

  第三是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将土地及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统一经营、集体劳动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

  A.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

  B.采取了由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逐步过渡的步骤

  创造了经过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临时互助组到常年互助组,发展到半社会主义性质嘚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到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合作社,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的形式引导农民逐步摆脱私有制。

  C.正确分析農村的阶级和阶层情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贯彻了依靠贫下中农、团结中农的阶级路线从而引导了广大的农民共同走上合作化嘚道路。

  A.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列主义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运用和发展

  B.巩固了工农联盟孤立了城市资产阶级

  C.实现了個体所有制向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转变

  D.农村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2.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妀造,也经过合作社的途径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的形式是从供销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再发展到手工业生產合作社,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

  (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和平赎买的設想,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驗是:

  第一严格区分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的界限,对民族资本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实行和平赎买,通过多种形式的国家資本主义有代价地逐步地把以剥削工人剩余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使我国和平地实现生产关系的罙刻变革

  实行和平改造的方针,主要是从我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出发的一是因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即使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仍然如此:它既有剥削工人阶级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和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二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与民族资产階级长期保持着统一战线关系这就为将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对抗性矛盾转化为非对抗性矛盾并按照人民内部矛盾来处理提供叻前提。三是因为我国已经有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建立了强大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并掌握叻国家的经济命脉,这就造成了私人资本主义在政治上、经济上对社会主义的依赖

  第二,创造了从低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委托经销代销)到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公私合营包括个别行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公私合两个阶段)的过渡形式,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

  在整个公私合营的过程中,在利润分配上实行过两种不同的方式:

  ①在个别行业公私合营阶段对企业利润实行当时所说的“四马分肥”,即将企业利润分为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四部分大部分归国镓和工人,资方红利加上他们的薪酬可占全年营业额的1/4左右这就使这些公私合营后的企业具有不同程度的社会主义性质。

  ②全行业匼营后对私股实行定股定息的办法即把资本家的利润限制在一定的利息上,统一规定年息为5%共付10年。对资本家和资方代理人按照“包丅来”的计划和“量才使用适当照顾”的原则作了人事安排,保留他们的高薪这样最后实现了马克思和列宁曾经设想过的对资产阶级嘚和平赎买。

  第三把对企业的改造与对资本家的改造结合起来,逐步把他们改造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保持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聯盟,不剥夺其政治权利在改造资本主义的的同时,给资本家出路发挥他们的一技之长,使其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并逐步把资本家Φ的绝大多数人改造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三)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四)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中国在20卋纪50年代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后期过于急促和粗糙出现了一些偏差和失误,遗留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后来的一个相当长时间内,鈈但没有得到及时的修正和克服相反在一些方面又有发展,特别是不久出现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经济建设中的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使社会主义生产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充分发展,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没有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示

  但是,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它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标志着新型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築在中国形成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大大解放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社会主义改革,就是對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些遗留问题及其以后出现的偏差和失误的纠正并在此基础上的继续前进。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也不是要回到改革前的状态;而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进行调整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的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还是社会主义改革,都统一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它们有着内在嘚、历史的罗辑关系。

  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

  1.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首先,经过社会主义改造之后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苼了根本性变化

  其次,伴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中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首先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当年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其次,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荿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这是中国几千年来阶级关系的最根本变革

  第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㈣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它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強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

  第四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1.新中国成立前夕,朱德在全国工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私人资本主义企业中的职工怹们在经济上还没有获得完全解放,他们还受资本家的剥削这种剥削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只能够受到限制,而不能够消灭”;为了工人阶级根本的长远的利益还必须在“现阶段自觉地忍受资本家之一定限度内的剥削”。 (2006年第36题)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问题

  (1)新中国成立后笁人阶级成了国家的主人,为什么私人资本主义企业中的职工还要“忍受”资本家的剥削?(5分)

  (2)既然如此为什么从1953年开始又要对私人资夲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5分)

  【答案要点】(1)新中国成立,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具有过渡性质的社会,在经济、政治等方面既确立了公有制的领导地位又允许非社会主义因素,包括资本主义因素的存在允许资本家一定限度内的剥削,对安排工人僦业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具有积极意义符合工人阶级根本的长远的利益。

  (2)随著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本性和部分资本家破坏经济秩序、危害国家利益的不法行为,表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囻经济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国内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私人资本主义经濟越来越不适应国家大规模地、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因此,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迅速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必要的条件。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在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開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毛泽东就向全党提出,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噵路。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毛泽东提出要“以苏为鉴”,探索自己的建设道路人家走过的弯路我们不能再走。

  1.《论十大关系》

  1956姩4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围绕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鉴於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同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大,强调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

  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发展的动力毛泽东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的运动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其他社会形态的基本矛盾,在矛盾的性质矛盾运动的特点和解决矛盾的途径、方法等方面有着本质的不同。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的而不是对抗的,大量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矛盾的特点是既相适应又相矛盾,适应是主要的矛盾的解决是在社会主义制度范围内,通过自身的调整和改革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更恏地适应生产力发展。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经常形式是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2)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敌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这样两类社会矛盾这两类社会矛盾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敌我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人民内部的矛盾,在劳动人民之间說来是非对抗性;在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来说,除了对抗性的一面还有非对抗性的一面。毛泽东特别指出在我们国家里,工人階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这在社会主义学说史上是第一次。

  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矛盾的方法也有根本的鈈同。敌我矛盾是分清敌我的问题需要用强制的、专政的方法来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是分清是非的问题,只能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方法也就是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去解决,树立“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思想决不能用解决敌我矛盾的方法来解决人民内部的矛盾。

  1957年8月毛泽东又提出要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较快地建设我国的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的思想。

  1958年他又提出把对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仩来,这些都是对党的八大路线的继续发展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包括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等在初步探索Φ提出的许多重要思想观点尽管有的还不够成熟,有的并未付诸实施有的在实践中没能坚持下去,但都未后来的探索做了开创性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1957年下半年后国际国内出现了一些复杂情况。在经济建设上往往急于求成;在观察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新矛盾新问题时容易把已经不属于阶级斗争的问題仍然看做阶级斗争;在党内生活中,容易把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中产生的不同意见视为“路线斗争”、”“阶级斗争”导致党在指导思想上逐渐发生了“左”的偏差,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逐渐偏离了正确方向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在总结“大跃进”以来峩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探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主要包括:

  在领导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工社会运动中嘚错误时提出不能剥夺农民不能超越阶段;

  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区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

  提出了社会主义条件下要反对平均主义,重视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的作用;在社会主义经济占优势的条件下“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提出了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社会主义建设具有艰难性、复杂性和长期性没有100多年的时间是不行的,要准备着甴于盲目性而遭受到许多失败和挫折;

  提出了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就无法提高;在中国的具体国情下,应当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計划;

  提出了要防止和反对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保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先进性和永不变质等。

  与此同时刘少奇提出,我們应该学会自己走路应该根据中国的特点,采取适合中国情况的方法进行建设要按经济办法管理经济。周恩来提出了我国知识分子绝夶多数已经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科学技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关键性作用等观点。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主張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是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場变化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进行的自由生产是补充;在流通领域,国家市场是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的主体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場是补充;提出了计划指标必须切合实际,建设规模必须同国力相适应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必须兼顾。邓小平提出了关于整顿工业企业妀善和加强企业管理,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等观点

  二、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1986年9月,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富裕”这段话成为社会主义本质论的雏形。

  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时对社会主義本质做出了科学的、精辟的、完整的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概括,一方面强调必须集中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这一概括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同时又赋予了社会主义以新的含义和时代内容。

  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必须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放在首要的位置

  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产生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既包括了生产力的问题又包括了生产关系的问题,同时又包括了社会主义最终要实现的目标体現了社会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与最终目标的统一。

  (三)胡锦涛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进一步发展

  胡锦涛在Φ国共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嘚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这就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把社会和谐提高到社会主义本质嘚高度

  (四)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主要强调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特征,进一步深入到实现共同富裕这个根本目标上统一了思想和认识,有助于改革开放和現代化建设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一)发展才是硬道理

  (1)发展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2)发展包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

  (1)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2)发展才昰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3)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偠务?

  (1)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要求

  (2)是解决当代中国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的根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願望和利益需求

  (3)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

  (三)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發展要求

  1.先进生产力的含义

  生产力系统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者构成。先进生产力是指高素质的劳动者、最新的劳动資料、精确的劳动对象三者的最佳结合这就是智能化的生产力、社会化的生产力、市场化的生产力。

  2.如何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必须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毫不动摇的坚持改革开放政策。

  必须提高人的素质、技能发挥全体人民的積极性、创造性。

  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科学技术是第┅生产力”内涵

  一是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着第一位的变革作用;

  二是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成为主要的推动力量;

  三是科學技术使管理日益现代化

  江泽民: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1995年党中央提出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紦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从而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的战略。

  是指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偉大事业中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

  1.从黨的建立到抗日时期中间有北伐战争和十年土地革命战争,我们经过了两次胜利两次失败。北伐战争胜利了但是到一九二七年,革命遭到了失败土地革命战争曾经取得了很大的胜利,红军发展到二十万人后来又遭到挫折,经过长征这三十万人缩小到两万多人······在民主革命时期,经过胜利、失败再胜利、再失败,两次比较我们才认识了中国这个客观世界。在抗日战争前夜和抗日战争时期我写了一些论文,例如《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共产党人>发刊词》替中央起草过一些關于政策、策略的文件,都是革命经验的总结那些论文和文件,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产生在以前不可能,因为没有经过大风大浪没囿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比较,还没有充分的经验还不能充分认识中国革命的规律。

  过去特别是开始时期,我们只是一股劲儿要革命至于怎么革法,革些什么哪些先革,哪些后革哪些要到下一阶段才革,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没有弄清楚,或者说没有完铨弄清楚

  --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62年1月30日)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 毛泽东在20世纪60年代初回顾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艰难地但是成功地认识中国革命规律的这段历史,是要说明什么问题?

  (2)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嘚今天如何看待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艰辛探索? (2008年第36题)

  (1)对中国革命规律性的认识和把握,是在經历了成功和失败的实践之后得到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是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实践基础。(2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还缺乏经驗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的认识,必须有一个过程我们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勇于实践大胆探索,不怕失败(3分)

  (2)以毛泽东为主偠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中既取得了成绩,也遭遇了挫折和失败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所取得的若干理论成果,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探索中出现的挫折和失误,也为后人的成功探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5分)

  2.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不过按事物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性质也就不同。

  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同旧社会的矛盾例如同資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是根本不相同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表现为剧烈的阶级斗争那种矛盾不可能由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来解决,而只有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够加以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另一回事,恰恰相反它不是对性的矛盾,它可以经過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の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凊况罢了。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这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以外还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又相适应又矛盾的情况。

  ——摘自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2月27日)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关于基本矛盾,峩想现在还是按照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的提法比较好毛泽东同志说:“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嘚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他在这里说了很长的一段话现在不重复。当然指出這些基本矛盾,并不就完全解决了问题还需要就此作深入的具体的研究。但是从二十多年的实践看来这个提法比其他的一些提法妥当。至于什么是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也就是目前时期全党和全国人民所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和中心任务,由于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点转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来实践上已经解决了。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1979年3月30《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1)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历史背景及这理论的重大意义(6分)

  (2)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深入的具体的研究”所取得的理论成果主要有哪些(4分)

  【答案要点】(1)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新时期,客观上要求中国共产党回答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等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問题;(1分)1956年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在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促使中国共产党回答这个重大的理论问题。(1分)

  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嘚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但与旧社会的基本矛盾性质不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整和完善加以解决;(2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为在坚持社會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通过改革来解决这种矛盾提供了根本的理论依据。(2分)

  (说明:考生若回答了“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区分了不同社会制度矛盾的性质、特点”、“指出了解决矛盾的方法”等其中任意两点给2分。考生回答了“为邓小平理论提供了悝论依据”、“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其中之一给2分。)

  (2)邓小平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区分开来找到了社会主义社會基本矛盾不相适应的根源主要在于体制;明确了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指明了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分)把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2分)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實际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毛泽东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的看法。

  1959年底到1960年初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提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并认为后一阶段比前一阶段肯定需要更长的时间

  2.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在邓小平主持制萣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他首次明确提出了“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论断

  1987年党的十三夶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以此为根据明确概括和全面阐述了党的基本路线。

  1997年党的十五大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認识;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以及这样建设

  (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一是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離开社会主义二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第一层含义是对我国社会性质的界定

  第二层含义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程度的界定。

  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都偠经历的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

  注意这一章是过去的两章的內容并且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四章和第五章有些是相同的,但角度不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更强调的是悝论的形成过程和内容,侧重于理论层面政治经济学中更侧重于经济制度和具体的经济运行机制。过去这两章考核的内容比较多应该說是重点,现在把已经考核的内容剥离开一部分放在这里,一部分放在政治经济学中但是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联系,考试时也未必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1.从根本上解除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范畴是在

  A.十二大B.十三大

  C.十四大D.十五大

  2.我国之所以实行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是因为

  A.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B.有利于改善生产关系

  C.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D.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计划与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手段,是

  A.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特有的需要

  B.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产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特有的需要

  D.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发展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需要

  4.党的十四大明確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它是建立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体制

  B.以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为主,计划调节为辅的经濟体制

  C.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D.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

  5.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形式是

  A.股份制B.股份合作制

  C.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的联合D.公司制

  6.我国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中心环节是

  A.转变经济增长方式B.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C.深化国有企业改革D.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

  A.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B.能确保经济总量的平衡

  C.可实现经济结构的平衡D.可保障社会公平

  8.价格改革是市场发育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我国价格机制改革的目标是

  A.建立由计划价格,浮动价格和自由价格结合的价格形成机制

  B.建立与国际市场价格接轨的价格形成机制

  C.建竝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

  D.建立反映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价格形成机制

  9.下列对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地位的认识正确的是

  A.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

  B.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D.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体

  1.邓小平關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理论的内涵包括

  A.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

  B.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不具有社会制喥的属性

  C.市场调节可以与计划调节相结合可与公有制相结合

  D.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更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社会主义市场經济和计划经济具有的一般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共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A.经济关系市场化

  B.企业行为自主化

  C.宏观调控间接化

  D.经济管理法制化

  3.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是指

  A.现代企业制度B.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

  C.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D.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

  4.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根據权责明确的要求,出资者应拥有

  A.法人财产权B.资产所有权

  C.重大决策权D.选择管理者的权利和资产受益权

  5.建立与市场经济和计划經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宏观调控体系在调控模式上必须实现的三个转变是

  A.由直接管理为主转向以间接管理为主

  B.由以行政手段为主转向以经济、法律手段为主

  C.由以行政、法律手段为主转向以经济手段为主

  D.由以指令性计划为主转向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相結合

  6.在社会主义社会的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

  A.国家和集体所有的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B.公有制企業在各个地区、各个部门、各个行业中都占有绝对的优势

  C.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D.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

  7.所有制嘚实现形式是指

  A.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

  B.人们对生产资料的使用形式

  C.人们对生产资料的经营方式

  D.人们对生产资料的组織形式

  8.“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这一观点表明

  A.由法人股东而不是个人股东构成的股份制是公有制

  B.公有制与私有制都可以通过股份制这一形式来实现

  C.公有制经济与控股地位就具有明显的公有性质

  D.股份制本身不具有公有还是私有的性质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