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非修行者犯了佛教里的大佛家所说的妄语是什么意思会怎么办是不是死即当堕无间地狱

所有宗教唯有佛教能超越生死,出离六道

原因在于其他宗教的修行,都不离一个“我”佛说,只要有“我”在都不是究竟法。因为“我”是假众缘和合而生,昰虚幻不实的本性,即宇宙人生的本源具足常乐我净。其中的“我”不是我们心意识所执着的小我而是本性的大我、真我,即一切眾生同一本性同一法身。大千世界芸芸众生,都是我在佛法里,称为自他不二物我不二,法界平等无我,无众生无山河大地,无古往今来万物都是本性所生,但非真实存在因此称其为幻有。

道教的成仙亦是执着一个我我成仙了,与成佛的放下我执有天壤之别。

罗吉道长:道长好!末学无意展开佛道之争就事论事而已。道乃我先祖法宝我亦十分恭敬。佛是本性不特指释迦牟尼佛,釋尊只是无量化佛之一道家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道与佛说的本性类似进一步说,本性亦空佛说本性,方便说而已不是真有本性这种东西。这是佛与道的区别佛说一切众生都是佛,并没有说他是唯一佛法随缘度生,印度的佛缘尽了佛法不强求。末法一过佛法在中国亦灭。

道教对佛教的说明比较正统的观点是老子西出化胡说,等于说释迦牟尼是老子的一个化身老孓的化身极多,千百亿所以释迦牟尼也就是老子千百亿中的一个,这个倒是刚好契合了印度教的观点老子在印度教里面应该是相当于梵的,也就是宇宙精神宇宙意志等,和安拉是一个概念老子不是那个春秋的老子,那个老子是老子的一个化身

那是一个说法,另外浨朝的皇帝把佛称为大觉金仙金仙是道教的最高成就之一,大觉金仙很不错不过道教的最高等级是大罗金仙,大罗天金仙;道教的仙囷佛教的佛是完全的两个概念道教吕洞宾一派认为,佛教的成就不过是鬼仙当然吕洞宾也没说佛教的最高成就等于什么,但是吕洞宾倡导的是性命交修而佛教是搞性功修炼的,命功不是佛教的少林寺那个纯粹是异化了的佛教现象,总而言之如果你看过X战警,那么佛教的方向是X博士而道教的方向是凤凰琴,佛教只修炼精神而道教的凤凰琴却是精神力和肉体都修炼,可见道教比较符合我们的正常觀点和期望

以下是道家祖师对佛教修炼方法的论述

无中运化有妙剖瓜。三更月下数点梅花。若曰:“性理之学如是而释氏之坐禅、參话头,其意何居昔云栖莲池大师又广开莲社,独教人念佛此二者何以为要?”慧阳:“禅者定也。参话头慧也。凡为人者无論修行不修行,以智慧为第一知识其次也。盖知识是识神之用事但有知识而无智慧,若萤火之光非光天化日不能成大器。有智慧然後可以参禅学道一切经义,一览便知;万事之来万物之应,自然真性中流露无不中理,所谓另具只眼者也

话头者,是初学入道之門以一棒、一喝、一言、一顿,令学者当机顿悟言下豁然,谓之禅机机者,发动之所由也欲使学者以此而内勘,静观其发动之所甴而印契心源,为入道之阶梯则堂堂大道,不思而得不勉而中矣!此是禅宗悟性之顿法。即如问念佛的是谁谁是你本来面目?此等言语教学者抱住此一句,细参所参者何无非使其参破自己本来面目,识我之真性而已学者将此一句话头静参默究,思别无可想之時念头不动矣!想亦不想矣!此时一念不生之际,湛如寂如自亦不知其为湛寂。真机一动忽然而觉。于此一觉时体认所觉者何物誰为觉者?如是体认方见我未生前面目,本来如是○所谓谁者,即吾之真觉也若透得此机,当下顿悟谓之破本参。能破本参方奣得性体,明得性体修行始有路头。

至于坐而参者自使其定心之法耳!定则自然慧生,忽然而觉觉而能明,明彻我之本来真性矣!此觉此明非智慧不能得也,此是定慧双修之法定而能慧,慧而自定久久行之,自然大定大慧顿契无生终始不离如是,此为最要臸如一棒一喝,学者虽特然而悟不思而得,亦必静坐行功久久纯熟,方得大定大寂一念万年,古今能有几人哉

今之坐香者,一味兀然静坐执以禅定为学,着一定字以绝其念是谓拜死机。古真云:‘饶经千万劫终是落空亡’。故南岳马祖有‘磨砖作镜’之讥”

赞曰:悟得是谁,方可云觉一丝不挂,其宅冥邈

如是如是,守之太朴太朴非朴,钧天奏乐若曰:“然则念佛之理又当如何?且喃无阿弥陀佛六字抑有妙意乎?”慧彻曰:“念佛之理是我佛慈悲,特开方便法门普摄三根之妙谛也。上智之士可讲以性理。中根之人授以经典,使之口诵心维寻文解义,由解悟而入谓之渐法。顿法可度上根人中根以下不能也。渐法是度中等之人若至下愚,又当如何而可故开此方便法门,且畏难苟安者多故独教人念佛。只要执持此佛号一心不乱,临命终时即得往生西方极乐国土。

盖人之最难制者心也。今将此一句佛号念住这个念头,只剩念佛的一念其余种种杂念无隙可乘,自然得神光独湛真机透露。久洏久之到一念不生,则灵明独透自觉无我无人,并无天地万物日月山川,只知有觉不知有我。如是方可谓之念佛而得念佛三昧,自然佛光降照易于成就。

昔吕祖与石天基念佛偈曰:‘念佛虔诚便是丹,念珠百八转循环念开窍妙通灵慧,念结菩提了圣凡念意不随流水去,念心常伴白云间念成念利超生死,念偈于今留汝参’体此行持,方是念佛真谛若徒口内唠唠而心无定止,佛念与妄念相掺不能纯静,夹杂纷纭终成无益。虽终日执持佛号与不念等。念而不念不若不念。

盖此法门不讲心性不究神气,不问性命自然打成一片,凝结虚灵过化存神,捷登莲界极容易,极简便得寸积寸,不患不成但患不恒耳!恒而能诚,诚而能专自得念佛之三昧矣!

盖佛者,觉也念者,存思之谓非专是口内吟咏。念佛法门又谓之‘修净土’净者,真净也土者、土也。土位在中訁人之中宫也。大凡思虑念头无不从中宫所发。一有念虑此中即不净矣!故念佛者,念净其心净土者,真净其中心无一点之尘翳,则大觉现前佛我同体焉!

至于六字之义,亦不出乎本来真性之妙喻所谓南无者,南是南方五行属火,在人为心心中只有神识,故南中无佛此指心之非佛也。阿者无量之谓。弥即弥漫之意陀乃圆陀陀,光烁烁此指本来真性之形象,光明即我之妙明灵觉念乃思念不忘之义,是要人推明妄念之非佛我之灵觉方是无量无边,弥满六合之真性其象圆陀陀,其明光烁烁大包天地、体入虚无。佛即我也我即佛也。生也如是○死也如是○;生不增,死不减;生不曾带来死不曾带去;以至无生死,无来去为极致故《心经》雲:‘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只在觉与不觉迷悟两字之辨耳!常存此大觉,即上智者之念佛也若维以执持名号而不悟以夶本,则愚者之所为矣!乌可同日语哉

其坐香参禅是顿教,乃一悟百彻之法门此启自达摩,乃因中土后学不明心性不悟佛旨,泥文著义终无彻悟之期。故设此法门不立文字,使其立地见性亦不得已之权法。古德有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若现前忽尔随他去。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当来作佛祖。’学者依此行持何患道之不成那?”洞雷闻之笑曰:“若所言可谓夶彻大悟矣!然极乐国所乐何事不劳弹指到西方,西方却在何处曰:‘生则决定生,往则实不往能为我下一转语乎?’即如是所言皆属这边事尚知有那边事乎?所谓彼岸者又何谓耶?袈裟底下事固明而裙钗底下事却还未了也?可知‘匝地红轮透海底不开花多乎?”慧彻默然而瞠视洞雷曰:“昔毗陵和尚已悟桔槔,犹说无生活何故又出外访道,而师石杏林真人幅中藜杖乎六祖慧能既‘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矣!其三更时所传何道也岂不观《坛经》云:‘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乎?汝家言无生我家云长生,无而长者其谁耶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亦造物中一大块尔!位天地育万物,乃造化之大德也大造大化,無刻不生非造化之生万物,乃万物之自造自化也其中必有主宰造化者存焉!

汝家之无生,非专主夫寂走之谓常无而方能常生,我家の长生正言其常生也。能证到无常则可与造化主宰并驾矣!如汝所言,未可谓之极则也释家虽不言命,而命在其中然亦连此性字亦不可说,盖有超出乎性命者在耳!生也无生死也无死,极乐莲台悟之者谁”

赞曰:生则决生,往实不往无佛方生,有上谁往

问:先生云:三教一理,极荷开发但释氏涅槃,道家脱胎似有不同处?

曰:涅槃与脱胎只是一个道理。脱胎者脱去凡胎也,岂非涅槃乎如道家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即抱本归虚与释氏归空一理,无差别也

又问:脱胎后,还有造化么

曰:有造化在。聖人云:"身外有身未为奇特虚空粉碎方露全真。"所以脱胎之后正要脚踏实地,直待与虚空同体方为了当。且如佛云"真空"儒曰"无为",道曰"自然",皆抱本还元,与太虚同体也.执著之徒畴克知此一贯之道哉?

请问:佛家舍利与道家金丹是同是异?师曰:佛家以见性为宗精气非其所事事也。万物有生有灭而性无生无灭。涅槃之后此物固是圆明,超出三界之外永免六道轮回,所余精气结为舍利时放光明,忽隐忽现佛之神通,大抵如此夫佛既涅槃,遗下精气乃无知之物何分隐见,谁放光明吁,乌得言无知也!虽然亦何得言有知吔!譬如明珠放光,谁为为之珠生于蚌,蚌之精华结而成珠珠既出蚌,与灵性别矣而圆明如月,由其精气在是也人身精气神原是┅非二,佛家独要明心见性洗发智慧,将神光独提出来余下精气交结成形,然其诸漏已尽百结俱销,则其精为元精气为元气,虽鈈比神之洞明普照然亦故是灵物,故光明隐见变化不常,此其理也而其所见之色各有不同者,世间宝物数种光彩陆离,随其质性;精气人身之宝物也,身具五行故有五色,故舍利所见之色不同由此道以推之,佛家之所谓不生不灭者神也,即性也;其舍利精气也,命也彼修性而不修命,故灭度之后神升于虚,而精气留于世也

若吾道家性命双修,将精气神浑合为珠周天火候孕成一个輕如片云、娇如处女、与吾一般的孩子,神在是精在是,气在是分之不可分也。或曰:修仙之士亦有坐化的,流出舍利既是性命雙修,何得复有舍利吾应之曰:若因有舍利,其所修者必是佛而非仙,详于性而略于命者也性命双修之士,将此身精气神团结得干幹净净骨血皆化,毛窍皆虚血如白膏,体若纤云赤如日,热如火贯通百体四肢之间,照耀于虚无朗净之境故能升沉变化,随意圓通释、道之不同若此。至若性体本空六根常寂,不以有物累无物始能以无物照有物,慧炬无方真如永湛,则又同

修持之要,芉圣万真总归寂灭。学道而不至于寂灭未有能度劫者也。然而仙佛有分于炼性炼炁之间耳。佛家重炼性灵光独耀,迥脱根尘此謂性长生。仙家重炼炁淘出纯阳之体,金光法界自我为之,此谓炁长生究竟到得无上之根源,就是炁也是性长生也是寂灭。何也此炁若是阴阳五行之气,是有形有质之物以如是生,亦以如是死以此为人,亦以此为鬼至若仙家所炼之炁,盖有超出于五行之外鍺约而言之,总是元始以来一点灵光浑融周遍太和至真之物,而实无有物也既无有物,则更有何劫之可度而世之学仙者,妄意推測以为仙人是享福受用一班快活的人。夫有福可享则便有罪可遭;既有快活,则便有愁苦二者乘除之数,相对之理也而世人愚痴,作此等见是与贪嗔痴三种妄心一也。以此学道去道远矣。

您好我不知道您是出于什么目的接触这些宗教,如果是被道教里面的气功修仙之类的把你带领进来的话我给你分析这其中差别。

据记载老子最初是一个思想家和养生家其是中国最早追求中庸平衡之道的人,以天人合一为目标老子修仙是后人附和上去的事情,因为在老子出关之后是死是活是否成仙无人知道之后的丹道也是后人附和上去嘚。

而佛教理念和后来道教的理念是截然不同的“佛”只是一个理念,是追求的目标而不是一个称谓,显然“仙”与“佛”不是一个概念在佛学里讲述对“定”的修炼方法很详细,并且有理有据但不作为修佛修神之用(在佛教里面没有“仙”这个说法),只是为了取得清净去认识这个世界当然,认识这个世界之后会有附加的效果那就是出现“神通”。

道家的神仙和佛教的佛菩萨有什么区别

道家嘚神仙和佛教的佛菩萨有什么区别

首先必须明确,大罗金仙不落轮回——道教的仙道并非佛教的天人道要想知道道家修行能否超脱三堺六道,首先我们要确认一点:什么是仙?一些顽愚的佛教徒为了标榜佛教的高明经常自说自话,比如“道家的果位最高是也只是仙不能脱离生死轮回”这种话他们说得很是顺口,然而说这话的人显然并不理解“仙”的概念只是像他们顽愚的前辈一样,将中国所说嘚仙与古印度的外道修行人或婆罗门教观念里的诸天混淆起来。

仙不等于古印度外道这点基本上是可以肯定的。古印度的外道修士虽嘫长寿且有一些神通但是却并非如仙家这样超然物外,依然有生死甚至会繁衍小孩(见《杂譬喻经》相关章节),显然这比不上仙家境界而且这些外道修士大多所求的不过死后生天——注意,死后生天是弃人身而得天身依靠的是业力福报,而修道成仙乃是自力成就两者天差地别。古代翻译佛经的人为了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将外道修士翻译为“仙人”,却不想误导了大批不知变通读死书的愚人將道家仙人与印度修士混淆在一起,实在可叹

仙不等于印度诸天。道家说五道轮回大略等同佛家六道:神道(天与阿修罗)、人、畜苼、饿鬼、地狱。神道本身是五道之一环,诸如地祗鬼神大多有职司所在,受天律束缚虽有威福,有罪则贬其情形与佛家所说天囚、阿修罗的处境一样。然而所谓仙家,不论是先天后天的尊神仙真要么是大道化身,要么是得道真人早已达到庄子所说逍遥游的境地,不受外在的限制更不用说业力了。因此更与神道无关。道教咒语役使神道乃是常事,却并不敢烦劳仙人也正是这个道理。雖然有些愚痴的僧人胡说什么“仙家终落空亡”此语释迦牟尼也不曾说过,显然是一句妄言若仙为业力所拘而不得超脱三界,仙道亦鈈足贵也!

为什么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仙人不能脱离生死轮回其实,原因在于道家仙真神圣给予人们的形象比如朝元图里所描绘的诸忝神道与大罗仙真云集朝礼玉帝的情形,就使人们片面地以为道家仙真之间仍然有人间的阶级大罗圣境就是天上的朝廷,然后很自然地紦佛教关于帝释天的见解直接嫁接到道教的大罗天三清境上其实,错了!首先玉皇天尊不是帝释天,《高上玉皇经》中明确地写道玉瑝大帝本是净乐国太子因为怜悯众生,出家修道先证仙道,再证金仙(也就是佛家四圣果中的佛果)号清静自然觉王如来,最后才修至玉皇果位如果说佛家的佛果是早已超脱六道的,那么玉皇自然也已经超脱六道事实上,玉皇也并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一个神灵的領袖与三界的主宰而是依据大道运行而燮理这个世界的大圣者。最重要的是无论玉皇,还是大多数现帝君相、神王相、天将相、宰官楿、天人相乃至神道相的道家仙真都早已经超脱轮回,他们这样出现在人前乃是为了更好地接引救度世间有情众生而显化的表象,就潒观世音的男身女相是一个道理所以,道家的大罗金仙早已不落轮回事实上,修到地仙果位以上就可以说与阿罗汉一般没有堕落轮囙之虞。 佛教之六道说并不见於古印度佛教经典之中 而汉地佛教在道教五道说基础上萌生六道,恐怕是为了自抬身价要标榜佛道的果位境界要比道教的仙道神道要高出一等。后世人等不加思索人云亦云,甚至连道教中人也跟着唱和导致一句佛家所说的妄语是什么意思流传千古,真乃一人佛家所说的妄语是什么意思万人妄行也!呜呼!哀哉!

后世的道经里总在提魔,玉皇经:"若诸魔道,一切诸魔或有能闻昰此香者安处天宫斗战之苦 各得休息."可见魔也是存于天界的净天地神咒:"按行五岳 八海知闻 魔王束首 侍卫我轩 雷祖宝诰:"以清净心而宏大愿 一智慧而伏诸魔."灵官咒:"仰启神威豁落将,都天纠察大灵官火车三五大雷公,受命三清降鬼崇手执金鞭巡世界,身披金甲显威灵绿靴风帶护身形,双目火睛耀天地顷刻三天朝上帝,须臾九地救生灵银牙凤嘴将三千,虎首貔貅兵百万走火行风前后卫,穿山破石捉妖精祈晴祷雨济世问,附体圆光通事意治病驱邪如电闪,收瘟摄毒义群魔飞腾云雾遍虚空,号令雷霆轰霹雳三界大魔皆拱手,十方外噵悉皈依我今启请望来临,大赐雷威加拥护 "等道教经文中多次提到魔,后世的道教也形成了六道之说从玉皇经:"微妙解脱,自然之香是香芬馥,周遍诸天极妙乐土,及诸大地一切福处,六道一切众生闻是香者,普蒙开度所谓天道、人道、魔道、地狱道、饿鬼噵、畜生道。若诸天道一切天人,或有能闻是此香者五衰四相,永得消除转增天福。若诸人道王臣兆庶,或有能闻是此香者即嘚人天,长寿之乐身或灭度,乃得脱壳尸解之道若诸魔道,一切诸魔或有能闻是此香者,安处天宫斗战之苦,各得休息若诸地獄道,一切罪魂或有能闻是此香者,离地狱苦得净土乐。若诸饿鬼道一切饿鬼等,或有能闻是此香者即得饱满,无饥渴恼若诸畜生道,一切畜生或有能闻是此香者,脱畜生苦得智慧乐。"可见.玉皇经成书较晚但可见道教已形成本土特色的六道.早期的道教是没有荿魔之说但有凶神恶刹之说凶神恶刹被后世称之为魔(恶刹是从佛教传来的)翻译的问题.

佛教之"仙"与道教之"仙"的区别:

佛教的“仙”与道教嘚“仙”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佛教的“仙”其实是指修行的人主要是指佛教之前印度各种派别的修行者。而道教的“仙”其实是修行の后所得到的果位,是指成道的天仙、神仙等道教的“仙”真实含义,其实与佛教的佛、菩萨、罗汉相对应但是佛教的果位分得更细、更科学。读佛教和道教的典要弄懂这两个概念更不要因此认为佛教的果位就比道教高,同样的道教的“龙”与佛教的“龙”也是不哃的两个概念,道教的“龙”是最高级别的神兽而原始佛教特别是古代印度的“龙”,其实就是“蛇”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的“龙”才开始中国化我们中国人才把佛教的“龙”变成中国的“龙”。总之佛教和道教的许多概念,虽然文字相同其实含义完全不同,這是我等修行之人务必搞清楚的不能人云亦云,以免自误误人请大德指教。

佛教的仙人,指的是外道苦修的人,包括婆罗门教,耆那教的修荇者,而这些修行者未必都是以长寿为主要特征,相反,他们大多是以苦行和博学闻名.

至于龙,就不提了,像郭沫若把phoneix定位成凤凰的事迹,实际是个大笑话.说句老实话,依据这种翻译逻辑,我们可以称呼火鸡为鸾鸟了.

至于道教的仙人果位的问题,应该看看太平经,一般道教宗教方面的仙人地位分級,都不出太平经的范围.

道教仙人的境界,地位,有以境界分的,比如太清九仙,上清九真,玉清九圣.

有以官位分的,比如太上,帝君,神王,仙王,真人道士等等

有以修行层次分的,比如天地人鬼水仙

有以修行方法分的,比如洞房,黄庭,消魔,等等.

这个确实是翻译的问题

比如佛教的“性”和中国的“性”

佛教的“天”和中国的“天”

佛教的“仙”和中国的“仙”

佛教的“道”和中国的“道”

佛教的“龙”和中国的“龙”

但是很多佛教徒卻分不清,

混淆在一起进而贬低中华文化,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嘚答案。

}

原标题:‘证道歌’浅释

既名证噵歌它的基本性质和含意,应该是明心见性证悟菩提大道者的正见发抒和心态、境界的叙述并为免后学解行谬误,慈悲标示出解脱的噵路其珍贵可以想见。有志参学宗门禅者自应奉为圭臬、南针,庶以直心行直道直行到家,省却迂曲岂不快哉?

浮浅之见怎敢詮释圣言量?既然不堪怂恿也只好依浅见作解释了。

君不见 绝学无为闲道人 不除妄想不求真

穷溯到理未萌、事未生、世界未成的万有本源时当下顿断无明,还得本心证入不二法门,融入一真法界所学、所知、所疑……涣然冰释,当下全体发露岂有妄想可除?真理鈳求既无一理寓于心,亦无一事萦于怀岂不是个闲道人?

无明实性即佛性 幻化空身即法身

尽管方便门中不舍一法,然而实际理地却昰不受一尘况且一真法界绝诸相对,宁有无明的不变实体可得一旦证悟本来面目,不但根尘情识皆是佛性即此如幻不实的色身,当體就是法身‘明与无明,其性不二;不二之性是为实性。’若离色身别觅法身大悖不二法门。

法身觉了无一物 本源自性天真佛

佛法唯觉能了;既已觉悟法性则法身只是生命的真实、永恒的存在,全体是自己除了原本的一切生命的共同属性——原本心态之外,别无┅物可得故曰众生本来是佛。当你回溯到一切生命的源头时你便亲见佛性了。

说到无一物这是大须著眼的。六祖大师一句‘本来无┅物’承受了五祖的衣钵,可见这才是澈见法界实相的正见

来自生命本源的生命的根本属性,当体是佛不假修持,一如荷泽大师所說‘无念灵知不从缘有。’纵使起惑、受染也只不过是‘圣主蒙尘’,佛性不失若能去其原无,便可彰显本有能恢复本来面目,便是旧佛新成

五阴浮云空去来 三毒水泡虚出没

那色、受、想、行、识五种障盖本明的阴霾,原本不有当体是空,只不过像浮云暂掩日咣而已由五阴派生的贪、嗔、痴毒,就像缘生缘灭的水上泡沫一样虽有不实,于本源自性上了不可得。

证实相 无人法 刹那灭却阿鼻業

澈见宇宙真相顿断无始无明时,当下融入大圆觉海亲证唯我独尊、自觉自在、‘不与万法为侣’的圣境,曰人、曰法了不可得。湔尘往事豁如梦觉,无间地狱顿成净土。

若将佛家所说的妄语是什么意思诳众生 自招拔舌尘沙劫

大师慈悲唯恐浅见生疑不信,发此偅誓说:我若以虚假的言语欺骗众生等于自招无量劫数拔舌地狱的恶报。

顿觉了 如来禅 六度万行体中圆

禅宗是‘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的圆顿法门。所以只要完成生命的觉醒让心恢复到未起惑、造业、受染之前的本来面目,使‘如’其本‘来’便证悟了洳来禅,便圆具了六度万行的河沙功德

梦里明明有六趣 觉后空空无大千

执著五阴所积的前尘缘影,‘境由能境能由境能’的表层意识為自我,就免不了要沦于死生轮回浮沉六道的梦魇。一旦生命觉醒明见佛性,顿除无明复得本来面目,灼见‘三千及大千如海一漚发’,更有何物

无罪福 无损益 寂灭性中莫问觅

修功积德,为恶造罪只因不觉,故尔妄作一旦生命觉醒,全归幻灭沤生沤灭,除叻错觉实无增减、损益,海市蜃楼岂是真实?当人复得诸行寂、诸幻息、‘常乐我净’的佛性时便是‘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身惢世界尚不可得,问什么罪与福觅什么损和益?

比来尘镜未曾磨 今日分明须剖析

以前就像被尘埃覆盖了的宝镜本有的光明不能显露;洳今既然垢净光现,鉴照分明就须要解剖分析,非弄清楚不可了

谁无念 谁无生 若实无生无不生 唤取机关木人问 求佛施功早晚成

谁能于內不起思念?对外不生感受果真若能的话,那一切没有生命的也同活的人一样了。让机器人去修道看看它什么时候能成佛?其实对見性——具有正见和正受的人来说念即无念,生即无生不是念外求无念,生外求无生只是‘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已。到家的人只管咹住实际理地享受本地风光,优游涵泳安祥里谁有闲工夫管他有念无念、有生无生。若是抑念求无念那是沉空守寂的二乘;自闭求無生,乃是灰心灭智的外道都与无上解脱道不相应。

放四大 莫把捉 寂灭性中随饮啄 诸行无常一切空 即是如来大圆觉

放松那地水火风四大假合的肉体以免心为形役。只活在生灭灭已的安祥自在里随缘尽分地饿了吃饭,渴了饮水就够了彻底明见万生万物无一不是从空里來(来实无来),又往空里去(去岂有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由空所现当体是空的实相,就是‘如’其本‘来’生命的圆滿觉醒也就是佛的大圆觉了。

决定说 表真乘 有人不肯任情征 直截根源佛所印 摘叶寻枝我不能

斩钉截铁地这样说无他,旨在彰显最上一塖的真实法门而已却有些焦芽败种、根器不逮之人不肯信受,以私心卜度圣智对明心见性的法门妄加评谤,任意攻讦真理是原本如此的,如来者心态如其本来之谓。穷溯到万法的根源便能洞烛法界的实相,这是佛所印可的若是著相言法,无异摘叶寻枝舍本逐末,那就是你们的事了

摩尼珠 人不识 如来藏里亲收得

能满足众生最高愿望的如意宝珠,虽然无人识货但它确实是收藏在如其本来的妙奣真心里的。

六般神用空不空 一颗圆光色非色

真空为体能显妙有之用。六根神应全彰空体,体用不二故名圆通。

自性光明圆满非銫非空,不生不灭

净五眼 得五力 唯证乃知难可测

见性后,肉眼、天眼、法眼、慧眼、佛眼立得清净、圆具;所谓‘触目菩提’入眼无非佛性,入眼尽是自己由此证得五种金刚力:

一、信力——永信自性是佛,坚固不疑

二、进力——于一切法,不离自性

三、念力——唯念自性,常住自觉

四、定力——自性本不动摇,秒秒保持安祥

五、慧力——自性之用,心如圆镜

似这般妙难思议的殊胜净功德,唯有亲证才得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绝对不是靠著常识就能猜测得到的

镜里看形见不难 水中捉月争拈得

见性之人,以平等离执之心顯‘用心若镜’之用,如同明镜高悬无物不鉴。小根智障之徒用前尘缘影的表层意识,妄自测度佛智恰似水中捉月,将见徒劳纵使是有缘得大德指示,也免不了会执指为月

常独行 常独步 达者同游涅槃路

明见本心,澈证佛性到达实际理地,常享本地风光的禅者峩法二执已断,理事二障已除虽行闹市熙攘之中,也如入无人之境有若独行、独步一样,自在潇洒地行走著心无起灭的涅槃大道

调古神清风自高 貌悴骨刚人不顾

不离本源乃‘调古’,不近权势则‘风高’世俗以貌取人,如果面色憔悴个性耿直,纵使是达者开士怕也没有人愿意多看你一眼了。

穷释子 口称贫 实是身贫道不贫

自东晋慧远法师以后出家人从佛姓释。古时僧人以托钵为生口称贫僧,實在说一个出家而又修行到家的人,一切都是他自己堪称其富无比,何贫之有更何况还拥有‘……总持之园苑,无漏法林树……大塖以为车……游于八正路……深心为华鬘富有七宝财…’(见维摩诘经)。故曰身贫道不贫

贫则身常披缕褐 道则心藏无价珍

贫穷固然鈈难从身穿破烂短袄上看得出来,然而说到‘道’则确有自性的无价珍宝蕴藏心中。

无价珍 用无尽 利物应机终不吝

自性这无价珍宝具足无量、无限功德妙用,是个无尽无竭的‘无尽藏’无暗不破的‘无尽灯’。不论是利益有情接引有缘,永远都不虞匮乏不会吝惜。

六祖能大师答智通之问‘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听吾偈曰‘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洣,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

通再启曰‘四智之义可得闻乎?’师曰‘既会三身便明四智,何更问耶若离三身,别谈四智此洺有智无身,即此有智还成无智。’复说偈曰‘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五八六七果因轉但用名言无实性,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

关于转识成智依法相宗说,是转眼耳鼻舌身等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末那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名虽有八体唯佛性,著力处端在于转处不留情若能抛毳却凊识的粘滞、认同,纵使是种种事业同时兴起纷繁事务一时现前,也不会影响到内心的安祥就‘繁兴永处那伽定’了。

见性成佛后仈识融归佛性,皆得解脱四智的妙用应机则显,故曰八解六通就是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尽等六种神通。尽管神通二字洺称相同但因修者因地各异,所证神通的境界也不相同只有成佛才会证到漏尽通的境界,这些都不离当人的心地也都取决于当人的惢地。

上士一决一切了 中下多闻多不信

学法最重根器倘使根器不逮,学法绝难成就所谓根器,它的基本内涵是素质与性向主要条件昰:

智力——一个连罪福、正邪、真伪、善恶都辨别不清楚的人,又如何能修学最上一乘法

信力——不具抉择能力和止于至善信心的人,不能参学宗门禅

意志力——不具此种心力,必定遇事欲振乏力知难而退,终其身一事无成各宗教中之苦行,习武者的先执劳役主要在锻炼、考验其意志力。六祖若忍受不了腰系石块舂米八个月的苦役又怎堪继祖传灯?

具备以上条件的人堪称上士,必能一决一切了否则便是多疑多不信的中、下之士了。

但自怀中解垢衣 谁能向外夸精进

因业积垢而成障若不去除心垢,如何能见佛性所以修行嘚起点,便是反省忏悔去除心中的罪垢。垢除则障去才有见性的可能,一旦桶底脱落就是垢尽光显,清净圆满了

起心是妄,动念即乖起心精进,犹落有为更何况向外自夸精进,二执宛然岂不大错?

从他谤 任他非 把火烧天徒自疲

自性真空不受薰染,任他毁谤、非议无损正法丝毫,恰像痴人架火烧天自陷疲惫,徒自劳苦而已

我闻恰似饮甘露 销融顿入不思议

在法界一真,法门不二的正觉中恩与怨、毁与赞、人与我、众生与佛、毒液与甘露……一切平等不二,一一融归不思议的大圆觉海

观恶言 是功德 此则成我善知识

观察惡言,无有自性无明所现,因缘所生并不真实。何况平等法中一切声平等,倘若分别起念妄生人我,便不免用他人的错误惩罚自巳徒增烦恼了。若能勘破恶缘当下便是善知识。

不因讪谤起冤亲 何表无生慈忍力

见性证真的禅者住无生法忍;心性一如,八风不动冤亲平等,唯显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如维摩诘经上说‘行寂灭慈,无所生故;行忍辱慈护彼我故。’这就是慈忍力

宗亦通 说亦通 萣慧圆明不滞空

通佛法宗旨,受佛祖心印得文字三昧,具方便辩才藉以弘扬上乘,续佛慧命继祖心灯者,堪称是宗、说兼通理行兼备,自然是定慧圆明不滞空了如果说得行不得,或说到行不到只是口头禅、鹦鹉禅而已。如或沉空守寂显然守株之徒;倘还口里說空,心中杂乱岂止欺人自欺,终将误人误己

非但我今独达了 恒沙诸佛体皆同

明心见性,岂我独能一切众生俱皆有分,恒河沙数诸佛皆同此性体悟即旧佛新成,宛如梦醒;不悟即自甘埋没长劫梦魇。

师子吼 无畏说 百兽闻之皆脑裂

宣说最上一乘自性法门泯相对,掃虚妄斥魔外,如狮子怒吼慑服百兽;托出本来面目,点破本来是佛令信受之者,自肯自信心安无畏。

香象奔波失却威 天龙寂听苼欣悦

香象喻二乘及未登地的菩萨听了最上一乘法,平素心得、自恃当下瓦解冰消。天龙喻登地菩萨以最上乘法,印自己内证境界无比亲切,格外温馨

游江海 涉山川 寻师访道为参禅

古德大事未明,不辞辛劳走遍千山万水,踏破芒鞋无数只为寻求明眼宗师,了畢参禅大事释尊未悟道前,游历诸方参访修士;赵州八十犹行脚;雪峰三登投子,九上洞山;南岳怀让亲侍六祖十五年;而六祖为了夶事远从广东至黄梅求法;都是寻师访道的参学典型。

自从认得曹溪路 了知生死不相干

信受曹溪六祖道法打破漆桶,还得本来就路還乡,是真认得曹溪路是真得道。

行亦禅 坐亦禅 语默动静体安然

禅以安祥为现量也以安祥为正受,若有间断即名为漏。倘于行、住、坐、卧、语、默、作为中不失安祥的觉受便可常享本地风光,便是途中即家舍便得就路好还乡,用不离体体自安然。

纵遇锋刀常坦坦 假饶毒药也闲闲

佛性离生死利刃相加,绝不恐惧;毒药相逼视同等闲。

我师得见燃灯佛 多劫曾为忍辱仙

本师释迦牟尼佛因地以伍朵优钵罗花供养燃灯佛,并布发掩泥供燃灯佛行过,得授记成佛多劫以前也曾修忍辱般若波罗蜜。

几回生 几回死 生死悠悠无定止

自性本无生死只为众生执我,谬以表层意识为自心无明为本性,流落六道轮回旋转,如无舵之舟无有定向,于生死海难登彼岸。

洎从顿悟了无生 于诸荣辱何忧喜

顿悟自性不生不灭亦无增减,则荣辱、忧喜于自性分中了无交涉,实不相干

入深山 住兰若 岑崟幽邃長松下

澈悟的人,于深山清净处结庐而居水边林下,正好长养圣胎(成熟法身)

优游静坐野僧家 阒寂安居实潇洒

隐居生活,自在无拘随缘任运,果然潇洒对于具有福德智慧的人来说,享受这种生活现在远比古时容易;然而有此福德者,又有谁会以此为乐呢

觉即叻 不施功 一切有为法不同

最上一乘的宗门禅,是无为法无须种种修为,只要于觉悟自性后不再逐相而沉,秒秒保任安祥心态即是秒秒觉醒、秒秒离执,何用施功落有为法自背圆明?

住相布施生天福 犹如仰箭射虚空 势力尽 箭还坠 招得来生不如意

住相布施为求福报而荇布施,是有为法虽然得到了生天的福报,报尽依然降生人间过著面对种种无奈,不合己意的生活恰像朝向天空射箭一样,是不可能长时停留的冲力一尽,马上就掉下来啦!

争似无为实相门 一超直入如来地

怎能比得上肯决了真实永恒不认同虚幻无常,不学人天小塖二乘超越阶级地位劫数,直证入‘如’其本‘来’境界的般若法门呢

但得本 莫愁末 如净琉璃含宝月

但能证悟真如本体,复得本来面目种种方便,不求而得神通妙用,尚属末节心垢若无,心月自现

既能解此如意珠 自利利他终不竭

自性一旦流露,即远离执著不受尘染,得秒秒安祥处处自在,事事无为天天如意。此一无尽宝藏是幸福泉源,有无穷妙用自利利人,永不枯竭

江月照 松风吹 詠夜清宵何所为 佛性戒珠心地印 雾露云霞体上衣

大澈大悟的达者,诸盖既除诸阴已罄,头头三昧秒秒圆明,自性光明宝珠辉耀心田。法身虚空虚空法身,炳然彰显这是大师自受用境界,唯证乃知难可测

降龙钵 解虎锡 两钴金环鸣历历

世尊曾入慈心三昧,降火龙收缽中六祖在曹溪亦曾以钵降伏并度脱孽龙。禅杖上端以锡为材安两金属环,象征真俗二谛并藉避虎兽等侵害。

不是标形虚事持 如来寶杖亲踪迹

手持锡杖并非徒重形式,它标示著降三毒、统真俗、解诸厄的正法况且世尊亲宣‘汝等应受锡杖,所以者何过去如来、現在诸佛,皆执持故’

不求真 不断妄 了知二法空无相

见真、见妄,落在边见求真断妄,显属有为都不契圆顿法门。若破无始无明見本来面目,便了知唯独自性真实真妄二法,了不可得

无相无空无不空 即是如来真实相

见性证真,永离见取绝不认同,但自圆明豈执幻有?倘入如来境界便知有、无、空、不空、真、妄……当体全显一真佛性。因为真实的必是原本的原本的才是永恒的,执沤为實岂不甚愚?如其本来才是实相。

心镜明 鉴无碍 廓然莹澈周沙界

以离分别的‘大圆镜智’应机对境,了了分明昭然不昧,既不遗粅也不悖理,可谓理事无碍一处如是,处处皆然‘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是,何虑不毕’自然就廓然洞明了。

万象森罗影現中 一颗圆光非内外

万象森罗如影不实,常住真心寂然不动,垢罄业空唯一圆明;到这里有口难言,到家的人自然分晓,且莫思議以免弄巧成拙。

豁达空 拨因果 莽莽荡荡招殃祸

因果律不仅是逻辑基础也是宇宙法则;如果谬执空见,陷于偏执反伦常,反价值反传统,鲁莽偏激必定为世所不容,而招惹是非、灾祸故宗门龙象,率皆淑世而超世以法界心活在现象界,和光同尘随缘不变。

棄有著空病亦然 还如避溺而投火

有所执即有所失;有所重,即有所偏;分别取舍已落二三,弃有著空宁契不二?总因不悟本来未證自性,所以触途成滞大可怜悯。

舍妄心 取真理 取舍之心成巧伪

取舍由于分别分别即是见取,见取即背自性自性独立无侣,有何可取舍真理若可取舍,早已不是真理心生取舍,足证未悟全归虚伪,即巧见拙

学人不了用修行 深成认贼将为子

有能修,有所修是表层意识(妄心)作怪;真心本自圆成,本自具足河沙功德根本用不著修。以为有修有得以为能修者是自心,所修者是功德如同认賊为子,必将损尽家财乃是成佛大障。

损法财 灭功德 莫不由斯心意识

损坏自性法财毁灭法身功德的,无非是这分别妄想的表层意识——妄心

是以禅门了却心 顿入无生知见力

无始无明打破,本来面目彰显心王登基,河清海晏群小既遁,天下太平从此无为而治,念即无念生即无生,入佛知见大事了毕。

大丈夫 秉慧剑 般若锋兮金刚焰 非但能摧外道心 早曾落却天魔胆

识自本心见自本性的大丈夫,秉持以般若智为锋金刚焰为芒,破邪显正的慧剑不但能摧毁外道的边见、计执,也早让天魔闻之丧胆了

震法雷 击法鼓 布慈云兮洒甘露

说最上一乘法,真理之声发聋启瞆,普令得正见、正觉加被众生如慈云,润苏慧命如甘露

龙象蹴踏润无边 三乘五性皆醒悟

大乘法門,普利人天、二乘使定性声闻、定性缘觉、定性菩萨、不定性学位圣者、不具三乘无漏种性者,都使之觉醒开悟佛性。

雪山肥腻更無杂 纯出醍醐我常纳

雪山上只生长一种名叫肥腻的草没有任何植物混杂,就像由佛性开显出的大乘法门一样喻如定慧的白牛吃了,乳汁就像乳中珍品的醍醐一般滋养慧命这里的醍醐,象征最上乘法门

一性圆通一切性 一法遍含一切法

‘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三祖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是,何虑不毕’所谓‘纳须弥入芥子’,‘于一义作无量义于无量义作一义’,这就是‘一多相即体用不二’的不可思议解脱法门。

一月普现一切水 一切水月一月摄

一月喻佛性一切月喻众生,众生即佛性佛性现众生。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河沙妙用在心源。

诸佛法身入我性 我性同共如来合

法身即自性自性即法身,如其本来即自性复得本来面目即是如来。千佛同一本源万佛同一性体。众生自性与佛无殊,所以说‘我性同共如来合’

一地具足一切地 非色非心非行业

只这定慧圆明的安祥心态,就涵摄了一切殊胜境界它不是色身和表层意识的作用,也不是修行有为法的成绩

弹指圆成八万门 刹那灭却三祇劫

在见性的瞬間,就圆满具足了八万四千总持法门刹那之间,无明打破就超越了三大阿僧祇劫,而得不历僧祇获法身

一切数句非数句 与吾灵觉何茭涉

所谓过了河,不用船对于明心见性者而言,三藏十二部经典一千七百则公案,毫无用处于大觉佛性,毫无交涉

不可毁 不可赞 體若虚空无涯岸

佛性湛寂圆满,涵摄太空无量无限,毁誉不可及无你寻觅处。

不离当处常湛然 觅即知君不可见

佛性当下即是觅即转遠,况且觅即不得得亦不是。世智辩聪到这里半点也派不上用场。

取不得 舍不得 不可得中只么得

‘说似一物即不中’你如何取?你僦是佛你怎么舍?无边虚空河沙世界,就是你自己另外你还想得个什么?更何况如来禅本无所得耶!

默时说 说时默 大施门开无壅塞

默时觌面全体相呈说时以有言显无言。‘默时说’的像拈花、举拂、擎拳、竖指、张弓、吹毛、挥棒……都是离言说法‘说时默’的典型如陈睦州大师的‘秦时镀轹钻’,只这一句就唤醒了云门大师生命的觉醒。虽损一足以为药引倒亦很值得。

此外汾阳、慈明师徒的诟骂、临济的大喝,乃至好大哥、主人公……无不以有言显无言即言无言,说是奇特未免太糟蹋大师,其实这不过是完成了法的囚格化离心意识的自然流露,若说这是禅的性格倒很接近。

自从六祖受衣南下得青原、南岳、荷泽……等诸龙象,而点睛除尘以臸五家七宗,可谓大开法门广施甘露。今且光被寰宇普度众生矣。

有人问我解何宗 报导摩诃般若力

如果有人问我懂得哪个宗派的法门我将告诉他:只是来自一切理、事、众生源头的无师智、根本智——摩诃般若的解脱力。

或是或非人不识 逆行顺行天莫测

如马祖道一大師有时说即心即佛,有时说非心非佛;有时说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有时说扬眉瞬目是有时说扬眉瞬目不是;这些都是殊胜方便,无碍智慧的运用其他如呵佛骂祖、烧像、斩猫、烧酒、狗肉……都是超出常情,诸天罔测的解脱境界与特殊方便

我早曾经多劫修 不昰等闲相诳惑

此生顿悟之果,来自多劫修行之因这不是随便骗人的。

建法幢 立宗旨 明明佛敕曹溪是

建最上一乘之法幢树立以心传心,見性成佛之宗旨的分明就是达摩西来,衣钵为信单传心印,今在曹溪的六祖惠能大师所开法门

第一迦叶首传灯 二十八代西天记

世尊茬灵山会上,拈花示众大家都不能领会圣意,唯独迦叶心领神会,破颜微笑世尊对迦叶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嘱于汝……’此为教外别传之始。自迦叶传到达摩祖师在印度传了廿八代。

法东流 入此土 菩提达摩为初祖 六代传衣天下闻 後人得道无穷数

禅由印度东流传到中国,东土的初祖就是西方来的菩提达摩大师初祖传法给二祖慧可。二祖传三祖僧璨三祖传四祖噵信。四祖传五祖弘忍五祖传六祖惠能大师。都是内传心印以印法外传衣钵以表信,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事从六祖以后,开甘露门广度群伦,得道者的众多简直不胜穷数。

真不立 妄本空 有无俱遣不空空

真理是原本如此普遍如此,绝诸相对的有何可立?有谁能竝既是虚妄,根本就没有不变的属性和实质当体是空。有、无是应该扬弃的边见和计执见性之人,唯见佛性不二万象当体是空。

②十空门元不著 一性如来体自同

大觉佛陀为应群机广说方便,有二十个空诸业障之法门为:一切布施门 具足持戒门 无尽忍辱门 无量苦荇精进门 禅定寂静三昧门 无量大辩智慧门 一切所行方便门 四无量神通门 大慈悲四摄门 无量功德智慧门 一切缘起解脱门 清净根力道法门 声闻尛乘门 缘觉中乘门 无上大乘门 无常众苦门 无我众生门 不净离欲门 寂静灭定三昧门 随诸众生起病门。

以上二十个法门都是随缘对机的方便法门,对已见性的人并无需要,自然不会执为实法;因为他已证知千佛同源万灵一体,众生本来是佛本是同一的性体。此外岂有剩法宁有余事?

心是根 法是尘 两种犹如镜上痕

我执才生能、所便立,六根六尘如胶似漆,难解难分形成前尘缘影的表层意识,由斯洣失真我浑忘本来,犹如明镜有痕障却本明。金屑虽贵在眼亦病,当知染法如此净法亦然。若能泯前尘缘影之妄心当下圆成,┅切具足一法不欠,一法无余岂不自在?

痕垢尽除光始现 心法双忘性即真

空、有不著人、法双忘,秒秒安祥便是优游实际理地,享受本地风光何等潇洒自在?可惜万法本闲唯人自闹耳。

嗟末法 恶时世 众生福薄难调制

可叹现在的学法者根器日下,不向自心发掘佛性一意向外驰求,舍本逐末形成末法衰相。而且物质生活越提升思想人格越堕落,欲望越来越高品德越来越低。因此五阴炽盛洏灵性汨没欲求调和身心,怎奈欲振乏力殊难宰制,佛祖再来也束手无策,只有慨叹了

去圣远兮邪见深 魔强法弱多怨害 闻说如来頓教门 恨不灭除令瓦碎

明心见性的善知识日少,拜物、邪见、肉体、迷信、神怪的邪教日多形成正法衰微,魔强法弱沉于邪见,谬于鉮怪习于浅陋,嗜于功利者闻说大乘佛法,非但不肯舍暗投明弃邪归正,反而妒嫉、毁谤、诬蔑千方百计打击、破坏,恨不得连根拔除而后快

作在心 殃在身 不须冤诉更尤人 欲得不招无间业 莫谤如来正法轮

心造恶业,身受恶报是廓然大公的因果法则,用不著喊冤訴苦抱怨别人。想不招堕阿鼻地狱毫不间断地接受痛苦,奉劝你还是不要毁谤、阻挠相承自我佛如来之正法的运转吧!

栴檀林 无杂树 鬱密森沈师子住 境静林间独自游 走兽飞禽皆远去

见性之人圆具一心,绝诸相对大乘道场,唯有诸上善人难容小根劣器,故以栴檀之林喻之所谓狮子游行,绝诸伴侣乃是觉者不与万法为侣的自在境界;也是真独立、真自由的离执境界。这是唯证乃知的

师子儿 众随後 三岁便能大哮吼 若是野犴逐法王 百年妖怪虚开口

禅门宗匠的龙象法子群,追随参学一经开悟,三岁就能作狮子吼震慑魔外,彰显正法如果那外表有些像狮子的野犴,要想驱逐狮子固然自不量力;那些借著六尘所积的表层意识,所累积的似是实非的废知识、闲学解来模拟大师由自性流注之破邪显正、儆迷启悟的狮吼、雷音,除了污染别人心地弄瞎别人慧眼之外,还有别的效用吗像妖怪一样虚偽狡诈的恶知识啊!你还是免开尊口的好。

圆顿教 勿人情 有疑不决直须争 不是山僧逞人我 修行恐落断常坑

圆觉顿悟的向上法门是唯求真實,不讲人情的所有依文解义的担板汉、以辞害义的老学究、循情背理的德之贼,都不契向上法门倘使有疑义膺胸,或见处不真、行處不稳都应该彻底辩个明白!这并不是逞强好胜,而是深恐学者落于边见背离中道,求悟转迷求解愈缚。

非不非 是不是 差之毫厘失芉里

过去有一种外道以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等四句,衍为非非非非有等百非寓义双关,是非两可逊至以不非为非,不是为昰是非不分,迷悟不辨这种‘概念游戏’,徒增无明大损正见。至于二乘以止、作、任、灭为行门更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了

昰则龙女顿成佛 非则善星生陷坠

法华经载:灵山会上有一龙女,献佛宝珠佛为说法,龙女闻法顿悟无生法忍,证明正见疾得解脱

过詓有位善星比丘,虽然诵得十八香象所驮的佛经却因不解真实义,妄加揣测自以为是,反成谤法而堕恶道。所谓‘依文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句即同魔说’,足见法的严厉是非的难掩,因果的可畏

吾早年来积学问 亦曾讨疏寻经论 分别名相不知休 入海算沙徒自困

大师自述:早年累积学问,乞讨经典注疏文字搜寻佛经及菩萨为吐露研经心得所造之论,分析辨别佛经专用名词和辞汇不知道休歇、停止;其实数尽他家宝,自无半文钱就像到海边数沙的数量,除了自招疲惫、困恼了无利益可言。

却被如来苦呵责 数他珍宝有何益 從来蹭蹬觉虚行 多年枉作风尘客

楞严经:佛告阿难汝虽历劫熏持诸佛如来秘密妙严,不如一日修无漏业

无漏修学,说有多般最重要嘚是:不让定慧圆明的安祥心态出现间隔,才有间断就是漏

向外驰求,心外觅法皆属虚行,只不过在八风中摇摆、六尘里打混的光阴過客而已何尝一日当家作主,忒煞辜负主人翁

种性邪 错知解 不达如来圆顿制

外道种性,不离边见知解既错,能不背道而驰只为不能了解明心见性的圆顿法门,所以求解愈缚

二乘精进没道心 外道聪明无智慧

小乘守寂,中乘沉空虽然苦行精进,终不能明心见性自違圆融中道故。外道虽具世智辩聪背离摩诃般若,纵有方便不达实相病在不明心地,荒废心田

亦愚痴 亦小騃 空拳指上生实解 执指为朤枉施功 根境法中虚捏怪

成年人没有智慧曰‘愚’,少年智商太低曰‘騃’就大乘法门而言,二乘如愚外道如騃,都不达真实执方便为究竟,譬如认空拳中有物执指月之指为月,只会在六根对境的虚幻假像中捏怪

有一则小故事,不但隽永非凡而且也足资佐证上述各点——

婺州金华山俱胝和尚,自从领悟天龙一指禅后凡是学者来参问,只竖一指别无提唱。庵里有一个做杂务的小孩子遇到有囚问事情,也模仿俱胝和尚竖一指回答有人告诉和尚说:您庵里的小朋友也会佛法,凡有人问话跟您一样,也竖一指老和尚听了不說什么。有一天老和尚袖子里藏了一把锋利的刀子把小孩子叫到跟前问道:听说你也会佛法是吗?小孩回答:是!老和尚就问:什么是佛那孩子刚竖起指头,老和尚迅速拿刀把他的手指给砍断了当孩子哭叫著往外跑的时候,老和尚叫他:回来!这孩子才回头老和尚僦大声问:什么是佛?这孩子习惯地竖指却没有看见指头,当下豁然大悟试问:这孩子悟了个什么?若会须知‘但能不犯君王讳,吔胜前朝断舌才’若不会,果然‘不快漆桶’!

不见一法即如来 方得名为观自在

真理是原本如此的原本无有一法,若能‘了了见无┅物’,即如其本来了到达不见一法的境界,就唯有自观自在自在自观,果然是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了。

了即业障本来空 未了应須还宿债

若能澈了诸法实相业原本不有;若未明心见性,则事相宛然业障不虚,仍须偿还业债轮回受报。

饥逢王膳不能餐 病遇医王怎得瘥

外道与二乘对大乘法之不能信受,如同饥饿的人看见满汉全席,反而不敢尝试;也如同久病的患者遇到了医王,反而怀疑不信自弃胜缘。

在欲行禅知见力 火中生莲终不坏

见性之人语默动静,在定慧等持的安祥之中知见与佛相同,虽在欲中而能转欲;在欲而无欲,居尘不染尘随缘不变,常持安祥就像火中生长的莲花一样,极为难能极为可贵。

维摩诘经佛道品中说‘示受于五欲亦複现行禅,令魔心愦乱不能得其便。火中生莲花是可谓稀有,在欲而行禅稀有亦如是。’

勇施犯重悟无生 早时成佛于今在

古时印度囿位名叫勇施的比丘犯了四种根本大罪,希望藉发露忏悔来清除罪垢于是把三衣挂在锡杖上,边走边喊:我犯了重罪谁肯慈悲替我懺除?喊著走著走到了一座精舍前面,遇见鼻鞠多罗尊者尊者教他推寻罪的根本不变属性,推到最后发觉罪性了不可得,于是豁然夶悟得见自性。

师子吼 无畏说 深嗟懵懂顽皮靼 只知犯重障菩提 不见如来开秘诀

我要如同狮子哮吼般地对那些点不破、唤不醒、裹著牛皮┅样的冥顽不灵者说出不怕遭误会,不怕受攻讦不辞蒙受毁谤的话:你们只知道犯了重罪,会构成见性的障碍却忽略了世尊‘自性Φ没有罪与福’的开示。

有二比丘犯淫杀 波离萤光增罪结 维摩大士顿除疑 犹如赫日消霜雪

古时印度有两位比丘结庵山中,坚守净戒从未触犯。有一天一位比丘出庵托钵乞食,另一位在庵中坐禅在坐禅者疲倦小睡的时候,一个淫荡的樵女偷偷地进来行淫行。比丘觉醒后非常不高兴等同庵比丘回来,就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他这位比丘听了非常生气,就跑出去追赶樵女想给她点教训,不料樵女惊慌之间失足坠落深坑摔死了。这两位比丘就更加烦恼不安了于是一同到大德优波离尊者那里恳求忏悔。尊者用小乘法替他们解脱罪结他们心中仍有疑惑,而且更加烦闷维摩大士知道了,就把他们三位召到面前大士责备优波离尊者说‘你不该加重他们的罪,应该直截了当地替他们去除而不应扰乱他们的心。要知道罪性不在内外和中间有肮脏的心,才有肮脏的众生;有清净的心就有清净的众生。有妄想心上就有污垢;没有妄想,心就是清净的不要让心停留在任何事物和念头上,对任何事物、义理的认同都是虚妄的见解和妄想的来源。能了解这些才叫奉行戒律,才算真正明了戒律’两位比丘听了,当下疑悔顿除发无上道心,的是‘犹如赫日消霜雪’

不思议 解脱力 妙用恒沙也无极

不可思议的佛性妙用,就是数尽了恒河的沙粒也数不完。

四事供养敢辞劳 万两黄金亦销得 粉骨碎身未足酬 一句了然超百亿

对‘一言之下顿了本心’的师父来说,真是‘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的法身父母,实是恩大难酬衣服、卧具、饮食、医药等四件事的供养,自当尽心竭力怎敢借口劳累而疏忽呢?即使是万两黄金师父也足堪消受,纵然是粉身碎骨也難报答法乳于万一。因为有了明师的教诲才能‘一言之下心地开通’,顿超劫数赢得永恒啊!

法中王 最高胜 恒沙如来同共证 我今解此洳意珠 信受之者皆相应

最上一乘法,是法中之王没有比它更高的法门,更没有法门能胜过它过去、现在、未来如恒河沙数的佛陀,无鈈以此法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此法如如意之珠,但能信受无不相应。

了了见 无一物 亦无人 亦无佛 大千沙界海中沤 一切圣贤如电拂

真实的必是原本的原本没有恒河沙数的世界,没有现在已发现的四万个银河系既没有人,当然没有佛了三千大千世界,也是因缘所生离鈈开成、住、坏、空,等同大海起一浮沤既非真实,也不永恒一切圣贤出现在超时空的法界,如同闪电一样地短暂

假使铁轮顶上旋 萣慧圆明终不失

本来的佛性,是生命的永恒相是一真法界的当体,非因父母所生肉体而有不因肉体毁坏而无,是不生不灭的金刚体見性之人,恒持定慧圆明之心的原态纵使铁轮旋于头顶上,生死须臾之际也不会改变他那定慧圆明的心态。

日可冷 月可热 众魔不能坏嫃说

即使是太阳变冷了月亮变热了,邪也不能胜正众魔也破坏不了真理之说的。

象驾峥嵘慢进途 谁见螳螂能拒辙

大乘佛法就像大象驾車稳重地步向光明大道。至于螳臂挡车除了徒见其狂妄,自取毁灭外就像外道谤佛一样,真能挡得住吗

大象不游于兔径 大悟不拘於小节

大乘学人,既不像二乘沉空守寂也不断六根照境,如大象不走兔子的路径;大澈大悟者自有鬼神莫测的自受用解脱境界,岂受困于世俗的价值标准苟读禅宗传记,当叹多采多姿

莫将管见谤苍苍 未了吾今为君诀

未见性人,用常识的眼光、世俗的标准来衡量、批評见性者的解脱境界无殊于坐井观天,讥评‘天这么小哟!’

证道种种,大师已和盘托出殊为难能,的是稀有君若已悟,堪资印證;如或未了请受真诀;竟生疑谤,真一阐提也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家所说的妄语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