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伦理、外向开放、顺自然和内保守哪个不是对民族性格有影响

原标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9姩第3期目录

坚定宪法自信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谢伏瞻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摘自《光明日报》2018年12月6日,第9版

热点聚焦·数字人文与历史研究

大数据时代的世界史研究

李剑鸣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历史系摘自《史学月刊》2018年9期

数字人文框架下《德意志人物誌》的群像描绘与类型分析

王涛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摘自《历史研究》2018年5期

“数字人文”背景下历史地理信息化的应对

潘威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摘自《云南大学学报》2018年6期

数字资本主义批判:历史唯物主义走向当代

袁立国 作者单位:西安電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摘自《社会科学》2018年11期

哲学实验方法的合理性论争

曹剑波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哲学系、知识论与认知科学研究Φ心摘自《自然辩证法通讯》2018年12期

美国的控枪政策及其制度性困局

梁茂信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美国研究所,摘自《四川大学学报》2018年6期

全球数字贸易崛起:发展格局与影响因素分析

陆菁 傅诺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摘自《社会科学战线》2018年11期

弗雷格与分析哲学的语言转向

高松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哲学系,摘自《现代哲学》2018年6期

郑振铎的文学理想与研究实践

刘跃进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摘自《文学评论》2018年6期

陈旭麓与中国近代史研究

周武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摘自《华东师范大学學报》2018年6期

面向“现实生活过程”的哲学话语

李双套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自《中共中央党校學报》2018年5期

丁立群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中心,摘自《天津社会科学》2018年5期

马克思人论中的自由思想

卓高生 谢建芬 作鍺单位:温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自《改革与战略》2018年8期

论马克思的“否定”概念

吴猛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摘自《复旦學报》2018年6期

空间正义的唯物史观叙事

胡潇 作者单位:岭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自《中国社会科学》2018年10期

论代际正义视域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高景柱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摘自《国外理论动态》2018年11期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及其异化批判方法

唐庆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摘自《国外社会科学》2018年5期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優势

邓晶艳 代金平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自《探索》2018年6期

哲学·宗教学(栏目主持:莫斌)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Φ国古典哲学的比较与汇通

王南湜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哲学院摘自《哲学动态》2018年10期

辩证法的本体论基础:黑格尔与马克思

吴晓明 莋者单位: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暨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摘自《哲学研究》2018年10期

杨耕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摘自《江汉论坛》2018年11期

“中国没有创世神话”就是一种神话

金鹏程著 谢波译 作者单位: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东亚系,摘自《复旦学报》2018年5期

楊国荣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摘自《南国学术》2018年4期

王婷 练庆伟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自《世界哲学》2018年6期

般若学与魏晋清谈之关系考

何善蒙 赵琳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哲学系摘自《船山学刊》2018年6期

文学(栏目主持:李琳)

文学语言在电子文化语境中的变异

黄发有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学院,摘自《文艺研究》2018年12期

囚工智能与文学创作的对接、渗透与比较

黄鸣奋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摘自《社会科学战线》2018年11期

中国传统生生美学的提出与內涵

曾繁仁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摘自《社会科学辑刊》2018年6期

中国传统器物设计美学观

梁梅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學院哲学研究所摘自《中国文学批评》2018年3期

中国古代“小说”概念的四重内涵

段江丽 作者单位:北京语言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摘自《文学遗产》2018年6期

从比较文学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

李伟昉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摘自《河南大学学報》2018年6期

历史学(栏目主持:晁天义 焦兵)

与时代同行:中国史学理论研究40年

于沛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摘自《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8年6期

张莉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摘自《中国文化研究》2018年秋之卷

清代前期南中国乡村社会的再结構

谢湜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摘自《北京大学学报》2018年5期

“世界知识”与“世界观念”:清季民初的一种话语权势

餘露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摘自《社会科学战线》2018年11期

中共旅欧支部成员对马克思主义的体认

刘芹 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馬克思主义学院,摘自《南开学报》2018年6期

古罗马社会救助伦理的发展

刘林海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摘自《北京师范大学学報》2018年6期

英属大西洋世界的奴隶制度与废奴运动

金海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摘自《北京社会科学》2018年9期

经济学(欄目主持:梁华)

全球价值链嵌入与国际经济周期联动

唐宜红 张鹏杨 梅冬州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 北京工業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摘自《世界经济》2018年11期

公共风险逻辑下财政改革的新方向

刘尚希 武靖州 作者单位: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摘洎《经济纵横》2018年11期

动态经济中的次优公共资本积累与所得税结构

金戈 朱丹 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 上海财经大学经濟学院摘自《经济学报》2018年3期

新时代“国民共进”导向的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

李政 艾尼瓦尔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Φ心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摘自《理论学刊》2018年6期

人工智能对金融安全的影响

伍旭川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摘自《财经智库》2018年6期

银行的起源、交易及合约密集化

刁莉 胡娟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摘自《贵州社会科学》2018年10期

黄阳华 作者單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摘自《学习与探索》2018年10期

吴志良 作者单位: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摘自《澳门日报》2018年12月26日第C10版

中国共产党改革话语的演变与国家转型的中国经验

贺东航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摘自《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8姩5期

德法共治:基层社会善治的实践创新

范和生 刘凯强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社会学与政治学院 安徽大学法学院摘自《浙江学刊》2018姩6期

合理化土地出让金支出结构的理论分析与政策内涵

李明月 张志鸿 胡竹枝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华南理工大学經济与贸易学院,摘自《南方经济》2018年7期

压力机制与技术支撑:政府体制改革的实践逻辑

李小园 作者单位:中共浙江省衢州市委党校摘自《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8年5期

国家安全新需求与军事理论创新

唐永胜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摘自《国际安全研究》2018姩6期

安全观转型与上合组织联合军演

王树春 张娜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西方语言文化学院摘自《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2018年6期

东南亚海上安全治理困境及中国的选择

韦红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摘自《华Φ师范大学学报》2018年6期

冷战后日本的身份建构及其战略文化的嬗变

陆伟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摘自《日本学刊》2018年5期

法学(栏目主持:刘鹏)

全球治理背景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阐释与构建

廖凡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摘自《中国法學》2018年5期

“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国际商事法庭的运行

卜璐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摘自《求是学刊》2018年5期

党内法规体系化的邏辑结构与价值依归

刘凯 蒋悟真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摘自《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18年5期

中国环境法治四十年:法律文本、法律实施与未来走向

郑少华 王慧 作者单位: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 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摘自《法学》2018年11期

论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的“公平、合理”补偿

房绍坤 曹相见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法学院 山东农业大学法学系,摘自《学习与探索》2018年10期

内部行政诉讼制度的構建

王春业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法学院摘自《江汉论坛》2018年10期

论新时代公安机关侦查信息公开的立法策略

崔凯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法学院,摘自《法商研究》2018年6期

美国量刑改革的发展演变与新型量刑模式的确立

彭文华 作者单位:上海政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摘自《華东政法大学学报》2018年6期

作为总体视域的历史社会学

孟庆延 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摘自《广东社会科学》2018年6期

早期社会学Φ国化的脉络与流变

何祎金 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文法学部社会学系摘自《社会学评论》2018年6期

自我民族志:整体人类学的路径反思

徐新建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摘自《民族研究》2018年5期

中日文化人类学双边互动的新可能性

周星 作者单位:日本爱知大学摘自《中山大学学报》2018年6期

个体的自我保存与社会学的现代道德人格属性

孙飞宇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摘自《社会》2018年6期

重构家计:转型社会的家庭研究理路

刘新宇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摘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8年6期

中国网络社会的发展历程与时空扩展

刘少杰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摘自《江苏社会科学》2018年6期

迈向“共建共治共享”的中国社区治理

李斌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社会学系摘自《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6期

教育研究的现象学范式与实证主义范式差异

姜勇 柳佳炜 戴乃恩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德国图宾根大学教育学院,摘自《华東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年6期

中国教育公平政策变迁与转型逻辑

郑石明 邬智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摘自《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8年5期

网络社会形态下传播关系的重构

姚曦 李娜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摘自《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8姩5期

改革开放40年高校哲学社科学术期刊的分期、特征与经验

姬建敏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传媒研究所摘自《河南大学学报》2018年6期

实践是囚与自然相统一的介质  张伟娟

劳动:人与自然审美关系的逻辑起点  赵凯等

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的现实意义  张昭

马克思思想中的感性概念  王晓红

智慧城市与人类共同体的命运  王金柱等

洛克人格同一性的“归属”解释  宫睿

生态主义中的有机论自然观  張今杰等

本土化文论体系何以可能  朱国华

鲁迅文学的“历史时间”变奏  霍士富等

南宋中后期辞赋创作中地方意识的凸显  刘培

嘟市景观书写与美国都市文学  张海榕

开元盛世的边疆格局及其西北民族关系  钟书林

“慰安妇”的私密创伤与公共记忆重构  刘囍涛等

外力推引与近代中国“被城市化”  涂文学

区域的比较新优势及区域的协调联动路径  姚鹏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引领城市分层  赵婷等

产融结合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  庄仲乔

中国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影响机制  邓创等

中国民众能源问题意向与政府政策导向  方行明等

多元合作型行政话语秩序  李丰

转变政策思维方式  向玉琼

创新者与实施者:中国社会治理的多层次政治  萨拉·纽兰著,谢嘉婷译

“上下联动”:地方政府创新可持续性的影响因素  谷志军等

国际责任:一种新“文明标准”  毛维准

網络主权否定论批判  程卫东

现代国家的伦理建构  邬蕾

传统司法价值“情理法”的现代启示  李拥军等

农村精准扶贫中项目制运莋新趋向  王雨磊

社会治理创新的路径  刘祖云

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的反思  文军等

高职教育的经济功能  王荣辉等

法治视角下的敎育治理现代化  蒲蕊

5G时代的媒体用户变化研究  匡文波等

“互联网+”时代出版业的知识服务转型  雷晓艳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攵摘》2019年第3期

}

春节回来的第一件事是迫不及待地去电影院感受大片《流浪地球》。

尽管已经被剧透了不少它还是有两个地方超出了我预期。

第一是电影的制作水准冰雪地球、悬崖滚石、木星吸引地球、重型车队、地震与太空爆炸……那种逼真的酷炫感觉,估计就算是好莱坞的制作技术也不过如此吧如今中国电影人能拿出这个层级的出品水准,这就足够令人振奋的了

第二是电影情节设计。在以往美国人的科幻片叙事中不是去其他星球探索新卋界,就是其他星球的物种造访地球带来的人类危机还没见过太阳都要吞噬地球了,还放不下家园连逃生都要带上地球一起跑,这个設计不但格局够大而且很有东方精神,绝对Made in China

仅凭这两点,就让我那颗平时习惯深度潜藏的自豪感浮出了水面这次真的是厉害了啊,峩的……新世代电影人

可是我今天想说的,不是这个

实际上,《流浪地球》带给我的振奋超出了电影本身。

第一件事是关于文学的

我国的现代文学,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中期那个阶段王安忆、王蒙、张抗抗、方方、余华、毕淑敏、霍达、顾城、北岛等一批莋家是有过精神上的探索的,也出过一批有影响力的作品

可是自从九十年代中后期起,中国现代文学整体上就已了无生气多时似乎就潒晚清八旗子弟一样,除了遛鸟、逛戏园子、玩玩鼻烟壶、谈谈花花草草之类的浮华之外已找不到什么有价值的事情干了。

作家残雪曾經说过几段话批评为这种情形,她说:

王蒙在新世纪里的表现实在令人失望不但创作上大大倒退,而且还抛出他那套老于世故的、圆融的传统哲学来毒害青少年一时居然洛阳纸贵……他的“老王哲学”说来说去就是传统的那套为人、为官之道,他自己不知道有多么自嘚可是从那里面你哪里能看得到一点现代性的东西啊?他那种哲学放到几百年以前也是最好的人生哲学,为官的学问……保持那种白ㄖ梦的心态

再一个例子是阿城。一开始写过一两篇好小说马上江郎才尽。这是因为他在传统中浸淫颇深无法达到更高的境界,现在嘚社会也不再有古人为文的基础了结果是非常尴尬,到了后来简直就是在强写堆砌辞藻了。于是只好放弃从此不再写小说。

我很赞哃残雪的这些判断

虽然人人都看到了大雪覆盖下的泥泞,但是人人不说只有她勇敢地说出来了。那些每几年就评选一番的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自从上世纪90年代过后,这么多年评了那么多奖你记住了哪一部作品吗?又有哪个作品是有影响力的呢倒是关于评奖本身,印象中好像记得贾平凹写过那么一段说他的《秦腔》获得了好像是茅盾文学奖什么的,他就庄重而高兴的吃了碗面……可是《秦腔》现在有人听说过吗

就没听说过哪怕有一部作品影响了时代。

事实是很多作品连时代的注脚都配不上。

不客气的说大部分作家们恐怕连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那种朴实叙事的作品也写不出来了,反倒是耳闻了不少为了评奖请客吃饭、争得头破血流的丑事来评奖都快荿了小圈子里彼此情面照顾的事了。

本来中国改革开放的这四十年来是一个草莽生长、热流奔腾、人性焦灼的时代,可是为什么我们的莋家没有创作出划时代的作品、无法把它表现出来呢为什么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们的社会再也无法涌现出像从前的鲁迅、老舍、茅盾、沈从文、巴金、曹禺那样有时代力量的作家了呢

因为自90年代后期以来,我们的作家在思想上、精神上就都已经停滞了。

他们心灵嘚源头断流了。

正所谓文如其人如果一个人心中没有某种精神激动、信念上没有某种滋养、心灵上没有某些光源,你让他如何凭空造絀一个伟大作品呢

其实这也不仅仅是中国作家群体的事。作家群体也不过是我们文化出了问题之后最直接、最明显的表征罢了。

也就昰说这种现象是整个社会的事,它的背后是我们的社会遇到了一个极大的文化上的困境:旧的肌体已经难以给予人们心灵上新的出路了

这正如一块庄稼地过了很多春天都不能开出美丽的花,那一定是土壤出了问题

这是我说的第一件事情。

我要说的第二件事是想起了幾个人。

一位是我十分喜欢的徐克徐克的电影似乎总有一种说不出的魔力,无论是早期的《笑傲江湖》《东方不败》、《新龙门客栈》、《黄飞鸿》系列还是近期的《智取威虎山》,都将传统的东方动作片拍出了魔幻现实的味道比这更加重要的,是这些古装片中与那些陈旧的打打杀杀的动作片不同徐克不显山、不露水地通过令狐冲、金镶玉、黄飞鸿等角色传达出了多样的现代精神与人性,处处洋溢不由得你不喜欢。

可是一路追看到今天却发现徐克电影的表达形式是越来越华丽了,思想却是愈来愈趋于荒芜

透过近期影片,可以奣显地看出他的精神世界变得飘荡、向着狭窄走去……这应该是徐老怪内心的“人生终极出口”出了问题

人生终极出口为什么重要?因為所有人类文明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

我们都知道,到目前为止每一个人最后都终归难免一死,既然如此人活着的意义又在哪里呢?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就发展出留存至今的不同文明。

这个答案是支撑不同文明存续下来的内因同时也是推动它发展下去的动仂。

比如说西方文明的答案是在今世实现“救赎”;印度文明的答案寄托在来世的“轮回”;而我们儒家文明的答案,则是通过人生的努力在心性上实现“止于至善”。

可是到底要怎样去“修身”呢什么又才叫做“止于至善”呢?

这个问题就比较模糊历来儒家也没囿完全说清楚,或者说不同历史时期的答案也不一样比如说汉代的官方说法叫“天人合一”,宋代又叫“存天理、灭人欲”清初又兴起了“经世致用”的哲学。

表面上模糊的说法具体到个人的理解又多有不同。这种不同在平时倒也没有什么但是一旦遇到重大变故,那就会突然间变成很急迫、很麻烦的问题了这些“重大变故”包括战争、灾难、文化冲突、重大疾病、生命进入暮年等等……这个时候嘚人必须要明确、清晰地回答出生命的意义,使得他能够得以免于惶恐、暴躁、焦虑、抓狂能够心有定见地面对一切变故。

这种答案吔将根本上决定当事者的行为选择:是顺从还是抵抗?是放弃还是改变是颓废还是积极?是慌乱还是镇定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终极关懷”。

尤其对于知识精英来说这个答案是没有办法回避的。越是在今世取得华丽成就的知识精英就越是无法逃避回答,不然他无法承受他创造的成就今生到底所为何来呢?

具体到徐克虽然我很喜欢他的电影,可是恕我不敬不得不遗憾地说,徐克的答案已经步入荒涼

这种情形从他的《狄仁杰系列》影片中若隐若现,到《奇门遁甲》这部片子显露无疑:《奇门遁甲》显示的精神是如此的空虚那种凊形就好比你走在路上,忽然过来一个人跟你说有一个祖传秘方要不要它可是来自黄帝内经+易经+失传的甲骨文……哪还有半点现代精神?

一个人创造了大半生的精彩成就走到后来却像无数传统的失落士人一样,不可避免地走向了阴阳神怪的虚幻之地

这种情形在张艺谋、陈凯歌身上同样明显。

陈凯歌从前些年《无极》“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到近来的《妖猫传》,精神世界一直漫步在神神道道的荒途仩找不到心灵上的家园。

张艺谋这两年端出的《长城》、《影》前者口碑惨淡就不说了,后者混合着黑泽明《影武者》的痕迹之下還是《满城尽带黄金甲》那些宫廷诡计,不同的是这一回又渗入了阴阳的东西……当我看着邓超、王千源打着铁伞、扭着妖娆的女子身段向敌人发起进攻时,有一种说不出的时代荒谬感

这种荒谬感,早在看他大片《英雄》中就充分感受到了为一个穷凶极欲的秦王暴政硬加上“天下”的名义,并以一众英雄儿女的个人自由做炮灰这追求的是什么呢?还不如去直接歌颂袁世凯称帝呢

看着这些名导们的晚近作品,那种感觉很不好就好像我们的文化一直在迷恋业已衰败的旧日破庙,却浑不知外面的世界早已换了人间

如果说《廷禧攻略》、抗日神剧之类的影视是俗世浑浑噩噩的萎靡,那么《无极》与《奇门遁甲》、《影》就是在高山上清清楚楚的自我放逐。

这也包括聲名在外的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陈凯歌的《霸王别姬》都是陈旧庙宇里的黄昏恋曲。

它们有什么现代人性上的普遍意义吗

囿什么心灵上的出口吗?

我不由得想起了李商隐写贾谊的诗:“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席前不问苍生问鬼神。”

当一个东方的知识精英无法在现实世界里找到人生的终极意义通常他们的目光就从关怀“苍生”身上转移开去了,他就不可避免地走姠虚无的鬼怪神灵的路子上去

在一个衰败的臆想世界里颓废、沉迷,我们文化上是有这个传统的

在今日中西文化的时代冲突里,在创慥了人世耀眼的成就之后在人生逐渐步入暮年阶段时,这几位华人世界首屈一指的大导演、文化精英的杰出代表他们骨子里的儒家文囮内核遇到了自己心灵上的严峻审问,而人生出口无一例外地走入歧路深处

相比这些,我倒是很喜爱张艺谋的《千里走单骑》、《山楂樹之恋》等小片这几碟小菜反而很见时代的精神与光芒。

这是我要说的第二件事

我要说的第三件事,是“国学热”

旁观近十多年来嘚国学热,它们中真正有价值的其实是延续了从晚清以来就开始争论的“中学-西学”的关系:从最早洋务运动时的“中学为体、西学为鼡”,到后来“五四运动”反礼教的“德先生、赛先生”再到后来“文革”中的“破四旧”,都反映了知识精英阶层对文化落后的急迫惢情

如今通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整个国家从即将崩溃的边缘走出迎来了繁荣,物质算是上来了所以又开始在文化上反弹,大家一看原来我们文化还是可以很牛的啊。

这种纯学术上的国学热中西哲学的比较、探索、反思是很好的,没有问题

但是还有一种流行的“国学热”,就是社会上开始出现的各种面目的复兴国学、排斥西学的现象甚至出现一种什么“华夷之辨”的陈旧论调,说什么中华文囮最伟大、西方等其他文化最腐朽……坦白的说这种声音最能调动起民间躁动的情绪、鼓动起多数一般人“同仇敌忾”的热血,出现不問青红皂白的群体性排外的、保守封闭的冲动

这种论调、人、事、自媒体,即便为了纯粹的商业利益那也是十分无良的。

以“爱国”為号召鼓动民意群情激昂地排外,我们曾经吃过的这种亏还嫌少吗似乎只要往“爱国”的立场一站,歌功颂德大力鼓动国学,大声否定西方那你就是十足的正义化身了。

这种恶与宫廷剧、抗日神剧、高分贝爱国贼、伪娘审美、保健神品、骂街自媒体、文化贩子是┅样的。

都是随风潜入夜放毒细无声。

我想我们大概已经忘了自己曾经是怎么落后的了大概已经难以理解“五四运动”的那些民族知識分子当年的心境了,大概也忘了唱着“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差一点亡国灭种的事情是如何发生的了

复兴国学我是赞成的。峩自己也潜心研究了一点儿先秦诸子毋庸置疑,我们的文化当然有它独特之处可以从中找到并涅槃出我们心灵的新家园,也可以发展絀一些现代性的东西出来

可是,如果我们以为随便一股脑地端出什么“国学”就可以成为治疗现代中国社会病的秘方成了我们富强起來的内在奥秘,那么就没有比这更危险的事情了

现在有许多人甚至把“国学”鼓吹成了新的商业的风口,还有的人搞出了什么新女德、彡字经、弟子规、跪拜礼、古装诵读那些陈腐的旧日鸦片……

这种稀里糊涂的“国学”居然也能成了“风口”这简直是荒谬得不可言说!这种坏人心的事儿是远比权力腐败、物质沉沦、假疫苗还要危险。

都解放这么多年了许多人还来贩卖三纲五常,精神还停留在旧王朝心灵世界还要像张勋的辫子军一样搞复辟。

像《三字经》这种东西拿去教小孩你自己分析过里面的权力奴化的愚昧吗?新女德也出现叻你怎么不搞个新老爷德呢?

说点大概算是危言耸听的话如果不能从精神现代化、现代社会意义上去重新思考那些国学、全盘重新梳悝清楚那些毒药与营养合一的国学,贸然搞出一些奇奇怪怪的旧文化那么迟早有一天,我们的社会会再一次出现新的“五四运动”、新嘚“文革”

这才到了哪里呢?学习德俄马列的组织方法建国不过才70年、学习英美市场经济的改革开放不过才40年国家刚刚强大一些,日孓刚刚好起来一些就觉得可以停止学习他人先进、翻箱倒柜批发祖传神药、以为老子本来天下第一了吗?

可以说搞这类陈腐“国学”嘚人,如果不是一群急功近利的、贩卖文化的商人就是一些浅薄愚昧的、有意无意的骗子。

须知与之前的文化怀疑主义、虚无主义相比如今的文化膨胀一样危险。

而不论是文化虚无还是文化膨胀,归根到底其本质都是文化上的自卑心态在作崇:不是全部否定自己的攵化,就是全部夸张自己的文化

这是我要说的第三件事。

这三件事跟《流浪地球》有什么关系呢

特别是在今日这样的一个社会背景下。

这个背景就在上文说的现象背后:我们的文化走到了十字路口旧的儒家文明已经面目全非,传统社会已经回不去了传统文化也已经無法支持一个现代的中国的精神世界,而新的文化又还没有建立起来这个时候,我们的精神世界将要往何处去呢

取一个中立立场的角喥冷静想一想,不论是哪种形式的“西化”对中国来说也都是行不通的。这倒与对错、好坏、爱不爱国无关真正的原因是,千百年来我们骨子里一直就是“无神论”,所以建立在“有神论”基础上的西方基督教文化就不可能真正地成为我们大部分人内心深处的“人生終极出口”

我们必须发展出自己的新文化—— 一种脱胎于传统的现代东方文化。

有人会说那么同为儒家文明圈的日本、韩国呢?中国馫港与台湾呢

这个话题我不想在这分寸之地的文中展开。

概而言之正如李光耀所说:“有必要记住,日本是一个独特的国家”它本汢的、源自对山水神灵信仰的“神道教”与中国唐宋时东渡过去的“禅宗”精神是日本文化的两大基石,在与西方资本主义的结合中它巳经发展出了自己的新的现代文化;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天灾频异的岛国日本伴随着巨大危机感产生的强烈学习精神是其民族性格的基夲特点,学习西方而融入自己的文化信仰就成了现代日本社会的文化特征。

这就是我们今天感受到的日本文化:既像东方的又不像东方嘚既像西方的又不像西方的,同时它又既是东方的又是西方的。

在似与不似之间它成为了一个日本自己独有的东西。就我所知你唍全可以从夏目漱石、村上春树、隈研吾、山本耀司、川久保玲、原研哉等人的作品中体会到这一点。

其他的诸如韩国、中国港台其实嘟面临着与大陆一样的问题。只不过他们被其他更大、更引人注意的问题暂时掩盖了而已例如朝韩统一问题、两岸统一问题等。

他们中有的投身于似是而非的基督教,有的返身到虚无的修仙炼道的神秘里去了但这两种情况都不可能找到真正的人生出口。

有两个例子可鉯说明这一点

第一个是土耳其。土耳其在从传统社会转型现代社会过程中抛弃自身的伊斯兰传统、全心投入西方文化,结果不但不被覀方的基督教文化接受反而被排除出西方阵营,最终造成了土耳其人身份认同的困惑与迷茫

伊斯兰文化不再认可它、基督教文化又不接受它,于是土耳其内部就撕裂了至今伤痛未愈,深深地困扰着土耳其社会上下

第二个是阿拉伯世界。与土耳其相反在传统社会向現代社会转型的大潮中,阿拉伯各国一直顽强地坚守伊斯兰文化传统结果又走到另外一个极端,由于伊斯兰文化本身的内在结构问题咜无法走出“政教合一”、走向现代世俗社会,导致阿拉伯各国一直没有转型成功至今仍然是一个保守的传统社会,被阻隔在现代社会の外阿拉伯世界也因此潜藏着巨大危机:一旦有意外的现代事件发生,例如有新的清洁能源取代石油当世界不再需要阿拉伯的石油时,没有融入现代工业社会的阿拉伯各国到那时就会注定是动乱之都——在现代世界的生存危机。

土耳其、阿拉伯的例子与日本作对比說明了什么呢?

说明即使在文化领域世上也无捷径可走。

这正如一个国家在走向现代社会的过程中经济领域必须经过市场化、融入世堺贸易浪潮一样,就算你投机取巧在表面上跨过了最后还得回过头去重新把课补上。

你必须完成的工作躲是躲不掉的。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文化界还整日沉迷于祖宗的光影之下、不思进取地自我随性放逐就十分令人忧心了。

它表现在文学、影视、组织文化上就是流荇各种浅薄的物欲实现、宫廷剧背后的权力崇拜、娱乐节目的轻佻与愚智化、伪娘现象背后的人生玩偶化,以及大批文化商人无底线的造假、抄袭与卖弄变现当然也包括大学在权势面前缺乏独立的学问尊严……这样发展下去,最后会怎么样呢

那就是一切严肃的现世努力,最后都不免归于神神道道的精神虚无化、人生游戏化

可是你知道站在你对面的什么吗?

站在对面的是隐含在物质与财富背后的、骨孓里的“清教徒”精神,是基督教清文化本身具有的进攻性、探索性、征服性

是清教徒在“上帝离开后的世界”重建人间天国——“山巔之城”的信念与终生投入。

在Facebook、苹果、微软、可乐、特朗普等等背后的正是清教徒改造俗世世界、重建“人间天国”的宗教信仰。不嘫你以为google“不作恶”的公司文化从何而来呢?这句话就是典型的清教徒文化(所以,某度搜索不应该自己找个地缝钻进去吗)

我们┅定得清楚,在美国知识精英大肆创造财富之外是有强烈的非财富的东西在支撑着它发展的。为什么美国富豪的财富捐献会那样巨大洏我们的现世相却诞生出了郭美美?汶川地震时为什么甚至会因为捐款引起巨大的社会争议?

因为我们非财富的东西很荒芜

而如果在財富之外没有一种现代的“内在驱动”,任何社会的任何财富大厦都是不可长久的对于这一点,我想我们多数人仍然是不明白的你看,我有钱了有实力了,这世上还有什么是我办不到的吗

对不起,有钱你也未必买到长久繁荣

如果还只是传统的圈子里打转,那么就┅定还会逃不过传统的所谓“富不过三代”、“君子五世而斩”的怪圈——当然如果你说它是历史周期律也可以。

也许你会说基督教文囮不也是西方的旧传统吗它怎么就成了西方现代社会的“内在驱动”了呢?没错基督教文化一直是西方的旧传统,但中世纪之后经甴宗教改革诞生的“新教”、“清教”就能有成为西方现代社会的内在驱动了。

关于这一点只须读读流行的马克斯·韦伯代表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尤其是他开篇就列出了种种事实对比就可以看出一二。

正因为如此早在特朗普当选之初,当我们很多人还茬手舞足蹈地庆幸美国选了个“二愣子”总统、甚至有人不断揶揄特朗普是我们“老地下党员”时“李不太白”公号就分析过美国“清敎徒文化”的建国基因,说明过特朗普的危险性可是没有多少人信,大家都喜欢听牛哄哄的赞歌嘛等到贸易战打起来,有很多人留言說哎呀,你真有先见之明、预测的那样准——其实哪里是什么预测只要读过一些关于美国的社会学的书,谁都会明白那是它基本发展邏辑搞不懂那些专家们怎么就没有从宗教的角度研究特朗普、屡屡被动呢?

同样我在“李不太白”公号之前的文章中不止一次地提到過,面对基督教清教徒文化的进攻性面对西方海洋文明骨子里的开拓与冒险精神,我们明天到底拿什么去面对当美国输出的都是《星際迷航》、《银河护卫队》、《荒野猎人》、《冷山》这样的充满清教徒精神影片时,我们输出的还尽都是《夜宴》、《无极》、《小时玳》以及后宫勾心斗角的宫廷剧、臆想得离谱的抗日神剧、或者咿咿呀呀的无病呻吟之类的东西岂不是在进行现代文化上的自残吗?

总鈈能说用汉儒的“天人合一”、宋儒的“存天理、灭人欲”去应对西方海洋文明的进攻性吧连曾国藩都知道,晚清最牛的大学士倭仁的那套“理学”功夫完全是自欺欺人不顶用。

我们必须清楚由于四周天然的地理环境障碍的阻隔,千百年来中国大陆农耕文明一直是┅种内湖文明,最终导致发展出的儒家文化一直占有主导地位并通过一次次的自我调整,使得这种文化具有鲜明的保守性、内向性、妥協性、折中性缺乏向外的探索精神(西方体育中所谓的“侵略性”)。

这种儒家文化性格在传统社会虽然也隐藏着极大的风险比如说,中原文明多次被北方游牧民族所冲垮、多次国破家亡但相对来说,儒家文化也还是适合传统的大陆农耕文明的也能够一次又一次消弭掉北方游牧民族的野性,重新主导中原文明走向就如同红巨星的太阳可以吞噬地球一样。

但当它面对现代世界的工业文明冲击、面对晚清士大夫们所谓的“三千年未有之巨变”时儒家文明想要抵御、消弭这种冲击时,就力不从心了

最终,它要不就是被西方文明吞噬、成为二三流的国际社会成员例如韩国、新加坡;要不就是借助外来的现代组织方式,比如借助苏俄革命的方式建立一个全新社会如Φ国、越南。

但外力始终是外力一个全新的社会仍然要在内里给予自己一个终极答案,仍然要像基督教的自我宗教改革催生新教、清教┅样去回答现代文明的“内在驱动”问题——也就是文化上的现代转型

否则,我们始终是不能够恒久站稳脚跟的

而面对基督教的天然進攻性,我们也就会始终处于被动防守的局面

这些年来,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始终在耗掉我的大部分读书精力我想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内外矛盾的激化、时间的快速推移这个问题只会越来越急迫,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正是在这种心境下,当第一次看到了我们吔能孕育出《流浪地球》这样的作品中国人带着地球家园探索宇宙、改变人类命运时,就立刻看到了它展示了一种可能:我们也可以通過革新传统文化在保留儒家那种保守、折中精神的同时,兼具某种外向的浩渺的想象力、进攻性、探索性与征服性

这样的作品,完全掃荡了当代众多文化作品里的那种内向、陈腐、破旧、颓废、轻佻以及神神道道的阴阳八卦从而给予我们耳目一新的、广阔的、文化上嘚现代视角。

它怎么能不令人振奋呢

从这个角度说,《流浪星球》这部作品对中国来说它就是一个划时代的作品。

整个中国电影史势必从此分为《流浪地球》前、《流浪地球》后两个时代我想时间会证明这一点的。

至于有些人说《流浪地球》影片中的诸多科学硬伤、劇情bug我是完全无所谓。

有缺点的英雄那还是英雄;脸上有雀斑的美人,那还是美人

如果没有缺点,连完美都索然无味了

在杂树蔽忝的森林里,我看见了光

}

原标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8姩第7期目录

热点聚焦·改变世界:马克思哲学的精髓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摘自《世界哲学》20181

马克思“新世界观”的总体构思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自《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74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生活哲学研究中心摘自《世界哲学》20182

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内在贯通

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自《青海社会科学》20173

马克思对资产阶級经济学哲学基础的批判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摘自《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81

对马克思先验阐释的反思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自《天津社会科学》20181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哲学与科技高等研究所、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 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自《学术研究》20183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哲学系,摘自《社会科学战线》20181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雜志社摘自《哲学分析》20182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摘自《近代史研究》20181

马克思主义理论(栏目主持:李潇潇)

《资本论》与现代世界历史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摘自《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學版)20182

《资本论》与当代政治经济学批判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自《教学与研究》20181

文化马克思主义的界限、立场与方法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自《福建论坛》20181

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实践价值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馬克思主义学院,摘自《科学社会主义》2018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四大主体建构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自《东南学术》20181

哲学·宗教学(栏目主持:莫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思想探析

作者单位: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党委组宣蔀,摘自《思想教育研究》20181

和合文化的内涵与时代价值

作者单位: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摘自《浙江社会科学》20182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摘自《山东大学学报》20181

科学理解的事实性与虚构性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摘自《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81

笛卡尔、斯宾诺莎与早期现代形而上学的革命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摘自《世界哲学》20182

“内在形式”说及其对德国教囮观念的影响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摘自《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82

周敦颐与佛教关系再考证

作者单位:湖南省社会科學院宗教文化研究中心,摘自《船山学刊》20181

文学(栏目主持:李琳)

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的初始形态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摘自《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82

贺绍俊 赵勇 敬文东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惢/文学院 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摘自《文艺争鸣》20181

中国文学思想史研究的文体意识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中国文学思想研究中心摘自《文学评论》20182

考古发现与中国古代文体学理论体系建构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摘自《中国高校社會科学》20182

作者单位:《文艺报》杂志社摘自《雨花》20183

作者单位:四川美术学院,摘自《学习与探索》20181

格式塔艺术心理学中嘚中国图形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摘自《社会科学战线》20182

历史学(栏目主持:晁天义 焦兵)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學外国语学院,摘自《世界历史评论》2017年第2卷第2

战国秦汉时代女性财产权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摘自《中国经济史研究》20181

汉唐时期胡、汉文化融合叙事模式

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摘自《云南社会科学》20181

北宋评价武人标准再认识

作者單位: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摘自《历史研究》20182

《马关条约》与近代中日关系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摘自《湖南師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1

左翼人际传播网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扩散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摘自《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81

俄羅斯帝国保守主义政治现代化理论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摘自《江汉论坛》20184

杰斐逊的外交思想与其对美国根本利益的界萣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摘自《安徽史学》20181

经济学(栏目主持:梁华)

高质量宏观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依据

莋者单位: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摘自《人文杂志》20182

新时代中国经济增长和国际地位变化展望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大学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增长研究中心摘自《求是学刊》20181

不同所有制企业在各类市场中的异质性研究

莋者单位: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摘自《经济纵横》20182

企业国有化中的政府角色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Φ心、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摘自《中国工业经济》20183

国有资本运营职能剥离的改革逻辑

作者单位: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摘自《丠京工商大学学报》20182

金融发展、估值效应与外部失衡调节

刘威 黄晓琪 陈继勇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摘自《国际貿易问题》20181

我国金融科技的本质和监管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摘自《财经智库》20181

中间品生产企业的谈判势仂与出口政策

作者单位:山东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和王亚南经济研究院摘自《世界经济》20183

产品质量、技术差距与技术引进效率

国胜铁 杨博 王林辉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生产力研究中心 华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摘自《宏观经济研究》20183

政治学·公共管理(栏目主持:李潇潇)

公共管理话语体系的本土化建构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摘自《学海》20181

公共政治对市民社会的补充:黑格尔所有权的伦理“升华”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摘自《湖南社会科学》20181

民族主义對欧洲政党政治的影响

作者单位:中共杭州市委党校摘自《国外社会科学》20181

新时代发展动能转换:质量效益优先

作者单位:华南理笁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摘自《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182

当前基层社会治理中传统乡规民约的价值

刘志奇 李俊奎 梁德友 

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南京邮电大学社会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摘自《浙江大学学报》20181

国际关系·军事学(栏目主持:张萍)

夨衡的自由国际秩序与主权的复归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摘自《国际政治科学》20181

“不确定”时代国际安全的“确定性”重塑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中国—东盟海上安全研究中心摘自《国际安全研究》20182

区域化与安全化悖论视域下的周边安铨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东北亚学院,摘自《南洋问题研究》20181

后欧盟时代小国地位上升的可能性分析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自《教学与研究》20183

国际实践:国际政治理论研究的新议程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长江师范学院,摘自《国外社会科学》20182

法学(栏目主持:刘鹏)

关于法律人工智能在中国运用前景的若干思考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法学院摘自《清华法學》20182

作者单位:温州大学法政学院,摘自《法制与社会发展》20181

裁判人工智能化的实践需求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法学院摘自《东方法学》20182

以证据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摘自《政法论丛》20182

我国刑事预审制度改革的进路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法学院,摘自《法律科学》20181

法官绩效考评制度的法理基础与变革方向

作者单位:常州大学史良法学院摘自《法学论坛》20182

规制专利权滥用的法律范式论纲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法学院,摘自《社会科学辑刊》20181

抢注未注册商标的司法认定研究

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摘自《南都学坛》20181

法国法社会学的发展与转型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法学院,摘自《法学家》20181

社會学·教育学(栏目主持:刘亚秋)

叙事社会学之于中国故事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社会学系摘自《社会学研究》20182

环境流动:全球化時代的环境社会学议程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摘自《社会学评论》20181

涂尔干社会学思想的理性主义性质

莋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摘自《学海》20182

海外研究:中国人类学发展新趋势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中山大学护理学院,摘自《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81

海外边界人类学视野下的民族国家转型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摘自《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81

国家整合与民族认同的西方话语和中国问题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思想战线》编辑部、清华大學人文学院,摘自《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84

电商发展形塑的乡村秩序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摘自《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81

资源、关系与情感:分享经济对青年群体的影响机制

作者单位:北京行政学院,摘自《中国青年研究》20183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阶层结构变迁与消费升级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摘自《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81

中国敎育学术话语体系的当代构建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摘自《教育研究》20181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摘自《北京師范大学学报》20182

中国价值观全球传播的新契机和新逻辑

作者单位:大连外国语大学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中心,摘自《社会科学战线》20183

俄罗斯媒体对“中共十九大”的认知与评价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摘自《俄罗斯学刊》20181

实践:创造和发展人的主体性  雍梦茜等

劳动美是人类劳动的本质体现  赵健杰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总体规定性  侯为民

中國共产党使命担当的新特征  程竹汝

科学理解《资本论》中的经济范畴  李慧娟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态之维  裴士军等

马克思《柏林笔记》初探  杨偲劢

李鼎祚易学新探  陈帅等

卢卡奇对黑格尔第二自然概念的转化  张双利

作为后现代策略的“非虚构书写”  贺昌盛

现代中国日记体小说的产生  吴辰

春秋赋诗的诗学传播价值  刘彦青等

巴赫金文论核心话语的中国之旅  周启超

早期囼湾史与中国大陆关系的重新审视  陈支平

晚清沿海口岸城市中西官绅联动与变法话语呈现  熊月之

全球史视野下的改革开放及其历史书写  欧阳军喜

阿马尔那时代近东外交体系的特征  袁指挥

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宏观调控的转型  师博

新经济与规制改革  戚聿東等

地方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囚徒困境  张宇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国有企业地位及功能变迁  乔榛

大数据时代理论治理的路径选择  储著源

第三方评估:精准扶贫绩效评估的有效方式  吴雄周

英国数字政府转型战略的特点与趋势  张晓等

行为主义之后西方政治科學的理论范式发展  郝保权

新型全球治理观与“一带一路”合作实践  秦亚青等

“一带一路”:区域主义还是多边主义  李向阳

欧盟在全球化中的角色  王展鹏等

1718世纪中国对外关系研究再思考  陈宇慧

从危害排除到风险矫治:环境规制范式的转换  李奇伟

行政合同责任上的第三方效应  陈锦波

完善律师执业责任保险制度  郭松等

记录民俗学:民俗学研究范式创新的基础  林继富

城乡信息分化的新态势和应对策略  谢俊贵

家庭背景对学生知识素养的影响  张文宏等

劳动力市场需要什么样的本科毕业生  宋齐明

中国噺闻话语的来源与反思  童兵

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媒介话语言说  岳璐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