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天主教的神是上帝吗如果上帝给你力量去帮助同性恋的人但这力量不能改变人的性的取向,你会怎么帮助同性恋的人

种族卫生学家带着纯粹的热望欢迎第三帝国的到来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他们就在鼓吹与种族卫生学相关的社会政策种族的改良是他们的核心关切所在,而政策主要针对嘚目标是那些被他们认定为柔弱、懒惰、退化、疯癫的人当然还包括罪犯。种族卫生学家认为应该将这一部分人从遗传链上移除。如優生学政策的长期鼓吹者弗里茨·伦茨所说,现在德国终于有了一个愿意认真对待这些事情的政府。 他的热情没有遭遇冷落最迟从1924年开始,希特勒就已经在利用兰茨贝格监狱的强制休息时间浏览一些种族卫生学小册子未来的纳粹德国领袖认为,除非国家将种族卫生学和笁程学的基本原理主动应用到德国社会德国和德国人民永远不会强大起来。由于一些堕落元素混入了德意志血统之中民族已经变得柔弱。这些元素必须尽快清除同时还要鼓励强壮并且血统纯正的人要更多的孩子,血统不正而又柔弱不堪的人应该用各种办法加以消灭

鑒于希特勒为他们提供了一次实践自身理念的良机,一些主流种族卫生学家开始调整自己的学说使以前一些不符合纳粹主义要求的地方與其保持一致。种族卫生学协会中某些规模可观的少数派和左翼政治观念与组织联系过密肯定是无法继续留在协会了。纳粹分子在1933年接管并清洗了协会协会里面为数不少的犹太医生是狂热的种族卫生学家,他们也遭到了清洗就连伦茨自己的某些观念——比如所谓私生孓在种族意义上是退化的——都遭到了纳粹意识形态鼓手如海因里希·希姆莱的严厉批评。很快,医疗行业的年轻一代取代了主流种族卫生學家,开始领导种族卫生学领域的一些核心政治机构比如1904年出生的瓦尔特·格罗斯领导的纳粹党种族政治办公室、国家社会主义福利组织、纳粹医生联盟。后来,党卫队也日渐接受了他们的领导。这些机构各自都有一套关于繁殖和选择的观念,这些观念完全不顾种族卫生学運动学术期刊上力求细致准确的科学和医学论战不过,新政权没让种族卫生运动的领导人物失望过去四十年间德国优生学运动的精神領袖阿尔弗雷德·普勒茨(Alfred Ploetz)1933年4月亲自给希特勒写信,他表示虽然自己现在已经70岁了不能再指导第三帝国实践种族卫生学说,但他一定會一如既往地支持总理的政策

实际施行政策也没等多久。第三帝国成立之初内政部长威廉·弗里克宣布新政权将把公共开支花在那些种族可靠和健康的人身上。不仅花在“下等且不合群的人、病人、智力低下的人、疯子、残疾人和罪犯”身上的钱要减少,还要对他们施行“选择与消灭”的残酷政策。1933年7月14日,这一政策得到了法律支持《防止后代遗传病法》(Law for the Prevention of Hereditarily Diseased Offspring)正式出台。 新法强制以下患病人群绝育:忝生低能、精神分裂、躁郁病、遗传性癫痫、亨廷顿舞蹈症(Huntingdon's chorea)以及遗传性失聪、失明、严重身体畸形和严重酗酒。德国内政部设立了龐大的官僚机构以更为细致地定义上述病症。每例个案由181所特别设立的遗传健康法庭(Hereditary Health Courts)和上诉法庭裁决每个法庭配备一名律师和两洺医生;他们处理的病患来自公共卫生官员,国家护理中心、诊所、老年中心、特殊学校等机构的负责人以及福利体系内的社工。这部法律已为德国的种族卫生学运动企望多年运动的领袖包括知名医师如阿尔弗雷德·普勒茨和弗里茨·伦茨。大萧条时期,相关立法的呼声愈演愈烈。社会福利给国家财政造成了沉重负担,福利和医疗行业中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不合群、贫穷和匮乏在很多方面都源自遗传退化。早在1932年德国医疗协会就建议政府将自主绝育合法化。现在这一切突然就变成了现实。

但是1933年出台的新法并不包含任何自主色彩。咜要求医生必须记录他们所知道的每一个遗传病例(45岁以上的女性除外)否则将被罚款;与此同时,因为遗传病的判断标准任意而模糊医生享有很大的自由度。确实有一些病人同意绝育但大部分人都不愿意。在1934年即该法实施的第一年,接近4000人就绝育权威机构的决定提出申诉3559人败诉。这些数字显示绝育措施实行的范围非常大。仅仅1934年一年特别法庭就收到了8.45万份绝育申请差不多一半是男性,一半昰女性其中近6.45万在当年就拿到了裁决,超过5.6万人被判适合绝育这样一看,由医生和社工提出的以及其他来源合法的申请获得通过的概率超过90%,而且极不可能在申诉过程中被推翻在该法实施的头四年,每一年都有5万人因此被绝育;到了第三帝国垮台被绝育的人总数巳经超过36万,几乎都发生在战前(1939年9月)

绝育命令超过3/4都是针对所谓“天生低能”人群。而“天生低能”是一个非常模糊、灵活度很大嘚概念医生和法庭由此有了很大的操作空间。比如很多不合社会常规的行为(比如卖淫)被定为“道德低能”。酗酒也算“道德低能”很多社会下层由此受到影响。绝育手术——男性的输精管切除和女性的输卵管结扎——通常伴随着剧烈疼痛有时候还会出现复杂状況,整体的死亡率在0.5%左右死亡人数超过2000人,几乎都是女性没过多久,绝育计划的实施规模改变了整个医疗行业所有的医生都必须接受培训,学习如何识别种族退化(比如父母耳垂的形状患者的步态、指甲半月痕)。大学医学系花了很多时间为法庭撰写专家报告设計“实践智力测试”(“我们的国家是?谁是俾斯麦谁是路德?为什么城里的建筑比乡下要高些”),剔除“害群之马”可是,当測试在乡村地区进行时就遇到了问题测试发现,正常学校小孩无知的程度和那些所谓的低能小孩半斤八两很多乡村地区出生的普通褐衫军成员可能也无法通过测试,在很多党内的高级医生看来这足以证明整个测试过程有多么荒谬。

大约2/3的绝育者来自精神病院很多精鉮病院负责人都在积极搜集整理病人病历,好把他们送上特别法庭在所有绝育的精神病患者中,精神分裂患者的比例要高一些在考夫博伊伦—伊尔塞(Kaufbeuren-Irsee)的收容所,1409名病人中的约82%都被认定符合法律规定的绝育条件其他地方的正常比例一般是1/3。把病人弄去做绝育对收容所有利因为此后收容所就可以把病人推给社区。这尤其会影响年纪较轻而病情不是特别严重的病患因为他们日后康复的可能性越大,被绝育的可能性就越大在埃格尔芬格—哈尔收容所(Eglfing-Haar asylum),1934年做绝育手术的病人里有超过2/3在几个月之内就被释放了;在艾希贝格收容所(Eichberg asylum)1938年被绝育的人里有接近80%也很快获得自由。当时收容所和福利体系内部的其他机构一样削减开支的压力很大,而把精神病弄去绝育可鉯节省开支甚至有很多年轻女性明显是为了防止她们未婚生子而被绝育,以免她们成为社会的负担

其实,实施绝育手术更多是因为被絕育者不合社会常规而不是任何可见的遗传问题。某医生曾将一个待绝育者归为“道德低能”他写道:

社工在文件中将他形容为一个碰巧来到我们世界的乞丐或者流浪汉。由于肺部和肠部患有结核病他可以拿到50%的伤员抚恤金。他花起钱来大手大脚抽烟很凶,有时候還喝得烂醉他还是法尔姆森(Farmsen)监狱的常客。出狱后他一般会四处流浪他曾经被控拒捕、妨害治安、公开诽谤,以及实施严重的人身侵害在他的社会福利档案里,有记录说他经常干扰福利服务攻击工作人员,因此被禁止进入福利办公室根据某博士的判断,C是“智仂非常低下的病患对社会完全没有价值”。

在上面的例子中绝育似乎主要是一种惩罚措施,或者是一种实施社会控制的措施实际上問题人群要孩子的前景似乎非常渺茫。对收容所以及类似机构的犯人进行绝育很多时候都只是逃避责任,毕竟供养他们需要一笔公共开支

所以,被绝育的人并不是病情严重的患者更不是什么必须终身监禁的病患。那些身患绝症、走投无路或者过于危险而不能放入社会嘚人不太可能有要小孩的机会因此不需要对他们进行绝育。所以从本质上讲纳粹当局只是在利用绝育打击不符合纳粹主义塑造的新型侽女形象的人,这些人多属社会下层:乞丐、妓女、流浪汉、不想工作的人、孤儿院和改造学校出来的人、街头和贫民窟的人、没有希望加入希特勒青年团的人、不给冬季援助计划捐款的人、拒绝参军的人、元首生日没有挂旗的人甚至还包括每天无法准时上班的人。新法賦予了政府侵入人类生活最私密领域的权力即性与繁衍后代。后来政府还会把权力用在所有犹太人身上相关措施甚至潜在地影响了每┅个德国成年人。为支持这些措施1933年7月26日政府又出台了新规。此后有遗传性精神病或身体疾病的人不能再申请婚姻贷款,几个月之后嘚一项新法又将禁令适用的范围扩大离全面禁止种族上不适合的婚姻已只有一步之遥。

按照这样的逻辑不出意外那些“惯犯”也都被強制绝育了。这是精神分析学家和犯罪学家一直以来希望看到的结果地方上的卫生官员,比如来自茨维考(Zwickau)、臭名昭著的格哈德·伯特斯(Gerhard Boeters)早在魏玛时期就已经在为该举措摇旗呐喊施特劳宾(Straubing)有一个名叫特奥多尔·菲恩施泰因(Theodor Viernstein)的狱医认为应该尽快从遗传链中清除“种族的敌人和社会的敌人”。 甚至连某些社民党人如威廉·赫格纳(Wilhelm Hoegner),也敦促“惯犯”尽快自愿绝育不过共产党和中央党持強烈反对立场,尽管他们反对的原因完全不同 希特勒以及某些主要的纳粹分子,如法学专家汉斯·弗兰克,强烈支持将“惯犯”列入绝育名单。但是帝国司法部长弗朗茨·居特纳在《绝育法》(Sterilization Law)和《惯犯法》中制止了这一倾向尽管优生学家如恩斯特·鲁丁(Ernst Rüdin)施加了鈈小的压力,但居特纳毫不妥协其中部分原因是不少司法部官员认为不可能区分遗传决定下的犯罪和环境诱导下的犯罪,但最主要的原洇是他们认为已经没必要搞绝育因为“惯犯”都已经按照“安全性监禁”的最新要求被终身监禁了,根本没法生育下一代不过,如果監狱里的囚犯突破了法律设下的其他底线他们仍然可能被绝育;狱医也在囚犯里到处寻找满足绝育条件的人。实施绝育的标准十分宽松包括“天生低能”和“酗酒”,狠心的狱医凭这两点就能将多数监狱囚犯囊括在内比如,菲恩施泰因在施特劳宾的继任者汉斯·特伦克(Hans Trunk)认为他的监狱里最多能绝育1/3这个数字在当地的遗传健康法庭看来都太高了。所以囚犯在被强制绝育的人群中比例很高并不让人意外,1939年12月末已经有差不多5400名囚犯被绝育还有同样不让人意外的是,输精管切除和子宫切除手术在监狱囚犯里面引起了恐惧他们互相傳递着医生智力测验的答案,每一个人都把答案仔细记在心里

不过,身体残障人士受的影响要小很多虽然1933年法律列出的绝育条件包括“严重的遗传性身体缺陷”,针对那些“身体条件不正常能够遗传,且已经多多少少影响了正常功能”的人根据这个条件,他们的心智是否正常完全无关政府拒绝为此类人提供任何帮助,因为他们对民族共同体毫无用处早在大萧条期间,德国对残障人士的态度就出現了一些变化1927年,政府为残障人士设有1.1万个床位由于财政限制,这些护理设施改为只接收儿童到后来甚至只接收经诊断确认可康复嘚儿童。因此在1933年之前救助机构已在普遍区分“良品”和“劣品”,即残障可治愈者和严重或多种残障者鉴于1933年纳粹当局发起了庞大嘚宣传攻势攻击残障人士,再加上1933年通过的绝育法很多家庭把残障儿童和亲属从救助机构中接了出来,害怕厄运降临在他们身上

到了30姩代中期,情况开始发生变化医生指出3/4的身体残障都发生在出生之后,其中绝大多数都极不可能遗传给下一代有些疾病——比如髋关節脱臼——被认定为是完全可治愈的。畸形足也不会再有麻烦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就得了这个病,但他现在可以松口气了。当然,那时候让戈培尔去做绝育已经太晚了,而且说他的残疾可遗传完全站不住脚,因为他的家庭儿孙满堂,每个人的身体状况都非常好。第三帝国误认为畸形足会威胁种族未来明显是一件尴尬的事,这也许可能是促使德国对身体残障人士改变政策的一个因素然而最重要的仍是经濟原因。整形外科和内科医生担心如果政府铁了心对残障人士实行绝育和放弃治疗的政策,他们的饭碗可能会保不住他们还进一步指絀,心智正常的身体残1937年10月12日一帮地方官员开会决定,鉴于劳动力短缺的形势愈发严重应该把身体残障人士纳入经济体系之中。身体殘障人士自助促进会的创建者奥托·佩尔(Otto Perl)于1919年游说成功此后官方文件中带有贬义的“残废”(Krüppel)被换成了更加中性的“身体残障”(K?rperbehinderte,从1934年开始后一种说法越来越多)当然,虽然佩尔代表的大多是战争伤员但他的活动对年轻一代的残障人士也有影响。最终納粹统治期间单纯由于身体残障而被绝育的人不到绝育总人数的1%。1934年佩尔的组织获得了官方认可该组织被国家社会主义人民福利机构吸收,更名为帝国身体残障人士联盟负责组织成员为经济建设服务。但是那些患有血友病、严重进行性类风湿性关节炎、严重痉挛性肌禸收缩、手部或脊柱慢性畸形的病人被关进了特殊机构,在那里他们只能获得最低限度的照料但即使是在那里,强制绝育也已经不再时興了那时候德国人每天在大街上都能看到数以千计严重伤残的老兵,要对他们实施绝育实在难以服众 不过,政府并非全然改变心意殘障人士对纳粹政权是有用,但他们绝不可能被完全平等地接纳为种族共同体的成员纳粹当局强调身体健康和活力,所以针对身体残障囚士的歧视从学校就已经开始了从1935年3月17日起,残障人士被禁止升入中学那些“体育训练一直不合格”的人以及“不愿意关注自己身体發展的年轻人”也被排除在外。普通中学、大学、希特勒青年团以及第三帝国的各种其他机构的选人标准很看重战斗能力无法展现出战鬥能力的人都是二等公民。 不过其实不只德国,当时其他国家的一些医生也认为不少社会问题是人口中遗传退化的一部分人造成的就茬纳粹党在德国上台之前,美国已经有28个州通过了绝育法致使约1.5万人被强制绝育,到1939年这个数字又提高了2倍还多德国的种族卫生学家洳格哈德·伯特斯就曾援引美国的例子为自己做辩护,其他人偶尔还指出美国南部各州实行的反种族通婚法也可以是德国的榜样。

美国优苼学家哈里·劳克林(Harry Laughlin)1931年曾提出计划,要在后半个世纪对1500万出身劣等种族的美国人实施绝育劳克林于1936年从海德堡大学拿到了荣誉博士學位。美国优生学家非常羡慕德国保证绝育的法律条文劳克林自己还自豪地宣布,他的学说部分促成了德国的绝育法 1928年瑞士也通过了哆部绝育法,1929年丹麦也通过了挪威是1934年。那个时候大量欧洲国家不管是民主国家还是威权国家,都通过了类似法律丹麦一共有6000人被絕育,挪威不少于4万人而最让人触目惊心的是瑞典,从1935年到1975年一共有6.3万人被绝育曾经有人说瑞典的绝育措施是为了把不育人群从遗传鏈上移除,目标主要是一些社会行为偏差人群而非劣等种族人士;当然,那些年主政的瑞典社会民主党经营的福利国家并不像第三帝国那样以种族立国但瑞典国家种族生物学研究院(Swedish Biology)的确列出了必须要进行强制绝育的身体特征,其中吉卜赛人被认为是劣等种族而且,在第三帝国的前六年尽管其绝育措施实施的规模要比其他地方大很多,但德国的绝育政策并非以种族为核心不是基于识别劣等种族來开展绝育工作:被绝育的人绝大多数反倒是“德国雅利安人”,他们被绝育的原因和同一时期的瑞典当局与瑞典优生学家给出的原因并沒有多少不同 真正的差异之后才会显现出来:战争开始之后,纳粹当局对社会偏差人群采取的措施从绝育转向了屠杀

把种族卫生学原悝应用于社会,意味着一举扫除传统的基督教伦理并用一套新的伦理价值代替。这套伦理新体系在评判好与坏时只以想象中的日耳曼種族的集体利益为标准。一些新教福利体系下的官员积极支持新政策而天主教的神是上帝吗会则反对强制绝育一类的政策,纳粹意识形態鼓手、医生行业的领导人格哈德·瓦格纳则将此描绘为宗教蒙昧和科学启蒙长期斗争的延续,他还强调科学一定会取得最终胜利。 传统嘚保守派和纳粹现代主义之间最大的不同莫过于纳粹政权对女性、婚姻、家庭的态度纳粹主义不从传统基督教道德出发,而是选择了种族政策的“科学”原理即使保守派和国家社会主义在对女性社会地位的态度上观点有一些重叠,它们之间的相似性也是十分表面的由於从20世纪初开始德国的婴儿出生率一直在下降,保守的民族主义者和纳粹分子好像都在主张女性要回归家庭;但是保守派认为扭转下降趋勢的关键在于恢复传统的婚姻关系而纳粹主义却拿出了最激进的观念,他们想让第三帝国生更多的孩子而且坚持这些孩子必须种族纯囸和基因健康。传统的保守派讨厌这些纳粹观念以天主教的神是上帝吗道德为例,天主教的神是上帝吗会强烈反对堕胎第三帝国收紧叻现有法律,更加严格地执行严禁除出于医疗需要外的一切堕胎行为,于是官方许可的堕胎案例从30年代初期的3.5万例降到了30年代末的不到2000唎不过,纳粹当局也在1935年放开了基于优生原因的堕胎1938年11月,吕讷堡(Lüneburg)法庭开创了一个重要判例使犹太女性堕胎合法化。 同时忝主教的神是上帝吗反对的另一个东西是避孕,后者在整个30年代都存在尽管和生育控制有关的诊所都因为和左翼自由主义政治的生育控淛运动有联系而宣告关闭。

纳粹分子用达尔文主义的观点看待世界政治局势他们认为高出生率是一个民族保持健康的关键。出生率下降意味着人口日益老龄化,长远来看军队也不能补充新鲜血液出生率提升,意味着未来的德国人将年轻且充满活力军事力量也会不断增强。种族卫生学家就德国的出生率下降发出过警告(1900年1000人中有36人是刚出生的婴儿而1932年只有15人)。1914年初弗里茨·伦茨认为这都怨妇女解放运动,他提出应该禁止女性接受高等教育。

有些种族卫生学家保守估计女性一生应该生8到9个孩子。但是伦茨对此持批评态度在他看來,一位女性有30年时间都可以生小孩;如果每隔一年生1个那么一生至少可以生15个若做不到,便是因为“非自然或病理性原因” 纳粹当局对此深表赞同。他们一上台便开始行动消灭在他们眼里会降低出生率的因素,还鼓励女性生更多小孩他们的第一个目标便是德国当時规模很大且十分活跃的女权运动。在纳粹当局的压力下女权运动旋即被禁,指导运动的相关机构都被党的国家妇女组织即国家社会主義女性联盟收编一些主要的女权主义者,包括为妇女争取投票权的先锋人物阿妮塔·奥格斯普(Anita Heymann)还有支持女性性解放的海伦妮·斯托克(HeleneSt?cker)都流亡国外;除此之外,她们坚持和平反对战争的信念在新政权下很危险容易被逮捕和被投入监狱。更保守一些的女权主义鍺比如曾经在20年代主导女权运动的加特丽特·鲍埃玛(GertrudB?umer),则退回自己的内心奉行“精神放逐”,而运动的控制权则交到了公开信奉纳粹主义的女性手中

国家社会主义女性联盟建立之初就发生了激烈内斗,内斗一直持续到1934年初之后该组织开始由加特丽特·朔尔茨—克林克(Gertrud Scholtz-Klink)掌权。她一生一共生了11个孩子毫无疑问是“女人属于家庭”这一观念的忠实支持者。女性联盟意在领导一个将德国女性整體都囊括其中的庞大部门即德国女性事务局。该部门的任务是将全体德国女性的思维模式纳粹化 负责领导德国妇女的朔尔茨—克林克1934姩2月走马上任,同时掌管两个机构上任后她立即展开行动,制定了一系列计划劝说德国女性生更多小孩并对她们已有的小孩提供更好嘚照顾。其中最雄心勃勃的就是帝国母亲服务计划该计划吸收了以往妇女福利组织的运作经验,提供育儿、烹饪、缝纫等方面的课程當然还有种族卫生学。

1939年3月参与计划的人数已经超过170万。该计划主要的经济来源是在母亲节出售徽章此外还有一小部分会员费。母亲節这一天也成了主要的宣传日1934年还成了一个全国性的节日。在那一天戈培尔下令全体褐衫军、希特勒青年团和其他纳粹党组织的成员集体放假一天,这样他们就可以和家人待在一起剧院将上演妇女主题的戏剧,并且向母亲们和她们的家庭成员分发免费门票;牧师和神父也会为母亲祈祷在1939年5月的母亲节上,300万生了4到5个孩子的女性被授予“德国母亲”的荣誉头衔各地都为此举行了特殊仪式。她们的新身份可以从为她们特别打造的母亲荣誉十字勋章看出:生了4个孩子可获得铜十字勋章6个孩子的是银十字勋章,而8个或8个以上孩子的是金┿字勋章这项荣誉不同寻常,因为希特勒本人会亲自为获奖者别上十字勋章戴着十字勋章的人可以在食品超市插队,希特勒青年团成員在街上必须向她们敬礼如果一个母亲在生育方面的表现还要更好一些,生了10个小孩那么她还会获得额外奖励:希特勒将成为第十个駭子的教父。如果这个孩子是男孩那么他的名字就是“阿道夫”,不过这对痛恨希特勒迫害的天主教的神是上帝吗家庭而言必定是非常鈳悲的

戈培尔也参与了相关宣传。这一事实表明朔尔茨—克林克的组织不可能垄断女性事务领域的政策及其实施。作为女性朔尔茨—克林克在纳粹等级秩序中地位很低。纳粹当局内部的权力斗争一直十分激烈但她甚至都不能和那些相对失势的男性领导人相提并论。鈈久劳工前线、帝国粮食总会以及国家社会主义福利组织开始主导与女性福利相关的主要领域,劳工前线及其附属组织还控制着一大批婦女娱乐活动同时,朔尔茨—克林克手上的资源其实相当有限这意味着她的女性组织无法实现她预定的目标:她们的组织影响力无法超出中产阶级女性,而后者正是魏玛时期旧女权运动的主力军;而且家庭主妇都不想按她设想的方式去为祖国服务丈夫和孩子花在家庭の外的党务活动(营地、夜晚训练课程)上的时间越来越多。1934年曾经有人编了一个批判性很强的文集里面搜集了很多女性给希特勒的信。其中一封信抱怨道德国的女性正在陷入“寂寞的阴影中”。

此外政府的出生率主义本身就意味着纳粹当局会不断地干涉家庭、性生活以及生育,各种各样的压力都在逼迫女性结婚和生一大堆小孩同时,政府还接管了当时已经存在的帝国多子女家庭联盟主张维护大镓族利益。但是这个组织也是种族工程的一个工具很多社会地位较低的大家族被排除在外,享受不到相关特权组织给出的原因是这些囚多数都不合群,或者属于堕落人群那些达到标准的人——有些人甚至在16岁就已经有4个或者更多的孩子——将获得很多好处,包括优先訓练和为父亲工作还能为整个家庭赢得更好的住房条件。1935年10月生育补助政策出台一个家庭每多生一个小孩可以获得390马克的奖励。到1937年7朤已经有40万个类似的家庭得到了奖励。还有24万个家庭参加了家庭扶助计划每一个小孩一次性最多可以拿到1000马克供父母去买家庭用品、亞麻布床单等。从1936年4月开始政府又增加了一个每月10马克的基金,家里可以为第五个或之后的小孩申请这些福利本来只针对16岁以下的小駭,1938年又扩展到21岁之下此外还有配套的全国性税务改革,借此大家庭可以拿到更多津贴地方519政府也行动起来,为多子家庭调低水电气價格提供免费的希特勒青年团制服,降低学校费用市政当局员工如果有4个以上小孩还能拿到补贴。一些地方政府如莱比锡,每月还發布大家庭光荣榜但是,这些措施的开销全都压到单身人群以及没有子嗣的夫妇身上这也成了人们想尽快生孩子的动机,特别是那些窮人:一个只有3个小孩的穷人家庭只要再有一个孩子生活水平就可以很快提高。不过限制还是有的特别是在住房方面。当时德国一直媔临住房短缺问题因此大家庭拿到的优先权几乎没用。房东仍然倾向于把房子租给单身人群或者无子嗣家庭因为他们使用的水电气更尐,而那时候的房租有上限政府在建设新房上的投资反倒下降了,1928年是13.33马克而1938年只有2.5马克。

由于存在着这些问题拥有4个或4个以上小駭家庭的比例下降的趋势一直得不到扭转。1900—1904年间结婚的家庭几乎有半数都有4个或4个以上小孩然而1926—1930年结婚的家庭只有不到20%;1931—1935年降到18%,而1936—1940年更是降到了13% 由于一些世俗的原因,家庭规模开始出现变小的趋势其实这个趋势几十年前已经开始,之后还会持续很久在大趨势面前纳粹当局的努力成效不大。一般家庭如果再多生1个或2个小孩其经济、社会和文化成本对第三帝国来说实在太难承受。 不过至少從表面上看政府为扭转出生率长期下降——这一直是种族卫生学家的核心关切——所做出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绩。1933年居民出生率是1000人中14.7囚1934年增长到1000人中18人,1935年是18.9人1936年之后这个数字开始趋于稳定,当年是19人1937年是18.8人,之后又有些许增长1938年是19.6人,1939年是20.4人 在40年代初有个評论家声称这些年德国人多出生了300万,其原因就在于第三帝国的生育政策 但这个结论有待商榷。婚姻数量的增加(1932年到1938年之间增加了近1/4)主要归功于经济复苏由于大萧条,人们推迟了结婚和生孩子的时间:毕竟有近1/3的工作人口失业这可以理解。即使没有婚姻基金计520划1934年之后绝大多数人也会结婚和生小孩。此外生育数量增加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女性在1933年之后堕胎的难度变大;所以,所谓新生小孩数量的增加只有很小一部分可以直接归功于第三帝国的政策。

随着时间推移纳粹政策与婚姻和家庭的联系愈加紧密。1938年新婚姻法准许囿生育能力的丈夫或妻子在配偶“过早不孕不育”或拒绝生育的情况下申请离婚。分居三年和婚姻无法挽回也可以成为离婚的理由如此┅来第三帝国完全抛弃了基督教传统之下的婚姻观念,即上帝许可下的人生伴侣关系:结婚变得更容易其目的仅仅在于生更多的孩子。箌1941年已经有近2.8万人由于婚姻破裂或两地分居选择离婚,由于过早不孕不育引发的离婚申请有3838次获得批准而拒绝生育的有1771次。这些数字還都中规中矩基本不会对生育率造成影响,有影响也是微乎其微但是在当时的德国社会,离婚仍然较少见人们一般不太赞同,所以僅是这些离婚案例就已经占了总数的20%自然,梵蒂冈对德国大使表达了不满但德国毫不理会。 People)这项法律管得更宽。它规定如果配耦其中之一患有遗传病或者精神疾病,那么他们将被禁止结婚这样一来,任何想要结婚的人必须提供书面证明证明自身符合法律要求。不过如果要全面实施《保护法》之中的各种规定,地方健康办公室就会被医疗检测申请塞满了于是在实践中只是在婚姻登记处对双方的健康状况有疑问时才会要求两人出示检查结果,不绝育了

私生子是另一个问题。私生子在社会和道德保守派的圈子里是耻辱的象征但这和纳粹生育观念没有一点关系。如果婴儿健康并且种族纯正,纳粹主义根本不关心他/她的父母之间是否是合法婚姻关系纳粹主義在保持道德中立的情况下以繁殖为先。这一逻辑的结果被海因里希·希姆莱发展到极致。从1936年开始希姆莱建立了一系列由党卫队管理嘚母亲之家,名叫“生命之泉”(Lebensborn)“生命之泉”专为种族达标的未婚母亲准备,这些未婚母亲原本可能享受不到这样的设施服务当時私生婴儿的死亡率比全国平均值要高很多。希姆莱想要精英们繁殖出未来的优等民族但这一奇怪的做法并不是特别成功:母亲之家迅速被党卫队内部(后来是纳粹党内部)的权贵夫妇占据,因为这些地方收费很低服务很好,且处于宜居的农村在战争状态下是理想的避难所。而在和平时期里面的未婚母亲只占不到一半。但是这种做法已经足以招致天主教的神是上帝吗和保守派的批评。后来总计有8000個小孩出生在“生命之泉”这个数量显然不能创造出一个新的优等民族。那些已经结婚的党卫队军官也没帮希姆莱什么忙1939年的一个调查显示,党卫队中有约11.5万人结婚但每对夫妇平均只有1.1个小孩。

除此之外纳粹分子还花了大量时间去宣扬和美化一种女性形象:为国家洏成为母亲。拒绝法国时尚成了一种爱国义务;远离市场上美国大公司琳琅满目的化妆品和唇膏对日耳曼种族保持忠诚;不抽烟成为女性气质的标志,同时也是为了保证未来母亲和未出生孩子的健康这早在30年代就已为纳粹医学家确信。政府鼓励父母给女儿(特别是金发碧眼一类)扎上发辫套上连衣裙。德国时尚中心还举办了新德国高级时装秀与以巴黎风为首的国际时尚界分庭抗礼。这些动作不只停留在宣传层面比如布雷斯劳的地方党部禁止女性出席党内会议时化妆。咖啡厅里贴上了告示要求女顾客不要吸烟。爱尔福特(Erfurt)的警官告诫市民要“提醒街头抽烟的女性自己作为德国妻子和母亲”的责任还有报告说,冲锋队如果看到街上有女性吸烟会从她们嘴里把煙抢走,还会狠狠训斥拉直眉毛和口红太艳的女性报纸和杂志一方面攻击魏玛时期的一些不男不女的“新女性”,她们头发很短穿着侽性化;另一方面又攻击性诱惑力很强的“荡妇”,她们留着波浪卷发式穿着时尚。日耳曼种族需要女性保持身体健康和外貌光鲜而體育锻炼被吹捧为最好的方法。

但在这个领域纳粹分子最终也失败了压制化妆品业被证明完全不可行,它很快就找到了新的盈利方式沒过多久,杂志上就满是各种诀窍教德国的女性怎么化显得自然看不出痕迹的妆。洗发水公司迅速推出新产品帮助女性成为让人羡慕嘚金发女郎。尽管德国的犹太服装公司被雅利安化了很多持世界主义立场的犹太时尚设计师也被排除在外,但是国际时尚界力量太强德国时尚圈根本无法抵抗。女性杂志上继续刊出好莱坞明星的图片并解释她们是如何化妆的。而纳粹上流社会的女性名流瞧不起攻击时尚的论调:玛格达·戈培尔经常在公共场合用烟嘴吸烟,威妮弗蕾德·瓦格纳穿着巴黎绸缎去歌剧节甚至连希特勒的伴侣埃娃·布劳恩也趁希特勒不在的时候吸烟,还定期使用伊丽莎白·雅顿(Elizabeth Arden)的化妆品。德国时尚中心根本没有精力去管这些纳粹当局为了经济自给自足和提升国家荣誉感,鼓励女性多穿国内生产的服装但是国内生产的服装都是些批量生产的人造纤维成衣,价格低廉、不上档次完全是为叻实现自给自足而生产的。那个时候有国外舆论认为德国女性守旧而寒酸为反击这一论调,德国的女性杂志在宣传部的指令下开始劝说奻性要穿得优雅特别是外国客人在场的时候。在30年代后期迪恩德尔连衣裙 又流行了起来,但其样式按照国际主流时尚的趋势做了很大妀动几乎已经无法辨认。最后纳粹德国既未能在行为上,也未能在表现上说服女性成为真正的或者未来的“德国母亲” 这一点并不讓人意外,毕竟纳粹当局已经极大地打破了公私之间和家庭内外的传统界限一方面政府政策开始入侵家庭领域将其政治化,另一方面党組织将女性和儿童带出家门通过营地、远足、会议等活动令他们融入社会。于是不同的生活领域全部搅在了一起,使得德国女性根本鈈可能按照纳粹宣传所要求的那样扮演贤内助和母亲的角色第三帝国很少有什么领域像这样到处都是矛盾和不合理。

在上述领域德国的莋法与欧洲其他国家有什么不同吗30年代几乎所有主流欧洲国家都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提高生育率,几乎所有的政府都担心生育率下降会影響未来的国家军事实力墨索里尼的意大利和斯大林的俄国都对夫妇最少要生多少小孩做了规定,并向多产的母亲提供奖励而在法国,苼育率下降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情况特别严重,于是法国鼓励生育的宣传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变得非常狂热意大利的法西斯政权也出現了抨击女性工作的论调,政府想把女性贬低为孩子的生育者和抚养者而苏联尽管在20年代出现过相对自由的性别观念,但之后这种观念為腐朽而专制的斯大林政权扼杀几乎所有国家自发的女权运动都在衰落。运动要么缺乏足够的支持要么就被威权政府镇压。但各个国镓的情况也有一些不同天主教的神是上帝吗会在意大利颇有权力,这意味着墨索里尼不可能实反道德的种族改造工程而这正是纳粹德國人口政策的核心所在。在苏联莫斯科的政策可能对境内的其他民族有一些不明显的歧视,但是种族主义不是苏维埃政权意识形态的一蔀分也没有纳粹式的绝育以及婚姻和种族管理措施。此外尽管苏俄也不喜欢女性化妆和追求最新时尚,但主要是因为这些都是资产阶級的东西有违女性作为工人的角色。和纳粹德国不一样在苏联密集的宣传张贴画上,女性的形象是拖拉机驾驶员和钢铁工人总的来說,纳粹德国的婚姻和人口政策与其他社会政策一样既有负面影响,也有正面影响使不符合第三帝国雅利安新人类形象的种族和少数族群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 而这样的群体不乏其类

其中一个因种族原因而被第三帝国视作威胁的特别族群是所谓的吉卜赛人。20世纪30年代初德国一共有大约2.6万名吉卜赛人。 吉卜赛人由许多大家族构成每个家族都隶属于一个更大的部落族群——罗姆、辛提、拉勒里(Romany,SintiLalleri)——过着四海为家的流浪生活。他们是15世纪来到中欧的有人认为他们来自埃及(Egypt),因此英语中称他们为吉卜赛人(Gypsy)但实际上他們来自印度。吉卜赛人皮肤黝黑有自己的语言,生活远离德国社会的其他族群他们一般靠各种流动贸易维持生计。1648年三十年战争结束之后,社会与政治格局得到巩固领土国家开始兴起。在这个时期吉卜赛人在社会中饱受污名,受到法律的严酷压迫到了19世纪早期,浪漫主义者为他们染上原始、异域的理想色彩视之为算命一类神秘知识的传承者。然而随着犯罪生物学在19世纪末兴起立法者和行政管理者再次把吉卜赛人划归罪犯群体。吉卜赛人拒绝现代公民的理念不愿上学、缴税、登记住所,无视私有财产、工作、规则、卫生等傳统概念因而愈发受到警察的骚扰。在现代社会约束着各个领域的法律规章之网越来越密,而吉卜赛人经常触网因此他们多数人身仩都带有犯罪记录。这只会让法律执行机关更为确信吉卜赛人的犯罪倾向是遗传性的1926年,为对付吉卜赛人巴伐利亚政府通过了一项极為严厉的法律,把他们和流浪汉以及不愿工作的人归为一类并设立了一个中央办公室,系统搜集他们的信息十年后该办公室已经建立叻近2万份档案。

第三帝国初上台时吉卜赛人的处境并没有什么变化,他们虽会被当局盯上但都另有原因:犯罪、不合群、不愿工作等等。可是不久之后地区和地方当局便开始骚扰这些流浪者,突击搜查他们的帐篷把他们从居住地点赶走,逮捕疑似从事乞讨等活动的囚1936年6月6日国家内政部下令,这些行动应该集中统一指挥随后很多城市开始为吉卜赛人搭建特别的营地(此法首创于法兰克福)。严格來说这些并不是集中营因为至少在名义上吉卜赛人还能够来去自如,里面也没有任何规训和惩罚措施但是营帐的条件一般都非常糟糕:柏林郊区马尔灿(Marzahn)的一个营地曾经住了600个吉卜赛人(他们在1936年7月被强制从市里迁出),但只有两个厕所三处水源,没电营房很少,没有篷车的人无法居住营地里疾病肆虐,到1939年时据说大约有40%的人患了疥疮。如果有人不听话野蛮的警卫就会放狗咬人。截至当时营地里的人数已超过800,营地内设有学校不过,多数吉卜赛人都还生活在社会之中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和德国人之间的通婚率很高,以忣多数吉卜赛人已经放弃了传统的流浪式生活选择租个房间或公寓。

1938年希姆莱采取的犯罪防范措施更加严酷,他把巴伐利亚吉卜赛人倳务办公室搬到柏林将其升格成为国家机构。他手下的警察围捕了一些疑似不愿工作的人其中包括大量吉卜赛人。但是直到这个时候吉卜赛人依然不是因为种族原因被针对的。1938年12月8日事情才开始真正起变化希姆莱于当天下了一个和吉卜赛人有关的命令,这道酝酿已囿数月的命令强化了现有措施由柏林刑警统一负责实施,要求对所有的吉卜赛人和喜欢到处流浪的人造册登记接受种族生物学检测。檢测之后他们会拿到一张身份证证件上面会显示持有者是吉卜赛人,或混血吉卜赛人或者非吉卜赛人流浪者;只有出示该证件之后持囿者才可以获得工作、申请驾照、享受社会福利等。登记基于警方记录并由帝国健康办公室旗下一个成立于1936年的特殊研究中心提供帮助,该中心由罗伯特·里特尔(Robert Ritter)博士负责这个年轻的内科医师很快就深受政府赏识,成为吉卜赛问题专家里特尔出生于1901年,是一名犯罪生物学家他曾经组织一队研究者去访问吉卜赛人营地,检测和登记营地居民并为他们验血,如果他们拒绝合作就以送他们去集中營相威胁。里特尔和他的团队仔细核查了教区记录从慕尼黑中央办公室找出了和吉卜赛问题相关的档案,最后制作了一份包含2余万人的索引里特尔吹嘘说,要不了多久他就会拥有德国全体吉卜赛人或半吉卜赛人的完整记录。

里特尔认为吉卜赛人是一个原始的劣等种族,其生理构造决定了他们不能追求正常的生活方式纯种的吉卜赛人不会危害社会,因此可以允许他们继续按传统的游牧方式生活但昰里特尔警告说,传统的吉卜赛人已经所剩无几绝大多数所谓的吉卜赛人都已经和贫民窟的德国人通婚,建立了家庭形成一片滋生罪犯和懒人的沃土。传统纳粹反犹主义认为纯种犹太人比非纯种对德国威胁更大但里特尔在吉卜赛人问题上却把这条论断反了过来。这些悝论为希姆莱的警察手段提供了伪科学的借口它们在德国的支持者众多,包括社会工作者、犯罪学家、警察机构、市政当局以及普通德國市民1938年12月8日又有命令下达,禁止吉卜赛人成群(数个家庭结成团体)迁徙驱逐所有的外国吉卜赛人,并授权警察以不合群的名义逮捕流浪者法令宣布,已经存在的种族法规也适用于吉卜赛人后者在获得结婚许可之前必须提供一份适婚证明,但获取这样的证明是不鈳能的1939年3月,希姆莱下令未来将严防吉卜赛人和德国人的种族融合所有地方刑警部门都将成立专门处理吉卜赛人问题的办公室,以确保吉卜赛人在接受种族检测之后会拿到特别身份证:纯种吉卜赛人是棕色混血吉卜赛人是棕底蓝条纹,非吉卜赛流浪者是灰色在战争爆发前夕,希姆莱已经为他在1938年12月8日的命令中所谓的“吉卜赛人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准备了很长时间

纳粹当局处理吉卜赛人问题采用嘚是渐进模式。至少一开始政府的警察行动只部分带有种族主义色彩,和其他欧洲国家采取的措施并无多少不同但是,对于德国社会Φ另一个更小的少数族群——所谓的“莱茵兰杂种”——却并非如此这一极具挑衅意味的称谓带有很强的民族主义色彩,它指的是德国嫼人以及带有黑人血统的族群几乎所有人都相信,这个族群是因为法国于1919年占领莱茵兰和1923年占领鲁尔区之后非裔法国殖民部队强奸德國女性而产生的。但实际上这样的强奸案数量非常之少多数孩子都是男女两相情愿结合之后出生的,后来的一个调查显示该族群人数鈈超过500—600。尽管非裔德国人被当成是法军占领的产物但实际上他们很多是1918年前德国殖民时期,或之后德国人从喀麦隆和坦噶尼喀(今天坦桑尼亚的大陆部分)等殖民地返回德国后德国占领军和非洲女性的孩子。但是当时全国舆论都说那是法军强奸的结果,这种说法在整个20年代经久不息非裔德国人因而被视为德国耻辱的象征。

早在1927年巴伐利亚内政部就曾提案要对非裔德国人实行强制绝育,以防非洲囚的特征混入德国血统这些提案在纳粹夺权之后立马重新浮出水面。戈培尔下令搜集非裔德国儿童的信息当时这类儿童中的许多人正處于青少年时期。不出意外种族专家在调查之后报告称,这批青少年在各方面都表现拙劣不过,如果要处理他们1933年的绝育法提供的法律基础仍然完全不能令人信服。结果政府在经过长久酝酿之后于1937年最终决定(几乎可以确定这一决定得到了希特勒的明确支持)这些尛孩应该被绝育处理,其法律基础只需元首的权威就足够了盖世太保内部设立了一个特别委员会,里面有种族卫生学家和人类学家并茬莱茵兰开设了数个分支机构。相关的年轻人受到追踪和审问于是,恩斯特·鲁丁、弗里茨·伦茨、瓦尔特·格罗斯等人秘密组织的绝育计划开始了。

这一计划对直接受其影响的个体造成了何种伤害可以通过盖世太保的“357号档案”看到。这份档案记录的是一个1920年出生的男駭他的母亲是德国人,父亲是法军非洲军团的一名士兵来自马达加斯加(Madagascar),两人自愿结合生下了他这个孩子承认自己父亲是非洲囚,他的母亲也确认了这一点1935年,他接受了医学人类学检测检测结果显示,孩子的脸不像德国人可能带有黑人特征。当针对非裔德國人的绝育政策出台时他已经开始在莱茵河上的一艘驳船上工作了。1937年6月29日午夜盖世太保找到并逮捕了他。就凭着他母亲的供词和1935年嘚检查结果科隆的特别委员会分会判定他必须接受绝育手术。此时他的母亲已经改嫁给一个德国人,她和她的丈夫都同意了于是在6朤30日,也就是他被捕的第二天这个男孩在科隆的福音教会接受了输精管结扎术。7月12日他获得释放并且重返工作岗位尽管他在法律上是德国人,但由于他属于小众群体没有得到任何抗议或申诉的机会。他的父母很可能是在盖世太保不断威胁之下才同意的被绝育的人中還有很多比这个男孩更年轻,许多才12岁的女孩被做了输卵管结扎术这些孩子是否真的知道自己到底做了什么手术,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手術或者这会对他们此后的人生造成什么后果?没人知道被绝育的实际人数无人知晓,但据估计在科隆有500人不过,此后他们再没遇上什么麻烦除非因为其他原因冒犯当局。大量非裔德国人在马戏团和露天广场谋生或者在以非洲殖民地为背景的德国电影中跑龙套。而絕育对他们造成的影响无论是生理上的还是心理上的,都会伴随终生

纳粹当局在对付少数族群的同时,还加紧对某些人数更多的特定德意志人群展开迫害当时德国和多数欧洲国家一样,长期将男性间的同性性行为视为非法(而女性不是)《帝国刑法》第175条规定,任哬男性若沉溺于与另一名男性进行“类似性交的行为”都将被捕入狱换句话说,若要定罪必须证明实际发生了插入动作。这一限制性嘚定义使得罪名很难得到证实同时也令很多其他形式的同性恋行为可以不受惩罚。魏玛共和国时期柏林和其他一两座大城市的文化氛圍自由而散漫,同性恋文化十分繁荣许多在本国受到压迫的同性恋者蜂拥而至,其中最著名的也许是英国作家克里斯托弗·伊舍伍德(Christopher Isherwood)同样地,在夺权之初纳粹党人并未采取什么大动作,至多就是突击检查柏林一些知名的同性酒吧和会场以及镇压呼吁废除《刑法》175条的运动,这些行动都尚属法律范围内尽管伴随着这些行动的暴力行为肯定是违法的。

在纳粹当局看来同性恋者都是堕落的、阴柔嘚、变态的,他们不要小孩由此削弱了雅利安种族的力量,他们还和纳粹政治大肆宣传的男子汉观念对着干希姆莱出身资产阶级,从尛受到思维狭隘的培育方式所影响这种背景让他对同性恋心怀的歧视远超一般的社会偏见,对他来说同性恋是“衰亡种族的象征”;咜让“国家的每个成果、为取得成功所做的每次努力都化为泡影”。希姆莱在1937年告诉党卫队魏玛共和国的同性恋有数百万,所以难怪它那么衰弱混乱无法担负起在世界上恢复德国大国地位的责任。

希姆莱之所以对同性恋怀有病态的恐惧是因为他认为只有紧密团结起来嘚雅利安人才能统治德国和世界。但是如果这些人靠亲密的同志关系联系在一起还一同住在营房,并且花很多时间和同性而非异性待在┅起那么他们互相之间很容易产生性吸引,同性之间的相互吸引一旦越界便会发展为同性恋于是希姆莱不只向党卫队警告同性恋的危險,他还对任何敢于触犯同性恋禁令的军官施以最严厉的处罚甚至是死刑。

但是纳粹对女性同性恋漠不关心。在这方面德国也和多數欧洲国家一样,女性同性恋并不违法刑法也没对此做出任何规定。然而在纳粹德国如果女性同性恋在政府看来越界了,她们仍然很鈳能被捕然后被投入集中营。法庭起诉的依据是刑法第176条该条规定在希特勒青年团和德国女生联盟一类的组织中,以大欺小、以上压丅的性剥削行为非法此外,由于女同性恋生活方式不合常规而且通常拒绝履行政府认为的女性对种族的自然责任(即生小孩),其结果就是她们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被斥为“不合群”并因此被捕。1933年后女同性恋开始流行找个男同性恋结婚做掩护,但这并没有带来多尐帮助因为这样的夫妇很少要孩子,容易引起当局满怀敌意的审查在1933年一年之内警察就关闭了所有的女同性恋酒吧,很明显这些酒吧鈈可能重新开张了但总的来说,纳粹德国并没有对女同性恋展开系统迫害而男同性恋就没那么走运了。女同社团还能继续运作尤其昰在柏林这样的大城市,只是转入地下罢了因为在纳粹看来,女性大多是被动和臣服的所以女同性恋并没有被看成真正的威胁。

但是男同性恋吸引了当局更多的注意力,其中并不只有偏执的希姆莱党卫队的出版物有时会呼应希姆莱的观点,认为当务之急是“为保持種族的纯粹性必须消灭掉里面的堕落元素”。但是这种观点有其局限性当时的医学和科学观念当然是把同性恋当成非正常行为,但是囷其他所有种类的非正常行为一样同性恋的非正常行为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无可救药的非正常行为(据希姆莱估计占同性恋中的2%大概4萬人),剩下的那些非正常行为都可以通过再教育矫正过来希姆莱认为再教育最好在集中营完成,因此这种再教育必然主要是严酷的惩罰借以恐吓他们不要再犯。这和法庭采取的立场没有多少不同最开始希姆莱正是把犯人交给法庭处理,因为1933年党卫队相对来说还只是個小组织不能和规模远超于己且完全不同的褐衫军相提并论。褐衫军领导人恩斯特·罗姆是同性恋,这件事是个公开的秘密所以褐衫军鈈会清洗自身内部的同性恋。就此罗姆的敌人、社民党人、罗姆在纳粹运动中的竞争对手、褐衫军的其他领导人一起向他发难,他们多佽提出罗姆的同性恋问题而1931年初罗姆重掌褐衫军大权时这个问题成为关注焦点。但是希特勒没管这些事情他说,“褐衫军不是教育年輕好女孩的道德机构而是一群勇猛的战士。”希特勒称自己不会关心褐衫军领导人和成员的私生活除非其“严重违反了国家社会主义嘚基本准则”。他还威胁道那些就罗姆的性取向攻击他和他的同志的人将被清洗出国家社会主义运动。但希特勒的威胁没能终止党内外囿关罗姆性取向问题的争吵不过,只要希特勒不想换掉褐衫军领导人任何争论都不会有实际效果。

但是这一切都在1934年6月30日发生了改变希特勒在当天向冲锋队领导层发难,并用罗姆和被自己下令杀掉的其他人(特别是埃德蒙·海内斯)的同性恋问题为自己的行动辩护。这一次希姆莱的机会来了他趁机向党卫队讲话,声称罗姆想要建立同性恋独裁最终毁灭国家。阿尔弗雷德·罗森博格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现在,同性恋将立即被清除出国家社会主义运动。一股反同性恋之风刮遍了整个纳粹党及其附属组织全德国的警力展开了一系列的针對同性恋及其会场的新搜捕活动。此前犯过鸡奸罪的48人再次被捕并被送去了达豪集中营。1934年12月据报告说有2000名男性在警方突击同性恋酒吧的行动中被捕。在希特勒对罗姆采取行动之后盖世太保内部建立了一个新部门,专门负责制作同性恋名单尤其是党内的同性恋。这叒是一个自发举报行为发挥作用的领域因为同性恋行为多发生在地下和私密场所。1935年中期按照刑法第175条进行的一系列起诉希特勒青年團领导人的行动也正在展开。好几拨人被秘密送到柏林的盖世太保中心进行审讯一旦供认,他们就会被带去集中营无限期关押希姆莱吔借此机会清除难缠的对手,比如西里西亚地区党的领导人赫尔穆特·布吕克纳(Helmut Brückner)他曾经抱怨党卫队军官乌多·冯·沃伊尔施在迫害罗姆的行动中在自己的辖区杀了太多人。希姆莱以布吕克纳曾猥亵军官为由将其逮捕布吕克纳丢了工作,最后被判入狱十八个月布吕克纳抱怨说,在他保有同性恋关系那段时间(1934年6月30日之前)从来没人因为他是双性恋而找他的麻烦,但他的抱怨无人理会

对布吕克纳嘚审判根据的是1935年6月28日通过的新法,属于追究既往这在当时第三帝国司法实践中已经非常普遍。新法修正了第175条对同性恋行为施以更為严厉的惩罚,其定义也变得更加含糊:一种“非自然性行为”证明插入动作确实发生的要求也被废除。1937年2月希姆莱就同性恋行为做叻一场冗长的演讲。

他告诉党卫队领导人组织内部的任何同性恋个人都会立即被捕,交付审判之后投入监狱获释后再交给集中营,在那里“如果试图逃跑就直接枪毙” 全德国的警察都接到了新指示,指导他们如何在同性恋经常光顾的场所招募告密者与此同时,警察吔在加倍努力整理所有可疑人士的档案于是在新法之下,同性恋案例数量一时暴涨从1933年到1935年,近4000名男性由于违反第175条(修正过的以及沒修正过的)被捕而从1936年到1938年这个数字超过了2.2万。从1936年10月1日开始搜查和抓捕行动由一个新的部门,即帝国反同性恋与反堕胎中央办公室统一协调这个办公室是在模仿铲除罗姆之后盖世太保建立的处理同性恋事务的部门,二者一齐推动了新一轮的迫害行动

在第三帝国整个时期,至少有5万人因第175条被捕差不多一半都是在1937—1939年;其中差不多有2/3被起诉,并被送进监狱不过,这些数字需要和20世纪后半段发達工业国家审判同性恋的情况进行对比从1953年到1965年,联邦德国共有近10万人因违反第175条受审大约一半被认定有罪。 这样一看第三帝国对哃性恋的迫害并不特别让人惊讶。一直到第175条分别于1959年和1965年被修正时成年男性之间互相同意之后发生的性行为才被宣布合法。而且由于苐三帝国下被判有罪的许多同性恋人士是在常规法庭受审按《刑法》的常规条例被判有罪,这成了日后他们要求被承认为纳粹受害者的主要障碍 若按照国际标准看,这些数字并无特别之处但1937—1939年迫害达到顶峰时的数字很突出。在英国从19世纪开始成年男性之间如果发苼不检点行为会被判入狱两年以示惩罚。对比而言德国1935年修正175条只是在追随北海对岸大英帝国的脚步。50年代初英格兰和威尔士警方每年偠归档大约1000例鸡奸和人兽交2500例不检点行为。这些数字比30年代要高出很多那时候两项加在一起也只有500例。其原因在于30和50年代之间政府任命了一批憎恨同性恋、想要严格执法的官员

即便如此,纳粹德国在迫害男同性恋方面和其他现代国家还是有一个明显不同在纳粹德国,违法者中有一小部分被监狱释放之后会立即再次被党卫队或盖世太保逮捕然后径直送进集中营。在1937年之后相关例子越来越多。从1933年箌1945年一共有5000至15000名同性恋被关在集中营。 他们的集中营制服上缝了一个粉色的三角形标志以区别于政治犯(红)、不合群(黑)、罪犯(绿)等其他类别的囚犯。同性恋处于囚犯等级的底层经常被警卫蔑视和毒打,他们的寿命也比其他多数囚犯短很多一项调查表明,苐三帝国整个时期同性恋的死亡率在50%左右政治犯是40%,耶和华见证人是35%也就是说,死在集中营的同性恋总人数应该在2500人到7500人之间 这就昰纳粹德国在处理男性同性恋问题上的不同。尽管其他国家歧视同性恋的情况非常严重尽管在那些国家仇恨同性恋的人可以任意殴打同性恋而不必害怕受到惩罚,但它们没有有计划地屠杀同性恋群体

在纳粹德国,那些逃过一死的人命运有时候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大量同性恋“自愿”接受阉割,以“治疗”他们的肉体“堕落”这种做法在法律上站不住脚,但这并没有阻止监狱和集中营里的同性恋被迫接受阉割国家监狱里的同性恋有时会被告知,如果他们不同意就会被转交给盖世太保或者置于“安全性监禁”之下。结果到1939年已经有夶约174名男性在国家法定机构被“自愿”阉割。集中营被阉割的同性恋人数要高很多可能超过了2000人。 这些行动在德国发生的规模让其他国镓相形见绌强制阉割其实只在芬兰和美国一些州实行过。此外1933年11月24日通过的《惯犯法》准许对不同种类的性犯罪者实施阉割(即便违褙他们本人意愿),这一点获得了主要的犯罪学家和刑法专家的支持要对人实施阉割,按规定他必须有过两次严重的性犯罪记录截至1939姩末,共有刚刚超过2,000人因此受罚 这里面不只有强奸犯和恋童癖,还有大量的裸露癖因为他们虽不会对任何人造成直接的身体威胁,但會冒犯和骚扰公众很多初犯者被直接阉割,完全没有机会矫正自己的问题在被阉割之后,身体上的后遗症包括持续疼痛、体毛脱落、胸部发育、疲惫和肥胖但关键在于,阉割并不一定能够消除性欲依法而言,在未获得同性恋者本人许可的情况下不能对他们实施阉割但对他们很多人来说几乎没有选择:不接受阉割的话就要被终身监禁,或者极有可能死在集中营里 第三帝国迫害同性恋的措施可能只矗接影响到了德国男同性恋中的一小部分人,但是当了解到被举报、被捕和被定罪之后什么噩运会降临到自己身上时所有的同性恋人士嘟必定会感到恐惧。 OeMkNEqBfjmdNIgh7f6mU6C7eJOac+QaQZgqzMyRba4yKX/kh0Fas3BZvhQpcZVA

}

  《导论》是一本由[美]罗伯特·C·所罗门,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subject/1071227/

  当然本书里面也推荐了很多哲学,学有者也不容

  《哲学导论》读后感(二):导论

  未經省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他不是第一个哲学家但他曾经是,而且依然是哲学家们的德尔菲的神谕曾宣称,苏格拉底(前470—前399姩)是雅典最智慧的人而他的采用的正是德尔菲的铭文——“认识你自己”。他的之处在于他到自己的然而,他这样的自诩中不无,此后他用尽所做的,就是愚弄那些自称“智慧之人”的雅典人

  在苏格拉底和当时的其他者看来,雅典不堪、与几年前伯利克裏的“”相比,恍若隔世哲学论辩变成了耍小和散布,以及为了赢得和诉讼所的取代了正义和对生活的。苏格拉底认为雅典人滑巧哋高举着他们的,如同在一场中举着写满的可是,他们却很少去践行它们至于对它们加以省察,那更是少之又少了正是在这样的下,他了一套提出看似的问题的使他的陷于他们自己导致的和伪善中,由此戳穿他那个时代的矫饰针对他们那些的性,他教之以“未经渻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他称自己为“牛虻”(一种令人讨厌的,叮人很痛)要使他的远离他们一直以来的那种、的。因此他树敵不少,遭人阿里斯托芬的《云》就是一个。

  阿里斯托芬《云》①

  苏格拉底的:一只咬了凯瑞丰的之后,跳到了苏格拉底的頭上于是苏格拉底问凯瑞丰,这只跳蚤所跳的是它自己的脚长的多少倍

  斯瑞西阿得斯:他是怎样的呢?

  学生:啊他熔化了┅块蜡,捉住这只跳蚤把它的双脚浸在蜡里,然后冷却的蜡上面就了一双波斯鞋。再把它们截下来测量他就这样找到了它们的。

  斯瑞西阿得斯:宙斯啊!这是多么的才思呀!

  学生:可是昨天有一只壁虎打断了他的一个思想。

  斯瑞西阿得斯:那又是怎么告诉我。

  学生:当时他正张口凝望着探究她的,一只壁虎在上拉屎把他弄脏了。

  在这部戏阿里斯托芬的苏格拉底和他的學生显得非常,而雅典则把阿里斯托芬的挖苦讽刺当作对苏格拉底的不断批评的一个复仇。阿里斯托芬的“云”指涉的是我们在说某“陷入云里雾里”时所的那种混乱。苏格拉底“无能”只不过善用行骗,阿里斯托芬的这一描述的正是一般公众的。

  然而苏格拉底的学生却地敬慕他。他们说他是“我们时代最、最有智慧和最的人”,是腐化中的一位殉道者他的批评的,不仅仅是剧的讽刺甴于苏格拉底总是这样令人讨厌,政府设法以“败坏雅典”和“不信城邦的神”的他正是因为这些捏造的“”,苏格拉底被判处但是,在审判中他再一次成了那些判处他死刑的人的一只牛虻。

  他提出死刑好吧。陪审团的们我应该向你们提出什么替代的呢?显嘫应是我该受的一种刑罚那什么是我该遭受或的呢?要知道我并没有过得庸碌,只是我不人所之事:理财、治家、将兵或作公众,戓任其他公职也不加入城邦中的朋党与帮派。我以为自己过于若从事那些,就难以保命我没有走上这条,如果走了这条路我对你們对我自己都没有助益,但是我私下里到你们每一个人那里,告诉你们每一个人我所说的乃是最大的,我你们每一个人不要先的属粅,而要先关心自己尽可能地使自己变好变智慧,不要关心城邦的甚于城邦自身关心其他事情也应如此。我这样一个人该受到什么陪审团的先生们,如果真的要按照我的提出我的应得之物应该是好的东西,是某种相配的东西

  苏格拉底在这里认为,应该给予他公餐而不是,因为他是公众的使他的学生变得正直良善。

  陪审团的先生们要不了多久,那些想要诋毁城邦的人就会给你们加上殺害智慧者苏格拉底的和罪责因为他们说我是一个智慧者,尽管我不是只要你们再等一小会儿,这就会地我这把,已经活了很久離死不远了。我的这些话不是对你们所有人说的,而是对那些判我死刑的人说的对于这些陪审员,我还要说:或许你们以为我之所鉯被判罪,是因为我缺乏可以说服你们的言辞好似我应该尽我所能地用来避免这个。完全不是这样我之所以被判罪,并不是因为缺乏訁辞而是因为缺乏和厚颜,不愿意对你们说那些你们最从我这里听到的话我不哀悼、不恸哭,不说也不做许多与我不的事情而你们從别人那里听到这些。因而我不认为为了逃脱我应做之事,现在我也做了这样的辩护我宁愿这样辩护而死,也不愿辩护而活无论是峩还是其他任何人,无论是在审判还是在中都不应竭力设法避免死亡。的确在中,很常常有人为了逃命,哀求追击者而且,只要┅个人敢于说和做任何事情就有许多在任何危险中死亡。陪审团的先生们逃避死亡不难,逃避却要难得多因为邪恶比死亡跑得更快。我年迈被那慢一些的追击者抓住了,而我的控诉者们聪明又敏捷,被那更快的邪恶追上了如今我要你们了,你们判处我的死刑泹是,真理会判处他们邪恶和不义那么,我我的判罚他们坚持他们的判罚。或许这必定如此我认为它就当如此。

  现在我要对那些判我有罪的人,因为我正处于最会预言的即临死之前。我说投票杀我的先生们,我死后不久你们的就会到来,这可是比你们杀峩要得多的报应你们这样做,以为可以避免对你们的生活作出但我认为,会完全相反会有更多的人来你们,而你们没有到我现在阻止了他们。他们更难以对付因为他们更,而你们对他们会更加如果你们以为,你们可以靠杀人阻止人们你们未能地生活那你们可錯了。逃避这样的检验既不可能也不过,最好最的不是败坏他人的而是把自己变得尽可能地好。你们那些判我有罪的人这就是我的預言,我要离你们而去了

  在狱中,他有逃跑的但他了。他一直说:“真正的事情不是活着而是活得好。”“活得好”以及更加令人的事情,就是指按照自己的本因此,当克力同试图说服他时他用自己的论证了克力同的辩解和论证。你们仔细地一下这些论证嘚对它们的作出。

  柏拉图《克力同》

  苏格拉底:我的克力同啊,我们为何要如此顾忌大多数人的呢我们应当更多注意最有嘚人,他们

  克力同:你看,苏格拉底一个人也必须注意大多数人的意见。你当前的表明若大多数伤某人,他们造成的邪恶可不尛相反。

  苏格拉底:真希望大多数人能造成极恶那样他们也就有行大善,若这样倒好了可如今他们两样都。他们既不能使人变嘚智慧也不能使人变得,而是得很

  克力同:可能是这样。但是苏格拉底,请告诉我你是在这个吗?若你从这里逃走控告者會我和你的其他,说我们把你偷走逼使我们丧失所有资财,或者处以大量罚金此外还要遭受其他。若你有这样的请打消吧。为了保铨你冒这样的是的,如有冒更大的风险都可以。请听我劝吧别了。

  苏格拉底:我心里有这些担心也有许多别的忧虑。

  克仂同:请不要有这样的忧虑有愿救你,带你离开此地花钱不多……

  另外,苏格拉底我不认为你如今所为是对的,在能保全自己時迫不及待地自己,那可遂了的他们正迫不及待地要毁灭你呢。

  苏格拉底:我的克力同若正当,你的很可贵;否则你愈是热惢就愈难办。因此我们必须考察此事该不该做,我这种人不仅是现在而且总是,只听从经由得出的最我的论证我不能因为如今所遭受的,就抛弃我曾使用的论证它们在我看来,我如往常那样珍视和这些未曾的原则,此刻我们若提不出更好的论证,那我不会你哪怕大多数人携淫威恐吓我们如小孩,加以更残酷的威胁如下狱、杀头和没收财产。我们应如何来更地考察这个问题呢我们是不是先看看你关于众人意见的论证,是否在一切情形下一些意见应得到注意,另一些意见不应得到注意或者,在我就刑赴死之前这些话不錯,而如今论证所言显然徒劳,如同儿戏般毫无意义克力同,我急切盼望同你一起考察这一论证在我当前的境遇中是显得有所不同,还是依然如故我们是要抛弃它,还是要相信它人们常说,无论在什么地方有些意见应重视,另一些则不必重视你觉得这是一个匼理的说法吗?……再来考察下面这一说法是否依然未变:最重要的不是生活而是好的生活。

  克力同:依然未变

  苏格拉底:恏的生活、美的生活、正义的生活是一回事。这一说法依然有效是不是?

  苏格拉底:那么根据我们所同意的,接下来我们必须考察在雅典人没有赦免我的情况下,企图逃离这里于我而言是否正当如果这样做是正当的,我们就这样去做;若不是我们就要抛弃这種想法。克力同至于你所提及的钱财、声誉、孩子抚养问题,确实是那些人的想法他们轻易就置人死地,要是可以又随兴地起死回苼,一切皆无思虑我说的是那些大众。至于我们我们的论证通向了这一点,如我们刚才所说唯一有效的考量是,我们贿赂、感谢那些领我逃离这里的人以及我们自己设法逃生,这样的行为是正当呢还是完全背理呢。如果这样做是不正当的那么我们就根本无需考慮我们是否必须要在这里静候待死,或者遭受其他悲苦而要考虑如何免于作恶。

  克力同:我觉得你说得太好了苏格拉底,那你看峩们应当怎么办

  苏格拉底:我亲爱的朋友,让我们一起来考察这个问题吧在我陈述的时候,你若能提出反驳就请说,我定会听伱的话;但是你若没有异议我亲爱的克力同,那就请你从现在开始不要再说那一套陈言劝我违背雅典人的意愿,离开这里我觉得,偅要的是在我就死之前使你信服而不是要逆你心愿而为……

  苏格拉底:那么……我问你:曾与某人达成协约,且又是正当的事是應当履行呢,还是可以背信负诺呢

  克力同:应当履行。

  苏格拉底:由此考虑:如果我们不经国家允许而离开这里我们不是伤害了那些我们最不应伤害的人吗?我们要不要一直坚持正当的协约

  克力同:我回答不了你的问题,苏格拉底我不明白。

  苏格拉底:请这样想假设我设想逃离这里,无论人们应称它是什么行为这时法律和国家来到我们面前,问道:“告诉我苏格拉底,你想偠干什么你这样的行为不是要毁灭我们的法律,甚至整个城邦吗或者你认为,法庭判决毫无效力可以为私人废弃和无视,城邦可能吔不会被毁灭”我们应如何答复这些以及其他类似的论说?人们对此有许多话可说尤其是代表着我们所毁灭的法律的演说家,他会说法庭的判决必须执行我们应这样答复,“城邦冤枉了我,它的判决不公”我们应该这样说,或说这些话吗

  克力同:,以宙斯之名苏格拉底,这就是我们的答复

  苏格拉底:那么,假如法律这样说:“苏格拉底我们之间不是同意,要尊重城邦作出的判决吗”我们若对他们的话表示惊讶,他们或许会补充说:“苏格拉底不必惊讶于我们所说,只管答复就好了因为你惯于问答。现在就来吧你对我们和城邦有何指责,你要毁灭我们首先,不是我们让你出生吗你的父亲不是通过我们娶了你母亲才生的你吗?请说我们管悝婚姻的法律中有什么可让你批评的?”我会说没有什么可批评的。“或者我们中那些关于抚育婴孩和你也受过的教育的法律让你不满还是那些指示你父亲教你人文和体育的法律不对?”我会说它们都对。“那好”他们继续说,“既然你生于此、养于此、教于此那首先,你能否认你和你的祖先是我们的子民和奴仆吗如果确是这样,那你认为我们之间在权利上是平等的无论我们对你做了什么,伱都可以正当地对我们回应什么吗你与你父亲在权利上是不对等的,若你有个主人你们之间也是如此,不可以所受还施他们不可以辱骂回应辱骂,不可以责打回应责打以及许多其他类似的报复。你觉得你有报复你的国家及其法律的权利吗如果我们要处死你,且认為此举正当你就能竭尽全力来毁灭我们吗?而且你还要说这样做是正当的你这位真正念念不忘美德的人就是这样吗?你如此智慧难噵真不知你的国家之尊荣,远甚于你的母亲、你的父亲以及你的所有祖先它更值得尊重,更神圣而且,它在诸神和明达的人们之间更具价值你必须崇拜它、屈从它,平息它的愤怒胜过对你的父亲之所为?你要么说服它要么服从它的命令,默默忍受它要你忍受的一切无论是鞭笞还是监禁,若它要你效命战场负伤或死亡,那你也要服从这样做就对了,一个人不许退避不许弃职,不许离位无論是在战场、法庭还是别的任何地方,一个人都要服从城邦和国家的命令否则就得劝之以正义。对父母施以暴力乃是不敬若以暴力对忼国家更是大不敬。”我们应如何答复克力同,法律所说是不是真理

  克力同:我想是的。

  苏格拉底:“现在想想苏格拉底”,法律也许还要说“如果我们所言不谬,你此时设想要做的事情于我们就不正当……

  “你如此决然地选择了我们,并且同意成為我们治下的一位公民而且,你在这个城邦生儿育女表明它于你合意。还有你受审时,你若愿意原本可以自认流放之刑,如今却企图违背城邦做当时她已然同意你做之事。那时你顾着脸面,显得不惧死亡说宁死也不流放。现在你却不因那时的言辞而羞愧,反倒不尊重我们法律还打算毁灭我们,你的行为就像一个企图逃跑的最下贱的奴隶,不顾作为生活于我们治下的一个公民所立下的承諾和协约那么,先答复我们这一问题我们说你不仅口头应承而且行迹表明你同意依照我们生活,这是否是真理”对此我们要怎样回答,克力同我们能不同意吗?

  克力同:不能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无疑”他们会说,“你在违反你与我们所立下的承诺囷协约你我立约时可没有强制、没有欺骗,深思的时间也不紧迫你若不喜欢我们,若觉得我们的协约不公你七十年间随时都可以离開。你没有选择去斯巴达或克里特你可是常常称赞它们治理得井井有条,也没有去希腊或外地的其他城邦你比瘸子、瞎子和其他残疾嘚人都更少离开过雅典。显然这个城邦非常合你之意,远甚于其他雅典人因此,你也合意我们因为除了法律,对于一个城邦还有什麼可悦人心意呢如今,你不想守约了吗苏格拉底,你若听我们劝就不会因逃离城邦而成为笑柄。

  “苏格拉底听从我们那些抚養你的人吧。不要把孩子、生命或任何他物看得重于善这样你到了阴间尽可以此为自己辩白。如果你做了这件事就不会使你和你的朋伖变得更好、更公正、更虔诚,终有一天你到了那边也不会变得更好。如今这样你去世,你若去世总算含冤,不是死于我们法律洏是死于人;但是,你若无耻逃亡以错报错,以恶报恶违背你与我们的协约和契约,伤害你最不应伤害的人——你自己你的朋友,伱的国家和我们——只要你还活着我们就会对你有恨,而我们的兄弟阴间的法律,也不会仁慈待【你】因为他们知道你想方设法毁滅我们。不要听从克力同的话按他所说去做,听从我们的劝吧”

  克力同:我没有什么要说的了,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那么,就这样吧克力同,我们就这样办吧这是神所指引我们的路。

  ◆由于选择继续在这个城邦生活苏格拉底认同雅典,并服从它的法律因此,他即使被同样的法律错误地定罪他也有义务留下来接受对他的惩罚。你同意他所做的这样的一个默许协约吗你同意即使怹被错误地定罪,他也有义务留下来接受惩罚吗你与你的共同体、你的国家形成了这样一个协约吗?你若是苏格拉底你会怎么做?

  苏格拉底相信他“灵魂”的善,远重于生命中转瞬即逝的快乐因此,他宁愿为他的思想而死也不愿做一个伪君子而活。或许值嘚为之而活的思想,也值得为之而死

  他在说完这些话之后,把端着的毒药举到嘴边镇静、干脆地一饮而尽。我们中大多数人此前還能很好地抑制住眼泪这时看着他一口口地把毒药喝完,我们再也抑制不住了;我自己的眼泪不由自主地哗哗地流了出来我因此掩面洏泣。我是为自己哭泣——不是为他而是为我失去这样一位朋友的苦命。甚至在我之前克力同就已控制不住泪水而起身往外走了。阿波罗多洛斯一直就没停止哭泣这会儿更是失声号哭,使屋子里的人都撑不住了只有苏格拉底自己例外,“这是干什么”他说,“你們这些家伙我把女人打发走,就是为了避免这种不得体行为啊我听说,一个人最好在安静中死去你们要安静、要勇敢……”

  伊渏克拉特,我们的朋友就这样走了我们可以说,在我们所认识的人中他是最好的、最智慧的和最正直的人。

  你有愿为之而死的激凊信念吗你有真正使你的生活值得一过的激情信念吗?一直以来对绝大多数人而言,生活更多地是“混日子”如今,人们在自夸时瑺说的一句话是“我还活着”反讽的是,一个不愿为任何东西(比如他或她自己的自由)而死的人却因此更容易受到威胁和败坏。因此那些甘愿去死的人——如苏格拉底那样——要大大地好于那些认为“生命就是一切”的人。

  你若严谨地考察你的生活不仅考察伱自诩的观念和原则,也要考察你的欲望和野心那你的生活完满地实现了它们吗?或者你只是在打发时间抱怨毫无意义的工作,厌烦無聊乏味的娱乐关注学费和政府近来的蠢行、学校和社会无关紧要的比赛、家务分派的辩论、汽车问题和偶发的社会僵局,期间只夹杂著极少出现的转瞬即逝的快乐和消遣苏格拉底告诉我们的,就是如何从这一切中提升不是说我们要放弃世俗快乐——美食、玩乐、性、体育和消遣——思入“云”中;而是说,我们要正确地看待它们要自己省察我们不假思索地从父母朋辈那里接受过来的一大堆条件反射式的混乱观念。因此关键不是要放弃我们学到的一切,或者对抗我们的文化确切地说,苏格拉底留给我们的教益是反思我们的生活,澄清我们的观念可让人从一系列枯燥乏味的活计中摆脱出来,进入一场自觉的冒险甚至为之死为之生。这是一种特殊的抽象思考它能提升琐碎的关注,把我们的生存变成一次勇敢的生活实验这种特殊的思考就叫作哲学。

  柏拉图《理想国》

  苏格拉底:伱同不同意,当我们说一个人爱好某物时我们是说他欲求这个东西的全部,而不是说他欲求它的部分

  格劳孔:同意,是全部

  苏格拉底:我们说,智慧的爱好者爱好智慧不是爱智慧的这一部分或那一部分,而是爱全部智慧是不是?

  苏格拉底:那么一個不爱学习的人,尤其是在他还年轻、还不能对什么有益什么无益作出合理说明时我们不应称他为一个爱学习的人或哲学家,就像我们鈈能说一个不想进食的人有好胃口或食欲一样我们不应称他为一个爱食者,而要称他为厌食者

  苏格拉底:但是,一个人如果对任哬一种知识都想涉猎一下热衷于学习东西,不知厌足我们可以正确地称这种人为哲学家吗?

  哲学不同于其他一切学科确切地说,它是探讨一切主题的批判方法所有其他学科都处于它的广阔视野之中。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思想生活或理性生活,是苏格拉底那样的人终其一生过着的生活是我们多数人只在每周的几个小时中过着的生活。它思考一切无所不包。但主要来说它是思想地生活著。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有一个学生叫做亚里士多德,他曾说这种“沉思的”或哲学的生活是人类的理想生活。不过他不是说一個人要时刻坐在那里思考,不做任何事情与古希腊的其他哲学家一样,亚里士多德并没有为了孤寂的思考而禁绝快感或政治参与和社会參与一般认为,哲学无需我们思入云中隔离日常现实。恰恰相反哲学让我们走出云里雾里,扩展我们对于自身的观点和我们关于世堺的知识让我们破除偏见和有害的习惯,那是些我们由于太年轻或太幼稚而无法更好地去认识而招致的偏见和习惯哲学是“批判的”,这并不是说哲学是否定的或虚无的而只是说哲学是反思的。它仔细地考察和思考诸种观念而不是不假思索地接受它们。

  哲学使峩们能够重新考察我们观看世界的方式我们所设定之物,我们所推断之物以及我们所确知之物由此正确地看待我们的生活和信念。它吔使我们欣赏其他关于世界的观点它激励我们去看清楚我们所持观点的后果,有时它们是一些令人绝望的矛盾。它使我们去看清楚我們最珍爱的信念的辨明(或这种辨明的缺失)去区分我们继续有把握确信的信念,和我们应表示怀疑或加以拒斥的信念它让我们可以詓取舍所考量的选项。哲学给了我们理智力量去维护我们的所作所为以及我们在什么方面相信他人和自己。它迫使我们去搞清楚我们的荇为和信念的根据和限度因此,它给了我们去理解、容忍甚至去同情或采纳非常不同于我们自己的观点的那些观点的理智力量

  哲學首先是一门教导我们如何表达、坚持和维护信念的学科,或许我们一直持有这些信念,但从未清楚地表达出来并加以论证比如,假洳你成长于一个有着浓厚宗教气氛的家庭你被教导要敬重上帝和教会,但你从未觉得有必要去学会对你的信念作出辨明或论证可是,洳今你进入了大学很快就会碰上你的同学,其中一些你当作是亲密朋友认为他们在许多方面值得赞赏,但他们公然怀疑宗教信仰其怹同学则接受非常不同的学说和信念,并喧闹地为之辩护你的第一反应也许完全是身体上的,你感到虚弱、眩晕和焦虑你拒绝倾听,若作出回应也带着一点歇斯底里。你可能在争论的同时陷入打架你像是感到生命中的某个基础,生命中的一个主要支撑正在滑走。泹是慢慢的,你获得了一些信心你开始倾听。你让自己保持足够的距离以使自己可以用考量科学争论或政治争论的同样方式,去考量关于宗教的论争你自问,为何自己的朋友不相信自己所相信的东西他们的论证有说服力吗?他们的理由是好的理由吗首先,你开始问自己是如何就相信自己的宗教信仰的然后你很有把握地得出这样的答案(许多大一新生都是如此):你大体上被父母和社会“限定”。从而你可能暂时,也可能终其一生质疑或拒斥你曾“自然的”接受的观念。或者你通过新的承诺重申你的信仰,由此确定无論怎样,你的信念都是正确的或者至少对于你而言是正确的。但是在进一步的考量和论证之后,或许由于一些新的宗教经验你开始看到了这些论证的两面。你第一次能够在彼此对照中衡量它们各自的优点和缺点不再防御性地维持一方而攻击另一方。你可能依然是一位信徒你可能成为一位无神论者或一位不可知论者(一个承认不知道上帝是否存在的人)。一些人皈依了另一种信仰或者,一个人采取这样一个立场:他或她给予所有宗教信仰(和非宗教信仰)同等的重要性然后继续相信某一信念,却不再认为有一种唯一正确的信念拥有这种信念的人因此必定高其他人一等。但是无论你做了什么样的决定,你的立场都不再是幼稚的和未经思考的你清楚支持和反對它的论证。你知道如何为自己辩护最重要的是,你确信你的立场是可靠的确信自己考量了对它的反驳,而且确信自己掌握了它的力量一切哲学问题和哲学立场都是如此。哲学不会使我们脱离生活相反,它澄明我们的生活它把我们的生活可靠地建立在理智基础上,以此取代因袭的偏见、父母的絮语和电视广告中没头没脑的口号所提供的不堪一击的支撑

  “哲学”听起来像是一门新颖的神秘学科,不同于你曾遇见的任何学科但是,哲学的基本观念我们都熟悉哪怕我们仍未正式地面对这些问题。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已然都是哲学家了。在一场危机中审视自己或在与朋友的一场论证中审视自己。注意到“自由”、“人类”、“自我同一性”、“自然”和“自嘫的”、“相对的”、“实在”、“幻觉”和“真理”这些抽象概念如何迅速地进入我们的思想和谈话中注意到某些基本的哲学原则——无论是保守的还是激进的、实用主义的还是唯心主义的、确信的还是怀疑的、平淡的还是英勇的——如何进入我们的行动、我们的论证囷我们的思考中。我们每个人都对上帝、道德及其原则、人性和宇宙的具有一些意见但是,我们未曾探究它们因此它们只是我们思考嘚一些假定。我们未作思考就相信许多东西仅仅是假定它们,而且有时是毫无根据没有任何好的理由。对我们而言哲学研究就是阐奣我们的观念,给予我们维护我们的假设的手段同时,也让我们可以得到其他假设在我们曾由于缺乏选择而只能被动地采取一个观点嘚地方,如今我们可以自信地论证它认识到我们对它的接受是积极的和批判的、系统的,而不是完全出于一些随手拿来的信念(天知道咜们源自何处)所谓批判的,指的是仔细地和慎重地考察若有必要,就愿意改变自己的信念它不一定是严重的或破坏性的。同样也存在着“建设性的批判”“论证”并不意味着“反对”,一个论证不过就是一次辨明 我们的信念、用好的理由支持它们的尝试

  那麼,什么是哲学从字面上来看,在希腊语中(phileinsophia),它指的是“对智慧的爱”①它是一种批判的和系统的思考态度,而不是一个特殊嘚主题这对于初学者而言非常困难,因为他或她想要的哲学定义是他或她初学生物学时得到的那种定义:对生物的研究。可是哲学嘚本性本身就处在激烈的哲学争论中。许多哲学家认为它是一门科学,事实上是“诸科学之女王”物理学、化学、数学、天文学、生粅学和心理学在获得各自独特的世界、成为大学的不同系科之前,它们都是在哲学的母体中开始其发展的从历史上来看,也确实如此(因而,几乎在所有的科学领域最高学位都是“哲学博士”【Ph.D】。)只要人们认为哲学是通向实在之路哲学的目标是真理,似乎也就使哲学成了终极科学

  但是,早在苏格拉底那里哲学的主要职责就被认为是定义——为诸如真理、正义、智慧、知识和幸福这样的偅要观念寻找清晰的含意。因此许多哲学家在他们寻求这样的定义的尝试中,利用着日益精致的逻辑学和语言学可是,另一些哲学家認为哲学更接近道德和宗教,其目的是给予我们的生活以意义引导我们走上通向“美好生活”的“正确道路”。还有一些哲学家认为哲学是一门艺术,是批判和论证的艺术也是构建概念体系的艺术,或许还是创造全面而有益的景象、光彩夺目的隐喻、新的思考方式嘚艺术这样一来,哲学或许类似于讲故事或神话学一些哲学家非常强调证明和论证,另一些哲学家信赖直觉和顿悟一些哲学家把所囿的哲学探究还原为经验研究,另一些哲学家则把经验不可靠当作一项原则同样,一些哲学家坚持哲学的实用性事实上就是认为哲学所考虑的惟有实用。然而另一些哲学家坚持观念生活的纯正,使之与一切实用的考虑分离但是,只要不作曲解哲学无法简化为上述任何一种情形。一切都是苏格拉底愿意为之而死的那种不断重新定义的批判的、创造的观念生活的组成部分事实上,苏格拉底自己认为哲学的本质是对智慧的寻求,任何声称他或她已经拥有智慧的人无疑都是错误的。比如在《申辩》中,他做了如下著名的否认:

  先生们我的这些考查,给我招来了许多人的敌意这是一些特别苛刻和牢固的敌意,结果导致了对我的各种恶毒的污蔑其中包括把峩描述为智慧的教授者。这是因为每一次我驳倒了在某个主题上声称智慧的人时,旁观者就认为我自己对于这一主题无所不知可是,先生们事实的真相是这样:真正的智慧为神所有,这个神谕是在告诉我们说人的智慧价值甚微,几近于无在我看来,他表面上是在說苏格拉底实际上不过是以我之名做例子,他要对我们说的是:“你们中最智慧的那个人像苏格拉底那样,认识到就智慧而言他实茬是毫无价值。”

  正因为如此我依然在服从神的指令,四处寻求和追问每一个我认为是智慧的人无论是公民还是外邦人。每当我認为此人并不智慧我就尽力替神效力,证明他不智慧我终日忙于此事,没有空闲从事政治事务和我自己的事务事实上,因为服务于鉮我陷入了赤贫。

  在西方(即欧洲北美以及世界上那些受它们的影响最大的地方),苏格拉底依然是一位关键人物但是,哲学並不是始于古希腊它是一个有着三千年之久的会话,更确切地说是许多会话,出现在全球各个不同的地方

  我们知道的最古老的哲学文本出自南亚,即今天的印度时间要比苏格拉底早一千多年——即三千年前。《吠陀》(Vedas)这个著名的文本是世界上许多伟大宗敎的一个来源,首先形成了所谓的印度教(在许多个世纪中它只是一个非常松散的地方宗教信仰和实践的集合),随后为佛教提供了哲學基础同样,在苏格拉底之前中国有一位谦虚的教师叫作孔夫子,他开启了一种非常不同的哲学传统与之并行的是另一种名为道家嘚中国哲学。当然在中东的古波斯和耶路撒冷的宗教熔炉里,也有大量的哲学活动此外,在苏格拉底出现之时哲学家在古希腊已经存在好几个世纪了,因此世界已然沉浸于哲学之中。二十世纪的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把这一时期说成是“轴心时期”并且说这是攵明的转折点。

  卡尔?雅斯贝尔斯“轴心时期”

  似乎要在公元前500年左右的时期中,以及公元前800年与公元前200年之间发生的精神过程中找到这一历史轴心。正是在那里我们遇到了最深刻的历史分界线。我们今天所知道的人开始出现我们可以把这一时期简称为“軸心时期”。

  这一时期集中了最不寻常的事件在中国,活跃着孔子和老子包括墨子、庄子、列子以及诸子百家在内的中国哲学开始出现;在印度,产生了《奥义书》和佛陀并且像中国一样,探究了从怀疑主义到唯物主义、诡辩和虚无主义的全部范围的哲学可能性;在伊朗琐罗亚斯德传授着这样一种富有挑战性的观点:世界是善与恶之间的一场斗争;在巴勒斯坦,从以利亚经由以赛亚和耶利米到鉯赛亚第二先知们纷纷出现;在古希腊,贤哲如云其中有荷马,哲学家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和柏拉图悲剧作家们,以及修昔底德囷阿基米德在这几个世纪中,仅仅为这些名字所蕴含的一切几乎同时在中国、印度和西方这三个互不知晓的地方发展了出来。

  这┅时代的新颖之处在于所有这三个地区的人们,开始意识到作为整体的存在意识到自身及其限度。人类体验到了世界的恐怖性和他自巳的无力人类探询根本的问题。面对虚空他争取解放和拯救。通过有意识地承认自己的限度人类为自身树立了最高目标。人类无限淛地体验着自我的深奥和超验的澄明

  这本书尽管是以苏格拉底以来的西方传统为基础,但是牢记这些亚洲的传统也很重要。许多評论者设法概括“东西方”之间的差异这种做法非常荒谬,这特别是因为人们认为西方传统既包括希腊人以理性为导向的遗产,也包括希伯来人和基督徒以信仰为导向的宗教最后也包括了伊斯兰教。此外在亚洲,观念的多样性巨大无比其中有“一切即一”的古代《吠陀》哲学,世界和自我皆空的佛教哲学和以道为导向的中国哲学但是,对它们之间的相似与差异做一个非常简单化的新评论或许囿些价值。首先涉及古希腊产生的哲学与中东(小亚细亚)哲学和古吠陀哲学之间的亲缘性尤其是它们对于统一解释的共同迷恋。(想想“科学的统一”这甚至在早期希腊哲学和一神论中就很明显,后者可以说规定了三大“西方”宗教)

  其次,古希腊的逻各斯与Φ国的道之间形成了生动的对照前者启发了“逻辑”和永恒真理(它也在基督教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太初有逻各斯”)后者更趨向于变化、运动和过程。与此紧密相关的是西方人偏爱两极和对立(善与恶、实在与现象、神圣与世俗),中国人强调阴阳以及这些看似对立的两极之间的相互关联同样重要的是,两千多年来为如何处理唯一上帝的观念所作出的努力,规定了西方的思想(无神论吔陷于关于上帝的性质和存在的论证中。)相反多数东方思想没有这样的关注,或者说它有着非常不同的关注所在,尽管灵性观念在許多亚洲宗教中具有重要地位

  虽然说这些非常一般化的概括掩饰了很多值得注意的差异,但是值得强调的是,下面包括的来自亚洲和其他地方的声音不应被当作补充进哲学实质中的异国情调,也不应认为它们是西方观念的纯粹回应确切地说,它是一次向许多不哃视角敞开的尝试时而彼此大不相同,时而彼此有着出乎意料的支持但是,哲学有许多面孔和声音一个人若要学会去理解哲学探究嘚奥妙,就必须同时理解它的多样性

  心里有了这样的多样性,我们就能够把这一部分与一种对哲学截然不同的描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它出自中国古代道家哲学家老子(Lao-zi)的《道德经》(Dao-De-Jing)。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哲学探讨的现代路径

  这本书中的哲学定位本质仩不可避免地是一种现代的西方路径,批判在其中发挥着主要作用历史地来看,现代欧洲哲学源于科学和技术的兴起(我们知道,哲學和科学都出现在古希腊和小亚细亚以及大约同时代的南亚和东亚。)不过我们不应把科学仅仅理解为一门特殊的学科或主题,而且偠看成是一种心态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在这一欧洲传统中这就意味着,世界是可理解的世界中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是可解释的。它認为宇宙是理性的——按照宇宙法则运行同样,它认为人的心灵也是理性的——因为它能够领会并清楚地表述这些关于自身的法则欧洲哲学和科学也非常强调个体的心灵和人类认识关于实在的真理的能力。

  科学本质上是一项团队工作需要成千上万人的劳作和思考,但是科学中的重大突破却常常是独自一人的识见。这种个别天才最著名的现代范例是英国哲学家、科学家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在他嘚同时代人和追随者的心中他单凭自己的心灵就掌握了宇宙的法则,(传说)那时他正坐在一颗苹果树下现代西方哲学的理想,用一個词来表述就是独立思考。换句话说哲学就是关于基本问题的独立思考——这些基本问题包括、知识、宗教,以及如何看待自己一個人正是通过运用头脑中的理性,去把握周围世界中的理性(及其理性缺乏)不过,在一些文化中强调的是团体或共同体,因而独立思考没有维持团体和谐和凝聚力那么重要比如,在印度和中国许多关于哲学的定义就规避了科学知识。在这些传统中哲学的主要目標是教化而不是科学知识。牢记这一差异很重要

  在西方传统中,现代哲学的中心要求是个人的自主性这就意味着,我们每一个人嘟必定具有通过我们自己的思考和经验去判断真假对错的能力而不是仅仅依赖于外在的权威:父母、老师、教皇、国王或大多数同侪。這不是说你不应倾听或在适当的时候服从他人。这也不是说你无论思考什么都是真的或对的,哪怕只是“为你”而思考它的意思是,比如无论你是否信仰上帝,都必须由你自己决定必须诉诸你自己能够阐明和省察的理由和论证。你是否接受一个科学理论、一位医苼的诊断、一条电视网络新闻或者一部新法律的合法性,也是你基于证据、你对证词的评价或其他人的权威、你所接受的原则和你认为囿效的论证来决定的问题尽管如此,所有这些——证据、你的评价、证词和原则——都必须受到不仅自己的而且还有其他人和其他标准嘚省察真理不在于你相信什么,而在于你如何达到对真理的理解和辨明不过,这是你的责任这种对个人自主性的强调,正是当代西方思想的基础我们或许可以说,它是我们最基本的假设(因此,我们也必须省察它;但是最显然的开端,就是假定我们——每一个囚——能够进行哲学所要求的反思和批判)

  历史地来看,个人自主性的立场能够在苏格拉底那里得到最明显的体现他对抗当时的鋶行意见,并因此为了他信以为正确的“法律”和原则牺牲了性命它也出现在许多中世纪哲学家那里,其中有一些哲学家在他们独自反駁或质疑教会权威时也面临着严重危险。这一点也能够在那样一些哲学家中找到他们力图从既定社会中找到一条新路,比如佛陀强調个人自主性,它对西方思想的主宰始于思想上光辉灿烂的一个历史时期——启蒙运动(有时被叫作“理性的时代”),这一时期开始於十七世纪晚期并且贯穿了整个法国革命(1789年)。启蒙运动在不同国家的传播速度和激烈程度各有不同但最终影响了欧洲的思想,从渶国和法国到西班牙和俄国并且成了年轻的美国的意识形态,年轻的美国用启蒙运动的教义规划了一部《独立宣言》、一场为了自主权嘚战争和一个基于启蒙原则的新政府无论在不同的国家或政党那里有什么样的变化,那些原则总是个人的自主权和每个人选择和表达他①自己的宗教、政治、道德和哲学信仰的权利以自己的方式“追求幸福”的权利,过一个理性的人所认为正确的生活的权利

  即使這些原则常常被滥用,并因此导致混乱有时甚至导致无政府状态,助长政治中的残酷和混合社会中的冲突它们也是能够对付巨大困难囷逼近的危机感的唯一原则。一个人自己决定这些问题的个人权利或能力一旦被否定那么应该由谁来决定这些问题?社会不再对经文上任何一个明确的启示有一致意见那些当权之人不再被信任。我们合法地怀疑那些抨击个人的人因为不清楚他们还在想些什么。无论有什么样的滥用无论需要什么样的政治、社会或经济制度来支撑它们,哲学的自主性是出发点即使在最有权威思想的社会,自主性和超樾规定限制的思考能力依然是必要的。

  对于许多文化而言启蒙的隐喻都是共同的。把清晰的思考比作照明这一点可以在古希腊思想、基督教思想和东方思想中找到,也可以在现代哲学和漫画书的象征符号中找到(比如一个人物头顶的卡通灯泡)。十七世纪法国哲学家勒内?笛卡儿(René Descartes)是启蒙运动的奠基者之一他尤为喜爱“照明”隐喻。他被公认为是现代哲学之父与先于他两千年的苏格拉底一样,笛卡儿相信每一个人都有能力判断何种信念真,何种行动对但是,苏格拉底是通过对话和讨论寻求真理而笛卡儿是在他自巳的思考中孤独地寻求真理。笛卡儿冒着巨大的生命危险挑战了法国政府和天主教的神是上帝吗的权威。他坚持认为他只会接受那些對他而言被证明为真的观念为真。笛卡儿认为教会的教义模糊不清,而政府的命令也常常晦暗不明与此相反,他坚持“清楚明白的”觀念和基于“理性之光”的论证个人自主性的现代哲学始于笛卡儿。事实上他由此得到的结果非常保守。他依然保留了许多中世纪的敎义:他继续信仰上帝和相信教会他坚持认为“服从我们国家的法律和风俗”是他首要的“道德准则”。 确切地说他对权威形成挑战嘚是他的方法,它标志着西方思想中最伟大的革命之一自笛卡儿以来,最终的权威要在人自己的思考和经验中找而不能在任何别的地方找。

  这不是要否认权威本身也不是要否认真理的“客观性”。人们依然要诉诸权威但权威永不会被当作绝对之物。比如我们沒有谁会特别想去独自确定2000年美国人口普查的数据。但是一个人是否接受官方的“权威”数据,就要取决于个人如有必要,可以质疑權威的正直或动机也可以诉诸可选择的信息来源。尽管如此真实的数据确实存在,无论是我们还是别的任何人发现它们理智自主和悝智正直并不要求我们放弃对真理的寻求,而是要求我们应该在追寻真理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批判——批判我们自己和他人

  如今,对於任何开始研究哲学的人而言笛卡儿都是一个关键人物。他的方法既易于遵循也与我们自己的独立气质非常吻合。笛卡儿从逻辑论证開始通过一个漫长的独白,为读者介绍了他的哲学疑问和哲学信念以及相应的证据就像他之前的苏格拉底一样,笛卡儿用他的哲学刺穿了偏见和不可靠的意见之云雾他关注的是它们的真理,无论它们已有很多人相信还是几无人信。笛卡儿的论证是他发现这一真理並使之与谬误和纯粹意见区分开来的工具。

  哲学一直关注真理和人类的实在知识无独有偶,笛卡儿的新哲学是在伽利略的时代和现玳科学的兴起中发展出来的在古希腊,哲学的起源和希腊科学的诞生是一回事然而,真理并非总是某一时代中为绝大多数人所相信的東西(比如,绝大多数人曾相信地球是扁平的和静止不动的)但是同时,哲学家们并不简单地拒绝接受“常识”他们会尽量不去说茬常识看来荒谬的话。比如一位哲学家若在公共言说中竟然否认他身边任何其他人的存在,就显然很荒谬哲学家若声称,他知道没有囚会知道什么那也是荒谬的。不过哲学家们常常很认真地对待那样的主张,只是为了驳斥它们并向我们表明它们为何是荒谬的。

  因此哲学家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有两个最重要的挑战,分别是(1)怀疑主义和(2)悖论在怀疑主义中,哲学家发现自己无法辨明每┅个理性的人都知道是事实的东西无论是在西方哲学还是东方哲学中,怀疑主义都为我们日常的知识推断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探测器囿时,它自身就成了一种哲学在悖论中,一个荒谬的结论似乎产生于完全可接受的思考方式比如,克里特人埃庇米尼德斯(Epimenides the Cretan)有一个為人所知的悖论他声称“所有克里特人都是说谎者”(这个陈述听起来足够合理)。但是若他所说为真,那么他就在说谎他所说因此也就是假的。但是一个陈述怎么能同时既为真又为假呢?埃庇米尼德斯所说为真当且仅当它同时为假。那就是一个悖论无论何时,一个哲学论证若以悖论结束我们就可以肯定有什么出了错。此外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哲学家们总是为悖论所陷也常常受它们的噭发而在寻求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形成大胆的新方向。

  怀疑主义始于怀疑哲学家考虑到这样的可能性,即所有人相信的东西也可能是錯的一定的怀疑是理智自主的一个健康标志,但是过度的怀疑就成了怀疑主义,因此也不再健康怀疑主义有显而易见的危险:如果伱怀疑自己是否一直醒着,你可能就会做一些在梦中没有严重后果但在现实生活中有致命后果的事情(比如跳飞机)那些对最平常的、表面看来无可非议的信念加以怀疑的哲学家,被称作怀疑论者比如,有一位中国哲学家他曾梦见自己是一只蝴蝶,由此怀疑他是否真昰一只蝴蝶——而梦见自己是一位哲学家但是,怀疑论者作为哲学家无论多么具有挑战性实际上,他们的怀疑主义是不可能的因此,一直以来哲学的一个主要动力就是驳斥怀疑论者,让哲学回到常识(比如证明我们并非一直在做梦)。与怀疑主义相对的一个古老嘚哲学理想是确定性理想,即不可置疑地证明我们信以为真的东西的能力苏格拉底和笛卡儿,他们分别以非常不同的方式力图准确哋为最重要的信念提供这种确定性,由此驳斥他们各自时代的怀疑论者

  在西方哲学中,数学的精确性长期以来被看作是知识的典范我们认为,在数学中我们能够是确定的在笛卡儿看来,确定性就是标准即信念藉以得到评价的检测。但是我们会找到这样的确定性吗?我们似乎找到了这样的确定性至少在笛卡儿所提到的一门学科——数学——中。谁能怀疑二加二等于四一个三角形的内角之和等于180度?笛卡儿以数学作为模型他(与追随他的许多代哲学家们)试图把一种类似的方法应用于哲学。首先像是在欧几里德的几何学Φ一样,他必须发现一组不多的“第一原理”或公理它们是显明的或自明的。它们必须被无条件地假定或者它们是基本的,无需任何證明这些公理就是论证的前提或出发点,通过论证一个人可以从自明的公理达到其他可能一点也不自明的原理。但是如果这些原理能够从已然确定的其他原理中演绎出来,比如几何学定理那么它们就分享了它们从中推出的那些原理的确定性。

  笛卡儿是一位哲学镓也是一位科学家和数学家。记住这一点我们就能理解他的《谈谈方法》(Discourse on Method)。笛卡儿提出了许多年来定义哲学的四个基本规则:

  勒内?笛卡儿《谈谈方法》

  这些规则的第一条是:凡是我没有明确地认识到的东西,我决不把它当作真的加以接受;也就是说偠小心避免轻率的判断和先入之见,除了清楚明白地呈现在我心里、使我无法怀疑的东西以外不在我的判断中放入更多的东西。

  第②条是:把我要审查的每一个难题按照可能和必要的程度分成若干部分以便一一妥为解决。

  第三条是:按次序进行我的思考从最簡单、最易于理解的对象开始,然后一点一点逐步上升直到认识最复杂对象,就连那些本来彼此没有一个自然顺序的东西也要给它们設定一个次序,哪怕是一个编造的次序

  最后一条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尽量全面地列举、尽量普遍地复查以确保毫无遗漏。

  人们可能会说这些规则的本质就是要人小心谨慎和独立思考。其他所有命题所依赖的这些前提必须完全不可怀疑,“完全确定”否则其他所有命题就是无效的。这样一个前提的检测或标准是它是“一个清楚明白的观念”,是自明的并且“仅仅源自理性之光”。

  我们在随后的章节中会看到更多笛卡儿的论述在第3章,我们会看到笛卡儿确保其前提的确定性的技法是他所谓的怀疑方法(或方法论的怀疑)。为了保证他不会在确信一条原理的“完全确定性”之前过快地(“过于轻率地”)接受它他决心在他能够不可置疑地证奣它为真之前,对所有信念加以怀疑并且表明,对这一信念进行怀疑这一怀疑行为本身会导致一个不可接受的悖论。这种论证的关键鈈是要成为一个怀疑论者恰恰相反,而是要找到甚至怀疑论者也无法怀疑的那些前提从那些前提出发,笛卡儿和追随他的许多代哲学镓们一直在试图证明我们确实知道我们认为我们知道的东西像苏格拉底一样,笛卡儿从质疑除了哲学家没有谁会怀疑的东西开始最终妀变了几个世纪以来我们思考我们自身和我们的知识的方式。在其他社会中也是如此整个社会因哲学家对似乎显明之物的质疑而发生了顯著变化;有时,他们会质疑实在本身

  最后,我们看看两位当代哲学家所总结的他们的哲学观第一个哲学观来自伟大的英国哲学镓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第二个哲学观来自玛丽?米奇利(Mary Midgley)

  但是,进一步说倘若我们想要使评定哲学的价值的努力不致失败,那峩们首先必须在心灵上摆脱掉不当地称作“现实的”人的偏见“现实的”人,照这个词的通常用法指的是只承认物质需要的人,他们呮晓得身体需要食粮却忽略了为心灵提供食粮的必要性。即使人人富足即使贫困和疾病已经减少到不能再小的程度,要创造一个有价徝的社会还是会有很多事情要做;即使是在当前的世界中,心灵所需要的食粮至少也是和身体所需要的食粮同样重要只有在心灵的食糧中才能找到哲学的价值;也只有那些不漠视心灵食粮的人,才会相信研究哲学并不是白白浪费时间

  哲学像管道工作吗?

  管道笁作和哲学这两种活动会产生都是因为像我们这样的精细文化,在它们的表层之下有一个通常未被注意到的、相当复杂的系统,但是这个系统有时会出错。在这两种情形中这种出错会有严重后果。因为每一个系统都为生活于其上的人提供了性命攸关的必需品。它們一旦出错就难以修复因为每一个系统都不是有意设计的整体。一直以来有许多重构这两个系统的豪迈尝试,但是现有的复杂性通瑺过于普遍,因而难有一个彻底的新开端

  两个系统都没有唯一的设计者,因而无人确切知道它必须满足何种需要相反,在许多世紀中这两个系统都有些细微的发展,它们不断通过琐细的改变以适应变化着的需要以至它们之上的生活方式得到了扩展。因此这两個系统如今非常错综复杂。一旦出现问题若还有希望去确定问题出在何处并使其恢复正常,那就得需要专门技艺

  然而,这里我们僦碰上了这两种情形的第一个显著差异关于管道工作,每一个人都认为需要专家他们具有艰辛获取的技术知识。关于哲学人们——尤其是英国人——不仅怀疑这种对于专家的需要,而且常常怀疑根本就不曾有这样一个基础系统它隐藏得更深。我们依赖的观念不再好使之时它们一般不会像天花板漏水或厨房地板浸水那样清晰可闻。它们只是扭曲和阻碍我们的思考①

  如我们一样,苏格拉底生活茬一个非常善于言辞和具有高度自我意识的社会——实际上是一个强烈依附于言词的社会或许在其他不怎么信奉言谈的文化中,可以找箌不同的拯救之路它们追求一种较少为言词所限的智慧。但是智慧本身无论在何处都很重要,每一个人都必须从他们的所在之处开始我想,这可能会让我们不怎么去关注哲学能够为我们的尊严做些什么而更多地意识到触目惊心的故障,它需要一个基本的补救

  笛卡儿的策略,以及许多哲学家的手法就是为他们所相信的观点提供论证。在柏拉图的《克力同》中苏格拉底和克力同各自为他们的觀点提供论证,最后苏格拉底获胜因为他的论证更好。一个论证就是让人接受一种信念或意见的一次言辞尝试它提供理由表明为何他們应接受它。通常我们认为论证就是两个人之间的一场对质。当他们试图彼此说服之时他们通常会求助于可靠的言辞手段,哲学家所關注的正是这些手段。当然让别人赞同你的想法,还有其他方式——欺骗、贿赂、洗脑和武力威胁但是,运用论证是使他人同意最歭久、最值得信赖的方式也是最可敬的方式。言论自由是民主的基石(和极权主义的大敌)只是因为我们相信论证具有在相互竞争的意见中确定最好意见的能力。另一方面人们不应把论证看作一种政治武器,其目的只是为了禁止交谈或是为了迫使其他人及其意见陷於防守位置。寻求论证始终合理但是,迫使一个人接受他或她无法提供的论证可能就不合理。未能论证一个立场并不必然就会放弃這一立场,而驳斥对于一个立场的论证也不必然就会拒斥这一立场。

  你不必为了构建一个论证而与具体某个人论争比如,报纸上嘚社论为一个立场而争辩但不一定反对任何人。但是无论你的论证是一封投给杂志的信,由此你想使全体美国人相信你的观点还是┅封私人信件,藉此你想说服一个朋友不要鲁莽行事论证的关键都是证明或确立一个观点。一个描述实验的科学家力图向其他科学家證明他或她的理论的真理性。一个政治家力图向他或她的选民证明增税的必要性。一个哲学家力图向我们证明某种人生观、实在观和關于我们自身的观点的价值。在上述每一种情形中这些人都力图给出尽可能多的理由,说明其他人为何应接受他们对于事情的观点简訁之,他们运用论证说服他人

  论证至少包括两种成分:逻辑和修辞。逻辑所涉的那些理由人们无论身处何地都应当持有,而无需訴诸个人感情、同情或偏见相反,修辞所涉的正是这些个人诉求在一个作家和一位公共演说家那里,个人魅力可以说是修辞的组成部汾玩笑可以说是修辞的组成部分。个人请求是有效的修辞工具这些手段力图打动读者,或撩拨他们的恐惧然而,这些个人策略都不昰逻辑的组成部分逻辑是非人的,正因为此逻辑可以说较少虚饰,也难以令人激动但它具有运用于所有人这一优势。逻辑论证超出叻修辞诉求但是,逻辑和修辞实际上总是同时发挥作用明白这一点很重要。尽管毫无逻辑的纯粹修辞可能令人信服但是,只要读者囿机会去反思他们是如何被说服的这些努力常常就会烟消云散。人们也可以用毫无修辞的逻辑说服人但是,这样的论证是干瘪无趣的哪怕它们能够使任何有时间去阅读它们的人信服。不过

  《哲学导论》读后感(三):哲学与宗教

  #约翰.威兹德姆的观点#

  宗教观念嘚本质特征是宗教人士对其周遭事物的某种态度而且这种宗教态度和哲学家或科学家青睐于解释的态度之间的鸿沟无法逾越。

  即宗敎信仰不同于科学所最求的因果解释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观点#

  正是这种对于复杂的自然规律性的宗教敬畏和欣赏,促使人们通過大量的科学努力去理解它科学本身激发了一种“宇宙的宗教感情”。

  #西谷启治的观点#

  他在《什么是宗教》中说:

  “宗敎始终是每一个个人的个人事务。

  正是在突破日常的存在模式并从基础上倾覆这种模式迫使我们回到生命本身被看作无用的生活的基本根源处,宗教才成了我们的所需之物—人类生活的必需之物

  宗教颠覆了我们把自己认作目的并置于所有事物的中心的姿态。”

  #圣安瑟伦的“存在论论证”#

  一个对象存在于理性中是一回事理解到这个对象实际存在着是另一回事。

  上帝如此真实地存在著以至于无法被设想为不存在。

  因为上帝是那无法设想有比之更大的存在者凡是真切地理解了这一点的人,必定会理解这个存在鍺是如此真实的存在着以至于在思想上都无法认为他不存在。

  #勒内.笛卡尔的“存在论论证”#

  他在《第一哲学沉思集》中吸纳了咹瑟伦的论证:

  从我无法设想一个不带存在性的上帝这一事实可以得出存在性与他是不可分离的,进而得出上帝确实存在

  我茬预设上帝具有各种完满性之后,就确实必然要承认上帝存在因为存在是各种完满性之一。

  #查尔斯.哈茨霍恩的现代版“存在论论证”#

  上帝的观念是这样的:他是一个在时间中永恒的存在者其存在的某个方面(它的独特“本质”)独立于其他一切存在者。这样的一个存在者不能被产生因为他必须既是派生的又是非派生的,既是永恒的又仍不是永恒的

  上帝不能是一个纯粹的可能性。

  一位完滿的恶魔在无线地反对一切存在者的同时必须对自身之外的一切存在者负有无限责任。

  宇宙的每一项目都是其自身的存在组成部分它们以一种我们只能模糊地想象的极其亲密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形成这个宇宙。

  无论一个完满的上帝是有意义的还是无意义的一位唍满的恶魔无疑是没有意义的,而没有意义的东西无论他是否必然存在,都是毫无意义可言的因为无论如何,他要么必然不存在要麼其存在毫无意义,哪怕它是一种必然的毫无疑义

  #圣托马斯.阿奎那的 4 种“宇宙论论证”#

  凡事物运动,总是受其他事物推动

  一个事物不可能在同一方面、同一方向既是推动者又是被推动者,即自我推动者

  没有第一推动者的推动,随后的其他推动者就无法运动

  这个第一推动者就是上帝。

  我们绝找不到一个自身就是动力因的事物因为这样的话,他就要先于自身存在而这是不鈳能的。

  人们必然要承认一个第一动力因这个第一动力因,大家称之为上帝

  唯有通过某种已经存在的事物,尚未存在的事物財能开始其存在

  我们只能承认存在着某种事物,它自身就具有自己的必然性而不是从其他事物获得其必然性,不但如此它还使其他事物得到必然性。所有人都把它称作上帝

  必然存在某种具有最高存在的事物。

  必定存在着某种事物它是所有存在者其存茬、善好以及一切其他完满的原因,我们称之为上帝

  #圣托马斯.阿奎那的“目的论论证”#

  存在着某种理智的存在者,所有自然事粅靠它的智慧而导向各自的目的这个存在者我们称之为上帝。

  #物理学家保罗.戴维斯《上帝之心》#

  生命所需的“适宜环境”如此巧妙绝非偶然。

  核物理学规律是有意设计的

  宇宙看起来是一项“密谋的工作”。

  #哲学家科里.朱尔的“精确调节”论证#

  各种不同的常数以令人惊讶的方式“结合在一起”这一点强烈地表明,有一个理智的存在者参与了我们的宇宙的产生

  #依曼纽尔.康德论上帝和道德#

  信仰不是一个知识的问题,上帝是超验之物无法成为任何可能的经验的对象。

  相信上帝是所有信仰中最理性嘚因为若没有对上帝的信仰,就不会有道德之锚

  他在《实践理性批判》中说:

  道德法则作为一种自由的法则,是通过完全独竝于自然也独立于它与我们(作为动机)的欲求能力的协调一致的那些动因来发布命令的然而,世界上行动着的理性的存在者却并不同时是這个世界和自然自身的原因

  自然的至上原因,只要它必须被预设为至善就是一个通过知性和意志而成为自然的原因的存在者,也僦是上帝

  道德上有必要预设上帝的存在。

  #威廉.詹姆斯《信仰意志》#

  宇宙更具完美和更加永恒的方面体现在我们那些具有囚格的宗教中。

  如果我们信仰宗教那宇宙对我们而言,就不再是一个纯粹的它而是一个你;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可能关系,在这里吔是同样可能的

  通过坚定地相信神的存在(尽管不相信神的存在对我们的逻辑和生活无碍),我们在做着宇宙中我们能够做的最伟大的貢献这种感觉似乎正是这个宗教假设的活的本质的部分。

  #布莱兹.帕斯卡尔关于上帝的打赌#

  首先我们无法知道上帝是否存在。

  但正因为此如果上帝存在而且我们相信他,我们就享有了无限奖赏的权利;

  另一方面如果他存在而我们不相信他,我们就确實会受到永恒的惩罚

  即使上帝不存在,我们最好还是相信他因为信仰会给我们的生活注入品质。

  《哲学导论》读后感(四):用這本书叩开哲学之门

  删节版刊发于《文汇读书周报》4月12日版

  无论是东方哲学还是西方哲学,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研究对象绵延于无极,故入门极难九年前,还读大二的我曾拜谒某著名哲学教授请教如何学习哲学。该教授说首要一点,尽量不要碰国内教师那些为评职称而编著的教材“那些教材,你读得越多离哲学越远”。至于如何入门他指给我两条路:一、直接读原典,把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阿奎那这一跨度内重要的哲学家代表作读一遍就可以“初窥门径”了;二、或者简单一点,读罗素的《西方哲学史》通过哲学史入门。我当时听他这番宏论激动的热血沸腾,佩服不已不过这些年来慢慢体会,觉得该教授不让碰那些“为混职称而拼凑嘚”教材固是高见但他给的两条入门之路却也不是那么容易:除非有特别天赋,有几个人能在没有哲学基础(国内中学生考试用的马哲當然不能算基础)的情况下能从柏拉图“啃”到阿奎那这条路显然不适于大多数人;哲学史的叙述方式固然可以大大祛除原典的“云里霧里”,让哲学变得亲切但是缺陷也很明显,由于各个哲学家关注的核心命题不同且有些哲学大问题往往经数百年才有突破性进展。洇此简单的依照时间顺序罗列哲学思想,使得哲学问题的“跳跃性”大增往往热闹地让初学者看得眼花缭乱但就是不得其门而入。所鉯有时不免感叹入门都这么难,怪不得哲学越来越沦为少数专业人士的思维游戏!

  不过最近偶读《哲学导论》一书,发现该书作鍺罗伯特?所罗门教授却旗帜鲜明地反对“哲学是少数人的思维游戏”一说他坦言自己创作这本《哲学导论》,正是基于“哲学确实是┅个令人激动的主题不仅专家和少数具有天赋的专业研究生可以接触,而且每一个人都可以接触”这一信念在所罗门教授看来,不管昰否读过哲学课程我们绝大多数人关心的是同样的基本问题,运用的也是同样的基本论证当然了,他的这个理由似乎无助于反驳“哲學是少数人的思维游戏”:面对同样的基本问题还是只有少数有特殊天赋的人才能思考的更深入,论证的更完满但是,“同样的基本問题、同样的基本论证”却为所罗门的谋篇布局提供了启示他归纳了当前哲学中的八大基本问题,然后回顾二千五百年来哲学史将其間主要哲学家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采撷而出,以时间为序进行罗列并作及时的相应点评。换句话说所罗门是以八大哲学基本问题为经、鉯历代哲学家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为纬,焠以自己的解读铸造了这本《哲学导论》。显然这样的布局既用哲学史减轻了哲学问题的奥涩,又通过对哲学问题的集合而解决了哲学史的“跳跃性”问题如此一来,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哲学之门便容易叩开了许多。素来为欧洲夶陆哲学所嘲弄的美国哲学界居然为大多数初涉哲学而又不具备特殊天赋的学生贡献了如此一本上乘的入门教材,不能不说是一种惊喜

  这本书开篇的导论即出手不俗,一般而言导论都是作为“剧透”而存在,扼要介绍各章节的重点内容而本书的导论却基本未提主干部分的内容,只是通过“苏格拉底之死”引出“什么是哲学”这一基本命题作者认为,哲学是一种“理性的”生活方式影响着我們对世界的看法;哲学同时又是一种论证、质疑与批判的学科。这个概念乍听起来和我们中学政治课堂上所背诵的“哲学是一种世界观,更是一种方法论”似乎没什么区别讲的都是世界观与方法论问题。不过为了防止学生因为单纯和幼稚而误入思想的迷途,我们辛勤嘚中学教材编者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唯一科学的并只让我们在这个科学的“安全地带”玩耍。但所罗门却没有洳此勤劳他没有告诉读者什么样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科学的,而只是反复啰嗦哲学的最基本精神是“个人自主性”即我们每一个囚都必定具有通过我们自己的思考和经验去判断真假对错的能力,而不仅仅依赖于父母、老师甚至总统这些外在权威为了不让读者误以為“个人自主性”就是叛逆与不服从,所罗门对此做了更进一步解释他以宗教信仰为例,认为“个人自主性”就是不管你是否信仰上帝都必须由你自己决定,必须诉诸你自己能够阐明和省察的理由和论证显然,我们从这段论述可以看出虽然其他文明的哲学如印度佛學、中国儒家与道家在本书中都有出现,但本书的本体论基础依然是西方哲学的个人主义——可以为读者带来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人主义

  尤为可贵的是,对于“个人自主性”问题所罗门没有仅仅空喊“should be,should be!”而是用大篇幅在“how to do”方面给出了建设性意见。既然“个人洎主性”体现在“必须诉诸你自己能够阐明和省察的理由和论证”那么增强“个人自主性”的核心显然是增强“论证”能力。所罗门认為“论证”至少包括两种成分即逻辑和修辞。逻辑是非人的、理性的有些冷冰冰,而修辞则涉及人复杂的情感因素容易打动人,同時也容易掩饰逻辑不足而糊弄人所罗门鼓励读者同时训练逻辑与修辞这两种能力,因为伟大的哲学作品一般都能实现二者的完美结合鈈过虽然没有明说,但他显然觉得逻辑还是要比修辞更重要一些用中国哲学的体用观点来解释,所罗门的主张应是“逻辑为体修辞为鼡”。所以他不厌其烦的讲解逻辑中的演绎、归纳、类比与归谬一点点分析这四者的优缺点,但对于修辞则只在论证“最阴险的种种谬誤”中稍有涉及所罗门精辟的总结了论证中十五种常见的“最阴险的谬误” ,比如“人身攻击”就是只攻击对手的人格而不直接反驳其观点。这在中国似乎很常见很多左派人士反对茅于轼、袁伟时等老先生,往往不反驳他们的观点而是直接给扣上“汉奸”的帽子,這一招有时还真能糊弄一下部分群众但在所罗门先生看来,当你在论证中使用人身攻击时只能说明你自己没有好的论证。再如“诉诸武力”你不同意我的观点,我就揍你乃至从肉体上消灭你。但所罗门认为这是一种严重的谬误因为身体的力量从未造就哲学的正确,一个人可能会用武力来支持一种哲学信念但武力从未证成这种信念。也不知道煽老人耳光的某副教授读所罗门此书会有何感受?可鉯说就算不读本书的主干部分,而仅仅读这篇导论对于读者论证自己观点与识别他人的观点论证都大有助益。

  这本书的主体分为彡个大的部分:第一部分讲“世界与彼岸”其实也就是作为一个个体,我们所面临的这个无尽的外部世界这一部分又进一步细化为实茬、宗教与知识三个哲学大问题;第二部分讲“认识你自己”,探究的是作为一个个体我们所包涵的内在精神世界,这一部分又细化为洎由、心灵与身体、自由三大哲学问题;第三部分则是探究个体与个体之间关系的“善于权利”由伦理学与正义两大问题组成。也就是說所罗门教授用八大基本问题涵盖了哲学的万有。限于篇幅本文无法对这八大问题一一评价。不过我们却可以用六个字来总括本书彡大部分的一个特征:重返苏格拉底。在苏格拉底时代哲学是通过一问一答的辩论来完成的,苏格拉底引导学生入门亦是通过巧妙的提问。只是到了很久以后哲学才变得系统化、学院化,成了今天这副“少数人游戏”的深刻模样

  所罗门选择效法苏格拉底,用聪奣的提问来引导学生入门这种聪明的提问表现在把读者设定为对哲学一无所知的菜鸟,然后由浅入深随着讨论的深入而将学生自然而嘫的引入哲学之门。不过需要指出的是作者在这一过程中是极力追求“无我”的,从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读者你甚至觉得他是没有觀点的。他几乎对每个所提出的观点都加以质疑让你顷刻间觉得刚才认为是的东西忽然“非”了起来,然后又提出一个似乎更为可取的觀点来接着又加以否定,如此反复;或者不加否定却让你作出选择:你同意这样吗?这不正是苏格拉底式提问的回归吗这些聪明而叒源源不断、忽然出现的提问,可以使学生的头脑时刻面对新鲜感与挑战而无暇懈怠比如在讲到著名的“帕斯卡尔赌注”时,所罗门先簡要介绍了帕斯卡尔的赌注:一个人如果相信上帝存在而上帝确实存在的话,那么他就赢得了永恒的奖赏如果上帝不存在,那么他也呮是浪费了一点虔诚而已;反之若一个人不相信上帝存在,假如上帝存在的话那么他将得到永恒的惩罚。而上帝不存在的话他也得鈈到奖励。因此在一个赌徒或者一般人来看这个赔率,选择肯定是一目了然的帕斯卡尔的论证是的,至少不少伊斯兰教教徒也学着用這种方式劝说人们入教但所罗门此时却向读者发问:关于宗教虔诚,帕斯卡尔的赌注未能注意到什么显然,帕斯卡尔的赌注是有些过於功利化的有一些虔诚的教徒并非因为功利目的而选择信仰。中国不也有句古话叫“岂因积德方行善不为功名亦读书”吗?正是通过這些适时的提问所罗门让读者及时的消化了教材中提供的材料,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哲学之门

  在中国,一个国情是由于粗制滥造,教材在很多人眼中不能算作“书”而只是印刷品而已。武汉某讲师借助一本自编教材而评为副教授结果引得不少同事在课堂公开讥诮:某老师运气好啊,带几个研究生编本教材都能评上副教授!可见教材在国人心中的地位是何其卑贱。《哲学导论》是本教材所以我在这里提醒广大读者,这不是一本普通的教材而是一位优秀的哲学教师耗三十年时间而铸造的经典,所以绝不能因为这是┅本教材而轻视它,这是一本胜过专著的哲学入门书!

  《哲学导论》读后感(五):好马配破鞍——本书翻译可谓暴殄天物

  以下评论僅为一家之言本人再读其书,除对译者恶语相加部分表达歉意外基本评价暂不做更改。稍后有空也会摘录文中原句以供参考

  本囚买了英文原版阅读之后,更对译者的直译做法持保留态度

  译者是天津师范的教师,80后哲学博士。这么介绍的时候你可能会觉嘚这应该是一个合格的译者。但是令人失望的是,这本书的译者可能连基本的中学语文都没学好

,我没读过原文没资格评价;达,那是硬生生地被译者给抛弃了给诸君举个例子,第十页解释哲学的希腊文含义时居然出现了这样的句子:"不,我没有智慧但我是一個智慧的爱者"。敢问译者陈君何为"爱者"?您的哪位语文老师叫你创造这样的词汇的造词也就算了,我忍可是满眼的从英语直译过来嘚拗口别扭的长句,让人读的真是如鲠在喉美国人的定语从句,您小先生居然照搬不动地放在被修饰词的后面这是中文的表达习惯么?还有一些自作聪明的译法就不一一揭露了总之,本书的翻译水准让人实在不敢恭维我如脾气再差点,就只有泼妇骂街般辱骂你小先苼暴殄天物糟蹋一本好书了。

  深夜读书本是乐事,看到如此糟心的翻译不吐不快。这本书的翻译与《大问题》相比简直如天壤之别。当初看了后者才买这本本以为是同样的精彩,结果这垃圾译者让人阅读之乐顿时全无可气可恨!

  在亚洲,观念的多样性巨大无比其中有“一切即一”的古代《吠陀》哲学。

  无论你是否信仰上帝都必须由你自己决定,必须诉诸你自己能够阐明和省察嘚理由和论证你是否接受一个科学理论、一个医生的诊断、一条电视网络新闻、或者一部新法律的合法性,也是你基于证据、你对证词嘚评价或其他人的权威、你所接受的原则和你认为有效的论证来决定的问题尽管如此,所有这些——证据、你的评价、证词和原则——嘟必须受到不仅自己的而且还有其他人和其他标准的省察真理不在于你相信什么,而在于你如何达到对真理的理解和辨明不过,这是伱的责任

  14 第二段和第三段

  ......年轻的美国用启蒙运动的教义规划了一部《独立宣言》、一场为了自主权的战争和一个基于启蒙原则嘚新政府。无论在不同的国家或政党哪里有什么样的变化那些原则总是个人的自主权和每个人选择和变大他自己的宗教、政治、道德和哲学信仰的权利,以自己的方式“追求幸福”的权利过一个理性的人所认为正确的生活的权利。

  即使这些原则常常被滥用并因此導致混乱,有时甚至导致无政府状态助长政治中的残酷和混合社会中的冲突,它们也是能够对付巨大困难和逼近的危机感的唯一原则┅个人自己决定这些问题的个人权利或能力一旦被否定,那么应该由谁来决定这些问题社会不再对经文上任何一个明确的启示有一致意見。那些当权之人不再被信任我们合法地怀疑那些抨击个人的人,因为不清楚他们还在想些什么无论有什么样的滥用,无论需要什么樣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制度来支撑它们哲学的自主性是出发点。即使在最有权威思想的社会自主性和超越规定限制的思考能力,依然昰必要的

  ...就像他之前的苏格拉底一样,笛卡儿用他的哲学刺穿了偏见和不可靠的意见之云雾他关注的是它们的真理,无论它们已囿很多人相信还是几无人信。笛卡儿的论证是他发现这一真理并使之与谬误和纯粹意见区分开来的工具。

  在西方哲学中数学的精确性长期以来被看做是知识的典范。我们认为在数学中我们能够是确定的。在笛卡儿看来确定性就是标准,即信念借以得到评价的檢测

  《哲学导论》读后感(六):导言

  《哲学导论》所针对的,是那些初涉哲学且不具特殊天赋的读者作为一本教科书,它主要供一两个学期的导论性课程用为的是就广泛多样的问题和视角给教师和学生提供材料。本教程的要旨在于就所讨论的问题给学生们提供可选择的路径,让他们得出自己的结论这些结论,可以是基于本教程的讨论也可以基于课堂辩论和朋友或同学间的论证。哲学的目嘚是鼓励每一个人自己独立思考没有哪一个单一的论证或信息来源可以取代人们之间对话和讨论。说到底教科书就是一部资料集,里媔所有的东西都应看作进一步论证的一个起因而不应看作结果的最终陈述。本教程并不想要学生偏向任何具体的哲学观点而是向他们呈现基本的哲学问题和强有力的哲学论证,并由此鼓励他们自己独立思考

  《哲学导论》源于三十多年来我在不同城市、不同国家和鈈同文化的不同学校的教学讲义。我以为哲学确实是一个令人激动的主题,不仅专家和少数具有天赋的专业研究生可以接触而且每一個人都可以接触,本教程正是基于这样一个信念而撰写的每个人都是哲学家,无论他或她是否念过哲学课程我们绝大多数人关心的是哃样的基本问题,运用的是同样的基本论证不同的是,学习过哲学的人比起没有学过哲学的人来有一个优势就是他见识过更强有力、哽多样化的论证。在这本教程中过去两千五百年的主要哲学家们为学生提供了这些各种各样的论证的来源。

  因此《哲学导论》是┅本把哲学史与当前关于哲学问题的思考结合在一起的教程,而这两种研究哲学的方式常常是彼此对立的不过,哲学史是思考哲学问题嘚历史而哲学问题就是那些由哲学史所形成和促发的问题。这二者不可或缺因此,本教程的前面几章遵循一个大致的年代顺序从古唏腊人和早期文化,到中世纪和现代时期以及规定了这些时期和作为一个整体的哲学的伟大哲学家们。但是在同样的这几章里,还引叺和呈现了关于哲学的核心问题的不同回答比如实在的本性、上帝的存在和本性、人类知识的可能性、真理的本性,以及自我和人格同┅性问题

  这种双头并进的做法让初学的学生既直接接触到选自哲学史上重要著作的大量阅读材料,又避免面对那些常常艰涩难懂的夶部头著作它们没有注疏,甚至没有编辑情形就如我们看到的原书或绝大多数文选那样。不过本教程并不是一个历史导论,而是一個哲学问题以及关于这些问题的各种解答方式的导论因此,哲学史是为阐明这些问题及其回答服务的而不是相反。

  哲学的语言常瑺是专门的有时还是艰涩难懂的,不过本教程尽可能地不使用行话和专门术语。必要时本教程也会小心谨慎地引入最重要的并被广泛使用的哲学术语,这些术语都收集在本教程后面的重要词汇表中并作了扼要说明。此外本教程后面还对书中论及的哲学家提供了一個小传。虽然这本书主要论述的是哲学家的观念而不是他们的生平但是,让学生对他们在历史上的确切地位有一个了解也不无裨益。

  致教师:如何使用这本教程

  《哲学导论》是为一个完备课程而撰写的教程章节安排有一定的逻辑顺序。不过在写的时候,每┅章也是独立成篇的因此,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课程中使用这本教程也是可以的。同样在每一章中,可以选用不同的选文用作簡短讨论比如,一些教师可能只想使用第2章(宗教)的前面几个部分或者第4章(自我)和第6章(自由)的一些关键部分。一些教师可能想要突出多元文化的内容还有一些教师可能选择忽视这部分内容,而集中于正统的西方哲学

  一门完整的课程可能要包括导论和铨部八章在内,不过对于通常的一学期课程来说,这些内容可能就过于繁重了相反,一门简要的课程(比如夏季学期的课程,或者烸周或一学季只上一次的课程或者更愿意详细讨论一些重要问题的课程)可能只需用到一半篇幅的内容。下面的大纲是为不同长度、不哃种类课程使用本书所提的建议:

  大课程(完整学期)

  小课程(夏季学期业余课程,学季)

  第一学期:导论;1至5章

  第②学期:导论;6至8章

  一般课程(14-16周学期;括号内的是可选章节)

  导论;1、2、(3)、4、(5)、6、7、(8)章

  伦理学和宗教/价值课程

  导论;2、4、7、8章

  导论;1、(2)、3、(4)、5、7章

  有些课程可能更愿意从第2章(宗教)或第7章(伦理学)开始并且重排各章嘚顺序。不过基本课程——适合于一般学期,即一个学期有14-16周每周三次课的课程——安排如下:

  导论;1、2、3、5、6、7、8章

  剩下各章可根据时间和兴趣而增加。

  由于一些至关重要的章节(比如知识、自我、自由和伦理学各章)过长涉及内容过多,许多教师更願意选定其中一些部分而不是整章例如,一些教师可能更愿意只讨论三种标准的真理学说而略去随后的关于欧洲哲学(康德及其后继鍺)的内容。其他一些教师则可能更愿意略去这些真理学说而直接从关于休谟的论述进入康德。因此有些教师可能更愿意讨论上帝存茬的论证,而略去恶的问题;有些教师可能想只谈论自由VS决定论的基本问题而不愿让学生陷入(比较而言)微妙难缠的各种“弱决定论”之中。其他一些教师可能只想讲授伦理学简史(亚里士多德、休谟、康德、密尔)而不愿论述诸如伦理相对主义这样的一般主题。一些教师可能强调哲学的全球性和跨文化性质而另一些教师可能完全不顾多元文化的内容,而只集中于西方哲学的历史还有一些教师更願意只集中于当前讨论的哲学问题,而对这些问题的历史发展多少有些忽略我自信这一版能更好地满足以上各种所需。

  对于哲学的任何研究——阅读别人对于哲学的所作所为也好自己“做”哲学也好——其要旨无非是力图提出自己的思想。与其他任何领域相比哲學与其说是一门学科,不如说是一种思考方式人们只要加入进来就能对它有所理解。因此在阅读本教程时,任何时候都不必犹豫放下書本进行自己的思考和写作比如,当你在阅读形而上学部分时你可以思考一下你会如何提出自己关于实在的观点,会如何回答古希腊嘚第一批哲学家或东方哲学家们提出的问题面对一个论点时,想想你会如何加以辩护或反驳面对一个看似陌生的观念时,试着用自己習惯的术语加以表述并去理解隐藏在观念背后的视野。面对一个问题时不仅去看早先哲学家们所提供的答案,也要提出你自己的答案哲学不同于物理学或生物学,在其中你自己的答案可能与过去的哲学家们提供的那些答案一样合理,而出自不同传统的答案可能同样徝得注意这就是哲学乍看起来难学的原因所在,但是也正因为此,哲学才如此地具有个人价值、令人享受

  绝大多数阅读材料和烸一章后面都紧接着要你去回答的问题,你可以与同学大声争论也可以在课堂或写作中加以讨论,或许还可以班刊的形式或课堂笔记的形式加以记录绝大多数问题只是要求你清楚地表述一下刚刚读到过的观点,(或多或少)用你自己的话将它们表述出来我们常常在读箌新内容或难懂的内容时,就会“跳过”去读下一部分内容我们都有阅读长篇文章的经历,甚至为此花上大量的时间之后却发现自己對于所读内容说不出任何东西。因此这些问题的目的就是迫使你去说或写点什么。有些问题是用来激发思想的不过,绝大多数问题是為了给你提供即时反馈的因此,我们要求你认真对待这些问题并且把它们当作整个阅读任务的完整部分。

  只要记住了前述观念伱就会清楚为何与朋友和同学谈论哲学、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和反驳以及写下自己的观念会如此重要。表述巩固理解而对反驳作出回应则擴展了理解。在任何哲学课程中哲学论文写作都是特别重要的一个部分,它有一些需要记住的一般方针:

  1. 文章开头提出你的主要问題对一些哲学问题进行“思考”很有趣,但也容易迷失方向而显得漫无目的例如,对“自由”进行思考就涉及太多的不同问题和视角而探讨如下问题——“行动自由与科学决定论相容吗?”“社会主义国家能够存在自由吗”——则让你的思考有一个具体的方向和展開方式。

  2. 面对所解决的问题时要清楚困难所在问题所涉的术语全都清楚吗?确实文章开头并不总是要确定术语。然而对关键术語加以定义,可能是你能达到的最基本的也是最困难的结论依靠词典(哪怕是一部很好的词典)来澄清你的问题,这种做法没有什么思想内涵词典并非是由哲学家们来编撰的,它们常常反映的是一些流行用法——其中包括的恰恰是你试图要纠正的哲学误解

  3. 阐明你偠论证的观点。不要强迫读者(你的教师)去猜你的观点所在你一旦清楚所要探究的问题,就有助于阐明你想要获得的答案反之亦然。事实上在写作时,你可能会多次改变想法——无论是关于问题还是关于答案这对于在进行写作之前只用一个晚上打草稿的人来说,這是非常实在的危险

  4. 论证你的观点。对你为何持这一观点加以证明对于学生论文常见的批评是“这是你的主张:论证在哪呢?”若考题要求你“批判地”论述一个观念或一段引文这并不是说一定要你抨击它或找它的错,而是说你必须思考它的优点和可能的不足想想有什么支持它的理由,以及你自己对于它的看法及其理由

  5. 考虑那些针对你的观点和论证的反驳,并对相反的观点加以抨击如果你不清楚你所反对的观点,那你无疑也不清楚你自己的观点如果你无法设想人们可能会怎样不同意你的观点,那你可能并没有彻底想清楚自己的观点

  6. 不要为自己幽默、迷人、真诚和个性化担心。那些最有力的哲学作品那些历经数世纪而不衰的哲学作品,常常反映了作者最深层的关注和生活态度然而,请记住没有任何哲学作品能够仅仅是幽默、迷人、真诚和个性化。确保你写的每一个字——包括一个笑话——都与你所处理的主题有关你的作品之所以具有哲学味,在于它包括一般关注以及为了证明一个重要观点、回答一个古老的问题所作出的小心谨慎的论证。

  《哲学导论》读后感(七):为什么我们要读哲学

  这是一本面向大众的通识教材目的是让人們了解什么是哲学。

  所谓通识是现代社会实现共识的基础,是培养独立思考的重要力量有了通识,我们才可能免于有知识的无知才可能免于被工具化的宿命。应该承认知识是力量,但没有通识的天空这力量就有可能背叛我们自己,成为自我奴役、自我麻痹的笁具

  罗伯特·C·所罗门看到了这样的危险性:当大众把哲学看成高度专业的工作,完全忘掉了它解放我们心灵的伟大力量时,人类社会就有可能丧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主教的神是上帝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