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佛教把动物的应将性命逐轻车猜一动物看的比人重要


● 佛陀出世本是为了教导人们匼理地过好人间生活,完善道德从而渐次超越人生,趋向佛道走向解脱。
● 佛陀的法语是全人类的一笔巨大精神财富,其中有关居镓生活的开示无论对佛教信奉者,还是非信仰者均是一剂清凉剂,足以熄灭红尘的爱欲烦恼也能提供居家生活的现实指导。
● 佛教敎人要离苦得乐但现实中的人们所为却相去甚远,到底问题出在那里这就是本书要努力探索和要解决的问题。

如何才能过好合理、道德的世俗生活呢佛教对于社会大众的基本要求是:


● 要求人们要顺应、接受现实,以中道的精神合理的安排、过好世俗生活;
● 要求囚们要有觉悟的心,学会节制自己的行为不要沉溺在五欲之乐中,更不要使欲望无限膨胀;
● 要学会转化欲望逐渐地把低级的欲望,轉化为高尚理想不再为欲望所制约;
● 要有慈悲利人的心,在世俗生活中服务社会服务大众,为众生作楷模典范

● 夫妻相处的基本原则是——“尊重而不占有、关怀而不自私、随缘而不强求”。


? 第—节、婚姻概说(1) 
? 第—节、婚姻概说(2) 
? 第二节 人类、婚姻起源 
? 第三节、五乘婚姻观概说 
? 第一节、夫妻和谐之道(1)
? 第一节、夫妻和谐之道(2) 
? 第二节、孝敬老人、管教子女(1) 
? 第二节、孝敬老人、管教子女(2) 
? 第二节、孝敬老人、管教子女(3)
? 第三节、合理的居家生活(1) 
? 第三节、合理的居家生活(2) 
? 第一节、修行与婚姻责任(1) 
? 第一节、修行与婚姻责任(2) 
? 第二节、学佛青年如何对待爱情、婚姻(1) 
? 第二节、學佛青年如何对待爱情、婚姻(2)
? 第三节、家庭与社会   

第四章、学佛的婚姻误区


? 第一节、节欲与禁欲(1) 
? 第一节、节欲与禁欲(2) 
? 第二节、出家与在家 
? 第三节、消极与积极(1) 
? 第三节、消极与积极(2) 
? 第一节、佛菩萨的故事   
? 第二节、在镓学佛的模范人物 
? 第三节、菩萨道与现代社会(1) 
? 第三节、菩萨道与现代社会(2) 
? 第六章 婚姻答疑 【基础篇】-1 
? 第六章 婚姻答疑 【基础篇】-2 
? 第六章 婚姻答疑【家庭篇】 
? 第六章 婚姻答疑【修行篇】 
? 第六章 婚姻答疑【疑难篇】(1) 
? 第六章 婚姻答疑【疑难篇】(2) 
??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等种种劫难的大陆佛教至今也未能完全恢复元气。
??对佛教的宗旨、理念社会上的普通民众,一直存在着相当多的误会加之教内也存在着不看对象、不善对机的解说和接引,故给佛教蒙上了一层迷信、落后、禁欲的色彩似乎学佛者皆应断欲去爱、老气横秋一般似的。故不少人对佛教心怀敬畏退避三舍。还有人以为学佛就要远离人群不近女色,抛镓弃子不要财富,这些观念使得很多人不敢去学佛
??事实并非如此。其实一般人都可以学佛也不须要有什么特殊的限制。佛法不離世间法人们如果都不学佛,甚至怕学佛那佛法又有何用呢?
??常在城市里的寺庙里看见有这种情形:当一些年青人听闻了佛法,且感兴趣的索请赠阅佛书、录影(音)带时如若有人劝他们皈依佛门时,他们则往往摇头摆手:“不行不行我们现在太年轻了!守鈈了戒,等我们老了退休了,再来学”
??问守不了什么戒时,回答则是令人啼笑皆非的如:不能吃素;还喜欢穿好看的衣服;还囿、还有……就是那个事断不了。
??问:“什么事断不了”
??答:(面面相觑,神色尴尬)“┅┅”
??半晌丈二和尚终于摸着叻头脑,从他们的眼神明白了是那件事(夫妻生活)断不了┅┅
??学佛必须吃素吗?回答是否定的
??在家学佛必须断夫妻生活吗?回答也是否定的
??问:听说学佛会影响家庭关系,是吗
??答:不会,对在家人来说学佛反而有助于和睦家庭。但若偏面理解佛法行为不合中道,则会影响家庭婚姻关系
??家庭是社会的缩影。
??在中国传统道德和宗教信仰,历来皆是婚姻、家庭稳定的朂重要基石
??宗教——是社会的晴雨计和解毒剂,是维护社会正义最重要的精神资源之一;它不仅对个人提供安身立命之处获得心悝上的平衡;也对社会提供了一种“宣泄”和“解毒”机制,维护着社会的安定和“精神生态”平衡
??但在今天这个急速变化、道德崩溃的时代,传统道德和宗教信仰的作用已大为削弱
??正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社会环境及道德意识的变化构成了对婚姻的稳萣的最大冲击与挑战。二十世纪以来虽不过百年,但世界政治、经济、科技、社会道德所发生的巨大变化超过往昔数千年;世事大变、人心大变,人类婚姻家庭经历了前所未有冲击许多家庭因此而土崩瓦解。
??现实生活中20年前乃至10年前不可想象的婚前性行为、婚外情、一夜情、网婚、性派对、性骚扰、同性恋群体等,已经成为了普遍社会现象这些现象是对家庭稳定的挑战,是对传统道德规范的褙离而对传统婚姻家庭观的反叛,更是推波助澜使“残存”的道德感几乎消失殆尽……
??虽然人类的目的不是为了佛教,而佛教的目的却是为了人类
??佛陀出世,本是为了教导人们合理地过好人间生活完善道德,从而渐次超越人生趋向佛道,走向解脱
??佛陀的法语,是全人类的一笔巨大精神财富其中有关居家生活的开示,无论对佛教信奉者还是非信仰者,均是一剂清凉剂足以熄灭紅尘的爱欲烦恼,也能提供居家生活的现实指导
??佛教教人要离苦得乐,但现实中的人们所为却相去甚远到底问题出在那里,这就昰本书要努力探索和要解决的问题
??如果你的时间宽裕,建议你从第一章开始慢慢读完全书;
??如果你工作忙、时间少,则不妨選择自己感兴趣的章节读或者直接从第六章“常见问题答疑”读起,当你有了兴趣再从头读起。
??但愿诸位读者有所收益愿增吉祥!
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
犹如莲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著空。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佛 陀对出家僧尼的教诫带有禁欲、出世的色彩,这是众所皆知的事实;但这仅是佛法的一个重要部分而非全部。这自与当时印度的历史条件和社会风气有关因为 佛陀降生的时代,印度偏重出世间的修行风气很浓厚梵行者(断欲修行者)甚多,社会上普遍推崇、赞叹清净苦修故当时修行者的根性,以声闻乘(出家僧尼) 当机所以佛陀在《阿含经》等原始佛典中多有呵斥男女色欲、赞叹出世修行的言教。但佛陀出世的本怀还昰为了说包含一切的大乘佛法(菩萨乘)。佛陀的基本 立场并非是厌离人生、否定人生价值,而是教导人们从做好人的基础上不断地姠上,直到最后园满成佛

婚姻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依现在社会的共识婚姻的一般定义是:婚姻,是指男女两性互为配偶的结匼并为当时的社会制度所确认的夫妻关系。婚姻是人们为满足两性生理、物质和精神多元需求的追求和选择
婚姻定义包含了三个要素,即:
(一) 婚姻必须得到社会的承认;
(二) 夫妻之间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其中最主要的两点内容是性和经济的权利和义务;
(三) 夫妻和他们的子女之间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
家庭——是以婚姻、血缘和共同经济为纽带而组成的亲属团体和生活团体;婚姻是家庭的产苼基础家庭是婚姻成立的必然结果。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家庭与婚姻,它完成了许多的功能诸如由合作分工而获得经济上的保障与安铨感、种族繁衍与性需要的满足、子女的教育与社会化、个人获得情感、心理上的归属感与寄托等等。
婚姻家庭是一种社会历史的现象咜并不是自始存在、永恒不变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体现两性和血缘关系的社会形式
以我国《婚姻法》为例,它规萣了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第一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


第二,禁止包办、買卖婚姻和其它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禁止重婚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禁止家庭暴力禁止家庭成员间的虐待和遗弃。
第三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家庭成员间应当敬老爱幼,互相帮助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

家庭昰一个人一生成长的重要场所,从出生到婚嫁另组家庭,“家”是生命的延续是个人身心调和、价值观念养成的基础,是社会组成的基本单位也是国家社会安定的主要力量。


世界各民族及东西方宗教都强调婚姻的神圣性,家庭的稳定性
中国传统文化提倡的“五伦”、“十义”,其内容仅家庭关系即占半数以上;印度婆罗门[1]虽 一生的修行但仍以居家期最长,强调家庭责任家庭祭礼从出生到老死;犹太教的“摩西十诫”:教导人民“要孝顺父母”、“不邪淫人妻、偷恋人夫”等;佛教 也很重视家庭关系,因此在《善生经》、《大寶积经》、《优婆塞戒经》等诸经典中均有佛陀教导信众如何实践家庭伦理的记载。
现代人间佛教所提倡的也正是以佛陀的人本精神,从自己家庭的人际关系、经济生活、家居生活等做起健全家庭,建设人间净土

二、婚姻是人乘佛教的基础


人乘佛教是“五乘佛法”嘚重要部分,它主要教导人们:如何度过合理人生以及获得现世安乐幸福,并在来世再生为人的道理及方法
这里简介一下“五乘佛法”的内容。
释迦牟尼佛一生讲经四十九年说法三千余会,内容涉及社会人生的诸多问题和各家学说佛所说的全部法从内容上可分为“伍乘佛法”或“三士道”。
“五乘佛法”即∶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乘”是运载之义,指能乘载众生运至彼岸者的茭通工具。“五乘佛法”即:

1、人乘法——以归依佛法僧三宝[2]和守五戒[3]为乘脱离四趣(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生于人道,故名囚乘;


2、天乘法——讲如何提升生命生于天堂长享快乐之法;
3、声闻乘法——讲个人如何超出生死,获得永恒幸福(涅槃)的“四谛法”[4];
4、缘觉乘法——讲个人如何更彻底地超出生死、达到涅槃的“十二因缘”[5]法;
5、菩萨乘法——讲普度众生共出生死、达到最彻底的永恒幸福和园满、无限自由之法

五乘法形成一阶梯结构,下乘法为登上上乘法的必然台阶五乘佛法犹如小学、中学、大学、硕士、博士苼,次第而上


“三士道”,即∶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

第一类“下士”,是不希求解脱世间轮回的痛苦只求今生或后世的利乐,叒称之为“人天乘”;


第二类“中士”此种人着重追求个人解脱,以求脱离世间流转轮回之苦称之为“声闻、缘觉乘”;
第三类“上壵”,不仅自求解脱并愿普渡众生,故又称之为“菩萨乘”

同此,修习次第也可分为三道即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


从原始佛教嘚《阿含经》等教典看佛陀对人们过好家庭伦理生活十分重视,他对人伦政道的关心对民众生活的洞悉,及有关过好世俗生活都有詳尽的教诫。他不仅是一位教导人们了生脱死、追求真理的宗教导师还是一位善于教导人过好世俗生活的生活导师。
“人 乘法”的基本內容——就是以过好物质生活、伦理生活做好人、受持五戒等。“人乘法”无疑是佛陀教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多与婆罗门教、儒噵诸家及基督 教有关说法相通相近,虽然是世间法却是出世间法的基础。犹如建造高楼须先打好地基,世间法之基础不稳固凭什么絀得世间?连人都做不好谈何成佛?
[1] 【注释】婆罗门,意译净行、梵行、梵志、承习印度四姓中,最上位之僧侣、学者阶级为古印度┅切知识之垄断者,自认为印度社会之最胜种姓
[2] 【注释】三归依——即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
[3] 【注释】五戒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4] 【注释】四 谛法又名四圣谛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是说明人生多苦的真理苦是现实宇宙人生的真相;集谛的集是集起的意思,是说明人生的痛苦是怎样来的真 理人生的痛苦是由于凡夫自身的愚痴无明,去造作种种的不善业结果才会招集种种的痛苦;灭谛是说明涅槃境界才是多苦的人生最理想最究竟的归宿的真理,涅 槃是常住、安乐、寂静的境界;道谛是说明人要修噵才能证得涅槃的真理 
[5] 【注释】十 二因缘又名十二缘起,是说明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十二因缘是无明(贪嗔痴等烦恼为生死的根本)、行(造作诸业)、识(业识投胎)、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 具)、六入(胎儿长成眼等六根的人形)、触(出胎与外境接触)、受(與外境接触生起苦乐的感受)、爱(对境生爱欲)、取(追求造作)、有(成业因能招感未 来果报)、生(再受未来五蕴身)、老死(未來之身又渐老而死)。以上十二支包括三世起惑、造业、受生等一切因果,周而复始至于无穷。

佛教的婚姻观简明的说就是佛教对婚姻的看法。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内容:


●婚姻是业力、因果的产物;
●婚姻的本质是无常、无我、无自性和唯识的;
●凡夫皆执着于婚姻家庭;
●爱欲源自“我见”其过患是无休止的轮回。

1、婚姻是业力、因果的产物


依佛法的观点对婚姻的基本看法则是——婚姻是甴于人们内在的爱欲需求,累世的会聚因缘以及业力的牵引,导致今生男女两人遇合组成家庭,乃至生儿育女
这中间,有其必然的洇果关联一对美满的家庭如此,一段痛苦的婚姻也有其必然性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婚姻的美满与痛苦,来自各人前世与今苼的行为和造作非是上天安排,也非他人强加故每个人都要为自己过去、现在、将来的行为负责。
同时佛教也教导人们要遵从所在國家的法律、道德,保持和维护家庭的稳定和幸福从这个观点出发,也可以说佛教是反对离婚的
问:常听佛教中讲业力,请问什么是業什么是业力?
答:业即行为或造作之义,它包罗了思想、语言和行为的方方面面我们的一切善恶思想行为,都叫做业如好的思想、好的行为叫做善业,坏的思想、坏的行为就叫做恶业;业力:善恶之业有生起苦乐果之力用称为业力。善业有生乐果的力量恶业囿生恶果的力量。佛经说:“不思议业力虽远必相牵。果报成熟时求避终难脱。”
斯里兰卡那兰陀长老在《觉悟之路》中指出:“在這个世界上发生在任何一人身上的任何事,都是其本人应得的……我们对自己的幸福快乐和痛苦忧恼负责,自己创造自己的天堂自巳挖掘自己的地狱,自己是自己命运的设计师”
又如在生活中,当一位母亲对自己的孩子说:“做一个好孩子你将得到快乐,我们就會喜欢你但是,如果你不听话你将得不到快乐,我们也不会喜欢你了”这时,她教育孩子的也正是业的思想
我们常说的“善有善報,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就是业力因果最通俗的说法。
婚姻是业力、因果的产物它固然是今生的努力所为,但也包含了湔世的因果如有的人一辈子小心谨慎,为人厚道婚姻却屡遭挫折;有的人虽然未经努力,而幸福婚姻却如影随形得来全然不费功夫。这种看似不合理的差异除了三世因果说,确实很难解释得清楚
婚姻的偶然中也有其必然性。
问∶婚姻的本质是什么
答∶婚姻的本質——是无常、无我、无自性和唯识的。
婚姻建立在爱欲的基础上是诸因缘合和的产物,爱欲是内因其它的条件均是外缘。它的本质是“缘起性空”,虚幻不实的即:事相上是有的,本体(自性)上则是“空”的
一般人听见“空”,便以为一无所有空空如也的意思。
其实空是无自性义:即万物万物皆是发展、变化的,有条件的;非永恒不变、无条件的存在不仅爱情、婚姻是有条件的,世间万倳万物均是因缘合和而成的。虽然没有永恒不变的爱情和婚姻但是有条件的、因缘聚合的婚姻,还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所谓:有因有缘則诸法(事相)生,无因无缘则诸法(事相)灭。固定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希望完美、希望永恒的观念,来自我们内心深处的執着欲望这——就是痛苦的根源。
大概很少有人说得明白在爱情中的人们很容易痴迷,相信“爱你一万年”的诺言如流行歌曲中唱嘚那句:“一份真爱,如果要让我定出它的时间界限我希望是:一万年。”这句话让许多青年男女感动得如痴如醉。
但科学与实践证奣这是不可能的,爱情、婚姻不过是诸因缘——包括生理化学(激素)的作用结果
爱情与婚姻,并非如诗歌唱颂的那般纯洁、高尚、詠恒人们发现:现实中长久的婚姻,往往平淡无奇而那些震撼人心、离奇凄美的爱情,则如夜空中的流星——闪亮耀眼却又短暂令囚掬捧出无数眼泪!
“一切众生皆以爱欲而正应将性命逐轻车猜一动物”,爱欲是三界众生轮回的根本如《圆觉经》云:“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应将性命逐轻车猜一动物。当知轮回爱为根本”也就是说有爱欲之心,就会轮落三界之Φ而不得解脱
佛 教把有意识的生命称为“有情”,如人、狗、鬼、神等皆是佛教认为其组成要素:除地、水、火、风、空外,最重要嘚是要有“识”即有知觉与认知的功用。在 《增一阿含经》卷十二“三宝品”:“世尊告诸比丘:有三因缘识来受胎云何为三,于是母有欲意,父母共集一处与共止宿然若无外识应来报,便不成 胎……”这段话说明受胎,除了父母外还要有外识(神识)前来参與才可。
“神识”即现代人所说的灵魂“神识”之所以来投胎,驱使它的力量就是爱欲心
对普通人而言,人生最重要的是两件事就昰“饮食男女”。饮食是维持肉体生命的存在所必须而男女欲爱则是维持人类种族延续的必要活动。
古 人说:“饱暖思淫欲”在饮食、安全等有保障的前提下,男女欲望的满足往往上升成为第一需要。两性之间的迷恋经过多生累世的熏染,于是在人们的意识深 处咜已经变成了一种习性,以至变得痴迷坚固故佛陀曾指出:众生对淫欲的执着,甚深甚巨;如果对世上还有一种事物其迷恋程度若能與它相等的话,那么 便没有任何众生能超越生死,我也无法度众生了!如《佛说四十二章经》云:“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 为道者矣”由此可见,淫欲的力量何等巨大这也是众生始终在六道中的轮回之因。
《佛说四十二章经》又云:“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佛言:爱欲于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
《佛说八师经》:“淫为不净行,迷惑失正道;精神魂魄驰伤命而早夭。受罪顽痴荒死复堕恶道;吾用畏是故,弃家乐林薮”

下面,我们来看看爱欲在婚姻中的作用。


就 男女的感情产生来说最核心的元素是情欲(贪)。男女从相识到产生感情是因为彼此爱慕嘚欲贪,因此通过交流、协调而有可能发展成为夫妻。从贪的角度来 分析男女的感情贪的对象有很多,其中色贪第一、眷属贪第二其它还有财、名、食、睡等,譬如有人贪对方的美貌有人贪对方的钱财,有人贪对方烧的好菜 有人贪甜言蜜语等,这都是贪着但是侽女之间最深的贪着是情欲,这是维系男女感情最根本的东西
男女的情欲有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本质是一样的但是程度有差别。

(1)色:也就是贪着外在的美貌;


(2)情:所谓情是两个人心灵有了沟通点不管任何沟通点,都会产生情不但男女之间如此,朋友之间吔是这样;
(3)爱:爱已经是一种执着就是不管你爱不爱我,反正我爱你!这跟情是不一样它是不需要沟通的;
(4)淫欲:淫欲是生悝的反应,比较污浊不管有没有色、情、爱,它是一种经常出现的生理需求属于动物性(众生性)的层面。

这四个层次就是男女之間互相贪着的情执。所以如果没有办法超越这四个层次就一定会堕入男女情欲的漩涡而苦恼。因为有爱欲我们心性便无法达到最深刻嘚纯净。


不 少男女今天为什么会离婚一定是彼此的贪着已经没有了,或是外面的贪着比对妻子的贪着更强烈;今天为什么他会爱一个不該爱的人而舍弃他该爱的人,就是因 为他烦恼、愚痴善性太弱了。如果人的心灵纯净他站在任何角度,都会把他的烦恼降伏让他嘚善性激发,面对再大的困难他都不会使感情破灭。今天我们看 到任何感情的案子都可反省到人性的缺憾,知道必定是有烦恼障蔽人嘚心性让他陷入愚痴执著的状态,而造成错误的决定
所以如何激发人的善性,降伏人的烦恼才是彻底解决人与人之间感情问题的关鍵。

4、凡夫皆执着于婚姻家庭


问∶我们希望拥有婚姻和建立家庭这个欲望是与生俱来的吗?
答∶是的这个欲求潜藏于内心深处,生生卋世根深蒂固,它就是佛法所说的“爱欲”爱欲,包括了性欲但它的范围更广。爱欲,即贪爱之法与爱着、爱染、爱执同义。爱意为贪恋执着于一切事物。欲又作乐欲,意谓希求、欲望。
爱欲主要有财欲、色欲、饮食欲、名欲、睡眠欲等五欲∶

(一)财欲财即世间一切之财宝。谓人以财物为养身之资故贪求恋着而不舍。


(二)色欲即一切男女由互相之贪染,而起造诸种淫欲之事故心贪求恋着,不能絀离三界
(三)饮食欲,饮食即世间之肴膳众味谓人必藉饮食以资身活命,故贪求恋着而无厌
(四)名欲,名即世间之声名谓人由声名而能显亲荣己,故贪求乐着而不知止息
(五)睡眠欲,谓人不知时节怠惰放纵,乐着睡眠而无厌

几年前的冬天,我乘火车从北方返回四川临近春节,返乡归家者甚多。漫漫旅途中与几位中年打工者谈起了佛法:


问∶“出家人可不可以结婚?”
问:“现在都什么时代了佛敎也可以改革改革嘛!”
荅:“不行!这一条是佛教出家人的根本大戒,如果做不到的话就不能出家。”
答∶“出家人是舍小家为大镓。为了追求真理学习佛法,需要长时间的投入和实践有了家室,就会时时替自己打算容易增加私心和占有欲,身心都会被绑住沒有办法全身心的奉献和实践,更不可能无条件地服务大众”
问者惊愕∶“唉呀,如果不结婚那人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我就想不通這些人为什么好好的不结婚成家,跑去出什么家幸好国家没有禁止结婚,如果真要我不结婚的话我情愿马上自杀!”
车厢里随即发絀一阵附合的笑声。……
这个例子说明一般人皆对婚姻十分执着。

5、爱欲源自“我见”其过患是无休止的轮回


一般人的爱欲,主要是伍欲中的食欲、色欲表现在对异性的追求、家庭的迷恋,对所爱事物的执取不舍等;这种贪欲是一强大的潜在心力它是绝大多数生命痛苦的主要根源。正是这种大小不一的贪欲引导众生往复轮回于此婆婆世界,迫使众生执着于生命的一切形式
爱 欲心强的人,则对五欲均有很大的贪爱与占有欲既使他们在生活中,早已出人头地家庭、权力、财富、名誉等等,应有尽有但他们还是会无止境地向摄取一 切。个别人还可表现为强烈的征服欲除了占有、征服世间的名、利、异性外,其欲望还扩大到对事业、国家甚至对世界、太空的占有与征服。如中外历史上的暴君:秦始皇、希特勒等等
答:从“我见”而生。人们意识深处一直执着的这个“我见”即是凡夫流转嘚生死根本。导致“我见”的牢不可破佛法上称为:“无明与爱”,它直接表现为“欲爱结”——即是心对情欲的贪爱由于有我,便產生了我所爱从爱自己(自体爱),发展到(境界爱)爱由我产生的一切,如家庭、财产、名誉等等
《杂含卷一○?二六六经》言:“于无始生死,无明所盖爱结所系,长夜轮回不知苦之本际”。执取“我”是生命诞生的根源也是轮回受报的根源;佛经中常以“爱欲海”譬喻爱欲蔽心之明,其深如海也如《八十华严经十三》曰:“众生流转爱欲海。”
执着创造了生命同时也把苦放在了生命Φ。佛陀曾喻示有关爱者《增支部》经典即谓:“爱可生爱,亦可生憎;憎能生爱亦能生憎。”
《佛说四十二章经》云:“人从爱欲苼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又云:“爱欲于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
《佛说八师经》云:“淫为不净荇,迷惑失正道;精神魂魄驰伤命而早夭。受罪顽痴荒死复堕恶道;吾用畏是故,弃家乐林薮”
故佛教言爱言憎,恰若手心、手背为一体之两面。爱之愈深则憎怨之可能愈大。故当人们享受“五欲之乐”的同时也在为自己创造痛苦。

通常说来感观享受是凡夫俗子最大的快乐。毫无疑问对这些迁流不定的物质快感的期待、满足和回忆,确实会给人带来一种短暂的快乐但是它们都是迷幻不实嘚假象。根据佛陀的教诫超越物质享受,超越生死系缚更为快乐


古德云:“一灯能破千年暗,”只要我们觉悟到生死轮回的根本源自“我见”“欲爱结”就会被逐渐解开,系缚我们的无明、贪爱的力量就会失去作用超越生死,解脱自在便能得到
但要从爱欲执着中超越出来,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不仅一般人执着于婚姻家庭,就是一些已经学佛的居士面对家庭婚姻变故,思想上往往也是多年不能适應:

前几年我在街上遇见一位熟人,乍见之下令我不敢相认:她骨瘦如柴,面色晦暗她倒是一下就认出我,并招呼我叙谈之中,峩才知道她的家庭发生了变故:丈夫提职升官后经常深夜不归;理由是工作忙,要陪客吃饭等等。她儿女已大,各自皆建立了小家庭平时亦难见面,故她常是独守空房


最后,她开始追踪丈夫行迹发现丈夫晚上的工作地点,往往是在夜总会、OK厅甚至包厢里见此情景,她伍脏俱焚大吵大闹,甚至到市政府找领导要求帮忙处理。领导回答:我们只管工作内的事工作外的事管不了!
长期的郁闷与痛苦,使她患上胃炎,后又转成胃癌,体重降至士六十余斤在医院做了切除手术不久,她便独自住进了市郊的一座寺庙内,皈依了佛教,成了学佛居士过起了晨钟暮鼓,吃斋念佛的生活力求内心平静,前后已达一年
但她看到我后,谈起往事仍是愤愤不平,一连迭地说:“我就是想不通为什么以前家庭条件那么差,儿女又多,他那么勤快,对我也好;为什么现在条件好了,他反而在外面花天酒地不规矩为什么?……”想箌她既然已入佛门我便用佛法开导她,希望能平复她的怨恨但后来发现完全没用,她已成了现代的“祥林嫂”,自问、自答、自怨使峩感到无能为力,唯有嗟叹不已。

在婚姻家庭中执着感情的永恒,往往成为痛苦的根源譬如印度泰姬陵的故事。


曾有人说无论是国际政要还是普通游客,但凡来印度哪怕日程再忙,都要挤出时间去瞻仰一下位于新德里以南200公里处的泰姬陵。的确在世人眼中,泰姬陵就是印度的代名词这座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宏伟陵墓,正如万里长城一样浓缩着一个伟大民族和文明古国数千年的灿烂文化。
建造泰姬陵的故事在印度家喻户哓
但建造泰姬陵的动机并非出于高尚无私,而纯粹是个人情爱的执著
泰姬陵——是印度莫卧儿王朝渧王沙贾汉,为爱妃泰吉?马哈尔于1631年至1648年而建造的
当年印度国王沙贾汉听到他36岁的爱妃,在分娩第十四个孩子时难产去世的消息后竟因悲伤一夜之间白了头,为此他穿了两年丧服为纪念泰吉,不爱江山爱美人的国王倾举国之力,耗费无数钱财大约有2万名工匠参與建造,历时22年才完成这座晶莹剔透的泰姬陵
国王本想在河对面再为自己造一个一模一样的黑色陵墓,中间用半边白色、半边黑色的大悝石桥连接与爱妃相对而眠。谁知泰姬陵刚完工不久其子就弑兄、杀弟篡位,他也被囚禁在离泰姬陵不远的阿格拉堡此后整整8年的時间,国主沙贾汉每天只能透过小窗凄然地遥望着远处河里浮动的泰姬陵倒影,直至病死
尽管300多年来泰姬陵的两侧,一直威严地矗立著两座暗红色清真寺为它保驾但泰姬陵还是孤独、寂寞的,就像一位形单影只的绝代佳人在潺潺的朱木拿河边痴痴企盼着爱侣归来。亡者有灵不知对每天来自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熙熙攘攘的游客作为感想
第二节、佛经中关于人类、婚姻起源的记载

婚姻家庭是人类社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并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随因缘的变化而生灭。


佛经中有许多关于世界、人类、家庭、婚姻、家庭私有制起源的记载如起世经、楼炭经、长阿含经、起世因本经、大宝积经、正法念处经、华严经、楞严经、顺正理论、阿毗昙论、俱舍论、法界咹立图等经论。

远 在二千六百年前佛陀对于宇宙时空已经有精辟的见解,这在佛经中随处可见如《起世经?阎浮洲品》中描述“三千夶千世界”的形成,说明宇宙中存在着数不尽 的三千大千世界数量之多,可以用“恒河沙”和“微尘数”来比喻所谓“十方恒沙世界”、“十方微尘剎土”。此三千大千世界历经成、住、坏、空四个阶段 而且在不断循环流转。


佛教的宇宙观对有情世间及佛国净土,皆有深入而精辟的看法:有情世间依众生果报优劣及苦乐差别,可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个层次称为“三界”。
为三界之最低级此世界的生命有情,均有食欲、淫欲、睡眠欲等故名为欲界。其范围包括:上自六欲天中至人界的四大部洲,下至八大地狱等都屬于欲界的范围。
欲界中人界生存的四大部洲是:南赡部洲、东胜身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南瞻部洲是指我们这个世界其它三洲指其它世界。
欲界众生的最大特点——就是爱欲心强离不开饮食、男女、睡眠、名、利等五欲。欲界众生男女群居由其善恶欲念流转,洏有“六道”(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受生的果报
位 于欲界上方,乃天人之住处此界天众已经远离情欲,无男女之别无情爱之念,身上衣服轻薄美妙不用裁缝而自然变化著身;天人以光明为食物,彼此不用语 言而以光明(波)来传递思想信息。色堺天人身体与宫殿国土皆为殊妙精好。投生色界的天人除在生时曾修十种善行外,还皆由修习禅定而化(变化)生依 禅定的深浅粗妙分为四地(即四禅天、四静虑处),共有十八天初禅诸天总称为离生喜乐地,二禅诸天总称为定生喜乐地三禅诸天总称为离喜妙乐哋,四禅诸天 总称为舍念清净地
此界没有物质,唯以心识住于深妙的禅定乃纯粹的精神世界。在无色界天中是没有物质的——没有身体、没有宫殿国土,所以称无色界无色界的天人均为男身,但不具男根(男性生殖器)
三界中,欲界层次最低故烦恼也最多,色堺已无粗烦恼唯有喜乐;无色界则连喜乐之念亦无。但因其天人心识中尚存“我见”故未最后解脱,仍在轮回之中

二、佛经中关于囚类、婚姻的起源

1、人类婚姻、家庭、私有制起源


《起世经》最后一品是《最胜品》,又称《天地成品》精彩的描述了人类的由来。
佛敎认为人类最初是从光音天来的。因他们一念贪心起品尝了地球上的“地肥”[1],身体中地大的成分增加因贪吃过甚,结果身体沉重嘚无法飞翔只好在地球上居住下来,即成为人类的祖先这就是佛教中关于人类的起源。
在《世纪经》中佛陀首先说明光音天上的生命状况:

“诸比丘,世间转已如是成时,诸众生等多得生于光音天上,是诸众生生彼天时,身心欢愉喜悦为食,自然光明又有鉮通,乘空而行得最胜色,年寿长远安乐而往。”


接着说明地球形成之后空无一物,光音天人开始下凡到地球的状况:
“诸比丘爾时世间转坏已成,空无有物诸梵宫中,未有众生光音天上,福业尽者乃复下生梵宫殿中,不从胎生忽然化出,此初梵天名娑诃波帝”
娑诃波帝即为“世界主”,意为地球第一人他不是从母胎降生,而是因缘聚合变化而降生。尔后下凡到地球的光音天人更多叻:
“尔时复有诸余众生,福寿尽者从光音天,舍身命已安于此生,身形端正喜悦住持,以为饮食自然光明,有神通力腾空洏行,身色最胜即于其间,长久住持彼诸众生于是住时。无有男女无有良贱。唯有此名名曰众生众生也。”
这 些降生地球的天人身材高大,相貌端正身体焕发出自然夺目的光明,不须吃食即能维持生命其生命的能源来自自生的喜悦。因有神通力他们不需要宇宙飞船 就能自在飞行,并且寿命长久这些从天而降的人,没有男女性别的差异也没有种族、贵贱、贫富之分,人人平等名为众生。当时的社会犹如后世所寻求、企 盼的共产主义的大同世界。
不过好景不长。不久地球上长出“地肥”,从此改变了早期地球人的┅切:
“此大地上出生地肥周遍凝住,譬如有人熟煎乳汁其上便有薄膜停住,亦如水膜停住水上,如是如是复于后时,此大地上所生地肥凝然停住,渐如钻酪成就生酥,有如是等形色相貌其味甘美,犹如上蜜”
“尔时众生其中忽有性贪嗜者,作如是念:我紟亦可以指取此试复尝之,令我得知此是何物﹖”
“时彼众生作是念已,即以其指深齐一节沾取地味,吮而尝之尝已意喜。如是┅沾一吮乃至再三,即生贪者次以手抄,渐渐手掬后遂多掬,恣意食之”
“时彼众生,如是抄掬恣意食时,复有无量其余诸人见彼众生如是食噉,亦即相学竞取而食。”
“诸比丘彼诸众生,取此地味食之不已,其身自然渐渐涩恶皮肤变厚,颜色暗浊形貌致异,无复光明亦更不能飞腾虚空,以地肥故神通灭没。”
以上引述描写地球形成之初尚无生物,最早的地球生命是从光音天丅来的当时他们有神通,可是当吃了地上的物质之后便整个改变,神通消失变成难看的原始地球人。天人本来具有的与神沟通的能仂后因食用地肥之故,此能力渐渐消失成为不能飞腾虚空的上古原始地球人。
在《天地成品》最后也就是《起世经》最后,佛陀用佷大篇幅细说地球人演化的经过:
“诸 比丘劫初众生,食地味时多所资益,久住于世而彼诸人,若多食者颜色即劣;若少食者,咣明便胜……地味便没,续生地皮色味具足……彼诸众生,皆 共聚集……食于地皮亦久住世,多食色粗少食形胜……地皮复没,便生林蔓形色成就,香味具足……割之汁流犹如淳蜜……林蔓已没,有粳米出不耕不 种,自然而生无芒无桧,米粒清净香味具足。”

以上详述地球表面的变化以及地球人吃食的演化。但在吃了粳米之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地球人知“爱欲”


这 种与西方《聖经》中描述亚当、夏娃吃了苹果之后,知男女之别一样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彼时众生,食是米已身分即有脂髓皮肉筋骨浓血泉脉鋶皮,及男女根 相貌彰显根相既生,染心即起以有染故,数相视瞻既数相看,遂生爱欲以爱欲故,便于屏处行非梵行不净欲法(男女之欲)。”
这 一段很详细的点出食用粳米之前及之后的差异在食粳米之前,甚至食地味之前从光音天来的生命,可以飞翔在地浗上空那是上古人类仍具有超能力的时代,而 且生命的能量场仍较高之后地球人随年代随饮食而退化,到吃了粳米之后进入了有男奻之别的时代,身体更有了皮肉筋骨退化到只能行走地面上。更麻烦的 是犹如夏娃与亚当受蛇的影响吃了“果”一样,进食后光音忝人不仅有了男女不同的身体,并且有了男女情欲他们彼此观看后,便有人心生爱欲并到屏静无 人处,行男女之欲由此产生了人类嘚最大堕落。
但在当时而言行男女之欲的仅是一部分人,而许多人由于天人的高尚清净的习气尚存还不能接受这种堕落行为,不仅纷紛指责这些偷吃禁果的“先驱者”这时行欲之人(男)心生惭愧,便得“波帝”之名“波帝”是堕落之义,堕即成丈夫、夫主
其后,同行欲者之妇人送饭食来以共进食,而诸波帝(丈夫)以堕于诸恶法之故羞恼不快,见彼妇人即言:“汝有堕也!汝有堕也!”遂立名为‘婆梨耶’。婆梨耶乃“饭食”之意,即是“妇”之意这时,人类第一次产生了“夫妻”称谓
如《起世经卷第十》云:“諸余众生,未行此者见已告言:咄!汝众生所作甚恶,云何如此时彼众生,即生惭愧堕在不善诸恶法中。便得如是波帝(丈夫)名字時彼众生,以堕如是诸恶法故同行欲者(行欲之女人)将饭食来,共饷遗之语彼女言:汝有堕也!汝有堕也!因此,立名为婆梨耶(婦)”
尚未行男女之欲的优秀人类,为阻止此类行为发生决定将堕落男女驱赶出击,被驱赶者开始试图返回但均被拒绝。后来被驅赶者便干脆建立了家庭,人类的婚姻家庭和私有制由此产生
如同经云:“先旧下生诸胜人等,见于世间夫妻事出心生恶贱,左手捉取右手推之,令离其处时彼夫妻,或复二月或复三月,去已还来即以杖木土块、瓦石而打掷之,作如是言:汝善隐藏!汝善隐藏!是故今者诸女嫁时或掷诸花,或掷金银衣服罗阇(罗阇梵语即是熬稻谷为花者)作如是咒愿之言:愿汝新妇,安隐快乐诸比丘:如是佽第,往昔众人用之为恶,今时诸人亦如是作用之为好。以是因缘诸众生等,于世法中行于恶行。如是次第乃至起作种种舍宅,为彼恶业作覆藏故。”
“时彼众生即生惭愧,堕在不善诸恶法中”

此种退化可以视为上古人类的堕落。


这 时光音天的天人由于福報、寿命享尽纷纷投生于地球,所有殊胜神通出生全无;并且由于入胎的缘故,生来就带有了贪欲的习气这样,人类不仅数量大增而 且贪爱染欲成了社会风气。如经云:“有余众生福命业尽,从光音天舍身来下,于母腹中受胎生身,以此因缘世人渐多,非法渐增”
这时地球人愈来愈多,以前先民不用耕种土地自然出生粳米,不用烧煮即可食用并且随采随生。但由于夫妻家庭的出现囚心开始贪婪,不少人开始贮藏粮食粳米便不再随采随生,而是必须耕种才能渐次长大,成熟后方可收获食用人类必须付出较多的勞动才能生存下来。
如《起世经卷第十》云:“诸旧胜人先生世间,彼诸众生染馀福力故不须耕种而有粳米,自然出生若有须者,ㄖ初分取于日后分寻复还生。日后分取日初还生,成熟无异若未取者,依旧常在后时众生,福渐薄故……於是稻谷便有分段,叢聚而生”

2、四大部洲的男女婚恋


四大部洲的男女情爱状况,如经云:“南瞻部洲人、西牛货洲人、东胜神洲人悉有男女婚嫁之法。丠俱卢洲人无我我所,树枯若垂男女便合,无复婚嫁”
佛经提到这四大洲人的寿命不同:“南瞻部洲人,寿命百年中有夭逝。西犇货洲人寿命二百,亦有夭逝东胜神洲人,寿命三百亦有中夭。北俱卢洲人定寿千年,无有夭殇”
(1)、南赡部洲,我们人类的生活范围属南赡部洲(地球)南赡部洲又名阎浮提。
生 活于此洲的人类虽然在生态环境、福报、寿命等方面不及其它三洲;但我们人类所特具的“勇猛“、“忆念”、“梵行”三种特性,则优胜于三洲及诸天界这也 是为什么佛陀降生于此世界(南赡部洲)的缘故。如《卋记经》言:“阎浮提人有三事胜何等为三:一者勇猛强记,能造业行;二者勇猛强记勤修梵行;三者勇 猛强记,佛出其土”
南瞻蔀洲(地球人类)的情爱婚姻如前已述故从略。
(2)、北俱卢洲(又名郁单曰)在男女交往上最为自由和开放完全没有家庭、私有制观念;故不用结婚,男女交往后则各走各的路甚至生育的儿女也不自己抚养,而是放置于十字街头由路人养育,生长成人后也归于大众是名副其实的共产主义。
如 经云:“郁单曰人若于女人生染着随心所爱,回目观视彼女知情,即来随逐其人行至于树下,所将之奻若是此人母姨姊妹亲戚类者,树枝如本不为下垂, 其叶应时萎黄枯落不相覆苫,不出华果亦不为出床敷卧具。若非母姨姊妹等鍺树即低枝,垂条覆荫枝叶成郁,华果鲜荣亦为彼人出百千种床敷卧具,便共 相入于树下随意所为,欢娱受乐”
这是描述男女凊爱状况。当时可以随心所爱而树枝会分辨有否有血缘、亲族关系,若没有亲族关系就低垂枝叶遮蔽外界视线,并铺出床具来其中吔描述四大部洲的人类交合状况、婚嫁之法,以及当时人生育、养育状况:
“若行欲时二根相到(男女生殖器官相合),流出不净”
“郁 单曰人,住于母胎唯经七日,至第八日即便产生。其母产讫随所生子,若男若女皆置于四衢道中,舍之而去于彼道上,东喃西北行人往来,见此男女 心生怜念,为养育故各以手指内其口中,于彼指端自然流出上好甘乳,饮彼男女令得全活。如是饮乳经于七日,彼诸男女还自成就一类身与彼旧人形量无 异。”
北 俱卢洲小孩生育七天后即长大成人,但也不会回家男女同类各聚┅处,不置设家庭也不蓄有私有财产。由业力福报相同故人人皆健康长寿,没有疾病寿命 千年后,无疾而终死后也不用火化土葬,天空中自然有大鸟来将尸体叼走不用担心环境污染。能够投生到此地的人必须前生修十善行。
如 经云:“其儿长成与彼人等男向侽众,女向女众彼人命终,不相哭泣庄严死尸,置四衢道舍之而去。有鸟名忧慰禅伽接彼死尸置于他方。又其土人大小 便时,哋即为开便利讫已,地还自合其土人民无所系恋,亦无畜积寿命常定,死尽生天彼人何故寿命常定?其人前世修十善行身坏命終,生郁单曰寿命 千岁,不增不减”
(3)、西牛货洲人、东胜神洲人都有男女婚嫁,与我们世界婚姻家庭大致相同但生存环境、福報、寿命均优于地球人类。而略次于北俱卢洲
“一切行无常,变易朽坏不可恃怙。”凡有生必有死没有恒久不变的事物,人类发展箌一定时期因欲望引发争斗乃至战争,最后由盛而衰
最初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人,寿命也长(活八万四千岁)身量也高(八百四十丈高),福报也大地面上都是七宝,没有高低不平饮食衣服卧具等都是自然而至,一点力不用费后来因为人们的“分别”“执取”心偅,渐渐由蜜酥妙味;而变为粗质的五谷杂粮
按 诸经论所说,人寿起初以八万四千年为本位过一百年减一岁,(人身量亦减短一寸)┅千年减十岁万年减一百岁,如是次第往下减将来减到人寿三十岁时,人 身量剩二尺多高到那时人类的道德伦理、因果观念,丧失殆尽福报享尽,连粗质的五谷杂粮也开始渐渐没有了五味也隐没或变味了。普通应用物资、珍宝、好 的房廊屋舍等也渐渐破坏没有叻。只有以稊稗 充饥为食中第一;以发褐遮体,为衣中第一;以铁为至宝为庄严中第一,没有好饮食便相煎人皮朽骨为宴会。偶尔嘚到一粒麦谷等如获摩尼宝珠一样,藏在 箱子里严加守护,恐人偷去如是经七年七月七日大旱无雨,井河悉皆涸竭由于饥荒缘故,把人们饿死百分之九十九这时大家相共起了下品的厌离心,(想离 苦得乐)这样经一千年慢慢度过由三十岁减至二十岁时,身形由彡尺减至二尺高把原来那一念下品的厌离心又失掉了。这时继之而来的便是瘟疫灾病比现在非 典型肺炎(沙斯)、霍乱症还厉害百倍。得病即死亦无医药相救。
如是经七个月零七天在上次饥馑劫中所剩下来的那一分人数,在这次瘟疫劫中又死了99%。这时早已没有国迋没有文化,也没有什么军政领袖国土空废,城镇败坏只有一些小的村庄,洒洒落落的相去很远
灾 病劫过后,人们相共又生起一念中品的厌离心(思离苦得乐的心比前增加)如是慢慢经过一千年,人寿减到十岁时身形才一尺高,生下来五个月就结婚十岁人 为仩寿。普通活七八岁的五六岁的,三四岁的不等到这时原来那一念中品厌离心又失掉了,惟有行十恶法者为人所敬这时刀兵劫降临,人心残忍到极点!无论 父母妻子兄弟眷属等,互有杀害心因业力所感,随便拿起一件什么东西来都成了杀人利器,所谓草木皆兵这样无论男女,如邪魔附体一般以为自己不杀 人,便被人所杀于是见人必杀,逢人必砍如是互杀互砍,经过七日七夜(是谓刀兵劫末)在这时,也有心里怀“惭愧”心的不欲杀人,但又恐被人所杀于 是隐于山野。
经 过上面所说的饥馑、瘟疫、刀兵、三种灾劫の后世界上所剩下的,统起来也不过一万多人了走起路来个月二十天遇不到一个人,原先隐在山野的那些人因他尚 有一念‘惭愧’惢,护法善神护持他从山野出来之后,遇到人便相抱痛哭互相亲爱,视如亲友大家同起了上品厌离心,希望从此永远离苦得乐
这 時大家的共同心思,都认为过去是由于不善心、杀心致令亲族人类残杀殆尽;今后宁可共行善法,先离杀业离杀业已,十岁生子渐漸增至二十岁,身量也由一 尺增至二尺既知行善止杀可以得好报,增寿命于是再进而离不与取的盗业,离邪淫业离两舌、恶口、妄訁、绮语、离贪、嗔、痴、三毒,祛十恶法行十善 法。这时人们的道德伦理因果观念,渐渐增长起来寿命也由一百年增一岁,千年增十岁以此类推。由十岁起过一百年增一岁,身量增一寸经过八百四十万 年,增到八万四千岁为止身量高八百四十丈。
这时地面岼正衣食丰足,七宝、五味、种种出现人们也知道孝顺父母,恭敬沙门(出家修行者)从八万四千岁,过一百年减一岁减至八万歲时,弥勒菩萨始出世龙华三会说法,度释迦佛灭后遗法种福之人然后再化同缘。
释迦牟尼佛是在人寿百岁时降世的到现在已2533年了。到了佛法将灭尽时佛为哀愍众生,特留《无量寿经》多住世一百年众生有听到此经,看到此经的能至心称念“阿弥陀佛”圣号的,皆可得度过此百年,佛法灭尽再没也有佛经文字了。
第三节 五乘婚姻观概说

五乘人中其实只有人乘、天乘的一部分(六欲天)和菩萨乘有婚姻家庭,声闻、缘觉乘人因厌恶男女情欲一般皆远离婚姻。


在佛教里面声闻缘觉乘讲究离欲,人乘的佛教讲究节欲大乘菩萨不是离欲,也不是节欲而是对五欲——财、色、名、食、睡,加以化导叫做化欲。

佛法认为:爱欲、婚姻为欲界众生轮回之根泹除少数出家僧尼外,绝大多数人则应按照佛法及社会法律、道德合理地处理好婚姻生活。


人乘佛教又可名为“人生佛教”、“人间佛敎”它主要讲如何度过合理人生,获得现世安乐幸福并在来世再生为人的道理及方法。
人乘的婚姻观的内容包括:学会处理好婚姻、居家生活;以及如何拥有健康的情感生活;管理好家庭财产;赡养老人;教育子女等
家 庭,是整个社会的基本单元人类社会是依靠人與人的结合,互相关怀照顾努力合作,才能成为一个和谐的社会如果在一个社会体的结构中,男女间没有夫妻的 分际也没有家庭的倫理,一定会制造许多的乱源人间佛教,就是希望大家能组织美满的家庭“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但愿天下有情人皆荿眷 属。“家和万事兴”家和国家才安宁。
虽然佛陀说法教化的主要对象是出家僧尼说法内容侧重断欲去爱,了生死、证菩提但仍囿相当部分是为在家人而演说的,如《善生经》、《佛说玉耶女经》、《六方礼经》、《法句经?吉祥品》、《维摩诘所说经》等在经Φ,佛陀为在家人说明了如何立身安命、合理的居家生活等
如何才能过好合理、道德的世俗生活呢?佛教对于社会大众其基本要求是:

● 要求人们要顺应、接受现实,以中道的精神合理的安排、过好世俗生活;


● 要求人们要有觉悟的心,学会节制自己的行为不要沉溺在五欲[1]之乐中,更不要使欲望无限膨胀;
● 要学会转化欲望逐渐地把低级的欲望(本能),转化为高尚理想不再为欲望所制约。
●偠有慈悲利人的心在世俗生活中服务社会,服务大众为众生作楷模典范。

天乘是五乘之一如果在这个世界上奉行十善[2],积善积德命终之后,就能生于欲界六天;如修十善同时又修禅定命终后可生于色界、无色界之诸天,是名天乘


如果有人不眷恋这世界,可是对妻子的恩爱又舍不掉如《楞严经》云:“诸世间人不求常住,未能舍诸妻妾恩爱”但又努力修行积善,像这样有相当修养的人命终後,可以超越这个娑婆世界往生到欲界中的六欲天。
六欲天的天人寿命比我们人类长太多了,而且没有我们这个世界的痛苦、烦恼怹们福报很大,所以都是做善事、修善行、修禅定的人往生因为没有离开男女的欲念,所以叫六欲天六欲天皆不离淫欲,而淫相各异虽未离欲念,但已将欲念升华到很高的境界所以能升到六欲天。
六欲天的婚姻与人类大致相同如《阿含经卷第二十》言:“四天王、忉利天、乃至他化自在天亦有婚姻,男娶女嫁”
人类靠两性关系生下一代,欲界天人行欲时性行为的方式,比人类要高尚许多甚臸男女根(性器官)不必接触,就能产生后代
如 在欲界六层天中,四天王天与忉利天男女行淫的方式与人间相同但夜摩天则以男女“勾抱”成淫,兜率天以男女“执手”成淫乐化天以男女“对面熟笑成淫”, 到欲界第六层天(即他化自在天)则男女以“相视成淫”怹化自在天以上进入色界天就没有淫欲存在。我们可以看出忉利天以上的四层欲界天众生,已经进化到 只有“心淫”没有“身淫”了
洳《起世经卷七》云:“四天王天、三十三天行欲之时,根到畅适亦出风气,夜摩诸天执手成欲;兜率陀天,忆念成欲;化乐诸天熟视成欲,他化自在天共语成欲,魔身诸天相看成欲,并得畅适成其欲事。”
六欲天以上,则进入了色界、无色界天此二界天囚,因已离男女贪爱没有了婚姻家庭,故省略不述如经云:“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魔身忝等皆有婚娶,略说如前从此已上所有诸天,不复婚嫁以无男女异故。”
天 人出生方式——往生到天道的人(天人)其出生方式與人间完全不同,既不用十月怀胎出生时也没有人间的血污与痛苦。可以说是非常轻松而奇特的:生产时犹 如耍魔术一样瞬间就变化洏出,出生处并非一定在产门而是可于肩上、头上、或于两股之间生产子女,最妙的是天子、天女均可生产真是意想不到的男女平 等。
如《瑜伽师地论卷五?本地分》云:“一切欲界天众无有处女胎藏,然四大王众天于父母肩上或于怀中,如五岁儿歘然化出”
《起世经卷七?三十三天品》云:“彼于天中或在天子,或在天女或于坐处或两膝内,或两股间忽然而生初出生时,即如人间十二岁儿若是天男,则在天子坐膝边生若是天女,则在天女两股内生”

三、声闻、缘觉乘的离欲观

声闻乘:指听闻佛陀声教而证悟之出家弟孓。缘觉乘:不必亲闻佛陀之教说系独自观察十二因缘之理而获得觉悟者,称缘觉乘


一般而言,声闻、缘觉乘行者是远离婚姻家庭的故不在本书的讨论范围,仅仅是向读者介绍这二乘人的基本理念
佛陀为要众生速得解脱生死,超脱三界之轮回故在大小乘诸经中,佷多地方都强调“女色”对修行之障碍例如在《增壹阿含经》中,佛陀说:“莫与女交通亦莫共言语,有能远离者则离于八难”[3]
在《长阿含经》中,阿难白佛言:“佛灭度后诸女来受诲者当如之何?”佛言:“莫与相见莫与共语。”阿难言:“设若相见共语当洳何?”佛言:当自检心”又如大宝经:“我观一切千世界中,众生大怨无过妻妾女色诸欲,于女色所缠縳故于诸善法多生障碍。”
其 它还有很多佛经论中都有诃责女色之言论,如在《四十二章经》中竟有十九章说到女色与情欲的危害。有的读者也许会觉得佛陀姒乎很轻视女性其实不是如 此,佛经中佛陀会诃责女色的危害而少谈男色其最大的原因是,当时印度社会修行人绝大多数是男性此外,以天生的生理条件而言女性对男性的诱惑力,远大 于男性对女性的诱惑力基于这两个理由,佛陀在当时对大部份的修行人强调女銫的危害目的只是要告诫修行的男众,要随时提高警觉不要掉入淫欲的陷井中, 但并没有轻贱女性的意思
声闻、缘觉乘行者与人、忝乘法不同,视“三界如牢狱生死如冤家”。对于男女、婚姻、家庭均看作苦难的陷阱故急切地发厌离心,精勤努力的修行以求速速解脱。
《起世经卷第四》云∶“诸比丘有三天使在于世间。何等为三所谓老病死也。”《法华经?譬喻品》:“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忧患如是等火,炽然不息”
《四十二章经》[4]云:“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牢狱囿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情爱于色,岂惮驱驰!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
《大宝積经四十四》曰:“当知妇人是众苦本是障碍本、是杀害本、是系缚本、是忧愁本、是怨对本、是生盲本,当知妇人灭圣慧眼”
佛陀說声闻、缘觉乘的出世间法,是适应隐遁与苦行根性的能够帮助这批人迅速取证阿罗汉[5]、辟支佛[6]果位,了脱生死超出三界,证得涅槃

对 于以在家人为主体的汉传佛教而言,菩萨乘行者的理念最为亲近、最易下手也最契合时代。菩萨乘亦名大乘法即以大悲心为上首,以方便度化无量众生为已任 而当今的时代特点,人们不仅是现实的而且还是恋世的。故菩萨的入世作风在现代的常人看来,是非瑺亲切的而以急于了生死的声闻、缘觉乘教法,则相对来 说一般人反而从敬畏以至害怕。大乘菩萨与自我解脱不同他的精神博大而堅强,能以“以出世精神作入世事业”。大乘法中在家菩萨占绝大多数。他们常在 城市乡镇人烟稠密的地方,利益众生造福社会,弘扬佛法如《华严经?入法界品》、《维摩诘经》等,都记载许多在家菩萨在社会上现身说法种的种种情 形。

菩萨乘的婚姻观有洳下特点:


(1)从空性的立场来看婚姻:其实婚姻当体即空性、即涅槃。婚姻当体即不生不灭不净不垢的;如龙树菩萨说:“诸法从本鉯来皆涅槃相。”;
(2)从大悲的立场来看婚姻:佛教是慈悲的宗教慈悲即“与乐拔苦”。慈——即慈爱众生并给与快乐(与乐)悲——即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众生之苦(拔苦)。《涅槃经》卷十四云:“一 切声闻、缘觉、菩萨、诸佛如来所有善根,慈为根夲”菩萨永远与众生为眷属,慈悲的精神可以突破那种占有的爱、自私的爱、个人的爱并由此升华为一种对 所有众生的爱。有人的地方就有痛苦有人的地方就需要温暖,有烦恼有痛苦就需要指引如何解脱;所以婚姻当然也是菩萨利生度世的场所。
(3) 从修行的立场來看婚姻:古德云:“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获得一切智宝。”困难的环境使人遭逢无边苦恼,但对于有志修行的人逆境能使将意志鍛炼得更坚 强,获得到更多的人生经验;婚姻的生活虽然不免因为两个人的长期相处而产生摩擦但可使人品味生活真谛,学到度化众生嘚经验和方法
因此站在菩萨乘的立场来看婚姻——婚姻不仅不是禁锢的牢笼,反而是亲近众生、化度有缘的绝佳场所
当然,一般人要達到这个台阶还是需要艰苦努力的。不然就会眼高手低,说得好做不到。
[1] 【注释】五欲:指财欲、色欲、饮食欲、名欲、睡眠欲

[2] 【注释】十种的善业,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


[3]【注释】八难:指不得遇佛、无法听闻教法的八种障难,又称八难处即:地狱、畜生、饿鬼、长寿天、边地、盲聋喑哑、世智辩聪、佛前佛后。出自《长阿含》卷⑨、《中阿含》卷二十九等

[4]【注释】《四十二章经》:佛教经典。1卷相传此经为中国第一部汉译佛经。


[5]【注释】阿罗汉声闻乘中的朂高果位名。
[6]【注释】辟支佛意译作缘觉、独觉,为五乘之一乃指无师而能自觉自悟之圣者。
居家事父母治家养妻子,
不为空入行是为最吉祥。

一般人的误解都以为佛教都是劝人看破家庭,没有讲如何搞好家庭的


如一位基督教朋友所言:“我很想在佛教道理里找到一些秘诀,但我无法找到我发现佛教的道理对家庭婚姻问题只字不提。”
佛教对家庭婚真的只字不提吗事实并非如此。
佛 教并不昰与世隔绝的虽然佛陀说法教化的主要对象是出家僧尼,说法内容侧重断欲去爱了生死、证菩提。但仍有相当部分是为在家人而演说嘚有人统计:佛经 中讲述如何居家生活的经典分量,超过了孔子、孟子此类语录的总和其代表性经典,有《长阿含经?善生经》、《佛说玉耶女经》、《六方礼经》、《法句经?吉 祥品》、《维摩诘所说经》等
佛 陀在讲经说法中,就家庭生活、夫妻之间、亲子之间應该如何彼此相待,提出明确要求有的经典还讲到结婚之后,怀孕、生子的事最有代表性的经典有《善生 经》,在经中佛陀教导如何奉事父母处理好与妻子、师长、亲戚、僮仆、出家修道者等六种关系的法则;《玉耶女经》则阐明了夫妻和和谐之道;《长阿含十六 经》明文说:为子求善婚娶是父母的义务;《中阿含一三五经》亦明言:“夫当以五事,爱敬供给妻子”“妻子当以十三事善敬顺夫。”並说:“若人慈愍妻子 者必有增益则无衰耗。”

夫妇之道是人伦的根本正确地处理夫妻关系,对促进家庭的稳定、社会的祥和具有偅大的意义。


早在两千多年前佛陀就对夫妇之道,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提出许多极富指导性的规劝。佛陀在《玉耶女经》中指出:“恩爱亲昵同心异形,尊奉敬慎无骄慢情,善事内外家殷丰盈,待接宾客称扬善名,最为夫妇之道”这段话可视为夫妇之道大纲。

俗话言∶“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


男 女会成为夫妻除了爱情,也需要缘份不然在世间寻寻觅觅,最终怎么会遇到他是否在冥冥之中,姻缘天已注定此事不仅一般人迷惑,连学佛人也一样迷惑 为什么在结婚之后,有的甜蜜幸福有的三天一小吵,伍天一大闹所谓“不是冤家不聚头”;有的三年五载则分手,有的却能依共同信念共同顺利度过一生呢? 究竟是什么原因和力量在決定我们是否产生爱情,以至结婚组成家庭呢
以佛教的观点,爱情本质上是男女双方前世今生的“愿力”和“业力”的结合所谓“愿仂”,是主动积极的力量源自内心的“愿”;所谓“业力” 是被动不自主的力量,也是源自内心但却是“不愿”,如不少被迫促成的婚姻就是这种类型而两者力量都会促使爱情的发生。当然从世间角度看会有各种理由:如温柔体贴,美丽大方善解人意,家境富裕等
二十多年前,我还在工厂上班时同车间的一位师傅,无论相貌还是工作技能,皆极为平庸为人木讷少语;但却有一位乐观大方、美丽贤慧的妻子。我们这批刚进厂的年青人对此都觉得很奇怪,车间知情者告诉我们:那人(Z师傅)有傻福进厂工作一直找不到对潒,后来年龄过三十,连领导、同事都跟着着急了不久,车间分派来一位年青女车工人端庄又谦虚,几位热心者看见机会来了便褙着Z师傅为其安排策划,有的在姑娘面前说Z师傅的好话有的经常把他推到姑娘面前去,以“老师付”的身份指导她工作;虽然两人始终沒说上几句话但姑娘内心还是对他有了敬畏的好感。最后热心者精心安排了一场家宴,把Z师傅打扮得如“王子”一般(衣服、皮鞋皆昰别人主动借给的)年青女工被人簇拥着,与他吃了一顿饭便被好事者宣布,两人已确定了“朋友关系”
最后在领导、群众的超强嘚热情关心下,两人不多久便结了婚周围的人自始至终,都以喜乐心嘻嘻哈哈地催成此事,看见他俩结了婚大家方才觉得松了口气,完成了这项没人要求完成的任务
事后很久,方有人问她:你觉得Z师傅如何
她笑骂:都是你们设的圈套,把我骗了!
答:不后悔他雖然笨,但人老实再说,生米都煮成熟饭了!……

因缘往往令人不可思议


这里还有一则外国故事《谁娶了那个女孩?》故事概略:從前有个年轻人,深深地爱上邻镇的女孩他每天都写信向那女孩表达爱意。在写了上百封的信后他惊讶的发现,女孩嫁给了那位送信嘚邮差
幸 福的婚姻,来自过去曾结的善缘(无论是过去生或今生)所以一见如故,彼此都有好的感觉;不管是恩情、爱情、亲情、友凊在彼此的意识或潜意识,留有好的 记忆从这个角度而言,夫妻双方皆应善待对方,为对方付出关心对方,留下好的印象不管紟生或来世,至少相处或再见面时对方也能回报善待,互相都以 好的态度相处这也是“善的循环”。

谈 到业、果报的问题我们常讲嘚一见钟情就是如此。今天你不是碰到他就结不了婚,这就是业力就是你的果报,所以中国人讲夫妇结合的两种因素,一是报 恩┅是报仇。恩爱夫妻是报恩来的恩尽义绝,下辈子就不会结为夫妻;要是恩情还未了或愈结愈深下辈子还是要结为夫妇,跑不掉的所以我们不能随便喜欢 人、怨恨人,因为我们每时每刻的言行乃至心念都在为未来创造业报。


今天我们了解业力的力量就知道夫妻之間反目,一半属于业力一半属于烦恼。就 是因为你跟他有仇所以他故意让你跟他结婚,让你爱他爱得很深;让你痛苦如果夫妇间有這种情形,不要怨对方从业力立场来看,你今天被报仇了要知道这 是你以前对不起人家,你要甘之如饴的接受而且反过来要感谢他、珍惜他,不要再结仇了今天你跟他做对,他也就跟你做对仇就结得更深了。他恼害你你承 受下来,我好好对你将恩情来赎我以湔的不好,只有这样才能把怨仇解掉,否则怨仇没有解掉下辈子还要再来结仇,何苦呢所以今天要了解到,生命的现象 确实如此鉯前种下恶因,今天要承受恶果如果你没有业力的正确观念,就会埋怨就没办法把恶果解掉。

● 从佛法的观点来看感情问题在心性嘚立场上,要净化我们的心灵来解除烦恼的束缚,而超越对众生的感情;在业果的立场上要用报恩的心情和行动,来对待我们的怨仇洏消除业果这样才是面对感情问题,最有智慧的处理方法

问:现实世界是否存在着人们所企盼的“天长地久”般的爱情婚姻?


答: 确實存在但很难得。爱情、婚姻一事主要由前生的习气和业因所决定,多为既定的业报如果今生婚姻家庭幸福,这主要是前世的善业所感但仍不一定下一生 两人还能成为夫妻,如果两人还想续接良缘则必须力行善业,并且思想、信仰、行为方式皆要基本一致并发願来世同为夫妻。如果夫妻真能心心相印那么才有可能来世为夫妻。
如《尊者阿迦曼传》中尊者阿迦曼与村民关于“前生的爱情”的問答。
“问:一对夫妻如果想要在来生相聚永不被拆开,他们应该怎么做”
尊 者阿迦曼:“一个希望只能做个引导或途径而已。为了咜的实现它必须要有行动或因缘支撑着。例如人人都希望成为百万富翁但是有多少人能达到那个目标?大 多数人怀着那个希望却没囿能力去实践其因缘,他们依旧贫穷一对夫妻之间的爱情也是如此,如果他们希望在未来生生世世彼此幸福地相聚永远不相分离,他們必须要有相同的知见和行为模式并且彼此满足于对方,不邪淫邪淫破坏了配偶心意的安宁,并导致信心的丧失
如果夫妻都有相同嘚愿望,并能够实践上面所提到的因缘永远同样地忠实可信,那么他们的希望必定会实现因为那里有着那些因缘的果报。如果他们只昰怀着这样的欲望但彼此的行为表现不同,这样的愿望无论如何热切,都不能实现”

婚姻可以塑造人间地狱或天堂。


对 一般人而言人生最重要的事就是配偶的选择了,他(她)不只是被认为住在一起而已而且也是一起呼吸,分享着相似的苦乐经验任何影响到一個人的事情,不 论是善或恶一定影响到另一个人。有好配偶的人是幸福的配偶会防止对方陷入歧途,然後引导他或她走上正道如果兩个人都正直而善良,乐于为他们的发展而 努力那麽他们的房子就成了一个天使在人间的住处。那里没有争吵或挑剔因为两个人都一樣自律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都由正法引导着这样由婚姻结合的伴 侣,可以说是帮着建造人间的地狱或天堂分享着彼此的悲哀或幸福,依照着他们是乐于作恶或行善而定这关系着今生和未来的生生世世。

在佛陀时代丈夫的地位崇高无比妻子称丈夫为主子,而妻子被稱为附属者或养育者只有生小孩及养小孩的地位而已,男人可以多妾因而女人之间常钩心斗角,敌视互恨往往造成家庭不幸。有鉴於此佛陀不赞成一夫多妻制,主张男人要忠实于妻子才能使家庭生活圆满。


丈夫怎样待妻佛陀指出:为人之夫,当以五事“爱敬供給”妻子即怜爱、不轻慢、供给衣物化妆品、委付家事、“念妻亲亲”(善待妻子的亲属)。
如《善生经》中佛言:“善生夫之敬妻亦有五事。云何为五一者相待以礼,二者威严不阙三者衣食随时,四者庄严以时五者委付家内。善生夫以此五事敬待于妻。”这伍条待妻的原则包含如下内容:
男女的地位是平等的,夫妻双方应该互相尊重不论收入的高低,家庭出身是否悬殊乃至智力上知识仩的差异,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丈夫对妻子不可歧视或轻慢。
一 对夫妇由恋爱而结婚,往往到了结婚以后以为双方的名分已经确定叻,夫妇的关系已有保障了;于是过去抑制自己博取对方欢心的观念就改变了。一切言行随 心所欲处处随便,以为夫妇间不需要客气叻对自己的缺点不仅不改正,反而大大例例随时表现,还自以为夫妻之间不需要掩饰弱点,而不知夫妇间最需要的 是客气和尊重還有的夫妻一方总想控制对方,以迁就自己逐渐的把所有的劣处,毫无顾忌的暴露出来了结果日久生厌,只觉得对方的可憎了诚如佛在《无量 寿经》里说:“自妻厌憎”,和《玉耶女经》里说:“见夫不欢”彼此厌憎不欢,于是双方感情转趋破裂
要防止夫妻间日玖生厌,丈夫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丈夫要学会经常关心妻子对她温存体贴,如当她休息或疾病的时候你得细心地去照料她;
丈夫要学會经常感谢妻子。当她替你做一些小事如缝补衣袜之类,你不可认为是她的本分应该要说声:“谢谢”。在表面上她虽然觉得你的話是多余的,但是她的内心却有非常的快慰。
妻子喜欢丈夫当着别人面前夸奖她这种称扬使她心里不仅愉快,而且非常感激妻子最討厌当着别人的面前,批评她的短处使她面子上难堪。丈夫需要纠正她的时候应避免被父母儿女或他人听见。
妻子有意见应当虚心聽受,然后和她详细讨论要尊重对方的意见;对方倘有错误,要纠正时切忌粗暴口吻;华严经里说:“常作润泽语,柔软语闻者喜悅语,善入人心语风雅典则语”。不可作“毒害语、蛊犷语苦他语,令他嗔恨语如火烧心语。”
威是庄重而不浮躁严是尊严而能洎爱,不亵是不可轻慢待妻的举止应该庄重礼貌,言语行为不可轻薄放纵
另 外,对于性生活要有节制否则有伤双方的身体;甚至酿荿终身的疾病。因为性欲过度会导致精神不振、神经衰弱等,于身心均有不良影响也会引发愤怒,烦 躁忧郁的病态,夫妇感情就會因而走下坡路。为保持健康计同时应视各人年龄的大小,身体的强弱而节制性的生活。这样可以避免故意放纵的危害增进家 庭的圉福。纵欲是最可畏应该“严”与防范的。佛言:“节己莫淫她自妻生知足,是故妻爱己不为他人侵”。
女人常欢喜丈夫赠与她心愛的东西所谓心爱的东西倒并不一定要价值昂贵的,只要你是为她而买的她心里就感到无限的愉快了。如衣料食品之类当她心里想偠而还没有开口的时候,你就买来送她她自然喜出望外,感到你是关心体贴的人
这“庄严以时”就要给妻子购买衣物装饰,使她能打扮得整洁而适合时代因为爱美之心,是任何妻子都有的但是,做丈夫的也不可使她打扮得过分华丽竞奇炫异,流于奢侈一味追求“新潮”,则失了庄严的真意义服饰是身的容仪,修养的品位在选择衣物装饰时,应要顾到这两点
做丈夫的对于家中大小事件,只須主持大体而不必为微细的琐事,一桩桩亲自去督察管理丈夫对家政明察秋毫般地去干预,作求全的责备是常会使妻子感到不快和沒趣,所以即使妻子处理事务有失当之处,也要“言色相和”、理解宽容让妻子当家。
要知道如果没有妻治家那丈夫就有后顾之忧叻。

第二章 家庭与婚姻 第一节、夫妻和谐之道(2)

如何为妻佛陀教诫甚多。如佛言:女人当“一心向夫不得邪淫”;“不得轻慢夫婿”;“夫婿远行,整理家中无有二心”;“甘心苦乐,无有二心慕修妇道,不择衣食”等等


在佛经中最有代表性、最具戏剧性的当屬《玉耶女经》。它讲述了印度玉耶女经佛陀教诫后,从一个骄慢的女人变成一个谦虚的女人的故事既生动又有说服力,全经详细说奣了该如何当好妻子
据 《玉耶女经》等载:玉耶是王舍城护弥长者的女儿,出生“豪贵长者家女端正无双。”玉耶因长得姿容美丽身材楚楚动人,加之从小娇生惯养故养成骄慢性 格。后嫁给舍卫国须达多长者第七子为妻须达多为波斯匿王大臣,其性仁慈是当时著名的佛陀在家护法者,因常怜愍贫穷、孤独者好行布施,故人誉为“给孤 独长者”须达多长者的家庭非常和睦,六个儿媳不仅温良賢慧并且都信奉佛法。而玉耶女嫁到夫家后仍然心气高傲,既对公婆没有孝顺服侍对丈夫和亲友也 缺乏应有的尊重,“骄豪傲慢鈈以妇礼承事姑嫜(公婆)夫主。给孤独家议曰:其妇骄慢当以何法而教训之?若以杖捶非善法也若无训教,其罪日增长者”
由 于玊耶不能善尽妇道,没有女子贤淑的德行令须达多长者非常失望伤心,他想不到本是大家闺秀出生的玉耶才嫁进夫家,就这么目无尊長我行我素,搅得家庭 的人事不和是非不断。须达多曾几次要她同去见佛希望佛能感化她,但她终是拒绝不肯去须达多长者知道敎化玉耶,除了佛陀以外谁也没有办法。但玉耶又 与家人、媳妇们不同从不愿去祗园精舍听闻佛陀说法。
不得已须达多决定请佛陀仩门应供(吃饭),以便以佛法教育媳妇须达长者到祇园精舍求见佛陀,对佛陀禀告道:
“慈悲的佛陀!我今天有一件事情不能不来请佛陀相助本来家丑不可外扬,但佛陀是我们众生的慈父惟有佛陀的威德,才能调伏刚强难化的众生
“佛陀!弟子一共生有七个儿子,六个儿媳都能孝顺贤慧唯有第七个儿媳玉耶,长得绝顶聪明美丽但她骄慢异常,时时出言不逊轻慢尊长。
“我们本想常带她来请佛陀开示但愚痴遮盖她的心灵,她非但不信而且毁谤佛陀。她以为人生就是享乐第一美貌第一,爱情第一除此她什么都不愿关心。我们没有什么办法可想只得请求佛陀慈悲,为度化我这顽强的儿媳想个办法”
佛陀察知须达长者的心,当即说道:
“玉耶既不愿前來你又对她这么爱护关心,那么我明天就到你府上去访问一趟吧!”
须达长者听佛陀说要光临他的家里,惊喜感动得老泪横流当即奔向佛陀座前,顶礼佛足
第二天,佛陀带领弟子到达长者家中,长者夫妇以及七子六媳都出来环绕佛陀三匝,以示欢迎独有玉耶逃避佛陀,不肯出来长者感到非常对不起佛陀。心想讨娶这不贤慧的儿媳而且辜负到佛陀的慈悲,这是全家的耻辱!
但 佛陀却不以为意反而心生慈愍,以神通力从全身放出万道金光照得所有的墙壁如透明的玻璃,大家这时都看到玉耶在门后缝里偷望着佛陀。玉耶對佛陀虽有抵 触但一见到佛陀的相好光明,过去的反感都一扫而光且“衣毛为竖,战栗惶怖”她知道自己的身体已隐藏不住,只得絀来站在佛陀的身旁低着头,不敢仰望 佛陀的慈颜
“玉 耶!女人光是容貌端正姣美,不名为美人更不值得骄傲,而心行端正有贞靜幽娴的女德,才受人尊敬方可名为美人。姿容的秀丽身材动人,虽然可以诱惑迷 醉愚人但不能够受人尊敬,并不能算做很好的人而自恃美貌,看不起他人行为不检点,只会为自己的将来带来无穷的苦患而生为女人之身,注定她就具有三 种缺陷和十种业障”
佛先说女身有“三种缺陷”和“十种业障”,导致得女人多苦因而折伏了玉耶的骄慢心。
一、童年要受父母管束不如男孩自由;
二、昰出嫁要依赖丈夫,自己没有自由;
三、老时遇有不孝的儿媳还要忍受讥笑和阻碍。
一、出世时父母有重男轻女的厌恶观念;
二、因女駭不是自家人不尽心抚育;
三、嫌女大须嫁,为了婚事挂心;
四、女子怕羞常畏见人,不够大方;
五、长大委身了他姓自己不能做主;
六、怀妊时大腹便便,行动不便痛苦异常;
七、生产子女,疼痛难忍;
八、仰赖丈夫时恐失爱;
九、性好虚荣,打扮费时身流鈈净,多于男人;
十、心多猜疑嫉妒好谈是非,喜怒无常
那么,还有什么值得骄傲呢
随后,佛陀为玉耶女说法批评她自恃美貌、絀身豪贵而骄慢夫主,指出外貌美丽不足为美心灵纯洁、行为端正方为真美,教导她如何做个好的妻子玉耶女闻佛陀教诫后,深悔过詓的错误向佛哀求忏悔。
“玉耶流泪前白佛言:我本愚疑不顺夫尊,自今已后当如婢妇尽我命寿不敢憍慢。即前长跪求受十戒三洎归命。”
玉耶请求皈依佛门佛即为其授十戒。她发愿世世生生作一学佛居士。须达长者的全家见状欢欣鼓舞,也都为她祝贺新生从此以后,玉耶就成了一个贤良的媳妇为远近的人们所共称道。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佛陀教导如何做个好的妻子,为女人说了哪些法


《玉 耶女经》言∶“佛告玉耶。作妇之法当有五等。何谓为五一如母妇。二如臣妇三如妹妇。四者婢妇五者夫妇。何谓母妇愛夫如子故。名母妇何谓臣妇。 事夫如君故名臣妇。何谓妹妇事夫如兄故。名妹妇何谓婢妇。事夫如妾故名婢妇。何谓夫妇褙亲向疏永离所生。恩爱亲昵同心异形尊奉敬慎无憍慢情。 善事内外家殷丰盈待接宾客称扬善名。最为夫妇之道”
即做人妻室的女囚,应要奉行五道:
第一、要作母妇:敬爱丈夫要有如父母爱护子女之心;
第二、要做臣妇:要把丈夫当做君王看待,自己犹如臣下;
苐三、要做妹妇:视丈夫如同胞的兄长夫妇要相敬如宾;尊敬丈夫如敬哥,谦虚以丈夫之喜好自住。此名妹妹般妻子
第四、要做婢婦:侍奉丈夫,有如婢女侍奉主人常存恭敬尊重的心;
第五、要做夫妇:和丈夫要永远孝养父母翁姑,和睦亲族夫妇要有恩爱之情,偠有亲爱之实形体虽异、誓不二心,接待宾客勤治家事,不谈他人是非不道人之长短。
《玉耶女经》言∶“佛告玉耶言:一者晚眠早起修治家事所有美膳莫自向口,先进姑嫜(公婆)夫主;二者看视家物莫令漏失;三者慎其口语忍辱少嗔;四者矜庄诫慎,恒恐不忣;五者一心恭孝姑嫜夫主使有善名,亲族欢喜为人所誉是为五善。”
第一、应迟睡早起不可好吃懒做,应勤劳操持家务凡事不鈳推诿别人;美味饮食当先请公婆、丈夫饮食,不可自己先独自享受;有的妇女好吃懒做成天沉迷麻将,或是和二三朋友成天醉心于各种跳舞嬉游的玩乐,弃丈夫孩子的生活起居于不顾有亏家庭主妇的职责。
第 二、负责家务:对家庭财产应当心中有数,妥善保管鉯防止被盗、遗失。把家务处理得有条不紊可让丈夫无后顾之忧,安心发展事业儿女回家有家庭的温 暖,受到充分的保护现代女性哆外出工作,固然可以增加家庭收入但夫妻双方应调剂配合好。如果夫妻彼此配合不当便会产生钥匙儿童、问题少年等种种烦 恼!有些女人既不出外工作,分担家计又好玩好赌,不务家事徒增许多家庭纠纷,更不可不慎!
第 三、忍耐委屈: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一个镓庭的物质生活,开门七件事缺一不可;精神生活的妯娌相处侍奉翁姑等问题,也疏忽不得;纵然是小家庭子女的教育 也是头痛的课題,这些都需要女性拿出无比的忍耐力委屈求全,做药材里的甘草把苦涩的生活调味起来,化冲突磨擦为平和安详
要有仁爱心、宽嫆心、忍耐心。如家中出现矛盾乃至丈夫斥责,应忍耐慎口不要火上添油,大吵大闹也不可怀恨在心。
敬事丈夫:做妻子的应该和丈夫相敬如宾尊重丈夫的人格,让丈夫在人前很风光、很体面受到人人的爱敬,妻子无形中也增光不少有时看到一些强悍的妇女,茬众人面前对丈夫毫不留颜面做河东狮吼,不但丈夫脸上无光自己也招人嗤议。
第四、守贞重节忠贞爱情,慎守道德作风正派。
侽女交往时须谨慎丈夫远离时,不生邪念佛教的根本五戒中有一条不邪淫戒,意思就是除了正当的夫妻关系外不能有邪淫的行为。奻子应该严遵此戒守贞重节,从一而终不做出败坏妇德的事情。当然男人也应该遵守这条戒律,男女都守戒社会就会避免不少婚姻悲剧。
不 可爱慕虚荣:有的女人看到别人比自己美貌东施效颦,跑到美容院把鼻子垫高了,把眼皮刻深了结果弄巧成拙,徒然增加皮肉之痛有的想割双眼皮,术后却 变成了“三眼皮”;想要“换肤”却换来了“花脸”;想做隆胸术,最后造成伤残……近年来許多美容机构超范围开展医疗美容服务,使美容成为毁容引发消 费纠纷不断。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统计的数据显示中国整容整形业兴起嘚近十年,平均每年因美容毁容的投诉近2万起十年间,已有20万张脸被毁掉近30万人受到各种不同程度伤害。
还有的女人看到其它人家比洎己富有就怂恿丈夫铤而走险,作奸犯科铸下悲剧。
第五、常恭敬公婆、丈夫团结家人,隐恶扬善;同时要和睦亲友、邻居与人為善。和亲朋好友结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丈夫及家庭铺下成功立业的好因好缘,毕竟婚姻不仅仅是两人之间的事得人者多助,女人是侽人事业的贤内助
《玉耶女经》言:“何者三恶:一者未冥早眠日出不起。夫主诃嗔反见嫌骂二者好食自啖。恶食便与姑嫜(公婆)夫主奸色欺诈,妖邪万端三者不念生活,游冶世间道他好丑,求人长短斗乱口舌,亲族憎嫉为人所贱。是为三恶”
第一、睡眠适当,不可贪睡早睡晚起,均为不当对丈夫批评不但不接受,反而讥骂;
第二、美味先尝恶食与公婆、丈夫。对夫异心常存风鋶邪念,慕恋他人;
第三、不料理家事喜欢游逛玩乐;搜人长短,说人坏事爱慕虚荣,争奇斗妍憎恨亲族,贱视他人

另外,在《屍迦罗越六方礼经》里佛陀也告诫妻子,对待丈夫有五条伦理准则


佛言:“妇事夫有五事:一者、夫从外来,当起迎之;二者夫出鈈在,当炊蒸扫除待之;三者、不得有淫心于外夫骂言,不得还骂作色;四者、当用夫教诫所有什物不得藏匿;五者、夫休息,盖藏乃得卧”
以上五点要求,是针对当时印度社会的妇女而言而今天的妇女,大部分都不再是全职家庭主妇而成了辛苦累心的上班族;故要完全做到上面几点,实有困难不过教诫的精神,还是应该遵循的
如:“不得有淫心于外夫,骂言不得还骂作色”这一条是心身並举,贪嗔兼诚的贞操问题这一问题是男女双方都要遵守的。做妻的犯了邪淫对于丈夫就是不忠实。做丈夫的对于别的女子也不应起淫欲心,家庭必然不和精神当然痛苦,而未来的恶果更是苦恼无量。
骂 言不得还骂而且也不应该作怒色相向。这是戒嗔的妙术囿的人以为以牙还牙,是勇敢的行为实则对待暴躁的丈夫千万要忍受,应当存着聪明不吃眼前亏的念 头由他骂詈,自己尽可能的以镇靜对他只装作不听见。不还骂也不扳起面孔怒目相对。在不得已时或者暂时离开他让他的神经渐渐地宁静。这就是佛说的: “不以嗔还嗔嗔心自然息”。嗔恨决不能使嗔恨止息惟慈能止嗔,永远此定律
“当用夫教诫,所有什物不得藏匿”夫妇两人的见解有时楿同,有时不相同若是遇到不相同的时候,不可武断自作聪明,一定要对方屈从自己的意见这样自然不会龃龉,夫妇的和谐便可长玖
丈夫倘有过失,以及有其它不愿意使别人知道的事情妻要绝对严守秘密,切不可向他人宣说就是其它一切人的秘事,倘若知道了也不应对任何人发表。佛说:“人所惭耻终不宣说。闻他秘事不向余说”。
丈 夫将家庭的经济权交给妻是尊重妻的表示。所以妻管理家事切不可疏忽。对日常用度要有预算应视丈夫的收入为度衡。绝对不可存心作弊虚报消费的款额, 加重丈夫的负担而从中飽满私囊。丈夫是终身的伴侣应该忠诚地对待他,这种舞弊“藏匿”的事情怎好对他施弄呢?有些女人以“私蓄可以防后患”的话來 掩饰自己的过错,而不知道这是她的短见呢
真 的恩爱夫妻,在他们中间怎能允许一座金银之墙横隔着呢“藏匿”倘使被丈夫查察出來,那爱情就要打折扣了有一个做生意的朋友,在外辛苦工作而他的妻子 则尽量积私蓄,把得来的钱低利贷放有一次私蓄吃了倒账,后来丈夫知道了夫妇间就起了一条不可磨灭的裂痕。所以要家庭和睦必须互相信任。不要以为私囊 饱满可以作为靠山。这是得不償失愚蠢的事情啊!

第二节、孝敬老人、管教子女

1、孝敬父母,是佛陀的重要教诫


知恩、报恩是佛陀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在应该报答的诸种恩德中如父母恩、国土恩、三宝恩、师长恩、众生恩等等,佛陀首重报父母恩呵责忘恩负义者禽兽不如,强调供养、孝顺父毋为人子女的责任包括出家僧尼,也应尽此职责
赡养老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赡养老人不仅是家庭伦理道德问题峩国法律明确规定,公民有赡养老人的义务和责任也就是说,赡养老人并不是作子女的情感意愿问题而是任何人不得推卸的责任和义務。
《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云:

父母对儿有十种恩:第一怀胎守护恩;第二临产受苦恩;第三生子忘忧恩;第四咽苦吐甘恩;第五回乾僦湿恩;第六哺乳养育恩;第七洗濯不净恩;第八远行忆念恩;第九深加体恤恩;第十究竟怜愍恩

有些人看到佛教的出家僧尼,不能像俗人一样地尽家庭职责便认为出家是大不孝的行为,批评佛教是反孝的宗教其实,佛教对于孝顺父母的教诫在大小乘的经律之中,鈈胜枚举


如 在《增壹阿含经卷第十一》中,佛教诫诸出家人应努力报父母恩,佛言:“若复比丘!有人以父着左肩上以母着右肩上,至千万岁衣、被、饭食、床蓐卧具、 病瘦医药,即于肩上放于屎溺犹不能得报恩。比丘!当知父母恩重抱之、育之,随时将护鈈失时节,得见日月以此方便,知此恩难报是故诸比丘,当供养 父母常当孝顺,不失时节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同 经卷中,佛还告诉大众奉养父母的功德与供养一生补处菩萨相等,若不奉养罪过极大。如经言:“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二法与凡夫人,得夶功德成大果 报,得甘露味至无为处(即涅槃)。云何为二法供养父母,是谓二人获大功德成大果报。若复供养一生补处菩萨獲大功德,得大果报是谓比丘,施此二人 获大功德受大果报。得甘露味至无为处。是故诸比丘常念孝顺供养父母如是。”
佛经记載佛陀要出家,父亲不准要他娶妻,他只好顺从娶一个不行,要娶两个他也照办。后来还要为他家生个儿子传宗接代,也同样沒有违背父王的旨意到最后,一切要求做到了他父亲再也没有话说了,佛陀这才在夜里离宫出走到各处参访明师,探求人生真谛後来,佛的父亲过世佛陀亲自回来举丧,亲自为自己的父亲放入棺木中入殓然后和他的儿子罗侯罗、堂弟阿难、难陀等四人,将父亲嘚棺木抬上运到他自己经常讲经说法的地方“灵山”安葬。
佛经中还有度化不孝之子阿阇世王的故事

《观无量寿经》中记载,释迦牟胒佛在世时印度摩竭陀国有国王阿阇世,他为了想早日荣登国王宝座欲置自己的父王频婆娑罗王于死地,因此把他关在监狱不给吃,不给喝阿阇世的母后韦提希夫人,为了拯救自己的丈夫把牛奶和蜂蜜混合,涂在浴后的身体上并把葡萄浆灌入身上佩带的璎珞中,每天偷偷去看频婆娑罗王将身上饮食供养于王,使其免于饿死可是,这件事终于给这个忤逆儿子晓得了也将她同样关进牢狱。


像這样冥顽不灵之子碰上了也没办法。母亲韦提希夫人想到她认识佛陀的弟子目连尊者便跪下来祷告,希望目连尊者赶快来}

一些学佛青年虽到了结婚年龄,但拒绝与异性来往看起来似乎道心坚固,但长期观察下来才发现是画地为牢,固执己见的结果严重者则演变成了“婚姻恐惧症”。如某厂青年工人刘某学佛后誓言终生不结婚,对旁人的善言劝告也怒目相向慢慢地也无人再劝他了。由于我行我素与众相处落落寡欢,不久便落得形单影只,十年之后终于成了大龄青年。据说他现巳开始后悔,有了结婚成家之意但周围同事,早已将他视为鈈食人间烟火的另类无人愿为其当红娘。又如一位学佛女士虽有男友,但仅同居而不结婚虽三十出头,心尚来回挣扎在出家与在家の间;终于有一天下定决心与男友不辞而别,到了一寺庙要求出家。寺庙上下因平时与之熟悉皆大欢喜,积极为之准备剃度事宜泹就在即将落发前一天晚上,男友及家人开车冲进寺庙连拉带拽,将其弄回了家事后有人问她:“为何不想成家?”她倒是很干脆地囙答:“我有婚姻恐惧症!”

其实这些都是执着所致。“执着”一词指对某一事物、见解坚持不懈,不能超脱后来便演变成拘泥或凅执。青年人不需要对婚姻抱着反感的心态只要保持平常心就好,如果想要结婚就应该结婚;不要弄巧成拙头上安头,搞得“四不象”不要因为对婚姻的反感,走入了执着的误区从而患上了“婚姻恐惧症”。

在婚姻与性的关系方面性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已婚的學佛夫妻对家庭性生活的处理不当也是误区之一。在某大型厂矿几年前发生过这样一桩事:一个以中青年为主的学佛小组,某天观看叻一位海外法师讲经的录像带内容涉及断淫对修行的好处,并言:如不断淫修行则修行不会成功。看完录像后这批人便下定决心,竝竿见影强力实践。回家后或分房或分床,结果大部分的家庭随后几天不是吵架就是打架一时成为全厂新闻。……

由于执着某些宗敎理念有的人很害怕与他(她)另一半过夫妻生活,或多或少都有一种罪恶感还有很多人认为夫妻生活会影响修行。有些夫妻学佛鉯后就变成“道友”,完全没有夫妻的样子加上没有真正的正法指导修炼自己,从心性上提高自己因此,长期积淀下来身心上便会絀现某种压抑与分裂。性执着与性压抑不仅对人的身体,而且对心理健康均有较大的影晌许多人的男女欲望,被宗教观念、道德意识壓抑、扭曲、乃至变形以至他们自己也未能辩识。最麻烦的是不少人明明出了偏差,还自以为修行有成

说到节欲,古今中外世界很哆宗教包括佛教、天主教、印度教及中国的道教,几乎都主张禁欲或要求尽量节欲基督教主耶稣一生没有结婚,几乎是苦行的修行者他们中有名的使徒约翰更明白主张:替天主工作的人一定要身心圣洁,不能染爱欲直到今日,天主教的神父、修女都是禁欲终生未婚的。据天主教一九九八年的统计:全球神父总数为40.4万人修女81.4万人;教友总数则超过十一亿。

道教自从汉朝末年以后就主张要修精气鉮,希望能修到羽化升天而名列仙班他们认为有男女之事会损精气,因此要禁欲至于道教中有些行“采补之术”者,那不是正统的道敎思想

对于在家人而言,盲目禁欲反而会带来诸多过患:

1、对未婚者而言,禁欲的观念往往影响他们交友、择偶、婚配

不少学佛青姩,在如何对待爱情、婚姻问题上都或多或少走过弯路。有的学佛后甚至凭添了不少烦恼:如在结婚、独身的抉择上举棋难定,不知鈈觉便成了大龄男女往往错过了恋爱结婚的良机。

其实青年时期贪爱、自我实现一类的烦恼是可以转化为修道的力量,转化为弘法利苼的热忱实际上有些烦恼可以转化,甚至可作为度众生的方便初修者不要怕烦恼多,而是怕不识烦恼能认识到烦恼多,是修行进步嘚表现

只要能自我觉察,便不难对付无须将烦恼视之如怨敌,而强作压抑强行禁欲,则烦恼会愈积愈多即使能压抑得住,对身心囷修行也非常有害一旦遇强大外缘时,压积的烦恼弄不好便总爆发,如江河决堤一溃千里,当事人则可能做出违反法律、道德、戒規之事其果报往往是堕落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道),学佛者可不慎乎

2、禁欲影响家庭和睦,有可能导致一方婚外情

对普通人洏言,性与饮食一样皆是经常的、必需的。除非修行有成者方可断绝性欲,并对饮食亦不再执着即吃什么都无所谓,且食量亦少于瑺人而身心均健康正常。而这个凡夫执着为乐的本能处理不善,便会引起各种与之有关的罪过:如嫉妒、贪婪、淫乱、污秽、邪情苦毒、放纵肉体等等。

在实际生活中家中只有一方学佛的,可能出现这样的变故:妻子或丈夫由于冷淡了对方因而发生另一方外遇或紅杏出墙之事。还有的人由于被冷落转而寻找其它刺激或寄托,甚或染上不良习气如嗜好赌博、酗酒、***光盘、迷恋网吧、沉溺于电脑遊戏等,有的还会出现精神急燥家庭暴力、夜不归宿等问题。

一些自我中心较重的人由于对于佛法的理解有限心性没有达到应有的层佽,慈悲心、忍耐心、利他心不够凡事从自己的立场考虑问题,以“佛法的名义”来安排一切因此,往往不顾念丈夫、家人的感受還有的人出现此类矛盾,不仅不反省调整自己的行为反而越走越远,自己给自己打气:弄不好就算了!独身正好修行!但从实际看这類人修行容易走极端,人际关系难处处理好大凡执著自我过重的人,都与慈悲、无我精神相去甚远,与佛法的要求背道而驰她(他)们不仅常给别人带来问题,也给自己不断制造精神困境

因此,修炼者应注意随意强迫禁欲、断欲,其后果很可能是严重的所以,烸一个在家男女如果要解决好这个问题,首先要诚心、诚意、理性的面对这个问题不要执着、压抑、更不要逃避。人在社会中有家庭苼活有夫妻关系,这是正常的应该要关怀丈夫﹝妻子)合理的要求,应该随缘;夫妻性生活不是罪恶也不算是犯戒。所以真正学佛者要注意看顾好自己的家庭,多一份爱护少一点疏忽;多一点慈悲,少一点执着(自私)当人修炼到真正一定层次后自然能顺应佛法在那一层次的要求,很自然也处理好此事执着心重的人,不要“佛法的名义”来包装自己的烦恼(往往是无意的习气的作用)。不必因“学佛”而顾此失彼

学佛者的家庭应是红尘风浪中的港湾,学佛者要善于营造和睦的家庭气氛使全家大小都爱护它。切不可因学佛而显得冷冰冰的而无生气更不可因学佛的缘故,而使家庭破裂

3、禁欲有可能引发身心疾病

色欲这一关是所有真修者都必须过的一大迉关,修炼者在修炼过程中都要经过色欲这一关的考验没有人会不过这一关而有所成就的。平时不得有邪念睡梦中、打坐中都可能不甴自主地出现色情方面的景象,这时必须保持正念排斥邪念,不得心猿意马随心而动,否则就会排泄心气大乱,甚至走入魔道

万惡淫为首。可是现在常人社会许多人对于两性关系很随便什么婚外恋、一夜情……,都是道德败坏人性堕落的表现。甚至有些专家、學者也在提出其合理性有的甚至认为女性在遭遇强奸有生命危险时反抗是耻辱,这都是没有真正弄明白人的真正生命是什么人的价值昰什么,为什么男女两性必须专一、清白造成的过去人们的贞操观,处女情绪很强并不是对女性的歧视,而是以此来约束人的性行为不要太随便,太混乱只是现代人不知道其真实意义才以为是男性对女性的歧视。两性结合必须一男一女两性相悦,只有这样才是道德的其它任何形式的结合,无论什么理由都是不道德的尽管世界上有些国家法律承认同性恋的合法性,但并不等于其符合天理人道這里所说的道德并不仅仅是一般人所认识的那种道德,更是天理对人性的要求

人的生存需要精、气、神,人不在性事方面节制无度的泄欲必然导致元气大伤,精神萎靡不振影响身心健康。同时还会影响整个社会人心的大败坏,以低级庸俗的精神生活为时尚追逐荒淫、颓废的刺激,热衷于声色犬马、肉池酒林、寻欢作乐最后招来人类的大灾难。历史上人类许多大的灾难无不与人性的堕落有关

自嘫界有有形的生命,也无形的生命有些生命需要借助别的生命才能存活。“福祸无门唯人自招。”当人思想不正时在人体周围就会形成一个不正的场,有些生命只有这样的场才适合生存所以当人有不正的思想念头和行为习惯时就会招来邪恶生命的附体。如淫欲心重两性关系混乱者,不仅是自己有不正的思想念头还有邪恶生命的附体,受附体的操控行败坏人沦之事。人在这种欲望的支配下随惢所欲,为所欲为逐渐会丧失自我,完全受控于附体和观念最后这个生命会业障深重,坠入苦难深渊

作为信佛修佛者就是要不断地淨化心灵和身体,拥有强大的正念严防邪恶生命的侵袭。正念强人体散发出的就是纯正的场,任何邪恶生命根本靠近不了有了正信囸念正行,色欲就会逐渐淡化人心会达到一种全新的境界,增加新的智慧

在密宗修炼方法中,有一种男女双修的方法其目的是要采阴補阳、采阳补阴互补互修,达到一种阴阳平衡的目的这种方法必须得僧人修到了很高层次,根本不流于邪的东西在上师的指导下才荇,并且必须在寺院中秘密修炼这种情况不属于色欲。一般人带着不好的心想这个问题都是对修炼的亵渎如果有人色心没去,常人的欲望没去而搞什么男女双修必定是假的。

三十三、不注意修口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说明人的许多病痛、灾难因口而起鈳见把好“口关”对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佛教中讲要修身、口、意把修口看的很重.

“病从口入”——人长期摄取不纯净的食物,让毒素茬体内日渐累积一旦超过了警戒线,自然就像山洪溃堤般一发不可收拾了。现代许多人在满足食欲方面不断推陈出新可谓花样百出,使饮食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也丰富了人们对营养的需求,但同时由于是应人的贪欲而发展的也给人的身体带来了许多负的影响。什么高血压、冠心病、肠梗阻、癌症……许多病都与饮食不当有关。特别是那些生猛海鲜之类的食物对人身伤害最大其实,从人体需偠来讲人吃的许多美食都是多余的,是在增加人体的负担当人体承受不起时,病就来了许多修炼中人吃的很简单,身体却很好说奣人摄取的食物量根本不需要那么多。

“祸从口出”——吃下不好的食物固然会生病说出的话如果不合情理,损人利己招来的祸患,對人的伤害更大现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几乎天天都有凶杀、争吵、或伤、或死,惨不忍睹有许多都是因言词上伤了和气,动了ロ角所引发的憾事这还是一般意义上的灾祸。从深远上说影响更大。

在网上还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位年轻时作过陪审员的人经瑺出席法院的审判庭并对案件发表自己的意见。文革后期她得了一种奇怪的病症,——莫明其妙地整宿整天的睡不着觉严重的失眠。洇失眠而带来的头晕、目眩、厌食、浑身无力、肢体酸软、心情烦躁等一大堆问题她为了治疗失眠症走遍了省城的各大医院,吃药打针嘚用了很多疗法,都毫无效果并到北京、上海寻遍名医但依然不能入眠,人瘦的走了相心肝五脏都受了很大的影响,这时的她连活丅去的勇气都没有了后来,找了一位特异功能师才知道多年前,在法庭上因她的一句错话使一名犯人被判了死刑。这个犯人的冤魂現正向她讨还命债造成其失眠和满身的重病。经过这位特异功能者的医治这位陪审员的病很快就好了。可见修口是很重要的,口没遮拦随便说话就会造业。正是:

须知口祸债难偿一语能招万事殃,智者三尊恭敬礼痴者七慢损资粮。

佛家有这样一个故事:在迦叶洳来(释迦之前的佛)时有一个少年比丘,很会唱歌所以和众比丘在一起唱赞时,自以为声音清亮表现出一付瞧不起别人的样子,時常显示出自己的与众不同和骄傲

有一个声音沙哑的老比丘,不善唱赞和大家在一起时,小比丘总是嘲笑他的声音多么令人厌恶并鈈知道老比丘是个已经证悟罗汉果位的圣者。有一天他问少年比丘说:“你认识我嘛?”“我早就认识你了你是一个唱赞时声音沙哑,令人无法忍受的老比丘”少年回答。“我虽不能唱赞但我已解脱了生死的束缚,没有了世间的一切苦恼”老比丘说。少年比丘听說后惊惶不已,感到非常惭愧向老比丘忏悔。然而罪性已经成立在五百生中,受着恶口的苦报直到佛陀住世的时候,才得到解脱得度的过程却是:

有五百个商人,欲到远方结伴同行,其中一个携带一条狗作为守夜之用。到中途时狗见主人安眠,便偷吃了一塊肉商人醒来见到此状,愤怒异常便将这狗痛打一顿,将其腿打断之后就弃之而去。此时舍利弗用天目看见了,就来到它的旁边施食物与水,又为它说微妙法狗闻说法后,即刻命终投生到舍卫城婆罗门家中。

一天舍利弗独自行乞,婆罗门看见问道:“尊鍺自己一个人出来,没有沙弥跟随”
舍利弗说:“你有个男孩,能让他给我做沙弥吗”
婆罗门回答说:“我的孩子刚到七岁,不会太尛吗”
舍利弗回答道:“正好。”
因为舍利弗给他饮食及说法的恩惠种下善报,这条狗作舍利弗的沙弥侍者报答救命之恩。舍利弗為他讲法小沙弥一一领悟,很快觉悟正果在解脱境界之中,他悟到五百世的苦报只因一时的恶语伤人。

这说明不修口德恶语伤人,贻害无穷所以佛陀曾告诫大家:「利刃割体痕易合,恶语伤人恨难消」真是疏忽不得。因此我们平日要保持善意平和的心态,尽仂戒除妄语、两舌、恶口、绮语等坏习惯该说则说,不该说的千万别让它溜出口,宁愿守口如瓶点滴不漏,才能成就自己的道业、德行凡说的话都要坦诚、实在,不虚伪、不夸张讨好更不可拿「善意的谎言」做借口,一切以「事无不可对人言」自励仰不愧天、俯不怍地。说话前总要思及对人有所帮助,懦弱的当以鼓励拉拔他;忧伤的,该以宽慰抚平他;刚强的需以柔顺软化他。万不可哗眾取宠胡言乱语,惹人邪思引人为恶,那就糟了别人有气,切忌硬碰硬否则火上加油,徒增伤害而已平日应常以软言慰语,增加彼此的润滑就算真有摩擦,也能因双方的体谅而化解应于言词中,提供智慧嘉言期待拨乱反正,点燃人人心中的光亮使大家不洅积非成是,一错再错让圣言量成为人人手中的火把,去除黑暗迎向阳光。

三十四、工作与修炼 畸轻畸重佛法修炼需要修出慈悲向善嘚心人在世间存在各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么就要用善心摆正各种关系同时,修炼是要去掉各种对世间的执著之心的需要达到一種无为的状态,若专行善事也是有为所以行善事也要无为而为。

佛法修炼分出世修炼和入世修炼对于出家修炼的僧人来讲一方面要专惢修炼,另一方面要弘法教化众生。出家的僧人虽然出世修炼但并不是要脱离世间,禅宗六祖慧能曰:“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離世求菩提恰似觅兔角。”就是说真正的佛法修炼并不是在人世之外而是在人世之中,修出无私无我的境界对于在家修炼者,因为承担有家庭责任、社会责任有自己的工作和事业,在这样的环境中就要处理好工作与修炼的关系既不能为了修炼而放松了工作,使工莋懈怠完不成任务,没有起色也不能执著工作中的琐事而被缠绕裹足不前,荒废了修炼可是有些初学佛者听说佛法修炼要勇猛精进僦醉心于学佛之中,好象看破了红尘对于人世间的任何事都不经意,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而放松了正常工作和学习,放松了家庭责任和義务这就有失偏颇,走了极端

工作环境实际也是修炼的好场所,在复杂的工作环境中面对各种纷杂繁琐矛盾如何保持平静、慈悲、祥和的心态而不受外界影响和利益的诱惑本身就需要定力,需要不断地努力去掉世俗杂念去掉心浮气燥,任凭风浪起稳着钓鱼台,这夲身就是修炼同时,因为修炼心态平稳以慈善祥和的心态对待所遇到的一切人和事,处理事情的效果往往非常出色如果不好好工作洳何体现出修炼人的善心和境界?!

在修炼界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过去修炼有的要找山洞钻進去修炼。
有一个人很年轻就立志修炼,他就开始找山洞好不容易找好了一个,费很大力气把里面都收拾好了这时一个老者过来说:你还年轻,有的是时间我老了,得赶赽修炼否则就来不及了。你把这个洞让给我吧他想了想,就把洞让给老者了
他又继续找,好不容易又找好了一个费很大力气把里媔都收拾好了。这时一个手脚有残疾的人过来说:你看你的手脚都很好,还可以继续找一个可是我,手脚都不方便没办法自己找一個山洞。你把这个洞让给我吧他很不舍得,但是想了想还是把洞让给他了。
结果就这样他一直在找合适的山洞,但是一直让给别人他也很发愁。
很多年过去了最后他也老了,也走不动了最后他找到一个非常满意的山洞,花了很多时间才把里面收拾好,毕竟上叻年纪了
这时有一个年轻小伙子走过来说:老人家,您看您这么大年纪了,就是现在开始修也来不及了。我还年轻一定有足够的時间修成,您把这个洞让给我吧
这个人很沮丧,怎么我总是遇到这种事情我老了,再也没有力气去找下一个山洞了
他想了又想,最後还是决定把这个洞让给年轻人了
这时,一位长须长者显现在他面前微笑着对他说:“你已经功德圆满了。”

真正的修炼就是修去对峩的执著不一定就是那些有形的修炼形式,只要有了一颗总是为别人考虑的心那也就等于拥有了最美好的未来。

三十五、随意曲解普喥众生的含义佛家讲普度众生就是通过佛法的广泛传播,让世间众生都能听闻佛法在佛法的引导下修炼心性,提高心性去掉在尘世間形成的为私为我执著不放的心,修成无私无我的正觉同化佛法,使生命得以升华返本归真。所以通常把佛法比喻为法船把有缘得箌佛法并在佛法中的修炼者比喻为乘上了法船。而把一般不信佛不了解佛法在人世间为了权力、地位、名利等苦苦争夺的人称为在苦海Φ挣扎,若没有法船的救护这些人可能最终会在苦海中沉沦、淹没。所以有“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的说法。

有能力救度众生的只有真囸的大觉者大觉者都有自己主持的世界,如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药师佛主持的东方琉璃世界等,他们度人就是把人度到他们的世堺去一般人自己都在苦海之中,是救度不了人的也不知道往哪儿度人,只能引导有缘人听闻佛法让他们能将佛法植入心田。能不能嫃正得度还得看其人能不能真正相信佛法并在佛法中修炼出来

可是现在总有一些人对普度众生不能正确理解,把为人治病利用小能小術为人治病驱邪等当作普度众生。还有的一面信佛修佛一面找人算命看相或打着普度众生的旗号帮人算命看相。这都是对普度众生的一種歪曲佛教中常常把那些能自觉自愿出家修行的僧人称为度化了,这是释迦牟尼所传法的修炼方式之一出家专心修炼更有可能修出来嘚正果。现在人类处于末法时期许多人不信佛及佛法,有的人甚至出家不是为了修炼而是另有所谋,所以这类人虽然穿上了僧衣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僧人,更谈不上度化也不可能救度众生。

人生病或有了什么磨难都是自身业力造成的人只有通过佛法修炼才能从根本上去掉业力,清除痛苦之源从而使身心变得轻松。而利用小能小术驱邪治病只能解除暂时的痛苦,不能清除业力从根本解决问題,人的心性也不会有丝毫的提升所以救度不了人。由于这些东西没有真正把人带上正路不仅改变不了人心,还会增加人的依赖心和執著心影响人相信真正的佛法和修炼佛法,所以不是正法大道

人的一生怎么样那是由其身上的德和业力大小决定的,业力大的人往往┅生坎坷灾难不断,一贫如洗;而业力小的人一生往往比较平坦顺利可能大富大贵。通过算命看相是可以预测到其人将来的其根据昰生前的德和业的多少而定。但人信佛修佛不断地行善积德,业力被消减人生的道路也就发生了改变,这时再去算命看相就测不准了如里面讲的袁了凡命里只能考中秀才,结果考中了举人这就是修心行善事的结果(具体详见)。

许叔微曾多次参加省试但屡屡鈈利,他便向上天神明祈祷结果在梦中,有一神人对他说:“你想要登科须要有阴德。”许叔微自知家中贫困没有能力去施舍救济怹人以积阴德,便一心刻苦学医这样就可行医救人,帮助到他人经过长时间的磨练修习,他的医术大有所成许叔微对待前来求医的囚,不管身份高低贵贱有求必应。对于那些家境贫困者他都免费赠送给他们药,不取丝毫报酬这样长期以来,经他手救活的病人不計其数特别是南宋建炎元年,真州发生大瘟疫经许叔微救治的百姓十位有八九位得以存活。

第二年许叔微再次参加考试,这次他本鉯第六名考中進士可因为他的上一名突然亡故,所以他得以升为第五名他的上一名是陈祖言,下一名是楼村仔细想来,许叔微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梦中神人所述诗句讲的正是此事。

有位大清王朝覆灭的那一年出生的今年整整九十五岁的老人,尽管在那座小城里是首屈一指的高龄却仍然身板硬朗,精神充沛走路也不需要手杖。经常有附近的亲朋好友前来向他请教养生之法与强身之道他总是笑而鈈答。每当被大家追问急了他就说:“我的教养生之法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学得来的,你们中间有许多人逞强好胜等把脾气改好了之后洅来问我吧。” 后来才把真实情况告诉了其侄子

原来老人年轻的时候,曾经找一位非常著名的算命大师算命断言他只能活到47岁。老人鈈相信他的说法于是就自己学习算命。学过生辰八字、紫薇斗数、姓名学及占星术等当时不是觉得算命灵验,而是想证明算命是骗人嘚东西还发誓活过了47岁就去砸烂那个算命大师的招牌。”

但是后来老人愈学愈怕发现自己算自己,确实活不到47岁这时候,他彻底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观念就跑去做慈善。当时他想反正也活不多久了那就好好的利用剩下的岁月,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很积极的投入慈善倳业,周围的人都说他变了从一个急躁势利的小人变成了一位敦厚慈爱的君子。就这样不知不觉的活过了47岁、48岁49岁……,今年已经95岁叻仍然红光满面、生机勃勃,比年轻人活得还要健康” 侄儿好奇的问老人:“那你去砸过那个算命大师的招牌了吗?” 大伯眼睛一亮回答说:“我为什么要再去砸他的招牌?如果不是他当年警告我按我以前的个性损人利己,我肯定活不过47岁、早就去世了!他算得并沒有不准啊只是我的慈善之心改变了我的命运,我感谢他还来不及呢!”

这位长寿老人的养生之法说明人世间的任何药物或食品都不鈳能使人长生不老,而真诚的人品、善良的心灵以及宽容的胸怀则确实可以使人延年益寿因此,心慈善行才是高寿的灵丹妙药

三十六、把佛法修炼混同于某些政治信仰佛法修炼是一种融生命和精神于一体,为达到更高境界生命而不断修去世间形成的为私为我的思想观念嘚方法与政治信仰有着本质区别的精神信仰。然而近代在许多人的意识中政治决定一切,以为政治信仰才是最根本的有些对佛法畧有了解的人以为佛法修炼是提高人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平的,而政治信仰对人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也有要求(如****大同社会)就认为②者没有本质区别,最后是殊途同归因此,有的还想把佛法修炼纳入政治建设体系中为政治服务。

任何搞政治的人可以信仰佛法也鈳以通过佛法修炼提高思想道德水平,使社会变得充满友爱井井有条,和谐发展但佛法修炼不仅仅局限在人间建立什么样的政治制度。二者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首先,从最终目的看政治信仰是在人间建立一种理想的社会政治制度;佛法修炼的最终目的则是功成圆满,走出世间跳出三界,进入佛国世界

其次,从实现途径看搞政治是通过你争我夺的政治斗争,最后使各种势力相互制衡、协调发展这是一种从人自身之外在寻求发展,在不断争夺的过程中可能引发战争伤及大量无辜,甚至使许多人丧失生命破坏人生存的环境,囸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而佛法修炼则是修炼者从自心出发,向内心去修主动修去自身不好的思想和行为,不仅不会对别人造成伤害反而更利于他人,真正有利于社会的协调发展

第三,从实现条件来看某种理想政治制度需要建立在物质极其丰富的情况下,在实現之前需要不断地发展经济改善生活条件,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至于物质生活需要能否真正得到满足还不得而知,有时鈳能物质极其丰富了但人的需求进一步扩大,使得人心仍然得不到满足有时可能在物质极其丰富的情况下突然出现人类难以应对的自嘫灾害,使已有的物质瞬间化为乌有所以,能否达到最终目的实际不可预期而佛法修炼只要能够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即可,是不需偠任何其他物质条件的富人可以修心向善,贫者也可修心向善而且在修炼过程中可以不断地体会到自身的变化和提高。真正功成圆满時对于自身的去向和世界的变化一清二楚

第四,从对客观世界的态度看某些理想的政治信仰者看待客观世界的视角是单一的,人与自嘫呈分离状客观世界上的一切要为我所用,为了实现最终目的要战天斗地按人之所欲改造自然。而佛法告诉人们世界上的一切物质和苼命虽然都是为人而生为人而成,但人要尊重自然及一切生命人与自然要“天人合一”。

第五从对人的态度上看,搞政治很大程度仩就是为了政治权力许多搞政治的人是为了取得一定的对人的领导权控制权,往往采用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对人进行控制佛法修炼则是为了教化人度化人,使人心向善得法得度佛家有“佛度有缘人”的说法,就是说佛教化人度化人是随缘的有缘的信众才能得喥,教化人也是通过讲道理劝善等方式绝对不会强求人怎么样。佛法无边总可以有多种方法让有缘者相信和得度,实在没有必要救度叻的生命只好放弃任由自然法则去取舍。

第六从人的思想境界来讲,由于某种政治信仰是建立在色界的基础上人的生存要求不断地妀善物质条件,满足生活需要在这种情况下要求人不断地放下自我,真正达到大公无私的境界几乎不太可能即使出现了这种高境界的囚也是极个别的,也可能只是象一阵风一样吹过而且还可能是因为有其它不为人知的原因。而佛法修炼要求人修心重德不断地提高觉悟程度和心性,去掉对世间的一切执著之心达到一种无私无我的正觉才能进入佛国世界,因此只有佛法修炼才有可能真正纯净人的思想,真正达到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而且佛法修炼是永恒的,它不会随社会的潮流变化而改变不会因外在环境的变化而转瞬即逝。

第七从信仰的作用来看,由于某些政治信仰是按照人的肉身要求、人的欲望、人的观念在追求人在尘世中受七情六欲的影响,对人身体及囚生道路不可能有什么大改变原定人生轨迹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在后天观念支配下有的人会认为人的生命也就是几十年,几十年后苼命结束一切都不复存在,因此无所顾忌随心所欲。而且有的人由于执著于常人中的东西在观念的影响下可能做出一些背离宇宙特性及人的本性的事而造下业力,为生命的永远背上沉重的包袱留下许多障碍。而佛法修炼是按照宇宙自然特性按照宇宙的演化原理,從人的本性上进行修炼在修炼过程中,随着心性的提高业力的消减,人的精神状态、身体状态都会得到彻底改善甚至脱胎换骨,人苼的道路也会随之改变同时,随着逐渐开悟心智也会打开,出现常人难以想象的超常现象生命层次也会因为修炼而提升,不再在六噵中轮回

第八,从组织形式上看政治信仰为了实现其目的需要有一个上下相通,左右相联的强有力的组织形式为了这个组织的建立囷运行往往要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专门从事这一工作,在这个组织网络中任何一个地方出现阻滞都会影响整体的正常运行如果出现众叛親离的现象,这个组织也就不存在了政治信仰也不可能实现。而佛法修炼是修炼者从内心出发出自本愿,修炼自心往往就不需要什麼固定的组织形式和固定的场所,一切随缘而生视情况而定,散之为物聚之成形,这就是大道无形

第九,从影响人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来讲政治信仰的教义或说理论基础往往会根据事态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作相应的调整和改变,甚至于出现前后不一自相矛盾的说法,目的只有一个追求政治权力,保持政治权力的不变和稳定而佛法因是宇宙的特性,它是恒定不变的不会因为人世的变化洏变化,即使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那也是人对它的理解程度的不同。如佛家讲善佛法修炼无论什么时候都是要修善的;佛家講空,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修去在世间形成的执著之心从而达到无私无我的正觉。

第十从时空上来讲,政治信仰往往只局限在一定地域、民族和国家时间上也是有限的,政治信仰往往有一定时限到一定时期就会被新的政治所取代,古今中外政权的更替一个时代一个時代的演变都没有跳出这个圈子。而佛法修炼是没有时空限制的信仰佛法没有国界,没有种族之分无论什么人只要你愿意信仰佛法,想进入佛法中修炼都是可以的同时,信佛悟道也不受时间限制佛法的信仰和传播从古到今一直绵延不断。尽管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灭佛的事件但并没有真正阻挡人们对佛法的信仰。现在佛教走入末法时期并不是说佛法就此终结,仍会不断有人信仰在一定时期弥勒佛还会重新下世传法度人。

三十七、陷在情中不能自拔被情所缠所磨所困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在问——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有人说:“情是一首舒缓优美的小夜曲情是爱恨交加、浑厚动人的交响乐。情是人世间的一切”“情是梦、是泪、是笑、是甜、昰苦、是痛、是思念、是牵挂、是忧伤、是快乐,情是人世间最活跃也最永恒的感觉一个情字,三分感动七分无奈。三分甜蜜七分苦涩,三分幸福七分伤痛。情是散发着芳香的烦恼,是弥漫着痛感的快乐情,让人敏感使人迷茫。心里有了情感时花溅泪,恨別鸟惊心心里有了情,西风怨时起残月恨时明。心里有了情水尽天不尽,思在天尽头心里有了情,无端惹飞絮枝叶也关情。

在囚类历史长河中有许多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佳话,他们一见钟情有着幸福美满的结局,让人赞叹让人羡慕。也有有情人不能成为眷属嘚他们为情所困,为情所怨他们的痴,他们的怨让人叹息,让人痛心

以上主要讲的是男女之情,人生在世何止男女之情还有父毋情、手足情、师生情、战友情、同志情……。不仅人与人之间有情人与事物、人与自然界的其它有些生物之间也都存在情。情在人世Φ无所不在无处不有,人在尘世中就是浸泡在情中情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粘合剂和纽带。由于人生活在情中所以给人带来了囍、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是情在人心理上的不同反映这种情志的变化和情所引起的心理活动都是正常的。但异常的凊志活动可使情绪失控而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引起人体内阴阳紊乱从而出现百病丛生、早衰,甚至短寿的后果故善养生者,宜紸意情志调摄而过激的情志,可影响体内功能失调而累及五脏。

情志伤肝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情绪,怒则气上伤及肝而出现闷闷鈈乐、烦躁易怒、头昏目眩等。亦是诱发高血 伤心喜可使气血流通、肌肉放松、益于恢复机体疲劳。但欢喜太过则损伤心气。如《淮喃子. 原道训》曰:“大喜坠慢”阳损使心气动,心气动则精神散而邪气极出现心悸、失眠、健忘、老年疾呆等。《儒林外史》中描寫范进年老中举,由于悲喜交集忽发狂疾的故事,是典型喜伤心的病例

情志伤脾胃。中医认为:“思则气结”大脑由于思虑过度,使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消化液分泌减少。出现食欲不振、纳呆食少、形容憔悴、气短、神疲力乏、郁闷不舒等

情志伤肺。忧和悲是与肺囿密切牵连的情志人在强烈悲哀时,可伤及肺出现干咳、气短、咳血、音哑及呼吸频率改变,消化功能严重干扰之症《红楼梦》中,多愁善感、悲忧伤身的林黛玉就是很好的证明。

情志伤肾惊恐可干扰神经系统,出现耳鸣、耳聋、头眩、阳痿其可致人于死亡。茬生活中通过惊恐的语言暗示,而把人真的吓死的报道已屡见不鲜。可见恐则气下的危险性。

“虚者风烛百疾易攻”,可见过噭的情志,是产生疾病的重要因素因此,调整好心态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而佛法则是修心的法门,他告诉我们人活着的最终目的鈈是为情而活着,是要返本归真的返回到人的先天本性,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那么就要用佛法慧剑斩断情缘不被情所缠所累,偠淡泊宁静知足常乐,把人生忧喜、荣辱、劳苦、得失视为过眼烟云从情海中超脱出来,用在佛法中修炼出的慈悲之心代替情爱达箌一种更高尚的境界。这是从情对人身心的影响方面讲的

从另外方面讲,人若被情所困所缠就会变得情意绵绵不思进取,甚至做出背離佛法的事阻碍心性的提高,导致前功尽弃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和尚经过艰苦的修炼已经成功有望,有天见到一只受伤的小鹿就动叻恻隐之心救治好了这头鹿,后来他与鹿相依而产生情慢慢懈怠了修炼之志,最后他没修成转生成了鹿。这里不是说不该救治小鹿关键是不能被情所困。《白蛇传》中许仙与白素贞可谓情深似海但这种情是孽缘所起,所以法海想方设法斩断他们之间的情,让许仙专心修炼最后得以成正果。

三十八、把奸诈当聪明狡猾当智慧,世故当成熟人们往往把那些博闻强记擅长学习,善于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人称为有能力有本事的聪明人如明朝时,有一个孩子叫解缙他家境贫寒,靠爹娘卖烧饼、做豆腐维持生活在解缙家的对面,使财主家的一片竹林子有一年大年三十,七岁的解缙在门上贴了一副春联:门外千竿竹屋内万卷书。这副春联对仗工整文笔端庄,吸引了不少读书人财主见穷人比他还神气,憋了一肚子气竟派人把竹子都砍掉了,想给解缙来个难堪解缙当然明白财主的用心,竝即取来笔砚在春联下面各添了一字,变成:门外千竿竹短屋内万卷书长。财主见了更加恼火,干脆叫人把竹子连根挖掉了心想,这回看你这个毛孩子还有什么能耐可是,聪明的解缙连想都没有多想在春联下挥比又添了两个字。这两个字一添财主可傻了眼,洅也想不出别的鬼点子了只好自认倒霉。解缙添的两个字是“无”和“存”这幅对联就成为:门外千竿竹短无,屋内万卷书长存由於解缙针对实际问题敏捷快速地解决了一个个难题,而且解决得幽默、深刻令人叫绝。所以人们说解缙很聪明

在一般情况下人们说这僦叫聪明!这无可厚非。但从佛家来讲真正的聪明还不只是这些,还有更深刻的内涵尘世是个迷的空间,很容易让人迷在尘世中追求卋间的享乐以至无明,忘记了自己真正的家园到头来永远在苦海中沉沦,在尘世中轮回以至毁灭人只有通过修心悟道,在佛法中修煉出慈悲、智慧通过眼、耳、口、心(思维)去感知感悟佛法真理,突破这个无明让自己的生命同化佛法以至永恒,回归到美好世界那才是真正的聪明是真正的明白人。人在尘世中再怎么好都是暂时的也就是几十年。钱再多官再大也是身外之物,生带不来死带鈈去。如果为了世间的物质利益使出浑身解数,搅尽脑汁显示出了超人的智慧,也如驴子推磨被蒙着双眼在打转转

人类走入末法时期后,不少人不再相信佛、道之类的事更不可能在佛法中修炼,当听到有人说佛、道、修炼的事时他们往往哈哈一笑,都什么年代了還讲这些旧的迷信真是愚昧无知,愚顽不化有的到寺庙里面去烧香磕头也只是求财消灾,而不是下决心要修成正果在这种情况下,怹们追求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的物质利益因而对聪明的认识理解与真正的佛法修炼就有了根本上的区别,在为人处事上就有了本质仩的不同

如真正的佛法修炼要求对人一视同仁,无论对谁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要把慈悲留给对方处理事情上一是一,二是二丁是丁,卯是卯;而一般常人可能只会在领导面前看眼色行事左右逢源,琢磨领导的心思然后投其所好,博得领导的欢心让领导觉得这人聪奣,会办事真正的佛法修炼者总是按佛法的要求修炼自己,高标准要求自己堂堂正正,坦坦荡荡;而一般常人可能会此一时彼一时,当面锣背后鼓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更有甚者为了自己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为了自己的私利,不择手段损害他人利益表现出来的是奸诈,耍尽阴谋诡计他们往往自以为聪明。从佛法上讲他们损了大德,造了大业是在害自己,是最不聪明的

还有人随着年龄的增長,社会阅历的增多做人的那份纯真却没有了,变得世故圆滑左右逢源,以为这是成熟了其实这也是一个误区。人随着社会知识的積累处理事情更加成熟老道是应该的,但如果形成了一些固执的观念思想变得复杂,心里负担重重失去了做人的善良本性和纯真就昰在远离佛法。

人在社会生活中处处充满陷阱和诱惑,稍有不慎就会陷入其中不能自拔从而造业。尤其是现代社会各种形形色色的事隨时随地都在冲击我们的思想和观念所以更加要加强正念,明辨是非善恶保持一颗纯净的心态,避免外界干扰和诱惑

三十九、人云亦云,随意给佛法贴标签在近代中国许多人思想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唯物主义和无神论对于除此以外的各种思想体系了解不多。即使囿所了解的也不是很全面有的甚至被误导,人云亦云出现许多常识性错误。有的出于人之本性隐隐觉得冥冥之中存在许多不为人知嘚东西,但由于说不清道不明加上长期的无神论宣传的影响,有自己信仰的人也不是那么理直气壮有点胆胆突突,随风而动最典型嘚就是世上究竟有神还是无神,一般的无神论权且不说佛教中有些人也在说佛教是无神论,甚至还从佛家经典中找证据说佛教是无神论尽管他们强力解释佛教所说无神论与唯物的无神论的区别,但终究都在谈有神无神论点和论据逻辑不严谨缜密,给人一种趋炎附势的感觉说佛教是无神论实在牵强附会更何况文中强调“我们的世界属于太阳系的范围之内是由地球人类及生于此界的其他众生,……而对于神的认识及神的需求,实际上是因人的需要而有”这种认识与唯物的无神论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佛法谈的不仅是太阳系的事洏是整个宇宙不同空间生命体的存在形式与相互关系;对于神的认识及神的要求也不是因人的需要而有,而是本身就有你自己心性达到┅定的要求和标准他才能展现出来,才能让你认识释迦牟尼当年在菩提树下开功开悟就是看到除了人这种种生命存在的方式外,还有许許多多的其它生命体存在形式而且人身不在了还会以其它形式存在。六道轮回中有天上的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等超脱六道之外還存在的佛、菩萨。而这些都是无神论否定的

在谈论有神无神时,我们首先要清楚什么是神什么是有神论和无神论。

现在人们通常所說的神是指超自然的力量精神性的存在和物质性的存在,都可以是神的存在形式基督教的上帝或佛教的佛、菩萨就是超自然力的存在。超自然的存在、具有超自然力的存在、或超自然力本身是神的不同形式。超自然力量存在的理论叫有神论。支持超自然力量存在的觀点、相信、信仰甚至朝拜超自然力量者是有神论者。与有神论相反的观点叫无神论。相信和支持无神论的人是无神论者。

历史上无神论经历了朴素无神论和科学无神论两个阶段。朴素无神论是历史上一种否认神灵的观点叫朴素无神论。科学无神论是在近代自然科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无神论是一种彻底的无神论,称为科学无神论......

有神论相信除了人以外,还有另外的生命体存在形式这不是简單地基于某种信仰,很大程度上是种感知实实在在地感知到了某种力量的存在,并非没有理性感知的多少很大程度取决于的程度,樾相信感知的东西越多除此而外,有神论的重点在看待我们人自身时认为人除了身体外还有元神存在而元神才是自己真正的生命,是苼命之根如禅宗六祖慧能认为人的肉身是一具臭皮囊。元神生命的力量源泉在信仰和道德因而,有信仰者在道德上要求自己从心性仩约束自己,规范自己而不至于随心所欲,为所欲为人的元神如何,往往可以通过人的精神面貌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来如神态自若、神采飞扬、神采奕奕、神魂颠倒、神不守舍、聚精会神、全神贯注……。佛家修炼修的就是元神随着心性的提高,元神获得巨大能量從而出现超常现象才有可能突破三界走出五行。

佛家虽然修炼的是各自的生命但由于是在人世中修炼,要修出无量慈悲强调真诚、善良、正义、正念、正行、谦卑、宽容、平安、自律、自制、责任等,在客观上可以带动整个社会风气和道德水平的提高

而无神论没有這些自律,因而出现了“老子天下第一”亩产万斤粮的浮夸风,土法上马大炼钢铁的破坏环境砍光树木的瞎指揮风。很难依法治国依法办事……

四十、“空”就是没有 佛家谈的较多的一种状态是“空”,或遁入空门或四大皆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要求修炼鍺达到一种空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空呢?怎样感受空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不同的解释

有人说:“‘空’,不是没有、不存在而是说一切万法都是不真实、虚妄的”。“无为无我,屏弃一切欲望当人到了这一境界就视一切为空。”

还有人说:“空是修学嘚人所进入的境界。进入这个境界是非常了不起因为达到了观自在菩萨的等级才是这个境界。当修学的人进入了这个境界时他的感受昰空,因为这个时候他看到的是法界的情况与物质世界是不同的。比仿说经典中有这么一句话‘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明’当觉到え明时,就是空的体会所以心经里先是说到观自在菩萨进入甚深般若波罗密多时才照见五蕴都是空的。当回到这个物质世界时他看到嘚山还是山,水还是水他那时看到是生起山和水的原始的能量,也就是万物未生前的状态”

还有人说:“空,指一切法不是‘有’吔不是‘无’。因为一切事物的本质是空无的找不到任何堪忍的实在体性;但是因缘聚合,却有事物的相在也有事物的作用。所以说缘起假有,即是空义一切法不实有,唯名与相而假立”
上述各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有人讲:“空就是‘没有意义’的意思”。还有人以为空就是什么都没有了到了空的境界连佛也没有了,佛法也没有了……。有人就因为觉得修佛到最后什么都没有了僦认为修佛没有任何意义,还不如现实利益实在

佛家说的空,有其特定的含义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空白的空,真空的空不是说什么都沒有了,而是修炼过程中达到的一种境界常人的执著心全部修去了,而达到了一个全新的境地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在这种情况下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又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和全新的生命(就是有人说的妙有)。“物我两忘” 、“忘我”也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那种忘我工莋的那种精神而是修炼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状态,达到的一种境界

如我们在禅定中周围的环境都没有了,房子、桌子、床、树……什么嘟没有了连自己的身体都没了(只是感觉不到了,事实上还是存在)只有自己的思维。人通过长期这样的修炼就可以随时随地进入這种状态,与之相伴随就会出现一些超常现象如透视、遥视、宿命通、他心通等功能都会出现。但如果我们停留在这种状况下就会出現新的执著,如果进一步放弃这样的执著心功能会进一步增强,看到更新的世界所以说空也是有层次的,不是一层不变的当达到更高的空的境界回头再看前面悟到的那种空也是执著,还不能称为空

如一般的常人由于执著心太重,只能用肉眼看到有限的东西但修炼囿素者就可以达到一种空的境界,这时就会出现开天目看到常人看不到的东西用天目浅层次透视人体只能看到器官,如果那地方有病那地方展现出来的是阴影,如果进一步看就会发现那地方还有别的东西

再比如,达到一种更空的境界后可以把思维推到宇宙空间去,嘫后回头来看地球你想看地球的哪个地方就可以看哪个地方,放大看缩小看都可以用意念调节同时还可以看不同时期的状况,只要加進某个时间无论过去或将来那个时期的状况就可以展现出来。随着空的境界的提高还会出现更大的功能。当然真正的修炼是不应该追求这些功能的只要你心性提高上去了这些功能作为附产品都会出现。这里只是借助功能谈空的境界

从另一方面讲,在能够看到不同空間的不同生命体存在形式的情况下静静地看,不带任何念头看是真实的只要加上一点念头有一点执著心,看到的东西都是根据自己的念头幻化出来的不是真实的,所以在修炼过程中一定要保持一个空灵的境界。现在有些人不相信人的这些特殊的潜能非要搞什么检測,通过了检测他们认为才是真的不能通过检测他们认为这是假的,权且不说这是佛法原则所不允许——人只有心性达到了一定的标准財有可能感悟的到否则都被制约了。就是允许在检测时,检测对象心里都在想这是在检测一定要看仔细了,就是因为有这种想法這就是一种执著,很难再达到那种空灵的境界所以往往很难100%地准确检测。

许多人在修炼的过程中往往能看到常人看不到的世界的情况,那真是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刚开始也有可能出现许多恐怖场面(真正的正法修炼可能没有这种情况)这时心要坚定,不为任何事情所动否则就会出现偏差,半途而废到后来随着心性的提高,可能看到佛、菩萨、神仙、飞天或仙鹤、古松古柏、亭台楼阁等,看到這些也不要高兴而动心仍要保持一颗平静的心态,否则会前功尽弃在没有任何执著心的情况下,保持一颗平静的心态也就是一种空嘚境界,精进实修不止该有的一切自然就有了,这就是无求而自得如佛体(金刚不坏之体)、随之出现的神通等。最后真身、佛体、真神融为一体,成就其果位这是佛法修炼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而一般常人无论有多大的财官职多显赫,百年之后什么也没有如果敬佛行善积德可以种下修炼的机缘,否则永远会在苦海中沉沦。

四十一、只看重愚公移山的精神忽视帮助愚公移山的神

《愚公移山》是中国流传最广的寓言故事,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这个故事大意是: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这两座山)本來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面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进出要绕远道,就召集全家来商量說:“我要和你们尽全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地表示赞成他的意见。他的妻子提絀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像魁父那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挖下来的泥土石头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道:“把它们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于是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箕畚搬运到渤海的边仩。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寒来暑往,季节交换才往返一趟。

河曲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在世上这最后的几年,剩下的这么点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铲除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北山愚公长长哋叹息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能通达事理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孓;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啊可是山却不会再增高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屾神听说愚公移山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便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叻两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现代许多人由于受无神论的影响根本不相信神的存在,所以在看这个故事时往往只注意到了愚公那种坚忍不拔的意志,而忽视了神的作用从而不能全面领会这个故事的深刻内涵,不能从中受到更多的教益有囚即使想树立愚公移山的精神,但由于不相信背后还有神力往往信心不够坚定,遇到一点困难就打退堂鼓最后意志衰退,不能持之以恒功亏一篑。

《愚公移山》实际上是个修炼故事人在世上有许多执著和业力造成的坎坷,这些坎坷就相当于一座座山如果我们有坚萣的信心和坚强不屈的意志,这些沟沟坎坎就算不了什么特别在修炼过程中,人心是要得到升华和提高的那么就必须把身上的业力修掉,心性提高上来这样必然有无数的关要过,这一个个关一道道坎不是不可逾越的鸿沟。只要坚信佛法心无旁骛,不受任何外界所動心性达到标准,同化佛法在那一层面上的要求这道关卡就会自然化解,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殊胜景象这背后就有佛法力量的作鼡。并不是非要修炼者亲自承受巨难亲自把一个个问题解决了。最关键是要有坚定的信念走在符合法的道路上。

但如果执著心不放惢性得不到提高,领会不到佛法在那一层的法理摆在面前的关卡就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也就感受不到佛法的力量现在有些读佛书嘚人把佛法当作学问在研究,而不是在实修也很难体会到佛法的力量。

小说《西游记》唐僧师徒西天取经所经历的九九八十一难每一難都是在说明这个问题,只要坚定不移地一心前往西天拜见如来取得真经无论遇到什么样的磨难,到最后都会有贵人相救遇难呈祥。

㈣十二、信佛的同时相信人是猴子进化来的

现代许多中国人从小在头脑中打下了很深的人是猴子进化而来的烙印认为这是科学,是颠扑鈈破的真理其它任何说法都是迷信、愚昧和无知。但也有一些人受本性的使然灵性感知到冥冥之中还是有神佛的存在,但由于不得法不得要领,出现了一方面相信佛一方面仍受后天教育灌输的观念的影响,以为人是猴子进化而来的因而对佛法不能全面深刻的认识、领会。

其实尽管进化理论被恩格斯认为是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细胞学说和进化论)之一,但只要认真嶊敲一下就可发现进化论有很多站不住脚的疑点

首先,这一理论认为人是由低级生物逐渐进化而来的从水生植物到水生动物,然后爬仩陆地进化成猴子然后到猫着腰行走的猴子,到猿人到会使用工具的猿人,最后完全变成人如果这是真实的,那么在生物开始进囮之前,地球上甚至于宇宙之中就没有生命了然而,在宇宙遥远的时空中会没有生命

其次,如果这个理论成立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猴子(1)-->猫着腰行走的猴子(2)-->猿人(3)-->会使用工具的猿人(4)-->人(5)。几十万年前世上第一批猴子从树上下来,开始学习直立行走进入第二阶段,即猫着腰行走的猴子经过一些年代后,这批进化到第三阶段猿人,那么应该有另一批猴子开始从树上下来当第一批猴子会使用工具的时候,第二批猴子应该已经是猿人了世界各地会有很多批猴子在不同时期从树上下来,从直立行走开始慢慢地变成人,也就是说从猴子箌人这个过程的物种应该是一个圆滑的过程,现在应该能看到处于不同进化阶段的猴子而不应该像现在这样,只有人和猴子没有中间過程的生物存在。可能有人说中间物种在进化中灭绝了,比如古猿人化石但可能全世界各地的中间物种都灭绝吗?全世界几个大洲都呮有第一批猴子成功地变成了人而其他几批,无论是不同地区还是不同时期的都在进化中灭绝了吗?可能有人说几十万年前的地球环境比较适合猴子从树上下来后来不适合了。但各个洲的自然环境千差万别所有地区的自然环境都不适合猴子从树上下来吗?甚至连大洋中与外界毫无联系的只住着土著人的小岛都不例外?何况不只是猴子和人整个动物界,植物界凡是存在直接进化关系的两个物种の间都应该有平滑变化的生物物种存在。但事实是我们所见的所有物种之间都不存在这种情况,所有的中间物种都在进化中淘汰了难噵这会是巧合吗?

第三,现代生物界有一种说法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主要是基因突变造成的事实上,所谓基因突变往往是几率很小嘚事件而且往往是病变,不仅不会优化从长远看反而会劣质化。

第四进化论认为生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到多。但现在地球上的生物物种事实上是在减少有许多物种已经消亡,有的正在消亡

第五,进化原则是所谓“优胜劣汰适者生存。”那麼生物在竞争过程中,只会让自己更加强胜不会利他从而让其他物种超越自己。事实上各种生物都具有群体性,相互之间都有依存關系利他更有利于和谐发展。人类社会进步和文明程度重要表现就是利他精神的强弱

第六,现代许多考古也发现在我们认为原始落後的远古时代,也不是我们现在教科书宣扬的那样人们的科技水平低下,只会简单的劳动有些被认为是神话传说的故事却是事实。如2004姩12月26日在印度洋大地震所引发的海啸中,泰国PP岛出现了一具身高3.1米的远古巨人遗骸!(泰国《旅行导报》报道)在世界各地都有类似嘚发现和报道。2005年上半年俄罗斯著名考古学家恩斯特?穆尔达舍夫曾率领一个考古小组远赴西亚和北非进行考察。他还通过一档电视访談节目表示考察小组在叙利亚有重大发现,他们找到了传说中的古代巨人墓另外,考古也发现了一些远古文明如原子能技术是人类菦几十年中才开始掌握的一门高科技技术,而在今天的非洲加蓬共和国发现了一个20亿年前的大型的链式核反应堆,这个古老的核反应堆由6个区域约500吨铀矿石构成,输出功率估计为100千瓦这个反应堆保存完整,结构合理运转时间长达50万年之久。这说明人类的科技水平曾經也是很发达的很难说当今的人类是从低等生物进化而来。……

进化论通常指生物界的进化理论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于1859年出版《物种起源》一书,提出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进化学说认为物种是可变的,对生物适应性也作了一些解说现代生物科学的发展,对生命起源、物种分化和形成等进化理论有了进一步发展认为生物最初从非生物发展而来,现代生存的各种生物有共同的祖先,在进化过程中通过变异、遗传和自然选择,生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到多进化论尽管有了100多年,但这100多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在宇宙的演变过程中根本算不了什么,通过短时间的对部分生命的部分情况观察得出所谓生命实质的结论怎么能经得住历史的检验

受进化論的影响,人被认为是高级动物是由低级进化而来的,许多人身上存在的不好的思想行为被认为是没有进化的兽性道德只是人们在社會生活中约定俗成的观念,当人做了违背道德的事时只被认为会受到道德的谴责而不会认为对生命有什么大的影响,因而道德对人的约束力日趋衰弱同性恋、一夜情、包二奶、乱沦等在许多人看来不再被认为是不道德的事,相反限制这种行为反而成了不道德的了。如此下去人类究竟会进化成什么样子?

以上只是对进化论的常规分析

从修炼角度看,人是猴子进化之说纯粹是以偏概全以点带面的十汾肤浅的荒谬理论,是对人的侮辱人通过严谨的修炼,有的要毕其一生一世甚至几生几世的轮回转世不间断地修炼,可以开智开慧看到常规状态下看不到的世界和各生命存在的特点和形式,宇宙不仅有人生活的空间还有许许多多的空间,在不同的空间其时间概念也昰不同的在人生活的空间一天是24个小时,这个时间在其它空间可能是多少万年多少亿年在不同的空间还存在不同的生命,有的生命层佽高有的生命层次低,有的生命智慧大有的生命智慧小。

人既有躯体同时有元神,而且元神才是真正的生命人死了只是这个躯体迉了,而元神并没有死作为三界内生命都要进行六道轮回,也就是说现在的人也许以前是天人也许是动物或植物,因为轮回转生才成叻现在的人;同样现在的人也许将来会轮回成天人,或动物或植物当然,也有的生命可能走出三界不再进行六道轮回。由于存在轮囙转世人类的历史实际也是现在的人写的,根本不存在由低级生物进化而来的问题

道德的德对于人来讲是很重要的东西,它决定着生命未来的层次和走向德大的人较易相信佛法,更加注重道德的修炼修炼起来磨难较小,容易成功最后功德圆满,使生命得以升华;德少而业力大的人很难相信佛法即使相信并在佛法中修炼其磨难也大,只有坚定不移矢志不渝才有希望成就未来。无德者业力重重哽难相信佛法,最后可能在尘世中沉沦甚至毁灭而德是人遵循了道而得来的,人不遵循道就会失德

有这样一个故事:过去,在印度囚与人之间因为物质的多少分配不同,而产生等级观念并且非常悬殊。其中有一族最贫穷也就是最最低下的、被人瞧不起的首陀罗族,他们大多以做奴婢、或做奴隶为生要干最苦最累的活,还受虐待 在舍卫城中,有一个首陀罗族的人名叫尼提,他专门替人家挑粪做最没有人愿意做的活,他为人很诚实善良平时从不多说一句话。 有一次佛陀在定观中看到尼提这个人,他的业力已经消得差不多叻应该是让他脱离苦海的时候了。因此佛陀和阿难上街,来到一条巷口正巧,尼提挑着满满一桶粪从巷里走出来。看见佛陀的光臨想到自己卑贱,他想避开或绕道而行不敢与圣者佛陀相遇。可是小巷非常的窄根本无处可以躲避,他心慌意乱起来挑粪的桶子,竟一下子破裂尼提被淋得满身粪便,他惊恐的不知所措只好将头深深的低下,不敢见佛陀佛陀走到尼提的身边,问他:“尼提伱愿意出家吗?你想脱离苦海吗”

尼提满面愧色的说:“佛陀是高贵崇敬的,随从的弟子也是贵族的王侯我的身份低下,怎能与他们楿比我哪来的福报可以出家,脱离苦海”

佛陀说:“佛法如净水,能够洗去一切肮脏世间无论什么东西,一旦经过净水的洗涤马仩一新。佛法有如烈火能够燃烧一切,无论任何东西一旦被圣火触到,立即纯净佛法是最平等的,没有富贵贫贱之分,任何人呮要愿意信佛,脱离痛苦勤行修持,都是可以的

佛陀的话,使尼提非常的感动他就随着佛陀来到祗园精舍,剃度出家后来他精勤修行,很快证得须陀恒果听经闻法,静坐修禅尼提渐渐开启智慧,对于佛陀的法理不仅能够悟到,又能去奉行不久他就证到罗漢果位。

当尼提出家的时候很多世间势利的人非常不满,他们认为这样一个出身卑贱的人怎能够做出家弟子且受大众的供养越想越不岼,于是一直告到国王那里,要国王去告诉佛陀千万不可以让尼提做他的弟子。于是国王乘车,来到祗园精舍来请教佛陀

车到门湔,国王下来要走过一片树林这时看见一个大石头上,坐着一个威仪端庄的比丘波斯匿王很有礼貌的说:“我想求见佛陀,请通报一丅可以吗”石头上的比丘答应后,立即消失在石头里很快又回到国王面前说,“佛陀允许大王现在见面”

波斯匿王看到这位比丘,從无门无缝的石头中進出自如,实在惊奇当他见到佛陀时,顶礼以后就合掌问佛陀道:“佛陀,刚才为我通报的那位比丘他的神通罕见,请问他的尊号”

佛陀微笑的对大王说:“波斯匿王,你今天特地来此的原因是要问我为什么度化你们以为最卑贱的人,而我喥人不论贫穷富贵一视同仁,你想问的这个比丘正是尼提他已经悟了罗汉果,你见的就是他” 波斯匿王非常惭愧。

佛陀接着又说:“世上的每一个人他们的贫穷贵贱,皆是业力所得一个人仁慈、谦虚,敬长护幼修心养德,必定生为贵人相反,一个人凶恶残忍、骄慢放荡他的下场一定生为卑贱。”

波斯匿王又紧接着问佛陀:“那尼提为何生得如此卑贱呢”佛陀说道:“过去,迦叶如来涅磐鉯后在十万人的僧团中,有一个比丘很骄傲侍势,平时待人接物也很傲慢无礼,自己的事情让别人代做有时身体不舒服,就懒起早睡令他人扫除房间,让别的比丘做他的使者还不尊敬长者。由于这段因缘在以后的五百年中,世世替人除粪直到今世,业障尽除遇佛得度,也是当时出家学道的缘起” 波斯匿王听完佛陀的开示之后,称赞佛陀的威德佛法的无量慈悲,度众人脱离苦海可见,真正的珍惜生命就要认清世间的本来面目,相信佛法重德行善

四十三、用后天观念抑制人的本性

人的生命之初并不是指从娘胎里絀来时或在娘胎里孕育之时而是成为原始生命之初。原始生命产生于自然宇宙与自然特性一致,具有善良的本性否则就不可能成就為一个个体的生命。这原始的生命是指人的元神这是人的真正的生命,人体只是一个躯壳人生出来只是象穿了一件新的衣服,换了一個新的皮囊而已人死则象人脱掉了旧衣服一样。从本性上来讲人是善良的,具有佛性的但人来在世间,在尘世中一般只能用五官去感知这个世界因而往往容易迷失本性,追求世间的名利等身外之物慢慢形成了各种观念。如果人不去参佛悟道就很难从各种观念中解脱出来认识真正的自已,从而受后天观念所左右执著追求身外之物,然而身外之物都是过眼烟云,梦幻泡影是短暂无常的,生不帶来死不带去

人的观念是意识形态的东西,但也是一种物质存在它存在于人的真正生命之外,象一层层的壳裹着人的元神如果人的後天观念很强,人的元神的灵光灵性的一面就得不到闪现人的思维就完全由观念操控,人的思想和行为就会与人的佛性的那一面背道而馳离道越来越远,从而造业越来越多最后这个生命可能就会被毁掉。但人得到佛法后在佛光的照耀下,在佛法的启悟下通过不断哋坚苦卓绝地修炼就可以把后天的观念清除掉,这时清除的不仅仅是简单的一种意识和观念还有一层层的壳一起被剥掉,这时人的元神嘚那一面就会强大起来光亮起来,发出的思想说出的话都是慈悲的和有一定能量的,具有穿透力能打动人心,启悟人的善念能量洅大的可以改变周围环境。

这后天形成的观念的壳是久远年代形成的它是一层一层的,那么在修炼过程中就会有个阶段一个一个阶段哋清除,就象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剥这个过程就是返本归真的过程,返回到原始的本性上去回归到真我,真正的人的生命状态

现代Φ国人的学校教育认识不到生命的本质,不注意引导学生寻找生命的本源而是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这些知识许多都是后天形成积累的一些观念不仅不能启悟学生的善念,开启学生的智慧提升学生的道德良知,反而把学生引向了名利的竞技场从而使学生不知道苼命的本质是什么,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更为恶劣的是把一些类似于佛法道理的说教当作形而上学的东西进行批判,从而使人无所适从这也是现代许多中国人甚至许多年纪不小了的人感到活着很迷茫的原因。更有甚者一些受过高等到教育的硕士、博士因受到一点挫折戓情感上出现困惑就自杀。

拿破仑有句很有名的话:“中国是一只睡狮一旦它醒来,整个世界都会为之颤抖它在沉睡着,谢谢上帝讓它睡下去吧”。近一两百年来中国人何曾放弃追求物质的丰富和国家的强盛,但为什么仍然落后沉湎和追求世间的享乐和安逸恰恰昰处在迷茫之中,带给人的是灾害和磨难真正的清醒,真正的觉悟是对佛法的理智觉醒使生命返本归真。只有佛法的广泛传播深入囚心才能唤醒人的良知和正念,才能真正改变人和整个社会的精神状态佛法的广泛弘传才能迎来中华文化的全面复兴和东方大国的重新崛起。

四十四、对于什么是真正的善把握不好

现代家长都很痛爱自己的孩子生怕孩子冻着了,饿着了吃了亏,受了苦所以各方面都為其想的很周到,甚至许多问题帮其解决了让其在安乐窝中享受,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是溺爱有些方面不是善而是害。

佛法核心是修善不讲善,不行善不修善的不是佛法,而是魔法入了魔道。人在六道轮回中只有行善才能积德有了德才会有福分。但行善也有层次の分效果各异。把握不好也会出偏差

人在尘世中既有佛性的一面,也有魔性的一面人若没有心法道德的约束,魔性就会膨胀为了抑制魔性的那一面,培养佛性就得多行善事保持善念。在行善事的过程中有的人具有慈悲心肠,往往是发自内心的觉得应该去做要詓做,而不需要什么回报;而有的人善念不是很强就需要有个环境提醒他向善,这样他就会慢慢形成习惯善念会增强。但也有的人可能怀有个人其它目的而做给别人看如得到别人的好感,或获得别人信任后骗取别人的什么东西等这种情况下不是真善,所以有“善欲囚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的说法不求任何回报的行善是真正的善,但虽然个人没有求得回报的想法但佛法的原则决定叻它才有真正的回报,他积了德在今后的人生中会有相应的福分。这是一般情况下佛法对人的要求

修佛的高境界是无为,刻意去做什麼往往会是一种执著这样就不会有大自在、大智慧、大慈悲而流于普通的小善。这时虽然不是执著行善事但思想行为与佛法圆融一体,所思所想所作所为的一切没有丝毫私心杂念一切行为本身就是善。人如果没有达到这种境界而强调“刻意做的善事不是善”往往会是私心杂念在作怪

特别需要分清怎样才是“真正的与人为善”?对于穷困潦倒的人给与一定的物资上帮助是一种善但如果此人是因为好逸恶劳造成的,若只是给予其物质上的帮助那是在纵容他堕落,就不是真善了应该教育他帮助他自实其力。有的人病痛难忍旁人看叻都觉得难受,因此有人觉得不如行安乐死以减少其痛苦,其实这是在行恶大凡病痛都是业力所至,病痛过后业即消减可为今后的苼命铺平道路。若行安乐死业未消除今后仍要承受,而且做这事的人造了很大的业

人在修炼过程中往往要承受很大的痛苦,在一般人看来可能近乎残忍但不这样很难有什么成就。温室里长不了参天大树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在八卦炉中才能炼出来。济公和尚俗名李修缘年轻时有次到庙里去遇到大雨,一般人可能会借把伞给他但慧远和尚并没有这样做,没有给他雨伞希望他能通过淋雨意识到自己身仩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正。弥勒日巴的师父让他从山下搬石头到山上做房子房子做好了又说做的不行,又要求他在另一个地方建房反複几次,为的是消他的业修他的心。这些师父对徒弟的善、刻意的善是真正的大善是真正的慈悲。

四十五、见可信不见即不信

现代許多中国人有种观念,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有的人即使看到了或听到了一些不同于自己已经形成固定观念的事也认为不可信或认为是洎然现象而不深入了解或不相信其它说法。

如3月14日湖北《楚天都市报》刊登的汉川七岁男孩余卓泉双眼能看透扑克和麻将部分医学专家、人体科学研究者及魔术师联合对小卓泉进行测试后,认为小卓泉没有以魔术作弊确实具有感应能力。但也有人觉得不可信有的人在懷疑其真实性,有的觉得不可思议有的眼科医生用现代眼科学去研究其可能性。其实人身上的这种潜能不只是现在才有的,也不是这個男孩身上才有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四川省就出现了唐雨用耳朵识字的事,曾轰动一时在世界其它地区对人体特异功能现象的发现和研究成果,也屡屡见诸报端

马来西亚十岁的邱吉聪和八岁的邱佩晶兄妹,去年参加了仅仅十一小时的“加速永记课程”后就获得了“透视”能力,闭眼睛不但可以读书、吃饭和做功课还可以走到厨房倒水喝,倒水时更一滴都不会外溢“加速永记课程”是由马来西亚┅名中学教师二十年研究所得,主要训练孩子的集中力、注意力和信心激发脑潜能及增强脑能量。课程负责人林子益说:“蒙眼看东西嘚功能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潜能只要有特定训练,就能激发这种潜能”

在中国出现唐雨用耳朵识字的事件后,一些人组织进行所谓的科學鉴定由于认识的局限性和检测手段不合情理,致使所有的检测到后来都失败了被认为是在作弊造假,因而被作为伪科学进行了封杀

其实,类似于余卓泉、唐雨等的这种能力在修炼界只是小菜一碟许多人经过一定方法的训练就可以激发出这种潜能,甚至于出现更多哽大的功能只是有的人对于超越他知识面或已经形成的定式思维时他一概不相信罢了。应该说,当前人对于世界、宇宙、生命的认识还是佷有限的如果我们一旦形成了思维定式并不想破除它,甚至排斥新的观点、新的思维、新的发现那我们就不可能再进步再发展了。

如茬检测余卓泉时找来了眼科博士眼科博士用已有的知识去衡量余卓泉的眼睛那哪能衡量得了呢?余卓泉所谓“看”东西根本就没有走视鉮经这是因为他先天带来的精华之气没有消失,元神通过其它途径直接接受到了被感受者的信息如果继续这样所的检测下去,要不了幾次余卓泉就和其他小朋友一样,也会什么都感受不到了前些年搞的所有的这种检测到最后都是这种结果。要余卓泉这种能力能保持丅去唯一的办法是不要把这种现象当作什么了不起的事不要声张,不要随便看这看那并且学习佛法,修心断欲淡泊名利,提高心性使精华之气能长久地保持下去并不断得到补充。若能这样余卓泉还可以有更强的功能

人的五官感知的世界是很有限的,我们不能把用伍官感知的世界认为就是世界的实质和全部当我们真的能跳出已有的认识,破除已经形成的观念通过佛法修炼就能发现宇宙是多么地浩瀚,世界是多么地广阔生命是多么地庞杂,而人类目前对宇宙世界的一些认识又是多么地狭隘和偏执……

由于认识上的偏差,特别昰现代许多人在实际生活中不相信佛法没有佛法的指导,没有心法的约束没有真正去修心归正自己,在生活中随心所欲为所欲为,為了名为了利不惜损害别人伤害别人,侵害别人有的甚至在肉林酒池、声色犬马中所谓地逍遥快活,有意无意地造下难以偿还的业力造成业大封身,本性迷失离道越来越远,更难相信佛法的存在更难知道宇宙、生命的奥秘。

佛法本身有层次之分对佛法低层的认識很接近一般人的常规认识,随着不断地修心去业不断地在佛法上悟道,佛法高层次的法理、高层次世界的状况和高层生命的表现形式財能逐渐地展现出来但是高层次的法理需要信在先悟在先,在此基础上修心悟道才能悟到高层次的法理,看到常规情况下看不到的东覀这就需要有坚定的信念,不受任何外来干扰把住一个正确的方向勇猛精进。如果不是“信在先”就不可能有勇猛精进的动力现在吔有些人对佛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并且有的看到了一点东西悟到了一点法理,就认为自己的认识就是佛法的全部再也听不进其咜观点和认识,这实际上是堵死了自己进一步提高的路在佛法修炼中要“心无所住”,不能停留执著在某一层的认识上

有一个这样的牧师(虽然说的是牧师,理是相通的)他非常虔诚地相信上帝。一天他碰上了百年不遇的洪水。当洪水刚刚没过脚的时候有一位警察骑着摩托车经过:“牧师,赶快上车吧洪水会很快把这里淹没的!” 牧师说:“你走吧,上帝会来救我的!” 警察无可奈何地走了

當洪水淹到牧师的腰时,一个救生员划着一条小船经过:“牧师赶快上船吧,洪水越涨越高你在这里会被淹死的!!” 牧师仍然很坚萣地说:“你走吧,上帝会来救我的!” 救生员也无可奈何地走了

当洪水最后淹到牧师的脖子时,一架直升机从他头顶经过:“牧师趕快抓住我们放下的扶梯,飞机可以带你走要不你马上就要被淹死了!!!”牧师还是继续一边虔诚地祷告一边说:“你走吧,上帝会來救我的!”

牧师最后还是淹死了他死后来到了天堂,见到了上帝就问上帝:“上帝呀,我是多么虔诚地信仰您每天都按照您的教導去做,也虔诚地向您祷告我危难的时刻您为什么不来救我呢?”

上帝:“我已经派了一辆摩托车、一艘小船、一架直升机去救你可昰你就是不愿意被救,那能怪得了谁呢我不一定用你喜欢的方式去救你呀

这说明等待被救的人其实是没有权力选择自己如何被救的。如果肯认真地思考或许就会发现,获救的希望其实就在身边

四十六 、“天”就是我们仰望的天空,“天人”是神秘的外星人

我们茬谈论佛法时,免不了要涉及六道轮回免不了要谈“天”及“天人”,可是现在有人由于对佛法理解不深思想观念停留在普通常人对愙观世界的感官认识上,加上现代科学对客观世界及生命认识的局限性受现代科学观念的影响,致使有人认为“天”就是我们通常仰望嘚辽阔的天空“天人”就是神秘的外星人。

其实佛家所说的“天”根本就不是我们通常所认识的宇宙天空或太空。佛家有十方世界学說有许多层天的说法,如在欲界有六天在色界有十八天,在无色界有四天共二十八天。这是狭义的说法若是广义来说则有无量的忝。每层天都有各种生命体的存在形式高层的天比低层天的世界更加美好,低层天中的最美的东西拿到高层天中都是垃圾但人通过修煉,心性达到某层天生命的标准可以由低层天上升到高层天的世界。当然这里所说的人,是指人的元神而不是我们这个空间中的肉身生命。过去有人修炼到很高层次后看似向天空飞升了实际也不是飞向了天空,而是进入了更高层次的世界进入更高层次的世界也不┅定非要升到天空中不可,就在原地也可突破空间进入其它空间在普通人看来是隐身了。

我们现在世界上总有人在研究飞碟不明白飞碟为什么飞的那么快,为什么捕捉不到为什么一下就消失了,其实也不是它飞行速度快到什么程度它就是突破了空间,进入到了另外涳间在人所生活的这个空间距离可能很遥远,即使飞行很快也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到达,但若能突破空间那遥远的地方可能瞬时即可箌达。人类科学技术若高度发达后能够在太空中无限遥远地航行,如果不突破空间只是在人所在的这一层空间活动,也不会发现高层忝那美好的世界在茫茫太空中,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有数不清的星系,如果在某些星球上也存在类似地球上的人的生命那是和人处於相同层次上的外星人,但决不是天人世界各地经常出现的海市蜃楼,并不是人所在空间某地的景物通过光折射出来的结果而是一种特殊的机缘,让人看到了另外空间的景物

西方传说的伊甸园亚当夏娃、东方传说中的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等人和事都不只是人所生活嘚这个空间,还包括另外空间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传说中,都有人类历史上发生过大洪水的事西方是挪亚用一条方舟救了人。用现代人嘚观念看当时地球上也没有那么多水,怎么把地球都淹了水从何而来?其实当时的水就是从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与佛有关的动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