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教师级别怎么评定是那一年开始评定的

原标题:职称怎么“评”出好老師

  汤善香(本版照片由徐鹤潇摄)

  扫描二维码参与光明网教育频道专题页面讨论

  王保纯(光明日报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朱永新(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副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殷长春(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副司长)

  陈萍(中國教育学会班主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扬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室主任)

  杜全平(山东省潍坊高新区教育局局长)

  汤善香(山东省潍坊高新区北海学校校长)

  8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这是自1986年建立中小学教师職称制度近30年来首次对这项与中小学教师切身利益相关的制度进行全面改革。此番改革重点一是将分设的中学、小学教师职称(职务)系列统一为初、中、高级。二是修订评价标准注重师德、实绩和实践经历,改变过分强调论文、学历倾向并对农村和边远地区教师傾斜。三是建立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评价机制四是坚持评审与岗位聘用合一。

  此轮改革破冰始于5年前在山东潍坊、吉林松原、陕西宝鸡进行试点。

  教育沙龙此次邀请了试点地区一线教师、教育行政官员以及资深专家共同讨论职称制度的导向作用、存在问题鉯及改革中应该重点关注的部分

  1.评聘权下放学校,让最了解老师的人来评

  杜全平:潍坊市从2009年开始作为全国三个试点之一进行Φ小学教师职称改革最重要的经验有两条。

  一是职称评聘主体的转移以前行政部门在教师职称评聘过程是主角,造成对教师职称評聘统得过多、管得过死现在,我们转向了“底线管理、自主实施、分层审核”行政部门按照中小学教师岗位比例,核算各学校、各敎师级别怎么评定的岗位数量然后把教师的职称竞聘推荐自主权等额下放到各中小学。这样可以让最了解教师的学校来评价教师让同荇、同事对教师的师德业绩、能力进行直接、有效评价,保证了教师职称教师级别怎么评定与个人现实表现的吻合度

  教育行政部门嘚管理从微观转向宏观,把精力放在守住底线、督查监管上学校制定的竞聘方案要经过全体教职工85%以上同意。对高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嘚评聘由学校推荐人选由潍坊市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组织第三方专家团队进行评审,保证了高级职称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

  二是評聘标准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把应该由学校做的全部交给学校坚持“一校一方案”,比如教师业绩考核完全由学校自行建立评价标准。教师业绩评价实现了从关注结果向关注过程积累、由关注升学率向关注立德树人的转变我们加强了师德考核,目前潍坊已建立起了铨市8.9万名教师的师德考核信息库,实行职称评聘师德考核前置审查师德考核不合格的,一票否决为发挥评聘政策的导向功能,我们适喥向农村教师、一线教师及参加区域交流的教师倾斜用政策引导教师到偏远、薄弱学校的任教、支教。从2014年开始如果没有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任教经历的教师将不能参评高级教师职称。

  汤善香:潍坊市在试点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把评审权利予以下放。但是我觉得评審主体还有待进一步改革因为最终的决策权在人社部门,学校推荐上去的人选90%能评审通过只有10%的比例会被淘汰下来,但是总的来说最終决策权依然还是在人社部门而非教育部门。

  学校在职称评审上所制定的方案导向作用非常重要比如北海学校考虑到班主任压力特别大,老师们争当班主任的积极性比较低在方案中实行班主任优先;考虑到跨校流动有一定困难,方案中会设计一定的加分项目;考慮到师德的关键性会把师德考核作为前置条件等。学校通过评价方案引导教师敢于奉献、勇于创新等让能干、肯干、付出多的老师,嫃正能够有收获效果是非常明显的。评出的优秀老师大家心服口服让榜样就在身边,榜样真正能够出头才是真正发挥了职称评审的朂终目的。为什么要由行政部门来最终评审呢行政部门并不了解一线老师,而且跨地区、跨学校评审缺少可比性校与校之间的差距,咾师与老师之间的差距行政部门并不是很清楚,那么所能依据的仅仅是文字材料评审结果的准确性就会打折扣、有偏差。

  朱永新:教师职称改革为整个职称改革开了个好头。说老实话医生评职称同样问题很多,医生也要写论文顾不上好好动手术,跟教师情况┅样实际上每个行业职称评审都有类似问题。

  首先人社部门要从职称评审中退出把权力交给行业。这是行业的事情人社部门把這个关没有必要。教育部门的职称教育行业说了算卫生部门的职称卫生行业说了算,把行业权力交给行业让行业发挥主导作用。

  所以我很赞赏潍坊的做法把评职称的基本权力交给学校,教育行政部门设个审核制度,要审核材料的真实性同时从职称、队伍的结構为学校制定一个总体规划。总之把初中级职称的评审权交给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发挥协调、平衡、监督、管理作用

  2.评聘从合一箌分开再到合一

  朱永新:这一次改革倡导职称评审与岗位聘用相结合,方向是对的有助于学校的均衡发展。当下的职称结构是在区域内部平衡好学校高级职称集聚。现在职称评审与岗位聘用合一意味着学校就有相应的岗位,你才能够评审相应数量的职称不能无限制地聘。

  比如刚刚陈老师提到扬州中学十几个教师争一个名额,这是很正常的因为符合高级条件的人太多了,如果全区只有你這个学校竞争如此激烈那就是逼着你的优秀教师走,流动起来

  有些国家的大学,院系的教授名额始终是固定的如有的系里面就昰一个教授,而且永远是一个已经有人了,如果你想评你就要换地方。我们能不能建立一套类似制度比如扬州中学的那些老师,对鈈起你要在这里只能做中级,你要想评高级到其他中学去,到农村学校去

  所以,评聘严格合一再结合确定一个地区和学校的匼理职称比例问题,每个学校按照教师人数设置岗位评聘结合,有利于推进学校和区域的教育均衡发展这样,相对薄弱的学校也可以評中级可以吸引人才,优秀年轻教师就有动力到乡村薄弱学校我觉得职称比例要相对合理,相对稳定

  另外,我主张教师工资待遇和职称挂钩比重和跟工龄挂钩比重相差不能太大在教师岗位做一辈子,即使是一个中级依然要能够有体面的生活,而不是一定要靠拿到高级职称才能提高待遇职称应该和收入挂钩,但是不能比重太大比如占80%,最多五五开甚至四六开,工龄占六这个设计要相对匼理,才能鼓励长期从教

  汤善香: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属于一次性终身评聘,对教师后期发展欠缺一定的约束教师35岁以后逐步进叺符合资格条件序列,但是一旦评上之后就没有了任何约束,导致一些教师后续的干劲不足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更多关注。潍坊市的做法是分两部分一是评聘相应的职称,即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等级;二是三个等级在工资发放时再细化为13个档高级职称对应1到7档,中級对应8到10档初级对应11到13档。通过科学设置职称序列实现小步提升,让教师始终有目标有动力,这个方法比较不错

  朱永新:为叻防止评上职称以后没有约束,必须防止过去经常出现的两种情况一是评上职称以后就离开一线教学岗位,二是评上职称就开始“人心思走”“孔雀东南飞”。现在全国大城市“挖、抢”优秀教师的情况比较严重北上广就从其他省市自治区引进了大量特级教师和高级敎师,而且设置了很高的职称门槛这些地区的人才聚集效应非常严重。今后职称评审可以规定职称评定只在本省有效,到其他地方无效要重新按照他的游戏规则来评,这个效应就就不存在了

  职称评审要鼓励年轻人脱颖而出,但总体上要向长期从教的教师倾斜讓大部分教师有正常晋升的机会,这样有助于调整教师心态年轻教师优秀教师觉得高级职称比例比较少,其实相对来说少一点正常像ㄖ本,你要做到校长位置没有50岁几乎不可能要按部就班有一个正规的流程。现在我们很多年轻教师30来岁可以做校长特别优秀的人才脱穎而出当然是好事,但是不能成为常态

  殷长春:评聘分合的问题,是老问题现在大家谈评聘合一,其实教育部从来都是主张评聘匼一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形成一股风,“名片教授”风我可以给你资格,你可以在名片上印教授但是有些待遇不落实。同样中小學教师搞评聘分开产生很多遗留问题,很多老师直到退休都没有兑现相关待遇这种情况较普遍,老师反应强烈甚至形成社会问题。

  汤善香:职称改革从评聘分开到评聘合一有些老师跟不上节奏,应该关注过渡期老师出现的过渡现象有的老师跨过了第一道门槛――评,他还需要等第二道门槛――聘等聘的过程中,评聘合一要和其他老师在同一条起跑线上重新开始,这部分教师在心理上会需偠一个过渡

  殷长春:这一轮改革要求各地将化解遗留问题与职称改革结合进行,比如汤校长说的这个问题各地方案最好把评聘分開问题先有一个解决办法,否则改革很难推下去

  朱永新:评聘合一实际上是把好教师留在课堂上一个非常好的办法。以往评聘分开好教师评完后往大城市走,没办法现在你去另外地方就重新来过,从制度上能够保证

  3.职称评定应该和论文、外语、计算机等彻底告别

  朱永新:从内心来说我希望取消职称评定,不是简单改革我在一线老师中间做过调查,赞成取消职称评审的超过90%

  我曾經在1989年的时候写过一篇《职称变奏曲》的文章,分析了当时职称评审中一些乱象这20多年来,职称评审的问题成为教师的一块心病

  仳如说重视论文重视科研但是轻视教学活动本身,轻视真实的教学生活直接后果就是论文造假,现在有一大批“期刊”专门为中小学敎师评职称而设,教师花钱发表论文的现象非常普遍甚至一些很好的学术期刊也为利益引诱做买版面发文章的生意。老师收入本身就不高为了评职称,要花好多钱发文章倒养活了一大批所谓的“学术期刊”。

  汤善香:可能不止一个学校存在类似情况虚假研究生、虚假论文等现象非常普遍。

  陈萍:弱化论文与科研我个人认为不能一刀切,要回归理性对不同地域、不同年龄阶段、不同专业發展层次的教师可以分层引导。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专业成长=经验+反思”朱永新教授也曾经讲过一个教师怎么样荿长,必须加强反思比如一个要评中学高级甚至正高职称的语文教师如果连自己的教学经验、教育故事、教学主张都讲不出来,不能形荿理性思考我个人认为这个人在专业能力方面是有缺失的。对初级、中级职称的教师可以降低要求

  中小学教师教学需要运用理论,也有必要将自己创生的经验及时总结、提升与分享而参与课题研究,教师聚焦自己教学中的问题把问题当课题,有助于作系统化、系列化的思索与探究教师把自己的教学经验、教育主张提出来,对整个基础教育的发展对广大教师专业成长是有帮助的。

  朱永新:职称评审要鼓励教育创新教育创新不是简单的通过论文来实现的,今后要鼓励评审反映真实教育生活的东西不要要求正式发表。如峩们新教育要求老师写班级叙事要求每个老师每星期要给父母写信沟通,这些叙事和书信就是教育成果,就可以成为评职称的依据

  一线教师的科研不需要一定通过期刊来体现,要求在国家期刊、省级期刊发表这种评审办法应该借这次职称评审改革的东风彻底抛棄。中小学职称评审不要再仅仅评论文教学效果的评价也要注意导向,要重视增值性评价增值性评价就是看学生的进步率,而不是和其他学校、其他老师比分数比升学率。应该看这个学生、这个班级在这个教师手里有多大进步

  殷长春:不是简单一刀切不要论文科研,而是应区别对待乡村教师不做外语、论文硬性要求。

  朱永新:我觉得外语可以免掉改革大胆一点,取消外语外语耽误了哆少老师。实际上没有其他国家这样做的

  汤善香:现在潍坊是不要求考外语,只要求计算机考试过关

  朱永新:外语、计算机甚至职称都可以取消,就是看老师在课堂上下多少功夫在孩子身上下多少功夫,这个是看得见的

  改革没有休止符,要不断摸索方式评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和参考民间一些比较好的做法。比如像新教育实验推进的年度教育叙事教师每年递交当年的教育叙事,讲述自巳的教育故事和细节从我们的实践来看,教育叙事这东西真正管用能真正看出老师课堂是不是下功夫。我们每年评新教育的“完美教室”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精彩故事。评价老师看论文不如看故事我觉得需要在一线教育生活中研究总结,不断丰富职称评价标准

  要坚决防止“评后高飞”现象。很多老师评完以后看不见人不上课,调走了目前全国大城市的名校名校长里面相当多人是从江苏、屾东这些地方来的。名校名师聚集效应非常严重有一些名校聚集几十个特级教师,上百个更多的高级教师这并不利于教育均衡发展,這种情况都是由于职称评审制度本身不合理造成的

  另外,要防止教师之间无序的竞争同事之间为了一个名额搞得你死我活,矛盾偅重这个情况存在比较普遍,引发教师矛盾人际关系紧张教师不能搞成一个竞争性太强的行业,现在竞争性太强不利于整个教学。敎学需要平和的氛围

  另外职称和荣誉混乱。比如特级教师是一种荣誉但是很多地方把它作为评职称的一个条件,你必须特级才能評上正高级实际上这二者之间没有关系。我主张取消特级教师的称呼让教师职称更加规范。

  殷长春:必须得说中小学职称制度從1986开始,在起到积极作用的同时评价标准、评价体系,还有职称系列本身都有很多不尽完善之处事实上,过去评职称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不是国家政策规定所致比如说评聘小中高职称问题,或者有地方叫小高高这不是国家统一政策,而是各地甚至个别学校的做法这次国家统一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系列,从制度设计上解决各地执行政策不一的问题

  4.希望增加高级职称指标,向班主任倾斜

  陈萍:能不能为班主任开通职评通道现在很多老师不想当班主任,因为觉得当班主任没有谁来认可他这份工作而他为班主任付出嘚时间和心血不亚于为学科付出的努力。我在全国做培训时每次现场调研问老师们,主动愿意当班主任的比例非常非常低

  班主任茬学校教育中起了重要作用,全国中小学有450万左右的班主任目前职评只是关注学科,教师要完成“立德树人”的使命既然学科教学可鉯评审,那么可不可以为班主任开一个通道扬州市曾经评审过二级、一级、高级班主任,绩效工资后停止了中国教育学会将班主任专業委员会设在扬州,扬州将开评特级班主任当然,如果给班主任开通通道谁来评价?不仅仅是管理者学生、家长也可以有一定的发訁权。

  朱永新:学校职称评审的时候向学生和父母做民意调查是可以的,但是从制度设计来讲不能作为最重要的指标,因为这也會影响教师心态有的教师可能会因为出于获得好评的目的,会刻意迎合学生和父母

  殷长春:实际上学校和家长是全程日常参与学校老师的评价的,但评职称时候作为一个评委不会做统一要求

  杜全平:“好老师”的评价标准与教师职称评聘标准有交集,但不能唍全重合家长、学生眼里的“好老师”可能更多是关注教师某一方面,如情感付出、如专业能力而职称评聘的标准是综合性的,家长、学生认可的“好老师”并不能完全反映出教师的专业性。学生和家长可能了解几个老师情况很难站在对整个区域层面对老师做出一個科学合理的评价。

  殷长春:从国家制度来说单独设立班主任职称系列不现实,因班主任首先是教师教育部要求学校将担任班主任的工作量算到教学上去,另外同等条件下担任班主任在职称评聘时可予以政策倾斜

  班主任的绩效工资问题,政策规定保留班主任津贴设置但是钱从哪出各个校长比较为难。现在班主任津贴的钱放在绩效工资总额里面难免造成这样一种情况,班主任拿的津贴好像昰占了其他老师的份额所以学校如果不另外“找钱”,可能鼓励力度达不到现在大家也都在呼吁是不是财政另外出钱设立班主任津贴。

  陈萍:高级教师晋升通道非常窄比如扬州中学,面临16个都符合标准的老师等一个职称指标的情况小学、幼教教师职评指标更少,有的地区只能等老教师退休腾出指标;有的学校连续多年没有一个人能够晋升职称;更有甚者有的人即使到退休也评不上教师职业倦怠非常普遍。

  汤善香:小学高级职称的比例还是少我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中小学对比尤为明显小学部50岁左右的老师,即使笁作很优秀评上的机会也很少,而中学部40岁左右的教师却已经评上高级老师们明显感觉不公平。

  朱永新: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很哆乡村老师做一辈子,最后连中级职称都很难评上这是不公平的。

  杜全平:现在新招聘的老师学历都高新招的小学老师研究生比唎达到40%―50%,学前教育老师也有了研究生在对待教师教学经历上,我们在学历、教龄、任职年限等方面设定一个合理的指导标准用客观嘚、历史的去看待教师,避免出现“新人笑、旧人哭”或“旧人喜、新人恼”,保持评聘政策的公平、公正和相对稳定让老师们有个努力的方向、有个希望。

  殷长春:小学现在有了正高大家关注度比较高。现阶段我们要求正高是中小学教师的领军人物具教育家沝平,名额确实很少其实更大的进步在职称系列的统一,这轮改革将高级职称设置延伸到学前教育学前和小学增加高级职称,是可以期待的

  现在有一句话说现在中小学教师评聘职称,职业成长空间和教授和研究员是一样的这不准确,因为教授和研究员的正高比唎要高得多空间不一样,可以说高度一样你可以到正教授档次,但是横向空间还是比较小远达不到和教师研究员一样的职称比例,铨世界各国比例都不是这样

}

  其四对教师职务评审委员會之行为,司法只进行低密度审查原则上只重视程序,除非该评审委员会之委员明显违反专业评量之原则。

  我国已经进入法治国の境界而之实施与相关修改,已开创了我国行政司法审查之新纪元前述德国、美国、日本以及我国台湾地区之立法例与实践,虽不完铨可取却有我国可以借鉴师法之处。马怀德教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学校法(草案)》(专家建议稿)第108条建议如下:“高等学校设置敎师职称评定委员会行使教师职称评定职权教师职称评定委员会的组成和评审程序依据学校章程确定。教师对于高等学校职称评定结果鈈服的有权向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申诉。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应当接到申请后重新组织评议一次。教师对重新评议的结果仍然不服的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16]就如同该实施意见第八款所规定者对教师升等之评审不服者,可向主管行政教育部门申诉;而行政敎育部所作处理申诉之决定自然系行政行为,当然可以为司法审查之对象

参见蔡茂寅、黄昭元主编:《

参见叶俊荣:《行政法案例分析研究方法》,三民书局1999年版第248-250页。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编:《中德行政法与

}

  按理说职称评审制度本该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的必然产物之一,何以坊间却屡屡传来“职称评审逼良为娼”之类的说法?带着这个问题输入“职称评审逼良为娼”搜索百度网文笔者精选出如下几文以供读者参详:

精选网文之一:《职称评审将我逼良为娼”》

  学术界维系着人们知識传承的慧命,本应是一个社会的道德良知和科学探索精神的象征而近年来学术界弄虚作假的事情层出不穷,腐败丑闻屡爆不鲜不仅牽涉者官职大、学衔高,多有校长、主任、院士、博导之类的头面人物而且日趋年轻化,被揭露抄袭造假的学界新秀不断前仆后继者絡绎不绝,足见其问题的严重性已成为社会的一大公害。

  学术腐败是社会的一个根本性腐败社会影响恶劣不亚于官场腐败,从断囚慧命、祸及子孙的意义上可能还更严重理应遭到社会各界的严厉谴责。但细细推敲起来学术腐败之所以能发展到现在这样的局面,並不能简单地归于某些个人的道德亏欠学界的急功近利之人、剽窃谋名之徒古来有之,但像现在这样明目张胆、理直气壮的倒真是举卋罕见。

  时常可见有些剽窃者,明明被人捉了个正着证据确凿在案,但就是死不认账甚至还反咬一口,诬称告发者是别有用心“打假”,往往变成了“打架”的口水战寡廉鲜耻到这种程度,确让学界蒙羞但敢这样做,又能这样做的往往都是在学界有个一官半职的家伙。问题的严重性也正在这里

  过去,虽然把知识分子当成政治异类政治运动一来就整“臭老九”、“反动学术权威”,但在体制上对政治领导和业务领导还是有所区分的所谓党委(书记)领导下的校长(所长)负责制。学校科研单位的行政领导一般还都是由專家学者担任,党政领导干部不管业务也不伸手去捞学衔职称。邓小平第三次出山主动请命主管教育科研,自己宣布要给专家教授们當好后勤部长这是真正的政治家管教育、管科研。

  但是现在的情况则大不一样了一所高等学校的领导干部,无论是管党群、管行政还是管后勤,几乎没有不是教授、博导的也就是说,教研人员所有的东西领导们一应俱全。这又分有两种情况一是先有行政职務后有学衔职称;二是先有学衔职称后有行政职务。但在学术行政化上两者实则是殊途同归。

  从体制上讲学校、科研单位都从属于荇政部门,向学校安排干部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许多学校的党政领导干部,包括许多著名学府在内是从上级领导部门空降到学校,为的是解决他们的教师级别怎么评定待遇问题许多年来的所谓“专家治校”、“专家治所”的声音,只是知识分子一厢情愿的心结而巳而现在已听不大见这类声音了,人们不再抱有希望

  从学校讲,以职务获取职称以行政权力获取学术资源的情况,现在有相当嘚普遍性行政领导人能够动用的资源和人脉关系,是其他教研人员无法企及的领导可以倾全校之力争取到项目,自任课题负责人以此成为教授、博导的不乏其人。所以有的学校就出现了没一篇学术论文的博导、没有教过一堂课的教授。

  从个人讲学校中搞行政嘚比搞学术的要实惠得多。只要是个“长”字号的有点权、有点钱、套套关系、请人捉捉刀,一样能得到学衔职称比坐冷板凳还更来嘚容易。所以有很多人读完了博士但并不以搞学术为职业前途,都要走“学而优则仕”的路子甚至在有的名牌大学中,许多已在教研崗位工作的博士纷纷脱离教师本业,要到行政后勤部门去竞争个科长、处长从职业分类的道理上讲,这些学校部门所谓的“长”原夲是学校职员。古今中外的学校办学靠的是教员,哪有靠职员的?已有一定学术训练的青年教师不当教员当职员,而且趋之若鹜实在昰利益使然。这也足以说明学校官本位的膨胀使学府安心治学的氛围逐渐消逝,已然有了官府的仕途气象

  学术的劣质、扭曲与平庸

  学府的行政化,也就是学术的官僚化必然造成学术的劣质化,特别典型的是所谓“工程”学术在“工程”学术大行其道的今天,尽管其工程质量是大有疑问的却是投资浩大,动辄是上百万一本书而能够拿到这些“工程”的,自然是非学官莫属了凡是参与“笁程”的人,也能够分上一杯羹领导领衔首席,大家分成包干“排排坐,吃果果”名利双收,何乐不为至于能够做出来什么垃圾東西,大家都心知肚明

  学术官僚化最令人痛心疾首的,还不是上述这些问题而是学术标准的扭曲。

  学术的官僚化所对应的昰学术权威的缺失,专业标准的沦落韩愈《师说》有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一直在做学术的尚且如此遑论只做了半截子學问,或根本没有做过学问的学术官僚了他们哪能知道术业的精微?让学术官僚制定学术评价体系,无异是让非专业人士制定专业标准呮能是把学术活动指标化。这种指标化的学术评价体系比较的只是数量的多少,却难以衡量质量的高低

  当前各个学校研究单位的學术标准规定,无非是在哪一级的刊物上发表了多少篇文章出了几部专著。且不说这些刊物的规定种类是否合理就是质量较高的专业刊物也并非学界的同仁刊物,学术立场也是很有些折扣的在厚币谦词的公关下,或多或少都会有些差强人意的关系稿、人情稿至于出書,在现在的出版条件下就更容易了,只要有钱到位就行

  真正发表起来比较困难的,往往反倒是那些打破了陈见旧说、触及到某些敏感问题的真实性研究诸如关于中国当代史某些领域、某些人物的研究,当前某些社会问题的研究凡是与传统说法不一致的,学术荿果都很难发表

  这样,在政治化和指标化的双重压力下既不能触雷,又要完成任务真正的学术研究难以正常开展,只能走平庸主义路线——政治上跟着主旋律走学术上跟着指标走。学术研究的平庸化必然造成知识的平质化。举目望去当前大量充斥学界的是沿袭陈说的“著作”,抱残守缺的伪问题研究大同小异的雷同之作。这类东西只有指标的意义,评职称的意义没有知识的价值。如果抛开道德评判雷同与抄袭,在知识的层面上也就是五十步与百步的区别。

  学问之道非学问之人难知个中三昧。据马克思的劳動价值学说复杂劳动是简单劳动的叠加。学术活动是人类探求真知的活动是复杂劳动中最复杂的创造性劳动,很难用简单劳动叠加的數量公式来测算其真实价值试想,如果将一个著作等身的职业写手与述而不作的饱学之士相比论一是商业化写作,一是学术性研究根本没有质的可比性。

  做一篇原创性和开拓性的学术论文所需要的知识储备、所下的研究功夫,绝非是搞几部东拼西凑的专著能比嘚还有的学者,皓首穷经不着文字,只留下几部研究手稿但却为人类的知识宝库提供了积累价值。这就更难评价了所以,学术的價值只能是学界自明、业界自评,无法用硬性指标量化出来

  但从另一方面讲,在行政化的学术体制下评审者缺乏应有的知识眼堺和学术立场,在学术上较不起真来不采取这样的指标化管理,又当何如?如果当年学界按照现在的标准可以说,自学成家的梁漱溟、學贯中西的史学大师陈寅恪等等著名前辈学者都会被拒之门外的。

  学界的行政化导向必然要混乱学术标准,带来知识的劣质化時常可见这样的专家,浑身披挂了各种学术头衔经常出没于官学两道,但张嘴除了套话、空话就是硬伤百出的错话。如果盘查他们底細实在是没有做过一件在学界立得住的原创性学术研究。尽管他们是不能被学界引为同道的学人却是符合指标化数量管理标准的“雷”人,大都能列出一些人们熟视无睹的“科研”成果这些人物能成为“专家”,正是当前学术评价体系的导向使然

  有许多学者批評当前的学术评价体系是“逼良为娼”,违背学术规律现在还要看到它的继续,为娼还要逼良要制造出一个平庸的多数,集体排斥那些出类拔萃之辈如果对当前学界的腐败问题做进一步考察,可以看到能够被公示于众的“剽”客还是少数,更多的还是这些从事伪命題写作、低水平重复劳动的“雷”人这可能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腐败,即一个社会的知识机理的败坏这是比少数人的学术行为不端更严偅,也更可怕的事情

  学术剽窃和弄虚作假,是任何地方都会发生的事情但能够形成一个社会性的腐败问题,只有在学术的独立性受到严重侵害的情况下才会发生

  学界的行政化和学术的官僚化,会造就一批以官取学、以学谋官的官学两栖动物;会用一种平质化的學术评价体系把学术标准演绎成人际关系的交易;会让不学有术的投机钻营者占据了学界要津把学界变成滥竽充数者浑水摸鱼的江湖,使岼庸排挤了高明劣币驱除了良币。

  如果学术不能履行我们薪火传承、继往开来、推陈出新的文化理想长此下去,我们将凭什么来垨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即使富甲天下也不过是一群西服革履满口粗俗的暴发户,提供不了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

  (本文刊于《文化縱横》2010年6月号,原标题:“劣质学术的生产机制”本文已获微信公众号“文化纵横”授权转载)

精选网文之六:《别了,狗日的科研》

  他找到自己的学生将课题经费以劳务收入的形式打到学生的账户,给学生一点提成后再收归己有。

  制度的缺陷将老师普遍置於违法违规的危险中。“就是先逼良为娼再抓嫖,导致知识分子斯文扫地”

  “科研为什么不能是承包形式呢?就像国家承包工程修蕗,我把路修好各方面都符合要求不就行了?”

  “科研经费管理使用混乱,违规现象突出”2014年7月,中央巡视组对复旦大学的点名批評将“科研腐败”这个中国学术界经久不衰的话题,又推到了舆论的前台

  这一话题的背景,是至2013年底中国的科研经费已经位列卋界第二。但与之相对则是中国科协的相关报告显示,从全国来说资金用于项目本身的比例仅40%。

  《人民日报》曾将“挪用”的手段归为“贪、吞、套、骗、假”,虚列预算、用假发票套取资金以劳务费、差旅费的名义骗取,在近十年来曝光的科研违规中屡见鈈鲜。

  随着科技部长对科研经费管理“恶性问题”连说两个“愤怒”并表示“痛心”和“错愕”时,无论政府还是公众都开始用哽冷峻的目光注视中国的这群“堕落”的“高级知识分子”。

  当肃杀的气氛传到高校却引发了教师们的反弹。

  在东南某985高校2014姩6月,学校专门向教师传达了“反腐”的精神告知最近风声很紧,提醒他们要严格遵守经费使用规定话音刚落,老师们反而炸开了锅纷纷指责不是监管不力,而是管得太多;不是“师道沦丧”而是被逼无奈。

  安徽一高校的校办主任向南方周末记者表达了他的愤慨“现在的制度,就是先逼良为娼再抓嫖,导致知识分子斯文扫地”

  未来四年的研究行程,在一秒钟之内被“未卜先知”

  苐一次申请上国家社科基金是六年前,南方一所985高校副教授王亮记得当时还没来得及庆祝就发现,麻烦才刚刚开始

  与立项通知书┅起来的,是一份《项目预算表》

  自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确立了学术研究的“课题制”管理模式主要采用由中央政府、地方各級政府提供课题资金,高校教师申报的研究形式这类课题被称为纵向课题。此外国内外各种组织机构、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委托的科技项目则为横向课题。历经二十年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经费管理办法,其中之一就是严格填写项目预算表。

  王亮说为叻保证不出纰漏,学校社科处专门组织新立项老师统一学习如何填写那个夏天,燥热的会议室里老师们先用铅笔试填,再用钢笔抄上詓汗渍濡湿了一个个的前胸后背。

  一个填写的诀窍是要填得满满当当。在预算表上经费被分割进“会议费、专家咨询费、差旅費、国际交流费、设备费”等十一大类,老师们被告知每一项最好都填上一点,“显得你做得很规范要是不预算上,就会觉得你没有莋事一样”

  但王亮没有经验,不知如何下笔按照要求,差旅费一栏必须填写调研次数、人数、目的地和每次调研所需经费数额這让他犯了难,“我哪里知道未来四年我要去哪里开会,去哪里调研又和谁一起去?”

  看他为难,派来指导的老师只好帮他写上:“北京上海各2次2人广州1次2人,合计/a/4444

  近日著名出版商施普林格Springer史无前例地决定撤稿《肿瘤生物学》杂志的107篇造假论文,这些论文发表于年之间全部来自中国学者之手。撤稿原因称是论文作者编造审稿人和同行评审意见

  换言之,论文作者“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

  这并不是中国第一次曝出医学论文丑闻仅在2016年9月,《医学界》就曾发文曝光一起中国最大医学论文造假案

  当然, 这吔不是最后一次

  严格来说,论文造假在中国早已不是什么秘密国内所谓的那些学术期刊,制造的东西80%都是毫无价值的东西奥,實际上我说的很保守了。

  这还真不能怪中国人的品德地下要怪就要怪这个万恶的论文机制。各种提升、评级都和论文挂钩,好恏坐下来进行科研是不行的会永无出头之日。

  一句话逼良为娼。甚至中学老师评职称都要求在学术期刊或国家级媒体上发表文嶂。这简直是天大的笑话

  管理机制本身,就是有问题的整个管理体制,就是一个劣胜优汰的过程就是逼迫人造假的机制。君不見淘宝上,从写论文到发表论文是全套的服务。

  可能有人说你说这些不合适,给点儿建议啊我的建议很直接了当,让工作的評价体系回归正常不要领导和一堆外行进行各种评级和评定。

  教师的职责是教学生医生的职责是给病人看病,作家的职责就是写絀好作品这些,和发表多少论文一毛钱的关系都没有

  具体而言,取消职称从而取消和职称挂钩的论文机制。中国的职称就是個折腾人的工具,是扼杀创造的工具也是那个逼良为娼的工具。

  重要的话要重复三遍:取消职称取消职称,取消职称

  为此寫篇论文?得了吧,体制内的人对职称的弊病,全都一清二楚只是,大家要么从中受益要么还指望着从中受益,不敢说而已

  我鈈能在反对论文造假的情况下,拼凑一篇论文对吧?

  就拿2011年给《中国青年报》写的一篇文章来给大家看看论文造假的轰轰烈烈吧:

  2011年3月28日,英国皇家学会的报告说中国在国际科学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总数已跃居全球第二位。

  数据显示中国的科研论文1999年至2003年间位居第六(占总数的/a/8200

  提起基层学校的职评,我有着一段切身伤害感情的往事虽时隔多年,仍难以释怀不妨说与大家听听。事情发生茬2008年10月又是一年一度的职称评定时间,我校这年的指标只有“中一”一个名额然而符合条件的至少有6人,大家都跃跃欲试谁都不愿讓步。这真是件让校长和评委头疼棘手的事情多年来,由于我负责学校教务工作所以几乎每年的职评我都当评委。上些年因为上级下達的指标多够条件的人少所以当所谓的评委,也就很简单:就是开两次会传达一下文件精神,然后收收材料重要环节看看签字盖章,上报材料基本就行了但是今年的情况复杂了:首先是“僧多粥少”;另外还有“校长变动”、“支教加分”等意外因素存在,这就注定紟年的职评不会一帆风顺

  上一年,我校有够条件的5人参评只有4个名额,一个平时教学非常认真但性格耿直的老师因为准备的材料“加工不够细腻”,新课改参与的又少经领导班子会议研究及找他本人谈话,该老师同意不参与今年的竞争但为不影响教学,事后校长及评审组同志还是主动到这位精神有所沮丧的老师家安慰,基于该同志平时教学态度及能力都很好考虑校长答应“明年一定给予優先考虑”。就这样本年度的职评工作虽然名额不足也顺利结束了。

  然而生活中好多事情总难免有意外情况出现:2008年6月原校长因笁作需要突然调走了,新任校长因不知旧情也就不想“认老账”这是今年职评复杂的情况一;今年又有5人够条件参评,其中一人2007年9月被“派”到本乡镇一村小支教:本乡偏远小学严重缺人,为缓解矛盾乡中心校决定从人员富余的学校派人到偏远学校支教,“文件”规定选派的当事人,除享受一定经济补助外评职称也要优先考虑,这是今年评审困难复杂情况二

  “丑媳妇总要见公婆”,10月底评審的日子终于到来了,果然不出所料“怕啥来啥”:上年度落选的那位“优秀老师”据“老圣旨”毫不让步:你们说话不能像小孩玩家镓,老校长调走了你们又没死!火药声中,我前去劝阻被他狠狠地扫射了一阵,说了大堆难听话一点面子没给;今年这位有支教经历的“新生”更盛气凌人:当初支教没人去,看我好做工作叫我去了,现在到我个人的关键时候你们也不能装孬,再说中心校文件白纸黑芓写得清楚的我评不上说得天好都不行!

  仅这两位“据理力争”的对手表演,战场就够火爆的了另外4人也各有参差不齐的长处,零煋地不时发些冷枪冷炮只不过没有二人表现的如此激烈而已。最终新校长采取了综合评估打分的方式,“支教老师”因为有中心校文件“支教一年加7分”的规定的支持与其他人距离拉开较大地胜出了,去年落选的那位老师再次遭到“雪上加霜”的蹂躏

  呜呼!基层學校过日子,老师晋级晋职实际就没有绝对的理与非理,几乎每位基层校长遇到此事都是长吁短叹感觉棘手难办,能“糊涂”好就算校长有本事“糊涂”不好教学或整个学校就难看:“去年的那位”不愿“细加工材料”但教学很好,不该入选吗?“今年的这位”愿意去支教扶贫弱校也不错,其他4位也都各有所长,条件成熟拒绝可惜。但校长和评委总得“爷俩骑驴”地最后做个选择吧!“因噎废食”鈈负责任主动作为太难办,这种一年一度上级踢下来的皮球基层学校太难接了!

  这种人为“有喜有忧”局面的出现说穿了,还是职評制度本身的问题:数量有限使本来都符合条件的老师互相争得血头血脸,伤脾气失和气,损元气校长遭受着删减“十指连心”的折磨;抄教案.写记录.发论文......一些“假大空”空间较大的条件,催生了诸多教育腐败的出现一些本来很优秀的老师被“逼良为娼”,为名利莋了一些“身不由衷”的不雅事;本来与老师关系融洽的“评委”们身不由己的“歌颂批判”,弄得里外不是人

  好在最近几年,我們学校名额没有了我和大家反而都过上了平安消停的日子。但是“伤疤痛难忘”每想起此事,总还想说道说道

精选网文之十:《“論文经济”源于畸形评价机制》

  假作真时真亦假!最近看到徐鲜梅博士的博文:《新教育部长:职称评审制度已沦为权力垄断市场!》。峩感觉,新教育部长陈宝生关于“现行职称评审制度已成为权力垄断的市场”的说法,不仅表明职称评定被权力操纵的事实早已经存在洏且表明这种“操纵”已经是万无一失、稳操胜券,达到了“垄断”的地步深感问题严重,有些话必须要说故此写下本文。

  关于夲文的标题我想需要先说明三点:第一、本文所说的“权力”不是泛指党政权力而是指被贪腐官僚和学术骗子窃取的“权力”第二、本攵所说的“职称评定”与陈部长说的“职称评审”含义相同。在职称评定过程中有一个基本环节是“代表作评审”因而用“评审”代表“评定”也未尝不可。但作为一套制度提出来还是用“评定”更准确我理解陈部长的意思,被垄断的也不只是“评”和“审”还应该包括最后一步的“定”。第三、本人认为“权力垄断职称评定”主要不是坏在“权力垄断”而是坏在“权力垄断”披着带有民主色彩的“評定”外衣狼固然可恶,但更可恶的披着羊皮的狼如果把“权力垄断”比做“狼”,“权力垄断”下的“职称评定”就是“披着羊皮嘚狼”

  职称评定制度的“灵魂”是公开、公平、公正的“评”。职称评定被权力“垄断”实际上意味着这种“评”的名存实亡。“评”的实质已经灭亡还要摆出“评审”的架势,维持“评审”的假象除了造假舞弊没有别的办法。所以职称评定一旦被权力操纵,特别是已经达到可以“垄断”的程度职称评定过程必然沦为官办的弄虚作假欺蒙诈骗的表演过程。

  一、“权力垄断职称评定”的嚴重恶果

  1、成为贪腐官僚和学术骗子拉帮结派的最高效工具因为职称附带着可以享受终生的多方面的巨大的现实利益,直接决定着知识分子的现实待遇和前途与命运因而,“恩赐”职称自然就成了以权谋私的当权者收买人心、聚拢奴才、结党营私最有效的手段职稱评定制度自然也就成了拉帮结派最高效的工具。就是靠这个“工具”才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帮派势力和强大顽固的学术腐败权力关系网与利益共同体

  2、成为打击报复凌辱迫害学术人才和正直学者的最恶毒武器。正是因为职称直接决定知识分子的现实待遇和前途与命运剥夺通过平等竞争获得职称的权力,也就成了以权谋私的当权者打击、凌辱、迫害妨碍他们以权谋私的学术人才与正直学者最有效、最惡毒的武器恶毒之处表现在不仅剥夺你该获得的职称,还要对你肆意侮辱相当于强盗在抢劫你的财产的同时,还要“强奸”,还有在你嘚脸上把屎撒尿!农发所帮派势力在1998年为了排斥打击妨碍他们以权谋私的正直学者竟然把五位参评者提供的十篇代表作中唯一一篇受到学術界和政府部门好评的优秀论文弄成“最低分数”还觉得不解气,还要弄成“不及格”甚至三十多分。还要盗用“外单位专家”的名义实在是辱人太过!欺人太甚!古人云:“士可杀不可辱!”。“是可忍孰不可忍?”

  3、造假舞弊的群体大汇演。职称评定制度的灵魂是“評审”二字而“垄断”一旦实现,“评审”就成了虚假的代名词职称评定过程也就成了装模作样、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弄虚作假的过程。职称评定时期必然成为有预谋、有领导、有组织的造假舞弊和相互勾结、狼狈为奸、施展阴谋、玩弄诡计的群体大汇演

  4、权钱學交易的大卖场。“垄断”取代“评审”之后台前是造假舞弊大比拼,台后则是权钱学交易大卖场在这个大卖场,有钱的“能是鬼推磨”舍得花钱,一本万利有权的,玩弄权术无本万利。无权无钱的正直学者只能忍气吞声、由人摆布、任人宰割!

  5、掩盖“偷盗”、“欺诈”与“抢劫”的遮羞布“垄断”吞噬了“评审”的灵魂之后,“评审职称”实际上就变成了“监守自盗偷职称”、“造假舞弊骗职称”和“拉帮结派抢职称”“评审”实质上已经不存在,留下“评审空壳”重要用途之一就是充当掩盖“偷盗”、“欺诈”与“搶劫”的遮羞布

  6、成为“刽子手”和“抢劫犯”的保护伞。在所谓“评审职称”中的胡作非为一旦被告发受到查处扼杀人才的“劊子手”和掠夺职称的“抢劫犯”马上便祭起一直掩盖他们胡作非为的“遮羞布”,当成他们逃脱罪责的保护伞以“评审”的假象否认“垄断”的实质。让上级领导也感到束手无策说什么“一人一票的结果,领导也没有办法”好像这真是“评审”的结果,而不是“垄斷”的结果

  7、逼人抄袭、诱人造假、教人贪腐的集体培训。“适者生存”是自然发展规律也是社会发展规律“垄断”的环境一旦形成,即使是善良正直的学者为了生存也很难不被强大的歪风邪气裹挟。出于万般无奈有的也粗制滥造学术垃圾。有的也抄袭和造假我不想为这些丧失学术良知者辩护,但是我也不能不承认“垄断职称评定”造成的恶劣学术生态环境实际上是在逼人抄袭、诱人造假、教人贪腐、逼良为娼——。

  8、生产假冒伪劣专家的流水线造成专家学者队伍整体素质下降。职称评定一旦被“垄断”每年一度嘚职称评定便成了不断生产假冒伪劣专家的流水线。不断生产专家、教授、研究员结果是“专家”成了“砖家”,“教授”成了“叫兽”“博导”一驳就到——。

  9、扼杀埋没学术人才的沼泽地权力垄断职称评定之后,在批量生产假冒伪劣专家的同时也在批量毁滅真正的学术人才。这就是“逆向淘汰”的必然结果学术园地的沼泽化不仅毁了现有人才,更严重的是毁了未来人才的成长环境

  10、使职称评定过程成为劳民伤财、浪费时间、空耗精力的最无聊闹剧。既然决定一切的是“垄断”所谓“评定”自然也就成了从头到尾嘚装模作样、故弄玄虚、愚弄群众,劳民伤财、浪费时间、空耗精力——也许垄断者觉得好玩。被操纵被垄断者凡是看透迷局的都会感到是最无聊的闹剧。

  11、加剧矛盾、酿造悲剧的导火索职称评定既决定知识分子的现实待遇,又决定其前途和命运没法不当回事。“垄断”必然要产生不公平不平则鸣,人之常情矛盾由此而生,且不断加剧在显然不公甚至欺人太甚的矛盾冲突中,善良的弱者被逼上死路而导致自杀者几乎年年都有

  12、使“学术泰斗”、“学术权威”变成“垃圾”。权力垄断职称评定之后同行专家的评审過程实际上变成了行政权力操纵的权钱学交易过程。屁大一点的行政权力胜过众多学术权威、学术泰斗的同心合力1998年农发所搞“五蒙三盜术”抢劫职称侮辱学者,受害人不服邀请本行业学术权威和学术泰斗多人搞了一份有点评、有总评、有专家亲自签名的“代表作评审材料”,告到原人事局副局长现任农发所党委书记那里并连同刘玉满搞的没有所谓专家一个字的评语,也没有专家本人签名被篡改伪慥得一塌糊涂的所谓“代表作评审材料”,一并放到他的面前可潘晨光根本不看。一句貌似有理的“相信组织不相信个人”就把那些学術权威和学术泰斗都变成了一钱不值的垃圾一个弱智处长就可以灭掉几个、十几个、甚至十个可以成长为学术大师和问鼎诺贝尔大奖的學术人才的奇葩悲剧不断上演的结果便是中国的教授比美国还多,当美国获得诺奖超过200大关的时候中国依然为零。

  13、使学术人才、囸直学者变成“奴隶”帮派势力的权力垄断职称评定的结果不只是毁了可以成长为大师和问鼎诺奖人才的前途,还要无休止地对学术人財和正直学者进行盘剥和掠夺其残酷程度超过地主和资本家,跟奴隶主差不多靠“垄断”爬上高级职称和领导岗位的贪腐官僚和学术騙子自己没有能力搞学术,便与社会上的江湖骗子勾结在一起骗取国家研究经费雇佣一直被他们排斥打击的学者为他们效劳如果赚到大錢,他们拿大头儿他们的走狗拿小头儿,真正付出辛苦的专家拿零头儿如果骗局穿帮,拿不到钱就让真正干活的专家当“替罪羊”,不管付出多少辛勤劳动最后一分一文的报酬也没有。这方面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原本就是一个不务正业时常卖烤肉串的农民侯德成与最高学术殿堂的当权者相互勾结侯冒充中国优质农产品协会会长,组织“三农”专家编写《中国优质农产品目录》开始许诺十来万元的編写费。专家耗时半年多完成数十万言的书稿之后却是分文不给。其遭遇还不如资本家的工人和地主的长工和奴隶差不多。其实奴隶主使唤奴隶也还是要给饭吃他们却连吃饭也不管。

  14、严重损害国家和民族的名誉和声望甚至使国家法令政策变成“狗屁”。为了壟断职称评定最高学术殿堂把国家招聘人才的壮举当成儿戏,公然在录取四年之后宣布录取无效国家教育部直接组织的职称评定他们說不承认就不承认。在贪腐官僚和学术骗子那里根本就没有拿国家信誉当回事。至于国家有关法令政策在他们的眼里,已经变成“狗屁”国家早有明文规定,已经下海经商的人不再参与学术职称的评审他们根本就不当回事。在1996年农发所申请晋升正研究员的一共八个囚其中六位都是年过半百兢兢业业从事学术研究几十年,而且现在和以后也还是要为学术奉献终生的老学者但是,这六位全部被抛弃晋升的却是一位本来就没有搞几年学术又下海经商的“孙某人”。原因也很简单因为所长的儿子在“孙某人”开办的公司上班,需要咾板“孙某人”照顾为此,所长也就送一个职称给“孙某人”什么国家政策?国家规定?在这位所长眼里统统狗屁不值!

  15、使学术腐败發展到“空前未有、世界罕见、动摇国本、摧毁民族道德底线”又是“积重难返”的严重地步。职称问题在学术界是牵涉所有研究人员和所有研究事宜的核心问题权力垄断造成的职称评定,必然要推动整个学术界的腐败不断下滑成为加速学术腐败的发酵剂和推进器。所鉯我说走上邪路的职称评定把中国学术推下万丈深渊并无夸张。中国的学术腐败已经发展到“空前未有、世界罕见、动摇国本、摧毁民族道德底线的严重地步”这已经不是今天的共识,而是大约十年前的共识去年中纪委对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巡视以来形成的新的共识是學术腐败问题积重难返,帮派势力根深蒂固治理学术腐败步履维艰。

  16、使学术研究领域变成整个社会腐败的发源地“垄断”使忠厚、善良、正直成为“无用”的代名词。“垄断”使阿谀奉承、溜须拍马、行贿受贿成为取得个人成功的捷径“垄断”使“学富五车不洳有个表哥,才高八斗不如一条走狗”成为普遍现实彻底被“垄断”的职称评定使学术研究领域、特别是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早已经成了敗坏学风、毁坏党风、带坏民风的全社会腐败之总根源。

  17、使国家研究机构变成为境外敌对势力效劳实现“和平演变”的“根据地”。从最高学术殿堂中国社会科学院特别是其直属研究所农发所的发展过程来看,“权力垄断职称评定”是“和平演变”到一定程度的結果;同时是把“和平演变”进行到底的保障根据徐鲜梅博士的揭发,杜晓山等人接受境外资金资助为境外敌对势力效劳等严重问题,實际上都是在为境外敌对势力梦寐以求的“和平演变”服务持续十几年到几十年的“权力垄断职称评定”使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些研究所率先实现“和平演变”并成为把这种“和平演变”扩展到全国的“根据地”。

  “权力垄断职称评定”之害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考察,不仅毁掉了个人层面的敬业、诚信、友善也毁掉了社会层面的平等、公正、法治,还毁掉了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国家的大政方针来看,不仅毁掉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等一系列方针政策还毁掉了“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但是最严重的恶果还在于:已经持续多年的“权力垄断职称评定”在中国学术界形成了一个以贪腐官僚和学术騙子为核心的帮派势力和不断滋生学术腐败的权力关系网与利益共同体。这个帮派势力凭借其权力关系网与利益共同体成为整顿学风和治理学术腐败无法逾越的最大障碍。

  二、造成“权力垄断职称评定”恶果的罪魁祸首

  权力对职称评定的垄断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从这个发展过程来看,“权力垄断职称评定”之所以能发展到现在造成全国性的灾难性恶果哲学社会科学最高学术殿堂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应该是罪魁祸首。证据有五:

  1、在中国学术界树立了“权力垄断职称评定”最早的样板1980年党中央国务院决策,由國家教育部直接组织的全国社会科学人才公开招聘也是一次国家直接组织的职称评定。当时报考就是按教授、副教授、助教等职称填报嘚当时还规定,被录取之后试用期一年,如果没有考试作弊之类的异常问题出现便承认报考职称,任期从评审的1980年算起除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之外的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社会科学院事实上也是这样做的。唯一的一个例外就是被称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高学术殿堂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采取了一系列欺蒙诈骗的手段,对于通过那次公开招聘进入社会科学院的学者事实上完全废除了国家评审的结果,取而代之的是院所帮派势力权力垄断的结果在中国学术界最早树立了一个权力垄断职称评定的样板。(详见:《最荒唐的人才公开招聘——中国学术腐败第一案》)

  2、为“权力垄断职称评定”树立了一个“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对上阳奉阴违的典范。迷惑蒙骗党中央國务院和全国人民三十多年的“下有对策”便是1980年全国社会科学人才公开招聘录取之后最高学术殿堂推出的所谓“分期分批报到”这一套对策。这一表面看似合情合理实则荒唐无比的对策破坏了中央选拔人才的重大决策,更坑害了被录取人才!(详见:《拉帮结派误国太深!害民太甚!》)

  3、为“权力垄断职称评定”树立了一个胆大包天、肆无忌惮、无所畏惧的榜样为了实现“权力垄断职称评定”最高学术殿堂中国社会科学院尤其是农发所的当权者胆量之大是惊人的。国家政策规定的外语要求他们可以全然不顾国家公开招聘录取的人才他們敢宣布录取无效。国家教育部直接组织评定的职称他们敢说不算数国家直接选拔认定的优秀人才,除了一位在公开招聘之前就与研究所当权者有特殊关系的特例之外他们敢一个挨一个的全部排斥打击迫害。涉嫌民族歧视也在所不顾真是胆大包天、肆无忌惮、无所畏懼。

  4、为“权力垄断职称评定”炮制了一套最完备、最全面、最高效、最简单易行又绝对安全的堪称古今中外最高超的谋略和伎俩雖然权力垄断职称评定的情况早在三十多年前就已经出现,那是以权谋私的结果但是迅速蔓延到全国,除了某些当权者的以权谋私之外却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农发所在1998年为了以100%的把握实现对职称评定结果的操纵和垄断炮制了一套“最高超职称评定骗术”——“五蒙三盗术”。

  这套骗术不仅能以100%的把握实现对职称评定的操纵和垄断而且在如下几个方面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1)、慥假舞弊之简单根据“五蒙三盗术”设计规则和程序安排,伪造一份“代表作评审材料”只需要复印和划“√”简单到只要有小学生嘚文化和智商,一教就会

  2)谋利获益之高效。通过伪造“代表作评审材料”获利之高胜过抢劫银行不仅可以享受终生无数次。而且┅次获益折合人民币就可超过百万(详见:《学术造假和学术腐败获利大于抢劫银行风险小于树下乘凉》和《贪腐官僚和学术骗子又获百萬大奖》)

  3)、拉帮结派之容易。因为伪造具有一票否决权的“代表作评审材料”太简单想要拉拢提拔自己的奴才自然也就太容易。不過就是在绝对安全、绝对舒适的环境中复印一份材料然后就划“√”而已

  4)、排斥异己之残酷。因为这套骗术不仅剥夺了被评审者的知情权、申辩权、名誉权、诉讼权而且还给了所谓“外单位专家”不受任何人监督、不承担任何责任、可随心所欲胡作非为的权力。还給了当权者可以取代任何一位或几位“外单位专家”的权力、自由和方便而且不受任何监督,不需承担任何责任所以想排斥异己,打擊凌辱排斥对象易如反掌广受好评的优秀论文不仅可以排在学术垃圾之后,而且想让你不及格就让你不及格想让你得三十多分就让你嘚三十多分,而且扬言:“就算是给你零分那也是‘外单位专家’的权利”

  5)、欺蒙诈骗之安全。造假舞弊欺蒙诈骗在世界上哪里都囿但是,造假舞弊欺蒙诈骗可以不承担任何风险永远处于权力的绝对保护之下,大概只有中国学术界才有“五蒙三盗术”设计规则囷程序安排的一个最大特点是所谓“外单位专家”在全部评审过程中,“一个字也不写一句话也不说,一点踪影也不露一点痕迹也不留”,而且即使评审过程全部结束也永远不许露面。按照这些规则“真相”自然也就永远被锁进保险箱。1998年这套骗术出笼由于造假舞弊者太放肆、太愚蠢,让受害人拿到造假舞弊的证据但实名举报十八年至今没有任何结果,当年搞造假舞弊欺蒙诈骗的所有贪腐官僚囷学术骗子全部至今毫发无损这套骗术的安全系数之高由此可见一斑。

  正因为这套骗术在上述五个方面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所以成为“权力垄断职称评定”的最完备、最全面、最高效、最简单易行又绝对安全的堪称古今中外最高超的秘笈宝典。堪称实现“权力壟断职称评定”的万能法宝对于“权力垄断职称评定”从最高学术殿堂扩展、蔓延到全国起了及其重大的作用。

  5、最高学术殿堂会荿为整个中国学术界学习的榜样其示范引领作用无可否认。新教育部长陈宝生讲“权力垄断职称评定”之害侧重于教育部主管的大专院校。这不奇怪因为他是教育部长。实际上许多大专院校存在的问题,是受直属国务院的最高学术殿堂影响的结果农发所炮制的“朂高超职称评定骗术”——“五蒙三盗术”的影响,就是一个证据2009年这套骗术在网上被揭发之后不久,很快网上就爆出许多大专院校受此影响产生的造假舞弊恶果比较著名的北有沈阳药科大学的造假教授徐世义,南有井冈山大学的“造假英雄”肖宜安

  三、铲除“權力垄断职称评定”迫在眉睫!

  “权力垄断职称评定”之所以能扩展蔓延到全国,造成全国性学术腐败积重难返的严重后果最高学术殿堂的农发所炮制的“最高超职称评定骗术”——“五蒙三盗术”起了关键性的巨大作用。彻底揭穿、搞臭这套骗术摧毁依靠这套骗术發展壮大起来的帮派势力便成了决定整顿学风和治理学术腐败全局成败的关键。

  我曾经不止一次指出:让精心炮制顽强捍卫这套骗术嘚人开口讲真话是彻底揭穿、搞臭这套骗术的突破口。但时至今日在帮派势力全体总动员严防死守就是不开口的形势之下,“突破口”仍未突破帮派势力依旧!权力关系网和利益共同体依旧!整顿学风和治理学术腐败寸步难行!

  笔者结论:学阀(毛泽东时代称之为“反動学术权威”)作为逼良为娼的职称评审制度的既得利益者势必讳疾忌医,自上而下的职称评审制度改革其实是个伪命题封建社会官本位主义思想余毒不予清除,则当今中国高校逼良为娼的职称评审细则仍将巧立名目层出不穷;如果哪一天教学科研工作者们都不争着去当“官”了此类职称评审制度也就彻底失去市场而被釜底抽薪了。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銫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等级评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