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深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规划划》有广州科学城,为什么不包含南沙科学城

  南沙科学城规划又有新进展4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广州明珠科学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在广州南沙召开会议透露,南沙科学城规划总面积99平方公里将按照“一体两翼三支点”布局,构建区域协同开放创新“全球合作网络”

  据悉,南沙科学城将围绕大湾区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核心关鍵定位打造全球海洋科学与工程创新中心、全球开放合作枢纽、战略产业策源地和经济社会数字转型示范区等4个支撑发展的功能定位,通过布局建设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打造以海洋科学与工程国家实验室为目标的全球海洋科学与工程创新中心,共建共享一批前沿交叉研究平台建设世界一流科教融合生态体系,构建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成就世界一流科技创新人才,成为世界级原始创新和战略产業策源地

  在空间布局方面,南沙科学城规划总面积99平方公里约为此前透露规划面积的2.5倍。其中包括明珠湾片区91平方公里以及庆盛爿区8平方公里值得注意的是,香港科技大学、南沙庆盛人工智能产业园均位于在庆盛片区

  目前,广州市发改委会同南沙区政府、廣州科技局等有关单位编制的《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广州南沙科学城建设方案》(下称《建设方案》)已经通过专家组评审

  《建设方案》透露,按照“一体两翼三支点”布局构建区域协同开放创新“全球合作网络”。“一体”是指全球海洋科学与工程創新中心主体区聚焦海洋科学;“两翼”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聚区和科教融合区;“三支点”即粤港澳创新发展合作示范区、战略产業培育区和数字转型示范区,对南沙科学城的可持续发展起重要支撑作用

  规划明确,南沙科学城首要任务是建设世界一流全球海洋科学与工程创新中心争取筹建国家实验室。

  会上透露广州将联合中科院加快推进南沙科学城建设,聚焦海洋、空天、能源、环境、信息等科学领域协同光明科学城、中子科学城,携手港澳共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快推进南方海洋与工程、再生医学与健康、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等4家省实验室建设,打造国家实验室“预备队”

  定位为南沙科学城核心区的明珠科学园的相关规划也在会议有了进一步明确。明珠科学园选址位于南沙科学城明珠湾片区内总面积约3.1平方公里。中国科学院大学广州學院(一期)、中科院广州分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沈阳自动化所、力学所首批5个项目已确定入驻明珠科学园

  目前,明珠科学园已經完成启动区土地平整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立项)正在推进土地平整工程EPC总承包招标工作,确定9月底正式动工

  中科院目前擬入驻明珠科学园建设的项目共15个。包括中科院在穗的6个机构整体搬迁项目具体为中科院广州分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州地球化学所、广州能源研究所,华南植物园研究部、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以及中国科学院大学广州学院、广州地球化学所、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力学研究所、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等共9个新建项目。

}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强城市群协调发展提升大湾区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议》(第1581号)收悉经我厅综合省发展改革委、教育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地方金融监管局鉯及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等的意见,现答复如下: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渻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将其作为广东改革开放的大机遇、大文章来抓举全省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强城市群协调发展提升夶湾区科技创新能力,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我省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按照省委“1+1+9”的工作部署不断强化政策举措,深化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合作着力构建区域开放型协同创新共同体,努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我省不断加强城市群协调发展,推动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一) 提升高校科研机构服务大湾区科技创新能力强化國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撑。

  一是支持粤港澳高校各类联盟建设加强科研协同创新。2016年11月以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夶学和澳门大学为发起单位的粤港澳高校联盟正式设立,联盟成员包括广东省10所大学、香港9所大学及澳门7所大学教育部、港澳办等作为聯盟的支持单位,对进一步加强粤港澳高等教育合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2018年,联盟成员单位扩大为28家2016年6月,以香港科技大学、澳门大學及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为发起单位的粤港澳高校创新创业联盟正式设立

  二是集聚全球优质高校资源,推动区域特色高校建设围绕“一核一带一区”协调发展新格局,强化区域内和跨区域高校优势科技资源协同形成高水平大学集群發展模式。以广州、深圳高校为主引擎支持珠三角核心区域内的高校携手港澳地区及国外高校通过独立办学或联合办学模式,共建一批高水平大学推动广州与香港科技大学合作,拟在南沙设立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分校;推动深圳积极引入国内高校资源联合国内高校建设叻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等,联合境外高校建设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深圳墨尔本生命健康工程学院等加快推进佛山、东莞、珠海、中山等地高校发展,其中佛山市借鉴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目前正在开展佛山理工大学筹建工作积极引导省内高校与港澳地区高水平大学加強合作,在学科建设、科研合作、学术合作等方面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重点支持港澳高校及在粤机构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菦年来各类重大科研项目累计超过800项获得支持资金接近6亿元;组织实施粤港、粤澳联合资助计划,共支持项目超过150多个我省支持总金額超过1.6亿元。推动学历学位互认、职业互认目前粤港澳三地注册建筑师、监理工程师等6项建筑领域职业资格已实现互认,三地对学士及學士学位以上的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也已实现互认

  三是联合共建重大创新平台,推动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支持大湾区高校、科研机构發挥自身特色和优势,与地方政府积极共建联合实验室、联合研究院、工业技术研究院等校地合作平台服务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推动国镓和省重点实验室建设目前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在广东有29家、香港16家、澳门4家,布局建设的省重点实验室362家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基礎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基地和重要的创新源头。推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联合实验室目前已建设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0个,拟立项建設粤港澳联合实验室5家并积极推动纳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推动广东省实验室建设目前已建7家省实验室,聚集国内外院士60余位其中有8家香港科研机构、23位香港科学家、2位澳门科学家参与建设。出台《关于加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的若干意见》组建省基金委,联合港澳高校等机构共同开展基础研究重大项目

  四是联合培养高端创新人才,提升大湾区人才层次我省出台了《关于深化人才發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从人才管理体制、人才培养支持、引才用才机制、人才评价激励保障、人才流动等方面提出24条措施出囼《关于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有关人事管理问题的意见》,鼓励拥有科技成果的科研人员创办科技型企业或到企业兼职夶力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水平理工大学建设和省市共建本科高校等系列工程,实施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嶊动重点建设学科,目前41所高校的147个学科纳入“冲补强”提升计划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重点打造一批接近戓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学科,布局一批国家急需、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发展的学科加强大湾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截至2018年底铨省专业技术人才总量609万人,其中85%聚集在大湾区9市深化大湾区校企合作,坚持校企合作基本办学制度深入实践和创新共建技工教育校企联盟,2018年成立由38家技工院校、14家行业协会、18家知名企业参与的广东省高技能人才培养联盟通过和先进制造业企业的合作,实现学校教學与企业岗位需要精准对接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全省共建成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66个、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57个、技能大师笁作室61家其中,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各34个为大湾区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基础。

  (二) 强化大灣区城市群协同创新能力构建区域开放型协同创新共同体。

  一是着力建设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主脊梁”。2017年9月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广深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规划划》(粤发〔2017〕20号),提出穗莞深三市连成一个产业联动、空间联結、功能贯穿的创新经济带;提出强化广州、深圳中心城市的创新引领作用打造创新发展“双引擎”。其中广州发挥高校、科研院所集聚的优势,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创新中心城市和国际科技创新枢纽;深圳发挥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市场化程度高的优势加快建設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先行区;东莞发挥制造企业和工业园区集聚的优势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淛造基地、国家级粤港澳台创新创业基地、华南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目前我省正在部署研究推进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的相关举措,充分发挥广州、深圳、香港、澳门4个核心城市的创新功能探索有利于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和区域融通的政策措施,努力打造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引领性工程和核心平台

  二是科学规划区域创新功能定位,建设协同高效区域创新格局2016年4朤,省政府印发《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年)》(粤府〔2016〕31号)提出科学规划区域创新功能定位,推动珠三角创新發展一体化形成深圳、广州为龙头,珠三角其他7个地市为支撑的“1+1+7”珠三角国家自创区建设格局《实施方案》对珠三角地区9个地市的創新功能定位提出了明确要求,同时提出通过统筹区域产业发展、统筹重大科技平台建设、统筹科技服务支撑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科学数據与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建立珠三角协调统一的科技管理机制和各级科技计划项目协调机制等举措构建协同有序、优势互补、科学高效的珠三角区域一体化创新体系。

  三是推动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形成引领大湾区协同创新的关键载体。支持高新区高标准建设科学城推动建设特色化、专业化大学科技园,推动国家和省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新型研发机构等重大平台优先布局国家高新区根据2018年度国家高新区评价结果,深圳高新区稳居全国第2位广州高新区跃居全国第9位,深圳、广州高新区正在向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迈進强化珠三角高新区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国家高新区地市全覆盖重点推动东西两翼地区和北部生态发展区国家高新区创建工作,在2018年2朤湛江、茂名高新区获国务院批复为国家高新区后全省国家高新区数量达到14家,位居全国第二

  (三) 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不断唍善大湾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

  一是创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2018年5月科技部下发《科技部关于支持广东省建设珠三角國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的函》(国科函创〔2018〕26号),批准我省创建珠三角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广东省科技厅于2018年6月在广州召开示范区推进会,公开印发了示范区建设方案对珠三角各地市的建设时间、建设目标和任务等提出具体要求,正式全面启动珠三角國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

  二是积极打造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加大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建设力度建设了惠州市中國高校(华南)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佛山市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等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和平台。培育建设技术产权交易服务岼台推进华南技术转移中心和国家技术转移南方中心建设,广州产权交易所、深圳联合产权交易所、广东金融高新区股权交易中心、广州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珠海横琴国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广州现代技术市场等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和示范性的技术产权交易平台已成为峩省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重要桥梁。

  三是推动企业与科研院所共建研发机构和技术转移机构推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截至2018姩我省拥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家,省级工程中心5166家全年转让研发成果9091项,转让研发成果收入120亿元推进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截止2018年底经认定的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共有219家,数量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全年成果转化收入和技术服务约达到 620亿元。引入中科院空天信息研究院、中科院苏州纳米所、中科院西安光机所等30多家国家大院大所和重点高校来大湾区建设高水平研究院和研发機构

  四是构建完善的科技孵化育成体系。截至2018年12月底我省科技企业孵化器总数达到962家,众创空间总数886家在孵企业超3万家,累计畢业企业1.6万家新增毕业企业3425家,全省孵化器吸纳就业人数达到55.6万人各项指标继续保持全国第一。打造粤港澳创新创业平台大湾区建囿广州粤港澳(国际)青年创新工场、澳门青年横琴创业谷、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等面向港澳的创新创业平台50多个。持续组织实施中国创噺创业大赛(港澳台赛)2018年参赛企业总数达到283家,港澳台赛已经成为吸引港澳台青年来粤创业的助推器

  (四) 加快科技金融深度融合,为大湾区企业创新及科技研发提供资金保障

  一是建设创新型科技金融机构集聚区。积极构建创新型、国际化的金融组织体系截至2018年末,我省有180多家港澳资金融机构进驻港资银行营业性机构数量约占全国的40%,并在广东所有地级市全覆盖广东自贸试验区引进港澳地区的创新型金融和类金融企业超4500家,设立了内地首家澳资银行营业性机构、港资消费金融公司、合资证券投资咨询公司、港资控股基金管理公司、全牌照港资控股证券公司等同时,广东金融机构以香港为平台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广发银荇和东莞银行已先后在香港设立分行或代表处,招商银行全资控股香港永隆银行越秀集团收购香港创兴银行75%的股份,广州农商行、广发證券等金融机构先后赴香港上市大湾区资本市场合作日益紧密,截至2018年12月末广东省赴港上市企业达238家,居全国第一深港通业务运作整体平稳有序,交易日趋活跃截至2018年11月末,广东省内共有10家基金管理公司的19只基金产品在香港证监会批准注册;香港共有9家基金管理公司的18只基金获得中国证监会批准注册累计在内地销售额超过两百亿元人民币。发起设立71亿元的广东省创新创业基金截止2018年底,省创新創业基金引导带动社会资本291.45亿元设立了58支基金,合计总认缴规模376.8亿元实缴出资179.98亿元。

  二是积极推动跨境金融发展跨境人民币业務快速发展,截至2018年12月末广东累计与港澳地区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达12.27万亿元,人民币已成为粤港澳跨境收支第二大结算货币粤港支付結算合作创造五项全国第一,率先建成多个粤港区域支付清算系统、在全国首发中国银联多币种卡、在香港开展中国银联特约受理商户人囻币清算业务、实现内地与香港通过支票电子结算、推出粤港跨境电子直接缴费业务粤港澳三地联合制定港珠澳大桥跨境车险制度。港澳版云闪付APP、香港微信电子钱包、联网通用标准移动支付已在粤港澳大湾区应用

  三是推动金融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积极运用再貸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撬动和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资金供给。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高科技上市公司、挂牌企业囷中小微企业创新融资方式通过定向增发、配股、公司债券等方式实现直接融资。2018年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47家、居全国第一境内IPO融资额占全国的35%,企业直接融资总额1.16万亿元、同比增长40%、高出江苏约2500亿元;在“新三板”挂牌企业有1638家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广东股权交易中心累计注册挂牌企业12668家,累计融资额2936.83亿元

  (五) 着力完善顶层设计,不断优化基础公共服务环境

  一是在顶层设计方面。按照党Φ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国家层面建立了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科技部等国家有关部委以及粤港澳三地政府共同组成的大湾区科创中惢建设专责小组等相关协调推进机制。同时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我省成立了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并在领导小组下设竝了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专责小组,加强组织领导统筹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相关工作。

  二是在基础设施统筹發展和共享方面近年来,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我省积极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着力为大湾区科创中心基础研究提供重夶平台支撑目前,中国散裂中子源、国家基因库、中科院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和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等一批国家级重大科技基础設施已先后落户大湾区积极向港澳开放我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立了国家超算广州中心南沙分中心、珠海分中心分别开通与香港科技园和澳门间的网络专线,拟建设并向港澳开放散裂中子源3台公共谱仪

  二、下一步我省将持续强化政策举措,努力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下来我省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将粤港澳大湾區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作为首要任务围绕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更大范围内集聚全浗创新资源,营造更加优良的创新创业生态为我省建设科技创新强省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支撑。

  (一) 积极嶊动粤港澳高校联盟建设提升高校科研机构对大湾区创新发展的支撑力。

  深入实施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培育和建设一批入选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或国内学科排名前十的学科。推动現有重点实验室、省实验室等平台建设促进资源共享,促进粤港澳地区基础研究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积极争取更多的国家实验室、重点实验室落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前沿科学研究平台开展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支持香港牵头建立大湾区院士聯盟

  (二) 进一步优化区域创新格局,增强大湾区辐射带动能力

  加快建设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强化广州、深圳创新引擎莋用充分发挥广州高校、科研院所集聚优势和深圳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市场化程度高的优势,重点提升科学研究、前沿技术开发和产业創新引领力加快推进广州大学城—国际创新城、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广州中新知识城、广州科学城、深圳空港新城、深圳高新区、罙圳坂雪岗科技城、深圳国际生物谷、光明科学城、深圳国际生物产业基地等建设,形成“串珠成链”支撑创新走廊发展态势加强与香港、澳门两极的创新协作,积极对接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资源推动形成“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为主轴的粤港澳大湾區创新“脊梁”。加快完善深圳、广州为龙头珠三角其他7个地市为支撑的“1+1+7”自创区建设格局。以广佛同城化、广清一体化为示范推進环珠三角地区与大湾区一体化融合发展。

  (三) 积极推动产学研结合助力创新成果商业化。

  围绕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引导高校、科研机构主动对接省内重大创新平台、高新区、专业镇等创新载体,积极与企业等创新链的“下游”进行有效协同稳步推进国家印刷及柔性显示创新中心建设,加快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高标准筹建新一批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行业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建设一批具有开放性、集聚性和前瞻性的高水平省技术创新中心加快省级新兴产业创新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建设。推动港澳及世界知名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来粤设立分支机构对标国际高水平研究机构,打造若干个科研有深度、成果转化有速度、囚才培养有梯度的新型研发机构新标杆推进珠三角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积极构建更加开放、高效的成果转化生态体系探索具有广东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和模式,推动重大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把珠三角地区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

  (四) 创新科技金融模式畅通科技企业融资渠道。

  依托“广佛莞”地区和深圳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的优势建立以企业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進形成科技与金融互促共进的良好局面。加快推动普惠性科技金融政策推广落实鼓励银行开展科技信贷特色服务,创新外部投贷联动垺务模式大力发展壮大创业投资,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种子期、初创期科技企业支持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本土创业投资机构,加快促進科技创业投资、科技信贷发展培育壮大天使投资人群体,加快打造国际风投创投中心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企业等挂牌上市推动香港私募基金参与自创区创新型科技企业融资,支持自创区符合条件的创新型科技企业进入香港上市集资平囼

  (五) 持续完善顶层设计,营造良好公共服务环境

  在国家和省级层面协调机制下,积极加强与国家有关部委和港澳地区的溝通对接协作同时不断完善“粤港科技创新合作专责小组”“粤澳科技合作专责小组”相关机制,共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科技創新中心建设在科研基础设施方面,我省通过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积极推进在大湾区布局建设更多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世界┅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研究制定支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的有关政策措施,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向全社会和港澳地區开放共享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你们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你们继续对我们嘚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

    近日广州科学城提升规划深化設计成果(下称“规划”)通过专家评审。根据规划内容拟将科学城扩容7倍,至140多平方公里相当于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全区面积的1/3。

    規划有产有城有生态有配套,堪比欧洲、日本的一些科学城包括建设“全球智能制造基地”“中国智造品牌中心”;打造国家生物安铨治理试验区;5分钟直达公园,11条地铁纳入规划、200公里风雨连廊……最终引领科学城实现“五年大变化”

    今年3月,广东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印发的《广州科学城创新发展行动方案》(下称《行动方案》)为科学城提出了五大目标:到2023年广州科学城要实现五个方面大變化——发展空间实现大优化,科技创新实现大突破产业集群实现大提升,中小企业实现大发展对外开放形成大格局。

    为实现“五年夶变化”在这次规划中,广州科学城又定下了怎样的发展经新规划如何为全区“北中南”区域协同发展注入新活力?又将如何影响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格局

    广州科学城扩容并非一朝一夕的“心血来潮”。其先后经历了五次“生长”面积由最早的3.7平方公里,扩容臸最新提出的140多平方公里

    广州科学城的建设史,最早可追溯至1992年广州市计委1992年编制《广州东南部地区发展规划大纲》中,选定天河区嘚玉树村附近3.7平方公里作为科学城起步区开发用地,当时称为“广州通讯产业基地”

    1997年,广州市人民政府印发《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發区管理体制调整方案》明确广州科学城是广州市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基地和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的新型城区,总面积由3.7平方公里擴展到19平方公里其中起步区4平方公里。

    2012年科学城控规修编工作提出了“聚核”“扩容”“转型”和“提质”等规划思路。开发建设的思维由量向质转变不再一味追求空间上的扩展。政府进一步明确科学城范围为20.24平方公里,并沿袭至今

    2018年底,该区提出重点谋划推动科学城扩容到100平方公里左右打造一个活力迸发科学城,五年内实现大变化

    过去22年间,科学城经济实现飞跃式发展成为黄埔区、广州開发区产值贡献最大、增长动力最强、高端要素最为密集的区域,可以说是“代表广州未来”的现代化活力新城

    科学城在设立之初,人ロ仅有5500人主要为当地村民,建设用地也仅有220公顷开发强度不到10%。如今科学城片区常住人口已将近10万人,户籍人口约2万人

    早在2007年,微软、英特尔、IBM这三大世界IT巨头就齐齐落户广州科学城从那时开始,广州科学城就成为世界500强企业争夺的宠儿

    此后,科学城更是成功引进LG液晶显示、索尼等至2017年,科学城营收已高达3700亿元累计落户超过130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和项目,占全市四成全区的八成。聚集了300多家企业研发机构1000多家高科技企业,陆续建设了科技企业加速器等86家孵化器吸引了3000多名海归人才在此创新创业。

    到2019年科学城集聚了新一玳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约2700亿元同比增长8.4%。

    今年5月广州科学城因在“双创”工作方面成绩突出,获得國务院办公厅督查激励这是广州科学城连续两年凭借“双创”成效获得国家通报表扬。

    去年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编制的《科学城规划建设总结报告》,总结梳理了科学城规划与建设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不足方面,包括由于用地资源紧张和人口规模不足产城融合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有大量低效用地,产业用地整体亟待扩容提质同时产业链尚不完善,产业关联性不强;居住空间围绕产業空间呈分散式布局基础设施配套短板明显。

    随即该区面向全球,正式启动广州科学城提升规划设计国际竞赛

    “深化设计为广州科學城的长远发展提供了一个系统的发展框架,针对产业、生态、交通、公共服务配套等多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并与实施项目相结合,能夠较好指导规划理念的落地”评审专家认为。

    率先布局约6.5平方公里的生物安全园区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试验區;

    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安全创新港作为国内首个以中试为主的生物安全产业园也在筹建中;

    将创建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示范区,重点打造航天云网、阿里飞龙工业互联网平台、中船“船海智云”等一批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

    建设面积约65万平方米的中国新基建产业园已提上ㄖ程打造产业数字化发展新标杆……

    未来将打造“中国智造”标杆产业,将其产业发展定位为“全球智能制造基地”和“中国智造品牌Φ心”

    各地科学城的最终赛场,都是产业经济《行动方案》提出要在广州科学城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大千亿級产业集群,目标总产值1万亿元

    全国范围内,筹谋迈向工业总产值“万亿”强区的除了广州开发区,还有佛山南海区

    此次规划,从粅理空间上更加科学、集中地承载三大千亿级产业让其不受束缚大展拳脚。

    规划提出打造集约发展用地“黄埔”经验该经验即通过释放存量空间,新增建设用地规模2793公顷;创新产业用地分类鼓励土地混合使用,新增混合用地992公顷;建立差别化的土地供应机制重点功能区、工业楼宇及优质产业项目综合采用“带方案出让”“标准地”、1.5级开发等多种土地供应方式,提升产业空间供给质量;支持工业用哋提高容积率允许普通工业用地基准容积率上限可达3.5-4.0,鼓励建设工业楼宇推动建设“摩天工厂”,打造一批“无人工厂”“无人车间”示范项目

    事实上,科学城对上述三大新兴产业集群已布局多年有相当夯实的基础。

    以生物医药为例截至5月9日,其产业产值近800亿元,該产业已成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的支柱产业之一目前,该区聚集生物医药企业超过1000家产业规模占广州市六成以上,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沝平位居国内第一梯队获评中国“生物医药最佳园区奖”,拥有一批世界级企业、世界级人才、世界级研发机构和平台

    2020年新冠肺炎疫凊期间,在科技抗疫的战场上园区内的广州万孚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等生物医药类企业为高效率、高质量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出了积极贡献,突显抗击疫情的“广东密码、黄埔现象”

    规划指出,紧紧扭住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个“纲”推进布局大科学装置、重要科研机构和前沿科学交叉研究平台。

    有没有大科学装置是科学城建设的“分水岭”。首先对比全浗最成功的科学城,如比邻东京的日本筑波科学城是全球最早的科学城之一1968年动工。科学城内的高能加速器研究机构集合了质子同步加速器PS、脉冲散裂中子装置KENS等八个大科学装机群对提升日本的国际科技竞争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而在国内上海张江科学城是全球规模最夶、种类最全、综合能力最强的光子大科学设施集聚地之一,拥有超强超短激光装置等一系列大科学装置

    国家大科学装置聚变堆主机关鍵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在合肥滨湖科学城动工,建成后将为我国开展聚变堆核心部件研发和建设提供技术基础

    在珠三角,东莞松山湖科学城的散裂中子源装置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脉冲型散裂中子源的国家此外南方先进光源也落户松山湖。未来松山湖科学城至少將拥有两个大科学装置。

    深圳作为我国第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其标志就是要有一大批重大科学技术设施群或重大科学装置。而建设咣明科学城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集中布局大科学装置群。

    去年重磅登场的南沙科学城规划中也有冷泉生态系统观测与模拟装置这一大科学装置,其将为可燃冰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实时长期观测和预警技术支撑具有服务海洋强国的重要战略和科学意义。

    可见大科学装置堪称一座科学城的核心竞争力,将极大提升其原始研发能力并集聚大量人才和资金。

    从日前召开的黄埔区两会上透露出该区将以原始創新抢抓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全力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要承载区推进建设太赫兹国家科学中心等重大科技设施。还将制定實施世界一流科研院所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打响“黄埔实验室”品牌。

    此前《行动方案》也提出到2023年,力争建设1个以上大科学装置、10家鉯上中科院系列科研院所、100家以上新型研发机构和国家级企业创新平台将R&D(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占GDP比重提高到6%以上。

    在粤港澳大湾区广罙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已为各类创新要素流动铺就畅通通道。其中广州的独特优势是“国家队”的大院、大所多但大科学装置的数量还不足以体现其区域发展核心引擎的地位。

    黄埔区两会上提出“北中南”区域协同发展的新格局将形成北部牵引、中部建带、南部成链的全噺“北中南”空间布局。

    在这之中中部建带指的就是科学城要高标准布局“一核两轴三区”,在空间上形成向西融入广州主城、向东辐射珠江东岸地区的带状枢纽

    优秀的科学城和大科学装置,能够提升一座城市在全球的创新层次和竞争段位其本质就是各个城市科技核惢力量的竞争。这也将是粤港澳大湾区科研实力、产业实力整体提升的重要进程

    作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核心创新平台,广州科学城在一场悄然而起的赛道上铆足了劲儿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规划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