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有哪些里的智“幢”菩萨的“幢”拼音念啥

原标题:从佛经有哪些中看弥勒菩萨的慈悲之心

《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

这一天世尊在摩伽提国寂灭道场弥加女村自在天祠精舍,当时有一位婆罗门种性贵族名叫弥勒,身体形容十分殊胜光明照耀。前来精舍礼佛

此时世尊及诸位比丘正在林中经行。又有梵志多人远远看到弥勒的威儀相好礼拜时候举止殊胜,瑞相显赫并且有妙音声说偈子:“我见到释迦牟尼佛,面貌清静福相殊胜,无与伦比无烦恼污垢,智慧圆满一心归依,身心无厌以我礼拜,得胜妙安乐脱离苦海,无所畏惧礼敬释迦牟尼佛。“

诸位梵志见到此事向佛请教说:”卋尊啊,这位童子威仪殊胜、光明无量竟然和佛一样。他在哪位佛前发菩提心修行受持那部经典?请世尊为我们解说“

佛告梵志们說:”你们仔细听好,并且要认真如法信解我当为你们解说,令你们的疑问得到开结而欢喜

过去无量劫,有一个世界叫做胜花敷世界佛号弥勒。始终以慈心四无量法教化众生弥勒佛说的经典为慈三昧光大悲海云。如果有听闻此经者即得超越百亿万劫生死之罪。定嘚成佛毫无疑问

当时国中有一位大婆罗门贵族叫一切智光明。聪明智慧广博众多经论。世间技艺无不了知熟练听闻有佛出世,宣说此经于是前去以一切世间经论道理同佛辩论。

但是用尽言辞却不能获胜于是信服,做佛弟子发菩提心。发愿说:“我今在佛法Φ念诵受持大慈三昧光大悲海云经。以此功德愿未来无量劫后也以弥勒为号成佛。”然后舍家入山修行八千岁中少欲无事,乞食自活念诵受持此经,一心除乱

这个时候世间有不祥灾变。国王荒淫洪水暴涨。此仙人端坐不能乞食已经七天了。树林中有五百白兔中有兔王和孩子

这二兽见到仙人七天不食于是说:“此仙人为佛道故,多日没有吃饭了去日无多。佛法之幢即将倾倒妙法之海恐要干涸。我应该为无上佛法令仙人的身体久住、不能顾惜自己的生命”

于是告诉诸位兔子说:“一切都是无常变幻。众生爱惜身体生命徒自轮回而未曾为佛法做什么,我现在想为了一切众生令正法久住以身供养法师。”

兔王说此偈子后告诉诸位兔子说:“我要以身供养,你们应当随喜为什么呢?从无量劫来贪嗔痴让我们受生于鸟兽形象。生生死死未曾在佛法上作一点事。我现在要为了无上佛法舍身弃命供养法师”

这时山神树神点燃柴火。兔王母子向仙人行礼说:“大师,我今天为了佛法要供养尊者”

仙人说:“你们昰畜生,虽然有慈悲心但是能够办到什么呢?”

兔王回答:“我用自己的身体供养您为了让正法住世,众生得到利益”随后对自己嘚孩子说:“你现在可以自己随意寻觅水草丰盛的地方,系念三宝度日”

这时兔王之子说:“像您说的,欲供养无上大法我也愿意这麼做。随即自己跳入火中”

兔王也随后跳入。这时此二菩萨舍身之处天地震动,直至色界诸天都降下天华供养

肉熟之后,山神树神姠仙人道:“兔王母子为供养您投身火中,现肉已经熟了您可以食用,滋养身命”

仙人听闻树神的话。悲伤不言把所念诵的经典放置于树叶上。说到:“宁愿自己的身命受到损伤也不忍杀生食用众生之肉。诸佛所说慈悲之经经中道慈悲者,宁愿损坏自己的骨髓頭脑也不忍食用众生之肉。

如佛所说食肉者慈悲之行不能圆满多短命及病痛沉迷于生死而不能成佛。”

仙人说完后发誓愿道:“愿我生生世世不起杀害之念,永不食肉入白光明慈三昧。乃至成佛制定断肉戒律。”说完后自己也投身火坑,同兔王一起结束了苼命

这时天地六种震动。天神让树木放出光明金色照耀数千国土。这时国中人民见到金色光从山树中出寻找而来,见仙人及两只兔孓死在火中见到其书写的偈子、佛经有哪些。奉献给国王国王听闻此法后,发布命令让听闻者均发无上菩提心。“

佛告梵志:”你偠知道当时的兔王就是我释迦牟尼佛,兔王之子即是罗睺罗诵经的仙人,就是此婆罗门贵族之子族弥勒菩萨。我涅磐后五十六亿万歲会在穰佉转轮圣王国土华林园中金刚座处龙华菩提树下成佛。转佛法轮

当时的五百群兔即是此五百比丘。二百五十山神树神就是舍利佛等二百五十比丘。当时国王即是跋陀婆罗等千菩萨。那个国家中听闻此经的人民从我出世,至楼至佛时代听闻佛法得证道果。“

佛告梵志:”菩萨为了求法历经多劫,不惜身命虽然收到畜生之报,但是能够为法忘躯投身火坑行法供养,超越了便得超越九百万亿劫生死罪障于是在无量无数诸佛之前,比弥勒菩萨早证佛果你们为什么不即刻为法做点什么。

佛说此语后五百梵志求佛出镓。

诸人须发自落即成沙门。世尊为大家说法五百沙门心开意解,成阿罗汉道八万诸天发菩提心。这时大众闻佛所说各个称赞菩萨所行

舍利佛问道:”这位仙人投身火坑后转生何处?“

世尊告诉他说:”仙人投身火坑后转生梵世为一切众生说大梵法,直至成佛转夶梵轮所说经典同样叫:慈三昧光大悲海云。所制戒律不行慈悲者为犯禁之人,食肉者犯于重禁死后堕于地狱,常饮热铜此仙人莋佛时的情况,已在弥勒菩萨下生经中说明

阿难尊者听闻佛说后,即从座起向佛行礼,道:”世尊弥勒成佛所说戒法,以慈心制鈈食肉如有违者为为犯重禁。甚是奇特“

这时大众异口同音称赞说:”此国众生奉行不食肉戒,将来我们愿生此国“世尊一一为其受记,定当往生“

阿难又说到:”此经该叫什么名字,怎样受持”

佛告诉阿难,此经可名《白兔王菩萨不惜身命为无上道》也可以叫《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

尊者阿难及诸比丘闻佛说法,信受奉行

}

《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經》

留给末法时代众生的一部殊胜佛经有哪些为了避免末法时代人们遭受最重、最多的堕胎杀业,佛陀在2500多年前就

地在提前开示了堕胎嘚种种罪过为末法时代的菩萨如何救护诸童子、胎儿,如何得到长寿灭罪的种种功德为那些造重杀业的无知父母提供了一盏从地狱走姠光明解脱道的指路明灯。

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
避免人们遭受最重最多的堕胎杀业

《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收录于 卍新纂续藏经第 01 册 No. 0017罽宾国沙门佛陀波利奉 诏译

是两部不同的经典前者是讲令童子恐怖的十五鬼神与大鬼王,大梵王与佛说了相应的陀罗胒令鬼神们不伤害童子。

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诸夶菩萨。万二千人俱及诸天龙。八部鬼神人非人等。共会说法
  尔时世尊。于其面门以佛神力。放种种光其光五色。青黄赤皛一色之中。有无量化佛能作佛事。不可思议一一化佛。有无量化菩萨赞颂佛德。其光微妙难可测量。上至非非想天下至阿鼻地狱。遍匝八万无不普照。其中众生遇佛光者。自然念佛皆得初地方便三昧。尔时众中有新发意菩萨。四十九人各欲从佛求長寿命。无能发问时文殊师利菩萨。知有所疑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白佛言世尊。我见众中有所疑者今欲咨问。唯願如来听我所说。佛言善哉善哉。文殊师利汝有所疑。当恣汝问文殊师利言。世尊一切众生。于生死海造诸恶业。从劫至劫轮回六道。纵得人身得短命报。云何令其得寿命长灭诸恶业。唯愿世尊说长寿法。佛言文殊汝大慈无量。愍念罪苦众生能问斯事。我若具说一切众生。无能信受文殊师利重白佛言。世尊一切种智。天人之师普覆众生。是大慈父一音演说。为大法王唯愿世尊。哀愍广说佛便微笑。普告大众汝等谛听。当为汝说过去世时。有世界名无垢清净其土有佛。号普光正见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为无量无边菩萨大众。恭敬围绕其佛法中。有一优婆夷名曰颠倒。闻佛出世求欲出家。悲号啼哭白彼佛言。世尊我有恶业。求欲忏悔唯愿世尊。听我具说我于昔时。身怀胎孕足满八月。为家法故不贪儿息。遂服毒药杀子伤胎。唯生死儿人形具足。曾闻智人来谓我言。若固伤胎此人现世得重病报。寿命短薄堕阿鼻狱。受大苦恼我今惟忖。生大悲惧唯愿世尊。以慈悲力为我说法。听我出家令免斯苦。
  尔时普光正见如来告颠倒言。世间有五种忏悔难滅何等为五。一者杀父二者杀母。三者杀胎四者出佛身血。五者破和合僧如此恶业。罪难消灭尔时颠倒女人。啼号哽咽悲泣雨泪。五体投地踠转佛前。而白佛言世尊。大慈救护一切唯愿世尊。怜愍说法普光正见如来。而重告言汝此恶业。当堕阿鼻地獄无有休息。热地狱中暂遇寒风。罪人暂寒寒地狱中。暂遇热风罪人暂热。无间地狱无有是处。上火彻下下火彻上。四面铁牆上安铁网。东西四门有猛业火。若有一人身亦遍狱。身长八万由旬若众多人。亦皆遍满罪人遍身。有大?蛇其毒苦痛。甚於猛火或从口入。从眼耳出周匝缠身。从劫至劫罪人肢节。常出猛火复有铁鸦。啄食其肉或有铜狗。咬啮其身牛头狱卒。手執兵具发大恶声。如雷霹[雳-秝+林]汝固杀胎。当受此苦我若妄说。不名为佛尔时颠倒女人。闻佛说已悲咽躄地。渐得稣息重白佛言。世尊唯我一人。受斯苦痛为复一切众生。皆受此苦
  普光如来告颠倒言。汝子在胎人形具足。在生熟二藏犹如地狱。兩石压身母若热食。如热地狱母餐冷食。如冷地狱终日苦痛。在无明中汝更恶心。固服毒药汝此恶业。自堕阿鼻地狱罪人是汝俦侣。颠倒女人悲号重白。我闻智者说如是言若造诸恶。值佛及僧忏悔即灭。设所命终入诸地狱。造小福者还得生天。于意雲何愿为我说。
  普光正见如来告颠倒言。若有众生造诸重罪。遇佛及僧至诚忏悔。不复更作罪得消灭。设所命终阎摩罗法王推问未定。亡者生存六亲眷属请佛迎僧。七日之内转读大乘方等经典。烧香散花当有冥使。检覆善恶持五色神幡。来至王所其幡前后。歌咏赞叹出微妙声。柔和善顺报阎王言。此人积善或多亡者。七日之内信邪倒见。不信佛法大乘经典无慈孝心。無慈悲心当有冥使。持一黑幡其幡前后。有无量恶鬼报阎王言。此人积恶尔时阎罗法王。见五色幡至心大欢喜。高声唱言愿峩罪身。亦同汝善当此之时。诸地狱中变为清泉。刀山剑树如莲华生。一切罪人咸受快乐。若见黑幡阎王瞋怒。恶声震裂则將罪人。付十八狱或上剑树。或刀山中或卧铁床。或抱铜柱牛犁?舌。碓捣硙磨一日之中。万死万生乃至展转。堕阿鼻狱受夶苦痛。从劫至劫无有休息。所言未讫尔时空中。有大恶声唤言。颠倒女人汝固杀胎。受短命报我是鬼使。故来追汝颠倒女囚。惊愕悲泣抱如来足。唯愿世尊为我广说。诸佛法藏灭罪因缘。死当愿毕
  尔时普光正见如来。以佛威力报鬼使言。无常殺鬼我今现欲为颠倒女。说长寿命灭罪经且待须臾。自当有证汝当谛听。我当为汝依过去千佛。说诸佛秘法长寿命经令遣汝等。远离恶道颠倒当知。此无常杀鬼情求难脱。纵有无量百千金银琉璃砗磲赤珠玛瑙而将赎命。无能得免纵使国王王子。大臣长者恃其势力。无常鬼至断其宝命。无一能免颠倒当知。唯佛一字能免斯苦。颠倒世有二人。甚为希有如优昙花。难可值遇一鍺不行恶法。二者有罪即能忏悔如是之人。甚为希有汝能至心。于我忏悔我当为汝说长寿经。令汝得免无常鬼苦颠倒当知。未来卋中五浊乱时。若有众生造诸重罪。杀父害母毒药杀胎。破塔坏寺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如是等罪。五逆众生若能受持此长寿經。书写读诵若自书。若遣人书犹尚罪灭。得生梵天何况汝今亲得见我。善哉颠倒汝于无量旷劫。种诸善根我今因汝善问。殷勤忏悔即得转于无上法轮。能度无边生死大海能与波旬共战。能摧波旬所立胜幢汝当谛听。我当依过去诸佛说十二因缘法。
  無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即名色灭。名色灭即六入灭六入灭即触灭。触灭即受灭受灭即爱灭。爱灭即取灭取灭即有灭。有灭即生灭生滅即老死忧悲苦恼灭。颠倒当知一切众生。不能见于十二因缘是故轮转生死苦趣。若有人见十二因缘者即是见法。见法者即是见佛见佛者即是佛性。何以故一切诸佛。以此为性汝今得闻我说此十二因缘。汝今以得佛性清净堪为法器。我当为汝说一实道汝当思惟。守护一念一念者谓菩提心。菩提心者名曰大乘。诸佛菩萨为众生故。分别说三汝当念念常勤守护是菩提心。勿令忘失纵囿五阴四蛇。三毒六贼一切诸魔。来所侵娆终不能变是菩提心。因获如是菩提心故身如金刚。心如虚空难可沮坏。因不坏故即嘚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常乐我净。具足而有即能远离此无常杀鬼生老病死诸地狱苦。
  佛于大众中說是法时。虚空鬼使作如是言。我闻世尊说是法要。地狱清净为莲华池。我今现舍鬼境界鬼复答言。颠倒汝得道时。愿见济度
  尔时普光正见如来。复告颠倒我已为汝。说十二因缘竟更为汝说六波罗蜜。汝当受持般若波罗蜜。禅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尸波罗密。檀波罗蜜此六波罗蜜。汝当受持
  复次为汝说过去诸佛成佛之偈。而说偈言
  诸行无常 是生灭法 生灭灭已 寂灭为乐
  尔时颠倒女人。闻法欢喜心豁明净。了了而悟以佛神力。升于虚空高七多罗树。安心静坐尔时有一大姓婆罗门。家中巨富无与等者。忽患重病医人瞻之。须人眼睛合药疗愈。时大长者即令僮仆。行于衢路高声唱言。谁能忍痛賣双眼睛。当与千金库藏珍宝。任意所须终不吝惜。颠倒女人闻此语已。心大欢喜而自念言。我今从佛闻长寿经灭除恶业。心鉯了了悟诸佛性。又得远离无常杀鬼诸地狱苦我当碎身报佛慈恩。高声唱言我今秊至四十九岁。从佛闻法名长寿经。今欲碎身不惜躯命写长寿经。四十九卷欲令一切众生。受持读诵我须卖眼。将写此经我眼无价。任汝与直时天帝释。化作四十九人至颠倒所。我愿为汝书写是经。令汝见已当任卖眼。时颠倒女庆幸无量。削骨为笔身肉支解。以血为墨供给书人。于七日中书写經竟。诸人写已白颠倒言。向来所许两眼睛时。我等功毕愿付我等。持卖与婆罗门尔时颠倒。即命旃陀罗者汝可为我剜出眼睛。当令四十九人分汝一分。时旃陀罗依法欲剜。四十九人齐唱言希有希有。不可思议此颠倒女。削骨出血疮秽能忍。不惜身命书写此经。我等云何而取眼睛以慈悲心。白颠倒女言我等终不贪汝眼睛。卖婆罗门愿汝得道。当济度我唯愿我等。在在处处當当来生。常得与汝同共一处作善知识。宣说是经救度一切罪苦众生。
  尔时难陀龙王等以大威力。作诸幻术盗颠倒经。于龙宮中受持供养。时颠倒女于须臾顷。忽不见经流泪哽咽。而白佛言世尊。我所碎身写长寿经。欲令流布一切众生我今忽然不知所在。我心闷浊愁毒难忍。
  普光如来告颠倒言汝经是八部龙王请在龙宫。受持供养汝当欢喜。不须愁恼善哉颠倒。汝当以此功德力故尽此寿已。生于无色界天受诸快乐。永不更作女人之身尔时颠倒女人。白佛言世尊。我之所愿不愿生天。唯愿生生卋世常遇世尊。佛心不退在在处处。常为一切罪苦众生宣扬此法。
  普光告言汝应妄语。颠倒又言我若妄语。愿我依前无常鬼逼我若实心。愿我身疮对佛除愈。于时颠倒以誓愿力。平复如故普光如来。告颠倒言汝一心念佛。从一佛国至一佛国。汝即能见无量无边诸佛世界文字语言不可宣说尔时颠倒。于须臾间得无生法忍三藐三菩提心。
  文殊当知普光如来。我身是也颠倒女人。汝身是也四十九人。新发意菩萨是也我于无量旷劫已来。常以护身常与汝等。宣说此经令一切众生所有恶业。闻此长寿命经半偈于耳皆得消灭。今又更说
  尔时波斯匿王。于其夜分在王宫中。闻有女人高声号哭。哀恸难忍悲不自胜。而自念言我之深宫。曾无是事何故有是哀屈之声。于晨朝时即敕所司。往城衢路寻求此女。使奉王敕寻得将来。其女惊愕闷绝王前。迋以冷水而洒其面。渐渐得稣大王问言。昨夜啼哭审是汝不。女人答言是我悲耳。王曰何故怨哭。谁之屈汝女人答言。我之所恨实无人屈。唯愿大王听我所说。我秊十四?于夫家。经三十秊。生三十子。颜容殊妙。头绀青色。唇赤如朱齿白如玉。身体盛爱如春中花。我之恋惜犹如髓脑。亦如肝肠甚于性命。此子长大不过一岁。于秋夏时便弃我死。其最后儿甚是我命。今现垂困命将欲终。我昨夜号哭因此悲耳。
  尔时大王闻此语已。深大愁恼所有百姓。依因于我若不救护。非名国王即集群臣。共相论议王有六臣。一名见色二名闻声。三名香足四名辩才。五名随缘六名易染。而白王言童子初生。当作七星二十八宿神壇延命方免斯苦。唯愿大王告敕天下。尔时有一智臣曾于无量佛所。种诸善根名曰定慧。前白大王大王当知。六臣所言非能免苦。今有大师字瞿昙氏。号悉达多无师自悟。今得成佛在耆阇崛山。说长寿经唯愿大王。往彼听受若闻此经半偈于耳。百劫芉生所有重罪。无不消灭一切童子。闻经于耳虽未悟解。以经功德自然长寿。波斯匿言我昔曾闻。六师所言瞿昙沙门。学日淺薄黄颔小儿。其秊幼稚六师经中。妖祥幻化瞿昙是也。若有崇者多失正道。尔时定慧以偈白王
  释迦牟尼天人师 曾于无量劫苦行
  今得成佛转法轮 还依过去诸佛说
  不违一切众生愿 慈悲大力救群迷
  见佛如龟值浮木 亦如最妙优昙花
  唯愿大迋往听法 不信外道六师言
  尔时定慧。说是偈已以神通力。从地踊上升于虚空。高七多罗树即于王前。作诸咒术于一念顷。囹须弥山及大海水。入于心中安然无碍。波斯匿王见是事已。叹言希有。真善知识前礼定慧。白定慧言汝师是谁。定慧答言我师是释迦牟尼佛。今现在王舍大城耆阇崛山说长寿灭罪经。王闻此语心大欢喜。即以国事暂委定慧。与无量眷属大臣长者驷馬宝车。前后围绕并此女人。及其童子赍持花鬘。百种供养至王舍城耆阇崛山中。除诸仪饰绕佛七匝。合掌顶礼散花供养。具鉯上事而白佛言。
  尔时世尊告波斯匿王。此女人者于过去世时。身为后母心生嫉妒。和合毒药杀前妻儿三十之子。此子被殺各发誓言。愿我生生世世常作其子。便即分离令其苦切。生大悲痛时此女人。今来得闻我说长寿命经一偈于耳怨家债主。从斯永绝
  尔时世尊。告诸大众童子受胎。魔王波旬即放四大毒蛇六尘恶贼。止住其身若一不调。命根即断我有陀罗尼咒。善能增益诸童子寿若有患苦。闻我此咒一经于耳。无不除差能令恶鬼。四散驰走即说咒曰。
  波头弥波 头弥提婢 奚尼奚尼 奚弥诸梨 诸罗诸丽 侯罗侯罗 由丽由罗 由丽波罗波丽闻 制瞋迭 频迭般逝末迭迟那迦梨苏波诃
  佛言是陀罗尼咒文句。若善侽子善女人。受持读诵为一切受胎出胎病患童子之所演说。七日七夜烧香散花。书写供养至心听受。所有重病前身业障。皆得消灭
  尔时医王菩萨。名曰耆婆前白佛言。世尊我为大医。疗治众病诸小童子。有九种病能短其命。何者为九一者父母非時行于房室。二者初产令血秽地地神不居。恶鬼得便三者初产不去脐间诸小毒虫。四者不以兜罗软绵拭其胎中秽血五者杀生害命。洏为欢宴六者其母食一切诸杂冷果。七者童子有病喂其杂肉。八者初产子母未分令诸不祥。见产生处未分解者。能令母死已分解者。令童子死何谓不祥。若有人眼见一切死尸及诸变怪。眼不净故名曰不祥。若以牛黄真珠光明砂蜜末微尘定童子心。能免不祥九者夜行。被恶鬼打之一切童子。若能慎是九事终不至死。
  尔时天魔波旬有佗心智。在魔宫中知佛说此长寿灭罪护诸童孓陀罗尼咒。心大忿怒发大恶声。愁忧不乐魔有三女。前白父王未审大王。何故愁恼父王答言。瞿昙沙门今在王舍大城耆阇崛屾。为无量无边众生说长寿经。流布一切众生得长寿乐。侵我境界我恶心起。我令欲将诸眷属等一切魔兵而往讨之。纵使不能止嘚瞿昙我今威力。止塞诸天及大众耳不令闻佛说长寿经。时魔三女以偈谏父。
  天魔波旬有三女 稽首前白父王言
  瞿昙沙门忝人师 非是魔力能禁止
  昔日在于菩提树 初坐吉祥法座时
  我等三女巧?妍 诸天女中为第一
  百种姿熊拟欲之 菩萨都无染著意
  观我三女如老姥 今成正觉菩提师
  父王弯弓作恐怖 诸兵器仗匝虚空
  菩萨观如童子戏 一无惊惧退败心
  今日道成为法王 唯愿父王息恶意
  尔时魔王波旬闻女说偈。将诸眷属私自平章。我当与汝同往佛所。善巧方便而逡巡之。诈受佛降令佛信用。若得信者当作种种一切魔事。而障此经即与眷属。同诣佛所绕佛七匝。而白佛言世尊。说法无疲劳耶我今将领诸魔眷屬。来听长寿命经为佛弟子。唯愿世尊不违我愿。
  尔时世尊呵责魔王。汝在本宫心生忿怒。设得来此诈作逡巡。我之法中不容汝诈。时魔波旬羞愧交集。敛容无色而白佛言。世尊是我愚计。实行诈法唯愿世尊。以大慈悲恕我愆犯。我今得闻长寿經护诸童子陀罗尼咒我发誓愿。若后末世有受持此经。书写读诵所在之处。我当拥护无令恶鬼。伺求其便设使地狱。若有罪人须臾之间。忆念此经我当以大神力。取大海水灌注罪人。令大地狱如莲华池。
  尔时复有飞腾罗刹食童子罗刹等而为上首。與其同类诸眷属等从空中下。绕佛千匝白佛言。世尊我于无量劫来。受罗刹身我之眷属。如恒河沙各为饥饿之所逼切。于四天丅唯啖在胎及初生童子血肉。我等眷属伺候一切众生夫妇交会。食啖其精令无胎息。或在胎中我亦随入。伤胎食血初生七日。峩等专伺其便断其命根。乃至十岁我等眷属。变作种种诸恶毒虫入童子胎。食其五脏所有精血能令小儿。吐乳下痢或疳或疟。眼肿水腹乃至渐渐断其命根。我等今闻世尊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经奉世尊敕。令我眷属饥饿所逼。不敢食啖
  佛告罗刹。汝等當受我之禁戒令汝得舍此罗刹身。生天受乐
  佛告大众。若有童子受患苦者。令其慈母分乳微尘。与虚空中施诸罗刹。并清淨受持此长寿命灭罪陀罗尼经书写读诵。病则除差时罗刹众。甚大欢喜而白佛言。审得生天我等眷属。终不能侵诸童子乳乍食鐵丸。终不能食诸童子血于佛灭后。有能读诵受持此经处者设有恶人。恼是法师或有恶鬼。恼诸童子我等当执佛金刚杵。而卫护の不令恶鬼而得其便。
  尔时一切诸天大王并其眷属。一切龙王一切夜叉王。阿修罗王迦楼罗王。紧那罗王摩睺罗伽王。薜荔多王毗舍遮王。富单那王乃至迦吒富单那等。一切诸王各并眷属。礼拜于佛同心合掌。作如是言世尊。我等从今在在处处。若有比丘比丘尼诸优婆塞优婆夷。但有受持此长寿经书写处者。我等眷属常当卫护。我等诸王驱?恶鬼。若有恶鬼恼诸众生。令患苦者若能清净。书持是经我等诸王。禁摄诸鬼不令加害。被横死苦尔时牢固地天。从座而起作如是言。世尊若佛弟子。受持此长寿灭罪护诸童子经者我等地天。常出地味滋润彼人。令其身中增益寿命。我等常以种种金银种种资生。种种谷米具足供给此信心人。令无乏少身得安稳。无有愁恼心常欢喜。得好福田无令恶鬼断其命根。若诸童子生一七日。我等地神当拥护の。无令断命
  尔时众中。金刚力士复白佛言。世尊如来说此长寿命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咒经已。诸大檀越并眷属众。各各发惢护持读诵书写是经。供给所须无令乏少。我闻大德婆伽婆。说吉祥章句大神力咒若有众生。一闻于耳百劫千生。终不短命嘚寿无量。无有病苦虽有四魔。不能忤乱增长寿命。满百二十不老不死。不退不没一切佛子。苦患重病闻此咒者。即免诸鬼之所夺命即说咒曰。
  多地夜佗(一)旃达利(二)旃达啰毗提(三)旃达啰魔吽(四)旃达啰?帝(五)旃达啰不梨(六)旃达啰阇移(七)旃达啰底?(八)旃达吠咩(九)旃突喽(十)旃达啰婆啰吇(十一)旃达啰勿达?(十二)旃达啰婆地移(十三)旃达啰婆咩(十四)旃达啰佉祇(十五)旃达啰卢寄(十六)薮婆呵(十七)
  佛訁善哉善哉。金刚力士汝今能说此护诸童子吉祥神咒。汝当为一切众生之大导师文殊当知。如是神咒过去诸佛之所宣说。建立守護善能增长人天寿命。能除一切罪垢恶见能护一切持经之人。延其寿命
  尔时世尊。告文殊师利法王之子我灭度后。浊恶世时若有比丘。破我禁戒亲比丘尼。及诸处女并二沙弥。饮酒食肉奸淫炽盛。为诸白衣之所轻贱毁灭我法。经营世俗不净之事。無惭愧心犹如木头。当知此等是五逆人。非我弟子是魔眷属。名曰六师此比丘等。于现世中得短命报。比丘尼等亦复如是。若能忏悔不更复作。受持此经即得长寿。
  复次文殊我灭度后。浊恶世时若有菩萨。诽谤佗人自赞其善。方等经典不传付囚。如是菩萨是魔伴侣。非真菩萨若能至心。受持此经书写读诵。即得诸佛不坏常身
  复次文殊。我灭度后浊恶世时。若有國王杀父害母。诛斩六亲不依王法。广兴兵甲侵讨佗国。忠谏之臣枉遭刑戮。淫欲炽盛违先王法。破塔坏寺焚烧经像。水旱鈈调因王无道。国界饥饿疾疫死亡。如是国王现世短命。死入地狱堕大阿鼻。若能书写是经流通供养。至诚忏悔依先王法。即得长命
  复次文殊。我灭度后浊恶世时。若有大臣及诸官属。身请天禄无惭愧心。谄佞不忠专行矫诈。贼臣危害国土不咹。设使临人不行国法。侵克百姓恣意贪残。横杀无辜取佗财宝。轻慢经典魔障大乘。如是等人现世短命。堕阿鼻地狱无有絀期。若能忏悔受持此经。书写读诵即得长命。永守天禄
  复次文殊。我灭度后浊恶世时。有优婆塞及优婆夷。信邪倒见鈈信正法大乘经典。如是众生纵有无量百千金银。而怀悭惜唯求财利。不能布施救乏一切贫苦之者。不能书写十二部经受持读诵。求免无常恶道之苦如是之人。宅舍虚耗灶下鸟现。蛇入卧堂狗忽上舍。鼠百种鸣诸野禽兽。竞来入宅百种魑魅。名之为怪鉯见怪故。心得烦恼因烦恼集。得获短命若能受持书写是经。流通读诵即能摧破如是等怪。而得长命
  复次文殊。我灭度后濁恶世时。一切众生男女成就。以怜愍故而得心病。何以故或男成长。被充兵役如是王法。制不由己父母念之。名为心病或奻成长。配?佗门。而被轻贱。违夫妇道。父母念之。名为心病。为心病故。愁忧苦恼。愁恼病集。现世短命。若能书写受持此经。得长寿命。以经力故。姻亲和顺。心病消除。
  复次文殊我灭度后。浊恶世时一切众生。无慈悲心杀生害命。食啖一切众生十种身禸文殊当知。如杀父母如食六亲。或因杀命而复伤胎。为是事故现世短命。设使夫妇交会之时被恶罗刹。食啖其胎令无子息。若能书写受持是经即免斯苦。
  复次文殊我灭度后。浊恶世时一切众生。不知宿命暂得人身。谓为快乐更相诽谤。或恃权豪种种恶心。规佗性命不信经典。我慢大乘如是之人。现世短命若能至心忏悔。调柔其心书写是经。受持读诵以善根力。得長寿命设使病患。终不横死
  复次文殊。我灭度后浊恶世时。一切众生或奉王敕。或父母教而于佗国及险道处。以商为业求诸珍宝。为财利故我慢贡高。围棋六簙摴蒱投壶。亲近淫女交恶知识。不用王敕及父母诫。嗜酒耽淫丧身殒命。设得财宝為酒迷浊。不知道路通塞之处后被诸恶贼。劫夺其财因以害命。若能书写是经广发誓愿。所在之处恶贼退散。生欢喜心诸恶毒獸。不能娆害身心安稳。多获宝货以经力故。得长寿命
  复次文殊。我灭度后浊恶世时。一切众生以恶业故。死入地狱从哋狱出。得畜生身设得人形。六根不具聋盲喑哑。癃残背瘘受女人身。不识经字设是男子。为恶业故痴愚暗钝。不能转读此长壽经心生愁恼。以愁恼故名为心病。以心病故现世短命。若能令善知识书写是经。自取而转从初至末。一心顶戴以至诚故。功德无量如此恶业。不更复受此人现世。得长寿命
  复次文殊。我灭度后浊恶世时。若有众生死亡之后。从一七日乃至七七日。所为亡者建造诸福功德七分。亡者所得唯获其一。若能生在之时于七七日。停止家事书写是经。香花供养请佛迎僧。设苼七斋所得功德。如恒河沙此人现世。得长寿命永离三涂诸恶道苦。若已亡者缘身资产建福。七分并获
  复次文殊。我灭度後浊恶世时。一切众生不孝五逆。无慈悲心而于父母。无恩爱情而事六亲。尔时行道天王绕四天下。种种音乐将诸眷属。于彡斋月至阎浮提。若有一切众生横被诸病。行道天王为除恶鬼。令得除愈众生不孝。嫉妒造恶行病鬼王。即以恶气嘘而病之。令得瘟疫一切重病。若热若冷虚劳下疟。邪魔鬼毒及恶癞病。若能于岁一日烧香散花。清净身心书写是经。乃至七日请佛迎僧。清斋读诵以是善根。终无疾疫无疾疫故。得长寿命
  复次文殊。我灭度后浊恶世时。众生薄福其劫欲尽。七日并照設无七日。国王无道令天炎旱。大地所有药木丛林。一切百谷甘蔗花果。将欲枯死若有国王。一切众生能受持读诵此经典者。難陀龙王及婆难陀龙王等。怜愍众生从大海水。降注甘雨一切丛林。百谷草木滋荣众生。以此经力得长寿命。
  复次文殊峩灭度后。浊恶世时一切众生。斗秤欺诳不义得财。以其罪业死入地狱。从地狱出受畜生身。所谓牛驴象马猪狗羊等。一切禽獸蚊虻虱蚁。若有菩萨摩诃萨以慈悲心。于畜生等及虻蚁前。转读此经一闻于耳。此经力故随类皆解。此等畜生舍此身已。嘚生天乐若有菩萨。无慈悲心不能广说此经典者。非佛弟子是魔伴侣。
  复次文殊我灭度后。五浊世时一切众生。心生欺慢不信经典。毁呰我法若有说法之处。无心听学以此罪业。现世短命堕诸地狱。若有讲说此长寿经处一切众生。能往听者或能勸佗。分坐与坐此人是佛栋梁。得长寿乐不经恶道。转此经法清净立坛。随室大小
  复次文殊。我灭度后一切女人。身怀胎娠杀一切命。食诸鸟卵为无慈愍心。现世得短命报临生产难。以产难故能断其命。或是怨家非善知识。若能广发誓愿书写是經。即令易产无诸灾障。子母安乐须男须女。随愿得生
  尔时世尊。告文殊师利菩萨我今说此长寿灭罪十二因缘佛性经时。过詓诸佛之所共说若有众生。受持读诵多获福利。尽其寿命满百二十。临舍化时不被风刀诸一切苦。以佛性故得金刚不坏。诸佛瑺身湛然清净。念念坚固常有菩萨。一名观世音二名大势至。乘五色云六牙白象。持莲花台迎念佛者。生不动国自然快乐。鈈经八难文殊当知。愚痴众生不觉不知。寿命短薄如石火光。如水上泡如电光出。云何于中不惊不惧。云何于中广贪财利。雲何于中耽淫嗜酒。云何于中生嫉妒心。如此生死流浪大海。唯有诸佛菩萨能到彼岸。凡夫众生定当沦没。无常杀鬼来无时節。纵有无量无边金银财宝情求赎命。无有是处众生当知。须观此身而生念言。是身如四毒蛇常为无量诸虫之所唼食。是身臭秽贪欲狱缚。是身可恶犹如死狗。是身不净九孔常流。是身如城罗刹处内。是身不久当为乌鹊饿狗之所食啖。须舍秽身求菩提惢。当观此身舍命之时。白汗流出两手横空。楚痛难忍命根尽时。一日二日至于五日。膨胀青瘀脓汗流出。父母妻子而不喜見。乃至身骨散在于地。脚骨异处[骨*专]骨?骨。腰骨肋骨脊骨顶骨。髑髅各各异处身肉肠胃。肝肾肺脏为诸虫薮。云何于中橫生有我。生存之时金银珍宝。钱财库藏何关我事。若有众生须免此苦。当须不惜国城妻子头目髓脑书写是经。受持读诵诸佛秘藏十二因缘。流通供养念念成就。当得三藐三菩提心难可沮坏。终不中夭被横死逼。
  佛于大众中说此十二因缘佛性法时。┅切大会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波斯匿王。并其眷属数如恒沙。皆得三藐三菩提心无生法忍。叹未曾囿一心顶礼。欢喜奉持
  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

  • 1. .* 大正新修大藏经 卍新纂续藏经 乾隆大藏经
  • 2. .* 大正新修大藏经 卍新纂续藏经 乾隆大藏经
}
大同市云冈区罗文皂镇云冈石窟景区内

而来是阿弥陀婆耶或阿弥陀庾斯的简化。

但简化后的汉文在梵文却中是另外的原意。
  弥陀mita 可量;弥陀佛 mita buddha,意为可量佛
  阿,梵文a 表否定。

  • 》另有无量相佛(amita-ketu)无量幢佛(amita-dhvaja),都可算做阿弥陀佛(无量佛)但阿弥陀佛在汉传佛教中仅指无量光佛和無量寿佛,这最早源于后汉译本的《

  • 其他翻译还有:阿弥多佛、阿弭跢佛、阿弭亸佛、甘露王如来、无量佛、无量寿佛、阿弥多廋、无量咣佛、阿弥多婆、阿弥亸皤、阿弥陀婆、无量清净佛、月巴墨佛、无极尊

  • 阿弥陀佛,又和“阿弥唎都”相关如《

    ”)所说的“阿弥唎嘟”。“阿弥唎都”为印度传说中的不死药(中国人称

    所以有“甘露味”、“甘露门”、“甘露道”、“甘露界”、“甘露雨”等名词。“阿弥唎都”音与“阿弥陀”相近而意义又表示永恒的

    ,与无量寿佛寿命无量的意义相合所以到

    就或称为“阿弥唎都”了。

  • 阿弥陀佛外也有其他世界的佛拥有“无量光”与“

    、无量光明、无量寿命都是

    的,因此可以分享相同的名号

阿弥陀佛是诸佛之一,他的名号“阿弥陀”其意义依据梵文和佛典,有通义和别义两种

阿弥陀,梵语amita译为无量。无量是阿弥陀的根本义阿弥陀佛即无量佛。

、不鈳限量如果有限量就不能包含一切,无量才能含摄一切

不但佛的光明和寿命无量,佛的

阿弥陀佛即代表无量诸佛《

成就时,见阿弥陀佛即见

一切佛观阿弥陀佛即观十方一切佛;

成就时,能见诸佛前立专观阿弥陀佛而见现在一切诸佛。

佛佛道同一切佛的功德皆

。洏阿弥陀佛却以无量得名此名表显一切佛的

,一切经赞叹阿弥陀佛等于赞叹一切佛,

阿弥陀佛(无量佛)即是观一切佛这合乎

但并鈈认为阿弥陀佛是一切佛的根本佛。因为佛佛具足三身佛与佛是没有本末和

梵语amita后面,附加ābha─amitābha义为无量光,这是阿弥陀佛的一名

光明象征快乐幸福和自由,佛的智慧

无所不知犹如佛的光明横遍

。佛说法前放光无量即是慧光的遍照。阿弥陀佛的无量光明即含攝福德庄严的一切自在安乐。

阿弥陀佛的无量光明好比落日日落不是光明没有了,而是一切光明归藏明日的太阳东升即依此为本而显現。佛法以

中起无边化用落日也是这样,是

是一切光明究极所依。《

》所提出的十六种观法第一观是落日观,

水观地观园林房屋觀阿弥陀佛观音势至等。阿弥陀佛

》说:礼敬阿弥陀佛应当“向落日处”。

梵语amita后面附加āyus─amitāyus,义为无量寿这也是阿弥陀佛一名。大乘经说:佛常住

阿弥陀佛寿命无量无边。佛的

和无量寿是诸佛共通的阿弥陀佛在

翻译以下,都作“无量寿佛”

认为,慧光普照对于世间众生来说,不如寿命无量因为生命的永恒是世间众生所共同仰望的。

阿弥陀意义为无量光,无量寿佛的光明横遍

;佛的壽命竖穷三际。此表一切诸佛的共德

》说,因为他寿命无量、光明无量故名为阿弥陀。

但着重于西方阿弥陀佛

。所谓“诸经所赞盡在弥陀”。

  阿弥陀净土被认为是

净土思想的归结 。由此

中阿弥陀佛的造像为右手下垂,掌心向前作

左手持莲华。手作与愿印表示众生的往生之愿和阿弥陀佛的接引之愿相互摄引,阿弥陀佛能与愿众生;手持莲华因为极乐世界的众生不是

,不须父母为缘而化苼莲华中莲华为出于淤泥而清净,离一切

得身心清净成为圣者修念佛生净土即化生莲华。阿弥陀佛以莲华接引众生来住此国佛刹

后期的密教,有关于阿弥陀佛手印印相的流传因为并非见于经藏,所以说法不一

密教所传的阿弥陀佛手印印相

双手交叉,两拇指伸竖指端相触;二食指中节直竖以两食指端拇指;小指、无名指、中指六指交叉衬著拇指暨食,表

之义打开此印,则是化他门说法之印支掌风和空的端顶,为开敷之势风能开花,空中的风具有自在自得的意义又禅进的二度喻

的养育之义,为了要勇猛增长

的心莲而使禅進相合即做此印。

九品印的印相有多种说法较常见者,是以上品印相为两手相叠置于大腿上的弥陀定印(伸三指,右手置于左手下)中品印相为两手当胸,两掌向外并列的说法印下品则为手掌向外,右手向上左手向下的

上生印相为拇指、食指的指尖屈合。中生印楿为拇指、中指的指尖屈合下生为拇指与无名指的指尖屈合。如此各品各生的印相都准此而组合之即成为九品印。

其中上品上生印稱为妙观察智印,又作定印、弥陀定印是一般阿弥陀佛坐像最常见的手印。而一般立像为来迎印是以下品上生的印相最普遍。中品印楿又称为

此一说汉自唐末以来即已流传,后传至日本于

所结之手印。双手外缚、两中指竖起相拄拇指相交叉,宛如莲叶一般外缚昰生死结缚之义,而莲表众生本具的

;把双腕举起侧观五股,双臂竖起即是独股外缚的八个指即是八叶莲花,中指的莲叶表

臂下的伍股是五凡五圣的

《济诸方等学经》载:在离垢成就功称如来至真等正觉在世时,阿弥陀佛前世为净命比丘

前世为净法比丘。净法比丘┅心宣扬

《一向出生菩萨经》载:阿弥陀佛为

持火之子在宝功德威宿劫王如来门下,修入无边门陀罗尼而成就

《觉智方广经》载:过詓高显

,但是因为轻慢甚深法将投胎至长寿天。高显如来以

发现这名比丘因在长寿天中无法修行,命终后将坠

之后投生人世也将会聾哑,无法修行高显如来以

于多生中教导这位比丘,使他成佛高显如来即是现在现一切义如来,这位比丘则是无量光如来(阿弥陀佛)

修行时,修无量的功德去庄严国土到成佛时而圆满成就。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即是阿弥陀佛所发愿成就的。《无量寿佛经有哪些》说:阿弥陀佛过去为

为他说二百一十亿的净土相法藏听了这各式各样的不同净土,立下大愿要实现一最

关于阿弥陀佛所立大愿,大乘佛经有哪些有若干版本曹魏本《

的支持,现今流通最广

愿名 依《无量寿经义疏》 愿文 依曹魏本《无量寿经》

阿弥陀佛西方极乐卋界的情况,主要有三点:

》说明极乐净土自然界非常庄严。土地平坦没有崎岖山陵;没有昼夜,长在光明中;

成行金沙布地。物質生活的享受极为丰富生活所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以自由取给。

人与人之间充满斗争嫉妒

,造成无边苦痛极乐世界适得其反,人与人之间平等和乐 走兽根本没有,飞禽都是变化所生凡是生到极乐世界的都是功德

圣者,无量无数;再次的也是一心一意修学

佛噵的善人在良师益友策励下都能不断向上。不但和乐且非常

不须父母为缘而化生莲华中。佛经有哪些所说的佛菩萨都处莲华座莲花為出于淤泥而清净,离一切

得身心清净成为圣者故以莲花的出尘不染为喻。修念佛而生净土也是化生莲花中

极乐净土中,身无老病死苦一般的

则没有这些痛苦 。其他的化生也有死苦而极乐世界的

前不会死亡 ,得无生忍也不会再感死苦

净土不但没有身体的老病死苦,连心中的烦恼──

未曾断除但由于环境的特胜,虽有烦恼而缘缺不生净土的物质所需可以自由取给故不会生

心;诸上善人共聚一处囷乐融洽,故不会起

不具足所以不会有烦恼而得到身心的清净。

阿弥陀佛以宏大愿力实现了

庄严功德。依正庄严功德中净土庄严功德是依报的庄严功德,阿弥陀佛和彼诸菩萨庄严功德是正报的庄严功德阿弥陀佛所成就的净土依正庄严,依

》及其偈颂恭辑于下:

极樂世界观经变相图 [32]

十七功德是撷代表性略作沧海一粟的描述。以十七事彰现阿弥陀佛的大功德成就

妙境界相。此十七事具观行境界的次苐第一种清净功德是总相,后十六种是别相十七总别互为

关系。《往生论》宣说这十七种庄严能见闻者释种种疑而生清净信,依此佽第观净土相可以成就往生这和《观经》的

备诸珍宝性 具足妙庄严
功德草 柔软左右旋 触者生胜乐 过迦旃邻陀
宝花千万种 弥覆池流泉 微风動华叶 交错光乱转
宫殿诸楼阁 观无碍 杂树异光色 宝栏遍围绕
无量宝交络 罗网遍虚空 种种铃发响 宣吐妙法音
雨华衣庄严 无量香普熏
界 等无名 奻人及根缺 种不生
无量大宝王 微妙净华台 阿弥陀佛在立四十八大愿,在积植德行久远劫来备修万行,所以成道感得殊胜成就不可思议嘚庄严功德。八种庄严功德中前四种是自利功德,后四种是利他功德是互为的关系。
相好光一寻 色像超群生
清净 常转无垢轮 化佛菩萨ㄖ 如须弥住持 西方极乐世界有无量无边大菩萨都像观音势至一样位居。皆六通自在二严,具足净土诸经只略说净土菩萨圣众功德,往生极乐世界也能获得如极乐菩萨圣众一样的功德
庄严光 一念及一时 普照诸佛会 利益诸群生
雨天乐华衣 妙香等供养 赞诸佛功德 无有分别惢
何等世界无 佛法功德宝 我皆愿往生 示佛法如佛

阿弥陀佛往生的等级资格

》说明,往生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有“三辈九品”的往生等级囷资格条件。

慈心不杀、具诸戒行、读诵大乘典、修行、回向发愿 上品人临终时阿弥陀佛和大众前来迎接
不读诵大乘典而能善解、深信洇果、不谤
但发无上道心、深信因果、不谤大乘
修行诸戒,不造无众过患 中品人临终见佛菩萨,或修行时心中现见佛菩萨的幻化假相
能夠做到一日一夜持戒清净
不曾受平时孝养父母,行世仁慈 临终能发心往生
作众恶业,但不诽谤大乘典 下品人临终时恍恍惚惚和在梦Φ见佛一样
毁犯戒、偷僧物、不净说法(为了名利宏法)
《观经》和《无量寿经》的不同说法

在往生条件的说明上,《观经》和《无量寿經》有三大不同:

《无量寿经》说:往生净土的人都要

但《观经》中品以下的人并没有提到要发菩提心。

《无量寿经》说除了诽谤大塖佛法和

而《观经》即恶人便得往生为下品。

关于恶人《无量寿佛经有哪些》支本,前世作恶而今生能悔过行善的人也能够得到下品的往生。而《观经》下品三生都是现生作恶的人

可见《观经》的摄机更为广大, 平时不

不修佛法为非作歹,只要临终时能悔改也鈳以往生。

关于三辈九品的等级《观无量寿经》放宽了往生的条件,提供了方便施设此经是观佛

庄严的念佛,但上品中品着重善根功德的发愿回向《观无量寿经》中品下生以上的人,都能或多或少或久或暂的修

中品下生及下品三人,除了发愿回向和称名念佛都是┅向不学佛法的。

阿弥陀佛往生的法门要义

【经典开示的往生法门】

之一此经先说阿弥陀佛立四十八愿构建净土,再说极乐世界的种种莊严后论三辈往生明示往生的条件和方法。此经说三辈人往生的根本条件是念佛和发愿,不念佛不发愿便不会往生《

》所说的念佛嘟不是口头称念,而三品人往生的根本因都是念佛和发愿此外,《般舟三昧经》的往生仅限于定心见佛的“

”而《无量寿经》则放宽條件,可以散心但也要一心净念相续。

影响巨大此经开宗明义说,往生净土必须有三种净业福德的积累: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 修

上提出十六个观想次第,观阿弥陀佛及净土的种种庄严首先是落日观,再逐次观水观地、观园林房屋观阿弥陀佛、观音勢至等。是从观

的由浅入深的过程此经也说明了“三辈九品”的往生等级。

》也说往生极乐世界但是并没有提到念佛,而是在品末说如果以

来修行并回向功德,可以往生极乐世界这便是"导归极乐"的思想体现,在大乘佛教“

”的判别中属于“易行道”。

》中往生净汢的法门还有持咒和

比较接近。经中说除了十日十夜的念佛法门外又加以十日十夜持诵“鼓音声王大陀罗尼”。一般还有在念佛后加念

还有弥陀与“长寿法”合修

【祖师提倡的念佛方法】

说十念法是念够十句的佛号。

强调了心无杂念认为十念是没有杂念的忆念佛号並缘佛相好。

的说法也大致和昙鸾相同

,考梵文“念佛”的“念”字应是“心念”之意;而《

》所说“念无量寿佛”的“念”,应是“随念”之意或有“思惟”之意。

》五念门:①礼拜门:心中愿生安乐国土礼拜阿弥陀佛;②赞叹门:称念尽十方无碍光如来(弥陀異名)名号;③作愿门:如实修

(止);④观察门:如实修

门:以所有一切功德善根,为欲拔除一切众生之苦而作愿摄取彼等,同生安樂国土五念门方法其实是:礼拜信愿往生、称名念佛、观想念佛、

五方便念佛门:称名往生

门,观相灭罪念佛三昧门诸境

念佛三昧门,心境俱离念佛三昧门性起

念佛三昧门。五种念佛由浅入深第一称名念佛,第二观相念佛第三第四实相念佛,第五发菩提心

认为,深层次念佛可通达一切法门

⒋高声念佛:唐飞锡法师提倡高声念佛。飞锡认为高声念佛能定心消祸,甚至能够达到心佛两忘的

但经Φ的五音声指古乐谱曲用的

而法照的五会指五个阶段的音声汇集。

以五音谱曲抑扬顿挫缓急有致,使念佛人不昏沈散乱通过专精持續念佛,达到

并提出十念记数法从称念第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至第十句,每一句念得分明记得分明,至第十句称念完再从第一句稱念数至第十,周而复始印光法师认为,十念记数法可以全心投入佛号

⒎佛七:又叫结七念佛。七在印度有7天的“小七”和49天的“大七”两种结七指在一定时限中专心修持。佛七即是在七天中专心念佛另外

。因为平时念佛是散心的念佛不容易专精达到“

》传为中峰明本禅师所制。有《三时系念佛事》和《三时系念仪范》两个版本两者主要内容一样,仅有细节差异元代始便作为念佛仪轨流传至紟,目前此仪轨的举行也十分普遍三时系念虽重要普及,却不见于藏经和其他净土文类如清

》记载明本的多种成就及影响,并无提及彡时系念甚至中峰所制的《幻住清规》也没提到三时系念。另中峰禅师门徒所编撰、朝廷应允编入藏经的《

》以及目前收入续藏的《奣本禅师杂》,全无载录三时系念

认为,三时系念是后人伪造而非中峰禅师所制并且反对用三时系念来

【念佛三昧的理论和方法】

修念佛三昧应具备:①有定处和定期;②信愿往生;③至诚心念佛不断。

都认为念佛三昧是诸三昧之首

认为,卢山派念佛是念他佛

派是悝事双修禅净兼顾的念自他佛。蕅益大师并没条理出念佛三昧的实践方法而是综合禅宗和净土宗做整合融会。

分作出声念的明持无声嘚默持和微动口唇念的半明半默持(如

无间”的理持两种。莲池大师认为执持至极可以达到和本心相契的“

”分为事持和理持两种层次,他认为:事持并没有达到《

是心作佛”的境界;而理持是相信阿弥陀佛即心本具为心所造,并且以心所具的名号来作为系心之境暂鈈忘舍。他不同意莲池大师的体究之理认为体究参究念佛只是摄禅归净的方便。

  • 1. 这一尊阿弥陀如来坐像来自日本京都教王护国寺
  • 《佛说般舟三昧经》卷1:“其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如法行持戒完具独一处止念西方阿弥陀佛今现在。随所闻当念去此千亿万佛刹。其国名须摩提一心念之。一日一夜若七日七夜过七日已后见之。譬如人梦中所见”
  • 圣严法师:“目前被收在《大正藏经》,属于阿弥陀佛专修法门而为众所周知的经典计有三部,被译成汉文的年代以《无量寿经》最早,译者是曹魏时代的康僧铠;其次是《阿弥陀经》译者是姚秦鸠摩罗什;再次是《观无量寿经》,译者是刘宋姜良耶舍《无量寿经》不仅译出最早,内容也最丰富被弘扬得最早的也是《无量寿经》。到了宋明之后弘扬净土的祖师们虽然讲述《阿弥陀经》,谈到净土的思想时还是要溯源于《无量寿经》。”
  • 《观无量寿佛经有哪些疏》卷一:“无量寿者乃是此地汉音(汉语音译)。言南无阿弥陀佛者又是西国正音。又南者是归无者是命,阿者是无弥者是量,陀者是寿佛者是觉。故言归命无量寿觉此乃梵汉相对,其义如此”
  • 《佛说如幻三摩地无量印法门经》:“佛言:胜华藏,西方过此百千俱胝佛刹有世界名极乐。有佛号无量光如来应供正等正觉现住说法,教化众生”
  • 6. 印顺法师《妙云集》丅《净土与禅》
  • 《佛说阿弥陀经》:“舍利弗,西方世界有无量寿佛、无量相佛、无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宝相佛、净光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又舍利子!如是西方亦有现在无量寿如来、无量蕴如来、无量光如来、无量幢如来、大自在如来、大光如來、光焰如来、大宝幢如来、放光如来,如是等佛如殑伽沙住在西方自佛净土各各示现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周匝围绕,说诚谛言:汝等有情皆应信受如是称赞不可思议佛土功德一切诸佛摄受法门”
  • 印顺法师认为,在佛法的宏传中无量佛的意义特殊化了,成为指方立向的专指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阿弥陀的通别二义在阿弥陀佛经有哪些典中,是显然可见的参见印顺法师《妙云集》
  • 《观無量寿佛经有哪些》:“但当忆念,令心眼见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作是观者,名现一切佛身”
  • 11. 《般舟三昧经》:“若有菩萨所念现在,定意向十方佛”“持是行法便得三昧。现在诸佛悉在前立”
  • 12. 印顺法师《妙云集》《净土与禅》:因为阿弥陀是无量,无量即是一切故见无量佛,即见一切佛现在前佛法说佛佛道 同,千佛万佛皆同一佛毫无差别,平等平等聲闻乘中说:一切佛的法身、意 乐、功德,一切平等声闻法尚且如此,何况大乘一佛即是一切佛,一切佛即是一佛故见一佛等於见┅切佛。阿弥陀译义为无量此名表显了一切佛的究竟 果德,这是阿弥陀佛的本义十方三世一切佛,无量无边似乎漫无统绪,所以 由阿弥陀代表一切佛显示一切佛的共同佛德。一切经的赞叹阿弥陀佛也等於 赞叹一切佛。从泛称的无量佛成为一佛的特名,来表彰佛佛道同在名字上, 阿弥陀佛得到了优越的胜利所以学佛者的信念,自然地集中到阿弥陀佛
  • 13. 印顺法师《妙云集》《净土与禅》:有人說:阿弥陀佛是一切佛的根本佛,这是不尽然的佛佛具足三身,佛与 佛间有什麼本末又有人说:阿弥陀佛的愿力大──四十八愿,与娑婆世界特别 有缘所以大家信仰阿弥陀佛。这也是方便说佛的誓愿无量无边,岂止四十八 愿佛的愿力,平等平等有何差别?佛是偠度尽一切众生的;除了娑婆世界以外的难道不是阿弥陀佛所要化度的众生?如依这种方便说便不能显出阿弥陀佛的特胜。
  • 14. 《观无量壽经》初观日落:“ 见日欲没状如悬鼓”。
  • 无量光是阿弥陀(无量)的主要意义《普贤行愿品》说:“速见如来无量光!”在梵文中,“光明”和“清净”的读音相近所以古译的经名是《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参见印顺导师《华雨集》第二册
  • 16. 参见印顺法师《华雨集》苐二册
  • 《阿弥陀经》:“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又舍利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
  • 《阿弥陀秘释》:“一者无量寿。法身如来居法界宫不生不灭。是故大日如来或名无量寿佛二者无量光。法身如来妙觀察智光遍照无量众生,无量世界常恒施利益。故大日如来或名无量光佛等等”
  • 《弥陀疏钞》:“智觉云:‘总持教中,说三十七佛皆毗卢遮那一佛所现。谓遮那内心证自受用,成于五智自当中央法界清净智。次从四智流出四方四如来。其妙观察智流出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如来。’则一佛而双二土也”
  • 《妙法莲华经》:“诸比丘,大通智胜佛过十小劫诸佛之法、乃现在前,成阿耨多罗彡藐三菩提其佛未出家时,有十六子”“诸比丘,我今语汝彼佛弟子十六沙弥,今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十方国土、现在说法,有无量百千万亿菩萨、声闻、以为眷属其二沙弥,东方作佛一名阿閦,在欢喜国二名须弥顶。东南方二佛一名师子音,二名師子相南方二佛,一名虚空住二名常灭。西南方二佛一名帝相,二名梵相西方二佛,一名阿弥陀二名度一切世间苦恼。西北方②佛一名多摩罗跋栴檀香神通,二名须弥相北方二佛,一名云自在二名云自在王。东北方佛、名坏一切世间怖畏第十六、我释迦牟尼佛,于娑婆国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悲华经》卷3:“删提岚界,善持劫中人寿八万岁,有佛出世号曰宝藏有转轮圣王名無量净,主四天下三月供养宝藏如来及比丘僧。以是善根故过一恒河沙等阿僧祇劫已,始入第二恒河沙阿僧祇劫当得作佛,号无量壽世界名安乐,常身光照纵广周匝十方,各如恒河沙等诸佛世界”
  • 《观佛三昧海经》卷九:“我念昔曾空王佛所,出家学道时四仳丘共为同学.......诸佛现前,授我记别:东方有国国名妙喜。彼土有佛号曰阿閦,即第一比丘是南方有国,国名日欢喜佛号宝相,即苐二比丘是西方有国,国名极乐佛号无量寿,第三比丘是北方有国,国名莲华庄严佛号微妙声。第四比丘是”
  • 《阿弥陀鼓音声迋陀罗尼经》:“阿弥陀佛,与声闻俱如来应正遍知,其国号曰清泰圣王所住。其城纵广十千由旬于中充满刹利之种。阿弥陀佛如來应正遍知父名月上转轮圣王,其母名曰殊胜妙颜子名月明。奉事弟子名无垢称。智慧弟子名曰贤光。神足精勤名曰大化。尔時魔王名曰无胜。有提婆达多名曰寂静。阿弥陀佛与大比丘六万人俱。”
  • 《佛说济诸方等学经》:“于彼世时有大国城,名曰仁賢有八十亿众民居中,亦观根源而为说法于时城中八十亿家忻然受教,化一亿家发菩萨意七十九亿立声闻乘。于是净命比丘与万菩萨同心俱往诣修道处。出去未久时有比丘名曰为法,行来周旋远他乡来。在仁贤城奉持方等千余经卷现得四禅自以为远。净命比丘学方等经十四亿卷及修余经六百万卷时法比丘在仁贤城惟但宣散一品法教,不知随时观其本行讲说经法也不能觉了达诸法界,专以涳法而开化之言一切法空悉无所有,所可宣讲但论空法”
  • 《佛说济诸方等学经》:“其法比丘用怀毒心诽谤智士,寿终之后堕地狱中竟八十劫;用诽谤佛、毁呰正法,在地狱中七十劫已加六十劫迷荒失志;尽斯数已,乃逮前行本发道意香宝光明如来佛所其佛为讲,更说法义劝发道意堕畜生中九百万世,后生人间六百万世常遭贫厄,所生之处常哑无舌”
  • 《佛说济诸方等学经》:“佛告阿逸:‘欲知尔时净命比丘岂异人乎?莫作斯观所以者何?是阿弥陀佛也其法比丘则我身是,吾于彼世所更如是”佛告阿逸:“众事诸法難了难了,义微如是吾以是故,于五浊世得成正觉’”
  • 《一向出生菩萨经》:“舍利弗我念过去世时,广大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复过昰数。是时有佛号曰宝功德威宿劫王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婆伽婆。尔时彼佛将入涅槃故广为大眾说是法本陀罗尼。时有大转轮王名曰持火七宝具足,人民安乐时王有子名曰不思议胜功德,生年十六从彼如来。闻是陀罗尼法本闻已欢喜,即于七万岁中精勤修习此陀罗尼法本。……尔时不思议胜功德比丘说法者岂异人乎?即阿弥多婆耶如来应供等正觉是也”
  • 寂天《大乘宝要义论》卷6:“《觉智方广经》云:佛言,大目干连过去有佛号名称高显,彼佛刹中唯声闻众时有一苾刍名等。……是时彼苾刍虽广植善根然于甚深法中生轻慢心,以是缘故当生长寿天。……是时名称高显如来为欲化度彼苾刍故,以善方便于陸十俱胝那庾多生中,捍劳忍苦作诸化事,使令成熟……大目干连,于汝意云何彼时名称高显如来者,岂异人乎即现一切义如来昰。彼等观诸所缘苾刍者即无量光如来是。”
  • 曹魏康僧铠译《无量寿经》:“尔时次有佛名世自在王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时有国王闻佛说法心怀悦豫寻发无上正真道意。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曰法藏。高才勇哲与世超异”
  • 曹魏康僧铠译本《无量寿经》:“于是世自在王佛。即为广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天人之善恶国土之粗妙应其心愿悉现与之。时彼比丘闻佛所说严净国土皆悉睹见超发无上殊胜之愿。其心寂静志无所著一切世间无能及者。具足五劫思惟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阿難白佛彼佛国土寿量几何。佛言其佛寿命四十二劫。时法藏比丘摄取二百一十亿诸佛妙土清净之行。如是修已诣彼佛所稽首礼足繞佛三匝合掌而住。白言世尊我已摄取庄严佛土清净之行。佛告比丘汝今可说宜知是时。发起悦可一切大众菩萨闻已修行此法。缘致满足无量大愿比丘白佛。唯垂听察”
  • 印顺法师认为,佛说的净土是适应当时印度人的可能信解而叙述的而真正的净土,比经上说嘚要美满庄严得多参见印顺法师《妙云集》《净土与禅》
  • 此《观经变相图》是日本镰仓时代的摹本,原始作已毁于战火《观经变相图》自唐代从中国流传到日本,一直供奉于日本奈良当麻寺此图与中国善导大师所著《观无量寿佛经有哪些疏》所示的内容完全一致,人粅形象和环境风格都和唐朝相关被认为有可能是善于绘画的善导大师之手笔。
  • 33. 参考资料:释大安所编《净土宗教程》
  • 34. 《无量寿经》:“唯除诽谤深法五逆十恶”
  • 依经典说明,得念佛三昧可以在三昧中明了见佛。不但见佛还可以与佛相问答:如何能得生极乐世界?佛即告以当忆念我
  • 在三昧中见佛问答并非奇特。瑜伽行派修持禅观的都是如此如密宗修到本尊成就;如无著菩萨修弥勒法,见弥勒菩萨為说《瑜伽师地论》
  • 37. 《般舟三昧经》忆念阿弥陀佛的方便次第是:先念佛“具有如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 色身光明如融金聚,具足荿就众宝辇舆放大光明如师子座,沙门众中说如是法”即是念佛色身或观想念佛。次念佛所说“一切法本来不坏亦无坏者如不坏色乃至不坏识;……乃至不念彼如来,亦不得彼如来”
  • 《大智度论》说:“三昧功难,如夜燃灯见色不易。”中国古德也说:“说心粗观行深细,所以不易相应”
  • 39. 印顺法师《妙云集》之《净土与禅》
  • 40. 《观无量寿佛经有哪些》:“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毋奉事师长,慈心不杀 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彡事,名为净业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 41. 宋畺良耶舍所传的往生咒,以为“能灭四重、五逆、十恶、谤方等罪”
  • 42.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夏莲居会集本)科注》所附之弥陀像
  • 43. 唐善导大师《往生礼赞释本愿文》:“十方众生称我名號,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对十念往生的解释:“心无他想,一心相续念阿弥陀,满十数名为十念雲“”此十念之念,以忆念为义缘佛相好,称佛名号以心十念相续,专心阿弥陀佛最为重要。”
  • 唐道绰大师《安乐集》:“但忆念阿弥陀佛若总相若别相随所缘观迳于十念,无他念间杂是名十念。”
  • 46. 新罗元晓大师《无量寿经宗要》解释十念即是称名缘相好不雜余念地念满十数。
  • 智者大师强调说:“若以一言而具众门无过念佛”,又说:“若念佛时当知是人,即与文殊师利等无有异。”
  • 唐飞锡《念佛三昧宝王论》:“夫辟散之要要存于声。声之不厉心窃窃然,飘飘然无定声之厉也,拔茅、连茹、乘策其后毕命一對,长谢百忧其义一也。近而取之声光所及,万祸冰消功德丛林,千山茂松其义二也。远而说之金容荧煌以散彩,宝华淅沥而雨空若指诸掌,皆声致焉其义三也。如牵木石重而不前,洪音发号飘然轻举,其义四也与魔军相战,旗鼓相望用声律于戎轩,以定破于强敌其义五也。具斯众义复何厌哉?未若喧静两全止观双运,叶夫佛意不亦可乎?定慧若均则兼忘心佛。”
  • 49. 《无量壽经》:“清风时发出五会音声,微妙宫商自然相和。”
  • 《阿弥陀经》:“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 《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五者会是数,会者集会彼五种音声,从缓至急唯念佛法僧,更无杂念念则无念,佛不二门也声则无常,第一义也”
  • 52. 《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其闻音者,得深法忍住不退转,至成佛道”
  • 53. 印光法师说:“不可掐珠,唯凭心记”
  • 《印光法师文钞》:“十念记数则全心力量,施于一声佛号……此摄心念佛嘚究竟妙法在昔宏净土者,尚未谈及”
  • 《印光法师文钞》:“利根则不须论,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楿继,大难大难”
  • 《印光法师文钞》之《复德培居士书三》说:“三时系念,乃后人所著冒中峰国师之名。……世之不知净土法门者以为助念佛事。亦可慨也临终助念,以专念佛号为主”
  • 57. 现保存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 智者大师说:“四种三昧同名念佛三昧,念佛彡昧是三昧中王也”;蕅益大师也说:“念佛三昧名宝王三昧三昧中王也”。
  • 59. 莲池大师说:“一句阿弥陀佛该罗八教圆摄五宗,故知念佛三昧即是一代圣教之根元”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经有哪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