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句中是先借鉴后思考问题的话语还是先思考问题的话语后借鉴

冯主任是一个能力很强的人他聲音洪亮,说话简洁明了他开会时,大家都很认真听为什么枯燥乏味的会议他能吸引大家的注意,将它变得有趣呢

有一次,我留意叻他讲话的情景:会议开始了大家还在嘀嘀咕咕,他环顾四周提高音量:“这次会议比较重要,与大家的利益切实相关”声音很快低下去了,大家纷纷抬头看向主任主任等声音平息,接着说:“主要讲三件事第一,……第二……第三……针对第一件事情,我们咑算从三方面做起……”大家赶紧拿笔记笔记主任把事情说完,又说几个注意事项然后具体阐述,最后总结把讲过的几个方面再提┅下,差不多用了15分钟

以前我只觉得主任说话条理清晰,简洁明了在读《结构思考问题的话语力》之后,我才找到真正原因——主任囿结构思考问题的话语力

有的人喜欢这样条理清晰的表达,或许自己也不知道在开口之前他在笔记本上记下的条条框框就是搭建思考問题的话语力结构。

什么是思考问题的话语力结构呢结构思考问题的话语力就是用结构将多个侧面全面而清楚的分析事情,它强调“先總后分”这样的结构容易把握事情的关键和本质,从整体把握而不拘泥于细节。

《结构思考问题的话语力》是李忠秋所著本书的核惢理念、主要内容均源自于芭芭拉·名托的《金字塔原理》,全书197页,以金字塔原理这一工具的应用为主要框架但也新增很多内容,从結构化思考问题的话语的角度以更通俗的方式教给人们在思考问题的话语和表达方面的理念和方法,提高沟通表达能力

《结构思考问題的话语力》这本书教会我们如何有效表达自己的观点,还有怎样从繁杂的话语中提炼中心思想提高语言概括能力。

书中“金字塔原理嘚四个基本原则”“如何有效的接收信息”,“纵向结构分层次”帮助你说话条理清晰表达有力,沟通无障碍即使对方思维紊乱,吔能明白他要表达的意思

一,金字塔原理的四个基本原则——“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类分组”和“逻辑递进”

记得上大學时,我有事想向辅导员请假在我说了一大堆理由之后,辅导员很不耐烦地说:“你是想请假吧”我突然觉得自己的表达是有问题的,因为浪费了老师很多时间

问题出在哪里呢?对首先应该说出你此次打电话的主要目的,这就是所谓的“结构先行”我们中国人说話,总习惯寒暄了很长时间最后再进入主题,觉得这样才算有礼貌

可是,现代生活节奏快时间就是金钱,有效的表达方式就显得尤為重要先说出结论然后再具体阐述就显得更有效率,条理清晰很短的时间内别人能明白你要表达什么意思。

开头提到的开会时主任说嘚话就是金字塔结构先是“结构先行”,告知会议主要内容与大家利益相关接着说了三方面的利益,再针对第一方面叙述……

三个方媔的利益在金字塔机构中处于第二层是下一层具体阐述的总结概括。事实上任何一层次的思想都必须是下一层次思想的总结概括,这僦是“以上统下”

开会时领导的话让人觉得东拉西扯,逻辑混乱我们试着整理一下就会发现它要表达的方面有三个:学习,校园建设囷教师互帮互助那么,说学习就把学习的内容讲完在接着说校园建设的内容,最后讲教师互助的事情这样归类清楚了,就感觉有逻輯了这样同层次的内容按不同方向加以归纳,就叫做“归类分组”

归纳结构有三种子结构:时间顺序,结构性顺序重要性顺序。

时間顺序归纳适用于项目的进展和阶段汇报等进行中的任务;

与人沟通可以从神态,语言动作三个要注意的方面分类,属于结构顺序分類它将整体划分为几个部分,有利于说清楚事物的各方面特征;

同等水平之间的比较根据事情的重要程度进行归纳,就是按重要性顺序分类在表述是先说最关键的点,再说其他次要的点让表达更清晰明了。

上述三方面的分类都是按照逻辑顺序归纳的符合“逻辑递進”的基本特点。

理解了金字塔原理的四个基本原则可以将看不见的思维显性化,用语言表达出来让人能够明白你的想法。

二如何囿效的接收信息?——结构化让信息更完整

你有没有这样的烦恼:开展一项研究,面对纷繁复杂的数据、信息、事实等深陷其中找不箌观点和结论?

听别人口若悬河内容丰富,信息量很大不知道怎么提炼出中心思想?

将大量的混乱内容整理成金字塔结构就可以有效的获取信息。

书中介绍了结构化接收信息的几个步骤:

步骤一:在纷繁的信息中找出事实、理由和观点

观点就是个人的看法。如果能舉出事例来支撑说明它的正确性,那它不仅是观点还是一个结论。

在听别人说话时听到“因此”,“所以”“有此得出”等词语時,就明白后面跟着的就是说话者的结论这些词汇就是结论的指示词。

有时候别人说话或文章里没有带指示词结论则一般出现在开头囷结尾,文章的话则出现在段落的开头和结尾

有时和他人交谈,听对方一口气说十几句甚至几十句话仍不清楚对方想说什么问题怎么辦?

有一种方法那就是多问“所以呢?”这样就让对方不得不思考问题的话语他到底说什么观点,帮助自己找到结论

理由是结论的丅一层次,是证明结论的证据

从信息中如何寻找支撑结论的理由呢?

理由也有提示它出现的关键词在“由于”,“鉴于这个原因”“第一,第二第三”等词汇后面一般就是理由。

与向上寻找结论方向相反向下寻找理由,则需多问“为什么呢”让对方由一个观点說出证明它的理由。

理由也是观点它需要事实的支撑。从同一个角度看问题才能得出事实,否则就会陷入争论不休的僵局

步骤二,接收对方的信息判断哪些信息是对的,哪些是错误的

提供的理由和事实能否有力支撑观点,这些观点能否得出对方的结论提高独立思考问题的话语能力。

自上而下由结论到支撑它的理由再到支撑理由的事实这样信息结构就搭建完成,再绘制信息结构图

步骤三:一呴话概括主题

随着生活结构的加快,很多时候没有充足的时间来向对方说清楚你的意思这时候,就要求人们在最短时间内表达出最核心嘚内容能否在最短的时间内打动对方,结论和思维结构的清晰尤为重要

能不能用一句话把信息说明白呢?书中分享了一个公式:

在xxx的基础上(序言)从A、B、C、D...N个方面(一级目录),说明了XXXXXX(结论)

“在……的基础上”是序言,“从N个方面”是一级目录“说明了……”是结论。

结构化接收信息能帮助大家在纷繁的信息中识别关键点理解他人的核心内容并能够总结清楚,也就是运用结构思考问题的話语力做到听清楚、说明白

三,纵向结构分层次让表达有理有据。

记得看过两幅对比图一幅是开报告会人们无精打采,昏昏欲睡的場景;一幅是听讲座人们神采飞扬积极互动的画面。两幅图对比如此鲜明让人不禁疑问:差不多的场景,人们反应怎么这么不相同呢

其实,情节是能否吸引人的关键什么样的情节吸引人呢?那就是设置悬念观众关心悬念的答案到底是什么,所以一直认真的听就這样设置一个悬念,解开后在设置一个悬念观众听的津津有味,整个气氛活跃有激情

如果自己也能够在演讲时让观众兴趣盎然该多好啊!有一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吸引对方并且容易说服对方,那就是结构思考问题的话语力中的“自上而下”疑问回答做分解

自上而下,疑问回答做分解就是先设想问题再回答问题。对于每一层次的结论设想出有关的几方面问题,再分别分析问题的答案这样由金字塔頂部逐步往下扩充,具体化的过程就是分解的过程

第一步,设想问题从对方角度出发。

提出你的主题后设想一下对方可能会关心哪些问题。不同的对象关心的问题也不同这些都可以提前设想。

“2W1H"是设想问题时经常会被问到的问题“2W"指“What”和“Why”,“H”指“How”

“What”就是是什么?做什么目的是什么?

“Why”是为什么为什么这样做?理由是什么

“How”是怎么做?从哪儿入手做

站在对方立场,从主題上多想想“2W1H"可以帮助自己搭建思维结构,找到支撑主题的几方面观点

第二步,回答问题提前想好答案有备无患。

在从对方立场上設想问题后提前想好答案,可以有条不紊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对方提问时不会手足无措,无法说服别人

答案也要符合“结论先行”和“以上统下”的原则。

首先你的答案必须是个结论,然后对方就这个结论提出问题再回答,回答仍然结论直到对方弄明白不再问为圵。然后开始下一个结论的分解这样“以上统下”纵向搭建金字塔结构。

2.自下而上概括总结做聚合。

到了年终人们经常面临写“年終总结”的问题,忙活了一大年究竟干了什么呢?发现居然写不出来一团乱麻,信息太多太杂乱怎么办这时候就体现出“自下而上”的概括总结做聚合的优势来了。

“自下而上”的概括总结做聚合有三步:

第一步收集信息。将所有涉及到的信息罗列出来

第二步,按照信息的不同类型进行归类整理确保同一范畴的思考问题的话语属于一个类型。

第三步分析整理好的信息属于哪个方面,加以概括總结提炼出结论观点,直至金字塔的顶尖

“自下而上”的概括总结,有助于找到核心观点让思维更清晰,很多时候还可以发现新的思想

结构思考问题的话语力让复杂的事情变简单,将隐形的思维用语言表达出来思考问题的话语清晰,才能表达有力有结果、有方法、可复制,而且拿来就可以用

短评:《结构思考问题的话语力》是一本教会人们思考问题的话语的书籍。无论是跟领导汇报工作还昰试图说服别人,或者对外宣讲或做营销都有适用的思考问题的话语攻略。书中很多方法新颖实用比如:“先总后分”,“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类分组”和“逻辑递进”等方法和原则解答了工作生活中沟通不畅,表达不清思维混乱的具体原因。同时书Φ提供了一整套的思维模式,“金字塔结构”思考问题的话语和表述有框架固若金汤,无懈可击让思考问题的话语更全面,讲话有逻輯思维缜密说服力强!

}
读一读体会所给例句中第二句嘚妙处,然后仿照例句将所给句子写得生动、具体
例:同学们思考问题的话语问题,接着开始发言、讨论
  教室里安静下来,同学們都在认真地思考问题的话语文老师提出的问题接着争先恐后地发言,热烈地讨论起来1.要我向别人承认错误,那真是一件难受的事
2.望着这幅画,她笑了起来
1.如果我没有犯错误,却要我向别人诚垦地承认错误那真是一件让我非常难受的事。
2.在画展厅里一個可爱的女孩聚精会神地望着这幅抽象的画,突然她开心地笑了起来。
}

原标题:陈嘉映:在语言的本质罙处交谈——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对语言的思考问题的话语

本文是《语言与哲学》(北京三联书店1996)的第四章第四节,发表时稍有删節这里发表的是全文

一般认为西方哲学可以粗分为大陆传统和英美传统,在当代可以说是现象学解释学和分析哲学语言哲学。就我所見在本世纪,海德格尔是前一传统最重要的人物维特根斯坦是后一传统最重要的人物。

这两位哲学家有很多共同之处他们都出生在1889姩。即使不相信生辰八字这个事实仍可能满重要的。例如共同的时代背景可以部分说明怎么一来他们两个都对语言问题特为关注。维特根斯坦当然从头至尾是一个“语言哲学家”海德格尔早期哲学就把语言放在一个极重要的地位,后期则把语言视作“存在的家园”茬《语言的本质》一文里,这位存在哲学家甚至会断言“语言给出存在”无论海维两人的思路相去多么远,我以为他们的哲学仍然具有囲同的时代关怀这一点我们最后将稍加概括。海氏和维氏都是德语作家一个是德国人,一个是奥地利人考虑到民族语言对思想的影響,这个事实也不是无足轻重的维特根斯坦虽然是分析哲学语言哲学的泰斗而且他的影响在英语世界里比在德语世界法语世界里要更为廣泛,但我们还是看得出他的运思方式和流行的分析哲学往往大相径庭当然,和海氏不同维氏从来没说过只有德语适合表达哲学。事實上人们甚至可以设想,如果认为日常语言有一种共同的逻辑结构(早期)或日常语言挺合适的(晚期)维特根斯坦可能会以为各种語言的效力都是等同的。维特根斯坦没有这样说我也不相信这是他的意见。这两位思想家还有一个特别的共同之处:他们各自的晚期哲學都和早期哲学有很大的差别维氏在后期鲜明批判了自己早期所持的很多观点,早期和晚期的表述风格更是南辕北辙海氏有所谓的Kehre,轉折其前后期的文风也截然不同。不过在他那里前后期的差异不如在维氏那里突出。本文涉及的主要是两位哲人后期的思想。

就语訁哲学而论海氏和维氏也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从他们所批判的学说来看最为明显。两个人都反对意义的指称论、观念论、图象论和行為反应论都反对把真理理解为语句和现实的符合,都反对把语言理解为内在之物的表达都反对从传统逻辑来理解语言的本质,都不承認逻辑斯蒂语言在任何意义上可以取代自然语言

从建设方面看,两人的共同之处亦复不少不过,照这样来比较海维二人就仿佛他们昰两位感想家,对这个问题那个问题表达了这样那样的意见可实际上我们面对的是两位罕见的哲人,沉浸在思想的事质深处应答着“存在的无声之音”。所以找出一些语录来,像这样对照海氏和维氏之同之异远远够不着这两位哲人的对话。他们可曾对话呢没有资料表明海氏曾读过维氏,维氏对海氏的评论我也只读到过一处然而,思想像道路一样其要旨无非“通达”二字;就事质本身所作的思栲问题的话语,必相互通达形成对话。只不过袖手旁听,是听不到这场对话的要听到海氏维氏的对话,我们自己也必须沉入事质的罙处我们自己必须参与对话。限于功力更由于对话的本性,下面的讨论无疑会使每一个对话者的思路变形本来,本文的重点不是介紹这两位思想家而是希望通过道路的分合,导向我们共同关心的课题

语言哲学[1]的中心问题是意义问题和语言与现实的关系问题。这两個问题又交缠在一起以指称论为例:语词的意义即是语词所指称的事物;一句话有没有意义,就看这话和所指的事物吻合不吻合这样,指称论不仅对意义问题有了个交待而且建立了语言和现实的关系。

指称论虽然简单明了却远不足以解释形形色色的语言现象。更要命的是它似乎自身就包含着逻辑上的矛盾。要拿所说的和实际情况比较我们必须已经知道所说的是什么意思了;于是意义或意思似乎僦必须独立于实际情况就能确定,于是意义就变成了一个和现实脱离的自洽的系统意义的观念论,或粗糙或精致大致也在这样的思路仩打转。观念论即使对意义问题提供了一个说法谈到语言和现实的关系,却往往大费踌躇而且同样难逃符合论的陷阱。

人们从多种角喥列举出这两大类理论的缺陷例如,我可以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糖但掏不出一块糖的意义来。这类批评诚然正当甚至犀利,但限于否萣 ——就是说没有提示出新思路。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对这些理论的批判与此类不同,他们的批判开启新的思路因而是建设性的。初接触维氏的读者往往觉得他总在瓦解各种成说而不从事建设。这是误解诚如海氏维氏同样见识到的,哲学的首要建树不在于构築理论,而在于引导思考问题的话语上路

海氏和维氏对以往语言学说的批评,不在于发现这些成说中的各种逻辑矛盾他们从根本上对語言的存在论地位作了重新审视。一上来语言就不被认作某种在自然之外生活之外反映自然反映生活并和自然生活符合或不符合的符号體系,而是被认作一种活动和人的其它活动编织在一起的活动。海氏在其早期著作《存在与时间》里就明确提出“语言这一现象在此在嘚开展这一生存论状态中有其根源”(SZ161页)。[2]这始终是海氏看待语言的一条主思路相同的思路也为维氏所具有,集中体现在“语言游戲”这一提法里

“语言游戏”这个用语有多重意思,但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在于强调语言是人类生活的一个有机部分就此而论,“语言遊戏”这个译法不很好因为德文词 Spiel里“活动”的意思相当突出,只从“遵循规则”来理解是不够的至于望文生义,以为“语言游戏”昰说“话只是说着玩玩的”当然就更不得要领了。 “语言游戏”是“由语言以及那些和语言编织成了一片的活动所组成的整体”(PU7节)。[3]

语言和其它人类活动交织在一起这本来是语言研究的常识。普通语言学家Bolinger观察说我们坐下、起身、开灯、做工,让我们在作这一切的时候都转动大拇指将是一件极为荒唐的事情;但所有这些活动都伴随着语言,却是十分正常的“其它行为都自成一统。而语言却貫穿在所有这些活动之中几乎从不停止。我们单独学习走路但我们无法那样来学习语言;语言必须作为其它活动的一部分得到发展。”[4]

从人的生存情境出发突出的一点就是承认人类活动包括理解活动在内的有限性和与此相连的历史性。海氏早期不断强调此在的有限性后期则不断强调存在的历史性。维氏不大喜欢反复使用“有限性”这样的概念但在他对逻辑主义的批评里突出阐发了人类认识的有限性--不是作为一种缺陷,而是作为认识的必要条件

我说“逻辑主义”而不说“传统逻辑”,因为维氏并不是在逻辑框架内发现了传统邏辑里有一些错误他关注的不是逻辑体系在构造上是否完备,而是逻辑主义者从认识论上赋予逻辑像上帝的认识那样一种绝对必然性和絕对正确性“思想被一个光轮环绕。——逻辑思想的本质,表现着一种秩序世界的先验秩序;即世界和思想必定共同具有的种种可能性的秩序。但这种秩序似乎必定是最最简单的它先于一切经验,必定贯穿一切经验;它自己却不可沾染任何经验的浑浊或不确--它倒必定是最纯粹的晶体”(PU,97节)

维氏当然不否认有合乎逻辑不合乎逻辑之别张三今年二十李四今年十八,这话可能对可能错是对昰错,要到派出所查了户口本才知道如果说错,那是事实弄错了但张三今年二十李四今年十八,所以李四比张三岁数大这就不合逻輯。或者不管他们到底多大,只要听到说张三比李四岁数大同时李四又比张三岁数大我们就知道说话的人犯了逻辑错误。我们不须查戶口本就知道错了再怎么查也查不出它对来。

Logik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词logein说;不合逻辑就是不合我们的说法,就是违背了语法从而语言就茬空转。据海氏考证在希腊早期, logos及其动词形式logein既意指“说”又意指“让某种东西现出”。这两个含义又完全混而为一就原初情形栲虑,任何言说都是让某种东西现出而任何让某种东西现出的活动也都包含了言说。维氏大概没下过这份考证功夫但就事论事,他恰恰也提出“说就是让人看”不合事实,相当于:给我看了一样假东西;不合逻辑相当于:什么都没给我看,说了等于没说这样的语呴,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错误”:它合乎教科书上的语法而不合乎真实的语法它貌似句子而其实不然,就像乔姆斯基编造的那个例子“綠色的想法疯狂沉睡”我们弄不明白它说的是什么,我们无法设想它所“描述”的事态

但这种词源考据有什么意思呢?拿“语法”代替“逻辑”用“让人看”代替“说”,不就是换个说法吗“换了个说法”这个说法,有时有贬义:不管你叫它什么名字玫瑰依旧是玫瑰。事情还是那么回事情只是说法不同而已。如果天下的事情都是孤立的那么怎么改换说法都没有意思。然而说之为让人看就在於说让事情在不同的联系里显现。从一个角度看不见的从另外一个角度就可能看见,从一个角度看不清的从另外一个角度就可能看清。“语法”和“逻辑”涵盖的并不相等。但即使两者重叠之处说是语法还是逻辑,仍可能十分不同

例如,a+b=b+a以往被视作逻辑命题,維氏则视之为转换表达式的语法句子a=a以往也视作逻辑句子,但它显然不是用来转换表达式的语法句子那它是个什么句子呢?是个毫无意思的句子如此而已(PU,216节)

至于像“每个色块都与它的周界正好吻合”,“我无法偷走你的牙疼”或“青春意味着生长”这样的句孓时常引起逻辑学家的疑惑。它们不大像是逻辑命题但若说它们是经验命题,它们却似乎必然为真永恒为真在维氏看来,“每个色塊都与它的周界正好吻合”无非是多多少少经过特殊化了的同一律“我无法偷走你的牙疼”是“必然真理”,是因为“不是一件可以搬動的东西”属于“牙疼”的语法限制着“牙疼”这一用语的使用方式,而“偷走牙疼”这类说法则违背了我们的语法如果“牙疼”不僅指称一种感觉,同时也指称扎在牙龈上的细刺那么我们就可以设法偷走一个人的牙疼了。

维氏通常不像海氏那样用某个词囊括一整套思考问题的话语为此甚至不惜改变这个词的通常意义;但他的“语法”却不是语法教科书里的“语法”,而是概括维氏建设性思想的主導词批判逻辑主义,海维二人一样强烈这种批判所提示的道路呢?不谋而合海氏恰也是用“语法”这个词来提示的:要真正了解语訁,就要“把语法从逻辑里解放出来”(SZ165页)。不过“语法”不是海德格尔哲学里的主导词,探讨哲学语法探讨逻辑和语法的关系,维氏远比海氏具体而微

难道“我无法偷走你的牙疼”不是对现实的某种必然关系的描述,而只是一些语法规定吗难道生长和青春不昰现实地联系在一起而只是在语法上联系在一起吗?为什么我偷不走你的牙痛却可以分担你的痛苦我们要问的却是:我们把什么叫做“牙痛”而把什么叫做“痛苦”,我们为什么把这些叫做“生长”把这些叫做“青春”这些诚然不是逻辑意义上的语法问题;它们是哲学語法问题,就是说是语词和存在的基本关系问题。生长的确属于青春;也就是说“青春”就语法而论和“生长”联系在一起。我们把這些而不是那些叫做“青春”这不是随随便便叫的。我们就不把金属的硬度叫做“青春”我们的语言应和着存在的无声之音。“本质[5]表达在语法里”(PU,371节)

这一论旨和海氏的基本思想镜映生辉而且我认为,这一思想海氏比维氏阐发得更为透彻 海氏通常以“命名”为题来讨论语词和存在的关系。不过他说的“命名”不是一端有一个现成的对象,另一端有一个词我们用诸如贴标签之类的方式把語词和事物联系起来。

命名拢集物使物在与它物的关联中显现,从而具有意义因此,命名不是建立一个对象和一个语词之间的联系命名建立的是一个语词在语言整体中的位置,这又是说建立一物在世界中的位置。而一物只有在世界中有一个位置才能显现。海氏从來就是在这种现象的意义上理解事物之所是或事物之存在的事物唯通过言词才是其所是而不是其所不是,才就其存在显现出来“哪里沒有语言,哪里就没有存在者的敞开……语言第一次为存在者命名于是名称把存在者首次携入语词,携入现象名称根据其存在并指向存在为存在者命名…宣告出存在者以什么身份进入公开场…取缔存在者藏掩退逃于其中的一切混沌迷乱。” [6]在这个意义上海氏可以说:語言给出事物的本质(存在)。

在相同的意义上维氏可以说:本质(存在)表达在语法中。海氏说:本质和存在都在语言中说话维氏說:“语言伸展多远,现实就伸展多远”这远非“唯语言主义”可以一语了得。海维二人的意思恰恰不是:我们怎么说现实就成个什麼样子。而是:语言里所凝聚的存在是什么样子的语法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就只能那样来述说现实海氏把这一思想结晶在“语言自己說话”这一警句里。我们首须倾听存在之言始能说话

就本质言,语言不仅仅是一种工具语言支配人而不是人支配语言。这一思想在欧洲大陆思想传统中本有其渊源欧洲语言哲学的开山祖洪堡德明言“语言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就是他的语言”。对法国语訁哲学深有影响的索绪尔把语言放在言语的前面海德格尔沿着这一传统,直思到语言极至处的简朴

海氏一向不从工具性来理解语言的夲质。工具改变对象而语言恰恰一任存在者如其所是。这样想来他谈的竟不是语言,而是事物实际上,海氏反复强调我们无法把語言作为对象来议论。语言有所说而不被说。那么我们怎么思考问题的话语语言的本质呢?逗留在语言之中逗留在语言之中,就是讓语言有所说言而有物:人在说话,显现的是事物我说“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里的灰”,我说的不是言词我说的昰凤姐,说的是拨手炉里的灰说的是这么个粉面含春威不露的女人。人用种种方式说着包括通过沉默发言。用言词来说只是道说的┅种突出形式。本真的道说本来是显示让万物各归其本是,因而“语言的本质存在恰恰在对自己掉头不顾之际,才愈发使它所显示者嘚到解放回归于现象的本己之中。” [7]在适当的(译维氏语)本真的(译海氏语)言说中言而有物的时候,言词消隐出场的是事物。峩们听到的不是言词而是事情言而无物,我们才觉得词藻堆砌压迫我们,我们才说:“Words, words, words!”

语词和对象相应语词表达对象,这是人嘚根深蒂固的成见就像欧基里德空间一样。即使语言哲学家在原则上并不赞同这种成见在思考问题的话语具体问题的时候仍然可能经瑺套用这个模式。从这里看语言哲学中的很多基本观念,和传统认识论中的很多基本观念一脉相承无论在指称论里还是在观念论中,意义的符合论差不多就是经过语言哲学改装的认识的反映论维氏说:“一种原始的哲学把名称的全部用法浓缩进了某种关系观念,同时這种关系也就变成了一种神秘的关系” [8]海氏遥相呼应:首要的关系不是语词和事物的关系,而是:语词就是事物的关系;“言词把每一粅拥入存在并保持在存在里就此而言,言词本身即是关联”[9]

可见,海维所讲的“本真之言”与符合论里所讲的“真命题”大异其趣。本真或不本真全在于是不是言之有物凤姐云云,也许本无其事但满可以言之有物。你到人家作客进门就说“桌子上摆着一只茶壶㈣只茶杯”,说得可能完全正确却又完全不适当。符合论自有逻辑上的矛盾但那还在其次。更值得提出的是符合论只注意到现成语呴和现成事态是不是吻合,而全然不曾留意语言的源始意义:语言提供了使现实在其可能性中显现的“逻辑空间”海氏在《存在与时间》里就把此在对存在的理解和可能性联系在一起并提出“可能性优先于现实性”的思想。维氏也从一开始就已经洞见语言把世界转变成叻一个可能的世界。“在命题里我们仿佛用试验方法把世界装到一起。”[10]这一思想维氏始终保持如仪:“我们的眼光似乎必须透过现象:然而我们的探究面对的不是现象,而是人们所说的现象的可能性也就是说,我们思索我们关于现象所作的陈述的方式”(PU,90节)の所以如此用维氏的话说,是因为一个命题必须由部分组成其部分必须能够在其它命题中出现。用海氏的话说是因为言说和理解是哃等源始的,而言就是理解的分成环节互相勾连的结构这两种说法异曲同工,探入了语言之为语言的机关正因为在这种源头的意义上來理解语言,海德格尔甚至犹豫还该不该用Sprache(说语言)这个词来称谓他所讲的事质,因为 Sprache毕竟可以意指而且通常也的确意指用现成的语詞来述说现成的事物

言词之可能指称独立的物,本由于事物通过言词才成其为独立之物并作为独立的存在者拢集它物,与它物关联這当然不是说,人必须先发明出语言才能依之把事物分门别类加以勾连加以表述。语言就是事物的区别和勾连逻辑形式不是在语词和倳物之间,仿佛一边是语词一边是事物共同的逻辑形式作为两者的关系,把两者联系起来而是:语言就是事物的逻辑形式--语言(命题、思想)之所以和现实有同样的逻辑形式,因为思想就是现实的逻辑形式“命题显示现实的逻辑形式。”[11]特别当我们考虑到逻辑、Logik、logos、logein本来就是“说”“道”--语言就是事物能够被说出来的形式西方思想中的“Am Anfang war logos[泰初有道]”和中国思想中的“道生万物”一脉相通。

囿人以为维氏对意义理论的批判和对生活形式的强调所表达的只是语用学语境学的关注维氏对用语和语境联系的细致入微的注意迷惑了這些读者。在我看实情完全相反,维氏对语用学语境学没有任何兴趣他通过几乎貌似琐碎的细节所考察的恰恰是高度形式化的规范问題。维氏有时也这样提醒读者一处,他对灵感现象和遵行规则的现象作出区分之后说我们在这里关心的不是灵感的经验和遵行规则的經验,而是“灵感”和“遵行规则”的语法(PU232节)。的确如果我们不首先知道应该把哪些行为叫做“遵行规则”,我们从哪里开始反渻“遵行规则的经验”以及其它一切伴随遵行规则的现象呢诚如维氏自断:“我们的考察(始终)是语法性的考察。”(PU90节)其中很夶一部分人们从前笼统地称为“逻辑问题”。维氏的方法不单单体现了某种个人风格这是一种新的哲学思考问题的话语实践——不再在概念之间滑行,而是在粗糙的地面上寻找路标

但发现规范,不就是在形形色色的表达后面在语言的历史演变后面发现某种深层的不变的東西吗我们不是最终还是要乞灵于逻辑的必然性吗?规则是给定的因此是某种先验的东西,我们只能遵循

这里我们看到了语法和逻輯的本质区别。语言是给定的但不是超验的给定而是历史的给定。Transzendent transzendental,a priori这些术语在西方哲学史上盘根错节,中文译作“先验的”“超驗的”“超越的”“先天的”等等这里有一个典型的例子,说明当代中国学术语汇的困境:我们既要了解这些语词背后的西文概念史叒要了解中文译名的由来;如果这些中文语词有日常用法(但愿如此!),我们就还得考虑术语和日常用法的关系语法也许可以说是先忝的甚至是先验的,但怎么说都不是超验的“先天”这个中文词所说的,虽然是给定的但绝不是超验的。先天近视的人不得不把近視作为事实接受下来,但他的近视并不因此比后天的近视多出什么神秘的超验的来源而且,通过一定的治疗或其它技术手段先天的近視一样可以纠正,或者可以改变它带来的后果。我不想把维氏所说的语法和海氏所说的存在之言简化为这样的先天性我只想说明,要悝解这两位哲人我们必须放弃先验/经验的传统模式。

那么为什么我们的语法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为什么我们把“绿”单单用作颜色词洏不同时把它用作长度词把“疼”限制为一种感觉而不同时包括引起这种感觉的东西?这里不是逻辑在起作用吗是的,如果“疼”一會儿指一种感觉一会儿指一种颜色,我们的语言的确会变得非常不合逻辑而这首先是说,我们的语言将是一团混乱不再是一种适合峩们使用的语言。语法的逻辑来自生活的逻辑语言给予我们的不是一堆事实,而是连同事实把道理一起给了我们我们的语言如其所是,是有道理的给定了这些道理,我们必须这么说而不那么说但并没有什么逻辑必然性迫使我们的语言是这个样子而不能是另一个样子。我们的语言是一种相当合用的有道理的语言倒要通过自然的源始涌动(海氏),自然史人类的生活形式,语言和其它人类活动相交織的“语言游戏”(维氏)加以说明

我们要讲逻辑,但我们更要讲道理道理不像逻辑那么权威,非此即彼一段话要么合逻辑要么不匼逻辑,却可以很有道理有些道理,多少有点道理毫无道理。道理也不如逻辑强悍你死我活,要是咱俩得出的结果不一样那至少囿一个错了。然而可能你有道理,我也有道理中国话像这个样子,自有它的道理;德国话和我们很不一样却自有德国话的道理。逻輯从天而降道理却是前人传下来的。当然海维二人都不承认有一种和其它一切道理都性质不同的逻辑。逻辑也是一种道理一种极端嘚道理,一种我们优先承认最后修正的道理

维氏把语言的本质从逻辑转化为语法,海氏把语言的本质理解为具有历史性的存在之言两鍺息息相通。语法和存在是“给定”的然而,是在历史意义上的给定而不是在超验的意义上给定。我们不能从先验/经验、分析/综合的模式来理解两人的基本思路他们和以往提法的区别虽然相当细微,却事关宏旨

维氏从生活形式和语言游戏来理解语言的规范作用,从囿限性来论述“理解”(本文由微信公众号“慧田哲学”推送)于是人们很快发现维氏是个“相对主义者”。历史的就是有限的有限嘚就是相对的。取消了绝对标准就只剩下一些相对的标准。然而若没有绝对牢靠的基地,倘若我们真的追问下去相对的标准就等于沒有标准。好坏对错都是相对的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归根到底”,也就无所谓好坏对错了语言果然游戏乎?逻辑果然必然乎

你说 “他强迫我戒酒”成话,我说“他力量我戒酒”就不成话你告诉我说:我们是用两个词来表示“力量”和“强迫”的,而且一个昰名词一个是动词。你有绝对的根据吗英语里不是用force这同一个词来表示这两个意思吗?而且它既可以用作名词又可以用作动词可见鼡两个词来表示力量和强迫没有必然的逻辑根据。于是“他力量我戒酒”就没说错;即使错了,不过是相对地错了

人的认识没有绝对嘚根据。这话在说什么呢是说人的认识无所谓对错或“归根到底”无所谓对错?维氏当然不承认而且把反驳这种相对主义作为其哲学嘚一项基本任务。是说相对于上帝的全知人的认识会犯错误?维氏不但承认人会出错而且把这一点当作其哲学的基石之一。但不是相對于上帝的绝对正确而言上帝怎么认识的,我们不知道人出错,简简单单相对于正确的正当的人类认识我们根据实际使用的语言所提供的规范来判断正误;否则还能根据什么呢?日常语言不是维氏的偏好而是维氏哲学的奠基处。

历史通过什么把言说的理路传给我们通过一代一代的言说。在维氏语法是通过日常交往语言传给我们的。在海氏存在之言是由思者和诗人承传下来的。在这里海氏似乎与维氏分道扬镳。海氏从来不喜寻常常人,常态常识,都是海氏挖苦的材料日常的种种话语,集合为Gerede列为此在沉沦三种基本样式之首。后来他又明确断称“日常语言是精华尽损的诗”

说到这一区别,我们先须指出“日常语言”这个用语往往是和不同概念相对待的。和日常语言相对的可以是术语、科学用语、诗词、神喻、理想语言。维氏谈及日常语言通常针对的是理想语言,逻辑斯蒂语言在这一点上,海氏和维氏初无二致只不过他只采用“自然语言”这个用语,不像维氏那样混用“日常语言”和“自然语言”维氏认為自然语言要由自然史和人类的生活形式来说明,海氏认为自然语言是自然的涌现;维氏认为自然语言是其它符号系统的核心海氏认为洎然语言是语言的本质存在;海维二人都认为自然语言从原则上说是不可能形式化的,逻辑斯蒂语言是堕落而不是进步另一方面,海氏囿所贬抑的“日常语言”通常是和诗对称的既然维氏不曾把两者对待论述,我们也说不上海维二人在这里有多少分歧

此外,我还愿意說明海氏之强调诗,并非出于浪漫主义的遐想而是海氏从学理上特别强调基本言词的力量和语言的开启作用。

让我们从维氏的一个例孓生发出一个新例子来一种语言里没有“把石板搬过来”这样的结构,我们喊“把石板搬过来”他们只能喊“石板”,那么他们的“石板”是否和我们的“把石板搬过来”相当呢他们到我们这里找了份工作,听到“把石板搬过来”的时候就会像在自己的国度里听到“石板”那样行动。在这个意义上这两句话的意思是相当的。然而这时师傅说:“是让你搬过来,不是让你推过来”;本地的学徒会妀变搬运的方式外来的学徒却不知所措了。在这个意义上“石板”和“把石板搬过来”的意思又不相当。这其实是一个寻常问题Force和“力量”相当不相当? woman简单说,句子一方面和情境相联系和句子的“用途”相联系,一方面和借以构成的词汇相联系单就用途来说,词汇只是句子的材料只要句子具有同样的用途,使用什么词汇都无所谓;材料消失在用途里然而在诗里,诗句的意思和选用的词汇卻密不可分套用一句已经变得陈腐的话:艺术是形式和质料的完美结合。我们说诗就是在翻译中失去的那一部分。什么失去了用这些特定的语词表达这一特定的整体意义。每种语言都有独特的语词系统表达“同样的意思”用的是不同的语汇,恰恰是不同语言的不同の处那么,诗就在把语词结合起来表达意思的同时保持着语词本身的力量在极端处,诗句的意义完全由其所包含的语词(及其特定联系)规定而与怎样使用这句诗无关。在这个意义上诗是“无用”的,不用来传达信息不用来下命令或恳求。但这不是说诗不起作用诗的作用在于造就规范,在于揭示语词的意义按照海德格尔的说法,与制造器物不同艺术作品不耗用材料,而是使材料本身的色彩囷力量突显出来艺术关心的不是有用,而是让存在者如其所是地显现自身事物的本然面貌在诗中现象,也就是说诗从存在的无声之喑那里承接下本质的言词,从而才有语言的日常 “使用”那么,我们唯通过诗(特指的诗)才学会适当地“使用”语言,用语言来表達思想传达信息,下达命令

尽管有这些差异,海维二人的基本趋向仍然是很接近的日常语言突出了语言的承传,存在之言也是一样嘚因为在海德格尔那里,存在始终是历史性的存在者以何种方式显现,存在者怎么才是存在者怎么才不是存在者不是一个先验问题,更不是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加以决定的人被抛入其历史性的存在。

的确尽管海维两人的教育背景思想渊源差别很大,两人的方法风格迥异但深入他们的根本立论,我们可以感觉到一种共同的关切我有时称之为对人类生存和认识的有限性的关切:如果逻各斯是历史的承传,我们还有没有绝对可靠的理解如果意义要从情境加以说明,人生还有没有终极意义上帝死了,怎么都行了没有对错善恶之别叻?若有又该由谁由什么来作出最终裁判?一句话祓除了绝对怎样不陷入“相对主义”呢?往大里说这是我们时代最具普遍性的问題。宗教、道德、艺术、政治甚至科学都面临相应的挑战。

然而正如海德格尔最初就指出来的,不管喜欢不喜欢有限性是现代人必須承担起来的天命。海氏强调存在的有限性、历史性维氏强调生活形式、语言游戏的自然史。其实只因为我们是有限的,才会出现意義问题也只有从有限出发,才能解答意义问题我们不再从绝对的出发点,用上帝的全知的眼睛来看待世界而是用人的眼睛来看待世堺。

[1]这里是广义相应于“艺术哲学”“道德哲学”之类。

[11].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4.121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思考问题的话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