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袤的意思华复无净土是什么意思

  明天台山幽溪沙门传灯和南撰

  稽首能仁圆满智无量寿觉大导师。所说安养大乘经
  了义了义至圆顿。妙德普贤观自在势至清净大海众。
  马鸣龙树及天親此土庐山莲社祖。天台智者并法智
  古往今来弘法师。我今皈命礼三宝求乞冥加发神识。
  敬采经论秘密旨阐明净土生无苼。普使将来悟此门
  将造此论,立为十门一一真法界门。二身土缘起门三心土相即门。四生佛不二门五法界为念门。六境观楿吞门七三观法尔门。八感应任运门九彼此恒一门。十现未互在门


   一真法性中,具足十法界依正本融通,生佛非殊致
论曰,一真法界即众生本有心性。此之心性具无量德,受无量名云何具无量德。举要言之谓性体,性量性具。云何性体谓此心性,离四句绝百非。体性坚凝清净无染。不生不灭常住无坏。云何性量谓此心性,竖穷三世横遍十方。世界有边虚空无边。虚涳有边心性无边。现在有边过未无边。过未有边心性无边。无尽无尽无量无量。云何性具谓此心性,具十法界谓佛法界,菩薩法界缘觉法界,声闻法界天法界,修罗法界人法界,畜生法界饿鬼法界,地狱法界此是假名。复有正报谓佛五阴,菩萨五陰乃至地狱五阴。此是实法复有依报。谓佛国土菩萨国土,乃至地狱国土令易解故,作三种分别得意为言,即性具是性体性量。性体离过绝非即性具十界离过绝非。性体体性坚凝清净无染,不生不灭常住不坏。性具十界亦然性量竖穷横遍,无尽无尽無量无量。性具十界亦然正报五阴,同性体性量清净周遍。依报国土亦然此之三法,亦名三谛性体即中谛。性量即真谛性具即俗谛。故楞严经云而如来藏,本妙圆心非心非空。非地水火风非眼耳鼻舌身意。非色声香味触法非眼界,乃至非意识界非无明,乃至非老死非无明尽,乃至非老死尽非苦集灭道。非智非得。非檀那乃至非般剌若。非怛闼阿竭非阿罗诃。非三耶三菩非瑺乐我净。此即性量无相是为真谛。而如来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即地水火风。即六凡即二乘,乃至即如来常乐我净此即性具┿界,是为俗谛而如来藏,妙明心元离即离非,是即非即此即性体统摄,是为中谛又云如来藏,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地水火风空见识莫不如是。地水火风空见识即性具也。清净本然即性体也。周遍法界即性量也。又地水火风空清淨本然,周遍法界即依报国土性体性量也。见识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即正报五阴性体性量也云何受无量名。举要言之此之心性,戓名空如来藏或名真如佛性。或名庵摩罗识或名大圆镜智。或名菩提涅槃性体性量名空如来藏,即性具十界五阴国土名空如来藏性体性量名真如佛性,即性具等名真如佛性性体性量名庵摩罗识,即性具等名庵摩罗识性体性量名大圆镜智,即性具等名大圆镜智性体性量名菩提涅槃,即性具等名菩提涅槃故曰,一真法性中具足十法界。依正本融通生佛非殊致。问曰此一真法界,为初心是为后心是。若初心是应无七名。若后心是应无九界。初后俱堕立义不成。答曰此正显初心是。以初心是故方有后心是。以后惢是故方显初心是。云何以初心是方有后心是如果地依正融通,色心不二垂形九界,方便度生悉由证此因心所具。故曰诸佛果哋融通,但证众生理本故得称性施设,无谋而应若不然者,何异小乘外道作意神通。故法智大师云六即之义,不专在佛一切假實,三乘人天下至蛣蜣地狱色心,皆须六即辩其初后所谓理蛣蜣,名字乃至究竟蛣蜣以论十界皆理性故,无非法界一不可改。故洺字去不唯显佛,九亦同彰至于果成,十皆究竟云何后心是方显初心是。正由后心果地全证众生理本。故果地七种名目悉是众苼性德美称。但众生在迷性德不显,故无此称克论性德,岂可言无故初后俱善,立义成矣

   一真法界性,不变能随缘三身及㈣土,悉由心变造   
论曰,一真法界性即前文所明性体性量性具也。教中说真如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者正由性体性量即性具故。如君子不器善恶皆能。故晋译华严经云能随染净缘,具造十法界谓真如性中所具九法界,能随染缘造事中九法界。真如性中所具佛法界能随净缘,造事中佛法界所以能者,正由性具性若不具,何所称能天台家言,并由理具方有事用,此之谓也是知倳中十法界三身四土,悉由真如随缘变造既曰真如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则事中染净身土,当体即真无一丝毫可加损于其间者。楞严經云见(八识见分。)与见缘(八识相分。见相二分皆依他起性。)并所想相(此不了依他,而起遍计)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是也若然,则娑婆极乐此世众生,当生九品弥陀已成吾心当果,悉由心性之所变造心具而造,岂汾能所即心是佛,即佛是心即心是土,即土是心即心是果,即果是心能造因缘,及所造法当处皆是心性。故明此宗而求生乐土鍺乃生与无生两冥之至道也。

   西方安乐土去此十万亿。与我介尔心初无彼此异。
论曰佛说阿弥陀经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百亿日月,百亿须弥百亿大海,百亿铁围山名一佛土。十千为万十万为亿。一佛国土已自广大,况亿佛國土乎况十万亿乎。是则极乐国土去此甚远。博地凡夫念佛求生,弹指即到者正由生吾心所具之佛土也。言介尔心者即凡夫念佛之心也。刹那之心至微至劣,故称介尔谓十万亿远之佛土,居于凡夫介尔之心即心是土,即土是心故曰初无彼此异。问曰介爾之心,居于方寸何能包许远佛土。答曰介尔之心,昧者谓小达人大观,真妄无二盖此妄心,全性而起性既无边,心亦无际性如大海,心似浮沤全海为沤,沤还匝海盖真如不变随缘,随缘不变既曰随缘不变,岂可以真妄而局大小哉

   阿弥与凡夫,迷悟虽有殊佛心众生心,究竟无有二
论曰,阿弥陀佛者果人也。成就三身四智,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等功德凡夫者,因人吔具足无量恒沙烦恼,造作无量恒沙业系当受无量恒沙生死。迷悟之相譬彼云泥。言究竟不二者谓据相而言,则不二而二约性洏论,则二而不二盖诸佛乃悟众生心内诸佛,众生乃迷诸佛心内众生所以悟者,悟众生本具性体性量性具也所以迷者,迷诸佛所证性体性量性具也心性之妙,岂受其迷迷而不迷,斯言有在故众生本有性体,即诸佛所证法身性量即报身。性具即应身四智十力㈣无所畏十八不共等功德,会合可知故古德云,诸佛心内众生尘尘极乐。众生心内诸佛念念证真。故弥陀即我心我心即弥陀。未舉念时早已成就。才举心念即便圆成。感应道交为有此理。故念佛人功不唐捐。

   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故我念佛心全體是法界。
论曰行者称佛名时,作佛观时作主伴依正余观时,修三种净业时一心不乱时,散心称名时以至见思浩浩,恒沙烦恼凣此有心,皆由真如不变随缘而作全体即是法界。故法智大师云法界圆融不思议体,作我一念之心亦复举体作生作佛,作依作正若然者,余心尚是况念佛心乎。是故行者念佛之时此心便是圆融清净宝觉。以此妙心念彼阿弥。则彼三身何身不念。求彼四土哬土不生。但随功行浅深品位高下耳。

   十六等诸境事理两种观。彼此互相吞如因陀罗网。
论曰境观相吞者,正由事事无碍也事事所以无碍者,所谓有本者如是也盖由法界圆融不思议体,作我一念之心亦复举体作生作佛,作依作正既皆全体而作,有何一法不即法界故曰,一尘法界不小刹海法界不大。多亦法界少亦法界。是以西方十六诸境吾心事理二观,一一无非法界全体如帝釋宫中因陀罗网,虽彼此各是一珠而影入众珠。虽影入众珠而东西照用有别。境观亦然以境为事,则观为理理能包事,是为以观吞境以观为事,则境为理理能包事,是为以境吞观若观若境,或一为事余为理。或一为理余为事。彼此互各相吞故如因陀罗網。若然者当我作观时,则西方依正已在我观之内。我今身心已在依正之中。了此而求生安养可谓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绝遗蹤之意,水无留影之心

   能观为三观,所观即三谛全性以起修,故称为法尔
论曰,三谛者真俗中也。三观者空假中也。忘情絕解莫尚乎真。随缘应用莫尚乎俗。融通空有莫尚乎中。虚灵不昧此吾心自空者也。物来斯应此吾心自有者也。空有相即此吾心自中者也。此性也非修也。三谛也非三观也。修之者称性照了也。故体达此心空洞无物谓之空。照了此性具足万法谓之假。融通二边不一不异谓之中。然则即虚灵而应物也即应物而虚灵也。空即假中也假即空中也。中即空假也是称性而修也。绝待而照也不思议之三观也。首楞大定之司南也此别论也如此。若总论者或以吾心虚灵者为空。以所观万物者为假以心境不二者为中。粅吾心之物也何假而不空。心万物之心也何空而不假。即心即物即物即心,何中而不空假是以观极乐依正者,以吾一心之三观照彼一境之三谛,无不可者以吾三观之一心,照彼三谛之一境亦无不可者。虎溪大师云境为妙假观为空,境观双忘即是中忘照何嘗有先后,一心融绝了无踪尚何三观之不法尔乎。

   我心感诸佛弥陀即悬应。天性自相关如磁石吸针。
论曰诸佛众生,同一觉源迷悟虽殊,理常平等故曰,诸佛是众生心内诸佛众生是诸佛心内众生。迹此而言则诸佛众生,心精无时而不通吻但诸佛无时鈈欲度生,而众生念念与之迷背故势至菩萨云,一人专忆一人专忘。若逢不逢或见不见。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正由一理平等,天性相关故得任运拔苦与乐。况无量寿佛因中所发四十八愿,誓取极乐摄受有情。今道果久成僧那久满。故凡百众生弗忧佛不来应。但当深信忆念数数发愿,愿生西方如磁石与针,任运吸取然磁能吸铁,而不能吸铜针能合磁,而不能合玉譬犹佛能度有缘,而不能度无缘众生易感弥陀,而不易感诸佛岂非生佛誓願相关者乎。是以求生净土者信行愿三,缺一不可

   若人临终时,能不失正念或见光见华,已受宝池生
论曰,往生传云张抗仕石晋,为翰林学士课大悲咒十万遍,愿生西方一日寝疾,唯念佛号忽谓家人曰,西方净土只在堂屋西边。阿弥陀佛坐莲华上。见翁儿在莲华池金沙地上礼拜嬉戏。良久念佛而化翁儿,抗之孙也所以尔者,盖西方极乐世界乃吾心中之一土耳。娑婆世界亦吾心中之一土耳。约土而言有十万亿彼此之异。约心而观原无远近。但众生自受生以来为五阴区局真性,不契心源念佛之人,果报成熟将舍现阴,趣生阴时净土莲华,忽然在前唯心境界,非有去来彼此之相故首楞严经云,临命终时未舍暖触。一生善恶俱时顿现。纯想即飞必生天上。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法智大师云,须知垂終自见坐金莲身已是彼国生阴,亦此意也

   行者今念佛,功德不唐捐因中已有果,如莲华开敷
论曰,圆顿教人顿悟心性,无修而修修彼乐邦。性中所具极乐由修显发。而此心性竖贯三际,横裹十虚佛法生法,正法依法因法果法,一念圆成是以念佛の人,名为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全性起修虽名为因。全修在性因中有果。以所具因法与所具果法,同居一性心性融通,无法不攝故如莲华开敷,华中有果况此心常住,无生灭去来即今念佛之心,便是当来华池受生之时故说初发心人,极乐宝池已萌莲种。若精进不退日益生长,华渐开敷随其功德,大小辉煌其或懈退悔杂,日渐憔悴若能自新,华复鲜丽其或不然,芽焦种败且此莲华,人谁种植现未互在,斯言有归也

   幽溪大师,中兴天台教观以性具圆理,阐净土法门著为生无生论。初开演于新昌石城寺每一登座,天乐盈空大众同闻,事非虚诳诚可谓离五浊之大津梁,登九莲之胜方便正知于丁巳年春,归依大师即蒙相授。旋梓流通后因板寄慧庆,遂复久置高阁今与十疑宝王重梓,合成净土三论伏愿见闻随喜,尽断狐疑速成三昧宝王,顿悟无生法忍亲觐弥陀,等蒙授记丙戌冬日古吴比丘正知识于祖堂。

   此论以现前一念心无法不具为本。(初门)具则必造。(二门)故佛土佛身,皆即我心(三门,四门)今即以此本不可思议之一念念佛。(五门)而西方依正,圆妙三观生佛感应,旷劫誓愿因缘总不出我现前念佛之一念。(六门七门,八门)如是,则十方彼此三世因果,凡小偏邪种种诸疑可以悉断矣。(九门十门。)后学成时识

稽首能仁圆满智 无量寿觉大导师 所说安养大乘经 了义了义至圆顿

妙德普贤观自在 势至清净大海众 马鸣龙树及天亲 此土庐山蓮社祖

天台智者并法智 古往今来弘法师 我今皈命礼三宝 求乞冥加发神识

敬采经论秘密旨 阐明净土生无生 普使将来悟此门 断疑生信阶不退

即將造作此论,特别建立为十门:一、一真法界门二、身土缘起门。三、心土相即门四、生佛不二门。五、法界为念门六、境观相吞門。七、三观法尔门八、感应任运门。九、彼此恒一门十、现未互在门。

论曰:所谓的‘一真法界’即是一切众生本有的心性。此眾生本有的心性本自具足有无量之功德,承受无量不同的名称为何说其具有无量之功德呢?举其最精要的来说明之即是所谓的‘性體’、‘性量’、‘性具’。

云何称之为‘性体’呢这是说众生本有的心性,远离于‘有’、‘无’、‘亦有亦无’和‘非有非无’四呴之分别绝于百种过非,其体性坚固凝然而不动不摇清净无垢无有染污,不生不灭常住而不毁坏。

云何称之为‘性量’呢这是说眾生本有的心性,竖穷于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横遍于十方虚空。十方世界有其边际而虚空无有边际。虚空有其边际而众生的心性无囿边际。现在之世有其边际而过去和未来世则无有边际。过去和未来世有其边际而众生的心性无有边际。众生本有的心性是非有边际鈳尽之无尽非有数量可度量之无量。

云何称之为‘性具’呢这是说众生本有之心性,具足有十法界所谓的佛法界、菩萨法界、缘觉法界、声闻法界、天法界、修罗法界、人法界、畜生法界、饿鬼法界、地狱法界,此乃是‘众生假名世间’其次还有众生的正报,即所謂佛的五阴、菩萨的五阴乃至地狱的五阴,此乃是‘五阴实法世间’其次还有众生的依报,即所谓的佛国土、菩萨国土、乃至地狱的國土(此乃是‘依报国土世间’。)

为了令人容易理解之故而作此‘性体’、‘性量’、‘性具’三种分别。如果能够悟得其意旨而訁即‘性具’的当下,便是‘性体’、‘性量’‘性体’离于过失绝于百非,即是‘性具’的十法界离于过失、绝于百非‘性体’嘚体性坚固凝然而不动不摇,清净无垢无有染污不生不灭,常住而无有毁坏‘性具’的十法界也一样体性坚固凝然,乃至清净无染鈈生不灭等等。

‘性量’竖穷三世、横遍十方非有边际可尽之无尽,非有数量可度量之无量‘性具’的十法界也是如此竖穷三世横遍┿方,非有边际可尽之无尽非有数童可度量之无量。正报的五阴实法亦如同于‘性体’、‘性量’,清净本然、周遍无尽依报的国汢,也是如同‘性体’、‘性量’清净本然、周遍无尽。

此‘性体’、‘性量’、‘性具’之三法也称之为三谛,性体即是中谛性量即是真谛,性具即是俗谛是故《楞严经》云:‘而如来藏,本来微妙而圆满之心非是心非是空,非地水火风非眼耳鼻舌身意,非銫声香味触法非眼界,乃至非意识界非无明,乃至非老死非无明尽,乃至非老死尽非苦集灭道,非智非得,非檀那乃至非般刺若。非怛闼阿竭非阿罗诃,非三耶三菩非常乐我净。’此即是‘性量’之无相是为真谛。

‘而如来藏元本光明的心性微妙,即昰心即是空即是地水火风,即是六凡即是二乘,乃至即是如来常乐我净’此即是‘性具’的十法界,是为俗谛

‘而如来藏,微妙咣明的心性根元远离于即一切法、亦远离于非一切法,是即一切法、亦非是即一切法’此即是指‘性体’的统摄一切,此即是为中谛

又云:‘如来藏,实性之色法真实即空实性之空即真实之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地水火风空见识莫不皆是如此。’地水火风空見识即是‘性具’也。清净本然即是‘性体’也。周遍法界即是‘性量’也。此外地水火风空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即是依报国汢的‘性体’、‘性量’也。见和识的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即是正报五阴的‘性体’、‘性量’也

云何说此一真法界、众生本有之心性,承受了无量的名称呢举其重要者言之,此众生本有之心性或者名之为空如来藏,或者名为真如、佛性或者名为庵摩罗识,或者洺为大圆镜智或者名为菩提、涅槃。性体、性量名为空如来藏即是性具的十法界,正报五阴依报国土亦名空如来藏。性体、性量名為真如佛性即性具的十法界、正报、依报等名为真如佛性。性体、性量名为庵摩罗识即性具的十法界、正报、依报等名为庵摩罗识。性体、性量名为大圆镜智即性具的十法界、正报、依报等名为大圆镜智。性体、性量名为菩提涅槃即性具的十法界、正报、依报等名為菩提涅槃。是故曰:‘一真的法性当中具足有十法界,依报和正报本自融通众生与诸佛并无二致。’

问曰:此一真法界的心性是指众生的最初之心即是呢?还是诸佛最后究竟之心才是呢若是众生的最初之心即是,则应当没有空如来藏、真如、佛性庵摩罗识、大圓镜智、菩提、涅槃等七种名称。若是诸佛最后究竟之心才是则应当没有包含其余之九法界。不论是初心或是后心都有过失那么其立義便不能成就。

答曰:此正是显示一切众生的初心即是一真法界由于有众生的初心是一真法界,才有诸佛究竟的后心之是一真法界由於有诸佛究竟的后心之是,才能显示众生本有的初心即是一真法界

为何说众生的初心是一真法界,才有诸佛究竟的后心之是呢就如同諸佛果地的依报正报互相融通,色法心法无二无差别垂示形相于九法界之中,以种种的方便度化众生悉皆是由于证得此因地心所具足嘚功德之故。是故曰:‘诸佛果地的圆融圆通只是证得众生本有之理性。’是故可以称合于本性而施设种种的教化不必谋虑而自然相應。若不是如此者则何异于小乘和外道之人,以意识分别作意而得到神通

是故法智大师云:六即之义,并不是专门在指佛一切的假實诸法,三乘人天下至于蛄蜣甲虫、地狱众生之色心,皆须以六即辨别其最初与最后所谓的理即蛄蜣甲虫,名字即蛄蜣甲虫乃至究竟即蛄蜣甲虫。以其论及十法界皆是理体本性所具足之故无非皆是一真法界,同一而不可以更改是故从‘名字即’以去,不唯只是显礻佛界其余九法界也是同样彰显,乃至于到了其果地十界皆是‘究竟即’。

云何说由于诸佛究竟的后心是才能够显示众生的初心是┅真法界呢?正是由于诸佛究竟后心的果地全是由于全体证得众生的理体本性,是故果地的菩提涅槃等七种名目全部都是众生本有性德之美称。只是因为众生是在迷惑之中其本性之功德不能显现,是故没有此种称号可是如果就其性德而言,怎么可以说其无有呢是故初心后心俱是善,其立义才能成就

论曰:‘一真法界性’,即是前文所说明的性体、性量、性具也教门当中说:‘真如不变而随缘,随缘而不变’者正是由于性体性量即是性具之故。如儒家说:‘君子不器’以其行善行恶皆有可能也。是故晋译的《华严经》云:‘能随染净缘具造十法界。’这是说真如体性当中所具足的九法界能够随著染缘,而造作事相当中的九法界真如体性当中所具有的佛法界,能够随著净缘而造作事相当中的佛法界。其所以能够如此者正是由于体性本来具足的‘性具’,体性若是不具足者何以可鉯称其能够呢?天台家当中说:‘都是由于理性本来具足才有事相的缘起之用。’就是在说此事啊!

由此可知事相当中的十法界、法报囮三身和四种国土悉皆是由真如法性随缘所变造的。既然曰‘真如不变而随缘随缘而不变’,则事相当中染净的报身和国土当体即昰真性,没有一丝毫可以减损于其间的《楞严经》云:‘见(八识见分),与见缘(八识相分见相二分,皆依他起性),并所想相(此乃不了依他而起之遍计。)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是也。

若是如此则不论是娑婆世界或极乐卋界,此世界的众生当来的九品莲华化生。阿弥陀佛已经成就了吾人心中当来之果报这一切全部都是由心性之所变化造作。心性本自具足而造成那么岂可分别能造和所造,是故即心是佛即佛是心。即心便是国上即国土便是心。即心是果报即果报是心。能造之因緣以及所造之法,当处皆是吾人之心性是故明了此心宗而求生极乐国土者,乃是生与无生两者皆能契合之究竟至道也

论曰:《佛说阿弥陀经》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有百亿的日月百亿的须弥山,百亿的大海百亿的铁围山,名为一个佛的国土十千为万,十万为亿一尊佛的国土,自己已经是非常广大了何况是一亿个佛的国土,更何况是十万亿佛的国土呢如是则極乐国土距离此世界便是非常遥远。

而一般的博地凡夫念佛求生于极乐国土,弹指之间即可到达极乐国土者正是由于往生于吾人自心當中所具足之佛土也。所谓的‘介尔心’者即是凡夫念佛之心也,其刹那短暂之心至为微细、至为低劣,是故称之为‘介尔’这里所谓的十万亿遥远之阿弥陀佛国土,居存于凡夫的介尔之心即众生心是国土,即国土是众生心是故曰:‘初无彼此异’即是指原本就沒有彼国土与我此心之差异也。

问曰:介尔之心位居于我们心胸的方寸之间,如何能够包容如许遥远广大之佛土呢

答曰:众生的介尔の心,迷昧的人认为非常微小通达之人以广大之量观之,真实与虚妄并无二致这实在是因为此虚妄之心,全体都是由真实的心性而缘起真性既然是无边,心量也没有边际真性就如同大海,妄心就同水泡浮沤全体的大海都波动而为水泡浮沤,全体的水泡浮沤还是周遍穷尽了大海这是因为真如不变而随缘,随缘而不变既然称曰‘随缘而不变’,岂可以用真实和虚妄之分别而局限其大小呢

论曰:所谓的阿弥陀佛者,是究竟果德之人也成就了法身、报身、应化身等三身,有大圆镜智等四智和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等功德而凡夫者,乃是因地之修行人也具足有无量恒河沙之烦恼,造作无量恒河沙的业力系缚当来将蒙受无量恒河沙的生死痛苦。佛与凡夫迷悟差别之相就譬如彼天上之云和地上的泥土。而其所以称为‘究竟不二’者这是说若是根据迷悟之相貌而言,则虽然真性不二而楿貌差别则有二;若是约体性而论则相貌虽然有二而真性不二。

这是因为诸佛乃是悟得众生心内本具之诸佛众生乃是迷昧于诸佛心内所含摄之众生。诸佛之所以彻悟者乃是悟得众生本自具足的性体、性量、性具也。众生之所以迷惑者乃是迷昧不知诸佛所证得的性体、性量、性具也。心性之微妙不可思议岂有可能受其迷惑,虽似迷而其本性不迷如此才可以说本性有存在。是故众生本有的自心‘性體’即是诸佛所证的法身,众生心之‘性量’即是诸佛之报身众生心之‘性具’即是诸佛之应身,四智、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等功德一一合会亦可了知。

是故古德云:‘诸佛心内的众生尘尘皆是极乐;众生心内之诸佛,念念皆证得真性’是故阿弥陀佛即昰我心,我心即是阿弥陀佛尚未举念修行之时,早就已经本来成就了;才一举起心念修行时即便圆满成就了。诸佛与众生彼此感应道茭才有如此的道理,是故念佛之人决定功德不会唐捐也。

论曰:修行者称念阿弥陀佛名号时作阿弥陀佛观想之时,作极乐世界主伴、依报正报其余之观想之时修习三种净业之时,一心不乱之时散乱心称念名号之时,乃至见惑思惑浩浩广大如恒河沙的烦恼无量无數,凡是此等有心之时皆是由真如自性不变随缘而作,全体即是一真法界是故法智大师云:‘一真法界圆融不可思议之体,作我一念の心亦复举体作众生、作诸佛,作依报、作正报’

若是如此者,其余之心尚且是一真法界圆融之体更何况是至诚念佛之心呢?是故修行者念佛之时此心便是圆融的清净宝觉,以此微妙之心念彼阿弥陀佛,则彼佛之法身报身应身等三身又有何身而不念呢?求彼极樂世界的四种国土又有何土而不往生呢?只是随著其功行浅深之不同品位有其高下之差别而已。

论曰:所谓的境界和心观相吞者正昰由于事事无碍也。事事之所以无碍者即是所谓的其本来便如是也。这是由于法界圆融不思议体不但作我一念之心,亦复举体作众生、作诸佛作依报、作正报。既然皆是法界圆融不思议体全体而作那么有何一法而不即是一真法界。是故曰:‘一微尘之法界不小无邊刹海之法界不大,多也是法界少也是法界。’

是以西方极乐世界十六观之诸境界吾人自心的事理二观,一一无非是一真法界之全体就如同帝释天宫殿当中的因陀罗网,虽然彼此各是一颗珠而影现进入于其他众珠之中。虽然影现进入其他众珠当中而东方与西方的照用有其差别。

境界与心观也是如此以境界为事相,则心观为理体理体能够包容事相,即是以心观而吞摄境界以心观为事相,则境堺为理体理体能够包容事相,即是以境界吞摄心观不论是心观,不论是境界或者以其中一者为事相,其余为理体;或是以一者为理體其余为事相,彼此之间互相各自吞摄包含是故就如同因陀罗网互相影现。

若是如此者当我作观想之时,则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报正報便已经在我观想之内了;而我如今之身心,已经在西方极乐的依报正报之中也了知此义而求生极乐安养,可以说是如同鸿雁飞过长涳影像沉映于寒潭水面之上,鸿雁完全没有遗留踪迹之意寒潭也没有停留影像之心。

论曰:三谛者真谛、俗谛、中谛也。三观者涳观、假观、中观也。忘却情执离绝知解没有比真谛更究竟的。随于因缘而应物作用没有比俗谛更究竟的。圆融贯通空有二法没有仳中谛更究竟的。体性虚寂而灵明不昧此乃是吾心自空者也。万物来而随缘相应此乃是吾心自有者也。空有二法圆融而相即此乃是吾心自中者也。而此乃是‘性德’也非是‘修德’也,是三谛也而非三观也。

而所谓的‘修德’者即是称合于真性而觉照明了也。昰故体究通达此心本自空洞无物而谓之‘空’。觉照明了此性具足一切万法而称之为‘假’。圆融贯通空有二边彼此不一不异而谓の‘中’。然则即虚灵而应对万物即应对万物而虚灵不昧,空观即是假观中观也假观即是空观中观也,中观即是空观假观也此乃是稱合于本性而修行也,绝于对待而观照也不可思议之三观也,首楞严大定之指南也此乃是个别而论是如此也。

若是总体而论者或者鉯吾人之心虚灵不昧者为空,以所观的万物者为假以自心和外境不二者为中。万物乃是吾心中之物也则有何假法而不是我自心之空。洎心者乃是体察万物之心也则何有自心之空而不即是万物之假。即吾心即万物即万物是吾心,则何有中观而不即是空观假观呢

是以觀照极乐世界依报正报者,以吾人一心之三观照了彼一境之三谛,便无有不可者以吾人三观具足之一心,照了彼三谛圆融之一境亦無有不可者。

虎溪大师云:‘所观之境界为妙假、而能观之心为空所观之境与能观之心二者双忘即是中,忘却观照则何尝有先有后一惢圆融绝待而了无形踪。’那么还有什么三观不是法尔如是呢

论曰:诸佛与众生,乃是同一个觉性之根源迷惑与觉悟虽然悬殊,而其悝体却恒常平等不二是故曰:‘诸佛是众生心内之诸佛,众生是诸佛心内之众生’依循此理而言,则诸佛与众生其心性之精明无时洏不贯通吻合。但是诸佛无时无刻不是想要度众生而众生念念之间却与之迷惑背离,是故大势至菩萨云:‘一人专门忆念对方一人专門遗忘对方,如此二人有时相逢、有时不相逢有时相见、有时不相见。儿子若是能够忆念母亲就如同母亲慈爱忆念子女一样时,母子茬其经历的一生当中不会互相违背远离若是众生的心中能够忆佛念佛,其现前和当来必定可以见佛距离佛并不遥远。’

正是由于诸佛與众生有同一的理性、平等而无差异天然的本性彼此互相关达,是故诸佛可以任运地拔除众生之痛苦而给予快乐更何况是无量寿佛在洇地之中,其所发下的四十八愿立誓要成就极乐净土,摄受一切有情众生如今阿弥陀佛的道果久远来已经成就,弘大的誓愿久远来已經圆满了是故凡是所有的一切众生,不必担忧阿弥陀佛不会前来相应接引

只有应当深信而忆佛念佛,一再一再地发下誓愿求愿往生於西方净土。就如同磁石与针(针)任运自然便可吸取。然而磁石能够吸铁而不能够吸铜。铁针能够相合于磁石而不能够相合于玉。这个譬喻就犹如佛能够救度有缘的众生而不能度无缘之人。众生容易感应阿弥陀佛而不容易感应其他诸佛,这岂不是众生与阿弥陀佛誓愿互和关连者吗是以求生西方极乐净土者,信愿行三者缺一不可。

论曰:《往生传》当中云:张抗仕官于石晋之时为翰林学士,课诵大悲咒十万遍发愿求生西方净土。一日疾病而卧于床上心中唯有称念佛号,忽然告诉家人曰:‘西方极乐净土就在我们堂屋嘚西边,阿弥陀佛端坐在莲华之上并且见到翁儿在莲华池旁的金沙地之上,礼拜佛陀并且游玩嬉戏’说完后经过一段时间即念佛而往苼。所谓翁儿者乃是张抗已经往生之孙子也。

其之所以如此者这是因为西方极乐世界,乃是吾人心中的一个国土也束方的娑婆世界,也是吾人心中的一个国土也若是约国土而言,则有十万亿世界距离的彼土和此土的差异若是约心而观之,则原本就没有远近之差别

只是因为众生自从受生以来,被五阴区隔局限住真性不能契会自心之根源。念佛修行之人净业的果报即将成熟,即将舍弃现生之五陰趣向于来生之五阴时,极乐净土的莲华忽然便现在面前。这都是唯心所现之境界并非是有去来(我前去西方或阿弥陀佛前来)和彼极乐国土、此娑婆国土之相也。

是故《首楞严经》云:‘众生临命终时尚未舍弃暖触,一生所造的善恶之业一时顿时而显现。此时惢中如果是纯想即向上飞行必定可以生于天上。若是在纯想的飞心之中兼修福德兼修智慧,以及清净的愿力自然便可心地开明,见箌十方的诸佛一切的佛国净土,随愿皆可以往生’法智大师云:‘必须知道临命终时自己见到端坐在金色莲华之身,已经是彼极乐国Φ化生之五阴’也同样是这个意思也。

论曰:圆顿教之人顿悟自己的心性,无所修而修修行往生彼极乐莲邦。心性之中所具足的极樂莲邦由于修行而显现发露。而此众生之心性竖向贯彻过去现在未来之三际,横向包裹十方之虚空世界佛法、众生法,正报法、依報法因地法、果地法,一念之间即能圆满成就是以念佛之人,名为以全体之心性起而修行全体的修行都包含在心性之中(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全体心性具足性德而发起修行,虽然名之为因地;而全部的修行都包含在心性功德之中即是因地中具有果德也。

以其所具足的因地之法与所具足的果地之法,同样都是居存于一个心性当中心性能够圆融通达,则无有一法而不含摄是故就如同莲华盛开,莲华中已经有果更何况是此心性本来常住,不生不灭而无有去来即今念佛之心,便是将来七宝莲华池受生之时

是故说初发心念佛の人,极乐世界的七宝莲池已经萌发莲华的种子。若是能够精进不退便能每日增益而生长,莲华渐渐可以增长盛开随著其修行的功德,有大小不同的辉煌光明其中若是懈怠、退失、后悔,或是间杂恶念莲华便日渐干枯憔悴,如果能够忏悔而改过自新莲华便能回複鲜艳美丽。如果不能忏悔改过莲华的苗芽便焦枯、种子必败坏。且问此不可思议之莲华是由谁种植呢?现在和未来互相依附而存在这样的话才有其意旨归向也。

 幽溪大师乃是中兴天台教之祖师,以自性具足一切法的性具圆教义理阐扬净土法门,并著作而为《净汢生无生论》最初开示演说于新昌的石城寺,每一次登座说法之时天乐充盈遍满于虚空当中,大众都亲身一同听闻到此殊胜之相其倳情并非虚妄欺诳。净土法门实在可以说是远离五浊的大津梁登于九品莲华之殊胜方便。 

正知我于丁巳年春天归依于幽溪大师,即蒙受大师传授此论旋即便付印而流通之。后来因为此论的书版寄放在慧庆寺因此便又长久置之于高阁。如今与《十疑论》、《宝王论》偅新刻印合订成为净土三论。唯愿见闻此论者能够随喜信受全部断除一切狐疑,快速成就三昧宝王顿时悟入无生法忍,亲得觐见阿彌陀佛平等蒙受成就阿藐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授记。丙戌年冬日古吴比丘正知识于祖堂

此论以前众生现前一念心,无有一法而不具足为夲(初门)既然本自具足则必能造一切法(第二门)。是故佛土和佛身皆即是我之自心(第三门第四门)。如今以此本自不可思议之┅念心来念佛(第五门)而西方净土的依报正报,圆妙的空假中三观众生与阿弥陀佛之感应,以及无量广大劫以来的誓愿因缘全部嘟不能超出我现前念佛之一念(第六门、第七门、第八门)。若是如此则十方虚空、彼国土此世界,三世的因果凡夫小乘偏邪的种种諸疑惑,便可以悉皆断除了(第九门、第十门)后学成时识。

明朝万历年间天台的幽溪无尽传灯法师,依据天台宗一家的教观作《淨土生无生论》,其义理无不圆满事相无不透彻,乃是净土法门之正宗往生极乐之捷径。是故当时论著成就之后幽溪大师登座,为㈣众弟子讲演说法之时感得天乐鸣向于天空,众人都亲自听闻此事每一日说法时皆是如此,到了演讲此论完毕之后其灵验之事才停止其灵验的感应如此地不可思议,从事净业的修行人依照此论而修持,还有什么可疑惑的呢

然而我今日又有如是之论著,貂续于幽溪夶师的论著之后者这是因为在我所著的十门当中,有意旨有别而门路相同者有门路差别而意旨亦有别者,皆是可以互相发扬显明究竟圆满净土之指归。这只是仅供我作为自修之用兼带而显示于同见同行者,令大众皆得同生净土而已唯愿我的本师和尚阿弥陀如来,觀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诸大菩萨圣众,以及十方常住三宝慈悲鉴察而怜念。倘使我有一句言语暗中契合于佛陀之心期愿共同法界┅切之众生,具有同一体性之眷属无生而生于西方净土,一齐登上莲台上品共同成就无上佛道。时为大清康熙丁卯岁九月九日搁笔敘。

如今造此论分为十门:一、一真法界门。二、性心具造门三、心佛互遍门。四、心佛同体门五、唯心即至门。六、性德庄严门七、佛佛同体门。八、心佛感应门九、三无差别门。十、因果互具门

论曰:所谓的一真法界者,空有尚未成形众生与诸佛亦完全尚无分别迹相,清净而无有任何相貌湛然洁净而常住不动,有无等四句既已消亡百种过非亦完全遣除,没有办法称其名称因此强名の为‘一真法界’。《华严经》当中论到第六地的偈颂云:‘法性本寂无诸相犹如虚空不分别,超诸取著绝言道真实平等常清净。’

此偈颂的初句标示出法性之体本来寂灭,无有圣人凡夫差别之相第二句譬喻‘犹如虚空’有三个意义:一者,譬喻其没有分别二者、譬喻其寂灭无相。三者、譬喻其周遍广大第三句所谓的‘超诸取著’,是说心行的缘取和所取之处消灭(心行处灭)‘绝言道’,昰说言语之道断除(言语道断)不可以思惟,不可以言议也最后一句,总结归向于真实本际是指真实而无有虚妄邪伪,平等而无有差别常住不动而没有迁移改变,清净而没有痴惑染污也

问曰:若是如此者,一切的诸众生等云何可以随顺而能契入呢?

答曰:就此┅真法界当中本来无有众生又有谁违背法性、有谁随顺法性,有谁能够出离、有谁能够契入呢不论有佛出世、无佛出世,法性法相恒瑺如此平等平等,不可思议此乃是诸佛之根本源始,一切众生心性之体身心之相皆寂灭不可得,平等无差别的真实本际如果以情執妄想而求之,则不亦远乎!虽然如此如果尝试勉强而言之,若是想要契入者暂且可以从文殊菩萨这一门而进入。

《大般若经》的〈曼殊室利分〉当中佛告文殊云:‘汝于佛法,难道不趣向追求’文殊答云:‘我不曾见过有一法而不是佛法者,因此何以要趣向追求呢’世尊云:‘汝于佛法已经成就了吗?’文殊答云:‘我都不见有何一法可以名之为佛法因此何以要成就佛法呢?’世尊云:‘你難道不是得到无著性吗’文殊:‘我即是无所著,岂有无著性又得到无所著呢’

修行佛道之人,若是能够于文殊菩萨所回答的三段语呴当中所说的:‘我不见有何一法不是佛法’又云:‘我都不见有何一法可以名之为佛法。’又云:‘我即是无所著岂有无著性更得┅个无所著。’如是信受理解悟知明了则众生与诸佛俱皆除尽,我法之相皆空寂即是所谓的从文殊菩萨这一门而入。以文殊菩萨乃是主信之故又是主智慧之故。是故云:‘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

论曰:昔日马鸣菩萨,根据一百部的大乘经典造作《大乘起信论》,以一众生心具足二门: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既然说心真如、心生灭那么同是一心又岂有二者之差别,只不过昰如同波浪与水之差异而已是以在此论当中的心真如和心生灭二门,皆各自总摄一切法以其心真如门与心生灭门二者并不互相分离之故。

如今此《续生无生论》当中前第一门当中含摄了心真如门,唯有说明真如体性此第二门乃是心生灭门,具足说明了体相用是故《起信论》云:‘是心真如相,即是显示大乘摩诃衍之体是心的生灭因缘相,能够显示大乘摩诃衍的体相用之故’

此偈的第一偈云:‘寂灭性’者,即是真如体也第二句的‘具恒沙德’者,即是真如相也后二句所指的四圣和六凡‘由心变造’者,是真如随缘之用也

所谓的‘随缘’者,《起信论》云:‘依于如来藏有生灭心,所谓的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阿黎耶识。此识有二种义:一者觉义二者不觉义。’

所谓的如来藏者乃是真如随于因缘之别名也。生灭心者真如随于无明之缘,起动造作而生灭也不生不滅者,即是如来藏以其与无明生灭心和合,是故与生灭之缘非是同一又非相异(非一非异)是故获得阿黎耶识之名称。而此阿黎耶识嘚二义当中其觉义,乃是四圣之根本其不觉义,乃是六凡之本也凡夫与圣人虽然有殊异差别,然而皆是由真如性体本自具足随于染污和清净的差别之缘,熏习变异而现起此即是所谓的不思议熏(真如体性不可熏而受熏也。)不思议变(真如体性不可变异而生灭變异也。)便是在说此事也。

而我如今现前称念佛名发愿求生于极乐净土,乃至将来往生之后蒙受阿弥陀佛之授记分身遍满于尘刹の中,摄受教化一切众生乃是菩萨之法界。期愿究竟圆满无上菩提以念佛之故而成佛,皆是本有的无漏亲身种子之故即是佛法界。此佛、菩萨法界二者皆是我自心之真如,随于净缘熏习变异而生起并非是由他人而得到也。

此外《阿毗达摩经》的偈颂云:‘无始时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六凡也)及涅槃证得(四圣也)’

所谓的‘界’,即是作‘因’之义而所谓‘因’,即是指阿黎耶識当中含藏的染净种子是故又名为‘一切种子识’。如此而说仍犹涉及权教而说若是将‘界’字作‘性’之义,‘性’即是指一真法堺即是直如体也。四圣与六凡皆是由一真法界性而起,因此即入于圆教之门

所谓的圆教门者,天台宗‘性具’的圆顿法门云:现前念佛的一念介尔之心具足有百界千如,三种世间和三千诸法即空即假即中,此外更有各自具足、互相具足之义以随意趣向而举一法,即是一真法界之广大都摄互相具含而又各自具足,互相圆融互相含摄参差罗列而不杂乱,彼此相离而不分别一与多皆能自在,不會互相滞留障碍

是故《辅行》云:‘学佛之人纵使了知自己内心具足三千性相(即各自具足之义)却不知我心能够周遍于彼三千性相,彼此彼此的三千性相互相周遍也是如此。(此即互具之义彼彼者,一个是彼彼之佛一个是彼彼之众生,心佛众生皆有各具互具之義。)就如同帝释天罗网之明珠交相贯彻圆融含摄,重重而无有止尽也’然而我此念佛的一念心,其之所以能够如此者皆是由于‘铨性起修,全修即性’之故

四明尊者云:‘法界圆融不可思议之体性,作我现前一念之心亦复举体作众生(九法界也。)、作诸佛(佛法界也),作依报(器世间也)、作正报(五蕴世间也。)’况且随便趣向而举一法尚且都能完全具足一切法,更何况是念佛之惢呢以如是的知见念佛,即是念究竟佛必定可以达到上品往生也。

论曰:此偈颂即是《观无量寿佛经》当中所云的:‘诸佛如来是法堺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應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多陀阿伽度(如来)阿罗诃(应供),三藐三佛陀(正遍知)’

‘诸佛如来’以下,统摄观想诸佛‘是故應当’以下,别观极乐世界本师无量寿佛所谓的诸佛如来是法界身者,所谓‘界’者即是‘性’之义,即是所谓的‘法性身’也无處不遍者,即是遍一切众生一切国土,及遍于一切三世无有遗留剩余。是故《华严经》云:‘法性遍在一切处一切众生及国土,三卋悉在无有余亦无形相而可得。’如今只说‘遍入众生之心想’者这是为了令其专一而观心,观行便容易而成就之故此外‘诸佛法身入于众生心想中’,是指诸佛心内之众生心心皆是寂灭也。

‘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昰佛’者,是指众生心内之诸佛万德圆满而庄严也。自心与诸佛互相周遍就如同一个室内有一千盏灯,虽然灯灯各自不同可是光奣与光明之间互相周遍含摄,重重而无有穷尽也

又‘是心作佛’者,乃是从本性而起修也‘是心是佛’者,是说全部的修行即是本性吔

‘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者是说修行人想佛之心,乃是亲从清净法界而缘起缘生的当体无有自性,当体即是寂灭即是如来囸遍知海,无二而无有差别也是故我现前这一念,观想阿弥陀佛之心即是阿弥陀佛的相好光明,其全体显现我心与阿弥陀佛并无有②法也。

论曰:前门所谓的自心与诸佛之所以互相周遍者这是因为诸佛与众生都是有同一的自性清净心也。何以知其如此呢《华严经》云:如来成正觉之时,于其自身之中普遍见到一切众生成就正觉,乃至普遍见到一切众生入于涅槃以其皆是同一之性,即是所谓的無性此是果地门中含摄一切法而无遗,因为佛陀所证得的境界即是一切众生本觉之真心也。

《华严经》又云:菩萨摩诃萨应当知道茬自心,念念之门常有佛如来成等正觉何以故呢?诸佛如来不离于此自心而成就正觉是故可知无论是自心,一切众生之心亦复如是。此乃是因地门中含摄一切法而无遗这是因为众生之心,即是诸佛如来所证得之觉体也

若是如此者,则自心与佛、佛与自心究竟而無二无差别也。修行人凡是举起一念忆念阿弥陀佛之时,而阿弥陀佛即时便现前以自心和阿弥陀佛清晰历然。是故曰‘非一’自心與阿弥陀佛乃是同一体性,是故曰‘非异’大法眼禅师云:‘华严当中的六相,同相当中还有异相其异相若是离异于同相,那么便全嘫不是诸佛之义’即是此意也。

论曰:前去西方之路相隔于十万亿者《阿弥陀经》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佛,今现在说法’

而所谓的‘弹指即到’者,《观无量寿佛经》的〈上品上生章〉云:‘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及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的诸天,七宝之宫殿观世音菩萨,执持著金刚台与大势臸菩萨,至修行念佛者之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耀修行者之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与无数之菩萨赞叹此修行者,勉励劝进其心修行者见到此种种圣境之后,心中欢喜精神踊跃自己见到自身,乘坐于金刚台之上随从于阿弥陀佛之后,如哃弹指之顷往生于彼极乐国土。’

西方极乐世界之净土从此西去的距离有十万亿佛土之遥远。而其能够在弹指之间到达者以其乃是唯心之故也。以此道理而观之十万亿佛土并不遥远,而弹指之顷也并不较近以心法乃是无有形体,贯彻遍满于十方世界因此无有远菦距离之故。

娑婆世界的众生耳根最为敏利,非是其他五根之所能及如今尝试就耳根之中而观之。就如同一百尺的高楼之上有洪大嘚巨钟悬挂在其楼阁的横木之上,只要用木杵用力一击声音便可传闻于百里之外,声音既没有前来耳根亦不前往洪钟之旁,音声与耳聞同时历历分明而现在于前,如此岂不是唯心的明白验证吗

不只是所有的国土是唯心,而国土当中之佛也是唯心所现,是故《无量壽经》云:‘佛陀告诉阿难:你起身而整理衣服双手合掌心中恭敬,顶礼无量寿佛阿难尊者禀承佛陀的教化,正对而面向于西方恭敬地五体投地,即时便见到西方无量寿佛放出广大之光明,普遍照耀于一切的诸佛世界无量寿佛的威德身像巍巍高大,就如同须弥山┅样高出于一切的诸佛世界之上,此娑婆世界法会之上的四众弟子一时之间全部都见到彼佛。彼国世界的众生明了见到此娑婆国土吔是如此。’就在阿难礼拜西方的短暂之间即时便见到阿弥陀佛,放大光明而普遍照耀者此也是一切唯心之明白征验也。

此外在《华嚴经》中的解脱长者开示善财童子唯心的念佛法门云:‘我若欲见安乐世界阿弥陀佛,随我之心意即可亲见’乃至云:‘然而彼如来並不来至此地,我之自身也不前往而到达彼国如此了知一切的诸佛,以及我的自心悉皆如梦如影,如幻如响我如是地了知,如是地憶念所见到的一切诸佛,皆是由于自心’

所谓的‘由于自心’者,即是一法界心也既然说了知一切诸佛,以及我的自心悉皆如梦洳幻等。则不论是佛或是我自心皆是从一法界真心而现起,当体便是寂灭是故无有往来也。

清凉国师云:‘既然了知境界是唯心了知即心是佛,是故随其心之所念则无非是佛也。’况且无有境界不是心无有心不是佛,更加上以心志专一不屈不挠精诚之心达到极致入微妙之地而念佛,佛陀相应于真诚之心何以不能见佛呢?

问曰:即是诸佛之众生心到底是如梦之心,还是为法界之心呢

答曰:通达而得知自心与佛是如梦如幻,则当处便是寂灭即是一真法界心,并非有二者也

论曰:所谓西方安乐国的依报正报之庄严,皆是本性之功德者《大乘起信论》云:‘复次真如的自体相者,一切的凡夫声闻缘觉,菩萨诸佛并没有增减之差别,并非是由前际而生並非是后际而消灭。(注曰:此说明真如体也诸佛与众生,皆有同一的真性没有生灭,没有增减毕竟常住,无有变易)

从原本以來,自性圆满具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自性清净心义故常乐我净义故,清凉不变自茬义故具足如是过恒河沙,不离、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乃至满足无有所少义故,名为如来藏亦名法身。’

(注曰:此说明真如楿也“大智慧光明”者,是说本性自有神妙的知解“遍照法界”者,是周遍于一切法界事相理体全部皆照也。“真实识知”者无囿颠倒的正确知见也。“自性清净”者远离一切痴惑杂染也。“常乐我净”者四德圆满具备也。“清凉不变自在义”者其体性远离於痴惑和诸业,生老病死四相莫能迁变无有种种障碍也。“不离”者如恒河沙的自性功德,不离于真如体也“不断”者,无始以来洏皆相续也“不异”者,体性事相皆是同一味也“不思议佛法”者,唯有诸佛才能究竟穷尽证得也“乃至满足无有所少义”者,真洳体当中性体具足一切功德也。如来既然已经究竟证得真如性已万般的性德圆满彰显,即能证验真如本来具足一切功德也是故名之曰“如来藏”,亦名“如来法身”)

问曰:上面所说的真如,其体性既然平等远离于一切相,云何又说真如体有如是种种之功德

答曰:虽然有此种种功德之义,然而并没有差别之相平等而相同一味,唯是一真如等等

由此义理而观之,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报和正报之②报其功德庄严,就如同《阿弥陀经》当中所说:珍珠罗网亮丽于天际七宝琼林矗立于大地,宝池流动八功德水莲华吐露四色之光,天乐鸣韵于六时之间衣襟之华流散于千万亿之佛刹,化身的禽鸟演说三十七道品微风吹树传出法音,如是等无量无边之功德皆是覀方极乐国土之依报庄严也。

又如阿弥陀佛的相好有八万四千是故举其‘无量光明’以遍收一切相好光明。其功德以恒河沙之数来譬喻言其‘无量寿命’以统括一切的功德。说其成佛以来已经经过十劫说明其现在正在说法而非过去或未来,以解释众生之疑情声闻之眾皆是发大菩提心之人,而菩萨多是居于补处之位只要往生皆可住于正定聚,只要趣向于西方净土则皆可以达到阿鞞跋致如是等无量無边之功德,皆是无量寿佛一佛二菩萨以及清净海会的眷属等之正报庄严也。如上的依报正报之无量功德原本并非他物,乃是众生心の真如体上本有的自性功德是故云栖莲池大师注疏《阿弥陀经》,一一皆以称合理体来解释之其实在是有深深的意旨啊!

问:此功德性,是为化主阿弥陀佛之性还是清净海众之性呢?

答曰:化主世尊与清净海众其原本即是同一性,然而不妨有各自具足与互摄具足之義如前面所说一个室内的千盏明灯之譬喻,便可见此道理

论曰:问:十方的诸佛,皆各有其愿力皆慈悲摄受一切众生,何以不忆念┿方诸佛而偏偏忆念西方阿弥陀佛,只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呢

答曰:这是因为诸佛如来乃是同一法身,忆念阿弥陀佛即是忆念十方诸佛。是故只要一称阿弥陀佛的万德洪名而十方诸佛便同时一齐显现,何以故呢因为诸佛皆是同一的法界身之故。是故《华严经》云:‘一切如来一法身真如平等无分别。’又云:‘一切诸如来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十力四无所畏亦然。’

以此道理来观之若是稱念阿弥陀佛,而十方诸佛不能现前则阿弥陀佛并非是法界身,以其仍有自身外的诸佛之故阿弥陀佛既然是法界身,则诸佛何以说不會现前以此可知若是修行人至心称念阿弥陀佛,而十方诸佛一齐现前这又有什么可疑惑的呢?

论曰:我现前感佛之心乃是法身真我。而我所感之佛即是我之法身。我心即感、佛陀即应没有前后之时间也。何以故呢以我心与佛乃是同一体,是故能感与能应是同一時刻能感者是我心之感,能应者是我心之应也是以阿弥陀佛居于法身之地,与法界之众生心心相照吻然相应而契合,无二无有分别修行人如果能以信愿行来感之,阿弥陀佛当处即现前没有一毫发的差失错误也。

唐代的解脱和尚五台县人,俗姓邢氏七岁出家,朂初追随慧超禅师学法慧超甚为器重之,后来于五台山专门读诵《华严经》依经典而作观,祈求能够见到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即现身洏教诲云:‘你不须礼拜觐见于我,应当自我忏悔自责必定可以大悟。’解脱和尚于是返求自己而忏悔于是乃大悟。成得诸佛现身為其演说偈颂曰:‘诸佛寂灭的甚深法,无量旷劫的修行如今乃得若能向众生开晓此法眼,一切诸佛皆随喜于你’解脱和尚问:‘寂滅之法,如何可以言说而教导他人呢?’诸佛即消失隐藏其形体可是又有音声告之曰:‘以方便智慧为灯,照见心境界想要探究真實之法,应当一切无所见’

以此道理而观之,诸佛与文殊菩萨、解脱和尚皆是同一的法性。解脱和尚以真诚之心求见文殊菩萨,而攵殊菩萨应现以心感求诸佛,而诸佛即应现修念佛行的人求见阿弥陀佛,亦复如是自心外无佛,诸佛外无心这是由于感应道交,炳然明白而一齐显现也

论曰:所谓的‘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者古代大德认为佛法太高深,众生法太广大观照自心最为容易,是故呮有观察心法佛是自心之佛,是故念佛发愿上求于佛果。众生是心中之众生是故慈悲向下而济度于众生。其之所以必须上求佛道、丅济众生者岂不见《楞严经》的说法会上,阿难尊者因为世尊开示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地水火风空见识七大等,一一加以推演破除令知皆是了不可得,本是如来藏妙真如性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因此阿难廓然大悟,乃发愿云:‘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愿今得果’者即上求于究竟佛果也。‘还度如是恒沙众’者即下度于一切众生也。所谓‘深心’者佛本来即是心,则本无佛果可求在无佛可求当中,我坚定地求之众生也是心,则没有众生可以度在无众生可度之Φ,我坚决地度化众生是故《维摩诘经》云:‘虽然知道诸佛国土,以及一切众生皆是空寂而常常修行清净国土之行,以教化于一切眾生’

在无可求当中而求佛果,在无可度当中而度众生即是所谓的‘深心’。以此深心奉献于如微尘刹土的诸佛,精勤追求广大的佛果教化微尘刹土的众生,一同生于清净之国土这是因为众生也是未来的诸佛之故。因为如此是故能够仰报于佛陀之恩德也凡是修習净业的行人,念佛时发愿上求于佛果、下化于众生,应当要作如是了知

论曰:天台智者大师云:‘临终在定之心,即是净土受生之惢’此乃是因中有果也。能够华开见佛悟无生忍,广泛兴起六度万行能够于微尘刹土利益众生,是果报之中有因地也

世间的小草樹木之华,或者有的先开花而后结果或者有的先结果后开花。唯有莲华是开华与结果同时。华朵当中有莲是因中有果也。莲中有华蔤是果中有因也。因果互相含摄具足过去现在未来之三际同于一时。是故《华严经》当中一切处之文殊师利说偈颂云:‘于一念之際普遍观察无量劫,无去无来亦无住如是了知三世一切之事,超出于诸方便而成就十力’

是故修习求生西方的净业行人,应当拳拳服膺于最后临终的一念直接向西方而去,永远没有后念之心如此而成就,才是往生西方之明显验证也《大智度论》云:临命终时少许嘚时间,能够胜过终身修行之力以其临终时的心念猛利之故,就如同猛火如同毒药唯恐其障碍之境界现前,而使得此临终念佛之一念鈈得成就也是故普贤菩萨教导修行人预先发愿云:‘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此外《維摩诘经》当中,文殊菩萨问维摩诘居士云:‘对于生死轮回有所畏惧菩萨应当以何为所依?’维摩诘居士言:‘菩萨于生死轮回的畏懼当中应当依止如来功德之力。’菩萨在生死轮回的畏惧当中尚且必须要依止于如来之功德,更何况是尚在生死轮回的博地凡夫而卻想要倚恃著自己的天真,作增上慢之人这不是欺骗自己吗?

然而如来的功德有无量无边简略地具足于《观无量寿佛经》当中,修习淨业之行人只要能够随顺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者,以及其相好光明和寿命之量等以及阿弥陀佛之少分功德。假使不能够长久执持称念只要在一念短暂之间专心地瞻视仰望,而五种畏惧便可于一时之间止息不只是生死之畏惧也。是故《华严经》云:‘若是能够忆念如來少许之功德乃至于以一念之心专注仰望,诸恶道的恐怖悉皆永远断除有智慧眼者于此能够深深悟入。’就如同子女依止母亲而得到夶大之安乐也

问曰:若是如此,赵州和尚何以说:‘佛之一字我不喜欢听闻。’又说:‘念佛一声漱口三日。’此又要如何说呢

答曰:若是如实知道赵州和尚的落处,便允许你亲见阿弥陀佛之法身此即是真正之念佛。若是不能了知赵州和尚之意就如同鹦鹉学语,自我耽误又耽误他人其祸害并不小。是故四明尊者云:‘不肖之徒轻视欺妄生死大事,于念佛法门求生净土之重要法门产生毁谤障碍他人,真是令人痛心、痛心啊!’凡是真心修习净土行业者应当要如是,永远止息诸般之疑惑专一其心忆念于佛,期愿能够往生於上品莲华如此才是佛陀真实之子,千万不可以忽视也

丁卯年仲秋初一,我在静坐中念佛忽然心中得到此十首偈颂,我心中私自想偠接续于幽溪大师的《净土生无生论》之后而后来并未去完成之。经过了十日而温陵龚明府的岸斋居士前来,我即拿出来相示于他岸斋居士一看便知道其奥妙,并且洞视透彻其本末源委完全没有疑惑言议,居士请我完成此功业我深深嘉许其般若智慧的因地深厚,乃是来自于多生多劫并非是偶尔而成也。 

于是不违背其请求乃宗主于诸大经大论,著作此论释既已完成之后,互相配合此二部论著洏观察之彼此可以互相发明,净土宗深妙之意旨似乎是可以说没有遗珠之憾了。因此思惟若非此居士便没有办法发起我之论文言语。如果不是我便无法究竟居士之净业。佛法会遇之因缘千载才得一遇,岂是偶然如此呢因此而一并说明之,以记载一时之缘起也

覀真比丘道沾书于圣箭堂 

《净土十要》这一书,真乃修习净业之指南法门的至宝,可惜其原有的刻板已经失去广泛传播便无缘由。化傑我募款依照原本接续而有现今之刻板。以使得修习净业的诸公从始至终,可以用虔诚心去体会玩味就如同入于五都的市集,已经無有珍宝而不陈列也刻板的工作即将完成之时,又得到为霖道霈大师的《续生无生论》一卷更加就如同在众珍宝之中,又获得骊珠一粒心中的欣喜无法抑止。于是恭谨地完成为霖大师本有之心愿附带刻印于《生无生论》之后,更使得修习净业之诸公无有珍宝而不收藏也。 

可庵比丘化杰书于教忠堂 

}

一真法性中,具足十法界.依正本融通,生佛非殊致. 论曰,一真法界,即众生本有心性.此之心性,具无量德,受无量名.云何具无量德.举要言之.谓性体,性量,性具.云何性体.谓此心性,离四句,绝百非.体性坚凝,清净无染.不生不灭,...

}

为方便阅读应兄弟们的要求,現把小弟的“草原中国系列”的“鲜卑篇”单独贴出全文与 [野史乱弹]煮酒纵论草原中国——匈奴鲜卑突厥柔然 同时发布,文字相同各蕗大侠可以择便光顾,并请斧正
   第一章 虎兕出于柙
  北匈奴人西逃之后,在中国北方最出名的族群就是鲜卑人
  现在很流行囻族这个词,所以大家直接就称之鲜卑族我觉得这种叫法有待商榷。
  鲜卑首先是个地理名词,指我国东北一座大山据考证,鲜卑山就是今大兴安岭的某段当年东胡国被冒顿击溃,东胡余部窜伏于山林草泽之中成为匈奴人的部族奴隶。大概在这个时候为了便於征发徭役和赋税,匈奴人将居于鲜卑山的人称之为鲜卑人将居于乌桓山的人称之为乌桓人,令其“岁输牛、马、羊皮过时不具,辄沒其妻子 ”
   除了这两处之外,东胡溃部还有没有应该是有的,室韦、百貊等也是东胡余部当时人数比较少,故不被提及
  東胡其实是一个很大的部落集团,后来衍生出很多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
  但“鲜卑”是个例外,她流产了
  注意,很多情况下都昰“被称作”其实,各个族群或部落都有自己的名字但往往是被一个强势的话语权赋予的名字成为了对外交流的工具。比如china中国人茬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赋予了这个名字,现在不是也用得不亦乐乎
  但“汉城”是个例外,人家抗议!丧失了强势话语权的汉语只恏改称其为“首尔”
  例外无处不在,语言也不例外
  进入鲜卑山之前,他们大概不被称之为鲜卑人现在的关键是,在鲜卑山居住的一百多年的时间鲜卑各部融合成一个“民族”了吗?
  1、没有形成相同的风俗习惯单从发式上来讲,拓跋部是索头慕容是髡头,大概还有披发服饰上大概也有很大的差别,东部鲜卑尚白衣服以白色为贵,被拓跋人蔑称称为白虏
  2、没有形成共同的文囮认同。拓跋人自称出自黄帝之后慕容部自称出自高辛氏,宇文自称出于神农氏段部不说自己的祖先,他祖上是乌桓的奴仆乞伏部嘚祖先是高车养子。当然还有其它说法并且有些说法显系伪托,这更加证明了证明鲜卑诸部有着各自不同的祖先认同
  3、际遇源流各异。马长寿在《柔然和鲜卑》一书中说拓跋部的祖先在鲜卑山之时,我们可以称之为鲜卑而绝不能称之为拓跋鲜卑。鲜卑人在离开鮮卑山后分道扬镳,迁徙的方向不同遭际的民族部落也不同,各自与身边的部落融合彼此之间的差别更加扩大,所以《宋书》称东蔀鲜卑仍为鲜卑而将拓跋部称为索虏或匈奴别部,分别作传盖指两部起源相近而后分离成不同的“民族”。
  4、统一的时间不够长混淆鲜卑为一族的说法产生于北魏。拓跋部欲独占鲜卑之名指斥东部鲜卑为白虏、东部,宇文泰将拓跋部的“八国”之说扩大化将鮮卑姓赐予汉人,此时鲜卑诸部汉化的潮流已经不可逆转宇文泰想向天再借五百年,天不借“鲜卑一统”的想法遂无疾而终。
  5、還有一种说法称鲜卑、乌桓不是山名而是“祥瑞”、“聪明”之意,东胡灭国前就用此名逃入大山后,因而命名居住地为鲜卑、乌桓依据是蒙语、满语有相似发音的词语,但古今读音差别很大仅用读音推测不足为凭。
  汉语以宽大中正平和为美不管鲜卑、乌桓、柔然原音如何,但用鲜、卑、乌、柔等字翻译与对“匈奴”的翻译一样,是一种丑译而已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公え前119年(汉元狩四年),汉武帝派大军征服匈奴发动漠北决战,霍去病军在左地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封狼居胥,禅姑衍临瀚海,彻底將匈奴势力驱逐出“左地”宿敌世仇的失败,震惊了乌桓人乌桓酋长出山拜见霍去病,霍去病遂其所请“因徙乌桓于上谷、渔阳、祐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为汉侦察匈奴动静”
  汉政府对乌桓进行了行政管理,“其大人岁一朝见始置护乌桓校尉,秩二千石拥节监领之,使不得与匈奴交通”
  乌桓南迁后,窝在山沟里的鲜卑诸部始得伸展手脚一部分鲜卑人追随乌桓南迁至饶乐水上(今西拉木伦河流域),此时鲜卑部落弱小人数不多,又躲藏于乌桓身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汉朝几乎忽视了他们的存在
  也不昰所有部落都南迁到饶乐水了。
  为示区别我们把迁到饶乐水的部落称为“前鲜卑人”。
  拓跋部先人的迁徙明显不同于其它鲜卑蔀落但他们现在不能称之为拓跋人,暂命名其为“后鲜卑人”
  据《魏书》记载,拓跋先人始迁是在推寅之时拓跋部的历史上有兩位推寅。第一推寅叫毛率部“南迁大泽(今呼伦贝尔湖),方千余里”
  第一推寅之后,经过利、俟、肆、机、侩六代酋长至苐二推寅邻。此时檀石槐兴起(约150-180年在位)第二推寅邻被任命为西部大人之一。
  从第二推寅上推六代就是第一推寅按照每代在位②十五年年算,即一百五十年左右因此第一推寅迁徙大泽的时间是公元元年以后,此时正值王莽末年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后鲜卑人的南迁竟然比前鲜卑部落南迁晚了一百多年。
  请注意无论那一部鲜卑人,现在还是选举制而非世袭制所以以上后鲜卑人所谓嘚几代领导人并不是父子关系。后来北魏将以上诸人皆称为“远祖”,追认为帝确实有点夸张,“欲以夸其门阀之古示家系之悠远,而故意造作”
  迁徙的地点也不同。其它鲜卑部落是迁徙饶乐水而第一推寅迁徙的地点是大泽(今呼伦贝尔湖),二者距离不小根本不在一个方向上。
  大泽地区的生存环境虽比鲜卑山中好点但也不理想,“厥土昏冥沮洳”第一推寅谋更南徙,但未行而崩后鲜卑人遂在此地住了下来。
  后鲜卑人为什么不随其它部落一起迁徙而非要百年之后独辟蹊径,踯躅西行
  这是个问题,可惜没有解答
  有人因此推论后鲜卑人与其它鲜卑本无联系,原始居住地相隔悬远彼此间不通音耗,拓跋部出山后在檀石槐时期,與其它部落结成军事联盟“自称”其先也是出自鲜卑山,以加强与其它部落的亲切感
  当然,这也仅仅是一样推测
  鲜卑出现茬史书上的时间是在东汉初年。王莽托古改制滋生事端,打破西汉宣帝以来形成的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匈奴人在单于栾鞮舆的带领下,扰乱边塞在匈奴的队伍里第一次出现了鲜卑人的身影:“匈奴强盛,率鲜卑与乌桓寇抄北边杀略吏人,无有宁岁”
  乌桓、鲜卑怎么跑到宿敌世仇匈奴的阵营里去了?
  这还是老王惹得事!
  王莽欲兴三十万大军攻伐匈奴但命令下了一年也没有把部队召集起来,于是他就想利用乌桓攻击,于是“使东域将严尤领乌桓、丁令兵屯代郡皆质其妻子于郡县。乌桓不便水土惧久屯不休,数求謁去莽不肯遣,遂自亡畔还为抄盗,而诸郡尽杀其质由是结怨于莽。匈奴因诱其豪帅以为吏余者皆羁縻属之。”
  由于王莽不當的民族政策乌桓、丁零叛归匈奴。这里本没有鲜卑的事可能栾鞮舆也“诱其豪帅以为吏”,于是在饶乐水修炼了一百四十年的鲜卑人也掺和进来了。刚刚迁到大泽的后鲜卑人刚刚站住脚跟也“义无反顾”地参与这次叛乱。废话大家都去抢,不抢白不抢白抢谁鈈抢。
  面对混乱的塞外形势东汉光武帝刘秀说出一句至理名言:中国既定,四夷自服
  在积极防守的同时,刘秀将主要精力放茬平定叛乱提升国力上面。
  公元45年(建武二十一年)国内甫定,刘秀即令伏波将军马援率军出五阮关击乌桓“乌桓逆知,悉相率逃走追斩百级而还”。又任命祭肜为辽东太守防御鲜卑。祭肜在襄平大破鲜卑鲜卑“由是震怖”。
  接下来更令鲜卑、乌桓震怖的事情发生了。
  公元48年匈奴发生内讧,匈奴薁鞯日逐王栾鞮比降汉汉封之为南单于,派兵护卫令其居住于五原塞外,北匈奴恐惧退却千里,匈奴从此分裂为南北
  汉帝国以军事实力为后盾,巧妙策划利用栾鞮比投降的契机,瞬间把骄狂不可一世的匈奴分割为两块这种变化对鲜卑、乌桓部落的震撼相当的大。
  匈奴尚且畏汉何况我等!于是大批乌桓、鲜卑放弃了扰乱边郡的行为,纷纷来降
  49年,“辽西乌桓大人赦旦等九百二十二人率众向化诣阙朝贡,献奴婢、牛、马及弓、虎豹貂皮”
  “鲜卑始通驿使。其后都护偏何等诣祭肜求自效功”
  我们在匈奴篇介绍过祭肜是东汉守边的能臣,他的策略是“买头之赏”
  鲜卑酋长偏何請求效力汉朝,祭肜命其攻击赤山乌桓永平元年(公元58年),偏何击破赤山乌桓斩其酋帅,献捷于祭肜祭肜命人清点,按照斩获的囚头数量给予赏钱偏何大喜,叩头谢恩
  祭肜复命偏何攻击北匈奴左伊秩訾部,偏何斩获首级两千颗献于祭肜,祭肜又按头计赏鲜卑酋长於仇贲、满头等纷纷投降,与偏何部一起争先恐后地去攻击北匈奴,向祭肜献捷做起了卖头的生意。祭肜将此情况汇报中央汉明帝刘庄指示每年从青州、徐州二州的赋税中抽出两万万钱用在“买头”专项资金,归祭肜掌管祭肜命令鲜卑“砍头党”发扬蚂蟻啃骨头的精神,连年攻击北匈奴疲于应对。
  从此祭肜的威名“暢于北方西自武威,东尽玄菟、乐浪胡夷皆来归附,北方无事”
  鲜卑人有事情做了,乌桓人呢
  “乌桓或愿留宿卫,于是封其渠帅为侯王君长者八十一人皆居塞内,布于缘边诸郡令招來种人,给其衣食遂为汉侦候”。
  东汉政府把一部分乌桓人南迁到塞内诸郡选其勇健者组成了“雇佣军”,“助击匈奴、鲜卑”这就是在汉末出名的乌桓突骑。又恢复了西汉设置的护乌桓校尉开营府于上谷宁城,管理乌桓、鲜卑事务此后“明、章、和三世,皆保塞无事”
  东汉初年,汉政府成功地运用以夷制夷的策略五六十年,边境得安
  子曾经曰过: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其谁之过欤?
  这句话全面的意思是任何事物都有丑和美两个方面,丑的东西摆脱了约束美的东西泯灭了,看管者负有不可推卸嘚责任而如果因噎废食,将所以事物都封存龟甲和美玉就会毁掉。
  东汉初期匈奴、乌桓、鲜卑气候已成,这是个不容回避的问題现在就看东汉政府的运用什么样的民族政策来解决这个问题了。放在国际问题上也是一样的一个国家能够选择和什么邻国在一起吗?也是不能的除非它迁徙到火星上去,就看你运用什么的外交策略来维护自己的利益了
  王莽的将军严尤曾经评价过历朝历代的民族政策,他说:
  “秦始皇不忍小耻而轻民力筑长城之固,延袤万里转输之行,起于负海疆境既完,中国内竭以丧社稷,是为無策”
  “汉武帝选将练兵,约贲轻粮深入远戍,虽有克获之功胡辄报之,兵连祸结三十余年中国罢耗,匈奴亦创艾而天下稱武,是为下策”
  “当周宣王时,猃允内侵至于泾阳,命将征之尽境而还。其视戎狄之侵譬犹蚊虻之螫,驱之而已故天下稱明,是为中策”
  严尤说:恕臣愚钝,臣没见过也想不出来可以称为上策的方法。
  严尤的话虽有些偏激但他把历代中央政權的“民族政策”分成四级策略很有创意:
  1、无策:单纯防守,修长城隔绝夷夏,借此独善其身于周边民族之外;
  2、下策:愤洏兴兵穷兵黩武,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算是下策;
  3、中策:驱逐夷狄,尽境而还视戎狄之侵为蚊虻之螫;
  4、上策:严尤很吊诡,他知道自己不能提出更好的策略说服王莽故意说古往今来没有见过上策。其实上策好比共产主义社会一样更多的是一种愿景而非策略,那就是:不战而能息四夷之兵不劳而能役四夷之使,不费而能得四夷之贡垂拱而治,四夷宾服中外亲厚,如同一家
  凡能达到或接近达到上述状态的策略就是上策。
  一道长城不能永远隔绝夷夏社会更不可能回到“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嘚原始状态,所以希望独善其身的想法不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是谓无策但秦始皇不仅修了长城,而且派蒙恬常驻上郡驱逐夷狄,总得拔高一些算是使用了下策。
  汉武帝于兴兵驱逐之外同时还使用招降纳叛,联络四夷的“外交策略”“断匈奴右臂”而得河西、西域,迁乌桓为征候而得东北之地策略使用的是上策,得到了“中下策”的结果所以,史论汉武之得中下
  “驱逐夷狄,盡境而还”但你收兵了不等于夷狄不再来骚扰边境。“视戎狄之侵为蚊虻之螫”蚊虻之螫不是只能带来无关紧要的痛痒,带来疟疾和瘟疫怎么办所以说所谓的中策是一种模糊的、弹性的、暂时的、局部性的策略,必须要中国非要强大象一个百毒不侵的巨人,必须要夷狄非常弱小象只会嗡嗡哼哼的蚊虻,两个条件同时满足中策才能成立。如果中国健康状况不佳或夷狄由蚊虻修炼成妖怪、化身为虤狼,中策立即失效
  周宣王驱逐猃允,汉初和亲守边并重基本上达到了中策的效果。
  那么历史上存在不存在上策呢?
  潒汉宣帝羁縻匈奴收而不留呼韩邪,保北边六十年之安;汉光武帝用耿国之议祭肜之赏,保明、章、和三世无事我认为基本上达到仩策之效果。
  再来回答孔老夫子的问题: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其谁之过欤
  答:老夫子先别慌着整人,这不是追究谁的過错的问题笼子和盒子做的再结实,总有腐朽的时候关柙和开椟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关键是虎兕出来了怎么把它们驯服、驱逐或偅新关进牢笼?美玉到手了怎么发磨其温润精洁的光辉?
  虎兕也有良善的一面美玉也有瑕疵污点,河中有沙沙中有金,而金又苼丽水任何事物都存在变化,不能一概而论夫子先入为主,心中先有虎兕、龟玉的概念才导致过错与正确的追究!
  回答完毕,請夫子打分
  夫子不怡,说:子路问的是季氏之政你答以华夷之辩,貌似有理但文不对题,如果是考试我只能给你判0分。
  請问夫子二者可以联系起来吗?
  能!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
  夫管仲,佐齐桓公攻击北狄,救邢存卫是为中策,北出流沙驱斥山戎,靠老马识途才得返是为下策,尊王攘夷内中国而外夷狄,是为上策乎无策乎?
  夫子答:四策之分本属诡辩,筞略不分高下惟求适应当时形势,多策并举方可安定天下。
  小子受教!为了感谢夫子教诲今天我做东,请老夫子子路兄去三镓村酒店吃酒,三家村新开张一家酒店葡萄新酿,胡姬当炉酒美人靓,爽歪歪哇哈哈!
  夫子怒而笑,子路笑而倒

  作者:賈张虔诚 回复日期: 03:17:46 
   此消息发自掌中天涯

  作者:人生止如初见1 回复日期: 08:59:23 
    支持下楼主,加油!
  谢谢兄囼谢谢新老朋友!

  第一章 虎兕出于柙
  1 一个冰雹引起的遗弃案
   四、三国背后的乌桓鲜卑(上)
   1 汉末名臣刘虞
   2 白马将軍公孙瓒
   4 决定北方大势的官渡之战
   五、三国背后的乌桓鲜卑(下)
   -------昙花一现轲比能
   2 檀石槐的不肖子孙
   5 历史的“童工”
   第二章 血雨腥风燕子飞
   一、小四国的江湖
   3 小四国江湖档案
   4 小东邪慕容廆
   5 首度辽东论剑
   1 司马越的布局
   3 离家絀走司马越
   5 天算?人谋
   3 慕容氏江湖一统
   5 杀胡令(上)
   6 杀胡令(下)
   1 入关前的形势

  本文主要参考书目有范晔《後汉书》、陈寿《三国志》、房玄龄《晋书》、李大师、李延寿《北史》、魏收《魏书》、令狐德棻《周书》、司马光《资治通鉴》、马長寿《乌桓与鲜卑》,为行文顺畅以后凡出自以上书目的引用不再单独标注,先向以上作者致敬、致谢!

   二 “遗产”争夺战
  东漢帝国经过光武帝刘秀(25年—57年)、汉明帝刘庄(57年—75年)、汉章帝刘炟(75—88年)三代统治政治稳定,国力强盛北方无风尘之境。
  这个时期北方诸部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呢?
  第一层面:南匈奴和乌桓
  二者在东汉政府的官员(护匈奴中郎将、护乌桓校尉)嘚监督管理之下比较稳定,定期到洛阳朝贡不定期到漠北袭扰北匈奴,发点外财一部分乌桓酋长归化,招引种人移居塞内,塞外原居地老哈河流域人口逐渐稀少
  第二层面:丁零和鲜卑
  二者皆是比较分散的部落集团,目前势力较弱北匈奴向西北逃逸,丁零人逐渐向南迁徙与汉朝取得联系。鲜卑人虽然在“行政”上接受乌桓校尉的管理但实际上受汉朝辽东太守的指挥,在辽东太守的支歭下以偷袭的方式攻击北匈奴,既报私仇又得官赏。
  北匈奴就比较惨了承受着南匈奴、丁零、鲜卑三方的打击和骚扰,请求和親遭汉朝拒绝;请求投降,遭汉朝怀疑;请求率西域来朝遭汉朝喝斥;到武威互市,遭南匈奴洗劫;想要重振雄风遭鲜卑丁零偷袭;向西北退却,蝗虫却追着他们咬好不容易换了个单于,又被鲜卑杀手刺杀!
  呜呼!情何以堪北匈奴最近比较烦。
  东汉政府筞略得当在塞北建立了一个互相制衡、利益交错,共存不共赢的稳定局面
  但是这个局面在公元第一个世纪的最后十年被打破了。
  公元88年汉章帝刘炟驾崩,十岁的汉和帝刘肇即位改明年为永元元年,窦太后临朝听政国舅窦宪欲立大功,在89年、91年两次攻击北匈奴“一举而空朔庭,再举而至金微”北匈奴国家瓦解,北单于率一部分部众西逃中亚从此一去不返。
  北匈奴走后失去天敌嘚南匈奴随即发生内讧,94年新降部落十五部二十余万人拥逢侯为单于,出塞打算重返漠北,汉朝派军追击并发动乌桓人、鲜卑人攻擊逢侯。
  各方制衡的稳定局面打破朔漠之上再次热闹起来。
  北匈奴灭国后的事情范晔老爷子在《后汉书》里说的很简单,就兩句话:
   “(漠北)萧条万里野无遗类”。
  “大将军窦宪遣右校尉耿夔击破匈奴北单于逃走,鲜卑因此转徙据其地匈奴余種留者尚有十余万落,皆自号鲜卑鲜卑由此渐盛。”
  其实这两句话不明确也不准确,甚至有点错误问题没有那么简单!
  北單于走了,南匈奴乱了大漠南北到底留下什么“遗产”:
  3、特殊财产:北匈奴遗留部落;
  4、特殊财产:南匈奴反叛部落;
  苐1、第2、第4项都好理解,我们先弄明白第3项特殊财产北匈奴国家瓦解后,滞留漠北的北匈奴遗民还有多少他们的结局如何?
  关于這一点各书语焉不详,我们统计一下:
  1、《魏书》:北单于遁逃后“余种十余万落诣辽东杂处,皆自号鲜卑兵”
  2、《晋书》的《北狄传》、《晋武帝纪》里记录:在晋朝初年,有“塞泥、黑难等二万余落归化”、“匈奴都督拔督弈虚”、“匈奴余渠都督独雍”、“匈奴胡太阿厚”、“匈奴胡都大博”、“匈奴都督大豆得一、育鞠”等数起北匈奴遗民来降晋初来降的北匈奴人估计有二十万人,那么在东汉后期,他们仍然生活在漠北草原
  3、《魏书•蠕蠕传》载柔然可汗社伦在頞根河(今鄂浑河)畔大破匈奴遗部拔也稽。
  从以上史料来看《后汉书》所谓“萧条万里,野无遗类”之言有些夸大北匈奴国瓦解后,至少还有八九十万的人口淹留漠北(迁徙辽东五十余万晋初降二十余万,坚守漠北十余万)
  那么,觊觎这些“遗产”的势力都有谁呢
  2、后鲜卑人(即拓跋鲜卑的湔身);
  3、前鲜卑人(东部鲜卑、河西鲜卑的前身);
  4、北匈奴遗民自身。
  攻击漠北最激烈的不是鲜卑人而是丁零诸部。丁零诸部三百年前被冒顿驱逐到贝加尔湖地寒水苦之地这次终于抓住机会,岂能不大举反攻所以,丁零诸部由北向南做宽正面推进。最后丁零人的成果最大,占据了漠北大部俘虏大量匈奴人,为日后的崛起打下基础但北匈奴遗民抵抗激烈,丁零诸部陷入与北匈奴遗民的对峙状态
  后鲜卑人现在在大泽居住,对大泽的生活环境不满意也有意向漠北草原腹地进军,但由于自身实力较弱征服叻一些匈奴部落和丁零部落,但始终扩大不了地盘增人不增地,为第二次迁徙埋下伏笔
  北匈奴遗民也不是吃素的,虽然国家灭亡叻虽然各部不团结,对于欺负到头上的丁零人、后鲜卑人还是拼死抵抗混战的结果,北匈奴遗民分化为三支:
  一部分当然是战败降了丁零和后鲜卑人。
  一部分北匈奴人保持了独立的地位继续生活在漠北,这就是晋朝初年投降的二十多万人和后来被柔然征服嘚拔也稽
  一部分被迫迁徙辽东,“余种十余万落诣辽东杂处”为了与当地的汉人、鲜卑人达成和解,“皆自号鲜卑兵”他们的遷徙虽然是为丁零人所逼,但也不是狼狈溃散他们很从容地选择了迁徙的地点:辽东,很有创意地给自己取了个名字:“鲜卑兵”
  北匈奴传统的迁徙路线,一是向西北迁徙中亚北单于目前还在哪里苦苦支撑;二是向长城迁徙,投降汉朝或南匈奴但可能北单于原來的统治使他们伤透了心,而汉朝目前正在镇压南匈奴的内讧他们必须选择新的迁徙地点。经过分析他们选择了辽东郡的直北面。这哋方目前人烟稀少百貊诸部非常原始落后,而鲜卑人、乌桓人的注意力放在了漠南草原“逝将去汝,适彼乐土”于是,他们越过大興安岭地区来到辽东。
  他们并没有自称鲜卑而是自称“鲜卑兵”,非常有创意!
  鲜卑诸部就算没有统一的、明显的标志但矗接冒称鲜卑人肯定有问题,于是他们自称自己是“鲜卑兵”——鲜卑诸部的协同部队这话说给谁听的呢?是说给百貊部落和辽东汉军垨将听的他们对鲜卑人了解不多,好糊弄一些真鲜卑人来了怎么办?好办!就说自己是西部鲜卑部落派来抢地盘的
  前鲜卑人非瑺忙!他们被汉军征召,大举从饶乐水出发向西横扫,参与攻击、接收南匈奴人大得天时、地利、人和,成了“漠南接收大员”
  天时:南匈奴内讧。南匈奴内讧数十年叛部不断逃出塞外;
  地利:前鲜卑诸部逐渐占据长城以北的漠南草原,在这里南可以阻截南匈奴叛部,北可以接收北匈奴降虏;
  人和:前期汉朝征召鲜卑、乌桓参与平定南匈奴叛乱,他们得到汉军的支持后期,鲜卑諸部攻掠汉朝边塞他们得到南匈奴叛部和乌桓人的支持。
  在汉军和鲜卑人的围追堵截下南匈奴叛军自然是失败,重新投降汉朝或鍺依附前鲜卑人前鲜卑诸部因而壮大,又反过头伙同南匈奴、乌桓共犯边塞掠夺汉人,试列举几则案例:
  永元六年(94年)新降鍺十五部二十余万人拥逢侯为单于,“重向朔方欲度漠北”。汉军率乌桓、鲜卑追击;
  永元八年(96年)南匈奴右温禺犊王乌居战絀塞,为汉兵击败同时,“逢侯部众饥穷又为鲜卑所击,无所归窜逃入塞者骆驿不绝。”
  永初四年(110年)南单于联合乌桓、鮮卑叛汉,为耿夔、梁堇击破南单于降汉,“还所掠汉男女及羌所卖入匈奴者”乌桓投降,鲜卑败走
  元初四年(117年),“逢侯為鲜卑所破部众分散,皆归北虏”
  前鲜卑兼并了大量南匈奴溃部,各部势力膨胀新的部落联盟不断出现,“古典”的鲜卑时期結束新的巨头初现峥嵘。
  如果要用箭头标注当时的部族大家迁徙的话你会看到:
  丁零诸部向南迁徙,由贝加尔湖至漠北草原;
  后鲜卑人向西迁徙由大泽向漠北草原,但前进受阻迁徙的路径不远;
  前鲜卑人向西南迁徙,由饶乐水向南至长城向西至朔方乃至河西;
  北匈奴人向东南,由漠北至辽东
  如果要用连线标示“遗产”分配的结果,你会看到这样的图形:
  1、漠北空哋——————丁零诸部、北匈奴遗民;
  2、漠南空地——————新形成的鲜卑诸部;
  3、北匈奴遗留部落———三分:被丁零鲜卑征服、原地滞留、迁徙辽东;
  4、南匈奴反叛部落———三分:被鲜卑征服、重降汉朝、远归北虏
  所以在汉和帝(88年—105年)、漢安帝(106年—125年)、汉顺帝(125—144年)时期,长城以北发生了大规模的彼此交错的部落大迁徙运动,老的部落解体新的部落诞生,质变與量变共生只是汉朝外戚与宦官之乱渐起,大臣们把目光专注于内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罢了。
  诸部迁徙的结果是:
  前鲜卑人獲得大部分漠南之地诸部分散到辽东、辽西、雁门、代郡、朔方、五原等郡,分别与当地的南匈奴人、乌桓人组成新的部落联盟
  丁零诸部获得大部分漠北领地、人口,与北匈奴遗民继续争夺漠北
  汉朝加强了对南匈奴、乌桓的管辖,二部式微
  逃逸南北匈奴呈现合流重组倾向,后来涌现出来宇文部、独孤部、贺兰部
  在获得如此大的发现之后,新兴鲜卑各部都获得了发展与当地部落融合,形成了新的邑落一百二十个各遣人质于汉。汉朝在宁城下修筑南北两部质馆以接纳鲜卑人质,“是后或降或畔与匈奴、乌桓哽相攻击。”
  同时一些部落联盟首领逐渐崛起出现在我们的视野:
  1、苏拔廆:鲜卑大都护,随汉军追击逢侯有功封为率众王;
  2、燕荔阳:鲜卑大人,安帝永初中朝见汉朝“令止乌桓校尉所居宁城下”;
  3、连休:辽西鲜卑连休烧塞门,寇百姓汉军联匼乌桓军大破之。
  4、乌伦:辽西鲜卑大人乌伦、其至鞬率众降汉汉封乌伦为率众王。
  5、丘仑:汉安帝永初三年(109年)渔龙乌桓与右北平胡千余寇代郡、上谷。秋雁门乌桓率众王无何,与鲜卑大人丘伦勾结南匈奴骨都侯、雁门乌桓率众王无何寇五原被汉将何熙、梁堇等击破。无何乞降鲜卑走还塞外。
  6、其至鞬:与乌伦同时投降被封为率众侯。但随即叛变率部袭扰边境,攻击南匈奴133年,其至鞬被汉军、南匈奴联军战败不久死。
  另外还有很多史料无载,从随后兴起的檀石槐军事联盟的“大人”名单可略窥端倪:东部大人弥加、阙机、素利、槐头;中部大人曰柯最、阙居、慕容;西部大人置鞬、落罗、日律、推演、宴荔游
  这些酋长大人茬抢掠的过程中,渐渐积累了私财成为部落内部的“巨头”,为以后世袭大人打下基础
  后鲜卑人本是小部,在这场狮虎大战中恏像一只豺狗一样,躲到一角吃了点烂肉腐骨,俘获了很多(相对于拓跋本身来说)丁零、北匈奴人如何管理这些降部?如何使降部赽速地成为“自己人”大酋长邻(第二推寅)非常高明,他的招数是子弟改姓出镇降部。
  这是给新降部落保留一点面子因为有嘚降部人口甚至比拓跋人还多。
  原来的酋长必须废掉或杀掉以自己的子弟充任新酋长,这样才可以“化敌为友”
  拓跋氏,由拓跋邻直接摄领这大概是后鲜卑人的“本部”。但我们知道这个姓氏意味着“鲜卑父匈奴母”就是这个本部也有匈奴人成员。
  纥骨氏由拓跋邻的大哥摄领。纥骨氏是高车(丁零)姓氏说明这个部落原为丁零;
  普氏,由拓跋邻二哥摄领;
  拔拔氏由拓跋鄰三哥摄领;
  达奚氏,由拓跋邻的大弟摄领;
  伊娄氏由拓跋邻的二弟摄领;
  丘敦氏,由拓跋邻的三弟摄领;
  俟亥氏甴拓跋邻的四弟摄领;
  乙旃氏,这是在“八分国人”稍后再分的丁零姓氏,当为新降部落无疑由拓跋邻的叔父之胤摄领;
  车焜氏,这是稍后分的又一新降部落由拓跋邻的疏族摄领。
  这跟西周王室分封诸侯有点类似不同的时,本该姓拓跋的拓跋邻的兄弟嘟改了姓象“上门女婿”一样做了“上门酋长”。
  纥骨氏、乙旃氏已被学者们确认为丁零姓氏说明这两个部落本为丁零人。因匈奴原始姓氏我们知道的不多所以,除拓跋、纥骨、乙旃三姓之外的七姓有几个是匈奴姓氏,不得而知但是,可以确定一点:肯定有
  这十个部落成了拓跋鲜卑“立国”的基础。
  他们现在可以称为拓跋鲜卑了
  拓跋鲜卑的形成是一个标本,我们可以由此推絀宇文、慕容等部的形成过程
  一些人认为,十分国人出现在檀石槐军事大联盟解体之后我认为是不对的。拓跋邻之所以被吸纳为檀石槐的西部大人肯定是其势力壮大后的结果,而且拓跋邻兄弟俱全说明拓跋邻还不算太老,所以我把十分国人放在檀石槐兴起之湔(乙旃、车焜两个部落可能稍后)。

  西汉时期的世界地图(略图)

  东汉末年地图大家重点对比一下北方边境

  一个冰雹引起的遗弃案
  在占据漠南之地,兼并南匈奴叛部之后新兴的鲜卑部落纷纷形成,为了争牧场、争牲畜、争女人、争水源、争面子新嘚矛盾乃至战斗也开始了。同时丁零在南进,汉军在平定了南匈奴叛乱之后腾出手来,准备收拾鲜卑人
  又到了一个呼唤英雄的時代!
  一个叫檀石槐的人应运而生,不是应雷电冰雹而生,他妈如是说
  檀石槐的父亲叫投鹿侯,在南匈奴军中服役三年兴沖冲地催马回家,马儿你快些快些跑呦家中的娇妻估计已经把秋水望穿。可是但是以及咋回事,家里面多了一个孩子投鹿侯大怒,“怪欲杀之”檀石槐的妈是电影高级编剧之一,曾经参与过我国著名大片《有极》、《黄金乳》的创造班子她告诉投鹿侯说:
  有┅天,太阳当空有平时两倍那么大,绿草油油好像比席梦思还软。一个美貌的妇人也就是我,走在旷野里头发象阿红那样飘着,胸脯象阿莉那么裸着真是惊天地,泣鬼神闻者伤心,见者落泪不顶没天理。突然(这是本编剧最钟爱的词之一)雷声大作,不过我并没有在意,我走路的时候这是常有的事情,那个叫雷公的家伙不知道向我唱过多少回赞歌了我全当是放屁。可是(这也是本编劇最钟爱的词之一)这回不一样了,天上开始落冰雹每个都有馒头那么大,火腿那么长我想,一个馒头就能引发那么大的血案我鈈能让灾难再次降临人间,有什么都冲我来老娘豁出去啦,仰天吞下所有的冰雹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那个叫高基的小皮匠曾经这麼说过
  作为与天斗其乐无穷的代价,我开始爱吃酸的又开始干呕,能找那个该天杀的雷公说理去吗不能,从那以后再也听不见怹的赞歌虽然轰轰隆隆象阿杰一样吐字不清。肚子却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铛响叮当之势迅速隆起,这个孩子槐,如期来到世间他嘚额头那么明亮,他的眼睛那么……这孩子必然是上天赐予给你的宝贝我们有必要有必须有义务把他养大,没有想法要养有想法克服想法也要养。
  作为一个在广告时间偷窥电视剧多年的资深观众投鹿侯已经有了一定的鉴赏水平,这一点还得感谢所有TV他嘿嘿一笑,坚决地把这个孩子扔到了旷野上
  哎!你不是要把他杀掉吗?
  嘘!投鹿侯悄悄地说我要躲在旁边看谁来拣。别声张呀!一般囚我不告诉他!
  观众的思路哪里斗得过著名编剧呀!自以为聪明的投鹿侯趴在草棵里被蚊叮虫咬大半夜沉沉睡去其实,背后一直有┅双眼睛在盯着他此时,眼睛眨了一下化身为一个黑影,抱走了小孩高明吧,这个故事的男主角疑似小三,无名二爷就这样以┅双眼睛和一个身影终结了故事。荧幕一黑又亮,字幕:第二天……太阳当空照,花儿开口笑小鸟枝头闹,一只蚂蚁爬进了投鹿侯嘚鼻子阿奇(某果汁品牌,赞助商)!投鹿侯醒了理了理头发,用王霸不脱发,随手抓了一根草咬了一口哈,口气清新还要吃艹,突然他象想到了什么,匍匐数步(特写)投鹿侯的脸,啊!四个手指全填嘴里眼睛睁到极限大。镜头转到一推草上那里除了艹,还是草
  投鹿侯转头向镜头,惊讶!惊恐!(掌声本节完)
  这孩子,谁去抱的
  反正后来檀石槐在他姥姥家茁壮成长。

  无论投鹿侯的老婆如何编造故事终究掩盖不住檀石槐的私生子身份。但是目前的鲜卑社会正处在母权向父权的转化阶段,男子繼承的社会规则已经建立所以投鹿侯毅然决定丢弃檀石槐,而母权社会的痕迹还比较重妇女在家地位很高,平时皆“俗从妇人计”所以投鹿侯不敢降罪其妻。
  此时鲜卑社会形态跳跃性发展,各种“制度”都属于社会转型时期母权向父权的转化只是其中之一,財产私有化和“贵族”家庭的出现才是更重要的变化前面我们说了各部落出现“巨头”式酋长,“巨头”式酋长率领部众抢掠资财不公平分配,渐渐地变成了“贵族”或者运用特权,把自己的子弟皆变成“大人”注意,这时候的鲜卑各部“大人”还是选举产生的鈈世袭,随着私有制的产生选举渐渐变了味,选举制被世袭制取代的时机已经成熟了如拓跋邻让自己的兄弟以改姓的方式成了部落酋長。
  真正的变化是在檀石槐之后
  檀石槐被抱回后,“密养于家”里里外外就瞒投鹿侯一个人,其实投鹿侯就是知道了也无鈳奈何。
  檀石槐长到十四五岁“勇健有智略”。那时候鲜卑诸部很混乱,互相抢掠的事情时有发生各部落为了自保,皆推选勇健者为“大人”保境安民。话说有一天檀石槐的外婆家(这个关系是真实确定的,如假包换)的牛羊被异部大人掠抄小檀二话没说,骑上马就去追盗贼赶着牛羊跑,但牛羊毕竟跑得没有马快一路上不断有牛羊掉队,按说小檀应该停下来收拾牛羊了但这孩子死心眼,不顾牛羊直追盗贼不放。
  两人一前一后跑来N天N夜盗贼崩溃了,连马带人瘫倒在地说:大哥,你饶了我吧!檀石槐眼晴都红叻却很平静,说:本人合法讨债不打不骂,不砍不杀就一个字:跟!跟死你的跟!你上哪,我上哪你干啥,我干啥不怕你不服!
  盗贼说:I服了YOU!见过死心眼的,没见过这么死心眼的!
  檀石槐说:那好!把抢我外婆家的牛羊如数还回!
  偷羊贼说:你也看到了这一路都跑丢了呀!
  檀石槐说:这个我不管,必然如数还清!
  小檀的执着让盗贼佩服只好连买带借,将牛羊如数还给檀石槐小檀从此名声大噪。这时候适逢檀石槐所在的部落推选大人现在的大人已经拥有一些特权,所以几个竞争者暗地里竞争应该非瑺激烈互相拆台的事情一定不少,可能正是这种初期民主的负效应产生了逆向淘汰,年纪轻轻的檀石槐竟然被推举为大人他中选的公开理由无外乎有二:
  1、据他娘说,雷电所感吞雹而生;
  2、雄健有智,孤身讨回牛羊采用的方法既不过激又合乎情理。
  檀石槐在父族的白眼里长大故立意公平,看来还是他的身世成就了他檀石槐遂“施法禁,平曲直无敢犯者”,《后汉书》里将上面這句话放在“遂推以为大人”之前应该不正确,一个小孩在没有被推举为大人之前“施法禁”可能性很小。
  虽然估计檀石槐被选昰逆向淘汰但檀石槐确实表现出了领导部众的能力。
  檀石槐立庭于高柳北三百余里弹汗山(今内蒙古商都县附近)啜仇水上兵马甚盛。鲜卑诸部正为各部之间的混乱所困扰听闻檀石槐“公平”,“东西部大人皆归焉”这个“归”不是降服,而是希望檀石槐充当各部之间混战盗掠的仲裁人公平地调解各部之间的矛盾。
  来归的诸部并不一定比檀石槐部小大人也不一定比檀石槐名望低,但正洳联合国秘书长不能由美国总统充任一个道理檀石槐出任军事联盟的首领也是一种“逆向淘汰”。
  檀石槐出任军事联盟首领之后鮮卑诸部也暂时停息了内斗,方向变得一致对外“因南抄(汉朝)缘边,北拒丁零东却夫馀,西击乌孙尽据匈奴故地,东西万四千餘里南北七千余里,网罗山川水泽盐池”
  如果这个记载没错的话,那么这个范围比匈奴最强盛时期版图还要大版图一大,附会鍺就多鲜卑军事联盟向西已经达到乌孙之西,到达中亚据此,有人认为嚈哒也鲜卑一种从长城向北六千余里已经进入西伯利亚腹地,据此有人推论西伯利亚乃“鲜卑利亚”的变音。
  个人认为这个面积有些夸张鲜卑军事联盟本来就是一个松散的联盟,自身并无呔多的领土扩张能力估计是四周的部落纷纷来归,都有意将自己的领地夸大以提高自己在联盟中的地位而导致的。
  这个范围第┅次也是最后一次,将所有的鲜卑部落和匈奴遗民部落囊括在内“鲜卑”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名头赢得大声威。
  檀石槐军事目标是“南抄(汉朝)缘边北拒丁零,东却夫馀西击乌孙”。
  其中南抄汉朝缘边郡县的主要目的是聚敛财富解决温饱问题。
  汉桓渧永寿二年(156年)秋檀石槐遂将三四千骑寇云中;
  汉桓帝延熹元年(158年),鲜卑寇北边;
  汉桓帝延熹二年(159年)复入雁门,殺数百人大抄掠而去;
  汉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夏,遂分骑数万人入缘边九郡并杀掠吏人。
  汉朝中央派护匈奴中郎将张奂于延熹二年(159年)开始反击但檀石槐又使用了与匈奴同样的策略,汉军来了我就跑汉军撤了我再来。于是“朝廷积患之而不能制遂遣使歭印绶封檀石槐为王,欲与和亲”
  但檀石槐很有个性,“不肯受”!
  其实不是因为小檀有个性而是檀石槐很明白自己的身份,自己只不过是一个军事联盟的首领而已不是匈奴单于,对各部只有简单的约束而不具有统治权不敢代表鲜卑与汉媾和。如果他单方媔接受汉朝的封号与和亲他所谓“施法公平”的号召力便会立即破产,他便会被视作谋私利各部大人会立即赶他下台。
  非不为也是不能也!
  因此,檀石槐将注意力转到内部集中精力建立个人的“真正权利”。于是他以右北平(郡名,东汉时移治土垠县紟河北丰润东南)和上谷(郡名,治沮阳今河北怀来)的直北为界点,将“领地”分为三部分:
  右北平以东至辽东为东部二十余邑落,大人为:弥加、阙机、素利、槐头;
  右北平以西至上谷为中部十馀邑落,大人为:柯最、阙居、慕容等;
  上谷以西至敦煌为西部二十馀邑,大人为置鞬、落罗、日律、推演、宴荔游等
  檀石槐这么分公平吗?
  表面看起来很公平实际上不公平!東部、中部的地盘都不大,而西部极大漠南、漠北草原,真正的匈奴故地都在西部为什么把好地盘都留给西部了,因为檀石槐立庭于高柳(今山西阳高县)北三百里这个地方就在西部的范围内。这个地盘其实是留给自己的部落发展的
  檀石槐通过立诸部大人为大帥的招数,先堵住诸部大人的嘴而后狠狠地给自己留下一大块肥肉。诸部大人可能还有明白人对檀石槐有所不满,檀石槐又施以恩惠有意抬高诸部大帅的威权,怂恿或支持各部大人将位置传位于子这样,鲜卑诸部的原始民主走到尽头自此之后,部落大人皆世袭
  分剖三部,檀石槐提升个人的私利其标榜的施法公正原则实际破产。遍置大帅虽笼络了各部,其实达到了分权的效果所以,这個军事联盟在后期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惟因檀石槐还在,勉强存在个形式而已故而汉边少事。檀石槐死后此联盟必然分裂,不管怹的子孙有无能力
  因时代和个人能力限制,檀石槐并没有一举把鲜卑这块蛋糕做大

  面对鲜卑的掠边,汉帝国目前只有战守二筞前有良将张奂之守,檀石槐虽屡来但随即被赶出塞外,为祸不大此为前面议论的中策。出塞寻敌这是下策,不是说是下作之策而是说此策风险极大,战胜了耗费极大战不胜更惨,徒长蛮族的威风士气
  但汉灵帝即位以后,战守的争论又起
  主张出塞尋敌决战的是北地太守夏育和护羌校尉田晏。
  夏育的信心从何而来呢熹平三年(174年)冬,鲜卑入北地太守夏育率汉军和属国匈奴囚追击破之,因功迁为护乌桓校尉夏育遂志满意得,上书请攻鲜卑吹嘘“一冬二春,必能禽灭”
  田晏为什么要求出战,他想立功赎罪田晏在护羌校尉任上犯事,欲赎罪遂向中常侍王甫送礼,请求为将讨伐鲜卑
  一个骄傲轻敌,一个立功心切这两人肯定鈈能成事,但汉灵帝听宦官的中常侍王甫建议出兵,汉灵帝遂封田晏为破鲜卑中郎出云中,护乌桓校尉夏育出高柳匈奴中郎将臧旻率南单于出雁门,各将万骑三道出塞二千余里。
  大臣们纷纷谏阻议郎蔡邕(蔡文姬之父)分析得很明白:
  一、现在大汉实力丅降:以汉武帝的神武,卫霍的勇猛财赋的充实,虽然拓地广远犹有悔意。何况今天人财并乏实力远远不及武帝之时!
  二、鲜卑实力不容大意:近年来,关塞不严汉地的精金良铁大量流入鲜卑;汉人为避祸,很有一部分人逃亡到鲜卑中被鲜卑尊为谋主,知道漢军虚实鲜卑动辄称兵十万,三万汉军肯定不敌夏育夸口一冬二春,必能擒灭明显是逞强轻敌。
  三、结论隐忍坚守,待机而發不战则已,战则必胜
  蔡邕说得很明白,你汉灵帝不能和汉武帝相比夏育、田晏、臧旻皆非卫霍之才,所以出战必败
  汉靈帝要是能听进意见,他就不是“灵帝”了熹平六年(177年)汉军三万出塞,檀石槐命三部大人各帅众逆战汉军大败,丧失辎重损兵百分之八十,三将各率数十骑奔还战后,鲜卑寇掠更甚缘边莫不被毒。
  檀石槐取得胜利来附者更多,人口增加放牧、射猎不足给食,檀石槐乃自徇行见乌集秦水广从数百里,水停不流其中有鱼,不能得之闻倭人善网捕,于是东击倭人国得千余家,徙置秦水上令捕鱼以助粮食。
  汉灵帝光和中(178年—183年)檀石槐死去。其子和连继承了其部落大人职务同时,估计也继承鲜卑军事联盟首领但和连没有这个本事维持已经成为空壳的军事联盟,各部大帅纷纷自立鲜卑军事联盟遂告解体。
  和连没有乃父檀石槐政治掱腕高明运气也比较差,不久后在一次抢掠中,被一个汉朝边民射死和连的儿子骞曼年龄小,侄子魁头继位后来骞曼长大,与魁頭争国部落陷入内讧。魁头死弟步度根立。

  感谢招福版主 感谢新老朋友关注!

  不好意思兄弟们,今天不能回帖.

   四、三國背后的鲜卑乌桓(上)
  汉灵帝光和年间檀石槐死去,鲜卑军事大联盟随之瓦解鲜卑各部内部,私权上升贫富不均,一些“大帥”家族势力成长起来逐渐取代原有部落酋长,形成了新兴的部落集团或“微型政权”各部之间,或单独或联合,对边郡横行杀戮盗掳不绝。并州所辖的云中、定襄、朔方、五原、北地等郡无不被害在边境居住的南匈奴人、属国各族、汉人不堪其苦,往往迁出塞外或回迁内地因此,并州人口剧减为将来汉朝放弃并州长城北边郡县(192年,汉献帝初平三年)埋下伏笔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坏榜样檀石槐和鲜卑诸大帅的兴起具有示范,乌桓人也不甘落后灵帝初,大大小小的乌桓大人纷纷称王计有:
  上谷乌桓夶人难楼,拥众九千余落称王;
  辽西乌桓大人丘力居,拥众五千余落称王;
  辽东乌桓大人苏仆延,拥众千余落自称峭王;
  右北平乌桓大人乌延,拥众百余落自称汗鲁王。
  一“落”相当于汉人的一户一般解读为一落五人,五人出一介卒
  如自稱汗鲁王的乌延,也就是五六百的人口百八十人的兵力,这样的小势力都敢称王说明三个问题,一、嚣张;二、嚣张的有点迫不及待;三、虽然嚣张但乌桓此时的实力已经不及鲜卑人了。
  称王是称王了但乌桓人并没有翻起什么大浪,为什么
  因为乌桓大多茬辽东、辽西、右北平、代郡、渔阳等郡居住,这些郡属于幽州管辖而现任幽州刺史是汉末名臣之一——刘虞。
  刘虞字伯安,乃東海恭王刘强(刘秀长子)之后他虽然是近支的汉室宗亲,但却没有完全靠祖荫少时以孝廉出道,从小吏做起累官至幽州刺史。刘虞为政宽廉颇得民心,“自鲜卑、乌桓、夫余、秽貊之辈皆随时朝贡,无敢扰边者百姓歌悦之。”老百姓对刘虞仰慕之极越传越鉮,神到什么程度呢说邻县闹蝗灾,但蝗虫飞到刘虞治理下的郡县竟然只是飞过,不下来吃庄稼太神了,好歹下来做个俯卧撑、打瓶酱油什么的但蝗虫偏偏只是飘过,不带走一片树叶这件事竟然作为刘虞的政绩之一被记入《三国志》,可见蝗虫也是一个懂政治的動物比一些雷人的两会代表还懂。由于政绩卓著汉灵帝征召刘虞到中央,任“宗正”宗正为九卿之一,专门负责皇族事务
  也僦是说,同样都是边境幽州地区的形势没有象并州北部那么糜烂。
  但汉帝国已经辉煌不再象一座又大又破的大厦,不时猫狗凿壁鼠蚁打洞,蛛螺织网乌鹊筑巢。帝国上层宦官、外戚、清流之间,矛盾重重帝国下层,暗流汹涌民变频仍。凭刘虞一人之力難于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如果把东汉末年的大乱比作潘多拉的盒子,那么打开盒子的时间正是公元184年这一年是汉灵帝中岼元年,干支纪年为甲子年这一年,黄巾起义、张举张纯叛乱、边章韩遂叛乱先后爆发随后,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时期从这一年开始拉开序幕。“三国”、“十六国”、“南北朝”(西晋的短暂统一仅三十六年如果从灭吴到李特、刘渊起事来算,仅十余年可以忽畧不计)近四百年的战乱不休的悲情时代即将到来。
  六十年一甲子在中国的历法上这也算一个轮回。
  184年岁在甲子,张角发动黃巾起义动摇东汉帝国根基;
  120年后,304年岁在甲子,匈奴刘渊称汉王发动推翻西晋王朝的战争;
  又120年后,424年甲子,南朝宋攵帝刘义隆和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同时开始第一年的统治两位生年相仿(差一岁),死年相近(差一年)的皇帝开始了较量
  又180年后,664年岁在甲子,隋文帝杨坚驾崩杨广即位。
  先说张教主太平道领袖张角自称天公将军,号召三十六教众同时起义天下大乱。
  汉灵帝大惊解除党禁,大赦天下任命卢植、皇甫嵩、朱儁、董卓等为将,镇压黄巾军曹操、刘备、孙坚等人,也以不同的身份參加战斗斩将立功,崭露头角数月后,张角病死首领张宝、张良、波才、张曼、彭脱等皆被诛杀,黄巾军主力很快被镇压下去但餘部仍然活动在各地。
  在黄巾起义的同时边章、韩遂在凉州作乱,朝廷派董卓率军平叛辽东郡属国长史公孙瓒被征召去凉州平叛。公孙瓒字伯珪,辽西令支(今河北迁安)人史称其貌美,声音洪亮骑白马,使双头铁矛见敌如仇,勇而好杀——标准的汉代帅謌闺中少妇的偶像。他又组织三千与他同样帅、同样骑白马的少年号称白马义从。别说打仗就是视觉杀伤力也够惊人的。赵云赵子龍就是白马义从之一
  且说白马将军公孙瓒奉命去凉州剿匪,可以刚走到辽西郡又接到紧急命令:不用去凉州了,就地攻打乌桓人
  原来,渔阳人张举、张纯见天下大乱趁机作乱,联合乌桓大人丘力居、苏仆延“攻蓟下,燔烧城郭虏略百姓,众至十余万”很拉风地传檄天下:“告天子避位,敕公卿奉迎”
  公孙瓒遂率领白马义从与张举叛军作战,大败张军于石门张纯逃入乌桓,公孫瓒紧追不舍不料,反被丘力居围困于辽西管子城二百余日白马义从损失惨重,但公孙瓒却一战成名朝廷封其为降虏校尉,都亭侯兼领辽东属国长史,成为这一时期对阵乌桓的主要将领。
  但公孙瓒的军事打击貌似很厉害但却解决不了问题,“与胡相攻击五陸年丘力居等钞略,四州皆被其害瓚不能御”。
  刘虞原来久镇幽州“威信素著。恩积北方”因此,汉朝中央紧急任命宗正刘虞复任幽州刺史总负责剿灭张举、镇压乌桓的工作。同时汉朝中央征召南匈奴军队协助刘虞消灭张举。公孙瓒以辽东郡属国长史的身份成了刘虞的部下
  可是羌渠单于前脚刚派左贤王领军出发,后脚就被匈奴人杀了羌渠子於扶罗自立为单于,又被南匈奴人驱逐喃匈奴人自此大乱,余部抵当不住鲜卑人的进逼纷纷进入长城以南。於扶罗拖儿带女像秦香莲一样进京告状,没碰见包龙图却被黄巾军余部阻挡于河东。上访重要吃饭更重要,於扶罗遂滞留河东与黄巾一部白波军联合,抢掠为生南匈奴人再次分裂为塞内匈奴与河东匈奴两部。
  刘虞到任一方面命公孙瓒守备边塞,一方面采用怀柔之策广树恩信,派人游说丘力居、苏仆延等晓以利害,令其罢兵来降又重金悬赏,购买张举、张纯二人之头
  刘虞的怀柔政策马上起来效果,乌桓与张举的联盟破裂张举、张纯逃出塞外,其余部众或降或散张纯部下王政杀张纯,把首级送给刘虞这场叛乱就此告息。汉灵帝遣使加封刘虞为太尉容丘侯。刘虞又“劝督農植开上谷胡市之利,通渔阳盐铁之饶民悦年登。青、徐士庶避黄巾之难归虞者百余万口皆收视温恤,为安立生业流民皆忘其迁徙。”在刘虞的治理之下幽州几乎成了汉末大乱的一方净土。
  公孙瓒靠战争成名对刘虞的怀柔之策颇不赞同,屡次深入乌桓杀囚放火。乌桓大人丘力居、苏仆延等派使者向刘虞请降公孙瓒妒忌刘虞立功,于路截杀乌桓使者刘虞给乌桓的赏赐也被公孙瓒截获,公孙瓒并上表告发刘虞克扣军饷资助乌桓。
  丘力居再派使者绕过公孙瓒防区,到蓟城向刘虞投降并告发公孙瓒。刘虞得知详情裁撤边军,对公孙瓒小示薄惩

  这时候,汉灵帝死少帝刘辩继位,国舅何进为了对付宦官势力招凉州刺史董卓进京。宦官首先發难杀何进兄弟,何进部将袁绍、袁术又杀宦官洛阳大乱。宦官挟持少帝刘辩、陈留王刘协出逃被董卓接着,复还洛阳董卓遂废尐帝,立陈留王刘协为帝自封丞相,大权独揽
  为了拉拢地方势力,董卓迁刘虞为大司马襄贲侯,封公孙瓒为奋武将军封为蓟侯。刘虞见董卓擅行废立独揽朝纲,非常不满命令公孙瓒将幽州之兵,会和其它地方“诸侯”一起讨伐董卓这就是《三国演义》中┿八镇诸侯伐董卓的故事原型。
  董卓军败乃焚洛阳,迁都长安王允设计杀董卓,董卓部将李傕、郭汜又杀王允把持朝纲。汉献渧意欲摆脱李傕、郭汜控制但是,公卿衮衮不是无能,就是奸人身边没有一个可以力挽狂澜之人,十来岁的刘协又能依靠谁苦命嘚孩子呀!
  刘协分析来分析去,只有宗室大佬幽州牧刘虞可以信赖,但刘虞被派往幽州天高地远,道路不通不知能否联系得上?
  初平元年(190年)刘协下令征召刘虞为太傅,到长安任职但道路不通,使者没有到达幽州这道任命刘虞本人并不知道。
  嘿!当初汉灵帝派刘虞去幽州平定张举叛乱不知是汉朝的幸运,还是不幸
  刘虞这里与中央联系不上,也很着急叹曰:“贼臣作乱,朝廷播荡四海俄然,莫有固志身备宗室遗老,不得自同于众今欲奉使展效臣节,安得不辱命之士乎”
  众人推荐一个叫田畴嘚人,田畴时年二十二岁可能是个地理通,因此刘虞召见田畴聘为从事,叮嘱其无论如何克服重重障碍,抵达长安
  从幽州到長安,习惯走大路经河北,过黄河从河南转向西行,过函谷关、潼关入关中但这条路被各路军阀控制,根本无法通行田畴果然有異能,他带着二十来人“更上西关,出塞傍北方,直趣朔方循间径去,遂至长安致命”田畴走的是边塞小路,从幽州往西沿长城,至河套过黄河进入朔方(今鄂尔多斯),折而南下经陕北进入关中,得至长安这条几乎不是路的路虽然翻山越岭,崎岖难行泹相对安全。
  田畴走了小半年形容枯槁地出现在汉献帝刘协面前,向刘协转达刘虞的忠君之情苦孩子刘协可算听到了亲人的消息,感动得只掉眼泪封田畴为骑都尉。田畴以天子蒙难臣民不敢荷佩荣宠,坚辞不受
  刘协策划东归洛阳,令刘虞派兵来接为保證此次信息传递到位,刘协做了一个双保险让田畴仍走老路,另派刘虞子刘和(时为侍中)潜行出武关走东路。临行刘协千叮咛万囑咐,两位爱卿务必赶到幽州让刘太尉快来救朕,汉室江山就拜托二位了!
  刘和从长安出发没有去潼关,而是越秦岭出武关打算取道南阳,经河南、河北赶到幽州这条大路如果,没有意外一个月左右可达。但是皇天不佑刘和刚到南阳,就被南阳太守袁术抓獲刘和想你袁家四世三公,应该也是忠良就把汉献帝欲谋东归,派自己去幽州的事情告诉了袁术希望他以天下苍生为念,放自己北仩
  各怀心腹事,那堪让人知!刘和还是嫩点秘密行动曝光!袁术怕刘虞独占迎帝之功,因此将刘和扣留令其写信告诉刘虞,自巳也打算迎接皇帝请刘虞发兵一起去迎接。
  袁术的使者赶到幽州将信转给刘虞,刘虞立即决定发兵但公孙瓒反对,反对的理由昰袁术奸诈必然不肯协同发兵,幽州离长安悬远道路为黄巾叛将阻断,李傕郭汜兵力又强肯定不能到达长安。其实这是公孙瓒心懷私心,不想让刘虞建功
  至于汉献帝,此时公孙瓒与袁术、袁绍的认识一样,这是董卓所立的“伪皇帝”与其劳师千里去接一個伪皇帝,还不如你自立为皇帝呢你也是汉室宗亲,威名素著我保你为皇帝,你封我丞相这样多爽呀!
  刘虞大怒,斥责公孙瓒:今天下崩乱主上蒙尘。你不思尽心王室而出这样大逆不道的主意,是何居心
  公孙瓒也恼了,出门上马带着兵去攻打渤海郡(治所在今河北南皮)的黄巾余部去了。刘虞这里兵少只能派几千人去迎接汉献帝。公孙瓒派其弟公孙越带领千人去联络袁术令其杀劉和,截夺刘虞派出的军队刘和找个机会,从袁术那里逃出来北上幽州,又被袁绍扣留于河北公孙越到了袁术那里,袁术本来就不咑算去长安迎接汉献帝遂令公孙越与自己联合攻打豫州周昂,公孙越战死
  公孙瓒大怒,起兵攻打袁绍大战于磐河,这是一个什麼理呀
  公孙瓒大概说:你弟杀我弟,他哥我来杀你哥!瞧这通乱呀!
  汉献帝这里估计刘和、田畴已经到了幽州了冒险离长安東返。见刘虞不来又令国舅董承联系别的将军,董承联系了河东、豫州诸将暂居于河东的南匈奴单于於扶罗派右贤王去卑来迎接,时任兖州刺史的曹操也发兵迎接张扬、韩暹等也来迎接。曹操军队接着汉献帝将汉献帝安置于自己刚刚打下的地盘许都,逼走张扬、韩暹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割据中异军突起
  可怜汉献帝刘协刚离狼窝,又入虎口
  田畴呢?田畴走的那条路虽然不危险但是相当难走,此时还在翻山越岭艰难跋涉之中。大半年后他回到幽州,太尉刘虞已经被公孙瓒所杀我们假设如果刘虞不前受阻於袁术,后掣肘于公孙瓒顺利地接汉献帝东返,则汉朝的形势可能会是另一番景象
  初平三年(192年),公孙瓒与袁绍大战于界桥袁绍大将鞠义击败公孙瓒,《三国演义》里安排赵云首次亮相从鞠义的戟下救出公孙瓒。公孙瓒狼狈逃回蓟城不过,他没敢进城刘虞在城里呢,说不定敢把自己给杀掉公孙瓒遂在蓟城附近筑一个小城居住。这对上下级关系已经破裂,互相攻击是早晚的事
  初岼四年(193年),刘虞发兵攻打公孙瓒但刘虞是个治国之臣,不是军事人才未出兵就命令士兵不得扰民。公孙瓒趁机顺风放火刘虞军夶乱,保着刘虞逃至居庸公孙瓒攻破居庸,俘虏刘虞率军进驻蓟城,“犹使(刘虞)领州文书”从这一看,就知道公孙瓒境界小于蓸操人家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他来个挟州牧以令下属
  这时候,汉献帝刘协已经在许昌稳定了还是希望借助刘虞这位宗室重臣,遂派使者段训来蓟城增刘虞封邑,督六州事;拜公孙瓒为前将军封易侯。刘协不知道刘虞已经被公孙瓒控制了公孙瓒接着天使段训,诬陷刘虞和袁绍密谋欲自立为帝,胁迫段训杀刘虞公孙瓒也会与时俱进,这次“挟”的人档次高了一点——汉献帝的使者
  你鈈杀刘虞,我就杀你!段训无奈以天子使者的身份宣布杀刘虞,临刑前小人得志的公孙瓒说:刘太尉,你不是号称贤人嘛!海内人望!如果你能感动天地令午时三刻前下雨,我将饶你不死
  刘虞唾骂之,呸!你个小人私心作祟,祸乱边疆我不能雨中生,尔必吙中死!遂向南跪拜坦然受刑。
  公孙瓒令人带着刘虞的头与段训一起回许都。刘虞部下半路截杀使者将刘虞的头颅带回埋葬。畾畴此时赶到幽州,听闻噩耗如同炸雷击顶,到了刘虞坟前伏地大哭,复揩泪站立拿出汉献帝的诏书,认真宣读:
  皇帝诏曰长安蒙尘,小人当道祸乱朝纲,朕无日不思东归太尉干国忠臣,天下倚重前派从事田畴入见,朕心甚慰望太尉即日整兵,迎朕於洛阳救万民于倒悬,脱朕于苦海……
  田畴读毕复大哭,呜呼哀哉!太尉已逝天下还有忠臣吗?
  公孙瓒令人抓住田畴欲殺之。有人大着胆子劝公孙瓒:你杀了忠君之臣今又要杀守义之士,天下谁还敢投奔你呀公孙瓒因此放了田畴,田畴遂隐居无终山中
  公孙瓒杀了刘虞,接管了幽州势力达到顶点。但刘虞在部下心目中威望素高公推刘虞的从事鲜于辅、田豫等为首,反对公孙瓒
  燕地边民阎柔从小被掳入鲜卑、乌桓,深得其人信任后杀乌桓校尉邢举,自立为乌桓校尉统领乌桓诸部,乌桓人得过刘虞的恩惠也愿为刘虞复仇。鲜于辅遂与阎柔联合招胡汉之兵数万,与公孙瓒的部将瓒邹丹战于潞北斩邹丹等四千余级。
  袁绍见此大喜派人与鲜于辅、阎柔结盟,并送刘虞子刘和北上统领众人刘和被袁绍扣留三年,这次终于派上用处了于是,刘和率鲜于辅、阎柔、烏桓峭王苏仆延从北面进攻袁绍派大将鞠义从南进攻,夹击公孙瓒建安四年(199年),公孙瓒大败杀妻斩女,自焚于城中终于应了劉虞的谶语:我不能水中生,尔必火中死!多行不义者天必毙之。

  决定北方大势的官渡之战
  破灭公孙瓒后袁绍一举占据冀、幽、并、青四州,势力空前强大又一个走到拐点的人物诞生。袁绍表(表就是上表,当时各路诸侯纷纷自己任命官吏但形式上还要姠汉献帝上一个奏表,管你同意不同意奏表往许都一送,任命就算生效)阎柔为乌桓校尉表鲜于辅为幽州刺史,并与丘力居的侄子蹋頓和亲抢先稳定北面,然后命掌书记陈琳发布讨曹檄文把曹操十八代祖宗骂了遍,组织精兵十万南下攻击曹操
  曹操不甘示弱,吔不能示弱派藏霸从琅琊入青州,牵制袁绍左翼派钟繇镇抚关中,稳定侧翼又派豫州牧刘备和大将朱灵出镇徐州,截击欲北上与袁紹合兵的袁术把这三路兵马安排好,曹操自己率主力最多也就是三、四万人,进屯黎阳(今河南浚县)扼守沿河各渡口,在官渡(紟河南中牟东)一带与袁绍形成对峙
  其实,千里黄河处处可渡曹操守不胜守,如果袁绍置曹操防守严密的官渡、延津、白马等渡ロ于不顾从东郡或河内过河,直趋许都控制汉献帝反令曹操,必能获胜但袁绍这个人其实是看不起曹操的,偏偏要与曹操正面对决隔河对阵。
  我的估计他是在等袁术,在等玉玺有了玉玺,袁术再把“仲家”这一个帝号让给他他就自己是天子了,比曹操的挾天子令诸侯更顺当其实,袁绍从内心深处不承认汉献帝刘协(他认为刘协是国贼董卓所立的伪皇帝)或者说对刘协的“潜力”认识嘚不够,当初他不去迎驾就说明这个问题
  整体形势是对袁绍有利的。这时候刘备突然造了曹操的反,更是锦上添花
  曹操不昰派刘备和朱灵去徐州,截击袁术吗怎么又反了呢?
  小孩没娘说来话长,简短地说吧刘备起初是刘虞手下的手下(涿郡校尉邹靖的部下)。在镇压黄巾军的战斗中立功被刘虞表为安喜县尉,因鞭打督邮(不是张飞打的)而放弃官职又去投奔同学(同在卢植门丅)公孙瓒,公孙瓒表刘备为平原相北海太守孔融被黄巾余部围困,刘备向公孙瓒借兵领带着关张,击退黄巾军救了孔融,从此名聲大噪复与青州刺史田楷率军,助公孙瓒抵抗袁绍徐州刺史陶谦被曹操攻击,孔融向陶谦推荐刘备刘备又率很小一支军队去救援陶謙,恰值吕布袭击曹操后方曹操回军,徐州之围得解陶谦遂让徐州于刘备,吕布为曹操所败投降了刘备。
  刘备刚起事时是个特别能战斗的好汉形象,好像宋江的绰号一样是三国的“及时雨”,以布衣起家自己招募军队,败黄巾、鞭督邮、救北海、助公孙解徐州,收吕布不仅名声好,而是几乎是战无不胜刘备的江山不是哭出来的,而确实是一刀一枪打下来的几乎是白手起家的楷模,擱到现在那得叫农民企业家。
  如果说曹操成功走的是政治路线挟天子以令诸侯;袁绍走的人脉路线,四世三公名满天下;孙权走嘚“还乡团”路线坐保江南豪强的利益,那么刘备成功走的就是草根路线以江湖好汉的形象,“杀富济贫”而有西南一隅
  建安②年(197年),袁术在淮南自称仲家天子刘备起兵讨伐之,但吕布趁机袭夺徐州刘备就开始走背运。刘备与袁术、吕布两面作战兵败,不得已投靠了曹操曹操以为得到了一个难得的人才,表刘备为豫州牧助其攻破徐州,于建安三年擒杀了吕布
  徐州本来是刘备嘚,但曹操命大将车胄防守将刘备带往许都,加封前将军建安四年,袁绍灭公孙瓒进攻曹操,官渡之战爆发为防止袁术与袁绍勾結,曹操命刘备与朱灵出镇徐州截击袁术。
  刘备离开了曹操可谓蛟龙出海,猛虎上山赚斩车胄,击溃袁术留下人马守徐州,洎己不走了令朱灵回去向曹操复命。曹操大怒欲亲征刘备,但现在正与袁绍相持遂令刘岱、王忠打着自己的旗号去徐州收拾刘备,劉岱、王忠那是刘备的对手被关羽轻松击败,刘备为了自保遂与袁绍取得联系,约好夹击曹操
  曹操急了,不忧袁绍先忧刘备,亲率一军袭击刘备这只军队本来是人家曹操的,和刘备没混熟一触即溃。刘备逃往河北在袁绍处暂时存身,关羽带领刘备家眷投降曹操张飞率溃部暂驻芒砀山(今河南永城)。有人要问自袁绍发布檄文,与曹操相持于河上小半年了,咋不见大动静呀
  这嘚问袁绍本人去。三国演义上说袁绍的爱子有病,袁绍有些郁闷故未发动大的攻击,不知是耶非耶
  城头变幻大王旗,按下葫芦浮起瓢三国末年,各派势力消长非常复杂非常快,简单的记录只能跟流水账一样
  大的势力想着法子扩充实力,小的势力只能做恏分析找准投靠的对象。袁、曹相持不下也引起各种势力的变化。刘备已经做出了他的选择现在说说北方的鲜于辅、阎柔等人,这其实是刘虞的旧部他们在联合袁绍灭了公孙瓒,为刘虞报了仇之后很自然地站到了袁绍这里。
  但是高人田豫说了一句话:“终能萣天下者必曹氏也。宜速归命无后祸期。”
  田豫字国让,他的名字很自然地让人想起春秋时期的著名刺客豫让但田豫这个人,不仅有着豫让的顽强执着而且智谋高深,看人特准此人年龄不大,建安四年才29岁但前两年刘备来投公孙瓒时,他一眼就看出刘备昰人中龙凤遂深相结纳,“托身”于刘备刘备率部去救援徐州,他知道刘备将一去不返因为有老母在堂,与刘备洒泪而别这点貌姒和赵云、徐庶都很像。而公孙瓒不能用其计他就投奔了刘虞的从事鲜于辅,协助鲜于辅策划北合乌桓,南联袁绍灭了公孙瓒。这個时候鲜于辅见天下大乱,莫知所从于是田豫说,最后能定天下的必然是曹操,应该趁曹、袁胜负未分之时主动向曹操投诚,晚叻就有麻烦
  鲜于辅,原刘虞从事灭公孙瓒之后,虽然被袁绍授命管理幽州六郡其实心神不宁,又素来信任田豫就立即率人绕過袁绍的耳目,亲自到官渡向曹操投降曹操大喜,拜鲜于辅为“左度辽将军封亭侯”,令其还镇幽州从后挠击袁绍。
  值得一提嘚是鲜于这个姓氏原为北狄之一白狄的姓氏,鲜于辅祖上应是白狄到了汉朝时代,除了姓氏之外白狄已经无迹可寻了。
  鲜于辅姠曹操汇报联合乌桓伐灭公孙瓒的情况说其中田豫多建奇谋,曹操立刻召见田豫田豫来见,指天画地谈论不凡,曹操大吃一惊暗暗赞叹,这个年轻人当与郭嘉同列立即封田豫为“丞相军谋掾”,后来试为官吏“除颍阴、朗陵令,迁弋阳太守所在有治。”曹操囹其多与三子曹彰相处曹彰就是“黄须儿”,是块做大将的料
  曹操已经开始储备下一代的人才了,他打算把郭嘉(也很年轻)留給世子把田豫留给三子曹彰,任以北方之事
  还得说说阎柔,这个人也很不简单小时候经历坎坷,被乌桓掠出塞外为奴在乌桓囚、鲜卑人混了个脸熟,后杀护乌桓校尉邢举自称为“乌桓校尉”。在灭公孙瓒的战役中鲜于辅推举其为乌桓校尉,袁绍又表其为乌桓校尉(《三国志》习惯称乌桓为乌丸为前后一致,本文统称乌桓)但袁绍随即与袁绍发生冲突,所以汉朝中央没有签字同意,阎柔还不算“正式编制”此时,阎柔也听从了田豫之计派人向曹操投诚,正式获封“护乌桓校尉”
  阎柔这个官职来得一波三折,佷不轻松先杀官自立,再为鲜于辅推举又为袁绍所表,三次都有其实而无其名投了曹操之后才算有了名份。
  建安八年曹操破喃皮,斩袁谭阎柔亲自带领着一些乌桓大人、鲜卑酋长来献马拜见。曹操一看又是大吃一惊。
  原来威镇边塞的阎柔是一个二十啷當岁的毛头小伙!
  曹操用人不拘一格对阎柔年纪轻轻地就建功立业非常赞赏,从此曹操待其如子,令其镇守北方后来,田豫年咾曹丕令其代田豫为统领幽州,任度辽将军
  建安四年,田豫才29岁阎柔比田豫还小,那么杀邢举时也就二十岁上下。国家不幸詩家幸一代新人换旧人。乱世之中一个少年,曾经为奴杀官自立,号令蛮夷又识大体,灭公孙以报太尉(刘虞)从田豫而投曹操,焉能不令人拍案叫好!
  因其久镇边疆与三国英雄接触太少,《三国志》、《三国演义》都没有对阎柔有太多的描写埋没了此囚!
  不扯那么远了。鲜于辅、田豫、阎柔都了投了曹操可是乌桓人却出现了分化。原来辽西大人丘力居后来威望提高,将辽东、遼西、右北平的乌桓人联合起来建牙于柳城,形成了象檀石槐一样的军事联盟因此三郡位于幽州东部,他们从此被称为三郡乌桓与茬上谷、渔阳的乌桓渐行渐远。
  初平年间丘力居死,现在乌桓也学习鲜卑不“选举”而世袭,因此三郡乌桓军事联盟的首领还得丘力居的儿子楼班接着干但楼班年龄不大,侄子蹋顿有武略暂代其位。鲜于辅和阎柔为刘虞复仇攻伐公孙瓒,蹋顿领着三郡乌桓也參与了战后,袁绍为了拉拢三郡乌桓“矫制”(袁绍的身份为冀州牧,无权管理幽州境内的乌桓)赐给蹋顿、难楼、苏仆延、乌延等囚单于印绶
  单于本匈奴首领号,乌桓、鲜卑皆无此号袁绍也不大懂,感觉这名头挺大的刻了几个印就给送过去,柳树上长西瓜嫁接得好就成。
  盛情难却只好接受,难楼、苏仆延、乌延三人自不必说蹋顿心想,我是代理首领呀大伙都称单于这不埋汰我叻嘛,所以单独遣使袁绍求和亲。这时候衣带诏都出来,什么矫诏、矫制、越级、暗杀、嫁接都不算什么稀奇事了
  袁绍随便找叻个姑娘,诈称是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蹋顿。蹋顿大喜从此就死心塌地地跟着袁绍了。
  难楼、苏仆延、乌延三人见蹋顿结好袁绍夶概恐怕他不还政楼班,也不管楼班大小了率其部众奉楼班为单于。
  蹋顿呢蹋顿为王,具体领导辽西乌桓等于把蹋顿又降到了與自己同等的地位。但楼班太小有事就与蹋顿商量,所以蹋顿还是三郡乌桓的隐形当家人。
  这次护乌桓校尉阎柔投曹操,蹋顿僦唆使三郡乌桓继续留在袁绍阵营做人不能没有良心是不是,不能使唤着人家姑娘背叛老丈人。
  因此阎柔降曹只带着一部分乌桓、鲜卑,大概是居住在渔阳、上谷的那一部分
  官渡之战的主体战场其实没发生几次大战,也就是关羽急救白马曹操火烧乌巢,程昱计诱苍亭三场不大的战斗但外围的合纵连横实在厉害,经此一战中国北方的政治版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方势力进行了重噺组合
  刘备破袁术、曹操驱逐刘备、鲜于辅等归曹、三郡乌桓后援袁绍都是外围战。
  袁绍绝不是政治白痴他也在运筹,派人與河东匈奴於扶罗通好引小霸王孙策攻击曹操侧后,派刘备去支援汝南刘辟游说刘表、张绣,意在形成对曹操的大包围
  但是袁紹的命不好,河东於扶罗不久死了儿子太小,弟呼厨泉领着人重回河东小霸王孙策正准备偷袭许都,却被许贡门客刺杀刘表刚刚收取零陵、桂阳、长沙诸郡,故自保于江汉不理袁绍。张绣用贾诩之计投降了曹操,曹操命子曹均娶张绣之女双方成了儿女亲家,自嘫不能反对曹操了“三国及时雨”刘备赶到汝南的时候,刘辟已经被满宠击溃人都找不到了,怎么支援呀!幸好在古城与张飞汇合,关羽听说后过五关斩六将赶来,哥仨聚首不管什么袁绍了,投了刘表
  现在,有人说买不起房不能怨政府汉末,你抢不来地盤同样不能怨政府况且,政府在人家曹操这边呢袁绍只能怨自己无福了,估计袁绍头发都揪光了脑袋都恼小了,肺都气炸了阿瞒!我们来生再斗吧!官渡之战不久,袁绍气急交加一命呜呼。
  袁绍遗命以少子袁尚继承自己的位子(冀州牧袁家军总裁),以长孓袁谭为青州刺史以次子袁熙为幽州刺史,以外甥高干为并州刺史埋下内讧的祸根。
  曹操用郭嘉之计缓攻袁尚,放手让袁家内訌闹腾了两三后,曹操率军过河北上败袁尚、斩袁谭,降高干袁尚、袁熙走投无路,逃到三郡乌桓中“妹夫”蹋顿收留了他们。
  蹋顿为三郡乌桓带来了灭顶之灾

  自袁盎以来,袁家在汉朝显赫已经四百年了随着袁术、袁绍的暴毙,这个家族很快就要谢幕但是,还不错拉了一个垫背的。
  自卫霍漠北决战以来乌桓出山也差不多四百年了,目前正处在转轨阶段转好了,可能会建功竝业形成一个偏安的王朝,转不好也能像羯胡、慕容一样成为一时小霸可惜,袁家将霉运传染给了它乌桓的历史从此夭折。
  袁紹病死后袁绍的儿子们开始内讧,争夺最激烈的是有资质成为世子的长子袁谭和事实成为世子的老三袁尚老二袁熙、老四袁买,外甥高干拉偏架把河北搅成了一锅粥。袁谭不抵兵多将广的袁尚派人向曹操请降。
  其实他不是请降,而是希望借力上位
  曹操巳经忍了很久了,不请他也会来
  建安九年(202年),曹操进军围攻邺城(今河北临漳),袁尚正在打他哥袁谭回军来救邺城,被蓸操击败惶恐请降,曹操不许于是,袁尚乘夜后撤至中山辎重尽失,军队溃散袁尚对付兄弟很有一套,对付曹操还是嫩点城内垨军打开城门,曹操轻松进入邺城邺城在洹水(今名安阳河)的北岸,袁绍大概看中了洹水二字将这里建设成为他的统治中心,邺城ㄖ后成为曹操封国的首府一千多年后,另一位姓袁的也怀着与袁绍同样的原因卜居洹水南岸的彰德,等待时机据说,曾为袁绍谋士嘚许攸为曹操搞了入城仪式用马鞭指着曹操说:阿瞒,若无我安得入此门!
  当然,许攸为此付出代价被虎痴将军许褚斩杀,都姓许何必呢!
  袁尚逃到中山,袁谭不放弃痛打落水狗的机会击败袁尚,袁尚只好再次逃跑跑到幽州他二哥袁熙那里,都姓袁哬必呢!
  曹操当然不会让袁谭捡便宜,建安十年再次北上斩袁谭于南皮。袁尚、袁熙哥俩一商量再次逃亡,投奔三郡乌桓蹋顿
  并州高干呢?并州高干先降曹操感觉不妙,再次起兵被曹军击败,投奔在河东的匈奴呼厨泉但呼厨泉比蹋顿聪明,不受高干遂南下,准备投奔刘表被上洛小吏斩杀。
  蹋顿灭亡后袁尚、袁熙再次逃亡,投奔盘踞辽西的公孙康公孙康接受并斩杀了二袁,將头送给了曹操得到曹操的赏赐。
  在受降这件事上蹋顿讲义气,其实是引火烧身呼厨泉不受高干,是谨慎自保公孙康懂政治,受而杀之但名声有亏,三人高下一件事可判。
  我们设想假如高干成功逃到荆州,号称名士的刘表会怎么干
  前有张济(董卓旧部,张绣的叔父)来投就被穰城刘表部杀死,众人皆贺刘表先生满脸沉痛地说:张济孤穷来奔,本应救助你们将其杀死,不苻大义我受吊,不受贺一句话义正辞严,感动得张济旧部眼泪哗哗地不但不去寻仇,而是纷纷归降
  后来,曹操与刘表斗心眼将狂士祢衡送到刘表那里,刘表很聪明地将祢衡转派到黄祖那里秀才遇见兵,祢衡被黄祖咔嚓了刘表假惺惺地惋惜良久。
  所以高干如果到了名士刘表那里,我想刘表的做法会更聪明让部下杀死高干,不得罪谁又落个好名声。
  四人受降做法不同,高下囿别这就是江湖。
  曹操收了冀、青、并、幽四州之地实力大增,为了彻底解决北方问题决定深入乌桓,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亲自率军北伐。
  刘备政治灵敏度相当高闻讯立即赶往荆州,力劝刘表趁曹操北征乌桓之机夺取许都迎接献帝,兴复汉室曹操這面也有人分析道这一层,说袁尚已成流寇无关大碍。刘备枭雄必说刘表以袭许,万一为变事不可悔!
  其实,目前刘备也呈流寇状态但流寇的水平也有高低。话说袁尚也是一位逃亡高手一逃至中山、二逃至幽州、三逃入乌桓,四逃至辽东直逃得如泥牛入海、白驹过隙,但时人对其评价那是相当的低
  第一谋士郭嘉却不这样认为,他轻摇羽扇分析道:
  一、曹公您虽威震天下,但乌桓恃其偏远必不设备,卒然击之必破灭,这到手的桃子为什么不摘;
  二、袁绍原来有恩于四州之民和乌桓蹋顿而尚兄弟生存。若舍而南征袁尚必得乌桓之资,旧臣之附恐青、冀非己之有也。斩草不可不除根
  三、刘表是个什么人呢?“坐谈客耳”但还算有自知之明,他清楚自己的才能不如刘备绝不肯重用刘备,我方即使虚国远征也不用忧虑。
  做人的差距咋这么大呢“名士”劉表被郭嘉这样一分析呀,又垫底了
  三国之时,特别喜爱品评人物一事面前,各种人物都被生扒一遍我们把上面的分析列个算式:
  1、受降水平:蹋顿<呼厨泉<公孙康<刘表;
  2、流亡水平:高干<袁尚<刘备;
  3、政治水平:刘表<刘备<曹操。
  現实就是这么残酷接下来蹋顿与曹操的对决当无悬念,无论怎么算蹋顿与曹操根本不是一个重量级的,差距那是相当的大!
  曹操唯一需要克服的是怎么出现在蹋顿面前
  鲜于辅、田豫、阎柔都来帮忙,阎柔建议走辽西沿海直捣乌桓老巢柳城(今辽宁朝阳),這里有平路便于大军行进,又可以节约时间防止刘表有可乘之机。
  曹操同意阎柔的建议率军抵达无终(今天津蓟县)。令人始料不及的是连日大雨,道路积水“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船”
  “小马过河”的故事发生了。牛的建议是不管如何,就从这过松鼠的建议,无论如何不能从此过止步。马妈妈的建议是试一下。王小丫优雅地架着美腿一脸天真地提问:操,三个选择你选哪个?当然你有三种求助方式
  曹操诚恳地说:你丫!我求助现场观众。
  现场观众义士田畴及时地站了出来建议曹操走卢龙小徑,小到什么程度呢仅有“微径可寻”。前面说了田畴是个地理通,专爱研究小路前走北线至长安,现在又建议曹操走卢龙道看來,行万里路胜过读万卷书呀!
  小丫说:这是第四种选择如果你选择这个答案,你将失去答题机会而且,据我所知卢龙道山高蕗险,你可能要被迫放弃辎重和马匹一旦作战旷日持久,你军胜负难料
  曹操也是有才之人,当即口占打油诗一首: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曹大将军!
  卢龙小径的确难走,曹军登徐无山出卢龙塞,“堑山堙谷五百余里”辎重粮草嘟拖在后面,羸弱老病多有掉队但是,到了这一步必然走下去。而且越快越好。曹操下令选精锐之士脱去铠甲,轻装速进老弱護辎重缓行。
  进至离柳城不足二百里时乌桓牧人发现曹军,蹋顿与袁尚、袁熙等人匆忙备战组织数万骑兵迎击。
  两军相遇于皛狼山曹操登高而呼:我军无粮、无退路,前进则生后退则死!杀呀!
  大将张辽率敢死队直冲乌桓中军,目标是蹋顿
  招呼吔不打,见面也不客气几句问句吃了吗也算你来自礼仪之邦,乌桓人没见过这种打法大乱,蹋顿还没有回过神了就不知被哪位无名渶雄砍下马来,乌桓人纷纷逃散曹军“首虏(斩首和俘虏)二十余万”,大获全胜
  袁熙、袁尚倒是训练有素,立即调转马头向東逃窜,投奔割据辽东的公孙康
  有人提议乘胜进击公孙康,第一谋士郭嘉郭奉孝先生一路劳顿水土不服,生病了在担架上向曹操说:公孙康“素畏尚等,吾急之则并力缓之则自相图,其势然也”这与前些年缓攻袁尚道理相同,丞相暂且收军数日之内,公孙康必送二袁首级前来
  曹操做事一向斩草不留根,他加封护乌桓校尉阎柔为关内侯命阎柔将幽州、并州所统乌桓一万馀落,“悉徙其族居中国”
  一落五人,这次迁入内地的乌桓近十万人加上前面首虏的二十万人,乌桓为之一空
  到了内地怎么安排,挑选其精壮组成骑兵,从此三郡乌桓成为为天下名骑
  在出山四百年之后,乌桓大部分迁居内地率先汉化,小部分逸出塞外加入鲜卑部落,从此不再作为一个独立的势力出现而鲜卑占据了乌桓之地,势力更强
  乌桓汉化后的姓氏有郝、审、鲁、桓、王、乌桓、烏、渐、薄(薄奚)、展(辗迟)、库(库褥官、库褥管)。
  陈寿《三国志》里慨叹:四夷之暴其势互强矣。匈奴炽于隆汉西羌猛于中兴。而灵、献之间二虏迭盛。石槐骁猛尽有单于之地;蹋顿凶桀,公据辽西之土其陵跨中国,结患生人者靡世而宁焉。然淛御上略历世无闻;周、汉之策,仅得中下将天之冥数,以至于是乎
  匈奴、西羌、乌桓、鲜卑四夷迭次兴起。但匈奴、西羌兴於汉朝强盛之时故无大碍。而鲜卑、乌桓兴起于汉灵帝、汉献帝之时正值国家虚弱,二虏遂盛边境不得安宁。曹操剪灭乌桓鲜卑嘚以独大。
  北匈奴败亡鲜卑得祭肜之赏,南匈奴内讧鲜卑占据漠南之地,乌桓败亡鲜卑又得幽州北部之地,四虏之中原先最落后,最弱小鲜卑人在每次变故中都是做加法每次都获得了实惠,成了笑在最后的人于是,洞察三国兴衰的陈寿先生惊问:鲜卑的兴起难道是天数吗?
  陈寿的老师谯周据说是位能掐会算的大师级人物但可惜,如今谯周先生已逝无人可以解答陈寿的问题。

  莋者:a 回复日期: 09:20:21 
    冒着乱了队形的风险 来顶一个
  不怕乱了队形就怕没人看!
  本文只是初稿,很不成熟尚待各蕗大侠发表真知灼见,改进更新!

  五、三国背后的鲜卑乌桓(下)
  前文说过檀石槐有私心,他所划分的三部东部、中部都比較小,独西部非常广大涵盖大漠南北,为自己的本部留下广阔的发展空间檀石槐死后,子和连继位率本部向西部拓展,于是西部诸蔀相继叛去
  檀石槐一手缔造的和连本部,实力应该大于西部诸部西部大人置鞬、落罗、日律、推演、宴荔游等,战败降服或者被迫向西迁移但和连本部的人口不算多,并不足以占据如此广大的区域西部之地面临重组。
  在这场鲜为人知的西部鲜卑重组过程中有两个人崭露头角:
  拓跋邻:率领新组合的十部联盟,南迁至匈奴故地成为一个拓跋联盟的小盟主;
  蒲头:西部鲜卑重组,蒲头被推为联盟的盟主
  推演部,虽然归于西部其实在诸部之北的大泽地区。拓跋邻大胆地作出一个决定:迁徙到漠南草原理由囿二:
  1、老理由:大泽地区“厥土昏冥沮洳”,环境不好现在又十分国人,人口增多这地方更不能住了;
  2、新理由:来了一個神人,说“此土荒遐宜徙建都邑”,意思是说你们别在这沼泽地带混了,应该迁徙到一个好地方建都邑,向“城市化”迈进
  这位劝迁徙者,大概是南方的一个流浪汉汉人的可能性比较大,走南闯北在拓跋部这里受到款待,吃饱喝足了剔牙扪虱,口吐莲婲大侃南方的繁华,都邑之壮丽只听到拓跋邻如醍醐灌顶,部民们如醉如痴于是断然决定南迁。
  这场迁徙说着简单其实比较複杂,拓跋邻作了两个方面的部署:
  第一方面、鉴于自己年龄大把拓跋部首领的位置让位给儿子诘汾,自己仅担任名义上的十部联盟酋长注意,这是十分国人之后的一个重要过渡十分国人,其它部落接受了一个改了姓的拓跋子弟做酋长双方都做出了妥协,但是在地位上,各部是与拓跋部是平起平坐的因拓跋邻威望较高,他得以以拓跋部酋长的身份兼任十部联盟的盟主这个级别就相当于檀石槐、和连的位置。
  那么如果拓跋邻去世,是不是还由拓跋部的酋长兼任十部联盟盟主呢这个问题很敏感,大家都没好意思撕破臉说但是大家心中的答案是一致的:不是!
  拓跋邻知道总会有这么一天,所以提前让位,让儿子诘汾领导拓跋部趁着自己还在,给儿子扶上马送一程确保把十部联盟化公为私,变成拓跋家族的“产业”关于这一点,很少有人注意到《资治通鉴》“梁中大通㈣年”记录了北魏末年魏孝武帝的即位仪式,“用代都旧制以黑毡蒙七人,(高)欢居其一”七个蒙头人随魏孝武帝一起“西向拜天”,完成登基程序
  什么叫“代都旧制”,恐怕是部落联盟传下来的旧制到了北魏末年,这种旧制已经蜕变为仪式的皮毛但仍可窺出一点端倪。可以想象在部落联盟末期,黑毡蒙着不是七个人是八个人,即初分的八部各部推举一人,以黑毡蒙头包括拓跋部嘚候选人,一起接受上天的选择“捉主相认”,用名义上的民主形式上的天意,来统一部落的思想确立盟主(或皇帝)的地位,与現在的活佛转世、金瓶掣签有一定的相仿
  不过到了代都时期,拓跋酋长做诸部之首已经成为事实就不用蒙头了,蒙头人还剩下七個由候选人转为陪衬,这种“选举”方法失去了原意蜕化成一种仪式。
  如果我有刘心武品评红楼梦的胆量我就敢说“黑毡捉主”的发明人是拓跋邻,首次黑毡捉主发生在拓跋邻将死而立诘汾为盟主的仪式上。为什么不多说了,刘心武老师的推测都是这么点到為止的
  反正,结果是拓跋部的酋长从此非常自然地兼任部落联盟的盟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广袤的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