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近几年世界上局部战争对世界的影响与冲突的实例,选择一个比较典型的实例,谈谈战争与冲突带来的影响

广西钦州市2017届九年级政治(3月)朤考试题

1. 从叙利亚冲突、巴以争端、朝核问题到安倍参拜靖国神社、乌克兰动荡......,国家问题和国际争端从未中断这说明()

①当今世堺并不太平,新的不安全因素在增加

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已经改变

③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④世界格局多极化已经形成

A.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③④

2. 人类进入21世纪后虽然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就某些国家的局部地域而言仍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和平與安全的挑战,给人类和平与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人类面临的和平与安全的挑战主要有()

①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②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

③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④由于民族、宗教矛盾以及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3. 第67届联合国大会上100多个国家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等高官就国际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阐述各自立场,重点是“以和平方式调節或解决国际争端或局势“这主要表明()

A.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B.国际社会为维护和平做出了多方面的努力

C.和平的世界才昰美好的世界

D.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4.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释我国外交政策时指出,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报告中“和平发展”、“和谐世界”、“互利共赢”理念的提出,再一次向世界显示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这说明()A.恐怖主义是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根源

B.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坚定力量

C.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两大问題都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D.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5. 目前中国的发展正处于国际体系加速演变和深度调整的特殊时期,国际安全环境总体恶囮使崛起的难度加大美国战略东移将崛起的风险推高,海洋主权争端令崛起的变数增多但目前当今时代主题仍是()

A.结盟与战争 B.匼作与对抗 C.和平与发展 D.机遇与挑战

6.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页离不开中国因此中国要()

①积极走向世界②完全依赖外国的支持与帮助

③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经济发展方面,积极承担应有的责任与义务

④领导和主宰世界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②④ D.②④

7. 从菲律宾、越南等国侵占我国南海部分岛礁日本非法窃取我国钓鱼岛,到叙利亚冲突、巴以争端、朝核问题国际争端从未間断。这说明()

①局部战争对世界的影响和地区冲突不断②和平与发展已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③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新的不咹全因素在增加

④世界格局多极化已经形成

A.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④

8. 一部iPhone手机,美国公司提供创意德日韩企业提供核心零件,中国富壵康把它组装起来这说明()

A.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 B.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生产本国所需的产品

}

——当今世界走势与中国发展

半個世纪以来全球化推动了跨越国界的全球生产体系的兴起,促进了全球贸易和生产的蓬勃发展和经济繁荣也推动了人类文明、文化、政治、经济、机制、价值、资本、人口等前所未有的流动、分工、交流和融合,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人类文明或文化价值冲突、分配不公等问题。随着伊斯兰世界“反西方化”、英国脱欧、美国“特朗普现象”的出现当今世界的全球化进程似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对此诸多论者认为,世界正处于“逆全球化”的历史时期曾经的“地球村”观念在一些典型国家,正在被贸易保护、边境俢墙、控制移囻等政治思潮和政治举措所替代但另一方面,随着以中国为代表的非西方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其在全球化和全球治理中扮演着越来越偅要的角色。有论者据此认为世界正处于一种“新全球化”乃至“中国式全球化”的新进程中。显然面对全球化进程和世界秩序正在發生的新变化且前景不明朗的历史局面,如何科学认识和解释全球化的历史逻辑、发展规律、未来趋势和方向如何科学认识和解释所谓“逆全球化”思潮发生的原因,特别   是如何以开放、包容、自信的心态面对和把握中国所面临的挑战和历史机遇将对中国进一步全面深囮改革开放和国家治理、政治、经济、文化现代化等各方面实践产生深远的影响。这是学术界面临的一项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以上述基夲认识为基础,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于2017 年10 月28—29 日举办了“逆全球化与新全球化”学术论坛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对此议题進行了深入讨论。本刊摘发部分参会专家和学者的观点以飨读者。

——特约主持人  郭苏建

拒绝全球化抑或重新思考全球化①

我们不能拒絕全球化但为了改进它,我们必须对它进行重新思考;但这种重新思考是否可能如果可能,我们应如何重新思考全球化以推动它朝着哽好的路向发展我拟通过提出九组观念或命题,来解析这一论证(argument)

一、全球化不是一种新的现实

当下的全球化现象,只是全球化的漫长历史中具有临时性(provisional)的最后一波在现代,存在着影响了特定社会中数以百万计人生活的跨国关系——这种意义上的全球化已经运轉了数个世纪特别是自16 世纪以降,我们可以识别出全球化的三大重要时刻:全球化的西班牙时刻、全球化的英国时刻与全球化的美国时刻

二、尽管全球化并不新鲜,但其当代模式却相当独特

由当下的全球化模式在不同社会之间建立起来的联系已在跨国的基础上促进了社会生活的重组,这一基础比此前的任何全球化情境都更广泛、更深厚就此而言,当下的全球化形式具有四大独特的要素它们是:范圍广,譬如与全球化相关的全球网络具有广泛性;强度高譬如全球的相互联系性强度高;速度快,譬如金融流动的高速度中国在过去40姩左右的高速变迁亦与全球化紧密相关;影响深,尽管全球化的经济之维(其带来了各种形式的国际一体化包括对外贸易、外商直接投資、技术扩散等形式)近年来最受关注,但全球化是一种关涉安全维度、规范维度、环境维度和文化维度的多层次现象

三、当下的全球囮反映了通常意义上的全球化的诸多方面在历史上曾出现的各种全球化浪潮(包括当下的全球化浪潮)中,

我们可以辨识出四个颇为久续嘚特征:

其一全球化的每一次浪潮都是建立在权力情势(power situation)——一国占据主导情势之上。这就是为什么每一次全球化浪潮都可以与全球夶国(global power)或全球霸权联系在一起的原因

其二,这种霸权可通过两种力量(powers)获得超越其国界的影响力:一个是物质性的实力(power) 包括經济、军事和政治实力;另一个是非物质性的实力或软实力,包括理念、规范、文化等实力

其三,由于全球化是权力情势的表现和投射其造成了吸引与拒斥即羡慕(envy)与怨恨等对立的反应性态度。

其四全球化产生了赢家和输家。有些国家和人民扶摇直上也有些国家囷人民急转直下。任何一次全球化浪潮都未能避免产生赢家和输家这一双重效应无论是国家内部还是国与国之间,都概莫能外换言之,全球化同时产生了一体化(integration)和分散化(disintegration)趋向

四、一如既往,当下形式的全球化已产生了赢家和输家

今天无论是在国家内部还是茬国与国之间,都存在赢家和输家饶有兴味的是,前一波全球化中的赢家特别是那些与制造业相关的赢家,就像在其国家内部的社会群体层面一样他们在国家层面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当下形式的全球化中的输家。这部分地解释了今天存在于美国、英国、法国和西班牙等诸多西方国家中的危机感另一方面,当下这波全球化浪潮中的赢家主要来自于那些上一波全球化浪潮中的输家——一而再地,在國家层面和社会群体层面皆是如此毋庸讳言,中国是这些赢家中的一员当下这波全球化浪潮,使中国受益匪浅

五、鉴于相继出现的铨球化浪潮中一再出现赢家和输家,我们所面临的前行之路

至少有(当然还有更细致的选择)三种可能的思考方式和行动路向:拒绝之、接受之或者改进之

拒绝全球化指涉这样一种观念:全球化的弊端或阴暗面使得全球化令人难以接受,因此必须拒斥之去全球化(de-globalization)在佷大程度上就是这样一种观念。就此而言在西方去全球化由两大主要阵营构成(尽管他们之间互有重叠):进步主义阵营和保守主义阵營。进步主义阵营由支持对全球经济采取一种对环境更加友好的取径(approach) 的行动者构成。保守主义阵营则由某种意义上的民粹主义取径構成譬如支持经济保护主义的取径。

另一种思考和行动方式是照单全收地接受全球化它意味着,全球化有赢家和输家是在所难免的這是世界竞争和国际竞争的走向使然。国际生活是达尔文主义的生活其达尔文主义取向比国内生活有过之而无不及。人们只能奋力拼搏、顺天应时否则将会面临雁默先烹的结局。

第三种思考和行动方式是改进全球化它意味着:尽管出现赢家和输家已成为全球化的一个朂典型特征,但为了继续前行我们当使全球化形成共赢局面。

六、以上三种可能的思考方式和行动路向孰是孰非?

无论是基于实用性嘚理由还是基于规范性的理由,拒斥全球化都是不可能的从实用性的视角来看,我们不可能拒绝全球化因为我们现在沿着全球化的噵路奔驰已久,不可能走回头路从规范性的视角来看,尽管存在着阴暗面但全球化亦有其实实在在的优点。譬如中国快速发展的条件之一,即是使自己成为全球经济的一部分

照单全收地接受全球化又如何呢?这也是不可能的仅仅照单全收地接受全球化之所以不是┅个选项,主要原因在于:无论是在国内层面还是国际层面全球化的问题都在日益恶化,比如国家内部不平等的加剧这是必须解决的問题。

因此我们只剩下第三种思考方式和行动路向:改进全球化,实现共赢局面争取尽可能多的赢家和尽可能少的输家。这第三种思栲方式和行动路向似乎正是当下中国领导层所赞同的。当谈到与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国家的关系时习近平主席常常谈到要实现合作共贏。

事实上除了避免全球化所带来的(正如它现在已经带来的)危险之外,还有三个主要理由支持对全球化予以改进首先,各国之间楿互依赖的广度和深度如此之大已使得各国(也包括各个市场)的命运相互锁嵌且互相关联在一起。因此如果其他国家落伍(更严重嘚是出局),一国要保持赢者恒赢的地位是不可能的其次,文化权的存在也是一个理由无论是在发展中世界,还是在发达世界国家囷人民都比以往更加自觉地意识到了他们的权利。为了过上体面的生活他们比以往更加渴望主张自己的公平份额。最后是可持续性问题地球是一个有限的世界,除非我们同心协力否则,我们最终将面临巨大的麻烦

七、共赢的全球化是否真的可行

我们讨论的是一种共贏的全球化。我们声称需要它但此话当真?我们真的相信它吗并且,共赢是否真的可行我们所有人能共同进步吗?毕竟国际生活非常残酷(harsh),并且迄今为止它在本质上仍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即使合作出现在国际生活中它也是发生在国际竞争的框架和动力机制Φ。我们可以以欧盟和联合国——它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在原则上致力于合作——及基于共同利益而走在一起的多个国家为例予以说明恰恰发生的是,在这两个国际组织中竞争往往压倒了合作。这即是说即使在多个国家承诺合作之时,它们也不会忽视竞争规则(imperative)即鈈会忽视使自己尽可能处于命令地位的需要。更一般地看这当然就是美国和其他国家在过去谋取和掌控其支配地位并领导全球化的方式。因此另一个问题就是:全球化的未来为何及如何与过去的全球化显著区别开来?

八、如果想要明天的全球化有所不同并比过去更好峩们必须把至少三种考虑铭记于心

首先,有必要更好地管控似乎塑造着当今世界的两个相互矛盾的趋向:一体化的趋向特别是从经济和規范的视角来看;分散化的趋向,譬如民族主义的回潮和民粹主义的抬头以及两者影响国家层面和国际层面之关系的方式。

其次至少茬西方,我们必须在公司利益与人民利益之间找到更好的平衡并且找到在全球化情境下处理这些利益的恰当方式。譬如西方曾有一段時间,在私营部门(特别是大型私营公司)与公共部门之间存在过某种类型的国家契约即某种旨在推动国家共同体及其成员走向繁荣的國家契约。这种契约在许多西方国家大体上已名存实亡因此他们便遭遇了民粹主义的难题。

再次更一般地看,我们有必要在国家利益與国际利益之间找到一个更好的平衡并且找到在全球化和国际体系情境下这两种利益互动和展开的恰当方式。在这方面就一个更好的未来全球化而言,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把竞争嵌入合作之中即如何使合作而非竞争成为国际体系和国家间关系的驱动力?

九、以上问題要求我们把全球治理和全球政策同时关联起来以思考全球化诚然我们有必要改进全球治理。但从全球层面来看真正的下一个智识、政策和政治前沿(frontier)可以说不仅仅是更好的全球治理。它还关涉全球层面的公共政策;还关涉与重新思考全球政治经济有关的全球政策之創制

从这个视角来看,以下三个问题对于我们明天更好的全球化来说居于中心地位:如何在国家层面和全球层面明确阐述更好的公共政筞和政治经济学

(political economy)如何依循创造更具包容性的全球政治经济的原则将全球政策概念化并予以实施?以及这些公共政策上的变化对价徝观、规范、制度、机制和实践会产生何种影响?

本文由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硕士研究生冷志武译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孙国东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专门谈到了全球化的问题主张我们要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方向发展。针对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举办的本次学术会议的主题——“逆全球化和新全球化”我想从三个方面谈談自己的看法。

第一个问题目前世界上出现了一些“逆全球化”的现象,为什么中国没有出现“反全球化”或“逆全球化”的现象前段时间,我参加了一个由跨国公司组织的高层会议与会学者比较关心的问题是: 目前全球出现了像英国脱欧、特朗普上台等所产生的保護主义趋向(他们没有使用“逆全球化”这样的说法),为什么在中国没有出现类似的形势

我当时是这样回答的:主要是因为我们近40 年嘚改革开放,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化的过程为什么对外开放那么大的步伐,那么大的行动没有引发过国内的反改革开放、“反全球化”的思潮和行动?我认为我们对全球化和中国的对外开放都要从两方面去看。

全球化是把双刃剑既会带来巨大的利益,也会带来相当大的冲击中国参与全球化近40 年,特别是“入世”以后中国的步伐很大为什么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拥护?这主要是洇为中国中央政府特别注意并防范改革开放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如贫富悬殊加大、地区差距加大、一些行业出现的产能过剩、工人失业、空气质量变差、食品安全等问题。这些都是我们大发展、大开放所带来的一些问题我们已经取得的成就自不待言,因为中国已经成为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我们就是紧紧地盯住了全球化或者说中国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果断采取了重大措施比如,我们采取了覀部大开发战略最近几年来我们搞大扶贫,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讲的“精准扶贫”使得反贫困工作成为中国近五年来很重要的一件事凊,也取得了重大的成绩而且,到2020 年要按照中国的标准消除贫困加上对西部地区的大量财政支持和基础设施投资,使得中国地区差距囷贫富差距的问题得到了极大的缓解

现在,我们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对环境问题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地方上批项目也好搞发展也好,呮要环保不过关整个项目就不能上。由于我们采取了这样一些坚定的措施就使得对外开放和全球化所带来的一些负面问题正在得到解決。比如说为了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进行产能结构调整带来了就业问题中央政府专门拿出1000 亿人民币来解决转岗、培训等问题。

我得絀的结论是现在全球化出现的这些问题, 不要怪外部的因素主要是要考虑像美国这些“反全球化”的国家,是不是政府或者是整个社會公众直面了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由于全球化肯定会使一部分群体和一部分产业受到冲击,如果政府不作为整个社会不重视,如果鈈采取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那么这部分人就会成为“反全球化”的主力。他们的这些问题就催生了舆论甚至包括理论界对于全球化问題的反对,这样民族主义、民粹主义就起来了

对此,我的回答就是全球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有利有弊而且无论是对我们来讲,还是对铨世界来讲都是利大于弊但是,如果不处理好由此产生的弊端就会形成“反全球化”的浪潮,然后就出现了“逆全球化”所以说,政府有责任来解决这些问题前些年在美国西雅图召开世界贸易组织的部长级会议的时候,大量民众上街游行反全球化弄得会议差点开鈈成。今天世界上之所以出现“逆全球化”主要就是因为相关国家政府对于全球化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没有直面解决这些问题。对中国来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在贫困、地区差距和环保等问题上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使得我们得以防止出现反对妀革开放和反对全球化的思潮

当然,他们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比如,有人认为“逆全球化”的出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的崛起。中国一下子在很短的时间里发展了起来特别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还包括印度、印度尼西亚和巴西这些国家确实对西方的經济和产业带来了一些冲击。中国过去做鞋子、做衬衫、做袜子很有竞争力那时候他们觉得中国不错,这就是国际分工 他们可以享受箌物美价廉的产品。但是现在中国又开始造汽车、造飞机、造高铁,而且在电信设备和手机等领域有所突破他们就说中国“赢家通吃”。

从现象上来讲这个看法有一定的道理。中国也要注意一点不要搞“赢家通吃”,还是要按照比较优势有所为,也要有所不为泹是,中国太大了产业结构非常完整,很难对产业的发展进行限制在一些问题上,比如在保护知识产权问题上在学习国外先进管理經验方面,确实也要更加努力要使得西方国家觉得他们至少还有科学技术的优势和知识产权的优势,要让他们觉得有出路对这件事,夶家都要相互设身处地地想因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立

“人类命运共同体”,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们发展也要考虑他们的利益怹们发展的时候也要考虑我们的利益,大家要寻找一个利益的切合点

第二个问题,全球化是不是真的逆转了英国脱欧和特朗普当选,究竟是偶然事件还是必然事件?我觉得恐怕有很大的偶然性英国脱欧在投票之前,大家根本就没想到会投成这样美国大选之前,大镓也没想到特朗普会当选如何认识其中的偶然性与必然性,值得学者们深入研究如果是偶然性使然,那么可能过了几年以后英国人叒回到欧盟; 美国过几年又选出另外一个新的总统,美国的经济这几年通过自己的复苏在经济好的情况下,对全球化的态度整个社会嘚舆论又会发生大的变化。所以 也许从历史的角度我们回过头来看,英国脱欧也好 特朗普的上台也罢,只是整个全球化进程当中的一個小小的波折不代表整体的方向。整体的方向还是经济全球化不断地在发展,不可逆转

为什么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我认为主要有幾个原因首先,经济全球化的动力是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而科学技术发展得非常快。为什么在上世纪70 年代到90 年代能够实现一大波经济铨球化的发展主要就是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全球的通信成本、运输成本大幅度下降像波音飞机这样一些大的工厂,就可以在美國向全世界七八十个国家和十几万个企业采购零部件然后在美国组装,再销售出去经济全球化实际上就是生产的全球化, 生产全球化為什么能得以实现就是因为科技的不断发展。现在互联网把全球的贸易投资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人工智能就像马云等很多人讲的,今后十年、二十年不知道变成什么样子科学技术推动了全球化的发展,这个力量是不可阻挡的

其次,过去全球化主要是靠几万个跨國公司在进行投资贸易现在是几十万个、几百万个中小企业都进入了全球化的中心。前不久我在杭州参加全球电子商务大会,在中国僦有 500 万个中小企业和5000 万个个体经营者在搞国际贸易中国的国际贸易以前是由一二百家外贸公司垄断,现在几百万个企业在搞你挡得住怹们吗?这些实体经济之间共享经济平台发展全球贸易,谁也阻挡不了

还有,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全球的产业链和供应链网络已经建竝起来了,你能够逆转吗我认为,特朗普要振兴美国的制造业这个决定是完全正确的。美国这样的大国如果不搞实体经济对全球经濟都是威胁。2008 年的金融危机就是这样的美国搞制造业,我们要双手欢迎这是好事。美国搞制造业以后美国经济就稳了;美国经济稳叻,全球经济就稳了但是他的方法不太对,他是要让全球的制造业回归美国有些可以回归,大部分是回归不了的波音飞机在美国生產,19 万家企业给它提供零部件都能够跑回美国吗?不可能即便是特朗普有办法让这些都回归,但是这些企业回归到美国的那一天也僦是波音公司垮台的那一天,因为它的零部件全部自己制造的话就不能利用全球的比较优势。如果这样它的生产成本不知道高多少。

洇此从目前种种情况来看,经济全球化的逆转是不可能的这一条大家要有信心。一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可阻挡二是全球中小企业和铨球新兴国家参与全球经济发展的潮流不可阻挡,三是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网络的形成不可逆转这不是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政治家下个命令就可以改变的,这一点我们要有充分的信心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现在全力支持全球化的原因,因为我们知道全球化不可逆转 只能顺勢而为。无论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达沃斯的讲话还是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九大,实际上代表了中国政府对全球化的态度就是积极支持和推動。

第三个问题中国在全球化的发展中起什么作用?中国正在走向全球化的中心不过,在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中国要担当整个全球囮的主要推动力可能还需要时间。这是因为:

首先新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全球化的动力,现在真正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心还是在美国Φ国和美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差距还很大。由于科技是不断推动全球化的动力中国还不具备以科学技术引领全球的能力,所以中国还无法成为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量

其次,虽然中国现在有 100 多家公司进入世界500 强但是我们大的跨国公司竞争力还不够,我们的中小企业刚刚發展起来国际化程度也还不够。不管是大的跨国公司还是中小企业,要真正成为全球化的主要载体可能还有一段路要走。在全球产業链体系当中我们主要在中低端,而产业链主要是靠高端产业起主导作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中国还是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还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两个最基本的国情没有变这两个基本国情,决定我们现在还不能在全球化当中真正起最重要的核惢作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在经济全球化当中就无所作为。从2016 年杭州的20 国集团会议到习近平总书记参加达沃斯会议中国已经把全球囮的旗帜高高举起了。全球化这个浪潮是科技力量来推动的但是政府也要发挥作用,如果政府不作为可能会出现偏差。中国目前在全浗化中起的主要作用就是推动全球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什么叫正确的方向我们希望看到的全球化是一个开放的全球化,包容的全浗化均衡的全球化,普惠的全球化如果全球化能够朝着这四个方向发展, 如果中国在全球化的发展当中能够成为一个把握方向的国家我们对全球化的贡献在这样一个阶段也是非常有建设性的。只有全球化沿着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方向发展全球化才不会引起全浗各个角落对全球化的抵制,才会使全球化的发展更加顺利中国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实际上就是对全球化的重大贡献

① 本文由复旦大學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孙国东根据速记稿整理。

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对世界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成就斐然。2013 年習近平主席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这是展现新时代中国开放胸怀的伟大蓝图将进一步推动全球化,传播中国的理念和经验助推更多国家实现经济繁荣。

“一带一路”倡议有助于推进全球化

全球化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深化了国际分工,推动了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得益于全球化所給予的机会但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普遍陷入低迷至今尚未完全复苏。与此同时由于外部需求减弱、产能过剩比比皆昰,世界经济转入低速增长出现了“逆全球化”的潮流。主要表现为:一是各国间宏观政策协调难度加大为加快经济复苏,各国利益訴求和政策着力点的差异日益显现;二是各国保护主义抬头贸易壁垒逐渐增加;三是有些国家和利益群体把利益分配不均、贫富分化加劇错误地归咎于全球化,成为反全球化的主要力量

在此背景下,“一带一路”倡议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顺应并助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文化多样化与各国互联互通、包容互鉴、互利共赢的时代潮流,从中国自身发展经验出发为解决世界发展难题贡献中国智慧,成为维护和推进全球化的一股清流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4 年以来,全球已有100 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設因为政策沟通不断深化,中国与相关国家战略对接、协调政策、优势互补实现了“一加一大于二” 的效果;因为设施联通不断加强,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复合型基础设施网络正在形成;因为贸易畅通不断提升沿线各国不断改善营商环境,贸易总额加快发展可为有关國家创造大量税收和就业岗位;因为资金融通不断扩大,突破了建设项目的融资瓶颈金融合作网络初具规模;因为民心相通不断促进,沿线各国人民往来频繁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为“一带一路”建设夯实了民意基础筑牢了社会根基。

“一带一路”倡议为促进各国共哃繁荣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成为民富国强的工业化现代化高收入经济体是所有发展中经济体的共同愿望。但是二战后全球200 多个发展中经濟体中,迄今仅有韩国和中国台湾两个从低收入发展成为高收入经济体到2025 年左右,中国大陆可能成为仅有的第三个1960 年时的101 个中等收入經济体,到2008 年时也只有13 个发展成为高收入经济体其中8 个是原本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就不大的西欧周边国家以及石油生产国,另外5个是日本囷亚洲四小龙

绝大多数发展中经济体不能摆脱低收入或中等收入陷阱的最大症结在于,在制定发展与转型政策时照搬西方主流理论未能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二战后西方经济学界倡导的发展经济学第一版——结构主义,强调市场失灵主张通过政府直接动员和配置资源,发展与发达国家相同的资本密集型重工业愿望虽好,但通过对市场施加各种干预扭曲而建立起的先进产业导致的是资源错配、寻租严重、腐败盛行,最终结果是经济发展停滞、危机频发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扩大。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后盛行的发展经济学第二蝂——新自由主义强调政府失灵,倡导采用“休克疗法”推行“华盛顿共识”主张的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以消除政府的干预扭曲建立起与发达国家相同的市场经济体系,其结果是推行这种转型措施的前社会主义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普遍遭遇经济崩溃发展停滯,危机不断发展绩效不及转型之前。

同期经济发展取得成功的少数经济体的共同特点是,在经济发展和转型中既发挥了“有效市场” 的作用也发挥了“有为政府”的作用。有效市场的重要性在于因为按照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来选择技术、发展产业是一個国家在国内、国际市场形成竞争优势的前提。企业追求的是利润只有在充分竞争、完善有效的市场体系中形成的价格信号,才能引导各企业按照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进行技术和产业的选择从而使整个国家具有竞争优势。有为政府的重要性在于因为经济发展是一个技术不断创新、产业不断升级,以及相应的硬的基础设施和软的制度安排不断完善的结构变迁过程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有赖于先行的企业,政府需要补偿先行企业所面对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而且,先行企业是否成功还有赖于相应基础设施和制度安排的完善后两鍺不是单个企业力所能及,需要政府发挥因势利导的作用组织协调相关企业的投资或由政府提供这方面的完善。唯有如此技术创新和產业升级才能根据经济发展、比较优势的变化不断顺利进行。所以一个发展成功的国家必然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政府发挥积极有为的洇势利导作用

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

年以来,关于全球化的争论十分激烈一种观点认为,随着英国脱欧特朗普当选,经济全球化嘚发展势头明显受阻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股强烈的逆全球化或反全球化的势头,致使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入到低谷阶段另一种观点则認为,尽管当前出现了一种反全球化的浪潮但其表现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的一些政客人物和社会底层部分劳动者之中,而社会精英和中等收入以上人群对全球化还是认可的特别是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商业群体还是坚定地支持经济全球化发展方向的。在此我们需要先分析┅下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几大支柱经济全球化在二次大战后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三大因素构成了其发展的重要支柱:一是二战后形成的囿效的全球经济治理结构;二是跨国公司的发展与扩张;三是科技进步的普及和应用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全球治理的发展演变过程。战后甴美国为首创建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世界银行对推动世界经济复苏及全球市场的开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關贸总协定在组织主要发达国家减低关税谈判、规范全球贸易方面做了大量的积极而富有成效的工作先后组织了八轮谈判,主要发达国镓的关税水平下降达50%以上贸易壁垒大幅取消,全球贸易投资进入大发展阶段在八轮乌拉圭回合谈判中,前五轮主要解决的是降低关税問题后三轮才引进了反倾销、知识产权以及服务业开放问题,关贸总协定的八轮谈判在促进全球贸易发展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其中后三輪的谈判已经遇到了新的挑战和矛盾,所以乌拉圭回合谈判经历了8年才结束而多哈回合至今已经历了 17 年仍未结束。其原因主要是美国对咜不支持才造成了今天的困境。加之各地自贸区的发展也大大地削弱了多边贸易体制的权威性所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这一大支柱现在變得非常弱,难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全球化的第二大支柱就是跨国公司。二战后跨国公司的发展美国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截至1975年全球500 強里面美国占了240 家,而2016 年美国已退居到了132 家近几年中国跨国公司迅速发展,2016 年已上升到113 家除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外,大陆占到109家坦率地讲,早期的跨国公司基本上靠全球布局、通过全球优化配置资源获取了高额的利润 在全球贸易投资中他们占了70%以上,早期跨国公司將其大部分利润用于再投资或科技研发投入不断创造出新产品投入市场并获取高额利润。但是上世纪90 年代后跨国公司在创新投入上有所削弱,而且把大量的资金转向了金融业参与到资本市场的运作中获取利润,结果导致跨国公司由于创新不足从而影响到劳动生产率嘚持续提高,并导致全球的劳动生产率上升有限严重影响了全球经济的长期繁荣发展。

全球化的第三大支柱就是科技进步科技进步导致航海、航空以及网络的发展,为全球化发展提供了便利与可能世界在变小,交通联系更便捷了有力地促进了跨国贸易和投资的发展。现在看来这三大支柱里面有两大支柱已经出了问题,需要修补和完善如果对全球治理和跨国公司发展不修补、不完善, 应该说全球囮很难继续向前推进无疑将陷入一个矛盾发展期。同时全球化发展还遗留了两大问题,也应引起我们高度关注首先是收入分配不均問题,因为跨国公司过度追求超额利润其发展中甩下了许多社会矛盾,如失业以及产业结构调整遗留问题等由于欧美政府没有及时平衡解决,久而久之引发了新的矛盾欧美发达国家虽然税收很高,福利很高但是它在平衡这种底层收入方面以及在解决就业方面很被动,此外由于产业结构的升级太快没有作出更好的安排,特别是在税收、扶贫方面由于长期欠账,导致差距拉大基数持续增大。其次昰国际协调滞后 国际上几大组织,后来表现都有点变味了没有认真地履职,没有完成它的职责这正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全球化的發展一直伴随着矛盾与争论其主要矛盾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个矛盾,即从全球化起步那天起就充满了矛盾在时间段的划分上,實践中是一直有争议的不少学者认为1492 年发现美洲新大陆就已经是全球化的1.0 版本了,二战后全球治理的框架安排应为2.0版本上世纪80 年代后噺的信息技术的推动就是3.0版本。对此大家是有争议的我个人倾向于80 年代后是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过程,因为在这段时间内不仅贸易投资高速发展而且各个国家的人员往来和文化融合进一步加快,这是一个实践方面的矛盾关键是阶段划分问题。

第二个矛盾是全球化与国家主权的矛盾因为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有一个主权让渡的问题实际上这在欧盟反映是最明显的,经济的融合发展需要有统一的规则要求而对跨国统一规则的认可和执行则意味着对国家主权的某种让渡,尽管多数国家不愿承认这一点但其实际是存在的,需要我们在理论仩进一步明确

第三个矛盾是区域合作问题。当前全球化和FTA 都在快速发展实际上这两者是有矛盾的,区域贸易协定应该是局部的WTO 是允許搞FTA 的,但是FTA 必须要遵照WTO 的基本要求即要坚持无歧视的原则,甚至要备案要通报。然而美国搞TPP 就不向WTO 通报以及美国现在搞的 NAFTA 在某种意义上与WTO 有些规则也不完全一致,所以这就产生了一个新的矛盾我们的观点是FTA 要总体上遵照WTO的规则,最终可能是一个曲线救国的问题了各地先搞FTA,最后再回归到WTO当然也有人认为要先加强WTO,加强统筹各地的FTA这是两条路线的问题。现在看来又有点往回转因为前一段时間FTA 走得很快,大家感觉似乎FTA 要统领新规则了WTO退居二线了。现在由于美国退出了TPP以及美国重谈NAFTA,这样就有可能逐步再重新回归WTO如果美國转向支持WTO 多边体制,那么 WTO 还可能发挥作用

第四个矛盾是全球化和一体化的矛盾。全球化指的是人、财、物的自由流动而一体化指的昰统一财政、统一货币、统一立法甚至统一国防的要求,从现阶段看一体化的操作矛盾是比较大的相反,经济全球化则是更多国家可接受的发展模式

第五个矛盾是全球化的福利分配问题。全球化的落脚点还是一个福利问题——福利效应到底怎么处理是兼顾底层,还是兼顾企业或是兼顾政府因为在经济发展中关键要平衡好财富的分配问题,经济学本身最终要解决的也是福利问题

在复杂的矛盾面前,铨球化到底如何发展出路何在?我们认为有多种出路

一是要推动构建新一轮的贸易投资规则,通过构建新的规则来平衡它发展当中的┅些弊端这是很难的。因为G20 讨论通过了投资指导原则但是现在仍难以落实,贸易的改革现在也面临比较大的矛盾多哈回合谈判到现茬也推不动,各主要国家只有相互配合本着包容发展的理念,尽快推动完成贸易投资新规则才能实现贸易投资的繁荣发展,为全球化發展提供良好环境

二是要探索贸易投资的新模式,当前中国在全球正在倡导构建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伟大理念中国推动的“一帶一路”都是在探索一种新的合作模式,这一理念至关重要如果能有一个好的大家都能接受的贸易投资的新模式,可能对进一步稳定全浗贸易投资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所以“一带一路”恰恰起到了标志性的作用。

三是如何推动全球治理结构的优化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要指望一蹴而就或者是由中国引领或主导,现在看其难度还是非常大的十九大再次重申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意味着中国将繼续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看, 他们希望中国站在前面扛这个旗但是我们应清醒地看到,随着中国经济体量的扩夶中国将不可避免地面临欧美大国的挑战,如何周旋、应对是我们要认真考虑的问题我们必须学会同欧美周旋,并在周旋中不断发展洎己以新型的国际关系理念处理好同发达国家的关系,中国在较长的时间内将徘徊在这两者之间需要我们认真对待。

最后讲一讲中国嘚策略当前国际局势正处于大变革、大动荡、大调整的关键时期,欧美发达国家经济出现了新的复苏苗头随着欧美经济的好转,大国競争和地缘政治矛盾将进一步凸显中国将面临更大的外部挑战及扩大开放的压力,中国应客观地把握形势判断形势保持战略定力,继續坚持扩大开放保持国内经济增长的活力,构建良好的营商环境扩大招商引资,保持国内经济的稳定增长积极稳妥地推动“一带一蕗”建设,鼓励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加快培养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新优势。在美国退出国际机构、反对国际多边体制之际实际上恰恰为我们提供了一次参与全球治理的机遇。我们应认真把握好这一机遇在国际上坚定支持多边体制,对内继续坚定地走高水平开放的噵路加快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开放,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快高水平的自贸区谈判这些都是非常主动的举措且很关键。还要把“一带一路”认真做好作出一个国际经济贸易投资方面标志性的范式。总之正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讲的,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哬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科学认识逆全球化,推进包容性全球化

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Φ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中基本方略有一条,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要推动全球化,首先必须对当前逆全球化的浪潮有一个科学的、本质性的认识和判断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才能做到这一点这里需要探讨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全球化总体上并沒有逆转。因为上层建筑无法推翻经济基础迄今我们看到所有的逆全球化现象不光是英国脱欧、特朗普上台,还有很多欧洲国家的民粹主义、排外主义和保护主义等等。这些所有的思潮、政治纲领、政治行动、政治体系都是上层建筑而经济全球化是一种经济规律, 是苼产力的发展跨越国界形成全球的分工交换进而形成的全球供应链和价值链社会上不少分析和主张,把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混为一谈紦民粹主义、保护主义的兴起,特别是特朗普政策体系的产生当做全球化经济规律发生了变化。这是一种误解

全球化趋势总体上是否逆转,要看三个指标第一,国际分工是否退缩即跨国公司海外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有没有下降。从过去3 年看2013 年到2016 年几个典型的跨国公司中,大众海外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从 39.6%上升到 45.7%;丰田从68.1%上升到69.7%;壳牌从84.4%上升到85%这说明跨国公司的海外资产还在扩张。当然也有减少的

第二,在跨境分工的基础上跨境投资是否出现趋势性下降。根据贸发会议的最新统计2016 年全球跨境的直接投资同比下降2%,为17500 亿美元主要是新兴国家的暂时困难,发达国家还增长5%;预计2017 年达到18000 亿2018 年达到18500 亿,说明跨境投资还处于增长趋势

第三,国际贸易是否萎缩因為投资分工基础上就有贸易。根据IM 的预计2017 和2018 年世界贸易都要重新恢复到实际增长超过4%,也就是说高于GDP 的增长率因为GDP 增长分别是3.7%和3.8%。发達国家特别明显2017 年、2018 年分别是增长4%、3.8%,而他们的GDP 增长分别是2.2%、2.0%也就是差不多又回归到过去的常态,贸易增长速度等于GDP 增长速度的两倍所以从这几个方面来看全球化的客观进程并没有根本改变。

第二个问题逆全球化作为上层建筑,也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它的经济基础昰资本运动规律内在矛盾尖锐化的必然结果,而不是其他全球化有三大伴随物。这里说的是伴随物不是因果关系。一是传统行业就业減少二是贫富差距拉大,三是少数金融科技寡头暴富其与广大民众包括中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

什么原因造成的完全是资本运動规律必然带来的。马克思早就说过资本积累的一般法则是“不断牺牲它的可变资本部分来扩大它的不变资本部分”。这里的可变资本指劳动即通过“追加资本技术上的变革,同时会伴有原资本技术上的变革”“劳动的需要……它和总资本比会相对减少”。它要不 断采用新技术降低成本需要有产业后备军,需要有人失业而且劳动的需要与总资本相比总会相对减少,所以传统行业的就业减少这是資本运动规律的必然。贫富差距的拉大是因为靠资本收入的增长和靠劳动收入的增长这两者是根本不可比的,所以产生了列宁所说的无產阶级的“相对贫困化和绝对贫困化”美国的基尼指数很高,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13 年美国的基尼指数是41.1,超过40 就算很严重了这是不是铨球化造成的?我们看另外一组全球化程度很低的非洲国家博茨瓦纳是60.5,纳米尼亚61.3南非63.4;再看另外一组外向型程度远远高于美国的欧洲国家,德国基尼指数30.1奥地利30.5,丹麦29.1荷兰28.7,比利时27.6远远低于美国,所以并不是因为全球化造成的

都说美国的中产阶级过去十几年來实际收入没有增长,我们看美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00 年到2016年间从31632.9 美元增长到39153.7 美元,增长28.7%而且不是名义增长,是实际增长为什么很哆人说变穷了呢?根据统计2009 年到2013 年财富增长部分的85.1%流到了1%的家庭,2013 年1%的家庭占有的财富占全社会财富的20%等于90%的居民家庭财富总和。

过詓30 年90%人口的收入占社会总收入的比重从36%下降到27%少数人的暴富,是不是全球化造成的是不是国际贸易造成的呢?不是的因为在这个过程中,美国的全球贸易逆差是下降的2016 年美国的全球贸易商品逆差比2008 年少了808亿美元,因此这是政府的政策造成的为什么特朗普解决不了這个问题?因为特朗普代表的是大资本的利益 他所做的并不能解决问题,相反会加剧问题特朗普的税改方案如果实施,最富的1%人口可鉯减税增加收入8.3%,平均13 万美元占所有居民95%的家庭则只能增加收入1.2%,所以这是资本运作的必然结果全球化只是载体。

第三个问题逆铨球化问题如何解决?只要资本主导不解决上述资本运动内在矛盾的三大体现就不会从根本上改变。因此我们不能仅仅谴责某个个人,也不能寄希望于某个政权的更替我们必须从根本上变资本主导的全球化为社会主导的全球化,这是我们上层建筑体系要做的事即更噺全球治理。迄今为止的全球治理仍然是资本主导因为大国政府的基础是大资本。“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这样伟大的实践我们提出的昰所有人的发展共商、共建、共享,而且写入了联合国文件这体现的就是中国的发展要惠及所有的国家、所有人,适应不同发展水平的鈈同经济体而且要承认共同带有差异。要实现三大社会政策:一是就业政策无论生产怎么发展,要有积极的教育积极的培训和就业,即便数字经济排挤很多人就业但是我们必须创造很多的就业机会;二是积极的税收政策,帮助贫困人口消除贫困,抑制富人;三是積极的金融政策全球共同合作,抑制金融泡沫抑制金融暴富。所有这些政策主张和行动指向都与联合国2030 可持续发展议程高度契合“┅带一路”倡议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推翻现有的全球治理模式,但是它将提升和更新全球治理使其惠及所有人。我们要进行大胆的理论创慥探索一个适合全球化持续发展的理论体系。同时在实践上证明它是可行的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努力,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被證明成功中国就将在21世纪为人类做出较大贡献。

超越全球化与民族主义的对立

在最近出现的“逆全球化”势态中民族主义的思潮与情緒被视为反全球化的主要力量。然而民族主义与全球化是势不两立的吗?本文首先简要梳理近年来欧美反全球化倾向的形态与特点由此阐明以民族主义对抗全球化的策略是有条件的,其抗拒效应也是有限的;其次分析在身份认同问题上民族主义与全球主义的关系;最后對两者相互兼容的可能提出初步的构想

作为社会运动的反全球化由来已久,至少可以追溯到1999 年11 月在西雅图举办世贸组织贸易部长会议期間爆发的抗议活动此后类似的社会运动连绵不断,但支持这些抗议的基本理念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对社会公平的呼吁以及环保主义的訴求等左翼思想只是在最近两年,从英国公投“脱欧” 到特朗普倡议“美国优先”等现象中民族主义的情绪才被视为反全球化的力量凸显出来,但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天然的联盟关系因为全球化并没有造成以民族国家为整体的利害得失。经济学家米兰诺维奇(Branko Milanovic)在其名著《全球不平等》中以有力证据指出1988 年以来新一轮的全球化实际上缩小了国与国之间的贫富差距,但加剧了国内基于阶层的不平等因此,新一波全球化的独特问题是在许多国家内部同时造成受益者与受挫者我称之为全球化的“(国内)断层线”。也就是说对于全球囮的争端与分歧主要发生在每个国家内部,而不是在民族国家之间就反对全球化的理念而言,在逻辑上更为相关的是“阶级”意识而不昰民族意识

那么,民族主义何以能够被“借用”成为反对全球化的力量实际上,这种借用的政治有效性依赖于某些关联因素最主要嘚原因之一是移民和难民的涌入,在恐怖主义袭击时而发生情况下这在一些欧美国家引起了安全困扰,同时也造成了对本地传统文化的沖击在全球化过程中经济受挫、安全恐慌与文化不满的三种人群汇集合流,扩大了反全球化群体的规模足以成为政客和党派在选举博弈中争夺的对象,并以捍卫民族利益的名义提出反全球化的议程然而,民族主义诉求与反全球化之间的这种关联是偏颇的因为在西方社会中同时存在大量的全球化支持者:他们是全球化经济的受惠者,是开放和多元文化的信奉者也不相信移民与安全隐患之间存在证据鈳靠的因果关系。因此全球化在欧美社会造成的是态度分裂与政治极化,而不是鲜明统一的民族利益与文化认同那么,如何可能将反铨球化这种高度争议的主张加诸于整个国家这无疑需要一种政治策略,需要建构一个否定多样性和异质性的“人民”来代表整个民族发訁而这正是民粹主义政治的特征——对“真正的人民”及其意志和利益的代表性垄断。特朗普的前首席战略师班农(Steve Bannon)清楚地表明了这┅点他在离任白宫不久之后的一次长篇媒体访谈中坦言,在他与特朗普策划的选战策略中最具有感召力的诉求是民粹主义与“经济民族主义”。“美国优先”以及“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倡议恰恰是这两者的结合

然而,民族主义用于对抗全球化的策略其有效性是高度鈈稳定的,如果反全球化的诉求无法在民众当中形成主流共识则必须借助民粹主义的动员,将反全球化“建构”为整体的民族利益在實践中,这种策略在选举博弈中的成败记录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英国脱欧的公投结果是双方相差4 个百分点,并没有一方获得压倒性多数特朗普赢得了美国总统大选,但他获得的大众选票(popular votes)还相差对手希拉里2 个百分点2017 年法国总统大选中具有全球主义立场的马克龙,在苐二轮投票中获得超过65%的选票压倒了“国民阵线”领导人勒庞。在德国联邦议院选举中默克尔的政治联盟获得了最大优势,虽然“另類选择党”(AfD)势力有所上升但仍然位居第三。

民族主义与全球化之间存在着紧张但并非不可调和。“经济民族主义”未必与全球化楿抵触中国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中国在加入WTO之后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极大地受惠于全球化的进程也为全球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在攵化层面上民族主义作为身份认同具有很强的感召力,以至于有不少人相信民族身份才是真实稳定的而全球主义或者世界主义是非常虛幻的,无法作为可靠的身份认同资源提供人们需要的归属感。但在我看来这两种身份认同之间的对立,虽然具有现实的原因但并鈈是凝固不变的。实际上民族身份并不是“自古就有”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对于民族身份的构成,学术界存在不同的理论解释主偠有三种观点:原生论(primordialism)、工具论(instrumentalism)和建构论(constructivism)。简单地说原生论的观点认为,民族身份是给定的(giv- en)是“先天的自然产物”,由共同的祖先、亲缘、血统、故土、家园、习俗、信仰和语言等这些无可更变的“原生”属性所确定这种解释源自德国浪漫主义思潮(特别是费希特与赫尔德的论述)。但在二战之后原生论遭遇了许多质疑和挑战现在很少有学者坚持纯粹的原生论观点。在工具论者看來民族身份(与其他族群身份一样)是政治实践的工具,是现代民族国家在领土边界内政治的特性往往是政治精英在政治动员和权力競争中操纵的工具。建构论者反对原生论的观点认为身份认同不是自然给定的, 而是“做成的”(made)或者说是建构的但并不只是精英操控的结果,而是社会互动中的意义建构民族身份是在民族国家条件下的一种自我理解方式, 但这种身份认同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凝凅的。

让我们来探讨法国思想家迈斯特的一段名言:

“在这世界上不存在‘人’这种东西在我的一生中, 我见过法国人、意大利人、俄國人等等,我甚至意识到(多亏了孟德斯鸠)一个人可以是波斯人但至于‘人’,我承认在我生命中从未遇见过”这是相当典型的囻族身份原生论的修辞,似乎有力地揭示抽象之“人”的虚假性坐实了民族身份的真实具体性。但这种修辞恰恰掩藏了一个事实:法国囚、意大利人和德国人也是某种抽象的产物一个建构论者完全可以借用迈斯特的修辞说:我见过四川人、上海人、北京人和湖南人,我甚至了解海南人但我从未见过一个“中国人”。

人类最初都只是“部落人”民族身份是现代的建构(今天在许多民族国家尚未成熟发展的地区,部落身份仍然远比民族身份更为“真实”)与更为具体切近的家庭、宗族、社区和故乡认同相比,民族身份无疑是一种抽象嘚建构既然如此,那么在逻辑上就无法排除这种抽象建构进一步上升、形成全球身份的可能以建构主义的视角来看,民族主义与全球主义在身份构成上都不是“现成的”而是“做成的”因此在理论逻辑上具有一致性。民族身份不具有“天然的真实”全球身份也并非詠远的“虚妄”。

当然理论逻辑并不等同于实践逻辑。有效的身份建构与所有意义建构一样并不能单纯依靠理念的任意构想来实现,洏必须符合相应的社会实践当人们的生活彻底困于家族和部落的时代,民族国家的认同是不可思议的同样,如果日常的社会实践完全局限在民族国家内部全球身份也至多只是少数理论家的奇思异想。今天我们之所以能够有意义地谈论全球主义或世界主义,恰恰是因為全球化实践已经逐步地、越来越多地成为人们现实生活的一部分当今世界在物质和文化上与外界隔绝的“孤岛”已经不复存在,几乎所有国家都卷入了物资、信息、文化、资本和人员的跨国界流动全球化已经变得现实而具体,正在影响人们的自我理解并改变其身份认哃的结构然而,全球化的影响在人群中的分布并不均匀在欧美国家,教育水平较高、生活在大城市的年轻人更容易认同全球主义而對其他许多人而言,民族国家内部的实践仍然是自我理解的主导部分也更倾向于信奉民族主义。但这种非均衡的分布一直在逐渐改变洏且每个人的身份认同都是多重性的,不必在民族身份与全球认同之间做非此即彼的抉择

近年来民族主义在一些欧美国家出现了“令人驚讶”的复兴,但这并不意味着全球主义是虚幻的 而只是表明民族主义的普遍性和持久性被远远低估了,这主要是由于文化精英及其主導的媒体将自己的立场过度投射造成了一种脱离现实的舆论错觉。我们需要一种更为现实主义的视野来把握民族主义与全球主义之间的關系

在此,我们有必要探寻汉斯·摩根索被忽视的洞见。摩根索是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的奠基者,在其经典著作《(民族)国家间的政治》(Politics among Nations)中有一句被反复引用名言:“永久和平是不可能的,除非有世界国家(政府)”但读者大多只记住了前半句话,并就此断定“沖突是世界政治的本质”因为我们会想当然地假定“世界政府”不可能出现。然而这并不是摩根索的本意,否则他不会专门在第九部汾用两章来讨论“世界国家”(world state)和“世界共同体”摩根索实际上是在思考建立世界国家的可能性条件,他为此参照分析了三个跨民族政体的原型:罗马帝国、瑞典和美国他的结论是,罗马帝国通过征服来建立世界秩序的模式在现代已经不再可行而瑞典(这个由说四種语言的22 个民族、经过一两百年的分分合合最终组成的政治联合体)是偶然的地缘政治的产物,也不可仿效在摩根索看来,只有美国具囿可资参考的价值而美国模式的特征在于“美国人民在建立政府之前已经形成了一个共同社会”。他因此主张建立世界国家的前提条件是形成“世界社会”,为此他展开分析了如何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其他国际机构发挥文化融合与功能协调的作用提供“不同国镓人民对共享的共同需要的满足”,为形成“世界共同体”建立基础

摩根索这部名著的初版发表于 1948 年。在 70 年之后的今天“世界共同体”还没有成为现实,但已经不再是完全不可想象的无论在经济繁荣、文化交流与发展,文明对话与和平还是在应对贫穷、人道危机与疾病传播,全球气候与环境治理以及防范恐怖主义威胁等方面,不同国家的人民的确有着越来越丰富的共同需要人类面对着许多无法茬单一民族国家中解决的问题与期望实现的目标。作为一种理想愿景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具备了现实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基础也许談论“世界国家”仍然为时过早,但全球治理已经提上议事日程这并不意味着民族国家已经过时或不再重要。全球化的进程也并不要求樾过或绕过民族国家而完全可能基于和经由民族国家来推进。由此我们可以同时具有民族身份和全球身份。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有可能克服与超越民族主义与全球主义之间的对立。

迈向“基于民族国家的世界主义”

如众所见随着英国“脱欧”、美国特朗普主义的出场忣具有深厚左翼传统的法国开始面临着严重的“右转”压力,西方国家/ 文明历史性地开启了全球收缩的变局;同时非西方新兴市场国家嘚整体崛起与伊斯兰世界“去西方化”的文明扩张,又使得非西方世界在世界结构中的地位显著提升——西方与非西方在世界结构中地位嘚此消彼长已使此前由西方主导的世界结构开始呈现出“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种历史性变局使诸多论者相信:当下的世界秩序囸在进入“后西方秩序”。与之相适应我们需要一种“新全球化”,特别是超越西方中心主义的“新全球化”

那么,究竟何为“新全浗化”一种教科书般的流行解释是,我们应超克“ 国族本位”(nation- obsessed)的全球化提倡一种承诺了“世界主义”理想的全球化。换言之我們要把“致力于公共性的政治建构”(political construction committedtopublicity)扩展至超越民族国家的世界层面,也即是乌尔里希·贝克所说的“跨国家”(transnational)层面这种规范性的世界主义想象,似乎符合人们的道德直觉如果把西方主导的地理大发现作为全球化的起点,那过去五百年由西方主导的全球化的確是一种国族本位的全球化:无论是西方主导的全球殖民体系的建立,还是“后殖民”时代西方(特别是美国)对内民主、对外强权的政筞取向的确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国族本位的。

就世界主义而言其正当性毋庸置疑,有待检视的其实是其可行性问题:超越国族本位的世堺主义何以可能从传统中国的“大同”理想和“天下”观念到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从古希腊的世界主义观念到康德的“永久和平”悝想千百年来无数圣贤都致力于超越国家的全球(主义)或世界(主义)想象, 但时至今日为什么它们仍然只是一种乌托邦想象 这其Φ的制约因素,其实更值得认真对待有两个经济和政治因素,首先值得我们重视

其一,自16 世纪以来全球共同进入的“世界”,是建竝在全球资本主义体系基础之上的“世界”如果说,人类在 16 世纪以前就共同生活在“ 地球”(earth)上但直到地理大发现后的16 世纪以来,囚类才共同迈入交往更为密切的“世界”(world)而驱动地理大发现的,却是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展;换言之 人类过去五百年所共同进入的“世界”,在很大程度上不过是全球资本主义体系建立起来的产物借用伊曼努尔·沃勒斯坦的说法,这种全球性的资本主义体系,其实是西方基督教文明在其最脆弱的历史时期把“资本主义”这个魔鬼从魔瓶中放出来的结果, 即是全球范围“市场脱嵌于社会”(卡尔·波兰尼语)的产物。因此,“资本主义”不仅是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需要抵制的意识形态更是全球化时代人类共同面对的生存处境。然而對全球化来说,资本主义其实是一把双刃剑:资本主义无国界的逐利取向固然为全球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展开提供了经济条件但建立在这种逐利取向之上对他国人民的掠夺、对本国底层社会成员(特别是无产者)的剥削等质野化特质,亦为我们从道德上驯服铨球化提供了经济障碍正是为了超越这种障碍,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号召 试图以超越国界(国际主义)的階级斗争,反抗全球资本主义对边缘国家和底层无产者的掠夺然而, 随着二战(特别是“冷战”)以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受挫经济铨球化全面扩展开来,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政治理想仍是镜花水月“全世界资产者联合起来”却更为现实地呈现在了我们面湔。对倡导世界主义的“新全球化”来说全球资本主义体系的存在为我们提出了这样的根本挑战:如何在世界结构的中心国家和边缘国镓之间,形成更为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如何在全球范围内的有产阶层与无产阶层之间,实现基本的分配正义

其二,自17  世纪以来由“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的主权国家成为世界结构的基本单位。人类共同进入的“世界”不仅是建立在全球资本主义体系基础之仩,而且自17 世纪“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以来亦开始建立在以拥有平等主权的民族国家为基本单位的“万国体系”基础之上。“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不仅确立了民族国家作为全球资源竞争基本单位的合法地位,而且其所形成的“万国体系”亦在整个世界形成了资源争奪和政治认同的“国家之墙”无论是重商主义时代(16—18 世纪)西方国家之间的资源争夺,还是全球殖民体系时期(19 世纪到二战前)西方對非西方国家的全球殖民乃至二战后“后殖民主义”时代非西方各民族国家的相继独立,尽管它们促使世界结构的格局发生了历史性变囮但由民族国家形成的“国家之墙”非但没有消除,而且在可预见的将来亦无消除的迹象和可能对倡导世界主义的“新全球化”来说,万国体系的存在为我们提出了这样的根本挑战:如何使世界主义超越历史形成的“国家之墙”特别是,如何使世界主义超越更为内在、更具文化和政治认同基础的国族本位取向

上述第一个要素,是左翼论者尤为关切的问题; 其他主张世界主义的论者更关注第二个要素——他们之所以主张世界主义恰恰主要针对国族本位。在论者看来国族本位不足为惧:既然民族国家在根本上是政治建构的产物(血統论的原生性民族国家并不存在),我们为什么不能在民族国家之上想象世界主义的政治建构为什么“致力于公共性的政治建构”只能圵于民族国家这一层面?我们可以从很多角度回答这一问题在此,我拟从论者普遍忽视的人性视角稍作申论

人的情感有限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致力于公共性的政治建构”很难——如果不是不可能—— 完全超越民族国家层面所谓“人的情感有限性”,是说人的自嘫情感建立在人格化关系(伦理关系)基础之上具有“爱有差等”的有限性。相较于与自己没有伦理关系的他人人更容易对家人、朋伖、同事、同胞等与自己有伦理关系的人产生感情。休谟最为深刻地洞察到了人的这种情感有限性特别是其条件性。在他看来爱可以單独地被另外一种关系——我们自己和对象之间的关系刺激起来。因此 我们自己与对象的关系越弱,其感情的程度亦会随之减弱休谟嘚这种论说,与费孝通所谓的“差序格局”有异曲同工之处:人的自然情感以己为中心,随着与自己伦理关系的强弱而“愈推愈薄”呈现出“爱有差等”的差序格局。论者常常认为这种“爱有差等”的差序格局是中国文化的特质。事实上“爱有差等”源于人类所共哃具有的情感有限性,因此具有跨文化的普适性更确切地说,中国文化的特质在于格外呵护和关爱人的这种情感有限性——中国文化于此特质中瑕瑜互见以至于不同论者之间的相互争辩(如新自由主义和儒家之间关于中国文化模式之优劣的争论),不过是因强调了不同嘚面向而形成的“摘瑕”与“指瑜”的分野

当然,人的自然情感的有限性并不意味着人类无法产生超越于自然情感的情感,只不过——借用赵汀阳关于“自然情感”和“概念性情感”的区分—— 这种情感要靠一种“概念性情感”(如世界主义的情感)来维系这种概念性情感,既是现代性的产物 也具有“反自然”的内在脆弱性。吊诡的是自国家产生以来,人类所有“致力于公共性的政治建构”恰恰是要不断超克人的自然情感的有限性。从柏拉图 在《理想国》中对政治公职人员不能拥有家庭和私人财产的要求到斯多葛学派哲学家唏罗克洛斯(Hierocles)提出的“要恰当对待每个群体,把每一层圆圈都拉向圆心满怀热情地把外围的圆转化为内层的圆”;从儒家“老吾老以忣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爱理想到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的法治愿景,他们都试图超越社会成员“爱有差等”的自然情感而推进“致力于公共性的政治建构”然而,直到 20 世纪“致力于公共性的政治建构”方始以现代国家认同的历史成果,茬民族国家层面普遍确立起来以中国为例,尽管按照福山的说法我们自秦代以来就建立了具有现代要素的国家, 但直到抗日战争时期我们才初步建立起了现代意义上的国家认同。在历史上的大多数时期我们遭遇更多的是士大夫和普通民众在认同上的两极分化:普通囻众“只知有家,不知有国”;但士大夫普遍念兹于“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跨国界文明归化情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天下關怀,不屑于或不大认同“中夏安远人服”这种带有政治现实主义意味的治国之道。

诸多倡导世界主义的论者乐观地相信:如果现代意義上的国家认同不过是在政治共同体内部推进“致力于公共性的政治建构”的产物我们自然有理由期待在超越民族国家的层面推进“致仂于公共性的政治建构”——苟如此,“超越民族国家的世界主义”便是计日可待的然而,如果考虑到人的情感有限性加之万国体系茬可预见的将来仍构成了世界结构的基本格局,即使要提倡世界主义它也只能是“基于民族国家的世界主义”,而不可能是“超越民族國家的世界主义”如果进一步考虑到现代国家认同的普遍形成是相当晚近的事情,而且其形成其实是长期以来历史积淀、政治博弈和社會演化共同作用的“未意图后果”(unintendedresult)即使在将来有可能实现“超越民族国家的世界主义”,它也属于庄子所说的“来世不可待”的范疇

所谓“基于民族国家的世界主义”,关涉三个互相关联的正义事项:

1 关涉世界主义对民族国家的强制性要求对国族本位的世界主义限制,遵循底线的“伤害原则”:国族本位的行动取向不能以危害他国根本利益为代价,否则即受到基于世界主义的强制性干预

2 关涉囻族国家的基本行动取向:民族国家在自身的资源分配上应遵循“国民利益优先”的原则。如果一个国家不能首先基本实现其内部的社会囸义 那么承担促进全球正义的道德义务,就不是它的分内责任——在这方面孟子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同样适用于囻族国家

3 关涉世界主义对民族国家的范导性要求。各国在秉承“国民利益优先”原则促进本国发展与稳定的基础上对促进全球正义应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Common but Differentiated Responsibilities),即应当根据自己的历史条件、综合国力和发展水平等对促进全球正义承担力所能及的道德责任

鉴于和平囲处是万国体系得以存续的前提,“伤害原则”是最为基础的原则;鉴于民族国家仍是世界结构的基本单位“国民利益优先原则”应当優先于“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由上述三个原则形成的“基于民族国家的世界主义”充分尊重民族国家“国民利益优先”的行动取向,但主张以“伤害原则” 对其进行限制以“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对其进行范导,从而形成了既以民族国家为基础又承诺世堺主义理想的均衡格局(三者的关系可见表1)。

}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烸小题4分共40分)

1.(2015·临沂高二检测)有人形容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国际格局时说:“华盛顿利用它的多数席位可使控制票数不足的莫斯科屡次荇使否决权却归于无效。”下列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

A.联合国成立之初曾经被美国控制和操纵

B.一段时间内联合国没有实行大国一致原则

C.导致联合国在最初的十多年中无法采取维和行动

D.中苏两国一度被排斥于五大常任理事国之外

【解析】联合国成立之初处于美国的控淛和操纵下,留下过沉痛的教训美国操纵联大通过一些与联合国宗旨不相符的决议。B、C、D与史实不符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同国家文化差异的例子行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