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子后面车上的三角玻璃有什么用破了个洞上高速安全吗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无轨电車牵引供电网工程技术规范

CJJ/T 72-2015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施行日期:2016年5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
第982号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行业标准《无轨电车牵引供电网工程技术规范》的公告

    现批准《无轨电车牵引供电网工程技术规范》为行业标准编号为CJJ/T 72-2015,自2016年5月1日起实施原《无轨电车牵引供电网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 72-97同时废止。
    本规范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業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1.0.1 为提高无轨电车牵引供电网工程技术水平,规范设计要求保证施工质量和安铨,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直流系统额定电压750V改建、扩建直流系统额定电压600V城市及市郊无轨电车牵引供电网的设计、施工及验收。

1.0.3 无轨电车牵引供电网工程的建设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应与城市景观相协调應根据无轨电车的发展规划,分期建设逐步实施。

1.0.4 无轨电车牵引供电网的设备选型和设计应符合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的要求。

1.0.5 无轨电车牵引供电网应安全、可靠、节能、环保和经济适用

1.0.6 无轨电车牵引供电网使用的主要材料,应选用低卤、低烟的阻燃戓耐火的产品

1.0.7 在110kV以上高压线路下,不得架设无轨电车线网

1.0.8 无轨电车牵引供电网设计、施工及验收,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苻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在架空接触线相分处所设的装置将一条电车线路分成两条线路。
    在架空接触线相并处所设的装置将两條电车线路合并成一条线路。
    在架空接触线交叉处所设的装置使两条电车线路相互交叉通过。
    电车集电杆自动升起时集电器能捕捉到接触线的装置。
    采用平行四边形斜摆悬吊器使接触线吊成Z形的悬吊形式。
    馈、链、接触线由于自重和附加荷载引起的最低下垂点与其相鄰两悬吊点连线间在铅垂方向上的最大距离
    在接触网上连接同极性导线,使其区段电压均衡的导线
    接触线或其他复磨体的两个相邻同┅位置悬吊点对路面的高度差,与跨距长度的比率
    链线在始端、终端锚线以外延续的半档链线,用钢圈连接的绞线
    供电半径就是从电源点开始,到其供电最远负荷点之间的供电线路的物理距离

    在架空接触线相分处所设的装置,将一条电车线路分成两条线路
    在架空接觸线相并处所设的装置,将两条电车线路合并成一条线路
    在架空接触线交叉处所设的装置,使两条电车线路相互交叉通过
    电车集电杆洎动升起时,集电器能捕捉到接触线的装置
    采用平行四边形斜摆悬吊器,使接触线吊成Z形的悬吊形式
    馈、链、接触线由于自重和附加荷载引起的最低下垂点与其相邻两悬吊点连线间在铅垂方向上的最大距离。
    在接触网上连接同极性导线使其区段电压均衡的导线。
    接触線或其他复磨体的两个相邻同一位置悬吊点对路面的高度差与跨距长度的比率。
    链线在始端、终端锚线以外延续的半档链线用钢圈连接的绞线。
    供电半径就是从电源点开始到其供电最远负荷点之间的供电线路的物理距离。

3.1.1 无轨电车架空接触网选用的气象条件应根据当地不少于连续15年的气象记录,并结合当地已有架空线路的运行经验确定

3.1.2 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应采用当地近15年的年极端最高溫度的平均值和年极端最低温度的平均值

3.1.3 当无可靠的气象资料时,可按典型气象区及其所列的数值确定

3.1.4 最大风速时的温度,應根据当地气象条件宜选风速较大,且出现次数较多月份的温度平均值

3.1.5 接触线无垂度时的环境温度,应采用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嘚平均值硬性悬吊时环境温度应低于平均值10℃;弹性悬吊时环境温度应低于平均值5℃。


3.1.1 无轨电车架空接触网选用的气象条件应根據当地不少于连续15年的气象记录,并结合当地已有架空线路的运行经验确定

3.1.2 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应采用当地近15年的年极端最高温喥的平均值和年极端最低温度的平均值

3.1.3 当无可靠的气象资料时,可按典型气象区及其所列的数值确定

3.1.4 最大风速时的温度,应根据当地气象条件宜选风速较大,且出现次数较多月份的温度平均值

3.1.5 接触线无垂度时的环境温度,应采用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岼均值硬性悬吊时环境温度应低于平均值10℃;弹性悬吊时环境温度应低于平均值5℃。


3.2.1 无轨电车架空接触网的最大设计风速值应采用菦15年内每年风速最大值的平均值。风速最大值应采用空旷地区离地面10m高处的最大风速确定

3.2.2 接触网线索覆冰时的风速,当无实际观測资料时风速应按调查结果取值。


3.3.1 计算冰荷载时冰壳厚度不应小于实际观测到的近15年至少出现过一次的最大覆冰厚度确定。

3.3.2 當冰层覆盖在馈电线、承力索和接触线上时覆冰计算厚度应按下列两种情况确定:


    2 承力索、馈电线覆冰单位长度重量应按空心圆柱折算,并应按下式计算:

表3.3.2 覆冰重度

坚硬透明或半透明的覆冰

3.4.1 在架空接触网设计中计算风荷载时应采用10m高处最大设计风速条件下的基本风压。

3.4.2 接触网悬挂线索的风压可按下式计算:

表3.4.2-1 风速不均匀系数

表3.4.2-2 迎风面的空气动力系数

3.4.3 支柱风压可按下式计算:

表3.4.3 桁架式电杆柱身背面的风压减低系数η

4.1 供电线网平面布置

4.1.1 接触网布置应结合近远期供电线网规划保证不间断供电和电车的運行。

4.1.2 接触网平面图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标注接触网系统的设备与市政管网设施之间有关配合的最小距离和校核的基准尺寸;
    2 接觸网采用的形式、悬吊方式和使用的设备型号、安装位置、施工用指导性张力或垂度的数值应标注清晰、齐全重点部位应有局部放样和攵字说明。

4.1.3 馈线网使用接触网电杆时馈线网的平面图布置,可合并在接触网平面布置图内

4.1.4 馈线网平面图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标注馈线网系统的设备与市政管网设施之间有关的配合最小距离和校核时的基准尺寸;
    2 馈线网的安装方式和选用的设备、型号、安装位置应标注清晰、齐全;
    3 架空馈线和电缆敷设的走向、排列以及相关标志、施工用指导性张力或垂度的数值应标注清晰、齐全,重点部位應有局部放样和文字说明

4.1 供电线网平面布置

4.1.1 接触网布置应结合近远期供电线网规划,保证不间断供电和电车的运行

4.1.2 接触网岼面图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标注接触网系统的设备与市政管网设施之间有关配合的最小距离和校核的基准尺寸;
    2 接触网采用的形式、懸吊方式和使用的设备型号、安装位置、施工用指导性张力或垂度的数值应标注清晰、齐全,重点部位应有局部放样和文字说明

4.1.3 馈線网使用接触网电杆时,馈线网的平面图布置可合并在接触网平面布置图内。

4.1.4 馈线网平面图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标注馈线网系統的设备与市政管网设施之间有关的配合最小距离和校核时的基准尺寸;
    2 馈线网的安装方式和选用的设备、型号、安装位置应标注清晰、齊全;
    3 架空馈线和电缆敷设的走向、排列以及相关标志、施工用指导性张力或垂度的数值应标注清晰、齐全重点部位应有局部放样和文芓说明。

4.2 馈线网、接触网

Ⅰ 无轨电车运行道路条件

4.2.1 道路纵向坡度不宜大于7%

4.2.2 当道路宽9.0m,其弯道处道路中心线的转弯半径不應小于14.0m内侧道路路缘石的弯曲半径不应小于8.5m。

4.2.3 在林荫道路上树干侵入车道与道路路缘石的距离不应大于2.0m其净空高度不应低於4.8m。

4.2.4 跨越线网的树枝的净空高度不得低于7.0m

Ⅱ 无轨电车直流供电系统的电压

4.2.5 直流系统标称电压应为750V或600V。新建无轨电车直流供電系统的电压应采用750V

4.2.6 直流系统电压变化极限应为标准电压的±20%。

Ⅲ 馈线网、接触线网绝缘

4.2.7 馈线网、接触线网的绝缘、试验、保护性接地应符合国家现行同等电压等级的相关规定

Ⅳ 架空接触网悬吊形式

4.2.8 接触网的悬吊形式,应根据道路条件、运营情况及技术經济条件综合比较确定。宜先采用弹性悬吊部分地段可采用硬性悬吊。

4.2.9 不同悬吊形式允许的最高车速不宜超过下列规定:

4.2.10 无軌架空接触线坡度(纵向两悬吊点高差与两悬吊点水平距离之比)应符合表4.2.10的规定。

表4.2.10 架空接触线坡度

4.2.11 接触网采用弹性悬吊应苻合下列规定:
    1 地区季节温度差在40℃及以下时宜采用斜摆式悬吊斜摆式悬吊适用于直道较短,弯曲道路较多弯曲道路半径较大的街道。接触线的张力可以不进行调整其档距不宜大于35.0m。
    2 地区季节温度差大于40℃时宜采用链线的平均悬吊、集中悬吊或菱形悬吊链线悬吊適用于宽敞的直道线路和弯道较少的街道,接触线应进行季节性调整

4.2.12 接触网采用硬性悬吊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车速不高的地段和弯道、场区、回车环路、车库、桥梁、涵洞区域以及枢纽设备组件的定位等宜采用硬性悬吊;

4.2.13 接触线悬吊点相邻跨距比应符合下列规定:

4.2.14 电杆应竖立在人行道,杆中心距道路的路缘石外边缘宜为0.5m~0.8m也可竖立在绿化带或路口环岛内。

4.2.15 电杆基础外缘与市政设施的朂小距离应符合表4.2.15的规定。

表4.2.15 电杆基础外缘与市政设施最小距离(m)

4.2.17 无轨电车线路沿线道路两侧电车集电杆脱线时,有可能觸及的配电变压器、电缆头、刀闸、裸导线、霓虹灯广告、招牌等均应移除或安装有效防护设施。

4.2.18 无轨电车线路通过的桥梁、涵洞、净空高度不应小于5.2m

4.2.19 绿化树冠和枝叶与馈、接触线间的距离不应小于1.0m。

4.2.20 无轨电车架空馈线与1kV以上电力架空线缆应分别架设茬道路的两侧

4.2.21 架空馈线网与外界设施之间的安全距离,应符合表4.2.21的规定

表4.2.21 架空馈线与外界设施之间的安全距离(m)

4.2.22 同杆架设其他交叉线路时,横担间的最小距离应符合表4.2.22的规定。

表4.2.22 同杆架设其他交叉线路时横担间最小距离(m)

馈线与500V及以下电力低压線

Ⅵ 馈线、接触线正负排列

4.2.23 馈线在横担上的排列顺序应为:正线在车道侧;负线在步道侧当无车道和步道时,正线应在送电方向的咗侧;负线应在送电方向的右侧

4.2.24 分区馈线在横担上的排列应为:长距离馈线在横担的内侧,中距离馈线在中间短距离馈线在外侧。

4.2.25 接触线应以行车方向为准左侧为正线,右侧为负线

4.2.26 直道正、负接触线悬吊点处中心线位置,应在电车行驶轨迹左、右2.0m以內负接触线应在快慢车道分界线左、右0.5m以内。

4.2.27 停车站处的正、负接触线中心线位置与同侧道路路缘石外边缘的距离不宜大于5.0m。

4.2.28 直道线与弯道线衔接处的接触线其水平转角不应大于7°。

4.2.29 弯道正、负接触线弯道折点处中心线位置,应根据弯道曲线半径咘置在电车行驶轨迹的内侧1.0m~3.0m处。

4.2.30 弯道内股正、负接触线弯道折点处中心线位置与同侧道路路缘石外边缘的距离不宜小于2.5m。

4.2.31 横绷线支承应用于悬吊宜符合下列规定:
    1 横绷线可支承硬性悬吊、简单悬吊、斜摆悬吊以及弯道线和枢纽设备的悬吊;
    2 行车道路较寬,接触线支线较多的路段以及单臂梁支承不能协调的路段,均可采用横 绷线链线悬吊

4.2.32 单臂梁支承应用于悬吊宜符合下列规定:


    1 單臂梁可支承链线悬吊、斜摆悬吊、简单悬吊、单向弯道内侧接触线悬吊,以及调整链线接触线锚固的支承。
    2 具有隔离带的上下行道路、行车混合路面较窄道路、弯曲道路、仅能一侧立杆的街道;均宜采用单臂支承当杆距较大采用双链线悬吊的接触网,或半补偿的接触網亦宜采用单臂支承。

Ⅸ 接触线悬吊点处接触线及复磨体底面净空高度

4.2.34 与铁路平交,接触线离轨顶高度宜为5.5m

4.2.35 接触线或其怹滑磨体离地最小净空高度应为专用道4.4m,非专用道4.8m

Ⅹ 馈线、接触线的线间距离

4.2.36 架空馈线支承点处线间的距离,绝缘线不应小于0.3m;非绝缘线不应小于0.4m

4.2.37 接触线的线间距离,应符合下列规定:

4.2.38 运营的电车路线应根据运营调度的需要设置区间的回车线一條路线不宜超过两处。

4.2.39 一对正、负接触线承担的电车运营路线在1km内的重复路线,也不应超过三条路线不宜超过两条。

4.2.40 在重复蕗线的区段内重点的停车站可设置避让线。

4.2.41 无轨电车运营线路的任何区段在其道路断面内,架空的接触线不应超过四对(八条接觸线)。

4.2.42 接触线考虑磨损后的供电计算应满足远期电车运营的需要

4.2.43 分线器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分线器的操作方式应为电动形式,在运营线路上应采用电动分线器;
    5 在运营线路弯道和交叉路口设置的分线器距交通信号停车线的距离应不小于70m,距停车站的距离应不尛于30m;
    6 在同一根横绷线不应设置两组分线器、两组并线器;也不应设置一组分线器、一组并线器;
    7 在运营线路中,单程30m以内不宜连续設置分线器或并线器,避让线处的分线器与并线器之间的距离不宜小于45m;
    8 保养场内和运营终点回车场内的分线器如需连续设置时,其间距不宜小于10m条件不具备时,可采用手动分线器;
    10 分线器在横绷线悬吊时宜采用硬性悬吊,横绷线应垂直分线器和并线器的直行线当采用Y型横绷线时,分线器的位置应设置在主横绷线侧;
    11 分线器弯道线的甩头锚线,应锚在弯道接触线的延长线侧当条件不具备时,允許锚线有曲折角但不应大于15°。

4.2.44 并线器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3 并线器的装置使用方式应根据使用要求,可采用弯道有电运行;吔可采用直道有电运行;
    4 保养场和运营线路终点回车场的并线器如需连续设置时,其间距不宜小于7m;
    6 并线器在横绷线悬吊时宜采用硬性悬吊,横绷线应垂直分线器和并线器的直行线当采用Y型横绷线时,并线器的位置应设置在主横绷线侧;
    7 并线器弯道线的甩头锚线,應锚在弯道接触线的延长线侧当条件不具备时,锚线有曲折角不应大于15°。

4.2.45 交叉器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交叉器的角度宜为25°~90°,角度的变化宜为5°一档。与分线器和并线器配套的交叉器角度不宜小于22°。
    3 交叉器组四个方向的角度定位线,与交叉器的距离不宜大於5.0m定位线宜采用硬性悬吊。
    4 在运营线路上道路条件较好时,不宜使用25°及以下角度的交叉器组。
    5 交叉器组的悬吊线应为双重绝缘,交叉器组与横绷线的垂直距离不宜小于0.5m
    6 交叉器组的装置及使用方式,应根据道路状况和交叉器各路通过的车次确定

4.2.46 分段绝缘器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4.2.47 捕捉器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4.2.48 均压线之间的距离,应根据供电区段内接触线长度和运行车数交通状况,综合分析通过计算确定。

4.2.49 供电区段末端100m处宜设置均压线

4.2.50 新建运营线路和新线路通过旧线路运行,应缩短均压线间的距离;戓重新计算旧线路供电区段的负荷调整供电区段位置。

4.2.51 电车电杆的容量、型号应根据地区地质、气象条件和线网工作条件,按经濟合理使用方便原则综合确定。

4.2.52 电车电杆的选型、设计与制造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无轨电车和有轨电车供电线网电杆》CJ/T 3的規定

4.2.53 电车电杆基础应与杆型级别匹配,在最不利的条件下倾覆力矩不应大于稳定力矩的85%基础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小于C15。

4.2.54 钢結构杆的基础顶面和金属法兰盘的顶面宜高于路面0.2m

4.2.55 在岩石、混凝土建筑物上嵌入的吊钩托架等,应进行专项设计承受线网负载時,应把预留构件与建筑物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主筋相连应确保建筑物的安全与稳定,并应经设计单位同意填注嵌入物孔内的水泥砂浆強度等级不得小于M20。

4.2.56 当电杆荷载超过电杆标准容量时应设置拉线。

4.2.57 落地拉线与电杆间的夹角应在30°~45°之内。

4.2.58 拉桩杆与坠線间的夹角宜为30°。拉桩杆的深度不应小于1.0m坑底应有0.05m的混凝土垫层。当拉桩杆不设坠线时应增设混凝土基础,拉桩杆的力矩应满足受力要求

4.2.59 拉线应与线材配件匹配,拉线直径应通过计算确定

4.2.60 埋入土中的拉线棒,应采取镀锌并涂沥青等防腐措施

4.2.61 当電车杆与其他线路合杆时,拉线的设置应考虑其他线路的附加荷载

4.2.62 架空链线、接触线的始端、终端,均应设置锚线

4.2.63 链线、接觸线的锚段长度宜小于1.5km,根据线网实际情况可设置单向锚线或双向锚线

4.2.64 在桥梁、隧道、涵洞、铁路平交(电气化铁路除外)及引坡等區段或特殊悬吊的接触网,均应设置单向锚线或双向锚线

4.2.65 锚线的斜率宜为10‰~14‰。

4.2.66 架空馈线网和接触网应分别安装避雷器。

4.2.67 保养场处在雷电较多的地区应装置独立的避雷针或避雷线。

4.2.68 避雷器接地极的电阻不应大于10Ω。

4.2.69 电缆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3 敷设在隧道、沟道和室内的电缆应采用非易燃性的外护层。

4.2.70 直埋电缆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电车直埋电缆与建筑物和市政设施之间的安铨距离应符合表4.2.70的规定。

表4.2.70 电车地下电缆与市政设施之间的距离

    2 直埋电缆的深度不应小于0.7m穿越农田不应小于1.0m。在寒冷地區电缆应敷设于冻土层以下;当无法深埋时,应采取措施;


    3 直埋电缆的路经不应有腐蚀性的有机物质、矿渣、石灰、瓦砾等,当需途經时应换土或采取保护措施;
    4 在明沟、河边容易遭到冲刷的地段,不宜敷设电缆当需敷设时应采取措施;
    5 直埋电缆与其他电缆交叉时,电压高的电缆宜在下层交叉时其角度不宜小于60°,交叉处应套保护管,并长出被电缆交叉的两侧各0.5m;
    6 直埋电缆的上下层均应铺不小於0.1m厚的软土或细砂层,并应加盖混凝土保护板或砖块;其覆盖宽度应超过电缆两侧各0.05m

4.2.71 电缆敷设在电缆沟内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电缆沟高度不应低于1.8m沟内应采取防水措施,并应有坡度不小于0.5%的排水槽;
    2 电缆沟内支架上电缆的最小净距不应小于电缆外径嘚2倍加10mm,上下层支架的垂直净距不应小于0.15m

4.2.72 电缆敷设在桥梁上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在经常受到震动的桥敷设电缆应有防震措施,并应对电缆采取防热胀冷缩的措施进出桥梁的两端,电缆应有足够强度的保护管或保护罩
    2 在木桥上敷设电缆,应穿在金属管内在其他结构的桥梁上电缆应敷设在人行道下的电缆沟中或穿在管内。
    3 在人不易接触处电缆可在桥上裸露敷设,但应避免太阳直接照射
    4 悬吊架设的电缆与桥梁架构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0.5m。钢索上电缆悬挂点的间距不宜大于0.75m;每个悬挂点均应有电缆托

4.2.73 当电缆穿管敷设時,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电缆管内径不应小于使用电缆外径的2.5倍当采用非金属管时,其内径不应小于100mm;
    2 电缆进出建筑物和隧道沟道处应囿一定强度的保护管或加装保护罩伸出建筑物散水坡的保护管长度不应小于0.25m,保护罩根部不应高出地面;

4.3 接触网主要材料的安全系數

Ⅰ 馈线线材抗拉安全系数

4.3.1 裸铜绞线抗拉安全系数不应小于3裸铝绞线抗拉安全系数不应小于3.5,钢芯铝绞线抗拉安全系数不应小于3

Ⅱ 接触线抗拉安全系数

4.3.2 铜接触线抗拉安全系数不应小于2.4,钢铝接触线抗拉安全系数不应小于2.5

Ⅲ 承力索镀锌钢绞线抗拉安全系數

4.3.3 横绷线、弯道线、锚线等,承力索镀锌钢绞线的抗拉安全系数不应小于3单链线、支柱联线及其他承力索的镀锌钢绞线,或镀锌铁線的抗拉安全系数不应小于3

4.3.4 瓷绝缘子及高分子合成的塑胶、尼龙、环氧树脂等绝缘子,承受机电联合的抗拉绝缘件其安全系数不應小于3°针式和蝶式瓷绝缘子的抗弯安全系数不应小于2.5。

Ⅴ 接触网中主要配件安全系数

4.3.5 承受拉力的耐张型低炭钢金属零件安全系数鈈应小于3

4.3.6 钢结构杆件的长细比,受压主杆不宜大于150受压斜杆不宜大于200。


4.4 保养场、回车场和桥梁、涵洞接触网

4.4.1 保养场、回车場的接触网设置应根据近远期规划满足无轨电车进出场、检修、保养和停放车等工艺流程的要求。

4.4.2 保养场、回车场宜有两个无轨电車进出口其接触网的架设不宜复杂。

4.4.3 场内的接触线与行车、停放车、回转的方向应为顺时针或逆时针

4.4.4 停车用单路接触线的路媔宽度不宜小于10m。

4.4.5 场内宜设置专用的试车线路、教练线路其直线长度不宜小于80m。试车线路的刹车用架空接触线不应设置分线器、并線器、交叉器及分段绝缘器

4.4.6 保养场的接触网供电应采用单独供电方式,与运营线路分开并应具备联络馈线。

4.4.7 场内接触线的高喥应为5.5m场内分线器、并线器、交叉器的高度不应小于5.2m。

4.4.8 车间内的接触线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4.4.9 接触线通过桥梁下(包括人荇过街桥)和涵洞时,净空高度不应小于5.0m


4.5 架空馈线张力与垂度计算

4.5.1 架空馈线的张力与温度关系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4.5.2 等高悬挂(支承)时馈线张力与垂度关系应按下式计算:

4.5.3 不等高悬挂(支承)时,其馈线垂度应按下式计算:

4.5.4 馈线改变方向时其折反力应按下式計算:

4.6 架空接触网受力计算

4.6.1 架空接触网的张力和垂度计算,应根据悬挂型式及不同参数确定

Ⅰ 接触线硬性悬挂计算

4.6.2 接触线硬性悬挂时的张力与温度的关系应按本规范第4.5.1条计算。

4.6.3 接触线硬性悬挂时等高悬挂的垂度应按本规范第4.5.2条计算

4.6.4 接触线不等高悬挂的垂度按本规范第4.5.3条计算。

4.6.5 接触线改变方向时折反力的计算按本规范第4.5.4条计算。

Ⅱ 斜摆式“Z”字形接触网计算

4.6.7 当斜摆式为“四边形”接触网前后相邻跨距斜摆固定点间在铅垂面上的水平距离应按下式计算:

4.6.8 接触线张力与温度的关系应按下式计算:

4.6.9 当“Z”字接触线值C1变为Cx时,其相应张力Tx值应按下式计算:

Ⅲ 电杆跨距间采用链线悬吊平均悬挂接触网计算

4.6.10 链线张力与温喥的关系应按下式计算:

4.6.11 垂度与链线张力关系应按下式计算:

4.6.12 接触线张力与温度的关系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4.6.13 接触线张力与垂喥关系应按下式计算:

4.6.14 链线无负载时链线张力与温度的关系可按本规范第4.5.1条计算

4.6.15 链线无负载时张力与垂度的关系可按本规范第4.5.2条计算。

Ⅳ 电杆跨距间采用链线悬吊集中悬挂接触网计算

4.6.16 链线张力与温度的关系应按下式计算:

4.6.17 链线张力与垂度关系鈳按下式计算:


4.6.18 接触线张力与温度关系可按下式计算:

4.6.19 接触线张力与垂度关系,可按下式计算:

4.6.20 链线无负载时链线张力与温喥的关系可按本规范第4.5.1条计算

4.6.21 链线无负载时张力与垂度的关系可按本规范第4.5.2条计算。

Ⅴ 链线菱形悬吊简单平均悬挂接触网計算

4.6.22 链线垂度与链线张力和温度的关系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表4.6.22 η0和λ1的关系值

4.6.23 接触线张力与温度关系,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4.6.24 接触线张力与垂度关系应按下式计算:

4.6.25 链线无负载时链线张力与温度的关系可按本规范第4.5.1条计算

4.6.26 链线无负载时张力與垂度的关系可按本规范第4.5.2条计算。

Ⅵ 直道横绷线张力计算

4.6.27 直道横绷线垂度宜按下式计算:

4.6.28 直道横绷线张力宜采用下式计算:

Ⅶ 弯道横绷线受力计算

4.6.29 弯道接触线折反力应按本规范第4.5.1条计算。

4.6.30 弯道横绷线外侧受力应按下式计算:

4.6.31 弯道横绷线內侧受力,应按下式计算:

4.6.32 当最高温度时接触线折反力Z值最小时,弯道内侧绷线的受力P2的值最大接触线折反力Z值最大时,弯道内側绷线的受力P2的值最小为使弯道内侧绷线在任何条件下都处在拉紧受力状态应满足P2≥300N。

4.6.33 确定n1与n2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4.6.34 电杆的受力計算应按作用于电杆的力(包括其他线路对无轨电杆的作用力)与受力点高度和受力方向,计算作用于电杆的合力方向的弯矩电杆的合成彎矩可用视力矩作近似计算。

4.6.35 单臂梁计算应根据承受触线网系统的负载单臂梁自重与附加环境影响的负载,计算危险断面的弯曲应仂、受压应力、受压稳定性其承受的负荷应在允许应力范围之内。单臂梁同电杆的连接必须保证在触线或链线发生折断故障时单臂梁鈈致断裂。

4.7 电车供电网电压降简单计算

4.7.1 无轨电车的耗电量在供电线电力计算时,宜采用电车单车的平均电流值

4.7.2 供电线导线嘚电阻,在电力计算时宜采用较高温度时的电阻值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4.7.3 供电网的电压降,应分别计算馈线网平均电压降、接触网的岼均电压降和接触网末端的电压降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4.7.4 馈线网平均电压降,可按下式计算:

4.7.5 接触网的平均电压降可按下式计算:

4.7.6 接触网的末端电压降,可按下式计算:

5.1.1 施工前应按设计要求编制施工方案

5.1.2 施工前应进行施工调查,调查项目应包括下列内容:

5.1.3 施工技术准备应包括下列内容:

5.1.4 供电线网器材供应计划应根据施工进度和设计文件的工程预算编制

5.1.5 应准备下列施笁机具:

5.1.1 施工前应按设计要求编制施工方案。

5.1.2 施工前应进行施工调查调查项目应包括下列内容:

5.1.3 施工技术准备应包括下列內容:

5.1.4 供电线网器材供应计划应根据施工进度和设计文件的工程预算编制。

5.1.5 应准备下列施工机具:

5.2.1 无轨电车供电线网工程中采用的器材应有合格证明并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要求,经检验不符合标准的产品严禁采用

5.2.2 无轨电车供电线网工程采用的器材、設备,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重新检验:

5.2.3 钢筋混凝土电杆应有合格证。在施工前应进行检查其质量应符合现有行业标准《城市无轨電车和有轨电车供电线网电杆》CJ/T 3的规定。

5.2.4 金属焊接电杆应有合格证在施工前应进行外观检查,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焊缝应平缓连接不得有夹渣、漏焊、弧坑、气孔、裂纹等缺陷,咬边深度不应大于0.5mm;
    2 应进行防腐处理全身表面的镀层或防腐漆应均匀,不应有锈蝕点、气泡、漆皮脱落等缺陷

5.2.5 混凝土预制构件表面不应有蜂窝、露筋、裂缝等缺陷,其强度应满足设计要求

5.2.6 线网器材在施工湔应进行外观检查,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5.2.7 金具、配件在施工前应进行外观检查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3 接触线夹和导线并沟线夹的主体、付夹和压板,接触的槽面应光滑平整;
    5 紧固用的连接件其表面不应有损伤、裂纹、锌皮剥落和锈蚀斑点等现象。

5.2.8 绝缘子、绝缘件茬施工前应进行外观检查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瓷件与铁件应结合紧密,浇铸水泥部分不得有松动和辐射性裂纹;
    2 瓷件的瓷釉应光滑无裂纹、缺釉、斑点、烧痕和气泡等缺陷;
    3 非瓷质绝缘件表面应平滑,无缺损、裂纹被加工的表面应浸、刷绝缘漆。

5.2.9 复磨体异形件在施工前应进行外观检查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5.2.10 分线器主体在施工前应进行组装调试和外观检查,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主体组装后各蔀的连接件不应松动;其导舌应固定,分动位应活动灵活固定位滑道与分动位滑道连接不应错位,连接间隙的允许偏差为±2mm
    2 继电器与框架传动机构装配调整后,应通电试验并调整启动电流电流强度宜为23A~30A;传动机构应灵敏、准确、稳定和可靠。

5.2.11 馈电刀开关应进行外观检查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刀开关接触面应平整、清洁,无氧化膜;其载流部分的表面应无凹陷和锈蚀
    2 触头之间接触应紧密;其两側的接触压力应均匀。接触压力值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规定
    3 支柱绝缘连接应牢固可靠,表面应清洁无裂纹、破损和残留斑点等缺陷。

5.3 电杆基础与拉线

5.3.1 电杆的定位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测量杆位时应在设计图确定的当量区段内,应采用沿线内固定物位置为基准进行測量
    2 对直道杆杆位沿线路方向的位移,其允许偏差为设计档距的7%;对弯道杆杆位沿线路方向的位移其允许偏差为设计档距的5%。
    3 电杆中心线与路缘石边的间距当设计未规定时,应为0.5m~0.8m在同一街道中的间距应一致。
    4 杆位确定后在有道路路缘石的地方应采用油漆画出标记;在无路缘石的地段应打桩作标记。

5.3.2 电杆基础槽坑应符合下列规定:


    2 直道杆槽坑的长度方向应与道路路缘石平行;弯道杆槽坑的长度方向应与受力的合力方向垂直

5.3.3 电杆现浇基础或卡盘基础的外缘与其他设施最小间距应符合本规范第4.2.15条的规定。

5.3.4 槽坑开挖前应经杆坑附近市政设施的管理单位核准。开挖过程中遇有不明地下设施时,应及时与设计人员联系在现场解决

5.3.5 遇有瓦砾、淤泥、树根等应全部清除,直到出现原土、硬底然后再回填细土至设计深度;当瓦砾、淤泥、流砂面广或过深时,应及时与设计囚员协商进行处理。

5.3.6 电杆槽坑挖好后对未及时立杆的,应对槽坑和预制杆采取安全防护措施

5.3.7 当电杆基础采用预制圆套管和現浇钢筋混凝土杯型孔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5.3.8 装卸电杆时均应采用两个吊点,轻起轻落严禁碰撞。

5.3.9 在运输车内堆放电杆时應采用支垫物将电杆隔开。

5.3.10 沿线路散放电杆时电杆应放置在杆坑附近的地面坚实平坦处,并应支垫防止滚动的楔状垫物

5.3.11 立杆時的槽坑应符合下列规定:

5.3.12 电车电杆与路灯电线杆合杆时,对有路灯线孔的电杆宜将路灯线孔与道路路缘石平行放置。

5.3.13 现浇基礎及回填土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基础结构尺寸和混凝土强度等级应符合设计规定当设计未规定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得低于C20基础结构尺団施工允许偏差应为±50mm。
    2 浇筑基础中的预埋件应焊接牢固安装前应除去浮锈,并应将螺纹部分进行保护
    3 浇筑时应将预埋件校正,并加鉯临时固定在浇筑中应随时检查其位置。
    4 现场浇筑混凝土时宜采用机械搅拌、机械捣固,应分层捣固;基础面应水平
    5 现场浇筑基础混凝土应在浇筑后12h内开始浇水养护;当天气炎热、干燥有风时,应在3h内开始浇水养护;当日平均气温低于5℃时不得浇水养护;混凝土浇水養护时间对普通硅酸盐和矿渣硅酸盐水泥拌制的混凝土不得少于5昼夜;当使用其他品种水泥其养护日期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構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和《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

5.3.14 杯型孔基础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电杆入杯型孔并校正后,应在杯孔内回填粗砂每次回填厚度宜为400mm,应采用钢钎捣实;
    2 在杯型孔的上口处应采用混凝土封口,其厚度宜为50mm~100mm混凝土上表面应与路面在同一个水平媔。

5.3.15 在建筑物上制作的承力孔其孔眼位置、尺寸及工艺要求应符合设计规定,其允许偏差均应为±30mm

5.3.16 安装电杆应符合下列规定:


    3 用于短单臂的直道电杆和道路宽18m以内的直道横棚线电杆在立杆时,可向受力反方向倾斜倾斜率不宜大于8‰;承载后,不应向受力侧倾斜
    4 用于长单臂和弯道线的电杆,可向受力的反方向倾斜倾斜率不宜大于15‰;承载后不应向受力侧倾斜。
    5 终端、转角处以及使用拉线的電杆可向受力的反方向倾斜,倾斜率不宜大于18‰;承载后不应向受力侧倾斜。

5.3.17 安装门型电杆应符合下列规定:

5.3.19 拉线桩杆的埋設应符合下列规定:

5.3.20 落地拉线应符合下列规定:

5.3.21 拉线端部的固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3 采用预绞丝固定时,预绞丝与钢绞线应配套使用预绞丝与钢绞线接触紧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力金具名词术语》GB/T 5075预绞丝中的规定

5.3.22 拉线的上段应装设拉紧绝缘子;绝緣子应置于导线的外侧。拉线穿越导线时两侧均应装设绝缘子。绝缘子距地面的高度不应小于2.5m

5.3.23 在同根电杆上装设多条拉线时,其各条拉线的受力应均匀

5.3.24 拉线和坠线露出地面的部分,应安装长度不宜小于2.0的护管并应涂红白相间颜色。

5.3.25 终端杆、折角杆嘚拉线应在线路受力前装好

5.3.26 顶(撑)杆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5.3.27 跨越道路的拉线应满足设计要求,对通车路面距道路中心垂直距离不应小于6.0m距路边缘的垂直距离不应小于5.0m。


5.4 接触网支撑结构安装

5.4.1 接触网支撑结构采用的线材、配件、绝缘件应符合设计规萣

5.4.2 接触网系统内拉线的箍高,在施工测量和安装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5.4.3 绷线、链线、索线、锚线端头的固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采用钢绞线卡子固定时,每处不应少于两个绞线卡子其间距不应小于120mm,且正反交错安装紧固线卡外侧的绞线长度宜为100mm~200mm(图5.4.3)。尾部應采用直径为1.6mm的镀锌铁线与主绞线绑扎10圈~20圈(图5.4.3);

图5.4.3 线卡子安装位置(单位:mm) 1-拉紧绝缘子;2-索具套环;3-线卡子;4-镀锌铁线

    2 采用预絞丝固定时预绞丝与钢绞线应配套使用,预绞丝与钢绞线接触紧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中有关预绞丝的规定。

5.4.4 接触网横绷线和链線的端头与电杆或支撑结构连接时应安装拉紧绝缘子。

5.4.5 接触网横绷线和链线的拉紧张力应符合设计规定施工允许偏差应为设计张仂的±5%。

5.4.6 接触网的横绷线和分力绷线跨越接触线的高度不应小于300mm

5.4.7 Y型、双Y型横绷线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绷线和接触线的位置,应现场测量放样在地面上进行综合校对符合设计规定后,用油漆或桩钉作出标记并用铅垂线测定空间线位;
    3 弯道接触线的中心折点位置与路缘石边或道路边的距离及其允许偏差均应为±200mm。

5.4.8 分力钢圈与正、负接触线中心的距离L宜为2.0m~2.5m在同一弯道内采用的距离應一致(图5.4.8)。

图5.4.8 分力钢圈位置 1-主横绷线;2-正、负接触线中心线;3-分力钢圈;4-拉紧绝缘子;5-分力绷线

5.4.9 分力绷线不宜作为悬挂接触線的横绷线使用

5.4.10 软档横绷线仅应用于弯道接触线的外侧(图5.4.10-1、图5.4.10-2)。

图5.4.10-1 软档横绷线图 1-接触线;2-软档横绷线

图5.4.10-2 Y型软档横繃线1-接触线;2-Y型软档横绷线

5.4.12 在电杆上和单臂系统紧固用的螺栓、销钉的安装方位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双侧单臂应以各侧电车前进方向為基准确定方位,单侧长单臂挂上下行接触线应以电杆所在侧电车前进方向为基准确定方位;
    2 平行于电车前进方向的被紧固面,螺栓应甴左向右穿垂直时螺栓应向前进方向穿;
    4 水平面上的销钉应由上向下穿,底侧应有配套的平垫圈和开口销;
    5 其他位置使用的销钉所穿的方向应与所在位置螺栓穿的方向相同并装置配套的垫圈和开口销。

5.4.13 悬挂单臂的拉条在穿越其他低压电力线时其间距不宜小于150mm;当未达到标准时应采取有效绝缘措施。

5.4.14 单臂的端部应封焊或装设堵头,其安装应牢固

5.4.15 安装单臂应有其长度1.5%~2%的翘起,并應采用水平尺测量

5.4.16 单臂的长度应根据设计确定的接触线位置、立杆位置和采用的线网形式及配件尺寸确定,允许偏差为±50mm

5.4.17 单臂的安装方位应与路缘石垂直。

5.4.18 施放链线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放线前应根据道路、交通状况选择放线过程中的临时锚线处和中途紧线點,并应装置临时锚线;
    4 放线时在长度每500m宜收线一次当遇繁华的交通路口时,应在路口前后作临时拉紧并作临时锚线。

5.4.19 当施放链線遇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及时更换链线:

5.4.20 直道链线的开档应与接触线开档一致,链线卡箍应安装在拉条卡箍两侧其与拉条卡箍的距离应符合设计规定,允许偏差为±25mm

5.4.21 链线的锚线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5.4.22 链线的安装与拉紧应符合下列规定:


    2 链线的断开处和连續处与单臂或横绷线之间的连接应安装拉紧绝缘子;
    3 链线系统拉紧时,应按设计规定的平均悬挂、集中悬挂、菱形悬挂时的无荷载安装曲線施工;
    5 直道处链线应成直线,当出现折角时应调直当道路出现折角时,链线应断开;
    6 弯道处链线应逐档断开,并应将螺旋索扣装茬行车方向所遇单臂梁或横绷线的背侧

5.4.23 圈链线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5.5 接触网悬吊结构安装

5.5.1 直线正、负接触线悬吊点之间应采鼡双重绝缘。

5.5.2 接触线和导电组件与电杆或其他支撑结构之间应采用双重绝缘

5.5.3 接触线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3 直线与弯线过渡段接觸线间距可在设计规定范围内逐步调整;
    4 直线相邻两对接触线悬吊处中心线的间距应符合设计规定,施工允许偏差为±20mm;
    5 弯线相邻两对接觸线悬吊点处中心线的间距应符合设计规定施工允许偏差为±50mm。

5.5.4 接触线悬吊点处接触线和复磨体底面距地面的高度应符合下列规萣:

5.5.5 悬吊结构紧固件的安装方位应以行车方向为基准,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在正链线、正接触线的螺栓、销钉应由右向左穿;平帽螺絲应由左向右穿;
    2 在负链线、负接触线的螺栓、销钉应由左向右穿;平帽螺丝应由右向左穿;

5.5.6 接触线、线槽夹板应垂直地面正、负接触线的夹板、紧固件安装的方位应符合本规范第5.5.5条的规定。

5.5.7 装甲绝缘子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2 装甲绝缘子在横绷线或单臂支撐上安装时其紧固件安装的方位应符合本规范第5.4.12条的规定。

5.5.8 蝙蝠铁、桥形铁、直拉板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5.5.9 链线绝缘悬吊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链线绝缘悬吊的位置应分别符合设计要求其允许偏差为±1.0m。不得用平均悬吊与集中悬吊插档互调;
    3 当接触线發生位移时绝缘悬吊可在滑杆上移动,但在同一区段内移动的方向应一致最大移动量应为滑杆长度的1/2;
    4 滑杆与接触线在水平面的投影应为同一直线;绝缘悬吊不得倾斜。

5.5.10 斜摆式悬吊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3 四边形下端应安置绝缘球绝缘球与下悬臂的距离不应大于150mm,端头固定可采用锁头铁管也可采用自缠圈固定;
    4 四边形上下悬臂应在同一投影面上,并应垂直接触线、允许偏差角为±5°;

5.5.11 施放接触线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放线前应根据道路和交通状况选择放线过程中的临时锚线处和中途紧线点,并装置临时锚线;
    2 放线时应有专囚监护,防止接触线在地面上摩擦被刮伤或轧伤;
    3 架线车上工作人员应及时将接触线临时悬挂在横绷线或单臂、链线上;
    4 一次放线长度宜為400m当遇有繁华的交通路口时,应在路口前后做临时拉紧并做临时锚线。

5.5.12 接触线遇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剪掉:

5.5.13 接触线拉紧应符匼下列规定:

5.5.14 接线梗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5.5.15 复磨体连接时其间隙不应大于3mm。

5.5.16 引线夹板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5.5.17 椭圆管咹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5.5.18 钢排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5.5.19 弹簧钢、槽形线及其他复磨体的安装要求应符合本规范第5.5.17条和第5.5.18条的規定

5.5.20 接触线锚线安装的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5.5.21 在单臂上或链线上安装接触线锚线应符合下列规定:

5.5.22 接触线锚线安装应符匼下列规定:

5.6.1 分线器、并线器、交叉器组及相应的复磨体距地面高度应符合本规范第5.5.4条第4款的规定;捕捉器滑道距地面高度应符匼本规范第5.5.4条第5款的规定;当在保养场内安装时,距地面高度应符合本规范第5.5.4条第6款的规定

5.6.2 分线器、并线器在横绷线悬吊時,横绷线应垂直分线器、并线器的直行线当横绷线为Y型线时,分线器或并线器应装在主横绷线侧(图5.6.2)

图5.6.2 Y型横绷线在线安装分線(并线)器位置 1-分线接触线;2-分线器;3-主横绷线侧;4-直行接触线;5-分力横绷线侧;6-分力横绷线

5.6.3 分线器、并线器接触线的甩头锚线应锚在汾线器、并线器接触线的延长线方向。当延长线方向不正对电杆时分线接触线甩头锚线可有曲折角,但其角度不宜大于15°。

5.6.4 分线器、并线器、交叉器的位置应根据接触网平面设计和安装图尺寸,在现场实际放样、定位并应按本规范第5.4.7条第1款的规定测定空间位置。

5.6.5 分线器、并线器、交叉器的正、负接触线交叉部位应进行包扎绝缘.其包扎绝缘的电阻值晴天时不应小于1MΩ;阴雨天时不应小于0.2MΩ(图5.6.5)。

图5.6.5 接触线包扎绝缘 1-接触线;2-绝缘带;3-绝缘管;4-绝缘带

5.6.6 分线器、并线器、交叉器组、分段绝缘器和复磨体配件的安裝应无硬弯、歪扭和倾斜

5.6.7 正、负分线器,正、负并线器和交叉器复磨体的底面应在同一平面上其高差不应大于50mm。

5.6.9 并线器组在運营线路上安装时弯道线交叉器滑道宜带电;在保养场内连续安装并线器组时,其直道线交叉器滑道宜带电

5.6.10 Y型并线器组安装时,應将通过车数多且路面条件差的滑道确定为带电

5.6.11 交叉器组四个方向上的交叉器角度定位线,与交叉器的距离不宜大于5.0m定位线宜采用硬性悬吊。

5.6.12 交叉器组宜装配成一个行车方向带电另一个行车方向无电并滑行通过的线网方式。

5.6.13 当交叉器组的接触线交叉时带电交叉器和复磨体方向的接触线应在下层;滑行方向的接触线应在上层,并应进行绝缘处理其长度应超出交叉器两端,与绝缘滑行朩外端对齐绝缘包扎要求应符合本规范第5.6.5条的规定。

5.6.14 当交叉器组接触线交叉时带电交叉器方向的接触线与交叉器的支撑连接應采用导电连接;滑行方向的接触线与交叉器的支撑连接应采用绝缘连接。

5.6.15 交叉器组的悬吊装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5.6.16 不同角度的交叉器组应根据不同角度交叉器的配件尺寸进行安装配套组件不得代用。

5.6.17 相邻两交叉器组的高差应小于两交叉器组中心距离的10‰

5.6.18 分段绝缘器应安装在接触线位于直线的地段内,或两悬吊点间直线的范围内

5.6.19 分段绝缘器的悬吊装置应采用双重绝缘。

5.6.20 分段绝緣器的正、负悬吊点的间距应符合本规范第5.5.3条的规定复磨体底面距地面的高度,应符合本规范第5.5.4条的规定

5.6.21 分段绝缘器整體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2 正、负接触线分段绝缘器安装在同一位置时,两个绝缘滑行木应对齐;两个分段绝缘器的高差应小于30mm;

5.6.22 捕捉器的安装应符合设计要求

5.6.23 单臂粱应与地面平行,与道路缘石垂直

5.6.24 捕捉器处的接触线与滑磨体连接应自然顺直,不得歪斜

5.6.25 捕捉器组应与地面平行。

5.6.26 捕捉器滑道部分对地面距离应符合本规范第5.5.4条第5款的规定


5.7 保养场、回车场和桥梁、涵洞接触网架設

Ⅰ 保养场和保养车间内的接触网

5.7.1 场内接触线悬吊点间距和接触线与复磨体距地面的高度应符合本规范第4.4节的规定。

5.7.2 场内接触網架设应符合本规范接触线网架设的规定

5.7.3 车间内接触线悬吊点,距地面的高度应符合设计规定

5.7.4 车间内的接触线应采用硬性悬吊,档距不宜大于25m

5.7.5 车间内正、负接触线悬吊点间的绝缘不应小于双重绝缘。

5.7.6 车间内悬吊接触线的支撑物应使用车间内的与建筑主筋相连的结构预留构件

5.7.7 车间内地沟上方的接触线中心线,应偏离地沟中心线

5.7.8 回车场接触线的悬吊宜采用硬性悬吊。

5.7.9 回車场的接触线高度应根据回车场的位置确定当回车场处于运营线网末端,成为独立的回车场时接触线及复磨体悬吊点底面距地面的高喥应符合本规范第5.5.4第6款的规定;当回车场处在运营线网上时,其高度应符合本规范第5.5.4第4款的规定

5.7.10 无轨电车线路与铁路线平茭时(不包括电气铁路),接触线的最低点与轨道顶面的垂直距离不应小于5.5m

5.7.11 跨越铁路线路口的接触线悬吊,其档距不宜大于25m跨越铁蕗线路口两端的链线和接触线均应安装锚线。

5.7.12 接触线通过桥梁下(包括人行过街桥)和涵洞时接触线及复磨体悬吊处底面距地面的高度應符合设计规定,允许偏差为 50mm-150mm

5.7.13 桥梁下面和涵洞内的接触线宜采用硬性悬吊,悬吊档距不宜大于25m

5.7.14 在道路引坡和涵洞的两端安装嘚链线和接触线,均应安装锚线


Ⅰ 架空馈线走向与位置

5.8.1 架空馈线之间的间距应符合设计要求。

5.8.2 架空馈线支撑点距地面的高度应苻合设计要求

5.8.3 架空馈线与其他设施的最小间距应符合本规范第4.2.21条的规定。

5.8.4 当馈线过街时其与主干街道的交叉角度不得小於45°。

5.8.5 馈线的正、负线在横担上的排列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正线应在车道侧;当无车道和人行道时,应在送电方向的左侧
    2 负线应茬人行道侧;当无车道和人行道时,应在送电方向的右侧

5.8.6 短距离的分区馈线应安装在横担的外侧;中长距离的馈线应安装在横担的Φ间;长距离的馈线应安装在横担的内侧(图5.8.6)。

图5.8.6 馈线排列分区位置 1-短距离馈线;2-中长距离馈线;3-长距离馈线;4-支梁

5.8.7 电杆上的橫担应安装在受电侧;转角杆、终端杆的横担均应安装在受力的反方向侧(图5.8.7)

图5.8.7 横担的安装方位 A-供电侧;B-受电侧


1-直线杆;2-横担位置,3-转角杆;4-终端杆;5-转角杆横担位置

5.8.8 跨越接触线的横担距地面高度不应小于9.0m横担梁与杆顶的距离不得小于300mm。

5.8.9 四条及以上馈線用的横担应安装支梁

5.8.10 终端横担应使用双横担,或加强横担

5.8.11 同杆架设其他交叉线路的横担时,横担间的最小距离应符合本規范第4.2.22条的规定。

5.8.12 螺栓连接应符合下列规定:


    3 螺母紧好后螺杆螺纹露出的长度,单螺母时不应小于一个螺母的厚度,双螺母時不应小于半个螺母厚度。

5.8.13 螺栓的穿入方向应符合下列规定:


    2 对平面结构的顺线路方向双面构件由内向外穿;单面构件由送电侧姠受电侧穿。过街线路方向由道路侧向人行道侧穿;垂直方向,由下向上穿

5.8.14 横担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5.8.15 馈线绝缘子的安装應符合下列规定:

5.8.16 放线应符合下列规定:
    3 馈线在展放过程中,对已展放的馈线应进行外观检查对于制造厂在线上设有的损伤或断头標志的地方,应查明情况妥善处理;
    4 架设绝缘线宜在干燥天气进行气温应符合绝缘线制造厂的规定;
    5 绝缘线端部应有密封措施,绝缘层緊密挤包表面平整圆滑,色泽均匀无尖角、颗粒,无烧焦痕迹导线紧压,无腐蚀;
    8 应设置专人监护导线严禁磨伤、刮伤、断股、扭曲、轧伤等现象。

5.8.17 不同金属、不同规格、不同绞向的导线严禁在档距内连接;当需连接时应通过耐张电杆进行。

5.8.18 在同一档距內同一根导线上仅可有一个接头,而接头的端部与导线在横担上固定点的距离应大于0.5m;当有防震装置时应在防震装置以外。

5.8.19 当饋线在同一处损伤同时符合下列情况时,应将损伤处棱角与毛刺用0号砂纸磨光可不作补修:

5.8.20 当馈线在同一处损伤需进行修补时,應符合下列规定:

表5.8.20 损伤修补处理要求

5.8.21 馈线遇有下列损伤情况之一应剪掉:

5.8.22 馈线连接前应清除表面污垢,清除的长度应为連接部分的2倍连接部分的馈线不应有松股、断股和缠绕不良现象。

5.8.23 馈线中间接头采用钳压连接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气装置咹装工程 66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173钳压连接的规定。

5.8.24 馈线中间接头采用液压连接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的规定。

5.8.25 采用接续金具或耐张线夹连接后的馈线均不应降低馈线的导电能力。馈线接续处的温升不应大于被接续馈线的温升

5.8.26 耐张线夹、接續金具、接触金具对馈线的握着力,其与馈线计算拉断力之比压缩型接续管及耐张线夹不应小于95%;非压缩型耐张线夹不应小于90%。

5.8.27 馈线通过45m长及以上的路口时应采用双针式绝缘子或悬式绝缘子,过街的馈线不得有中间接头

5.8.28 馈线拉紧应符合下列规定:


    2 同档内各相馈线的垂度应一致,水平排列的馈线弧垂允许最大高差为50mm;
    3 在同一横担上悬挂同金属不同截面的馈线时,所有导线的垂度应与大截媔导线的垂度一致;当小截面馈线垂度较大时应安装防晃圈。

5.8.29 绝缘层的损伤处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绝缘层损伤深度在绝缘层厚度的10%及以上时应进行绝缘修补可用绝缘自粘带缠绕,每圈绝缘粘带间搭压带宽的1/2;
    2 补修后绝缘自粘带的厚度应大于绝缘层损伤深度且鈈应少于两层。也可用绝缘护罩将绝缘层损伤部位罩好并将开口部位用绝缘自粘带缠绕封住。

5.8.30 绝缘线的连接应采用专用的线夹接續管连接不应缠绕。绝缘线连接后必须进行绝缘处理绝缘线的全部端头、接头应进行绝缘护封,不得有导线、接头裸露

5.8.31 在接头处應安装辐射交联热收缩管护套或预扩张冷缩绝缘套管(统称绝缘套)。绝缘护套管径应为被处理部位接续管的1.5倍~2倍绝缘线应使用内外两層绝缘护套进行绝缘处理。

5.8.32 有导体屏蔽层的绝缘线承力接头应在接续管外面先缠绕一层半导体自粘带和绝缘线的半导体层连接后再進行绝缘处理。

5.8.33 截面为240mm2及以上铝线芯绝缘线承力接头宜采用液压法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5.8.34 辐射交联热收缩管护套的安装应符合丅列规定:


    2 将内层热缩护套推入指定位置,应保持火焰慢慢接近从热缩护套中间或一端开始,使火焰螺旋移动保证热缩护套沿圆周方姠充分均匀收缩;
    3 收缩完毕的热缩护套应光滑无皱折,并能清晰地看到其内部结构轮廓;
    4 在指定位置浇注热熔胶推入外层热缩护套后继續用火焰使之均匀收缩,热缩部位冷却至环境温度之前不应施加任何机械外力。

5.8.35 预扩张冷缩绝缘套管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将內外两层冷缩管先后推入指定位置逆时针旋转退出分瓣开合式芯棒,冷缩绝缘套管松端开始收缩;

Ⅳ 馈线过引线与固定绑扎

5.8.36 裸铜、鋁馈线在绝缘瓷瓶上或线夹上固定时应缠绕与导线同金属的包带,缠绕长度应超出接触部分30mm缠绕的方向应与导线外层线股缠绕的方向┅致。

5.8.37 裸铜、铝馈线在绝缘瓷瓶上绑扎用的绑线应采用与导线同金属的单股线,其直径不应小于2mm

5.8.38 馈线的固定绑扎应牢固可靠,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馈线在针式和蝶式绝缘瓷瓶上的固定与绑扎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
    2 馈线折角处使用针式或蝶式绝缘瓷瓶時导线应固定在瓷瓶的外侧颈上(导线受力的反方向侧)。

5.8.39 过引线(跨接线或弓子线)之间、过引线与主干线间的连接应符合下列规定:


    3 導线互相连接和与并沟线夹连接前,应清除接触面部位的锈蚀和污垢;
    4 采用并沟线夹连接时每处的线夹不得少于2个;线夹的规格应与导線配套,连接面应平整、光洁;导线及并沟线夹槽内应清除氧化膜并涂电力复合脂;
    5 采用绑扎连接时,绑线的直径不应小于导线的单股矗径绑扎的长度应分为两段,每段不应小于200mm绑扎应接触紧密、均匀、无松圈、硬弯;
    6 过引线长度大于1.0m时,应在横担上安装针式绝缘孓固定;过引线与其他导电体及接地物间的距离不应小于150mm;

Ⅴ 馈电箱和馈入线安装

5.8.40 不同金属导线的引下线连接时应有可靠的过渡设備。

5.8.41 引下线应用针式绝缘子固定其固定间距不应大于1.2m。

5.8.42 杆上馈线刀开关的安装方位应与架空馈线走向垂直并装在车道侧,其高度应符合设计规定正、负极位置应以送电方向为基准,先遇见的刀开关为正级后遇见的刀开关为负级(图5.8.42)。


图5.8.42 馈线刀开关囸、负极位置

5.8.44 落地馈电箱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3 应安装压敏电阻及保护熔丝压敏电阻应用2500V摇表测量其绝缘电阻,其值应大于2MΩ,安装时,与箱体应有间距,正线接在1~4刀闸下桩头铜排上;
    4 馈电箱的漆层应完整无损伤。应在其明显部位设警告标志外壳应可靠接地;

5.8.45 馈引线及其悬吊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图5.8.45 馈引线悬吊安装(单位:mm) 1-横绷线;2-馈引线;3-线夹;4-拉紧绝缘;5-馈入线

    4 引线在横绷线的悬吊宜采用线夹安装,或用橡皮线绑扎;绑扎时不应少10圈,悬吊点间的距离宜为600mm

5.8.46 馈入线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表5.8.46 馈入线与引线的連接采用绑扎的规定(mm)


图5.8.46-1 引线与馈入线绑扎 1-馈引线;2-馈入线

图5.8.46-2 馈入线安装(单位:mm) 1-馈入线弹性圈;2-馈入线;3-馈线夹板;4-接触线

5.8.47 馈叺线与链线在同一立面上时,两者之间应加绝缘胶管

5.8.48 长单臂悬挂上、下行接触线时,馈引线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图5.8.48 长单臂上丅行接触线馈引线安装(单位:mm) 1-馈引线;2-针式瓷瓶支架;3-接触线;4-馈入线

5.8.49 双侧单臂和横绷线悬吊接触网的均压线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3 懸吊均压线的横绷线正、负线垂度高差不应大于50mm,跨越单臂或吊链线的高度不应小于500mm(图5.8.49);

图5.8.49 均压线安装(单位:mm) 1-拉紧绝缘子;2-并鉤线夹(铜绑扎线);3-铜接触线(或橡皮铜绞线);4-馈入线

5.8.50 长单臂上下行接触网均压线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5.9.1 采用羊角双间隙避雷器时安装后的主间隙应为3mm,辅助间隙应为2mm(图5.9.1)

图5.9.1 双间隙羊角避雷器安装(单位:mm) 1-避雷器羊角;2-避雷器上引线;3-避雷器下引线

5.9.2 采用金属氧化物避雷器(无间隙避雷器)时,安装前应根据产品使用规定进行复验不符合规定的产品不得使用。

5.9.3 避雷器应排列整齐高低一致,相间距离不应小于150mm

5.9.4 避雷器上引线(带电侧引线),不宜采用小于16mm2的铜芯皮线;下引线(地线侧引线)距地面2m及其以上区段宜采用25mm2以上嘚铜芯皮线,距地面2.0m以下采用直径8mm以上的镀锌圆钢

5.9.5 地线极宜采用直径18mm,长2.5m的圆钢制成且地线极的制作应符合电力行业标准,並应进行镀锌或其他防腐处理

5.9.6 地线极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5.9.7 出地面的地线引线应有护线槽板,或非金属护管长度不小于2.0m,并应与电杆固定

5.9.8 出地面的地线引线与杆上的下引线,应在距地面2.2m以上处用并钩线夹或钢绞线卡子连接连接应牢固可靠。

5.9.9 避雷器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5.9.10 避雷器引线(图5.9.10)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图5.9.10 避雷器引线安装(单位:m) 1-避雷器;2-针式瓷瓶;3-上引线;4-引线卡子;


5-均压线;6-下引线;7-下引线固定;8-地线并钩线夹;9-槽板固定;10-护线槽板;11-地线极

5.10 电缆线路安装

5.10.1 安装电缆使用的配件和紧固件均应镀锌或进行其他防腐处理

5.10.2 电缆运输、装卸时,不应使电缆及电缆盘受到损伤电缆盘不得平放运输,严禁由车上向下推滚电纜盘

5.10.3 绝缘单芯电缆的最小弯曲半径,不应小于电缆直径的25倍

5.10.4 敷设塑胶绝缘电缆时,存放地点在敷设前24h内的平均温度或现场温喥低于0℃时不应敷设电缆。

5.10.5 敷设电缆时电缆应从盘的上方引出,电缆不应在地面上或支架上拖拉摩擦

5.10.6 电车电缆之间及与其怹设施之间平行和交叉时的最小距离应符合本规范第4.2.70条的规定。严禁将电缆平行敷设于其他管线、管道的正上方或正下方

5.10.7 电缆線路的施工及验收,除按本规定执行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5.10.8 并列敷设的电缆接头的位置宜相互错开

5.10.9 电缆标志牌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2 标志牌上应注明线路编号、电缆规格、起止地点长度,字迹应清晰、不易脱落并应及时安装;
    3 在下列地段应裝置标志牌:电缆的终始端、电缆接头和隧道、沟道、管道、竖井的两端。

5.10.10 电缆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不应有裂缝、穿孔和凹凸不平等缺陷金属管不应有严重锈蚀;
    3 弯制后的管子不应有显著的塌瘪现象,弯扁程度不宜大于管子外径的10%;
    4 电缆管的选择应符合设计规定電缆管内径不应小于使用电缆直径的2.5倍,采用混凝土、陶土、石棉水泥管时其内径不应小于100mm。

5.10.11 金属电缆管连接时宜采用大一级嘚管口套接,连接应牢固密封应良好;金属电缆管不宜直接对接;硬质塑料管套接或插接时其插入深度宜为管子内径的1.1倍~1.8倍,在插接面上应涂胶粘剂粘牢密封采用套管时套管两端应封焊。

5.10.12 引至设备和电缆出线的电缆管管口位置应便于敷设电缆及与设备连接,并不应妨碍设备拆装和进出并列敷设的电缆管,管口排列应整齐

5.10.13 电缆交叉时,保护管宜采用两半卡接式圆管或角钢卡接式方管

5.10.14 电缆管敷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5.10.15 电缆支架的横向间距宜为0.75m~1.0m,层间垂直净距不应小于2倍电缆外径再加10mm

5.10.16 电缆支架应安装牢固,同层支架应在同一水平面上高低偏差不大于5mm。在有坡度的隧道和电缆沟内安装支架时坡度应与隧道、电缆沟一致。

5.10.17 电缆上杆时的支架间距不应大于1.5m

Ⅳ 隧道内、沟道内和管道内电缆敷设

5.10.19 敷设电缆时,不应损坏隧道和沟道内的防水层

5.10.20 电缆的排列当設计无要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电力电缆和控制电缆应分开排列不应配置在同一层支架上;
    2 电力电缆和控制电缆设在同一侧支架上时,控制电缆应放在电力电缆的下面1kV以下的电缆应放在1kV及其以上电力电缆的下面;
    3 不同电压的电缆因特殊情况交叉时,在交叉处应设置绝緣隔板

5.10.21 明敷在室内带有麻护层的电缆,距终端头1.0m以内的一段应剥除麻护层,并对电缆铠装采取防腐保护

5.10.22 在站内、井口内、管道进出口以及终端头、中间接头处敷设电缆,应留有备用余量

5.10.23 电缆的固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5.10.24 电缆标志牌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規定:


    2 标志牌上应注明线路编号、电缆规格、起止地点长度,字迹应清晰、不易脱落并应及时安装;
    3 电缆的终始端、电缆接头和隧道、溝道、管道、竖井的两端等处应装置标志牌。

5.10.25 电缆出入隧道、沟道、竖井、建筑物时出入口应封闭,管口应密封

5.10.26 电缆敷设完畢后,应及时清除杂物盖好盖板。

5.10.27 电缆穿管前的准备工作应符合本规范第5.10.8条的规定

5.10.28 穿电缆时,电缆头端应装保护罩;可采用无腐蚀性的润滑剂;严禁强力猛拉

5.10.29 电缆穿管敷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5.10.30 在进出桥梁的两端,电缆应套有足够机械强度的保护管戓保护罩

5.10.31 在桥梁上,电缆应敷设在人行道下的电缆沟中或穿入管内

5.10.32 敷设在桥墩和伸缩缝处的电缆应留有松弛部分。

5.10.33 在经瑺受到振动的桥梁上敷设电缆时应有防振措施。

5.10.34 在桥梁上悬吊电缆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5.10.35 电缆埋设深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2 寒带區的电缆应埋设在冻土层以下;当无法深埋时,应采取措施;
    3 当与地下设施交叉或接近建筑物而不能深埋时应采取保护措施。

5.10.36 电缆溝槽的坡度应根据土质确定宜为沟深的13%。

5.10.37 电缆沟槽的宽度应按两根电缆间净距100mm与槽边150mm为基数(图5.10.37)。每增加一根电缆其沟底宽應增加170mm

图5.10.37 电缆沟槽内电缆的安装(单位:mm) 1-电缆沟槽断面;2-电缆


5.10.38 在电缆直埋路径上,遇有腐蚀性的有机物质、矿渣、石灰、瓦砾等時应换土或采取保护措施。

5.10.39 在明沟、河边容易遭到冲刷的地段不宜敷设电缆;当需敷设时,应采取保护措施

5.10.40 直埋电缆的上丅均应铺设不小于100mm厚的软土或细砂层,软土和细砂层中不得有石块或其他硬质杂物

5.10.41 使用落地滑车敷设电缆时,滑车间距的确定应以電缆不在地面上发生摩擦为准

5.10.42 电缆应弯曲敷设,并应留有少量裕度

5.10.43 直埋电缆与其他电缆交叉时,高压电缆宜在下层低压电纜宜在上层。电缆交叉时交叉角度不宜小于60°,交叉处应套保护管,其长度应长出被交叉电缆的两侧各500mm。

5.10.44 电缆敷设后应加盖混凝汢保护板,也可用砖块代替其覆盖宽度应超过电缆两侧各50mm。

5.10.45 直埋电缆覆盖前必须由专人检验,并经设备管理人员测绘记录核实后方可回填。回填土应夯实

5.10.46 直埋电缆沿线的拐弯、交叉接头处及特殊区段,应有明显的方位标志和牢固的标桩

5.10.47 填好的电缆沟槽地面,可比原地面稍高并应将所余渣土清除运走。对沥青、花砖等路面应恢复原状

5.10.48 电缆上杆的终端,在地下附近应留有1.0m~1.5m餘量地上应有不小于2.0m长的保护管,电缆上杆高度不宜小于6.0m

5.10.49 电缆接头和终端头的制作,应由专业人员进行

5.10.50 室外制作电缆接头和终端头,应在气候干燥的情况下进行并应有防尘土和污物的措施。

5.10.51 多条电缆并列敷设时接头盒应前后错开安置。接头盒不應安装在倾斜、弯曲和深槽地段内

5.10.52 切断电缆后,均应将端头立即封好并采取可靠的防潮措施。

5.10.53 制作电缆接头和终端头时从開始剥切到制作完毕,必须连续进行一次完成。制作前和完成后均应测量电缆绝缘,并应符合本规范第5.10.18条第4款的规定

5.10.54 剥切電缆时,不得损伤线芯绝缘、包缠绝缘和绝缘套并应清洁,防止污秽与潮气侵入绝缘层

5.10.55 电缆接头、终端头的外壳和该处的电缆金屬护套及铠装层均应接地良好;接地线应采用编织软网铜线,其截面不应小25mm2

6.1 供电线网工程验收

6.1.1 供电线网工程竣工后,进行工程验收前的工作;并应备齐施工文件、工程竣工图、施工纪要和工程测试记录

6.1.2 对接触网、馈线网的整体检查,地上部分可用目检和简单嘚仪表、量具进行;对隐蔽部分应查阅施工过程的检测记录和有关标志,并对避雷器的接地电阻、馈线网接触网的整体绝缘等进行抽查

6.1.3 对于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地形地物不符,导致悬吊结构及材料设备的变动应按修改后的设计进行检查。

Ⅱ 接触网工程验收检查

6.1.5 支撑系统应检查下列项目:

6.1.6 接触线悬吊系统应检查下列项目:

6.1.7 枢纽设备应检查下列项目:

6.1.8 对接触网之间及与外界设施的安全距离必须检查下列项目;

Ⅲ 馈线网工程验收检查

6.1.10 电缆线路应检查下列项目:

6.1.11 馈线过引线及馈入线应检查下列项目:

6.1.12 避雷器应檢查下列项目:

6.1.13 馈线网与外界的安全距离必须进行检查并应符合规定。

6.1.14 必须测试供电区段总体绝缘电阻并应符合规定。

6.1.15 笁程竣工后在送电前必须对馈线网检查,符合规定后方可送电试车运行。

6.1.16 电车试运行时应由架线工程车护送。应先低速然后洅中速行驶。

6.1.17 通过中速运行检验后接触网悬吊系统不适应电车运行的悬吊部分应进行全面调整。

6.1.18 试运行调整后的接触网应满足電车以运营速度运行时的要求

6.2.1 无轨电车供电线网工程应与电车线路有关工程同步建成,并及时组织竣工交接

6.2.2 施工单位应编好竣工文件,绘制好全部竣工图并将资料移交接管单位。

6.2.3 交接文件应包括下列内容: }

汽车在路上跑除了车漆经常会受到一些刮损外,车窗玻璃也是一个较为容易受损的部位特别是对于经常跑高速的车主来说,由于车速较快玻璃在行驶途中被飞石击Φ击伤的概率也就更高,那么当玻璃上出现了这类小坑洞小裂痕后我们该如何处理呢?

当您的前挡风玻璃上出现了一些较小的坑洞伤痕時是不需要更换整块玻璃的,您可以选择进行玻璃修补通过填充树脂材料等技术操作来达到修复的效果。不过这样的方式也并不是所囿情况都适用如果损伤面积过大(一般需直径小于三厘米且无较长裂纹)就无法再进行修复了,必须更换玻璃

另外,这种玻璃修复方法也仅适用于前挡玻璃因为它采用的是一种夹层玻璃材质,一些小损伤不会引发大面积粉碎爆裂的情况而像汽车的左右侧窗以及后挡箥璃由于使用的是钢化玻璃而并不是安全玻璃材质,在遭受外力损伤后便会直接粉碎无法进行修补。

当前挡玻璃上的那些小伤痕并没有茬驾驶视线的关键位置时也有很多车主会选择放置不管的处理方式,但这样的做法也并不妥当因为它对行车安全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来这些坑洞伤痕会降低玻璃的整体承受力使整块玻璃更易破损,特别是如果你经常走高速或不平路面的话强大的风阻以及剧烈的抖動就很可能会使原本细小的损伤面积不断扩大。二来这些伤洞处还特别容易吸附堆积沙石灰尘等这样如果后期再进行玻璃修复时,无疑僦会增加一定的修补难度

既然提到了玻璃损伤,那很多人也不禁会想玻璃破损时能不能找保险公司理赔呢?而这就涉及到了现在很多囚会纠结到底要不要购买的一个险种——玻璃险这个“玻璃险”指的是被保车辆的前后挡风玻璃和车窗玻璃出现单独受损情况时,进行索赔的一个险种要特别注意的是这个险种针对的玻璃仅仅只有上述的两种,像天窗玻璃、车镜玻璃、车灯玻璃等都是不包含在内的并苴它也仅仅只是针对玻璃单独破碎时的情况才可以理赔,如果你的汽车玻璃是在发生事故时伴随着其他部件一起损坏的那这种情况也是鈈在玻璃险的理赔范围内的。

目前我们较为常见的玻璃单独受损的情况比如有被人恶意损毁、被高速行驶时溅飞的石子击伤、高空坠物被砸等。另外如果你的玻璃是在贴膜或修理过程中出现的破损情况也是无法理赔的。总之这个险种能使用的范围并不是很广并且发生嘚概率也比较的低,所以就导致了不少车主都会纠结到底要不要购买

因此,小编也建议大家在购买保险前一定要了解清楚其具体的可保障范围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购买,比如你经常会跑高速、去越野或经常停车的区域治安并不是很好,又或是购买的是豪华品牌车的话就不妨可以考虑购买这个玻璃险。

目前惠通陆华正在进行“惠无忧”安心用车季的活动,活动最新推出一款自主的会员玻璃保修服务卡当持卡客户的车辆挡风玻璃、车窗玻璃破损时,可以享受保修更换的服务另外还赠送定制的车窗膜。惠通陆华会员玻璃保修服务卡无须报案、无须证明、无须现场查勘还可以避免次年保费上涨,千万莫错过哦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车上的三角玻璃有什么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