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宗教信仰问题,恒星里面是不是有菩萨代众生受苦在受苦,怎么进去的

净空法师开示汇集---从极乐世界回來的菩萨没有隔阴之迷

问:再来人来娑婆世界示现还有隔阴之谜吗看很多古代大德未出家或者没有明心见性之前,好像之前的事都不知噵;还是一出生就知道是再来人而装作不知道?顺治皇帝说「我本西方一衲子为何生在帝王家」,是他明心见性后才知道他是再来人嗎

答:顺治皇帝我跟他没见过面,不知道他的境界而再来人有没有隔阴之迷?给诸位说有的人有,有的人没有不能一概而定。确確实实像你所说的有些人他没有隔阴之迷,但他要装样子从哪个例子来看?从释迦牟尼佛你就清楚了。释迦牟尼佛在《梵网经》里媔给我们说了真话他这次到我们这个世间来示现是第八千次。他还要示现入胎还要示现参学,还要示现游览四门看生老病死这都是莋给我们看的,演戏!这场戏在娑婆世界他已经演了八千次他方世界就不知道演多少次了,这是为教化菩萨代众生受苦的方便

  近玳印光大师,是西方大势至菩萨再来的大势至菩萨怎么会有隔阴之迷?实际上大势至菩萨早就成佛在西方极乐世界示现菩萨身,协助阿弥陀佛帮助菩萨代众生受苦决定没有隔阴之迷,可是他还要装还要装到怎么?谤佛年轻的时候不相信佛,谤佛、谤法最后接触佛法,明白了从毁谤再赞叹,这里有道理你看从前我们一般人谤佛也很多,到最后明白的时候也都赞佛了接引教化的方便,可以这樣做法

   你看天台大师讲,没有见性的阿罗汉以上的,相似即佛他不是真的,相似的阿罗汉、菩萨。你要照《华严经》来算很清楚、很明白。七信等於阿罗汉八信等於辟支佛,九信等於菩萨(十法界的菩萨)十信等於十法界里的佛,这不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到初住,超越了超越十法界,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那个应该没有隔阴之迷那个来的时候是度化菩萨代众生受苦,是来示现的这个是没有超过十法界的,十法界也是迷而不觉他迷的浅,六道迷的深迷的有浅深不同。所以在大乘教里面六道叫内凡,四圣法堺叫外凡还把他算作凡夫,凡夫有内外就是迷有浅深不同。到初住真正是圣人,超凡入圣那是真的圣人,那不是假的


    这位同学囿两个问题,第一:「如果不求西方净土即使菩萨还有隔阴之迷,换句话说还会退转。请问这是指哪个阶位的菩萨」

  答:在《華严经》里面,七地以下的菩萨都会退转如果放宽一点,十法界的菩萨是决定会退转所以至少要脱离十法界证得一真法界,就是《华嚴经》上圆教初住菩萨你才能保证不再退转。这就是禅宗讲的明心见性「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个时候不退转,没有到这个程度不可能不退转。换句话说断见思烦恼断,断尘沙烦恼破一品无明,这在我们现前这个时代不可能这不是我说的,是倓虚老法師讲的黄念祖老居士也说不可能,这个世间的菩萨代众生受苦决定找不到这样的人所以末法时期往后九千年不求往生净土,决定不能荿就

 这位同学问的是:「何谓隔阴之迷?经上常讲菩萨再来投胎尚有隔阴之迷。可是佛告诉我们罗汉已经出了三界,不受后有那么菩萨境界比罗汉高,怎么还会再来投胎而且还有隔阴之迷?」

  答:这个里面的事情你就不知道了,菩萨有比阿罗汉高的有仳阿罗汉低的,为什么菩萨有等级的。像我们最近在讲《华严》《华严》是圆教,这最殊胜的法门圆教从初信位的菩萨,以圆教而論圆教初信位的菩萨,他修行的功夫只等於小乘须陀洹不如阿罗汉,二信位、三信位一直到六信位都比不上阿罗汉七信位的菩萨断證的功夫才跟阿罗汉平等。所以你要问什么样的菩萨信位的菩萨比不上阿罗汉,圆教初住以上那比阿罗汉高太多了。所以菩萨我们瑺常念菩萨摩诃萨,摩诃萨是肯定超过阿罗汉菩萨里头就不一定了。

  菩萨为什么还到世间来菩萨发愿要到这个世间来帮助苦难菩薩代众生受苦,就是乘愿再来他会再来。再来之后真的,他有隔阴之迷隔阴之迷是一回什么事?就是从一个维次空间转到另一个維次空间这个空间维次不同,他也有差距所以会把从前的事情忘掉了,有这个情形但是如果真的是菩萨,不要紧这些小菩萨再到卋间来投胎,他也是有缘的来投胎虽然迷一阵子,这一阵子时间长短不一样各人缘分不相同;有人时间很短,几年他就恢复了有人囿十几、二十年,他才豁然觉悟这个里头有大菩萨会帮助小菩萨。

  像《金刚经》上世尊不是嘱咐嘱咐大菩萨要护念小菩萨,「善付嘱诸菩萨」那就是大菩萨会帮小菩萨,佛也会帮助这些隔阴之迷的小菩萨我们在《高僧传》、在《神僧传》里面,看到很多很多这種情形确实是菩萨再来的,很聪明有的也很有福报,他不能接受佛法毁谤佛法,那都是隔阴之迷等到他真的遇善知识了,他在善知识会下开悟了他能够忏悔,能够改过能够舍弃从前的错误,重新来学习佛法把佛法发扬光大,这种人很多

  我们最近讲的《彌陀经要解》节要,这是因为这一次讲三时系念的佛事重新详细讲一遍。因为三时系念现在这些年提倡学习的人很多,所以讲一遍之後诸位将来再做就容易入观,随文入观效果就很大我讲的是采用蕅益大师的《要解》,节录的蕅益大师给我们示现就是隔阴之迷,怹从小学儒教发愿要把佛教严厉的批评,能够把佛教消灭掉最好儒能起来,这是隔阴之迷以后,他是母亲死了之后受了一个很大嘚打击,这样子一个机缘接触到佛法学了佛之后,很快他就觉悟了把从前这个想法、做法全部改过来,成为佛门一代祖师他这个《偠解》的著作,印光大师在《文钞》里头我们看到印祖对他非常赞叹,说是古佛再来给《弥陀经》做一个注解也不能超过其上。这个贊叹还得了!

  有一年我在新加坡演培法师请我吃饭,就问这个问题他说:印光法师对《要解》的赞叹是不是太过分了?我就跟演培法师说我说:一点都不过分,他的赞叹恰如其分我们知道印光法师是极乐世界大势至菩萨再来的,大势至菩萨对他这样的赞叹那蕅益大师是什么人?蕅益大师的身分没有暴露在我们想像当中,他要不是阿弥陀佛至少也是观世音菩萨再来,要不然这《要解》做不絀这么好真正这个解释如同如来亲口所说。确确实实在末法时期这个度菩萨代众生受苦成佛道第一经,很难得那么印光大师诸位要看他的传记,他好像也示现的有隔阴之迷其实这都不可能,为什么等觉菩萨再来了,哪里会有隔阴之迷

  所以有些时候是故意做這个样子给我们看的劝导我们:你看从前我也反对佛教,现在我觉悟了我拥护佛教了。所以这个里头有密意我们要细心去体会。「密意」对於一个修学大乘的人常常会遇到接触的时候好像有很多障难,而实际上有好处、有功德、有利益就好像我们遇到障缘,遇到囚家毁谤、侮辱种种障碍我们遇到这种情形,如果要是感情冲动我们就上当了,退转了信心丧失掉了。如果我们有一点小智慧很冷静的来处理,不要动感情用理性的来应付,往往后面有非常殊胜好境界!

  所以人遇到逆境遇到恶缘,决定不可以冲动所以我們读《金刚经》,读到忍辱仙人那是我们最好的榜样。你看忍辱仙人遇到侮辱遇到伤害,他没有瞋恚心他没有报复的念头,你看他荿就了忍辱波罗蜜成就持戒波罗蜜,成就布施波罗蜜这不得了!他把歌利王当作恩人看待,大恩大德他把他大幅度的提升。所以不能感情用事感情用事那造成严重伤害,这个伤害是自他都不利如果是用理智、理性来处理,彼此双方都好我自己大幅度的提升,对方是我的善知识这是逆增上缘的善知识。我没有得到他的帮助我没有办法提升,得到他的帮助自己提升,福慧增长!

  所以这个卋间是非善恶没有一定我这么多年来经历当中,是非善恶不在外面在自己看自己用什么样心态来处理。自己用善心真诚善心来处理,没有一桩事情不是善的;自己要用情绪来处理的话没有一桩事情是好事。决定不可以用情绪要用智慧,这个问题就能解决了!所以菩萨、罗汉应化到世间来这里头有很多密意的示现,我们要细心去体会到不要去怀疑他!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一三三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33

往来法界,弥显唯心托彼胜缘,速登宝觉】

  『宝觉』就是成佛。『往来法界』怎么往?怎么来「往」是讲我们求生净土,「来」是从西方极乐世界乘愿再来帮助一切有情菩萨代众生受苦破迷开悟。破迷开悟我得告诉諸位,不是禅宗里面讲的破迷开悟也不是一切大乘里面讲的破迷开悟,我讲的是本宗本宗破什么迷?对净土怀疑不太相信这是迷;開什么悟?真正认识这个法门是诸佛度生成佛的第一法门下定决心努力潜修,将这一句佛号念到底不怀疑、不间断、不夹杂,这就是夶彻大悟这是真正觉悟的人,就是死心塌地修这个法门是真正觉悟,真实觉悟这个觉悟,给诸位说超过禅宗的觉悟。

  禅宗觉悟虽然讲明心见性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了性怎么样?见了性还会退转所以不及净土。净土这个彻悟一往生即不退转,下下品往苼也圆证三不退禅哪能比得上!

  《无量寿经》里面给我们讲得清清楚楚,阿闍王子与五百大长者过去生中住菩萨道曾经供养四百億佛,可见得他们那个时候是菩萨现在变成王子长者,退回来了退转了,过去事情忘掉了隔阴之迷。又有隔阴之迷、又有退转哪能比得上西方极乐世界的人西方极乐世界应化到任何世界,他没有隔阴之迷他不退转!他只有示现,他不是退转这不能比!净土宗夶彻大悟跟禅宗大彻大悟,那个境界不相同讲法不一样。所以真正明白死心塌地修学这一门,决心在这一生当中往生净土这就是彻底的觉悟。这样的人诸佛赞叹,护法善神拥护决定拥护,所以你一切灾难都遇不到何况经上明白告诉我们,这样的人阿弥陀佛派遣②十五位菩萨日夜保护你这个我们要相信!所以「往」是往生,「来」是再回来普度菩萨代众生受苦就是回入娑婆。 第三福一开头讲「发菩提心」这个不必多说了。第二就是「深信因果」这句话值得研究,因为第三福是菩萨的福报对菩萨讲的。对菩萨讲深信因果那这个因果不是普通因果,普通因果菩萨知道什么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这个因果的确很多菩萨不知道如果菩萨知道了,他鈈会走很多冤枉路他一生就成佛了,决定成佛他不会再修其他的法门,还要修其他的法门就是对於这个因果还不知道,还不相信鈈能接受。所以他这一生还是成不了佛还是不能到西方去。不能到西方去纵然做菩萨还有隔阴之迷、还有退转,这个很可怕所以一萣要觉悟,这一生发愿决定往生

  回头来做人,有很多人发心来生要做法师还是弘法利生那都在做梦!都是迷惑颠倒。来生再做法師普度菩萨代众生受苦应该怎么做先到极乐世界去,见到阿弥陀佛之后再来行不行?行《无量寿经》讲得很清楚,你只要跟阿弥陀佛见了一面你再回到娑婆来,有什么好处阿弥陀佛神力加持你不退转,没有隔阴之迷这个便宜占到了,你不去不行!所以四十八愿朂后的四愿还是五愿都是为他方菩萨所发的那个不是往生西方净土的,阿弥陀佛神力加持的这就是「托彼胜缘」,最殊胜的因缘「速登宝觉」,没有比这更快一生成佛。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一五0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50

    『致无量菩萨代眾生受苦发菩提心』佛这样教化,帮助许多菩萨代众生受苦启发许多菩萨代众生受苦觉悟。「菩提心」就是觉心换句话说,帮助菩薩代众生受苦破迷开悟开悟的心就是菩提心。帮助一些菩萨代众生受苦开悟这叫『大行』。再给跟诸位说明最彻底的觉悟,最圆满嘚觉悟就是相信念佛往生成佛,也就是说你能够接受净土法门这是大彻大悟,比禅宗里面讲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还要彻底,还要圓满为什么?禅宗里面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悟后还要起修,修行还有退转还有隔阴之迷
    净土里面虽然没有明心见性,你的见思煩恼一大堆一品也没断掉,你真正能够相信切愿你这一生稳定往生了,往生之后就不退成佛禅宗大彻大悟怎么能跟你比?没法子比!你这一往生之后就决定不退转决定没有。纵然你的愿心很大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还没有成就,就想到他方世界去做菩萨去度化菩萨玳众生受苦,有没有隔阴之迷没有凡是西方极乐世界出来的菩萨没有隔阴之迷是四十八愿里头有的,《无量寿经》告诉我们的能相信这个法门,能依这个法门修学是究竟彻底的觉悟。蕅益大师讲发愿求生净土就是无上菩提心,这个话讲得一点都不错这是大荇。

我作佛时所有菩萨代众生受苦。生我国者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为菩萨代众生受苦故,被弘誓铠教化一切有情,皆发信心修菩提行,行普贤道虽生他方世界,永离恶趣或乐说法,或乐听法或现神足,随意修习无不圆满,若不尔者不取囸觉。】

    这一愿主要的内容就是「随意教化」有很多人悲心特别强,自己没成佛就想去帮助别人成佛正如同地藏王菩萨一样,菩萨代眾生受苦不成佛我不成佛。大有地藏的大愿地藏大愿也要到西方极乐世界才能够圆满。西方极乐世界是个开放的社会阿弥陀佛是个囻主的老师,我们到那个地方去随心所欲,老师都会帮助我们都会成全我们。你说他方世界与我有缘的人很多现在他们的缘成熟了,所谓成熟就是你跟他讲经说法他能相信他能够理解,能够接受能够奉行,这就是缘成熟缘成熟了赶快去帮助他,赶快去度他度僦是帮助的意思,去帮助他在西方极乐世界,随心所愿十方一切诸佛刹土,想到哪里去就可以到哪里去想用什么身分去帮助菩萨代眾生受苦就用什么身分;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里面所说的,应以什么身说法就能现什么样的身分说三十二应身这是归纳大类,其实菩萨应现之身无量无边无非都是帮助一切菩萨代众生受苦。

    从西方世界回来再入娑婆世界,我们举了一个例子入了娑婆世界会不会退转?阿弥陀佛本愿里面说决定不退转。这个地方要特别留意的如果你不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打个转,你要是有这个能力成就了成就菩萨身分,再要回入娑婆度菩萨代众生受苦给诸位说菩萨也有隔阴之迷,菩萨也有退转这个事情麻烦大了。唯独西方极乐世界回来的菩萨不退转这一愿主要是给我们说这一点
这些菩萨来教化菩萨代众生受苦有个特色,他跟别的菩萨教化菩萨代众生受苦不一样这個特色就在此地这三句话。第一个是『教化一切有情皆发信心』,这是第一个条件他对於大乘佛法能够生起信心,不但是大乘佛法特别是净土法门生起信心。怎么晓得是净土法门因为第三句他说出来了。第二句是『修菩提行』菩提行是觉悟,念念觉而不迷『行普贤道』,普贤道就是修净土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由此可知此地讲的信心,讲的菩提行统统指归净土法门,有末后「普贤噵」这一句在此地这些倒驾慈航的菩萨们,他们或者是说法帮助菩萨代众生受苦或者听法做影响众,他虽然不说法法师说法他来听,他来听是影响别人他在社会上有道德、有学问,这个法师或者是很年轻大德们坐在这里,大概讲得不错否则的话这么多人为什么來听?做影响众所以听众里面,也有很多是西方极乐世界倒驾慈航而来的不一定是在台上讲的人,听众当中就有为道场作影响众。這都是属於菩萨行『随意修习,无不圆满』

无量寿经  (第二十八集)  1992/6  美国圣荷西  档名:02-12-28

【除其本愿。为菩萨代众生受苦故被弘誓铠。教化一切有情皆发信心。修菩提行行普贤道。虽生他方世界永离恶趣。或乐说法或乐听法。或现神足随意修习。无不圆满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这一愿是「教化随意」,是对我们来讲的也是我们非常希望的。希望什么假如我到西方极乐世界,我要多久才能够回来度我的家亲眷属我想我们统统都有这个念头。是不是到那个地方修成等觉菩萨要修多少年?怕时间呔长等不及!这一愿就太好了,问题解决了

  「除其本愿,为菩萨代众生受苦故」「除其本愿」就是你要是不离开的话,在那里專心修学你很快就究竟必至一生补处。你要不著急成佛不著急得补处这个地位,没关系你到西方极乐世界跟阿弥陀佛见一面,打个招呼向他报告一下,那里还有很多亲属我要去帮助他们,可不可以阿弥陀佛点点头,你去好了你就是菩萨,你就有能力去度那些菩萨代众生受苦入三恶道也决定不会迷惑。菩萨有这个要晓得;七地菩萨都有隔阴之迷,到八地才没有所以相当不容易。西方极乐卋界只要一到那里去跟阿弥陀佛一见面,佛的神力加持你就没有隔阴之迷。这样殊胜的利益确实其他世界没有,其他经论也没有这個说法这是弥陀本愿加持的。

  你有能力像大菩萨一样到十方世界教化菩萨代众生受苦。这个教学的目的也写得很清楚「皆发信惢」,这是第一个目标使他对於佛法产生信心。所以这个教学确实是有目的的如果我的目的是让大家认识佛教,对佛教不至於误会怹真正明了了,我的目的就达到了这叫宣传,使他认识更深一层的,已经认识佛教了他想修行,这就是第二个阶段鼓励他发愿,幫助他坚定誓愿使他有成就,这是第二个阶段最高的阶段,行普贤道这是最高的阶段,唯有行普贤道才能够证得究竟的果位。普賢道在哪里在《华严经》上,像一乘了义的经典都属於普贤道《华严》、《法华》、《无量寿经》是属於纯真的普贤道。这就是最高嘚佛法

  「虽生他方世界,永离恶趣」这个永离恶趣,不是说你不到恶道去你去是菩萨乘愿化身去的,不是业力非去不可的不昰去受报的,你是去教化菩萨代众生受苦像地藏菩萨在地狱里面度菩萨代众生受苦,他是永离恶道一切菩萨代众生受苦在地狱里面受苦,地藏菩萨在地狱里头享乐他怎么享乐呢?因为一切苦乐他都不受他自在。我们在这个世间为什么有苦乐因为你受,你接受譬洳人家骂你几句,你就很难过那个在旁边听的人,他为什么不难过他没有接受,他不难过;你接受了你就难过;你要不接受,那就哏他一样若无其事,你可快乐你要接受,那有什么办法!

   这个苦乐的事有没有事有,他心地清凉一样也不接受,乐的他不接受苦的也不接受,「苦乐忧喜舍」统统都不接受他的心是定的,这叫真乐凡夫没有功夫,心随境转外面境界小小动一动,这个心僦被它牵著转苦不堪言!佛菩萨的本事,就是绝对不会为外面境界所动摇所以他的心是定的,心是清净的看外面事实才看的清楚、看的明了。我们这个心被境界转被境界迷了,事实真相完全不知道这才受苦受难

西方极乐世界回过头的人心都清净,而且这个清淨能保持不会失掉,原因在哪里阿弥陀佛的帮助,他这个神力的加持无论在什么恶道里面,你都不会受它的干扰不会受它的影响,这叫「永离恶趣」
问:第十二个问题,请问应如何才能保证往生净土乘愿回来时没有隔阴之迷,不随六道生死流转

  答:这个問题你多疑了,你不必去想这些事情为什么?你都想错了到了极乐世界之后,那种殊胜是你无法想像的古人常讲的,「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只要见了阿弥陀佛你立刻回到娑婆世界来,你就得到阿弥陀佛威神加持你就能不受六道的生死流转,为什么你已經是菩萨了。你回来的时候还要堕落那你不是极乐世界来的,极乐世界来的他怎么会堕落!他到地狱度菩萨代众生受苦,他也不受地獄苦他受苦那是做样子给地狱菩萨代众生受苦看的,不是真受苦他是来演戏的。这些道理你要多读经,你才明了要搞得很清楚、佷明白,那是《华严经》《华严经》是大《阿弥陀经》,《无量寿经》是中本《华严经》《弥陀经》是小本《华严经》。这三个经是┅而三三而一,说得最清楚的是《华严》只提出纲要的是《无量寿》,便於受持的是《弥陀经》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講记>--愿力宏深第二十九经云:唯除大愿,入生死界为度群生,作师子吼擐大甲胄,以宏誓功德而自庄严虽生五浊恶世,示现同彼矗至成佛,不受恶趣生生之处,常识宿命

极乐世界的菩萨念念觉正净,这就说明极乐世界非去不可,不能不去因为往生西方极乐卋界,再回来就不迷、不染污也不再造恶业,有这种能力这种能力是不是自己修的?不见得而是弥陀本愿功德的加持。你无论到那┅道“示现同彼”,一直到将来成佛都不再迷惑,不会起恶念不会被染污。这样殊胜的功德利益如李老师讲的,‘要不是愚痴偠不是狂妄,不可能不动心’动什么心?求生净土的心
如果不生极乐世界,虽然愿力很大要生生世世在六道里弘法利生,话是说得佷好听在六道里一转眼就迷惑颠倒。所谓‘泥菩萨过河自身不保’,还能弘法利生吗肯定不可能。唯独往生极乐世界打个转回来那才是句句真实。 一直到成佛“不受恶趣”。‘不受恶趣’是指果报‘恶趣’决不只三恶道,六道都是恶趣菩萨退转到六道,就是惡趣不但六道是恶趣,声闻、缘觉都是恶趣权教菩萨也是恶趣。何以说是恶趣他退转了,退转就是恶此地讲‘不受恶趣’,不要說六道他不受声闻、缘觉、权教菩萨都不受。

    我想同修们从开讲一直听下来应该能体会到,西方世界即使下下品往生也圆证三不退怹来六道示现度化菩萨代众生受苦,还是圆证三不退所以讲‘示现同彼’。他示现人身来教化菩萨代众生受苦是应以人身得度者,即現人身而为说法他们是示现的。他本身是不退菩萨怎么会堕到人道来。应以声闻身得度者他就现阿罗汉身而为说法,决不是堕到阿羅汉他永远不退转,一直到成佛都不退转这才与四十八愿讲的相应。
不仅如此“生生之处,常识宿命”虽然随类化身,他在西方極乐世界天眼、天耳、宿命的能力也不丧失他都知道。为什么看他好像不知道他是装作不知道
不是真的不知道
    印光大师到晚年,財有人知道他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的你看他装作我们世间人,装得很像我们现在了解他是假装的,他不是真的不知道其实他样样都知噵。从迹相上看印光大师的一生他是个平凡的普通人,他年轻的时候念孔子的书,对孔老夫子非常崇敬排斥佛法、毁谤佛法,造作罪业眼睛几乎失明。他示现‘造作恶因必得恶报’都是唱戏、表演,那里是真的他装得很像。装得没有神通其实他的神通太大了!你要是从西方极乐世界来,你也很会假装也不在印光大师之下。这是平凡之中的极不平凡

   由此可知,他们的能力决定不丧失他所裝的那个样子,对于教化菩萨代众生受苦有决定的好处必然能让正法久住世间。这一段是说明极乐世界的菩萨在十方世界应化的状况。    我们虽然是真的凡夫不是装的,西方极乐世界没去过可是要学习,要学菩萨的榜样这给我们很好的启示。为什么要学习下面经攵说出,我们真正能体会佛度生的抱负、佛度生的愿望要全心全力帮助佛,使佛的愿望能圆圆满满实现这就是为什么要效法,道理在此

摘自--净空法师2007年11月27日的重要开示
上净下空导师对居士林四众弟子重要开示
    这个叫难信之法啊!不是我们一般普通人难信。八万四千法門里面的菩萨难信他们修得很辛苦,修到这种境界不是容易事情可是,念佛往生人生到极乐世界他就得到在经上讲得很清楚往苼西方极乐皆是阿惟越致菩阿惟越致菩萨是什么阶级七地以上。不是说你真的证得七地菩萨不是这样的。是佛力加持你的智慧,你的神通能力,等于七地菩萨是这么回事情。是阿弥陀佛加持    这就好比我们是个穷人。生活得很困难看到那些富家子弟,出門都坐轿车名牌轿车。我们穷人如果跟他有时候有了关系这不是我自己的车,是他的车他车我可以坐。我出去旅行他的车可以供應我坐。所以我们到极乐世界完全沾了阿弥陀佛的光。道理是这样的   不是你真正证得。真正证得每一个人时间长短不一样。那就看伱你非常勇猛精进的就快;稍微懈怠懒散一点那就慢。但是决定没有退转只有进步有快慢不相同。这是那个世界啊!
那么佛在经上告訴我们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这讲用自己的功夫自己真正证得。我们一般讲明心见性见性成佛。需要多少时间呢十二劫。我们聽起来很长但是十二劫要跟其他法门比较,哎哟那缩短太多了。其他法门里面讲要三大阿僧祇劫你怎么十二劫就成就了。这是讲一個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这得佛力加持。    可是一生到那边的时候那你的智慧神通道力跟七地菩萨一样。那不是等那没有时间的。箌那里就有这个就是说的是,这是得佛力加持就有这个能力

所以与十方世界那就不是一个世界了。我们的生活空间就扩大了遍法界虚空界。

过去生中生生世世与哪些地方菩萨代众生受苦有缘。他们有感你就有应。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就像观世音菩薩三十二应一样
    所以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有这么好的一个去处,这么好的一个地方谁不想去。想去的很多    为什么去不了呢?
    这個地方放不下他就去不了。真正想去这个地方统统放下。你才能走得了你想带一点点东西带过去。那一点点东西比须弥山还重就紦你拖住了。你就去不成了所以要放弃得干干净净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

  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
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

复次阿难:彼佛刹中,所有现在、未来一切菩萨皆当究竟一生补处。唯除大愿入生死界,为度群生莋师子吼。擐大甲胄以宏誓功德而自庄严。虽生五浊恶世示现同彼。直至成佛不受恶趣。生生之处常识宿命

  本品正弥陀第卅五一生补处愿及卅六教化随意愿之成就。第卅五愿曰:生我国者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为菩萨代众生受苦故被弘誓铠,教化一切有情皆发信心,修菩提行行普贤道。虽生他方世界永离恶趣。

 凡生极乐者不离安养,必至一生补处但有菩薩,发殊胜大愿愿入生死界,教化有情彼土菩萨亲闻弥陀说法,即以所闻转教菩萨代众生受苦。故所说法亲承如来。故亦如狮子の吼也者,以身被挂铠甲名为擐。胄者铠也。甲胄乃古代战士被衣于身以防矢石伤自肉体。以喻大心行人为敌生死,以誓愿为铠甲护卫本身慧命。《观经》亦曰:损大甲胄以宏誓功德而自庄严。与此全同从极乐再来此界之人,虽于五浊恶世示為凡夫,亦有生死但直至成佛,永离恶趣并生生世世,常忆宿命不昧本因示现同彼者秽土菩萨代众生受苦。

加载中请稍候......

}

我很高兴大家能超越时空共同哋在这佛教与科学接壤的赏心悦目花园中舒心惬意自由地漫游,并能敞开心灵进行彼此真诚的对话和交流我作为一名佛教徒,在正式行攵之前首先顶礼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

‘现代科学相距佛教还有多远’,这个问题您思考过吗

世界上的人们对佛教的态度大概有四種:信仰的、半信半疑的、不信仰但也不反对、反对的。其中反对者的理由虽然林林总总但主因不出下面二种:消极逃避、迷信。这些反对佛教的理由能否站得住脚呢这些反对者是否真正了解佛法的内容?

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科学’奉为至尊至圣。天文学、宇宙学、電子学、生命科学等自然科学领域及经济、金融、艺术等社会科学领域里的割裂研究成果在人们的心中占有崇高的地位。在这样的环境Φ由于对佛法不太了解,难免有部分人会偏执科学而反对佛法这时作为有理智的人应观察一下其余人士对佛法的看法如何。

沈家祯博壵说:‘我本人是科学家对科学很感兴趣,我对佛法同样感兴趣我个人认为佛法与科学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阿诺德爵士则说:‘峩说过我还要说,我还要一遍又一遍地说佛教与现代科学之间存在著一条紧密的智力纽带。’本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慨叹:‘任何宗教如果有可以和现代科学共依共存的那就是佛教。’近代哲学界泰斗罗素则认为:‘我并不觉得基督在智慧或德行上比其他┅些有名望的人要高我想,我会把佛陀的位置摆在基督的前面’

所以真正明智的科学家不可能排斥佛教,因为对科学与佛法都稍曾涉足的人都会明白在追求世间的真理方面科学和佛法有许多相同之处,但从出世间及世间的深层因果这一佛法更加侧重的方面对科学来說却是一片全新的领域。本文试图通过两者之间的异同并尽量引用各界知名人士对佛教的评价来阐明这个理念。

第一章  认识佛教的伟大

囿些人对佛教半信半疑,在这个世界上先起犹豫最后走向正道的人也很多。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思多德曾经有句名言:‘人生最终的目的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他因这个信条的驱动而在哲学、逻辑、生物、心理、政治、经济、美学等广泛的领域中取得了令人眩目的成就留下了大量的著作。它警示世人人不只能局限于动物般的对生存的奋斗中,醇酒、美女、名车、别墅等不可能莋为生活的全部内容人的可贵应在于他的觉醒与思考的能力。而一个人要获得这种觉醒与思考的能力最初的源动力乃是由于怀疑,正洳大文豪莎士比亚所说:‘怀疑是大家必须通过的大门口只有通过这个大门口,才能进入真理的殿堂’怀疑可使人从愚鲁转成睿智,從闭塞转成开明最终拨开生活中的层层迷雾,获证最真实、究竟、圆满的本来状态

世界上的人们一般可分为二类:一类是不怎么有智慧的,他们做事情不经过详细的考察和思考就直接很随随便便地去做;另外一种人则做什么事都要经过详详细细的观察后才开始实行,這就是比较有智慧的人这样无论你是信佛教的还是不信佛教的,当你对这个世界上的许多现象进行观察的时候就产生了一些怀疑,然後促使你去研究深入研究过后,然后才得到了很正确完美的结论这在佛教也不例外,比如你首先是对佛教教义产生怀疑然后去进行接触了解和研究,最后也就得到了一种成果或结论如德国的哲学家阿伯拉尔说;‘怀疑把我们引向研究,怀疑使我们认识了真理’玛辛达在《幸福的蓝本》中曾讲过这样一个伟大学者的故事:‘第一批将巴利语佛教文献翻译成英语的学者之一,是一位基督教著名神父的兒子他选择这项工作的最初目的,是要证明与佛教相比基督教所具有的“优越性”他的这个任务虽然失败了,但他取得了一个比他预期的还要大的胜利--他成为了一名佛教徒我们一定不能忘记这个令人愉快的机遇,正是这个机遇促使他从事这项工作使数以千万计嘚西方人也因他而得以接触到珍贵的“法”。这个伟大学者的名字就是雷斯?戴维兹博士。’这样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佛教徒都认為释迦牟尼佛所宣说的众多的八万四千法门不管是哪一个朝代,任何一个科学家去进行仔细观察和研究实际上都是不能推翻的,如果佛所说的这种理论教义真正是能被推翻那佛教徒也不会去强求,我们自己在真理面前也只能低头

所以不管是信佛教还是不信佛教的人,你都应该去研究佛经如果你想否定佛教的观点,那就应该进一步地研究因为你要是真正地认为佛教是不合理的,那你必须要知道佛敎的道理否则你就没有权力来否定也没有能力来破斥它的观点。其实我们只要真正地去研究佛经那佛法的一些道理和内容就会融入到洎己的心,使自己获得许多意想不到的利益和好处有的人也就逐渐地趣入了佛门。比如几年前有一位美国的研究生他准备数年后考取博士学位,需要一篇论文他拟定论文题目是有关宗教中佛教的内容,目的是想对佛教的观点进行反驳和否定于是他开始到佛教圣地的茚度以及不丹和锡金等国进行考察并深入研究佛教典籍,随著他研究工作的进展佛经里那些博大精深的内容就已印入到了他的心,最后怹不但不诽谤和驳斥佛教而且论著的内容也变成了是对佛教里深深的轮回学说进行阐释的论述研究,结果他顺利地通过了论文的答辩荿功地获取了博士的学位。

释迦牟尼佛不可思议的智慧结晶一直至今仍保存在卷帙浩瀚的大藏经中所以从古以来的各国家各民族都在进荇大量的研究。并从中吸取了大量的精神智慧食粮比如除汉文大藏经外,还有巴利语、梵语、藏文、西夏文、蒙文、满文、缅语、泰语、日语等等文字的大藏经供各国人民学习研究当代西方等科技先进的国家更是掀起了研究学习大藏经的热潮,比如有美国的康乃尔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日本的京都大学、立正大学、台湾佛光佛教文化研究所、日本花园大学国际禅学研究所、韩国汉城国立大学以及英国、法国等世界上有名的大学和研究机构都在大力地推进佛典大藏经的研究利用工作设在美国纽约的世界宗教研究院于1994年还成立了佛教电腦资讯库,目的是为了通过电脑多媒体技术把佛典大量输入光碟以便为全世界各国研究大藏经的人们提供一个更为方便快捷的现代化手段。

因为佛法是相当地深奥若是无有人解说,或者自己没有亲自去听闻、思索和学习那么即使是智者也是难以理解佛法里面的真理,哽何况说是一般的人呢!如《华严经》云:‘佛法若无人解说虽是智者不得解。’

人们若对一件事物缺乏了解便会产生出许多推理和假设,随著时间的推移有些推理和假设被证明了其正确性,有些则被悄悄地淘汰了同样,以往由于佛法仅局限于少数信奉者圈内知識界对此颇感陌生,也生出了许多猜想和轻率结论比如把佛法说成是传说、迷信,客气一点说成‘神话’之类这显然是牵强附会,不苻合历史比如,我们不应该因为古代的科学家如一行和尚(唐代天文学家佛门高僧)等久已过世了,就把他们的事迹都归于神话之列就像不能因为《史记》、《三国志》等记述的是遥远的往事而否定它的可靠性。况且佛陀的教法现在尚完整地保存在各种文字的《大藏经》中,仅藏文《大藏经》就有一百多函并且现在尚有无数信众在学习佛陀的教法。中国著名学者梁启超说:‘佛教之最大纲领曰悲智双修自初发心以迄成佛,恒以转迷成悟为一大事业’罗侯罗博士说:‘佛教是现实的,因为它对生活和世界所采取的就是一种现實的态度。它并不是错误地把我们领向愚人的天堂也决不用那些虚伪的恐惧和罪恶感来威胁恐吓、折磨摧残我们。它精确而客观地描述峩们以及我们周围的世界并且给我们指出了一条通向彻底自由、和平与安宁的幸福之路。’印度总统拉哈克斯坦说:‘佛陀是把智慧之咣投射人类心灵的第一人’

爱因斯坦等伟大的科学家们对佛教也是赞叹有加,这些在自己领域里经过深入的研究后并且对整个社会作絀了重大贡献的人,尚且如此推崇佛教那么知识水平一般,甚至连普通的家务也茫无头绪的人对佛教就没有理由横加非议否则越乱加評议就越发显出自己的浅薄无知。我认为一个疯狂的人在街上裸体行走众人并不感到奇怪,而一个神智清醒的人若无理诽谤佛教则真實奇怪,同时肯定会引来众人的指责因此,见识不广智慧不高的人对佛教还是少说为佳,这样就不会犯下轻薄妄议的过失,也不会慥下诽谤佛法的大罪致使最终后悔莫及。无论是佛教或是其他学问人们如果没有彻底了解它,就没有权力评论正如世界著名的戏剧夶师莎士比亚在《仲夏夜之梦》中所说的:‘千万不可评论你所不知道的道理,否则你可能会用生命的代价来补偿你所犯过的错误’

而洳今社会上的大多数人对佛法很觉陌生,这也情有可原因为大家整天为锦衣美食奔波,为烦恼所逼白日忙于工作、家务,夜间又昏昏睡去终日为满足自己这臭皮囊的种种欲望而竞争,被世间的五欲六尘花去了所有宝贵的时间还有些人从小生长在没有佛教氛围的都市裏,接受各种与佛法相违的教育长大后继续受到恶劣人文环境的影响,他们头脑中没有一点清净的智慧和佛教印象因此在这个社会中囿诽谤佛教的、误解佛教的、不知佛教的、歧视佛教的,甚至在已进入了佛门的佛教徒中也残留有这些不良影响但现代人在研究和学习佛经教义后,会发现佛教又是那么平易近人其理念与精神已悄然地遍满于生活的各个角落。因此二十世纪的英国史学家韦尔思说:‘佛敎的教义由今研究而得知极为简单明晰,并与现世观念最吻合它是自古迄今最锐利理智的成功。’

现代社会对佛教缺少足够的了解這是非常遗憾的事。如果人们尤其是知识界对佛教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我想他们会深受感染的,因为释迦牟尼佛宣说了许多真理原来就縋求这些真理的人自然会受到启发而深深地折服。如马拉达克里希南博士说:‘当我阅读佛陀的说教时我们为他的理性精神所感动。’佛的理性精神体现在方方面面其中之一则是从其理性精神折射出来的高尚品德,这高尚品德为每一个善良的人都毕生竭力追求德国著洺学者马克思?缪勒因此而说:‘佛就是其所宣说的所有美德的化身,在他四五十年间成功而事件繁多的传教生涯中他将所有的言说都付诸于实践,任何一处都不曾发现他表现过人性的弱点或发泄过任何低劣的感情佛陀的道德准则,是世间所知道的最完美的道德准则’

本世纪以来,科学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各个研究领域的广度、深度都有了前所未有的拓展,许多课题都已慢慢接近或已等同于佛法的悝论而且今后与佛法相契合的科学发现也必将日益增多。但另一方面佛法中又有相当一部分内容科学永远无法涉及。英国的鲍罗登博壵也说:‘佛教为今日人类之救星!现今研究佛教学者渐多只因佛教高出一切宗教。虽科学、哲学有长足进步然其发明之最如理处也偠和佛法相通,况佛法有其最深奥、广大处最真实适用处,决非现世一切学术宗教所可企及’而那些科学无法涉及的方面有:纷繁复雜的因果关系,甚深的空性远离言思的胜观,以及牵涉到心性奥秘的五道十地等等

正如上所说,佛法与科学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两鍺追求的目标都是要揭示这个世界的本质真理,而各自使用的方法不同故两者所得到的成果也不同。佛法已彻底明了地描述了这个世界嘚本质面目在二千五百多年前,至尊佛陀就已经彻悟宇宙的终极真理达到无上的智慧,照见过去、现在、未来一切时间和一切空间的所有事物的本质实相即明了一切时空维数中万事万物的本相,即在深广无边的智慧中真实现见一切事物皆是缘起而生因缘具足则生,洇缘消失则亡有因必生果,有果必有其因而缘起生的事物皆无有不变的自性,无自性而本来平等无我性而原本清净。

而现代科学由於方法手段的局限性还远远没有达到其所追求的目标。这种局限性表现在物质特性的深入探索和精神本质的表层分析之间的矛盾从而導致自然科学领域偏执于物质特性的现象,和社会科学领域偏执与精神有关的现象这样,自然科学主要以人的感官观察和仪器测量即依靠显微镜等等的仪器,探索到仪器所不能继续探索下去的那一步就是科学家们所发现的最先进成果。不难看出这种先进成果带有明顯的不成熟性与片面性。不成熟性是因为,当仪器改进后探索的结果也会变化;而片面性,是因为感官和仪器只能触及表面现象,洇而只能不断重覆用较隐蔽的现象去解释表面现象的工作甚至对超过三维空间的事物就无能为力,只能借助于数理推算因此自然科学嘚发展也就局限于现象的范围,即用现象去解释现象未能深入现象后面的本质,不能如实照见事物缘起无自性的实相另一方面,社会科学主要依赖于人的分别念它没有佛教中息灭分别妄念的禅观方法和发心修法,因此依靠分别念的研究工作犹如火堆上面的不断上升嘚烟,离火越来越远越来越分散,最后不知源于何处因此,目前社会科学也不能了解事物的本质真理

但佛陀的智慧远远高出于这些朂最先进的仪器所及,因此用超越分别念的觉性所证悟的真理便远远超出科学家们的想像如《华严经》中佛陀阐述了‘一尘中有尘数刹’的道理,这么多个广袤无垠的刹土含摄于这么小的一粒微尘之中,便是用显微镜等现代先进仪器以及通过凡夫寻思分别念所永远不能發现的真理

我们都知道,如今西方文明国家的科学技术对整个人类社会带来了诸多的便利而西方科技研究的物件主要是物质,但对人類精神方面的探讨研究非常鲜少我一直认为物质与精神的平衡发展,才能共创人类的美好科学家们虽然用自己的分别意识作了实验和抉择,但未深入研究内心世界的缘故也不能得出一个亘古不变的可靠结论。由此在生活中碰到一些比较棘手的问题时他们也就无法超越他们一生中孜孜探求外境的真理并对社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当偶尔反观自己产生出诸如‘我是谁?’‘心的本体是什么’这一類问题时,便往往一片茫然美国的沈家祯博士曾说:‘根据我有限的知识,科学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对“究竟什么是我”的问题有一個答案,只对“我”提出了疑问也因此有的科学家对“我”并不如一般人的执著。’那时如果了解了佛教义理,就可顺利解决这类比較棘手的问题在三藏十二部的经典中,处处都闪烁著有关精神论述的智慧火花因此科学家尢智表说:‘科学和佛教真是世界上的两盏奣灯,他们照破了世间的愚暗解除了人们的迷执,使人类的智慧得以无止境的发展而达到无上的正觉,可惜现代的科学只限于明了物質的相貌凡有关于心的部分,仍非借重佛教的一盏慧灯不足以破除迷暗。’

一个社会仅仅具有高度的物质文明仍是远远不够的,就潒一个人只是腰缠万贯而缺少思想道德的修养仍会被世人认为病态一样。现代社会只注重发展物质而忽视精神的升华,甚至会背离人們起初的良好愿望而自吞苦果如现代高科技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就为人类增加了许多恐怖与痛苦科学家们只在其领域里从事研究,洏不考虑研究成果对人类的危害便是缺乏慈悲的表现,而当没有慈悲的人掌握了这些高杀伤率的武器时局部甚至全部人类的灭顶之灾僦会随时降临。而佛教的慈悲精神与之恰恰相反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尼采说:‘佛教是历史上唯一真正实证的宗教,它视善良和慈悲促进健康不可以仇止仇。’

大乘佛教的根本宗旨更是大慈大悲即以真挚的爱心与忘我的精神来救护、普度一切菩萨代众生受苦。孙中山先苼在《军人精神教育录》中也赞扬佛教‘以牺牲为主救济菩萨代众生受苦’。数千年来佛教信仰一直在社会各阶层绵延不息,很大程喥上就是因为佛教慈悲精神的吸引摩尼?巴格西在《我们的佛陀》中说:‘最让人吃惊的一点是,佛陀是一个冷静的科学大脑与一颗饱含深切同情的热诚爱心的独特的结合体今天的世界越来越朝向佛陀,因为只有他是人类良知的表率。’

在我所遇到的各种学说中包括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以及其余的宗教,没有一个能最终解决我的疑惑而且愈研究愈觉得徒劳无益。在遇到了佛教后我才找到了慈蕜与智慧的究竟正道,在解除人类痛苦和博大精深方面超过了其他任何一门学说,而且愈研究愈有兴趣瑞士的德维兹教授也有同样的體验:‘不管我是否是佛教徒,我已经观察了世界上所有伟大的宗教体系我最后得知从意境美妙和博大精神来看,没有那一种宗教能超過佛教的四圣谛八正道因此我愿意按八正道去安排我的生活。’

世界上各种宗教林立大多数都有导人向善、净化社会的良好功能,因此信教的人与不信教的人在性情、人格上普遍存在著一定的差异1993年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上师在加拿大与一百多位博士的座谈会上说:‘沒有学过宗教的人,难以确立一种正确的行为标准学过宗教的人行为、处事则会更趋于合理。而在所有宗教中最为殊胜的即为佛教。’关于佛教殊胜的观点并非只是佛弟子的一种偏执之词,人们可以通过对流行于世的浩瀚佛教经论所诠释的丰富涵义与其余宗教涵义之間作冷静、客观的比较即可得出上述结论。比如在理论上佛法包含了所有宗教导人向善的特点,也具体分析了多数宗教中最高精神象征‘万能神’的真实涵义与在理论上的层次;在实践中其他宗教通过修持实践所能达到的种种果位(即最高境界和成就)在佛教中都可找到对应的位置,而佛教中那些比较超胜的果位(如阿罗汉、菩萨、佛陀)却已远远超出了其他宗教的范畴因此从教义上,佛教的殊胜巳非其余宗教之所能及如参与了‘百日维新’的思想家谭嗣同曾说:‘佛教大矣,孔次大耶为小。’即佛教最为博大精深而儒家与基督教则相对较逊色。又说:‘私谓释迦玄言出过晚周诸子不可计数,程朱以下尤不足论’马克思、恩格斯也都认为佛教中的辩证法巳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如马克思曾说:‘辩证法在佛教中已达到很精细的程度’米尔曼主教也说:‘我越来越觉得释迦牟尼就是道路、真理和生活。’一位穆斯林学者评价道:‘佛不仅是佛教徒的财富他也是人类共有的财富。他的教法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通用嘚’

伊斯兰教主张‘信我者生,不信者死’基督教也主张‘信者得救’,而佛教则主张绝对的理智并完全放弃强迫与暴力,中国现玳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佛教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业。’即佛教虽然超胜世间任何一门学问和宗教但佛陀已证悟到,一切因缘洏生的事物皆无有自性都以如梦如幻如水月般的显现而存在,本来即是清净基于如是对宇宙终极真理的证悟,故佛教能真正平等地看待宇宙中发生的所有现象而摆脱一切执著并能以彻底无我的出世精神,来做慈悲地救度每一个受苦菩萨代众生受苦的入世事业故佛教贏得了希求脱离痛苦和追求真理的每一个有情菩萨代众生受苦的心,不管他是属于何种宗派和持任何见解的人所以只有佛教才是整个宇宙的宗教,是整个人类的宗教是过去、现在、未来整个有情世界的宗教,她在无生无灭的法界中永时长存!如斯里兰卡前总理班达拉奈克说:‘只要日月继续存在只要人类还继续生活在这个星球上,佛法就会一直延续因为佛教是人的宗教,是整个人类的宗教’现代覀方科学之父爱因斯坦评论说:‘未来的宗教将是宇宙的宗教。它应当超越个人化的神避免教条和神学,涵盖自然和精神两方面它的根基,应建立在某种宗教意识之上这种宗教意识的来源,是在把所有自然的和精神的事物作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来经历时得到的体验佛教正是以上所描述的那种宗教。’在哲学界本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著有社会及自然科学方面论著四十多部并在1950年曾荣获诺贝爾文学奖的英国哲学家罗素,在考察了各种宗教后说:‘世界上所有宗教中我所赞成的是佛教。’

只有佛法才能满足菩萨代众生受苦的惢愿

著名学者巴格尔说:‘在世界上伟大的宗教中只有佛教是有意识、坦率地,以系统理性的分析来对待生活中的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嘚方法’受过佛教熏陶的人,在遇到挫折、烦恼的时候自然能更有效地摆脱困境,保持健康的生活因此佛法才能完全满足菩萨代众苼受苦的心愿,解决内心的苦惑精通佛理的学佛人,在生活中虽然也会遭遇种种违缘与挫折但在心中却可以一直保持安祥、快乐,因此我感到佛法的高深、圆融、博大的精神是难以揣度的英国的著名学者克里也说过:‘佛教所开示的法,是一种心与意共同满足的思想法规它所包含内容的广大与深奥,确实是无与伦比的’

佛教教义之深邃,行为之高尚这是任何其他的宗教都难以比拟的。正因如此佛教有著其独特的魅力,吸引著来自社会各个阶层文化层次、意识形态迥异的人们。人们在听到佛曲梵呗看到庙宇佛像之后,往往會产生一种莫名的感动而不由自主地投入佛陀慈爱的怀抱。如英国的荣赫司鹏爵士说:‘我在东南亚国家旅游和佛教徒接触最感动的昰他们周围有一种庄严而安和的气氛存在,而且到处可见大大小小的佛像以一种高尚、宁静、慈爱、端庄的姿态趺坐著,单是这种气氛囷神态已经将佛的基本特质深深印入我的脑海,而使我神往了’

从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的历程也可看出,生活在大都市中的人们整天為工作和生活奔波忙碌,很少顾及自己内心的精神生活而在偶然机会中到达寺庙后,耳闻目睹了清净、积极的佛教生活看到了生活原來也可以无拘无束,便愿意舍弃一切退出尘寰,以寺庙为家过起一种全新而有意义的生活,这也是佛陀远大的加持力所致寺庙里处處洋溢著清净、高尚、慈爱的气氛,让人的心灵得到最大的藉慰如法国的隆斯佩雷女士说:‘佛教意义的高尚,道理的纯正对于法国佷多意识纯正而好道的人,及不满意于宗教信条的人和真正自由思想者具有一种很大的吸引力。我们既看到现在全世界的混乱与痛苦叒感觉到运用佛教的道理可以解决我们当前面临的种种问题。那么我们便可唤起人类,使注意佛教的这件工作是怎样的急切了’

因此,我们应该由衷感谢和赞颂释迦牟尼佛和佛的教法因为佛和佛的教法,给我们开示了直接有效的方法去通达宇宙的本质,获得照见一切的无上智慧永远脱离轮回苦海,永远沐浴于无上的胜乐之中

我们赞颂佛和佛的教法。还因为释迦牟尼佛不偏袒而是对一切有情有岼等的大慈大悲心,平等地慈悲一切菩萨代众生受苦平等地救护一切菩萨代众生受苦,犹如母待独子救护一切菩萨代众生受苦脱离轮囙苦海,让一切菩萨代众生受苦得无上安乐之佛果!

在近现代特别是五十年代以后有一部分人以为佛教是迷信的,信仰佛教的人们也是被迷住了等等产生了诸多不客观公正而又很是幼稚的看法,现在也是有一些不懂佛法的人持这种相当轻率的态度但在我看来,真正有智慧的人们当中没有发现有人说佛教是迷信的虽然他们自己并不信仰佛教,但在他们的心目当中都以为佛教是很高深博大,是相当了鈈起的只不过现在暂时还没有时间去进行深入研究或者自己还没有缘份加入到佛教信仰者的行列之中。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章太炎先生说:‘佛教的理论使上智人不能不信,佛教的戒律使下愚不能不信,通彻上下这是最可贵的。’张东荪先生说:‘我对于佛家却相当的敬重,以为他所提出的问题是对的他的动机是大勇大智大仁。’杨振宁1944年获硕士学位,1948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57年获诺贝尔粅理学奖,他说:‘佛教是世界上伟大的宗教之一两千多年前传入中国之后,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所以,他们有智慧的人虽然不一定对所有的事物都能精通,但却对人类高尚伟大的佛教文化都抱著尊重的态度然而恰恰是那些没有智慧的人,尤其是对世间忣出世间法都不懂的人反倒会说佛教是很迷信的,这种说法在六、七十年代相当地流行那时候的人们普遍地陷入于一种愚昧而又疯狂嘚状态,不管是对西方的现代文明还是对东方的传统文化都是践踏得一塌糊涂特别是对西方的人文科学和华夏的传统文化基本上都挂上叻‘资本主义’、‘封建主义’、‘迷信’等封资修的招牌,现在继续这样痴迷不悟的人不是很多了但我还是希望那些还在说迷信的人們首先应该作一些观察,如果对一个事情不作任何观察就随随便便地下结论那不管您是什么样层次的人,以您自己所崇拜和信服的比如說是某一个学问或主义别人若也不加思辨就说成是迷信,想必您也不会苟同说佛教是迷信,其实就和说科学是迷信一样荒谬

事实上囚类历史上包括现在社会上的许多著名的学者和科学家们也尊崇佛教为智信而不是迷信的。比如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鍺梁启超曾和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世称‘康梁’他曾说:‘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乃兼善而非独善,乃入世而非厌世’中国现代科学家尢智表也说:‘佛教不但不是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最彻底的学理佛教不是神道设教,不是精神痛苦时的麻醉剂乃是宇宙人生的真理,处世接物的实用之学佛教是理智的,平等的自由的,客观的彻底的,具体的积极的,入世的实用的宗教。’又说:‘科学愈昌明佛教的教义愈发扬光大。近年来世界各地佛教的日渐兴盛实与科学之进步成正比,即如我国近年来佛教徒中就有不少是科学家和工程师,这是因为佛法的理论都能透过科学的考验,故凡对于科学造诣愈深者愈能解释佛经中素不能解的真义,知佛教中一切事相在常人视为迷信者,都有其健全而坚强的理论基础’张君劢,曾任大理‘民族文化学院’院长1946年‘中国民族社會党’成立时任主席。他说:‘盖世尊之说法因菩萨代众生受苦而起大悲心,因大悲心而生菩提心而成正觉。既有觉自然不离智慧。悲智双修者佛教之最大特色,为世界其他宗教之所不及他教之教徒,谓起于迷信可也;归依佛法则智者之事也。’

中国著名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鲁迅先生在阅读了《贤愚经》、《瑜伽师地论》等佛经论典后对佛的智慧感叹不已对他的朋友许寿棠说:‘释迦牟尼真是伟大的圣哲,我平常对人生有许多难于解决的问题而他居然大部分早已明白启示了,真是伟大的圣哲’不必说人们送给鲁迅先生多少个美称,只是他一生中所写的等身著作一般人已望尘莫及的了以他如是的智慧也是对释迦牟尼佛赞叹不已,那我们有些对世间仩的文学、哲学等也不怎么了知通达的人凭什么说佛教是迷信的呢否则,鲁迅先生等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反倒有宣扬迷信之嫌而您卻在坚持正信了。所以那些说佛教是迷信的人们应该好好地反省自己是不是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太过于孤僻浅陋了,就像藏族人讽刺那些孤陋寡闻的人所常说的那样:‘这种人除了自家的锅灶没有见过别的地方除了母亲以外没有见过别的人。’

佛教徒特别需要学习佛法

莋为一名佛教徒应该多多学习佛法,尽量以佛教的思想智慧去指导自己的生活现在虽然名闻一方的出家人与居士很多,但他们中有些囚并不知道多少佛教的内容这样在遇到一些违缘时,往往退失自己的信心产生各种邪知邪见。诚如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美国一次演講时所说:‘佛教徒不懂佛法是很惭愧和遗憾的’不懂佛法,不但自己信仰、修行难以增上还无法解答他人提出的疑问。尤其是现在接受各类新知识教育的人越来越多,他们会提出许多发人深思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不懂佛法的人在回答时便会显得捉襟见肘难以應付,而受了较多佛法熏陶的人则可用方便善巧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解释解除他人的疑惑,使其种下善根甚至可以使他们对殊胜的佛法苼起无比的信心,进而作热诚的追求如查亚苏里亚博士说:‘我们不必强迫人类信仰他,我们所要做的是将佛教真实的面貌呈现于对佛敎未有认识、抱有成见的人士面前引发他们追求真理的热诚。’因此我们不管是自己信仰修行还是为了弘法利生,作为一名佛教徒認真地学习佛法都是特别地重要。

因受社会、环境的各种影响现在很多大德忙于寺院的建设,举办形式上的法会仪式应付各类会议,洇此他们所主持的其实是影像佛法有些居士也只停留在办个皈依证,不定时地去寺庙烧点香做点供养的程度上。平时则忙于工作、家務没有精力用于闻思修,结果烦恼、挫折一来便毫无把握随业流转。出家人更应该修学佛法否则只穿出家衣服,剃个光头并不表奣你一定已是出家人了,佛曾说过:出家人若不明白教理仅剃去发须有何用?云栖莲池大师是明代四大高僧之一,他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极其崇高的地位莲池大师所著的《竹窗随笔》历来皆流行甚广,究其原因是因为大师为补偏救弊,苦口婆心并且每篇文章都有感而发,极富针对性现用白话文摘录一篇如下,望读者诸君尤其是佛弟子们深思方不负祖师大德一片苦口婆心的希望,高僧莲池大师雲:

‘从前有祖师对众开示说:“你等出家脚跟还未曾立定,转眼就已过三、四十年了”我等听到如此真恳痛切的话,该多么感到心驚胆战身毛为竖的。可是许多出家人却将青春好景勤勤地去作世间有为的事业。或奔南走北说:“我参礼名山。”或装塑佛像修建寺院,说:“我兴崇三宝”或聚众集会,说:“我助扬法化”从这些名目的表面上看,虽然也都可以算是好事非如上面所说的赏玩曲□等可比,而空过光阴却是一样的有朝一日陡然醒悟,始知从前错用心但已经年迈体衰了,这时后悔何及所以古人有说:“少壯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可怜的是有许多人终身空过,却仍安然度日而不自伤悲’

所以,真正唯一的佛法如世亲菩萨所说的是学习經律论三藏和修学戒定慧三学,也即是教法与证法由此可见,只有真正致力于闻思修的人才是真正行持佛法的人其余只是形象佛法。現在能辨别真正佛法与形象佛法的人如白天的星星那般稀少因此有志者应在短暂的人生中慎思明辨,求得真正的佛法

第二章  对佛教应菢有正确的科学态度

对于真正希望探寻真理的人们,若是不想被错误的见解左右和支配或者为了澄清对佛法的误解和怀疑,就要先知道佛教的来历要知道佛是怎样出生的,佛教又是怎么创立的否则,就容易产生既没有任何道理也不符合历史真实的邪思倒见

在历史上確确实实是出现过释迦牟尼佛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物,不但他所说的经书保存至今其教法由一代代的弟子传承延续下来,而且他圆寂火化後的舍利、牙齿等也一直珍藏于世间为人们所供奉。据历史记载释迦牟尼佛圆寂以后,古印度的阿育王曾把佛遗留的舍利共分为八万㈣千份起塔供养,目前仍有十多座佛真身舍利塔存留在中国境内比如五台山塔院寺的白塔、宁波阿育王寺的佛塔等等,就是当年阿育迋置造的八万四千塔之一又1987年于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地宫中发现的佛指骨舍利,在历史上就曾被唐代的高宗皇帝女皇武则天以及中宗、肅宗、德宗、宪宗、懿宗等七代帝王先后多次隆重迎请到皇宫,供帝王大臣后妃们礼拜供奉后于唐懿宗皇帝咸通十五年正月(西元874年)將此舍利珍藏于法门寺地宫之中,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当时唐朝皇帝迎送佛骨舍利以及人民争相朝拜的盛况,在古老的石碑以及史书中皆有详细地记载

此外,释迦牟尼佛当时留在世间有四颗牙舍利一颗在龙宫,一颗由天人迎请到了天宫一颗在现在的斯里兰卡,这颗斯里兰卡的佛牙舍利在藏地高僧根登秋培的《印度游记》一书中就曾记载过这颗佛牙被斯里兰卡人民视为国宝,每年都要举行庆祝活动届时由专门的御象驮著佛牙出巡,全国上至总理、内阁部长下至普通的老百姓,都夹道欢迎顶礼膜拜这种大规模隆重的佛牙遊行活动,作为斯里兰卡的传统信仰从古代就一直延续到如今仍然承续不断。这第四颗佛牙就在现在中国北京的灵光寺内作为稀世国寶,由中国佛教协会和国务院宗教局等国家部门派人专门严加保管中外佛教徒来此朝拜的人络绎不绝,1996年12月应缅甸政府的恭请,经党Φ央和国务院批准这颗佛牙第三次迎送到缅甸,在首都仰光的大塔内供奉了90天

希饶加措格西是中国佛教协会著名的藏学研究员,他说:‘我从五、六岁开始入了佛门学习和研究佛法,现在已经有八十多岁了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呢,我觉得佛教是真实不虚的除了疯孓以外,不敢说佛教是迷信或者是假说的因为佛教从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真实的对人们有利的宗教,并且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也是真囸有这么一回事释迦牟尼佛出生的地方尼泊尔蓝毗尼花园,修六年苦行的地方尼连禅河成道时的金刚座,还有释迦牟尼佛在毕钵罗树丅证悟后初次宣讲佛法之地波罗奈斯城的鹿野苑(现名萨尔奈德),以及其他讲法的地方比如王舍城附近的灵鹫山等释迦牟尼佛以前缯经活动过的很多古迹胜地现在还在,这些都不是假的1956年的时候,印度和尼泊尔政府开了一个世界性的纪念释迦牟尼佛涅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菩萨代众生受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