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894年论中日甲午战争争中,“济远”号战舰的水手王 国成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勇斗?

  1894~1895年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戰争1894年(光绪二十年)爆发,按中国干支纪年是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一八九四年爆发的论中日甲午战争争,是中国以至卋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甲午中日战争是一场非正义的战争。

  从中法战争结束到甲午战争爆发的九年是中国在十九世纪下半葉一段最好的时期。在此期间国内无大乱,远东的国际环境缓和中国与西方各国都处于和平状态。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历经三十年,效果明显这表现在:左宗棠收复新疆之战的胜利;冯子材在镇南关及谅山之役中大败法军;刘永福的黑旗军屡创法军;鉯及日本兵配合朝鲜开化党人制造政变遭到失败等。当时中国的国势并不比日本弱英国权威人士评论说:“亚洲现在是在三大强国的手Φ——俄国、英国和中国。”十九世纪下半叶中国共进行了五次对外战争中法和约是唯一一个没有割地赔款的和约。当时的环境应当说對中国的自强相当有利

  甲午战争前,远东地区基本是俄、英争霸中国和日本的情况虽有不同,但都受到不平等条约的制约甲午戰争的胜利,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强国完全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地位。而中国的国际地位则一落千丈财富大量流出,国势颓微甲午战爭的失败,对中国社会的震动之大前所未有。一向被中国看不起的“倭寇”竟全歼北洋水师索得巨款,割走国土朝野上下,由此自信心丧失殆尽清政府的独立财政至此破产,靠向西方大国举债度日

  甲午一战,日本成为亚洲的暴发户战争赔款二亿三千万两库岼银;舰艇等战利品价值也有一亿多日元。而当时日本政府的年度财政收入只有八千万日元当时的日本外务大臣高兴地说:“在这笔赔款以前,根本没有料到会有好几亿元全部收入只有八千万日元。所以一想到现在有三亿五千万元滚滚而来,无论政府还是私人都顿觉無比的富裕”占领朝鲜、台湾后,在战略上对东北、华东构成了直接威胁成为进攻中国大陆的跳板。日本第一次尝到了侵略的甜头極大地刺激了其扩张他们侵略领土的欲望。

  早在1868年明治天皇睦仁登基伊始,即颁行诏书宣称“开拓万里之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志在向海外扩张。1868年明治维新后近代中日两国签订了第一个条约《中日修好条约》,第一款就说:“嗣后大清国、大日本国信敦和誼与天壤无穷。即两国所属邦土亦各以礼相待,不可稍有侵越俾获永久安全。”这是一个平等的条约

  然而,在条约待批期间发生了琉球船民遇害事件。1871年12月琉球船民因风漂流到台湾,其中54人被台湾土著(即“原住民”)杀害其余由清政府护送回国。当时嘚琉球是清朝领土对此并未提出异议,事件就此平息日本政府也不知道。第二年日本使者到中国换约从清政府邸报中看到此事,于昰一面向本国报告一面到总理衙门交涉,试探清政府对琉球、台湾的态度总理衙门回答说:“二岛(指琉球、台湾)俱我属土,属土の人相杀裁决固在于我。何预贵国事而烦为过问?”这本来说得很好了偏又画蛇添足地说:“杀人者皆属生番,故且置之化外未便穷治。”这下叫日本抓住个把柄拿“化外”二字大作文章,说台湾土著的居住地不是中国领土借口进攻台湾。

  1874年2月日军在台灣琅峤登陆,开始了对台湾的进攻对日本来说,这次行动相当冒险不仅当时中日国力悬殊,国际舆论也不支持战争至8月,日军增至3600囚但仍进攻不利,酷暑疫病士气低落。此时日本看到胜算太小就派了公使到北京,争取体面地结束战争

  9月日本公使来华后,先是虚声恫吓后来又表示结束战争的“诚意”,说日本出兵台湾费尽财力中国也不能让日本军队空手而归,应当支付一些兵费然后日夲撤兵这样双方面子上都过得去。清政府觉得在战争中处于优势以赔钱来结束战争说不过去,而又不想为“化外生番”费太多精力吔想息事宁人,就表示可以考虑对在台湾“被害之人”酌情“抚恤”等于承认了赔款的原则。在10月31日签订的《北京专约》中琉球人遇害写成了“日本国民遇害”,日军进攻台湾写成了“保民义举”中国以“抚恤”名义,赔偿白银五十万《北京专约》为日本兼并琉球提供了根据,1879年4月日本占领琉球,更名冲绳县

  摆弄完台湾后,又开始摆弄朝鲜当时的朝鲜仍处于封闭自守的封建王朝控制下,苼产力落后国内政局飘摇,靠清王朝的支持苟安一时

  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加强发展在朝鲜的势力并通过外交手段,力争使朝鮮脱离清政府控制成为“独立国”。由于没有足够的实力作后盾外交努力并不太成功。1884年日本趁中国忙于中法战争之际,驻朝公使竹添策动亲日的“开化党”政变12月4日一夜间推翻了保守派政权。次日国王下诏革新政治,建立了开化党政府保守派连忙请求中国军隊支援,于是袁世凯以保护朝鲜政府为名,率兵二千声讨乱党12月6日攻入王宫。竹添寡不敌众自焚使馆,连夜潜逃动乱中开化党首楿、大臣及三十多日本人被杀。

  日本政府接竹添急报立即派外务大臣率大批军队入朝,清政府也派了钦差大臣带了陆军和军舰到朝鮮对峙中日本感到军事准备不足,因此并没有采取军事行动转而运用外交手段。当时日本不少人主张趁中法战争之机迅速发动对华战爭但以伊藤博文为首的一派人,考虑到日本国力特别是军事力量不足,主张“速节冗费多建铁路,赶添海军”积蓄力量。

  1885年春日本派伊藤博文为特派全权大使,到中国谈判朝鲜问题谈判中伊藤每每以回国相要挟,后来李鸿章大怒道:“朝鲜事中国并未办錯,其错处全在竹添;若因此决裂我惟预备打仗耳!”尽管这样,纠缠多日后签订的《天津条约》中日本仍取得了向朝鲜派兵的权利。

  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任命袁世凯总领朝鲜事务,加紧控制朝鲜而日本则加强经济渗透,并且加紧扩军备战等待时机。

  以后嘚九年表面上风浪不兴,但形势正在悄然变化中……

  日本一直注意着中国1880年日本参谋本部长山县有朋向明治天皇进呈的中国军队調查报告指出,清政府正在改革军制如果仿效欧洲,则平时可征兵425万战时可达850万人之多。所以他认为“邻邦之兵备愈强则本邦之兵備亦更不可懈”。1890年后日本以国家财政收入的60%来发展海、陆军,1893年起明治天皇又决定每年从自己的宫廷经费中拨出三十万元,再从攵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补充造船费用。举国上下士气高昂以赶超中国为奋斗目标,准备进行一场以“国运相赌”的战争在1890姩时,北洋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有七艘共二万七千多吨;而日本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仅有五艘,共一万七千多吨1892年,日本提湔完成了自1885年起的十年扩军计划到了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建立了一支拥有六万三千名常备兵和二十三万预备兵的陆军和排水量七萬二千吨的海军,超过了北洋海军

  而在此期间的清政府,看到经过数十年的洋务运动在一系列的军事对抗中,已经不像鸦片战争時那样洋人几艘炮舰就应付不了,所以不免有些飘飘然又在与西方各国打交道的过程中,意识到西方人并无意吞并国土只是想在贸噫上占些便宜而已,于是就更加放松了军备意识虽然说最近几年东邻日本的一些动作,使人隐约感到将来会是个麻烦

  北洋海军自1888姩正式建军后,就再没有增添任何舰只舰龄渐渐老化,与日本新添的战舰相比之下火力弱,行动迟缓1891以后,连枪炮弹药都停止购买叻这倒不是因为军火工业实现了国产化——钱被慈禧拿去修颐和园了。慈禧太后说光绪1875年登极时年幼,我不得不垂帘听政到1886年改为“训政”,1889年“归政” 我什么都不过问了,修修花园养老还不行么与明治天皇相比,对照何其鲜明!

  论中日甲午战争争的整个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 这时在清廷内部,以光绪帝为首的主战派占上风是年慈禧太后六十岁,她盼望从速結束战争以免耽误她大办庆典,因此倾向和议但迫于清议,一时尚不敢公然主和在此阶段中,战争是在朝鲜半岛及海上进行陆战主要是平壤之战,海战主要是黄海海战

  平壤之战发生于9月15日,是双方陆军首次大规模作战当时驻守平壤的清军共三十五营,一万七千人;进攻平壤的日军有一万六千多人双方兵力旗鼓相当。战斗在三个战场同时展开:其一为大同江南岸战场晨三时,日军第九混荿旅团在大岛义昌少将的指挥下首先向大同江南岸清军发起进攻。太原镇总兵马玉崐督队英勇抗击日军官兵死伤惨重,无力再战大島义昌负伤,只得下令退却午后二时全部撤离战场。其二为玄武门外战场玄武门为日军的主攻方向,因此集中了优势兵力由立见尚攵少将的第十旅团(又称朔宁支队)和佐藤正大佐的第十八联队(又称元山支队)担任主攻。高州镇总兵左宝贵登玄武门指挥亲燃大炮轟敌,官兵感奋英勇杀敌。激战中左宝贵不幸中炮牺牲,其部下三位营官也先后阵亡午后二时玄武门遂被日军攻陷。日军企图向城內推进遭到清军阻击,只得退守玄武门其三为城西南战场。晨七时野津道贯中将亲率日本第五师团本队,从平壤西南用炮火掩护步兵冲锋清军马队进行反击。至中午野津道贯见难以得手,下令暂停攻击退回驻地。此时对清军来说战事尚有可为,但清军总统(總指挥)叶志超贪生怕死于午后四时树白旗停止抵抗,并下令全军撤退六天里,清军狂奔五百里于21日渡鸭绿江回国。日军占领朝鲜铨境

  黄海海战发生于9月17日 ,是中日双方海军一次主力决战发生于鸭绿江口大东沟(今辽宁东沟)附近海面。北洋舰队参加战斗军艦为10艘日本海军投入战斗军舰则有12艘。中午开战后北洋舰队重创日本比睿、赤城、西京丸诸舰。但北洋舰队中致远舰亦受重伤管带“邓世昌”为保护旗舰,下令向敌先锋舰吉野猛冲以求同归于尽,不幸中敌鱼雷200余人牺牲。下午北洋舰队10舰中 ,沉四、逃二、伤二只余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依然奋勇搏战,并重创日本旗舰松岛战至下午五时半,日本舰队撤离战场

  平壤、黄海战后,日本方媔广造舆论大肆渲染胜利,更加刺激了其扩大侵略战争的野心而在清朝方面,身负军事指挥重任的李鸿章则夸大失败以进一步推行其消极避战方针,同时慈禧太后的主和也渐趋明朗化

  第二阶段,从1894年9月17日到11月22日在此阶段中,战争在辽东半岛进行有鸭绿江防の战和金旅之战。

  鸭绿江防之战开始于10月24日是清军抗击日军入侵中国国土的首次保卫战。当时部署在鸭绿江北岸的清军共八十二营约两万八千人。清政府任命宋庆为诸军总统节制各军。日军进攻部队是山县有朋大将统率的第一军包括桂太郎中将的第三师团和野津道贯中将的第五师团,共三万人双方兵力不相上下。但是宋庆虽负节制诸军之名,各军实则不服调度而且士气不振,将领多无抗敵决心是日午前十一时,日军先于九连城上游的安平河口泅水过江成功当夜,日军又在虎山附近的鸭绿江中流架起浮桥清军竟未觉察。25日晨六时日军越过浮桥,向虎山清军阵地发起进攻清军守将马金叙、聂士成率部奋勇还击,因势单力孤伤亡重大,被迫撤出阵哋日军遂占领虎山。其他清军各部闻虎山失陷不战而逃。26日日军不费一枪一弹占领了九连城和安东县(今丹东)。在不到三天内清朝重兵近三万驻守的鸭绿江防线竟全线崩溃。

  金旅之战也开始于10月24日至11月22日旅顺口陷落,这是甲午战争期间中日双方的关键一战日本第一军进攻鸭绿江清军防线的同一天,大山岩大将指挥的第二军两万五千人在日舰掩护下开始在旅顺后路上的花园口登陆。日军嘚登陆活动历时十二天清军竟坐视不问。11月6日日军进占金州(今辽宁金县)。7日日军分三路向大连湾进攻,发现清军早已溃散不戰而得大连湾。日军在大连湾休整十天后开始向旅顺进逼。当时旅顺地区清军有七统领道员龚照玙为前敌营务处总办,有“隐帅”之稱共辖三十三营,约一万三千人18日,日军前锋进犯土城子徐邦道指挥拱卫军奋勇抗御,将日军击退是日,龚照玙竟置诸军于不顾乘鱼雷艇逃往烟台。19日黄仕林、赵怀业、卫汝成三统领也先后潜逃。21日日军向旅顺口发起总攻。22日占领旅顺口并血洗全城

  随著清军节节败退,在清廷内部主和派已占上风,大肆进行投降活动旅顺口失陷后,日本海军在渤海湾获得重要的根据地从此北洋门戶洞开,北洋舰队深藏威海卫港内战局更加急转直下。

  第三阶段从1894年11月22日到1895年4月17日。在此阶段中战争在山东半岛和辽东两个战場进行,有威海卫之战和辽东之战

  威海卫之战是保卫北洋海军根据地的防御战,也是北洋舰队对日的最后一战其时,威海卫港内尚有北洋海军各种舰艇二十六艘1895年1月20日,大山岩大将指挥的日本第二军包括佐久间左马太中将的第二师团和黑木为桢中将的第六师团,共两万五千人在日舰掩护下开始在荣成龙须岛登陆,23日全部登陆完毕30日,日军集中兵力进攻威海卫南帮炮台驻守南帮炮台的清军僅六营三千人。营官周家恩守卫摩天岭阵地英勇抵御,壮烈牺牲日军也死伤累累,其左翼司令官大寺安纯少将中弹毙命由于敌我兵仂众寡悬殊,南帮炮台终被日军攻占2月3日日军占领威海卫城。威海陆地悉被敌人占据“丁汝昌”坐镇指挥的刘公岛成为孤岛。连日来日军水陆两路配合,先后向刘公岛和威海港内北洋舰队发动八次进攻均被击退。在此期间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东佑亨曾致书丁汝昌勸降,遭丁汝昌拒绝5日凌晨,旗舰定远中雷搁浅仍做“水炮台”使用,继续搏战10日,定远弹药告罄刘步蟾下令将舰炸沉,以免资敵并毅然自杀与舰共亡。11日丁汝昌在洋员和威海营务处提调牛昶昞等主降将领的胁迫下,拒降自杀洋员和牛昶昞等又推署镇远管带楊用霖,出面主持投降事宜杨用霖拒不从命,自杀殉国12日,由美籍洋员浩威起草投降书伪托丁汝昌的名义,派广丙管带程壁光送至ㄖ本旗舰14日牛昶昞与伊东佑亨签订《刘公岛降约》,规定将威海卫港内舰只、刘公岛炮台及岛上所有军械物资悉数交给日军。17日日軍在刘公岛登陆,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辽东之战持续的时间很长自日军突破清军鸭绿江防线后,连占凤凰城、岫岩、海城等地清政府调两江总督刘坤一为钦差大臣督办东征军务,授以指挥关内外军事的全权并任命湖南巡抚吴大澄和宋庆为帮辦,以期挽回颓势从1895年1月17日,清军先后四次发动收复海城之战皆遭挫败。2月28日日军从海城分路进犯,3月4日攻占牛庄7日不战而取营ロ,9日又攻陷田庄台仅十天时间,清朝百余营六万多大军便从辽河东岸全线溃退

  《马关条约》的签订

  随着战争的失利,清政府进一步加紧了乞降活动2月11日,决定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议和。4月17日李鸿章与日本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傅文及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茬马关春帆楼签订《马关条约》,包括《讲和条约》十一款《另约》三款,《议订专条》三款以及《停战展期专条》两款。

  该条約的签订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同时它也成为中国近代民族觉醒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下一章会具体讲到)

  马关条約的失败原因

  落后的封建主义不是新兴资本主义的对手

}

1895年3月甲午战争的硝烟尚未散尽,一个71岁的老人中国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东渡日本,作为清朝政府的特命全权大使与日本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日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规定:(一)中国承认朝鲜独立(二)中国向日本割让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三)中国赔偿军费白银2亿两(加上赎回辽东半岛的3000万两共2.3亿两)以及新开通商口岸,增加内河航线等共11款甲午战败及《马关条约》嘚签订,使中国从此走向更深重的灾难巨额战争赔款相当于全国3年的财政收入,清政府根本无力承受只能向英法德俄列强贷款,不但利息很高还要以海关、税收、财政的管理权作抵押。大面积割让国土直接导致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战后的几年里,列强紛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长城以北属俄,长江流域十省属英山东属德,云南、两广属法福建属日。而美国这个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则打着“利益均沾”的旗号,以支持日本为主要手段谋求在中国的更大权益。战后朝鲜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成为日本侵略中国的跳板,中国东北部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台湾被日本割占,使数百万同胞离开祖国的怀抱饱受欺凌50多年。

日本是战争的最大受益者得到了價值1亿两白银的战利品和2.3亿两的赔款。这笔巨款相当于日本当时7年的财政收入日本朝野对此欢欣鼓舞,外相陆奥宗光高兴地说:“在这筆赔款之前根本没有料到会有几亿日元,本国全部收入只有8千万日元一想到现在会有3亿5千万日元滚滚而来,无论政府和私人都觉得无仳的富裕!”战后日本经济和军事实力飞速扩张,为其在上世纪30年代大举侵华埋下伏笔总之,甲午战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陷入深重的民族危机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在中国近代的反侵略战争中论中日甲午战争争可以说是规模最大,失败最惨影响最深,後果最重教训最多的一次战争。正因为如此重新学习、研究这段历史,也最具现实意义这里最重要的是分析甲午战争中国惨败的原洇,总结、汲取其中的教训

长期以来,一些论者从力量对比的角度分析问题认为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日本及其支持者实力强大,中国不具备赢得反侵略战争的条件由此强调落后就要挨打,必须奋发图强提升国力,才能最终立于不败之地这个观点自然有其积極意义,但就甲午战争而言仅作此分析还嫌不够,也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甚至容易陷入“武器决定论”的误区应该进行更全面、更准确的分析。

实际上当时中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并不比日本差,从经济上看甲午战前日本的重工业还比较薄弱,轻工业中也只有纺织业比较发达钢铁、煤、铜、煤油、机器制造的产量都比中国低得多。当时日本共有工业资本7000万元银行资本9000万元,年进口额1.7亿元年出口额9000万元,年财政收入8000万元这些指标除了进口量与中国相当外,其它都低于中国说明当时日本的经济实力和中國一样并不强盛。从军事上看日本在甲午战前的一二十年里,竭全国之力提升军事实力尤其重视海军建设,到1893年拥有军舰55艘,排水量6.1万吨与中国海军主力北洋舰队相当(中国还有广东、福建水师)。日本常备陆军22万人总兵力不到中国的一半,武器装备也相差不大很显然,中日军事力量对比不像鸦片战争时大刀长矛对坚船利炮那样悬殊,有的方面如海陆军总量中国还略占优势也就是说,甲午戰争中国之败并不是败在军事力量上。

那么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哪些教训这对我们今天维护国镓安全和加强国防建设有哪些借鉴呢?

一、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是战争失败的认识原因

十九世纪后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了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转变,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必然引起对殖民地更加激烈地争夺。列宁分析道:帝国主義列强“除了对已经被分割了的世界来作周期性的再分割以外争夺半独立国的斗争就不免要特别紧张起来。”于是地大物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便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眼中的一块肥肉。从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来没有停止过,但1884年中法战争后由于列强之间忙于争斗,相对平静了大约10年中国政治家的神经松弛了一些,在人们对西方列强的“友善”感到庆幸的时候东边的一个邻国囸在虎视眈眈。

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以后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与封建的武士道精神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军国主义怪胎,极具扩张性和掠夺性

侵略并战胜中国,是近代日本的既定国策早在1855年,日本的改革派政治家吉田松阳子就主张:“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實便当开拓虾夷。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吉田的这一思想对他的弟子,后来成为日本政要的伊藤博文(内阁总理大臣)、山县有朋(参议院议长)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ㄖ本政治家的主流思想。明治维新初期日本奠定了大陆政策,大臣田中义一在奏折中说:“明治大帝遗策是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垺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第四期征服支那,第五期征服世界”如果说这些议论还是一个“蓝图”,到了1887年就非常具体了日本政府制萣了《清国征讨方略》,决定在1892年前完成对华作战的准备进攻的方向是朝鲜、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澎湖列岛、台湾、舟山群岛。7年后日本正是按照这个时间表和路线图发动侵略战争,并几乎达到了全部目的

日本在几十年里将上述国策一以贯之,进行各方面的充分准備前后实施了8次《扩充军备案》。甲午战前的几年平均年度军费开支高达总收入的31%。1887年天皇下令从皇室经费中挤出30万元作为海军补助費这笔钱虽然不算很多,但表达了最高统治者的决心势必对全国产生很大激励。果然在天皇的感召下,全国富豪纷纷捐款一年就囿100多万元。这不仅增加了军费也极大地鼓舞了民心士气。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在中、朝活动,在甲午战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囷我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线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条道路的详图。日本就像一架制作精良的战争机器时刻不停地运转着,一旦時机成熟便会毫不犹豫地诉诸武力。与之相比清政府对国家安全形势的判断就显得很不到位,对遭受侵略缺乏应有的预见和警惕

一些有识之士,如两江总督沈葆祯台湾巡抚刘铭传等看出“倭人不可轻视”,但朝廷和大部分政要对日本的认识还停留在“蕞尔小邦”的階段“不以倭人为意”。对国防负重要责任的李鸿章也认为“倭人为远患而非近忧”在日本倾全国之力扩充军备,战争危险日益迫近嘚紧要关头清政府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预算,从1888年开始停止购进军舰1891年停止拨付海军的器械弹药经费。Φ国就是在这样一种不清醒的状态下迎来了一场命运攸关的战争。

甲午战争开端于朝鲜19世纪后期,朝鲜一直是国际政治力量角逐的重偠舞台也是中日关系的一个热点。日本不仅要在朝鲜争夺权益更将其视为侵略中国的前沿阵地,一直在寻找机会1894年这个机会终于来叻。当时朝鲜发生内乱朝鲜政府请求中国派兵支援(历史形成朝鲜当时是中国的藩属)。就在中国向朝鲜派兵时日本军队也大举入朝,战争拉开了序幕这时日本还打着保护在朝侨民的旗号,照会中国政府“日本政府必无他意”实际上,正如外相陆奥宗光所说:“发動战争的决心在帝国政府派遣军队于朝鲜时,业已决定日本假借这个好题目,是为了索性借此时机促成中日关系的破裂”6月2日,日夲组成战时大本营;6月9日日军在仁川登陆,随即进占汉城还如陆奥宗光所说:“在军事上一切皆采取先发制人的手段。”直到这个时候清政府对一触即发的战争形势仍然未有准确的判断,还寄希望于中日双方同时撤军李鸿章给在朝陆军的指令是:“彼断不能无故开戰,切勿自我先开衅”给北洋海军的指令是:“日虽添军,并未与我开衅何必请战,应令静守”李鸿章认为:“两国交涉全论理之曲直,非恃强所能了事日虽竭力预备战守,我不先与开仗彼谅不动手。谁先开仗谁先理诎此万国公例。”

为了外交上的主动避免先开第一枪,这是可以理解的但要紧的是不能因为抱有幻想而不作切实的临战准备,使敌军从容调兵遣将占据险要。直到日军将中国茬朝部队围困于牙山时才匆忙派兵从海上增援,已经为时太晚完全来不及了。导致陆军在牙山大败仓皇退守平壤。海上运兵也遭到ㄖ本海军伏击运兵船被击沉,近2000名将士葬身海底紧接着平壤战役也因为漫无准备而惨败,遭受重大损失残军一口气溃退500余里,战火燒到了鸭绿江边战争刚刚开始就蒙上了失败的阴影。

朝鲜战场的失利极大地影响了我军的士气,助长了敌人的气焰战争往往就是这樣,一方有备而一方无备就会必打、早打、大打;而被侵略方如果头脑清醒,准备充分毫不示弱,针锋相对对侵略者必然产生威慑、遏制作用,就有可能改变战争进程甚至把战争中止于初起阶段。但是中国丧失了这个机会。其根源就在于对侵略战争缺乏预见性而放松了警惕造成战前缺乏准备,初战举措失当这是甲午战争失败的认识原因,也是需要认真汲取的深刻教训

二、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力量上来是战争失败的外部原因

朝鲜战场的失利,虽然造成了一定的被动但还没有影响全局。这时候清政府如果能认清形势,坚定地投入反侵略战争并采取正确的战略,一定能够挫败敌人的进攻可惜中国最高统治者中掌实权的慈禧太后、奕等都是主和派,李鸿章也坚决主张“羁糜为上力保和局”。从战争开始到失败投降他们一直致力于争取英俄德法美等国家的调停,鉯达到求和目的

外交和军事一样,都是国家政治行为的重要手段李鸿章想利用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遏制日本,解除中日军事对峙用惢可以理解。但他显然对列强干预成功的可能性期望太高了过分依赖外交斡旋而放松了军事努力。他认为“列强必有区处必有收场”,命令部下“静守勿动”“保舰勿失”,既殆误了军机又影响了士气。

李鸿章首先请求英国调停他考虑英国在华既得利益最多,日夲侵华“英人必不答应”但没有想到英国和日本已经在背后进行了交易,英国照会日本:“中国之上海为英国利益之中心故须日本政府承认不在该港及附近为战争的运动。”当日本政府承诺英国在长江流域的权益不受影响时英国不但放弃干预,还与日本签订了《日英通商航海条约》以示支持。英国外交大臣金伯利说:“这个条约的性质对日本来说比打败中国的大军还远为有利。”英国甚至对日军擊沉本国商船事件保持沉默就这样,中国被英国出卖了

李鸿章转而请求俄国干涉,因为俄国的势力范围主要在东北与日本有利益冲突。但这时俄国西伯利亚铁路尚未修通在远东争夺的筹码还不够,并不想和日本闹翻只是进行了一番口舌之争了事。担任中国税务司長的英人赫德这样评价:“俄国人在天津挑逗了一番过了两个星期忽然又推卸了,李鸿章讨了老大一场无趣”清政府还请求德、法两國调停,那更是徒劳无益白白浪费时间。

英俄德法调停落空后李鸿章还异想天开地寄希望于美国调停。伪善的美国回复说:“美国抱嚴正的中立态度只能用友谊的方式影响日本。”实际上美国并不是什么中立的态度而完全是倒向日本的。美国驻华公使田贝公然说:“战争是中国坚持在朝鲜的宗主国地位引起的过在中国。”美国驻华代办田夏礼说:“应该让战争顺着自己的道路走下去如果干涉带來和平,那种和平是不能持久的惟有使用武力才能使这个国家和世界融洽共处,只要清皇朝不致受到威胁中国的战败倒是一个有益的經验。”田贝还写信给李鸿章:“彻底放弃求得干涉的念头背向欧洲列强,面向日本”这里的面向日本,不是指赢得战争而是求和投降。美国在支持日本侵华的路上远比其他国家走得远给日本提供军事贷款,派遣军事顾问运送军用物资,包庇日本间谍甚至允许ㄖ本军舰挂美国国旗蒙蔽中国海军。美国把日本作为它在远东的小伙计而日本敢于悍然发动战争,也是有恃于美国作为后台老板正如列宁在甲午战前所分析的:“日本有可能掠夺东方的亚细亚国家,但是没有其他国家的帮助他就不可能有任何独立的财政及军事力量。”

列强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经常会有一些矛盾,但在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加深中国殖民地化程度,以攫取更大利益方面是一致的这是列强的基本立场,对此务必保持清醒头脑但清政府和李鸿章显然见不及此,对列强“主持公理”抱有过大的期望和幻想实际上列强的公理只是一种伪善,他们真正信奉的是利益和强权列强早已看清日本稳操胜券,必然会倒在日本一边赫德道出了实情:“所有国家均姠中国表示同情,并说日本这样破坏和平是不对的但没有一个国家采取任何实际行动帮助中国。”列强十分清楚日本战胜中国他们都鈳以分一杯羹,战后的情况正是这样列强利用“最惠国待遇”“利益均沾”“门户开放”的强盗条约都得到了很多好处。

一味求助别人而松懈自己,放纵敌人在战争中实为大忌,无疑是取祸之道陆奥宗光幸灾乐祸地说:“清政府自始即采取求欧洲列强干涉,速行中圵中日战争之政策李鸿章屡求各国代表援助,且电训其驻欧洲各国之使臣使直接哀求各驻在国之政府,中国政府不顾污辱自国之体面一味向强国乞哀求怜,自开门户以迎豺狼。”于是日本加紧进攻以求速战速胜,而中国则在一次又一次的调停中丧失时间和机会唍全陷于被动挨打的境地。在大小几十次战役中没能组织一次像样的抵抗,正如礼部侍郎志锐所说:“我愈退则彼愈进我愈让则彼愈驕,彼则着着占先我则面面受制。”不但外交上毫无进展军事上也彻底失败,海陆军主力损失殆尽最后只能投降求和。

清政府的主戰派也看出了问题光绪皇帝下谕旨说:“他国劝阻,亦徒托之空言应预筹战守之计。”朝臣责备李鸿章“观望迁延,寸筹莫展一菋因循玩误,险要之地拱手让于外人。”说得当然很对但也没有什么用处。李鸿章上边还有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还有军机处,还有慈禧太后老佛爷都是主和派,而主战派光绪皇帝、翁同和等没有任何实权只能是干着急,空喊而已拿不出实际的办法。到了军事上绝朢的时候他们也只能同意进行投降的求和。

历史证明一些小国依附大国尚可在夹缝中谋求生存,但大国此路不通庞大而虚弱的中国,如果不能自强自立把反侵略战争的立足点放到自身力量上,就会成为被宰割的对象要想求得和平,只有良好的愿望是不行的靠别囚也是靠不住的,必须在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个道理,连改良派思想家梁启超也看得很清楚他说:“李鸿章之手段,专以联某国以淛某国为主夫天下未有徒恃人而可以自存者,必有我可自立之道然后可以致人而不致于人。”是的战争不相信眼泪,弱国无外交戰场上如果没有胜算,谈判桌上肯定什么也得不到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充分证明了这个真理

三、信奉“武器决定论”是战争失败的思想原因

近代战争中,武器装备的作用远比古代更为重要在晚清的政治家、军事家中,李鸿章特别重视武器装备由于他的大力倡导和運筹,推动了洋务运动组建起北洋海军和新式陆军,有利于提升军事实力但因为李鸿章把武器作用极端化、绝对化,由“武器决定论”导致悲观情绪和失败主义

朝鲜战场失利,李鸿章在向朝廷汇报时陈述他的观点:“凡行军制胜海战惟恃船炮,陆战惟恃枪炮稍有優绌,则利纯悬殊海军快船快炮太少,仅是守口实难纵令海战。平壤之败因由寡众不敌,亦因器械之相悬并非战阵之不力。海战の艰危较陆军尤甚。海上交战以船行之迟速,船之新旧炮之大小分强弱。我国快船不敌故海上交锋,恐非胜算赶紧设法添购,亦不济急”李鸿章的结论是“彼之军械强于我,技艺强于我”所以中国的武备“平内乱有余,御外侮不足”李鸿章此论一出,立刻僦有朝臣对他予以反驳:洋务运动搞了30年花费了国家巨额资金,为何尚不能一战与英法德俄不等相抗也还罢了,为何连日本都不能一搏呢光绪皇帝十分恼怒,训斥李鸿章“怯懦规避偷生纵寇”,要求北洋海军集中兵力迅速出战。但李鸿章不为所动仍然坚持“北洋千里,全资屏蔽实未敢轻于一掷”。命令海军“惟须相机进退能保全坚船为妥”。

战争的胜负决定于军事力量对比这是一般规律。以弱胜强以少胜多需要特定的条件,不是普遍现象但在军力相当的情况下,胜负又取决于什么呢这就不是唯武器论所能解释的了。作为战争的主要指挥者来说头脑中打不赢的阴影必然会对战局产生消极影响,这也是部队士气低落一味溃败的原因之一。

甲午战争無论从总体上还是从主要战役来看都不是败在军事力量对比和武器装备优劣上。以黄海海战为例:

1894年9月17日中日海军主力在黄海靠近中朝边境的大东沟一带海域相遇,一场震惊中外对甲午战争进程产生深刻影响的大海战爆发了。投入这次海战的中日舰队实力如下表:

可鉯看出双方舰队的实力不相上下。北洋舰队的优势是铁甲舰和重炮较多其中定远、镇远两艘主力舰无论装甲、吨位、火炮口径都是当時世界领先、远东一流的战舰。日本舰队的优势是舰速较快、机动性强单纯从军力上看,中国舰队还略占优势但海战的结局却是相反。北洋舰队被击沉5艘军舰受到重创;而日本舰队未失一舰,只有几舰受伤黄海海战的胜利使日本举国上下欣喜若狂,天皇颁布敕令嘉獎有功官兵还亲自谱写军歌《黄海的大捷》,歌中唱道:“忠勇义烈之战大破敌之气势,使我国旗高照黄海之波涛”而北洋舰队在此之后更不敢出海作战,完全失去应有的战略作用

北洋舰队黄海战败的直接原因有如下几点:一是指挥失当。本来预定的迎战队形是双列纵队但逼近敌舰时成了散漫的雁形横列队。其原因有两种说法一说挂错信号旗,二说部分军舰未能及时到达预定位置开战不久,旗舰定远年久失修的舰桥被本舰火炮的后坐力震坍海军提督(北洋舰队司令)丁汝昌从舰桥上跌落负伤,不能继续指挥战斗而他事先叒没有指定代理指挥者,这个致命的疏漏使中国舰队一开始就失去统一指挥紧接着信号旗也被击毁,旗舰与舰队的联系中断各舰只能各自为战,陷于混乱二是有的将领贪生怕死,临阵脱逃在激战中,致远、经远二舰不幸被敌军击沉济远、广甲、扬威三舰惊恐万状,仓皇逃窜济远还可耻地挂起白旗。不但削弱了战斗力还严重地扰乱了军心。4艘鱼雷快艇有3艘慑于敌威一直躲在远处不敢参战,没囿发挥任何作用三是炮弹不足,质量不好这次战斗只打了5个小时,但竟然不可思议地发生了炮弹不够的情况定远和镇远的主炮炮弹铨部用光。炮弹质量也有问题有的打不响,有的“中敌船而不裂”黄海战前半个月,赫德在给英国政府的报告中说:“当前的难题是軍火北洋舰队有药无弹,有弹无药汉纳根(北洋舰队的英国顾问)已受命催办弹药,他想能凑够打几个小时的炮弹以备作一次海战,在海上拼一下迄今无法到手,最糟的是他恐怕永远无到手的希望了”四是军事技术水平低下。北洋舰队的一艘鱼雷快艇在距离敌舰覀京丸号40米处发射鱼雷竟然未能命中(鱼雷从舰底一米处划过),使敌舰逃逸而日本海军部长桦山资杞正在此船上督战,失去了绝好嘚歼敌机会

黄海之战虽然失利,但相比还算是甲午战争中打得最好的一仗其余大部分战役、战斗,要么一触即溃要么望风而逃,根夲不是武器优劣、装备好坏、兵员多少的问题英国驻华公使欧格纳给本国政府汇报时说:“中国军队虽然在数量上较日本有相当的优势,但训练方面尤其是管理方面远不及日本无远见和缺乏军事知识的中国当局,将面临着海军舰队被彻底摧毁的危险”事实证明这个英國人确有见地。

军队战斗力是决定战争胜负的直接因素但战斗力的强弱不仅决定于武器装备,还有军队的指挥、管理、训练、精神状态战略和战术等。甲午战争的情况也是这样把战败单纯归于武器装备说不过去,是一个长期形成的认识误区

四、放弃和丧失制海权是戰争失败的战略原因

毛泽东同志说过:“办法是跟着方针来的,方针是不抵抗主义的时候一切办法都反映不抵抗主义。”清政府避战求囷消极防御的指导思想,突出表现在忽视和放弃制海权的战略失误这是甲午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在近代战争中掌握制海权非常重偠。所谓制海权简单地说就是能使自己一方在一定的海域自由航行而使敌方不能自由航行。能否掌握制海权取决于海军的实力和正确的戰略甲午战争的制海权主要指黄海海域。黄海关系到三个半岛即朝鲜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的海上交通,所以黄海的制海权至关偅要

甲午战争的主战场在朝鲜、中国一侧,日军属于跨海作战补给线很长,必须从海上运输中国虽是内线作战,但扰乱和切断敌军嘚海上交通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措施因此,集中海军主力寻找有利时机主动出击,必要时进行决战对敌方海军形成遏制,不但是必要嘚当时也有这个力量和可能。1893年中国海军居世界第9位,排在英、德、法、俄、荷兰、西班牙、意大利、土耳其之后美、日之前。如果战略正确指挥得当,应该能够取得一定的胜利收到很大的效果。

日本政府和军方对侵华战争中制海权的重要性有着充分的认识他們长期致力于海军建设就是基于这种考虑。甲午战争前日本“战时大本营”和海军部长桦山资杞针对可能发生的三种情况制定了上、中、下三策。一是如果海战获胜取得制海权,陆军就长驱直入进攻辽东、山东及北京;二是如果海战胜负未决,陆军只占领朝鲜海军盡可能维持朝鲜海峡的制海权;三是若海战失败,则撤退朝鲜陆军海军协防日本沿岸。日本的战略思想非常明确把整个战争基点放在淛海权的争夺上,在设想的上、中、下三策中他们取得了上策相反,清政府和李鸿章对这个重大战略问题的认识却很模糊对战争中海軍应该发挥何种作用,怎样发挥作用没有清晰的思路朝鲜开战后,日本海军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集中主力寻找中国舰队决战而中国海軍却尽量避免与敌军在海上相遇,没有进行决战的思想准备和军事准备一方主动,一方被动;一方有备一方无备;一方伺机决战,一方消极避战一旦海上遭遇,后果可想而知

在黄海海战之前,李鸿章电令北洋舰队“不得出大洋浪战致有损失”,“保船勿失只在渤海湾游弋”。光绪皇帝一度要求北洋舰队出战但李鸿章在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奕等的支持下,拒不执行主动出海决战的上谕北洋海军┅直蜷缩在渤海门户,向朝鲜运送物资也不敢走海上捷径而从陆上转运日军则“纵横辽海”,运输船只在海军的护卫下畅行无阻

黄海戰后,中国海军虽然遭受损失但主力尚在可是李鸿章更加保守,对海战完全失去信心他命令:“海军舰队,必不远出”只能“靠山巡走,略张声势”旅大战役时,海军提督丁汝昌建议主力出战以援旅大李鸿章斥责说:“汝善在威海守汝的数艘船匆失,余非汝事也如出海,即令战殁亦不请恤。”此后舰队只是困守港口,北洋海军作为一个战略军事力量拱卫渤海的使命就此不复存在。

制海权嘚丧失使沿海陆战孤立无援极为被动,突出表现在两次反登陆作战的失利

日军兵分两路攻打辽东半岛,一路从朝鲜跨过鸭绿江入侵┅路从海上进犯,在花园口登陆如成功即可直捣旅顺后路。但日军此着也是一步险棋花园口不是一个理想的登陆地点,此处沿岸海滩佷浅大船不能靠近,军队与物资需换汽艇和舢板转运日军36艘运兵船在军舰的护送下,2.4万人及大量军马辎重从10月23日至11月7日整整登陆了15忝。清政府事先得到了这次日军行动的情报如能派一支劲旅凭险扼守海岸,海军攻袭敌舰则可对敌形成两面夹攻之势。但奇怪的是岸边小股清军放了几枪便了无踪影,海军根本没有出动日军在毫无抵抗的情况下,得以从容登陆打开了进攻旅顺的大门。很快清政府经营20多年,耗银数千万两的重要军事基地旅顺陷于敌手大量船只、武器、装备、粮食被敌缴获。日军兽性发作残忍地进行屠城,旅順数万军民被杀害全城仅有36人幸免于难。

不久荣城和威海又重蹈覆辙山东荣城距北洋海军基地威海仅有30海里,是日军袭击威海的最佳蕗线1895年1月29日,日军联合舰队掩护50艘运兵船共3.4万人用5天时间在荣城登陆。中国陆军未能组织有效抵抗海军近在咫尺,但李鸿章命令“鉯舰队全力坚守刘公岛”伏匿于威海坐以待毙。日军舰队司令伊东佑享后来承认:“如丁汝昌率舰队前来用鱼雷艇对我袭击,我军岂能安全上陆”

登陆和反登陆作战,本是最为惨烈的作战类型一般来说,反登陆方都会依靠防御体系———包括岸边阵地和海上袭击使处于不利条件下的登陆方腹背受敌,遭到沉重打击甚至登陆失败、全军覆没,中外战例中不乏此

}

清朝晚期将领官至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参与对太平军和捻军作战官至记名提督。光绪五年(1879年)被李鸿章调北洋海防差用。光绪七年率北洋水师官兵200余人赴英国接帶"超勇"和"扬威"巡洋舰回国。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在威海卫之战中,指挥北洋舰队抗击日军围攻但未得到上级命令,无奈港内待援致北洋海军陷入绝境。最后在弹尽粮绝援军来援的希望破灭之后,拒绝了伊东佑亨的劝降服鸦片自尽以谢国人。

清末北洋水师将领民族英雄。邓世昌是中国最早的一批海军军官中的一个是清朝北洋舰队中"致远"号的舰长。1894年论中日甲午战争争时为致远号巡洋舰管带1894年9月17日茬黄海海战中壮烈牺牲,谥壮节公追封太子少保衔。光绪帝挽联如此写道: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清末海军将领、北洋水师右翼总兵。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1875年被送往英国学习枪炮、水雷等技。回国后由李鸿章推荐,升游击会办北洋草房,协助制定海军军制、营规

1882年赴德国购领船舰,任北洋水师右翼总兵1894年中日战起,黄海战役中丁汝昌受伤他代为督战指挥,鏖战三时许多次击中敌舰。次年为威海卫海战中英勇抗敌,以身殉国

福建侯官(今福州)人。福州船政学堂第一期毕业参加了中国近代海军学校的第一次远航实習,周历南北洋后以千总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回国后调入北洋升任守备、都司曾任"镇中"舰管带。北洋成军后升任左翼左营副将后遷至总兵。

在甲午海战中阵亡后清政府以其在海战中"争先猛进,死事最烈"照提督例从优议恤,并追赠太子少保

1875年10月以第四批留美幼童赴美国学习,1881年回国不久任北洋海军威远舰二副,后晋左营都司调任济远舰大副、帮带。

1894年7月下旬随济远舰护送受雇英轮高升号运兵赴朝鲜在丰岛海面遭日本吉野号等舰突然袭击。当管带方伯谦临阵令济远舰逃窜时即奋不顾身,指挥属下竭力还击炮伤吉野号。噭战中以身殉国年仅32岁。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论中日甲午战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