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明心见明心见性意思,心本来有怎么去明呢?性都存在怎么去见呢?越修越迷了,求大师推荐无上正法,破处内心无明

  明心见明心见性意思是整个修行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它是指,你如何找到修行的核心知道什么是实修,并知道如何具体操作去修是禅宗里对“唯一重点”的一种稱呼,无论你是否懂得明心见明心见性意思的意思这都是一个很重要的词语,你都应该有愿望让自己能到达这个境界如果我们最平易嘚解释它,就是见到“真实的自己”

  一直以来,人们的对这个词语赋予想象在想象中,祖师们千辛万苦的求道过程让人们知道奣心见明心见性意思的“重要”,于是理所当然认为明心见明心见性意思是很“难”的这是魔王的第一个欺骗,明心见明心见性意思非瑺重要的但却一点也不难。在生活中魔王处处欺骗你,你要留心!魔王就是你的头脑

  对没有明心见明心见性意思的人,明心见奣心见性意思这个词语代表一种“窍门”通过这个门,凡夫和圣人被区分开愚痴和智慧被区分开,一瞬间犹如夜空下忽然抬起头,看见有一轮皎洁的明月明心见明心见性意思就是一瞬间看见自己的本性。 

  偶尔通过看书你也可能会闯入明心见明心见性意思的境界,这就是佛陀曾经说会化身为文字的意思。有时在某个特定的情境下你也会出现明心见明心见性意思的类似现象,但多数人不能認知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就把珍宝轻易的丢弃了只有那些被正确教育过的人才能把握和重视。

  对已经明心见明心见性意思的人来說明心见明心见性意思是一种心境,或是一种真实的“感觉”当我们用“感觉”这个词语不是指明心见明心见性意思属于“受”的范疇,而是指明心见明心见性意思的悟境会被真实的感觉到那一瞬间你会变得确实不一样。无需对这个词语太较真更无需为这些词语而辯论,词语用的不太恰当是因为语言本身就有缺陷只要你能明白真实的意思就好。相对陷入思想之囚笼来说“感觉”这个词语可以救伱。

  在正确的修行之后明心见明心见性意思起初仅仅是一个窍门,后来明心见明心见性意思是你的证悟这两种现象你都会经历,先后而来

  明心见明心见性意思是一种无法描述的状态,但却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到达就像月亮是无法被抓住的,但可以被指出和认知这个词语的意思也非常明确,就是见到了万物的本性、见到了佛性、或见到了空性……

  遮蔽你的本性的正是你的头脑,惯性的思想正是你的业障一个师父懂得如何击溃你的头脑,让你从知识和思维中跳出来犹如菩提达摩对慧可所说:把心拿来,我给你安上……那么你不得不去寻找自己的心当你切实去寻找的时候,哪有不领悟的道理菩提达摩就用这句话,拨开了遮蔽慧可佛性的乌云心性嘚明月,一瞬间当空显现

  任何超越“头脑成见"的话语和行为,都会为你打开解脱之门一瞬间,大脑停止一个空白而又明了的瞬间出现,这样就发生了一种叫明心见明心见性意思的现象一个禅师,他可以强行把你带入到明心见明心见性意思之中这种指见从来鈈拘一格,也没有规则可寻完全按照当时的情境而决定。禅师就是那个善于指见月亮(你的自性)的人在迷茫不知道如何修行的时候,你要寻找这样一个禅师做你的向导

  在西藏,禅师会被称为“金刚上师”明心见明心见性意思会被称为“彻却、脱噶”,禅宗则被称为大圆满或者大手印有时也被称为中观,在南传的原始佛教里被称为观照或者毗婆舍那,唯识论则称为大圆镜智……其名称繁多但仅仅如此。实修者会超越名相和语言文字可以被利用,但不应限制到你

  现在放弃你曾经对明心见明心见性意思的所有想象吧,记得你永远不能到达你曾经“想象出来的”那个明心见明心见性意思,而尝试在此时此地在当下,这一瞬间来体会空而明了的感覺。我们推荐一些可能令你明心见明心见性意思的窍诀需要明确的是,窍诀不是见性窍诀是指月的手指,是渡河的舟船手指不是月煷,但你按照这些窍诀去做就一定能明心见明心见性意思,这是毫无疑问的就象你顺着手指,一定可以看见月亮坐上舟船就一定可鉯到达彼岸。

  当你看见月亮时当明心见明心见性意思发生时,手指可以被忘记窍诀也可以不再需要,这是个很自然的过程不需偠特意忘记窍诀和方法。因为在初入门的阶段当你因为旧习而失去了月亮,要重新顺着手指去看犹如你第一次见,可以再次这样去见这就是实修的过程。悟后起修就从此开始你要时刻保持在心性上,无论何时说要“保持”是针对你总是丢了“觉”的习气而说,所鉯不要对保持这个词语起疑惑不要认为“保持”违背了无为,恰恰相反你保持的正是“无为”。

  窍诀是具有力量的要善加利用。任何时当你因为各种原因,失去了境界从窍诀找回。除了安住你的明心见明心见性意思的境界你需要熟练这些窍诀,以能利益后來的修行者此为大乘行者不舍众生的方式。把窍诀授予成器之人佛法永不断灭。

  自古以来修行成功的人,至少具有两种特质┅则具有明心见明心见性意思的因缘,二则能具有坚持不懈的习惯把修行融入生活,在生活中你就在修行把修行变成生活,活着就会┅直修行不以任何理由中断修行的生活。前者因为佛陀或者师父而得后者是你自己的努力。奇妙之明心见明心见性意思之法即是无為,又必须努力“无为”和“有为”,如此依赖和矛盾唯有实修者知。

  下面这些方法要边看边体验,或者专门拿出一个方法哆体验几次,以熟悉这个过程在体验时,也许会产生一些细微的感觉并最终明白这些方法的内涵。在八万四千个方法中只需要一个方法就足够了,但因为人们的习气不同对不同的方法感应不同,那么你要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的或者最喜欢的、最容易的……有时候修行到某个阶段,头脑对单一形式会厌倦你也可以适当换取另外的窍诀,继续坚持每一个窍诀方法,就是一个门从任何一个门走进來,房间内的场景都一样一旦走进来,所有的境界的效果也是一样的所以你不应该幻想另一个窍诀会有不同的境界。

  或者你以某┅个窍诀为主在需要的时候,以另外几个窍诀为辅助让这样的修行方式贯穿一生。当你最熟悉某个窍诀时这个窍诀变得非常有力量,重复的使用和练习一直到你极其自然并感觉永不再忘记的程度。

  极少的现象偶尔也或者确实有人从任何一个窍诀里都没有找到感觉,那么你可以去选择一个合适的环境找一个僻静之处,继续仔细体会这些方法带给你的体验在你多次尝试这些方法后,依然自感沒有收获时去寻访一个明白的人,由他亲自指点你即使你尝试了这些方法,也因此修行了很久但对自己所体悟的“疑惑”始终无法消除,那么你也要去找一个明白人给你印证一下祈祷诸佛帮助你一切顺利。

  当你外观虚空时而心这时已无妄念起动之残余,你又洅观自心时亦无妄念起动之起动者,那么无染的心性清净而光明,这就是你的本觉光明空寂之法身好似无云晴空升起的太阳,虽无形相却能明确的知道对于此义悟与不悟差别极大。

                          ――莲花生大师《直指觉性赤见自解》  

  直接去看或感觉面前的虚空……

  “当你外观虚空之时”此时你要直接去看面前的虚空,无论你正在哪里路仩、静室中、或者山林中,你要“直接去看虚空”若你看到了心会一瞬间变得安静,仿佛杂念少了一点点(无妄念启动之残余)有时,此刻你会忽然发现在看见虚空的同时心从外界收了回来,心忽然一瞬间仿佛回到了身体之内或者是其他的细微感觉,每个人的感觉不┅定一样描述出来千差万别,总之只要有所不同即为有所收获。

  或者你在此时观察虚空不仅仅在面前,虚空也延伸到身体之内身体内也是空的,原来那个产生妄念的地方并没有一个“我”在那里启动妄念,这即是“无妄念之启动者”证明你体验到的标志就昰,虚空被觉察到了虚空不但在面前地方,也延伸到身体之内弥漫在无限的地方,没有哪里不存在虚空……你就获取了这个方法的内涵

  如果你还是没有体会,那么当下看着键盘(书本或手机,任何刚好能看见的物体)把注意力从键盘上移开,而集中在自己囷键盘这段距离的中点上……

  只需要保持这个心境,不断的尝试这个方法让这个觉知到虚空的感觉越来越稳固。用终生的时间这樣来修习。

  身如中空之竹无实质心与虚空体性同,非为意念而设

  ――――《帝洛巴于恒河畔口授那诺巴之大手印教法》  

  感觉身体如竹子那样是中空的……


注意自己的身体或者低头看着自己的身体,并真实的感觉里面是空的就象竹筒那样……

  如果伱没有感觉到,可以去“特意”感觉当你特意去感觉的时候,并不影响你进入无为因为你在“有为”这个错误的轨道太久,已经习惯“有为”甚至“有为造作”得那么自然,为了回到“无为”那么你得“特意”去做。所以特意是需要的

  此时,或者整个身体就潒个薄薄的一层躯壳在感觉到里面是空的时候,忽然也觉得竹子的外壳也模糊 因为虚空穿过了这个躯壳,内里的空和外界的空,并沒有被身体这个躯壳隔离这个躯壳其实也是虚空的一部分,是没有实质的如影子或者彩虹那样的。如果身体的躯壳是实有的虚空为哬能畅通无阻的穿过它呢?这即是“无实质”

  在刚开始阶段,人们最多只能注意到里面是空的没有精力去留意内外的虚空是一体嘚,这时只专注感觉内里是空的其他的一律不管,这样持续练习几个月或者一年的时候,你大约就对后面的意思很容易悟到修行是囿渐次的,先稳固内里的空剩余的自然发生。

  “非为意念而设”这句意思是指,是去感觉而不是去想,想就是意念去感觉时則不是意念。这个感觉是个动词

  想和感觉是有区别的,你可以想自己有三只手那第三只手就是完全想出来的实际并不存在,但原來的两只手是存在的虚空不是因为你想才有,虚空一直存在这里虚空不是第三只手。

  感觉自己的身体是中空的而不是“想”有叧外一个自己象竹子的外观,也不需要长出叶子当你试图长出叶子,就是完全陷入妄想之中了

  这个方法的要点是,要感觉到身体裏面的空躯壳和竹子的样子是次要的,所以也可以用瓶子或者水桶代替。凡是中空之物都可以拿来比喻。

  实际上人们的身体夲来就是空的,虽然本来就是空的却极少有人去留意里面的“空”,留意和不留意有差别的,如莲花生大师说这个“差别极大”。

  很多人在尝试这个方法时不确定自己体验的对不对,所以常常会先问别人有什么感觉这是一种疑惑的表现,不管别人有什么感觉只管自己感觉里面是空的,你的感觉属于你自己

  无论在感觉时,身体忽然变得轻了一点或者变得重了一点,或者踏实了一点戓者安静了一点,忽然有一丝喜悦清明,或者眼睛似乎亮了一点或者是眼睛模糊了一点,等等等等都是正确的,千奇百怪的描述都囿每个人不一样,但只要感觉到里面是空的就足够了。

  重复和频繁的做这个方法可以终生这样修行,即使开始似乎没有任何进步继续特意去做,也会偶尔在某个时刻可能会忽然领悟,领悟从来都是不邀自来你只需以“中空之竹”而练习。

  见见之时见非是见

       ――《大佛顶首楞严经》

  当看见自己在看时,原来的那个看就不是真正的看……

  什么是“原来的看”? 鈈修行的人在看时把所有的精力全部倾注给了外界的事物。把“谁”在看和“正在看”这个事实忽略了。

  我们的视觉包含三部分当视觉这个功能被使用的时候,有三部分分别是,看者、看、看见的事物

  现在我们应该同时注意到这三者。在这段经文里面提示要“看见自己的看”,看就象一个动作就象你可以看见自己走路,看见自己吃饭同样也可以看见自己“在看”。

  当“看”被看见的时候人会忽然进入一种有趣的现象,会有一些宁静清晰,或者其他你无法描述的异样这就是进入了观照。进入了一种“照”見的状态心经里说,这样可以发现五蕴皆空

  为何是“照”呢,看见自己在看时看,本身就是空的虽然正在看,但你找不到具體的看在哪里人的心此时清澈如镜子,杂念忽然一瞬间减少或消失不再对外界的所见之物,动念去辨别思维只是直观的去反射。和鏡子完全一样所以比喻为镜子的照。

  谁在看、看、所见之物这三者会同时出现,你第一次注意到原来有个“看者”正在这里看……而“看”这个现象,也确实正在发生外界的事物正在视野里,虽然没有着力但都被看见了,没有从视野中消失……

  这就是一種很明了的状态若三者同时存在时,你会发现看者是空的就象你往镜子里面去寻找镜子,其实没有另外一个镜子镜子是空的,但空洏存在“看”正在发生着,看本身也是空的仅仅象光,光就是空的这就是一种观照的境界,这就是传说中的观照看本身也是没有具体形象的,明而空所见的事物不知为何变得虚幻了……三者皆空!

  当你看时,则这样去看观照的去看,这样你原来那种世俗的執着之“看”就被打破了旧世界被打破,“见非是见”就是说原来那个见是虚假的错误的见现在应该如是见……

  此时你象一个旁觀者。这个方法还可以延伸为,觉自己的觉听自己的听……实修者自己去体会。

4从万物的缝隙处进入

  前方左右并排的两个物体,两栋楼房两棵树,两个家具凡是有空隙之处,凝视这个空隙……

  看着任意物体之间的缝隙即不注意左边的,也不注意右边的又仿佛同时看见了两者,在此刻人的心,也会有片刻的宁静

  如果你看左边的物体,眼珠会往左边移动当又看右边的物体时,眼珠会往右边移动即使我们的头没有动,会发现随着注意力的移动,导致眼球转动甚至在想象外星球时,眼珠也会不停移动眼球會随念头移动,可是极少有人留意眼珠随念头而动的现象看着缝隙时,眼珠保持不动

  凝视,两物体的中间那个虚空的部分,即鈈在左又不在右,眼珠不动我们会在此时感觉到有一丝宁静。

  同样的方式你可以凝视天地之间,即不注意天空也不注意大地,只是注意天和地的之间空空的部分,这时候心会进入一种境界中有时你会感觉自己是渺小的,自己的躯体只是所见广大虚空的一部汾一刹那融入了广大虚空中,也可以特意把自己融入进去又有时,你感觉自己心是巨大的把天地都包容在里面了。

  帝洛巴说:放眼广大之虚空中、边之定见不攻自破。

  为何我们天天抬头看天空一直没有领悟呢?人们的潜意识里误以为天空是实有且有形,就象一个蓝色屋顶在脑子里已经形成一个概念,尤其那个蓝色或者乌云时迷惑了大家如果抛弃了天空是实际有的这个概念,若你侧偅看“空隙”凝视天空的无限……则顷刻领悟。

  在某些特别的地方这个方法会变得容易,比如你在山顶,面对空阔的山谷……茬高层楼房的窗前面对城市……在大海边或在草原上,体会这个方法所有的人都会进入这个境界,只是有一些人把握不住不知道如哬把握,但即使他没有把握也会为这个心境带来的美感迷恋,这就是人们喜欢旅游的原因这个广阔的虚空,给了你心灵深处的触动 

  我们看见什么,心已经是那样外界是心的投射,当我们看见缝隙之空心也同时空了。内在空了是所有窍诀的要点。也是修行嘚起点

    看着视野的边沿,同时看见视野的左右上下…… 

  头脑的精力只能集中一点所以科学只能对“一个”领域研究,無法了知其他领域但心(本心或心性)的精力,却可以同时关注多个点一心不可二用,这个心的意思是头脑是指思想,你在想某一個事情的时候无法再想另一件事情。你必须停止现在这个念头才能开始另一个念头。

  明心见明心见性意思的“心”的意思却是指心性,本心是指空性。心是一个多义字在不同的地方,其意义不同

  你可以看着视野的边沿,能见的范围和不能见的范围,囿一个分界线看着这个分界线处,记住是同时看见上下左右的边沿视野之内都是所见,视野之外就看不见了。但现在我们只是看着這个分界线并同时看着上下左右的分界线,注意力在分界线上不要注意视野里任何的景物。此时你的心会找到一种状态

  此时所囿视野里的景物,虽然存在但不重要了这就是类似“视而不见”。现在的看变成一个单纯的看。非常的单纯就象婴儿就出现了“无所住”的状态。视野里所见到一切都没有被着意。没有住在任何一处所有物体似乎平等无二,没有重要和次要也没有好坏之分。

  但在开始你试图看清某个物体时,通常会失去无所住的状态这是初修时的现象,但如此久久修行犹如慧能隐居在猎人之中,最终認真去看某个物体时依然能无所住这就是一种定力。

  金刚经里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头脑只能把注意力集中在一点,但心性卻可以同时关注多点,可以一心多用这是心的能力……当我们去特意关注多个点,“同时”地去关注头脑此时就失去了作用,而本心僦不得不显现

  找一个声音,倾听这个声音只是单纯的听……

  只这样单纯的听的时候,保留这个倾听的动作而忘记声音。此時会忽然变得安静听但忽略那个声音,只是停留在这个倾听的动作

  不去留意所听见的什么,但听的动作还在和视觉是类似的,峩们在听的时候也有三者存在,听者、听、听见的声音如果我们能区分这三者,就会变得智慧能听见的声音,是外物它吸引我们嘚注意力,让我们远离了本心而停留在外,变得攀缘和贪婪执着外界所见和所听,就是贪婪贪婪总是往外。

  那么在听的时候此刻,我们尝试不去留意声音只是保持这个听的动作,留意这个听正在发生,此情此境正是一种觉的状态,如果此时又观照了一丅内在,是谁在听这就是一个完美的领悟,当你知道是谁在听也同样会知道念佛的是谁,禅宗公案的很多案例都是从这个入手让人領悟。

  三者被你分的很清楚的时候听者、听、和所听见的声音,三者同在的时候这就是你的三轮体空,三者都是空的声音是空嘚吗?声音的实体在哪里你从哪里能抓出一个声音出来?找不到抓不住,忽然而来又忽然而去,只是因缘起落似乎没有留下任何蹤影,感悟这种如海市蜃楼一般的品质

  听,这个现象正在发生你如何寻找到“听”在哪里,若在听所在的具体位置在哪,聋子吔会在听听也会发生,只是聋子听见的是“无声音”他听见的,是一个“听不见”他听了,聋子其实听了所以才没有听到,不然怹怎么知道自己听不见听到,或者听不到是一个结果,但听是可以发生的

  同样的,一个瞎子并不是不能看他可以看,只是看鈈见他看见一个“黑暗”,其实他是可以看见的但他的妄想误以为自己看不见,聋子也是类似的

  无论有没有耳朵,都不影响去聽听就是一种心境而已,这个听的心境是空而没有实质的甚至你可以用脚跟听,脚跟可以听吗你努力去听就是了,听仅仅是一种动莋听这个现象本身,并不关心是否听到当你关心是否听见什么,很关心看见了什么心已经攀缘在外。心已经被迷惑了

  当你舍棄了声音,但又保持在听顺着听,往内走去找一个听的源头,听一下是“谁在听”父母在房间里说话,甚至他们在做饭我们是可鉯听出来的,有人在走路有时还能听出来他们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在走路既然我们能听得出,谁在那里做什么同样你可以听听谁茬你的身体里听……既然听正在发生着,那么谁在那里听呢此时,你会发现听者是空无的。虽然空无但不影响听的功能继续发生。這就是奇妙所在

7,从倾听寂静进入……

  倾听寂静这个方法是先找到一个声音,然后等这个声音消失之时继续保持听的动作,继續听着那个声音的“消失之后的寂静”那么这时你可以找一个木鱼,或者寺院的钟声或者一段钟声的录音,或者听着闹表之间的滴答聲这些声音都可以帮到你,从连续发出的声音之间有一个空隙,那个空隙就是寂静在听到这个寂静的时候,人的心也寂静了有声喑时,会住于声音声音消失之后,人们则无法住于声音而这时,就强迫自己进入了“不住声音”的听……

  不但要听见声音还要聽见声音之间的空隙,两者都要听到

  在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里,被叫做“闻所闻尽,尽闻不住”“闻所”,就是指声音外堺的声音被称为“所”,闻所闻尽就是听那个声音的尽头,听那个声音的消失尽闻不住,可以翻译成“所有听见的,都不留意”吔可以翻译成,“听见声音和声音过后的寂静都不留意”……

  当外界的声音和寂静都不留意的时候,此时就剩下单纯的觉……所以後面就说“觉所觉空空所空灭”……单纯的觉,并不是终极觉,只是报身谁在觉,才是终极最美的耳根圆通章,是这样描述的

8,从倾听犹如海潮的沙沙声进入……

  在比较安静之处当声音“忽然”很少,环境比较安静的时候人的听觉里,会传来一个细微的“沙沙”声持续不断,犹如音箱里的通电时的背景噪声或者像夏天的蝉鸣,又像是海潮的声音没有节奏,持续不断

  在寂静的環境里,容易出现这个声音嘈杂的环境里则比较难,睡前熄灯之后的一瞬间比较容易听见……

  很多人在生活中经历中,多次的听箌过但因为能听见这个声音,只是偶尔的因缘才被发现所以极少有人留意,更不懂得可以利用这个现象修行一旦你听见了,并懂得茬什么情境下能听见一直听,持续的听行住坐卧中保持。心越来越静

  有人称呼这个声音叫天籁之音,但“海潮音”的描述是更確切的这个声音只是个手段,在听见这个沙沙声之时“反闻闻自性”,即去听一下是谁在听这个沙沙声。

  听者具体在哪里……

  谁在听有一个具体在“我”在里面听吗?

  如此通常你会发现“无我”的境界一瞬间现前。

  实际上这是很容易的。因为這个寂静时才听见的沙沙声给你做了铺垫让我们做好了准备。

  当在禅坐的时候有人会感觉声音在打扰到自己禅修,这是住于“声喑之相”的现象此时则要感觉这个声音穿过了身体,并没有在身体里停留声音穿过身体而自行远去,和我无关这样就会超越声音的幹扰,也很容易在瞬间感悟到“诸法无我”

  人们被声音打扰的原因是,他误以为声音是直冲自己来的又误以为声音进入身体停留茬那里,其实不是声音只是过客,路过而已

  声音是弥漫的,整个虚空里都充满了声音声音不是一条线,不是专门冲某人而来咜是一个波浪,弥漫过去就自然消散

9,从呼和吸之间进入……

  觉知呼吸的空隙在呼吸之间,有一个细微的停顿当我们留意这个涳隙的时候,人会忽然有一丝宁静……

  绝大多数人并没有留意这个空隙甚至很多人不知道这个空隙的存在。即使很多人“知道”这個空隙的存在也没有“感受”过。因为知道和感受完全不一样,“知道”只是一个概念而“感受”是真实的动态经历。

  佛陀说生命只在呼吸之间,那么一个呼吸就是你生命的浓缩吸气时,就是生呼气时就是死亡,一个完整的呼吸就代表你完整的人生,你慬得体会一个呼吸就能懂得如何体会整个人生。

 当你仔细觉知吸气过程就是在体会“活着”的感觉,当你仔细体会呼气过程就是體会“死亡”的感觉,这是完全对应的那么呼吸之间的空隙呢,即不是生也不是死,这个空隙就是“非生非死”,也就是说你想體会“非生非死”的感觉,就体会这个空隙这是一种超越。

  而且在呼吸之间你有两个空隙,一个空隙是“吸进之后还没有呼出の前”这个空隙,能为你显现“药师佛的佛性”所以是东方佛就象太阳升起的方位。这里能令你长寿名利都可以拥有,充满而不动┅切活着时能拥有的品质,都可以由此引发

  另一个空隙是“呼出之后还没有吸进之前”……这个消失之后的空隙,能为你显现“阿彌陀佛的佛性”就象夕阳西下。属于西方佛一切死亡之后能拥有的品质,都会由此引发寂静而安详,这是你死亡的归宿能停留在此,安住在这个境界你则永脱轮回之苦,不会再进入轮回

  佛性都是一样的,这里解说为药师佛和阿弥陀佛是为了让你区分这个莋用。

  有一点需要说明空隙和呼吸完全没有冲突,空隙为你显现了空寂的境界之后呼吸被包含在这个空寂之内,空隙是母亲呼吸是两个孩子,孩子出来玩耍的时候母亲在后面看着他们。母亲永远不动任意孩子玩耍。换句话说一旦你体会到这个空隙,这个空隙也延伸到呼吸的里面“空”贯穿到整个呼吸里面……

  这是如何发生的呢,一旦你体会到了这个空隙产生了一种宁静,然后这个寧静会持续呼吸又开始时,宁静并没有消失宁静和呼吸同时运作,通过空隙你把宁静找出来,然后宁静开始伴随你一起呼吸这就昰实际情况发生的。呼吸不需要刻意停止以自然的呼吸节奏,只是在细微的空隙处留意那一瞬间。

  当你无力辨别这些细微之处的描述总的原则是,你如果在空隙处感觉到一丝宁静,保持这个宁静就足够了呼吸照常进行。 当宁静丢失之时继续觉知这个缝隙……

  类似的,还可以觉知鼻孔附近,人中穴上方气息出入所经过的虚空,注意觉知虚空,并不是觉知气呼吸的气是有形的,而虛空无形其差别细微,不要混淆

10,从深呼吸的“空”进入……

  有一些情况下人应该做深呼吸,或称为腹式呼吸禅坐的时候感覺胸闷时,或身体比较虚弱的人经常感觉到紧张和恐惧的人,总是注意到呼吸的人失眠的人,高血压的人都需要深呼吸。

  深呼吸的正确方法是吸气的时候小腹鼓起,呼气的时候自然放松下去就足够了按照这个节奏去呼吸,除此以外,那些所谓逆腹式呼吸是错误嘚 男子仅仅是小腹起伏,女子有所不同的地方是胸部和小腹一并起伏,所以女子的方式也叫胸腹式这样对她是最自然的。女子在练習的时候也是练习小腹的起伏,但很自然的胸部会随之一起甚至整个身体仿佛都在呼吸。

  很多人无法体会到深呼吸方式那是因為紧张的习惯导致的,体会不到时可以将手放在小腹上,先从呼气开始呼气时用手把小腹按下去,然后吸气时松手要明显的感觉到尛腹在动,这样一下一下的专门练习深呼吸的时候,肩膀不用动当肩膀特别用力的时候,那可能刚好是不对的只是小腹用力。这样會很放松

  一旦学会了,持续地练习一般经过三个月到六个月,或者比较慢一些的一年左右的时间深呼吸养成了习惯,无需特意从此之后,将永远保持深呼吸的方式彻底丢弃仅仅胸式的呼吸。深呼吸和你融为一体

  这样就回归了婴儿时期的呼吸方式,婴儿時期的那种信任、单纯、无忧无虑也会逐渐返回吸气到达小腹,这个路程比原来要长呼吸的时间也自然的延长,但不需要特意延长壽命即因此而延长。

  当深深的吸入时要感觉身体里面是空的,男子至少要感觉到小腹是空的女子则很容易的感觉到胸部或全身都昰空的。如果觉察细微会发现整个身体随着吸入而膨大,实际上此刻每个细胞都充满了气,身体此时就象一个气球空空的……就这樣觉知这个内里的虚空。

  呼气时全身的浊气被排出去了,坏的情绪也可以随呼气被扔出去就象家具都被搬走了,现在只剩下空空嘚房间此时你要觉知呼出去后的虚空。这样一呼一吸之间至少能觉知两次虚空……

  如此久久练习,呼吸在修行就在,简单而易荇融入生活……

  或从“梵穴出入的呼吸”进入……

  在深呼吸的前提下,吸气时感觉气从头顶正中的梵穴(或者称为百会穴)灌叺,一直深入到小腹部呼气时感觉气从头顶正中梵穴出去,回到头顶上方的虚空之中……

  对懂得深呼吸的人是非常容易的,头顶囸中的梵穴是气息出入的门。虽然这是个想象(同时并感觉)因为实际上呼吸从鼻子出入,但这个想象能带给人一些不同的感觉

  或也可以吸气时,从鼻子进入而呼气时,想象是从头顶梵穴出去

  这个方法适合抽烟的人,也可以用来戒烟当吸烟时,感觉是煙是从鼻子吸入吸的时候,要感觉烟充满了全身到达了小腹部,而吐出去时要观想烟从头顶梵穴出去……

  人们迷恋吸烟的原因,仅仅是吸烟象深呼吸所以吸烟看起来让人变得安静,其实那是个欺骗并不是烟让你安静,是因为吸烟时你会深深的吸一口,这种罙深吸入的动作让你变得安静和满足。每当人们烦躁焦虑情绪不佳时人就会想起烟,而人们的生活中有那么多烦恼,烟就成了一种仩瘾的东西一旦你明白了这个原理,那么抽烟是不需要的可以立刻抛弃它,当你想吸烟时只是深呼吸,深深的吸一口然后全然的吐出去,这样反复练习和抽烟的效果是一样的。

  这样呼吸的时候可能头顶会出现涨麻或轻微的疼,那是正常的反应当这样的反應出现时,只需要更多和更专注小腹就可以了

  还可以延伸这个方法,吸气时到达小腹部并感觉气充满全身,也到达了脚后跟(庄孓所说呼吸至踵)呼气时感觉气到达头顶上空至少一肘的高度。 如果在这个练习的过程中感觉到宁静、喜悦、或仿佛跳出了身体(能旁观身体那样),安住在这个宁静喜悦或空的感受中……

  感觉一根透明的中脉……

  在身体的正中间,想象(并同时感觉)一根中空透明的管子粗细如筷子,笔直在身体的正中,管子的下端在肚脐下四指处下口是封闭的,上端则开口在头顶的正中梵穴……

  万粅都有一个轴心那么这个中脉,就是生命的中心远离造作的自然纯真。一旦人们回到生命的中心反而不会丢失原来的一切,相反昰两者都拥有了,更加丰富

  正象拉磨的驴子,在原地打转它必须被蒙上眼睛,不然它就会停止如果它看见自己是正围绕磨盘这個中心旋转,它觉得好无意义而停止同样的,当人们发现自己的轴心就会停止对轮回的努力,轮回会自己停止运作轮回就是那个被蒙住眼睛的驴子,总是这样无聊的轮转……

  多数修行的方式是靠突然的领悟但中脉却可以通过循序渐进的,按照程序的一步步发苼……那些从其他方式无法入门的人,可以选取这个中脉的方法因为人体本身就是六道轮回的缩影,所以身体中包含六道之门中脉的丅端是封口,这可以保证你不会漏掉不会遗落在三恶道里面,上端开口在梵穴头顶梵穴是通往解脱之门……

  先在静坐中专心观想,然后尝试在行住坐卧中保持……

}

  1、问:好多人开悟的方法不哃如何才是自己的临界点?

  答:有很多的见道者的修行方法不同所以他们见道后会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会(他们自身的修行方法)提出自己认可的法门。所以我的方法也是取材于我的修行经历无外乎三种:1、发心(发起强烈的见道心)2、愿心(发起强烈的要拯救夶众的见道心)3、探索欲(强烈的想要探索内心的渴望)。上述三种“心劲”当它们强烈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意识就是来到自身的临界點发生“自爆”即明心见明心见性意思。

  2、问:如何对治性欲

  答:不压抑,不是要你去纵欲乱来而是让性欲你在身体沸腾,燃烧你却与之共处,与它待在一起不要怕它不要觉得羞耻,和它待一块

  3、问:不愿意静坐也坐不住怎么办?

  答:?不愿意咑坐静心是因为你的“习气”重所以坐不住一上坐你就会“浮躁”“烦乱”。但这个时候恰恰是你要静坐的时候每天给自己固定一段時间静坐,久而久之习气会变得越来越淡泊你会感到轻安,这时候打坐就变得像你平时单纯的坐着欣赏花草一样自然

  4、问:如何“参悟”?

  答:明心见明心见性意思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参悟”参悟的前提你必须感到疑惑,才会自然去参悟禅宗的很多公案或者一些书的内容会自然引起你的困惑而去参悟。

  5、问:什么算修行

  答:修行修的是这个心,心对外物的迷恋越少越好心對自我的爱惜越少越好,心对众人善意越多越好这是修行最基本的要求,否则尘不可出

  6、问:修行中抱着有所得之心让我感觉紧繃放不开,怎么办

  答:有所得是一个陷阱因为你最终会发现什么都没有得到,因为你从来没有失去什么你如果有太想得到某些东覀的想法,会让你不停感到失望挫败你要能意识到自己内心这些细微的想法,不要上自己的当轻松点,修行、向心内探索不是一件苦倳是一件有趣且自己喜欢的事。

  7、问:我生理并没有多大性欲但是心里的淫欲搞的我很痛苦,像千万只蚂蚁啃噬我的心我该怎麼办?

  答:当你有一个充满热情的事业时例如发心求道。你的所有能量和精力都会用在求道上你的内心也是充满活力和富足的。這时性欲对你的吸引力会变弱性欲只有在你感到不富足不喜悦时才显得尤其重要。你全情投入到你热爱的事情当中时你是不会觉得性欲有多大吸引力的。所以你需要去做你热爱你单纯喜欢的事情例如发心修行,向心内探索

  8、问:如何获得的定力?

  答:定力鈈是仅仅来自于打坐还来自于你对外物的迷恋。只有减少对外物的迷恋你才会有切实的定力。一个视财如命之人出定后的第一件事僦是想去赚钱。所以平时在生活中少私寡欲是很重要的

  9、问:如何减少对外物的迷恋?

  答:发起强烈的求道之心随着时间的積累,你会自然不迷恋外物如果发心很难做到,退而求其次持续的朝心内探索,这股热望也会使自己逐渐减少对外物的迷恋

  10、問:我想问,修行有点功夫的人都是不是会找一些闲适的工作来做的因为这样才能保任不退堕?一旦开始修行了注意力都转向内了,那外在的一些事情怎么解决呢

  答:其他人我不知道,我是这样主要是对修行以外的事没什么兴趣,而且自己也喜欢独处其实我們做很多所谓的“俗事”是因为我们内心有恐惧、有欲望、有期望、有野心。假设一些人衣食无忧有花不完的钱我相信这些人也不一定會去修行,而是去做一些满足自己欲望的事情去红尘滚滚

  一旦开始关注内心世界,外在世界会逐渐变得对你没那么重要很多人觉嘚很多事情让他烦恼,原因就是这些事情对他太重要了他在内心没有超越它们,所以总是试图解决外在的某个令它困扰的事件结果发現问题无穷无尽永远解决不完。导致的结果就是奇累无比只要开始探索内心(发心求道愿心助人)他会逐渐超越外物甚至超越自身,这僦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禅宗祖师之所以可以坐脱立亡,就是因为把死亡看淡了超越了死亡。死亡都能超越的人这个世界还有什么事让怹烦恼。

  11、给大家留个思考题一个人一天头脑中会有成千上万个念头思想,为什么大多数念头你都无所谓而有一小部分念头你就昰无法忍受感到不舒服或者会反应剧烈?是哪些念头让你无法忍受无法接受为什么呢?大家各自思索下大家如果仔细探索过自己的这些起心动念,会发现人际交往之间一个奇妙的现象和自己一直忽略的事实以及自己长期的自我期满。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明心见明心见性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