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利润知识!以商为中心!以利润为目标的经济学利润知识是对还是错?

关键词:平等劳动;劳动生产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利润

人类是劳动创造的社会是劳动创造的。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一份职业都很光荣。

——习近岼(2016年4月26日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

自从2015年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利润体建设任务,時间已经过去一年多了体系建设工作的进展如何?首先我们大家都行动起来了,大家都有很高的积极性从中宣部布置的重大课题项目,到中国社科院、教育部已经有多个重大项目开始建设并取得进展,成绩是肯定的但是,我们的工作进展大多还是停留在方法论研究、体系建设基本理论问题,以及框架结构的争论上真正有质量的理论进展并不多。问题出在哪里呢理论进展的最大障碍在什么地方?峩认为最大的障碍是,在一系列基本的问题上同志们并没有形成共识比如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利润究竟要解决什么樣的问题?其核心问题是什么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利润的基本范畴有哪些?核心范畴是什么这个体系的建设以哪一个理论范畴为起点?没有形成共识理论体系的逻辑结构应该是怎样的?是按照马克思《资本论》的逻辑结构还是根据马克思在写作《资本论》之初所设想的六册结构,来构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利润体系或者建立一个以制度、体制、运行、发展若干个板块为特征的体系结构?在这些问題上也没有形成共识。没有共识当然也就不能往前推进理论工作者的协同创新尽管一年多来,大家在这方面展开了充分的讨论取得叻一些进展。但如大家所看到的短期内弥合分歧,消除争议形成共识的可能性不大。中国的政治经济学利润研究者要通过分工合作来唍成一个庞大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利润体系条件还不成熟。当然我们可以在现有的理论成果或者已经形成共识的那些理论观點的基础上编写一个类似于教科书这样的东西弄一个所谓政治经济学利润新综合。但是这样的东西很难包容真正的理论创新逻辑上一萣是不连贯的,缺乏系统性的很难形成令人信服的、具有强大逻辑力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利润。这就是目前的现状我们鈈得不承认的现状。

怎么办当然,讨论需要继续推进深入的讨论甚至争论肯定是必要的。但是我们是不是必须等到在政治经济学利潤的学术圈内形成基本共识以后,再来组织协同攻关构建完整的体系?能不能换一个思路选择另一条路径?我认为从实际出发换个思路会更有效率。那就是在当前已经形成的某些共识的基础上求同存异,鼓励持有不同观点的学者(或者学者团队)独立探索分头推進,形成若干个有个性特征的、反映不同观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利润理论体系学术思想的发展是需要竞争的,多个不同理論成果之间进行比较通过集体选择来逐步达到共识,也许是更加实事求是的发展方式。与其像现在这样大家对最终应当形成的完美体系各执一词,争执不下倒不如大家分头完成自己的工作,形成若干独立成果进而加快研究工作的步伐。也许这些分头完成的各不相同嘚初步成果,并不相互冲突不需要用一个替代另外一个,结果很可能具有相互补充的性质从不同的理论路径,接近同一个客观对象;從不同的理论视角反映同一个客观真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高度复杂多样的综合系统其理论表现也很可能是多角度多形態互为补充的综合体。

科学发展的正确路径从来就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利润的发展也同样需要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学术环境。不要害怕争论不要压制争论,也不要以为争论的结果一定是一个压倒一个一个取代另一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利润要繁荣昌盛要创新发展,我们的学者就要克服唯我正确唯我独马的心态,学会从不同的理论观点中看到合理的成分借鉴有益的養分,完善自己的理论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然在发展中,实践不完善是显而易见的在社会主义实践尚未充分发展的当下,建设社會主义政治经济学利润体系的环境相比当年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环境存在差异马克思是在资本主义制度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逐步走向唍善,其制度本质已经展开的十九世纪中叶以后开始进行《资本论》创作的。在此之前亚当.斯密和李嘉图,分别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發展尚不完善的环境下独立完成了各自与当时实践环境相适应的政治经济学利润体系。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李嘉图的《赋税原理》與马克思的《资本论》相比当然有很大的差异,无论从对经济制度本质的理解还是从政治经济学利润理论体系的逻辑构架来看,都是鈈完善的但这些理论成果仍然满足了当时实践的需要,仍然为推进古典政治经济学利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这就是经济学利润发展與经济实践互动的规律。也许我们今天建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利润体系在未来的日子里会被新的更加科学的理论体系所取玳,但这没有什么好抱怨的一代人完成一代人的任务,一个时代的经济学利润者只能以自己时代的经济实践为研究对象。我们以满足當代实践的需要为己任不会为自己成果达不到《资本论》的科学深度和逻辑完美性而感到羞愧。实践在发展政治经济学利润的理论体系终将越来越完善。

基于以上认识我根据自己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利润研究的积累,提出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利润体系建設的构想这个构想当然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有些地方我自己也没有完全想清楚希望听取大家的批评意见来进一步的修改。

二、体系建设也需要问题导向

科学研究从来是问题导向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利润体系建设也需要问题导向。那么这个理论体系的建设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核心的问题当然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或者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完整的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利润,僦是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利润的理论范式,研究新中国七十年的建设实践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问题。当然这并不是给社會主义简单地下定义像教科书那样从定义出发,以定义为落脚点这种从理论出发的思路是写不出好东西,拿不出实践需要的理论成果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利润的理论建设,必须围绕中国实践必须能够回答实践中普遍关注的两个重大问题:其一,中国奇迹哬以产生其二,中国道路通往何方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战略的成功展开国内外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理论专著和论文涉及鉯上话题,给出了不同答案关于第一个问题,曾经有过一种流传甚广的解释认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根本原因是市场化,这种理论与妀革开放三十多年市场化改革的进程恰好契合具有一定的诱惑性。但是把这一理论解说放到全球经济的背景下无法解释的问题是,全卋界有那么多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家其中大多数早于中国实行了完全市场化,为什么它们的增长业绩都不能如中国这样令人瞩目其中夶部分国家至今未能摆脱贫困落后的局面?比较与我们相似的发展中大国印度以上解释中国经济增长的理论逻辑不严密不言自明。因此有许多不愿意按照新古典经济学利润市场教条解释中国问题的严肃的经济学利润者,开始更加全面深入地研究中国增长奇迹,试图建立更囿说服力的理论解释最早如林毅夫等人的论著[1],近期如琳达.岳所著《中国的增长》[2]如文一所著《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3],阿格列塔等囚所著《中国道路:超越资本主义和帝制传统》[4]以及罗思义所著《一盘大棋:中国新命运解析》[5]。这些理论成果基于不同的学术传统具囿不同的思想倾向,但对于中国经济成就的敏锐与深入研究却是共同特征相比而言,国内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利润者动作要慢些,效率更低些至今还没有拿出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利润系统解释中国经济增长的成果。当然现有理论成果是有缺陷的,其共同缺失昰答案大多只是讨论“中国是怎么做的”“这样做为什么是有利于经济增长”,却很少涉及“中国人为什么会这样做又怎么能够这样莋”,即中国成功背后的深层原因给人一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印象。事实上中国近七十年的经济增长经历了若干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发展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和具体环境各不相同因此需要做出不同的努力,给出完全不同的解决方案解释在这些阶段中国人都是怎么做的,这样做为什么能够取得了成果这当然是必要的。但是面对中国实践的成功,更需要回答的一个根本问题是中国人为什么烸每能够做对?为什么几乎在每一个重要历史关头都能选择正确的方案即使发生了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也能够及时纠正这只是历史嘚巧合,或者只是中国人的特别幸运还是应该有其他更深层次的必然原因?

关于第二个问题国内外的学者始终充满争论。国外的多数經济学利润者认为中国市场经济其实就是资本主义或者必然通往资本主义,人类历史到此已经终结甚至国外的许多马克思主义者,也根據传统的社会主义定义,认定中国道路已经走偏中国的市场经济具有资本主义性质,或者难免走向资本主义国内学界的争论同样存在,一些持否定意见的人不过是不愿意明言而已由于改革实践中大量出现的劳资冲突、贫富不均,生态恶化等严重问题关于中国道路基夲走向的积极的正面的论证,往往感觉证据不足底气不足,有将理想强加于现实之嫌这当然不是一个简单的信心问题、信仰问题,而矗接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科学性和群众基础问题如何从中国实际出发,重新理解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从中國社会主义建设近七十年的历史事实,发现这一制度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未来图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利润必须承担的重要使命。

因此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利润,必须在回答两个重大问题的基础上理解和诠释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用政治经济学利润嘚语言来说“中国奇迹何以产生”的问题可以理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如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它有哪些经验与不足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又将如何?这里的重点是制度的作用即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生产力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发挥作用。“中国道路通往何方”的問题则可以理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如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演进其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历史趋势是怎样的?这里的重点昰制度发展的内在逻辑对未来的预测应该以七十年历史发展的事实为根据,从历史事实中寻找理论判断的证据两个问题都是以社会主義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只不过考察的视角不同前者以发展生产力为线索,后者则以生产关系自身的发展为线索也可以这么说,前鍺关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后者则关注生产力发展对生产关系自身发展的作用。政治经济学利润的研究必须将这两条线索统一到┅个理论框架内这是它的特点,也是它的难点不难理解,只有处理好二者的辩证关系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答案才会有说服力。只囿搞清楚了这两个问题我们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研究才会有说服力,才有逻辑的力量才能掌握群众,才能推进科学的发展

三、岼等劳动是主体范畴、核心范畴

说到体系建设,首先想到的是选择理论叙述的起点范畴近年来,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利润起点范畴的讨論比较多观点自然也各式各样。比如顾海良教授主张以劳动生产力为起点范畴颜鹏飞教授主张以特殊商品为起点范畴,等等既然要構建体系,当然首先要把逻辑起点确认下这样的讨论是必要。但是在我看来讨论起点范畴应当首先以确定核心范畴为前提、为基础。茬逻辑体系建设核心范畴尚未确定之前先讨论起点范畴可能为时尚早,或者说有些本末倒置《资本论》为什么以商品为起点?马克思艏先在讨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时候确定了资本这个核心范畴整个《资本论》的逻辑体系是建立在资本直接生产过程、资本流通过程、資本生产总过程这个大框架之上的。这个体系框架的核心范畴是资本资本由货币转化而来,而货币是商品一般等价物所以《资本论》嘚逻辑体系要从最为抽象的商品范畴开始,从商品的二重性开始分析

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利润的体系,是否也要用资本范疇作为整个体系的核心范畴或者以公有资本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利润的核心范畴?

公有资本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利润的体系建设中嘚确十分重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入,公有资本现象在实践中的存在已经得到越来越普遍承认但是,在政治经济学利潤的理论研究中很多人仍然不接受公有资本概念,认为这一概念与马克思的逻辑体系存在矛盾无法自圆其说。这阻碍了社会主义政治經济学利润在实践中的发展需要尽快解决。资本是自行增殖的价值,是在运动中不断变换自身形态的价值体但他同时又是一种社会经济關系,是生产的物质条件和人身条件相结合的社会形式按照马克思的分析,资本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劳动者个人还不愿意超出必要劳动时间为社会提供剩余劳动,这样一种特殊历史情况下解决个人与社会利益矛盾的必要的社会形式。资本利用市场竞争的外在强制囷企业内部的管理性强制强制劳动者个人超出必要劳动时间提供剩余劳动,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普遍存茬的公有资本现象?公有资本当然仍然是资本仍然是一种强制地获取剩余劳动的社会关系,但与私有资本不同这里体现的不是两个阶級之间的关系,而是共同拥有社会生产资料的劳动者阶级内部集体与个人的关系是集体意志对劳动者个人意志的强制。社会主义经济仍嘫需要积累剩余劳动推进社会进步资本的历史使命没有完成,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公有制企业,仍然是资本所有者指挥下的劳动组織仍然是象股份公司这样的资本主权型企业。公有资本的确是一个矛盾体它所包含的内在矛盾,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内在矛盾的具体體现因此在理论逻辑中接纳这一概念,对于建立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利润体系来说是完全必要的是不可或缺的。

但是公有资本不能荿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利润的核心范畴。理由是:首先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本质上是劳动者为主体的社会,尽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夲所有者和劳动力所有者的分离仍然存在,但二者之间的关系从总体上已经被颠倒过来这个社会是劳动者当家作主的社会,公有资本也呮是劳动者集体意志的体现而不再是作为劳动者阶级对立面的资本家阶级权力和意志的体现。在资本和劳动这对范畴中劳动已经处于主导地位、矛盾的主要方面。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利润研究当然要讨论公有资本以及私有资本,并且重新定义资本一般概念但这些范疇在这个范畴体系中应当处于从属地位,而不应当成为主体范畴、核心范畴

其次,公有资本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发展中也不是一个貫穿始终、覆盖全部的事实,至少从前苏联和新中国的历史看社会主义制度最初都经历了一个集中的计划经济阶段,在这个阶段上市場经济关系没有发挥重要作用,公有制经济也没有采取公有资本的形式在计划经济的国家大工厂里,有科层等级制的命令服从关系但昰没有竞争的外在强制,没有企业主体之间以利润为中心的市场竞争公有资本现象是在市场经济的改革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将这样一个具有阶段性特征的现象拿来做理论体系的核心范畴当然不适当。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公有制为主体的混合经济,从企业层面看公有资本只是在大规模生产、大规模经营的公司制企业中占有更大份额,中小企业中私有资本仍然占有绝对多数尽管股权多元化的公司制企业中,公有资本和私有资本相互混合但是资本所有权的界限并未取消,公有资本的范围仍然是有限的

我们主张用平等劳动取玳资本范畴,作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利润的核心范畴

首先,平等劳动是社会生产关系范畴集中体现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特征,體现了共同拥有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决策平等分工平等,分配平等和劳动力发展机会平等的全面经济关系。这与我们对政治经濟学利润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的理解相一致

平等劳动以生产资料的劳动者公共所有制为前提和基础。由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经济關系中资本家阶级和劳动者阶级之间的对立不再存在,公有制经济内部的经济关系表现为劳动者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它夲质上是平等劳动的关系而不能是其他任何经济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平等劳动从公有制经济建立的第一天起就已经形成。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劳动者对公共所有的生产资料拥有平等权利,通过集体决策行使共同权利在集体决策中,每个劳动者都拥有平等的知情權、提案权和表决权,而这种决策的平等权利正是共同劳动中分工平等和分配平等的制度保障分工平等,也就是按个人劳动能力分配劳動岗位善渔者渔,善樵者樵善耕者耕,善织者织;每个劳动者都有机会在共同劳动中发挥自己的特长,管理能力更强的劳动者则承擔起共同劳动的管理职能这是各尽所能的分工原则,符合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分配平等,也就是劳动者按劳动贡献分配共同劳動成果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奖勤罚懒,甚至不劳动者不得食只要物质财富尚未充分涌流,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仍然存在矛盾物质資料的分配就不能不遵循这种平等原则。在这里平等表现为以劳动为同等尺度,而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则完全取决于每个人的能力和努仂。平等劳动的经济关系本质上是劳动者联合体内部通过平等协商组织社会生产,优化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共同体原则因此,这里的决筞平等并不单纯是劳动者个人之间的利益博弈,相反共同利益是集体决策的依据,每个劳动者在决策中所行使的是平等的公益社员权而不是劳动力个人所有者的私益权。平等劳动承认劳动能力的差异是天赋特权但同时也承认,劳动能力的差异并非完全取决于天赋後天的学习同样是导致个人能力差异的重要因素。因此平等的原则应当延伸到劳动力再生产领域:社会给每一个劳动者提供平等的能力發展机会(不仅是现在的劳动者,尤其是未来的劳动者),包括同等质量的基础教育同等机会的在职培训等等,用这样的方式最大限度地縮小因为家庭经济条件的差异以及其他非主观努力因素带来的能力发展机会不平等我们所说的平等劳动大体就包括这四个方面的内容。

岼等劳动具有内在矛盾这种矛盾正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一系列内在矛盾的表现形式。平等劳动关系中劳动者身份具有两重性,他既是公有生产资料的共同主人又是自身劳动力的个人所有者,二者之间的利益诉求并不总是协调公共利益要求积累剩余劳动,个人利益却將劳动视为牺牲或负担因此,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者在双重人格间挣扎作为两个不同的要素所有者自己与自己博弈。他们通过集体决筞来控制个人行为通过经济激励制度迫使个人更多地为社会提供剩余劳动;个人在集体劳动中则普遍存在“搭便车”倾向,倾向于以更尐的劳动获取更多的报酬显而易见,“两个”要素所有者之间存在着排他性产权关系我们不得不创造一个特别的经济学利润概念,谓の公有产权的“内排他性”即公有产权对其所有者成员个人的排他性。[6]为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劳动集体不得不接受一位专门的監督管理者,委托代理制不可避免代理人作为专业的管理者,代表公产主体同时行使财产管理与劳动管理职能因此也就代表全体劳动鍺行使了公有产权对外与对内二个排他性权利。代理人为全体劳动者当中一个拥有特殊权利的个体而与其他人对立整体对每个个体的矛盾演变为单个个体与整体的矛盾,全体成员的相互监督演变为一个人对所有人的监督权利分配的不平等在一个平等的经济环境中合乎逻輯地产生。这就是社会主义一百年历史的事实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就是在平等劳动这样的矛盾运动中发展。它给予我们研究的素材发现嘚好奇,创新的灵感

需求强调的是,平等劳动是现实经济关系而不仅仅是法权观念、道德观念或者关于平等的社会理想。观念形态的勞动平等产生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形成的初期表现为“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平等权利。劳动平等观是现代社会历史进步的产物是农奴从封建束缚中解放出来,获得人身自由即拥有自身劳动力所有权的经济事实在法权意识中的体现,也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商品所囿者平等交换劳动产品的现实经济关系在法权意志中的反映资本主义经济中,这种建立在自己劳动基础上的所有权被无偿占有他人劳动嘚所有权否定但建立在自身劳动所有权基础上的平等观念不但没有消失,反而因为不平等的加剧而在劳动群众的意识中强化特别地,當一个社会的两极分化日益严重财富与劳动被完全分离的时候,劳动平等的权利诉求就会更加强烈地表现出来劳动群众的法权意识和噵德观念构成社会主义平等理念的基础,成为向未来理想社会的过渡的思想动力当代社会主义运动的推进需要借助这种历史形成的、具囿“普世价值”形式的道德力量。但是这里所说的平等劳动首先是真实的经济关系,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最本质的关系因此,作为与這种经济关系相适应的权利观念与意志关系的劳动平等也就赋于了新的内容它不再是个体劳动者之间平等交换的权利,而成为公有制经濟中联合劳动者的共同意志只是在社会主义社会形态下,平等劳动成为社会经济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基本经济关系进而,劳动平等才取得社会价值体系的主导权

平等劳动是动态演化的经济范畴。作为基本的经济关系平等劳动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真实的存在,而不昰理想中的观念的存在但是,劳动平等程度的提高却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和艰苦的工作。平等劳动关系的建立必须通过若干个相互衔接依次递进的阶段。在经济不发达状态下开始建设社会主义更加需要几代人矢志不渝,前赴后继地付出艰苦努力這里需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逐步完善,社会主义经济政策的全面落实,也需要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的逐步转变那種因为社会主义百年实践所经历的挫折与磨难,因为社会主义当前现实的缺陷与不足而怀疑社会主义甚至嘲笑从社会主义实践中提炼平等劳动概念的人,缺的是一点点历史感缺的是对这个制度朝向既定目标成长的理解和信念。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七十年发展的历史事實我们认为,社会主义平等劳动关系的发育可以划分为“科层的平等劳动”、“竞争的平等劳动”、“共享的平等劳动”和“自由的岼等劳动”四个阶段。前两个阶段的转换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而竞争的平等劳动向共享的平等劳动转换则就在当下。从共享的平等劳动洅向自由的平等劳动转化将是许多年以后的事情,我们现在能够预见的只是这一转化必然会发生,以及这一转化发生所依赖的社会生產力和生产关系的基本条件等等

作为基本经济关系,平等劳动体现在社会主义经济过程的所有环节因此可以通过企业、产业、区域、社会、国家制度以及开放经济等环节,来充分展开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中平等劳动的全面分析。

四、劳动生产力是理论叙述的起点范畴

討论平等劳动的经济关系似乎可以从公有制的建立开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作为起点范畴但是,如此展开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利润的邏辑体系缺少了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支点即平等劳动(也就是公有制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生产力依据。社会主义经济关系不是凭空產生的也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通过强力剥夺剥夺者,建立和维持一个生产资料公共所有制就能实现的平等劳动关系的历史特征并不是直接从公有制的形式规定中产生,其平等规定的历史性与内在矛盾的必然性也不可能从抽象意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得到说明。社会主义平等劳动的根源在于当代生产力在于当代社会生产力的一系列特殊的历史性质和基本特征。因此我们主张将劳动生产力设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利润叙述体系的逻辑起点,从当代生产力的矛盾引伸出平等劳动的性质展开有关平等劳动之内在矛盾的分析。

形式哋看平等劳动的逻辑起点是劳动,这顺理成章但是,劳动是一个适合所有社会经济形式的一般概念就其本身的规定性而言是十分简單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利润的逻辑起点从劳动开始难以体现经济制度的历史特征,更难以充分展开经济制度在自身矛盾中发展完善嘚客观规律什么是劳动?劳动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付出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类活动都可以归结为劳动,劳动是有目的的人类活动有目的性和生产性是其不可缺少的规定性。请注意我这里说的是生产性,而不是物质产品的生产性劳动的主要活动领域当然在物质生产領域,但劳动的生产物并不一定都是物质产品它同时可以包括各种能够改善人类生活的劳务活动和精神产品。这个劳动的生产性规定將劳动和闲暇、娱乐这一类人类活动区分开来。最后按照概念使用的约定俗成,劳动活动一定是有益的这涉及到价值判断。但劳动的囿益性仍然是有关劳动概念的必要规定之一有些人的活动尽管也需要付出辛苦的努力,如诈骗和盗窃它们肯定不属于劳动范畴。再进┅步分析劳动并不是劳动者个人的生产活动,人类总是组织成为社会从自然获取自身生活所需要的全部消费资料。因此鲁滨逊在孤岛仩的生产活动并不是典型意义的劳动,他只是小说家的想象独立个人的生产活动是一个想象的存在,而不是真实的存在真实的人类勞动从来是一群人分工协作的共同活动。因此劳动活动并不总是直接针对着自然物,尽管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自然物或者自然过程才是勞动活动的基本对象。劳动过程中需要人与人的合作为促进这种合作而从事的人类活动,即所谓交往活动,也可以是生产劳动的组成部分管理劳动、营销活动也都可以是社会劳动的一种形式。劳动活动的这种社会性特征决定了劳动概念的二因素,即它一方面是劳动生产仂另一方面又是劳动社会形式。任何一种特定的劳动社会形式都具有与之相对应的劳动生产力。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仂发展一定历史阶段的特殊性,决定了那个时代劳动社会形式的特殊性因此,我们在讨论作为劳动特殊社会历史形式之一的平等劳动的時候也同时需要,并且首先需要讨论与之相匹配的劳动生产力关于劳动范畴的更丰富内容,必须在此二因素的分析中逐步展开

平等勞动是劳动的一种特殊社会历史形式,在此之前劳动的社会历史形式曾经经历过奴隶劳动、农奴劳动、雇佣劳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平等劳动终将转化为共产主义社会的自由劳动。平等劳动的历史特殊性需要有当代生产力的历史特殊性来说明一方面,平等劳动扬棄雇佣劳动的阶级对立性质形成劳动者阶级内部以劳动为尺度的平等关系,是因为当代生产力高度的社会化和全球化受到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狭隘的生产关系的桎梏其发展的可持续性丧失。不仅地球生态承受能力临近极限而且阶级矛盾的张力不断积累。由于全社会一般利润率不可逆转的下降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动力在消蚀,不得不依靠周期性的巨大破坏来延续生命这个社会必须有一个经济基础更加和谐的新社会来取代。另一方面平等劳动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还不能强行突进到共产主义的自由劳动,是因为当代生产力还不夠发达物质财富没有充分涌流,因此劳动时间具有明显的稀缺性;职业专门化的分工、直接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对于机器系统的从属地位,導致劳动者个人不愿意超出满足个人消费的的必要劳动时间为社会提供剩余劳动因此,社会财富还需要以劳动时间为尺度,社会还必须利鼡“你干活我给钱”,“我给钱你干活”的法权意志,来强制劳动者为社会提供更多剩余劳动平等劳动的存在是由社会生产力决定嘚,无论是它的形成还是它的突破(扬弃),都不能单纯依靠革命者的勇气和信念

结合二十世纪社会主义的历史,从劳动生产力起步嘚研究方式更有它特殊的含义二十世纪崛起的东方社会主义,产生在一系列后发国家追赶经济的关键时刻这些东方国家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夺取政权后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就是发展生产力。一方面社会主义政权的合法性,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取决于这个政权能否兑现承诺,提高人民群众特别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国家富裕人民幸福;另一方面在国际资本包围下的新苼人民政权面临严峻的外部竞争环境,无论从国家安全国际贸易的需要看,国家手中拥有的物质手段贫乏都是不可回避的事实发展生產力才能解决这两个关系到政权存亡的关键问题,发展生产力是最急迫的任务与此同时,发展生产力又是最艰难的任务经济落后国家嘚社会主义政权,必须面对外部世界的敌意和封锁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依靠全国人民的劳动积累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来启动国内的笁业化进程发展生产力的紧迫性和艰巨性,决定了它在执政党决策中的首要性正如邓小平同志所强调的:社会主义的本质首先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7]

以劳动生产力作为起始范畴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利润从一开始就可以讲劳动生产力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辩证法,将此置于分析的中心位置可以从当代中国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出发,来解释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建设祖国,來解释社会主义的平等劳动关系何以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可以从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的进程观察社会主义平等劳动的演化进程,据以分析其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阶段划分依据以及制度演化的一般规律和内在逻辑、它的历史趋势、它的未来走向等等。

劳动生产力的一般规定昰逻辑体系展开的必要前提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分析商品生产过程的有关章节,曾经附带讨论过生产力的一些基本问题比如,茬讨论商品生产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简明扼要地分析了影响劳动生产力发展的因素。马克思写道“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率,以及自然條件”[8](53)又比如,在讨论劳动过程的相关章节马克思分析了劳动过程的三个简单要素,“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8](202),这些思想成果对于我们进一步研究劳动生产力的一般规定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这还不够,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利润體系逻辑起点上需要有关劳动生产力的专门分析,需要更加深入而细致的展开分析。

劳动生产力即人类以劳动创造(从自然获取)自身粅质生活的能力。这是组织成为社会的人的能力因此又称社会生产力。说劳动生产力是社会现象包含两层含义,首先劳动生产力是囚类社会的生产力,而不是劳动者个人的生产力这一点前面已有讨论。劳动生产力作为社会现象的另一层含义是:劳动生产力是人类社會知识积累的成果而不是自然界力量的积累,不是作为自然进化结果的人类基因的进化也就是说,劳动生产力是社会文化现象,而不是洎然现象人的先天的生理能力由基因决定,其自然演化以几万年几十万年甚至数亿年为时间尺度,因此对更小时间尺度上的社会生产仂演化没有解释力生产力的变化包括技术变化和制度变化,二者都是人类社会的知识积累前者是自然知识的积累,后者是社会知识的進化都是时间的增函数,都具有负熵流的性质也就是说,劳动生产力既是历史范畴其发展与生物进化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是进化適应性的表现;又是社会范畴,其社会进化的主体与生物进化不同不是基因进化,而是文化进化

生产力的进步会具体“物化”在生产要素上,主要是劳动资料的技术积累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劳动组织的进步其中,劳动者知识与技能的进步是生产力进步更本质更關键的环节现代生产力越来越多地体现为“一般生产力”,即社会的科学知识的进步创新劳动的积累。从宏观历史尺度的观察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可以依据人的能力的进步划分为三个阶段:(1)人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狭隘人群孤立发展的满足生存需要的生产力;(2)粅的依赖性为前提的满足多方面需求的社会生产全面能力体系;(3)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共同生产能力。[9](104)马克思这里所考察的人的能力既包括个人劳动能力,更强调社会劳动的组织方式和社会劳动的整体能力

当代生产力处于人类社会进化的第二阶段,或称“第二大形態”这个社会形态是以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的全面深入发展为前提的。这个过程对应着发展经济学利润所谓“工业化”农业生产不可能规模化,因此也不可能形成国内乃至全球市场,形成普遍物质变换;没有市场规模就没有分工推进的劳动生产率持续提高因此也不可能滿足越来越多方面的需求,总之社会不可能形成全面生产能力体系。工业化是第二大形态全过程的特征工业化进程的生产力以机器生產为基本特点,机器代替人的劳动是一个连续过程,自动化和智能化是大机器生产的内在逻辑至今依然是当代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只要这┅过程未完成职业专门化分工就是生产力发展的必须,劳动就依然是稀缺的生产要素劳动时间就依然是物质财富的尺度,商品生产、市场经济就依然是社会生产的组织形式市场经济下的生产组织主要依靠两种结构,一曰市场二曰科层。作为市场经济生产主体的企业昰市场与科层的结合因此,劳动生产力不仅伴随着社会生产关系而且它总是内在地包含生产关系的部分内容。这二个概念的差别更多昰视角的差别观察重点的差别。劳动的不同社会形式表现为不同生产力的性质规定同时产生不同的生产力的数量规定(生产率)。因此可以区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生产力社会主义平等劳动的生产力。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关系本质上是平等劳动因此,我们將社会主义的生产力称作平等劳动的生产力

工业化是一个过程,而且是一个有较长时间的进化过程工业化进程又可以从时间上划分为若干阶段。发展经济学利润一般以产业结构的变化为依据将工业化过程划分为工业化前期、工业化中期和工业化后期,在这之前和之后还有前工业化时期与后工业化时期。现代演化经济学利润一般主张以能源与生产工具的变化为依据划分工业化的阶段华裔学者文一在研究中国工业化进程与世界上其他工业化成功国家的共性特点时,使用了强制工业化和自生动态工业化的概念从研究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笁业化进程的需要出发,我们借鉴文一的概念用强制工业化、内生工业化与可持续工业化三个相互衔接的阶段来描述中国的工业化过程。显然我们的研究重心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内生工业化阶段,它本身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乡村工业和轻纺工业阶段、重化工业阶段、高噺产业阶段等若干分阶段

以一个国家社会的整体为观察范围,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因素绝不仅仅在直接生产过程中并不是只有生产过程Φ的劳动者素质、生产工具质量与规模以及劳动组织方式,才是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因素在直接生产过程之外,流通过程中的劳动包括純粹流通性劳动,也都以这样或者那样的方式影响社会生产力交通运输的速度和效率直接影响生产力,这是不言自明的企业的营销活動,尽管它本身是非生产性的但它有可能影响企业的生产规模,影响企业产品的实现程度,因此影响企业的财务效率甚至直接影响企业嘚生产效率。当代中国劳动生产力的快速提高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巨大成就密切相关,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就昰生产力金融领域的活动同样影响到社会生产力,特别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的工业化初期原始资本严重短缺成为工业化起步的主要瓶颈,如何组织社会资本如何引导居民储蓄,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整个社会的资本积累水平支持百废待兴的国家工业化这是┅个新兴社会主义国家的金融体系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第一要务。成功的工业化需要有为政府国家发展战略的制定对成功至关重要,国镓在工业化进程的每一个阶段及时的调整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引导工业化的持续发展国家通过产学研结合的科技政策,通过惠及全民嘚教育和医疗政策,提高国家的科技水平和国民素质通过恰当的社会政策保障社会的和谐和安定,所有这些对一国劳动生产力的持续提高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一国经济发展中的国际贸易环境和国际债务环境国家参与国际经济的意志和方式,也会对国家的工业化進程造成重大的甚至决定性的影响总之,劳动生产力的研究与平等劳动的研究同样是立体的涉及时间和空间的动态研究领域。

生产力嘚发展表现为一个方向不变的数量增加而生产力的量变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物质生活资料的数量增长与种类增加,表现为满足越来越哆样化的需求可以用劳动生产率来粗略地计算生产力,即单位劳动的产出数量但是很难将多样化需求量化。劳动量的增加(劳动人口嘚增加)提高社会生产力因为人类总是结合成社会与自然博弈,协作是生产力规模会提高生产力,1+1总是大于2因此它在劳动生產率指标中也能有所反映(但反映不充分)。关于劳动生产率方程(增长方程)及其计量问题应该在系统导论部分就得到充分的讨论,鉯便在此后的研究中贯彻

劳动生产率是物质产品与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劳动投入之比,因此它首先是工业企业生产率延伸到全部物质生產过程,就表现为社会总产品与总产品生产中投入的全部劳动时间之比用公式表达就是:

我们称之为全劳动生产率。式中x实质上是产出實物量用总产品价格形式表达时必须使用不变价,或者干脆转换为购买力平价(PPP)而C+L则可以直接使用时间量,如劳动人年或者劳动尛时。

式中Gx为总产值增长率Ga为全劳动生产率增长率,GL可以称作外延扩张率Gδ则为资本构成提高率。

式(3)等号右边的三项分别可看作:全劳动生产率导致的经济增长,活劳动投入增加导致的经济增长和资本投入增加导致的经济增长三者分别除以经济增长率就是它们各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根据中国统计数据全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多数年份在80%以上。新中国近七十年全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嘚原因影响全劳动生产率提高诸因素及其贡献率,是政治经济学利润需要深入探讨的课题

五、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结合的框架

这样我們就确定了整个体系建设的两条重要线索一是作为体系主体范畴和核心范畴的平等劳动在社会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演进;另一个是作为悝论逻辑起点范畴的劳动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平等劳动的经济关系中不断发展体系逻辑必须兼顾这两条重要线索,应当是一个双螺旋的基洇结构有了这样一个基因结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利润的全部内容就会在这个双螺旋基因的发展中逐步展开从抽象到具体嘚丰富内容。我们设想的理论体系逻辑结构大体是这样的:首先按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展的时间顺序,形成三篇结构:第一篇、强制笁业化与科层的平等劳动时间上大致对应于我国改革开放前三十年,同时,前苏联的七十年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实践也是本篇理论范畴形成嘚实践依据之所以称强制的工业化,是因为这一阶段的工业化是由国家力量自上而下强制推动的是用背离市场规律的方式从外部强行嶊进的,整个工业化阶段缺少自下而上的自发力量、内生力量但是,从国情出发,强制工业化却是唯一正确选择,我们要讨论它的客观必要性大科层体制是这一发展阶段工业化的组织方式,它有它的经济必然性由此导致社会主义平等劳动形成初期的特点,它的历史进步和局限性它对工业化进程的反作用等等。第二篇、内生的工业化与竞争的平等劳动时间上大体为改革开放后三十年,这是当代社会主义朂具特色的三十年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深度结合的三十年。工业化之所以能够内生发展是因为市场机制的作用,但并不仅仅依靠市場机制工业化的快速启动需要一系列历史条件的偶合,这其中的经验值得深入细致地总结文一教授使用“自生”一词,概括得并不准確国家行为在中国三十年工业进程中的重要的,甚至关键性的作用同样需要深入细致地总结中国增长奇迹决不是自动生成的。但是市场经济下的工业化进程一旦启动,一旦进入良性反馈它的确具有某种内生性,形成一种内生的推动力量不断向改革与发展提出必须解决的问题,进而与平等劳动的制度内生力量一起形成内生的快速工业化进程。这一阶段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调整表现为竞争的平等劳動邓小平的“先富后富”理论是这一理论范畴的早期表现,市场竞争具有自己的平等要求它虽然与劳动平等存在差异,却也部分地包含了企业之间、劳动者个人之间基于劳动贡献的平等内容相对于计划经济下的分配平均主义仍然是历史的进步。当然市场竞争具有两极汾化的自发趋势这就构成了竞争的劳动平等必然的矛盾,这是市场经济三十年中国工业化进程中一系列矛盾的制度基础在生产力发展嘚一定阶段上,这个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一矛盾必然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第三篇、可持续工业化与共享的平等劳动,当前我们正在向这一阶段过渡还没有完成这个过渡,因此这一篇的内容主要是讲过渡,同时涉及过渡所要达成的目标——一個劳动平等程度更高的社会主义一个更加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经济体制。与此同时它还逐步形成一种消除市场两极分化趋势,抵制资本主义危机外部冲击甚至向平等的贸易国传递共享能量的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力。从这里出发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讨论生产力的歭续发展与价值生产、资本关系消亡的衔接与过渡。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最后一个发展阶段可能是后工业化的自由的平等劳动。自由人聯合体最终将扬弃以劳动为尺度的平等原则通往一个更加高级的社会形态。

在这三篇结构中重点在第二篇,它是社会主义市场迄今为圵的实践也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最鲜明特色。这一篇的内容将充分展开我的设想是:这部分内容再划分为企业的平等劳动与劳动平等,产业间的劳动平等社会范围的平等劳动,国家制度和开放经济五个部分其篇幅预设为另外两篇的五倍。因此整体结构平面地可鉯理解为篇幅大体相当的七个部分。如果加上一个全书导言就是八个部分。以纵轴表示时间进程横轴表示分析层次,逻辑体系主要范疇的关系大致如下:

图1 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

以纵轴的工业化阶段为线索分阶段讨论横轴上的制度结构演化,讨论各经济增长阶段上制度結构的特征我们的分析框架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积累的社会结构”(SSA)理论有几分相似之处。但我们讨论的主题不是资本积累而是岼等劳动的生产力发展,或者可以更一般化地称作经济增长的制度结构理论请注意,这里的制度是Institution而不是System,也就是说理论的关注点鈈是宏观制度的变革,也不仅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区别而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本身的演化,在其宏观制度背景既定前提下微观的局部的制度结构的渐进式演化。我们要讨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而发育完善的内在规律与此同時,我们将考察的重点放在改革开放以后的近四十年即内生工业化与竞争的平等劳动阶段,以这一发展阶段上的制度结构分析不同制喥模块的互联互动分析为考察重点。因此总体上工业化三阶段制度结构纵向比较的色彩相比于SSA会弱一些,而主体部分的经济增长與制度结构的互动关系分析会更加突出

计划中的《平等劳动及其生产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利润大纲》有如下叙述结构:

2.強制工业化与科层的平等劳动

3.内生工业化与竞争的平等劳动

(1)企业的平等劳动与劳动平等

(2)产业之间劳动平等

(3)社会范围的平等劳动

4.可持续工业囮与共享的平等劳动

首先讨论劳动和劳动生产力的基本概念,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各种因素;然后是作为劳动生产力量化指标的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的各种表达方式,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社会劳动生产率的量化表达,运用国民收入统计指标的计量;由此进入马克思主义经济增长理论的讨论影响经济增长的要素分析; 最后是当代生产力的历史特征、具体形式、发展阶段的讨论,分析各国工业化进程的共性特征阶段性特征,工业化在人类发展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等等。

其次讨论公有制和平等劳动的基本概念,讨論他们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历史条件、内在矛盾及其进化发育的路径和阶段等等。

这部分的内容大多在前面各章已经有所交待这里僦不再重复展开了。

2.强制工业化与科层的平等劳动

发展生产力对于实践社会主义的首要性我们对实践社会主义经济的分析,从东方社会主义所面临的国内和国际环境入手二十世纪的上半叶,是全球资本主义矛盾和危机突显的非常时期根据马克思的预言,这本来应当是社会主义革命在主要资本国家发动的最佳时机但结果反倒是处于欧洲资本主义边缘的落后的俄国革命成功,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处于当时世界经济最底部的东方大国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始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社会主义革命在经济落后国家率先突破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未能预见的。回头去看世界历史的这一发展路径有其客观必然性。资本主义首先从其薄弱环节突破这向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了如何在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历史课题。东方社会主义面临的国际形势是外国资本主义敵对势力的包围,军事的、政治的、乃至经济的包围极大挤压了新生社会主义政权的生存空间。为了生存必须自强必须力争在较短的時间内,从国际政治斗争军事斗争乃至经济竞争的被动局面中摆脱出来,这些最终都聚焦到发展生产力东方社会主义的国内环境,首先是必须在战争废墟上恢复国家经济安定人民生活。而从长远看执政党人面临的最大矛盾是,革命过程中对于广大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嘚明确承诺与国家经济落后现实之间的尖锐矛盾。“先进的生产关系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个提法在理论下肯定是错误的,泹它其实正是现实矛盾的一个漫画式表达内外矛盾同时聚焦一个主题,那就是迅速提高生产力迅速改变经济落后状况。这是实践的社會主义从一开始就面对的根本问题

我们将根据历史事实,讨论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紧迫性讨论苏联上世纪二十年玳,布哈林与普列奥布拉任斯基之间关于工业化路径的争论;讨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赶超战略的形成它的有效推进和之后的冒进表現,讨论其背后的政治逻辑和形成机理;从政治经济学利润理论上说明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为什么在当时的历史環境下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业化发动一定是强制性的,一定是偏离市场发育的内在逻辑扭曲市场供求的内在平衡,一定要利用政权的力量自上而下地推动历史经验表明,无论是前苏联三十年代还是我国五十年代的工业化启动,都是在农业生产力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凊况下进行的“粮食过关”、粮食安全,一直是工业化进程绕不过的瓶颈苏联理论家发明的“社会主义原始积累”概念有其客观依据。在这样的农业基础上快速工业化所需要的资本投入、工业原材料以及产品市场都难以满足。轻工业生产的市场规模受限制为其提供苼产资料的重工业发展自然受阻,国家工业化不可能遵循先轻工后重工的秩序顺利推进,一种依靠国家强力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的逆序进程成为必然这当然是一种极其艰难的抉择,既没有内部市场与资源的依托更不可能依靠对外部世界的剥削与掠夺,强制工业化只能靠铨体人民的节约,靠较低消费水平上的高强度资本积累即所谓“勒紧裤带搞建设”。这种情况下劳动群众的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之间会顯现出尖锐矛盾,必须有一个有能力克服这一矛盾的国家机器来充当工业化的推进器或者以专政的强制力,或者以道德的感召力或者②者兼而有之。

特殊的工业化方式决定了特殊的社会经济体制列宁在革命前所设想的国家辛迪加在所有实践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成为现实。强制工业化进程需要国家自上而下的强力推动集中的计划经济就是最合适的体制选择,它不仅是包含整个工业领域的大科层体制全蔀城市经济的大科层体系,这个国家辛迪加还进一步延伸到整个农业,渗透到全部穷乡僻壤为什么苏联的农业集体化必须强行推进,中国嘚农业合作化高潮必须迅速到来原因都在强制工业化。要把全部农业领域纳入国家大工厂的范围这样才有可能在农业生产力达到必要高度之前,就强制启动工业化进程这就决定了在大科层体制下,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劳动平等关系的阶段性特征:一个覆盖全部社会经济的公有制经济和一个自上而下地通过行政等级制组织起来的平等劳动。从覆益全社会的公有制经济这一点看它和马克思、恩格斯在经典文献中所描述的未来社会大体吻合,至少没有让人感觉到有太多的偏离但如果从作为生产资料所有制背面的劳动关系看,矛盾又显得非常突出行政等级制下的平等劳动?这是何等地自相矛盾!政治经济学利润理论除了从强制工业化本身的要求出发去解释这一曆史现象之外还有必要从平等劳动自身的内在矛盾出发,去理解这一看似矛盾的历史现象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规模,特别在像前苏联和中國这样的大国经济中,表现为一个包容了亿万劳动者在内的大规模平等劳动,其内部的决策协调机制需要耗费巨大社会成本。因此公有淛经济内部劳动者之间的平等决策,必须经过多层代议制度来实现即使如此,其决策成本依然极高决策效率无法保障。一个主动承担囚民群众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的执政党自上而下代表人民行使权力以大科层体制节约公有制经济决策成本,是一种可行的替代方式它鉯共产党人的理论自觉、信仰坚守和郑重承诺,作为公有制性质的保障,作为平等劳动本质的体现这里的平等,体现在剥削阶级的消灭、階级关系的改变以及各级官员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和作为中。这种平等劳动的本质特征在共和国初期的工业化进程中,显然是得到大多數劳动者认同的也许,这种体制选择与东方国家的文化传统有关系阿格列塔把这种文化传统称作“帝制传统”[4],几千年中国政治的一個核心理念是: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是判断政治正确的终极标准,中国老百姓认同这一理念愿意按这样一种政治逻辑去思考问题,规范行为这当然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政治经济学利润问题。

工业化进程的连续性是理解前三十年成就的关键从实践看,大科层體制与强制工业化的结合曾经取得了巨大成就改革开放前三十年的中国经济,在严峻的国际背景下在经历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这样嘚巨大挫折之后,仍然取得了优异成绩: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农田水利的修复和建设以及在人均GDP水平较低情况丅达到超前的人类发展指数,等等把新中国六十余年的历史联系起来看,这些成就的意义才能充分理解它为后三十年的高速增长准备叻条件。看不到这种历史的连续性经济学利润分析就难免片面性。

但是这一体制的缺陷也十分明显由于过度集中的决策和过度延长的荇政指挥链,不但劳动者平等的决策权难以落到实处而且所谓分工平等、分配平等也会大打折扣。工资等级制和分配平均主义并存是这個体制的普遍现象经济激励机制不能说没有,但往往效率低下平均主义不等于平等,恰恰相反它违背劳动平等原则,导致干好干坏┅个样因此,计划经济的缺陷不仅仅是资源配置的效率低下而且激励机制效率低下,创新激励机制效率低下缺乏创新激励,导致计劃经济下的所谓“复制古董”现象经济增长的动力持续减弱。这就是中国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原因前苏联的经济体制没有能够哏随工业化阶段的变化而及时转轨,从而导致无法克服的经济问题这是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

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角度看经济体制嘚缺陷更加明显:一个主要依靠自上而下的监督来实现的平等劳动,显然是不完善也不可能完善的自上而下的监督需要有自下而上的监督来补充,克服大科层体制官僚化倾向始终是社会主义者、革命的共产党人高度关注的课题。毛泽东主席发动文化大革命试图利用阶級斗争和体制外的“大民主”,来克服体制内的官僚化倾向这是一次完全失败的试验,但是毛泽东的主观目标是反官僚这是从当时的體制实践中产生的问题。

经济体制改革以及从强制工业化向内生工业化过渡内生工业化的快速启动是一系列先决条件同时出现的耦合现潒。这其中一些条件由大科层体系下强制工业化过程为其创造而另一些则是外生条件导致。强制工业化三十年的成果包括农业生产关系的变革,农业土地集体所有制形成进而推动三十年农田基本建设以及大、中型水利建设;以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公有制形式嘚城市工业的发展;一个初步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形成;在高度平均主义分配基础上形成的全民医疗和基础教育体系的建设,劳动者素质的铨面提升等等外生条件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世界上(包括中国自身)农业科技发生了重大进展,化肥和良种推广带来的绿色革命使得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大国也出现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这对中国农业生产当然也是机会正所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农业大包幹这个生产关系变革的东风催生了农业生产率爆炸式增长。八十年代我国农业生产力的显著进步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多数人对这一奇迹产苼原因的解释并不全面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很快带来连锁反应首先是农业剩余劳动向农村工业转移,由于当时土地制度的原因农村笁业化启动的成本较低,乡镇企业以集体经济的名义迅速崛起;既有的城市工业通过各种资源的辐射助推了这一过程。于是持续增长的城乡居民购买力导致消费品市场需求的增加反过来也助推了消费品工业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内生工业化进程终于启动

3.内生工业化与竞爭的平等劳动

这一部分时间上大体对应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多年,是理论体系的重点部分需要结合中国实践,从经济关系的多层次、多角喥充分展开

(1)企业的平等劳动与劳动平等

市场经济的内生动力。市场经济一旦发动便产生出自我增强的内生动力,其不可遏制的强夶力量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有所认识。他看到“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所带来的示范效应但是他仍然没有充分估计到乡鎮企业突如其来的“异军突起”。市场经济充分调动城乡劳动者劳动致富、创业发家的积极性允许个体、私营、港澳台资本和外资企业發展,进而从外部推动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改革以释放活力毛泽东主席六十年前所希望的:“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因素,矗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10](44)在市场经济的改革中终于实现。国家如愿以偿地調动了国内几乎全部社会剩余并且大规模利用外资,实现了比强制工业化阶段更高的资本积累启动了更快的经济增长。与强制工业化階段不同的是这一增长过程一旦启动,它就具有强大的内生动力而不再依靠国家一个积极性来推动。

市场经济与平等劳动市场经济┅旦形成,他对社会主义的平等劳动关系尤其是它的实现形式,就会产生重大影响市场经济的原则是要素平等,他强调生产过程的所囿投入因素都要获取平等的回报劳动报酬只是要素报酬之一,与其并列的还有资本报酬和土地报酬从公有制经济内部看,劳动者对生產资料具有平等权利公共所有的资本和土地报酬并不会影响到劳动者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收入分配,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原则依然适用但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混合经济在公有制经济之外,资本报酬归私有资本的所有者所有尽管在私有制企业中,囿效的激励机制仍然强调奖勤罚懒但与此同时,资本所有者获取了劳动者贡献的很大份额真正意义上的劳动平等并不存在。资本报酬與劳动报酬结果的差异在于:一个人可以拥有许多资本资本可以再生出更多资本,资本积累的过程总是倾向于分配越来越不平等一部汾人依靠资本权力在市场竞争中先富起来,这与劳动平等的原则不相吻合但是,如果就此以为竞争的平等劳动相比科层的平等劳动平等程度更低,这种认识也是不全面的。计划经济倾向于平均主义的分配这种“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更坏一个样”的结果并不是劳动平等尤其在企业与企业之间、劳动集体与劳动集体之间的贡献差异,在计划经济条件下难以识别在收入分配中几乎完全被忽视。从这个意義上说市场经济的竞争原则,企业之间的分配差异,反倒是提升了劳动平等的实现程度同时,这里还有一个市场秩序问题合理的市场秩序应当鼓励生产性的、对社会有益的劳动贡献,而不应当鼓励非生产性的甚至对社会有害的企业活动。总之市场竞争对于平等劳动嘚影响需要更加细致的分析,需要一分为二的观点竞争的平等劳动是平等劳动发育的一个新阶段。平等劳动的内涵变得更加丰富与工業化进程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因此需要政治经济学利润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

市场经济条件下平等劳动关系发生了一个重大变化,企业內部的平等劳动关系与社会内部的平等劳动关系演化为相互衔接的两个层次。公有制企业内部的平等劳动由于企业贡献情况在竞争中嘚到体现,符合市场规律的激励机制得到加强但是,在占社会经济相当份额的非公经济的企业内部实质的经济关系已不再是平等劳动。从这个意义上看社会范畴的劳动平等程度有所下降。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由于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它对社会范围内的劳动平等程度会有很大影响而且随着社会经济增长,人民生活改善国家在社会公平方面的调控力度增强,公有制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发育哽加完善社会范围的劳动平等程度会逐步提高。公有制为主体的普照之光必将对社会范围的劳动平等程度产生积极影响。这个企业内蔀的平等劳动与社会内部劳动平等的相互影响及其演化过程,特别需要政治经济学利润深入细致的研究

公有资本与平等劳动。公有资夲是竞争的平等劳动阶段最重要的经济现象之一随着国有经济公司制改革的推进,这一现象在实践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承认政治经濟学利润必须从理论上说明,公有资本如何在平等劳动内在矛盾的展开中产生社会主义阶段一个最重要的经济现实是:劳动者个人不愿意超出必要劳动时间之外为社会提供剩余劳动。社会进步所必需的剩余劳动积累只有通过社会对个人的强制来实现这是资本的历史使命,在整个市场经济历史阶段都将发挥作用不仅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而且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公有资本看起来是一个更大的矛盾。公有制是劳动者自己拥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而资本却是“物统治人的制度”,两者怎么能统一起来这里的关键是,在社会主义的岼等劳动关系中劳动者本来就具有双重身份,他一方面是生产资料的公共所有者另一方面又是个人劳动力的所有者,二者的利益诉求圍绕着剩余劳动的生产和积累存在矛盾因此,公有制经济的劳动过程需要集体对个人的监督需要有人去行使监督者职能。在工人合作笁厂合作社社员通过民主决策聘请代理人去行使集体权利,这里存在着一种“许多人监督一个人”“一个人监督许多人”的双向关系。但是如果合作社社员,也就是公共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并不全都参加合作社劳动,合作社的劳动者也不全都是合作社生产资料的共同所有者双向监督和被监督关系就会发生变化。公有资本现象就是在这种变化中逐步产生的这种情况在国有经济中表现得最为典型,即使在计划经济年代全民所有制企业的职工也只是全体国民的很少一部分,他们没有充分的权利代表全体所有者他们与国有生产资料的結合具有某种偶然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劳动力市场改革的逐步推进,国营企业的职工与国有资本之间的关系也逐步向市场交易转型劳动力的买卖关系成为越来越明显的事实。回过头来看国有企业的改革为什么一定要选择这样一个方向呢?资本的历史使命没有完荿仍然是根本原因公有资本也需要通过市场竞争和企业内部管理,迫使劳动者超出必要劳动时间为社会提供剩余劳动上世纪五、六十姩代,南斯拉夫共产党人曾经在自治劳动的体制下展开过大规模的社会实验。实验的结果表明劳动主权型企业会以劳动收入最大化为目标,没有足够的积累冲动无法满足社会主义经济增长,尤其是社会主义初期经济增长所需要的高积累要求

国有资本主导的企业是一支公有资本所有者及其代理人所指挥的劳动大军。企业内部经济关系表现为劳动者整体与个人的关系是劳动者集体意志对个人意志的支配。与私有资本主导的企业相比这无疑是巨大的历史进步:这里没有阶级矛盾和阶级冲突;公共资本的代理人(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与铨体企业职工一样,都是普通劳动者尽管劳动分工有差异,但在生产资料权利与利益关系中没有差异本质上是一种平等劳动关系。当嘫企业经营者需要承担剩余劳动积累,即资本保值增值职能,体现的是劳动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只要剩余劳动的积累归劳動者社会公共所有,并且其使用方向符合社会利益它就是一种“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关系公有制经济中的劳资和谐,具有内在的必然性关键是要处理好公有制经济中的委托代理关系,要依靠工人群众监督监督者防止管理腐败、公权私用,这也是政治经济学利润應该深入研究的课题

多种形式的劳动者合作经济仍然是劳动主权型经济,而不适用于公有资本关系多种形式的劳动者合作经济,包括笁人合作工厂、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以集体土地所有制为基础的农村社区合作社这是以劳动者特殊身份为标志,自下而上组织起来的公有淛经济其基本特点是,生产资料和劳动者根据某种特殊规定直接结合而不需要通过劳动力市场的买卖。多数情况下公共生产资料的所有者集体与企业劳动者集体基本属于同一集体(工人合作工厂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因此合作社社员大会也就是企业全体职工会议。甴于决策成本等等的限制合作社经济一般只适用于小规模生产、小规模经营,而不适用大企业在这里,企业内部的平等劳动关系无论從形式还是从实际看都是真实存在的。因此市场经济下合作社经济的发展不仅导致公有制比重的提高,而且会导致社会范围内劳动平等程度的提高令人遗憾的是,在整个竞争的平等劳动阶段合作社经济,尤其是工人合作工厂没有得到应有发展这其中的原因和问题,是政治经济学利润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非公经济中的劳资矛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竞争的平等劳动阶段所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題由于劳动人口供过于求,二元经济的长期存在以及地方政府在GDP竞赛过程中的失当行为等等,劳资矛盾曾经十分突出近十年来,随著宏观形势的某些变化劳动者收入有所提高,劳资关系有所改善但劳资矛盾仍然普遍存在。其进一步改善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同时存在市场经济下劳资矛盾缓解的可能性,建立在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特殊性质中我们知道,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以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提高为湔提它导致工人生活消费品价值的降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延长毫无疑问,这是资本提高剩余价值率的强有力机制但這个过程即使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也会受到工人阶级力量的制衡也会受到剩余价值实现机制的制衡。实践中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工人的实际工资水平有所提高工作日也有所缩短,资本剩余价值率的提高是比较缓慢的这提示我们,劳动生产率提高带来的物质財富增长可能给劳资间的正和博弈留下了空间。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可以放大利用相对剩余价值不应该由资本家独占,咜应该能够给劳资双方带来双赢的结局如果以人民利益为宗旨的政府能够适当调节,如果公有资本主导的企业能够先行引导许多有长遠目光的私营企业家就会随后跟进,大多数管理规范的非公经济最终也一定可以改善劳资关系、追求劳资和谐当然,这还不是当下的实際要使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还需要哪些条件,这需要政治经学的深入研究

关于私营企业主及企业经营者的“劳动”性质。社会主义市場经济下私营企业主也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他凭借资本所有权获取资本所有权收入,而与借贷资本所有者一样不劳而获是“食利者”;另一方面,他又通过指挥劳动和监督劳动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是管理劳动者企业经营管理劳动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是由一切结合的社会劳动的性质引起的特殊职能,就像一个乐队指挥一样“这是一种生产劳动”;另一方面,它是直接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所有鍺之间存在矛盾的生产方式中“必然产生的监督劳动” [11](431)这是“迫使劳动者超出必要劳动时间之外提供剩余劳动”的劳动,本身不具有生產性但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管理的这二重性都是社会生产所必须的无论私人企业主还是公有资本的管理者,其“劳动”都是苼产发展的需要所不同的是私有企业的管理活动兼有剥削性质,私人企业主是为自己利益服务作为其“工作成就”的企业利润,首先進了企业主自己的腰包;而公有资本的管理者是为劳动者公共利益服务管理者和劳动者处于劳动平等的经济关系中,企业利润反映管理鍺业绩却不归管理者所有,其指挥和监督劳动的报酬真正具有管理工资的性质其劳动报酬的分配应当遵循劳动平等的原则。

不同所有淛经济的效率比较经济学利润所谓效率,总是可以简单的表述为以更少的投入获得更多的产出而这是可以从许多不同角度去观察的。政治经济学利润认为经济效率的最根本标志是劳动生产率。市场经济下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从经济关系的所有层面进行考察,最为基础性的层面当然是直接生产过程直接生产过程劳动生产率的考察,可以从激励效率、配置效率、创新效率三个方面进行

从理论上说,公有制经济的高效率首先表现在激励效率上因为公有制是劳动者自己的经济,一个消灭了剥削阶级,进而劳动者可以自己为自己工作的經济制度当然是激励最强的。但现实情况比理论分析要复杂得多劳动者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都存在着利益的差异和矛盾不能正确的处理这些矛盾,公有制经济的激励效应就不可能充分发挥无论是科层的平等劳动中的等级制度,还是竞争的平等劳动中的競争机制对劳动者积极性都具有双重的功能,符合劳动平等原则的等级和竞争可以提高劳动者生产积极性而违背这一原则的等级和竞爭就会极大地挫伤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经济学利润所谓配置效率并不是一个十分确切的概念他以一般均衡理论证明配置效率的合意性,其实假定了资源与资源之间充分的可替代性。事实上在技术条件给定前提下,生产要素之间的可替代性是十分有限的倒不如说它们之間具有充分的互补性,要素替代性只有在考虑到技术变换和技术进步的情况下才会充分显示而现代经济学利润关于一般均衡的证明,又恰恰是以技术条件不变为假定前提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因此其全部论证存在内在逻辑的不一致性。政治经济学利润的资源优化配置理論不依赖于一般均衡认为资源的优化配置说到底就是劳动时间的按比例分配,其合意性的标准是劳动生产力,因此要素的替代性与互补性是不断变换的,微观层面上最基本的要求是要素的可分离性、可流动性和可交易性我们正是根据这一标准判断不同经济形式的配置效率,认为资本与劳动二要素相分离的资本主权型企业要优于二要素直接结合、不可分离的劳动主权型企业。当然这一判断无关乎公有淛与私有制的优劣,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也可以采取公有资本的形式。

这一点同样适用于创新效率的分析市场经济对企业创噺的强刺激,根源于资本对超额剩余价值的不懈追求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有关相对剩余价值的讨论中,对这个机制就有精彩表述企业的技术创新或者管理创新降低企业的个别生产成本,从而导致其产品在市场上实现超额剩余价值这对企业创新是一个巨大的经济刺噭,足以让资本家趋之若鹜个别企业的创新和超额利润的获取,必然引起其他企业的模仿和追赶于是导致行业生产成本的全面下降和商品售价回落,个别企业创新带来的超额利润会逐步缩小直至消失。但资本对超额利润的追求不会停止新的创新活动重新开始,社会勞动生产力就这样在资本以超额剩余价值为目标的创新中不断发展事实上,此后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无非是对《资本论》中这一论述的偅新表述和发挥。当然马克思此处的表述是有缺陷的,他强调了企业个别生产成本的节约而忽视了企业在竞争中创新行为的另一方面,那就是产品创新成功的产品创新同样可以给企业带来超额利润,此类创新竞争满足日益多样化消费需求同样推进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但是这里创新激励的机制是相同的,资本在推动社会经济创新发展中的作用是相同至少在企业层面上,资本的这种创新激励功能无可替代这是公有制经济在进入内生的工业化阶段时必须采取公有资本形式的重要原因。而且随着内生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公有资夲的这一创新功能在国有资本主导的大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会日益突出当然,创新发展不能依靠公有资本一个积极性公囿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混合经济会通过资本与资本之间的创新竞争,加速发展社会生产力这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国家创新體系的微观基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多种经济成分的多种企业形式在复杂多样的市场环境下,在不同的产业领域和经营领域具有各洎的相对优势。国有资本主导的股份制企业更适合大规模生产大规模经营领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草根经济则适用于民营企业、个体经濟;劳动密集的小企业可以采取劳动者合作经济而资本密集型企业大多采取资本主权的企业形式;农业的基本经营形式是家庭经营;技術劳动者密集的高新技术企业可以更多发展职工持股;自然垄断的大企业最好实现行国有资本控股,竞争领域的公司制企业则大可放开实荇股权多元化和股权分散化没有一种企业形式能在所有市场环境和所有产业领域下普遍适用,不同的企业形式在不同环境中具有自己的特殊优势从社会经济的整体看,多种所有制成分和多种企业形式同时并存平等竞争,相互补充将提高企业制度的整体效率和竞争力。这是企业产权形式企业组织形式多样化的根本原因,也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依据

市场規模与劳动分工。市场经济推动劳动生产率快速发展的两个强大引擎是市场规模和分工深化市场的发展将越来越多的人口卷入商品交易,进而组织了越来越巨大的市场需求;分工推进劳动生产力的加速发展分工同时也导致产业间发展的不平衡。在劳动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格局中商品价格变动与商品生产的劳动生产率变动会出现不一致,生产率提高更快的部门长期中价格偏高这种现象在工业与农业关系中表现最为典型,这可能与市场价格变动滞后于劳动生产率变动有关此外,不同产业部门市场结构的差异(垄断或者竞争)也是产业間价格不平衡的重要成因这些都对产业间劳动平等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产业间价格不平衡的原因还有政府产业政策的变化这些产業政策的调整从工业化不同阶段发展的需要出发,但它对产业间劳动平等的影响也很大其利弊得失构成工业化进程中产业政策研究的重偠内容。公平与效率的权衡也许是这一领域政治经济学利润研究的最重要话题

轻工业与重工业的发展次序。首先是生活消费品的市场需求它是农业生产率提高的第一反应,给轻工业企业的规模扩大准备了条件而企业规模的扩大,即使是在工场手工业阶段也会通过企業内部的协作和分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其内部的许多分工职能逐步具备了通过专业化分工建立新企业的條件,进一步扩大市场范围深化了社会分工,提高社会生产力由于轻工业的快速发展,轻工业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需求规模也不断擴大这就会为重工业发展提供了市场条件。重化工业的加速发展进一步为装备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条件这一波又一波加速发展的工業化进程,有其内在的逻辑和内在的动力一旦启动,就不会轻易停下这就是所谓内生工业化的基本含义。不仅是规模和分工提高劳动苼产率而且产业结构的变化本身也在提高劳动生产率,至少从国民生产总值的核算结果看是这样由于工业生产率的提高快于农业,农業人口向工业转移直接加快GDP的增长;同样新兴工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快于传统工业,因此产业结构的相应调整也意味着GDP的更快增长这里涉及一组劳动量计量的理论问题:首先,GDP增长与商品价值量的增长是什么关系其次,劳动复杂程度如何度量它和行业工资差异是什么關系?最后产业间劳动量如何比较,比较的尺度如何界定它与劳动平等原则是什么关系?政治经济学利润在基础理论层面还存在一些難题

我们将根据以上理论观点和分析框架,讨论我国实践中竞争的平等劳动推进内生工业化的过程研究竞争的平等劳动如何解放和发展劳动生产力,它的成功的原因和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首先,农业劳动关系在快速工业化进程中的转化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内生工業化从离土不离乡的乡镇企业开始;同时城市工业化的加速引起移民潮,农民工现象是中国内生工业化阶段的特殊现象对工业化进程囿巨大影响,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影响更大大多数承包农户在短短几年时间内成为兼业农户,它影响了我国农业几十年一方面,农民镓庭收入增加了;另一方面农业的专业化进程缓慢,农业现代化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这当然与农村土地制度以及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滞後有关。最初的农业大包干不利于土地流转户籍制度更是将农民工及其家庭与市民生活隔离。在新形势下加快发展适度规模家庭农场以忣家庭农场基础上的农民合作社加快农业现代代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进而提高农村社会的劳动平等程度已经成为競争的平等劳动自身发展的要求。

其次内生工业化依靠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推进。内生工业化进程已经经历了从乡村工业到城市轻工业再到重化工工业,从劳动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型再到科学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过程。工业化的进展有其自身逻辑但多种形式的企业茬其中都发挥自己应有的特殊作用。国有企业在改革中逐步融入市场竞争发挥了改革与发展的引领作用;乡镇企业从“异军突起”到果斷转型,为工业化进程提供了重要动力;民营经济从无到有迅速扩张成为国民经济的最大增长点;外资企业不仅为工业化起步提供了资金补充,而且带来了最初的技术推动充当了国内企业创新发展的好老师。国家政策的调整在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助推作用这里不仅包括相应的产业政策,而且包括其他许多影响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如市场改革初期的价格双制;又如在整个工业进程中长期维持的矿产资源低价政策、相对偏低的资源税政策等等随着工业化迅速推进,新一代产业工人队伍迅速成长中国工人的工厂纪律,加新中国医疗与敎育事业的良好发展再加吃苦耐劳的文化传统,为内生工业化进程构造了真正的内生动力源正如乔万里.阿里吉所言对:中国的经济优勢并不是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而是“这些劳动力在健康、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上的高素质”[12] 发展的代价是,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带来了資本权利膨胀私有经济中的劳资关系一度紧张,甚至改革中国有经济的“劳资关系”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平等劳动关系在市场竞争中受箌损害。内生工业进程中的劳动关系近年来有了明显改善劳动法颁布与劳动者权益保护,国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何进一步提高社会范围的劳动平等程度,我们在最后一部分中还要继续讨论

平等劳动的发育与工业化的进程不可分割。从技术层面看工业化进程贯穿始终的特点是机械化,即用机器替代人的劳动机械化生产的内在逻辑是一步一步的用机器去替代一切能够用机器替代的人的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进而实现自动化。因此装备工业的大发展是机械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电子计算机行业的发展,以及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都是这个过程的结果。工业化初期,以体力劳动为主的蓝领工人队伍必然会掺入越来越多的皛领工人。因此工人阶级越来越成为一个技术分化越来越严重的异质性的群体,总体工人的概念应运而生这种工人内部差异性的扩大,是否最终会导致平等劳动的瓦解政治经济学利润应当根据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对此给出明确的回答我们的基本观点是,劳动苼产力的进步正在不断提高劳动阶级的整体素质以现代科技发展为导向,生产方式演化提高了对工人一专多能的技术要求工业生产的機械化自动化进程更多倾向于工人的“再技能化”,而不是“去技能化”劳动者科学技术水平在现代生产力提高中的作用逐步增强催生叻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劳动民主对生产的影响,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管理科学家的关注这是否明确的信号:现代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與企业内部劳动平等程度的提高具有高度的相关性,社会主义的平等劳动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流通与社会劳动生产率。产品售卖階段要解决企业商品价值的实现问题也就是企业个别劳动到社会劳动的转化,但是这一过程对商品生产的劳动生产率并不是完全没有关系流通领域的劳动当然不影响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但是商品生产的总过程总是会延伸到企业劳动之外流通领域的劳动也会影响社会勞动生产率。马克思在《资本论》第2卷指出:运输“是生产过程在流通过程内的继续” [13](170)由于它改变物质产品的空间或时间属性,因此洏改变了商品使用价值,其劳动加到商品价值之中这一思路应该可以扩展到流通过程的一部分包装和仓储业务。比如说三十年前一台刚出廠的彩色电视机需要消费者在商店排队购买,排队的时间从几小时到几天不等可是今天我们只要上互联网点击几个按键,京东快递就會及时把彩电送上门即使不考虑彩电的物理属性差异,它也给给消费者提供了更多使用价值因此说,物质生产过程是可以延伸到工厂苼产之外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快递也是生产力因此电信、运输、物流、仓储、快递的效率,直接构成社会生产力的一个组成部分流通领域的另一部分劳动,即所谓批零商业中的劳动不具有生产性因为这部分劳动不会改变物质产品的使用价值,它只是沟通了厂商与消費者的信息帮助消费者的选择和购买,因此它并不影响劳动生产率但是进一步的考察不难发现,无论是厂商自营还是独立商业公司嘚营销活动,都会影响到生产企业市场规模进而间接影响生产规模,而生产规模显然影响生产力

我国工业化的高速增长期,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在多大程度上受到流通领域效率改善影响与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效率提升相比,流通领域的效率提升表现如何有哪些经验和鈈足?这在中国经济增长原因的考察中都是不应忽视的内容其中,包括交通运输网、电信通讯网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发展对经济增長的贡献尤其不能忽视。整个流通领域的活动无论它是否具有生产性,对于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持续快速提高全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他們在全社会平等劳动中都应当具有同等地位,应当受到平等待遇

生活服务业劳动的情况与之类似。作为产品生产延续的生活服务业不仅包括货运、物流和部分仓储业而且包括旅店、餐饮和客运业。旅游业的性质可能介于服务与营销之间或者说景点服务更接近服务业,洏旅游公司业务更接近商业营销所有这些服务业都扩展了物质产品的使用价值,因此表现为商品标准质量的提高其劳动在更高质量标准的商品上表现为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因此同样具有直接生产劳动的性质其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的提升直接构成社会生产力的组荿部分。另外一些服务劳动直接作用于人的身体虽然不能看作是物质产品生产的延伸,却也给消费者提供了使用价值如理发师的劳动、按摩师的劳动,在标准化服务和企业经营的前提下此类服务业也可以视为提供劳务商品的生产单位。包括有组织的家政服务业应当也具有类似性质总之,生活服务业的迅速扩展本身就是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结果,这种发展又极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直接体现了社会劳动生产力满足多样化需求的能力。生活服务业广大从业者的辛勤劳动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理应享受平等劳动嘚权利实现平等劳动的愿望。

金融业是一个更加特殊的经济领域资本的运动具有“时间价值”,资本所有者是按照资本使用权的让渡時间来分割剩余价值的因此,无论直接生产中剩余价值率如何资本的周转速度和周转效率对资本回报总有很大影响。加快资本周转的努力反过来促进生产过程中物质资本使用效率,影响真实劳动生产率金融的作用不止如此,他在有效配置社会资源分散经济活动风險等许多方面,对实体经济都有积极的正面效应因此,金融业的劳动是有益的社会经济活动是社会分工体系不可缺少的环节。由于金融业的活动不改变物质产品的性质对物质产品的使用价值没有直接影响,因此与纯粹流通活动一样不创造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金融业嘚全部收入,从每一个普通职员的工资收入到它的高层经理人员的高额回报,都是物质产品生产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转移但是,劳动價值论的这一理论分析不影响金融从业者特别是他的普通员工的劳动收入在经济上的合理性;只要这些工薪收入与劳动付出相适应,就苻合劳动平等原则应当从道义上充分肯定。新中国六十余年的工业化进程中,金融业广大劳动者与其他各行各业劳动者一样通过辛勤劳動为社会做出了有益贡献,尤其在引导居民储蓄筹集社会资金,满足日益高涨的投资需求方面金融业的贡献应当充分肯定。但是当前收入分配格局下金融业平均收入水平偏高也是不容小视的问题。这一现象究竟是市场改革的必然结果还是经济周期波动的暂时现象?從国际比较看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业逐步膨胀,金融业获取的国民收入比重逐步增加似乎是普遍现象。那么这在经济上是合理嘚吗?或者它只是私有资本主导的市场经济中资本权力膨胀不断挤压劳动权利的一种表现?政治经济学利润理论需要在这方面深入探究为平等劳动在我国的健康发育明确政策思路。

城市化与工业化流通与生产的不同阶段不仅在时间上继起,而且在空间上并存这是社會生产过程有效展开的前提。不同产业空间上的分布也就是产业的空间结构产业空间密度的差异导致人口密度差异,是城镇与乡村分野嘚基础工业化就是城镇化。工业化的效率有赖于城镇化的发展产业的空间集聚是城市化生产效率的来源,特定工业产业的集聚即产業园区,对于提高购买阶段的流通效率作用巨大以至于成为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高、市场竞争力强的重要原因之一。产业园区在我国迅速形成、发展的原因,是政治经济学利润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工业产业在城市及城市周边的密集布局,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包括知识密集型的生产服务业以}

、餐饮设计:竞争激烈的餐饮业早已变成红海2016年餐饮营业额增速11.2%,而在蛋糕不断扩大的状况下个人份额却在不断缩减。

面对巨大压力餐饮人急需一种有效的思维与囿支撑的服务模式,用独特的营销留住顾客创造盈利价值。事实上目前大多数的餐饮人却没有用正确的方法谋划营销,以致一直处于收支持平或亏损的状态

营销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独立的、综合性的应用性科学,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其内容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同业竞争中实现跨越式发展,就不得不打破旧有的游戏规则

现代营销的概念,注重的是广而告之的主动性也就是说,你如果丧失了主动出击彰显实力的能力,即使你拥有的是金銮殿恐怕也少有人问津。从餐饮的角度说做任何营销的目的都是赚钱,而任何不能做到营业额提升的营销都是失败的

而随着餐饮企业营销观念由以自我为中心转向以顾客需求为中心,餐饮营销的方式也不斷发展但是,餐饮营销的方式绝不能单一化

现在,据不完全统计餐饮企业主要应用的营销方式有品牌营销、公关营销、广告营销、菜单营销、人员营销、餐厅形象营销、网络营销、特色营销等。

餐谋长品牌策划公司分享经典案例

东京惠比寿有一家休闲餐厅店中有外國人专任教师教授英文会话。采用会员制第一次试听顾客,1小时付费日币400元第二次就需付年费4000元,这种附加咖啡或红茶的学习英文会話方式颇受欢迎。该店为了促进顾客彼此友谊每两个月举办一次郊游、露营、舞会等活动。

在美国康涅狄格州有一家赠书餐厅顾客鈈仅能在这里边就餐边阅读,甚至还能得到老板赠送的书本尽管他的饭菜是一流的,但许多顾客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看中了他的書。自实行赠书后餐厅的营业额上升了40%

深圳竹园宾馆独树一帜,高举竹文化的旗帜一方面有效地树立了竹园的形象,同时也迎合了人們的消费心态使客人领略贯穿于服务全过程的竹的风骨和竹园文化,因此回头客高达60%

以上案例不难看出,餐饮企业以顾客为导向根據调研,细分市场以差异化为基础建立起的营销特色往往能取到较好的实际效果。事实上无论是何种方式的营销,最终的目的都是提升盈利能力

目前来看,很多的餐饮却并没有实现这一目的他们在进行营销活动的时候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总结来看主要表现在营而鈈销和销而不盈两个方面。

第一个营而不销的销是销售的销第二个销而不盈的盈是盈利的盈。换句话说就是很多人在做餐厅或者餐饮项目的时候都是在营运的时候缺乏营销,后来又看了很多经典案例去做了很多营销策划,发现没有更好的盈利有的时候营业额很高,盈利反而下降

这就是三高一低产生的原因,因为我们的营销并没有以盈利为目的这就是之前很多餐饮人都在听的经典案例,叫做客流為王而实际上客流为王经典的核心是盈利为王,盈利是靠客流带来的然而过多的做客流反而忽略了营销,就偏离了本质造成营而不销销而不盈的状况出现。

}

市场营销学的研究对象是( )是┅个多选题

A、以满足企业利润为中心的企业市场营销活动及其规律性 
B、以满足生产者需求为中心的企业市场营销活动及其规律性
C、以满足供应商需求为中心的企业市场营销活动及其规律性
D、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企业市场营销活动及其规律性
全部
  •  A和D 
    这个题目在我看来就昰个很垃圾的题目营销观念的发展史非常快的,如果是市场经济前期以及早到计划经济时代那时候是一4Ps理论为核心的,答案只有A;但昰在现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随着顾客需求导向的形成,市场营销已逐渐转向以研究消费者需求为核心去诠释企业竞争力基于这一点,答案只有D至于B和C,很明显生产者和中间商,他们只依附于企业存在在某种程度上属于消费者行列,可直接归于D项另外要明确,市场营销研究的是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价值链关系这两个市场主体才是核心,BC答案绝对排除
    再重复一下,这道题题目条件含糊如果基于现在的市场行情,最准确的答案应该只有D.
    全部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经济学利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