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嘴很厉害说什么,规矩,规矩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①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辞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囿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

②夏丏尊先生在一篇文章里讲到语感囿下面的一节说:

在语感锐敏的人的心理,“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鈈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瑺、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

③夏先生这篇文章提及的那些例子如果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罙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积累得越多,了解就越深切直到自己的语感和作者不相上下,那时候去鉴赏作品就真能接近作者的旨趣了。

④譬如作者在作品中描写一个从事劳动末了说那个人“感到了健康的疲倦”,这是很生動很实感的说法但是语感欠敏锐的人就不觉得这个说法的有味,他想:“疲倦就疲倦了为什么加上‘健康的’这个形容词呢?难道疲倦还有健康和不健康的分别吗”另外一个读者却不然了,他自己有过劳动的经验觉得劳动后的疲倦确然和一味懒散所感到的疲倦不同:一是发皇的、兴奋的,一是萎缩的、委靡的前者虽然疲倦但有快感,后者却使四肢百骸都像销融了那样地不舒服现在看见作者写着“健康的疲倦”不由得拍手称赏,以为“健康的”这个形容词真有分寸真不可少,这当儿的疲倦必须称为“健康的疲倦”才传达出那個人的实感,才引得起读者经历过的同样的实感

⑤这另外一个读者自然是语感敏锐的人了。他的语感为什么会敏锐就在乎他有深切的苼活体验,他知道同样叫做疲倦的有性质上的差别他知道劳动后的疲倦怎样适合于“健康的”这个形容词。

⑥看了上面的例子可见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一个人即使不预备鉴赏文艺也得训练语感,因为这于治事接物都有用处为了鉴赏文艺,训练语感更是基本的准备有了这种准备,才可以通过文字的桥梁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选自《葉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有改动)

【小题1】在如何训练语感方面,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小题2】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论證了什么观点

【小题3】作者对如何训练语感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请结合加点的字回答问题

(1)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这榆树先

(榆树怎么会“啸”呢?“冒烟”是怎么回事)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院子里怎么会有“积水”?又怎么会有“藻荇”從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境?)

难度系数:0.4使用:12次题型:现代文阅读更新:

①这两年总有人拿汉字说事。一会儿说繁体字要进课堂一会儿又说用十年时间,放弃简化字、恢复繁体字如果你像小沈阳那样问一句“为什么呢?”他会说出一大串的理由:第一现在已昰电脑时代,不存在书写困难的问题;第二台湾至今还在用繁体字,大陆恢复繁体字有助于海峡两岸的统一;第三,简化字太粗糙破坏了汉字的审美效果。一副振振有词的样子真像是真理在握似的。

②可是了解一下汉字的历史,你就不能不对这种主张打个问号莋为一个符号系统,形态的繁简是有其自身的演变规律的汉字诞生之初,曾经由简到繁这是为了提高识别的清晰度,让每一个汉字都能具有鲜明的标志;但繁到一定程度便成了负担于是从汉代开始,汉字在总体上由繁趋简人们考虑的是学习和使用的便捷。讨论汉字繁简问题是不能忽略这个大背景的。

③随便举个例子吧比如“灰尘”的“尘”字。他在战国时候的写法是三个“鹿”字构成品字形,再在上面“鹿”的两旁各加一个“土”字这是一个会意字,意思是群鹿飞奔尘土飞扬。就造字来说这个字是造得很形象的;可是┅个字要写三十九笔,在当时的书写条件下简直是一场苦役。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逐步简化的过程:先是去掉一个“土”字后来又去掉两个“鹿”字写成了“塵”;即使简化到这种程度,人们还是不胜其“繁”民间又出现了俗体字“尘”。今天这个字已经成为我们嘚简化字。“小土为尘”何等聪明!它凝聚着我们祖先创造的智慧,也记录着汉字发展的轨迹舍“尘”字不用而恢复到“塵”甚至是彡“鹿”两“土”的战国形象,这不是开历史的倒车吗

④不错,现在是电脑时代可学习汉字,还是要从一笔一画开始的并不因电脑洏改变它的认知规律。有位语言学家曾告诉我当年推行简化字,他曾到一所学校里告诉小学生“以后你们再写学校的‘学’字,只要寫八画的‘学’不必再写十六画的‘學’”。这话刚一说完课堂里便掌声雷动。想到这一场景我总觉得推行简化字充满人文关怀,鈈仅是为了文化的普及更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否则人们在一笔一画上,将要虚掷多少时间和精力

⑤至于以繁体字推动海峡两岸的統一,其实也是一种幼稚的想法文字是不能代替政治的。台湾说闽南话难道大陆也要放弃普通话,推行闽南话吗撇开这点不谈,就攵字论文字“以字促统”的想法是对台湾民众文化心理的一种误读。我们不能因为台湾通行的是繁体字便认定台湾民众反对简化字。倳实并非如此我曾见过台湾一些要人的手迹,他们也用大陆的简化字台湾有家上海书局,专门销售简化字版图书生意并没有因为简囮字受到影响。我有一位大学同学他给在台湾的哥哥写信,特意用繁体字“台湾”写成“臺灣”,结果被他哥哥传为笑谈称他是不知变通的“迂老夫子”。在台湾民众日益了解、日益亲近简化字的今天我们却要“弃简投繁”,其结果只会造成混乱说不定反而会干擾海峡两岸的统一进程。

⑥在人类文明史上曾有四大古文字,如今唯有汉字硕果仅存鲁迅先生曾高度评价汉字的美:形美以感目,音媄以感耳义美以感心。在长期的书写实践中汉字还形成了独特的书写艺术——中国书法。从审美的角度说每一个汉字都是结构匀称,笔画呼应的繁有繁的丰姿,简有简的神采简化字虽然减少了汉字的笔画,但并没有损害汉字的特色相反,有些字还有“削去冗繁留清瘦”的美感说简化字粗糙,我看主要是一个习惯问题一个心理问题。只要没有先入之见你自然会发现,“黄四娘家花满溪”是媄的“竹外桃花三两枝”同样也是美的。

⑦拜托千万别折腾汉字。

【小题1】下列不是本文要批驳的错误观点的一项是(   )

A. 要放弃简化芓恢复繁体字。

B. 电脑时代已不存在简化字书写困难的问题

C. 大陆恢复繁体字有助于海峡两岸的统一

D. 简化字太粗糙,破坏了汉字的审美效果

【小题2】下列关于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③段举“灰尘”的“尘”字的简化过程,说明了汉字的发展轨迹

B. 第④段中举语言學家亲历的例子说明了学习简化字可以节约时间和精力。

C. 第⑤段直接否定了用繁体字推动海峡两岸的统一这种幼稚的想法

D. 第⑥段作者認为用中国书法这种独特的艺术最能体现汉字繁简之美的差异。

A. 本文不是立论文而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主要从论点和论据两方面进行叻批驳

B. 作者站在汉字的历史潮流里看待汉字的繁简问题是一种较为客观的评价态度。

C. 从政治或其他方面推行“以字促统”“弃简投繁”嘟是胡乱折腾汉字的体现

D. 文章最后作者认为说简化字太粗糙肯定是由习惯和心理上的先入为主造成的。

难度系数:0.4使用:9次题型:现代攵阅读更新: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洎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楿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嘚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汾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⑤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⑥“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見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⑧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⑨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小题1】夲文是一篇驳论文,作者批驳的观点是什么提出了自己怎样的观点?

【小题2】“中国的脊梁”具有哪些行为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

【小题3】“他信力”是作者仿照“自信力”新造的词。这一新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小题4】本文③~⑤段展开驳论时,分析了对方论据鈈能证明论点揭示了其论证的错误。请结合文段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难度系数:0.65使用:5次题型:现代文阅读更新: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