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要怎样做才可以满清统一中国历史必然呢??

李治亭:南明史辨 -- 评《南明史》


  顾诚先生的新著《南明史》出版后在学术界引起了反响。本文针对该书的重要学术问题从理论分析和史实的辩证提出了完全不同嘚观点。关于南明史的时间断限本文认为,应按通常以一代王朝的兴亡时间加以界定不能随意改变,因而不同意顾著将南明史的起始時间“前伸”到李自成进京的三月十九日而将结束“后延”到康熙三年农民军最后一个“抗清基地被摧毁”。关于南明史的内涵同任哬学术命题一样,南明史有其自身的特定内容简言之,就是南明几个政权的兴亡史本文提出,顾著以农民军与汉族各派及各民族抗清為“主线”作为南明史内容,是建立在反对清入关与统一全国这一原则基础上加以确定的本文给予了完全否定的回答。[color=Red]本文归纳顾著Φ诸如“民族征服论”、“窃取论”、“破坏论”、“打断社会进程论”等观点逐一辩驳。[/color]无论是李自成还是南明政权对他们的评价,应置于明亡后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中加以考察用简单的阶级斗争或民族斗争的模式来评价历史,显然不妥



  南明史--明朝亡国的余音,满清统一全国的一段插曲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和借鉴意义。南明诸政权的历程及其结局恰是她与满清及李自成、张献忠两政权余部鈈断角逐、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这一历史演变极为生动地体现了明清之际中国统一与分裂两种趋势消长的规律性发展。科学地阐述南奣史有助于正确评价明清兴亡,将获得明何以亡、清何以兴、农民政权何以失败等必然性认识尤其是南明史所提供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极为深刻发人深省,适为治国者戒故长期受到政治家们的关注。


  建国以来首开研究南明史之先河,当推已故史家谢国祯先生著《南明史略》南炳文先生继其后,遂有《南明史》之问世两部代表性著作,显示出我国学术界对南明史的阶段性研究的成就近有顧诚先生以同名《南明史》推出一部巨制(青年出版社),长达70多万言无论从内容的含量,还是涉及问题之多涵盖范围之广,皆为前兩书所不及顾先生称:此书是他的《明末农民战争史》的“姊妹篇”(见“序论”)。作为明清史研究者我观《南明史》,为其精湛嘚史实考辨细密之论证所折服。我一向崇尚顾先生的治学精神与人格然而,我不能不说此书所表述的许多观点,包括对史学界不同見解的反驳给予明清史诸多重大问题以不公正地评价,将80年代以来所取得的某些共识重新给翻了过去不敢苟同。因限于文字不便逐┅展开讨论,本文仅限于南明史及与之相关的若干问题作一辩驳藉此就教于诸位专家。


  一、关于南明史的时间断限


  历史的发展(包括停滞或倒退)是一个不间断的演进过程而在其发展过程中,总是要显示出阶段性来如一朝一代,各成一个阶段;每朝每代又在其自身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阶段。这些长短不一的阶段自然是根据每个阶段历史发展的特点,以时间来划分的这就是说,以准确的時间加以界定不可或缺。


  南明的历史应该说,是明清易代之际这一长过程中的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并与清统一全国、农民起义軍的斗争交织在一起,但可以从清史、农民战争史中剥离出来自成一个独立的历史发展序列。南明的兴亡过程既有其始,也有其终這两个已确定的时间,就是对这一特定历史阶段的时间界定具体说,以1644年农历五月三日弘光政权成立是为南明史起始时间。[color=Red]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永历帝被俘于缅甸南明最后一个政权覆灭,标志南明史终结[/color]公平地说,此种划分符合史学界通常所使用的划分历史时期的方法


  顾先生提出的时间是:南明史“应该从甲申三月十九日北京被大顺军攻克、崇祯朝廷覆亡开始。”其终止时间延至1664年(康熙三姩)“夔东抗清基地的被摧毁”(见《序论》)他做出了这样的解释:明“朝廷”虽然亡国,但仍然控制着江南半壁江山“尽管在具體时间上(即三--五月)相差不远,但我们应该着眼于全国形势的演变而不能拘泥于南明帝位的继统”。对于南明终止的界定仅以“同樣理由”,一笔代过在这个问题上,作者甚至提出把南明史的下限“一直拉到”1683年(康熙二十三年)拖琅进军台湾郑克爽、刘国轩投降,“也是一种认识和叙述的方法”理由是,郑氏家族在台湾始终奉行明朝永历正朔“虽然皇帝和朝廷不复存在”。他的“同样理由”仍是“不能拘泥于南明帝位的继统”不过,作者又说因其中发生三藩之变,郑经曾参与把他同南明“扯在一起毕竟不大合适”,所以不采取此种划分法作者终归深思熟虑,放弃他的这一设想


  [color=Red]作者认为,“不能拘泥于南明帝位的继统”这就背离了中国历史實际。须知中国历史的发展,恰恰是以历朝历代帝位的继统为序的[/color]自中国第一朝代--夏朝开始,迄至最后一代王朝--满清四千余年间,烸个王朝不管时间长短也不论处于哪个发展阶段,以及社会性质如何做为一代政权,都各有其终始时间按通常计法,皆以创业之君建国号、即帝(王)位为其政权创始之时以末代之君失国之日即继统绝,为该政权终止时间如此循环往复,一兴一亡朝代相继,各囿帝位继统构成了中国历史演进的一大特色。因此我们在确定各朝各代时间终始,毫无疑问是以王朝帝(王)位的“继统”为准则嘚,如没有帝(王)位的“继统”这个王朝也就不复存在了。如西晋亡后,如无其宗室在江东继统哪有东晋的延续?北宋亡后若無赵氏子孙在江南继统,何以称南宋同样,明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进北京,朱由俭自缢于煤山朱氏继统绝,尽管尚有江南半壁峩们仍然论定明亡;清军入关,尚未统一全国仍将当年看作是清纪元的开始,也是统治全国的开始当明朝的继统未绝,关外的满清虽領有东北及内外蒙广大地区也不能算作一代王朝起始时间。从它自身的历史来说关外时期只做为它的前身即清前史。如按作者的主张“不拘泥”于帝位的“继统”,明亡的时间可以延续至南明最后一个政权永历小朝廷的覆亡而清史纪元也不始于入关之时,亦可从永曆亡时算起推而广之,历史上许多朝代的始末时间应予重新界定岂不是搞乱了历史!


  明亡四十余天后,始有弘光政权之创建其後又有隆武、鲁监国、绍武、永历等政权相继成立,它们之间虽无父子相继关系,但都是朱氏子孙继统延续明朝国号,史家才将此四個政权定名为南明其历史概称为南明史,且与明史区别开来如果没有朱氏子孙继统,成立相应的政权即使有江南半壁,臣属众多哬以称“南明”?如郑成功、郑经父子于永历亡后仍奉明号,毕竟朱氏已绝统南明史也就无从谈起。


  从历代到南明其间的割据政权、地方政权,其终始时间史有明载,我们无权改变它它们的终始时间,无一例外地都以继统为据而《南明史》偏偏采取“前伸後延”的方法,即“前伸”至三月十九日至五月三日弘光政权建立前,这期间共43天李自成占北京为41天。严格地说这段时间为李自成所“占有”。是时农民军攻占北京,灭亡明朝已与江南官僚地主集团势同水火,两者风马牛不相及为何将这段历史归入南明,并做為南明的起始时间所谓“后延”,将南明史拉到永历亡3年后也无道理可言。所据李来亨部已奉永历正朔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事实仩,李来亨加盟隆武、永历政权军队没有被改编,仍保持农民军的独立性不过奉其名号而已,至多属于南明政权的同盟者故满清仍紦李来亨等部称为“流贼”、“闯逆余党”,没有把他们归入南明而今,我们把他们归入南明也无须争议。问题是在南明继统绝后3姩,即夔东“抗清基地”被摧毁之日当做南明史的结束,就有点离谱与起始时间的规定一样不合情理。


  当然作者对南明史的终始时间的界定,并非随心所欲是经过深思熟虑,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如前引作者说,“应该着眼于全国形势的演变”至于南明帝位的繼绝则无关紧要。读罢全书便明白作者的意图。对南明史的时间规定原来是根据“全国形势的演变”作出的。所谓“形势的演变”┅方面是指李自成攻占北京,明朝灭亡此之“演变”,如明人所称:“天崩地裂”但更重要方面,系指关外的满清即将或正在入关形势又为之一巨变。于是便迅速形成大顺、大西政权及后来的余部,“汉族各派”(包括即将成立的南明诸政权)与各民族共同抗击外來的满清“征服”的新局面而20年后,“抗清基地”最后被摧毁标志南明寿终正寝。一句话南明史的终始时间,正是建立在全国各族各派共同抗清的基础上加以确定的如作者直言,他是把南明史看作是一场持久的“武装抗清运动”(见1110页)这就难怪作者“不拘泥于喃明帝位的继统”,是按清入关后全国抗清“运动”的终始时间来计算的


  [color=Red]按“武装抗清运动”终始时间界定南明史,显然不正确[/color]峩并非主张王朝体系牢不可破,比如讨论中国封建社会史、经济史、文化史、农民战争史等,确实“不必拘泥”于帝位的“继统”且應打破其“继统”的系列,按其具体内容和发展特点来规定它们各自的始终时间包括阶段或时期的划分,都不一定必须以朝代继统为依據现在,我们是在具体的讨论一个政权或一个朝代的终始时间也就是说,是严格地限定在南明自身历史范围之内只能按其自身兴亡嘚时间来确定。如果把三月十九日至五月三日前这一“空档”时间归入农民战争史,没有人会反对;如把李来亨部覆灭看成是明末农民戰争的最后失败并写进《明末农民战争史》,我看没有人会提出异议但作者把这两个时间作为南明史的上下限,问题的性质就大不同叻

  二、关于南明史的内涵


  历史科学同其他科学一样,每一个学术命题必有其特定的内涵。我们只能按其特定的内涵规定展開具体研究。否则就会离题,或张冠李戴这个显而易见的道理,是不言自明的


  从学术的意义上说,南明史可称为是一个学术命題自有其研究的范畴与具体内涵。那么它的内涵或者说基本内容是什么呢?顾先生写道:一是“基本上是以大顺军余部、大西军余部、‘海寇’郑成功等民众抗清斗争为主线而不是以南明几个朱家朝廷的兴衰为中心”;二是“贯串全书的脉络是强调历时二十年汉族和其他民族(如西北等地的回族、西南等地多个少数民族)百姓反抗满洲贵族征服斗争终归失败的主要原因……”(见《序论》)这就是作鍺对南明史内涵的整体概括。他认为正是这“两个主要的特点”,才使他的这部新著与清初以来“各种南明史著”(按:包括建国以后所有的南明史论著)“区别”开来很清楚,在作者看来南明史就是农民军余部及全国各民族反抗“满洲贵族征服”的斗争及其失败的曆史。


  [color=Red]南明史如同一代王朝史,顾名思义就是南明诸政权自身兴亡史。南明诸政权如弘光、隆武、鲁监国、绍武、永历等政权的興起及其相互关系与覆亡,才是南明史真正的“主线”《南明史》却将这一“主线”改为农民军余部、郑成功等“抗清斗争”。这种假南明之名而实写农民军及各族人民“抗清斗争”能称为南明史吗[/color]以此来代替“朱家几个朝廷的兴衰”史,亦可用农民战争为“主线”取代明末的历史再照此逻辑,如秦末农民战争唐末农民战争、元末农民战争等等,都可以成为“主线”而取代当朝的历史这还是同“文革”中曾盛行过的以农民战争来取代中国全部历史的做法一样,把丰富的中国历史简化成以农民为主体的起义斗争而已实质是突出叻“阶级斗争为纲”这条主线。诚然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为中国封建社会基本矛盾;同时,各民族间的纠纷与利益冲突也构成了葑建社会矛盾之一我们研究古代社会每个问题,都离不开对基本矛盾或民族矛盾的分析而这种分析是我们观察和处理历史问题的理论指南,却不能代替具体的历史事实[color=Red]从理论上说,《南明史》变更其内涵也是站不住脚的。[/color]


  我从不否认与南明政权有关联的农民军餘部的抗清活动构成南明史的内容之一但仅仅是部分,却不是她的主体内容也就成不了南明史的“主线”。先让我们看看农民军加入喃明政权的情况就不难做出判断。弘光小朝廷是南明首建的第一个政权它建立伊始,即与农民军处于敌对状态李自成农民军攻破北京,崇祯自缢国亡继统绝,[color=Red]弘光政权即确定“借虏平寇”为国策企图与清讲和,联清共同绞杀农民军报仇雪耻。此时大西、大顺兩个农民军政权,正受到清军的追剿与弘光政权不发生任何关系。终弘光政权根本就没有农民军加入![/color]如前文已证,将张、李两支农囻军归入南明既不合逻辑,也不符合事实当然也就不能构成弘光政权的“主线”!至隆武政权成立,始有农民军加入这指的是李自荿及大批将帅牺牲后,其余部处于南明与清之间腹背受敌,进退失据迫使他们先向满清投降,以谈判条件不成而未果转而向隆武政權靠拢。隆武政权以自身实力不足以与清对抗遂不得已捐弃前嫌,接纳农民军李自成部将李锦与高一功始率部30万降隆武政权,受其“涳爵”之封赐号所部,名“忠贞营”至于粮饷,不给不发政治上受到朝廷大员及地方督抚的监视和排挤,仍斥他们是“伪侯伪伯”没有获得应有的权力和地位。实际上“忠贞营”仍保持农民军的独立性,军队没有被改编只是打起了隆武政权旗号,这意味着“大順”的国号自动放弃政权已不复存在。实际上双方关系也仅仅是“同盟”、“合作”。总之双方各有条件,暂时取得一致在几次哃清军的战斗中,不管有何原因“忠贞营”并没有取得可观的战绩,没有发挥应有作用《南明史》已做了详细叙述,无须重复可见,李锦、高一功及其将士在隆武政权中并不占主导地位,也难成“主线”之说


  [color=Red]在鲁监国及绍武两政权中,没有吸收农民军余部“主线”之说更无从谈起。[/color]较大规模参加永历政权并显示出强大的战斗力,乃大西政权张献忠原部属如孙可望、李定国等一批将士从詠历三年(清顺治六年,1649年)双方首次联络、谈判亦真亦假。又过了一、二年随着永历的处境进一步恶化,才勉强放弃对农民军的敌視接收他们归诚。孙可望等降明前已占有云南,又向贵州、四川发展处境远比永历好得多。但他们仍然迫切需要南明这面旗帜谋求归并,求封爵以求政治地位的合法化,有利于号令广大民众对自己的支持事实说明,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只有明这个旗号尚有号召仂,并能吸引广大民众给予支持这正是孙可望等主动降明的基本出发点。前文指出李锦、高一功之降隆武基本上都出自同一目的。《喃明史》披露翔实的史事恰恰说明南明诸政权在政治上仍然是“主线”,是当时能左右形势的主要政治力量之一


  孙可望、李定国蔀与李锦、高一功之不同处,就是彻底加入永历政权连同军队,都隶属永历皇帝之下他们或出征、或伴驾,一如南明旧臣在以后的噭烈的军事斗争中,成为永历军队中最能战斗的部队屡次打败清军,如李定国攻桂林逼死定南王孔有德,屡次创下光辉的战绩特别昰到了永历后期,孙可望等原农民军将士已成为该政权的中流砥柱一直坚持到永历政权彻底覆亡之后。后来孙、李争权,孙率部投清而李定国等一批骨干,矢忠南明至死不改。定国终为永历被害而泣血死而永历帝生前亦为定国之忠君给予完全信任,举凡军国大事皆托付于他[color=Red]很明显,这支原属大西军的余部已彻底降明问题的性质已发生了根本变化,即他们不再是农民起义军不能再以“义军”楿称,尤不可把他们看作是永历政权领导下的一支农民军《南明史》的失误在于,不加区别继续把孙可望、李定国降明后仍视为是一支独立的农民军政治势力,仍称他们为义军看作是“合作”、“结盟”的关系。[/color]其用意还是力图证明农民军为南明诸政权内的“主线”,而南明将吏不起任何作用这大抵是作者只用“南明”之名,却无南明“主线”的缘故吧!可以肯定地说此种叙述有悖于历史的真實,颠倒了主从关系


  根据以上分析,南明三个小朝廷、一个监国政权只有隆武和永历两个政权分别接纳了大西、大顺政权余部(茬隆武亡后,大顺原部李来亨等又与永历建立了隶属关系)而真正发挥重大作用,取得重大战果的唯有加入永历政权的大西余部孙可朢、李定国等。[color=Blue]可见《南明史》过分强调、有意抬高农民军余部在南明诸政权中的作用甚至将他们取代南明诸政权的主导地位,变为南奣历史的一条“主线”是不恰当的[/color]。


  对南明史内涵的不同界定表明我们同《南明史》有着原则性的分歧。究其根源就是从哪个角度观察问题,以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去看待和分析清入关后的中国历史发展趋势


  纵观《南明史》,其基本思路是按民族矛盾与阶級矛盾这一线索,划分为抗清派--爱国“拥清派”--“叛徒”、“反动”,清入关南下--“民族征服”、“进犯”等这几个层次来写的在作鍺看来,清入关后全国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就是不分民族、不分阶级和政治派别共同抵御清的入侵,反抗其“征服”这就是正义的倳业。在断定清入关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思想指导下对农民军余部降明,讨封爵做臣属,不再看作是对农民阶级的叛卖和向统治阶级的投降而是理所当然,无可指责唯降清可耻、“最反动”!在作者笔下,各民族各阶级结成统一战线向清展开斗争。抗清高於一切!全书紧紧围绕“抗清”这个主题无处不着笔分析“抗清”的战略与策略之得失,乃至还为南明及农民军抗清而不断设谋“如果……”“假如……”等等。作者写了这一切无非是说,清入关后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延缓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当务之急就是“武装抗清”。现在提出的问题是,按照作者的意图汉族官民联合其他各民族共同“抗清”,打败它直至消灭,就能解决“民族矛盾”了吗这就是汉族各派与各民族的“终极”目的?从此便天下太平中国不再受到破坏,迅速向前发展可惜,这仅是作者的一厢情愿脱离了中国的历史实践,难免与历史的发展背道而驰


  《南明史》把满洲贵族看作是中国各民族的敌人,一个外来的“进犯”者此说当否,留待后面再辩我要指出的是,对满族作如是观并力主“抗清”,表明作者是站在南明与农民军余部的立场上来看待明清兴亡的


  我认为,清入关后中国所面临的形势,不是能不能或怎样打败满清的问题而是能不能迅速统一,抑或继续分裂下去自夏朝以来,迄至明以前统一与分裂已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常见现象。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不管其间有过多少次分裂,或分裂时间长短总是成于一统。明朝就是在元末群雄割据、呈分裂状态的情况下重建的大一统政权在经历了她自身200余年的发展之后,再次遭逢封建社会的周期性危机:阶级矛盾尖锐经济凋敝,统治集团腐败社会动荡不安。明朝再也不能照旧统治下去了[color=Red]首先打破明朝一统天下的格局,既不是李自成起义也不是清入关后,却是始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6年)努尔哈赤建国称汗他从保卫女真(满族)生存,反抗明朝嘚民族压迫进而发展到同明朝争夺辽东乃至东北地区的统治权,[/color]再问鼎中原在后金建国10余年后,才有李自成、张献忠参加陕西农民起義又经10余年后,始成李自成、张献忠两支农民起义军的政治集团各建自己的政权,与明朝、关外的清政权形成“三国(张、李同属農民政权)四方”的割据局面。明亡四方失去一方,遂变为清与农民义军展开争夺清谋臣范文程对此做出了正确地分析:“如秦失其麤,楚、汉逐之;虽与明争天下实与流寇角也。”(《清世祖实录》卷四)当清军入关击溃农民军,入京甫定即有南明第一个政权--弘光政权成立,以江南半壁自成一独立政治实体南明与两支农民军和满清,仍成四方并立之势但是,这短暂的均势很快被满清打破鉯李自成、张献忠相继牺牲为标志,两个农民政权基本解体作为独立的政治实体已是名存实亡,所剩残部几乎丧失了独立进行军事活動的能力。于是被迫“分流”:一部份农民军将士投向满清,一部份投向南明隆武政权至此,两个农民政权已不复存在而让位于南奣与清的角逐。农民军余部加入南明自然属于南明一部分,不管是“结盟”或“合作”或者是完全加入,从政治隶属关系上是南明臣属。[color=Red]顺便指出《南明史》硬把已降南明的农民军将士分离出来,仍视为一独立政治军事势力规定为南明政权的“主线”,是不合逻輯的亦违背历史真实[/color]。


  满清在战胜大顺、大西政权过程中迅速取得了战略优势,故渡江南下势如破竹,进展神速尽管在局部哋区遭遇激烈抵抗,有的地区如四川清军几进几出,颇费周折但满清一统天下已成定局,到清顺治十八年(1661)俘获永历,除台湾清基本完成了对大陆的统一,也不过用了18年的时间


  以上,简要回顾了自明末分裂、大乱至清初走向统一约近半个世纪的斗争历程,使我们坚信这场斗争其实质绝不是汉族各派与各民族抗清排满的问题,却是以“三国四方”为代表角逐统治权的大搏斗。从南明方媔说屡建政权,其根本目的是匡复明室延续其统治,或者说希图重建全国一统政权。清的政治目标同样十分明确:建立爱新觉罗氏嘚一统江山一个要恢复旧政权,一个要取而代之入关后近20年的战争皆为此而展开。李、张两支农民军也不是专以劫富济贫为根本目嘚,同样是为建一代政权而斗争平心而论,从17世纪世界大势来考察所谓“三国四方”无论哪一方都不是先进阶级(如资产阶级)的代表,即不是先进的生产力的代表因此,不是新制度与旧制度之争如同历代王朝更迭一样,明清之际的大变动仅仅是政权的更换,却鈈会带来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质言之,不过重建一代封建政权而已他们之间的差别,就看哪一方所用政策与策略、战略与战术更高明更顺乎民心。他们之间的斗争、兼并必然使中国走向统一。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主张必须将明清变革置于统一与分裂的大趋势下考察的緣故[color=Red]《南明史》回避这一重大现实问题,却从民族关系与民族矛盾阐述南明史无疑扭曲了南明史的真相,将研究引向歧途[/color]


  [color=Red]需要指出,无论哪一方满清统一中国历史必然都不是一件坏事[/color]当时,西方殖民主义者正向东方逼近事实上,沙俄殖民主义者已入侵到我国嘚黑龙江沿岸建立侵略据点,企图据为己有如中国长期分裂,不仅黑龙江流域有丧失的危险东南沿海也难保证不受侵犯。[color=Red]满清迅速統一了全国以强大的军事实力和雄厚的物质财力首先同沙俄展开坚决斗争,康熙时两度发起雅克萨反击战,保住了疆土;继之西北強悍的准噶尔为乱70多年,如无国家的统一实难平定;再有西藏也屡生动乱,满清凭藉全国的实力迎刃而解。否则这些地区会长期动亂下去,有自立于中华之外的危险《南明史》顾前不顾后,看近不看远计不及此,完全忽视了当时的国际形势的新变化[/color]站在农民起義军及南明一方,力主中国只能由他们来统一全盘否定满清的统一。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将南明史的基本内涵改成农民军余部与郑成功“抗清斗争”,似乎就顺理成章了


  由于满清是以满族为主体建立的政权,全力参与中国的重新统一这就产生了民族问题或民族矛盾。迄今没有人否认清在统一过程中,实行过民族高压政策如圈地投充、强制汉人剃发易服,将满族习惯强加给汉人实质是满汉不哃文化的尖锐冲突,理所当然地遭到汉族部分士大夫及民众的抵制和反抗其实,类似的问题在历史上并不少见。如春秋战国时的赵武靈王变易华夏人的习惯,“胡服骑射”就是向“胡人”学习;北魏孝文帝改革,强迫鲜卑人习汉俗加速其进步,都取得了成功[color=Red] (把滿清剃发易服说成文化进步) 满清鉴于历史教训,唯恐满族被汉化力保本民族文化,故将本民族的文化习俗加给汉人针对江南士大夫及囻众抵制,即以强制手段甚至不惜以暴力贯彻其政策。但是也并不是所有汉人、士大夫都反对。如孔圣人、亚圣孟子的子孙,是儒學的传承者至清入关后,也乖乖剃发易服接受顺治赐给的封号。所以我们无须夸大剃发易服问题的严重性。[/color]这是清在满清统一中国曆史必然过程中的一个具体政策问题与她顺应中国历史发展趋势,加速中国的统一不能混为一谈,用她的某些错误政策来否定满清的統一《南明史》的失误,非要把当时中国所面临的统一与分裂这个最大的现实问题按照民族矛盾的模式,改成以南明、农民军余部進而扩大到满族以外的各民族为一方,以满族贵族为一方的民族斗争并以此为政治分野,降南明者可以降清不可以,必受谴责作者雖然也承认满族是“中华民族内部”的一员,但全书是把满族置于外来的“异民族”地位这种观点,也是正确的吗


  总结以上所辨,我们不难看出作者是按《明末农民战争史》的框架来建构南明史的内涵,所不同的是前者以阶级矛盾为“主线”,以明朝为斗争对潒阐述农民起义推翻明朝统治而后者则以民族矛盾为主线,以满族的满清为斗争对象“动员”汉族及各族人民抵抗满族贵族的“征服”。《南明史》突出农民军余部、郑成功抗清斗争以李自成推翻明朝统治为起点,其结束也以农民军的最后一个“抗清基地”被摧毁作為南明史的终止时间首尾一致,确实将农民战争贯彻了始终[color=Red]所谓《南明史》,实际是《明末农民战争史》的续篇这样,何妨改为《農民军余部抗清史》倒是名从其实,更符合作者所称“姊妹篇”的本意[/color]


  三、关于对满清、南明及农民军的评价--驳几个观点


  《喃明史》对满清、南明、李自成农民军等都做了明白无误地评价。本文的前一部分已有所讨论下面,将问题再集中一下针对几个至关偅要的观点,做出必要的辨驳


  毋庸讳言,《南明史》对满清全面否定远的不说,自清军入关即论定为“民族征服”,统一全国昰对中国社会的严重“破坏”夺取全国政权是“窃取”农民战争的胜利果实,所谓康雍乾盛世纯属子虚乌有是某些人“捧”出来的。臸于1840年以后满清更不值一提。如此等等这里,不便逐一讨论不妨只取其中的几个观点和结论,“疑义相与析”


  一曰“民族征垺”论。前已指出此论即指满洲贵族对汉民族及其他民族的武力“征服”。一般来说“征服”乃暴力的代名词。当我们使用这个词汇時往往含有贬意或否定的意思,如说日本军国主义“征服”中国、希特勒“征服”全世界等自然也包含“侵略”的意思。大抵用于国與国、民族对民族(也是异国民族)的暴力政策、侵略战争而对非正义的一方的暴力概指“征服”。《南明史》明指满清为“征服者”嘚一方汉族及其他民族为被“征服”的一方,其意甚明就是否定满清参与国家的重新统一。近几年报刊发表的某些文章,直斥满族為“异族”清军入关是“异国大军压境”。[color=Red]简直把满族等同日本军国主义!此论荒谬而有害[/color]《南明史》实则同此论无别,不过换成“征服”罢了[color=Red]既然承认满族是“中华民族内”的一员,当她初期受到明朝的民族压迫时可否与李自成一样反抗明朝的统治?当她强大起來可否有权参与国家的统一,或者说有权夺取全国的统治权?试问:李自成发动的农民战争为何不称“征服”再推至历代汉族统治鍺对周边的少数民族的战争(反击其掠夺不在此例)为何不称为“民族征服”?[/color]如按《南明史》的说法如鲜卑、如“五胡”、如蒙古、洳女真、如契丹等民族进居中原,是否也算民族“征服”他们所建政权都应否定,中国历史将重新改写!儒家主“华夷”之辨历代汉族统治者严“内外”之限,都是把周边少数民族打入“外民族”不在汉文化圈内。[color=Blue]满清统治者敢于打破历代“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傳统观念,力主“中外一家”雍正皇帝说得好:满清“所承之统,尧舜以来中外一家之统也;所用之人大小文武,中外一家之人也;所行之政礼乐征伐,中外一家之政也”他还针对汉族士大夫中存有满洲为“外人”的观念,解释说:满汉名称“犹直省之各有籍贯並非中外之别也。”(《清世宗实录》卷130)一个封建皇帝能够站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立场上如此精辟地阐明汉满关系而200年后的今天,我們的识见还不如一个封建皇帝岂不是倒退[/color]!


  [color=Red]就事实而言,也不能称“民族征服”须知,在清政权内并非只有满洲,还有蒙古八旗、汉军八旗还有东北地区索伦等各少数民族,都是清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满洲贵族起了主导作用但它实行满蒙汉贵族地主聯盟,所行政策、方针大计岂只代表满洲利益,也反映了蒙汉贵族地主的愿望[/color]如此之多的民族一起入关,怎能说是“民族征服”实際是满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参与国家重新统一理应用“统一”来概括,符合中国历史从理论上说也是科学的。


  一曰“窃取”論如前引,称清获取政权是“窃取”明末农民大起义的胜利果实。[color=Red]何谓“窃取”偷盗不劳而获之谓也。又说“趁火打劫”乃强盗の意也。无须理论分析说清事实也就足够了。如所周知自1616年努尔哈赤建国称汗,迄至1644年入关前业经28年整整两代人的浴血奋战。先立足赫图阿拉再夺辽东,继之统一东北而漠南,而漠北一并入清版图,其影响远及西藏班禅、青海顾实汗遣使首途沈阳,即是明证事实证明,入关前的满清争衡天下何须“坐收渔翁之利”![/color]人们常说,李自成推翻了明朝这话也对,也不完全对因为后金(清)努尔哈赤与皇太极父子对亡明所起的作用绝不能忽视。说它对是指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祯亡明朝纪统绝。说它不全对是就历史的实際演进过程而言的。当崇祯元年(1628年)李自成、张献忠在陕西参加农民起义时,后金已夺取了辽河以东的广大地区而明于10余年间,除個别战役略获小胜几无还手之力!明将重兵、粮饷、财力倾于一隅之地,消耗之巨不得不增收“辽饷”。崇祯十四年(1641)八月关键嘚松锦战役展开,明13万精锐、8总兵彻底被打垮主帅洪承畴被俘而降。就是这场大战给李自成带来转机,再度大发展明已无力扑灭农囻大起义的熊熊烈火。在李自成率数十万号称百万大军直趋北京时明为防御清军,迟迟不敢调离驻守宁远(辽宁兴城)的吴三桂进京勤迋以致误了战机,遂成千古遗恨如及早调来吴部勤王,李自成攻取北京谈何易!这就是在最后的关键时刻,又是清军牵制了明军洏促成了李自成的英雄之业。[color=Red]明明是清(后金)与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军共同亡明何谓“坐收渔翁之利”?[/color]特别是后金(清)对亡明嘚作用决不可低估由努尔哈赤崛起而引发的“辽事”问题,把明朝拖入危机的深渊而不能自拔实际上,明亡就是从丧失辽东开始的臸崇祯十七年三月吴三桂率兵撤离宁远,明在辽东的最后一块地盘丢给了满清当此辽东尽失之时,恰是明亡之日已故[color=Red]孙文良教授曾著攵《明朝兴亡所系辽东之得失》,认为“明亡始于辽亡辽亡影响明亡”。这个论断是有道理的[/color]


  “明清易代”持续了数十年才完成,这场大变革把千百万人卷进激烈斗争的漩涡广大的满族积极参与,势所必然她是明清易代史的伟大推动者之一。《南明史》却把这場声势浩大而持久的历史变革说成是少数人所为如说:它是“一个落后的人数不多却又是骠悍的满族上层人士勾结汉族中最反动的官绅哋主”,“坐收渔翁之利窃取……”云云。所谓“夺朱非正色”是也就因为她“落后”、“人数不多”,只能是“窃取”[color=Red]历史上,鉯少胜多以弱胜强,以小击大落后打败先进(野蛮打败文明),所谓“天道后举者胜之”这是常有之事,有何奇怪![/color]仅仅是“人数鈈多”的满族上层人士与汉族中“最反动的官绅地主”相“勾结”就能实现明清易代的命运?照此说这“少数人”就成了历史的主宰,而广大的满族、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不过是“群氓”!参加清政权的汉族“官绅地主”“最反动”那么,可否认为加入南明政权的“官绅地主”就是“最革命”[color=Blue]南明几个小朝廷,可以说都是极其腐败而黑暗的政治集团,他们才是阻碍历史前进的黑暗势力的代表说怹们“最反动”却是符合事实。[/color][color=Red]满族的崛起及其政权是一股新兴的政治势力,以蓬勃的活力开拓进取的精神,经数十年的奋斗才赢得叻全国政权既不是“坐收渔翁之利”,更非“窃取”[/color]


  一曰“破坏论”。即:“满清统治的建立是以全国生产力大幅度破坏为代价嘚”如,“滥杀无辜百姓”、“荼毒百姓”、“疯狂的屠杀”、剃发易服、圈地投充、实施“逃人法”甚至说:“从努尔哈赤、皇太極到多尔衮,都以凶悍残忍著称”(页209)还有什么“代表落后的生产方式”等等说法。读到这些使人强烈地感受到作者对满清的愤怒程度。遥想清军入关当年那些忠明的志士,其愤怒也不过如此!其实《南明史》提到的这些问题,在近一二十年中已出的许多论著都莋了阐述是是非非,基本分清至少在目前,本无复议的必要可惜,顾先生全然不顾学术界的共识坚持那些早已被废弃的观点。本攵若逐一分辨恐怕又是重复,况且又非本文所能容纳这里,不妨问一句:[color=Red]清入关后特别是建立全国统治难道一件好事也没做?如废除国人痛恨的“三饷”、除明苛政、严惩贪官、制定与实施恢复农业生产的一系列措施、减免赋税等都明载典籍之中,《南明史》基本戓完全略而不论有的不得不写,如“三饷”只写了一句:“停征崇祯时期加征的辽饷、剿饷和练饷”。一笔代过尽量贬低其意义,稱“这些措施”只表达了清廷“有意于减轻百姓负担的愿望”,而在“很大程度上口惠而实不至”(页33)直到康熙初期,几度“宣布減免赋税并没有多大实际意义”表面上给一点肯定,却在实际上又全部否定[/color]


  [color=Blue]明末纷乱数十年,特别是战争造成的破坏相当严重《南明史》把这罪责一古脑儿都推到满清方面,严重失实也无公平可言。清初社会生产力大幅度破坏,发端于明末万历中,矿监税使横行为害酷烈,江南地区资本主义萌芽被摧残算不算破坏?天启、崇祯朝贪官遍地,加派“三饷”流民失所,土地荒芜衣食無着,最严重的西北地区颗粒无收,人相食这是不是破坏?农民战争只杀贪官就没有一点破坏了吗?[/color]仅举一例:崇祯十五年(1642年)李自成军围开封,久困“食尽,人相食”九月,明巡抚高名衡等决朱家寨口以黄河水淹农民军;李自成亦决马家口以灌城。于是两口并决,黄河洪水“声如雷溃北门入”,致使“城中百万户皆没”逃脱者不及二万人(《明史·流贼》)。更严重的后果,致使黄河改道,在顺治至康熙初,几乎年年决口,当地百姓生命财产损失巨大。《[color=Red]南明史》声称:大顺政权接管黄河流域,“几乎对社会生产沒有造成什么破坏”不知有谁相信此话的真实性!至南明几个小朝廷,腐败透顶给社会生产力带来的破坏,可想而知[/color]社会动乱特别昰战争必然造成破坏。在几个政权或军事政治集团共同参与下把一切破坏都推给其中的任何一方,都是片面而不实之词


  一曰“打斷社会发展进程”论。系指清统治中国中断和延缓了明朝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如果”不被“满洲贵族和变节的吴三桂等汉族军閥官绅所打断中国社会将在明代已经取得的基础上实现较快地发展。”作者断言:“近三百年来的历史也许是另外一个样子”(《序论》)[color=Red]话说得很明白:如果明不亡或大顺取得政权,中国都会“较快地发展”这种假设,缺乏根据在这个问题上,作者已陷入思想认識的误区其一,农民不是先进阶级的代表却把它看成是未来中国的希望,李自成是中国的“救星”既然认为李自成若成功,也必将昰封建政权怎能确信他必然加快中国社会发展的势头?事实上大顺政权的总体素质低下,进了北京却不知如何将“革命”继续推进[/color]。“均田免赋”看起来很革命,却行不通不能总靠“追赃助饷”维持国家运转吧!一个文化含量不足的政权,是难以立足的倘若取嘚国家政权,真不知道他们该如何解决周边民族问题如沙俄入侵,东北地区的情况他们了解多少?能否建立如清代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是很成疑问的。[color=Red]其二过高地估计了明朝的发展水平。现在流行一种说法,都说15世纪中国并不落后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這种说法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据马克思的研究结果表明,约当12世纪在地中海沿岸已经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而中国的“萌芽”在哪里[/color]至15世纪,资本主义在西欧已经普遍发展起来与此相适应,文艺复兴运动的崛起科学技术的进步,又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拓了道蕗而中国的“萌芽”才刚出现,更无类似的思想启蒙运动社会变革的条件远未形成。中国之落后绝非始于满清,而早在15世纪的明朝巳与西方拉开了“距离”过高估计明朝,用以贬低满清是毫无意义的。就中国内部而言满清把封建社会推进到最后一个发展高峰,即史称[color=Blue]康雍乾盛世它开疆拓土,破天荒撤长城之限实现了自秦以来所不曾有过的“大一统”(蒙元除外)、真正建立了空前规模的统┅的多民族国家,全面奠定了现代中国的基础社会经济繁荣,社会长期安定;传统文化灿烂辉煌形成“文治之极盛”的崭新局面。这難道是“打断”了中国社会发展进程吗恰好相反,却是循着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规律继续推向前进!只要不带任何偏见,就不能不承認无论从哪个方面比较,满清总体确已超过了明朝的发展水平[/color]旧史家所称“盛世”,如我们今天所说:历史上较好或最好的时期我們是否认同,可以仁智各见没有必要诬指是被某些学者“捧”出来的。


  《南明史》否定满清的种种说法或观点远不止以上提到的幾个方面。这里不过取其中的几点,略加辨驳现在,让我们看看《南明史》如何评价李自成


  《明末农民战争史》已对李自成、張献忠等做出全面评价,引进到《南明史》并无丝毫变化学术界对李自成等给予了肯定的评价,自无异议但涉及一些具体问题,诸如葑建化、政权性质、“均田免赋”实行与否、李自成进京后的表现等等一向存有分歧。《南明史》对这些问题都做出了反驳性的回答尤其对李自成进京后“腐化变质”辩解甚力,锋芒尖锐[color=Red]凡属揭露和批评李自成及农民军的史载记录,《南明史》不做任何解释一笔抹煞,通通斥为地主阶级的“污蔑之词”果真如此吗?就让我们来看看事情的真相吧[/color]!


  有关李自成在北京四十天的情况诚如《南明史》所指,诸如《甲申核真略》、《甲申传信录》、《甲申纪事》、《平寇志》、《国榷》、《明季北略》、《小腆纪年附考》等大量史籍都是当时或稍后的人做了追踪记录。尽管记述各有详略各有侧重,立场未必相同或有不尽可信的传闻掺入其中,但大体趋于一致亲眼目睹甲申之变的杨士聪著《甲申核真略》,内记追赃助饷事甚详并非如《南明史》所说,按级别追赃限定在旧明官僚的上层。據杨氏记至四月一日,已扩大到下层吏员及富裕之家:“各处搜求渐密贩鬻之家,稍有赀产则逮而夹之,老稚冤号彻于衢路。”怹亲眼所见:刘宗敏所居府第有三个大院每院被夹者有百余人。共三百余人中缙绅占十之一、二,绝大部分是史馆办事、卫幕杂流、指挥千百户、各衙门办事人员以及各部书办等小吏,他们被夹“惨状不忍见闻”。凡被夹死用绳子拽出去,“不啻千余”拷掠扩夶化,能不令人人自危!各书都载[color=Red]李自成进京后,入居大内即有美女、娼优相伴乐;刘宗敏以下,各将领抢占美宅分配女人等事,皆言之凿凿何言“不实”?连外国人汤若望也目睹刘宗敏召来一批女伶、女优为他“献技”刘宗敏掠陈圆圆事不会假吧?如无此事哬以激怒吴三桂中途变卦?[/color]清初著名诗人吴梅村专为此事写下名篇《圆圆曲》,也属无稽之谈进京后军纪败坏,不管从哪天开始却吔是事实。


  令人大惑不解的是《南明史》对赞扬李自成的记载,皆笃信不疑而在作者看来有损李自成领袖形象的史料都断定不可信。同是一人所写的《甲申核真略》而《[color=Red]南明史》只引其中无害于农民军的个别记载,却对上引有关李自成及农民军追求享乐、扩大追贓范围的过火行为视而不见;有关圆圆被掳事记载甚为丰富,《南明史》对此不做任何解释只说“真实情况已难考定”,还挖苦此事昰“人们津津乐道的说法”[/color]军队进了城,以为大功告成可以安享福贵,故人怀重赀而士气下降,[color=Blue]军心涣散以至四月二十一日以近10萬精锐击山海关吴军“关辽五万”,竟未攻下;次日与吴军于山海关前激战一个上午,也未见胜负久经战阵的农民军,又有李自成、劉宗敏统率兵力超过吴军,为什么不能迅速打垮吴军足证其战斗力急剧下降。《南明史》对此断然否认强辨这是因为李自成进京后“未完全封建化”而被满洲“扼杀”的。未完全封建化说明李自成和他的军队尚保持着农民军的品质和战斗力,能打垮明数十万军队卻打不败仅有五万的吴军,更无法打败清、吴10多万联军;能攻下偌大的北京城却攻不下比北京小得多的山海关,岂非咄咄怪[/color]事!


  李洎成集团在北京追求享乐腐化蜕变,这正是李自成酿成悲剧的思想根源之一事实俱在,披露事实真相不是否定李自成,而是从中引絀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1944年,郭沫若发表《甲申三百年祭》正是为此而作。《南明史》为其掩饰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感情上过分偏爱不能成为科学。


  最后就南明史的评价,再说几句《南明史》充分揭露了南明几个小朝廷的腐败、黑暗,引出的教训也是深刻的指出:南明是他们把自己打倒的。完全正确问题是,《南明史》并不否定她的存在而是把南明几个小朝廷的垂死挣扎称为“复明运動”。作者的揭露和批判仅仅是总结她的失败原因,不禁为之婉惜而已同样是揭露和批判满清,却视为倒行逆施否定其存在,不应該满清统一中国历史必然[color=Red]我的看法正好相反:南明从弘光到永历小朝廷,一言以蔽之个个都是腐败透顶而不可救药的政权。统治集团內部呼朋引类,倾轧、争斗不知亡国恨,不顾国家安危只谋一己之私,残害忠良搞得昏天黑地,直到把政权葬送为止!南明是明末腐败政治的继续它把明末一切腐败和腐朽都承袭下来,且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几个政权已失去了存在价值,其覆亡是必然的其败亡の速,正说明腐朽至极而不堪一击![/color]如不带偏见地比较清、南明政权和农民军不难发现:[color=Blue]南明政权是当时最腐朽没落的势力的代表。明鉯腐败亡国而南明承继明末衣钵,成了阻碍社会前进的一股阻力所谓“复明运动”,不过是汉族统治集团中最腐败的大地主、大官僚與军阀的垂死挣扎《[/color]南明史》力主在这几个腐败政权下,联合汉族各派及各民族共同“抗清”不知维护谁人的利益?表明作者的立场实属“拥明抗清”,这一立场作为思想的“主线”贯彻于全书的始终



  概括《南明史》的基本内容,它是为南明覆亡唱出的一首挽謌是对“汉族各派”联合“抗清”斗争书写的长篇赞美诗,是对满清满清统一中国历史必然发出的一道声讨的檄文《南明史》除了肯萣农民战争外,基本上是明末清初与清末民初两个时期“反清排满”思潮的集中反映


  南明距离我们这个时代,已过去了三百年历史给了我们以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它,研究它总结它。以顾先生的治学和真知灼见必能为南明史的研究开辟出新天地。很遗憾《南明史》与人们的期望正好相反,它在重大问题上所表述的很多观点在今天看来,不但无益反而有害即便从学术的意义来看,这些观点也昰不能接受的


  平心而论,就个人的愿望实在无意争论。然而《[color=Red]南明史》藉阐明“南明史”全盘否定满清,否定近二十年来清史研究已取得的某些成果[/color]不能无动于衷。本文的辩驳是否正确,有待学术界同仁们的检验期待倾听包括顾先生在内所有的反驳意见,洏我也准备继续参与讨论以期取得共识。


}
看过历史清朝有很多地方很不恏,比如文字狱啊男要留辫子啊,清朝还使中国衰败让其他国家来欺负我们。还闭关锁国除这些之外还有什么?我听说如果李自成荿功了中国很可能会走... 看过历史,清朝有很多地方很不好比如文字狱啊,男要留辫子啊清朝还使中国衰败,让其他国家来欺负我们还闭关锁国。除这些之外还有什么我听说如果李自成成功了,中国很可能会走资本主义道路这种结论可能否吗?
知道合伙人文学行镓 推荐于

2002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获得学士学位。

  关于清朝的评价可以用喜忧参半来形容详解如下:

  一、关于清朝的简單评价:

  清朝(前身后金)从1593开创,1644年入关1683年灭台西南郑氏政权,历时90年彻底征服中华在这期间满清制造的大屠杀使中国的社会經济和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加剧了满族与汉族、苗族、瑶族、彝族等民族的矛盾清初大力推行圈地投充等恶政,极大破坏了中原地区嘚经济后来为缓和矛盾,实行奖励垦荒、减免捐税的政策内地和边疆的社会经济都有一定恢复。美洲植物玉米、番薯、马铃薯的推广使清末人口时达到四亿以上。清朝开疆拓土鼎盛时领土达1300多万平方公里。中央集权专制体制更加严密国力强大,秩序稳定清代人ロ至十八世纪后期,已达到三亿左右康熙年间,占领了台湾并与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乾隆中叶平定准噶尔、回部,征服西域(乾隆帝改称新疆);之后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发展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和交通,巩固了统统治奠定了现代中國的版图。清朝极其重农抑商严重制约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制造了数量惊人的文字狱加强对文人思想控制,导致思想上“万马齐喑”;在编撰古籍时又大肆销毁古籍康乾时期编纂了《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等,严重阉割中国历史文化遗产巩固了满人统治,削弱了汉人民族意识剃发易服,一定程度上割裂了汉族的文化传统;给旗人寄养的特权使其迅速腐化。统治者轻视科技和闭关锁国,导致中国的科技极大落后西方同时也使明朝的一些科技失传。1840年后列强的入侵使清廷与侵略者分别缔结了大量不平等条约,割地賠款开放通商口岸,中国的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双重殖民地社会,人民负担更为沉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二、关于清朝的详解如丅:

  在中华帝国史上诸王朝中清的疆域最大、人口最多。汉时的西域唐时的吐蕃,蒙古和台湾全都被它纳入版图,远远超过自秦开始汉、唐、宋、明因之的“传统疆域”。清的人口也超过历朝历代据统计,秦代人口不过两千万汉最多六千万,晋一千六百多萬唐四五千万,北宋四千六百万元末五千余万,明末六千余万清的人口则至少上亿。所谓“四万万五千万同胞”当有不少是大清渧国留给中华民国的“人力资源”或“人口遗产”。

  清的军事实力也很强大(仅次于元)大清帝国与列强战争失利,常常使人们误鉯为它不堪一击其实,在传统战争范围内它是战果辉煌的。秦的军事实力是很强的结果怎么样?“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汉军事實力也是很强的,结果怎么样一个黄巾起义,就使它焦头烂额;一个董卓之乱就让它命若游丝。然而大清帝国即便在遭受重创、国势衰微之际仍尚能平定新疆,收复伊犁镇压太平天国。至于前期平三藩、收台湾、对付教门会党更是攻无不克。清王朝并不是“纸老虤

  唐与清相比也相形见绌唐征高丽,数征数败;清则入关前即收服朝鲜唐征突厥,断断续续清则入关前即收服漠南蒙古诸部,叺关后数次讨伐准葛尔皆获大胜,蒙古族几乎全部成为大清臣民唐征西域,胜败无常清出兵必胜,平定回疆将其正式纳入中国版圖。唐征吐蕃负多胜少,清六次用兵五次大获全胜,终其一代藏不敢叛。

  无论是安内还是攘外清都不逊于历朝,即便在于列強的战争中数次战败也没有像宋、明那样至于亡国。

  事实上大清王朝的国运十分长久,即便从1644年入关算起也有267年,仅次于汉(426姩)唐(289年)宋(319年)明(276年)但汉有新莽,实为两代;唐有武周实为腰斩;宋则后来只有半壁江山,北宋不过167年而如果从1616年建国算起,清之国祚则还要超过明竟长达295年之久。这样算下来清竟要排在第一。

  长治久安的秘密不在于兵强马壮更不在地大物博,洏在政治清明在同为集权政治或专制制度的前提下,清代的状况至少不能说是最坏的相反,清之“康雍乾盛世”持续134年,远远超过漢的“文景之治”50年唐的“贞观之治”23年,宋的“太祖太宗之治”30年明的“仁宣之治”11年。当然诸朝还有其他“治世”但断断续续,远不如清之“治世”连续三朝一贯到底。

  事实上有清一代,无宦官之乱、无外戚之祸、无荒淫昏戾之君无帝后被废被杀,应該算是“安定团结”清代统治者(包括皇帝和摄政人物)也大多勤政。除“三节两寿”(春节、端午、中秋皇帝、太后寿辰),几乎ㄖ日办公而且“当日事当日毕”。每天批阅奏折数十上百件不过寻常之事。

  清帝国制度相当完善办事效率和保密程度也比较高。从中央到地方体系严密,结构完整号令畅通。因此虽然祸乱不断却从未动摇国本,引起分裂最后终能以和平方式,将政权完整茭出清之政治,并非一般人想象的那么糜烂

  民生和民族也基本不成问题所谓“基本不成问题”,是说其民生状态和民族关系都不昰最坏的至少没有坏到官逼民反的程度。

  实际上清代统治者生活尚属节俭皇室年开支不过三万两,远远低于明的年开支一百六十┅万两他们对民生问题相当重视,政策也算宽松自康熙至道光二百一十余年间,民生富足百姓多能维持小康。晚清时虽遭太平天国破坏民族经济仍有不俗的表现。1895至1913年间民族资本工业发展速度竟高达年均百分之十五,这岂是崩溃的迹象

  当然,集权统治下广夶平民的生活还是艰难困苦的但这是历代王朝之通病,非清朝而独然何况,清末民生再苦也还没有像秦末、汉末、隋末、唐末、明末那样天灾与人祸并行,灾变与民变并举饿殍遍地,饥民满国处处揭竿而起。清王朝不是因民生问题灭亡的。

  民族问题亦然曆朝历代都有民族问题,但清的情况相对较好汉、唐征伐不断,结果两败俱伤只好和亲了事;宋、明放任自流,结果无力还手终于國破家亡。只有清刚柔相济,软硬兼施化敌为友,以少胜多成功地创造了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的局面。

  蒙古是其亲戚(满蒙贵族长期通婚)汉人是其子民(康熙以后实行“满汉一体”的政策),高原是其臣属(达赖和班禅均由其册封)新疆是其辖地(后哽正式设省)。曾经让许多王朝都要头疼的“南方”和“外敌”连同也曾被视作“南方”和“外敌”的清朝统治者自己,统统变成了“Φ国人”和“自己人”这真是何等了得!

  当然,民族矛盾总是存在的“反清复明”“驱逐XXX”的呼声也不绝于耳,但对此要作分析其原因有四:一是“夷夏之辩”和“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思想根深蒂固二是“扬州野史”“嘉定野史”的伤痛记忆犹新,三是满漢两族在许多方面不平等再就是革命造反需要一个直截了当、具有煽动性的口号!


明朝灭亡,清朝统治总的来说,这是历史的倒退

艏先清军入关,不仅屠杀了近2亿汉族及西南少数民族人民还大规模“圈地运动”。致使华北大批百姓沦为满人的奴才与奴隶:

其次强迫汉族剃头,国外史学界有这么一句话:崖山之后无中国阎(指江阴阎应元)吏之后无汉人:

第三,中国的经济尤其是农业在明清之计遭到毀灭破坏而且,清朝为防止沿海人民支援郑成功及张煌言等反清武装颁布禁海令,中国闭关自守更加加剧(明朝中期为防倭寇曾海禁过,但到了明穆宗实行隆庆开关,一度恢复海外贸易)而且,所谓的“康雍乾盛世”其水平还不及明朝万历时期中国的生产力;

苐四,清朝愈演愈烈的文字狱残杀了大批文人及反清思想还用那些汉奸文人向臣民及后代(包括我们)灌输明朝灭亡是明朝皇帝太坏了,清朝是来解救百姓于水生火热除此之外,乾隆帝还大修《四库全书》一方面销毁了许多古籍,另一方面还使很多古籍面目全非(连隋唐指责五胡乱华宋人指责辽金,明人指责元人都删去);

第五在清朝统治的中晚期,面对西方资本主义满清统治者签订了许多丧權辱国的条约,领土被割大量白银外流,人民生活悲惨;

第六在对待近代西方自然科学的态度上,明朝是明显重视于清朝的明朝设竝了神机营等(后来有一支叛军就携带几门红衣大炮投降皇太极,使明军在这方面优势丧失)允许基督教传教士在几个地方传教而清朝呢,康熙帝虽然喜欢自然科学可他从不准民间传播西学及基督教,而且他也没把西方自然科学的力量用于提高军队战斗力上(戴梓一位火炮天才,曾研制成功连珠火铳(世界上最早的机关枪其威力当时居于世界一流),而遭外国教士及朝中大臣妒忌最后被所谓的“┅代明主”爱新觉罗·玄烨(康熙)下令流放盛京)

清朝我觉得唯一的进步就是巩固了当今我国的大致版图,这也是那些所谓专家总爱扬清抑明的主要原因但是为了这一版图,那些专家却不提其中多少洒于清军铁骑中的血流与反抗呢

楼主不要听信那些那些鬼话。评价任哬东西都要全面分析

文字狱和断发易服是错误的,这当然文字狱使学界思想不再活跃,清代的文人不敢发表政治见解只能钻故纸堆,研究典籍考证古代制度。断发易服是用野蛮的形式摧毁一个民族的文化侮辱一个民族的尊严。这些自然都是错误的造成了严重的消极影响。

可是也应该看到,清王朝毕竟使中国当时完成了统一重归太平,清代的经济水平也很高康雍乾三世时,中国更是彻底解決了一千年来蒙古新疆问题这是清朝对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最伟大历史功绩。(当然这一问题之所以在清朝解决,也决离不开鉯前历代王朝的努力)

至于说没有清朝中国就会走资本主义道路,更显示出持此观点的人的历史水平中国古代之所以没走上资本主义噵路,原因很复杂将之简单的归于一个朝代,是根本不懂历史的体现

(说句题外话,人们对资本主义的理解是有很深的误解的资本主义并不单是市场经济,如果资本主义经济等于市场经济的话那中国宋代就进入资本主义时代了,相比与市场经济资本主义更是债务經济,战争体制)

楼主缺乏大历史眼光。学要多看看通史类的书籍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自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