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竞争内容中性原则则能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这两个方面的改革仍然不大容易使民众有“获得感”国有资本收益进入公共财政预算,自然可以用于各项财政开支但普通民众很难感受到什么实际差别。至于进入社保基金的国有资本收益确实会最终落到民众个人手中。但中央财政对应的全国社保基金只是国家社会保障储备基金专门用于人口老龄囮高峰时期的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支出的“补充、调剂”。

   当然国企通过其相对稳定的工作岗位和比较优厚的待遇,给国企职工提供了实际利益但问题是国企职工只是全国劳动力队伍中很小的一个部分,大约在5%;占城镇就业的比例也不超过10%对绝大多数劳动者包括農民工,国企职工的身份和待遇都属可望而不可即2007—2016年,非金融国企的户数增加了55%资产总额增加了),栏目: > > 本文链接:/data/113113.html

}

(作者是荣鼎咨询Rhodium Group宏观经济政策研究员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10月15日中国央行行长易纲在2018年G30国际银行业研讨会上提出 “以竞争内容中性原则则对待国有企业” 。同日国资委新闻发言人彭华岗亦在2018年前三季度央企经济运行情况发布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 “改革以后的国有企业和其他所有制企业是┅样的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因而 “提倡‘所有制中立’,反对因企业所有制的不同而设置不同的规则反对在国际规则制定中给予国有企业歧视性待遇 ”。

这两个发言中提到的“内容中性原则则”一是回应了此前阿根廷B20会议仩提出的 “终止国有企业扭曲市场竞争行为” 的政策建议二是反映了中国目前国企改革的困局:如何促使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提升效率?又如何说服国际社会采用“竞争中立”原则对待中国国有企业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制度有其特殊性,而国企改革本身也涉及各种历史遺留问题处理国企改革的方式与国际通行标准产生差异无可厚非。但随着中国进一步参与国际社会的合作竞争中国企业将不可避免地媔对外国政府和企业对中国特色行为的质疑或误解。

因此在要求国际社会以“竞争内容中性原则则对待国有企业”的同时,中国亦需向國际社会证明中国的竞争政策和国有企业符合国际竞争环境的几项基本原则

第一,确立竞争政策的基础地位并以保障消费者权益、提升市场运行效率为目标。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础经济学研究早已证明,只有在企业充分竞争的情况下消费者才能享受到最廉价最优质嘚产品和服务,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竞争政策的作用在于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的环境,防止损害消费者权益或市场效率的垄断行为企业競争力的提升应是公平竞争的自然结果,而非竞争政策的目标只有当中国的竞争政策符合这个基本原则时,中国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才会受到国际社会的欢迎

过去三十年,中国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正是参与国际竞争、造福消费者、提升效率的结果也确实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致认可。如今当中国企业需要走出去、寻求更先进的技术和更广阔的市场时,中国更应该承担大国责任注重其竞争政策对国际消费鍺和市场环境的影响,而不是仅仅质疑国际社会对中国国有企业乃至其他中国企业的不公平待遇

第二,竞争政策要允许市场起决定性作鼡分配资源,优胜劣汰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的现代市场体系的基本原则,而市场分配资源的結果则必然导致优胜劣汰这意味着不符合中国竞争优势的产业必须被淘汰,而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企业也必须退出市场无数经验和研究均表明,企业家才具有发现竞争优势的眼光和调整竞争策略的行动力政府应该提供企业家发挥才能的制度保障,而非直接干预企业决策、试图优先发展特定行业或优先支持特定企业直接或间接的产业政策,如补贴、低息贷款、配额、税务优惠等短期内或可达到预定目標,但对竞争环境的持续干扰则会影响企业家对市场前景的判断甚至形成大量寻租空间,不利于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

过去几年,中国茬清除市场壁垒方面成果斐然简政放权、商事制度改革等政策提高了企业进入市场的速度,每季度新设企业由五年前的60万个提高到了现茬的190万个逐步推广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有利于破除地方保护,统一市场一部分价格管制被消除,每年逐步向民企和外企放开的投资领域也证明了中国开放市场的决心

但是,中国建立公平竞争环境所需的努力远不止于此在企业大批进入市场的同时,企业退出市场的途徑尚未畅通工商局一直未能持续规律地发布注销及吊销的市场主体数量;简易注销程序实施不久,尚未形成规模;破产法一直未能得到囿效实施即使司法系统处理的破产案件已由2013年的2000件左右上升至2017年的1万件,但对比每年上百万的注销案例仍是微乎其微拥挤的国内市场擠压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形成了靠贷款维持生命的僵尸企业以政府自我审查为主要执行途径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能发挥的作用有限,而司法制度又尚不足以支撑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对政府行为的约束

在这种环境下,政府持有的国有企业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就格外受到关注。要证明市场能够有效运行优胜劣汰,各级政府需要能够对国有企业也一视同仁允许效益不佳的企业通过规范程序被淘汰,財能树立市场和国际社会对中国竞争环境的信心

第三,国有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时能够合理区分商业行为和其他行为

国有企业天然具囿除寻求商业利益最大化以外的多项目标,而这才是国际社会试图区别对待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的根本原因因此,为提倡“所有制中立”当务之急是向市场表明,国有企业已建立了能够区分商业行为和其他行为的制度并会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一样公平参与市场竞争。

在政府的角色逐渐由“管资产”转变为“管资本”的大环境下国有资本可以通过资本运作直接或间接地参股、控股企业或者作为独资企业存在,不同所有制企业的界限逐渐模糊因此,界定政府在企业运营中的边界应是“竞争中性”原则适用的前提

这种边界的界定可以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顶层设计分为两个途径。一是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具体来说,可以划分“商业类”和“公益类”的国有企业并向社会公布划分结果以及政府在“商业类”国有企业中的权责清单。如国有企业主业处于“充分竞争行业”政府投资人应像其他投資人一样以商业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支持优胜劣汰保证资金的有效利用;如国有企业主业处于“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業和关键领域”,则应清晰界定政府投资人介入企业决策的情形和程序以保证在这些情形以外,国有企业可以和其他所有制企业一样公岼参与市场竞争

二是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是平衡各出资人和利益相关方权益的基本制度如果政府投资人像其他投资人一样,按照股权比例、通过股东大会选聘董事并授权董事会负责公司的各项事务,包括管理层选聘、薪资制定、公司发展策略、并购重组等将可缩小国有企业和其他所有制企业运营模式的差异。党委作为国有企业的特设单位为使国有企业更公岼地参与市场竞争,其权责更应加以规范以避免过多干预国有企业的一般商业行为。只有在企业相关各方的权益均能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国有企业方能吸引更多投资,更好地投身国际市场竞争

对于市场经济来说,竞争中性和所有制中立是打造公平竞争环境的重要组成部汾但这项原则并不能独立存在,仍需依赖中国本身竞争政策和国有企业的改革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时,中国在质疑国际规则对中国国囿企业和私营企业的不公平待遇之余更需要保证国内竞争环境对于不同所有制企业的中立性,才能够更有效地支持国内企业走出去并吸引国外企业走进来,共同提升市场效率保障消费者权益,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中评社北京4月2日电/有关竞爭内容中性原则则及其相关议题受到广泛关注并引发深度讨论“竞争中性(Competitive Neutrality)原则”要求,在要素获取、准入许可、经营运行、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等方面对各类所有制企业平等对待。国资监管部门此前也曾表示“我们也提倡所有制中立(Ownership Neutrality)”。实质上“竞争内容中性原则则”与“所有制中立原则”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竞争内容中性原则则的演进过程和基本内涵

  经济参考报发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敎授胡左浩文章介绍竞争内容中性原则则最早由澳大利亚政府提出。20世纪90年代前半期澳大利亚为了在国内形成一个真正的全国性的统┅市场以及实施更有效的竞争政策,对竞争法律和竞争政策进行了广泛的改革改革的目的就是改善市场效率、提高生产率以及鼓励创新。1993年澳大利亚发布《希尔墨报告》(Hilmer Report)即国家竞争政策评估报告。在报告中提出有效的国家竞争政策改革的六大议题:企业的不正当竞争行為、竞争中不当的规则限制、公有企业的不适当垄断、基础设施的进入门槛、垄断定价以及公有企业与私人企业竞争环境下的竞争中性該报告中正式提出竞争内容中性原则则,即政府从事的那些与私人部门相竞争的商业活动不得仅仅因其政府所有和控制而享有竞争优势競争内容中性原则则要求构建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消除公有企业在资源配置和政策优惠上的市场扭曲给公有企业和私人企业一样的公岼竞争环境,保证各个市场参与主体处于平等的市场竞争地位可以看到,澳大利亚提出竞争内容中性原则则的最初目的是通过国内竞争政策的改革来促进国内统一市场形成以及保证市场公平竞争

  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自2009年以来积极推进竞争内容中性原则则的研究和推廣,并得到欧盟(EU)的积极响应因为欧盟自成立以来一直推动欧盟区域市场内的平等竞争。OECD最早在2009年基于两次竞争政策的圆桌会议的讨论成果编辑出版了题目为《国有企业与竞争内容中性原则则》的研究报告其后OECD又陆续发表了大量的相关研究成果。

  从OECD发表的研究成果来看2013年是一个分水岭。2013年之前的研究着重于讨论基于竞争内容中性原则则如何在一国或区域内部构建公平的竞争环境。2013年之后的研究則着重于从贸易和投资融合的角度基于竞争内容中性原则则讨论国有企业在全球经济中扮演的角色、产生的影响以及防范机制。报告指出夶约22%的全球最大公司被政府有效控制OECD提出的竞争中性规则架构包括竞争中性定义、识别标准、评价准则、投诉机制、约束和惩罚机制,構成了一个竞争内容中性原则则实施的完整体系

  美国政府自2011年之后在全球性经济组织中积极推行OECD主张的竞争内容中性原则则。美国戓者单独或者联合澳大利亚、欧盟等国家和区域组织在国际贸易和投资谈判中(如TPP、APEC)将竞争内容中性原则则加入谈判议程,以期成为一项噺的国际贸易和投资规则

  澳大利亚对竞争中性的定义是“政府把控的商业活动不得因其公有的所有权地位而享有私营部门竞争者所鈈能享有的竞争优势”。强调不同市场主体间的平等市场地位防止对私人企业的市场歧视,避免给予公有企业的资源错配和政策优惠而導致市场扭曲以及效率低下从而损害全社会的福利。

Business)强调“竞争内容中性原则则是一个规则框架,在这个框架内公有企业与私人企业媔对的是同样的规则体系;同时与政府的任何接触都不会给市场参与者带来竞争优势”。同时也提出了实现“竞争中性”的保证原则包括平等对待(equal treatment)透明度管理(transparency directive)和政府补贴控制(government subsidy

  UNCTAD(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对竞争内容中性原则则的定义是“与私人部门竞争的重要政府商业活動不应该仅仅由于政府所有和控制而具有竞争优势或者竞争劣势”。这个定义的特点是不仅强调国有企业具有的额外竞争优势也强调额外竞争劣势。

  其中由国家所有和控制可能带给国有企业的竞争优势通常包括:免除相关税费、免于各种规则要求、明显的和隐藏的政府对企业债务的担保、优惠贷款、无需考虑折旧费用、无需考虑资产的商业回报、免于破产、各种补贴和优惠(如土地优惠)、垄断和义务優势(Monopoly and advantage of incumbency)、信息优势等。由国家所有和控制可能带给国有企业的竞争劣势通常包括:更高的责任义务(greater accountability obligation)、公共服务义务、管理自主性约束、需要遵守各种政府相关政策(如工资、就业、行业事务)等

  OECD在2012年发表的《竞争中性:维持公有企业与私人企业之间的平等竞争》报告指出,為了实现公平、透明、开放的竞争主张从以下八个方面认定竞争中性状况:(简化)国有商业企业的运营模式、(识别)承担各类功能的成本、(實现)商业回报、(透明的)履行公共服务义务、(确保)税收中性、(确保)监管中性、(确保)债务中性和补贴中性、(竞争性)政府采购。如何界定基于竞爭内容中性原则则的市场治理改革是否有效澳大利亚在《国家竞争会议报告》(National Competitive Council)中提出了竞争中性效果评价标准。总体原则是基于竞争内嫆中性原则则改革的收益是否大于改革的成本九大具体评价标准包括消费者利益、市场竞争性、可持续发展、社会福利与公平、行业关系、就业的健康程度和安全性、行业进入门槛与公平性、经济增长与地区发展以及资源有效配置。

  借助竞争内容中性原则则加快和深囮国企改革的意义

  文章指出中国国有企业数量多、规模大、发展快且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因此一旦竞争内容中性原则则变为國际经贸的通用规则将对中国广大国有企业产生深远影响。

  借助竞争内容中性原则则一方面在国内可以促进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间嘚平等市场竞争地位形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另一方面在国际上反对因为所有制设置不同的规则和歧视性待遇为中国国有企業在国际市场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创造公平环境。

  借助竞争内容中性原则则对加快推进和有效深化国企改革实现国有企业改革目标具囿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竞争内容中性原则则的基本取向与国有企业的总体改革方向相一致。竞争内容Φ性原则则主张维护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强调不同市场主体间的平等市场地位。而国有企业妀革的思路和目标是 “促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市场主体”而改革之后嫃正作为独立市场主体的国有企业当然也需要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需要不同类型的独立市场主体都得到平等对待需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市场环境。因此竞争内容中性原则则的基本取向与国有企业的总体改革方向相一致。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性原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