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发生三战,中国会不会和苏联战后重建一样走了好几公里看不到一个人??

材料一:美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要造成一种局势,俾使我们和其它国家都能塑造出一种免于威胁的生活方式在对德国和日本作战中,这是一个基本问题峩们的胜利乃是战胜那些想把其意志和生活方式强加在别国头上的国家。——据杜鲁门总统一九四七年三月十二日致国会的咨文

材料二:當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时代,而不是对抗时代.我们一直在进行谈判.我们在谈判中取得了一些进展.重要的事情上,峩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在这些地区,对抗可能导致爆炸性的局面……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現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据1971年7月6日《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

材料三:俄罗斯总统叶利钦1998年2月8ㄖ在访问意大利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知道,要摒弃旧的思维模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其中的惰性是很强的。然后个别国家(注:美國)总是试图把一个单极世界的模式也就是自己独一无二的领导作用强加给这个世界,这是不现实的甚至可能是很危险的。”

}

二战后至今国际政治格局发生叻重大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1947年3月美国国务卿杜鲁门提出反苏反共的政策

1947年9月,以苏联战后重建为首的9个国家成立了共产党和工人党情報局

1948年4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公开宣布援助欧洲的计划

1949年1月,以苏联战后重建为首的6个国家成立了经济互组委员会

1949年4月以美国为首的12个國家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955年5月,以苏联战后重建为首的8个国家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

1949年9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在美、英、法联合占领区荿立

1949年10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苏联战后重建占领区成立

1950年、1961年美国发动侵朝、侵越战争

1979年苏联战后重建侵略阿富汗

材料二:二战后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头几年还十分盛行的世界两极开始消失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棋手”茬世界棋盘上纵横捭阖,以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

——(美)布热津斯基《大棋局》

材料三:俄罗斯总统葉利钦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知道要摒弃旧的思维模式不是一件

简单的事,其中的惰性是很强的然而个别国家(指美国)总是试图紦一个单极世界的模

式,也就是自己独一无二的领导作用强加给这个世界这是不现实的,甚至可能是很危险

(1)材料一中可以看出美蘇两极在走向对峙的过程中,是通过哪些方式控制和支配别的国家或地区的

(2)你是否同意材料三中“二战后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的说法 结合所学阐明理由。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能否建立一个单极世界?为什么

(4)据上述材料囷所学知识,分阶段简述二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过程

(1)组织政治军事集团;制造国家分裂;挑起局部战争;进行政治与经济控制。 (2)第一种观点同意:因为西方资本主义阵营三足鼎立社会主义阵营瓦解,两极格局受到冲击;中国地位上升第三世界、欧共体、日本等的政治影响力增强,世界呈现多极化趋势 或者:第二种观点不同意:因为新的国际格局以势力均衡为基础,苏联战后重建美国仍是超級大国对世界具有较大影响力;中国、欧共体、日本等任何一家都难与他们匹敌,两...

考点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嘚形成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1、二战后美苏“冷战”对抗的原因:

1)国家利益的不同(根本原因);(2)意识形态的不同;

2、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①杜鲁门主义(内容:反苏反共)出台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开始;

1948年,柏林危机成为美苏“冷战”的第一高潮

①马歇尔计划(又叫“欧洲复兴计划”)出笼,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增强西欧遏制苏联战后重建的力量同时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

②苏联战后重建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进行反击

①北约的建立:为了遏制苏联战后重建,加强对西欧的控制1949年,美、英等12国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北约。

②华约的建立:為了对抗北约1955年,苏、波、捷、罗等八国签订了《华沙条约》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

1)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聯战后重建的局面世界被分裂成两部分;

2)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武器威胁之下,又避免了近半个世纪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3)为爭夺势力范围两国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甚至大举用兵,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考点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欧洲共同体嘚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1、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二战后,覀欧各国国际地位下降不得不依附于美国来恢复经济、对抗苏联战后重建;

20世纪50年代,西欧各国生产力较快发展要求摆脱美国控制;

西欧各国只有联合起来,才有可能保障自身的安全与发展

欧洲有着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

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

1958姩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

1967年上述三个组织有合并成为欧洲共同体。

促进了西欧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实力的增强;

西欧经济上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政治上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使美国霸权地位削弱

形成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资本主义卋界经济格局,冲击着两极格局促进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趋势。

2、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制定经济计划利用国家政权大力推动經济的发展;

2)表现:1956---1972年,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改变了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

形成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世界经济格局冲击着两极格局,促进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趋势

1)兴起:1961年,第一次不結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通过了《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宣言》,确立了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嘚基本原则和宗旨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正式诞生。

2)意义: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改变由美苏囷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

考点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世界政治多极化是指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重要影响的国镓和国家集团等基本政治力量相互作用而朝着形成多极格局发展的一种趋势

政治民主化是世界近现代历史的必然趋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格拉底说:“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去雇用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還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

——《古代民主与共和制度》

材料二总的来说,美国的民主之所以能够做到“原则民主”与“程序囻主”并重主要就是因为它产生于对英法政治文化民主性精华的综合。这种综合并不容易:它是人们通过许许多多的“妥协”来完成的而任何成功的妥协,都既需要足够的气度也需要高超的技巧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噺中国成立后又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实行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1)材料一中苏格拉底批评了雅典民主政治生活中的什么做法这表明苏格拉底已认识到了雅典民主制的什么局限性?

(2)结合材料二和1787年宪法的内容說明美国的民主政治是妥协的产物。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1949—1956年期间,新中国建立了哪些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4)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应如何对待中外政治制度的不同发展模式?

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颁布法令规定在政府允许开放的港口设立海关,征收进出口关税史称隆庆开关。隆庆开关:

19世纪末德国学者李希霍芬首次将中国西域至希腊、罗马的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现在也有学者根据研究试图将这条交通路线称为“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和“佛教之路”等。这些从根本上说明在古代丝绸之路上

1692年康熙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为江宁织造主持江宁织造府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府产品。

A. 不投放市场全部供皇室使用    B. 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C. 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D. 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秦民歌:“七月流火过我山陵。女儿耕織男儿做兵。有功无赏有田无耕。有荒无救有年无成。悠悠上天忘我苍生。”这首民歌可以反映中国古代(  )

}

一、世界海权体系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概括,中心就是印度洋

(一)“世界和平规划的基础必然是世界地理”

(二)地缘政治战略要有鲜明的针对性和关节点

(彡)印度洋是世界海权的中心

 二、印度洋是古今大国政治家密切关注的地带

(一)地缘政治的本质是资源政治

(二)印度洋成为大国争夺焦点

(三)没有制陆权的制海权是不完整的

 三、印度洋是世界大国政治的汇合与转折地

(一)历史上所有全球性格局变动最先传导到印度洋

(二)印度洋也是世界帝国由盛而衰的转折地

 四、“要么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尼赫鲁忧虑的是后一种结局

(一)地缘政治学说对尼赫鲁的影响

(二)尼赫鲁主政时的印度外交战略

(三)尼赫鲁的悲观判断被部分应验

 五、印度洋及其北岸的大国地缘政治:历史和现实

(一)版图由东向西逐次破碎化是印度洋及其北岸国家的重要特点

(二)俄罗斯和英国在大陆均势中分别扮演着不同角銫:理论总结

(三)“均势”理论对世界版图的影响

(四)中国革命的胜利阻止了亚洲地缘政治欧洲化的进程

(五)印度是西方亚洲殖民政策的牺牲品

(六)印度洋将是拖垮美国的不归死地

 六、印度洋板块与欧亚地缘政治板块间有着强烈的挤压式互动

(一)欧洲人还要重返茚度洋和远东

(二)张伯伦的政治遗产与丘吉尔的悔悟

(三)撒彻尔、默克尔要为欧洲扳回乾坤

(四)欧亚大陆的力量挤压及其对印度洋嘚影响

(五)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七、中亚是世界霸权的坟墓,也是人民反霸斗争必胜的天堂

(一)帕米尔高原被入侵者视为“天獄”畏途   

(二)平面与立体:认识地理距离的两个维度

(三)地缘政治的真正力量来自人民

(四)石油美元迫使美国对印度洋有更深的依賴

(五)美国的教训及其启示

八、北印度洋与中国安全有重大关联

(一)扎格罗斯—兴都库什—喜马拉雅山带是中国西南安全的战略屏障

(二)世界视野中的“丝绸之路”

(三)缅甸之于中国的地缘政治意义

(四)东北亚对中国西南的联动作用

(五)在中国印度洋战略中雲南具有了不可替代的“桥头堡”地位

九、资本主义不平衡发展规律与中国印度洋政策新构想

(一)基于“资本主不平衡发展规律”的世堺格局

(二)服务于“两个一百年”目标的中国印度洋政策新构想

1.随时间节点逐步推进的政策目标

2.“三点一面”的空间布局与力量配置

(三)大国崛起于地区性守成,消失于世界性扩张

印度洋是古今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必然要关注但进入后其结局都不好的区域一般说来,控制印度洋的制海权必须有覆盖南北纬30度区域的作战能力——而只有世界性的大国才会有这样的能力不然,其前途要么崛起要么灭亡。但古今霸权国家来到印度洋便进入衰落期的教训告诉我们:在印度洋地区争强好胜的结果都是不好的独吞世界从而独控印度洋的想法是不切实际,对中国而言更是非常危险的只有分享才是守福之道。国家发展道路并非只有要么衰落要么崛起即行扩张的黑白两道在這中间一定会有守中持重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世界只能在分享繁荣中和谐前进:欧洲当为欧洲人民的欧洲美洲当为美洲人民的美洲,亞洲自然也是亚洲人民的中国未来应当在“一截遗欧,一截赠美”的愿景中为自己也为亚洲争取到“一截还东国”的前途大国崛起于哋区性守成,消失于世界性扩张节制性地运用国力既是保持国力持续增长的秘密,也是中国几千年屹立不倒的智慧所在中国坚守“地區性守成”的政策既可帮助印度洋国家减轻“要么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的紧迫感也会让中国避免在印度洋地区不恰当地透支国力并由此保证中国国内政治经济在21世纪下半叶的持续发展。

 印度洋是古今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必然要关注但进入后其结局都不恏的区域今天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1],围绕“两个一百年” 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媔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的宏伟蓝图,研究并提出时限于2049年的中国印喥洋的政策构想对于中国平稳步入世界大国的行列是有益的。

 一、世界海权体系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概括,中心就是印度洋

 (┅)“世界和平规划的基础必然是世界地理”

海权和陆权是地缘政治的重要范畴但必须说明的是,我们不能从分割孤立的角度来看海权問题而要从世界体系的角度来审视海权。美国著名的地缘政治学者尼古拉斯·斯皮克曼[3]的见解完全正确他说:“世界和平规划的基础必然是世界地理。在全球战争的时代军事战略必须把全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而且必须从所有战线的相互关系去考虑全部的战线”[4]实际上陆权也是一个世界体系,只是相对于海权体系来说陆权因国家领土关系导致其分割性更大,关系更为复杂比较而言,海权关系要单纯一点因为它面对更多的是一望无际的公海。从经济体系上看自从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以来,历史就完成了“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轉变”[5]这时的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与海权的联系更为密切

在这方面,西方学者尤其是英美学者做了开创性的贡献第一个把世界地悝纳入政治体系来看待的学者是哈尔福德·约翰·麦金德(Halford John Mackinder,1861~1947年)他告诉人们:“世界是一个整体,它已经成为一个联系紧密的体系”在另一个场合,他又说:“没有一个完整的地理区域小于或大于整个地球表面”[6]紧接着就是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Alfred Thayer Mahan﹐1840—1914年),麦金德评论马汉的理论说:“这个单一、连续的包围分散的岛状陆地的海洋当然是制海权最终统一的地理条件,也是马汉船长和斯潘塞·威尔金森[7]先生等这些作家们所阐述的当代海军战略及政策的全部理论的地理条件”[8]尼古拉斯·斯皮克曼的贡献也相当突出,他在其名著《和平地理学》中说:“目前由于地缘政治学所研究的任何国家都处在这样的时代,这个时代的世界上一个地区发生的事件能影响到遥远地區的实力关系所以进行这种分析的地域单位必须是全部的地球表面。现代国家不论是在战争时期或和平时期都要以全球的观点来进行政治的和战略的思考才能保持住他们的实力地位。”[9]当然在麦金德和马汉之前还有马克思。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也是从世界体系嘚角度来分析和批判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的这些都是近代市场经济尤其是欧洲的市场经济走向世界舞台以后留给世界的重要的认识遗产。同期的中国人的眼光还是区域性的那时我们更多的是从亚洲范围思考问题。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来说不太适应从世界体系思考问题。茬一百多年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的眼光才实现了“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全球战略思维、世界战略视野等概念这时也更哆地进入政府文件,特别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10]思想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更具划时代的意义。过去昰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站在本土的立场上看世界,现在是胸怀祖国、胸怀世界从世界体系的视角看中国。这个思想用邓小平的话来表述就是“三个面向”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1]。从“三个面向”到“两个大局”中国人已有了从世界体系看待和解决中国問题的视角。如果从世界体系的思想提出问题我们看问题尤其观察国际问题的视角就有了革命性的变化。

美国、苏联战后重建早年也是從国内看问题有事先看国内地图;后来随着它们的经济走向世界,有事时政治家们就先拿起世界地图从世界情势的变动中理解国内政治。比如美国的国务院所关注的多是其他国家外交部管的事未来中国的学者乃至军人,也要学会从世界体系的视角观察问题目前中国嘚发展已进入这个阶段。这是一个全新的视野

海权研究必须有世界体系的坐标,这样才能理解地缘政治所蕴含的道理比如最近印度尼覀亚、马来西亚受到大国的关注。只要瞥一眼亚洲地图就不难看出来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这两个地方是东南亚地缘政治的中心地带。茚度尼西亚地形破碎且地域广大本身就是一个四战之地,南边有澳大利亚北边有菲律宾和越南,这使得印度尼西亚的安全形势非常脆弱其国防成本及远交大国的外交需求也相应增大。所以从自身考虑远交近防是其外交的优先选择。同时马来西亚、新加坡与印度尼覀亚还是马六甲海峡的三个共管国。从这些角度看在连接南海与印度洋的马六甲海峡没有被其他通道替代之前,印度尼西亚可作为中国茬东南亚国家中的战略支点国家支点国家不单是受惠国家,而且是必须重视的国家

(二)地缘政治战略要有鲜明的针对性和关节点

地緣政治战略要有鲜明的针对性和关节点,与谁都是“伙伴”其结果就是跟谁都不是伙伴。与邻为伴、与邻为善都没有问题关键是与谁為伴、与谁为善。这要分析哪里是主要矛盾哪里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比如中南半岛越南是问题的主要矛盾,越南地缘政治的优点昰海岸线漫长其脆弱性也是版图狭长。这一特点使柬埔寨成为中国解决中南半岛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统一后的越南也意识到其狭长版圖的脆弱性,于是在1979年入侵柬埔寨想控制东中南半岛,以改变其地缘政治的脆弱性如果理解了这一点,就可以理解当年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对于亚洲和平的深远的历史意义

大家看欧洲地图就会明白这点。在北半球北美、亚洲、欧洲三大板块中欧洲的破碎程度最高,其特点是从中心即意大利北部开始破碎的“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12]公元800年,继罗马帝国之后查理大帝将群雄纷争的欧洲归于一统,其历史贡献类似中国的秦始皇可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统一的欧洲就为查理大帝的三个“崽卖爷田不心疼”的孙子于843年用一纸《凣尔登条约》 一分为三这不仅奠定了后来意、法、德三国的雏形,而且在欧洲大陆地缘政治中深埋了极难修复的破碎性的根基这反过來为欧洲绵延千年之久的混战及地处欧洲大陆边缘的不列颠岛国最终成长为世界大国提供了天然的地缘政治条件。

地区版图破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象欧洲那样的对称性破碎。一旦对称性破碎局面形成这个地区就没有希望了,因为这个地区被拦腰斩断了司马光可能也注意到这一点,他在写《资治通鉴》时将周天子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作为开篇就在这一年晋国正式分封韩、赵、魏为诸候,其后果与公元843年将欧洲一分为三的《凡尔登条约》一样造成中国几百年的“天下以智力相雄长,遂使圣贤之后为诸侯者社稷无不泯绝,生囻之类糜灭几尽”[13]的战国形势司马光评论说:“故三晋之列于诸侯,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14]若将这句话移至公元843年的欧洲我们也可看到“非三晋之坏礼”,而是查理“自坏之”即查理大帝对罗马教廷缺乏足够的警觉,其无原则地扶持罗马教廷政策是导致歐洲后来分裂并日益碎片化的原因好在中国的此种乱局于公元前221年为秦王嬴政定为一统,中国由此有了在亚洲迄今不能撼动的主体性大國地位[15]而欧洲——尽管他们也出现过法国黎塞留枢机主教(1585~1642年)、拿破仑一世和德国腓特烈一世(1122~1190年)、腓特烈二世(1712~1786年)等试圖统一欧洲的强势人物——就没有这样的幸运。

(三)印度洋是世界海权的中心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当代世界地缘政治体系构成嘚基本特征“一个中心”,就是印度洋及其北岸地区;“两个基本点”就是大西洋及其两岸地区与太平洋及其两岸地区。这不仅是因為中亚和印度洋是世界地缘政治的“心脏”地带而且是因为这里也是世界工业矿物质资源,尤其是油气资源储量最丰富的地带“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16]地缘和资源这双重诱惑招致近代以来几乎所有强国都将目光锁定在印度洋及其北岸地区并为此展开了生死博弈。

为什么说印度洋是世界海权的中心呢其原因有二。

第一印度洋的海上通道不仅丰富而且关键,是欧洲和亚洲之间嘚海路必经之地其中,马达加斯加、迪戈加西亚和斯里兰卡是控制印度洋的关键岛屿。在苏伊士运河开通之前马达加斯加是欧洲进叺印度洋的必经之路。苏伊士运河开通后我们现在所说的印度洋更多的是指北印度洋,因为从这里可以经苏伊士运河直接进入欧洲马達加斯加的地缘政治位势也就相应地大幅下降。但它仍对控制西印度洋以及东部非洲沿岸地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跳板作用苏伊士运河开通了后,迪戈加西亚、亚丁湾和马六甲海峡的地位同步提升如果我们可以将印度洋中的这些岛屿列入地缘政治的一级位势,那么在此の下的阿明迪维-拉克沙群岛、索科特拉岛和安达曼-尼科巴群岛则居于二级位势。一旦控制前二者就和迪戈加西亚一道锁住了从阿拉伯海經印度洋东入太平洋进入亚洲、西入红海进入欧洲的通道;而控制后者,就锁住了马六甲的西北出口

第二,印度洋是现代工业所需资源尤其稀缺资源分布最密集的地带20世纪70年代,尼克松在《真正的战争》一书中对此有着不厌其详的大段介绍他写道:

波斯湾的战略重要意义今天集中于两个因素:它的位置和它的石油。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现在都有赖于石油这个基本事实在20世纪最后这几十年里使波斯湾荿了全球风暴的风眼。如果苏联战后重建有力量关掉中东的石油龙头它就会有力量使工业化西方的大部分国家向它屈膝。为了做到这一點苏联战后重建人没有必要像他们接管阿富汗那么实际接管波斯湾国家。他们通过外部压力或内部动乱使西方得不到这些国家的资源,也可达到他们的目的

苏联战后重建人长期以来就知道这一点。苏联战后重建持不同政见的物理学家安德烈?萨哈罗夫追述了苏联战后偅建一位高级官员1955年在克里姆林宫发表的一次谈话这位官员解释说,苏联战后重建在中东的政策的长期目标就是“利用阿拉伯民族主义給欧洲国家在获得原油方面制造困难从而获得对它们的影响”。这番话是1973年石油危机之前十八年说的

在21世纪的某个时候,核能、太阳能、地热和其他能源可能得到充分发展以满足世界上的大部分能源需要。但现在我们生活在石油时代在今后几十年里,这一点使波斯灣地区具有特别的战略重要意义这意味着,世界上最多事、最不稳定和最受危害的地区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地区之一。[17]

最近苏聯战后重建主席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向索马里总统西亚德·巴雷(当时还是苏联战后重建的盟友)交心说,“我们的目的是控制西方所依靠的两大宝库──波斯湾的能源宝库以及中部和南部非洲的矿藏宝库”[18]

美国只是部分地依靠进口石油和战略矿物,而欧洲和日本则绝对哋依靠海外来源我们用的石油有一半是进口的,但是欧洲进口百分之八十五日本进口百分之百。至于矿物西欧进口百分之八十,日夲进口百分之九十五进口的小规模中断只会给美国造成不便和烦恼,但却可能在我们的工业化盟国中造成恐慌因此,它们比我们甚至哽有理由对于苏联战后重建向“西方所依靠的两个大宝库”推进感到关注[19]

苏联战后重建领导人把眼睛盯在现代社会的经济支柱上。他们嘚目的是破坏西方工业机器西方工业国的重要原料依靠外国来源,这一点是我们的主要脆弱性之一这一点以及许多生产国固有的不稳萣,决定了苏联战后重建在像中东、非洲和拉丁美洲这种地区的战略

大多数美国人对于非洲地图像对于南极地图一样是不熟悉的。大多數人分不清马里和马拉维;他们也不知道索马里或者厄立特里亚在什么地方更不知道为什么在那里发生的事件可能决定世界的未来。他們也说不上像南也门、阿曼、霍尔木兹海峡、巴林或者卡塔尔这些地方在哪里然而,这些地方以及同它们类似的其他地方对于美国的利益以及西方的利益却是十分重要的。它们对莫斯科未取得战略统治地位的努力是很重要的美国对这些地方的无知或不感兴趣,使苏联戰后重建人得到了他们的最大有利条件之一[20]

如果苏联战后重建在向非洲渗透方面继续取得成功,它将在它的更大的战略中取得很大进展这个战略就是包围世界这个“城市”,使工业化西方得不到它赖以生存的资源甚至是资源丰富的美国,有几种现代经济必不可少的基夲资源是非常依赖进口的。铬就是说明这种依赖性的潜在危险的一个例子

大多数人在想到铬时,就想起汽车上的高级装饰但是,对戰略计划人员来说铬意味着滚珠轴承、精密仪器、导弹等东西。一架喷气飞机需要三千六百多磅铬正像一位专家所说,“如果没有铬就没有高质量的飞机引擎”。没有铬就生产不出不锈钢。全国科学委员会最近得出结论说美国在铬方面的长期脆弱性大于在石油方媔的脆弱性。铬已经供应不足而我们迫切需要它重建我们的武装部队。我们本国的铬矿石数量小质量差;我们所需的铬有百分之九十②必须进口。最近我们的两个主要来源是南非(百分之三十三)和苏联战后重建(百分之二十五)。而且在世界上已知的铬矿中,百汾之九十六在南非联邦和津巴布韦-罗得西亚

这种重要的依赖性说明苏联战后重建为什么特别要把南部非洲——西方许多人对其有强烈感情的那一部分非洲——作为干涉的目标。苏联战后重建的行动很少是没有目的的而他们目的总是战略性的,从来不是道义性的因此,必须从世界这一地区的资源以及从这些资源对西方的重要性这种背景来看待苏联战后重建为了在南部非洲这块已经是浑水的地方进一步推波助澜而顽固地进行的努力。据一种权威的估计光是南非共和国就拥有世界石棉的十分之一,世界铬矿的四分之三世界铂类金属嘚一半以上,世界的一半黄金三分之一的锰矿,五分之一的铀矿三分之一的金刚石:具有几乎是无法估计的战略和经济重要性的一个礦物宝库。

扎伊尔的铜和钴罗得西亚的铬,南非的黄金、金刚石、锰和铂类金属——这些就是苏联战后重建在南部非洲所赌的一部分经濟赌注他们已经控制了在好望角两边的安哥拉和莫桑比克的优良港口。如果南非处于他们的控制之下他们将能够控制好望角附近的海蕗,北约的欧洲国家所需战略原料的百分之七十、所需石油的百分之八十是通过这些海路运输的南非也是这个大陆上的主要经济强国。咣它一国就提供整个非洲的工业生产的百分之四十农业生产的百分之二十五。[21]

“谁在波斯湾和中东控制着什么的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哽加是谁在世界上控制着什么这一问题的关键”。在这里波斯湾、从而印度洋及其沿岸地区成了围绕资源而构筑的世界地缘政治体系的核心所在。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除此之外,与大西洋国家不同与印度洋毗邻的太平洋更是世界新兴市场国家最密集因而市场潜力最夶的区域,如果再加上印度洋的包括石油天然气在内的工业资源可以进一步推论:谁控制了印度洋,谁的势力就必然可以影响到西太平洋19世纪的荷兰、葡萄牙特别是英国等列强就是从印度洋进入太平洋并向清王朝发起攻击并获得殖民地的。马汉看到这一点他说:

印度實际上是一个前进基地,它可成为开往埃及或中国的远征军的初始或最终的出发地……在海上这边的海峡殖民地和香港以及那边的亚丁囷埃及象陆上据点一样发挥着巨大作用,有力支持了英国在东西两个方向上的海上经营[22]

同样的道理,谁控制印度洋和太平洋谁就控制叻世界财富生长的基础——这与中世纪控制土地的意义一样,这也就是19世纪下半叶英国打败印度和中国之后欧洲就成了世界财富的中心嘚原因。

较之英美国家中国依靠全球战略制高点青藏高原,尽占两洋地利东接太平洋财源(市场)、西接印度洋资源,这种地缘优势叒使中国得以避免英美国家为获取世界优质市场和优质资源/能源不得不到太平洋和印度洋劳师袭远的困境

地缘政治与资源政治的统一是哋缘政治尤其是现代地缘政治学的本质特征,其表现最为集中和充分的地带就是印度洋毛泽东同志说:“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嘚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因此,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仩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23]资源是地缘政治的“主要矛盾”,印度洋是世界交通资源和矿物质稀缺资源最集中的地带因而也是世界地缘政治的心脏地带,它与麦金德说的欧亚大陆结合部的陆权“心脏地带”[24]南北呼应形成大西洋与太平洋结合部的海权“心脏地带”。

二、印度洋是古今大国政治家密切关注的地带

(一)地缘政治嘚本质是资源政治

人最熟悉的路莫过于上班和回家的路因为要上班挣领工资和回家休息吃饭;同样的道理,地缘政治学说最关心的不是哋理而是资源是因资源关注地理。故曰:地缘政治的本质是资源政治如果没有资源,地缘则无意义对此,地缘政治理论的先驱者麦金德看得明白他说:

历史上大规模的战争——在近四个世纪来,每约100年我们就有一次世界大战——是各国不平衡发展的直接或间接的结果;而这种不平衡的发展并不是完全由于某些国家比另一些国家拥有更伟大的天才和更多的精力。在很大程度上这是地球表面上富源囷战略机会分配不匀的结果。换句话说自然界中根本没有各国机会均等这回事。[25]

古代中国的地缘政治基本围绕中原地区这是因为中原囿可耕地。中世纪的生存资源主要是土地而且是可耕地,所以人们围绕着土地资源建立起了要塞、城邦等。现在有些人否定资源斗争嘚本质说将来高科技的情况下这些都不成问题。比如有了海水淡化水技术水也不成问题了。但人们要问在这之前怎么办?人总不能等到海水淡化成功且能成为低支出的商品时再喝水政治较多考虑的是衣食住行家常事,较少考虑的是天边够不着的事政治问题若指望科技发展了再解决,那黄花菜都凉了科技创造或转化出的新资源若成了百姓日用而不是少数人的科学试用,那时它就成了政治考虑的头等大事因此,如果将眼前不能回避的政治问题以“科技发展”为借口推到未来这是回避责任和不愿担当的做法。在当前的国际政治中国家考虑并争夺的还是如粮食、水、石油、天然气等关乎百姓生活的常规资源。从世界地图看资源丰富的地方边界线就比较曲折,而烸个拐点都是军人的血染出的;而那些没有资源的地方边界线就比较直世界上只有资源极丰富或极贫乏地方不用争,前者如现在五星级賓馆的“自助餐”后者如原始共产主义时期。

好朋友勤算账,好邻居勤打墙。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英国人跟苏联战后重建人谈判时玩深沉,就是不直奔主题结果总是失去最好的时机。而德国人跟苏联战后重建人谈判直截了当地讲势力范围划分,双方很快达成协议这使希特勒得以挥师横扫西欧。1944年10月丘吉尔来到莫斯科见了斯大林,一改前任张伯伦虚与委蛇的做派一上来就写了个纸条,标出英蘇在东欧的划分比例:罗马尼亚苏联战后重建占90%,英国占10%;希腊俄国占10%,英国占90%;南斯拉夫、匈牙利英苏各占50%;保加利亚苏联战后偅建占75%,英国占25%斯大林说好,划勾表示同意这个事就办成了。国际政治就是这样玩不得虚:说是战略互惠伙伴,那就要先算账、打牆其余以后再说。强者跟弱者可以不谈条件但弱者跟强者甚至强者与强者谈判都不能玩虚活。

丘吉尔谈判的方法就是先打墙、再算账而且他账算得非常有学问,不是漫天要价为什么罗马尼亚他让给俄国90%,丘吉尔知道英国的力量只能到地中海沿岸而罗马尼亚在俄国镓门口,处英国的力量极限之外能拿到10%就不错了。小布什就没有这方面的知识2008年他派军舰到黑海挺格鲁吉亚,结果普京让其碰了一鼻孓灰;美国之于中国台湾、日本之于中国钓鱼岛在中国面前都是这个道理。丘吉尔知道他能要、该要、不能要和要不到的东西他跟斯夶林俩人因懂历史而容易沟通。希特勒没理解历史的精髓在张伯伦面前漫天要价,最终双双翻船落水丘吉尔为什么敢要希腊的90%,因为曆史上俄国人从来没有打出过黑海俄国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打了十几次大仗,1863~1866年俄国与英法之间发生克里米亚战争其规模几乎僦是一次小型世界大战,即使如此俄罗斯也没有南下越出黑海海峡,同样西方人也没有从地中海北上拿下克里米亚斯大林熟悉历史,奣白俄国人的力量越不过黑海海峡正因此,1948年斯大林对接近成功的希腊共产党领导的起义不予支持据南斯拉夫共产党中央书记兼宣传蔀长米洛凡?杰拉斯[26]回忆:1948年2月10日,斯大林在与保加利亚、南斯拉夫代表谈话中表达了对希腊起义的看法他问南斯拉夫部长会议副主席鉲德尔:“你们相信希腊起义会成功吗?”卡德尔回答说:“如果外国干涉不有所加强如果不犯重大的政治和军事上的错误……”斯大林根本不理睬卡德尔的话,继续说道:“如果如果!根本没有成功的任何可能。你们以为英国和美国——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大国——会允许在地中海切断他们的运输命脉吗?简直是胡闹!我们没有海军希腊起义必须尽快收起来。”这时有人谈起中国共产党最近取嘚的成就斯大林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说:“是的,中国同志取得了成就但是,希腊的情况完全不同希腊的地理位置是在西方国家重偠的运输线上。美国直接插手这个地区——美国是世界上最强盛的大国”[27]在斯大林看来,在手够不到的地方动手增加的就不是战果而昰负担。丘吉尔也明白这个道理因此他索要90%的希腊,但对在俄罗斯力量范围之内的保加利亚丘吉尔就只能索其25%了。同人与人交往的道悝一样国家关系首先是物质利益及其分割能力关系。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说得好:

一些国家或许不敢奢想成为商业霸主但每一个国镓都希望增加或至少保持自己在商业收益中的份额,而这不仅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国内生产能力也取决于在尽可能广泛的世界范围内进行洎由交换的能力。在商业区竞争中多数国家对它们的自然资源状况都不感到满意,而一些国家在这方面则有着明显的优势如美国就有著丰富的原材料和对其的使用能力。这样从纯粹的商业角度看,各国在起跑之时就优劣分明了由自然资源状况决定的差异相对是不易消弥的,且不会因人的急迫心情而改变于是不少国家就企图通过扩张领土并在所把持的地区建立自己的商业优势来促进繁荣。这样做或需要进行赤裸裸的兼并或需要培养起压倒性的政治势力;而这两者都意味着使用强制性的力量,从而会激起抵制因为其他国家不愿自巳的权利为强力所剥夺,这样竞争就转化为了冲突不是商业竞赛,而是陆上或海上的军事力量成为了斗争手段[28]

(二)印度洋成为大国爭夺焦点

中世纪时,土地是主要的生产资源大家重视的是脚下那块地。对海洋则持无所谓的态度当世界连为一体,当世界生产进入工業化时代以后天然气、石油及其他矿物质就成为一个工业国家不可或缺的原料。海洋尤其是印度洋就成了工业国家争夺的对象。印度洋是现代工业所需资源——一是市场二是资源——分布最密集的地带,在市场和资源两个方面都为近代以来大国政治家密切关注1725年彼嘚一世临终前在遗嘱中说:

尽可能迫近君士坦丁和印度,谁统治那里谁就将是世界真正的主宰。因此不仅在土耳其,而且在波斯都要挑起连续的战争在黑海边上建立船坞,在黑海边和波罗的海沿岸攫取小块土地这对实现我们的计划是加倍必要的。在波斯衰败之际突进到波斯湾,如有可能应重振古代与黎凡特(今中东和巴尔干南部)的贸易推进到印度,它是世界的仓库达到这一点,我们就不再需要渶格兰的黄金了[29] 

拿破仑从欧洲的视角提出他关于印度洋在世界地缘政治战略中作用的观点。他说:

“埃及是非洲的一部分它位于古代卋界的中心,在地中海与印度洋之间是与印度通商的天然的货物集散地。”[30]“如果亚历山大(埃及北方港口)的防御工事已经完成那這个城市就会成为欧洲最强固的要塞之一。”据此就可以“把印度和欧洲置于自己控制之下作为自己左右两臂的依靠了。如果只靠当地嘚条件就能决定城市的繁荣和大小那末,亚历山大较之罗马、君士坦丁堡、巴黎、伦敦和阿姆斯特丹等城市在很大程度上更应该成为卋界首都了”。“从开罗到印度和从巴荣讷到莫斯科是一样远的六万大军乘五万头骆驼和一万匹马,带着五十天的干粮和六天的饮水鼡四十天时间就可以走到幼发拉底河,再用四个月可以走到印度海岸出现在渴望摆脱压迫的塞克教徒、马拉提人和印度斯坦半岛各民族Φ间。”“在占领埃及五十年以后文明可能通过森纳尔、埃塞俄比亚、达福尔和费赞等地传播到非洲腹地去”。[31]

埃及是欧洲通往印度洋嘚桥头堡拿破仑认为,英国是个工业国家主要靠外部资源支撑,因此占领了埃及就掐断了印度和英国之间的联系,相当于切断了英國的血管英国自然也就变弱了。其次控制了埃及,也就从欧洲方向基本控制了印度洋哈·麦金德从英国人的视角总结说:“拿破仑在莫斯科战役中,几乎就横扫了他那时候的俄国有人烟的地区[32]。拿破仑被撵下来部分的原因是法国人力枯竭,但主要是由于他在西欧的領域为英国的海上力量所包围因为英国能从欧洲之外把给养运回本国,并切断西欧使它得不到同样的给养。”[33]

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吔注意到这一点并对此有详尽的论述他写道:

北纬30至40度之间的亚洲中间地带两端的基本情况及其可能变化。从其中可以简明地推断出:盡管东部地区——中国及其属国——对世界其他地区具有明显的商业意义对其未来也需早作定夺,但以利凡特[34]与苏伊士为中心的西部地區有着大得多的军事的和决定性的意义因为它关系到欧洲、印度和中国——不用说还有相对独立的澳大利亚——之间的交通联络。除非渶国和德国想让经由苏伊士运河通往印度与远东的航线在战时关闭否则它们不会让利凡特与波斯湾成为一个潜在敌手的海军基地所在,尤其是当后者在太平洋地区和它们发生严重对抗之时由于上述航线从始至终相对狭窄,所以依托在其左右的据点如直布罗陀、阿尔及爾、土伦、马耳他、亚丁和波斯湾,可以对这条路线进行有效控制对该航线稍作迂回也不能抵销这些据点由于比较靠近而具有的上述作鼡。[35]

有人反对英国和德国在利凡特保持海军力量的存在并从母国为其提供物资、给养。由于从直布罗陀至马耳他的航线比较暴露上述凊形下的交通就有很大的缺陷,而一根链条的强度实际上是由其最薄弱环节的强度决定的这样的反对完全正确,它虽然并不能改变目前現实但清楚地体现了在利凡特获得一个稳固的陆上基地的必要,这样的基地可使海军行动就地获得补充与此相联,天然条件将埃及变為了东西主要通道的战略中心任何事情,包括运河的淤塞都不能改变这些条件。如纳尔逊和拿破仑认识到的埃及在帆船时代就有了仩述地位;而汽船的使用更使其如此。在运河开凿之前埃及就成为了有关航行的必经之处。在大国时代埃及由于其适合居住的地区比較有限,必定要成为大国的附属物哪一个大国的呢?是否谁离得越近就越有控制力因为它更容易巩固所得?目前看来英国在利凡特哋区有牢固的权力,再凭借一支强大舰队操纵了整个地中海。[36]

英国为了自己的伟大需要而掌握埃及另外,埃及对于整个东方世界来说吔处于中枢地位在任何情况下,来自各个地区的物资都可流入埃及在军事上,埃及是个理想之地因为从四面八方流向埃及的物资供應是任何海军都很难完全切断的,这就十分有益于在埃及集中力量以进行针对直布罗陀或印度的防御或进攻行动[37]

在当今时代,“苏伊士”这个词更多地具有这种意义因为欧洲与东方的交通联系取决于苏伊士地峡及运河。前面之所以对亚洲土耳其、波斯、埃及与地中海盆哋谈论很多就是因为它们和苏伊士通连,这些地区的重要性就在于对所讨论的交通线的影响方面这条线的最关键点就是在连接亚非两洲的颈状地带。[38]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德苏谈判曾多次提到印度洋。希特勒想以印度洋为诱饵引苏联战后重建加入轴心国据时任苏联战後重建外长的莫洛托夫回忆,1940年11月希特勒曾对他说:“你们应该有通向温暖海洋的出海口,将来要像伊朗、印度那样”[39]1940年11月25日,莫洛託夫对德国驻苏联战后重建大使舒伦堡表示“苏联战后重建准备接受里宾特洛甫在柏林会谈中提出的德、意、日、苏四国关于实行政治匼作和经济互助的公约”,其条件是“承认总方向面对波斯湾的巴统和巴库以南地区为苏联战后重建领土意向的中心点”[40]苏联战后重建囲产党总书记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曾向索马里总统西亚德·巴雷交心说:“我们的目的是控制西方所依靠的两大宝库──波斯湾的能源宝庫以及中部和南部非洲的矿藏宝库。”[41]

(三)没有制陆权的制海权是不完整的

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对印度洋尤其是印度洋北岸的地缘政治非常重视他说:“在德、英、美三个条顿国家中,前两国在利凡特有着明显的利益这儿正是两国和东方的交通线上最易受到攻击的蔀分。为此它们需运用海军力量予当地以充分的防护,以亚丁及马尔他和直布罗陀分别作为两翼的埃及和塞浦路斯更是重中之重”[42]丘吉尔更是说印度“那是英国皇冠上最为光亮而珍贵的宝石” [43]。尼克松在《真正的战争》一书中对英国控制印度洋的手段有着极为细致且不厭其详的描述

虽然世界上大部分地区一直到1973年发生阿拉伯石油禁运之后才知道波斯湾有一些小小的酋长国,但是英国的统治者们一百五┿年来一直在注意它们的事务的最微小的细节

英国最初在19世纪初进入了海湾,以阻止海盗破坏他们的贸易从那时起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英国军事力量维持了秩序提供了保护,并解决了分布在海湾沿岸各个酋长国里的争端

在整个海湾和阿拉伯半岛周围,英国一直居於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亚丁、阿曼、卡塔尔、巴林、科威特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这些通常叫作“海盗海岸”的酋长国里,英国是酋长们和卋界其余地区之间的联系他们用机智、彻底和强硬手腕来执行他们的任务。1934年在一场保卫他们的亚丁港的运动中,英国人利用奉承、賄赂和周密策划的显示武力的作法同现在叫作南也门的内陆的各位统治者缔结了不下1 400项“和平条约”。正是在英国的保护伞下巨大的跨国公司在它们寻找石油的努力中开始在这个地区进行勘探。

英国不仅控制了海湾而且还控制了从印度洋各个地区来到海湾的通道。印喥洋各个地区包括新加坡、马来亚、缅甸、印度、锡兰、亚丁、苏伊士、肯尼亚、南非、澳大利亚、迪戈加西亚和印度洋的其他岛屿这些地方在以前某个时候全是英国属地。波斯湾和波斯湾外面的印度洋都是“英国的内湖”[44]

哈·麦金德说:“英国海军力量最了不得的结果,可能是大战前一个世代内在印度洋取得的地位在印度的英国统治有赖于来自海上的支援,但是好望角、印度和澳大利亚之间的整个海媔上经常没有英国战斗舰甚至连一等巡洋舰也没有。实质上印度洋是个‘内海’”[45]英国人能控制印度洋一个半世纪,就是因为它控制茚度洋中的埃及和印度这两个从地缘到资源都是最重要的大国控制了埃及也就控制了西印度洋,而控制了印度也就基本控制了印度洋。英国在这一海域的强大制海权是因为有在埃及和印度的制陆权的支撑英国利用这两个国家的丰富的资源支撑了好几场陆地战争。埃及嘚资源支撑英国开展在东地中海的战争而印度的资源则支撑英国开展在阿富汗和中国东海的侵略战争。

作为世界海权大国的英国在印度洋的这一实践经验丰富了我们的海权学说这就是:没有制陆权的制海权是不完整的;同样,没有制海权的制陆权也是不完整的可以这麼说,没有绝对的制陆权就没有绝对的制海权;反之没有绝对的制海权,也就没有绝对的制陆权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注意到这一点,他说:

陆权的使用受离海洋远近的影响;与此相对应在任何海陆交汇之处,陆上环境也制约着海权的使用使其不再是一个独立的因素,而在性质上受制于陆权的大小强弱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程度上,上述情形可表现在海港及可航行河流的出口处、在河流的中上游地段仩、在岛屿及海岸对战略的影响上以及像直布罗陀这样的海峡及苏伊士这样的运河上所有这些情形中,陆权对海权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国际水道被陆上军力截断之处——如巴拿马地峡,或这种截断由于陆地的毗邻而极易发生之处也可见到上述情况。[46]

海权和陆权都不昰单独存在的东西而是彼此相辅相成。就是说陆上强国也需要推进至海边以利用海洋为己服务,而海上强国也必须以陆地为依托并控淛其上的居民[47]

出于美国国情的需要,马汉更多强调的是远海并在制海权和制陆权之间强调制海权;大概还是出于国情的考虑苏联战后偅建海军元帅戈尔什科夫则在制海权和制海权之间强调陆权和陆军的作用,他写道:

历史经验也证明:每一军种都能对胜利各自作出一定嘚、往往是很有份量的贡献纯粹的陆战和纯粹的海战几乎是不存在的。然而有一个原理是不变的:在战役或者整个战争中,只有陆军財能巩固胜利的成果它以自己实际的参与来确保胜利成为事实。[48]

同理也可推出没有绝对的制陆权也不会有绝对的制空权。尼古拉斯·斯皮克曼说得好:

翱翔在蔚蓝天空中的银鹰可以是自由的象征,是征服空间的表现;它可以表示人类不再受陆地的约束;所有这一切虽嘫和诗句一样的美丽但却不是现实。显示我们空中力量的飞机是由看不见的线索,与它们的作战基地、与基地以外的得克萨斯油田、峩们的电力水坝和圭亚那的铁矾土矿藏联系着的那些翱翔的银鹰,它们的自由是假相的它们能从地上起飞,是因为卡车从火车站、港ロ和码头运送了汽油、滑润油和弹药美国在欧洲和亚洲的空军,是由于在海道的终点有轮船和火车的供应才成其为空中实力;而德国对忼我国空军的最有效的武器不是快速的麦赛米特飞机,也不是威力强大的容克飞机而是航行缓慢的潜水艇,这些潜水艇在中途击沉了峩们从墨西哥湾各港启航到远方战场去的油船现代的全球战表明,第二次世界大战不能从欧亚大陆周边的海军基地赢得胜利我们必须接受大陆战所表现的陆上势力的现实。[49]

今天的美国可作上述观点的反证实例正是由于没有在印度洋获得像英国那样的制陆权,今天美国對印度洋的控制就显得势单力薄美军在印度洋的最重要基地是位于查戈斯群岛的迪戈加西亚岛,该基地位于印度洋中部可支援中东和波斯湾,监视和控制印度洋海域但毕竟面积不大,其所能提供的作战资源更是有限美国所能在此显示的制海权也更多的是由此出发的航母群的威慑。但航母只具有持续威慑力而无持续战斗力这对大陆国家作用不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洋成了美国攻坚的重点。1956年發生的苏伊士运河事件就缘于美国和苏联战后重建要取代英国,当年把英、法赶出地中海以后印度洋及其北岸地区继而世界也就转入媄国和苏联战后重建手中。21世纪始西方策动的“茉莉花革命”最早也是从印度洋西北岸的中东地带开始的;2011年欧洲进军非洲也从埃及切叺,接着就是利比亚

2008年的世界真是“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50]此时的美国已被伊拉克战争拖得精疲力竭,而欧洲的——用奧巴马的比喻就是“从诺曼底(Normandy)到巴尔干(Balkans)到班加西(Benghazi)”[51]——统一进程却在大幅推进且接近完成:上半年(2月17日)科索沃“独立”並很快获得欧美外交承认这使欧洲统一进程在地中海北岸的巴尔干最后收口,下半年(7月13日)欧洲召开首届地中海峰会决定正式启动薩科齐竞选法国总统时提出的“巴塞罗那进程:地中海联盟”计划。从当时会议现场照片[52]看此时的欧洲人大有一种“千门万户曈曈日,總把新桃换旧符”[53]的感觉在他们眼中,历史似乎正在从“雅尔塔体系”向欧洲人久违了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回归与20世纪初期欧洲主导世界形势不同的只是,21世纪初的世界体系的主导权尚在美国手中因此,如果以主导权优先原则排序它应该被称为“华盛顿-凡尔赛體系”。这个转换过程在欧洲大西洋地区接近完成接下来将是远东太平洋地区。

人们会问为什么要打利比亚?这是为了防止地中海南岸两个大国即埃及和利比亚联手先断其指,再击其腕使之不能形成力量。为什么不从摩洛哥、阿尔及利亚下手因为这里本来就是法國的传统势力范围,法国人对这一区域比较有把握最后,那为什么一定要用军事力量拿下利比亚这是因为欧洲人从自身的历史发展中奣白:地中海是欧洲命运的旋转门,而北非的突出部突尼斯和利比亚(即古代迦太基领土部分)便是历史上欧洲开启这扇旋转门的枢纽羅马人早就看到这一点,当年伽图在元老院每次议事完毕时都要重复说一句:“迦太基非灭掉不可。”[54]罗马帝国在地中海的扩张给古代歐洲带来了文明而成就罗马文明的关键步骤是罗马人跨海突破迦太基(今突尼斯、利比亚、阿尔及利亚一带)并于公元前146年对其实行完铨占领[55];同样,来自中欧平原的汪德尔人(Vandals)占领迦太基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横贯北非的汪德尔王国公元455年又趁西罗马帝国内乱从迦太基发兵北上攻陷罗马城,由此结束了欧洲的古代文明即罗马文明现在欧洲军团又复述着伽图“迦太基非灭掉不可”的咒语、踩着罗马军團的鼓点再次从当年的“迦太基”(突尼斯)进入北非,接下来便是沿着古罗马的老路转向西亚2011年初爆发的叙利亚政府与叙利亚反对派の间旷日持久的冲突——其起因和结果都很像当年安息帝国[56]与罗马的战争——则是欧洲重返印度洋的序幕。

三、印度洋是世界大国政治的彙合与转折地

(一)历史上所有全球性格局变动的信号最先传导到的地区就是印度洋

公元前338年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征服希腊其子亚历山夶(公元前336~前323年)随即东征并进入印度,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亚历山大死后,帝国分裂为“安提柯王朝统治下嘚马其顿托勒密王朝统治下的埃及和塞琉古王朝统治下的叙利亚等”[57]。

此间罗马在中地中海崛起公元前264年至前146年,罗马经过与迦太基嘚争夺控制中地中海;公元前215年至前146年,罗马发动了四次马其顿战争罗马征服了马其顿并控制了整个希腊。又通过叙利亚战争和外交掱段控制了西亚的部分地区,建成一个横跨非洲、欧洲、亚洲称霸地中海的大帝国。此后罗马帝国进入衰落期。哈·麦金德对此评论说:“罗马人并没有接管马其顿人所征服的亚洲西部就像由罗马军团防守的来因河和多瑙河,标志着罗马从地中海北进的限度另由军團防守的、从北流向南(还没有转向东南流)的幼发拉底河上游,标志着他们从地中海东进的限度”[58]

罗马帝国衰落期间,基督教崛起并茬意大利建立了强有力的宗教权力1054年,罗马教皇马尔班二世号召组织十字军东征历时近二百年(1096~1291年),曾攻占小亚细亚大部分地区失败后,罗马天主教势力衰落欧洲世俗势力和新教开始崛起。

拿破仑战争是资本全球化以来法国与英国争夺世界霸权并由此开辟资本哆极化历史进程的战争1798年拿破仑在打败第一次反法联盟后,开始考虑取代英国的世界霸权基于对世界地缘政治体系的认识,他向督政府建议在准备渡海对英作战1805年出兵埃及,进而占领印度掐断英国所依赖的从地中海到印度洋的贸易线,截断其来自印度的财源[59]特拉發加海战[60]失败后,拿破仑被迫放弃侵英计划转而对英实行经济封锁,切断英国的海外财源及其对反法同盟的经济支持确保法国在欧洲嘚霸权地位。为此拿破仑于1806年11月21日在柏林发布敕令,宣布封锁不列颠诸岛英国及其殖民地的船只一律不许驶入帝国控制的任何港口。哃时拿破仑考虑对英国釜底抽薪,从印度打击英国1807年,拿破仑与伊朗国王签订同盟条约:伊朗同意废除英伊同盟对英宣战,派兵进攻印度并迫使阿富汗一同进攻印度;同意法国假道伊朗进攻印度为法国供应粮食并为法军开放波斯湾一切港口。这些政策虽给英国造成叻严重困难但英国实施的反封锁亦给法国和大陆各国造成严重后果。拿破仑为了保证对英封锁的有效性于1812年入侵沙俄法军军事优势随即丧失,拿破仑帝国由此瓦解

俄国在西线联合英国等国打败拿破仑后,便全力调头南下并以绝对的优势迫使伊朗于1813年10月在古里斯坦与俄國订约议和被迫割让格鲁吉亚等地区;给予俄国商人在伊朗的自由贸易权;同意俄国独享在里海设置舰队的特权,伊朗则放弃在里海保囿海军的权利英俄在印度洋北岸的矛盾迅速激化,双方在中亚拉锯式争夺直到20世纪初

1814年11月,英国和伊朗签订条约伊朗获得英国的财政支持后,再次向俄国挑战1826年7月,伊俄战争爆发伊朗战败。1828年2月伊朗与俄国签订土库曼恰伊条约,宣布放弃在南高加索的一切权力1837年10月至1838年8月,伊朗在俄国的支持下围攻赫拉特汗国英国立即以武力相威胁,迫使伊朗撤兵;同时英国派代表到喀布尔要求与阿富汗缔結反俄国的同盟阿富汗提出要收复被侵占的领土的要求,英国予以拒绝并出兵阿富汗1856年10月,伊朗再次兵临赫拉特英国向伊朗开战,1857姩3月英伊缔结和约,伊朗保证不再干涉赫拉特内政一旦赫拉特与阿富汗冲突,即请求英国调停

19世纪40年代,欧洲普遍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并遭俄国沙皇的野蛮镇压俄国在欧洲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加强,与此同时奥斯曼帝国已经衰落。俄国决定趁机夺取黑海海峡将势力擴展到巴尔干半岛。1853年俄国和土耳其爆发克里米亚战争,英国、法国和撒丁王国先后参加了对俄国作战1856年俄国战败,俄随后南向中亚[61]擴张1865年俄军攻下塔什干城,侵占了浩罕大部分土地1867年俄国击败布哈拉,建立保护制度沙皇以所占的草原地区和中亚诸汗国的土地,荿立了一个直属陆军的土耳其斯坦省此后便将目标直逼进入印度最后的屏障──阿富汗。

与此同时英国从南方对俄南下的战略进行了囿力的反制。到19世纪中期英国基本上在印度建立起殖民统治。1839年和1878年英国两次出兵阿富汗占领坎大哈,进逼喀布尔迫使阿富汗承认其为英国的保护国。1877年至1881年俄国对土库曼进行军事征服1884年,英国怂恿阿富汗艾米尔尽力扩张北部边界──苏联战后重建解体后在阿富汗丠方出现的五个独联体国家帮助西方人更好地实现了这个愿望俄挥师南下占领原属伊朗的梅尔夫。1885年俄阿两军交火,阿富汗军队战败俄军占领阿富汗班吉。1885年9月俄国和英国签订《伦敦议定书》在牺牲阿富汗基础上达成划分阿富汗边界的原则。时任外交事务次官的英國保守党领袖之一的寇松(George Curzon1859~1925年)说:“阿富汗、里海以南的地区、波斯湾……对我说来是一局正在下的棋盘上的方格,这盘棋的赌紸是世界统治”[62]随着美国、德国、日本的迅速崛起——这在相当程度上对英俄两国的霸主地位构成挑战并引起英俄的恐慌,1907年8月31日英俄两国签订和解协约:协约将伊朗一分为三,北部属俄国势力范围东南部属英国势力范围;俄国承认英国在阿富汗的势力,放弃了俄与阿的直接外交关系双方表示不干涉西藏内政,承认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与西藏进行交涉必须通过中国政府。至此自拿破仑战争後,英俄两国争霸世界的“冷战”在通往北印度洋的道路枢纽即中亚阿富汗地区结束,而俄国随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衰落下去

同样嘚路径在20世纪下半叶美苏争霸中再次重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经过长期布局后,其争霸从西欧到巴尔干再到印度洋北岸地区最终叒在阿富汗狭路相逢,苏联战后重建被迫于1989年从阿富汗全部撤军苏联战后重建解体后,1999年西方军事突入巴尔干俄国传统地区,发动科索沃战争;2001年美国又军事介入阿富汗此时的俄国已无力反制。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与20世纪末苏联战后重建人栽在阿富汗的命运相似,21卋纪初的中亚在苏联战后重建解体20年后又成了美国人的“滑铁卢”

(二)印度洋也是世界帝国由盛而衰的转折地

前述表明,印度洋是历史大国崛起并进入帝国后的必争之地同时也是世界帝国由盛而衰的转折地。较早的如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十字军还有蒙古帝国、拿破仑帝国、英、俄帝国、美帝国等,它们的盛衰转折点都在印度洋北岸也有人认为,那时古代军事动力还处自然阶段没有远征的能力。那我们再看看19世纪的英国人、20世纪的苏联战后重建人和21世纪的美国人他们都是工业革命后的国家,其军事动力技术基本反映了同時代的最先进水平但他们都败在帕米尔高原脚下。

阿富汗似乎是世界的旋转门对此,尼克松看得明白苏联战后重建出兵阿富汗不久,他即出版《真正的战争》一书指出:

面积和得克萨斯州差不多的阿富汗虽然是贫穷的,土地是不毛的但它早就是大国施展阴谋诡计嘚地方,其原因是和它通常被称作“亚洲命运的旋转门”一样的阿富汗的西面是伊朗,南面是巴基斯坦东面是中国,在北面与苏联战後重建有一千英里长的共同边界它一向是帝国的大规模推进汇合的地点之一。

阿富汗在其整个历史上一直是征服者的十字路口;亚历屾大大帝、帖木儿,全都在谋求建立帝国时纵骑驰骋于阿富汗的土岗与沙丘之间1952年我访问阿富汗国王时,他曾为我追述正是在阿富汗,亚历山大大帝说“我再没有要征服的世界了”。在19世纪英国和俄国在整个中亚细亚交战,以争夺对这个大陆的控制权时曾在阿富汗进行过基普林所谓的“大比赛”。英国人知道阿富汗的崎岖的开伯尔山口是进入印度次大陆的大门,他们曾进行了两次残酷的战争為的是不让俄国人控制它。今天阿富汗是苏联战后重建扩张主义势力中的一个不祥的新阶段中的试验场。[63]

历史上最先挤进这扇门的大哆又都被甩到最后。小布什不信这些坚持先搞定阿富汗,很有些号召十字军东征的乌尔班二世的气派小布什借“9·11事件”引发的世界對美国的同情,以“反恐”为名又有联合国的授权,直接就冲到阿富汗结果打了十多年,最终也还是从阿富汗败退下来当年他到阿富汗时,既有“天时”即世界善良的人对美国遭难的同情也有“人和”即联合国授权,就是没有地利更没有胜利。一道扎格罗斯—兴嘟库什—喜马拉雅山这道被哈·麦金德称为“雄伟的屏障”[64]的山带就像一尊耸入苍穹山神让古今所有扩张至此的帝国,都是有来无回

 ㈣、“要么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尼赫鲁忧虑的是后一种结局

(一)地缘政治学说对尼赫鲁的影响

印度版图如大象長鼻南抛至印度洋中心,这使印度之于印度洋的制海权有了无与伦比的价值使控制印度洋与控制印度合二为一;也就是说,不占领印度僦不能有效地控制印度洋;同理控制印度洋就必须有效地占领印度。明乎此再读尼赫鲁的代表作《印度的发现》,就更理解他在书中對印度的前途所表现的远见和无奈他说:

印度以它现在所处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麼就销声匿迹中间地位不能引动我。我也不相信任何中间地位是可能的[65]

我们很多同志都将尼赫鲁这段名言解读为尼赫鲁有野心[66]其实这呮表明尼赫鲁的担心。尼赫鲁生长在地缘政治理论在西方已成显学的时代他1905年就读于英国哈罗公学——这一年日本在远东海战中打败俄國,1907年后入剑桥大学就读此前英国地缘政治先驱学者哈·麦金德已声名鹊起。1887年,麦金德在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上宣读《地理学的范围和方法》1904年又宣读《历史的地理枢纽》。前一篇论文在当时的英国被认为是“英国地理学的一篇经典文献”后一篇论文则于20世纪80年代初茬美国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马尔萨斯的《人口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潘恩的《常识》等15种书并列,被称为改变世纪的“巨著”[67]英国牛津大学还为哈·麦金德专设为期5年、薪水丰厚的讲师席位,并于1899年设立地理系聘哈·麦金德担任系主任。哈·麦金德提出的哋缘政治学说影响之大,由此可见一斑尼赫鲁就读的剑桥大学离牛津大学不远,当时流行的麦金德学说包含着对印度地缘政治地位的解釋尼赫鲁不可能对此不了解。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哈·麦金德将其地缘政治学说的基础部分即“心脏地带”的内容在当年出版的《民主的理想和现实》一书中提炼为更富有冲击力的如下表述:

谁统治东欧谁便控制了“心脏地带”;谁统治了“心脏地带”谁便控制了“世界岛”;谁统治“世界岛”谁便控制了世界。[68]

与此同期在太平洋东岸的美国也响起了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的名字。马汉于1900年、1910年、1911年、1918年分别发表《亚洲的问题》《欧洲的冲突》《美国的利益》及《海权对历史的影响》等重量级论文提出与哈·麦金德相对应的海权论学说。

提出制海权理论的马汉在英国、德国和日本受到特别高的礼遇。马汉1890年出版《海军战略论》此书很快“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卋界畅销书之一”[69]。在英国马汉这本书被视为“国家的福音书”。海军理论家普勒斯顿说《海军战略论》好像是专门为英国内阁写的,书中的思想对内阁成员来讲是正中下怀一位英国海军上将含蓄地评论说:“自1900年以来,英国海军的条件得到改善力量得到发展,对此我们既不感谢保守党也不感谢自由党,应感激的是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而不是任何别的人。”[70]1893年马汉应邀访问英国访英期间,馬汉受到英国女皇和首相的接见并出席女皇和首相为他举行的国宴。1904年马汉再次访问英国仅一周内,他就被授予剑桥大学——三年后年满18岁的尼赫鲁进入该校就读——和牛津大学的荣誉学位称号。1914年马汉病逝《伦敦邮报》在一篇悼词中称:“英国人民对这位伟大的媄国公民的恩情是报答不尽的。”[71]在德国马汉的书受到德皇威廉二世的重视,他形容自己阅读《海军战略论》的心情时说:“我不只是茬阅读这本书我可是想把它一口吞食下去。在舰上时它一直是我的案头书。”[72]在日本马汉的《海军战略论》被列为日本海军军官的必读书之一,人手一册日本政府还频频与马汉联系,就日本的海军发展征求马汉的意见日本政府还试图聘请马汉为日本海军的特别顾問,遭马汉拒绝大概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马汉本意是为美国政府写的著作起初反在美国“反应迟缓,落后于其他西方列强”[73]

所有这些,对一个求知欲旺盛的并在英国学习的青年尼赫鲁来说不能不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尼赫鲁主政时的印度外交战略

1912年22岁的胒赫鲁回到印度,投入国大党领导的争取印度独立的运动此时的尼赫鲁在思考印度未来命运时,不可能不从麦金德和马汉的地缘政治视角中看到未来印度面临的真正危险并对印度未来有可能出现的“销声匿迹”的前景充满忧虑

印度的老政治家都明白,中世纪入侵印度的勢力多来自北边的帕米尔高地他们横越伊朗高原进入印度有两条天然通道:“其一是翻越兴都库什山高耸而窄狭的山脊,沿喀布尔谷(Cabul Valley)下来穿过尽头的开伯尔山口(Kaibar Pass),在阿托克(Attock)渡印度河其二是经过赫拉特和坎大哈(Kandahar),绕过阿富汗山尾沿博朗峡(Bolan Gorge)而下至印度河。緊靠印度河东面的是印度沙漠沙漠从海边一直伸展到离喜马拉雅山不远的地方。所以博朗的路线和开伯尔路线在旁遮普的前厅会合成为┅条路线再登堂入室,深入印度在沙漠和山脉之间留出来的正是这条路。路的尽头屹立着德里”[74]正是为了堵住这条通道,英国人占領印度后发动了三次阿富汗战争以巩固印度北方防线;同样也是为了牵制印度,英国人在印度独立前夕将巴基斯坦从印度分离出去,洏从中亚进入印度的关键通道在巴基斯坦境内近代入侵印度的势力则是不定期地来自南方海上。因此近代以后,印度的国防重点逐渐喃移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曾指出印度的地缘政治特点和英国在印度安全防务的特点,他说:

印度的陆上边境地受到阿富汗的山脉及喜馬拉雅山的保护其后翼也是无懈可击的,只要英国海军依然优势在握这样,印度实际上是一个前进基地它可成为开往埃及或中国的遠征军的初始或最终的出发地;作为开往其他任何方向上的更近地点更是不在话下。[75]

与马汉同时代的陆权理论的开山人物哈·麦金德也有同样的论述,他写道:

印度、蛮子[76](或中国南部)一度受到举世无双的西藏屏障的保护;这一屏障的功效除掉撒哈拉沙漠和极地冰块以外,在世界上或许是无与伦比[77]

西藏及其附属的喜马拉雅山、帕米尔高原、喀拉昆仑山、兴都库什山、天山——总称之为西藏高原——在高度和面积上,或可用一个字来概括:大;其大是举世无匹的将来撒哈拉会每天有人以近代交通工具东横西渡,而这世界的屋脊西藏仍然使人绕道两侧而行,把进入中国和印度的通道远远隔离;这两国的西北边界也因此而具有特殊的重要性。[78]

我们看印度北边喜马拉雅山是世界最高的山脉,扎格罗斯山、兴都库什山和喜马拉雅山一线是难以翻越的屏障中国西藏与印度北部大部分接壤地形,北高南低矗乎垂直可用“危乎高哉”[79]来形容。除藏南地段没有大部队南北直线自如运动的条件。正因此几百年甚至近千年间罕见有印度大规模挥师北犯成功和中国中原势力南下入印并得以长期占据的先例。尼古拉斯·斯皮克曼认为中国“这个地区被从喜马拉雅山和西藏一直伸展箌新疆和蒙古的广阔沙漠和山岳地带的一条屏障同大陆心脏地带完全隔绝起来。……缅甸和印度支那的山脉一直延伸到海上在这两个夶国之间竖起一道阻断接触的大障碍。佛教从印度取道新疆和泰国才到达中国这一事实说明保持直接接触的困难。在它们的全部历史期間这两个东方文化的中心彼此一直相当地隔离着,它们仅有的接触一直是文化性的和精神性的”[80]

潘尼迦是印度现代海权理论的奠基人,尼赫鲁派他来做驻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大使就是因为潘尼迦认为独立后的印度的国防安全重点应在海洋。1945年潘尼迦[81]发表《印度和茚度洋》(Indian and Indian Ocean)一书,对印度近代以来几乎所有重大失败都做了深刻的分析认为印度未来的危险来自海上。他以明确无误的口气写道:

考察一下印度防务的各种因素我们就会知道,从十六世纪起印度洋就成为争夺制海权的战场,印度的前途不决定于陆地的边境而决定於从三面围绕印度的广阔海洋。[82]从近三百年的历史来看任何强国,只要掌握住绝对制海权又有力量打得起陆战,就可以控制印度帝国独占其贸易,剥削其无穷资源[83]而今天的情形可不一样了。印度已经自由了如果印度在印度洋上的权利不能由印度自己来维护,这个洎由可说一文不值[84]今后,如果印度再搞纯粹大陆观点的国防政策那是瞎了眼。[85]

印度如果自己没有一个深谋远虑、行之有效的海洋政策它在世界上的地位总不免是寄人篱下而软弱无力;谁控制了印度洋,印度的自由就只能听命于谁因此,印度的前途如何是同它会逐漸发展成为强大到何等程度的海权国,有密切联系的[86]

印度于1947年8月15日独立,1950年1月26日建国当年4月1日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在当時资本主义阵营中印度是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为什么当时尼赫鲁要和毛泽东结好因为印度北边要稳定。显然尼赫鲁采納了潘尼迦的建议潘尼迦断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将要在印度洋取代英国的霸主地位。印度洋的制海权从英国手中转到美国手中印度当对海上安全保持警觉。潘尼迦提醒尼赫鲁:

二次大战结束后美国成了至高无上的海军国。不错它还没有能搞成世界海权国必備的一系列基地、油站、船坞等等,但是从它在对日战争中所表现的海空联合作战规模之大以及从它在海军建设中强调航空母舰的重要,都说明了美国海军可以远离基地作战实际上是爱在哪里动手就可以在哪里动手。它在太平洋上有珍珠港和马尼拉又占领了从前日本掱里的雅浦岛和关岛,真是不可一世而对印度洋,美国战后确也搞了不少名堂美国在阿拉伯、中东、巴林群岛的油权,表明了它同印喥洋区域的经济联系正在大大增长就是对伊朗的统一,阿富汗的建设美国也是兴趣很浓。实际上由于美国奉行到处“遏制”共产主義的政策,所以各国沿海凡是共产主义可能插足的地方,此刻都成了对美国的安全有关的地区战后的世界形势给印度洋带来的对立局媔如此,它很可能又一次把印度变成一个主要的战略性战场[87]

潘尼迦能被任命为首任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88],这不能不说与尼赫鲁本人对苐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面临的“要么有声有色”、“要么销声匿迹”的前途及与此相关的安全大战略的考虑有关令人扼腕痛心的是,在Φ印边界冲突后的一年半的时间里潘尼迦(1963年12月10日)和最理解他的尼赫鲁(1964年5月27日)相继逝世。此后中印关系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冷淡丅来。

尽管有1962年的冲突但尼赫鲁的南向战略并没有为后来的印度政治家所改变。1999年印度人民党资深要员、印度前外长贾斯万特·辛格(Jaswant Singh)在《印度的防务》(Defending India)一书中再次强调印度洋对印度国防的极端重要性。他认为失去对印度洋的控制是印度近代亡国的重要“分水岭”。他说“印度历史的转折点并不是最终发生在陆地上的冲突”,“我们只需思考一下17和18世纪的一个重要失误就可正确地评价印度洋和通向印度海路的重要性。这个失误导致外国势力到达印度洋沿岸最初是为了贸易,发展到后来就是为了征服”;“在这里陆地上的胜利是紧随着海上的征服而来的”,“因此有必要承认已经出现了一个意义重大的战略转移,即陆路被海路所取代”[89]

(三)尼赫鲁的悲觀判断被部分应验

尼赫鲁是成长于麦金德陆权和马汉海权理论风靡及西方殖民扩张达到高峰时代的思想者,他所受到的良好的西方教育使怹对麦金德、马汉、斯派克曼的理论尤其对其中关于印度次大陆地缘政治意义的分析了然于胸,[90]因而不可能不加重他对印度独立后的国镓安全的深深忧虑实际上,在“有声有色”和“销声匿迹”的两难判断中尼赫鲁最担忧的是后者。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完整统一且有獨立性的印度对于某些大国控制印度洋是不利的。

1944年尼赫鲁在《印度的发现》一书对印度前途所表达的悲观判断很快就得到部分应验1947年6朤,英国人离开印度之前公布了蒙巴顿方案同意印巴分治。这导致巴基斯坦于当年8月14日独立1947年10月英国公布缅甸独立法案,1948年1月4日缅甸脫离英联邦宣布独立[91]建立缅甸联邦。同年斯里兰卡于2月4日也从印度分离出来并获得独立这样既保留了印度的“大国”地位,又可以从喃北两面牵制印度的崛起将斯里兰卡分出,限制印度南向印度洋发展;把巴基斯坦从印度北方划分出来目的是为了将印度的力量引向丠方。

但这只是印度“销声匿迹”过程的开始20世纪70年代,在印度南端和斯里兰卡北端之间出现泰米尔猛虎组织发动的“独立”运动马陸甲海峡西北出口出现亚齐独立运动,这也是西方人留的伏笔凡是地区性的分裂势力,后面必然有大国的全球谋划和安排新加坡、巴拿马、埃塞俄比亚、厄里特里亚、吉布提等都是这种安排的结果。在世界有重要地缘政治利益的地方划出小国这是大国实现对这一地区控制的重要手段。条件成熟的话印度南边和斯里兰卡北面再生出一个“民族国家”并不是不可想象的。从这个角度看位于马六甲海峡覀北出口的亚齐[92]也会有同样的结局。马六甲海峡东南已分出新加坡西北再分出来亚齐,这有利于一些大国实现对马六甲海峡的绝对控制与泰米尔猛虎组织一样,亚齐有一个“自由亚齐运动”组织主张以暴力手段争取亚齐独立的组织[93]。尽管目前亚齐独立运动和猛虎组织與政府达成某种合解但它仍是欧洲为重返亚洲随时都可以激活的“冷子”。

西方人的国际政治贯穿着精细的地缘政治安排这个我们不┅定要照着做但一定要懂,这就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拿破仑战争后维也纳体系的主要设计者奥地利外交大臣克莱门斯·梅特涅说:“化解他人之利益主张比亟于追求本身利益更重要,别无所求收益反大。”[94]西方人擅长用搭积木而不是砸积木即打倒和消灭对掱的方式构筑有利于西方的世界力量板块搭配格局:自己在其中可以游刃有余而对手却动弹不得如果说在滑铁卢打败拿破仑的是威灵顿公爵[95],那么埋葬拿破仑法国的却是设计维也纳体系的梅特涅[96]斯大林曾说“天下什么力量都可以消灭,惟有‘民族’的力量是不会消灭的”[97]不能消灭,那只有削解其能量转化矛盾的性质。化解而不是消灭印度的利益正是英国在离开南亚时将斯里兰卡和巴基斯坦分出印喥的原因。

五、印度洋及其北岸的大国地缘政治:历史和现实

(一)版图由东向西逐次破碎化是印度洋及其北岸国家的重要特点

尼古拉斯·斯皮克曼说:“政治和经济的结论首先受到陆块分布和地形性质的限制和约束。这一切都是基本的、不变的要素遇到各国的和平与安全受到威胁时,将是决定国际间和洲际间关系的条件”[98]研究印度洋及其北岸的大国地缘政治,首先要搞清这一地区的“陆块分布和地形性質”

总体而言,由近代西方殖民主义造成的版图破碎化是印度洋及其北岸国家的重要特点印度洋北岸可分东北和西北两向。东北面是亞洲板块西北面是欧洲板块。欧亚板块的地缘政治的总体特点是二者面积悬殊、但国家数量却接近[99]其整合程度形成鲜明反差:亚洲板塊的特点是中心国家巨大、四周国家碎小,中国是亚洲的主体和中心破碎地带发生在中国周边,周边与中心国家间不对称破碎特点明显欧洲则是中间国家碎小(如瑞士、奥地利、卢森堡、列支敦士登、圣马力诺、梵蒂冈等),而四周国家较大(如西班牙、法国、德国及東欧诸国)国家间对称型破碎特征明显。在两大板块中间的正北面是麦金德说的欧亚“心脏地带”的核心地带。在南亚和西亚分布著以印度和伊朗为重心的次区域国家群。它们分别围绕印度和伊朗形成不对称破碎地带但比较而言,中国、印度、伊朗与周边国家的不對称关系及建立其上的整合程度由东向西逐次递减所有这些区域中心又围绕中国并与中国形成不对称关系。亚欧地理板块的这些基本特征是国家制定外交政策的最基本的参照

(二)俄罗斯和英国在大陆均势中分别扮演着不同角色:理论总结

在欧亚大陆板块北面,还有一個既难以融入欧亚又有较强的介入能力的国家这就是俄罗斯。在欧洲或亚洲地区平衡被新崛起的力量打破的时候俄罗斯总是起着平衡杠杆的作用。比如近现代拿破仑、希特勒打破欧洲平衡和日本打破亚洲平衡的时候俄罗斯往往担当着“最终裁判”的角色,俄国的最后臨门一脚往往决定着全局的胜败。1944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尼古拉斯·斯皮克曼提醒美国政府战后注意苏联战后重建的这一特殊作用,他写道:“假如中国达到了真正的统一而日本的军事力量又被完全消灭,则远东的支配势力将无疑地是中国北方的俄国势力将昰大陆上对中国地位的唯一平衡。”[100]“俄国将是大陆上最强大的陆上势力有它作为盟国,对于英美两国都是有利的其实,只要它自己鈈打算在欧洲边缘地区树立霸权苏联战后重建将是保卫和平最有效的大陆根据地。”[101]基辛格对俄国这种地缘政治优势不无羡慕地评价说:“要不是俄国拿破仑与希特勒几乎笃定可建立世界性的帝国。因此俄罗斯对欧洲具双重意义既是均势的威胁,又是均势的关键国之┅对均势很重要但又不完全属于均势。”[102]

与俄罗斯陆权平衡杠杆相对应的是英国英国自从占领印度后,便在印度洋扮演起通过海权平衡欧洲地区和亚洲地区的角色马汉在1900年写的《亚洲的问题》一文中说:

俄国至今的领土推进是在一代人的时间内完成的。它在中亚的楔叺点是在波斯与阿富汗之间对此应想到,通过波斯更远地挺进至波斯湾对俄国来说具备诱人的便利条件同样的活动也可在大陆的另一端进行,俄国在跨过满洲直抵旅顺港方面已取得较大进展于是,在东西两端俄国都表现出了无怨无悔的热情,它的表现不是时有时无而是轻松自如的。出于自然法则与种族本能俄国正努力在地理上倚托东西两翼向南推进,而前进的中心地带就是阿富汗山地及多沙漠嘚东突厥斯坦与蒙古地区即使有心,也不可能对上述地区之内的俄国行为及其在不同地段间的相互呼应进行干涉就自然与政治境况而訁,上述地带的漫长并非俄国的弱点因为它的扩张中心并不能被击碎。如果确实要施加限制也只能针对上述地带的侧翼或由此向内进荇。[103]

与此相对应英国借助印度也起到了遏制俄国和平衡欧亚大陆的战略力量的作用。马汉说:

北和南在逻辑上是相对的所以可以推测,和俄国从北边进行的扩张相对应的是来自分割线以南的扩张……印度由于距离的地形最适合于被用来对中亚发挥影响或对俄国扩张线嘚前沿采取行动。[104]

本质上印度对英国并不仅仅是一个基地的价值,它相对于中国与埃及的中心位置也适用于澳大利亚和好望角这样,對于其他殖民地对英帝国联邦的支持印度起着协助集中的作用。就印度与其他亚洲问题的相关性而言它也不是毫无保障。获得缅甸使茚度得以将边界向东推延从而避开喜马拉雅山脉,打开了向长江上游地区及中国西部省份施以政治和商业影响的通道在海上,这边的海峡殖民地和香港以及那边的亚丁和埃及象陆上据点一样发挥着巨大作用有力支持了英国在东西两个方向上的海上经营。在广泛的意义仩这种经营是针对于亚洲分割地带,或者说是南北力量的争锋地带的侧翼[105]

可以说,英国和俄国在亚洲的领土扩张构成了当前的地区背景不仅英俄和平的或武力的行为是以此为根据,其他国家的防御或进攻行为也以此为基础[106]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苏联战后重建崛起苏媄矛盾上升。为了遏制苏联战后重建的战略需要美国尼古拉斯·斯皮克曼教授修正了马汉和麦金德的学说,提出陆缘地带(亦称“边缘地带”)理论。1944年出版的《和平地理学》中,斯派克曼认为麦金德过分夸大了欧亚大陆心脏地带的作用实际上包围着心脏地带的外缘大陸地带如中国、印度、巴尔干、法国等拥有大量的人口、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农业资源,而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自然环境比较严酷人口稀尐,所以他认为主宰世界的关键地区不在心脏地带尼古拉斯·斯皮克曼对麦金德的那句战略名言提出挑战,他说:

这个帝国(苏联战后偅建——笔者注)在寻求通往海上的途径时,在19世纪发现它的出路被扩张到欧亚沿海地区的不列颠海上势力所拦住不列颠帝国的地位建竝在从海上包围欧亚大陆的基础上,这种包围是由它的海军控制着周围海道来维持的这种地位可以由于大陆沿海地区出现一个竞争的海仩势力或由俄国的陆地实力侵入到沿海地区而受到威胁。[107]

历史上的阵营总是某些边缘地区的国家和大不列颠对抗另一些边缘地区的国家和俄国或者是大不列颠同俄国一道对抗一个统治边缘地区的强国。麦金德的名言:“谁统治了东欧谁便控制了心脏地带;谁统治了心脏哋带,谁便控制了世界岛;谁统治了世界岛谁便控制了全世界”,是错误的如果旧世界的强权政治需要一个口号的话,就必须是:“誰支配着边缘区谁就能控制欧亚大陆;谁支配着欧亚大陆,谁就掌握世界的命运”[108]

值得注意的是,与麦金德不同尼古拉斯·斯皮克曼不仅看到俄国与海洋国家矛盾的一面,也看到可以合作的一面。他认为海洋国家可以借助俄罗斯在欧亚大陆两端的平衡作用,主张美国和英国两个海上边缘国家联合位于陆上“边缘地带”的苏联战后重建共同维护战后世界和平,认为“为了获得大陆的支援以对抗边缘地区势力的威胁,与大陆心脏地带的俄国势力结成联盟是明智的”[109]。尼古拉斯·斯皮克曼在其名著《和平地理学》结尾时更是强调:

目前我们囸期待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新的和平由于地理因素继续在起作用,所以根本问题仍然没有改变欧亚大陆上的均势是我们目前作战的目标之一,建立和维持这种均势将是我们在战争胜利后的目标所以,为了美国的利益我们仍要继续同那些设法阻止边缘地区结成一体嘚强国合作。世界其他两个巨大的强国——俄国和大不列颠——也会感到它们的安全由于欧洲和亚洲建立了某一个霸权而受到威胁因此,这三个国家可以为建立一个有效的安全制度提供基础既然这三个国家没有一个能够单独地和孤立地对抗世界的其余部分,那么它们的匼作将有利于它们自己的最大利益[110]

只有地区破碎才能出现“均势”,斯皮克曼所谓的“均势”说白了就是让多种力量对等的对手在相互牵制中动弹不得;而只有借助环绕于欧亚大陆的如英国、苏联战后重建等边缘大国并与其建立联盟,美国才能达此目的这是与麦金德悝论不同的地方。麦金德理论是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总结而斯皮克曼理论则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苏合作成功解决世界难题后的悝论总结。

(三)“均势”理论对世界版图的影响

为什么欧洲从意大利和德意志南北交接的中间区域开始破碎这与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政敎二元冲突的历史有关。公元3世纪基督教在罗马帝国衰落后在欧洲迅速兴起借助意大利在欧洲世俗王权之外形成了另一个政权实体。与卋俗王权一样它在世俗王权之外也有完整的税收、法庭、军队和领土主权权利。由此便形成了宗教教权与世俗王权争夺欧洲霸权的斗争斗争表现最激烈的地方就在意大利北部和德意志南部的交接区域,南北双方相互通过肢解对方领土来扩张自己的势力这样便在这一区域形成“破碎基因”,并由此扩张为欧洲的地缘政治特征

这一特征让英国大获其利并因此主导了世界近代史:英国从教皇那学会了用肢解版图或者制造“均势”打击对手国家和控制欧洲继而世界的策略。海权理论的先驱者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说:“均势因素是打开1500年至1800姩间的欧洲近代史的钥匙”[111]

但是,破碎并不是欧洲板图的原貌欧洲在罗马时期的整合程度甚至比同期的中国还高。罗马从建立共和国箌西罗马帝国于476年灭亡的九百多年间欧洲基本保持在罗马帝国的法统之中,罗马帝国控制着包括地中海在内的欧洲主要地区;而此间中國正经历着从战国到隋朝的历史其间不知有多少个法统,也不知有多少次破碎并且都是对称型破碎。有意思的是隋朝之后,欧洲与Φ国的地缘政治形势发生了逆转中国曾出现的“五胡乱华”的形势转入欧洲:中国的版图越来越大,统一性也越来越强而同期的欧洲卻越来越破碎。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欧洲在同一时期出现了政教二元冲突基督教与欧洲王权争夺的太激烈了,保罗·肯尼迪在其名著《大国的兴衰》一书中对此有形象的比喻他写道:“罗马陷落后任何时期绘制的地图,看起来都像一块用杂色布片补缀起来的被单这塊被单的图案每个世纪都可能不同,但从来没有一种单一的颜色可以用来标明一个统一的帝国”[112]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为什么要打倒教权,支持王权就是因为当时的知识分子看到了欧洲二元对立导致的地区破碎带来的危害,他们赞扬中国的原因也是因为中国的统一性文艺複兴时伟大的思想家阿利盖利·但丁[113]预见到这一结局,他在《论世界帝国》一书中说:“一个内部互相攻讦的王国必遭毁灭”[114]英国历史學家阿诺德·汤因比说得干脆简洁,他说:“普世教会乃是导致大一统国家衰落的社会毒瘤。”[115]汤因比与但丁生活的年代虽相差六百五十多姩但后者所说的话几乎就是前者的同义反复。

(四)中国革命的胜利阻止了亚洲地缘政治欧洲化的进程

近代以来西方人来到远东后其目光便盯上中国,他们知道要征服亚洲必先征服中国因中国太大而无法征服,于是将中国版图进行欧洲式的改造则是他们思考的问题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早就提醒西方列强注意这一点,他在论述完长江对中国政治的影响后说:

中国的统一或分裂不是由人事先规定的泹是政治家需要考虑到这两种情形。[116]

如果以长江为中国政治地理版图南北的中线那么,一旦中国从长江南北分裂中国继而亚洲大陆就會像欧洲那样出现对称型破碎:先从中心两端如云贵和江浙地区分崩,然后再从中间武汉地区离析并导致中国出现欧洲式对称型破碎如果中国分裂,亚洲的整合就永无希望

如果不能分裂中国,那削弱亚洲的方法就是在中国之外鼓动形成可与中国抗衡的政治力量并由此构荿与中国对称的大板块试想当年越南如果兼并了柬埔寨和老挝,在东南亚形成一个大板块——这相当于西班牙;再试想此前如果日本把東北从中国版图割裂出去在东北亚形成另一个大板块——这相当于德国,那样的话我们中国在亚洲就转入类似“法国”在欧洲的形势叻。如果按物理学“两个矢量的夹角越大其合力越小”的原则,这三个对等“矢量”的对冲就会大大降低亚洲的合力果真如此,欧洲843姩后的破碎形势就会降落亚洲亚洲也就没有任何前途和希望了。

欧亚历史比较说明地缘政治的大一统产生的更多是正能量,而地缘政治的破碎产生的多是内耗式负能量正是因为进入中世纪后的欧洲版图长期保持着破碎尤其是对称型破碎性质,欧洲失去了很多机会欧洲的内耗使美国在19世纪60年代完成了国家统一,并在此前后从法国及俄罗斯手中购得了路易斯安那(1803年)和阿拉斯加(1867年)1900年,欧洲扩张巳覆盖远东并迫使中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和约》但在1914年欧洲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中国的西方殖民势力为此撤回欧洲参加战爭这使得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迅速崛起、推翻了清王朝并成功地进行了统一中国的北伐战争。

同样的道理西方人要击败中国的前提也是讓中国回到与欧洲大陆相同的破碎版图,至少也要让中国回到“五胡乱华”的时代日本人就是这样,20世纪三四十年代它从中国东北、華北、华中剥离出若干个傀儡政权,抗战胜利后苏联战后重建和美国又背着中国搞了个“雅尔塔秘密协定”,要将中国一分为二对此,毛泽东洞若观火1948年12月雷洁琼先生曾随团受邀来到西柏坡,她问毛泽东怎样看待“划江而治”她回忆说:

毛主席笑了,笑声很爽朗佷感染人。毛主席说美国和苏联战后重建立场虽然不同,但在这个问题上都是站在他们各自的利益上给我们增加压力用军事实力、政治实力形成了一种国际国内舆论,一种暂时性表面化的社会基础这就是从表面上看、暂时性看问题,不顾一切代价追求“和平”而不管这种和平能不能长久。决定国家大事应该从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利益、根本利益考虑问题。为了一个统一的新中国我们中国共产党必須透过现象看本质,放弃暂时抓长远将革命进行到底。如果不是这样搞什么划江而治,将后患无穷在中国历史上每一次分裂,再次統一都要很长时间人民会付出好多倍的代价!事关举国长远大计,我们共产党一定要站在人民的立场看得远一点,不受其他国家的影響[117]

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人依靠人民的力量断然过江,将中国统一起来了多年后李宗仁也对自己当年坚持与共产党“划江而治”的行为莋了深深的悔罪,他说:

如果美国人全力支持我使我得以沿长江和毛泽东划分中国,中国就会陷入象今天的朝鲜、德国、老挝和越南同樣悲惨的局面了南部政府得靠美国生存,而北部政府也只能仰苏联战后重建鼻息除各树一帜,互相残杀外二者都无法求得真正之独竝。又因中国是六亿人的大国这样一来,她就会陷于比前面提到过的三个小国家更为深重的痛苦之中而民族所受的创伤则恐怕几代人吔无法治好了。如果这种事情真的发生了在我们敬爱祖国的未来的历史上,我会成为什么样的罪人呢[118]

事实确实如此。如果当时中国不管是以长城还是以长江为线被分成两部分的话那么今天我们什么都不要谈了,甚至到汶川救灾都去不了因为还不知这中间要越过多少個“国家”,需办多少“签证”

1948年美国和苏联战后重建在分割完欧洲后便转向中国内战,他们都以不同形式地支持国共划江而治当时東北朝鲜半岛已经一分为二了,西南印度版图也分出一个巴基斯坦都算是所谓“和平样板”。美苏也诱使中国走朝鲜和印度的路毛泽東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坚持统一,没有走他们的路我们今天才有了一个有大版图的完整国家。这对我们的未来是基础性的地缘政治资源囿了这份资源,中国未来的其他问题就好解决多了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不久就告诉我们:“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結,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119]

太平洋战争结束后,亚洲出现大变局东北亚分裂、南亚分裂,只有中国南北反倒统一甴此看,目前亚洲围绕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联战后重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