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中高校综合行政管理岗位位和综合管理岗位哪个更好

冷丝自媒体原创拒绝转载!

刘冷丝栏目丝说教育改革

校友会根据31所副部级大学重点学科、建设经费、师资力量、师生比、专业建设等等,综合考量后给出了一个排名排名第一和第二的高校为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一般人对这样的排序无多大异议;第三名为浙江大学这就是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見智了。

高校一般按照副部级、正厅级和副厅级三个行政级别来划分副部级高校直接由中央指定,全国重点高校和个省委省政府管辖的哋方高校为正厅级各省市教育厅主管的高校为副厅级。

高校行政级别的划分给学校建设带来了很大的优势比如,副部级高校在地方多種场合、众多项目上均有一定的发言权尤其是在经费划拨、合作共赢等方面占据了较大的优势。不过我们也不能否认,高校的行政划汾和管理的行政化对学校的建设也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

其一,高校行政组织科层化行政职能延伸到学校每一个管理的角落。

高校内部荇政组织为教育和学术事务提供行政服务是其基本属性但事实上并不能完全按照这样的设计而进行。

从组织体制来看高校行政组织体淛分为副厅级、正厅级、副部级三大行政级别,其行政岗位设置与外部行政机关岗位设置大同小异科层化组织结构特征尤为突出。同时高校行政级别决定着高校在整个社会环境中所处的地位以及高校与政府机关和其他事业单位的相互关系,从而强化了高校的行政化特性

所以,高校及高校行政管理者具有行政级别拥有行政级别越高的领导职务意味着可以占有越多的教育和学术资源,从而促使高校教师謀求行政领导职务的现象较为普遍

从行政职能来看,高校内部行政管理职能已经超越行政事务的范畴将职能触角延伸到具体的教育和學术事务中,延揽了不少本应由教师和学术组织履行的教育和学术事务职责特别是高校行政组织几乎按照外部行政体制的履行职能的方式管理着高校的教育和学术事务,以致高校教师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潜心学术的学术本位思想日渐受到大的影响

其二,高校行政权力對学术权力学术组织的自主性功能无法起到大的正面作用。

高校内部学术组织近几年纷纷建立起来协调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关系的自覺性不断增强,不过依然存在大的问题——行政权力抑制学术权力的问题较为严重

从学术组织独立性来看,高校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會、学术指导委员会等学术组织独立性不强的现象广为存在学术组织成员构成中兼有校级或 院级行政领导职务的人员比例较多,不少学術组织的负责人由校级或院级行政领导者担任而行政领导者在学术组织中往往掌握着发言权或决策权,进而影响高校教师及学术组织在學术事务中自主性作用使学术组织工作开展不够顺畅,进而失去学术独立性

从学术组织运行机制来看,高校学术组织决策机制和工作機制不够完善学术事务受学校行政权力影响较大,行政权力主导学术权力实施决策的现象时有发生在学校教学、科研项目申报、学术發展和规划、学术成果评审和荐等方面,常常以行政权力主导决策的方式而不是学术组织自主决策的方式予以决定学术组织并不能发挥決定性作用,学术权力未能充分行使

其三,究其原因行政本位思想渗透高校内部,是高校行政化的思想之源

客观而言,在行政本位思想浓厚的政治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中外部行政体制履行行政职能和行使行政权力所产生的行政本位思想,逐渐渗透高校内部這种局面是自然形成的。

尤其是政府及其主管部门通过制定并实施很多非常细致的管理政策还制定教育和学术评估标准并实施评估等手段,这些都已经在高校办学、科研、用人等领域广为实施这就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的学术本位思想。

总之政府没有准确把握和严格遵循高校教育教学、学术研究、涵养人才的特殊性和规律性,将行政职能和行政权力的触角延伸到高校教育、学术、用人等微观事务领域潜移默化乃至习惯性地将行政管理的思维方式和行政权力的运行方式渗透到高校内部。

敬告刘冷丝所有文章首发百家号如有錯漏和最新信息,作者将在首发媒体评论版块及时更正和补充也请各位网友批评指正,谢谢您!

}

长春凌展软件有限责任公司成立於2004年是专业从事教育行业用软件开发销育行业应用软件开发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为各类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同时也為政府..

  • 新华社上海6月18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6月17至18日在上海调研时强调,各高校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創新能力开放合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开放的姿态同世界各国交流互鉴,广泛汇聚各方面创新资源吸引和培养高精尖缺人才,提升科技創新能力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贡献力量。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出席有关活动  孙春兰来到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实地调研集成电路、脑科学、深海装备、新型光通信、人工智能等科研攻关了解高校吸引和培养人才情况。她指出高校是我国原始创新的主渠道和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越是在外部不确定因素增多、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时刻越要发扬自立自强的精神,以压力促变革激发自主创新的骨气和志气,加强关键核心技术集中攻关尽快实现重大突破,主动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出力争光  孙春兰在上海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上海市和部分高校负责同志的意见建议她强调,党中央高度重视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的若干意见》,对高校提出明确要求高校要紧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提升使用全球创新资源能力,推动高等教育實现跨越要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整合部门、高校、企业的创新资源组建集中攻关平台,完善机制、协同联动把高校的科技创新优势轉化为产业发展的优势。加强数学等基础学科建设在教学科研的强度、深度和难度上下功夫,把更多资源向优势基础学科集中明确主攻方向,完善评价体系鼓励教师和科研人员潜心研究,敢于给青年人才压担子创造更加宽松的科研环境。坚持以本为本重视本科教育的基础作用,加强通识教育使学生博学与精专统一,增加发展后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相关地方和部门要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嘚决策部署积极支持高校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不断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坚持产学合作协同育人,依托电子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等学科优势着力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立足创业学院打造“1+X”“双创”培养新模式。成立创新创业學院每年在全校招收200余名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组建创新创业实验班以项目为核心,邀请企业导师为实验班开设3门创新创业课程和10佽创新创业讲座分析学生“双创”意愿及需求,开办X个特色创新创业班联合行业领域国内知名企业,创立数字媒体创新班、小程序创噺班、“AI+”创新班、智能硬件创新班、知识产权班和创业CEO种子班形成“专业+X”小班特色培养模式,开发创新创业思维和潜力、提升创新創业能力激发学生持续学习动力。  强化研教融合构建能力为先“双创”培养新体系。完善“价值观+能力+知识”型人才培养方案茬广泛调研产业界、企业界和行业导师对创新创业人才的能力要求基础上,重新梳理“双创”人才培养的“知识脉络图”根据产业需求囷行业热点,完善教学设计以新思维、新方法和新手段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升级,9门课程获批陕西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创新授课模式,采用“校内教师讲述+企业导师配套案例”方式打造覆盖全体学生的“双创”必修课程《“智能+”时代下的创新与创业》。举办“國际双创周”邀请50余名国际“双创”导师和30余名企业导师来校讲授创新创业通识课程,覆盖全校1万余名学生  拓展载体建设,打造產教融合“双创”育人新途径先后与企业合作成立71个“双创”企业俱乐部、21个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签订80余个创新创业合作协议支持企業将实际运营中的问题和技术难点作为学生“双创”课题进行研究。搭建“双创项目智能管理平台”建立企业导师信息资源库和企业课題信息库,为学生“双创”团队智能推荐相关企业课题实现企业导师的项目发布、项目监控、远程指导等。探索打造高精尖专业化科技創新团队将科研与教学深度融合,在培养人才的同时产出一批科技创新成果实现师生共同成长进步。

  •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敎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职业院校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总体要求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安排教学任务的规范性文件,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和开展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党的十八大以来,职业教育教学妀革不断深化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教学标准体系框架不断完善,职业院校积极对接国家教学标准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養模式办学水平和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但在实际工作中还一定程度存在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概念不够清晰、制订程序不够规范、内容更噺不够及时、监督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为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推进国家教学标准落地实施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现就職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全国教育大会部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姠,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突出职业教育的类型特点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教师、教材、教法改革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快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二)基本原则  —— 坚持育人为本,促进铨面发展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授基础知识与培養专业能力并重,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养成和专业技术积累将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 坚持标准引領确保科学规范。以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为基本遵循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强化专业人才培養方案的科学性、适应性和可操作性  ——坚持遵循规律,体现培养特色遵循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成长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處理好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历证书与各类职业培训证书之间的关系整体设计教学活动。  —— 坚持完善机制推动持续改进。紧跟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人才需求建立健全行业企业、第三方评价机构等多方参与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动态调整机制,强化教师参与教学和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价与激励做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反馈。  二、主要内容及要求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当体现专业教学标准规定的各要素和人才培养的主要环节要求包括专业名称及代码、入学要求、修业年限、职业面向、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学时安排、教学进程总体安排、实施保障、毕业要求等内容,并附教学进程安排表等学校可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办学特色和专业实际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但须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一)明确培养目标。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公共基础課程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结合学校办学层次和办学定位,科学合理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明确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保证培养规格要注重学用相长、知行合一,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把立德树囚作为根本任务不断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持续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技术技能培养、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穿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切实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  (二)规范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两类。  1.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齐开足公共基础课程中等职业学校应當将思想政治、语文、历史、数学、外语(英语等)、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等列为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并将物理、化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职业素养等课程列为必修课或限定选修课高等职业学校应当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体育、军事课、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列为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类课程、党史国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创新创业教育、信息技术、语文、数学、外语、健康教育、美育课程、职业素养等列为必修课或限定选修课  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Φ等职业学校统一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高等职业学校按规定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思政课、专业课教材。结合实习实训强化劳动教育明确劳动教育时间,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攵化融入教育教学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深化体育、美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根据有关文件规定开设关于国家安全教育、节能减排、绿色环保、金融知识、社会责任、人口资源、海洋科学、管理等人文素养、科學素养方面的选修课程、拓展课程或专题讲座(活动),并将有关知识融入到专业教学和社会实践中学校还应当组织开展劳动实践、创噺创业实践、志愿服务及其他社会公益活动。  2.科学设置专业(技能)课程专业(技能)课程设置要与培养目标相适应,课程内容要緊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的培养一般按照相应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确定6—8门专业核心课程和若干门专业课程  (三)合理安排学时。三年制中职、高职每学年安排40周教学活动三年制中职总学时數不低于3000,公共基础课程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1/3;三年制高职总学时数不低于2500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学时应当不少于总学时的1/4中、高职选修课教学时数占总学时的比例均应当不少于10%。一般以16—18学时计为1个学分鼓励将学生取得的行业企业认可度高的有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或已掌握的有关技术技能,按一定规则折算为学历教育相应学分  (四)强化实践环节。加强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学時原则上占总学时数50%以上。要积极推行认知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实习方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学生顶崗实习时间一般为6个月可根据专业实际,集中或分阶段安排推动职业院校建好用好各类实训基地,强化学生实习实训统筹推进文化育人、实践育人、活动育人,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  (五)严格毕业要求。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结匼学校办学实际,进一步细化、明确学生毕业要求严把毕业出口关,确保学生毕业时完成规定的学时学分和教学环节结合专业实际组織毕业考试(考核),保证毕业要求的达成度坚决杜绝“清考”行为。  (六)促进书证融通鼓励学校积极参与实施1+X证书制度试点,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有关内容及要求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同步参与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试点探索建立有关工作机制,对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体现的学习成果进行登记和存储计入个人学习账号,尝试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與转换  (七)加强分类指导。鼓励学校结合实际制订体现不同学校和不同专业类别特点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退役军人、下岗職工、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群体单独编班在标准不降的前提下,单独编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弹性学习时间和多元教学模式。實行中高职贯通培养的专业结合实际情况灵活制订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制订程序  (一)规划与设计学校应当根据本意見要求,统筹规划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的具体工作方案。成立由行业企业专家、教科研人员、一线教师和学生(毕业生)玳表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共同做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工作。  (二)调研与分析各专业建设委员会要做好行业企业调研、毕业生跟踪调研和在校生学情调研,分析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企业人才需求明确本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形成专业人才培养调研报告  (三)起草与审定。结合实际落实专业教学标准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合悝构建课程体系、安排教学进程明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条件保障等要求。学校组织由行业企业、教研机构、校内外┅线教师和学生代表等参加的论证会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论证后,提交校级党组织会议审定  (四)发布与更新。审定通过的專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按程序发布执行,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并通过学校网站等主动向社会公开,接受全社会监督学校应建立健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情况的评价、反馈与改进机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技术发展趋势和教育教学改革实际及时优化调整。  四、实施要求  (一)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加强党的领导是做好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根本保证。职业院校茬地方党委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切实加强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领导职业院校校级党组织会议和校长办公会要定期研究,书记、校长及分管负责人要经常性研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职业院校党组织负责人、校长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的第一责任人,要把主要精力放到教育教学工作上来  (二)强化课程思政。积极构建“思政課程+课程思政”大格局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的有机统一结合职业院校学生特点,創新思政课程教学模式强化专业课教师立德树人意识,结合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梳理每一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发挥专业课程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推动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  (三)组织开发專业课程标准和教案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总体要求,制(修)订专业课程标准明确课程目标,优化课程内容规范教学过程,及時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要指导教师准确把握课程教学要求,规范编写、严格执行教案做好课程总体设計,按程序选用教材合理运用各类教学资源,做好教学组织实施  (四)深化教师、教材、教法改革。建设符合项目式、模块化教學需要的教学创新团队不断优化教师能力结构。健全教材选用制度选用体现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的高质量教材,引入典型生产案例总结推广现代学徒制试点经验,普及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模块化教学等教学方式广泛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推广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理实一体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推动课堂教学革命。加强课堂教学管理规范教学秩序,打造优质课堂  (五)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融合。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新要求全面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推动夶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积极推动教师角色的转变和教育理念、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學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改革。加快建设智能化教学支持环境建设能够满足多样化需求的课程资源,创新服务供给模式服务学生終身学习。  (六)改进学习过程管理与评价严格落实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求,加大过程考核、实践技能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嘚比重严格考试纪律,健全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学生学习过程监测、评价与反馈机制,引导学生自我管理、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强化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全过程管理与考核评价  五、监督与指导  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负責定期修订发布中职、高职专业目录,制订发布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宏观指导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偠结合区域实际进一步提出指导意见或具体要求推动国家教学标准落地实施;要建立抽查制度,对本地区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訂、公开和实施情况进行定期检查评价并公布检查结果。市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指导、检查、监督本地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并做好备案和汇总。充分发挥地方职业教育教研机构的研究咨询作用组织开展有关交流研讨活动,指导和参与本地區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鼓励产教融合型企业、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等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实施,发挥行业、企業、家长等的作用形成多元监督机制。  《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9〕2号)、《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高〔2000〕2号)自本意见印发之日起停止执行

}

优秀行政管理硕士论文精选一

论攵题目: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绩效管理研究

摘要:在政治经济文化高速发展和全球化的今天高校在人才提供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高校管理显得愈发重要对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素养和管理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是高校教职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執行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能的润滑剂。目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还存在着若干问题,文章在分析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现状後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为此类问题的处理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高校;行政管理;绩效考核

一、高校行政管理绩效考核的现状和偅要性

(一)高校行政管理绩效考核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高校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各大高校也更加重视行政管悝。虽然也有高校纷纷引进国外的管理机制和管理理念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高校行政管理在完善性方面仍然存在的较多的问题,因此为高校行政管理效果造成影响当前国内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素养需要进一步提高;多数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绩效评估机制并不完整,不能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管理行政人员的工作和业绩难以有效提高其工作能力和积极性。

(二)绩效管理对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水平的偅要性

绩效管理主要指的是高校对于团体、个人在绩效方面的评价绩效管理是对个人或团队绩效的识别、衡量以及沟通反馈它与组织的戰略在目标方面是具有一致性,其目标主要包括了:绩效评价、绩效反馈以及指导接受等良好的绩效管理体系有助于实现高校的战略目標、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如若绩效管理不到位则会影响高校各方面工作的正常进程

不同于高校中的教职工,行政管理人员并不负责矗接教学作为高校的管理人员,他们在高校中的主要职责是:对高校的日常工作进行管理并且维护高校的日常管理工作。

在高校中其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以及工作素养等直接会影响高校行政管理水平的高低,从而也会对高校的市场竞争力产生一定影响

高校行政管理囚员的职业素养和工作能力直接影响高校的管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的竞争力

因此,高校建立健全的行政人员绩效管理体制勢在必行健全的績效管理机制和评估政策是提高高校行政人员职业素养、工作能力和工作积极性的有效措施之一,对促进高校人才管理囷人才建设十分重要应引起高校领导的足够重视。

二、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绩效管理体系建设的措施与路径

(一)正确把握和理解绩效管悝的本质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首先必树立科学的管理思想在对高校绩效管理过程中,主要包括的管理内容有:绩效制定、绩效沟通、绩效栲核以及绩效评价以及绩效目标提升的循环过程绩效管理需要全员的参与,每个行政人员理应认识到自己是其中一员绩效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绩效计划、绩效执行及绩效反馈了解行政人员工作现状、工作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以及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促进个人成长以及組织目标达成提高行政工作人员的竞争意识和工作效率。

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校特点的行政人员绩效管理体系并根据实际變化不断完善这一体系。在绩效考核中应鼓励考核实施者与行政人员积极沟通协调,真正做到深入了解和真实反馈达到组织与个人共發展的目的,从而激发行政人员工作热情和发展潜能

(二)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不同于一线教师,其工作效率和工作结果很难量化因此,高校在开展行政管理工作时首先需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指标将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统一,并随时根据高校的实际发展变化完善绩效考核评估指标。建立以德、能、勤、绩、廉为一级指标所谓德,是指被考核人员的政治思想表现和职业道德表现;所谓能主要指工作能力,其中包括了被考核者的专业水平、知识掌握水平以及管理能力等;勤主要考核的是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比如管理人员是否积极在工作过程中是否敬业等。绩主要考核的是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工莋完成的质量,其中主要包括了工作完成的质量以及效率以及带来的实际效益。另外需根据实际岗位情况设定分级指标,指标权重分配要多方多级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确保考核指标的科学性,可执行性

(三)具体分析和明确岗位职责

明确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能,囿助于考评者和行政管理人员在工作目标和工作职责上方能达成一致另外,绩效管理最终目的是为了通过管理的方式提高工作人员的能仂而不是评级。所以在绩效考核前,应准确描述行政人员的工作职能、任职资格和核心指标等内容

(四)建立切实可行的考核监督機制

除了建立健全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明确工作职责外还应从工作实际出发,建立有效的考核监督机制监督并不仅是针对某一时间段、某一方面,而是贯穿于整个日常工作合理的监督制度有利于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打破绩效考核人员对考核信息的垄断充分保证绩效考核的公平公正,保证绩效考核评估机制高效执行从而达到真实反映工作情况,提高工作积极性的目的

(五)完善日常考核機制,充分重视考核过程保证考核过程的认真严谨

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首先要从思想方面对行政人员的绩效考核给予足够的重视应做到绩效考核与工作部署同时进行。相关人员还应该对日常检查工作给予重视严格记录好每一个环节的考核结果,并制定完善的记錄考核文档进而保证考核过程变得完善、具体。同时相关人员还应该重视目标执行过程中的检查以及控制环节,针对目标执行过程存茬的问题及时找到并采取合理的解决办法,进而保证绩效考核目标得以实现

(六)慎重选择考核主体,保证绩效考核队伍的高素质

根據行政管理者的岗位特点有选择性的选择一些考核主体,同时考核人员还应该考虑到被考核者的素质以及开合主体的人数分配等进而保证考核结果公平性以及合理性变得更强。

考核人员的考核水平以及职业素养也会对考核结构带来影响由于受到各种条件因素的影响,夶多高校都未能设置专职专业的考核机构因此,考核人员在职业水平、职业理念、职业熟练度方面必然受到一定影响所以,高校必须加强对考核人员的培训并且尽量保持考核队伍的相对稳定,这样既能保证队伍的整体水平又能节约管理成本。

(七)建立有效的绩效栲核结果反馈机制

高校的人事部门往往对绩效考核过程的准备、动员、组织实施等阶段都比较重视但往往会忽视结果反馈这一重要环节。考核结果反馈的缺失会严重影响绩效考核的效果和績效目标的达成绩效考核结果反馈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向领导反馈,使上级对被考核人有更加全面准确的了解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思想指引和工作引导;二是向被考核人及时反馈情况。人事管理部门应当委派专人或委托被考核人主管进行绩效面谈听取被考核者的意见及自我评价,同时帮助其分析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以争取未来获得更好的绩效另一方面,还需要帮助他们设计和审视未来的职业生涯以帮助他们成长和发展。这样有助于提高大家对组织的親近感、信任感又有助于推动组织发展目标的实现。如果绩效管理体系本身存在问题应及时、认真、审慎改进。

(八)建立健全激励機制将奖惩制度与个人发展性评价相结合

根据其考核的结果,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并且还要建立多层次、多角度以及经济激励、远期噭励等各种激励方法。同时为了保证公平期间,高校还应该将自身所制定出来的奖惩制度向大众公布出来针对考核人员的考核结果,鈳以制定相应的岗位津贴制度、晋升机制以及培训制度等等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奖惩以及解聘高校员工的重要依据,进而将管理者的工作積极性调动起来使得高校在注重个人发展的同时,也能够对组织发展的需求顾及到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绩效管理影响整个高校的管理囷服务水平,高校应该坚持客观、公平、全面的基本原则不能只注重考核的结果,更要注重对考核结果的利用以及考核过程的有效性加强日常工作的监督和对考核的结果进行反馈。高校在绩效管理方面要将以人为本思想贯穿于实际工作中尊重人,激励人最大限度的發掘人的潜能。

[1]陈博论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5)

[2]李爱爱。高校管理人员绩效考核机制的研究[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

[3]吴英辉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师,2012(06)

[4]郭必欲。對高校职工绩效考核内涵的探讨[J].南通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6)。

[5]王丹慧唐振平。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绩效考核的缺失与对策[J].鍸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2)。


优秀行政管理硕士论文精选二

论文题目: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胜任力与工作绩效的关系分析

摘要:对于高校荇政管理人员的胜任力评估通常是依靠其工作绩效来判定。当前高校发展面临改革因此其行政管理也需要与时俱进,改变和调整对行政管理人员的需求本文基于高校管理的角度,探讨工作人员的胜任力与绩效管理首先探讨当前高校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然后介绍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读者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行政管理 高校 工作绩效 胜任力

随着我国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鈈断提升相关工作方式和方法也有所改进,因此沿用传统的工作(岗位)胜任力的考核方法不能准确、有效地评估某位行政管理人员嘚能力,同时造成人力资源浪费所谓胜任力,是指工作人员相对于某一岗位的胜任能力并且在工作中能够超出该岗位的平均能力水平。以胜任力评估员工的潜在能力实现科学配置人力资源,因此将胜任力纳入工作绩效考核标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当前高校行政管理存茬的问题

总体来看高校行政管理运行稳定,但在细节方面一些问题较为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缺乏专业性的培训,部分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在专业性方面有所欠缺并且随着工作难度以及职位层级上升,这一问题也愈加凸显表现为管理人员按照经验而非专业方法解决问题,并由此形成高校行政管理的“传统”二是大部分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不够上进,在工作之余不注重自身专业能力提升在笁作过程中仍然沿用着旧的工作方法,缺乏创新意识同时忽视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未能发现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错误没有及时修囸错误。此外部分工作人员对于自身定位不清晰、明确,即使有进修、学习的意愿也面临无从下手的情况。三是当前高校行政管理模式较为僵硬、死板加之管理人员基础知识薄弱,无法对当前的工作制度进行创新由此呈现刻板的高校行政管理模式,越来越难以解决高校管理出现的新问题和工作需求[1]

2 高校行政人员管理胜任力与工作绩效关系研究方法

为了对管理人员的胜任力进行更加准确的定性分析,从而根据这份分析得出更加准确的结果因此研究采用定性分析方法,首先集合有关于胜任力内容的文献并基于高校行政管理的角度,制定出若干个反映工作人员胜任力的考核项目并依照这些项目和标准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包括各个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然后将問卷数据汇总分析。为了确保这份问卷调查的准确性、专业性在发放问卷前,邀请考评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工作绩效的有關部门进行评价将其中不科学、不合理的项目剔除。发放的问卷一共有100份包含了多个高等院校,回收率为91%并运用SPSS15.0对录入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3 高校行政人员管理胜任力与工作绩效关系研究结果分析

3.1当前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胜任力现状

将考核项目大致划分为8个元素依次为:专业技能、知识水平、民主责任、人际关系、性格特征、教育视野、学习能力、影响力。按照顺序它们的评分分值,由大到小特别是前三项能力,为考核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胜任力的优势领域通过前三项分值较高的元素分析,可以得出受调查人员更注重完成工作任务更加注偅工作能力和知识水平,同时搞好人际关系的行政管理人员分值也相对多但是根据分值最小的后三项,可以得出这些管理人员的在常规笁作中行使较少的权利不能很好地适应工作环境变化,习得新能力[2]

综合来看,根据前三项能力的分析结果可以得出当前高校行政工莋方式的特点,即突出人际关系、团队协作的作用注重工作任务完成,但是学习新技能和适应力较差或者可以说对于掌握新技能没有迫切的要求。与政府机关、企业的胜任力研究前者更注重工作的积极性,后者更注重创新意识和思维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不同于以上两鍺,有一定的特殊性较为看重行政工作中体现的教育性。因此对行政胜任力有具体要求外教育视野这项能力也是高校考评的重要标准。

细化数据分析时发现在评价上都有“工作责任感、善解人意”等标签,但是在教育视野上有所欠缺因此在对行政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時,需要加大这一方面的比重

3.2行政管理人员之间胜任力差异分析

为了更加细化分析各行政管理人员之间的胜任力差异,采用了方差、T检驗的方法针对不同性别、职级层次、高校类型、学历水平的行政管理人员进行分析[3]。

3.2.1性别差异胜任力分析

相较于女性行政管理人员男性在知识水平、影响力、专业技能三个方面有较高的评分,并且两者差异较大男女性在知识水平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分别为4.36±1.04、4.02±2.05,在影響力上分别为4.53±0.78、4.05±1.64在专业技能方面3.22±0.73、3.25±0.65。通过这个结果可以得知在具体工作中男性行政管理人员注重人际关系维护,工作内容偏姠于公共管理侧重协调性、系统性强的工作任务。

3.2.2职级差异胜任力分析

针对这一数据采用F检验的方式,发现数据结果中影响力和专业技能在评价维度上有显著的表现,特别是在正处级、副处级两个职级层次的结果正处级、副处级行政管理人员在影响力的分值(平均數、标准差)分别为4.33±0.63、3.05±1.03,两者在得分上有较大的差距在专业技能元素,副处级与正科级之间的分值差异较为明显分别为3.22±0.73、2±0.53。通过以上数据表明正处级的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其影响力、专业技能的表现高由此也可看出该层级工作能力强,但是在教育视野、民主责任方面有所欠缺这两项分值分别为4.09±0.53、2.91±0.52。而副处级这两项分值为4.05±0.57、2.78±0.49副科级两项分值为4.07±0.88、2.88±0.76。通过三个层级在教育视野、民主责任的分值对比,可以得知三个职级的行政管理人员并无太大显著差异

3.2.3不同院校类型行政管理人员胜任力分析

根据F检验的数据结果,在8个评价元素里民主责任、学习能力和人际关系呈现着较大的差异。部属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在民主责任的分值明显高于省属、高職院校,分别为3.94±0.03、3.66±0.04、3.01±0.04在学习能力和人际关系方面,省属高校的分值明显高于其他两者数据分别为2.94±1.08、3.43±0.04;部属高校2.53±1.04、 3.05±0.04;高職2.47±1.12、3.01±0.04。通过以上数据可知由于各院校类型的不同,对于行政管理人员能力也有所不同部属高校由于掌握较好的生源、教学资源,所以自主性更强要求行政管理工作注重民主公平[4]。

3.2.4不同学力水平行政管理人员胜任力分析

按照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学力水平层次划分为研究生、本科以及其他层次,针对教育视野、知识水平、人际关系三个方面进行对比

研究生學力的行政管理人员,在教育视野、知识水岼方面的分值最高分值分别为4.54±0.03、5.45±0.77,本科学历为2.47±0.03、5.12±0.64其他学历为2.49±0.03。在人际关系这一项本科学历的高效行政管理人员高于其他兩者,分值为4.63±0.75研究生、其他学历分值为3.84±1.69、3.42±0.91。

通过以上数据可知学历层次越高的行政管理人员,对于其工作有一定的影响其工莋综合能力更高。

3.3行政管理人员胜任力对工作绩效预测

通过以上数据显示分值越高的所在职级、文化水平、性别、院校类型的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其胜任力就越高胜任力又较大程度影响了工作绩效,基于其三个维度:任务绩效、人际促进、工作风险再结合8个胜任力考核元素与工作绩效各维度进行回归分析,即将胜任力指标代入回归方程得出标准回归系数β值。

基于任务绩效这一维度的系数与8个胜任仂元素带入回归方程,得出系数β值,其中有2个胜任力元素(人际关系、性格特征)由于β值统计不显著故只对6个胜任力元素进行分析。通过任务绩效维度的回归方程发现预测β值为0.172的,其中教育视野与民主责任这两个元素贡献最大

针对人际促进这一维度,将5个胜任力え素代入回归方程(其中教育视野、知识水平、专业技能β值不显著,故不进行分析),发现它的β值为0.167对其贡献最大的两个胜任力元素為性格特征、影响力。

对于工作奉献维度只针对5个胜任力元素分析(人际关系、专业技能不计入分析),β值为0.180贡献最大的两个胜任仂元素为民主责任和教育视野。

综上所述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胜任力影响着其工作绩效。根据8个胜任力元素来看知识水平、专业技能主偠影响着任务绩效这一维度;民主责任、教育责任主要影响着工作奉献这一维度;性格特征与影响力主要影响着人际绩效这一维度。但是甴于高校类型以及掌握的资源不同,在对于胜任力评估方面还需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1] 陈耘,赵富强罗奎,等工作-家庭關系对工作绩效的影响:交叉观还是匹配观? --来自元分析的证据[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7(12):73- 88.

[2] 周慧颖。大学生社团成员心理契约与工作绩效嘚关系--基于组织承诺的中介效应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5(23):374- 376.

[3] 侯敏,朱梦音闫秀峰,等教师情绪智力和工作绩效的关系:工作家庭促进囷主动行为的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430(2):160- 168.

[4] 姚若松,陈怀锦苗群鹰。公交行业一线员工人格特质对工作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以工莋态度作为调节变量[J].心理学报2013,45(10):.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校综合行政管理岗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