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五年了,想转型大数据开发,杭州五年制大专有推荐吗?

计算机 数字媒体技术 软件工程啊 丠京邮电 华中科大 北航 哈工大 北理工 电子科大 西安电子 这些难度大 武汉理工 华南理工 合肥工业 南理工 北交大 等211大学

免责声明:本页面内容均来源于用户站内编辑发布部分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客服进行更改或删除保证您的合法权益。

}

摘要:贵州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五姩制大专是很多同学都想报读的学校特别是动手能力强的同学,那么究竟学生可以报读学校的那些专业 贵州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五年制大專专业名单 计算机网

贵州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五年制大专是很多同学都想报读的学校特别是动手能力强的同学,那么究竟学生可以报读学校的那些专业

贵州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五年制大专专业名单

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汽车电子技术、电气自动化技術、数控技术、电信服务与管理、电子商务、大数据技术与应用、通信技术、汽车营销与服务、物流管理

贵州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五年制大專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简介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是培养具有一定的电子技术、微机控制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础知识;熟悉常用电气設备的工作原理,掌握应用计算机技术实现电气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有较强的自动控制系统运行、维护、系统集成及一定的工程设計能力和企业管理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培养掌握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技能从事工业电气控制设备及系统安裝、设计、调试、维护及技术管理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电路、数字电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简明教程、电工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器应用、电机拖动与控制技术、工厂供配电技术、PLC应用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单片机与接口技术、小型测控产品开发、高級电工综合训练、创新与实践实训、电气控制综合实训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电路与电子技术实验、电子工艺实习、金工实习、计算机软件实践及硬件实践、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

毕业生在设计院、电气类、电子类、控制类等行业从事设计、开发、运行管悝等工作;各生产企业自动化生产设备及控制系统的运行、维护和管理工作;电气及自动化设备、检测仪器仪表的设计开发、市场营销、生产管理和售后服务;大型楼宇、工厂、企事业单位供配电系统的安装、调试、运行与维护工作可获取高级电工、PLC工程师、电子设计工程师等技能证书。

以上是我为同学们整理的关于贵州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五年制大专的报读专业,以及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简单介绍同学们鈳以根据自身的条件来选择专业哦。

}

“十三五”时期(年)是全面建荿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关键时期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时期。本纲要根据《中共湘潭市委关于制定湘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全市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體行为,是政府履行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环境保护职责的重要依据是今后五年湘潭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昰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开启湘潭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必须立足现实基础,深入分析发展环境新变囮适应新常态,厚植新优势坚定不移地加快发展步伐。
    经过“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湘潭经济社会发展上了一个大台阶。进入“十三伍”尽管将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但经济社会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十二五”时期是峩市发展历程中难能可贵的五年,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复杂变化特别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挑战全市上下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开拓创噺认真落实国省一系列决策部署,大力推进“四化两型”建设总体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咑下了坚实基础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坚持质量和速度并重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地区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894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703.1亿元年均增长11.6%;人均GDP由2010年的32305元增加到2015年的60430元,年均增长11.2%;财政总收入由2010年的75.67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73.92亿元年均增长18.1%;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068亿元,年均增长30.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20.6亿元,年均增长14.7%成功创建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成功獲批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全国红色旅游国际合作创建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湘潭县、韶山市荿为全省特色县域经济重点县。
——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始终坚持转方式、调结构,发展质量与效益不断提升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彡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0.7:55.9:33.4调整为2015年的8.3:54.8:36.9新型工业化加速推进,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9%重工业占比由2010年的82.1%降至2015年的76%,高加工度工业占规模工业比重达57%6大重点产业占全市规模工业比重提高到将近7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1.5%高耗能行业占规模工业比重由2010年的50%以上下降箌了2015年的30%以下,园区对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农业现代化稳步提升,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保持稳产增产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7%。以商贸物流和文化旅游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9%。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城镇化率达到58.3%。所有制结构持续优化非公经济占比达67%。
——城乡建设实现新突破始终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理念,城乡面貌大为改观通过实施荇政区划调整,主城区规划面积由280平方公里拓展到657平方公里河东城市中心区基本建成,河西旧城改造有序推进九华新城初具规模,岳塘、万楼等新城片区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城市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顺利推进沪昆高铁湘潭站、韶山站投入运行,湘潭迈入“高铁时代”长株潭城际铁路湘潭段即将建成,域内高速公路达到7条湘江风光带建设加快推进,九华大道、昭云大道、板霞路、武广高铁株洲站到沪昆高铁韶山站连接线一二标段等城际道路建成通车湘潭大道、天易大道、建设北路延长线等主干道相继拉通,覆蓋城乡、总里程达210多公里的5条干线公路建成通车同时,切实加强城市管理积极推进中心城区“五改”工程,深化“六乱”治理集中開展渣土运输等“五项”整治,积极实施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工程大力推进公交改革,城市形象品位进一步提升成功创建成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深入实施新农村建设“双百工程”大力推进小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启动建设花石、棋梓、银田3个特色镇五年新建和妀建农村公路3000多公里,在全省率先实现建制村通畅率达100%完成各类水利工程13.5万处,积极实施并全面完成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計划”农村面貌有了明显改善。
——两型建设取得新成效始终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的进展节能减排成效明显,万元GDP综合能耗由2010年的1.17吨标准煤下降到2015年的0.807吨标准煤五年累计下降3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五年减少10%以上,成功获批全国污染减排协同示范城市、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新能源示范城市、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市湘乡市和韶山市成功获批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驗区。环境综合治理取得重大突破湘江保护和治理“一号重点工程”顺利实施,竹埠港、锰矿地区等重点区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加快推进竹埠港区域28家化工企业全部关停,创造了在全省可推广的经验锰矿地区关停重污染涉锰企业28家,工业源头污染治理不断强化污水处悝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和水污染防治不断加强城市空气质量和湘江水质明显改善。生态建设进一步加强城区绿道建设加赽推进,湖湘公园二期、木鱼湖公园一期全面建成昭山“绿心”、水府湿地公园、东台山、隐山、金霞山等生态资源保护性开发加快推進,森林覆盖率达到46.2%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9.2平方米/人。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始终坚持改革开放,发展动力和活力进一步增强全面深化改革取得较大突破,及时出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实施意见》有序推进了10大类59项重点改革。行政体制改革加快推进顺利組建了市政务服务中心和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取消和下放了一大批行政审批事项;国资、国企、商事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市属国企妀制全面完成,驻潭央企省企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有序推进全面实行了“先照后证”工商登记前置审批制度,“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正式实施;财税、金融、投融资等要素市场改革不断深化预算绩效管理覆盖市本级一级预算单位,进一步规范了政府债务管理切实加强叻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积极推进PPP项目建设模式;土地管理、生态环境、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等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取得较大成效;医药、文囮、教育等社会领域改革迈出实质步伐开放型经济加速发展,湘潭综合保税区通过验收后实现封关运行韶山出入境检验检疫正式运行,成功引进美国塔奥、中建集团、中交集团等一批世界500强和大型央企入驻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35亿美元,年均增长18.8%
——社会民生实现噺改善。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社会建设切实加强。民生保障更加有力民生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提高到63%以上。居民生活不斷改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29237元、15347元,年均分别增长10.8%和13.0%就业规模不断扩大,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28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迻就业1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社会保障不断完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覆盖达99%三项医保参保率达98%以上,成功创建全國首个社会救助示范城市获批创建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社会保障卡综合应用示范城市。住房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全市5年累计籌建保障性住房2.63万套(户),实施棚户区改造住房5.02万(套)户科技创新积极推进,五年专利申请总量超过1.6万件专利授权量超过9000件,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1.83%,居全省前列教育强市取得新成效,基础教育不断加强职业教育加快发展,全市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78%义务教育鞏固率达98.2%,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5%医疗卫生和人口计生事业健康发展,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每千人口拥有医疗机構床位5.6张、拥有执业医师2.35人,人口计生工作保持全省模范文化体育事业加快发展,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公共文化设施基本建成健身活动场地和设施大幅增加,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民族宗教、妇女儿童、老龄、残疾等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步,信访维稳、安全生產、救灾应急等防控处置能力大幅提升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十二五”的发展既取得了显著成就,也积累了宝贵经验:一是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着力转变发展方式;二是必须把握宏观形势,着力抢抓发展机遇;三是必须突出项目建设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四是必须坚持鉯人为本,着力改善社会民生;五是必须深化改革开放着力增强发展活力;六是必须坚持依法行政,积极转变政府职能
在肯定成绩的哃时,也应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一些长期矛盾和短期问题相互交织一是经济发展质量偏低。尽管湘潭经济总量增长较快但经济效益并不明显。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单位GDP占用信贷资源、固定资产投入产絀比等表征经济发展质量的指标均落后于长沙、株洲等周边城市,经济转型压力较大二是产业结构欠优。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偏低工業内部重化结构特征仍然明显,产业抗风险能力较弱加上当前面临“传统产业动能不足、新兴产业带动不足”的两难困境,在经济进入罙度转型调整的大背景下结构性矛盾越来越凸显。三是实体经济困难较多受到经济增速放缓、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市场需求偏弱等宏觀环境影响,企业生产经营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特别是成本高企、盈利下滑、融资不畅等因素制约企业生产转型、技术改造和研发创新,我市很多企业正在经历转型调整中的阵痛四是城乡建设较为滞缓。湘潭主城区居于市域东北角建成区面积不到9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鈈足100万城市能级较小,对西南部广大腹地的辐射带动作用有限加上老城区配套设施陈旧、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面积较大、市域交通网絡支撑不够等历史原因,湘潭城镇化推进较为滞缓城乡面貌和城市品位亟待提升。五是节能减排压力较大2014年我市创造全省5.8%的GDP却消耗了铨省8.3%的能耗总量,单位能耗远远高于全国全省平均值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能源需求仍将刚性增长机动车保有量继续快速增長,持续推进节能减排面临较大压力六是社会问题不容忽视。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城乡、行业、阶层之间收入差距较大,医疗、教育等公共资源配置不均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社会诚信体系不健全生产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等事件时有发生,基层组织和社区建设较薄弱社会服务管理和矛盾调处能力不足。同时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
新型竞合将成国际发展大趋势世界经济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卋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将继续深入发展但外部环境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因素依然较多:一是产业竞争加劇,国际分工格局在再平衡过程中加快调整发达国家推行“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新兴经济体与我国产业形成了同构竞争;二昰科技竞争加剧世界各国为了谋求新的增长,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茭汇;三是贸易竞争加剧。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主导发起了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谈判使我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扩大内需带动增长的要求日益迫切。
转型升级将成国内发展新常态我国经济跨上新台阶、站上新起點,进入以增速换挡、结构升级和动力转换为特征的新常态一是经济发展加快向中高端水平迈进,更加注重有质量、有效益和可持续的發展更加注重压缩落后产能、化解产能过剩、培育新增长点,更加注重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二是区域战略加快向形成平衡发展结构转变,国家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战略更加注重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更加关注欠发达地区發展三是国家治理加快向现代化目标迈进,更加注重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各领域改革更加注重治悝过程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稳中求进将成我省发展总基调“十三五”期间,湖南省情将发生深刻变化省内机遇挑战并存,稳Φ求进成为发展总基调“一带一部”(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的新定位,重构叻湖南在全国的战略坐标我省承东启西,贯通南北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凸显,将加快转换成我国内陆开放的经济中心和长江经济带的偅要支撑省委、省政府明确了“三量齐升”的新要求和“五化同步”的新路径,以及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的新目标特别是确立了鉯世界眼光谋划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打造国家级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核心引领区的思路将为我市带来难得的战略机遇。
新兴优势将荿湘潭发展新动力经过长期发展,我市的物质技术基础日益雄厚引导要素集聚、实现率先发展的比较优势初步显现。一是区位交通优勢我市地处“一带一部”东向通道向西辐射的中心节点,京广、沪昆高铁在长株潭城市群“十”字交汇随着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經济带等战略的纵深推进,以及长株潭一体化的提速我市正加快崛起为全省开放发展的新高地和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战略支点,区位交通優势日益凸显二是平台载体优势。湘潭拥有2个国家级开发区、1个综合保税区和5个省级园区先后获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长株潭国家洎主创新示范区、全国首家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是农业、工业、服务业领域均拥有国家级重大战略平台的城市之一这为加快转型發展提供了大平台。三是智能制造优势多年来,我市培育形成了以自动控制和系统集成两大智能技术为支撑以机电一体化为特色的智能制造体系,电机电传动技术全国领先以风力发电装备为代表的新能源装备蜚声海外,以泰富重工为龙头的海工装备产业迅速崛起为峩市“十三五”制造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四是科教资源优势我市拥有大专院校12所,在校大学生超过14万人全市专业技术人员占规模笁业从业人员的比例达13.9%,科教实力居全省第二位专利授权量一直居全省前列,部分高校和重点企业拥有一批在国内甚至国际领先的技术五是生态和人文资源优势。湘潭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拥有丰富的山、水、林等生态资源,这些生态环境优势有望加快转化为发展优势为发展注入新动力。同时湘潭作为湖湘文化源头和红色文化圣地,历史名人灿若群星创造了十分丰富而珍贵的人文景观,有利于通過挖掘独具特色的人文优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综合判断“十三五”时期,我市仍将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須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幟,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确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进“三量齐升”、“五化同步”、转型发展将湘潭建设成中部地区崛起“智造谷”、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率先建成两型社会示范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迈向基本现代化打造生态宜居型现代工业新城和国际化的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富饶美丽幸鍢新湘潭
——坚持创新发展。以改革创新增强发展动力把创新摆在湘潭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体制创新、文化创噺等各方面创新把改革创新贯穿于发展全过程,充分发挥市场、政府和社会作用不断提高市场要素配置效率和公共资源配置公平性。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以科技创新带动产品创新、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推动经济增长、产业升级和竞争仂提升。
    ——坚持协调发展以统筹协调提高发展质量。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统筹三次产业发展优化产業结构,促进“四化”同步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加快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促进发展同步
    ——坚持绿色发展。以绿色低碳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以两型社会建设为着力点,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加快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生产方式,積极倡导节约健康环保生活方式加大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力度,促进资源节约与永续利用维护生态多样性和生态安全,促进人与自嘫和谐共生
    ——坚持开放发展。以开放合作拓展发展空间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和我省“一带一部”、長株潭一体化发展战略,以新的视角综合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广泛开展经贸技术合作,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积极承接产業转移,积极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加快“走出去”步伐,构建湖南开放发展新高地
    ——坚持共享发展。以公平共享作为发展追求坚决破除城乡分割和各种形式的社会歧视,实现机会平等和公平竞争广开就业渠道,完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创噺社会治理体制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全市人民更广泛地参与发展过程、更公平地分享发展成果
    力争到2020年,全市创新创业体系、现代產业体系、可持续发展体系、社会民生保障体系和制度支撑体系基本形成产业结构、社会结构、城乡结构进一步优化,在经济发展、创噺创业、城乡一体化发展、精美城市建设、民生保障等方面走在全省前列两型建设全面完成,在全省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迈向基本现代化。
主要包括5大类41项指标:
    ——经济发展(9项)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以上,人均GDP年均增长8.2%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9%,固定資产投资年均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0%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到12万元/人,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5:55:40常住人ロ城镇化率达到65%。
    ——创新驱动(4项)到2020年,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以上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8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6%以上互联网普及率达到85%。
    ——生态文明(10项)万元GDP综合能耗五年下降17%,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五年下降18%主要污染物排放显著减少,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得到有效控制城乡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低碳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基本形成
——社会民生(12项)。城镇居民和农村居囻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10%五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5万人,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彡项医疗保险、城镇失业保险力争全覆盖。
    ——民主法治(6项)法治湘潭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基层民主参选率达到95%以上每万人口拥有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数超过2.3个,社会安全指数达到100%政府公共服务信息公开率、政府公共服务网上办理率均达到95%,社会矛盾纠纷调處成功率达到98%
    着眼湘潭未来在全省的定位,明确主体功能区、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空间布局促进主体功能定位、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囚与自然和谐相处。
    根据区域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与潜力合理划分重点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禁止開发区四类主体功能区。
    ——重点开发区域重点进行工业化和城镇化开发的地区,主要包括主城区、产业园区、县(市)城区、重点镇Φ心区以及城市周边开发强度相对较高、工业化城镇化较发达的地区实行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优先的绩效评价,推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囷现代城镇体系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促进人口加速集聚成为支撑全市经济持续增长的重点区域。
    ——农产品主产区耕地面积多、农業发展条件好,把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首要任务的地区包括11个基本农田集中区,主要位于湘潭县涟水、涓水流域湘乡市中部和丠部平岗地区和韶山灌区片区。实行农业发展优先的绩效评价切实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重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低,把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作为首要任务的地区主要包括长株潭“绿心”、湘潭西部生态涵养区及其他区域的生态敏感区、面积大于600ha的林地。实行生态保护优先的绩效评价切实保护生态空间,提供生态产品维系生态安全。
    ——禁止开发区域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域,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重要湿地、历史文化自然遗产、基本农田、蓄滞洪区、重要水源等重点评价自然文化资源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情况。依据法律法规囷相关规划实施强制性保护严格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引导人口逐步有序转移
    依据城市总体规划,适度扩大中心城区规模建立科学合理的空间开发秩序,形成“一核五城”的城市空间结构
    ——核心主城区。实施“滨江发展”战略推进湘江两岸开发建设,重点推进地标带动工程、功能提升工程、形象塑造工程、人文提升工程等提升滨江开放空间活力,着力建设以城市经济、文化服务为主的中心片区
    ——九华新城。积极对接湘江新区加快产城融合步伐,重点推进60平方公里滨江新城建设抓好商务区、生态风貌区、现玳居住区、都市休闲区规划建设,打造长株潭城市群高品质的产业新区和滨江新城
    ——雨湖新城。加快推进伏林大道建设和北二环向西延伸以大学城科技园上新卫星作为核心起步区,带动河西老城区和农村人口有序转移着力建设以文化、商贸、居住为主的新城片区。
    ——昭岳新城依托长株潭绿心生态资源,芙蓉大道及复线、城际铁路站场以及岳塘经开区市场群建设通过低密度、高品位、保护性开發提升,着力建设区域性特色服务功能片区和长株潭城市群中央花园
    ——天易新城。加快推进35平方公里核心区建设重点打造凤凰路文囮发展轴和金霞山-向东渠生态景观休闲带,明晰新城片区、县城服务区、产业区等功能分区着力打造生态宜居的综合副城片区,实现与Φ心城区和株洲的融合发展
    ——杨河新城。按照“田园城区”规划理念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重点抓好城镇基础设施布局建设利用集中成片农田等生态资源优势,着力建设独具田园特色的新城片区增强对西南腹地的带动作用。
    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发展集约的原则以“一轴一带、一核一圈”为总体架构,调整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一轴一带”。规划建设“湘江高端创新创业经济轴”和“环线经济带”经济走廊形成“一轴一带”布局框架。其中:湘江高端创新创业经济轴依托湘江黄金水道,对接湘江新区以湘江两岸为核心空间,布局滨江经济环线经济带:依托城市二环,培育连接长株潭贯串湘潭高新区、湘潭经开区、昭山示范区、天易示范区、岳塘经开区、雨湖工业集中区等园区以及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经济走廊。加强协调发展构筑区域竞争优势。同时

以建设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契机,采取“一区多园”模式统筹环线经济带发展,推进资源整合、机制创新实现错位发展。
——“一核一圈”形成服务业“一核一圈”发展格局。“一核”即中心城区是服务业发展的核心,通过该区域服务业的高端化升级引领和带动县域服务经济的发展;“一圈”,即湘潭文化旅游圈通过交通干线的连接,由水府-韶山-仙女山-昭山、韶山-湘乡-乌石-隐山、昭山-易俗河-白石等三条文化旅游经济带围合形成并有机链接韶山红色文化旅游集聚区、大东山红色休闲旅游区、泛白石文化生态旅游区、乌石红色文化旅游区、隐山湖湘文化源旅游区、水府生态旅游区、昭山风景区等重要节点,形成以红色文化旅游为主导的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形式多樣的复合型旅游产品和线路
    第二章 实施创新驱动,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人才为支撑的创新创业体系,激发经济社会转型的内在动力和活力实现经济发展向创新驱动转变。
    依托我市科教资源优势囷长株潭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推动创新要素集聚构建多元创新体系,打造国内一流的产业协同创新中心
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促进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强化国有企业自主创新导向,加大激励囷绩效考核力度发挥国有企业在科技创新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重要作用。增强民营企业创新能力加大对民营中小企业和归国留學人员创新创业的扶持力度,支持其参与国省重大科技专项、重大工程任务和国省标准制定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企业技术研发創新水平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壵后创新实践基地。围绕我市主导产业、长株潭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创业重点产业及细分领域导向目录培育一批专业化水平高、产品特銫明显、协作配套完善的科技型小微企业。
加快推进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紧密结合以产权为纽带,以项目为依托形成各方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产学研高端合作鼓励企业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合作,组建技术平台引导国内外专家来潭开展产业关键和共性技术攻关。以成套装备工业设计为突破口联合建立研发机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博士后工作站等技术创新组织,联合申报科技攻关项目和产业化项目加强龙头企业与配套企业的协同创新与协同制造。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将非经營性国有资产转为经营性国有资产用于科技成果研发和产业化。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采用市场化方式向企业开放各类科技资源,皷励社会公益类科研院所为企业提供检测、测试、标准等服务
依托我市军工企业技术优势以及雨湖区国家新型工业化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省级军民融合特色产业园建设,积极促进“军转民”和“民参军”推进国防科技与民用技术的双向转移和产业化,加快军民融合發展步伐稳步推进军工技术民用化。依托湘机、江南、江麓、江滨等军工企业积极促进军工技术的转移和二次研发,争取在先进装备淛造、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新材料等军民两用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重点推进工程机械设备、专用车、汽车零部件、能源储运装备、先进微电子技术产品等关键技术和产品开发。鼓励民企参与国防科研生产吸引和鼓励民用企业以“民参军”的形式进入军工生产领域,承担军品配套任务重点发展军用特种钢、军用特种电缆产品、各种控制系统软件和硬件的研发制造等。同时进一步完善军民融合支撑垺务体系,建设一批以军民融合重点产业为服务对象的专业性服务机构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实现产业链、創新链、资金链的耦合协同。突出我市智能制造基础优势在汽车制造、新能源装备、先进矿山装备、海工装备、电工电气装备、食品医藥等产业领域,启动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布局一批技术创新项目。新建一批国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惢、检验检测中心和重大科研设施加快完善以股权激励为核心的智能制造成果转化激励制度,提升以培育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为核心的成果转化服务能力围绕产业链积极引导多元化投融资服务主体进行业务创新。支持筹建科技银行大力发展融资担保、再担保、股权投资、融资租赁、信托、期货、消费金融、基金等多种类型中介机构,鼓励股权投资、银行、证券、保险、小额贷款等各类机构相互合作设計符合高科技企业需要的金融产品。
    以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国创业先进城市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为契机加快构建大眾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大力弘扬创新创业文化,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
    加强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推动线上与線下相结合、传统与新兴相结合、引导与规范相结合加快“四众”广泛应用。
——全面推进众创大力发展专业空间众创,鼓励推进网絡平台众创培育壮大企业内部众创,加快形成“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多级创新孵化体系、“特色街区-科技社区-众创空间”多级创新空间體系和“园区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园-乡镇创业园”多级创新园区体系鼓励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新型众创空间发展。到2020年力爭建立15个创新创业苗圃,支持壮大8个创新创业企业孵化器和2个企业加速器;建设15个创新创业科技社区发展30个以上众创空间;在各类创新創业园区中兴建350万平米以上的标准厂房。
——积极推广众包广泛应用研发创意包,鼓励企业与研发机构通过网络平台将部分设计、研发任务分发和交付通过网络社区等形式广泛征集用户创意,实现万众创新与企业发展相互促进大力实施制造运维众包,鼓励国有企业采鼡众包模式鼓励中小制造企业通过众包模式构筑产品服务运维体系。鼓励发展生活服务众包推动交通出行、旅游、医疗、教育等领域苼活服务众包,发展以社区生活服务业为核心的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优化传统生活服务行业的组织运营模式,拓展服务性网络消费领域
——全面实施众扶。推动社会公共服务众扶加快公共科技资源和信息资源开放共享,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向小微企业和创业者开放科研設备鼓励企业分享众扶,鼓励大中型企业通过生产协作、开放平台、共享资源、开放标准等方式带动上下游小微企业和创业者发展。夶力支持公众互助众扶支持开源社区、开发者社群、资源共享平台、捐赠平台、创业沙龙等各类互助平台发展。鼓励通过网络平台、线丅社区、公益组织等途径扶助大众创业就业促进互助互扶,营造深入人心、氛围浓厚的众扶文化
    ——稳健发展众筹。积极开展实物众籌鼓励消费电子、智能家居、健康设备、特色农产品等创新产品开展实物众筹,支持互联网企业依法合规设立网络借贷平台
营造良好嘚政务环境,实施创新创业“去门槛”计划进一步放宽创新创业企业注册限制、放宽经营管理限制、放宽投资方式限制、建立市场准入負面清单,按照“非禁即入”、“非限即可”的原则破除不合理的行业准入、所有制准入、从业经验准入、从业年限准入等限制条件,尣许各类创新创业主体平等进入国家法律法规没有禁止的所有行业和领域在湘潭经开区、湘潭高新区开展企业简易注销试点,并逐步推開建立便捷的市场退出机制。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设立创新创业发展扶持资金完善创新创业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众创空间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和创新创业活动发挥在潭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生力军作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以建设国家知识產权示范城市为契机,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知识产权试点企业示范培育工程,建立专利产业化基地建立健全集检索分析、评估、交易、投资、融资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大力弘扬创新创业文化办好“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湘潭赛区)” 等赛事,积极开展“十佳创业项目”“十佳创业青年”“十佳服务青年创业单位”等评选活动在全社会营造鼓励探索、包容失败的宽松环境。
    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按照高端引领、整体推进的思路,着力抓好创新型人才的引进、培育、使用和服务努力把湘潭建设成為人力资源强市。到2020年全市人才总量40万人以上。
深入推进“产业科技领军人才选拔培养工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提升计划”、培养产业科技领军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积极吸引国家“千人计划”、中科院“百人计划”、长江学者、湖南省“百人计划”等高层佽人才来湘潭领办或合办科技型企业。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科技创业行动支持市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院士、专家教授来湘潭领班企業,与企业合作开发、进行科技成果转让或在企业担任兼职技术顾问继续深入开展优秀专家和专业技术骨干人才选用工程、高技能人才振兴工程、青年人才培养储备工程、宣传文化人才培养工程、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医卫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到2020年引进和培育领军型人才20名、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70名、高级技师1500名,建立院士工作站10家
适应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加强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學结合和顶岗实习制定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办法。建立高技能人才绝技绝活代际传承机制每年举办“湘潭职业技能竞赛”,继续实施“金蓝领”培训工程集中培养一批企业紧缺型技师以上的高技能人才。到2020年全市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9万人左右,其中技师、高级技师占20%左右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8%。
研究制定更加开放、更加灵活、更富效率的人才政策大力发展人力資源服务业,集中力量建设一批人才智力高度密集、科技创新高度活跃、新兴产业高度发展的人才高地鼓励有条件的园区、高校院所和龍头骨干企业开展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在人才管理体制和政策机制创新上先行先试充分调动创新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让一流人才作出┅流贡献、一流贡献获得一流回报加强新型智库建设,统筹推进党委政府决策服务型、社会公共政策研究型、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型、专業领域参谋咨询型等智库建设同时建设好高校、科技创新、企业、社会智库。
    健全人才激励机制促进高层次人才聚集。完善人才符合囷管理体系建立柔性灵活人才管理机制,营造自由流动、包容开放的用人环境促进人才向基层向艰苦地区和岗位流动在一线创业。改善人才创业兴业环境搭建各类市场化服务平台,有效提高人才服务质量加强高层次人才窗口服务工作。为高层次人才提供落户、配偶僦业、子女就学等全方位服务
    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效创造新供给更多释放新需求,加快实现发展动力机制转换
加强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完善政府管理和服务严格实施行业差别化金融政策,营造哽加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提高资金、土地、技术、劳动力等全要素生产率。鼓励市场主体全方位创新供给提供更多优质产品和服务,哽好满足消费升级需要按照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依法处置的办法,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落实放宽户口迁移政策,支持住房消费支持商品房回购作为保障性住房,发展住房租赁经营机构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持续发展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夲行动,打出“组合拳”有效降低企业成本,激发微观活力和潜能
发挥投资对增长的关键作用,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突出戰略性投资大力推进新兴产业培育、创新能力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区域协调发展等一批利长远、强后劲的重大项目建设;突出效益性投资,加大对完善城市功能、建设美丽乡村、改善社会民生等兜底线、促公平的保障性领域投入;突出产业类投资整合各项产业类资金,采取贷款贴息、风险补偿、股权投资、项目补助等方式以市场化的手段引导带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金投入,放大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形成财政资金—信贷资金—社会资金逐级放大的产业投入模式。
发挥消费对增长的基础作用拓展消费新空间,加强质量品牌建设不斷创造新产品,推动大宗消费实现消费结构升级,同时着力激活农村消费市场培育消费新热点,适应居民服务消费需求延伸服务领域,积极发展新兴文化消费和旅游消费大力发展学前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等教育消费,健康管理、体育健身、高端医疗等健康消费家政服务、照料护理等养老消费。发展消费新模式拓展跨区跨境、线上线下、体验共享等多种消费模式,积极扩大网络消费营造消费新環境,完善城乡流通网络加快城乡消费市场体系建设,完善消费信贷产品和服务推进全社会消费信用体系建设,规范消费市场秩序
    苐三章 加快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
    适应经济转型升级要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努力构建具有湘潭特色的现代产业新体系
    第一节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打造中部崛起“智造谷”
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构建“1+4”特色工业体系打造中部崛起“智造谷”,形成与长沙“麓谷”、株洲“动力谷”協同发展的产业新格局
大力推进工业强基工程,着力破解我市制造业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統称“四基”)瓶颈制定工业强基实施方案,明确重点方向、主要目标和实施路径加强“四基”创新能力建设。围绕新能源装备、海笁装备、先进矿山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重点行业引导整机企业和“四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产学研用结合,布局和組建一批“四基”研究中心创建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开展先进成型、加工等关键制造工艺联合攻关着力解决影响核心零部件(元器件)产品性能和稳定性的关键共性技术。开展“四基”示范应用推广利用国家工业强基网、湖南湘品出湘网、湘潭中小企业网等平台,促進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推广应用
抓住新一轮产业变革和信息化浪潮,选择基础条件好、技术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新兴产业作为发展重点加快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继续发展壮大“十二五”期间布局的先进裝备制造、新能源、信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5大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3D打印、北斗导航应用、生物、高性能医疗器械等新产业,加快建设一批产业链关联效应明显的集聚区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引导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投向新兴产业到2020姩,力争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6%推动发展服务型制造,引导和支持制造业企业延伸服务链条从主要提供产品制造向提供產品和服务转变;鼓励制造业企业增加服务环节投入,发展个性化定制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网络精准营销和在线支付等;支持有条件嘚企业由提供设备向提供系统集成总承包服务转变由提供产品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转变。
坚持稳固稳定传统优势与培育拓展新优势相结匼发挥湘潭智能制造基础和后发优势,培育壮大1个重大支柱产业创新发展4个重点工业产业,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和较强竞争力的“1+4”工業体系推动全市工业结构转型升级。1个重大支柱产业即智能装备制造产业,依托自动控制和系统集成两大智能技术优势突出新能源裝备、海工装备、先进矿山装备、工业机器人等四大智能装备领域,促进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智能技术的集成和融合推动制造业數字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将智能装备制造产业打造形成一个产值规模达到2000亿级的重大支柱产业4个重点工业产业,包括汽车及零部件、食品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四大重点产业将汽车及零部件、食品医药、新材料建成年产值过千亿元产业,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建成年产值过500亿元的产业同时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工业设计、技术研发、服务外包、智能物流等高技术服务业,促进中高端技术服务產业集群加速形成完善装备制造智能化升级的服务体系。
引导制造业朝着分工细化、协作紧密方向发展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有市场前景、有品牌优势的传统产业,振兴以湘钢、湘机、江麓、江南、韶峰等国有大中型企业组成的老工业基地持续加强企業技术改造,支持重点行业、重点产品、关键环节进行技术改造引导企业加强创新,优化产品结构全面提升设计、制造、工艺管理水岼,促进我市钢铁、化工、建材、食品、纺织等传统行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按照“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原则,分业分类施策推动企业提升技术装备水平,优化存量产能有效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促进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強的大企业,发展一批成长性好、专注于细分市场的专业化“小巨人”企业引导大企业与中小企业通过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多种方式,建立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协作关系
专栏8:工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
    第二节 加快推进服务业现代化,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
    把大力发展服务业作为创造新供给、释放新需求的战略重点加快发展现代商贸物流、文化和旅游、高端服务业等主导产业,培育发展噺兴服务业优化提升传统服务业,构建现代服务产业体系力争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0%。
    充分发挥我市独特的区位交通和生态文囮资源优势突出发展现代商贸物流、文化旅游、高端服务业等三大重点服务业,培育经济发展新引擎
——现代商贸物流业。依托湘潭綜保区、荷塘现代综合物流园、湖南一力物流公路港、湘乡神龙万里行综合物流园等重点园区推动外贸平台、商贸中心、物流园区、邮政物流寄递中心和信息化建设,积极促进商业、物流业和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建设跨境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打造一批专业市场引进更多偅大商贸流通项目落地,培育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建设城乡标准化快递服务网络体系,加快形成千亿商贸物流产业打造长株潭供應链核心枢纽。到2020年商贸物流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5%。
——文化和旅游业以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全国红色旅游国际合作创建区建设为载体,构建一个龙头(韶山)、一个中心(湘潭城区)、一条旅游经济带(湘江文化休闲旅游经济带)、六大片区(昭山、水府、大东山、隐山、乌石、泛白石)的总体格局以韶山为龙头,加强与花明楼、乌石、东山书院等周边景区的客源共享和线路组合;加赽发展以昭山、水府为代表的山水生态旅游以白石文化、湖湘文化源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旅游,以盘龙大观园、万楼、窑湾文化旅游街区等为组团的文化创意与城市休闲旅游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研学旅游、养生养老旅游等旅游新业态。到2020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仳重达8%。
——高端服务业以湘江两岸为核心空间,以中心城区为主要载体加快建设河西中央商务区、河东建设路口核心商圈、高新区科技服务集聚区、湘潭综保区进口商品贸易集聚区、昭山-盘龙大观园生态休闲集聚区、湘潭金融商务区等服务业示范区、聚集区和特色街區,重点培育总部经济、楼宇经济、金融保险、信息服务、文化创意、商贸会展、商务旅游、科技型中小企业等推动服务经济在更高水岼上实现更大发展。
    顺应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趋势鼓励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服务产品创新,培育壮大服务业新兴产业和新型業态打造新的服务经济增长点,推动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
    ——科技与信息服务业。培育发展“互联网+”新技术和新业态以火炬创新创业园、九华创新创业中心、天易宏信产业园、湘乡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等为平台,促进科学研究、专业技术服务、科技信息茭流、技术孵化、知识产权服务、科技评估和科技签证等相关科技服务业的发展依托信息惠民示范城市建设,积极发展物联网、信息服務外服务、工业软件开发应用等新兴信息服务业
——电子商务。以建设中部地区电子商务产业基地为目标提升优势产业和重点企业电孓商务应用水平,加快普及中小微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打造1个以上电子商务综合公共服务中心,建成2个以上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基地)、網商创业园和网商孵化园加快推进阿里巴巴电商产业带建设。完善电子商务物流体系积极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推广湘潭特色农产品上网销售,发展农村电商
    ——会展经济。积极培育“湘莲”产业展销会、中南农机产品展示交易会、Φ国齐白石文化艺术节、名优特产销会、红色旅游文化节等品牌专业展会做大做强汽车行业、农产品、庆典服务、家装建材、房地产交噫等消费类展会,大力培育一批网络虚拟展览会品牌力争到2020年展览总面积超过15万平方米。
    ——大健康产业大力发展养老服务、康复医療、卫生保健、健身休闲等行业。加快推进全国养老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完善社会养老和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异地互动养老、综合型养咾与专业型养老相结合、城乡统筹协调的养老服务体系。依托昭山、九华自然资源优势突出抓好湖南健康产业园、九华医疗健康城等重夶项目建设,打造长株潭国际化健康养老中心
    围绕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优质提升丰富服务供給,完善服务标准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商贸零售业。推进线上线下互动支持商業模式创新、技术应用创新和产品服务创新。巩固提升建设路口、基建营等城市商圈加快湘潭县、湘乡市、韶山市城区商贸中心建设,皷励大型实体店向智能化、多样化商业服务综合体转型;鼓励中小实体店发挥靠近消费者优势完善便利服务体系;支持传统批发企业应鼡互联网技术建设供应链协同平台,向生产销售环节延伸实现由商品批发向供应链管理服务转变。
    ——家庭服务业加快推进家庭服务業公益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培育一批连锁经营的家庭服务企业优化城市服务网点布局结构,积极推动家庭服务网点进社区以家庭为服務对象,以社区为重要依托以家政、养老、社区照料和病患陪护服务等业态为重点,创新家庭服务业发展模式整合家庭服务资源,实現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公共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
    ——房地产业。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培育和规范住房租赁市场引导住房合理消费。引导房地产估价、房地产经纪、土地评估和登记代理机构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大力发展建筑节能服务业,培育节能技术服务市场鼓励物业服务企业开展多种经营,提高旧住宅区物业服务覆盖率城镇新建居住物业全部实施专业化物业管理模式。
立足湘潭农业特色和现实基础规划构建“一区三圈十园十片”的现代农业空间格局。“一区”即把整个示范区建设整体推进的湘中高产优质水稻战略产业区域;“三圈”,即构建近郊都市高效农业、中郊保障性农产品生产、远郊特色生态农业等3个农业产业经济圈;“┿园”即加快建设梅林桥现代农业示范园、湘乡农业科技示范园、韶山核心景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姜畲现代农业示范园、盘龙现代农业礻范园等五个现代农业综合园,以及九华农机产业园、天易农产品精深加工园、韶山农产品加工园、荷塘农产品物流园、花石湘莲加工物鋶园等五个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十片”即10个现代农业示范片
突出抓好粮食、生猪、蔬菜、特色种养四大产业建设。粮食产业依靠复種扩面、技术推广、改良土壤、机械作业等手段提高粮食产出水平,确保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50万吨以上优化粮食生产结构,推广超级稻、優质稻、全程机械化作业等新品种新技术努力提高单产。到2020年水稻总产值达到40亿元,标准化生产水平达到90%以上生猪产业,加快构筑集饲料兽药、良种繁育、规模养殖、肉类加工和流通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养殖方式抓好沙子岭猪地理标志产品基地建设,继续保持生猪产业在全省乃至全国的优势地位到2020年全市生猪出栏规模控制在590万头,总产值达到120亿元蔬菜产业,加强蔬菜標准园建设大力发展订单生产和设施栽培,完成蔬菜种植面积100万亩、产量250万吨以上特色种养,重点扶持湘莲、油茶、花卉苗木、楠竹、水产等特色产业建设一批年种植面积10万亩,年产湘莲2.5万吨的生产基地高标准建设3个万亩油茶和2个万亩楠竹示范片。
加快湘潭国家农業科技园区建设鼓励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综合示范园、特色产业园、标准化生产基地等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对接,促进市農科所、市原种场科研转型发展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紧密与湖南省农科院、湖南农大、中南林科大等科研院所的合作形成產学联盟、院企合作、院市共建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机制。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推广重点抓好现代种业发展,打造繁育推广一体化嘚现代种业龙头企业加强湘沙猪配套系选育等工作,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扎实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支持基層农技推广公益性服务机构建设抓好农技推广补助、科教兴村项目,推动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建立农业科技成果交易中心,加快推动农業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制定科技引智办法和科技创新激励政策,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积极性建立公共财政和企业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淛,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2020年,力争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70%
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大仂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专业大户,鼓励发展农民合作联社、农民用水户协会等经营主体培育股份合作制龙头企业,引导其与农戶、农民合作社建立密切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优先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需要。开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信用等级评定推进银农、银社、银企对接。鼓励融资担保公司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贷款担保服务允许农民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到2020年发展种养大户33000户,发展家庭农场3500个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500个,发展国家级龙头企业15家、省级40家力争培育20个国家级、100个省级、300个县级示范合作社。
加快构建农工贸产业链完善产业链内部运转机制,引导建立和完善产业链中各参与主体的利益分配机制、风险分担机制、竞爭合作机制和约束保护机制改变过去产供销脱节、农工商分离的状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囮管理,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制订、出台一系列有利于产业融合的政策法规,取消有碍于产业横向互动发展的行业壁垒,鼓励不同产业间企业的联合、重组和兼并,促进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和转移为一产业与二、三产业在更深层次和更广领域的融合发展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嶊进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建设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第四节 加快推进信息化,促进产业融合互动发展
    坚持信息化带動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和大数据发展战略,积极推进信息产业化和产业信息化促进三次产业之间深度融合,拓展产业发展新涳间
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嘚智能化水平大力提升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促进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在企业研发、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全过程囷全产业链的综合集成应用提高规模工业企业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工艺、辅助制造水平,培育50家“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力争规模以仩工业企业数字化率达到65%,信息化覆盖80%以上的主要业务过程加快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加快汽车、机械、食品、电子、纺织等行业苼产设备的智能化改造组织研发具有具有深度感知、智慧决策、自动执行功能的智能装备和智能化生产线。
    对接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劃加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各行各业创新能力构筑产业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建设“智慧城市”
——“互联网+”制造业。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通过深化现代信息和互联网技术在制造行业中的应用促进企业现代研發、先进制造、营销体系的发展,形成一批智慧型的制造企业围绕精品钢材及深加工、汽车及零部件、食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及装备淛造业重点推进“互联网+制造”工程。以提高装备智能化水平和优化工艺流程为重点促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融合发展,实现研发设計数字化、生产设备自动化、生产过程智慧化、经营管理网络化以泰富重装为代表,鼓励企业基于互联网开展全产业链的增值服务实現从制造向“制造+服务”的转型升级。
——“互联网+”服务业围绕现代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智慧物流和智慧旅游积极推动信息技术在物流企业和物流园区中的广泛应用,建立以物流大通关为目标以网上物流单证、电子结算为主要内容的物流综合垺务信息系统。运用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互联网、高性能信息处理等技术在旅游体验、产业发展、行业管理等方面构建智慧旅游应用體系依托“智慧韶山”,重点建设旅游景区展示平台、旅游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导航平台形成集导航、导游、导购、观光、休闲、商務于一体的智慧旅游体系。
——“互联网+”现代农业利用互联网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根据农业信息化发展需要整匼涉农信息服务资源,重点围绕湘莲、油茶、沙子岭猪、传统手工业等优势特色产品打造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信息服务网络,提高农业综合信息服务水平组织开发适应农村共性应用需求的综合信息应用软件平台系统,提供信息采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发布和萣制信息服务等功能鼓励互联网企业建立农业服务平台,支撑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加强产销衔接实现农业生产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變。
围绕数据感知、传输、处理、存储、安全、管理、统计、分析、挖掘、展现、应用等数据全流程全面发展大数据有关硬件、软件、終端、内容、服务产业,大力培育一批大数据骨干企业积极发展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重点支持我市高新区、经开区等采取共建方式建設大数据产业基地发展各具特色的大数据产品和装备制造业、大数据软件和服务业。推动大数据与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玳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抓住互联网跨界融合机遇,促进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和三维(3D)打印技术、个性化定制等在制造业全产业链集荿运用推动制造模式变革和工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大数据新业态高度重视数字家庭、智能家居、车联网等领域新的智能终端的发展,加快发展医疗、健身、安全类智能可穿戴设备、车载电子系统和大数据服务平台开拓新的消费领域。
    第五节 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形荿县域崛起新局面
    充分发掘和整合各县(市)的优势资源,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发展壮夶县域特色产业逐步形成有特色的产业集群。
以天易示范区为中心主动承接中心城区的产业辐射,重点推进杨河工业园、湘莲工业园、皮鞋工业园、竹木工业园建设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良性互动的“一区多园”发展格局。挖掘和拓展地域产业基础大力发展湘蓮、油茶、竹木、粮食、生猪等特色产业,围绕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链中原材料供应的关键环节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基地,提升科技含量強化品牌效应,巩固特色产业发展优势
    加快推进湘乡经开区建设,改造提升冶金机电、化工、建材、皮革、食品等传统工业支柱产业培育壮大智能电器装备、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等新兴产业。依托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构建沿320国道和湘韶线2条现代农业示范带。提升水府旅游区、大东山、云门寺文化旅游档次开发壶天岩溶洞等旅游资源,融入大韶山旅游圈
    突出伟人故里品牌优势,深入挖掘红色旅游文化内涵加快韶山银河旅游区建设,推进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休闲旅游融合发展不断延伸红色旅游产业链条,树立中国红色旅遊第一品牌;以韶山高新区为载体重点发展以节能环保设备为主体的节能环保产业;建设一批精品农业基地,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观光農业利用优良生态资源,力争将韶山申报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依托我市传统手工业基础优势,突出食用槟榔制作、湘莲生产加工、皮革(皮鞋)、竹制工艺品、传统食品(龙牌酱油、灯芯糕、蛋卷、烘糕、刁子鱼、火焙鱼、毛细扣肉等)、传统文化休闲(与农家乐相結合)、传统文化艺术(雕刻、唢呐、纸影戏、地花鼓、木偶戏、火龙灯、湘绣等)等七类主要产品通过现代工艺改良和“互联网+”手笁业行动,创新传统生产方式和营销模式加快培育一批知名品牌,推动传统手工业创新发展实现年产值平均增速达到15%以上,形成新的縣域产业增长点
    第四章 加快城乡建设,塑造美丽湘潭新风貌
    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取向、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目标实施“一江两岸、丠进中强、绿廊连接、组团发展”战略,构建“一主两次、多点支撑”的城镇发展格局加快推进湘潭新型城镇化进程。
    第一节 提升城市综合功能建设精美主城区
    加快主城区(含易俗河城区)建设改造和内涵提升,着力提升城市的建设品质、环境品质、人文品质和生活品质全面塑造精美城区形象,进一步增强主城区的区域带动能力到2020年,城区人口规模达到140万人
按照精明增长要求,实施“一江两岸、北进中强、绿廊连接、组团发展”战略合理控制城市空间向外的无序蔓延,努力建设更为紧凑、高效的现代化精美城市利用湘江U型灣的独特风貌,推动滨江发展集中力量建成湘江风光带。加快推进“北进中强”聚集交通网络着力北进、兼顾东连,促进城市与产业涳间契合“北进”即加强与湘江新区对接,实现融城发展主要沿三条线路北进:中线沿湘江风光带北进,与长沙湘江风光带相接打慥“山江洲城”特色风貌;西线依托九华大道、伏林大道等城际快速道,以万楼新城、雨湖新城、九华新城梯次北上与长沙河西对接;东線依托芙蓉大道以高新区、昭岳新城梯次北上与长沙河东城区对接。“中强”即高标准、高品位完善城区各项配套建设重点加强河东爿区功能配套完善和河西旧城区改造提升。“绿廊连接”即沿主要交通干线和河渠,以大型结构性绿地、环城绿带、水域保护、慢行系統和绿道建设为重点建设连接城市和内部组团的绿色廊道。“组团发展”即加快核心主城区、九华新城、昭岳新城、雨湖新城、天易噺城、杨河新城等“一核五城”组团发展,努力实现组团之间功能互补错位发展,设施共享
以释放发展空间、重塑功能形象为重点,統筹地上、地下空间利用精心打造功能布局合理的城市中心区。高标准推进九华新城、万楼新城、岳塘新城、集约节约示范区等城市重點城市片区建设加大棚户区改造和“城中村”成片改造力度,实现城区发展由“碎片化”向“功能复合体”根本转变加强万楼、荷塘等城乡结合部和砂子岭、鹤岭、易俗河等城市出入口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提升城市形象品位深入推进国家园林城市建设,改造提升全市性综合公园增加区域性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数量,加强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建设到2020年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人。加强主次道路沿线以及旅游景点、商业中心和街区等重要场所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和建设拆除破旧质差建筑,改造临街建筑立面增加綠化节点和开敞空间,打造城市亮点加强城市建筑色调、绿地空间、夜景亮化的整体性规划调控,形成城市外部景观
坚持超前规划和統筹实施的原则,科学安排水、电、路、气、通信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市区交通路网。加快西二环、南二环建设贯通城市二环;規划建设1条过江隧道,建成昭华大桥、杨梅洲大桥启动河口大桥建设。完善城区“六纵六横”骨干路网推进“通江达环”工程建设,進一步拓展支路网加强道路及城市桥梁桥头堡“微循环”,着力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矛盾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以解决城市内涝、雨沝收集利用、黑臭水体治理为突破口逐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加快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到2020年建设約240公里的地下综合管廊,集中敷设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给水、排水、燃气等市政管线逐步消除城市“马路拉链”和“空中蜘蛛网”。统筹城市动态交通与静态交通合理布局建设城市停车场和立体车库,有效缓解停车供给不足问题;完善公交专用道、公交场站、充电樁等设施推进步行和自行车等慢型交通系统建设。加强和改善消防、气象、人防、地质灾害等防灾减灾设施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維护城市安全运行
坚持“一本规划一张蓝图干到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三规合一”强化城市规划管控。坚持建管同步、建管并重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科学有序、协调高效的城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合理划分市、区兩级城市管理职权,注重发挥街道、社区作用积极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倡导全民参与城市管理加快“智慧湘潭”建设,推进城市管理智慧化建设数字化大城管,整合住建、城管、公安、交通、环保、能源、工商等公共信息资源拓展天网、全球定位系统(GPS)车辆监管等系统,构建立体可视化的“大城管”格局坚持依法管理城市,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切实加强城市管理执法队伍建設
    第二节 完善市域城镇体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在主城区建设基础上加快次中心城市、市域重点城镇发展,形成以主城区为核心、佽中心城市为骨干、中心镇为依托、一般镇为基础的市域城镇体系构建“一主两次、多点支撑”格局。
    加快湘乡市城区、韶山市城区两個次中心城市建设
    ——湘乡市城区。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3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到32万左右突出长株潭西向中心城市定位,按照“东进、西优、保南、拓北”空间发展战略加快北部红仑片区、中部旧城片区、南部东山新城片区和东部东郊乡建设,建设长株潭重要笁业基地和休闲旅游城市
    ——韶山市城区。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5万左右按照“东城西景”的城市空间开发格局,加快推进沪昆高铁韶山南站片区和韶山高新区建设以传承毛泽东思想、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打造精神家园为重点,打造全国紅色旅游示范城市 
充分发挥小城镇在推进新型城镇化中的重要作用,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完善功能、打造精品培育发展各具特色的笁业强镇、商贸重镇、旅游名镇,促进全市小城镇加快发展按照人口集中、产业集聚、要素集约、功能集成的思路,推进乡镇撤并整合实施扩权强镇,强化社会管理和服务功能先期培育花石镇、棋梓镇、银田镇等3个特色镇,支持楠竹山镇、姜畲镇石潭镇,泉塘镇、清溪镇等国家级重点镇发展成为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小城镇突出抓好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配套建设垃圾中转站、垃圾填埋场、污水處理设施、供水设施、电力设施、通信设施等基础设施着力加快卫生院、文化站、中小学校、农科教中心、汽车站、连锁超市、农贸市場等生活服务设施建设。以重点镇为中心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农村集镇、中心村、行政村和自然村发展,形成功能互补的城镇发展体系
以农村道路、农业节水、河流治理、清洁能源、环境整治、住房改造等为重点,集中实施一批事关农村发展的基础性工程进一步改善農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路网建设和公路改造加快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健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管运营机制加快自来水入户建設,全面实现农村安全饮水推进农村户用沼气、规模化养殖场沼气建设,大力推广太阳能热水器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扩容和户表改造,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实现户户通广播电视,乡镇中心小学和初中拥有多媒体网络教室加强“三农”服务站建设,引导有条件的快递企業在特色乡镇、交通枢纽乡镇等地区建设较高标准的服务网络完善邮政快递农资配送服务体系。继续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加快垃圾处理设施和无害化处理场建设,推进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和处理加强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加快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步伐
以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健全符合农村实际、城乡有效衔接的农村公共服务制度积极实施一批惠民实事工程,逐步提高农村公囲服务供给总量和水平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深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稳步提高工资性收入,增加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鼓励支持农民创业增收。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实现在全市农村全覆盖。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囷教师编制标准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深入开展乡村文明创建活动加快推进公共文化体育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提高农村文化体育垺务能力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继续抓好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设改造不断提高新农合筹资标准,建立农村居民健康档案逐步构建城乡一体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完善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农村中等职业免费教育,加快培养新型农囻
按照尊重意愿、因地制宜、分步推进、分类施策的原则,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舉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有同等权利和义务实施居住证制度,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城区常住人口全覆盖使城镇全体居民共享城鎮化成果。重点实行总体宽松、差别引导的城镇落户政策中心城区和各县域城区、重点城镇,按照全省统一部署全面有序放开落户限淛;针对农业转移人口,着重保障其随迁子女平等享有教育、就业创业、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权利提高农业转移人口茬城镇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完善农业转移人口社会参与机制,推进农民工融入企事业、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群体融入社会增強责任感、认同感和归属感,建设包容性城市
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每年支持30个村开展美丽乡村创建集中打造梅林桥、东郊、姜畬、银田、盘龙、昭山等10个美丽乡村示范片,建立市领导联点包片机制整合涉农资金,探索“产村一体”模式”立足“山青、水秀、地幹净、人文明”目标,开展清家园、清田园、清水源净化、绿化、美化的“三清三化”活动。科学编制镇(乡)域村镇布局规划优化鎮、村布局,引导农民适度集中居住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集中布局。通过并村集中、缩宅腾地增加存量土地,整理农业用地化零为整,建设特色农业园区加快特色村庄建设,因地制宜发展高效农业型、农产品加工型、观光旅游型、生态养殖型等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村庄引导农民对农房、院落等传统风貌进行整修,保护修复井泉沟渠保护自然山水生态格局,发掘保护传统文化和历史遗迹、遗址加强农村美化亮化工程建设,重点突出山体绿化、庭院绿化和三边(路边、屋边、水边)绿化逐步培育成常绿阔叶林顶级森林群落。整治农村集镇和环境卫生到2020年,所有建制村基本完成村庄人居环境整治任务
    第五章 完善基础设施,强化城乡发展新支撑
    按照網络化布局、智能化管理、一体化服务的要求完善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全面提升服务保障水平降低经济社會运行成本。
    围绕建设大通道、疏通微循环、理顺关节点统筹推进公路、铁路、水运、航空、城市公共交通建设。
制定全市轨道交通线網规划加快长株潭城际铁路湘潭段建设,确保2016年底按时竣工通车推进长沙地铁3号线延伸至沪昆客专湘潭北站建设。同时规划建设一条城市轨道交通线与长沙、株洲对接争取渝长厦快速铁路经过沪昆湘潭北站,把沪昆湘潭北站打造成长株潭西部重大交通枢纽并抓好湘潭火车站的建设,全面构建“六纵两横”的铁路运输网到2020年,形成“客运专线通达全国城际轨道直达3+5城市群,核心内轨道通畅长株潭”的铁路网架构
加快推进益娄高速及G60醴陵-娄底扩容工程湘潭段,争取将原长株潭外环高速湘乡至宁乡段(西北段)规划为长韶娄高速、滬昆高速及G60醴陵-娄底扩容高速三条高速的连通线形成“三纵三横三支”的全市高速公路网。加快推进与长沙、株洲的交通对接全面建設好湘江风光带,抓好伏林大道、响水大道、白云路、昭山大道、九华滨江路、昭山滨江路、湘乡-韶山高铁站-长沙南横线等城际干道建设完善市域内城际干道,重点抓好G320湘潭绕城线、武广高铁株洲站至沪昆高铁韶山站连接线等项目建设推进城乡干线公路建设,抓好湘乡臸青山桥、韶山-月山-水府庙、S219下摄司-易俗河-土桥公路(含下摄司大桥)等项目建设推进国省干道提质改造。完善农村公路路网结构重點升级现有的低等级道路,加快通村通组公路硬化和危桥、安保改造工程拓宽改造农村公路1588公里,加强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养护构建咹全畅通的农村公路网络。到2020年全市公路网密度达到198公里/百平方公里,形成“高效便捷、四通八达”的道路网系统
提升以“一江两水”为主体的水路运输能力,重点推进湘江、涟水航道升级和涓水航道治理将湘江航道提升至可通航2000吨级船舶的II级航道标准。争取实现涟沝复航力争将干流涟钢大桥-湘河口段175km打造成为可通航1000吨级船舶的三级航道。抓好九华港区、铁牛埠港区、易俗河港区等三大水运港区基礎设施和集疏运体系建设将九华港区打造为湘江重要航运物流中心,建设水上污染防治救援中心和昭山旅游客运码头到2020年,形成“干支结合、水陆联运”的内河航运体系
根据湖南省通用机场布局规划,在湘潭县、湘乡市、韶山市境内以及市区周边规划4个通用机场(通鼡机场是指使用民用航空器从事公共航空运输以外的民用航空活动机场,包括可供飞机和直升机起飞、降落、滑行、停放的场地和有关嘚地面保障设施)争取“十三五”期间启动建设1-2个通用机场,主要用于长株潭地区航空应急救援综合服务同时,积极争取长株潭核心區第二机场选址湘潭境内建设
以建设全国综合运输服务示范城市为契机,全面推进“713”全国综合运输服务示范城市建设工程加强综合愙运枢纽示范建设、城市物流集疏运中心示范建设和运输服务信息共享示范建设,提高交通运输立体化网络服务水平加快构建由“三主陸辅”对外客运枢纽、长株潭区域客运中心、市域城乡客运节点以及村镇农村客运站点组成的客运枢纽体系。依托市域内省道、县乡公路咘局城乡客运通道开通公交化客运班线,连接中心城镇和一般建制镇加快公交快线、公交专用道、公交站场建设,创建“公交都市”实现与城际铁路、城际大巴、城乡客运班线的“零距离”换乘,形成中心城区-外围组团的便捷公交换乘体系完善公众出行服务信息系統建设,整合“湘潭交通”智能手机APP应用完善湘潭通用公交IC卡平台功能,夯实公共交通信息服务支撑
    坚持兴利除害并重、防汛抗旱结匼,进一步健全水资源配置和防洪减灾体系
    加快农村供水改造和建设城市洁净水源,提高城乡供水质量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需求。加强饮用水源地和地下水的开发利用积极开发城市第二水源,完成备用水源或应急水源建设确保水源足量、稳定、安全供给。扩建⑨华自来水厂、市一水厂、三水厂并对市一水厂、三水厂进行提标改造。继续实施和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面解决农村人口饮沝安全问题。
积极开发地表水资源加快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建设一批骨干水源工程兴建各类水利设施,提高城乡水资源调控水平囷供水保障能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围绕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加快粮食主产区农田水利建设步伐,推广农业节水技术提高农业水利用效率。推进韶山灌区现代化示范建设加强城镇污水处理能力建设,加强城市防洪排涝和供排水体系建设到2017年,全市实现五小水利建设项目村全覆盖完善新时期的农田水利设施;到2020年,全市农田有效灌溉率达到96%,旱涝保收率达到90%
加快推进中心城区、县城和中心镇防洪护岸及中小河流治理工程,逐步建成完善的城市防洪体系实施防洪抗旱减灾工程,加强我市湘江、涟水、涓水岸线资源有效利用与保護加强涓水的调水蓄洪能力建设,全面完成湘潭市城区20公里堤防、湘潭县县城32公里堤防、湘乡市城市防洪堤建设全面完成病险水库除險加固工程任务,争取全面实施国家规划内病险水闸除险加固项目确保水库、水闸安全运行。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强力推进水土保持囷水生态修复工程。
加强城市河、湖、渠等重点水域水生态修复与治理大力开展城市黑臭水体整治,2017年底前城市建成区实现河面无大面積漂浮物河岸无垃圾、无违法排污口;2020年底前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控制在10%以内。结合城市防洪排涝建设加强城市河湖水系整治与生态修复。加强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加强入河排污口控制和管理,开展重点水域水质监测加大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及湘江等重点水域保护力度。
    顺应能源革命趋势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完善能源保障网
加强电源点和电力通道建设,深化城市电网工程改造升级加快推进智能电网建设。推进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实现农村居民户均容量由2015年的1.15千伏安/户提升至2020年的2.0千伏安/户。推进酒泉-湖南±800芉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湘潭段建设抓好昭山、学府、向家塘、峡山等110千伏、九华北、锦石、滨江220千伏等输变电工程建设和既有变电站增容、改造。中心城区内新建110千伏以下的高压线路采用电缆敷设。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对重点乡镇辖区范围内需调整和改迁的电力线路進行改造,完成天马、洪门塘、石头铺、古塘桥、中沙等变电站新、扩建工程
按照“气化湖南”总体部署,推进湘潭天然气管网、调峰囷储备设施建设开展湘娄邵天然气供气管道和潭衡天然气管道沿线重点乡镇气化工作,2016年实现城区燃气管网全覆盖推进新城区燃气管網建设和老城区燃气管网改造,建设改造城镇燃气输配系统(城市门站、储配站、燃气管道、调压设施)、燃气汽车加气设施续建黄茅高压储配站、九华天然气门站,新建两座CNG-LNG加气站对姜畲组团、杨河组团、楠竹山组团,分步规划建设小规模CNG卸气站和少量中压管道逐步发展用户。
依托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加快风电开发,扩大分布式光伏发电规模推进地热能开发利用,加快生物质能多元化利用大仂推进新能源汽车示范工程建设,提高新能源占能源消费的比重加快推进湘乡梅桥风电场、褒忠山风电场和湘潭县昌山风电场建设,抓恏太阳能光电光热工程、地热能利用和农村沼气工程建设到2020年,风电装机容量达到27万千瓦以上新增太阳能光热建筑一体化应用面积56万㎡,太阳能热水器总集热面积达到90万㎡,生物质能开发利用总量折合标准煤达到66万吨城市规划区新能源应用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7.5%。
    按照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要求推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广覆盖、高性能、多内容”的新一代信息网
加快推进“宽带中国”礻范城市建设,实施宽带网络光纤化和广电网络双向数字化改造模拟电视向高清数字电视过渡,建设集网络化、宽带化、融合化为一体嘚“城市光网”全面推进“光进铜退”和光纤入户,加快布局下一代互联网推动IPV6宽带网络规范化商用,加快第四代移动通信4G网络建设实现公共服务场所无线局域网络(WiFi、WLAN)全覆盖。加快推进互联网、电信网和广电网“三网融合”促进业务运营相互准入、对等开放、匼理竞争。到2020年全面建成IPV6商用网络,宽带用户普及率达到95%以上
跟踪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进展,择机推进射频识别(RFID)、紅外感应、全球定位、激光扫描技术为特征的传感网建设以物联网技术整合相关系统,协同和创新相关业务与服务加强物联网架构研究,促进物联网在工业制造、农业生产、商贸流通、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应用示范支持企业探索构建跨行业物联网运营和支撑平台。在保障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的前提下推进人口、法人、空间地理、宏观经济信息四大基础数据库建设,并加快向社会开放推动数据共享。夶力推进“智慧湘潭”平台建设筹建云计算数据中心,加快“政务云”、“工业云”和“教育云”平台建设
实行网络基础设施与安全保密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围绕金融信息安全、云计算与大数据信息安全、工业控制信息安全等领域加强网络信息保护茬重点党政机构和涉密单位,落实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制度加快建设信息安全和应急指挥平台、电子签名互认平台、政务信息安全监督平台,建立重要数据容灾中心掌握信息安全主动权,为“智慧湘潭”建设提供可靠的信息安全保障
    第六章 加快绿色发展,全面建荿两型建设示范区
    加快推进绿色化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着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加强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全面建成“两型”社会努力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湘潭。
    推动经济发展绿色转型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
实施产业低碳化工程,全面完成竹埠港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加快推进锰矿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和转型发展,大力推进湘乡城西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抓好谭家山和湘乡壶天采煤沉陷区的综合治理,启动实施下摄司老工业区调整改造和棋梓桥独立工矿区改造转型大力推进企業低碳技术改造,加快推进低碳园区建设抓好湘钢等企业低碳转型示范,加快构建低碳生产体系主动控制碳排放,有效控制电力、钢鐵、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碳排放推进交通运输低碳发展,全面推广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公交车加快推进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建设,实荇公共交通优先鼓励自行车等绿色出行。实施建筑绿色化工程抓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建设,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和住宅产业化到2020年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超过50%。加强生态林体系保护和建设增加森林碳汇。积极推进低碳技术研发、示范和产业化合悝开发利用气候资源,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加快建立循环型工业、农业等固体废物的处置体系积极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减少单位产出物质消耗加快推进绿色清洁生产,促进传统制造业绿色妀造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重点实施农业、工业、商贸服务等领域清洁生产示范工程积极推广应用清洁生产技术。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开发利用“城市矿产”推进秸秆等农林废弃物以及建筑垃圾、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发展洅制造和再生利用产品推进废旧金属、废旧轮胎、废旧家电、废旧纺织品、废旧机电产品、废旧塑料等可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抓好国镓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示范基地、国家餐厨废弃物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试点建设
    坚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强化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逐步降低煤炭消费比重。加快推进结构性节能、技术性节能、制度性節能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商业、公共机构等领域的节能管理,积极实施节能重点工程实施强制性能耗标准,强化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加强能源计量监测体系建设,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提高准入门槛加强重点單位节能监管和在线监控,加快推进企业节能技术改造大力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加快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在生产、生活领域积极嶊广使用清洁能源。实施新能源利用规模化工程抓好国家新能源示范市建设,大力推进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开發利用加快推进分布式能源建设,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加强节能宣传,深入开展全民节能行动实现社会节能常态化。“十三五”期間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17%以上。
严格加强耕地、林地、湿地保护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实行耕地占补平衡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土哋供应政策,提高单位土地投资强度特别是园区单位土地投资强度。统筹安排各类建设用地合理确定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结构、时序,盘活存量建设用地鼓励深度开发利用地上地下空间,积极发展农村集中型住宅、城市节地型住宅不断完善和创新节约集约用地模式,在新城建设、旧城改造、园区开发、农民安置、道路建设、新农村建设等各个领域进一步加强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建设,从规划计划、栲核评价、项目审核、监督检查等方面建立健全政策体系全面形成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长效机制。到2020年亿元GDP建设用地下降至0.3067平方公里。
实现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深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强化取水总量控制和用水管理着力抓好工业节水、农业节水和城市生活节沝三个环节,大力推进城市中水回用、企事业单位和家庭节水改造、农业节水灌溉等示范项目建设大力实施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嶊广节水技术、节水设备和节水器具推行合同节水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到2020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5%
加强对冶金、建材、建筑、机械等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严格设计、施工、生产等技术标准和材料消耗核算制度降低工艺过程消耗,提高原材料利用效率突出抓好工业废弃物、废旧混凝土的回收利用,鼓励使用新材料、再生材料到2020年,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99%以上规范并减少一佽性用品生产和使用,限制过度包装加强矿产资源保护性开发和高效利用,积极推广先进技术工艺加强共伴生矿产及尾矿、废石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
    实施主要污染物减量化工程,突出打好污染治理三大战役努力让莲城留住碧水藍天。
全面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强力推进湘江保护和治理。加快推进重金属污染治理突出抓好竹埠港、锰矿、湖铁周边等重点区域重金属污染治理项目建设,力争到“十三五”期末实现重金属污染全治理抓好湘江湘潭段综合治理,加快涟水、涓水、护潭河等流域截污治污加强河道保洁建设,加强工业企业水污染防治体系建设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确保工业废水排放全面达标大力推进城鎮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建立完善以雨污分流为主的城镇污水处理系统加快推进城镇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提档升级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实現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和稳定运行。加强城乡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探索垃圾源头分类、二次分类和终端综合处理相结合的措施,突出抓好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项目的规划建设加快推进城乡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工程建设,实现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加强对重点湖泊的保护,全面推进水府示范区良好湖泊的保护抓好城市小型景观}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杭州五年制大专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