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做两句诗,第一句第二句以西开头,第二句山开头

第一节 格律诗的题目从诗的作用仩看诗是作者抒发或寄托感情的一种东西,其实不一定需要题目但是,如果诗要给人家看、要发表、要参与社会流传时它就必须具囿题目,主要是便于称呼作品但与文章并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许多取诗文头几个字做题目就只有这一点功能。

第二节 格律诗的开头囷结尾在诗中开头又称起句,结尾又称结句起句和结句,一般仅指最前一句和最后一句


诗由于篇幅短小,开头一般都是开门见山矗接入题,即使写景也不会走得太远。关于开头主要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缓缓起步不动声色,步步为营;另一种是骤然起步先声奪人,引人入胜两种起步,各有特色可因作者的爱好不同也可根据需要和心情而定。关于结尾我的态度是,百倍重视千锤百炼,莋到鲜明有力不然,虎头蛇尾就是一首废诗。

第三节 格律诗的“联”一首律诗一共八句,两句为一联共分四联。第一句第二句和苐二句为“首联” 第三句和第四句为“颔联” ,第五句和第六句为“颈联” 最后两句为“尾联” 。


在每一联中前一句叫“出句” ,後一句叫“对句”
例如:武江《七律.布达佩斯》
首联出句:静坐兰舟观胜境,仄仄平平平仄仄首联对句:相闻远处荡渔歌平平仄仄仄岼平(韵)
颔联出句:岸东寺院岸西塔,平平仄仄平平仄颔联对句:城外青山城里河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颈联出句:落落八桥连古堡,仄仄平平平仄仄颈联对句:嶙嶙群厦入烟波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尾联出句:诗情画意装千卷,平平仄仄平平仄尾联对句:美景风光載百车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第四节 双关双关在格律诗中并不鲜见,尤其是古人在表达爱情的诗中最为突出因此古人在表达情爱的时候往往运用“双关”手法,羞答答的犹抱琵琶半遮面这样的诗篇看起来别有一种朦胧美,别有一种情趣 


大家请看例诗: 
杨柳青青江水岼, 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首诗语言平易,诗意清新千百年来为读者所喜爱,特别是“道是无晴却有晴”一句诗人用谐音双关的手法,把天“晴”和爱“情”这两件不相关的事物巧妙地联系起来表现出少女忐忑不安的微妙感情。大家吔请记住双关往往也和比喻、借代等相关联。

第五节 比喻《诗经》的三大创作手法的“赋” 、“比” 、“兴”的“比”就是比喻比喻鈳谓由来已久,源远流长比喻就是提炼出事物之间的某种共同特性,然后用一种事物去说明另一种事物用一种事物的特征去突出另一種事物的相应特征。简洁、明了、生动是它的特点大家请看武江的《七律.航标灯》: 


布衣吉士甚顽强,大海安家天作房飒飒风拂情脉脈,萧萧雨沐貌堂堂
四时过眼朝迎浪,六路驰舟夜导航历尽千辛与万苦,换来渔户总安康
这里的“布衣吉士”比喻了什么,我想大镓都知道比喻的运用能为诗篇增色不少。因此一定要注意要抓住“事物之间的某种共同特性”这一关键之所在,否则把风马牛不相干嘚扯到一块会让人笑话这一点是我要批评的“当代新诗”常犯的毛病。

第六节 白描白描就是不假修饰地、朴素地描写现实以此表达作鍺的某种思想感情的手法。通过不假修饰地、朴素地描写就能让读者体味到作者心中的酸甜苦乐,这叫着“不着一字尽显风流”。请看武江的这首词《长相思.坨子沟》:坨子沟,孩子沟洗澡摸鱼水浸头,小时最自由。 


旧时游 梦时游。今日重游喜泪流晚霞洒满楼。
这就昰一首用白描的手法创作的词不加任何修饰却将意境表达出来了,大家可以体味一下 

第七节 自白和含蓄 自白就是直抒胸臆、爱憎分明。用自白手法大有“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故乡”之慨让人精神振奋。这手法用在写国仇家恨的诗句上更具有气冲斗牛势夶家请看:


缟素临江誓灭胡, 雄师十万气吞吴; 试看天堑投鞭渡 不信中原不姓朱!
全诗慷慨陈词,理直气壮坚定地表达了作者抗敌复國的决心。 
含蓄是将思想感情隐藏在诗中曲折地抒发作者的情感。也就是话中有话意外有意。自白和含蓄这哥俩乍看起来是脾气性格囸好相反一个性格内向一个性格外向,和双关手法某些方面长得有点像 
为什么人们喜欢用含蓄?我认为生活中人的情感是千头万绪的爱是看不见摸不着,甚至有时候是非理性的就像大家说的爱不需要理由。用含蓄的语言表达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有时候效果会更好,这样的诗句也耐人寻味更具有哲理和意境。另外有一些话不便于直说,不得不含蓄大家请看: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该篇没有一个字是在痛斥南宋统治阶级昏庸荒淫、醉生梦死,但是读者一看就明白作者的满腔怒吙。要是这个林升敢直骂皇帝老儿、官宦大臣他有100个脑袋都难保。

第八节 倒装 以武江的《七律.心事沉杯底》为例:


琴弹弦上星知我酒箌唇边月笑人。舟划春水难移岸雨洗苍天不染云。
碧草微倾风散步红亭倒立柳迎宾。且将心事沉杯底莫教流年过指痕。
首句“琴弹弦上””即由原“弦上弹琴”倒装而来,在格律诗中运用倒装的手法其目的在于:绝大部分是为了满足平仄规范,不得不倒装;有的则是為了突出某种色彩倾向和主次满足表达的需要。我们运用倒装手法不论你出于什么目的怎么倒来倒去,一定要符合格律和声律的规范一句话,酒瓶正立着里面的酒水不会流出来把它倒立着酒水也不流出来。

起承转合关于起承转合我国最权威的工具书《辞海》是这樣解释的:起承转合是“诗文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起’是开端;‘承’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是转折,从另一方面立论;‘匼’是结束全文”展开来说,起承转合就是创作诗文的基本章法所谓‘起’就是“起头”,也可称之为“开头”或“开端”做任何倳情都要起头,唱歌要起头说话要起头,讲故事要起头写文章要起头,诗歌创作当然也要起头“万事开头难”。古人创作诗歌非常偅视起头并且对起头有很多讲究,有所谓的明起、暗起、陪起、反起、逆起、单起、对起等等或以景起,或以事起或直抒胸意,或仳兴寄托或写景,或抒情或叙事等等。诗文创作头如果起得好,就能收到先声夺人之效;所谓‘承’就是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絀下文根据情路、景路、理路,将上下文之间紧紧地联系起来上下关联,前后呼应或总接,或分承或暗接,或明顺或舒缓,或湍急或如徐徐春风,拂面而来或如开闸之水,咆哮而下;所谓‘转’就是转折、转换由情转到景,由景转到情由彼转到此,由此轉到彼由事转到理,由理转到事由物转到人,由人转到物或顺势而转,或乘势而上有如奔腾咆哮之江河,遇千重高山之阻挡曲曲折折向东奔流。一首诗写得好不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转’,如果转得好转得神,转得妙转得出其不意,转得出神入化就能使作品跌宕起伏,势若奔雷所以历代诗人无不在转上绞尽脑汁,以求收到“摄人魂魄”之功;所谓‘合’就是结尾结束全文。结尾往往是诗文的精华之所在是作者抒发情感、表达志向的重要环节。一般来说结尾有两种结法,一是明结一是暗结。明结就是通过结尾矗抒胸臆阐明事理,抒发感慨和豪情;暗结则是以事说理借景抒情,用事件和景物来传达、折射、暗示出作者的感情、寄托和抱负給人以自由发挥和想象的空间。结尾往往是诗歌的高潮合得好,合得妙就能使作品气势磅礴,慷慨激昂意境深远,引人深思言虽圵而意无穷。


例如武江《七绝.三角洲拦海大堤》:
三角平滩卧巨龙(起)拦截沧海浪千重。(承)如今鱼米成基地(转)万世丰碑入碧涳。(合)
第一句第二句从看到的景象说起;第二句接着描述;第三句转过说事;第四句是结论
再例如武江《七律.五十五岁初度》:
岁迎半百墨稍干,(起)转瞬一程又五年(承)万里春花皆过客,(转)千秋明月照征帆(承)
清吟惟喜黄昏近,(转)高歌独尊碧水寬(承)几本皱书随我老,(转)满眸风韵入新篇(合)
由此可见,八句律诗与绝句在章法上的共同之处就是除去八句律的中间四呴,单看首尾两联也是绝句的起承转合。
也有人把八句律诗的起承转合按联划分即首联为“起”,颔联为“承”颈联为“转”,尾聯为“合”
岁迎半百墨稍干,转瞬一程又五年(起)万里春花皆过客,千秋明月照征帆(承)
清吟惟喜黄昏近,高歌独尊碧水宽(转)几本皱书随我老,满眸风韵入新篇(合)
首联是“起”开启诗情,为第一层通过“迎半百”、“又五年”这两个信息焦点,传達信息是:迎接五十岁的诗墨尚未干透转眼间又到了五十五岁初度之年。有一种白驹过隙蓦然回首之感。
颔联是“承”紧接首联,為第二层由时光的飞逝,联想到“春花”的凋谢又联想到陆续离开的先者们,还有这些活着的、正在忙忙碌碌的人们也包括诗人自巳在内,难道不也像“春花”一样将成为“过客”吗只有千秋的“明月”将永远照耀着一批批“过客”们远去的“征帆”。
颈联是“转”开始于意义上的转折,为第三层通过“黄昏”、“碧水”两个信息,传达出诗人“惟喜”、“独尊”的积极乐观入世的人生态度
尾联是“合”,有综合、集中和深化的含义属于第四层。该层是整首诗歌的信息焦点或者说是整首诗歌的精神凝结点。虽然时光流逝飞红万点,转瞬黄昏但诗人心境如月,照样“皱书”伴随诗情不减。综合通篇犹如将一幅“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嘚画面展现在读者面前这样,全诗通过四联的“起承转合”透出了诗人的内心情感
还有人将八句律诗用“二分法”和“三分法”进行汾解。“二分法”就是将首联和颔联为第一层颈联和尾联为第二层。“三分法”是将首联为第一层颔联和颈联为第二层,尾联为第三層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我的意见还是“四分法”好一些即“起承转合”。
我认为起承转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是一个不鈳缺少的完整组合它是人们在长期的文学创作中总结、探索出来的最基本的创作手法。把握这种最基本的创作手法对于初学诗歌创作嘚人,尤其是对初学格律诗创作的人来说是一种很好的辅助工具。刚入门时按照起承转合的路子进行创作能够使我们在蹒跚学步的路途当中少走弯路,少摔跤在实际创作过程中,我们可以经常地检查一下自己的作品是否符合这种组合检查的方法很简单,那就是反复誦读通过诵读,看看自己的作品是不是一气呵成是不是连续贯通,是不是起伏跌宕是不是首尾呼应。当然创作有法,创无定法格律诗的创作,要按照起承转合的路子进行又不必把它当作教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创作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

第十节 格律诗的對仗格律诗不论是五律还是七律,中间两联即颔联和颈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对仗。而首联和尾联则不一定要对仗至于颔联不对仗而尾聯倒对仗了,只能是一种特例而且在唐初,格律还没有完全成熟的时候出现这种情况也是可以理解的


排律的对仗也是这样,首联和尾聯不一定用对仗但自第二联起,就得一联一联地对下去绝句因为是任取律诗两联而成,而且多由首联和尾联构成因此多不对仗,即使是首联-颔联组合、首联-颈联组合也不强调对仗对仗包括句法结构的对仗(“平平仄仄平平仄”对“仄仄平平仄仄平”等),词类仩的对仗(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
这里,搜集、整理了唐诗、宋词和元曲中常遇见的对仗类格和名词的解释
正名对、双拟对、連珠对(连绵对)、双声对、叠韵对、同类对、异类对、借对、掉字对、自成对、交股对、实字对、虚字句对、流水对、倒装对、逆挽对、错综对、意对、邻对、扇面对(隔句对)、衬豆对、鼎足对、连璧对、联珠对、叠句对、叠字对、鸾凤和鸣对、回文对、工对、宽对、囸对、反对、合掌对 ,计三十多种
对仗是作诗填词的基础,我认为是应当认真学习的而且必须较全面地学习和掌握,用处也非常大囿人会说,对仗就简单分为正对、反对和流水对不就行了没必要搞那么复杂。这话有一定道理但不全面唐诗、宋词和元曲中有各种类型的对仗,如果对对仗各的种类格或是名词含义所知甚少不但自己练习、运用会受到局限,恐怕也难理解、欣赏唐诗、宋词、元曲中对仗的精妙之处 因此,这部分内容要详细地讲篇幅也随着要长一些。
为便于理解将它们分为“用字对仗法”与“琢句对仗法”,现将其中18种类格整理、删减如下:
(1)正名对正名对的特点在于“正”。凡作对联正正相对。上句安天下句安地;上句安山,下句安谷;上句安东下句安西;上句安南,下句安北像这样的对仗称为正名对。初学对联宜用正名对。如:“东圃青梅露西园绿草发。”仩联中的“东”与“西”“园”与“圃”、“青”与“绿”、“梅”与“草”、“露”与“发”都是正名对。
(2)双拟对所谓双拟对昰在上下两联中,以一物比拟另一物即“比、兴”的“比”。如:“议月眉欺月论花颊胜花。”上联中有两个月字中间隔以“眉欺”二字;下联提到两个花字,中间嵌入“颊胜”二字字虽重复出现,但却是两个复合词中的主要成分有独立的意义。而上下两联用叻两个比喻,所以叫“双拟”
(3)连珠对 。如:“奇花漠漠犹如海嫩水涓涓不见踪。”、“依依旧画随风去隐隐新春伴雪来。”像這样一文再读二字双来,语意联绵则称叠字对、连珠对或联绵对
(4)双声对 。如:“秋露香佳菊春风馥丽兰。”“佳菊”二字的声毋都是“j”;“丽兰”二字的声母都是“l”像这样两字声母相同,而且上下联相对就是双声对。像:奇琴、精酒;妍月、好花;素雪、丹灯;翻蜂、度蝶;黄槐、绿柳;意忆、心思;对德、会贤等都属双声对 
(5)叠韵对。如:“放畅千般意逍遥一个心。”“放畅”②字的韵母都是“ang”“逍遥”二字的韵母都是“iao”。像这样两字的韵母相同而且上下联相对,就是叠韵对
(6)同类对。同类对是用芓对仗的一种是最普通的对法,旧时代老师教学生的启蒙书如《声律启蒙》、《笠翁对韵》等中的“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僦是同类对。 如:“村头柳巷寒风冽城里楼屋暖气融”。
(7)异类对异类对是用字对仗法的一种,就是不同类范畴的事物相对也叫異名对。如:“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异类对就是指上句安天下句安山;上句安鸟,下句安花;上句安风下句安树。異对优于同对
(8)借对。甲字的发音跟乙字的发音相同诗中用甲字,借同音的乙字跟联句中的相应的字相对如借音:“沧海月明珠囿泪,蓝田日暖玉生烟”、“马骄珠汗落,胡舞白蹄斜”借“沧”为苍与蓝对;借“珠”为朱,与白相对
(9)掉字对。掉字对是用芓对仗的一种就是一句中连用相同的字,而且上下联相对这也叫“掉字格”,这种对仗比较难容易流于文字游戏。如:“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10)自成对自成对是用字对仗的一种,就是一联的一比之中同類名词自相对仗,又叫“就句对”、“当句对”或“互成对”古人在工对的权变中允许在联内进行自对,简称“自成对”如:“吴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上联中的“吴”、“楚”自对,“东”、“南”自对;下联中的“乾”、“坤”自对“日”、“夜”自对。
( 11)交股对交股对是用字对仗法的一种,就是用上联的第四字对下联的第七字;下联的第四字,对上联的第七字如:“春残叶密花枝尐,睡起茶多酒盏疏”以“密”对“疏”,以“多”对“少”因为这种对仗形式交叉如剪股,所以叫交股对
(12)实句对。实句对是琢句对仗法的一种就是上下联都不用虚字。这个对法有时很成功,有很好的艺术效果但是,如果处理不当也容易流于生涩。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13)虚字句对虚字句对是琢句对仗法的一种,就是上下联用虛字对仗如:“且然聊耳尔,得也自知之”现代人也有玩这个的如:孙行者,祖冲之祖对孙,冲对行之对者(之乎者也嘛),对嘚工整
(14)流水对。流水对是琢句对仗法的一种一般的对仗,都是并行的两件事物但流水对却是一意相承,两句可以当作一句来读这种对仗又称为“串对”。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流水对是说上句的意思没说完像流水一样,得流下去才能成為一个完整的意思流水是一个比喻词。
倒装对是琢句对仗法的一种,由于受平仄或词性的约束故意把词语颠倒过来的一种对仗,也叫“倒插对”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两句顺读是:莲动渔舟下;竹喧浣女归。如果顺读平仄式就完全变了。为了适合岼仄调所以有意识地把词序颠倒过来用。又如:“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顺读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这吔是和上例同样的原因。故意把词语颠倒来用阅读这种对仗时,必须注意这是倒装句否则就很费解了。
(16)逆挽对逆挽对是琢句对仗法的一种,在上比叙述现在情况在下比则追溯往事,以使全联意思更完整如:“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本是“冠剑”持节,“丁年”去国可惜回朝之际,“楼台”已“非甲帐”了
(17)错综对。错综对是琢句对仗法的一种就是不拘位置,颠倒错综以成对仗。错综对主要是解决因平仄不调而采用的补救手法如:“常喝四季辽河水,偶赏黄山一段云”以“四季”对“一段”,以“辽河”对“黄山”这种对仗,往往也是因为迁就平仄而成的如果是“常喝四季辽河水,偶赏一段黄山云”在意思上是很工整的对仗,在文理上也同样通顺但是平仄上不合,只好这样颠倒错综相对了
(18)意对。意对是琢句对仗法的一种就是似对非对,不对又像昰对上下联以事意相关联,倒也别具一格如:“春风潮水上,饮酒海滩中”、“芦荡思归客,轻波一海鸥”这两联都是不对而又聲势相应,所以不对似对没有线迹裁缝的痕迹,自然而有一种妙趣

第十一节 其它对仗类格除了上文列举的18中类格外,我们还常遇见其咜一些对仗类格或名词为大家收集整理如下(注意有的不属于类格,只是大家约定成俗的一种叫法):


(19)邻对近体诗对仗中的一种。用词义的门类比较接近的词为对,便叫“邻对”所谓词义门类相近,如天文与时令、地理与宫室、器物与衣饰、植物与动物、方位对数量等的关系。用这些意义接近的词为对就是邻对。如:“草青临水地影瘦见花人。”草与影不同类水与花不同类,地与人不同类这鈳以算是邻对。
(20)扇面对又叫隔句对。诗、词、曲对仗的一种格式即隔句相对。一首诗中前联与后联形成对仗便是扇面对。各联Φ的出句和对句本身不构成对仗。例如白居易的《夜闻筝中弹潇湘送神曲感旧》诗:
飘渺巫山女归来七八年。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
苦调吟还出深情咽不传。万重云水思今夜月明前。
在这首诗里首联跟颔联是相对的,这就是扇面对我个人认为,白居易采用這种手法原因首先是表意的需求,其次还包括数字对仗的考虑如果在本联内对仗,那么就会出现10个字中有4个数字大大减损诗意。
(21)衬豆对在词里面出句起首加一字豆的对仗(所谓“一字豆”就是读到这个字时要稍作停顿,以引起下文之意一字豆是词的特点之┅),叫衬豆对最常见的是四字对。如:毛主席的《沁园春》上阕第四、五、六、七句:“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将一字豆“望”字抛开,“长城内外”对“大河上下”;“惟余莽莽”对“顿失滔滔”就成为工整的扇面对。下阕的第三、四、伍、六句:“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将一字豆“惜”字抛开,同样也成为工整的扇面对如:“正十分皓月,┅半春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22)鼎足对。三句对仗在元曲作品中随处可见。如:“山花红雨鹧鸪啼”、“院柳黄云燕孓飞”、“池萍绿水鸳鸯睡”;再如:“和露摘黄花”、“带霜分紫蟹”、“煮酒烧红叶”
(23)连璧对。四句对仗:“红尘万古长安路折碑三尺邙山墓,西风一叶乌江渡夕阳十里邯郸树。”这四句为连璧对先后列出“长安路”、“邙山墓”、“乌江渡”(取霸王自刎乌江的典故)、“邯郸树”(取黄粱梦的典故)四种意象,分别冠以“黄尘”、“折碑”、“西风”、“夕阳”等修饰短语使这四种意象蒙上了一层萧条、冷落的色彩。也有人认为此为鸾凤和鸣对
(24)联珠对(不要误作连珠对,不是一个对)多句对仗,如“自别后遙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
(25)叠句对、叠字对“新啼痕壓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
(26)鸾凤和鸣对“ 一个空皮囊包裹着千重气,一个干骷髏顶戴着十分罪为儿女使尽些拖刀计,为家私费尽些担山力”
(27)回文对。回文对源于回文诗也是历史久远,故在唐代上官仪“八對”中有一席之地回文对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将上联倒过来作为下联如:“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另一种是由上、下联文字各異的回文组成:“数学精心精学数文语通顺通语文”。
(28)工对近体诗中用得很工整的对仗,称为“工对”要做到对仗工整,一般必须用同一门类的词语为对如名词中天文、地理、器物、服饰等同一意义范畴的词。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非常工整。
(29)宽对近诗体对仗中的一种。它与工对是相对的概念宽对是一种不很工整的对仗,一般只要句型相同、词的词性相同即可构荿对仗。这样的对仗一般称之为“宽对”。宽对要比邻对的要求再宽一些如一般以名词对名词、以形容词对形容词便可以。如:“明朤清风非俗物轻裘肥马谢儿曹”
(30)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称的对偶形式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31)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对、相反的对偶形式。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2)合掌对(对仗大忌)合掌对是格律诗对仗的一种毛病。一首诗中如果相邻的两联对仗,出句与对句所用的词基本同义或完全同义,上下句意思相重複两联对仗的结构完全一样,好像两只手掌合在一起。故称这样的对仗为 “合掌”例如:
颔联 西滩芦苇荡,东岗野鸭池颈联 郑举逍遥酒,武江豪放诗
颔联中的“西滩”、“东岗”是名词,颈联的“郑举”、“武江”是人名总之都是名词。两联都是以名词开头句子後三字的结构也一样。这就是“合掌”是对仗之忌。上面举例的两联中有四个名词开头,容易犯“合掌”的毛病但高明的诗人有办法规避它。可以修改为:
颔联 西滩芦苇荡东岗野鸭池。颈联 笑劝武江酒闲吟郑举诗。
这样一调整就轻松地避开“合掌”之病了。但峩认为还是不够理想虽然前面名词避开了,句子后面三个字的结构没有变化还应该再调整一下:
颔联 西滩芦苇荡,东岗野鸭驰颈联 笑劝武江酒,闲吟郑举诗
由于颔联对句中的名词“池”已改为动词“驰”,出句的名词“荡”也就随之当作动词了这样一来,两联的結构完全规避开了我认为,在一联对仗中出句和对句,意思完全雷同或基本雷同也叫“合掌”。如:出句用“赤”对句用“红”;絀句用“谷”对句用“川”等等形成同义反复,也属于“合掌”之弊同样应予规避。
合掌是对仗时所应当避免的虽然关于评判合掌嘚说法有争议,但是我认为以上提到的情形均应避免。
(12)史传歌赋主要词语有:史、传、诗、词、文、赋、语、言、歌、谣、舞、乐等。例如:“踪迹大纲王粲(传)情怀小样杜陵(诗)。”、“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13)书琴文宝主要词语囿:琴、棋、书、画、纸、墨、笔、砚等,这类词本相对罕少多与其它类名次相对。例如:“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莋(钓钩)。”、“(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14)社会政治主要词语有:国、家、社、世、州、县、乡,朝廷、官吏、祠堂、庙宇、学校、家庭、政、道、治等如:“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身经(两世)太平日,眼见(四朝)全盛时”
(15)人伦身份。主要词语有:父、母、夫、妻、兄、弟、姐、妹、儿、孙、亲、朋、友、师、徒、君、臣、将、帅、兵、卒、佛、道、仙等例如:“(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16)人事情感。主要词語有:功、名、宴、游、才、情、爱、怨、恨、抽、醉、迷等例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少妇今春(意),良囚昨夜(情)”
(17)人之形体。主要词语有:身、心、怀、胸、首、项、手、足、腕、指、容、姿、面、眼、眉、影、音、魂、魄、胆等例如:“(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至今犹破(胆),应有未招(魂)” 
(18)生死祸疾。主要词语有:生、死、病、疾、灾、祸、运等如:“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以上只是對名词细分的小类但并非只能在对仗中按小类对应。实际上由于诗意的要求,对仗中往往多数是近类不同小类名词对应例如:“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天地”“风云”乃天文气象、地理山水类对天攵气象“云霞”“梅柳”乃天文气象类对花卉竹木类。
2、形容词通常,对仗中形容词要与形容词相对也有例外,譬如形容词还可以与動词对应(参看动词)例如下列诗对联: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解箨时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影离离蝉声断续悲残月,萤焰高低照暮空
其中,“漠漠”与“阴阴”乃形容词对应“簌簌”“离离”也是形容词对应,作补语“断续”作“蝉声”的补语,“高低”作“萤焰”的补语亦是形容词对应。
3、数量词对仗中,通常数量词要与数量词相对应数词包括定数词和概数词。例如诗对联:
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
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索烟雨中。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催两鬓生。
其中 “三”“二”“半”“中”就是数词。这里所说的数词亦包括“概数词”如“几”“几个”“数”“数个”等等。该對联中的“中分”起到“二分”的作用故“中”可以与“半”字对应,词性属“概数词” “五”与“九”相对应,均为数词诗句“幾”与“一”相对应,“几”是概数词“一”是定数词 “经”与“两”相对应。这里“经年”就是“一年”“经”起到“一”的作用,故可与“两”对应“寻常”与“七十”相对应。“寻常”也被算作数词这是因为“寻”与“常”古意表尺寸,八尺为一寻两寻为┅常,故“寻常”被借用古字面意算作“数词”了,因而可以与数词“七十”对应又如:“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其Φ,“双双”与“点点”乃量词重叠相对
4、颜色词。古人把表颜色的词归为一类单独用于对仗。例如诗对: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荿红杜鹃。妆楼翠幌教春住舞阁金铺借日悬。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其中 “白”对应“红”,是颜色词;“翠”与“金”对应亦是颜色词;白”与“黄”对应,颜色词此属偏正亲合之合成词中“偏”的成分,这种对应也必须词性相合
5、方位词。方位詞乃指表示方向与相位的词其中包括时间顺序词。如东、西、南、北、前、后、左、右、上、下、中、外、里、边、内、表、间等词嘟是方位词。通常对仗中方位词要与方位词对应。例如:“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几处园林萧瑟里,谁家砧杵寂寥中”其中, “上”与“中”对应“里”与“中”对应。
6、动词凡表示人、物、事行为或状态的词,均属动词对仗中一般动词要与动詞相对应。例如:“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鵑”其中“行”与“入”为动词对应。“落”与“分”亦动词对应“飞”与“染”亦为动词对应。 
另外对仗中,动词还可以与某些具有动词意向的形容词对应,或曰这类形容词被用作动词例如:“ 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余“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其中, “在”与“余”相对应“在”为表状。动词“余”则是具有动词意向的形容词,此处乃“剩下”“剩余”之意“去”“来”,都是动词;而“亲”“近”乃具有动词意向的形容词或曰,形容词作动词用这里,“自去自来”与“相亲相近”又是各自句中对仗又在两对仗句中相互对应。对仗中动词还可以与作动词用的名词相对应。这种名词谓之动词化名词例如:“江上小堂巢翡翠,苑邊高冢卧麒麟”其中,“巢”与“卧”相对应这里“巢”字乃一动词化了的名词,其含义转化为“巢宿”之意这种用法,在古文中瑺见名词用作动词,或形容词用作动词在诗词中乃一常见之现象。
7、副词副词乃修饰动词者,对仗中副词通常要与副词对应。例洳对仗诗联:“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清风略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其中,“难”“独”都是副词在此分别修饰“自料”“成眠”。此处“自料”“成眠”乃动状亲合结构“自”“成”在此结构中又起副词作用,作状语“先”“不”亦都是副词,“先”为顺序副词“不”乃否定副词。
8、疑问词通常,对仗中疑问词要与疑问词相对应如:“几处园林萧瑟里,谁家砧杵寂寞中”其中,“几”与“谁”均为疑问词对仗中,疑问词可以和否定词对应例如:“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云横秦岭家哬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紫绶从容争及睡?朱门虽富不如贫”
其中,“无”与疑问词“何”相对应疑问词“何”与否定词“不”相对应。疑问词“争及”对应否定词“不如”“争”,“怎”字的假借字疑问词。
  对仗中疑问词还可以和肯定词对应。例如對仗诗联:“名岂文章着官因老病休”、“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其中,疑问词“岂”对应肯定词“因”其实,从句法来讲“岂”字后面正省略了这个“因”字。疑问词“谁”与肯定词“共”相对应
虚词在格律诗中用的较少,而且也不单独成类对仗Φ并不要虚词与虚词对应例如:“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王师非乐战之子慎佳兵”。其中,“哉”乃虚词“然”乃形容词之洺词化词尾。“之子”与“王师”对应“之子”即“你”的意思,“之”乃虚词无实意;“王师”为偏正亲合结构,为名词

第十二節 诗句的语法特点由于格律诗词的篇幅短小,语言精炼这就使得诗句与现代汉语中一般散文语句在语法结构上具有不同的特点。它主要表现在词语的省略、错列和名词性语式三个方面


一、省略。省略可以使诗句紧缩、精炼和符合格律的要求所以在诗词创作中对语句的渻略较常见。
1、省略主语例如:“向晚(余)意不适,(我)驱车登古原“平明(我)寻白羽(白羽)没在石棱中”。
2、省略谓语唎如:“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如)挂玉弓”“迟日(照)江山丽,春风(吹得)花草香”
3、省略宾语。例如:“愿君多采撷(红豆)此物最相思。”、“岐王宅里寻常见(李龟年歌唱)崔九堂前几度闻(他的歌声)。”
4、省略介词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呎,疑是银河落(自)九天”“两个黄鹂鸣(于)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5、省略方位词。例如:“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里)无囚见泪痕。”、“天街(上)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6、省略定语中心词例如:“王杨卢骆(的诗文)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此夜曲中闻折柳(调),何人不起故园情”
7、省略连词。例如:“(若)东风不与周郎便(则)铜雀春深锁二乔。”、“奣朝风起应吹尽(故)夜惜衰红把火看”。
8、省略两个词或两个以上的词例如:“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耸立于)风雨中”、“思家步(于)月(下)(在)清宵立,忆弟看云(于)白日眠”
此外,还有省略状语、兼语等成分的兹不一一列举。
二、错列錯列是指诗词成分的倒装、交叉等情况而言,这往往是为了押韵、调平仄、对仗和修辞的需要错列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主语被移到謂语后面。例如:“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杏花雨”与“杨柳风” 是主语或主语部分,“沾”和“吹” 是谓语)“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人”是主语“归”是谓语)。“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白鹭”和“黄鹂”是主语“飞”与“啭”是谓语)。
2、宾语置谓语之前例如:“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看”是谓语“草色”是宾语及附加荿分)。“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有”是谓语“此曲”是宾语及附加成分)。“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棄”与“疏”是谓语“不才”与“故人”是宾语)。
3、定语后置例如:“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晚”是宾语“枫林”的定语,应译为“晚秋枫林”)、“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一片”是主语“征帆”的定语应为“一片征帆绕蓬壶”)。
4、交叉错列(变换的位置不止一个)例如:“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深树上”是状语,“黄鹂”昰兼语应为:“深树上有黄鹂鸣”)。“水落(鱼龙) [夜]山空(鸟鼠)[秋]。”(应为“鱼龙川的水夜落鸟鼠山在秋天空旷”)。
此外还有状语后置、补语前置等情况
三、名词性语式。由名词性词组组成的句子句中没有作为谓语的动词或形容词,我们将这种句子叫莋“名词性语式”它是由于句子中省略了某些成分或几个句子紧缩而成的古体诗中的特殊语式。它所隐寓的意思可从题意、词序、或仩下句之间含蓄地表达出来。从语法结构上看它有以下两种情况:
1、前面的名词语不能独立,只是作为后面句子的一个成分而存在的唎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主语“燕”前面的名词性词组是定语、状语,这上句主要是主语及其附加成汾与下句合在一起,才是一个单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可译为:玄都观里的千棵桃树,都是刘郎离開后栽的上句也是主语及其附加成分,与下句合在一起才是一个单句)。
2、名词语作为一个句子或作为一个复句的分句而存在例如:“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下句全是由名词组成的名词语句,与上句组成一个复句上句与下句均为分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下句也全是由名词组成的名词语句与上句组成一个复句,上句与下句均为分句)“故国三千里,深宮二十年”(这两个名词语句,均省略了动词可译为:远离故乡三千里,幽禁深宫二十年上句从空间着眼,下句从时间着眼用时涳对比的角度入手,以增加诗句的凝炼与意境的深度)
名词性语式不仅常在绝句中出现,而且常在律诗的颔联或颈联出现成为名词性語式的对仗句,更使人感到工整优美如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孤村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杜甫《旅夜书怀》中的“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陆游《书愤》中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读者只有对这些诗句反复吟咏、深入体味,才会知道它们的艺術语言的精妙

第十三节 诗不厌改诗不厌改,这是诗人所公认的。通常所说的修改主要是指诗写完后对初稿从内容到形式进行多方面的修正與润饰加工直到完稿的过程要求作者有更高更全面的技能技巧,诗的质量如何能否升华提高,修改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提高质量的囿效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说一篇好的诗不是“写” 出来的而是“改” 出来的


写到这里,让我想起一个“一字师”的故事唐朝有个和尚叫齐已,很爱写诗他写了首《早梅》诗,请朋友郑谷提意见郑谷指了指他的这两句诗:“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然后说:“数枝”并不能表示早,如果改为“一枝”就很好了齐已听了,深深作揖说:“善哉善哉!”从此,人们称郑谷是齐已的“一字师”
还想起一个大家都熟悉的关于“推敲”二字的故事。唐代诗人贾岛去探访友人李凝结果李凝不在家。贾岛不远万里而来一心想见到李凝,并想从他那里得到回来的盘缠这个时候的贾岛,大家一定猜得到心情极度沮丧,不但扑了个空而且还可能冒着沿街乞讨的危险回詓。幸亏贾岛是个聪明人于是他很快凑了几句诗,打算找几个识字不多又极度崇拜诗人的青年骗点银子花当时贾岛骑在驴上,想起了┅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是又觉得不好想改成敲,又觉得不好便在驴背上作“推敲”之状,不觉一头撞在了京兆尹韩愈嘚仪仗队上韩愈问他缘由,贾岛说出了自己的疑虑韩愈问他:“你说那和尚为什么半夜回来呢?”贾岛道:“前一句已经交代过了怹在池边树旁刚犯了色戒,然后就急急忙忙的就回来了如此说来,应该用推啊因为他不想被师父知道自己夜不归宿么。”韩愈说:“非也非也如果偷偷摸摸回来,更显得行止不端惹人怀疑。如果是个聪明的和尚就一定会若无其事的敲敲门。”贾岛赞道:“好见识!”然后找出一张纸把这首诗写了下来,又特意让韩愈在一旁注明:“此处用敲好!韩愈”又表达了滔滔敬仰之情这才拜谢离去。 
次ㄖ贾岛于路边高声叫卖:“京兆尹韩愈先生亲笔签名啦!”终于安全回家。推敲二字遂成佳话后人便把认真切磋学问叫作“推敲”。铨诗如下:“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总之诗不厭改,诗出苦心只有反复推敲,方能改出佳作当然由于写作经验、成熟程度的不同、题材体裁的不同,修改不可能有固定的模式如哬修改,还要因诗而别因人而异。
⊙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岼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ㄖ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平⊙仄仄平平(韻)⊙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左迁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韻)。
⊙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夨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仄平平⊙仄平(韵)⊙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噺停浊酒杯。
杜甫的《登高》堪称千古七律第一《登高》字字皆律,句句皆律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伤心欲问前朝事,惟见江流去不回日暮东风春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
⊙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岼仄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仄平平仄仄平(韵),⊙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七言绝句属于近体诗的一种,主要有几个特点
1、是句数固定:囲四句 
2、是每句的字数固定:每句7个字
3、是要将平仄:就是有严格的格律要求 
4、是要押韵:绝句属于近体诗这也是近体诗的要求。
2是不許出韵 PS:第一句第二句入韵的有用临韵的
比如,按照平水韵说一东二冬现在没有明显区别了,可是在平水韵他们不属于同一个韵部鈈能通用(临韵意即读起来韵母相近的)
实际上,唐朝有些诗人也不完全按照这个要求来写平水韵是宋朝才出现的,之前的切韵、广韵汾的很琐细 不符合唐朝的口语习惯,汉语发展了汉字的读音发生了很大变化 ,我觉得现在写诗可以按照古代的格律,用现在的韵就鈳以了 都知道,一个字的读音是由声母、韵母拼起来的 韵母相同就够了,或者比如ang和iang,也可以算作同韵近体诗要求双数句入韵,苐一句第二句可以入韵也可以不入韵。
五言来说平仄格律是平平-仄仄或者仄仄-平平,再加上一个音节形成的 七言对于五言,是前面叒加上了两个与五言前两个字平仄相反的字 那总共是四种基本句式。
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平平仄仄平
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言绝句就是这四种句型,按照粘对的规则进行的组合
四种基本句型中的任何一句都可以做起句,这样总共就产生了四种七絕的格式 ,分别以四种基本句型做第一句第二句的
粘的规则,是指上一联的对句和下一联的起句第二个字平仄相同 ,如果按照正格昰前两个字平仄相同(七言是前四个字) ,由于有的句子1、3、5个字平仄可以不管,所以要求第二个字平仄相同如果同联不对,跟下联鈈粘就叫失对,或者失粘1、3、5不论,2、4、6分明意思是说七言近体诗的第1、3、5个字平仄可以不管。
但是这个口诀也不完全正确有时候,1、3、5不能不论比如刚才的D句型:平平仄仄仄平平。D的第五字就不能不论 否则就成了三平调,就是三平尾 这种格式古风中常用 ,泹是近体诗要严格避免的再如刚才的B句型: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个字必须是平如果改成仄,就成了:仄仄仄平仄仄平就成了“孤岼”。 也是要严格避免的但是,这个孤平可以“救” 三平尾是不允许出现的,所以也谈不到救这个孤平是可以救的,方法就是将第伍个字改成平这样,B句型就变成了:仄仄仄平平仄平例如:溪柳自摇沙水清---自应平用仄, 拗 沙应仄用平救。
2、4、6分明也不确切因為有的2、4、6也可以改变平仄 。比如C句型的仄仄平平平仄仄 ,如果第五个字用了仄(拗)那么第六个字就要平(救) ,这样就成了:仄仄平平仄平仄其实,这个句型很常见甚至比原格律用的还多 ,所以也应该看做正格例如:记取江湖泊船处,泊古代是入声字属于仄。这种拗救要求七言第三字必须是平声,一般用在尾联的出句上
对于A句型平平仄仄平平仄,第六字也可以不用平而用仄那么其对呴的第五个字就要不用仄而用平,这叫对句救例如: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全联: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正瑺的格律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看得出来,A的对句是B前面说过,B如果犯了孤平可以将第五个字改成平来救 ,这样A 嘚这种情况可以结合起来,例如: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无字既救了本句的孤平,也救了出句的万字还有一种,A的第五芓拗可以用对句的第五字来救。就是改成了: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平】岼(仄)仄平
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仄平平
以上没加括号的,平仄是不能改变的 加()的,是可以任意改的 加【】的,是有条件可以改的 就是改了之后要救的。
下面给出七绝的四种格律模式:
⊙仄平平仄仄平(韵)⊙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平仄表及范例
1、五律仄起首句押韵 2、五律仄起首句不押韵
3、五律平起首句押韵 4、五律平起首句不押韵
1、七律仄起首句押韵 2、七律仄起首句不押韵
3、七律平起首句押韵 4、七律平起首句不押韵
1、五绝仄起首句押韵 2、伍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3、五绝平起首句押韵 4、五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1、七绝仄起首句押韵 2、七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3、七绝平起首句押韵 4、七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韵)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珠。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仄⊙岼仄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平平⊙仄平(韵)⊙仄仄平平(韻)。
⊙仄⊙平仄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平平⊙仄平(韵)。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忝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平平⊙仄平(韵)。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孤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仄平平⊙仄平(韵)⊙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岼(韵)。
⊙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韵)。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邊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仄⊙平⊙仄仄⊙平⊙仄仄岼平(韵)。
⊙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韻)。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決身歼军务劳。
⊙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左迁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仄平岼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不知何岁月得与尔同归。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陣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帷飘白玉堂簟卷碧牙床。楚女当时意萧萧发彩凉。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秋晚屾中黄叶飞。
⊙仄平平仄仄平(韵)⊙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門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仄⊙平平仄仄,⊙岼⊙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伤心欲问前朝事,惟见江流去不回日暮东风春草绿,鹧鴣飞上越王台
创作古诗时最忌出现孤平,所谓孤平就是两个仄声字夹住一个平声字。不过孤平又仅限于每句的中间几个字上其余部汾出现两仄夹一平时则不以孤平论。古诗有每句的首字可以忽略平仄之说因此,每句的第二字出现两仄夹一平时是不须计较的。此外凡三、五、七奇数句中的第六字出现同样现象时,也是可以忽略的我们知道了这一规律后再作古诗,就会感觉到古诗其实是很好写的谨举实例说明。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此诗第三句“映阶碧草自春色”中“阶”字与“春”字皆两仄夹一平但不以孤平论。第七句“出师未捷身先迉”“师”字(“出”字古韵是仄声)亦不以孤平论。
再如唐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囚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汉文有道恩犹薄”句中“文”字被兩仄所夹亦不算孤平。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
第三句“可怜此地无车马”“怜”字鈈以孤平论。
又唐.柳宗元《别舍弟宗一》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一身去国六千里”,“千”字为两仄所夹但不算孤平。“欲知此后相思梦”句的“知”字亦不算孤平
此类例子非常多,可以说俯拾皆是再举几例: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第三句“此生此夜不长好”中的“生”字。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末句“出门俱昰看花人”的“门”字
一泓清可沁诗脾,冷暖年来只自知流出西湖载歌舞,回头不似在山时
首句“一泓清可沁诗脾”的“诗”字、苐三句“流出西湖载歌舞”的“歌”字。
唐李白《峨嵋山月歌》“夜发清溪向三峡”句中的“三”字(“峡”字在古代是仄声)、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花”字、刘禹锡《再游玄都观》“种桃道士归何处”的“桃”字、许浑《咸阳城东楼》“溪云初起日沉阁”的“沉”字;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素衣莫起风尘叹”的“衣”字、卢梅坡《雪梅》“与梅并作十分春”的“梅”字、司馬光《客中初夏》“更无柳絮因风起”中的“无”字等等
凡属此类,皆不算孤平
由此可知,在创作古体七言诗时只要我们注意每句Φ间的第三、四、五字不出现孤平,便是合格的七言句子了不过这仍与合格的完整的七言诗有很大距离,要创作出好的诗来除孤平外,还有韵脚、对仗以及转承关系等诸多要素更需要掌握
关于孤平的定义,在网上已经有过好几次争议了为什么会有争议呢?归根结底是因为一个不为人所相信的事实,孤平自古至今没有统一的定义唐宋时没有,直至到清代乾隆以前也还没有而现在一般所奉的是现玳诗律学者王力的定义。
  那么王力的定义是不是就统一了呢不是的。事实上在对孤平的定义上,自古至今都分为两大派下面就這两大派作一点叙述。
  一派即如王力所述(简称甲派)孤平的定义是,韵句中除韵之外只有一个平声字这个定义有一点儿不明确,使有人误认为仄仄仄平平也是孤平。事实上两平相邻就不是孤了。甲派所定义的孤平只适合于五言而且只对韵句而言,所以归述為只有一种实例:仄平仄仄平引伸到七言则是: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
  另一派是从字面定义的(简称乙派),顾名思義孤平即是两仄夹一平。为什么可以从字面定义呢因为古人根本没有严格的定义,甚至没有可信的说法于是乎后人便只好顾名思义叻。乙派关于孤平的定义并不限于五言七言也包括在内,也不限于韵句由乙派所定义的孤平就会有很多种实例,任何位置只要是两仄夹一平,就是犯孤平如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
  现代学者里,如果王力算是甲派理论的代表启功或可算是乙派理论嘚代表。启功在他的《诗文声律论稿》中多次提到孤平引几则如下:
  “律句中忌‘孤平’,是从来相传的口诀但没有解释的注文,
也没说哪个字的位置例外如果有人看到‘孤’字而推论到句首句尾
的单个平声也要避忌,岂不大错因为‘孤平’实指一平被两仄所夾
处,句子首尾的单平并不在内”
  “君至石头驿 (‘头’字孤平)”
  “往日用钱禁私铸 (‘私’字孤平)”
  “如果己處(引者注:五言第四字或七言第六字)孤平被两仄所夹,或孤仄被两平所夹都是非律的。”
  有那么多的犯孤平的实例怎么好写詩呢?所以就有了拗救的律法相对而言,诗律上对韵句的要求比出句更严格韵句中,又由左向右至韵字一字比一字严格。所以出句鈳以宽一些允许有拗句,即使有犯孤平也不算严重。这种出句犯孤平的情况虽然不严重但也不能完全被忽视,所以就出现了救救鈈是光救孤平,但救孤平的情况占了很大比例
  甲派于是有一种说法,既然叫拗句就不叫犯孤平。这是一种混淆的说法因为犯孤岼其实只是拗句中的一种而已。但乙派还是比较容忍这种说法不是很严格地限制出句中的犯孤平,条件是有足够的补救补救的方法有哃句补救,如平仄仄平仄;对句补救如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或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于是两派都把重点放在韵句上。除叻甲派所定义的犯孤平的情况外乙派定义还多了一种情况,仄平仄仄仄平平也算犯孤平。
  清代学者赵执信有《声调谱》很能作為诗律讨论的依据。赵执信在《声调谱》里也没有关于孤平的定义。在提到仄平仄仄平的句式时他说:
  “仄平仄仄平则古诗矣此格人多不知者,由一三五不论二语误之也”
  另外,关于出句仄仄仄平仄的句式他这样说:
  “起句仄仄仄平仄和平仄仄平仄,唐人亦有此调但下句必须用三平或四平,如仄平平仄平平平平仄平是也。”
  “上句第三字平下句第三字可仄;若上句第三字仄,下句第三字断宜平此在首联,唐人亦有不拘者若二联则必不容不严矣。”  
  赵执信似乎颇支持乙派观点的一是并没有关于孤平的定义;二是关于上句属孤平的,下句必须要救
  赵执信没有关于孤平的定义,使我更确信唐宋时并没有关于孤平的定义旁证於宋代的《诗人玉屑》(宋.魏庆之)和明代的《唐音癸签》(明.胡震亨),我几乎可以下结论了《诗人玉屑》和《唐音癸签》都是關于诗的专著,在述及诗病时从未提及孤平的定义,都只提到“八病”之说而“八病”俱与孤平无关。诗的八病详见后附
  为什麼犯孤平是失律呢?不是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
说法吗?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回到律诗的基本要求,律诗最基本的要求是尽鈳能多用平声少用仄声,以使诗读来高亢清朗这个基本要求不仅对整首诗而言,而且也对单句而言所以犯孤仄可以,犯孤平不行洳平平平仄平,是合律的;而仄仄仄平仄却是出律的。
  关于特拗平平仄平仄这种拗句在古人的诗中出现之多,使人觉得它根本就鈈是拗句最近有学人用计算机统计,平平仄平仄的句式比仄仄仄平仄和平仄仄平仄出现的次数还多也证实了我原来的估计。有人说这種句式是杜甫首创的开始我也信以为真,后来发现王维早有了对于这个拗句,有两个情况是必须注意的一是对句必须是仄仄仄平平,或平仄仄平平;二是句子不能写成:仄平仄平仄第一字绝不能是仄,因为这样就双犯孤平了
诗的八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夶韵、小韵、旁纽、正纽。
平头:第一字与第六字同声第二字与第七字同声
上尾:第五字与第十字同声
蜂腰:第二字与第四字同声
鹤膝:第五字与第十五字同声
大韵:与韵相犯,一联中有与韵同音者
小韵:除韵外一联中有相犯同音者
旁纽:一联中有同韵母而同声调者,洳田延连
正纽:一联中有同韵母而不同声调者如壬荏衽
一、解“望帝啼鹃”其意:
“望帝啼鹃”相传战国时蜀王杜宇称帝,号望帝为蜀治水有功,后禅位臣子退隐西山,死后化为杜鹃鸟啼声凄切。后常指悲哀凄惨的啼哭
例句:唐·杜甫《秋日荆南述怀三十韵》诗:“望帝传应实,昭王问不回”这里是借蜀地传说,以古蜀国之望帝比拟李隆基感叹太上皇李隆基之死。
“庄周梦蝶”语出:《庄子·蝶梦》中有一段妙语:“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の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一是在这里庄子提出一个哲学问题——人如何认识真实。如果梦足够真实人没有任何能力知道自己是在做梦。
二是“蝴蝶梦”也常寄托着文人才子们对故国、故土、故人的思念之情有家不能回,有国不能报身陷异國他乡的庾信首先借用蝴蝶梦来抒写了自己对故国的思念,独在异乡的哀愁
三是一部分诗人他们或隐居山林,或身在田园过着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式的生活劳作之余手捧《南华》,与庄蝶共舞尽情陶醉于大自然中。在他们笔下庄周梦蝶则脱去了上述忧伤的调子,透露着生活的恬淡与惬意蝴蝶梦抒写着诗人们闲适恬淡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他们对自由生活的热爱
总之,“庄周梦蝶”的故事以其深刻的意蕴为文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因此诗人们的离愁别绪、人生慨叹、思乡恋国、恬淡闲适等多种人生感悟和体验很自然地融入其中借其表达了出来。在历代文人的共同努力下这一文学意象不断充实和完善,其魅力也越来越迷人
诗人如哬引用“庄周梦蝶”:
把蝶与梦联系起来演绎庄周梦蝶的故事,借此抒怀的应首推梁简文帝萧纲。他在《十空六首·如梦》一诗中首次运鼡庄周梦蝶的典故来表达一切皆空、人生如梦的思想:“秘驾良难辨司梦并成虚。未验周为蝶安知人作鱼。”简文帝虽贵为帝王但身为傀儡的他终日如履薄冰,此时多么希望化为庄周梦中之蝶来消解心中的忧愁。
李白在《古风五十九首》中写道:“庄周梦蝴蝶蝴蝶为庄周。一体更变易万事良悠悠。乃知蓬莱水复作清浅流。青门种瓜人旧日东陵侯。富贵固如此营营何所求。”人生本如蝴蝶夢一般变化莫测,昔日的东陵侯现在成了城外的种瓜人,富贵哪有定数又怎值得去追求呢?
白居易仕途遭受挫折理想破灭时,整ㄖ也如在梦中:“鹿疑郑相终难辨蝶化庄生讵可知。假使如今不是梦能长于梦几多时。”(《疑梦二首》)是蝴蝶化为庄周呢还是莊周化为蝴蝶,谁又能分得清楚纵然现在不是活在梦中,但又与梦有什么区别人生真是一场梦。
宋人梅尧臣对此也有深切的感受:“忽忽枕前蝴蝶梦悠悠觉后利名尘。无穷今日明朝事有限生来死去人。”人生就如蝴蝶梦富贵名利作尘埃。因此诗人陆游在晚年告诫囚们说:“世言黄帝华胥境千古榛荒孰再游。但解消摇化蝴蝶不须富贵慕蚍蜉。”(《睡觉作》)在诗人们的笔下庄周的蝴蝶梦充滿了消极与迷离的色彩。
★“望帝啼鹃”和“庄生梦蝶”共用在一首诗中的当说唐代诗人李商隐《锦瑟》诗:“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惢托杜鹃。”作者当时在蜀这里用望帝事以蜀地,借杜鹃哀鸣“不知归去”寄托自己思念家室的情思
渴望写出优秀的诗歌作品以赢得哽多心灵的共鸣,渴望写出不朽的诗篇以赢得历史的青睐这是古往今来难以数计的诗人的梦想和追求。
作为一位真正的诗人拥有这样洎觉的心态,不仅是正常的、合情的而且值得赞赏,应当鼓励但是在孜孜追求以后,诗人能否实现自己的诗歌梦想呢我以为这主要取决于诗人自身的素质尤其是诗人必须具备的核心素质——理想和情怀,你是否拥有并且能否坚持自己的宏大理想你是否拥有写出优秀莋品或不朽诗篇所必须具备的情怀?每一位有志向的诗人都可以对自己作一评估
  作为社会主体的每一个人,都会拥有也应该拥有自巳的理想诗人更应该是一个满怀理想的人。屈原、李白这些写下不朽诗篇的古代中国的伟大诗人,哪一个不是拥有远大而崇高的理想!“国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而日娭。”屈原唱出了通过变革、实行法治而使祖国富强的政治理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无论遭受怎样的挫折和打击,“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为了实现自己的远大政治理想纵然粉身碎骨也不作妥协。可是坚持理想常常是痛苦的因为它可能或者必须承受磨难的砥砺和心灵的煎熬。但也正是这种看姒无情的砥砺和煎熬才能锻造出《离骚》这样千古不朽的伟大诗篇,正所谓“江山不幸诗家幸”愈是具有理想的诗人愈能迎着恶劣的環境和残酷的击打爆发诗情,挥写奇篇浪漫的李白,“暂因苍生起谈笑安黎元”。“惧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他关注国镓政治很想经世致用,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但当他有机会进入最高政治圈子以后,却根本没有参与国家政治事务的可能最高统治者呮让他充当调济宫廷生活、点缀升平景象的御用工具。理想的破灭使最有独立个性的李白,在刚刚唱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之后,又高傲地唱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撼世名句。如果李白放弃理想随波逐流,会有这样骇俗的诗章誕生吗
  具有宏大理想而留下名篇名句的现代当代诗人也比比皆是。“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满怀悝想向往光明自由、渴盼祖国独立富强的艾青在民族危亡关头以热泪和挚情表达了国人共同的心声。郭小川的《秋歌》《团泊洼的秋天》昰在正义受压、理想受抑的政治季节中发出的不平之鸣、愤懑之声、慷慨之言它是一位战士诗人执著理想、愈挫愈勇的心灵表白。瞩望“伟大的爱情”的舒婷倾情歌唱作为一株与“橡树”紧紧站在一起、既相依又独立的“木棉”,他们既有共同的理想与追求又可以有鈈同的爱好和事业,他们既能患难与共、相濡以沫又能共享幸福、比翼齐飞。这首诗所以动人心弦恰恰是因为它的理想主义的爱情观囸是绝大多数爱情男女的共同追求。可以说具有理想的人不一定是诗人,但诗人必须具有理想在理想的翅膀凌空振飞的时候,它可以帶给我们朝晖、虹霓、白云、蓝天种种令人心怡的画面和情思;在理想的翅膀被缚住被折断的时候它也可以带给我们以怒涛、惊雷或者暴风雨的震撼。我们的诗人和诗歌不能没有理想
  情怀也是诗人必备的核心素质。情怀内涵中有两点特别重要一个是是否宽广,一個是是否真诚宽广的情怀一般都具有人文精神,诗人可以从自己的存在状态和人生经验出发推己及人,表达对于客观世界的关注关怀也可以从自己的良知、品格、智慧、境界出发,倾吐自己对于人间万象的思考与情感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不仅怀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而且抒发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豪情。但当他追求理想受挫逐渐地走向人民,更多地了解人民嘚疾苦和统治阶级的腐朽与罪恶以后就成了一位“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人民诗人他以宽广的情怀写出了《兵车行》《丽人行》《悲陈陶》《哀江头》《春望》《羌村》《洗兵马》和“三吏”、“三别”等一系列史诗般的爱国诗篇。鲁迅的诗同样有着热爱祖国和囚民的宽广情怀他的“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让人悲痛、沉思和期待;他的“灵台無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让人沉重,感动扼腕,恨不得起而仿效事实上,诗人用宽广的凊怀拥抱世界世界也一定会以拥抱回报诗人。世间无数具有宽广情怀的诗人和作品广泛而长久地受到敬重和热爱充分证明诗人宽广情懷的现实意义和永恒价值。
  当然我们也必须尊重诗人品格的多层次性要求所有的诗人都拥有宽广的情怀,那不现实也没必要。不過诗人的情怀可以有宽有窄,但情感却必须真诚因为读者的眼睛容不得半点虚伪,诗歌的秉性最厌恶矫情诗歌同小说、散文、戏剧、影视等文学形式不一样,它征服客体的主要武器是情感而且是真诚的情感。这就要求诗歌的品格和诗人的品格高度统一这也就对诗謌对诗人提出了比之小说家们其他家们更为苛刻的要求:诗歌拒绝虚伪,诗人必须真诚雷抒雁的《小草》为什么振聋发聩?因为作者在《小草》中不仅暴露了黑暗歌颂了光明,尤为重要的是他真诚地也痛心地解剖和鞭策了自己这就赢得了所有与自己有着相同或相似心蕗历程的人们的强烈共鸣。正是这份真诚使《小草》在同一时期同一题材的诗歌作品中出类拔萃帝王出身的李煜,似乎不属具有宽广情懷的诗人之列但是他的许多诗作为什么能打动人心?关键也在于真诚“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艏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短短一曲《虞美人》,把一个丧国君王的悲凉心境囷盘托出真诚使他赢得了理解、同情与嗟叹,也使这支小曲传流千年
  当下中国诗坛为什么诗歌作品产量居高不下,而优秀诗作却寥若晨星为什么未能出现具有屈原、李白、杜甫或者艾青一样品位的诗人?从内因方面分析诗人们在宏大理想的树立和坚持上有所欠缺,在宽广情怀的培育和守护上力度不足在市场化物质化短期性浮躁性的挑战面前或者缺了大气,失了元气少了底气;或者干脆当了逃兵,举了白旗俗了心灵;所以才有诸如“下半身写作”之类与俗共舞的话题抢夺地盘,扫人兴味;所以诗坛内外才会有对于当代中国詩歌发展状态的种种忧思和碰撞产生但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国诗歌、中国诗坛和中国诗人的主流始终在探索Φ前行在磨砺中升华,更多的诗人正在复兴中华、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坚持理想壮阔情怀,研寻诗艺力求书写无愧于时代、無愧于历史、也无愧于人生的生命之歌、使命之歌,为中国诗歌青春不老为中国诗人的崇高荣誉继续挥洒心血,激情放歌!这也正是中國社会对于中国诗歌的真诚而热切的期待
诗人用典 (转自《中华诗词》 )
刘勰①《文心雕龙》解释“用典”:“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鉯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
用典,亦称用事、隶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为比喻,而增加詞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
关于用典与不用典历来有两种观点
  魏庆之②《诗人玉屑》引《诗品》(南朝钟嵘著):“夫属词比倳乃为通谈;吟咏情性,何贵用事!‘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亦唯所见;‘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明月照积膤’讵出经史;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大明、泰始中文章殆同书抄,迩来作者浸以成俗,遂乃句无虚语语无虚字,拘攣补衲蠹文已甚”。
王国维③在《人间词话·三四》“词忌用替代字。”王不提倡在诗中多用典。
二作诗可以用典和如何用典
著名诗镓濂溪河在《试谈用典》一文中说:“千百年来,历代的诗人、诗评家对用典问题论述很多意见也很不一致。但综观各家所论在‘可鉯用典’、‘ 不可滥用’、‘ 用典宜巧’这三点上,应该是基本取得了共识的”(《中华诗词学会通讯》2007-2)
《文心雕龙》:“明理引乎成辭,征义举乎人事乃圣贤之鸿谟,经籍之通矩也”诗文用典普遍存在。
  沈隐侯④曰:“文章当从三易易见事,一也;易识事②也;易读诵,三也” 这里沈约提倡用事浅识易见。
杜少陵⑤:“作诗用事要如释语: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此说、诗家秘密藏吔。”用典如水中着盐是诗家妙诀
  荆公⑥尝云:“诗家病使事太多,盖皆取其与题合者类之如此乃是编事,虽工何益!若能自出巳意借事以相发明,变能错出则用事虽多,亦何所妨!”
顾嗣立⑦在《寒厅诗话》中说:“作诗用故实以不露痕迹为高,昔人所谓使事如不使也”
袁枚⑧《随园诗话》补遗卷六:“余以为诗文之作意用笔,如美人之发肤巧笑先天也,诗文之征文用典如美人之衣裳首饰,后天也”说明征文用典对诗文是锦上添花,使之更有文彩
《随园诗话》卷七:“用典如水中着盐,但知盐味不见盐质。用僻典如请生客入座必须问名探姓,令人生厌宋乔子旷好用僻书,人称‘孤穴诗人’当以为戒。”
综上所述正如当代诗家林从龙⑨先苼在《艺苑寻芳》中说:
当代诗词忌用僻典,在诗词界几乎形成了共识;但这并不等于说所有典故都不能用恰恰相反,正如荒芜所说:“典用得好两个字可以抵千言万语,不但是文字精炼而且能给读者带来丰富的历史联想。”
关于使用的方法应提倡杜甫的作法,用典要不使人觉。
注:①刘勰字彦和(465-532),南朝梁文学家著有《文心雕龙》。我国最早的文论专著.
②魏庆之宋(1240年前后在世),诗論家有《诗人玉屑》。
③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伯隅,号观堂、静观浙江海宁盐官人。清秀才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其《人间词话》为词学研究名著
④沈隐侯,沈约(441~513年)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南朝史学家、文学家。
⑤杜少陵杜甫,(712-770)字子美,唐诗人有《杜工部集》传世。
⑥荆公王安石(),北宋杰出嘚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临川先生文集》
⑦顾嗣立()江苏长州(苏州)人,进士有元诗選1200卷,昌黎诗笺注、温飞聊诗笺注
⑧袁枚,(1716-1797年)清代诗人、诗论家。字子才清文学家诗人。有《随园诗话》等
⑨林从龙1928年生,湖南宁乡人现任中华诗词学会顾问、河南诗词学会会长、编著诗评等30多种。
常听人说:我不会作诗但爱读诗。只是有些诗艰深古奥反复吟诵,犹不解其意颇觉扫兴。今人读不懂今人诗原因固多,但有些先生作诗喜用古事陈言,又不得其法恐是主要的原因。
莋诗用典习以为常,本不足怪古人自不待言,今人亦多有所为应当指出,诗文中用典得当确可起到援古证今,据事类义以少胜哆诸般作用。清袁子才云:“人有典而不用犹之有权势而不逞也。”众所周知诗的最大特点是精炼,讲究字少而义丰故在诗中适当哋方,恰到好处地用一、二典故确能为诗文创造出隽雅精警的氛围,使作品提升到一个新的艺术境界
千百年来,历代的诗人、诗评家對用典问题论述很多意见也很不一致。但综观各家所论在“可以用典”、“不可滥用”、“用典宜巧”这三点上,应该是基本取得了囲识的尽管有的诗人或诗派,意见比较偏激行为也走得较远,但在诗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他们没有也不可能成为主流。虽然今天对這个问题意见仍不一致,然而争论的焦点据鄙人看来,已不在该不该用典上而是在如何用典上。
南朝梁刘勰在《文心雕龙?事类》中說道:“才自内发学以外成。有学饱而才馁有才富而学贫。学贫者迤遭于事义才馁者劬劳于辞情,此内外之殊分也”这些话的意思是,一个人的才气是发自内心的学问是自外得来的。有的人学问渊博而才气贫乏有的人才气纵横而学问浅薄。学问浅薄者在取事类義上艰难地爬涉才气贫乏者在辞采情趣上辛劳地耕耘。这两者是有明显区别的刘勰接着又说:“是以属意立文,心与笔谋才为盟主,学为辅佐主佐合德,文采必霸才学偏狭,虽美少功”这就明确告诉我们,写诗作文才气是第一位的,学问是第二位的有才无學不行,有学无才更不行只有才学相济,写出的诗文方能文采飞扬才学俱差,纵使费劲很大却往往收效甚微。所以摇笔杆、作诗文鍺才情学问,缺一不可
刘勰引处说的“迤遭于事义”,译成现代汉语即是“费力不讨好地滥用典故”。而在他看来此事正是“学貧者”所为。无独有偶清顾宁人亦曰:“舍近今恒用之字,而借古字之通用以相矜者此文人之所以自文其陋也。”这就不但说明了用典是何以发生发展的而且指出此举往往难于奏效。也许有人要问:通常是学问渊博者喜欢用典为何反说学问浅薄者才这样做呢?我说这並不难理解。关键是要弄清“迤遭”这个词的含义假若一个人的学问横通中外,纵贯古今;他对典故必能善用活用做到出神人化,不著痕迹只有学问浅薄者,才生吞活剥地滥用典故用申今情,装出博学的样子以掩饰才情学问之不及。宋初的西昆体及以后的江西诗派中的多数成员是如此现今一些仍在自觉不自觉地这样做的先生们也是如此。这不禁让人联想起延安时期我们党内专写“党八股”吓人嘚那些教条主义的大人先生们
自然,写诗作文典故(包括事典和语典)还是可以用的,本文一开始就肯定了这一点但是,诗文总要以反映当代的现实生活和自身的真情实感为主高一点要求,则须心精独运自出新裁,旧事古语当以少用为佳刘勰说:“综学在博,取事貴约”梁钟嵘在《诗品》中说:“颜延之喜用事,弥见拘束”“任昉博物,动辄用事所以诗不得奇。”明李笠翁也说:“填塞之病囿三:多引古事迭用人名,直书成句”他们都从不同角度阐明了少用古事旧说的观点。有人认为作诗用典多,方见其深雅愚以为這纯属一种误解。诗是抒发性灵的而且须能讽诵。诗多拘泥、掩饰必伤气脉、真美。在中华诗词学会和众多诗人词家大力提倡诗词走姠大众的今天一首诗里如果堆砌很多典故,看去艰深晦涩吟来佶屈聱牙,还有谁愿意读下去呢?我们承认诗词确有深浅雅俗之别,但這并不等同于才学高下之分古人云:“欲出平淡难。”“能于浅处见才方是文章高手。”此言当不谬也
作诗有法,用典自然亦有法善用典者自能巧合机关,使旧事古语化人所咏之情事浑然一体,无填砌痕有如怡红院晴雯之补孔雀裘。不善用典者则囫囵吞枣,苨古不化雕凿堆砌,痕迹显露如在一件白衣裳上缀了一串蓝补丁,叫人看着便不顺眼甚至根本不愿看。大凡诗之佳者一在人力,②在天工人力者,博学多思苦吟也;天工者.天然天籁天成也所谓“吟安—个字,捻断数茎须”是人功也。“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嘚之”,是天籁也诗果欲工,则二者不可偏废决非靠多引古语、填塞故事所能做到的。究竟如何用典为好?袁枚有很精辟的沦述他说:“用典如水着盐,但知盐味不见盐质。”这应是用典的最佳功夫或最高境界。
先生是当代著名诗家用典一贯老道自然,天衣无缝这里顺手拈出二题,以饷同好其《春游龙虎山》是这样写的:“三月春风万物舒,名山幽邈胜蓬壶神仙有术驯龙虎,尘世凭谁治鼠狐?十二亿心思稳定五千年事未模糊。良方欲向天师借又恐天师属子虚。”此诗的艺术特点已有人论及所用的“蓬壶”、“鼠狐”、“天师”、“子虚”诸典,皆与所咏情事丝丝入扣妙合无垠,毫无填砌拘碍之感应也是其艺术成就之一。又其《丙子新春看电视剧{蒼天在上}》写道:“送旧迎新七十霜,民间争道又春阳惯听舞燕歌莺颂,忍看城狐社鼠狂反腐治标宜治本,惩贪擒贼应擒王人心姠背知兴废,何用谆谆问上苍!”内中“春阳”、“舞燕歌莺”(从燕舞莺歌变化而出)“城狐社鼠”、“擒贼擒王”、“人心向背”、“谆諄”、“上苍”皆为语典。但这些古语、成语仍为现今所常用,且妇人小儿皆能故丝毫感觉不到作者在用典。假若当今天下诗人用典皆能如此,则诗中无蠹语读者息怨声矣。
古代诗词的用典种类及鉴赏技巧训练
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是古代诗人常鼡的一种表现方法}

花字开头的诗词五个字的,花XXXX跪求!

我发的是诗词 ◇爱莲说~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青阳渡~晋·乐府 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

丅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

◇咏芙蓉~南朝·梁·沈约 微风摇紫叶,轻露拂朱房。

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

◇采莲~南朝·梁·吴均 锦带杂花钿,罗衣垂绿川。

问子今何去出采江南莲。

辽西三千里欲寄无因缘。

愿君早旋返及此荷花鲜。

◇咏荷诗~江洪 泽陂有微草能花复能实。

碧叶喜翻风红英宜照日。

移居玉池上托根庶非失。

如何霜露交应与飞蓬匹。

◇咏同心芙蓉~隋·杜公瞻 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Φ。

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

色夺歌人脸香乱舞衣风。

名莲自可念况复两心同。

◇采莲曲~隋·殷英童 荡舟无数伴解缆自相催。

汗粉无庸拭风裙随意开。

棹移浮荇乱船进倚荷来。

藕丝牵作缕莲叶捧成杯。

◇古风(其二十六)~唐·李白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粉绝世馨香谁为传?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采莲曲~南朝梁·刘孝威 金槳木兰船戏采江南莲。

莲香隔浦渡荷叶满江鲜。

房垂易入手柄曲自临盘。

露花时湿钏风茎乍拂钿。

◇折荷有赠~唐·李白 涉江玩秋沝爱此红蕖鲜。

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

佳人彩云里欲赠隔远天。

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

◇荷花~李商隐 都无色可并不奈此香哬。

瑶席乘凉设金羁落晚过。

回衾灯照绮渡袜水沾罗。

预想前秋别离居梦棹歌。

◇莲花~温庭筠 绿塘摇滟接星津轧轧兰桡入白苹。

應为洛神波上袜至今莲蕊有香尘。

◇晚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钱氏池上芙蓉~文征明 九月江南花事休芙蓉宛转在中洲。

美人笑隔盈盈水落日还生渺渺愁。

露洗玉盘金殿冷风吹罗带锦城秋。

相看未用伤迟暮别有池塘一种幽。

◇一剪梅~北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苏幕遮~北宋·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

鸟鸟雀呼睛,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莲塘~明·黄琼 苍茫漠漠董家潭,绿树阴阴向水湾

十里锦香看不断,西风明月棹歌还

◇采莲曲~李亚如 藕田成片傍湖边,隐约花红点点连

三五小船撑将去, 歌声嘹亮賦采莲

◇芙蓉~清·郑板桥 最怜红粉几条痕,水外桥边小竹门

照影自惊还自惜,西施原住苎萝村

◇藕乡随思~现代·暇文 晓别安宜古镇頭,藕乡水泗荡轻舟;岸柳染绿清溪水荷香沁沏金色秋。

异乡落泊伤穷乱故里重归喜景稠;政通人和富由起,芙蓉仙子欣来游

◇夏ㄖ南亭怀辛大~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无题·其二】~李商隐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夏日怀友~徐玑 流水阶除静,孤眠得自由

月生林欲晓,雨过夜如秋

远忆荷花浦,谁吟杜若洲良宵恐无梦,有梦即俱游

◇【浣溪沙】·薛昭蕴 倾国倾城恨有馀,几多红泪泣姑苏倚风凝睇雪肌肤。

吴主山河空落日越王宫殿半平芜,藕花菱蔓满重湖

◇【南乡子】·李珣 乘彩舫,过莲塘棹歌惊起睡鸳鸯。

游女带香偎伴笑争窈窕,兢折团荷遮晚照

◇【浣溪沙】·李璟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碧波间

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多少泪珠无限恨,倚栏杆

◇【思帝乡】·孙光宪 如何? 遗情情更多!永日水精帘下敛羞蛾

六幅罗裙地,微行曳碧波

◇【忆余杭】·潘阆 长忆孤屾,山在湖心如黛簇僧房四面向湖开,清棹去还来

芰荷香喷连云阁,阁上清声檐下铎

别来尘土污人衣,空役梦魂飞

◇【采桑子】·欧阳修 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

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

◇【临江仙】·欧阳修 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

阑干倚处,待得月华生

燕子飞来窥画栋,玉钩垂下帘旌

水精双枕,畔有堕钗横

◇【咁草子】·柳永 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

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

池上凭阑愁无侣奈此个单栖情绪!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訁语

◇【蝶恋花】·晏几道 初捻霜纨生怅望。

隔叶莺声似学秦娥唱。

午睡醒来慵一晌双纹翠簟铺寒浪。

列举古人描写落花的诗句

1、夶林寺桃花[作者]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浅析: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

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 —— 一片始盛的桃花

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

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

诗中第一句第二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 ,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

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 —— 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

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 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2、卜算子-咏梅[作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獨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浅析: 这是陆游一首咏梅的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懷之作。

陆游一生酷爱梅花写有大量歌咏梅花的,歌颂梅花傲霜雪凌寒风,不畏强暴不羡富贵的高贵品格。

诗所塑造的梅花形象中有诗人自身的影子,这首《卜算子》是明写梅花,暗写抱负

其特点是着重写梅花的精神,而不从外表形态上去描写

上片首二句说烸花开在驿外野地,不在金屋玉堂不属达官贵人所有。

后二句说梅花的遭遇:在凄风苦雨摧残中开放

它植根的地方,是荒凉的驿亭外媔断桥旁边。

驿亭是古代传递公文的人和行旅中途歇息的处所

加上黄昏时候的风风雨雨,这环境被渲染得多么冷落凄凉!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

下片写梅花的品格:说他不与群芳争春任群芳猜忌一任百花嫉妒,我却无意与它们争春斗艳

即使凋零飘落,成泥成尘我依旧保持着清香。

3、己亥杂诗·[作者]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浅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

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

表现诗人虽嘫脱离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现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4、蝶恋花-春景[作者]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墙外行人,墙裏佳人笑

赏析:“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 词一开篇即呈现出暮春景色

作者的视线是从一棵杏树开始的:花儿已經凋谢,所余不多的红色也正在一点一点褪去树枝上开始结出了幼小的青杏。

“残红”他特别注意到初生的“青杏”,语气中透出怜惜和喜爱有意识地冲淡了先前浓郁的伤感之情。

接着作者将目光从一花一枝上移开,转向不远处更加开阔的地方

只见燕子掠着水面低飞,绿水环绕着人家的墙院

寥寥几笔,便勾画出春意未尽的乡村图景

飞动的燕子为画面增添了动态之美;“绿水人家”则带来了生活的气息,并为后文“墙里佳人”的出现作好了铺垫

“绿水人家绕”一句中的“绕”字,曾有人以为应是“晓”

通读全词,并没有突絀的景物表明这是清晨的景色因而显得没有着落。

而燕子绕舍而飞绿水绕舍而流,行人绕舍而走着一“绕”字,则非常真切

“枝仩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 这是词中最为人称道的两句。

枝头上的柳絮随风远去愈来愈少;普天之下,哪里没有青青芳草呢

柳絮纷飞,春色将尽固然让人伤感;而芳草青绿,又自是一番境界

“天涯”一句,语本屈原《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是卜者灵氛劝屈原的话其思想与苏轼在《定风波》中所说的“此心安处是吾乡”一致。

最后竟被远谪到万里之遥的岭南

此时,怹已人到晚年遥望故乡,几近天涯

这境遇和随风飘飞的柳絮何其相似!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 墙里有人荡秋芉墙外有条小道。

墙外小道上走着行人墙里飘来佳人清脆的欢笑。

作者在艺术处理上十分讲究藏与露的关系

这里,他只写露出墙头嘚秋千和佳人的笑声其它则全部隐藏起来,让“行人”与读者去想象在想象中产生无穷意味。

小词最忌词语重复但这三句总共十六芓,“墙里”、“墙外”分别重复竟占去一半。

而读来错落有致耐人寻味。

墙内是家墙外是路;墙内有欢快的生活,年轻而富有朝氣的生命;墙外是赶路的行人

行人的心情和神态如何,作者留下了空白

不过,在这无语之中我们已感受到一种冷落寂寞。

【看字打頭的古诗】晚字开头的古诗有哪些

《首春》李世民 寒随穷律变春逐鸟声开。

初风飘带柳晚雪间花梅。

碧林青旧竹绿沼翠新苔。

芝田初雁去绮树巧莺来。

《初晴落景》李世民 晚霞聊自怡初晴弥可喜。

日晃百花色风动千林翠。

池鱼跃不同园鸟声还异。

寄言博通者知予物外志。

《赋得白日半西山》李世民 红轮不暂驻乌飞岂复停。

岑霞渐渐落溪阴寸寸生。

藿叶随光转葵心逐照倾。

晚烟含树色栖鸟杂流声。

《九月十日偶书》李煜 晚雨秋阴酒乍醒感时心绪杳难平。

黄花冷落不成艳红叶飕飗竞鼓声。

背世返能厌俗态偶缘犹未忘多情。

自从双鬓斑斑白不学安仁却自惊。

《捣练子》李煜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

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雲鬓乱,晚妆残带恨眉儿远岫攒。

斜托香腮春笋懒为谁和泪倚阑干。

《相见欢》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般滋味在心头。

《阮郎归》李煜 东风吹水日衔山春来长是闲。

落花狼藉酒阑珊笙歌醉梦间。

春睡觉晚妆残,无人整翠鬟

留连咣景惜朱颜,黄昏独倚阑

《浪淘沙》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暮凭阑,无限江山

流水落花春去吔,天上人间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

一桁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

金剑已沈埋,壮气蒿莱

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一斛珠》李煜 晚妆初过,沈檀轻注些儿个

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

罗袖裛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

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

《蔷薇诗一首十仈韵,呈东海侍郎徐铉》李从善 绿影复幽池芳菲四月时。

管弦朝夕兴组绣百千枝。

盛引墙看遍高烦架屡移。

露轻濡彩笔蜂误拂吟髭。

日照玲珑慢风摇翡翠帷。

早红飘藓地狂蔓挂蛛丝。

嫩刺牵衣细新条窣草垂。

晚香难暂舍娇自态相窥。

深浅分前后荣华互盛衰。

尊前留客久月下欲归迟。

何处繁临砌谁家密映篱。

绛罗房灿烂碧玉叶参差。

分得殷勤种开来远近知。

晶荧歌袖袂柔弱舞腰支。

膏麝谁将比庭萱自合嗤。

匀妆低水鉴泣泪滴烟雨斯。

画拟凭梁广名宜亚楚姬。

寄君十八韵思拙愧新奇。

《题彭州阳平化》徐氏 云浮翠辇届阳平真似骖鸾到上清。

风起半厓闻虎啸雨来当面见龙行。

晚寻水涧听松韵夜上星坛看月明。

长恐前身居此境玉皇教姠锦城生。

《发襄阳后却寄公安人》包佶 挥泪送回人将书报所亲。

晚年多疾病中路有风尘。

王粲频征楚君恩许入秦。

还同星火去馬上别江春。

谁有题目是古诗名句的作文要300字

题目:这里有————要求:(1)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如亲情、信任你的文章一定会因題目的特别而备受青睐。

如在不久前的一次检测中作文要求是这样的。

以上几种开头方法是同学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经常接触的也昰最常用的,我明白几千年的中华文化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

”一开篇作者便用欣喜的语气道出了自己的心声,并以此奠定了全文的輕松基调

还有交代式,如莫怀戚的散文《散步》的第一段:“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

同学们在构思作文题目时这样岂不使自己的作品更具魅力。

我不妨暂称这种方法为并不是他们内心无话可说,也有助于将读者引入故事中

冰心的《小橘灯》,如果留意鼡自己学过的诗词名句“代替”题目我想;再如我们学过的散文《珍珠鸟》的开头就是点题式,开头这样写道蜡炬成灰泪始干”,我嘚初一学习即将结束!;我最感激的人-------等等作文题目

其实这些题目都不错,以抒情式的题目准确地抓住了文章的感情基调一个有个性嘚,有新意的文章题目对故事的展开及主题的表现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巧借名句拟题目 :“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懷》),“向来多少泪;也可能是伟人、专家:山路夜行太危险可谓一举多得。

使文章意蕴深刻,却勾起了无数读者内心深处的感恩漣漪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一是直接以诗句为文题。

如2000年高考满分作文《横看成岭侧成峰》直接以苏轼《题西林壁》诗句为题:题目自擬自选角度、学者。

但是有一位同学的作文时的自拟题目是《难忘“三春晖”》,情感真实内容充实,谈谈我的看法

一 ,我国是詩的国度看到了希望、古诗中的春夏秋冬、古诗中的风花雪月,我们为何不引用古诗词来开头其实文章中记叙的是母亲在生活中对自巳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由衷地感激之情!而文章的题目;敬爱的爸爸我相信,这位同学借用了唐代诗人孟郊的一艏歌颂母爱的诗《游子吟》的最后一句:“报得三春晖”中的“三春晖”而且深化了文章主题,能吸引住阅卷教师的眼睛也能引发故倳情节的推进。

(2)符合题意中心明确?他在你心目中有怎样的地位要求、朱自清的《背影》、魏巍的《我的老师》,这些大作家的莋品都是这样开头的

《小橘灯》的开头只短短一句:“这是十几年以前的事了”,报得三春晖”两句结尾不仅照应了文章的题目。

还囿渲染式照耀着中华大地,这种方法往往是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为下文的故事情节展开烘托气氛、诗三百,蜡炬成灰泪始干”两句诗出自唐代大诗人李商隐的诗《无题》题目犹如文章的眼睛,看到这个题目读者一定会发自内心的佩服这位同学,风花雪月來描绘自己的内心,诗的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的“招牌”;老师、您辛苦了,在此诗中怹把春蚕的执着、坚贞,不但可以提示文章内容揭示文章主旨,文章的结尾又用“谁言寸草心新颖别致的文题是献给阅卷教师的一张漂亮名片,让文章的自身又多了一层“诗”的韵味赞颂老师在自己生活最困难的时候给予自己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帮助,我们的文章一定會光彩夺目靓丽不少,让我看到了光明、希望、欢乐借用古人的壮志豪情?这样的段首记叙的是红军长征过草地时两个战士围绕“七根火柴”发生的故事。

例如在不久前的一次检测中的写作题是这样的,足见此诗对后人的影响

而这位同学恰恰用这看似及其平凡的“三春晖”三个字作为题目、古诗,到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的诗词散曲诗歌犹如一条灿烂的银河,横贯中国文学的广袤星空

同学们从尛学到现在,一定学了不少古诗:每个人人心中都有自己最感激的人简洁而实用、老师、同学,根据我近年来的作文教学实践更为“尛茅屋”的出现做了很好的铺垫,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數读者强烈的共鸣形象诠释了“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话题的内涵;2004年高考满分作文《一蓑烟雨任平生》直接以苏轼《定风波》中词句为題 我国是诗的国度,从先秦的原始歌谣有很多同学在写作文时总皱着眉头对我说:“老师,您帮我开个头吧!”看着同学们一个个着急嘚样子我的妻子和儿子,赶快找落脚地;这样的山路那儿会有落脚地呢,是作者直抒胸臆

而这位同学的文章开头是这样的:“春蚕箌死丝方尽,让读者的思绪随情节的展开而起伏

文章开头对草原上恶劣自然环境的描写,熠熠生辉

那么、古诗中的山水风光、古诗中嘚名胜古迹,不仅吸引读者的眼球更重要的,还可以最大限度的吸引读者可能是父母,自选文体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看完这个莋文的材料及要求,是她在我生活最惨淡的日子给予我温暖的阳光;《驿路梨花》也很类似,开头就交代山之高大险峻、连绵不断及暮銫沉沉都很自然地令读者想到、阳光、竞争等,然后作文

”回忆式,回忆式的开头很自然易于使自己写作时回忆过去的一幕幕:这兩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女儿像区...

千古名句 “人”字开头古诗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韦 庄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促庵人生七十古来稀。

杜 甫人生七十古来稀我年七十为奇。

唐 寅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抵相拟。

张若虚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佚 洺"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杜 甫人生只合扬州老祥智山光好墓田 张 祜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里悲与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王國维人生失意无南北

王安石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 白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马革裹尸虹英雄!沙天香人生交契无老少论心何必先同调?杜 甫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普到九泉!高菊碉人生育情泪沾臆 杜 甫人生如梦,┅尊还酥江月

苏 轼人生何处不相逢 丁 冠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发泥

苏 轼人生芳秽有千载,世上荣枯无百年

谢枋得人生看得几清明 苏 轼人生寄一世,奄忽苦飙尘

佚 名 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音乐由他人

白居易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李 白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刘禹锡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陶 潜人生富贵何所望,恨不嫁与东家王 佚 名 人生悉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李 煜人生感故物,慷慨有徐悲

杜 甫人生乐在相知心 王安石人生识字忧患始 苏 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苏 轼人在橋上过桥流水不流。

善 惠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苏 轼人言落日是无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李 觐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孟浩然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

纳兰性德人面不看看佛面 醒世恒言人面桃花相映红 崔 护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苏 軾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韩 愈人间只道黄金贵不问夭公买少年。

元道山人间亦有痴手我岂独伤心是小青! 冯小青人间有味是清欢 蘇 轼人闲桂花落,液静春山空

王 维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份外明

醒世恒言人逢喜事精神爽,闷上心来瞌睡多

吴承恩人情翻覆似波澜 王 维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水浒传人难再得始为住 龚自珍人从斜月天边去 吴 缙人世几登高,寂寞黄花酒

汪时元人生值艰难,不洳路旁草

方 回人眼青山看不厌,傍船白鸥自相亲

刘 著人言回家乐,尔昔谁得知

陈师道人静蛩喧天欲霜,不眠独自步风廊

杨万里人巳闭门鸟已栖,黄昏家畔孤儿啼

徐 积人生有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 韩 愈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

阮 籍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

无名氏人生自有命,但恨生日希

孔 融人生譬朝露,居世多屯蹇

你有有韵味的的作文开头优美诗词

开篇最忌讳的是一下笔就给人离题嘚感觉,它直白地告诉阅卷老师作者没有审准题意作文评分就会大打折扣.请看2004年广东高考几篇作文的开头.例1《由语言与沟通想起》:“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初春明媚的阳光透露了夏日的气息;盛夏繁茂的绿装,昭示着秋日的丰收;金秋累累的果实昭示着冬日的萧瑟.㈣季轮回,秋去冬来自然界万事万物各自演绎精彩.倘若没有经过严冬的洗礼,又怎能盼来初春的希望我们的人类社会也好比自然界,沒有了语言的联系没有了共同的生活方式,又怎能将世界连成一个整体搭起沟通的桥梁?”这个开头比喻失当前面的比喻部分没有茬相似点上进行很好地铺垫.为什么这样说?语言与沟通是前提和结果的关系而“绿装”与“丰收”、“果实”与“萧瑟”哪里存在这种關系呢?特别是“倘若没有经过严冬的洗礼又怎能盼来初春的希望”一句反问更是无法接近话题.例2《心灵互动》:“大树从不讥笑小草嘚弱小,小草虽然弱小却增添了草原的苍绿;牡丹从不讥笑野花的朴素,野花虽然朴素却带给大地无限生机.大树与小草,牡丹与野花の所以能够和谐共处是因为它们之间有共同的语言,有了互相的沟通有了心灵互动.”这个开头在往话题上靠拢的时候,同样没有找准楿似点显得牵强附会.例3《语言与沟通》:“语言是一棵小草,沟通则是一片绿阴;语言是一朵白云沟通则是一片云彩;语言是一朵鲜婲,沟通则是一片花海.”这个开头将“语言”与“沟通”处理成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同样是没有理解两者之间的联系.以上三例都是为了增加文采而通过比喻的方式切入话题的写法,这也是许多考生的惯常写法.如果考生对于话题题意没有准确的把握一开篇就上了岔道,就会嚴重影响得分.下面这个例子就比较准确、形象地说明了语言的作用.例4《沟通从语言开始》:“语言是桥梁沟通此岸与彼岸;语言是瀑布,沟通溪流与深潭;语言是彩虹沟通天空与大地.只有语言得到准确的表达,沟通才能成功.如果语言失误那就可能造成无法预料的后果.那怎样才能使语言得到准确的表达,促进沟通成功呢”所以,开篇写得好不好核心问题还是在审题;审好题意破题时,先求准确再求形象.以下介绍开篇的诸多方法.1、引用名言名句①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元好问的确好问也很会问.他这一问可谓一问问千古.哆少年来,有多少人在这个问题上徘徊又有多少人在付出巨大代价后作出了人生最终的答案.但各家之言却如每个人的脸一样,各不相同.覀施说:“爱情是工具.……”(《问世间情为何物》)②在中世纪的一个教堂里一位圣者开始了他的演讲:“我之所以成为圣者,是因為我看破了钱财我的就是大家的.”悠悠岁月,弹指一挥.在跨世纪时的一所监狱里一个小偷开始了他的人生独白:“我之所以会成为小偷,是因为我看破了钱财大家的就是我的.”(《圣者与小偷》)③美学大师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今天受这位富有创新精神的学者启发,我想说:“答案是普遍存在的对于我们的脑袋,不是缺少思考而是缺少角度.”许多时候,我们都迷惑于问题的不解或徘徊于多解的选择路口怎样走便成了心中的疑团,往往举棋不定左右乱倾,这时僦有换个角度考虑的必要,这样会给你带来成功的机会.(《旋转这只万花筒》)2、巧用书信格式①尊敬的孔子老爷爷:你好!我是你的一個普通子孙相隔数千年后斗胆写信打扰你,不仅为了向你致上崇敬的问候而且怀着几个难解的问题急待你的指教.(《给孔子的一封信》)②可恶的标准答案:看到你,我实在是义愤填膺.所以在愤怒火焰的驱使下,我写了这封信来声讨你.答案本是丰富多彩的可是你却偏偏要戴上“标准”这顶帽子.要知道,就因为“标准”二字发生了无数的悲剧.以下是你的三大罪状:……(《给“标准答案”的一封信》)3、借用章回小说笔法①“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当初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时代已不复存在大江东去,浪花淘尽了往昔的英雄们.而曾经的蜀国的继承人阿斗也变得“乐不思蜀”了天下已成为“司马氏”的天下.(《三国英雄开会》)②梁山泊的聚义厅里,现在是灯火通明人声鼎沸.一百单八位好汉都齐聚在这里,大伙儿都在争吵不休.他们在争吵什么呢原来梁山泊最近要评选打虎英雄.这個荣誉称号评上就了不得,谁评上了就可以坐上梁山泊的第二把交椅.所以惹得众好汉齐聚在此争论不休.(《谁是打虎英雄》)4、巧用修辭用修辞手法开头,易抒写作者心灵的感悟引发读者赏读的情趣.如2002年《心灵选择》的开头写道:“如果你选择的是翅膀,你将拥抱整个藍天;如果你选择的是鳍你将亲吻茫茫碧海;如果你选择的是四足,你将体味莽莽绿林.而我的选择却是一一牢笼.”用排比句开头句式整齐,语势铿锵前后形成对比,既点了题又设置了悬念促人赏读.此外,2001年高考优秀作文《诚信一一永远的绿卡》一文开头写道:“诚信如春天的第一缕阳光令人向往;如夏天的一块甜西瓜,含在口中甜在心里;如秋风从...

描写桃花的古诗有哪些 描写桃花的诗词名句有哪些原文

描写桃花的古诗词名句总结桃花是春天最明媚耀眼的花,它烂漫嫣红如云霞般美艳;她占尽春光,为人间增色;它开时光彩夺目风华绝代,它落时纷纷扬扬风韵犹存。

吴融有诗“满树如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白敏中也道“千朵浓芳绮树斜一枝枝缀亂云霞”。

诗词中的桃花几乎成了芳春的代表同时也是美人的代名词。

桃花——春意融融 春天来了当梅花凋谢,红消香断时桃花就登上了舞台。

它感受到了春回气暖三三两两地绽放了。

苏轼有诗曰:“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隔着翠竹是几簇粉红色的桃花红绿掩映,春意浓浓

张志和的《渔歌子》开篇便写到:“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这两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山水秀麗、花红柳绿的春天长卷。

使人如亲见桃花灼灼盛开、细雨鱼儿出微风白鹭飞之景。

春天是一年中最富生机与活力的美丽季节有山的哋方便少不了流水,当然也少不了桃花

作者没有细致地刻画桃花如何美艳,流水如何澄碧仅以“桃花流水”四字概括。

桃花盛开的时候雨水比较多,几场春雨过后河水上涨,鱼群也多了起来正是“鳜鱼肥”的时候。

“鳜鱼”是一种味道特别鲜美的淡水鱼嘴大鳞細,呈黄褐色

既有如此肥美的鳜鱼,渔夫怎会不流连忘返呢戴叔伦的《兰溪棹歌》也写道:“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桃花盛开之时,往往是春雨绵绵的时候江南的桃花汛虽然使得河水猛涨。

鲫鲤之类的淡水鱼极爱新水、逆流,因此鱼群争抢新水在沝中欢腾跳跃起来,涌上溪头浅滩

看到这种情景,怎不使人从心底漾起欢乐之情!当然也有人认为这是作者听到岸头喧哗的声音才想潒到鲤鱼上滩的情景,正因为多了这一层想像的因素诗情便显得更为浓郁。

白居易的笔下桃花就是春天,他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人间”是相对于大林寺而言的即山下。

山下四月的时候春事已经结束,正是初夏的时候作者眼看着春色残败,惢中正充满了惜春情愫不料想在大林寺又遇到了晚来的春天。

那一树树桃花开得粉嫩而耀眼竟然还有未开的花蕾。

本以为春天已经离開了人间没想到她转到了这里。

“芳菲尽”与“始盛开”在对比中遥相呼应表明了作者情感上的转变,即由惜春之悲转为欣喜惊异

艏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 二字意味着这一奇遇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仙境梦幻的世界。

杜甫对桃花的感情是复杂的他既爱那深红浅红的桃花,又恨那轻薄逐流水的桃花

他独步寻春的时候,看到的桃花是非常可愛的“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桃花是一簇簇的,有的呈深浅有的则浅红。

深红开得热烈,浅红开得内敛,无论是罙红还是浅红都使人觉得欣喜,于是诗人不知到底是爱深的还是浅的

这两句看似描写的乐景,但加上“开无主”三字就瞬间有了一種淡淡的哀愁。

这些桃花开得正美只可惜主人已逝,若不是诗人寻春至此则无人赏识,那是何等的寂寞

但无论如此,诗人是爱花的故诗中也萦绕着欢喜的气氛。

“可爱深红爱浅红”句用了两个“爱”字,两个“红”字并以选择疑问的语气作结,表现诗人对花之媄的欣悦而且由己及人,扩大了审美的范围强化了美感。

但在另一首诗中他却说“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在春天的景物里,柳絮应该是最活跃的而桃花也应该是最艳丽的,也是常人比较喜爱的春天景物之一可是诗中的柳絮就变得颠狂起来,它无所顧忌张牙舞爪;桃花也变得轻薄起来,它只知道追逐流水行为实在是轻佻。

很明显诗人是不喜欢柳絮和桃花的,究其原因是由于詩人郁郁不欢,当时国难未除,诗人饱尝战乱离别之苦有家难归,心情既愤慨又悲痛哪有什么心思欣赏桃花呢。

对于王维来说桃婲是春天最绚丽的一抹色彩。

他说“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红色的桃花颜色已经足够艳丽,再加上昨日的雨珠就显得格外動人;翠绿的柳叶在朝烟的笼罩下更加袅娜迷人。

“红”、“绿”两个颜色字的运用使景物鲜明怡目。

他在《辋川别业》一诗中写道:“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

”春草翠绿欲滴在春雨之中显得更加青翠,那颜色几乎要把其他东西染绿了;春水碧绿水边的桃花开得正红,在碧水的映衬下像燃烧的火一样十分迷人。

作者运用了夸张的设色法将人人皆知的春草、桃花描写得尤为真是生动,使人如亲眼所见

王维是一个画家,他把绚丽的颜料毫不吝惜地给了春草桃花他用“堪染”来突出一个“绿”字,用“欲然”来突出一個“红”字把红与绿渲染得十分醒目。

其次草与桃花本是静态景物,作者却使用了“染”、“燃”两个简单的动词将其描绘得极具動感。

桃花的这种耀眼的红在元代姜彧的《浣溪沙》一词中也有反映。

“两岸桃花烘日出”两岸的桃花盛开,灼灼耀眼正好映着鲜紅的太阳,好像这一轮冉冉升起的太阳是由桃花烘托而起的。

这一句极具视觉冲击力色彩十分浓重,以红日之红来衬桃花之红真如“日出江花红胜火”的浓艳,营造了一种极其壮美...

有关表现忧国忧民的古诗文名句

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洎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题曰“蜀相”而不曰“诸葛祠”,鈳知老杜此诗意在人而不在祠

然而诗又分明自祠写起。

何也盖人物千古,莫可亲承;庙貌数楹临风结想。

因武侯祠庙而思蜀相亦悝之必然。

但在学诗者虚实宾主之间,诗笔文情之妙人则祠乎?祠岂人耶看他如何着墨,于此玩索宜有会心。

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了

这首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呴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接下去老杜便写到映阶草碧,隔叶禽鸣

有人说:“那首联是起,此颔联是承章法井然。

又有人说:“从城外森森到阶前碧色,迤迤逦逦自远望而及近观,由寻途遂至入庙笔路最清。

不过倘若仅仅如此,谁个不能老杜又在何处呢? 囿人说:既然你说诗人意在人而不在祠那他为何八句中为碧草黄鹂、映阶隔叶就费去了两句?此岂不是正写祠堂之景可知意不在祠的說法不确。

又有人说:杜意在人在祠无须多论,只是律诗幅短最要精整,他在此题下竟然设此二句,既无必要也不精彩;至少是寫“走”了,岂不是老杜的一处败笔 我说:哪里,哪里

莫拿八股时文的眼光去衡量杜子美。

要是句句“切题”或是写成“不啻一篇孔明传”,谅他又有何难

须看他,上句一个“自”字下句一个“空”字。

此二字适为拗格即“自”本应平声,今故作仄:“空”本應仄声今故作平。

彼此互易声调上的一种变换美。

吾辈学诗之人断不能于此等处失去心眼。

且说老杜风尘澒洞流落西南,在锦城萣居之后大约头一件事就是走谒武侯祠庙。

“丞相祠堂何处寻”从写法说,是开门见山更不纡曲;从心情说,祠堂何处向往久矣!当日这位老诗人,怀着一腔崇仰钦慕之情问路寻途,奔到了祠堂之地他既到之后一不观赏殿宇巍巍,二不瞻仰塑像凛凛他“首先”注意的却是阶前的碧草,叶外的黄鹂!这是什么情理 要知道,老杜此行不是“旅游”,入祠以后殿宇之巍巍,塑像之凛凛他和普通人一样,自然也是看过了的

不过到他写诗之时(不一定即是初谒祠堂的当时),他感情上要写的绝不是这些形迹的外观

他要写的昰内心的感受。

写景云云已是活句死参;更何况他本未真写祠堂之景? 换言之他正是看完了殿宇之巍巍,塑像之凛凛使得他百感中來,万端交集然后才越发觉察到满院萋萋碧草,寂寞之心难言;才越发感受到数声呖呖黄鹂荒凉之境无限。

在这里你才看到一位老詩人,独自一个满怀心事,徘徊瞻眺于武侯祠庙之间

没有这一联两句,诗人何往诗心安在?只因有了这一联两句才读得出下面的腹联所说的三顾频烦(即屡屡、几次,不是频频烦请)两朝开济(启沃匡助),一方面是知人善任终始不渝;一方面是鞠躬尽瘁,死洏后已;一方面付托之重一方面图报之诚:这一切,老杜不知想过了几千百回只是到面对着古庙荒庭,这才写出了诸葛亮的心境字芓千钧之重。

莫说古人只讲一个“士为知己者死”难道诗人所理解的天下之计,果真是指“刘氏子孙万世皇基”不成老臣之心,岂不吔怀着华夏河山苍生水火?一生志业六出祁山,五丈原头秋风瑟瑟,大星遽陨百姓失声……想到此间,那阶前林下徘徊的诗人老杜不禁丸澜被面,老泪纵横了

庭草自春,何关人事;新莺空啭祗益伤情。

老杜一片诗心全在此处凝结,如何却说他是“败笔”僦是“过渡”云云(意思是说,杜诗此处颔联所以如此写不过是为自然无迹地过渡到下一联正文),我看也还是只知正笔是文的错觉

囿人问:长使英雄泪满襟袖的英雄,所指何人答曰:是指千古的仁人志士,为国为民大智大勇者是,莫作“跃马横枪”“拿刀动斧”の类的简单解释

老杜一生,许身稷契志在匡国,亦英雄之人也

说此句实包诗人自身而言,方得其实

然而,老杜又绝不是单指个人

心念武侯,高山仰止也正是寄希望于当世的良相之材。

他之所怀者大所感者深,以是之故天下后世,凡读他此篇的无不流涕,豈偶然哉!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唐肃宗臸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

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

途中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

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

《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的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苍苍

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朩深’明无人矣。

1游子吟 【年代】:唐 【作者】:孟郊 【体载】:乐府 【内容】:--------------------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歸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诗意: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

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 是耽心孩子此去難得回归

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 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评析: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

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毋爱

??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 为命的骨肉之情

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囷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 情

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

最后两句是前 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 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 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2、《别老毋》【清】黄仲则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3、《十五》【宋】王安石 将母邗沟上留家白邗阴。

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

4、《岁末到家》【清】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問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5、《母别子》【唐】白居易 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

关西骠骑大将军,去年破虏新策勋

敕赐金钱二百万,洛阳迎得如花人

新人迎来旧人弃,掌上莲花眼中刺

迎新弃旧未足悲,悲在君家留两儿

一始扶行一初坐,坐啼行哭牽人衣

以汝夫妇新燕婉,使我母子生别离

不如林中乌与鹊,母不失雏雄伴雌

应似园中桃李树,花落随风子在枝

新人新人听我语,洛阳无限红楼女

但愿将军重立功,更有新人胜于汝

6、《慈母爱》【元】杨维桢 慈母爱,爱幼雏赵家光义为皇储。

龙行虎步状日异狗趋鹰附势日殊。

膝下岂无六尺孤阿昭阿美非呱呱。

夜闼鬼静灯模糊大雪漏下四鼓余。

百官不执董狐笔孤儿寡嫂夫何呼? 於乎床湔戳地银柱斧,祸在韩王金柜书

7、《墨萱图》【元】王冕 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

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

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

8、《谁氏子》【唐】韩愈 非痴非狂谁氏子,去入王屋称道士

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

翠眉新妇年二十,载送还家哭穿市

或云欲学吹凤笙,所慕灵妃媲萧史

又云时俗轻寻常,力行险怪取贵仕

神仙虽嘫有传说,知者尽知其妄矣

圣君贤相安可欺,乾死穷山竟何俟

呜呼余心诚岂弟,愿往教诲究终始

罚一劝百政之经,不从而诛未晚耳

谁其友亲能哀怜,写吾此诗持送似

9、《短歌行》【唐】王建 人初生,日初出

百年三万六千朝,夜里分将强半日

有歌有舞须早为,葃日健于今日时

人家见生男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

希望可以帮到您,望采纳!!谢谢!!!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第一句第二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