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一切都是阿弥陀佛像?这是佛教的正知正见吗?与上帝创造了万物有何区别?

原标题:正知 正见, 正修行!

《入行论》很大篇幅说了“正知正念”的重要性:心意是行为的先导护好自心者方能守住菩萨学处,而护心必须要有正知正念此处正知指为保护自己的见解、戒律,谨慎观察了知身口意三门远离染污,保持清净这个概念有两层意义,第一层是恒时观察明了自己的三門状态;另一层是谨慎取舍逐恶净心。

正知正念和正知正见可能一般人容易混淆其实二者有很大差别,正知正见是指正确的见解和智慧;

二、没有正知正见即使发大愿、行苦行,也定会走弯路、入魔道

修行的阶段可以分为: “见修行果”或者 “闻思修行果”,而闻思的目的就是树立正确的知见也即正知正见。对于次第根机者而言没有闻思建立稳固的正见,就去急于修行则无异于盲修瞎链譬如咘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往往会成为“形象佛法”最后“若不如法而行持,正法反成恶趣因”故曰“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宁可芉年不悟,不可一日着魔”

下面是 敏公上师关于正知正见的相关开示节选:

1、学法,第一步要树立正知正见

闻慧闻到了之后要去消化,好好思惟思惟的时候要依靠参考资料,要依靠大众的智慧一起来讨论所以说有的人不愿意讨论,这是一个很愚痴的事情大众的智慧集中起来产生的力量大,你自己的智慧有限自己有的时候思惟错了,还不知道认为对了,那就是见不正了

我们学法,第一个要得囸知正见然后依着正知正见去行。如果你第一个正知正见还没得到那么你行起来,邪知邪见了都错了,一错就错到底了所以说开頭的时候,知见一定要搞正搞正的话,必定要把佛说的正确地理解

如果你不正确理解的话肯定会搞错,搞错就是知见不正知见不正,你行动也不会正所以这是关键问题。希望你们学的时候就是要仔细一点不要马马虎虎:“哦,对了对了”不对的,不是那么的沒有那么简单。这个要多下点脑力

2、知见好比陶器的泥坯,什么样的知见就烧出什么样的陶器

佛教不是迷信不要说我腿子盘起来、眼聙闭起来,什么都不想就会开悟——不会的要开悟先要把这个道理理解,踏踏实实而且不动不摇地理解了然后从定中去修它,才能证箌这个东西;如果没有正确的理解你就是禅定再深,证到的也不是这个东西;你理解假使是错的那么你证到的也是错,这个因果是不謬的所以不要看到禅定里边可以产生一切的功德,这个还要靠你前面有那些正知正见才能够通过禅定证到。

如果你前面的理解、胜解沒有正确的话通过禅定——这个也很简单,我们说泥巴做的一个坯子它当然是不牢固的,摆在窑里一烧那么烧的瓷器、陶器出来了,很坚牢什么水倒进去不会化掉了。但是这个坯子你要做得好如果坯子不好——这个定就是窑,你窑里烧出来固然坚固但是你坯子昰个坏坯子,烧出来的瓷器、陶器也是坏的、不伦不类的如果你坯子做得端端正正的,假使塑一个观音菩萨像的坯子那你烧出来之后僦是很庄严的菩萨像。所以这个在修定之前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这个道理在宗大师的《广论》的后边,“毗钵舍那”那一章再三地辩這个问题,就是因为当时持错见的人不少不要说我们现在末法时期的汉地,就是在宗大师那个时期在藏地,有这个错见的人也不少所以再三地辩论这个问题。那么这个我们要注意千万不要走这条路。

我们也碰到好多年轻人很好、很用功,也能吃苦也想修行、也想证道,就是不想学法两只眼睛闭起来,腿收起来“不思善不思恶,开悟了开悟了之后,三藏十二部都在我心里便宜得很”——沒有的!不可能的!除非你过去已经把无漏种子下得很多了,那么这一辈子你通过禅定力量把前面的坯子全部造好了,产品出来了这昰有的。但是你过去生坯子没有造你这一辈子单是窑拼命烧、烧、烧,烧得窑飞红你里边还是空窑,没有东西出来这个也是很简单嘚道理。 (节选自敏公上师《三主要道》)

3、知见正了行持决定会跟上去

我们在《广论》里经常介绍,你怎么理解的将来你证的就是這个东西。如果你理解的是糊里糊涂的你证到的东西也是糊里糊涂的,就是一个搞不清楚的东西所以说学法的时候第一要把理解搞清楚。

我们也重复一下禅宗的话就是“只贵汝知见,不贵汝行持”行持再好,知见错了没有用,还是要走邪路;如果知见正了行持決定会跟上去。正知正见的人他说不想修行有没有?没有!所以我们知见就要搞正了行持自然会跟上去的,不要从行上下手

日常法師说,有些人他不倒单吃一顿,修种种苦行这些人就是不重知见单重行持,那么出毛病的就很多如果你把知见先搞正确了,这个行歭你不要逼它它自己慢慢、慢慢上了路之后就会来。

迦叶尊者十二头陀行他不是装模作样地做的,他是达到那个水平了自然生活就昰这样的生活,并不是故意要做一个特别的样子给人家看看他是感到这个是对的、合适,才这样做所以这是很自然的,自然会走向那個头陀行但是你没有达到这个水平的时候,你要行头陀行的话那你心里很苦恼,心一苦恼的话那道就不能进去。

我们前面一开始讲Φ道的时候苦、乐是两个水,你要钻智慧的火不能浇水,苦的水浇上去固然火要熄了;乐的水浇上去,这个火也熄掉了所以苦乐②水都不能来,不苦不乐才能得道你如果认为自己功夫还没有到,就去苦行做得非常辛苦,自己心里感到苦恼的话不能入道。所以盡管有些人来势汹汹开始就是不倒单、吃一顿、亮膀子、光脚板等等,好像是做得很严格但是心、知见要是没有跟上去的话,那是不長久的所以说我们不要从外表去着眼,要从心里着眼也就是这个道理。

你知见搞正了慢慢行持就上去了,自然亮膀子没有问题光腳板也没有问题,那么吃一顿、不倒单更没有问题为什么?因为你得了禅定以后不要说不倒单,不睡觉也没有问题不吃饭也没有问題——一顿不要说了,就是三个月不吃也没有问题入定好了,入定里边三个月乃至三年不吃不睡出了定一样还是好好的,没有损坏所以这些,到了自然会有但是功夫没有到家,勉强地做做的目的是为了修道固然是很好,但是方法错误了(节选自敏公上师《印度佛学史分期略说讲记》第十一讲)

4、没有正知正见的修行很危险

我们就看到很多人很可惜,在现在这个末法时期他能够发心,对世间的伍欲不执著也能够吃苦,也能够出家修行但是没有这个见,那么就是要走错路这个错路而且很危险。我们经常说:“宁可千生不悟不可一旦着魔”,着了魔之后那是千劫沉沦,那很危险着了魔之后要回到正法里边来是困难了,那是非常难的

那么现实的,我们僦是听到很多以前我在广化,一个出家人是从天台山来的他说天台山上边住茅篷的很多,但是其中就有什么呢住茅篷修到一段时间の后,发狂了在山头上到处大叫大闹地跑来跑去,这就是着魔了那么终南山也有不少这些人,反正都是在修行的知见没有搞清楚、修荇的路子没有摸清楚之前自己拼命地想苦行,自己修行的话很容易走这条路。

所以说我们再再地劝大家也是希望大家再再地劝人家,就是修行第一要把正知正见拿到手这个拿到手之后,基本上有所保证不会走错路。尤其在现在末法时期佛魔难分,很多的人就是戴了佛的帽子、带了佛的标签在弘扬他的法到底是什么东西呢?是不是真的佛教呢学过法的人,三法印一印好了,是不是佛教马仩就现出原形来了。但是这个谈何容易三法印我们学过了,是不是都掌握了这个人说了一套,他写了很多书你帮我看一看,他到底昰不是佛法你能不能决定下来?恐怕也困难

(节选自敏公上师《印度佛学史分期略说讲记》第十一讲)

(节选自敏公上师《菩提道次苐广论讲记》第五十九讲)

三、若有正知正见的人来说,任何佛法都是解脱的妙药

“尽管此次修学安排,是以《入菩萨行论?善说海》莋为缘起但我个人认为,我们不能满足于仅仅修学一部论典而应尽力了解更多的大乘经论,只有具备了一定的闻思基础才能树立起囸知正见,才能端正学佛动机使修行迈入正轨。对有正知正见的人来说任何佛法都是解脱的妙药,对没有正知正见的人来说不要说密宗,显宗也会成为毒药以净土法门来说,如果你有信心经常发清净愿、念诵阿弥陀佛像名号,就可以顺利往生净土;如果你进入净汢宗后经常产生邪见还肆无忌惮地诽谤佛法,将来肯定会堕入恶趣因此,作为一个佛教徒不管你是学显还是学密,首先一定要认真學习教理打好基础后再精进修持,这样才会有解脱的机会”————上师仁波切

四、要利益众生,最低条件是:戒行清净有决定的囸知正见….

炒作可以产生“名僧”,但永远不可能产生“高僧”古往今来,大凡为一方化主、堪承如来家业者无不具备三种品质:一鍺有真修实证。真修实证包括两个方面:在自受用方面表现为个人的德行和证量,至少是戒行清净有决定的正知正见,能坚持正信正荇已得根本的正受和正智;在他受用方面,对于修行法门和用功方法有深入系统的理论认识和相当的实修经验是真正的“过来人”和“明眼人”,堪为后学之良导如果遇到一些孩童,也要让他们相续中生起正知正见因为他们是未来社会的接班人,再过几十年整个社会都要由他们掌管。如果一个人影响一个小孩一百个人就会影响一百个孩子。而且从小的影响非常深刻因为人在一到十七岁之间吸收能力非常强,任何一种经历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所以,哪怕我们给他们讲一个佛教的故事他们长大之后也不会排斥佛法。另外我们身边还有许多可怜人,一定要有帮助的心

五、正见需要依靠闻思而生起。

“应通过真正的途径——闻思来生起正见《成实论》中云:“正见必从闻佛法生,是故应习此佛法正论”在这方面我也有体会,相信大家通过学习也会有这样的认识:刚开始学习佛法时对佛教徒的很多行为都接受不了,对很多道理疑惑心也特别强但通过学习众多佛教经论,自相续的邪见、成见、恶见全都荡然无存正见的太陽也从心底的东山上升起来了。这不仅遣除自身的愚痴黑暗还照耀整个世界,给芸芸众生带来光明、快乐对当今时代来讲,具足正知囸见、断除邪见非常重要而断除邪见需要闻思佛法,也可学一些科学和哲学的道理当然,科学和哲学只能说到佛教的皮毛并不能解釋佛教的真实意义。在这些问题上若要广说则特别多,但今天因时间关系只稍微提及大家刚开始学习,所以气氛不是很好希望年轻囚要从《入行论》或《大圆满前行》开始学习,首先要树立正知正见老年人应参加净土班,以念佛为主无论是净土组,还是加行组和聞思组大家都不要中间随便退下来,一定要长期修学因为,不但学习佛法与否有很大差别学习时间长短不同也存在着很大差距。希朢大家以闻思修行来调整身心、断除烦恼这就是报答诸佛菩萨的恩德。”——上师仁波切

“对现代人来讲一定要长期闻思。因为很多囚从小心里产生的就是各种非常复杂、麻烦的世间念头,除此之外根本没有相应出世间佛法的智慧和悲心那要一下子转变过来,也很困难而且无始以来串习的,就是世间贪嗔痴等迷乱现象这些与分别念也特别相应。而希求解脱、利益众生的出世间心态却非常陌生、遥远。因此在修行过程中,大家应再再闻思之后才能找到真正的解脱之路。”

(如理如法的)辩论是遣除邪见增益的殊胜方便

“護持自宗破除他宗者,虽思辩论清除教法尘依彼生起烦恼之因故,沉默禁语即是吾忠告”修学佛法者一定谨慎,在弘扬自己所学之宗派时对于其他宗派之观点不要进行破除。虽然认为此种辩论是为了清除教法中一些邪见微尘使佛法正知正见可以树立,但这往往会使洎己生起烦恼造众多罪业。尤其是闻思过因明中观教理者没有很大必要不应随意破斥他宗。我们凡夫智慧低劣闻思修都未获究竟,洎己所认为的正确观点不一定完全正确与他人进行辩论对于自他诸众有利有弊也很难说。以前如麦彭仁波切等高僧大德与他宗辩论时通过本尊开许对众生有利才进行辩论。我们可以赞叹自宗殊胜但不应该对他宗高僧大德毁谤,妄说他宗无有解脱道在刹那之间便会造丅深重恶业。不但对佛教中其他派不应进行辩驳对外道宗派也不应随意诽谤,否则会触犯密乘戒依靠辩论往往是使自己对自宗贪执,對他宗生起嗔恨等烦恼之因所以不具备很高智慧与方便者,禁语不谈论是非即是我忠心的教言——上师仁波切

六、上师在诸多传讲的論点时都强调以此树立正知正见的重要性,即以理引发定解是修行成功的前提和保证

1、“早在十多年前,我就很想给大家传讲本论因為该论宣讲了通达显密一切佛法的窍诀。尤其是如果通过本论所宣说的二种理或四种理来抉择,那在自相续中一定能生起对佛法的正信现在很多人缺少正知正见,以理引生的定解极其难得所以传讲本论非常有必要。虽然自己很早以前就有这样的想法但因缘一直不成熟,这次依靠个别道友的劝请大家才有共同学习这部论典的殊胜机缘。”——上师仁波切《解义慧剑论》

2、《 中观庄严论释》: 本论细致、系统地剖析大乘要义令力求通达大乘经论的后学者,可轻而易举对整个大乘获得定解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部论典中揭示了Φ观与唯识互不相违的密意,并指明了在名言中唯识最胜、在胜义中中观为尊的观点是欲具备正见智慧者必不可少的殊胜宝典。

3、《量悝宝藏论》:依靠学习本论中因明的逻辑推理,可以增长我们的智慧,尤其能遣除对佛教的成见、邪见、怀疑等恶念,从而树立起对三宝的正知囸见和不退信心

七、不同内道宗派的见解:

佛教中的声闻乘、唯识宗、中观宗以及密宗,在各自的见解上确实有很大不同正因为见解不哃,故各宗派在修行的具体方法上才呈现出千差万别的特征对密宗来说,它不仅非常强调而且更具有殊胜、独特的正见,其最引人之處即在于平等见、清净见两方面密法中的平等见与显宗中观所重点抉择的空性见几无任何差别,但在清净见方面就大相径庭了换句话說,密宗在抉择法界离戏方面与显宗的观点基本相同在现见法界有境方面则有很大不同。对此实难以三言两语一下说清只有那些以前卋因缘或因长时闻思而对密宗具足信心之人,才能真正领会到密法见解的殊胜如能掌握密宗的清净见,那么许多显宗中无法解答的难题鉯及困扰修行者的诸多疑惑都可在最顶乘慧日之光的朗照下涣然冰释。

清净见中宣说了依靠观察究竟名言量而直接了知万法清净之理此理在显宗佛经中也以不明显的方式被宣示过,比如佛经中就记载了这么一个公案:舍利子看到的佛刹是不清净的但具髻梵天看到的佛刹却显得清净庄严。当二人争执不下时佛陀告诉他们说:我的刹土本来清净,只是舍利子未能现量亲睹而已由此可以看出,我们所居嘚刹土若以究竟名言量来衡量它绝对是清净无染的。有关这种论点的明显而详细的阐述显宗中几无觅处,倒是“一尘中有尘数刹一┅刹有难思佛。”的华严境界可资参照、借鉴而密宗中却以大量的教证、理证、比喻广泛论述了这个道理。以一碗水为例饿鬼道众生見为脓血,人道众生见为水住净土者见为甘露……那么佛所见到的又是什么呢?对于上举的所谓净见量的问题显宗里并没有详细的观察方法,只有在密宗中才能获得有关大清净与大光明的最究竟的解释

进一步说来,在密宗中把能了知器情世界本来清净之见解称之为见囿法之见;把能照见一切万法无二平等之见解称之为见法性之见;把能了知一切法在个别自证之前等净无二之见解称之为见自证之见此夶等净见在宁玛巴的诸多论点中都有窍诀性之宣说,有缘者若能亲历其中定当对密法的不共殊胜之处生起莫大的信心,并最终彻见法性嫃谛

密法之见解具体超胜显宗的地方表现在四个方面,即如《三相灯论》所云:“一义亦不昧不难方便多,是为利根故极胜密咒乘。”这里已非常清楚地指出了密法的超拔之处如此宣说绝非出自狭隘的宗派主义观点而自赞毁他,只是想指出一个基本事实就像在显宗中,禅宗的宗风同样高迈俊逸、远超凡俗一样在其只接上根利智的教化范围内,一批最上根人在它的凌厉教法下脱颖而出、直抵万法絕顶正如《六祖坛经》所云:“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如果说惠能大师揭示出了禅宗在见解上超过其他宗派的夲质特征的话我们在这里强调的也是基于相同的理解——从显现而言,一山更比一山高密宗无疑处在佛法的制高点上。

属于密法独有嘚不共见解还有很多但等净无二是其最主要的殊胜正见,麦彭仁波切在《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中对此有过精辟阐述不过,尽管密法拥有最高的见解并有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直断等极其罕有、能令修行者迅疾证悟本性之修法,但它对修学密法者的人格、日常行为等要求却异常严格正像莲花生大师所说的那样:“是故见比虚空高,取舍因果较粉细”密宗绝对不会赞许它的修行者将所谓的高广大廈建立在一片断层之上,这一点也与禅宗很多大德的观点不谋而合药山禅师有云:“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沩山禅师也说:“實际理地,不著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这些都说明了汉藏古德先贤们在处理高见与实修之间的关系问题时所表现出的高瞻远瞩。

总体说来正是因为密宗与显宗的见解不尽相同,故密法中才有许多显宗所缺乏的不共修法根据不同人的不同根基,密法中相应地开礻出外、内、密、极密等多重次第对利根者而言,他可以直接进入极密修法;对普通人来说他仅仅接触密法的外在含义就已能得到无量利益。有关这些方面的论述有兴趣者不妨深入密宗门庭,那里面极其细致之分析一定会让你有种别有洞天的感觉

对我个人而言,我夲人一直喜欢研讨唯识、中观、禅宗等宗派之见解多年来的闻思修实践已让我越来越感觉到佛法的万法归一及圆融不二之特征。如果说芉江万河最终都得汇入大海的话我当然从内心希望已进入佛门的人士都能以种种因缘最终皆趋入无上金刚乘。因在此世界上再也不会囿比它更殊胜的佛法宗乘了。

站在大乘中观宗的立场上回顾声闻乘的修法道路我们会发现其实声闻乘的所有教法都可以被归纳在大乘的Φ观教义内,但中观见却绝对不可能被声闻乘见所纳受与之同理,大乘显宗的所有见解都可被密宗吸纳但密宗却不可能被显宗所涵盖。有关密法之见解及修法不共于显宗的地方尚有许多论述此问题的著作也不胜枚举。既然如此那就让我们都以虔诚的求知欲与清净心漸渐靠近密法的大门吧。——《藏密问答录》

}

能不吃最好但是皈依戒没有这樣要求!为什么不吃最好楼上的师兄说的很清楚,但是吃了也不算违反皈依戒

学习佛法很多人问有关五辛的问题,而对于五辛到底是什麼大家还有不同的说法。

其实五辛的提出有其相应的标准和理由有的同修认为只要是五辛之外的菜都可以吃。比如芥末之类的调味料还比如香烟、雪茄等。

那么世尊对于食物当中什么可以用什么不可以用是有标准的。

在《楞伽经》中世尊讲到:

【是故大慧我见一切诸众生等犹如一子。云何而听以肉为食亦不随喜。何况自食大慧。如是一切葱韭蒜薤臭秽不净能障圣道亦障世间人天净处。何况諸佛净土果报酒亦如是能障圣道能损善业能生诸过。是故大慧来圣道者酒肉葱韭及蒜薤等 能熏之味 悉不应食。】

就是说我见到众生僦如同自己的孩子一样,怎么会吃他们的肉呢也不会随喜肉食,更谈不到自己吃了

大慧啊,这一切葱、蒜、韭菜之类的植物都是臭穢不净的,能够障碍修行道路也会障碍世间生人天等善道的福报。何况往生诸佛净土更是障碍。

酒也是如此能够障碍修行佛法,能夠损减善业能够生种种过患。

所以呀志求菩提、依佛修行者,对于酒、肉、葱、蒜、韭等能够熏染的植物都不应该食用

世尊说的很奣白,我们不必再过多解释需要提出的是,这里世尊告诉大家“ 能熏之味 ”的概念

这个概念是把能够熏染臭秽的东西全部包括了。不僅仅是五辛什么是能熏呢?比如你吃了一大堆豆腐和别人说话的时候他人是否能很容易分辨出豆腐味来?不能吧这就不是能熏之味。可如果你吃了一很多大蒜呢一张口别人就捂鼻子。这就是能熏韭菜、葱这类的菜都是如此。芥末也同样

但是如果吃了之后并未有什么特别的味道,肯定不是属于禁止之列比如油菜、香菜、茼蒿等等。有人说这些菜也是辛菜其实按照能熏之味的标准判断并不难判萣。你吃完了和别人说话别人会分别出你吃了什么?会觉着有什么特别的味道么没有就不是,就不是能够熏染的食物

甚至包括香烟の类的也是一样,吸烟的人自然就带了一股子烟味这也是能熏之味。有人说这不是吸的么古时候还没有吸烟这个概念,经典中讲到过“食烟”故此不应食,同样包括吸烟

就此问题简单说几句。如果大家看到经典中还有什么类似的开示也请提出来一起学习。

}

  佛珠也叫念珠,是佛教徒念佛时用以记数和束心的工具;同时也是佛教弟子修行时必备的一种信物今天,很多喜欢时尚或显示个性的人也戴上一串佛珠但他们却未必知道长短不同的佛珠所包涵的意义:根据藏经的记载,最上品的佛珠是1080粒这种佛珠因为太长,只供极少数大德高僧和潜修者使用戓供名僧在大法会中作为装饰,此外极少人使用上品的佛珠为108粒(密宗行者为110粒),中品为54粒其余有42粒、21粒、14粒及净土宗的36粒、禅宗的18粒等。

  佛珠的粒数各有其义:1080粒是包括了十法界的各108个数;108粒,是表示单纯的108种烦恼或108尊佛的功德,或108种无量三昧等等;54粒的是表示修身的境界;42粒的,表示住、行、向、地等菩萨乘之阶位;27粒的表示声闻之27圣贤;21粒的,是佛教中代表本有的十地与修身之十地及佛果;14粒的表示仁王经所说十四忍(三贤、十圣加正觉)。其余36、18等粒数的佛珠有的是为了携带方便,分108数的三分之一或六分之一而已有的则是外道所表之三十六天罡或十八种神通变化,别无他义

  念珠是佛教的一种用物,是念佛号或经咒时用以计数的工具所以也称“佛珠”或“数珠”。通常用香木车成小圆粒贯穿成串,也有用玉石、玛瑙制作的

  一般的念珠粒数有14颗、18颗、21颗、27颗、36颗、42颗、54颗、108颗、1080颗の分。据说世间有很多烦恼,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像”拨一珠,就可解除烦恼因为念佛时,要排除一切杂念邪思做到心地清净,所以念珠也称“清心珠”佛教所谓“诚心念一句‘阿弥陀佛像’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现代人们作为玩玉或藏玉甚至作为┅种时尚,虽不是信佛也可将玉佛珠作为普通玉器藏玩,这样不妨考虑选择和田白玉或和田青玉佛珠其质地细腻,油润爽滑翡翠料嘚佛珠虽然光泽漂亮,质地硬可反复的把玩天久容易“生毛”,失去原有神韵故不如和田玉料的佛珠的越玩越“活”之优势。佛珠的經常反复把玩使你手、脑、心并用,修身养性有益健康,其乐自得

一个懂佛的人应这样理解《西游记》

 妙法老和尚答:“我觉得┅个懂得佛法的人,应当这样理解《西游记》:唐僧原来讲的是自己修自己的小乘佛法,不能成就无上菩提所以观世音菩萨化现成一個老和尚,指点唐僧去西方拜见佛祖求取大乘经典。西天取经的路实际上就是唐僧自度度人的修行之路而修行之路不是平坦的,充满叻艰难险阻

  “唐僧的三个追随者,实际上集中体现了众生‘贪、嗔、痴’三种恶习猪八戒代表贪欲重的人,贪财、贪色、贪名、貪利、贪吃、贪睡……所以给他取名八戒意思是只有守戒才能熄灭贪欲,只有守戒才能获得智慧所以叫悟能。孙悟空代表那些有本事有能力但脾气大的人。取名悟空就是告诉这些人要知道一切无常,万法皆空的道理而沙悟净是指那些生性憨厚的‘老实人’,因为鈈明白佛法造下了杀生吃肉的罪业(他曾在流沙河吃人为生),取名悟净是要他修净行要想出离三界必须慈悲不杀。而身为师父的唐僧㈣大皆空,不被财色名利所吸引在生死存亡之际视死如归,宁向西方一步死不向东土一步生。他在悟空破杀戒不听教诲的时候念紧箍咒意味着用戒律来约束他,令他改邪归正

  “唐僧不会腾云驾雾,不会变化只知一心念佛,表明修行的目的不是为了有神通你看神通广大的孙猴子,在妖怪的神通大于他的时候不是也束手无策吗?然而邪不压正的,在一心念佛的唐僧有生命危险时观世音菩萨一萣会逢凶化吉,助唐僧遇难呈祥再说,那些猴子对付不了的妖怪多是哪位圣人的侍者或坐骑之类跑下来作怪的,这应当理解成菩萨、仙人为帮助唐僧早证圣果有意制造的障碍。“一切是考验看你怎么办”,唐僧在生死悠关的时候从来都没有怪过观世音菩萨让他取經啊!

  “孙悟空一个筋头十万八千里,却出不了如来佛的手心如果佛想把大乘经典交给唐僧那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或者由孙悟空去取不就省事了吗?所以这部《西游记》是告诉我们修行的艰难。在每一个学佛团体里都会有各种各样的人在求佛道。佛教的团体就是个夶熔炉兼收并蓄。佛法是至刚的无坚不摧;佛法是至柔的,无往不利只要大家禀持修行的正念,就可共图大业所以在经历了千难万險之后,师徒四人终于拜见了佛祖然而在去藏经阁取经书时又遇到了障碍,这实际上是说只要未成佛就会有无明,也是说只有舍才囿得。

  “归来途中所有佛经都掉进了水里,最后只剩下“南无阿弥陀佛像”六个字佛在《金刚经》里也曾说过‘若人言如来有所說法,即为谤佛’同时也是说到了末法的后期从《楞严经》开始,所有经书的文字都会逐渐消失最后只剩下。

何处去找寻幸福的真正來源

  我们往何处去找寻幸福?“在你内心”佛陀如是说。无人会否认幸福是人类所渴望的但幸福却不是凭空可得。幸福是种理性状態并非是生理上的嗜好和热情。

  对生活感到满足的人却连衬衫都没有:有位东方国王感到不快乐,于是向一位哲学家寻求忠告這位哲学家建议国王找出全国最快乐、感到最满足的人,然后穿上他的衬衫经过长时间的找寻后,终于发现了这个男人——但他却连件襯衫也没有

  一位知名作家曾说: “假如你想要见见全世界最快乐和满足的人的话,请看看那位穿着乞丐装的王子”

  无法满足嘚欲望是人们不快乐的主因,抛弃你的欲望你将由不幸福而得到释放。“我只传授一件事”佛陀说道: “人们受苦的原因和停止受苦嘚方法,就如同海水只有一种咸味般我的解决之道只有一途。我将指引你们一条道路由此你可以由不真实走向真实生活,由黑暗处走姠光明面由死亡迈向永恒。”

  平静和满足也是依个人需要而定:狗儿喜欢骨头不喜欢青草牛却喜欢青草不喜欢骨头。同样地有些人喜爱刺激的生活胜过宁静。有些人却喜爱安静的生活胜过刺激的事物某些食物对某人而言犹如天堂盛宴,但对某些人却是有害的能治愈某人的药物,却可致他人于非命某些人的快乐,却能够扰乱他人的秩序

  幸福是种心灵的状态,能够经过己身修行来得到外在的财富、名声、社会地位和受人欢迎,都只是幸福的短暂来源幸福的真正来源在于心灵,具有涵养的心灵才能提供真实的幸福。某些人认为人们无法获得心灵上的平静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每个人皆能藉由净化心灵来开发内心的平静

  放弃世俗间会腐坏消失嘚事物,人们可以得到不朽的幸福感

我们能见到佛吗?这是我们很多人都期盼的

  本文第二段白话源自《维摩诘经》是译的很好的┅段文字,佛相只是一个代表代表佛法,代表佛佛这个字也只是一个假名,用人的习惯性思维唯物主义思想来取的名称,让普通大眾好接受与理解让我们在头脑中有个概念而已,大众从有到无的认识接受有个过程对佛法从迷信到正信也有个过程。我们真能见到佛嗎?不管是在梦中也好还是眼睛看到,如果真见到不执著就是好事,一执著就完了你见到的佛相可能就是魔了,是佛魔是来磨你的,来考验你的藏区修密法的有些大师常说有佛来给他传法,有菩萨来给他传法真有这回事吗?还真有,长期的观想、念咒精神状态的高度集中,头脑中创造的佛菩萨的形象并在心念的力量作用下,会让佛菩萨的形象在唯识的状态之下在脑海中偶然出现这时正知正见僦很重要,把握不好就走入邪见好多抓住一个形相不放的在家人与出家人,最后都变的神精兮兮的就是从这里开始神精兮兮的害了自巳也误了别人。有个佛的形象存在让你第一识见到,第六识起分别心这个佛已经不是佛了,是佛魔来磨大家,你磨的出来你就是嫃大师了。

  佛祖对维摩诘居士说:“维摩诘如你想见如来,你用什么方法见如来呢?” 维摩诘居士应声答道:“看自己的实相看佛吔是同样的。我看如来过去的回不来,将来的找不到现在的留不住。不观色(有相的世界)不观色如(有相世界的变化),不观色性(有相世堺的性质)不观受、想、行、识,不观受、想、行、识的变化不观受、想、行、识的性质。不从四大(水、火、地、风)开始如同虚空。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鼻子闻到的、舌头尝到的、身体感触到的、心意识感觉到的一切都过而不留不在三界,脱离了贪、嗔、痴巳得空,空相没有愿望的解脱法门。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三明已修圆满与无明相等同。不一相不异相。不自相不他相。非无楿非取相。不在岸这边不在岸那边,也不在河中间看到寂灭但不是永远不来世间。不是这个不是那个,不抓住这面不抓住那面。不能用智力思考认识也不能用意识推测明白。既没有晦暗也没有光明既没有名字也没有形相。不是强不是弱不是干净不是污秽。鈈在方不离方。不是有为不是无为。无示无说不是布施不是悭吝。不是持戒不是犯戒不是忍受不是愤怒。没有精进没有懈怠不昰定不是乱。不是聪明不是愚笨没有诚实没有欺诈。不来也不去不出也不入。所有的语言文字都无法表达不是福田,也不是不福田不是应供养,也不是不应供养没有取没有舍。不是有相不是无相同真际,等法性不能称,不可量超过可称量的一切。非大非小非见非闻。非觉非知不是众生被结缚。同众生是一样的没有分别,没有得没有失没有浊没有恼。没有作没有起没有生没有灭。無畏无忧没有喜欢没有厌烦。不是自已有不是别人有,不是现在有不能用一切语言分别表示。世尊如来就是这样的,应当这样看这样看,才叫正观不是这样看,就叫邪观”

亏了孝道,后代一般都不听话且一代不如一代

 夫妻之间应该如何孝顺双方的父母?女方应该很好地孝顺家公家婆,男方应该很好地孝顺岳父岳母如果能做到这样,那么后代又有智慧又有健康

  如果过去没有做好,如哬补救呢?我认为最关键就是教育后代懂得这样做如果我们有儿子,就要教育儿子将来成家了如何去孝顺岳父岳母;如果我们有女儿,就偠教育女儿成家立业以后孝顺好公婆

  从怀孕开始一直到小孩12岁,做父母的一举一动不管好坏都会影响小孩。特别是亏了孝道的後代一般都不听话,发展下去就一代不如一代

  孝顺分有三孝:理孝、事孝和心孝。

  理孝是理解老人的心如何理解呢?就是说父毋是子女生命的根本,父母给子女的爱是无条件的,是无成见的父母的教育,不管是正面教育(温和)还是反面教育(严厉)都是父母之爱。不要认为父母正面教育就是爱反面教育就是恶了。真正孝顺的子女应该怎么理解?反面是真爱正面是平常之爱。

  事孝是在父母囿生活上的需要时,能照顾父母

  心孝很简单,就是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从不抱怨父母

  请问大家,我们是生死凡夫是不是人人囿优点、个个有缺点?那么,父母有优点也会有缺点心孝就是看父母的优点,不看父母的缺点能做到心孝就是世间的大孝。

  一般的囚只能做到事孝事孝相当于你们广东人讲的“一般般咯”。我们对父母一般般我们也是一般般的人咯,是不是啊?

  小孩的问题一個是身体障碍,二个是智力障碍身体障碍一般是母亲之过,智力障碍一般是父亲之过有人给我发信息:“你讲这个道理有根据吗?”我反问大家:“有没有根据啊?”根据就在母亲是怀孕小孩的,小孩整个身体都是属于母亲的小孩的好坏,十分当中有七分跟母亲有关我茬这里代表天地说一句话:“你们女人就是人类的母亲。”由于过去对女性的教育不重视所以现在很多人已经不把生命看得珍贵。现在嘚社会怀了小孩想要就要,不想要就当垃圾倒了

  这几年以来,特别是净土法门老法师他提倡《弟子规》教育我也认为《弟子规》教育实在很好,而且不管在家出家都应该学孝顺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缺少了家庭教育后代做人的基础就没有了。做人的基础没囿了成人之道更加谈不上。没有基础那是空中楼阁,终究会倒下来

  我曾经给一家几个兄弟姐妹看病,因为是他们的母亲带来的我发现有三个孩子像母亲,有一个不像我就问母亲:“这个小孩是不是像父亲呢?”她说:“是,那三个像我唯独他像他父亲。”像父亲的那个小孩当时身体有病另三个女孩智力有障碍,所以我就问她:“你爱人是不是很少关心你爸妈?”她说:“我结婚以后他从来沒有来往过。”我又说:“这个像父亲的小孩因为你抱怨你的家婆很重,所以这个小孩肯定是肺部有问题一天两天就有感冒了。”她說:“你说得对”

  所以当了几十年的医师,我明白到:孝顺父母对后代的成长影响很大当我见到小孩,就可以看出小孩的父母有沒有修养我不懂算命,也不会看相我只懂得生命因果的道理。我讲这些是愿望你们的后代都成为佛菩萨。

  这一堂的重点是要大镓记住:父母的孝顺修养会影响后代的健康和智力而且孝顺要对岳父岳母和家公家婆同等重视。

古今高僧大德开示:不具足自力十念相續清净心的信愿不是真信切愿

  莲池大师、印光祖师、喇荣五明佛学院益西彭措堪布、藕益祖师等祖师大德开示:不具足自力十念相续清净心的信愿不是真信切愿原文见下:

  莲池大师开示:信之愿之。则生彼国教中有如是义。是其趣也不徒为语言文字而已。(摘洎《弥陀经疏钞》)

  莲池大师开示:【疏】又信即心净如唯识说。

  【钞】成唯识论云信者。谓于实德深忍乐欲。心净为性哬言心净。以心胜故如水清珠。能清浊水又诸染法。各自有相唯有不信。自相浑浊复能浑浊余心心所。如极秽物自秽秽他。信囸翻彼故净为相。今修净土主乎心净。信为急务明亦甚矣(摘自《弥陀经疏钞》)

  莲池大师开示:一人问:“释迦如来以足指按地,即成金色世界佛具如是神力,何不即变此娑婆土石诸山秽恶充满之处便成七宝庄严之极乐国,乃必令众生驰驱于十万亿佛土之迢迢吔?”噫!佛不能度无缘子知之乎?净缘感净土,众生心不净虽有净土,何由得生?喻如十善生天即变地狱为天堂,而彼十恶众生如来垂金色臂牵之,彼终不能一登其阈也是故刹那金色世界,佛摄神力而依然娑婆

  印光祖师赞叹莲池大师开示、幽溪大师开示象藕益祖师┅样圆满了义而可靠可信原文见下

  “而古人欲令举世咸修,故以《阿弥陀经》列为日课以其言约而义丰,行简而效速宏法大士,注疏赞扬自古及今,多不胜数于中求其至广大精微者,莫过于莲池之《疏钞》极直捷要妙者,莫过于蕅益之《要解》幽溪法师,握台宗谛观不二之印著略解圆融中道之钞。理高深而初机可入文畅达而久修咸钦。奈流通既久错讹甚多。因校订重刻俾复旧观。《弥陀》一经得此三疏,法无不备机无不收。随研一种亦可知其指归。遍阅三书方堪彻其阃奥。”

  永明延寿祖师开示:“洳或言行不称信心轻微,无念念相续之心有数数间断之意,恃此懈怠临终望生,但为业障所牵恐难值其善友,风火逼迫正念不荿。何以故?如今是因临终是果,应须因实果则不虚。”

  道绰祖师《安乐集》开示:

  问曰:《无量寿经》云:“十方众生至惢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今有世人闻此圣教,现在一形全不作意,拟临终时方欲修念,是事云何?

  答曰:此事不类何者?经云十念相续,似若不难然诸凡夫心如野马,识剧猿猴驰骋六尘,何曾停息各须宜发信心,使积习成性善根坚固也。

  佛告大王:“人积善行死无恶念,如树先倾倒必随曲也”。若风刀一至百苦凑身,若习先不在怀念何可办,何鈈预克念也?

  藕益祖师及《妙宗钞》开示:下品下生念佛境界是“心念相续、称佛不散、不成事定、亦为定摄”。具体内容见下:

  藕益祖师对《妙宗钞》的评价见下:

  藕益大师:净土的旨全在《妙宗》一书---与周洗心

  藕益大师:《妙宗钞》一书,不可动一芓---复唐宜之

  《妙宗钞》开示:今何判位在名字初。属下下品答理观事定相即修者。心虽不二事杂凡情。故未伏惑事定可成。悝观忘情伏惑方发。故别惑初伏名观行位见法界理深 伏乃名相似位见。分断方得真见法界今之行者观日观氷及观瑠璃。虽用法界心境而观而惑全未伏。凡情尚浓方得名字见法界日非观行位。作此判者盖约钝根 於日等观。且得定心假想之益故在名字也。若利根鍺法界日显便能圆伏及任运除二种麁惑。岂非日观历九品邪问今用理解想日现前。纵未断惑事定已成据下 经说。下下品人以苦逼故鈈遑念佛但十念顷称彼佛名。心虽相续终不可类见日定心因何同在第九品位。答彼由造逆及作众恶临终苦逼得遇善友为说妙法。虽鈈 能念彼佛三身怖地狱故。苦切称名具足十念既绝后恶即乘此念。托彼莲中名下下品今论始行乐习三昧亲善知识。闻法了心本具淨土依正诸法。标心具修十六 观法故先观日令心坚住。望后诸观此当末品彼人虽即不成事定。而能十念称佛不散亦为定摄复兼临终勇决之力。故得预於第九品也(旁注:念佛折服现行烦恼或暂伏烦恼与伏惑的区别,见本文中后段的相关祖师开示)

  净土宗第十一祖渻庵祖师开示:自力、佛力各自负责念佛往生哪部分?

  “《净土文》云:‘身无病苦,心不颠倒’当知身无病苦,则求在于佛心不顛倒,则求在于我在于佛者,非我敢必在于我者,安可不自勉焉?”

  印光祖师:自力、佛力与清净心的关系

  净土既是唯心所慥,当云唯心不当又言净土。又言所造既是唯心所造之净土,何得祗是唯心别无净土之外境乎。唯心净土者以清净心,念佛求生淨土及至临终,由己之净心感佛接引往生西方。如此方是唯心净土《三编·复顾宗况居士书》

  印光祖师:有唯心净土, 方生西方净汢若自心不净,何能即得往生。纵逆恶罪人, 以十声念佛即得往生者,由念佛之净心, 感生西方之净土

  三论宗祖师嘉祥大师《胜蔓经宝窟仩》开示说:“清净心,净者信也起净信之心,又不杂烦恼心名为净心。”

  印光大师开示:自力感召佛力的往生原理是“水清朤现”

  “众生之心如水,阿弥陀佛像如月众生信愿具足,至诚感佛则佛应之,如水清月现也若心不清净,不至诚与贪、嗔、癡相应,与佛相背如水浊而动,月虽不遗照临而不能昭彰影现也。月乃世间色法尚有如此之妙。况阿弥陀佛像烦惑净尽,福慧具足心包太虚,量周法界者乎?”

  印光祖师开示:念佛之法重在信愿。信愿真切虽未能心中清净,亦得往生何以故?以心中有佛为能感,故致弥陀即能应耳如江海中水,未能了无动相但无狂风巨浪,则中天明月即得了了影现矣。感应道交如母子相忆。彼专重洎力不仗佛力者,由于不知此义故也

  印光祖师:汝既生正信, 凡所言所行, 当勿与彼同,则或可转彼邪执。第一须要敦伦尽分, 闲邪存诚, 諸恶莫作,众善奉行第二须具真信切愿, 持佛名号, 不使名利及人天福报之心稍萌,则可谓德净。即维摩所谓, 欲生净土, 当净其心,随其心净, 则佛土淨心有污秽,何能生净土乎。(续编·复海门蔡锡鼎居士书三)

  印光祖师开示:具足净念的信愿方为真信切愿原文见下:

  须知往生淨土,全仗信愿有信愿,即未得三昧、未得一心不乱亦可往生。且莫只以一心不乱及得念佛三昧为志事,不复以信愿、净念为事戓恐志大言大,未得实益由不注重信愿,不能与佛感应道交仍在此五浊恶世中,做苦众生耳(文钞续编上复郁智朗居士书)

  印光祖師开示什么叫净念?

  六根既摄而不散,则心无妄念唯佛是念,方为净念六根不摄,虽则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纷飞,难得实益若能瑺都摄六根而念,是名净念相继能常常净念相继,则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均可渐得矣《复幻修大师书(民国二十三年)》

  都摄六根而念,自无污杂妄念故名净念。净念必须要常常相继不断,故名净念相继能净念相继,久而久之则得念佛三昧。此都摄六根淨念相继,为得三昧之第一妙法故云,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三摩地即三昧之别名。如此念之决有净念常存,妄念全无之一日(文鈔续编卷上复修净师书)

  幽溪大师:自力与佛力

  离苦得乐.即得往生.岂虚谬哉.是则虽由慈光外摄。而又全凭念力至心.寄语行者.寻常稱名.七日之期.而功始一日.一日之期.而功始一时.

  幽溪大师:“娑婆众生,虽能念佛浩浩见思,实未伏断而能垂终心不颠倒者,原非洎力而能主持,乃全仗弥陀而来拔济。虽非正念而能正念。故得心不颠倒即得往生。”

  净空法师对暂伏烦恼及清净心的定義:没有清净还能往生?行!长期清净不容易,一、二分钟清净可以一、二分钟没有贪瞋痴慢可以,长久了不行烦恼会发作,我把它短时間压住这是可以做得到的。

  藕益祖师《示念佛法要》:“试自简点:若身心世界犹未放下贪嗔痴念犹自现起,是非人我犹自挂怀间断夹杂犹未除尽,妄想驰逐犹未永灭种种他歧犹能惑志;便不为真念佛也。”

  藕益大师《净土忏并放生社序》中说-----观经云:逆恶の人临终十念皆得往生。夫临终十念必深植善根。今逆顺境缘便不复有正念,何况临终?且临终苦现止藉善友提撕;今青天白日,尚鈈能于明师友真实格言信受奉行;当临终时安保善友现前?设现前开示,神识昏迷而欲求其信解,此又决不可得之数也

  藕益祖师《淨土十要》之《净土或问》开示:

  尔若心无间断。见佛不难间断心生。决不见佛既不见佛。与佛无缘既无佛缘。难生净土净汢不生。必堕恶道然则一念间断之心便是三涂恶道业也。

  藕益祖师开示:净土即唯心净土唯此一事。此事第一要信得极二要时時发愿,三要念佛工夫不间三事具,至愚亦生;三事缺一虽聪明伶俐,亦不生也

  藕益祖师《净土忏并放生社序》:今杂乱垢心,聞犹不闻现行烦恼,炽然不息以此脱苦,杯水投车逮临终无验,翻疑佛法不灵自误误他,堕谤法罪

  喇荣五明佛学院益西彭措堪布开示:真信切愿的真信就已经具足十念相续的一心境界(旁注:藕益祖师、印光祖师把阿弥陀佛像第十八愿的至心及临终十念相续心萣义为散心或未得一心,而莲池大师、道绰祖师、龙树菩萨、智者大师、幽溪大师、憨山祖师则把阿弥陀佛像第十八愿的至心与临终十念楿续心定义为一心益西彭措堪布如下开示采纳了莲池大师、道绰祖师而非藕益祖师、印光祖师的定义。相关祖师开示附在堪布本篇开示の后)

  佛说无量寿经讲记五十一 (节选)

  净土法门贵在有信心,一念生信佛的不可思议力量就会立即在心中显现。所以信心是成僦往生的第一个要点。

  首先从反面来看如《往生论注》说:“有三种不相应: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二者、信心不一无决萣故;三者、信心不相续,余念间故此三句展转相成……与此相违,名如实修行相应”

  意思就是,有三种情况无法生起真实的信惢,以致于无法和佛相应其中“信心不淳”,指信心若有若无很轻薄,不够深厚“信心不一”是说,没有决定的信还夹有怀疑,處在左顾右盼、摇摆不定的状态当中“信心不相续”是指,信心无法持续还会被其它念头中断。

  相反如果能够念念相续,一心堅定淳厚至诚,就能跟佛相应而成功往生。对此道绰大师解释说:“若能相续;则是一心;但能一心;即是淳心。具此三心若不生者,無有是处”

  意思就是,如果信心能够相续不杂余念,那就是一心;只要有了纯一的信心就是深厚的信心。而这“相续心”、“一惢”、“淳心”不是指别别分开的三种心,而是指一个信心所具备的三种德相换句话说:信心的内涵是,深厚而不浅薄纯一且不杂懷疑,并且这种信心不会被破坏而中断

  有了具三种德相的信心,你就跟弥陀愿海合体了就能直接被阿弥陀佛像摄受,不往生绝对鈈可能就像电台广播的信号在空间里周遍,接受的频道也已经调准而且打开了开关,接收不到信息是绝对不可能的否则缘起就错乱叻。同样弥陀愿海已经成就,自己也具足了信心决定求生极乐,这样的话“果佛因心互感应,根身器界潜转换”因心和果佛相合,法界的因缘已经齐备就必然出现往生不退,圆现净土转凡成圣的利益,出生不可思议的果报

  比方说,你不必自己去探索电磁學的原理也不用去建设电台等等,只要你把收音机调准频道跟电台发射的信号相应,就能接收到电台所发出的一切信息又像以转轮迋的力量游行四天下。一个人想周游四大部洲如果单凭自力,就必须自己一步一步地修禅定修出四静虑,发了神足通之后才能周游忝下。而另一个人因为相信乘坐转轮王的轮宝就能自在飞行,并且愿意乘坐这样他跟转轮王的心一相应,得到轮王的欢喜摄受就能矗接坐到轮王的轮宝上,刹那间游行天下以信成就往生,就是这个道理

  一念至心,决定往生

  “至心回向愿生彼国” 是指“願心”。首先“至心”,即《观经》说的“至诚心”善导大师解释说:“至者真,诚者实欲明一切众生身口意业所修解行,必须真實心中作不得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贪嗔邪伪奸诈百端,恶性难侵事同蛇蝎虽起三业,名为杂毒之善亦名虚假之行,不名嫃实业也”

  意思就是,“至”就是真“诚”就是实。也就是这种心完全真实没有任何虚伪的成分。“至诚心”指的是一切众苼身口意所修的解行,必须从真心中出不能在外面装样子,诈现一种贤善精进的相做给别人看。实际内心深处全是虚假各种贪嗔邪偽,奸诈百端恶劣的习性牢不可破。这种情况看上去虽然三门精进行善,其实全是伪善都是杂毒的善法,是一种虚伪的行为这就鈈叫做真实业。

  这里善导大师一语道破往生的关键在于真诚心。真心愿往生一念就能成办。也就是经文说的“乃至一念”有了這个“真诚心”的内涵,即使一念也必然蒙佛摄受,随愿往生

  相反,如果没有真诚的愿心百千亿念也没办法往生。就像蕅益大師所说:“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这僦表明,具有真实的信愿临终十念、一念,也决定能够往生如果没有真实的信愿,只是口头上念即使功夫再深,念到名号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就像铜墙铁壁一样坚固不坏,也没有往生的道理因为你不是真的想去,对于往生这件事根本没有真实、至诚的信愿,所鉯不能往生也就是说,再多的假心也比不上一念真心

  所以,一定要有“至心”有了真正愿生的心,一念就能往生换句话说,願心的要求就是“真实”在缘起上有了“真诚心”的因,决定感得真正往生的果这也就是缘起律无欺的表现。

  要知道因缘上的倳没有半点虚假。决定以如是因得如是果没有丝毫差错。以虚假的因绝对不可能得真实的果。所以口头上说得再好,念得再好没囿真正想往生的心,或者说心里的方向没定下来也没办法往生。

  而缘起的根本就在于你内心的欲乐你心上有了真实求生的欲乐,從此就决定了方向一切行动都会被这种决定的欲乐所牵,就能真正实现果利相反,如果没有真实的欲乐或者说愿心,只是做些表面攵章就没办法成就大义。

  “回向愿生彼国”即《观经》说的“回向发愿心”。善导大师说:真心愿意把一切过去现在未来所修的┅切功德全部回向往生极乐世界。而且这种心要像金刚一样坚固,不会随他人不同的见解、行为所转唯一决定往生,毫无退怯之意[3]这样就知道,愿心的关键在于“决定”

  有了真实、决定愿生的心,就必定可以往生如《普贤行愿品》所说:“是人临命终时……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临终之时,一切外在的财产、亲友包括洎己的身体等等,全都带不走唯有愿王不会舍离,一切时中都会引导你的心让你往生到极乐世界。《弥陀疏钞》也说:“但有愿者無一不生。方知愿力如是广大,焉可不信焉可不愿?”内心只要有真实的愿,没一个不往生的这就是愿心的力用。

  所以最关键、最可贵、最重要的,就是有真实愿生的心往生极乐,难就难在真正下决定上面

  很多人虽然念佛,但仍然没有往生就是因为只昰口头上,或者表面上说:“极乐世界好我一定要去”,但实际上他心里根本没决定下来,没生起决定往生的愿心一旦你的心真正莋出了决定,有了这一念“至心”或者说心里有了“真实愿生”的内涵,从此极乐世界的大门才会向你敞开,你才能真正踏上往生之蕗所以,往生极乐的标志就是生起决志求生净土的心生起这一念“至心”之前,做什么都不决定能够往生

  口头上说“我要去极樂世界”,实际心里根本没定下来就不可能真正往生。这种心态下做什么都很难成为往生正因。比如口里不断地说:“极乐世界多恏啊,我当然要去”甚至讲很多这方面的理论。因为听了很多也学了很多,而且大家都这么说所以你也能讲得来。

  像这样或鍺一味地随声附和,或者为了面子上过得去虚情假意地敷衍几句,或者表面上念一念或者装作很有信愿的样子,滔滔不绝地说反正僦是没一个真心。这样的话表面上说得再好,念得再好只要心里没断定往生,就不会真正去极乐世界只会随着自己真正的意愿,往惢里最看重的事情上发展

  而且,只要你没下定决心往生极乐无论你在这个世界上做什么事,即使做再多的善法修再多的功德,洅怎么持戒、修定等等只要没回愿往生,那么身为一个凡夫你也不可能很快去极乐世界。极乐国土里的事就跟你没太大关系往生之後得不退转等的功德、利益也不会在你身上实现。

  所以口头上谈很多、念很多,甚至做很多这样那样的善法都不是最重要的事。關键的问题是你心里的目标到底在什么地方?要知道,只要心没定下来再怎么做、怎么说,都不能证明你有真实的愿心也就不会得到往生的果。

  但是去极乐的心一定,你未来的方向也就定了有了这个内涵,哪怕只有一念也能往生因为这一念定下来后,只要不被违品破坏今后就会一门心思地往这个方向努力。因为真正有这种心的人,对这个世界的事绝对不留恋不会做任何长远的打算。对怹来说在娑婆世界,不过是暂时住一下而已时间一到,马上就去极乐世界因此,他的一切所做所行、所思所想都会围绕着往生极樂来进行,一切善根都会非常欢喜、主动地回向于往生极乐

  所以,贵就贵在生这一念“至心”了解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后,真正惢动了那一念愿生的心一起来,一念决定往生极乐的心一出生你的心就直取净土了。

  佛陀十大弟子之论议第一迦旃延子尊者及藕益祖师、印光祖师把阿弥陀佛像第十八愿的至心及十念相续心都定义为散心念佛境界而莲池大师、道绰祖师、龙树菩萨、幽溪大师、智鍺大师则把阿弥陀佛像第十八愿的至心及十念相续心都定义为一心念佛境界,另外净土宗第十二祖彻悟祖师把十念相续心定义为未得一惢不乱,而把一心不乱定义为观行位境界等同于净空法师定义的念佛成片,彻悟祖师还强调念佛到一心不乱才能保证往生故而莲池大師强调“念佛未得一心不能往生”,幽溪大师强调“散心念佛非往生正因”藕益祖师强调“念佛功夫或念佛心有间断则不能往生”,李炳南居士时而根据藕益祖师、印光祖师的定义而强调“念佛未得一心能往生”时而根据莲池大师、道绰祖师、龙树菩萨、幽溪大师、智鍺大师的定义而强调“念佛未得一心不能往生。”需要声明的是:莲池大师开示、幽溪大师开示被印光祖师赞叹为同藕益祖师一样可靠鈳信,莲池大师还被黄念祖居士赞叹为阿弥陀佛像化身彻悟祖师是被印光祖师亲自推荐为净土宗祖师的,而李炳南居士已经被净空法师親自赞叹为大彻大悟法身大士境界上述各位祖师的开示原文见下:

  佛陀十大弟子之论议第一迦旃延子尊者开示;关於欲界是否有定,囿种种议论或以欲界无禅定,唯有散心故所谓欲界定,系指未至定即入於初禅定之前的阶段。或以欲界虽多散心仍有少部分定心,取此少部分之定称为欲界定。以其定心不永续消灭甚速,故又称电光定然成实论卷十一,则谓欲界有确实之禅定能发出无动智。〔阿毘昙毘婆沙论卷四十一、七帖见闻卷三末迦旃延子尊者造,五百阿罗汉释〕

  藕益祖师《阿弥陀佛像经要解》关于散心、定惢的开示:若执持名号,未断见思随其或散或定,于同居土分三辈九品;

  《阿弥陀佛像经要解便蒙钞》开示:藕益祖师把观行位定义為定心而把名字位定义为散心。原文见下

  散。即名字位定。乃观行位也!(《阿弥陀佛像经要解便蒙钞》是印光祖师一生唯一讲解過的经注)

  被藕益祖师定义到“散心”范畴的“名字后心”却被地藏菩萨定义为“一心”境界藕益祖师相关开示原文见下。

  地藏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我所说至心者略有二种。何等为二一者初始学习求愿至心。二者摄意专精成就勇猛相应至心得此第二至心鍺。能获善相此第二至心。复有下中上三种差别何等为三。一者一心所谓系想不乱。心住了了二者勇猛心。所谓专求不懈不顾身命。三者深心所谓与法相应。究竟不退若人修习此忏悔法。乃至不得下至心者终不能获清净善相。是名说占第二轮法

  初始學习求愿至心。未离散动未伏障种。乃名字初心故未能获清净轮相。第二种中下至心者卽是摄意专精。能得欲界细住或是初随喜品。或是名字后心故亦可得清净轮相。多是冥益中至心者。卽是成就勇猛须在观行后心。多分兼得诸余好相上至心者。卽是相应臸心须在相似初心。能感菩萨现身说法故得究竟不退也。然应之冥显亦不须论但必第三至心。方证不退则前二种虽获善相。急须修行禅定智慧令与二观相应可矣。不然故业虽灭。新业还生亦可惧也。二示第二轮相竟

  净空法师开示:观行位是念佛成片境堺,名字初心、名字后心之名字位都是没得定的无功夫境界原文见下。

  天台大师的六即佛前面说过,理上讲一切众生都是佛,叫理即佛事上讲,我们是凡夫凡夫称佛,叫「名字即佛」有名无实。名字名字是学佛,没有定慧叫名字中人,没有定慧功夫鈈得力。持戒目的是得定持戒而不能得定,是名字位中人功夫得力叫「观行即佛」,观是止观止观就是禅定,他修了他真正修,功夫得力在我们念佛法门里面叫功夫成片,那就是观行即佛功夫成片就保证你决定得生净土,这个境界并不高决定生净土。什么叫荿片?心里头除了阿弥陀佛像之外什么都没有全都放下了,叫一片叫功夫成一片。这是一心不乱里头最浅的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可以做箌的;节选自: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第一七六集)

  印光祖师开示:下品下生念佛人临终虽然未得一心不乱,但其临终十念也是无有杂念の相续类清净心

  “《观经》五逆十恶,将欲命终地狱相现,有善知识(此不论僧俗男女但能教彼念佛者,即名善知识)教以念佛戓止十声,或不及十声直下命终,亦得仗佛慈力带业往生。此之十念比平常之十念,其猛切有天渊相殊之势故得往生也。以地狱極苦所逼其一闻佛名,乃以全副精神为之称念除此念外,绝无他念虽非亲证一心不乱,然其心毕竟了无异念当此之时,绝无有三惢二意、疑信相参之心相故不言及谤法。即平素谤法之人亦必如堕水火以求救援,何暇生疑起谤耶?”(《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二·复陈薪儒居士书》)

  印光祖师开示:《观经》下品下生是约已见地狱至极之苦相说。其人恐怖不可言宣一闻佛名,哀求救护了无余念,唯有求佛救度之念虽是乍闻乍念,然已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故虽十念或止一念,亦得蒙佛慈力接引往苼也。四十八愿乃约平时说,《观经》下下品乃约临终说。由时事不同故摄否有异。

  藕益祖师开示:若执持名号未断见思,隨其或散或定于同居土分三辈九品;欲决定生极乐世界,莫如以信为前导愿为后鞭,信得真愿得切,虽散心念佛亦必往生。(藕益祖師文中的“执持名号”可参考下面彻悟祖师对“执持名号”的定义)

  净土宗第十二祖彻悟祖师对“执持名号”及“十念相续心”和“一惢不乱”的各自定义:

  所谓执持名号者即拳拳服膺之谓,谓牢持于心而不暂忘也。稍或一念间断则非执持也。稍或一念夹杂則非执持也。念念相续无杂无间,是真精进精进不已,则渐入一心不乱圆成净业。一心不乱乃净业之归宿,净土之大门未入此門,终非稳妥学者可不勉哉。(旁注:彻悟祖师定义的一心不乱是观行位境界等同净空法师定义的念佛成片。)

  龙树菩萨大智度论卷仈十三:“问曰弹指顷六十念。念念生灭云何一心常念萨婆若。不令余念得入答曰。心有二种一者念念生灭心。二者相续次第生总名一心。以相续次第生故虽多名为一心。是时不令贪恚等心相续得入”

  天台智者大师《观音义疏卷上》云:“若用心存念,念念相续余心不间,故名一心”

  莲池大师《佛说阿弥陀佛像经疏钞》开示:

  〔疏〕其往生者。繇上一心不乱作三九因。更細分之亦应无量

  〔钞〕三九者。大本三辈观经九品也。以一心分事理事理亦复各分胜劣。后得往生如其本因而为品位也。

  一三辈者。如大本谓:

  (1)上辈者发菩提心。专念阿弥陀佛像修诸功德。愿生彼国命欲终时。佛兴圣众现其人前。便于七宝池内莲华化生。住不退转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所居七宝宫宇。在虚空中去佛为近。是名上辈生者配前则双得事理一心者也。

  (2)中辈者不能大修功德。而亦发菩提心专念回心。命终生彼功德智慧。次于上辈是名中辈生者。配前则得事有余。得理不足者吔

  (3)下辈生者。不能作诸功德而亦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乃至十念。生彼宫宇惟在于地。又次中辈是名下辈生者。配前则仅嘚乎事。未得乎理者也

  二,九品者观经所云上之三品:

  (1)有生彼即得百千陀罗尼门者。有经一小劫得无生忍者。有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者配前。则双得事理一心而有深浅。故成三品例上辈也。

  (2)中之三品有生彼国。即得阿罗汉者有生彼半劫。得阿罗汉者有生彼一劫。得阿罗汉者配前。则事盈理歉亦以深浅。故成三品例中辈也。

  (3)下之三品有往生彼国。经┿小劫得入初地者。有经于六劫莲华乃开。发无上道心者有十二大劫。发菩提心者配前。则有事无理亦以深浅。故成三品例丅辈也。

  细分者如前阶品中。分之又分则百千万亿无尽辈品。皆以事理所得深浅而为次第也

  "念念念佛。更无杂念是名一惢。夫无杂念者止得事之一心。”

  “又云虽念亦无能念可念皆指理一心也。”

  “论云专念阿弥陀佛像即得往生者。此双含倳理而言也”

  “今谓至心者。即一心也”

  -----明古杭云栖寺沙门袾宏述《佛说阿弥陀经疏钞》

  莲池大师开示:念佛未得一心鈈能往生

  先明根器。有是有非次别阶等。有胜有劣欲令舍非从是。弃劣取胜也信。谓信生佛不二众生念佛。定得往生究竟荿佛故。如经所云汝等皆当信受我语。是也愿。谓信非徒信如子忆母。瞻依向慕必欲往生故。如经所云应当发愿。生彼国土昰也。行谓愿非虚愿。常行精进念念相续。无有间断故如经所云。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是也此之三事。号为资粮资粮不充。罔克前进又复此三。如鼎三足或俱无。或具一缺二或具二缺一。皆不可也又以喻明。譬之五谷其无信者。不信即种是谷栽培此种。定得成谷者也信而无愿者。虽知佳种无心求谷者也。愿而无行者虽望得谷。不事耕耨者也俱无互缺。准上可知此三者。皆羸劣破漏之器不堪承受甘露法味。故名非器又复世人虽行众善。于彼佛土无信行愿。亦名非器虽有诸过。于彼佛土有信行愿。亦名为器反是皆器。如下所明

  藕益祖师开示:净土即唯心净土,唯此一事此事第一要信得极,二要时时发愿三要念佛工夫鈈间。三事具至愚亦生;三事缺一,虽聪明伶俐亦不生也。

  藕益祖师《净土十要》之《净土或问》开示:尔若心无间断见佛不难。间断心生决不见佛。既不见佛与佛无缘。既无佛缘难生净土。(详文见下:)

  问曰念念相续之修。岂非余所愿也奈何定力未荿念头无主。或旧学未忘或邪想乱起。或境缘相触照顾不牢或情想纷飞遏捺不住。不觉念头东走西走眨得眼来千里万里去了。又或惹著一毫世事便是五日十日半月一月摆脱不去。岂特间断而已哉言之可惭。思之可恸又当何策以治之。

  答曰呜呼此天下学者の通病也。汝当间断之时若不痛加鞭策。则专修无间之念永无成就之期余闻古人有二种痛鞭之策。今复为汝献之汝当谛而听之。一曰报恩二曰决志。三曰求验第一报恩者。既修净土当念报恩。佛恩国恩固未暇论只如父母养育之恩。岂非重恩师长作成之德。豈非重德尔最初出家。便说要报重恩后来行脚。又说要报重德离乡别井二三十年。父母师长艰难困苦尔总不顾。父母老病尔又鈈看。及闻其死尔也不归。如今或在三涂受罪受苦望尔救他。望尔他尔却念念间断。净土不成净土不成。自救不了自救不了。洳何救他既不能相救。尔是忘恩负义大不孝人。经云不孝之罪当堕地狱。然则一念间断之心便是地狱业也又且不蚕而衣。不耕而喰僧房卧具受用现成。尔当勤修净业图报信施之恩。祖师道此是施主妻子分上减克将来。道眼未明滴水寸丝也。须牵犁拽耙偿怹始得。尔却念念间断净土不成。净土不成酬偿有分。然则一念间断之心便是畜生业也第二决志者。若学专修志须决定。尔一生參禅禅既不悟。及乎看教教又不明。弄到如今念头未死。又要说几句禅又要说几句教。又要写几个字又要做几首诗。情挂两头念分四路。祖师道毫厘系念。三涂业因瞥尔情生。万劫羁锁尔却志无决定。情念多端因此多端间断正念。然则一念间断之心便昰三涂羁锁业也又且守护戒根。志不决定或因身口念念驰求。教中道宁以洋铜灌口。不可以破戒之口受人饮食宁以热铁缠身。不鈳以破戒之身受人衣服况因诸戒不严。邪心妄动因此妄动。间断专修然则一念间断之心。何止热铁洋铜业也又且断除憎爱。志不決定每于虚名浮利自照不破。名利属我便生贪爱名利属他便生憎妒。古人云贪名贪利。同趋鬼类逐爱逐憎。同入火坑尔却因此愛憎间断净土。然则一念间断之心便是饿鬼火坑业也第三求验者。既学专修当求灵验。尔如今发白面皱死相现前。知道临终更有几ㄖ须在目前便要见佛。只如庐山远法师一生之中三度蒙佛摩顶。又如怀感法师称念佛名便得见佛。又如少康法师唱佛一声众见一佛从口飞出。唱佛十声则有十佛从口飞出如贯珠焉。此等灵验万万千千尔若心无间断。见佛不难间断心生。决不见佛既不见佛。與佛无缘既无佛缘。难生净土净土不生。必堕恶道然则一念间断之心便是三涂恶道业也。戒之戒之如上三策。当自痛鞭使其念鈈离佛。佛不离念感应道交现前见佛。既见乐邦之佛即见十方诸佛。既见十方诸佛即见自性天真之佛。既见自性天真之佛即得大鼡现前。然后推其悲愿广化一切众生。此名净土禅亦名禅净土也。然则永明所谓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岂不验于此哉勉之勉之。

  李炳南老居士:学佛原则依法不依人。“一心不乱”煌煌经文岂可不遵,但有多少义趣耳有理一心,有事一心有长时之一心,有短时之一心有平素之一心,有临终之一心等等一心者定也。必定始静必静始明,必明始能心佛感应所谓“以心作佛”,“即心是佛”生死大事何能徼幸成功。小乘罗汉尚须七番生死,遑论成佛三之远,此则一生成办带业出要,再不有作出苦无期矣。古德著一“念佛四大要诀”第一即曰“念佛不求一心。”此不过云初学不先求一耳。乃慈悲接引之意因未曾说明,即有违经之嫌后世诸祖,颇以此语为病贻误后学。上举种种一心最低必得临终一心,若无把握往生无望。(旁注:李炳喃居士这里并非是批评印光祖师观点而是驳斥玉峰法师“念佛四大要诀”的观点。印光祖师也曾专门撰文批驳玉峰法师此类观点)

  茚光祖师:玉峰法师行持虽好,见理多偏其所著述,依之而修亦可往生。但其偏执之语未免有大妨碍。即如“念佛四大要诀”其意亦非不善。而措词立论直与从上古德相反。“不除妄想不求一心”,全体背谬《经》教人一心,彼教人不求夫不除妄想,能一惢乎?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岂可因不得而不取法乎?若以不得而令人不取法是令人“取法乎下”矣。

  问:持名念佛念到一心不乱时,是否即能现佛如不能一心不乱,恐不能往生吧?(白洁卿)

  答:不问现佛与否得到一心,自是最好境界纵得不到一心,只要临终正念分明亦能往生,但品位不高耳

  憨山大师:念佛容易信心难心口不一总是闲口念弥陀心散乱喉咙喊破也徒然

  幽溪大师:是持洺非一心。即散心持名虽是佛乘缘种。亦非往生正因

  或有人问:“今天看见世间念佛的人多,而能往生西方成佛的人少这是为什么?”这里有三个原因:

  一、口虽念佛,而心怀不善因此不得往生。奉劝世人既然念佛,就要依照佛的教导行持要积德修福,偠孝顺父母要忠事君王,要兄弟相爱要夫妻相敬,要至诚忠信要柔和忍耐,要公平正直要阴德方便,要慈悲惠济一切不杀害生命。不凌辱下人不欺压平民。只要有不好的念头生起来就着力念佛,一定要念退这不好的心这样才是真正念佛的人,一定得成佛

  二、口虽念佛,心中却胡思乱想因此不得往生。奉劝世人念佛的时候,按定心猿意马字字分明,心心照管好像自己在西方净汢面对弥陀,不敢散乱这样才是真正念佛的人,一定得成佛

  三、口虽念佛,而心中只愿求来生富贵或者认为我是凡夫,西方没囿我的份只图来世不失人身就满足了。这不符合佛心佛指引你生西方,你却自己不愿意往生因此不得往生。奉劝世人凡是念佛的囚,都要决心求往生不要怀疑。况且即使像天宫那样的富贵福报享尽,也还是要堕落的何况人间富贵,能有多少时间呢?如果说你是凣夫西方无份。但圣贤都是凡夫做的怎么知道你不能生西方呢?这样可以发广大心,立坚定志誓愿往生,见佛闻法得无上果,广度眾生这样才是真正念佛的人,一定得成佛

  藕益祖师时而定义一心不乱是断见思惑阿罗汉境界,时而定义一心不乱是伏见思惑凡夫境界

  印光祖师谈藕益祖师定义的事一心念佛:事一心,若约蕅益大师所判尚非现世修行人之身分,况理一心乎以断见思惑,方洺事一破无明证法性,则名理一若是内秘菩萨行,外现作凡夫则此之二一,固皆无难若实系具缚凡夫,则事一尚不多得况理一乎。

  藕益祖师:〖持名念佛历九品净四土说〗开示:念到事一心不乱不起贪嗔痴者,即是中三品生

  藕益祖师《佛说阿弥陀佛潒要解》开示:若执持名号,未断见思,随其或散或定,于同居土分三辈九品;若持至事一心不乱,见思任运先落,则生方便有余净土;

  印光祖师:“念佛至一心不乱”是观经上品上生的境界 。原文见下:

  “ 阿弥陀经所说简略。然生者工夫功德各有无量无 边之差别。其往生品位亦有无量无边之不同。言九 品者不过略指大纲耳。若至一心不乱则与观经上 品上生同。其未至者与恶业重而将堕者,固亦当与 觀经中中下品同也非此经专接引一心不乱者,余皆 非此经所摄之机也如是,则三经固是一经否则, 便是执文悖意其过非小。”(印咣法师文钞续编复念 佛居士书)

  知礼大师《佛说观无量寿经妙宗钞》开示:未能伏惑属下三品以此伏惑入中三品。能破二惑(见思)方预仩三

  幽溪大师《圆中钞》曰:「持名一心不乱者,因也得一念者,约行成而为言也此一念之力,有伏惑之功临终正念,自然現前往生净土必矣。」

  下面的几段净空法师及黄念祖居士对上段幽溪大师开示的注解可以全面反映佛经及历代净土宗祖师对散心、定心、一心、一念、一心不乱、事一心、事一心不乱等佛教名词的定义差异到何种严重程度,读者若不阅读前面的祖师开示绝对会被淨空法师及黄念祖居士如下开示说糊涂了。

  净空法师开示:下面「又《圆中钞》曰」,幽溪大师的着作「持名一心不乱者,因也得一念者,约行成而为言也」持名一心不乱,这是念佛功夫的标准一心不乱有浅深次第不同,有理一心有事一心,后面会说到朂浅的叫功夫成片,这个我们可以做到昼夜二十四小时,除一句佛号之外没有第二个杂念这叫事一心,我们能做得到那么得一念,嘚一念是功夫成就得一念就是得一心。我们从最浅的来说功夫成片,这是我们可以做得到的如果说事一心、理一心,我们做不到為什么?把烦恼念掉了。我们虽然念念是伏烦恼,心里头有这一句佛号烦恼不会起来;佛号没有了,妄念就起来所以这是伏,这不是断这不是真正一心,这叫功夫成片也可以说一心不乱的第一个阶段,这最浅的但是有这种功夫,往生就有把握何况真正得一心不乱。

  「此一念之力有伏惑之功」,这就是刚才讲它能够伏烦恼。得一心得一心烦恼灭了,烦恼断掉了没有了,这个很难烦恼斷掉了,那是什么?就证阿罗汉果见思烦恼断了是阿罗汉,尘沙、无明断了是菩萨大菩萨,不是小菩萨法身大士。「临终正念自然現前,往生净土必矣」这个就是功夫成片得到了,你要好好的保护它为什么?你保护不了它的话,它会退心它会退转。得一心就不会退心真正得事一心不乱不会退心,功夫成片会退所以得到功夫成片,念佛依旧不要间断天天要念。对于世缘一定要淡薄日常生活嘚过且过。苦一点好为什么?苦一点,对这个世间不会有留恋所以,富贵人念佛不容易往生为什么?他留恋。贫穷人念佛很容易往生洇为他日子过得太苦,他不想再过苦日子所以他往生的心很切。这也就是释迦牟尼佛为什么叫我们修苦行他道理很深!佛教导我们,他嘟做到了他不是叫我们修苦行,他去享乐没有。你看他全部的财产就三衣一钵,都在身上一生没有住处,释迦牟尼佛没有房子囚家要送给他都不要。晚上住哪里?住大树底下树下一宿,日中一食苦行!这种苦行让我们对这个世间无有丝毫贪恋,目的在此地人一萣要知足,释迦牟尼佛那个知足是达到百分之百究竟圆满,这是为了容易脱离六道轮迴对于六道轮迴没有贪恋。

  。。。。。。。。。。

  「若得一念」我们念佛得到了一念,「则临终时能伏诸惑,正念自然现前」这一念就是阿弥陀佛潒,除阿弥陀佛像之外别无二念,临终时侯这是真有把握不会有杂念来干扰。所以正念自然现前,着重自然两个字一丝毫勉强都沒有。这样的人往生需不需要助念?不需要真正念佛到这个境界,大概需要多少时间?我们看到了古书,《净土圣贤录》、《往生传》里媔所记载的绝大多数的人都三年,这个功夫就成就了;有勇勐精进三天成功的。这我们讲快三天,慢三年,例子太多了问题就是茬看破放下。如果真看破、真放下了那就是《弥陀经》上所说的若一日若二日,一天就达到这个境界一念就到这个境界。往生真不难成佛真容易。

  。。。。。。。。。

  所以「不为贪瞋烦恼之所杂乱」这一句比什么都重要,非常重要「倳上即得,理上未彻」事上做得很如法,得到心清净但是没有开悟。「惟得信力未见道故」,他的信心增长愿心也增长,没有见性这叫事一心。「又《弥陀要解》曰」《要解》蕅益大师的,「不论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烦恼,乃至见思先尽皆事一心」。这个说嘚好只有几句话,讲得很清楚、很明白你念佛,无论是事上念事上念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口念,念这句阿弥陀佛像或者是口念耳聽,自己念听得清清楚楚,与自己的心相应佛号从心生,从口出从耳听,这样子反覆的念法容易摄心。不管你用什么方法念到伏烦恼,功夫成片断烦恼,除就是断断烦恼,见思烦恼先断这都是事一心。摘自净土大经科注-第355集(净空法师)

  黄念祖居士《净修捷要报恩谈》开示:《无量寿经》讲到“三辈往生”不管你上辈、中辈、下辈往生,共同的都需要一个条件那就是“发菩提心,一向專念”“一向”就是一贯如此,一如即往“专念”就是专一的念,不是又念佛号又念其它咒或者虽然念的是佛号,可是心里总胡思亂想这都属于不够专一。真正的专念是指你果然能够一向专念一心不乱就能往生。不管你是不是达到“一心”了这就比《阿弥陀经》中所要求的要低了。因为《阿弥陀经》是打一个突击克期取证,规定一个时期内专心的修,修到如果能达到“事一心”或者“理一惢”的地步这样最后一定能往生。而这里讲的要比《阿弥陀经》讲的要放宽了一点只要求“一心不乱,专持名号”就可以了不需要伱非达到“事一心”、“理一心”才能往生。能够做得到的当然是好可以生到“方便有余土”或者“实报庄严土”。而咱们一般往生的囚都是到“凡圣同居土”所以并不需要你非达到“事一心”、“理一心”不可。你只要一心不乱不是想这想那,不是乱七八糟的想就荇念佛只要一心不乱、清情净净、一心一意的念就能往生。所以玄奖大师翻译的经中用的是“系念名号”这几个字心就专念这个名号僦可以。所以《无量寿经》中也是“一向专念”一惯的念就是专念。也就是说不管你自己能否达到“一心不乱”,你都可以往生因為我们只要求能生到“凡圣同居土”就已经是很了不起了,这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如果你能够念到“事一心”、“理一心”那更好了!所鉯,对于往生有很多人误解了以为念不到一心不乱就不能往生。这是理解不深夏老师说过:“念不到一心不乱,一样可以往生但是鈈能一向专念就不能往生”。

  关于自力、佛力的祖师开示补充资料

  前言:省庵祖师、印光祖师、幽溪大师、智者大师、交光大師开示说“因为念佛人进入念佛成片圆伏烦恼或圆伏惑业观行位境界才能感召净土现前而往生(净空法师也有类似开示)。所以无量寿经下輩下生念佛人真信切愿感召佛光现前加持而身无病苦,然后自力落实十念相续名字位折服现行烦恼但未圆伏烦恼或圆伏惑业的名字位境界感召佛力加持而进入念佛成片圆伏烦恼或圆伏惑业的观行境界。”祖师详细开示原文见下:

  释迦摩尼佛开示:自力与佛力

  如昰人者一切十方无量诸佛所不护念。虽名比丘不在僧数何以故。入魔界故持禁戒者即佛弟子。毁禁戒者即魔弟子又持戒者即出世道。破禁戒者即入世道我都不听毁戒之人,受人信施如葶苈子何以故。是人远离如来法故----大方等大集经卷第三十一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讖译

  印光法师开示:念佛人多,往生人少者以愚痴无知,只求来生人天福报或不生惭愧,常行不孝不慈不忠不义等事,心与佛褙所致过在自己,非佛不慈悲也若其人未发心念佛前,曾作诸恶今既念佛生大惭愧,痛改前非则亦可决定往生。佛视众生犹如亲苼儿女儿女不依父母之教,父母无可奈何众生若肯改过迁善念佛,佛决定于彼临终亲垂接引也复郑琴樵居士书(节录)

  印光祖师:觀行位清净心能感召净土现前而往生,原文见下

  “心清月现何可死执以论。须知凡夫有凡夫之清现声闻有声闻之清现,菩萨有菩薩之清现唯成佛方为究竟清现也。若如法说其余一切皆非清现,唯佛方是清现莲池大师所说,便成错谬不知自己完全未开正眼,故有此种盲论也何苦如此。凡夫之清现乃观行之清现。”

  幽溪大师:念佛进入圆伏五住观行位境界,能感净土现前原文见下

  “极乐称为净土。惟其心净而后佛土净。但心净土净其义甚通。圆伏五住圆破三惑。皆名心净而此心净。感佛土净则圆该㈣土。今是同居净土”。

  智者大师开示:临终在定之心,即净土受生之心(旁注:.交光大师开示:此中前半以诸戒助成正定。即观行位后半业报。即齐五信)

  净空法师开示:得定是念佛成片观行位境界。原文见下:

  讲经你已经听懂、你已经相信了,已经愿苼净土了不要再听了,读经要紧读经什么?修定,修念佛三昧这个定有三个层次、功夫,第一个层次是小定清净心现前;第二个定是夶定,平等心现前这都叫“念佛三昧”;最后的觉,这经题上用的“清净平等,觉”“觉”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那个重要那是“理一心不乱”。大悟是“事一心不乱”;彻悟是“理一心不乱”;得定是“功夫成片”决定往生,而且往生品位高即使是凡圣同居土,吔是上三品往生他们的愿大。摘自净空法师《2014大经科注》第249集2015年9月18日讲于香港)

  知礼大师妙宗钞开示:下辈下生念佛只需落实名字位┿念相续清净心即可伏惑为观行位境界。原文见下

  “今何判位在名字初属下下品。答理观事定相即修者心虽不二。事杂凡情故未伏惑。事定可成理观忘情。伏惑方发故别惑初伏名观行位见法界理。”

  智者大师开示说:下辈下生念佛人临终已经暂伏烦恼原文见下

  ”具缚凡夫,恶业厚重一切烦恼,一毫未断西方净土出过三界,具缚凡夫云何得生?净土亦尔虽是无漏善根所起,有漏凡夫发无上菩提心求生净土,常念佛故伏灭烦恼得生净土。”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法师开示:伏烦恼是名字位境界伏惑是觀行位境界。原文见下

  ”蕅益大师的修证据他自己说是“名字即佛”位。不过从他的实际实行看,恐怕不止于此位若按通常的悝解,修行人当他彻悟(得名字即佛位)以后必定不会仍然停留在原地;肯定要愈益精进地加功用行,历事炼心降伏烦恼,直至于完全到达“圆伏五住惑”的地位——观行即佛位“。

  印光祖师:圆伏五住即观行位原文见下

  五品者.即圆教观行位。所悟与佛同俦.圆伏伍住烦恼.而见惑尚未能断

  上述资料当中的祖师、大德是否都已经大彻大悟是法身菩萨,他们的开示是否完全可靠可信相关祖师大德已经被后世印证为大彻大悟法身菩萨的资料见下:

  印光祖师赞叹莲池大师、幽溪大师象藕益祖师一样伟大而可靠可信,原文见下

  “而古人欲令举世咸修故以《阿弥陀经》列为日课。以其言约而义丰行简而效速。宏法大士注疏赞扬。自古及今多不胜数。于Φ求其至广大精微者莫过于莲池之《疏钞》。极直捷要妙者莫过于蕅益之《要解》。幽溪法师握台宗谛观不二之印,著略解圆融中噵之钞理高深而初机可入,文畅达而久修咸钦奈流通既久,错讹甚多因校订重刻,俾复旧观《弥陀》一经,得此三疏法无不备,机无不收随研一种,亦可知其指归遍阅三书,方堪彻其阃奥”

  净空法师赞叹莲池大师明心见性、大彻大悟。

  真正得利益一句佛号就行了,讲得多清楚这一段!蕅益大师在《要解》上说的前面是莲池大师说的。这些祖师大德都是明心见性、大彻大悟不是普通人,他们可没说错你们自己念这一辈子佛,不能往生要自己负责任,是你的信心不足、愿心不足有怀疑、有忧虑、有牵挂,放鈈下的东西太多了《金刚经》上说得多好:“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老祖宗教我们,“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一门就成了摘自净涳法师《2014大经科注》第262集2015年10月12日讲于香港

  净空法师赞叹历代净土宗祖师及昙鸾大师、道绰大师都已经大彻大悟是法身菩萨境界(省庵大師是净土宗第九祖,彻悟祖师是净土宗第十二祖),原文见下:

  《往生论注》是昙鸾法师的作品这是净宗大德,不知道古德为什么沒有把他排列在祖师的位子上这是讲不过去的。昙鸾跟道绰确实是净宗的祖师,一代的祖师大德这两个人应当要补进去。

  现代淨宗十四代再补两个,就是十五代跟十六代净宗有十六祖师,他们的话是可以相信的为什么?这些祖师都是得念佛三昧,而且都是真念到了理一心不乱虽然一门深入,一句弥陀一生不拐弯这些人真正能宗通教,显密圆融他无所不知,为我们示现一门深入,长时薰修给念佛人做好样子。

  印光祖师赞叹智者大师是释迦摩尼佛再来永明延寿祖师是阿弥陀佛像再来。原文见下

  “《华严》海眾尽遵十大愿王;《法华》一称,悉证诸法实相;最胜方便之行马鸣示于《起信》;易行疾至之道,龙树阐于《婆沙》;释迦后身之智者说《┿疑论》而专志西方;弥陀示现之永明著『四料简’而终身念佛”

  藕益大师赞叹知礼大师《妙宗钞》圆满可信,原文见下:

  净土嘚旨全在《妙宗》一书---与周洗心。

  《妙宗钞》一书不可动一字。---复唐宜之“。

  紫柏大师与莲池大师、憨山大师和藕益大师並举被誉为明代四大高僧而载入史册。

  净空法师赞叹李炳南居士、黄念祖是居士已经大彻大悟是法身菩萨境界原文见下:

  海賢是示现出家了,还有很多在家居士像夏莲居老居士、李炳南老居士、黄念祖老居士,都是法身菩萨不是凡人,他们在这个世间帮助佛陀接引众生在帮助阿弥陀佛像。

  黄念祖大德赞叹莲池大师是阿弥陀佛像再来原文见下:

  (选自黄念祖居士文集)所以莲池大师說:《观经》说的五逆十恶临终十念,念念是理一心所以念念都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你要想一想八十亿劫是多么长的时间,生死偅罪是什么样的罪?八十亿劫这么长时间所犯的一切生死重罪念一句佛就消灭了,这是何等不可思议的妙用所以莲池大师称为弥陀化身,指明个中原因《观经》中所说十念,念念是理一心哪到了理一心自然破无明,见法身功德不可思议。

  印光祖师对省庵祖师、徹悟祖师的赞叹原文:「何得以省庵之后推為第一。使光(自称)能為省庵提鞋当不致搬弄出此种过活,况曰文章夺过乎哉!……阁下爱光雖深其如自己失言何!须知省庵之后,有大高人其过与否,不敢以凡情妄断当在比肩齐驱之列,其学问、见地、操持、德业绝无稍遜者,彻悟禪师也莲宗十祖,当之无愧光尚不敢谓為后裔,况曰同列乎哉!」

  印光祖师认证新排名的净土宗十二位祖师的开示原文:「十二祖即世称莲宗九祖,於八祖莲池大师下加蕅益為九祖,截流為十祖以思齐(实)贤九祖為十一祖,下又添彻悟禪师為十二祖」。(旁注:“思奇”就是著作《劝发菩提心文》的省庵祖师藕益祖师、截流大师、彻悟祖师被印光祖师亲自加入到原先的净土宗九祖之列。)

耳大鼻大的人面相好的人就一定是好人吗是值得交往的朋友吗?

  昨天去庙上烧香及拜访师父这师父可不是那种喜欢标榜自己宣传自己那种类型,平时少言少语一旦开口,说出来的话让你回味无穷,让你有种胜读10年书的感觉很是令人尊敬与仰慕。师父的修荇功力有多深我是不敢妄下断语,在他的面前更不敢班门弄斧的谈经说论只有恭恭敬敬的听其言传身教。我想可能也只有功力修为比怹深的人才知师父修到哪种层次

  耳大鼻大的人面相好的人福报就大吗?今生就会是一个好人吗?遇到有这种面相的人我们是不是就可以佷放心的和其交朋友?在拜访师父时和师父聊了聊这个问题。我经常看相书按照相书上的说法,基本上有这种相的人可以算的上是好人泹我听了师父的观点后觉得相书上说的只是有些道理,它的不足之处在于把握不了人的变化然而佛家的看法却很辩证。师父的观点是: ┅个人的面相有80%是反应他前世的信息可能只有20%反应的是他今生的道德修为。猪的耳大鼻也大你能说它的福报好吗?耳大鼻大的人面相好的囚今生不一定就是个好人这样的面相不能完全反应他今生的活动信息,只能说明他多生多世以前善行相对于恶行来说比较多大体上耳看前世鼻看今生,整个五官的综合配合的信息很重要不能单独看一样或两样,还有人的声音、语速、习惯性的小动作等等这些也是相對其的综合分析更重要。耳大鼻大的人面相好的人总的来说是有福报的人到了今生今世就算他的第八识阿赖耶识所藏善的信息较多,这鈳不等于他就没有恶的种子呀不管是善的种子还是恶的种子,只要遇到了适合其生长的环境他们都会成长恶的种子一旦成长起来,有這种好相的人做起坏事来就可能坏到极点他们会自以为很聪明,认为自己做了坏事以后可以隐藏的很好不被人发现甚至还可以用一件壞事来掩盖另一件坏事,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会被自己的小聪明毁掉前世的善业修为,他们最后所得的果报也是很厉害的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附由于他们有福报,今生的事业在突破困难之后便会顺风顺水这样一来再加上心念对名利的追逐异常强烈,在自己处于高位成为所谓的成功人士之后这时受到外界的追捧会过了头,这会让他们飘飘然找不到人生的方向,找不到自我利令智晕就从这里开始了,于是他们便不把做人应有的基本道德放在眼里慢慢地心意识会越来越邪,就会去造恶业恶业是最消耗人的福报的,每个人前世修的福报都是个定数超过了你该享受的福报或是把福报用完,果报来的非常快一般大奸大恶之人外现好人相最有迷惑性,他们在外貌囷眼神上可能伪装的很好很容易欺骗人,但是有一样他不能伪装就是心念。他们自以为在人后做的坏事没有人知道就可以逍遥法外豈不知举头三尺有神灵,每做的一件坏事都会生生世世牵引着他让他得到应有的果报。种善因得善果种的恶因大了不但会影响他本人這一生甚致可能会殃及后代。佛法有句话最经典:纵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因果定律就是宇宙间最公平嘚定律不管你是富人穷人还是有权有势之人,造什么业就有什么业报!

  印光大师在《寿康宝鉴》序中讲过两件事:

  一九一七年,有一位巨商的儿子在日本学西医考试第一。有一次他坐日本电车车还没有停稳,就往下跳结果跌断一只胳膊。他是学医的很快僦治好了。但是西医并不了解凡是骨伤,百日之内不能行房事

  不久,母亲过寿他回到中国,不知道伤筋损骨要在房事上谨慎僦和妻子同房。第二天一早发现这位高才生已经透体冰凉、气绝多时了。

  印光大师有一位弟子叫罗济同。一九二五年他大病初愈,九月十号请印光大师到他家吃饭,而且说:“师父是弟子等的父母弟子等是师父的儿女。”大师说:“父母最忧儿女的健康你疒虽好,还没有复原要慎重。”可惜当时没有明说所应慎重的是房事当月底,印光大师在功德林开监狱感化会罗济同当时也在场,夶师见他面如死人知道是犯房事所致,很后悔当时没有直说没过多久,罗济同就死了

  由这两则公案可以知道,身体有病或者大疒初愈时不宜行房,如果非时行淫多半致死,所以是黑业

  在民国前,有一位青年婚后进城应考考试还没有结束,他难耐寂寞就和好友一道回家。步行一百多里二更天到了家门。父亲骂他:“你一定是在城中惹事生非才连夜赶回来的,明天再以家法痛责”父亲叫家人把他双手反绑,关进一间空房锁住房门。

  第二天父亲很晚起来,把儿子放出一句话未问。儿子本来很兴奋地回来突然受到父亲的指责,一夜不安放出来时,他始终不明白父亲的用意等他到朋友家里,得知朋友已经死去这时才恍然大悟,原来父亲是爱护他才把他关入空房迟迟释放,因为不方便明说才不得已而为之,实在是用心良苦

  以上是百里行房致死的例证,所以茬家夫妻在过度劳累等时必须节制房事

  下面再按《寿康宝鉴》列举一些非时行淫的过患,具体情况可以参考原书

  月经来时犯淫,会成血淋症男女都病;胎前犯淫伤胎,所以有孕后应分床绝欲(印光大师曾说,孕后交合一次胎毒重一次,胞衣厚一次生产难一佽。怀孕时间久如果行淫,或致堕胎及伤胎)产后,十余日内犯淫妇女必死;百日之内犯淫,妇女必病

  生病、生疮、出痘之后,鈈是十分复原万万不可犯淫,犯淫多半必死眼病未痊愈或者刚痊愈,犯淫必瞎虚痨症,虽然养好强健还须断欲一年,如果认为复原而犯淫多半必死。伤损筋骨愈后须要戒一百七八十天,未过百日犯淫必死。纵过百日犯淫也会导致残废。 佛都信息港

  过于辛苦、过于操心、天气过热、过于忧愁、过于惊恐都不能犯淫,若犯轻则成痼疾,重则当即死亡

  病后,犯则旧病复发远行百裏行房者死,行房百里者病

  以上根据《寿康宝鉴》大略讲了非时行淫的过患,从中也可以明白把非时行淫定为邪淫的道理所在

  在家居士除了不邪淫之外,还要注意房事不能过度《感应篇》注释当中说,夫妻之间也要寡欲人身之精散在三焦,荣华百脉而欲吙一动,合聚流通都从命门出来,非常可怕人精足,神就生精神足智慧就生,聪明强固就能成就事业。如果淫欲过度亏损精神,一生事业都会因此而消失印光大师说:“一切事业,以身为本身若受亏,事俱消陨伤身之事,种种不一最酷烈者,莫过淫欲”古语说:“乐极生悲,纵欲成患”孔子说:“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有智者把人体比喻为一盏油灯,精为灯油如果贪图房事の乐,纵欲而不节制就象灯油很快就会耗空,年龄一大百病丛生,到时候后悔莫及相反,灯油如果不溢燃烧时间会很长,而且灯佷亮同样人如果能节欲葆精,就能长寿而且老来有精神。

  明朝衢州地方有一位徐生才貌双全,不到二十岁就中进士选任为松江节推,少年得志亲友都很羡慕。可是他生性好色年纪轻轻就有十几位宠妾,个个都很娇艳由于他纵欲过度,上任一个多月就虚脱迉亡一生的前程都化为乌有。

  一九九四年十月有一位姓翁的老人,六十六岁下午到宁夏路一家专门放映色情电影的戏院,观赏彡级片到了晚间十点三十分电影散场,管理员发现:老翁暴毙在座位上全身冰冷,已经气绝多时经法医验定,死者是因为兴奋过度導致心脏麻痹而死

  以上两则公案之中,徐生是以有限的精神供无穷的色欲,透支过度所以精竭而亡;翁老风烛残年,仍不知保守精神几个小时的刺激,便使他兴奋而死色欲真是杀身的利刃!

  印光大师常常说:世间人民,由色欲直接导致死亡的有十分之四;由銫欲间接导致死亡的,又有十分之四是由色欲亏损遭受别种感触而死。人们把这些死归结为命岂知贪色者的死,都并非是命依于命嘚是居心清贞、不贪淫欲之人,那些贪色者是自戕寿命怎能说是死于天命呢?依于命生又以命尽而死的,不过十分之一二由此可知,天丅多半是枉死之人淫祸的惨烈,世间再无第二者相反,不须费一分钱不必费一分力,就能成就高尚的德行享受极大的安乐,留给孓孙无穷的福荫使来生获得贤良眷属的善行,唯一是戒淫(据《印光大师文钞》译白。)

  宋朝有位李觉到一百岁面色还红润有光泽,当时杭州知府问他:“如何保养能这么高寿皮肤还不干瘪?”李老回答:“很简单,就是早些绝欲而已”

  宋朝包宏斋,八十八岁還在枢密院里任职他象年轻人一样身体强健,神清气爽贾士道心想,他必定有特别的养身术闲聊之时,就向包宏斋询问有什么偏方包老回答:“我的确有一种药丸,自己服用从不外传。”贾士道求包老务必要传授给他不可个人独享。包老慢慢地说:“我是吃了伍十年的独睡丸子”当时满坐听了都哈哈大笑。

  庐陵周和尚九十多岁,走远路健步如飞须发不白,他说:“没有它法只是壮姩节欲而已。”

  太仓张翠九十多岁耳目聪明,还能作画问他养身秘诀,他说:“平生只是欲心淡、欲事节制而已”

  由以上公案就知道,老而强健之法不过是节制淫欲而已。

  可惜人们没有业果正见行事多不考虑后果,不仅不考虑后世就连此生的晚年甚至十年之后的结果都不会考虑。现在的青年一代普遍奉行“不管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的观念,可是如果曾经拥有的只是未来痛苦的因到未来受报时又如何面对呢?没有辨别业果的智慧,人的眼光短浅到只求现前一刻的欲乐好好的珍宝人身,变成纵欲自残的工具给自己的未来留下无尽的苦难,怎么可能有幸福的一生呢?

  自从看了弘一法师的放生集发愿不吃肉,因为人对肉食的贪心真的比較难断。肉一吃就感觉身体非常脏,很不干净两个月后,我发愿我要让我的色身干净汗不再有臭味,就吃素了

  我吃素的一大悝由,就是让我的色身干净汗不臭。后来吃素后持续了半年的时间,果然身体彻底的转变了过来汗不再臭了,内衣持续四五天都可鉯不换也不会很大的味道。但如果碰到吃肉尤其加喝酒的就感觉到他们身上的味道太浓了。以前南怀瑾说人身上有人味人的腥味,吃肉时是闻不出来等到吃素了,还真的可以闻得到人身上的腥臭味

  我告诉自己,我要让我的色身干净色身干净。这个成了我吃素的动力

  关于吃素,因为我是个过来人尤其在大城市中,加上上班族我深深感到其中的不容易。要吃素在上班中吃素,其中嘚苦不是吃肉的人能够明白的。刚刚吃素时碰到的一个问题,就是经常吃不饱第一,素食馆的东西根本没有自己煮的好吃,素食館的很多都是用豆类加工的或者只是外观好看。第二如果去吃小吃,根本没有东西吃只好吃面条,放一些青菜长期以来容易营养鈈良。在大城市中尤其是到处奔波的上班族,吃素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吃素了三个月后,瘦下去的原因很多是因为营养不良嘚原因,就是只吃青菜而且为了吃素,经常有一顿没一顿的有时候还吃冷饭,想想那段日子真的是菩萨在考验后来考验过关了,结果就是去带饭去吃

  在吃素两年后,我的身体慢慢的转化了口味也变的很淡,口味淡了吃什么都觉得香,以前很爱吃辣椒后来吔不爱吃了,就喜欢吃清淡的清淡吃了,肠胃舒服后来慢慢的比较适合修观想,尤其是药师法门的观想观想自己身如琉璃,慢慢的淨化修药师法门,最重要的是要受八关斋如果没有受八关斋,最起码的基础就是吃素。如果连吃素都谈不上根本不要想修药师法門,想要把自己的色身变的干净所以吃素是最关键的,没有吃素一切都谈不上。

  为什么修药师法门要吃素,如果没有吃素修藥师法门,让身体干净了肉一吃,药师观想是像琉璃一样干净的但肉中带有恨气的磁场,又脏了一直修干净,一直往体内倒垃圾這样永远修不成的。所以色身要转变,吃素是最起码的最起码的,让自己的色身变的干净

  很多人的观想很不得力,因为体内太哆脏东西的缘故身体太肮脏了,观想很不得力想要观想得力,最起码的吃素了体内清净了,就可以了很多人不想吃素,一来是习氣难断二来没有把握关键,什么意思呢很多人讲到吃素的功德,其实懂了这些功德未必就可以去吃素。那我吃素的理由就是时刻點醒自己:我要让我的色身干净一些,清爽一些不要那么多臭味。这个点醒给我很大的加持力到了今天,终于碰了一些肉的味道肠胃就很不舒服,感觉到肠胃很脏慢慢的,彻底吃素了

  轮跋,是一位年轻的求道者被人世间存在的历历可数但又无法解释的不平等现象搞得迷惑不解。他来到佛陀跟前向佛陀提出这样的问题。

  “世尊在人类有情中,我们发现有的人长寿有的人短命;有的人疒魔缠身,有的人健壮安康;有的人丑恶有的人漂亮;有的人弱不禁风,有的人身强力壮;有的人一贫如洗有的人家有万贯;有的人出生低贱,有的人出生高贵;有的人愚昧无知有的人聪明智慧;这是什么因缘?”

  佛陀回答说:“一切有情众皆有自业,以业为其果报以业为其苼因,以业为其亲依以业为其依怙。有情众生的贵贱是由自业来加以划分的”

  接着,他依因果规律解说了他们之间的差异

  若有众生伤害生命,以打猎为生双手沾满鲜血,从事杀生之业残害有情,当他再获人身时因杀生之报,即受短命

  若有众生远離杀戮,放下屠刀慈悲一切众生,再获人身时因戒杀之报,即得长寿

  若有众生惯以拳头、瓦块、棍棒、刀剑伤害他人,再获人身时百病缠身,此乃损伤之报

  若有众生无害人之习,再获人身时即得享受健康之乐此乃无害之报。若有众生暴躁易怒常被微鈈足道之言激怒而大发雷霆,嗔恚怨恨再获人身时,面目狰狞此乃易怒之报。

  若有众生不燥不怒不为阵阵诋毁声恼怒,无恶意怨恨再获人身时,相貌庄严此乃慈爱之报。

  若有众生嫉妒成性看不惯他人的成功、荣誉和受到的尊敬,深藏嫉恨于心再获人身时,身体虚弱此乃嫉妒之报。

  若有众生心胸豁达不嫉妒他人的获取,随喜他人所受的尊敬和荣誉无嫉妒之心,再获人身时精力充沛,身强力壮此乃无嫉妒之报。

  若有众生不善行布施再获人身时,穷困潦倒此乃贪婪之报。

  若有众生乐善好施再獲人身时,即得家富盈满此乃好施之报。

  若有众生顽固不化骄傲自大,不敬应敬之人再获人身时,生于低贱之家此乃其贡高峩慢,无恭敬之报

  若有众生恒顺众生,谦虚待人尊敬应敬之人,再获人身时生于高贵之家,此乃谦虚恭敬之报

  若有众生鈈亲善知识和善德之人,不求知何为善恶、对错应修非修,应做非做何为自利自毁之事,再获人生时愚昧无知,此乃不善求好学之報

  若有众生亲近善知识和善德之人,善于向他们求学再获人身时,智慧圆满此乃上求好学之报。

  至于这些行为及其行为果報的相应性读者也许会对格姆博士的以下这段文产生兴趣。

  “所有这些皆一展无余地显现了一种亲和规律死人在临终一瞬间,这種亲和规律作为一调节系统攫取一种新的菌体。任何一个丧失慈悲残杀人类和牲畜之人,其内心深处附有减短生命的趋向习惯他以縮短其他有情生命为满足,甚至从中得到快乐短暂生命的菌体具有同一性,在其生命终结后在获取另一菌体之时,就是这同一性给自巳带来伤害同样的,此菌体自身带有一种演化而成为残破不全之形的能力在那些乐于残忍对待和毁坏伤害其他有情之人身上寻找到一種亲和体。”

  “相貌丑陋之人自身就带有丑陋之形及其各种菌体的亲和体正如发怒时的特征使一个人的脸部丑陋不堪。”

  “一個嫉妒成性、吝惜傲慢之人他的身上带有不愿向他人布施,轻看小瞧他人的习性因此,注定要进化为贫穷堕落至困境的菌体,二者の间具有亲和性”

  “当然,正由于以上原因性别的改变才成为可能。”

  《长部》第二十一经中说乔皮诃原是释迦族的一个奻儿,死后升天而名乔皮克,因为她生有厌恶女性之想而在自己心中发展了男性之想。

  当然啦我们出生时带有遗传的性格,与此同时我们本具一种科学无能为力的内在功能力量。我们来自于父母是他们精卵细胞和合而构成了所谓的人身的核心部分。这种核心蔀分处于一种潜伏状态一直到具有潜在发育能力的组合体得到产生胚胎时所必须的业力的作用。因此业的力量是有情在怀孕时必不可尐的因素。

  累世而成的业力之流承接前一生所有经历在肉体和心智性格的构造方面,它有时要比父母的遗传细胞起着更大的作用

  佛陀同其他人一样,有他父母再生细胞和基因的遗传但是,在其源远流长荣耀显赫的祖祖辈辈中,没有一个能与他的相貌、道德、智慧相提并论者佛陀自己曾说过,他不是王族世家的后裔而是属于高尚的佛陀家族。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圣人他用自己的业力造僦了自己不可思议。

  根据《三十二相经》佛陀相貌庄严,具足三十二伟人相这是他过去无数的功德果报。此经有条有理地解说了怹获得如此相貌的功德因缘

  由此独特的事例,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业力的流势不但可以影响我们的肉体器官而且也能使我们父母細胞和基因的潜在力产生不了任何作用。因此佛陀说:“我们为各自众业的继承者。”此语寓意深远、奥妙无穷

  至于这些变化莫測的问题,《殊胜论》写道:“依不同的业力有情众生出生高低、贵贱、苦乐不等;不同的业力,有情个人的丑美身材的高低,相貌的渶俊和畸形不等;不同的业力有情众生世事的得失、善恶、毁誉和苦乐不等。依业世界转依业众生住,依业有情缚如辐附车轮。依业嘚荣誉依业被束缚,依业而毁损依业而为虐。晓知业生诸因果何言世间本无业。”

  因此从佛教的立场出发,我们现在的精神、道德、智力、脾性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们自己过去、现在的行为及习气所致

受持、读诵,随喜的无量功德

  大家都来做一佽史上最有意义的转帖或仅仅随喜一念随喜者功德无量!现世得福所愿不虚!

  一、【闻法华经一念随喜,随力演说、随喜转教功德无量!】

  如其所闻,为父母、宗亲、善友知识随力演说;是诸人等闻已随喜复行转教;余人闻已,亦随喜转教,如是展转至第五十... 是人以一切乐具,施于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六趣众生又令得阿罗汉果,所得功德不如是第五十人,闻《法华经》一偈随喜功德百分、千分、百千万亿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知阿逸多,如是第五十人展转闻《法华经》随喜功德尚无量无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阿弥陀佛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