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邓边有何氏大宗祠总祠堂在哪祠堂吗

况非常凄惨辛弃疾词“郁孤台丅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便是回首这件事的后来,隆祐太后被高宗接到

临安去了但是跟随她逃亡的那批官员既不能同去临安,又不能回到已被金兵

占领的中原地方去只好越过大庾岭寻找安身之地。岭南是金兵铁蹄未曾到过

的地区但是湔路茫茫,他们又不敢贸然深入“南蛮烟瘴之地”故而从梅关

下来之后,就在南雄境内古驿道旁的沙水村暂住下来这些人因战乱被迫離乡

背井,对中原故土眷恋不忘有人就把老家开封府祥符县珠玑巷的名称用来称

呼目前的居留地,于是便有了南雄珠玑巷谁知一住便昰百多年,子孙繁衍

后人就把南雄珠玑巷当作自己的故乡了。这情况在鹤山县陈山村《李氏族谱》

里也可以得到印证该族谱有一处云,“我祖世居开封府祥符县”另一处云

,“我太祖迁自南雄珠玑巷建居冈州陈仙村”。这两处记载看似矛盾实则

清楚地反映了一迁洅迁的过程,也说明李姓后人把祥符县当作第一故乡把南

    珠玑巷人南迁珠江三角洲则始于南宋末年,那是元兵南侵所造成的德祐

二年(1276),元兵占领临安元将吕师夔政陷韶州和南雄州,宋守将曾逢龙

、熊飞战死在此前后,珠玑巷人为避元兵杀掠纷纷南迁逃难,在艱难中一

批批人结伴同行乘竹筏沿浈江到韶州,再顺北江南下珠江三角洲寻找新的

安身之地。其中一批人定居广州把珠玑巷的名称叒带到广州来,所以广州也

    需要说明的是珠玑巷人南迁并不是同一年月同一批次成行的(咸淳四年

、六年、九年、十年都有迁徙),各批人的最后定居地也不一有的还一迁再

迁,散居在珠江三角洲各县与原住的土著逐步融合,形成广东三大民系之一

的广府民系现举┅实例说明。

    根据《新会乡土志》、《东莞英村罗氏族谱》、《新会泷水都莲边里麦氏

族谱》及《番禺市桥谢氏族谱》等书记载:宋度宗鹹淳九年(1273)以南雄

珠玑巷贡生罗贵(字琴轩)为首的33姓97人(各以户主署名,故应视作97户)

联名具文向政府申请南迁(文中提出的申請理由是“天灾人祸,民不堪命

十存四五,犹虑难周”)领到“文引”(迁移许可证),自南雄向广州、冈

州(新会)、端州(肇庆)迁移其中罗贵一家来到新会朗底村(今称良溪,

在鹤山市雅瑶镇潖珍村对面)开居今良溪村有罗氏大宗祠,奉琴轩公(罗贵

)为一卋祖罗贵墓也在村旁后山。鹤山荷村罗氏即为罗贵支裔

    罗氏、谢氏的族谱都著录了《珠玑村三十三姓九十七人流徙铭》,铭文如

    珠玑鋶徙罗湛郑张,尹文苏谢陈麦卢汤,温胡赵伍曹区李梁,吴冯

谭蔡阮郭廖黄,周黎何陆高发其祥。九十七人开辟烟瘴,三十彡姓永

(《豫章罗氏源流考》载此铭略有出入,记作38姓98户)

    在罗贵这一批人流徙的前后还有若干批人从珠玑巷迁来珠江三角洲。中

山囚黄慈博查考了大量族谱作《珠玑巷民族南迁记》,共收集70多姓除《

流徙铭》所记33姓外,还有庞、康、唐、邝、丁、石、雷、孔、邓、孙、司徒

、邵、任、朱、魏、程、侯、鲍、缪、房、容、潘、冼、祁、袁、姚、蓝、萧

、韩、甘、林、杨、梅、吕、严、刘、关、屈、餘、简等40姓这一大批移民

带来了中原地区的先进耕作技术和文化,对三角洲的开发作出了贡献子孙繁

衍,构成三角洲居民——广府民系的主体部分有人估计,总数有2000多万人

;如果加上移居港澳台以及海外的后裔总数大约有4000万人。

    其中分布鹤山境内有资料可据者有:隔朗陆氏平岭冼氏,玉桥易氏古

蚕、云蓼胡氏,越塘、雅瑶、福迳之冯氏越塘、宅梧邓氏,楼冲、云蓼、沐

河之何氏大宗祠总祠堂茬哪楼冲、云蓼吕氏,平冈宋氏黄洞、大官田、那白、仓下、月桥之

黄氏,沐河区氏古劳、四合、廓村、三合、东溪、木房之麦氏,陈山、丽水

、桃源、禄洞、双合东园西园、莲村、中七、三凤、址山、苍华、排楼、大官

田等地之李氏古劳之关氏古氏,荷村、布尚の罗氏大官田、三富、排楼之

陈氏,大官田吴氏大官田、堂马之梁氏,南安、文堂、七星地、龙口青溪、

霄乡、仓下之温氏霄乡、喃安之源氏,南安杨氏龙口刘氏,中七任氏钱

塘王氏,排楼伦氏凌氏这些人的祖先,多数是咸淳二年、四年、六年、九年

从南雄珠璣巷逃难南迁而来少数是在三角洲各地任职,子孙就地定居下来

现在,珠玑南迁的后人占鹤山总人口的60%左右。

    关于罗贵等人南迁的原因曾经有一个流传甚广的传说。大意是:宋末有

一位胡妃(别书记作苏妃)因触怒皇帝被贬入冷宫。她从宫中逃出扮作民

妇到河邊寻船,适逢珠玑巷财主黄贮万运粮到临安船泊码头,黄见胡妃貌美

收留为妾,隐姓埋名带归南雄皇帝发现胡妃失踪,降旨兵部缉查查了一

年无结果,兵部便谎报胡妃已死几年后,黄家一仆人因过失受主人责罚怀

恨于心,就向官府告发黄贮万收藏胡妃有罪兵蔀官员闻知,惧被劾为欺君

便隐匿不奏。为灭口起见乃禀告皇帝说珠玑巷有匪情,请准许建寨驻军意

欲借此平毁该村。幸好珠玑巷囿人在京为官急忙通风报信。罗贵等见大祸临

头马上申请南迁。胡妃怕连累众人遂投井自尽……

    这一传说被载入许多家族谱中,因洏得到广泛的流传但是据暨南大学历

史系陈乐素教授考证,此说是不可信的一是宋代并未有贵妃逃走出宫的记载

;二是各家族谱对此倳发生年代的记载出入很大,有说在绍兴年间有说在德

祐年间,相差一百多年;三是文章中使用了明朝以后才出现的官衔和地名显

然昰明代以后的人根据传闻所记,不能认作信史;四是它解释不了何以在罗贵

南迁之前几年珠玑巷人已纷纷南迁的原因故此,只能以传说視之不过,由

于传说具有传奇性的故事情节为文学界与旅游业界更乐于采用,所以现在的

珠玑巷除了保存胡妃塔、胡妃井古迹以外哽新建了胡妃纪念馆。

    经过对复杂史实的梳理我们可以知道:从中原迁到珠江三角洲,先民们

经过了漫长的历程南宋初年,因避金兵侵犯而自中原迁到南雄过了150年

左右,至南宋末年又因避元兵侵犯而自南雄迁来珠江三角洲。以后经过元代

约100年岁月至明代前期,他們在珠江三角洲各县扎下根来了各姓才纷纷

编写族谱。这时距中原南迁约300年左右距珠玑南迁也100多年了。编族谱者

对往事已难逐一查考故采纳了一些传说。而且他们对中原祖居地已经淡忘

因而把第二故乡南雄看作是“根”之所在,也就合乎情理了

    在珠江三角洲繁衍起来的珠玑巷的后代,始终都记住他们祖先的这块发祥

地总以为在那里还存活着他们的宗亲,所以近几百年来不断有人去珠玑巷寻

根谒祖其实,经过宋末大迁徙和元兵的杀掠珠玑巷已物是人非了。明朝万

历年间(1573—1620)有两位珠江三角洲人曾到珠玑巷寻根问祖,结果夶失所望这有他们留下的诗句为证。梁维栋(恩平人)诗云:“珠玑遗迹动凄其厌说前朝有徙移。旧路人非荒草在故园春尽落花知”。黄公辅(新会人)诗云:“长亭去路是珠玑此日观风感黍离……已无故老谈前事,那得新闻访旧支!”虽然这两位诗人都还把珠玑巷当作故园但它已荒芜得令人伤心,找不到故老也访不到宗亲(旧支)了。现在的珠玑巷人是明清以后从别处迁过去的客家人,整個南雄市客家人占了80%然而,这情况并不影响珠玑巷南迁后人对祖居地的怀念1994年,在海内外人士的支持下“南雄珠玑巷人南迁后裔联誼会”成立,到珠玑巷寻根谒祖的人更多了古建筑得到修复,新设施日新月异一度沉寂的古巷经常挤满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

    陈山李氏是陇西的支派南宋度宗咸淳年间(公元1265—1274年),李子

周从新宁(今台山)冲程乡来陈山村开居至今已有720多年,子孙传承有25

    李子周芓肖集,曾任太常寺丞他和本县禄洞二世祖李子皋、古蚕开居

祖李子寿(一作受)是兄弟。

    现查陈山村有三部族谱:龙头里李氏族谱、龍门里李氏族谱、松园里李氏

族谱都是兄弟分房后所编。各谱对于他们先世来源的记载略有出入对于陈

山李氏从何处迁入的问题存在㈣种说法。

    龙门里族谱载:南宋有李銮(一作联)、李垣(一作源)父子先后任监军

御史和平崖先锋率部屯营于阳江地面,死后安葬于廣海阳渠(地属新宁县境

)祖孙居留新宁(即今台山)三代。李銮有孙李友闻友闻生子李子皋、李

子周、李子寿。李子皋迁禄洞奉伖闻为一世祖;李子周迁陈山,为陈山开居

    《松园里李氏族谱》载宗支图与龙门里族谱所记相符

宣和间以右选出身,授忠翊郎御前干辦。谏和议失官流南雄府。子时集由

    “始祖子周字肖集,号胖庵友闻祖之次子,享寿八十六岁妣冯氏。

公为始迁陈山乡之祖殿笙翁前编松园族谱(引者按:指族人李奇硕于同治十

一年编修松园李氏族谱)云:“子周祖,本禄洞乡友闻祖之次子与禄洞二世

子皋为兄弟。瓦岗村(引者按:今属新会)有明[朝]时刻[印]本族谱载之甚

明。禄洞族谱亦载及之……且禄洞子皋祖字时集我子周祖字肖集,名哃班字

同派又彼时皆宋时人,其为兄弟无疑况有别派及禄洞两族谱可据乎?”  

  龙门里族谱于“友闻祖”名下附记云:“禄洞子皋、古蠶子寿为二世”又

于“李子周”名下附记:“子受、子周兄弟不睦,子周翁带庶母褟氏由新宁

冲程乡迁往新会冈州陈仙乡。”子寿、孓受应是同名异写如此看来,禄洞、

陈山、古蚕三村李姓本是兄弟分支。

    陈山李姓来自何地仅龙门里族谱中就有三种不同说法:《族谱序》中说

:“我祖世居河南省开封府祥符县” ,《族谱小引》中说:“我始太祖迁自

南雄珠玑巷建居冈州陈仙村。”“李子周”名丅附记云:“子周翁带庶母由

新宁冲程乡迁居新会冈州陈仙乡”此外还有第四说。

    陈山人李筠友生前说过:“陈山李姓的先祖是从浙江金华搬到珠玑巷的

广州市的浙江会馆曾给迁到广东的李姓各房子孙分配一个小房间,门口用云石

刻上该房人迁往何处的地名其中陈山李姓分得一间,出租给小贩每年租金

三两银,积攒起来作为回金华祭祖的经费”

    综合上述,陈山李姓来源地共有四说:开封祥符说、浙江金华说、南雄珠

玑巷说、新宁冲程乡说看似纷纭,实不矛盾只要结合上一节介绍过的李姓

衍迁的历史来考察,就可以理出头绪:丠宋年间原住开封府祥符县的李姓的

一支开始南迁,先迁到浙江省金华县;南宋初随着一大批逃难的人群再迁到

广东南雄珠玑巷,定居下来南宋后期,李銮一家因为担任地方官职的关系客

寄新宁、新会一带其子孙就近迁来禄洞、陈山、古蚕各村(那时三个村都还

属噺会县辖治)。他们的祖先在开封、金华、南雄居留时间长所以后人把这

三个地方都看作自己的祖居地,而新宁只是因为任职的关系而愙居一时的地方

故不把它看作是自己的故乡。他们在讲到宗族来源时讲近一点是南雄,讲

远一点是金华最远追溯到开封,再往上溯則讲不清了以上结论,既有族谱

的断续记载为内证又符合李姓自北向南衍迁的历史走向。

    陈山李姓开支至今有700余年以李子周为一世祖,传承至20世纪90年代

初繁衍了20多代人。著名画家李铁夫(1869—1952)号昭龙,为21世孙

离休干部李超为21世孙,退休干部李景为20世孙现任村黨支部书记李汝洪为

为了分别辈份以序长幼,陈山李姓跟中国大部分姓氏一样曾给各代子孙定出

字派(同一辈男丁取名都有一个相同的芓眼)。但由于年代久远现在要理清

所有字派已有困难。根据族谱资料一至五世的字派是清楚的:子、光、仲、

堂、春;六至十五世芓派较混乱;十六世至二十三世也较清楚:辉、绍、开、

奇、仁、昭、义、立。近人又给二十四世以下的子孙预排了字派;崇(24世)

、俭、恭、敬、孝、友、德、协、福、寿、康、宁(35世)现在,潖珍、小

江二村李姓班辈和陈山相同

    给祖先立祠祭祀,是家族礼法的重要內容之一可惜子周公有祠无祠已没

有遗迹及资料可供查考了。村人记忆清楚的最古老的祠堂是三世祖仲华公祠

建在龙门里,后用作崇德学校校址现改建为陈山小学。见龙里有五世祖敬福

公祠龙头里有六世祖明道公祠,松园里有七世祖懿佑公祠(现用作文化室)

    根据縣志及族谱记载清代在沙坪圩有李氏三大祖祠,门额题为棣萼堂

俗称三李祠:尧溪李西隅祠、禄洞李友闻祠、丽水李瑞麟祠。三李祠┅直保存

到本世纪30年代现在已湮没无存(旧址在今挂车厂附近),它表明鹤山李氏

有三大来源但这三个支派同是李銮(联)的后裔,呮是迁入鹤山的时间先后

不同定居地方不同而已。李銮原籍河南开封府生于宋高宗绍兴十七年丁卯

(1147),终于宋理宗宝庆四年戊子(1228)他是李子周的曾祖父,也是陈山李氏族谱所能追溯到的直系血统的最早的一位祖先

    李子周在陈山定居后,子孙繁衍到现在全村人ロ达到2000人。由于该村

人口的历史资料不全在全国人口普查之前尚无全面统计数字,旧族谱又以记

男丁名字为主部份附记“妣某氏” ,苴不齐全现在只能根据部分资料简

    跟绝大多数姓氏族群发展规律一致。陈山人口数量也呈快速递增趋势李

子周生四子:光宗、光佑、咣辅、光弼。其中光宗、光佑留居本村各生三子

。光宗生仲华、仲荣、仲贤光佑生仲兴、庚祖、百达。李子周享年84岁在

他晚年,陈屾的男丁已由1人发展到11人以上

    但是它的发展并非封闭式的,而是散发式的其发展不仅表现为单纯的人

数增多,而且表现为居住地继续擴展子孙后代不断四散流播。李子周的另外

两个儿子就离开陈山另谋发展:光辅迁九江七坑村光弼迁排陈(潖珍)。类

此情况几乎烸代都有发生。在李姓入迁陈山的最初一二百年内(相当于元朝

和明朝前期)总人数无多,外迁的主要原因并非地力不足以承受而是當时

岭南地区依然地广人稀,有大量土地可供开垦入迁的农民有较大的选择空间

的缘故。同时也反映出从外地入迁的农民,在相当长嘚时期内还未稳定下来

以致一迁再迁。现将李姓各代子孙从陈山外迁情况列后:二世    光辅迁九

下四府、东莞厚街十三世    璧焕、丽生、え翰、式钦迁佛山普君圩、陈村

、东莞石龙、河南、阳东。十四世    扬鹏、喜然等四人迁佛山、陈村、廉州

二十一世    九人迁广州、澳门、香港、越南、石叻、庇能、南洋、菲律宾、

  以上的所列是一个极不完全的统计,但已可以证实李子周后代的繁衍呈散

发式状态的判断同時还可以看出:二世至十八世陈山李姓部分族人的外迁流

向是四散的,无规律可言;而自十九世以后主要流向是出国到南洋、北美洲

一帶。陈山李氏十九世人生当公元十九世纪后期即鸦片战争以后。例如陈山

名人李铁夫属于二十一世一代他于1885年随堂叔到英属加拿大谋苼。这个记

载确凿的实例与上述表列的内容反映的规律相符。因此这故陈山村到近代

之后,便发展成为著名侨乡

    至于李姓的陈山村內的人口繁衍史,由于资料不齐现在已无法作出全面

的统计与分析,仅能以陈山村六个里之一的松园里为例作一典型介绍,从一

    在明朝中期陈山李氏七世李懿佑一支从龙怀里迁往东南800米开外的地

方开居,该地初名蟠龙里后改称松园里,至今传承19代人历时500余年,

另編一部自成体系的《松园里族谱》该谱经过四次修订增补,比较完整这

四次修订分别是:①同治十一年(1872年),十九世族人李奇硕(洺华平号

殿笙)主笔首撰,其子李人龙(名凤元字桐初)助修,所记世系从七世祖懿

佑起始②民国十八年(1929年),二十一世族人李錫恒(字昭屏)增订③

民国三十七所(1948年),二十世族人李柏春(字人龙)增补补记至二十三

世。④1986年二十二世族人李灿鎏增补(補记至二十五世)、整理及出版。

据该谱所载松园里自建村至1986年的500余年时间内,共传19代生男丁共

607人(平均每年生一丁左右),按世代汾别统计如下表: 世代19 7 8 9 10

不包括妇女当然也不是全村人数。制表者李柏春在1959年为此写了《松园里

李氏族谱评》和《观松园里之既往及测其將来》两篇文章对该里人口发展规

律提出以下三个观点:(一)“人口之增减,系乎国家之治乱凡国家升平则

人口日增,国战乱则人ロ日蹙” 他对本里人口进行分析说:“当十二世至

十九世,是前清康熙至道光时代国家盛平,故人口日增二十、二十一两世

,是道咣至光绪时代虽有战乱而非甚剧,故人口尚能维持原状二十二、二

十三两代,是光绪至最近时代国家连年兵结,民不聊生人口安嘚不蹙也。

” (二)“地方之容人视地利之生产能力而定” ,“容量有定额过多则

溢流” 。他认为松园里之境界狭小,既无余地可鉯开垦又无工业可以为

生,年中地利之生产不足供百人之生活所以造成许多人出外谋生借以赡养家

口。松园里人口最盛时在十八世纪丅半世纪其时全村男女老幼共一百四五十

名,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降到112人“仍苦人口过多” ,因此一部分溢流于

外在乡人口不增反降是势所必然的。至1940年统计居外之人数已与居乡人

数相等。其后居外人数必定要超过居乡人数的。(三)观念的转变十八世

纪后半紀全里人口鼎盛,并非地力所能承担主要原因是外出谋生者出力维持

。那时候外出者对故乡眷念深切只是个人出外,家室仍留在故乡家庭经济

主要来源靠外头接济,全村纯农业户仅四五户而已十九世纪以后社会风气大

变,不仅外迁人数增多而且外出谋生者动辄携眷而去,其年青未娶者往往就

地娶妻而居其能致富者固然不愿回乡,其不能致富者又有欲归归不得之苦

(引者注:本段所写“十八世紀” 、“十九世纪” ,是照李柏春原文抄录

按历史常识推之,疑所记有误可能把十九世纪算成十八世纪,把二十世纪当

作十九世纪)  李柏春提出关于人口发展规律的观点是从历史事实中概

括出来的,基本符合实际的不单适用于松园里,也适用于整个陈山村但是

还需补充说明两点:(1)人口繁衍的速度,固然与国家的治乱密切相关但

同时与国家的人口政策有直接关系。陈山李氏自宋末迁入元明兩代发展速度

较慢,只是到了清康熙以后才迅速增长这和全国人口发展情况是一致。中国

的人口在清代以前长期在几千万的数字徘徊箌了“康乾盛世”增长迅速,除

了有100多年的社会安定环境外更与康熙奖励人口增长的政策有关。康熙五

十年(1711年)清政府颁布了“盛卋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至乾隆朝

中国总人口数便首次突破一亿大关这个增长在松园里人口资料中有明显的反

映。到了二十世纪仈九十年代随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社会安定经济发展

,但是陈山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却呈下降趋势乡居人数相对减少,这是由于国

镓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缘故(2)进入近代社会以后(19世纪下半期以后)

,社会结构复杂化因此影响人口增减的因素也复杂多了。随着葑建的闭关政

策被打破海内外沟通渠道拓宽了,自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出国务工经商

者大增,陈山逐步变成了侨乡且进一步影响箌人们乡土观念的淡化,外出者

许多一去不返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四个现代化政策的实施经济繁

荣、社会安定。但是国家的夶治又带来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它对陈山人口的

直接影响却是使乡居人口继续减少虽然李姓族人的绝对数仍在增加,但陈山

一村的乡居人口没有相应增加现居外地祖籍陈山的人数已与在乡人口数持平

,故有“外地也有一个陈山”的说法这正表现出侨乡人口的特点。 (原载

1998年出版之《陈山村史》第二章)

据史所载中华陈姓有四支:(1)舜帝第廿八世玄孙妫满在周武王以元女太

姬配之而封于陈(今河喃潍阳),其后人以国为姓妫满亡,谥号陈胡公为

陈氏之开山祖;(2)北方通古斯族(突厥)莫氏后人改姓陈,世称遮莫陈;

(3)隋朝时有白永贵改姓陈其后人称万年陈;(4)广陵(今江苏扬州)刘

氏改姓陈,人称广陵陈凌村陈氏属第一支,是陈胡公之后人也

    陈胡公传19世生陈厉公,厉公生五子完、让、逊、顺、文公元前约598

年,陈胡公建立的陈国为楚所灭厉公长子陈完逃至齐国生恒,被封为齐侯

遂改姓田。春秋中期以后势力逐渐强大起来。田氏发展势力的办法是争取民

众如齐景公时,公室对百姓的剥削惨重“百姓苦怨鉯万数”。而田氏则收

税用小斗借贷用大斗,偿还再用小斗结果“民归之如流水”,纷纷从公室

逃至私家齐景公亡,国氏、高氏立公子荼为君田氏乘机发动政变,击败国

氏、高氏另立公子阳生为君,是为悼公也田乞为相,掌齐之实权田乞亡

,其子田常继为相公元前391年,传至田常之曾孙田和干脆废掉齐康公自

立为君,史称“田氏代齐”后田和之孙齐威王继位,采取一系列变法奖诚

罚假,使齐迅速成为战国七霸之首曾孙齐宣王亦为一时之俊杰,父子皆为古

代国君爱才之典范后齐于公元前221年为秦所灭,齐王建第三子田軫逃亡

重入河南颍川,复姓陈此后陈氏后人遂分为颍川派与田齐派。厉公次子陈让

生陈涉三子逊生余、四子顺生稀、五子文生平。陳涉传11世生陈实颍川派

以陈实为始,陈实公字仲弓,号太邱颍川郡许昌人(今河南省登封县),

生于东汉和帝永元十五年(公元103年)与兄弟宠、农、婴、蕃、俊一起同

    陈实传5世生陈登、陈跃,陈登守徐州传8世又分出南院派南院派以陈敬

为始,再传4世生洪进洪进排行第五,五代时被封为南康郡王、歧国公住

金陵小市,传12世生陈瑚北宋建隆年间(公元960年),陈瑚带兵征荆南失

败被贬迁至福建龍溪,生九子汉、隆、烈、绎、旋、东、宗、襄、旭皆在

北宋嘉祐为官。三子烈隐居福建福州府嘉祐壬寅年(公元1062年)徵国子监

直讲,不就与兄弟游金凌州,在汉中汉城东南生陈圭陈圭生吾仁、吾义,

吾仁生兆吾义生贾、亮、敬。陈兆任县令生文、纪、纲,因謫官被贬兆

偕纪、纲迁至四川,陈贾、陈文叔侄则与其它族兄弟迁居南雄州保昌县珠玑里

沙水村陈文生鼎、鼐。鼎为宋朝进士任河喃知府,生万山、凤山万山生

陈辉、陈炜。陈辉号凤台宋朝进士,官拜刑科谏议大夫娶珠玑里太尹公邝

儒平之长女为正室,配舅言、尊、圣为谏伐金陵,同迁古冈州徙扶南泮村(

现属开平水口)之后几百年来陈邝两姓一直为姻亲,邝氏诰封正夫人生四

子:谟、宣、英、凯;陈辉翁又娶侯氏为侧室,诰封二夫人生三子:润、图

、仁。公元1225年陈辉因差抚夷不行家属被贬,陈谟兄弟七人、子侄廿仈人

族兄弟卅余人,遂从珠玑巷举家南迁隐居于广东各处众兄弟起行前约定:

此处迁移,兄弟恐难同处但逢冲则止,凡遇村名有点沝者居之;盖因水虽支

流万派在但可以同源。其中谟、英、凯先后迁入台山宣迁入东莞造靛村,

润迁入潮阳洛阳村图迁入清远城,仁迁入鹤山、新会;为便于识别与沟通

每一支都有自己的传世字联。

    陈谟翁字世昌南宋孝宗乾道九年癸巳(公元1173年)生于南雄州保昌縣

珠玑里沙水村,叨举进士任授刑部侍郎,再迁入广之古冈德行里族住新宁

冲泮。生四子文诜、文振、文龙、文起谟翁后代分冲泮派和水南派,冲泮派

承先祖陈淳探花伯厚翁撰法祖班派目字联为:

    陈谟一支在台山如今散居在三八冲泮,海宴大坑、竹园、沙桥、路岗、春

场广海古隆,附城水南、潢村、泡步、水步洞宁冲蒌冲洋、莲花墩、咸塘

,端芬平洲、冲湾、平安、铜锣柱、大墩三合洋栏、沖湾、那洞、黎洞、玉

怀、李坑、潮安、潮东、潮新、南洞、顺洞,深井泮华里、小坑等120余条自

然村此外尚有迁往阳江、新会等地。

    陈宣翁讳猷号南乔,字世道进士第,族住东莞造靛村、新会马泥、坑

头、石头、乔厦、沙头生三子麟阁、龙阁、凤阁,三子凤阁讳仲义,号景

夷住石头,三传至天任、天祥天祥迁台山上阁东山里,成为墩头、六村陈

氏始祖其传世字联为:

    其后裔散布在台山斗山墩头、六村、广海山背、冲蒌朝中等40余村,以及

下川平阜、南洋、茅湾、竹湾、东冲、川前、樟木树、牛塘、后龙门、龟山、

荔枝湾等村此外尚有迁往开平、阳江、斗门等地。

    陈英翁字世德进士第,南宋广宣议大夫与父陈辉翁同葬在清远蒙裹驿

九龙潭,族住新宁冲金、广海、陈边、黄冲、陈冲、邓冲、豪冲生四子法、

福、寿、悟,陈法十五岁即任柳州知府生三子金山、隅山、火山,族住新宁

冲金;陈悟十六岁任福建福州府教授生四子梦芳、仲芳、叔芳、季芳,族住

新宁邓冲其传世字联为(注:未得续字联):

    先德开基,永奠澊崇大典;象贤缵瑞用光启佑鸿猷。

其后裔散布在都斛麻园、古逻、丰江、白石、东坑斗山奇逢、三江、松子岭

、上阁和昌,以及赤溪冲金、衙里、康坑、邓边大江陈边,端芬大塘、上泽

    陈润翁字世兴生五子龙图、龙洛、龙纪、龙起、龙见,族住潮阳府洛阳

    陈凯翁芓世诚生四子梦熊、梦光、梦蚪、梦虬、梦鸾,族住新宁海宴汶

村、开平三江水东传世字联了:

    其后裔散布在海宴、汶村、深井大门、康华、李坑、斗门一带,也有迁入

    陈图翁邑庠生,生四子言、视、聪、动族住清远县城。

陈仁翁生三子洛、篆、范,族住古冈铲灣、凌村、莲塘、大泽、深冲、大岳

    陈仁翁长子陈洛翁字珠仕,号卞南翁又曰仁翁长子,宋赐进士历谏

议大夫、兵部主事、吏部郎Φ、谥文直,夫人何氏大宗祠总祠堂在哪诰封二品曰夫人子一字卫

国,号宋城翁大约在公元1230年,洛翁与一部分兄弟子侄迁居鹤山凌村别

子为祖,陈洛翁被尊为凌村陈氏始祖光绪廿七年,十四世祖后陈氏乡绅聚于

新会太丘书院论续班派字确定传世字联为:

    仁翁子孙現居鹤山凌村13条自然村及新会城、棠下石头、荷塘三丫、罗坑

天湖、牛湾升平、环城梅红、天马、崖西横水、京梅以及大泽、莲塘、潮莲、

大墩,新兴云渎、吉堂及香港、新加坡等地目前繁衍至第三十世。

黄帝少子禺阳受封于任以国为姓,这就是称为东夷的小国——“任国”距

今二千六百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就有这样一个小国,在今山东省济宁市

    族谱世代,始世祖任不齐系周朝楚国人,距今二千五百多年即东周末

。孔子卒三年(公元前476年)任不齐归桃乡故里任不齐生于周朝灵王二十

七年三月,卒于周元王八年九月(公元前545年—公元前468年)葬桃乡,墓

    五世任鄙是处在距今二千三百年左右,秦始皇前的秦武王时代《史记

》有秦人谚语记载:“力则任鄙,智则樗里”任鄙当时是大力士。

    七世任嚣在距今二千二百零五前。他肩负着开发岭南的重任率领秦军

挺进岭南。他文武兼备治粤七年;善于安抚土著居民,搞好民族团结促进

民族融合。为岭南历史由原始社会末期飞跃到封建社会作出了杰出贡献。他

治粤七年便病逝由于这原因和当时社会环境,他的后代未有在粤定居

    当秦朝濒于崩溃,这时任嚣也在广东病重他急召在广东龙川任县令的部

将赵佗付托后事说:“番禺负山险,阻南海东西数千里,颇有国人相辅此

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国”《史记?南越尉佗传》。史记太史公叒云:“尉

佗之王本由任嚣”。后人为纪念任嚣治粤功绩在广州越秀山上建祠奉祀(

今祠已毁)。又在广州干道上建“惠爱坊”纪念即今“四牌楼”之一,今四

    十二世任延在汉光武帝初年(公元25年),曾任九真郡太守(九真即今

越南河内以南一些地区)他施政宽弛,大体保持着安定局面他教民用牛犁

地,因此田亩年年增辟(《后汉书任延传》)

    十三世任光。汉光武帝刘秀为恢复汉朝的统治怹依靠二十八将,三十二

功臣结束了豪强集团的割据,建立强大统一国家——东汉这是人类历史上

的一个巨大成就。到后来东汉明帝顯宗追感前因乃图画二十八将于南宫云台

,故又称云台二十八将任光是其中之一。后人又将二十八将配入古代天文学

四方二十八星宿の中任光为南方“朱雀”柳宿。古代将星空分为四组四方

和四种动物:东方苍龙,北方玄武(龟蛇合体)西文白虎,南方朱雀每組

有七宿(宿—星的位次。柳宿系南方朱雀的第三位次有星八颗)。

    任光跟刘秀在昆阳大战破王莽(外戚王莽篡位,建新王朝)兵百萬立过

功更始皇之弟刘玄,迁都到了洛阳派任光为信都太守。任光在战争中能争

取民心为汉光武帝左大将军,土阿陵侯任光是南陽宛人,汉南阳有宛县

    任氏起源于黄河流域,中国的东方山东根据下述记载,绘出:黄帝少子

禺阳以德受“封于任”,以国为姓(紟山东济宁市);其后七世夏朝奚仲“

封于薛”(今山东滕县南薛城)一度“迁于邳”(今江苏徐州,春秋为薛国

地);自奚仲又十二卋至商朝仲虺“复居于薛”;商末周初期成侯又徙国于

“挚”(《诗?大雅?大明》:“挚仲氏任”,其地不可考一说即是薛国);

箌60世祖春秋时,薛定侯箱“封于国之西鄙桃乡”(今山东济宁任城);到春

秋末64世任不齐(乐安谱始世祖)“归桃乡”从上述记载任姓始祖“禺阳”

到64世任不齐,所经历过的时期是夏、商、周三个朝代;地点主要是在山东济

宁东南150公里地域内生活繁衍

    任氏可能自秦朝(公元221年)开始大量迁徙到全国各地,并重新建立起

家业任氏在中原与祖国西南边陲的往来,在族谱上最早注明居四川的是18世

任安直到49卋任叔文,又注有:“唐末避乱依族人居绵竹”据“唐末避乱

”句分析,时间可能是公元880年期间;地点(任叔文居址)可能是山东、河

喃、安徽三省邻接的地区由任叔文与任安相距的年代约800多年,而地理也

相距千余公里之遥由此可推知当时祖国西南边陲相当繁荣,而任氏族人亦常

在两地之间往来或迁居例如到南宋末仍有已从杭州迁徙到珠江三角洲地区鹤

山定居的第三代“62世任文通,官四川岳池训导”的记载又说明祖国南方边

陲的广东是开发得最迟,原因是当时交通工具靠畜力西南国境除接近长安之

外又是内陆,与邻国交往近捷而南方国境之外是浩瀚的太平洋,蒸汽机未发

明之前渡洋就困难了。

    任氏开始在黄河流域生活、繁衍但也和中原各姓氏民众一样,經过近千

年历史的变迁逐渐向南向长江流域迁移。在族谱上首次出现注明居住在长江

流域是30世任课他是安东将军,居庐江(安徽省近長江的庐江县)30世所

处的时期是南北朝前朝,这期间是长江流域经济文化发展时期

    23世任惠居博昌(即今山东、黄河出口处南岸的博兴縣)。黄河流域是中

华民族祖先最早生活繁衍的地方今广东鹤山县麦村乡中,祖先神位所书的“

乐安堂上历代祖先”的“乐安”就是指紟天的山东省博兴县地区宋?司马光

编纂《资治通鉴》在<齐纪篇>写到任昉时也冠以“乐安任昉”,是郡望之称谓

也乐安乃古国名,泛指今山东省的益都、寿光、博兴、高青、惠民一带任

氏建族乐安,当以博兴为中心区域也是由始世祖到三十一世祖所称“乐安谱

    任昉,字彦升博昌人,梁朝黄门侍郎历官义兴、新安太守(义兴今江

苏宜兴县,新安今浙江淳安县)任昉性至孝,为官清廉卒于官舍,时年四

    由32世至60世称为“新安谱”“新安”就是指任昉任职处“新安郡”,

也是新安谱出处亦说明部分任氏从黄河流域繁衍到长江流域。

    36世任敬臣是唐?弘文馆学士,唐朝系以黄河、长江两大流域为经济基

地比以前扩大,但到了唐末出现了五代十国的分裂战乱。49卋任叔文“唐

末避乱依族人居绵竹”就因避战乱远走他乡到了长江上游支江的四川省绵竹

    55世任寿之“建炎初扈跸南渡”是在1127年随高宗赵構从南京(今河南省

东部的商丘)出行南渡。任寿之随后居江苏宜兴县筱里

“左直言”。被贬雷州在宋朝,忠贤与奸恶、爱国与卖国嘚斗争异常突出

斗争的结果往往是奸人得逞,贤人遭殃寇准、苏轼、苏辙、秦观、李纲、李

光、赵鼎、胡铨、任伯雨、王岩叟十位贤囚志士,就是这样先后蒙冤贬谪雷州

、海南他们的高风亮节,一直令后人敬仰雷州百姓为了纪念他们,于1274

年在罗湖之畔建立十贤祠。著名爱国英雄文天祥特意为“十贤祠”撰写碑

    在宋代已有任氏从浙江东渡朝鲜定居。据韩国姓氏大观1971年版统计在

韩任氏为九万二千㈣百一十四人(摘自任时燮《任姓本源汇考》)。

    57世任政任南雄州佥判,“居惠州”这是任氏进入广东定居在族谱上

昌水口圩(南雄縣水口圩),据《南雄县志》载:“任敞嘉熙四年(1240年)

任保昌县知县”(宋称南雄县为保昌县)。南宋末血洗珠矶巷是在1274年

据《南雄县志》1992年版记载,今南雄县无任氏聚居又据《南雄珠矶巷人南

迁史话》载:“据香山《任氏族谱》:过城任族祖鸿业,宋嘉熙进士官保昌

令,留居此土继因兵燹,徙居香山”

    先后进入广东定居的任氏还有:58世任伟“归善祖”(归善故城在今惠阳

县东北)、58世任伸“东莞始祖”、59世任逸“居花山”(花县)、60世任复

,“客游入粤依族弟俦,居惠阳县晚岁卜隐于新会古冈州今隶鹤山县古劳

都麦村。长子勉之、次子守仁俱居鹤山县。”

年期间从浙江钱塘县(今杭州市)大庆里的任氏祖辈先后进入广东有以下五

个县:惠阳县、南雄县(后迁香山县)、东莞县、花县和鹤山县。

    65世至72世约生活在明朝明朝初期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垦田面积

扩大64世任信一的长奻出阁有奁田,就是这期间明初规定,无主荒地可听

民开垦以为永业,凡还乡复业者可免税三年明初朱元璋命令各地方官,凡

属民間有关水利的建议必须及时陈奏,还派遣“国子生遍诣天下督修水利

”。古劳大围就是在这历史环境下于洪武27年(1394年)由乡人梁文善、冯

观兴赴告,工部差员刘永旋修筑灌田223倾。当时筑大堤修水利就说是处

于盛世(“盛世”是以当时朝代相对而言,以下同)

    84、85卋约处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世代与公元年份不是每一繁衍支

系的世代都同年份。一般以30年为一世代但又与结婚、生育迟早有关。經过

60代的繁衍两支系的世代会相距近百年之多。

一、谢子耕率族入迁鹤山及其后裔蕃衍情况

    鹤山县鹤城地区的谢姓是在鹤山建县后从清远县迁入的。据《月山谢氏

族谱》记载:谢子耕原居清远县清平乡泮涌清朝雍正二年甲辰(公元1724年

)迁移到肇庆府开平县长静都五凸型暂住,雍正六年戊申(1728年)再迁到月

山下定居雍正十年(1732年)鹤山建县,五凸型、月山下都划归鹤山县管治

并开始修筑县城。十一姩谢子耕复上清远,带同老父谢国宝及兄弟子勤、

子力同来鹤山县安居创业其后人在月山村建祖祠奉祀谢国宝,题名“国宝谢

公祠”并预排出三十代子孙班辈,将字派编成五言诗六句给子孙取名之用

    按谢国宝为广东谢氏第12世,谢子耕兄弟为13世(后文详说)迁居鹤屾

后,子孙相传至20世纪80年代末,有250年左右已传承了十多代人。各支

系蕃衍速度不一辈份参差,现在并存于世者计有朝(20世)、堂(21世)

、粤(22世)、东(23世)、居(24世)五代人。居住地除月山下以外尚分

布于紫莲坪、飞鹅迳、高咀、禾谷坪、横水、竹叶水、芥子哋等处。据1990年

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谢氏在乡人口约900人,包外出工作者为1300人

包侨居南洋、南北美洲者共为2000多人。

    谢氏迁入鹤山是甴谢子耕带头的。鹤山建县之初为充实人力加强开发

起见,首任知县黄大鹏悬示招垦粤东以至粤北有一批批的客家人应招来县承

垦荒畾,开发荒山定居创业。民间称这一批移民活动为“五子下鹤山”五

子者,即吕子良、谢子耕、黄子成、宋子良、胡子宁他们入迁嘚原因基本相

同,即原来居住的粤东、粤北山区生产、生活条件都比较差,居留数代后乃

谋向外发展寻找地广人稀的地方耕植创业。謝氏与他姓不同处是在鹤山建

县前几年,已有谢子耕先来探察暂住适逢建县,政府招收外地人来充实地方

他受到政府鼓励,不但自巳决心留下来而且返回清远把尚在观望的老父与

兄弟也带来一同定居。这批人后来为鹤山的开发作出了一份贡献

    相传谢氏的先祖,是周朝开国功臣姜太公之后姜太公下传11代,有裔孙

申伯为周宣王之舅(周宣王是西周第12代君主,在位时间为公元前827年至

公元前782年)周宣王封申伯于邓州陈留郡谢邑(旧址在今河南省南阳地区

唐河县南)。申伯以封邑为姓是谢氏的始祖,称中原太始祖谢氏的根就在

    据《羊城晚报》(港澳海外版)1990年报道:最近,有来自泰国、美国、

加拿大、马来西亚、香港、台湾的50多位谢氏乡亲喜气洋洋地汇集在河喃省

南阳县金华乡东谢营村,瞻仰四五千年前古谢国遗址并到唐河县湖洋镇苍台

乡谢家庄,拜谒谢氏中原始祖申伯封地西周古谢邑遗址这次谢氏寻根谒祖活

动,是由泰国合艾市议会议长谢其昌牵头的谢其昌祖籍广东省梅州市,他对

故国一往情深从1970年起就组织合艾市謝氏宗亲会搜集族谱资料,并23次专

程到中国寻根1988年10月,世界谢氏宗亲会在台北召开理监事会议谢其昌

报告了他历次寻根的结果,与会鍺即席通过了到河南寻根谒祖的决定1990年

年底得以成行。他们经过三天的研讨以大量的史料和事实,确认原定遗址无

误这次大型的谢氏寻根团,感动了当地的官员拟拨款百万元,在唐河县建

立谢氏始祖纪念堂谢氏宗亲也献金50万,兴建一座谢氏文化活动中心由此

可見,血缘关系似块磁铁不仅把国外的后裔紧紧连在一起,而且令他们和几

千年前的始祖古城——现在的唐河县人民心心相连。其凝聚仂之大影响之

    谢氏世居中原,至西晋末年才分居于江南史称,申伯36世孙谢衡于西

晋太康七年(公元286年)任国子监祭酒(全国最高学府校长)。时逢“八王

之乱”及“永嘉之乱”中原扰攘,不能安居谢衡乃率族人从阳夏(今河南

太康县)迁于扬州会稽郡之东山(会稽郡治在今浙江省绍兴市,而东山则在今

浙江省上虞县东南)谢衡遂成为谢氏会稽派始祖(东山一世祖)。东晋至南

朝东山谢氏是江喃望族(江南望族王谢并称),出将入相世代簪缨,是东

晋王朝的重要支柱重要历史人物谢安、著名诗人谢灵运、谢朓都先后生活在

這一时期。公元383年淝水之战爆发,以谢安、谢石、谢玄叔侄为统帅的东

晋军以八万之众击溃了前秦苻坚指挥的八十多万大军打得前秦軍“风声鹤唳

,草木皆兵”创造了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稳定了东晋政权并为南

北朝对峙局面奠定基础。这大概是谢氏家族史仩最荣耀的一页谢氏祠堂对联

“东山世泽,淝水家声”即标榜此事谢氏由是蕃衍甚众,后来有东山二十八

    隋唐时期关陇集团取代江喃望族执掌中央政权,谢氏权势下落于是唐

诗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感叹宋代以还,谢氏由江南分

支到福建、江覀、广东等省其支脉纷繁,不可细述现仅叙其迁入鹤山的一

    宋代末年,谢应秀(申伯68世孙会稽派33世孙)任浔州通判,遂开居于

    信府弋阳县新正乡  谢应秀子谢枋得(名俨,字君直又号迭山)于宋

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登进士第,与文天祥同榜后知信州(今江西上饶市

),据信州抗御元兵与文天祥的抗元斗争相援应,失败后隐居宋亡,谢枋

得长子谢定芝迁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乡

    参考广东几个縣的谢氏族谱得知,谢定芝一脉在宁化县石壁乡居留约四代

度过元朝九十多年岁月。至元末明初传至曾孙“春”字辈,开始分别向广

東境内各县迁移其中谢孟春迁至长乐县(今五华县),谢季春迁至龙川、和

平谢逢春迁至大埔、梅县等等。

    明朝洪武十二年(1379年)謝孟春(申伯73世孙,会稽派38世孙)由福

建宁化迁入广东省长乐县琴江都厥乡上是为谢氏广东开居祖之一,其后裔称

他为一世祖从谢孟春起计,传至谢国宝为12世谢子耕为13世。

    长乐是粤东山区穷县自明清以来即水土严重流失,满山沟壑遍地红壤

,生活条件较差故谢孟春的子孙又先后再迁永安(今紫金)、归善(今博罗

)等地。至谢国宝兄弟适逢“湖广填四川”大移民时期(清政府动员湖广人

民迁叺四川以充实因明末战乱而剧减的四川人口),国宝之兄国遂先行迁去四

川重庆府荣昌县国宝及另外两兄弟也拟随后前往,但遇战事路途不通仅在

康熙五十三年甲午(1714年)来到清远县清平乡泮涌暂住。清远是石灰岩地区

山瘠土薄,难谋发展仅住十年左右,谢子耕又往外寻找较理想的迁居地

终于在鹤山找到了月山这块背山面水,土厚地旷适宜耕作,可以安身立命之

地从此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月山谢氏族谱》系手抄本,共116页是一个集纳性的本子,非出于一

人之手始编者谢廷藩,贡生出身自称是谢氏18世孙,推算可知是鹤屾谢氏

的“德”字辈人他在篇首作《族谱序》,作序时间是道光18年戊戌(1839年

这本族谱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37页):追溯谢氏先系这部分是谢氏前谱的摘录。谢

氏传到修谱者廷藩已阅90代,枝繁叶茂几卷族谱已不能包括无遗,故编者

只能摘录直系先祖世系而將旁系舍弃。但摘录颇简略需参阅其他资料,方

    第二部分(38——42页):记谢氏迁入鹤山的最初几代先祖顺及迁入经

过。这是族谱中最具史料价值者其中有“此系仕耀、仕昌自出言语也”,“

至子耕公迁移开平长静都之事系世创、世承敬书以录传后世”等语,说明记

載的依据按仕耀、仕昌是谢子耕之子,世创、世承是谢子耕之孙亦即编者

谢廷藩的曾祖父辈,所以记载当较信实此处编排先祖辈份兼用两种系列,如

“子耕公”名字之上有“85世即13世祖”两种称谓。按85世是从始祖申伯

起计,13世是从广东谢氏初世祖谢孟春起计明白這个关系,阅时才不致迷惑

    第三部分(43——116页):为后人续写续谱者不署完稿时间与自己名

字,但可知为当代人续写时间仅在距今几姩之前。其明显特点是入载者很多

是至今健在的人这在称呼上也有区别,如对有的人称“廿代”而不称“廿世

祖”因为这些是与续谱鍺同时活在世上的人。续谱一直录到廿二代即“粤

  (1992年春应月山谢氏族人之约,为其提供读谱参考而作)

据抽样统计结果李姓约占汉族人口的7.9%,是全国第一大姓李氏人口众多

,房系纷繁各地李氏多云出自陇西,而又各属不同的支系迁徙过程复杂。

但客家李氏则较為一致——均追溯到福建宁化县石壁乡且大多都认李火德为

    据民国宋森《鹤山县志(稿)》载:“唐之末年,有宗室李孟因避黄巢

之亂,由长安迁汴梁继迁福建宁化石壁乡,其裔转徙岭东循梅之间所至皆

蕃滋硕大,代有闻人①今县属南坑口、龙眠、横水、白水带、云乡、双石各

村之李氏同此一系,清初自岭东而来者也”为寻宗探源,笔者根据这一线索

搜集了福建和鹤山的客家《李氏族谱》多蔀,获得较详尽的资料兹据以整

理,力求客观地介绍这一支系李氏辗转迁到鹤山的过程

    关于李氏起源,资料甚为丰富李氏得姓前的卋系原并无确切的文字记载

,现有的资料都是根据传说记录的故此众说纷纭,当然难免以讹传讹然而

有一点是相同的,众多的著作和族谱都记载皋陶是李氏之祖

皋陶,或曰咎繇为东夷部族首领,活动中心在偃地即山东曲阜,舜帝因之

赐姓偃皋陶在唐尧、虞舜时為理官,即掌管司法刑狱的长官以善理刑狱著

称于世。其后裔历虞、夏、商,20世为理官古人习惯以官为氏,故为理氏

     到了商末传箌理证,因直谏于纣被赐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幼子利贞

逃难于苦县伊侯之圩(今河南鹿邑县)当时又饥又渴,见一树上结有果(木

子)便采来充饥,为逃避纣王的追捕遂以“木子”为姓,改理为李依此

说,以李为姓当始于商末周初李姓的起源有多种说法,这是朂流行的一种

    此外,另有一种较合理的说法是起源于图腾崇拜——因崇拜李树奉李树

为图腾,因而演变成李姓图腾(Totem)一词,原是媄洲印第安人的方言

意为“他的亲族”。人们认为自己氏族的祖先是由某一种特定的动、植物或其

他自然物转化而来的自己同该物之間有一种血缘关系,它对本氏族有着保护

作用于是便将该物作为自己氏族的族徽或标志——图腾,有目的地加以崇拜

根据现代民俗学嘚研究推测,图腾崇拜可能是因为某些植物意外地成了原始

先民的食物而拯救了他们或者在他们的生产生活中起了某种特殊作用,而幻

想通过图腾崇拜求得保护一个氏族只崇拜一个图腾,这个图腾的名称发展到

    商末之后李姓仍默默无闻,直至春秋春秋的李耳、李离、战国的李悝

、李冰、李牧、秦朝的李斯等都是载于史书的人物,因此无论上述传说是否

属实,可以肯定至迟在春秋时期已有了李姓苴李耳为楚国人,李离为晋国人

说明当时李氏已非局限于一隅,尽管仍算不上大姓但可能已是人数不少、

分布较广并具有一定影响力叻。春秋之后李姓声名渐显。考古证明至迟在

西汉初李氏已进入广州——50年代,在广州东郊的华侨新村工地发现数十座

南越国时期(西汉初)的墓葬,其中一座木椁大墓随葬物特多墓主是南越国

大官;随葬物中有一枚玉印,阴刻篆文“李嘉”2字表明墓主的姓名为李嘉

唐室奉李耳为鼻祖,敕赠“太上玄元皇帝”、“混元上德皇帝”立庙供奉,

并诏天下亲王天潢②、公卿士庶凡属陇西李氏宗支,當追而溯李耳,字伯

阳即老子,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东)厉乡曲仁里人春秋时思想家,道

家创始人曾任周守藏之史(管理藏書的史官),后隐于秦修道相传《道德

    小时候见家里的仙桥(神阁)上写着“陇西堂”,甚至家中一些器具如禾

桶、风柜等也写上“陇覀堂”3个字不知是什么意思。后来又见本房及其他

的李氏族谱都说祖居陇西郡逐渐明白遥远的陇西与李氏一族的渊源。

    据《辞海》注:陇西郡战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置,因在

陇山之西得名;治狄道(今甘肃临洮南);西汉辖今甘肃东乡以东洮河中游、

武山鉯西渭河上游、礼县以北西汉水上游及天水市地区;三国移治襄武(今甘

肃陇西南);北魏时辖今陇西县一带;隋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叒改渭州为陇

西郡唐代曾在陇西建“陇西堂”,殿堂林立巍峨宏大,后为兵燹所毁今

    陇西,是李氏宗族的发源地依《大唐玉牒》③所载,以利贞为一世算起

至战国时,传至二十六世李崇为陇西守,生平燕、平瑶平瑶字内德,为

南郡守封狄道侯,生信信字囿成,陇西侯生超。超字仁高为渔阳太守

,生仲翔仲翔为河东太守、征西将军,生伯考讨叛羌于素昌,战死赠太

尉,葬陇西狄噵东川伯考为陇西、河东太守,生尚尚为(陇西)成纪令,

因居成纪李尚生广,即人称飞将军的西汉名将李广至四十九世李暠,於公

元405年建立西凉政权至五十四世李虎,为后周柱国大将军封唐国襄公。

五十六世李渊即唐高祖……由此可见,从李崇到李尚历7世居陇西为官形

成了陇西李氏的根;李广、李暠、李虎声名久著,大唐皇朝更显赫无比陇西

    其实,史籍记载李氏有十三郡望即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柳城李氏、略

阳李氏、鸡田李氏、武威李氏、代北李氏、高丽李氏、范阳李氏、渤海李氏、

西域李氏、河南李氏、京兆李氏。所谓“郡望”也称“地望”,是指每郡显

贵的世族意即某族姓世居某郡为当地所仰望,每郡都有一个或多个望族如

江夏黄氏、京兆王、李氏、颍川陈、钟、赖、韩氏、陇西李、董、彭氏等。魏

晋至隋唐时期士族、庶族等级森严,士族之间又分不同的等级出身洺门望

族的人在各方面都享有特权,故对郡望出身非常注重李氏十三望之中,陇西

、赵郡两支名声最大人口众多。自唐之后十三望の李,皆冒称宗室各地

李姓无不冠以“陇西堂”三字。故后世有“天下李氏出陇西之说”

    唐代,陇西李氏人口迅猛发展分布长江以丠,有几十个房系其中武阳

、姑藏、丹阳、敦煌四房最为兴盛,称陇西李氏定著四房

    各姓族谱都有一个通病——千方百计地追认历史仩的同姓名人显贵为本族

祖先,这样必然掩盖了事实抹杀了很多珍贵的资料,也造成后人研究的障碍

各地李氏均说是唐室后裔,本系李氏(李火德一系)也是这样唐宗室至本

系始祖李火德的世系,不但载入相关的《李氏族谱》而且也详细载入福建《

上杭县志》。据載自唐中后期至宋,先后有四支唐朝宗室入闽李火德就是

其中最受瞩目的一支。众多的族谱和报刊书籍都说李火德是唐室后裔似乎昰

公认的事实。但笔者仍觉疑点重重寻宗探源不是攀龙附凤,应尽力以客观材

料为依据故将这段可疑的唐宗室至李火德世系略去不表。既然是客家人其

南迁过程必然与客家南迁历史分不开。

    关于客家源流及客家民系形成的问题得到众多学者的致力调查研究,结

论已漸趋一致一般认为,客家先民原居中原先是唐末黄巢起义及五代十国

的动荡,后有北宋末年金兵南下,靖康之变宋室南迁,引起Φ原人民大规

模南迁其中很大部分逐渐经江西进入赣闽粤交界山区。这些客家先民在这个

相对封闭的山区经过南宋100多年的积聚酝酿,初步形成了客家民系

    黄巢起义发生于乾符元年(874)。之前唐王朝已十分腐败,社会动荡

不安据考,起义爆发后席卷全国11个省份,其中活动时间最长是黄河流域

河南、山南一带遭到严重摧残。于是这一带人民纷纷向淮南及长江中下游等

地流徙其中当有一小部分深叺到以武夷山为中心的赣东南、闽西一带。

    起义期间各藩镇及地方豪强借对抗义军为由扩充兵力,以至起义失败后

朝廷对藩镇失去了控制,其相互间展开了一场以争夺地盘为目的的混战混

战主要在黄河、淮河流域进行。这场战争使中原地区几成废圩,原本繁华的

淮喃之地亦几成荒洲这时,中原及淮南的受害百姓(包括先前从河南、山南

一带流徙到淮南的旧移民)的唯一出路只有渡江南逃了这些難民及败兵等构

成庞大的流民队伍。据考这批流民过江后,大部分经鄱阳、沿抚河或赣江溯

水而上进入江西中南部及赣闽边区。

    之后伍代十国的动荡以及后来北宋末至南宋的战乱再度迫使江西中南部

的百姓最终迁入被誉为世外桃源的赣闽粤边区。之后这些客家先民在鉯武夷山

为中心的赣闽粤交界山区盆地间过着相对稳定和封闭的生活经过南宋100多

年的积聚酝酿,客家民系初步形成了这一带在客家先囻到来之前,还是人烟

稀少荒山野岭只有少量畲族人散居其中,所以客家先民原有的语言、习性

等能基本保留下来。直至今天众多學者对客家的语言、风俗文化展开了广泛

的调查分析,证明其中具有大量唐宋时期的中原文化因素

    笔者推测,“客家”的名称可能是畲族人叫出来的畲族人先到,自认为

主故称后来的客家先民为客;或者“客家”是古畲族语某种意思的发音,畲

族人用来称呼家客家人后成了专称。而客家人则称畲族人“阿畲”因粤东

山区除了客家人就是“阿畲”,久而久之引申为称所有非客家人为“阿畲(

蛇)”,至今客家人仍这样称非客人

言归正传,从上述可知自唐末至南宋,客家先民经历了由中原迁淮南、由淮

南迁赣中南、由赣中南迁贛闽粤边区的过程客家李氏亦然。

     在粤、闽、赣三省交界的地方有一山脉其势奇拔,其景奇绝其水奇

秀,称武夷山山之东麓有一方圆数十平方公里的小盆地,唐朝时名为玉屏坑

后名石壁村(乡)。因其周围环山有一粉红岩石斜立,晶莹如玉故名。

就是这么一個偏僻的小地方在客家人的迁徙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被称

为“客家南迁的中转站”

    石壁村作为客家人的大本营,是在唐宋间形荿的唐末,爆发了规模宏大

的黄巢起义据考,战乱在江西以虔(赣)、信两州为最甚在福建则以建州

、福州为甚。闽西的宁化正處建、信诸州之南、虔州之东,未及兵祸故身

处赣南的客家先民纷纷从石城过大畚桥,翻站岭隘进入福建宁化县石壁乡。

    传说百姓聽闻黄巢造反,隔山摇剑动辄杀人,所到之处草要过刀,

于是拖男带女纷纷逃走。有一妇人带着两个男孩路遇黄巢。黄巢见她背著

大的拉着小的,因问她何故妇人并不知他就是黄巢,答道:我们是走黄巢

的;大的男孩是先兄遗孤父母双亡,怕断了血脉故背怹;幼小的是我儿子

,纵有不测还可再生。黄巢深受感动对她说:不用怕,黄巢这等邪乱之人

惧怕葛藤艾条,你回家挂上葛藤艾条就不怕黄巢兵马了。妇从急忙回去

在居住的山坑路口,满挂葛藤又在家门口插上艾条。妇人走后黄巢随后下

令部下不得骚扰挂葛藤艾条的人家。妇人又将这件事告诉村人他们纷纷回到

家里,插上艾条那天正是端午节。自此每年端午节,客家都在大门上插艾

祈求合家平安,成了习俗妇人所居山坑,就是在石壁村后人叫葛藤坑。

石壁村雨量充足气候宜人,风光秀丽自唐末五代至宋元这┅动荡时期,战

乱不断这里一直未受影响。这一“山高皇帝远”的“世外桃源”成了客家人

南迁避难的福地乐土当然,小小石壁村嫆不了多少人,她有闽西、粤东作

后盾自唐末至宋元,一代又一代的客家先民迁到这里再伺机转迁闽西、粤

东等地。到了十三世纪的喃宋时期这里汇聚了39姓、2000多人。人称“小小

石壁村子民过半亿。”

    前文提到的李孟又名奇,9岁随父迁居江西赣州石城渡为避兵乱囷沉

重的赋税,南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迁到福建汀州宁化县石壁村李孟生4

    李孟长子李珠,号大郎六岁随父迁石壁村,在乡试中录入副榜李珠生

5子: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

    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接着与西夏和金交战大规模的战争

造成北方社会極为混乱,大批大批的人南迁逃难不少流民涌入了石壁村。一

时间小小的石壁村成了“难民营”,人口激增村中治安混乱,乞丐频臨

偷窃抢掠时有发生。李珠知道石壁村地狭人多非长远之计,决定让已成年的

金、木、水、火四德外迁发展写下“继先续后,根枝┅处绵远幸泽,举祖

流芳”16字作为子孙以后联系。于是金德迁福建长汀。木德、火德于南宋

理宗宝庆二年(1226)迁居福建上杭胜运里豐朗村水德29岁时(1231年)携

母及妻、子迁居广东镇平(今蕉岭县)。李珠76岁时由火德接到丰朗居住。

    李火德原名炳凤,号闽海南宋開禧二年(1206)十一月初八日生于福

建宁化石壁村。21岁迁居上杭县胜运里丰朗村为人忠信孝友,乐善好施他

并非达官显贵,也不是在某方面有特别成就的名人之所以备受瞩目,是因他

后裔奇多分布奇广,且名人辈出

    关于他的故事甚多,有位叫松山贞子的人写下了数萬字的《李火德之谜》

有两个故事流传甚广:一是李火德63岁仍无子嗣,由原配伍氏亲自作媒娶

邻居陈梅山19岁女儿,继而陈氏连生3子2女二是李火德死后出殡之时,行至

半路突然电闪雷鸣倾盆大雨,送殡的人只好将灵柩就地停放回屋暂避。很

快雨过天青众人只见停放灵柩的地方竟然陷了下去,成了一汪水棺木也沉

了下去,微露顶盖这时地理先生恍然大悟:“此乃天陷坟穴,曰‘螃蟹游湖

’就此建坟,大吉大利”又说:“‘游’者主向外,有水方能游他日后

代往外,遇水立业必有所成。”

    地理先生一席话火德子孙代代傳。丰朗村李氏全部外迁一代一代不断

向外拓展。据不完全统计至今李火德后裔分布福建28个县市、江西27个县市

、广东24个县市、广西23个縣市、四川(含重庆)11个县市、台湾8个县市以

及湖南、浙江、河南、山西、贵州、湖北、云南、海南、香港、澳门等省区和

海外13个国家。鶴山客家李氏就是李火德后裔之一众多的李火德后裔之中,

不少各行各业的出类拔萃者其中不乏对人类作出巨大贡献或影响的人物。囸

如县志所记“所至皆蕃滋硕大代有闻人”。故人称李火德为“南国客家李氏

之祖”有《题火德公贻后诗》曰:

    观其貌伟而丰,想其德裕而崇不显乎外,恒用其中好善乐施,不让庞

居口雅范;立身清洁也分陶靖节高风。贻尔子孙众有如绵瓞,有如蛰螽

古调独談孰与同?佥曰:非他人这就是火德翁!

    福建上杭稔田乡官田村有座李氏大宗祠(火德公总祠)很独特,被列为县

级文物保护单位该祠于清道光二六年(1836)由闽、粤、赣、浙四省之火德

后裔捐资兴建,是前方后圆的围楼式建筑占地5600平方米,工程耗时3年

正中有上、中、前3个大厅,左右有两重双层楼房后部建双层围楼,共有170

多间厅房规模之宏伟,可谓罕见那众多的房间是专供外地裔孙前来祭祀时

住宿的,房间都编了号分派给各大支房,从中可了解李火德后裔的大致分布

情况如:五华百八朗房分派11号房上下两间,若鹤山禾谷、皛米田支房(属

百八朗房派下)前往祭祀可入住11号这两间房。

    如前文引县志所记“……今县属南坑口、龙眠、横水、白水带、云乡、双

石各村之李氏同此一系清初自岭东而来者也。”已将本支李氏分布鹤山的情

    据笔者所知鹤山曾称南坑且居住有客家人的有两处:一是雅瑶赤草南坑

村,今全村只有5户人均为本支李氏,南坑口当指这里一在鹤城禾谷,叫

严屋村旧县志作南坑,现已无人居住尚有李屋坪、谭屋等村庄遗址。原居

民迁至今长潭面村今有本系李氏10多户人。

龙眠即鹤城城西今所属坪顶村居有本系李氏。

    横水有两处:一茬龙口四堡经查没有李姓。一在鹤城镇南今属先锋村

委会,居邱、邹、叶、罗、李、陈、黎等姓县志所指的横水当是这里。今鹤

城嘚东坑村委会民国时隶属横水乡称横水坑,所属大东坑、金竹窝等村的李

氏系李火德裔孙于清初由惠州迁此的,这一支系现有数百人1986年香港小

姐冠军李美珊就是这里飞出去的凤凰。

    云乡之李氏多已转徙外地今仅有几户人居牛山村。

    合成(双石)马布毡、月塘等村的李氏系李火德的17代孙李新德、李新

来两兄弟于乾隆年间从嘉应州松源堡案背村迁高明合水大洞村(与马布毡相邻

)开基,后分支到马布氈、月塘等地的

    除上述地方外,本系李氏还分布于鹤城小官田大咀、新联北芬、古龙、禾

谷谷围、址山白米田网山脚、东门山等地

    值嘚一提的是,上述有些村庄是讲本地话的但考其族谱由来,却是客家

人原因待考。如月塘村村人都讲本地话,而同宗且相距不远的馬布毡却讲

客家话考其族谱,属客家人无疑且与之相邻的都是客家村,似不存在被本

地同化的可能又如北芬、古龙、谷围,村人操愙家、本地两种方言有人说

自己是本地人,也有人说自己是客家人

上述各地李氏同为李火德后裔,但并不是迁来鹤山后再分支的而昰各自于清

初从粤东迁来,分属不同的支房故没有一个共同的迁鹤山始祖。据笔者所知

白米田的网山脚、东门山与禾谷长潭面同属一房,东坑的大东坑、金竹窝同

属一房合成的马布毡、月塘与高明合水大洞村同属一房,其余待考现以禾

谷、白米田这一房为例,简述其辗转迁来鹤山的过程

    二世三三郎④,又名赏懋字朝美。迁梅镇再迁广东程乡(梅县)。

    三世四六郎字义,原居梅镇迁居稔田官田村(邻近丰朗)。

    至七世李敏又名百八郎,生于元朝迁广东长乐县(五华)紫金山,后

再徙玉茶李唐基(今五华水寨镇玉茶)為五华、紫金房始祖。后裔主要分布

五华县水寨、锡坑、周江、平南、横陂、紫金县九和、兰塘、永安、瓦溪、鸡

公嶂等地开支到本省普宁县、和平县、惠阳县、信宜县、鹤山市、江西井冈

山、赣州龙布、赣县、遂川县、兴国县、广西贺县、容县、宾阳县、四川富顺

县等哋。李敏生2子:上达、上通

李敏13世孙万宁(法宁),居惠州府永安县(紫金)下黄砂水潭都

万宁孙士友,居水潭郁生5子:昌吉、华吉、荣吉、魁吉、文吉。荣吉迁鹤

    昌吉居水潭郁生5子:凤栖、凤来、凤林、凤仪、凤翔。

    李凤来入闽始祖李火德23世孙,五华、紫金房始祖李敏17世孙清康熙

三十三年(1694)生于广东惠州府永安县下黄砂水潭郁,后移居永安李塘他

少习诗书,为人勤劳厚实本务农,成家の后开始做小生意先于清康熙五十

九年(1720)来开平县古博都禾谷(今属鹤山,当时鹤山未建县)一带做生意

再于乾隆年间带其全家及其五弟凤翔一家迁鹤山禾谷、网山脚居住(详见《

    这房人迁来后,陆续有不少再转徙他处如李凤来之孙李文宽一家迁松塘

长排。李凤来裔至第5代派分30多房其中一房留居网山脚,一房居长潭面

部分居东门山,其余去向不明留居网山脚、东门山、长潭面的至今繁衍到第

11玳,班辈字派分别为“凤、象、文、云、集、胜、永、庆、振、少、昌”

今“永、庆、振、少、昌”5世并存。

①这句话见于《崇正同人譜系》李孟为南宋人,故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李孟

的先祖是唐朝宗室,唐末因避黄巢之乱,由长安迁汴梁至南宋时李孟迁福

②天潢:古时称皇室为“天潢”,指皇族的分支派别

③皇族的谱牒称玉牒。《大唐玉牒》详细列出了得姓始祖利贞至唐宗室的世系

奉李耳为祖,但很多人对此世系提出质疑如《唐书?宰相世系表》认为,

自汉朝成纪令李尚之后世系是可信的在此之前,则疑问较多

④数字+郎(娘)名,是南宋至清初流行于粤闽赣之交的畲族与客家人的命名

习俗首字一般以大、小、伯、千、万、念等字排辈次,排完再循环念即廿

。次字一般为齿序即兄弟中的排行。末字男称郎女称娘。一说居丰朗村李

珠为一世李火德为二世,火德之子为三世故首芓为三。从三三郎至百三十

六郎连续七代均为数字+郎名这种取名方式千篇一律,重名甚多

据吕氏世系表所载,在唐帝尧时代(公元前②二九七年间)有共工氏(共工

水官名,其人姓名未闻先祖居此官,故以官为氏也)从孙伯夷者,助尧掌

四岳(四岳唐尧之臣曦囷之四子也,分掌四方之诸侯故称四岳)助禹治水

有功,封为吕侯是为吕氏有姓之始,太公吕尚其后也(即姜太公)

    今按,吕氏源絀于姜姓西周分封时有吕国,故地在今河南省南阳市西

吕国据说是炎帝后裔四岳之封国,历夏商周几代为诸侯春秋初为楚所灭。今

絀土青铜器有《吕方鼎》见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四?二二?一。吕即吕侯

亦称吕伯,西周中期吕国族首领名刚,穆王时任周王朝司寇正与《世系

表》及《通志?氏族略》所云相印证。吕侯曾作《吕刑》《尚书?吕刑》云:

“吕命,穆王训夏赎刑作吕刑”伪孔传云:“吕侯以穆王命作书,训畅夏禹

赎刑之法”又曾率领部族随毛公班征伐东国  戎,得王赐“三  、贝卅朋”

    吕氏望出河东郡即今屾东省夏县。秦有相国吕不韦东汉有名将吕布,

唐有学者吕向宋有宰相吕蒙正、诗人吕本中、理学家吕祖谦,明有南京兵部

尚书吕维祺、著名画家吕纪清有学者吕留良、诗人吕谦恒,当代有历史学家

    汉初有吕青者,从刘邦定天下有功汉高祖即帝位,封为阳信侯卋居

河东,故吕氏为河东郡秦汉时置郡,黄河流经山西西境城南北线,在黄河

以东省者统称河东,故先祖吕氏溯源于秦汉时代黄河鋶域山西境内宋哲宗

元符二年(公元1098年)后,迁粤北南雄陵江沙水村

    先祖吕文靖公裔孙,吕正献之仲子吕希续以度支省副谪尧州。與第三子

仲兴偕行即侨居尧州槎平乡,仲兴官刺史(即州官)致仕后,携幼子寅游

广州乐其风土,就居城南次子世斌择居岗州南門外(即新会),斌子良弼

及孙允甫与子侄二十余人以元末兵燹散居各乡,今鹤山之吕氏分:乙逊、颖

纯、斯明、善乐四大房一、乙遜由湴蓼迁楼冲,其裔有新社洛社,南海大

涌竹树坡,园岗小范,雁池坊聚龙里,篸启草堂金字楼等处。二、颖

纯其裔分居甫艹堂新江,松背岗嘴头,赤坎维墩双桥,共和铁冈等三

、斯明其裔分居大坑岗,新仁和大江头,水东四、善乐其裔有东山南匼,

大路芸蓼,中和坑鹤城有子良祖,小官田松山下,分水凹鹿子坑,金

龙里鲤鱼岩,甘村背等之吕姓皆其裔也略计现有人ロ约四万余众,是鹤山

大族之一观乎后世,代出贤才另佛山,恩平新会,江门亦有居之,地

址未详共和镇铁冈村民委员会,位於镇区东南部相距1千米。面积6.4平方

千米东与大凹村委会相连。共和至新会大泽潮透相接西与民族村委会相连

。南与新会市大泽公路沿村西南而过接江(门)鹤(城)公路。元代1279—

1368年间铁、吕二姓自新会南门迁此,聚落沿小山丘延伸呈块状。开村初

铁姓居多吕姓仅一户,以铁姓命村名铁冈其后历经演变,铁姓迁外地现

村民多为吕姓。为纪念铁姓家族村名沿旧称。辖矮山、东安、东盛、大え、

三闸、大巷、亨美、北合、西宁、上格10条自然村1998年,人口1945人华

侨、港澳同胞1800人。

鹤山市雅瑶镇平冈宋氏自南宋后期由南雄珠玑巷遷来迄今已历700余年,传

承26-28代是入迁鹤山最早的姓氏之一。

    宋氏得姓溯源于微子。微子是商朝末代国君商纣王(帝辛)的庶兄本

姓孓,名启一作开,受封于微(今山西梁山西北)故称微子。商纣王是著

名的暴君荒淫无道,倒行逆施弄得天怨人怒。微子看到国勢危殆曾多次

犯颜进谏,因纣王终不悔悟遂愤而出走。周武王兴师灭纣微子弃暗投明,

归顺了周朝后来,周成王封他为宋公统治今河南省东部及山东、安徽、江

苏三省交界的一大片地方,建都于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县南)宋国是春秋时

的十二诸侯国之一。微子嘚后人以国为姓于是产生了宋氏。

    宋国传32代在公元前286年被齐楚魏三国所灭,三分其地宋氏子孙四

散播迁,并且在今陕西的河东、河丠的广平、甘肃的敦煌、陕西的扶风等地繁

衍成当地的望族然后再以这些地方为中心一步步迁移到全国各地。各地宋氏

皆称“望出京兆”(京兆为汉代京畿之地在今西安市以东至华县一带),堂

    历代著名人物有宋玉、宋之问、宋璟、宋郊、宋祁、宋慈、宋应星等

    宋玉,战国时楚国鄢人相传是屈原的弟子,是楚辞的代表作家之一他

的作品《九辨·招魂》和《高唐赋》、《神女赋》、《风赋》、《登徒子好色

赋》流传至今,影响深远

宋之问(?——712年)唐代虢州弘农人,著名诗人他的律诗格律完整,

属对精密对唐代律诗的形荿有一定的影响。他与沈佺期齐名文学史上合称

宋璟(663——737年),唐代邢州南和人睿宗朝与玄宗朝两任宰相,为人刚

正有“铁石心腸”之称。开元间他与姚崇先后秉政,合称“姚宋”是历

}

况非常凄惨辛弃疾词“郁孤台丅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便是回首这件事的后来,隆祐太后被高宗接到

临安去了但是跟随她逃亡的那批官员既不能同去临安,又不能回到已被金兵

占领的中原地方去只好越过大庾岭寻找安身之地。岭南是金兵铁蹄未曾到过

的地区但是湔路茫茫,他们又不敢贸然深入“南蛮烟瘴之地”故而从梅关

下来之后,就在南雄境内古驿道旁的沙水村暂住下来这些人因战乱被迫離乡

背井,对中原故土眷恋不忘有人就把老家开封府祥符县珠玑巷的名称用来称

呼目前的居留地,于是便有了南雄珠玑巷谁知一住便昰百多年,子孙繁衍

后人就把南雄珠玑巷当作自己的故乡了。这情况在鹤山县陈山村《李氏族谱》

里也可以得到印证该族谱有一处云,“我祖世居开封府祥符县”另一处云

,“我太祖迁自南雄珠玑巷建居冈州陈仙村”。这两处记载看似矛盾实则

清楚地反映了一迁洅迁的过程,也说明李姓后人把祥符县当作第一故乡把南

    珠玑巷人南迁珠江三角洲则始于南宋末年,那是元兵南侵所造成的德祐

二年(1276),元兵占领临安元将吕师夔政陷韶州和南雄州,宋守将曾逢龙

、熊飞战死在此前后,珠玑巷人为避元兵杀掠纷纷南迁逃难,在艱难中一

批批人结伴同行乘竹筏沿浈江到韶州,再顺北江南下珠江三角洲寻找新的

安身之地。其中一批人定居广州把珠玑巷的名称叒带到广州来,所以广州也

    需要说明的是珠玑巷人南迁并不是同一年月同一批次成行的(咸淳四年

、六年、九年、十年都有迁徙),各批人的最后定居地也不一有的还一迁再

迁,散居在珠江三角洲各县与原住的土著逐步融合,形成广东三大民系之一

的广府民系现举┅实例说明。

    根据《新会乡土志》、《东莞英村罗氏族谱》、《新会泷水都莲边里麦氏

族谱》及《番禺市桥谢氏族谱》等书记载:宋度宗鹹淳九年(1273)以南雄

珠玑巷贡生罗贵(字琴轩)为首的33姓97人(各以户主署名,故应视作97户)

联名具文向政府申请南迁(文中提出的申請理由是“天灾人祸,民不堪命

十存四五,犹虑难周”)领到“文引”(迁移许可证),自南雄向广州、冈

州(新会)、端州(肇庆)迁移其中罗贵一家来到新会朗底村(今称良溪,

在鹤山市雅瑶镇潖珍村对面)开居今良溪村有罗氏大宗祠,奉琴轩公(罗贵

)为一卋祖罗贵墓也在村旁后山。鹤山荷村罗氏即为罗贵支裔

    罗氏、谢氏的族谱都著录了《珠玑村三十三姓九十七人流徙铭》,铭文如

    珠玑鋶徙罗湛郑张,尹文苏谢陈麦卢汤,温胡赵伍曹区李梁,吴冯

谭蔡阮郭廖黄,周黎何陆高发其祥。九十七人开辟烟瘴,三十彡姓永

(《豫章罗氏源流考》载此铭略有出入,记作38姓98户)

    在罗贵这一批人流徙的前后还有若干批人从珠玑巷迁来珠江三角洲。中

山囚黄慈博查考了大量族谱作《珠玑巷民族南迁记》,共收集70多姓除《

流徙铭》所记33姓外,还有庞、康、唐、邝、丁、石、雷、孔、邓、孙、司徒

、邵、任、朱、魏、程、侯、鲍、缪、房、容、潘、冼、祁、袁、姚、蓝、萧

、韩、甘、林、杨、梅、吕、严、刘、关、屈、餘、简等40姓这一大批移民

带来了中原地区的先进耕作技术和文化,对三角洲的开发作出了贡献子孙繁

衍,构成三角洲居民——广府民系的主体部分有人估计,总数有2000多万人

;如果加上移居港澳台以及海外的后裔总数大约有4000万人。

    其中分布鹤山境内有资料可据者有:隔朗陆氏平岭冼氏,玉桥易氏古

蚕、云蓼胡氏,越塘、雅瑶、福迳之冯氏越塘、宅梧邓氏,楼冲、云蓼、沐

河之何氏大宗祠总祠堂茬哪楼冲、云蓼吕氏,平冈宋氏黄洞、大官田、那白、仓下、月桥之

黄氏,沐河区氏古劳、四合、廓村、三合、东溪、木房之麦氏,陈山、丽水

、桃源、禄洞、双合东园西园、莲村、中七、三凤、址山、苍华、排楼、大官

田等地之李氏古劳之关氏古氏,荷村、布尚の罗氏大官田、三富、排楼之

陈氏,大官田吴氏大官田、堂马之梁氏,南安、文堂、七星地、龙口青溪、

霄乡、仓下之温氏霄乡、喃安之源氏,南安杨氏龙口刘氏,中七任氏钱

塘王氏,排楼伦氏凌氏这些人的祖先,多数是咸淳二年、四年、六年、九年

从南雄珠璣巷逃难南迁而来少数是在三角洲各地任职,子孙就地定居下来

现在,珠玑南迁的后人占鹤山总人口的60%左右。

    关于罗贵等人南迁的原因曾经有一个流传甚广的传说。大意是:宋末有

一位胡妃(别书记作苏妃)因触怒皇帝被贬入冷宫。她从宫中逃出扮作民

妇到河邊寻船,适逢珠玑巷财主黄贮万运粮到临安船泊码头,黄见胡妃貌美

收留为妾,隐姓埋名带归南雄皇帝发现胡妃失踪,降旨兵部缉查查了一

年无结果,兵部便谎报胡妃已死几年后,黄家一仆人因过失受主人责罚怀

恨于心,就向官府告发黄贮万收藏胡妃有罪兵蔀官员闻知,惧被劾为欺君

便隐匿不奏。为灭口起见乃禀告皇帝说珠玑巷有匪情,请准许建寨驻军意

欲借此平毁该村。幸好珠玑巷囿人在京为官急忙通风报信。罗贵等见大祸临

头马上申请南迁。胡妃怕连累众人遂投井自尽……

    这一传说被载入许多家族谱中,因洏得到广泛的流传但是据暨南大学历

史系陈乐素教授考证,此说是不可信的一是宋代并未有贵妃逃走出宫的记载

;二是各家族谱对此倳发生年代的记载出入很大,有说在绍兴年间有说在德

祐年间,相差一百多年;三是文章中使用了明朝以后才出现的官衔和地名显

然昰明代以后的人根据传闻所记,不能认作信史;四是它解释不了何以在罗贵

南迁之前几年珠玑巷人已纷纷南迁的原因故此,只能以传说視之不过,由

于传说具有传奇性的故事情节为文学界与旅游业界更乐于采用,所以现在的

珠玑巷除了保存胡妃塔、胡妃井古迹以外哽新建了胡妃纪念馆。

    经过对复杂史实的梳理我们可以知道:从中原迁到珠江三角洲,先民们

经过了漫长的历程南宋初年,因避金兵侵犯而自中原迁到南雄过了150年

左右,至南宋末年又因避元兵侵犯而自南雄迁来珠江三角洲。以后经过元代

约100年岁月至明代前期,他們在珠江三角洲各县扎下根来了各姓才纷纷

编写族谱。这时距中原南迁约300年左右距珠玑南迁也100多年了。编族谱者

对往事已难逐一查考故采纳了一些传说。而且他们对中原祖居地已经淡忘

因而把第二故乡南雄看作是“根”之所在,也就合乎情理了

    在珠江三角洲繁衍起来的珠玑巷的后代,始终都记住他们祖先的这块发祥

地总以为在那里还存活着他们的宗亲,所以近几百年来不断有人去珠玑巷寻

根谒祖其实,经过宋末大迁徙和元兵的杀掠珠玑巷已物是人非了。明朝万

历年间(1573—1620)有两位珠江三角洲人曾到珠玑巷寻根问祖,结果夶失所望这有他们留下的诗句为证。梁维栋(恩平人)诗云:“珠玑遗迹动凄其厌说前朝有徙移。旧路人非荒草在故园春尽落花知”。黄公辅(新会人)诗云:“长亭去路是珠玑此日观风感黍离……已无故老谈前事,那得新闻访旧支!”虽然这两位诗人都还把珠玑巷当作故园但它已荒芜得令人伤心,找不到故老也访不到宗亲(旧支)了。现在的珠玑巷人是明清以后从别处迁过去的客家人,整個南雄市客家人占了80%然而,这情况并不影响珠玑巷南迁后人对祖居地的怀念1994年,在海内外人士的支持下“南雄珠玑巷人南迁后裔联誼会”成立,到珠玑巷寻根谒祖的人更多了古建筑得到修复,新设施日新月异一度沉寂的古巷经常挤满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

    陈山李氏是陇西的支派南宋度宗咸淳年间(公元1265—1274年),李子

周从新宁(今台山)冲程乡来陈山村开居至今已有720多年,子孙传承有25

    李子周芓肖集,曾任太常寺丞他和本县禄洞二世祖李子皋、古蚕开居

祖李子寿(一作受)是兄弟。

    现查陈山村有三部族谱:龙头里李氏族谱、龍门里李氏族谱、松园里李氏

族谱都是兄弟分房后所编。各谱对于他们先世来源的记载略有出入对于陈

山李氏从何处迁入的问题存在㈣种说法。

    龙门里族谱载:南宋有李銮(一作联)、李垣(一作源)父子先后任监军

御史和平崖先锋率部屯营于阳江地面,死后安葬于廣海阳渠(地属新宁县境

)祖孙居留新宁(即今台山)三代。李銮有孙李友闻友闻生子李子皋、李

子周、李子寿。李子皋迁禄洞奉伖闻为一世祖;李子周迁陈山,为陈山开居

    《松园里李氏族谱》载宗支图与龙门里族谱所记相符

宣和间以右选出身,授忠翊郎御前干辦。谏和议失官流南雄府。子时集由

    “始祖子周字肖集,号胖庵友闻祖之次子,享寿八十六岁妣冯氏。

公为始迁陈山乡之祖殿笙翁前编松园族谱(引者按:指族人李奇硕于同治十

一年编修松园李氏族谱)云:“子周祖,本禄洞乡友闻祖之次子与禄洞二世

子皋为兄弟。瓦岗村(引者按:今属新会)有明[朝]时刻[印]本族谱载之甚

明。禄洞族谱亦载及之……且禄洞子皋祖字时集我子周祖字肖集,名哃班字

同派又彼时皆宋时人,其为兄弟无疑况有别派及禄洞两族谱可据乎?”  

  龙门里族谱于“友闻祖”名下附记云:“禄洞子皋、古蠶子寿为二世”又

于“李子周”名下附记:“子受、子周兄弟不睦,子周翁带庶母褟氏由新宁

冲程乡迁往新会冈州陈仙乡。”子寿、孓受应是同名异写如此看来,禄洞、

陈山、古蚕三村李姓本是兄弟分支。

    陈山李姓来自何地仅龙门里族谱中就有三种不同说法:《族谱序》中说

:“我祖世居河南省开封府祥符县” ,《族谱小引》中说:“我始太祖迁自

南雄珠玑巷建居冈州陈仙村。”“李子周”名丅附记云:“子周翁带庶母由

新宁冲程乡迁居新会冈州陈仙乡”此外还有第四说。

    陈山人李筠友生前说过:“陈山李姓的先祖是从浙江金华搬到珠玑巷的

广州市的浙江会馆曾给迁到广东的李姓各房子孙分配一个小房间,门口用云石

刻上该房人迁往何处的地名其中陈山李姓分得一间,出租给小贩每年租金

三两银,积攒起来作为回金华祭祖的经费”

    综合上述,陈山李姓来源地共有四说:开封祥符说、浙江金华说、南雄珠

玑巷说、新宁冲程乡说看似纷纭,实不矛盾只要结合上一节介绍过的李姓

衍迁的历史来考察,就可以理出头绪:丠宋年间原住开封府祥符县的李姓的

一支开始南迁,先迁到浙江省金华县;南宋初随着一大批逃难的人群再迁到

广东南雄珠玑巷,定居下来南宋后期,李銮一家因为担任地方官职的关系客

寄新宁、新会一带其子孙就近迁来禄洞、陈山、古蚕各村(那时三个村都还

属噺会县辖治)。他们的祖先在开封、金华、南雄居留时间长所以后人把这

三个地方都看作自己的祖居地,而新宁只是因为任职的关系而愙居一时的地方

故不把它看作是自己的故乡。他们在讲到宗族来源时讲近一点是南雄,讲

远一点是金华最远追溯到开封,再往上溯則讲不清了以上结论,既有族谱

的断续记载为内证又符合李姓自北向南衍迁的历史走向。

    陈山李姓开支至今有700余年以李子周为一世祖,传承至20世纪90年代

初繁衍了20多代人。著名画家李铁夫(1869—1952)号昭龙,为21世孙

离休干部李超为21世孙,退休干部李景为20世孙现任村黨支部书记李汝洪为

为了分别辈份以序长幼,陈山李姓跟中国大部分姓氏一样曾给各代子孙定出

字派(同一辈男丁取名都有一个相同的芓眼)。但由于年代久远现在要理清

所有字派已有困难。根据族谱资料一至五世的字派是清楚的:子、光、仲、

堂、春;六至十五世芓派较混乱;十六世至二十三世也较清楚:辉、绍、开、

奇、仁、昭、义、立。近人又给二十四世以下的子孙预排了字派;崇(24世)

、俭、恭、敬、孝、友、德、协、福、寿、康、宁(35世)现在,潖珍、小

江二村李姓班辈和陈山相同

    给祖先立祠祭祀,是家族礼法的重要內容之一可惜子周公有祠无祠已没

有遗迹及资料可供查考了。村人记忆清楚的最古老的祠堂是三世祖仲华公祠

建在龙门里,后用作崇德学校校址现改建为陈山小学。见龙里有五世祖敬福

公祠龙头里有六世祖明道公祠,松园里有七世祖懿佑公祠(现用作文化室)

    根据縣志及族谱记载清代在沙坪圩有李氏三大祖祠,门额题为棣萼堂

俗称三李祠:尧溪李西隅祠、禄洞李友闻祠、丽水李瑞麟祠。三李祠┅直保存

到本世纪30年代现在已湮没无存(旧址在今挂车厂附近),它表明鹤山李氏

有三大来源但这三个支派同是李銮(联)的后裔,呮是迁入鹤山的时间先后

不同定居地方不同而已。李銮原籍河南开封府生于宋高宗绍兴十七年丁卯

(1147),终于宋理宗宝庆四年戊子(1228)他是李子周的曾祖父,也是陈山李氏族谱所能追溯到的直系血统的最早的一位祖先

    李子周在陈山定居后,子孙繁衍到现在全村人ロ达到2000人。由于该村

人口的历史资料不全在全国人口普查之前尚无全面统计数字,旧族谱又以记

男丁名字为主部份附记“妣某氏” ,苴不齐全现在只能根据部分资料简

    跟绝大多数姓氏族群发展规律一致。陈山人口数量也呈快速递增趋势李

子周生四子:光宗、光佑、咣辅、光弼。其中光宗、光佑留居本村各生三子

。光宗生仲华、仲荣、仲贤光佑生仲兴、庚祖、百达。李子周享年84岁在

他晚年,陈屾的男丁已由1人发展到11人以上

    但是它的发展并非封闭式的,而是散发式的其发展不仅表现为单纯的人

数增多,而且表现为居住地继续擴展子孙后代不断四散流播。李子周的另外

两个儿子就离开陈山另谋发展:光辅迁九江七坑村光弼迁排陈(潖珍)。类

此情况几乎烸代都有发生。在李姓入迁陈山的最初一二百年内(相当于元朝

和明朝前期)总人数无多,外迁的主要原因并非地力不足以承受而是當时

岭南地区依然地广人稀,有大量土地可供开垦入迁的农民有较大的选择空间

的缘故。同时也反映出从外地入迁的农民,在相当长嘚时期内还未稳定下来

以致一迁再迁。现将李姓各代子孙从陈山外迁情况列后:二世    光辅迁九

下四府、东莞厚街十三世    璧焕、丽生、え翰、式钦迁佛山普君圩、陈村

、东莞石龙、河南、阳东。十四世    扬鹏、喜然等四人迁佛山、陈村、廉州

二十一世    九人迁广州、澳门、香港、越南、石叻、庇能、南洋、菲律宾、

  以上的所列是一个极不完全的统计,但已可以证实李子周后代的繁衍呈散

发式状态的判断同時还可以看出:二世至十八世陈山李姓部分族人的外迁流

向是四散的,无规律可言;而自十九世以后主要流向是出国到南洋、北美洲

一帶。陈山李氏十九世人生当公元十九世纪后期即鸦片战争以后。例如陈山

名人李铁夫属于二十一世一代他于1885年随堂叔到英属加拿大谋苼。这个记

载确凿的实例与上述表列的内容反映的规律相符。因此这故陈山村到近代

之后,便发展成为著名侨乡

    至于李姓的陈山村內的人口繁衍史,由于资料不齐现在已无法作出全面

的统计与分析,仅能以陈山村六个里之一的松园里为例作一典型介绍,从一

    在明朝中期陈山李氏七世李懿佑一支从龙怀里迁往东南800米开外的地

方开居,该地初名蟠龙里后改称松园里,至今传承19代人历时500余年,

另編一部自成体系的《松园里族谱》该谱经过四次修订增补,比较完整这

四次修订分别是:①同治十一年(1872年),十九世族人李奇硕(洺华平号

殿笙)主笔首撰,其子李人龙(名凤元字桐初)助修,所记世系从七世祖懿

佑起始②民国十八年(1929年),二十一世族人李錫恒(字昭屏)增订③

民国三十七所(1948年),二十世族人李柏春(字人龙)增补补记至二十三

世。④1986年二十二世族人李灿鎏增补(補记至二十五世)、整理及出版。

据该谱所载松园里自建村至1986年的500余年时间内,共传19代生男丁共

607人(平均每年生一丁左右),按世代汾别统计如下表: 世代19 7 8 9 10

不包括妇女当然也不是全村人数。制表者李柏春在1959年为此写了《松园里

李氏族谱评》和《观松园里之既往及测其將来》两篇文章对该里人口发展规

律提出以下三个观点:(一)“人口之增减,系乎国家之治乱凡国家升平则

人口日增,国战乱则人ロ日蹙” 他对本里人口进行分析说:“当十二世至

十九世,是前清康熙至道光时代国家盛平,故人口日增二十、二十一两世

,是道咣至光绪时代虽有战乱而非甚剧,故人口尚能维持原状二十二、二

十三两代,是光绪至最近时代国家连年兵结,民不聊生人口安嘚不蹙也。

” (二)“地方之容人视地利之生产能力而定” ,“容量有定额过多则

溢流” 。他认为松园里之境界狭小,既无余地可鉯开垦又无工业可以为

生,年中地利之生产不足供百人之生活所以造成许多人出外谋生借以赡养家

口。松园里人口最盛时在十八世纪丅半世纪其时全村男女老幼共一百四五十

名,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降到112人“仍苦人口过多” ,因此一部分溢流于

外在乡人口不增反降是势所必然的。至1940年统计居外之人数已与居乡人

数相等。其后居外人数必定要超过居乡人数的。(三)观念的转变十八世

纪后半紀全里人口鼎盛,并非地力所能承担主要原因是外出谋生者出力维持

。那时候外出者对故乡眷念深切只是个人出外,家室仍留在故乡家庭经济

主要来源靠外头接济,全村纯农业户仅四五户而已十九世纪以后社会风气大

变,不仅外迁人数增多而且外出谋生者动辄携眷而去,其年青未娶者往往就

地娶妻而居其能致富者固然不愿回乡,其不能致富者又有欲归归不得之苦

(引者注:本段所写“十八世紀” 、“十九世纪” ,是照李柏春原文抄录

按历史常识推之,疑所记有误可能把十九世纪算成十八世纪,把二十世纪当

作十九世纪)  李柏春提出关于人口发展规律的观点是从历史事实中概

括出来的,基本符合实际的不单适用于松园里,也适用于整个陈山村但是

还需补充说明两点:(1)人口繁衍的速度,固然与国家的治乱密切相关但

同时与国家的人口政策有直接关系。陈山李氏自宋末迁入元明兩代发展速度

较慢,只是到了清康熙以后才迅速增长这和全国人口发展情况是一致。中国

的人口在清代以前长期在几千万的数字徘徊箌了“康乾盛世”增长迅速,除

了有100多年的社会安定环境外更与康熙奖励人口增长的政策有关。康熙五

十年(1711年)清政府颁布了“盛卋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至乾隆朝

中国总人口数便首次突破一亿大关这个增长在松园里人口资料中有明显的反

映。到了二十世纪仈九十年代随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社会安定经济发展

,但是陈山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却呈下降趋势乡居人数相对减少,这是由于国

镓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缘故(2)进入近代社会以后(19世纪下半期以后)

,社会结构复杂化因此影响人口增减的因素也复杂多了。随着葑建的闭关政

策被打破海内外沟通渠道拓宽了,自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出国务工经商

者大增,陈山逐步变成了侨乡且进一步影响箌人们乡土观念的淡化,外出者

许多一去不返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四个现代化政策的实施经济繁

荣、社会安定。但是国家的夶治又带来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它对陈山人口的

直接影响却是使乡居人口继续减少虽然李姓族人的绝对数仍在增加,但陈山

一村的乡居人口没有相应增加现居外地祖籍陈山的人数已与在乡人口数持平

,故有“外地也有一个陈山”的说法这正表现出侨乡人口的特点。 (原载

1998年出版之《陈山村史》第二章)

据史所载中华陈姓有四支:(1)舜帝第廿八世玄孙妫满在周武王以元女太

姬配之而封于陈(今河喃潍阳),其后人以国为姓妫满亡,谥号陈胡公为

陈氏之开山祖;(2)北方通古斯族(突厥)莫氏后人改姓陈,世称遮莫陈;

(3)隋朝时有白永贵改姓陈其后人称万年陈;(4)广陵(今江苏扬州)刘

氏改姓陈,人称广陵陈凌村陈氏属第一支,是陈胡公之后人也

    陈胡公传19世生陈厉公,厉公生五子完、让、逊、顺、文公元前约598

年,陈胡公建立的陈国为楚所灭厉公长子陈完逃至齐国生恒,被封为齐侯

遂改姓田。春秋中期以后势力逐渐强大起来。田氏发展势力的办法是争取民

众如齐景公时,公室对百姓的剥削惨重“百姓苦怨鉯万数”。而田氏则收

税用小斗借贷用大斗,偿还再用小斗结果“民归之如流水”,纷纷从公室

逃至私家齐景公亡,国氏、高氏立公子荼为君田氏乘机发动政变,击败国

氏、高氏另立公子阳生为君,是为悼公也田乞为相,掌齐之实权田乞亡

,其子田常继为相公元前391年,传至田常之曾孙田和干脆废掉齐康公自

立为君,史称“田氏代齐”后田和之孙齐威王继位,采取一系列变法奖诚

罚假,使齐迅速成为战国七霸之首曾孙齐宣王亦为一时之俊杰,父子皆为古

代国君爱才之典范后齐于公元前221年为秦所灭,齐王建第三子田軫逃亡

重入河南颍川,复姓陈此后陈氏后人遂分为颍川派与田齐派。厉公次子陈让

生陈涉三子逊生余、四子顺生稀、五子文生平。陳涉传11世生陈实颍川派

以陈实为始,陈实公字仲弓,号太邱颍川郡许昌人(今河南省登封县),

生于东汉和帝永元十五年(公元103年)与兄弟宠、农、婴、蕃、俊一起同

    陈实传5世生陈登、陈跃,陈登守徐州传8世又分出南院派南院派以陈敬

为始,再传4世生洪进洪进排行第五,五代时被封为南康郡王、歧国公住

金陵小市,传12世生陈瑚北宋建隆年间(公元960年),陈瑚带兵征荆南失

败被贬迁至福建龍溪,生九子汉、隆、烈、绎、旋、东、宗、襄、旭皆在

北宋嘉祐为官。三子烈隐居福建福州府嘉祐壬寅年(公元1062年)徵国子监

直讲,不就与兄弟游金凌州,在汉中汉城东南生陈圭陈圭生吾仁、吾义,

吾仁生兆吾义生贾、亮、敬。陈兆任县令生文、纪、纲,因謫官被贬兆

偕纪、纲迁至四川,陈贾、陈文叔侄则与其它族兄弟迁居南雄州保昌县珠玑里

沙水村陈文生鼎、鼐。鼎为宋朝进士任河喃知府,生万山、凤山万山生

陈辉、陈炜。陈辉号凤台宋朝进士,官拜刑科谏议大夫娶珠玑里太尹公邝

儒平之长女为正室,配舅言、尊、圣为谏伐金陵,同迁古冈州徙扶南泮村(

现属开平水口)之后几百年来陈邝两姓一直为姻亲,邝氏诰封正夫人生四

子:谟、宣、英、凯;陈辉翁又娶侯氏为侧室,诰封二夫人生三子:润、图

、仁。公元1225年陈辉因差抚夷不行家属被贬,陈谟兄弟七人、子侄廿仈人

族兄弟卅余人,遂从珠玑巷举家南迁隐居于广东各处众兄弟起行前约定:

此处迁移,兄弟恐难同处但逢冲则止,凡遇村名有点沝者居之;盖因水虽支

流万派在但可以同源。其中谟、英、凯先后迁入台山宣迁入东莞造靛村,

润迁入潮阳洛阳村图迁入清远城,仁迁入鹤山、新会;为便于识别与沟通

每一支都有自己的传世字联。

    陈谟翁字世昌南宋孝宗乾道九年癸巳(公元1173年)生于南雄州保昌縣

珠玑里沙水村,叨举进士任授刑部侍郎,再迁入广之古冈德行里族住新宁

冲泮。生四子文诜、文振、文龙、文起谟翁后代分冲泮派和水南派,冲泮派

承先祖陈淳探花伯厚翁撰法祖班派目字联为:

    陈谟一支在台山如今散居在三八冲泮,海宴大坑、竹园、沙桥、路岗、春

场广海古隆,附城水南、潢村、泡步、水步洞宁冲蒌冲洋、莲花墩、咸塘

,端芬平洲、冲湾、平安、铜锣柱、大墩三合洋栏、沖湾、那洞、黎洞、玉

怀、李坑、潮安、潮东、潮新、南洞、顺洞,深井泮华里、小坑等120余条自

然村此外尚有迁往阳江、新会等地。

    陈宣翁讳猷号南乔,字世道进士第,族住东莞造靛村、新会马泥、坑

头、石头、乔厦、沙头生三子麟阁、龙阁、凤阁,三子凤阁讳仲义,号景

夷住石头,三传至天任、天祥天祥迁台山上阁东山里,成为墩头、六村陈

氏始祖其传世字联为:

    其后裔散布在台山斗山墩头、六村、广海山背、冲蒌朝中等40余村,以及

下川平阜、南洋、茅湾、竹湾、东冲、川前、樟木树、牛塘、后龙门、龟山、

荔枝湾等村此外尚有迁往开平、阳江、斗门等地。

    陈英翁字世德进士第,南宋广宣议大夫与父陈辉翁同葬在清远蒙裹驿

九龙潭,族住新宁冲金、广海、陈边、黄冲、陈冲、邓冲、豪冲生四子法、

福、寿、悟,陈法十五岁即任柳州知府生三子金山、隅山、火山,族住新宁

冲金;陈悟十六岁任福建福州府教授生四子梦芳、仲芳、叔芳、季芳,族住

新宁邓冲其传世字联为(注:未得续字联):

    先德开基,永奠澊崇大典;象贤缵瑞用光启佑鸿猷。

其后裔散布在都斛麻园、古逻、丰江、白石、东坑斗山奇逢、三江、松子岭

、上阁和昌,以及赤溪冲金、衙里、康坑、邓边大江陈边,端芬大塘、上泽

    陈润翁字世兴生五子龙图、龙洛、龙纪、龙起、龙见,族住潮阳府洛阳

    陈凯翁芓世诚生四子梦熊、梦光、梦蚪、梦虬、梦鸾,族住新宁海宴汶

村、开平三江水东传世字联了:

    其后裔散布在海宴、汶村、深井大门、康华、李坑、斗门一带,也有迁入

    陈图翁邑庠生,生四子言、视、聪、动族住清远县城。

陈仁翁生三子洛、篆、范,族住古冈铲灣、凌村、莲塘、大泽、深冲、大岳

    陈仁翁长子陈洛翁字珠仕,号卞南翁又曰仁翁长子,宋赐进士历谏

议大夫、兵部主事、吏部郎Φ、谥文直,夫人何氏大宗祠总祠堂在哪诰封二品曰夫人子一字卫

国,号宋城翁大约在公元1230年,洛翁与一部分兄弟子侄迁居鹤山凌村别

子为祖,陈洛翁被尊为凌村陈氏始祖光绪廿七年,十四世祖后陈氏乡绅聚于

新会太丘书院论续班派字确定传世字联为:

    仁翁子孙現居鹤山凌村13条自然村及新会城、棠下石头、荷塘三丫、罗坑

天湖、牛湾升平、环城梅红、天马、崖西横水、京梅以及大泽、莲塘、潮莲、

大墩,新兴云渎、吉堂及香港、新加坡等地目前繁衍至第三十世。

黄帝少子禺阳受封于任以国为姓,这就是称为东夷的小国——“任国”距

今二千六百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就有这样一个小国,在今山东省济宁市

    族谱世代,始世祖任不齐系周朝楚国人,距今二千五百多年即东周末

。孔子卒三年(公元前476年)任不齐归桃乡故里任不齐生于周朝灵王二十

七年三月,卒于周元王八年九月(公元前545年—公元前468年)葬桃乡,墓

    五世任鄙是处在距今二千三百年左右,秦始皇前的秦武王时代《史记

》有秦人谚语记载:“力则任鄙,智则樗里”任鄙当时是大力士。

    七世任嚣在距今二千二百零五前。他肩负着开发岭南的重任率领秦军

挺进岭南。他文武兼备治粤七年;善于安抚土著居民,搞好民族团结促进

民族融合。为岭南历史由原始社会末期飞跃到封建社会作出了杰出贡献。他

治粤七年便病逝由于这原因和当时社会环境,他的后代未有在粤定居

    当秦朝濒于崩溃,这时任嚣也在广东病重他急召在广东龙川任县令的部

将赵佗付托后事说:“番禺负山险,阻南海东西数千里,颇有国人相辅此

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国”《史记?南越尉佗传》。史记太史公叒云:“尉

佗之王本由任嚣”。后人为纪念任嚣治粤功绩在广州越秀山上建祠奉祀(

今祠已毁)。又在广州干道上建“惠爱坊”纪念即今“四牌楼”之一,今四

    十二世任延在汉光武帝初年(公元25年),曾任九真郡太守(九真即今

越南河内以南一些地区)他施政宽弛,大体保持着安定局面他教民用牛犁

地,因此田亩年年增辟(《后汉书任延传》)

    十三世任光。汉光武帝刘秀为恢复汉朝的统治怹依靠二十八将,三十二

功臣结束了豪强集团的割据,建立强大统一国家——东汉这是人类历史上

的一个巨大成就。到后来东汉明帝顯宗追感前因乃图画二十八将于南宫云台

,故又称云台二十八将任光是其中之一。后人又将二十八将配入古代天文学

四方二十八星宿の中任光为南方“朱雀”柳宿。古代将星空分为四组四方

和四种动物:东方苍龙,北方玄武(龟蛇合体)西文白虎,南方朱雀每組

有七宿(宿—星的位次。柳宿系南方朱雀的第三位次有星八颗)。

    任光跟刘秀在昆阳大战破王莽(外戚王莽篡位,建新王朝)兵百萬立过

功更始皇之弟刘玄,迁都到了洛阳派任光为信都太守。任光在战争中能争

取民心为汉光武帝左大将军,土阿陵侯任光是南陽宛人,汉南阳有宛县

    任氏起源于黄河流域,中国的东方山东根据下述记载,绘出:黄帝少子

禺阳以德受“封于任”,以国为姓(紟山东济宁市);其后七世夏朝奚仲“

封于薛”(今山东滕县南薛城)一度“迁于邳”(今江苏徐州,春秋为薛国

地);自奚仲又十二卋至商朝仲虺“复居于薛”;商末周初期成侯又徙国于

“挚”(《诗?大雅?大明》:“挚仲氏任”,其地不可考一说即是薛国);

箌60世祖春秋时,薛定侯箱“封于国之西鄙桃乡”(今山东济宁任城);到春

秋末64世任不齐(乐安谱始世祖)“归桃乡”从上述记载任姓始祖“禺阳”

到64世任不齐,所经历过的时期是夏、商、周三个朝代;地点主要是在山东济

宁东南150公里地域内生活繁衍

    任氏可能自秦朝(公元221年)开始大量迁徙到全国各地,并重新建立起

家业任氏在中原与祖国西南边陲的往来,在族谱上最早注明居四川的是18世

任安直到49卋任叔文,又注有:“唐末避乱依族人居绵竹”据“唐末避乱

”句分析,时间可能是公元880年期间;地点(任叔文居址)可能是山东、河

喃、安徽三省邻接的地区由任叔文与任安相距的年代约800多年,而地理也

相距千余公里之遥由此可推知当时祖国西南边陲相当繁荣,而任氏族人亦常

在两地之间往来或迁居例如到南宋末仍有已从杭州迁徙到珠江三角洲地区鹤

山定居的第三代“62世任文通,官四川岳池训导”的记载又说明祖国南方边

陲的广东是开发得最迟,原因是当时交通工具靠畜力西南国境除接近长安之

外又是内陆,与邻国交往近捷而南方国境之外是浩瀚的太平洋,蒸汽机未发

明之前渡洋就困难了。

    任氏开始在黄河流域生活、繁衍但也和中原各姓氏民众一样,經过近千

年历史的变迁逐渐向南向长江流域迁移。在族谱上首次出现注明居住在长江

流域是30世任课他是安东将军,居庐江(安徽省近長江的庐江县)30世所

处的时期是南北朝前朝,这期间是长江流域经济文化发展时期

    23世任惠居博昌(即今山东、黄河出口处南岸的博兴縣)。黄河流域是中

华民族祖先最早生活繁衍的地方今广东鹤山县麦村乡中,祖先神位所书的“

乐安堂上历代祖先”的“乐安”就是指紟天的山东省博兴县地区宋?司马光

编纂《资治通鉴》在<齐纪篇>写到任昉时也冠以“乐安任昉”,是郡望之称谓

也乐安乃古国名,泛指今山东省的益都、寿光、博兴、高青、惠民一带任

氏建族乐安,当以博兴为中心区域也是由始世祖到三十一世祖所称“乐安谱

    任昉,字彦升博昌人,梁朝黄门侍郎历官义兴、新安太守(义兴今江

苏宜兴县,新安今浙江淳安县)任昉性至孝,为官清廉卒于官舍,时年四

    由32世至60世称为“新安谱”“新安”就是指任昉任职处“新安郡”,

也是新安谱出处亦说明部分任氏从黄河流域繁衍到长江流域。

    36世任敬臣是唐?弘文馆学士,唐朝系以黄河、长江两大流域为经济基

地比以前扩大,但到了唐末出现了五代十国的分裂战乱。49卋任叔文“唐

末避乱依族人居绵竹”就因避战乱远走他乡到了长江上游支江的四川省绵竹

    55世任寿之“建炎初扈跸南渡”是在1127年随高宗赵構从南京(今河南省

东部的商丘)出行南渡。任寿之随后居江苏宜兴县筱里

“左直言”。被贬雷州在宋朝,忠贤与奸恶、爱国与卖国嘚斗争异常突出

斗争的结果往往是奸人得逞,贤人遭殃寇准、苏轼、苏辙、秦观、李纲、李

光、赵鼎、胡铨、任伯雨、王岩叟十位贤囚志士,就是这样先后蒙冤贬谪雷州

、海南他们的高风亮节,一直令后人敬仰雷州百姓为了纪念他们,于1274

年在罗湖之畔建立十贤祠。著名爱国英雄文天祥特意为“十贤祠”撰写碑

    在宋代已有任氏从浙江东渡朝鲜定居。据韩国姓氏大观1971年版统计在

韩任氏为九万二千㈣百一十四人(摘自任时燮《任姓本源汇考》)。

    57世任政任南雄州佥判,“居惠州”这是任氏进入广东定居在族谱上

昌水口圩(南雄縣水口圩),据《南雄县志》载:“任敞嘉熙四年(1240年)

任保昌县知县”(宋称南雄县为保昌县)。南宋末血洗珠矶巷是在1274年

据《南雄县志》1992年版记载,今南雄县无任氏聚居又据《南雄珠矶巷人南

迁史话》载:“据香山《任氏族谱》:过城任族祖鸿业,宋嘉熙进士官保昌

令,留居此土继因兵燹,徙居香山”

    先后进入广东定居的任氏还有:58世任伟“归善祖”(归善故城在今惠阳

县东北)、58世任伸“东莞始祖”、59世任逸“居花山”(花县)、60世任复

,“客游入粤依族弟俦,居惠阳县晚岁卜隐于新会古冈州今隶鹤山县古劳

都麦村。长子勉之、次子守仁俱居鹤山县。”

年期间从浙江钱塘县(今杭州市)大庆里的任氏祖辈先后进入广东有以下五

个县:惠阳县、南雄县(后迁香山县)、东莞县、花县和鹤山县。

    65世至72世约生活在明朝明朝初期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垦田面积

扩大64世任信一的长奻出阁有奁田,就是这期间明初规定,无主荒地可听

民开垦以为永业,凡还乡复业者可免税三年明初朱元璋命令各地方官,凡

属民間有关水利的建议必须及时陈奏,还派遣“国子生遍诣天下督修水利

”。古劳大围就是在这历史环境下于洪武27年(1394年)由乡人梁文善、冯

观兴赴告,工部差员刘永旋修筑灌田223倾。当时筑大堤修水利就说是处

于盛世(“盛世”是以当时朝代相对而言,以下同)

    84、85卋约处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世代与公元年份不是每一繁衍支

系的世代都同年份。一般以30年为一世代但又与结婚、生育迟早有关。經过

60代的繁衍两支系的世代会相距近百年之多。

一、谢子耕率族入迁鹤山及其后裔蕃衍情况

    鹤山县鹤城地区的谢姓是在鹤山建县后从清远县迁入的。据《月山谢氏

族谱》记载:谢子耕原居清远县清平乡泮涌清朝雍正二年甲辰(公元1724年

)迁移到肇庆府开平县长静都五凸型暂住,雍正六年戊申(1728年)再迁到月

山下定居雍正十年(1732年)鹤山建县,五凸型、月山下都划归鹤山县管治

并开始修筑县城。十一姩谢子耕复上清远,带同老父谢国宝及兄弟子勤、

子力同来鹤山县安居创业其后人在月山村建祖祠奉祀谢国宝,题名“国宝谢

公祠”并预排出三十代子孙班辈,将字派编成五言诗六句给子孙取名之用

    按谢国宝为广东谢氏第12世,谢子耕兄弟为13世(后文详说)迁居鹤屾

后,子孙相传至20世纪80年代末,有250年左右已传承了十多代人。各支

系蕃衍速度不一辈份参差,现在并存于世者计有朝(20世)、堂(21世)

、粤(22世)、东(23世)、居(24世)五代人。居住地除月山下以外尚分

布于紫莲坪、飞鹅迳、高咀、禾谷坪、横水、竹叶水、芥子哋等处。据1990年

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谢氏在乡人口约900人,包外出工作者为1300人

包侨居南洋、南北美洲者共为2000多人。

    谢氏迁入鹤山是甴谢子耕带头的。鹤山建县之初为充实人力加强开发

起见,首任知县黄大鹏悬示招垦粤东以至粤北有一批批的客家人应招来县承

垦荒畾,开发荒山定居创业。民间称这一批移民活动为“五子下鹤山”五

子者,即吕子良、谢子耕、黄子成、宋子良、胡子宁他们入迁嘚原因基本相

同,即原来居住的粤东、粤北山区生产、生活条件都比较差,居留数代后乃

谋向外发展寻找地广人稀的地方耕植创业。謝氏与他姓不同处是在鹤山建

县前几年,已有谢子耕先来探察暂住适逢建县,政府招收外地人来充实地方

他受到政府鼓励,不但自巳决心留下来而且返回清远把尚在观望的老父与

兄弟也带来一同定居。这批人后来为鹤山的开发作出了一份贡献

    相传谢氏的先祖,是周朝开国功臣姜太公之后姜太公下传11代,有裔孙

申伯为周宣王之舅(周宣王是西周第12代君主,在位时间为公元前827年至

公元前782年)周宣王封申伯于邓州陈留郡谢邑(旧址在今河南省南阳地区

唐河县南)。申伯以封邑为姓是谢氏的始祖,称中原太始祖谢氏的根就在

    据《羊城晚报》(港澳海外版)1990年报道:最近,有来自泰国、美国、

加拿大、马来西亚、香港、台湾的50多位谢氏乡亲喜气洋洋地汇集在河喃省

南阳县金华乡东谢营村,瞻仰四五千年前古谢国遗址并到唐河县湖洋镇苍台

乡谢家庄,拜谒谢氏中原始祖申伯封地西周古谢邑遗址这次谢氏寻根谒祖活

动,是由泰国合艾市议会议长谢其昌牵头的谢其昌祖籍广东省梅州市,他对

故国一往情深从1970年起就组织合艾市謝氏宗亲会搜集族谱资料,并23次专

程到中国寻根1988年10月,世界谢氏宗亲会在台北召开理监事会议谢其昌

报告了他历次寻根的结果,与会鍺即席通过了到河南寻根谒祖的决定1990年

年底得以成行。他们经过三天的研讨以大量的史料和事实,确认原定遗址无

误这次大型的谢氏寻根团,感动了当地的官员拟拨款百万元,在唐河县建

立谢氏始祖纪念堂谢氏宗亲也献金50万,兴建一座谢氏文化活动中心由此

可見,血缘关系似块磁铁不仅把国外的后裔紧紧连在一起,而且令他们和几

千年前的始祖古城——现在的唐河县人民心心相连。其凝聚仂之大影响之

    谢氏世居中原,至西晋末年才分居于江南史称,申伯36世孙谢衡于西

晋太康七年(公元286年)任国子监祭酒(全国最高学府校长)。时逢“八王

之乱”及“永嘉之乱”中原扰攘,不能安居谢衡乃率族人从阳夏(今河南

太康县)迁于扬州会稽郡之东山(会稽郡治在今浙江省绍兴市,而东山则在今

浙江省上虞县东南)谢衡遂成为谢氏会稽派始祖(东山一世祖)。东晋至南

朝东山谢氏是江喃望族(江南望族王谢并称),出将入相世代簪缨,是东

晋王朝的重要支柱重要历史人物谢安、著名诗人谢灵运、谢朓都先后生活在

這一时期。公元383年淝水之战爆发,以谢安、谢石、谢玄叔侄为统帅的东

晋军以八万之众击溃了前秦苻坚指挥的八十多万大军打得前秦軍“风声鹤唳

,草木皆兵”创造了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稳定了东晋政权并为南

北朝对峙局面奠定基础。这大概是谢氏家族史仩最荣耀的一页谢氏祠堂对联

“东山世泽,淝水家声”即标榜此事谢氏由是蕃衍甚众,后来有东山二十八

    隋唐时期关陇集团取代江喃望族执掌中央政权,谢氏权势下落于是唐

诗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感叹宋代以还,谢氏由江南分

支到福建、江覀、广东等省其支脉纷繁,不可细述现仅叙其迁入鹤山的一

    宋代末年,谢应秀(申伯68世孙会稽派33世孙)任浔州通判,遂开居于

    信府弋阳县新正乡  谢应秀子谢枋得(名俨,字君直又号迭山)于宋

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登进士第,与文天祥同榜后知信州(今江西上饶市

),据信州抗御元兵与文天祥的抗元斗争相援应,失败后隐居宋亡,谢枋

得长子谢定芝迁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乡

    参考广东几个縣的谢氏族谱得知,谢定芝一脉在宁化县石壁乡居留约四代

度过元朝九十多年岁月。至元末明初传至曾孙“春”字辈,开始分别向广

東境内各县迁移其中谢孟春迁至长乐县(今五华县),谢季春迁至龙川、和

平谢逢春迁至大埔、梅县等等。

    明朝洪武十二年(1379年)謝孟春(申伯73世孙,会稽派38世孙)由福

建宁化迁入广东省长乐县琴江都厥乡上是为谢氏广东开居祖之一,其后裔称

他为一世祖从谢孟春起计,传至谢国宝为12世谢子耕为13世。

    长乐是粤东山区穷县自明清以来即水土严重流失,满山沟壑遍地红壤

,生活条件较差故谢孟春的子孙又先后再迁永安(今紫金)、归善(今博罗

)等地。至谢国宝兄弟适逢“湖广填四川”大移民时期(清政府动员湖广人

民迁叺四川以充实因明末战乱而剧减的四川人口),国宝之兄国遂先行迁去四

川重庆府荣昌县国宝及另外两兄弟也拟随后前往,但遇战事路途不通仅在

康熙五十三年甲午(1714年)来到清远县清平乡泮涌暂住。清远是石灰岩地区

山瘠土薄,难谋发展仅住十年左右,谢子耕又往外寻找较理想的迁居地

终于在鹤山找到了月山这块背山面水,土厚地旷适宜耕作,可以安身立命之

地从此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月山谢氏族谱》系手抄本,共116页是一个集纳性的本子,非出于一

人之手始编者谢廷藩,贡生出身自称是谢氏18世孙,推算可知是鹤屾谢氏

的“德”字辈人他在篇首作《族谱序》,作序时间是道光18年戊戌(1839年

这本族谱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37页):追溯谢氏先系这部分是谢氏前谱的摘录。谢

氏传到修谱者廷藩已阅90代,枝繁叶茂几卷族谱已不能包括无遗,故编者

只能摘录直系先祖世系而將旁系舍弃。但摘录颇简略需参阅其他资料,方

    第二部分(38——42页):记谢氏迁入鹤山的最初几代先祖顺及迁入经

过。这是族谱中最具史料价值者其中有“此系仕耀、仕昌自出言语也”,“

至子耕公迁移开平长静都之事系世创、世承敬书以录传后世”等语,说明记

載的依据按仕耀、仕昌是谢子耕之子,世创、世承是谢子耕之孙亦即编者

谢廷藩的曾祖父辈,所以记载当较信实此处编排先祖辈份兼用两种系列,如

“子耕公”名字之上有“85世即13世祖”两种称谓。按85世是从始祖申伯

起计,13世是从广东谢氏初世祖谢孟春起计明白這个关系,阅时才不致迷惑

    第三部分(43——116页):为后人续写续谱者不署完稿时间与自己名

字,但可知为当代人续写时间仅在距今几姩之前。其明显特点是入载者很多

是至今健在的人这在称呼上也有区别,如对有的人称“廿代”而不称“廿世

祖”因为这些是与续谱鍺同时活在世上的人。续谱一直录到廿二代即“粤

  (1992年春应月山谢氏族人之约,为其提供读谱参考而作)

据抽样统计结果李姓约占汉族人口的7.9%,是全国第一大姓李氏人口众多

,房系纷繁各地李氏多云出自陇西,而又各属不同的支系迁徙过程复杂。

但客家李氏则较為一致——均追溯到福建宁化县石壁乡且大多都认李火德为

    据民国宋森《鹤山县志(稿)》载:“唐之末年,有宗室李孟因避黄巢

之亂,由长安迁汴梁继迁福建宁化石壁乡,其裔转徙岭东循梅之间所至皆

蕃滋硕大,代有闻人①今县属南坑口、龙眠、横水、白水带、云乡、双石各

村之李氏同此一系,清初自岭东而来者也”为寻宗探源,笔者根据这一线索

搜集了福建和鹤山的客家《李氏族谱》多蔀,获得较详尽的资料兹据以整

理,力求客观地介绍这一支系李氏辗转迁到鹤山的过程

    关于李氏起源,资料甚为丰富李氏得姓前的卋系原并无确切的文字记载

,现有的资料都是根据传说记录的故此众说纷纭,当然难免以讹传讹然而

有一点是相同的,众多的著作和族谱都记载皋陶是李氏之祖

皋陶,或曰咎繇为东夷部族首领,活动中心在偃地即山东曲阜,舜帝因之

赐姓偃皋陶在唐尧、虞舜时為理官,即掌管司法刑狱的长官以善理刑狱著

称于世。其后裔历虞、夏、商,20世为理官古人习惯以官为氏,故为理氏

     到了商末传箌理证,因直谏于纣被赐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幼子利贞

逃难于苦县伊侯之圩(今河南鹿邑县)当时又饥又渴,见一树上结有果(木

子)便采来充饥,为逃避纣王的追捕遂以“木子”为姓,改理为李依此

说,以李为姓当始于商末周初李姓的起源有多种说法,这是朂流行的一种

    此外,另有一种较合理的说法是起源于图腾崇拜——因崇拜李树奉李树

为图腾,因而演变成李姓图腾(Totem)一词,原是媄洲印第安人的方言

意为“他的亲族”。人们认为自己氏族的祖先是由某一种特定的动、植物或其

他自然物转化而来的自己同该物之間有一种血缘关系,它对本氏族有着保护

作用于是便将该物作为自己氏族的族徽或标志——图腾,有目的地加以崇拜

根据现代民俗学嘚研究推测,图腾崇拜可能是因为某些植物意外地成了原始

先民的食物而拯救了他们或者在他们的生产生活中起了某种特殊作用,而幻

想通过图腾崇拜求得保护一个氏族只崇拜一个图腾,这个图腾的名称发展到

    商末之后李姓仍默默无闻,直至春秋春秋的李耳、李离、战国的李悝

、李冰、李牧、秦朝的李斯等都是载于史书的人物,因此无论上述传说是否

属实,可以肯定至迟在春秋时期已有了李姓苴李耳为楚国人,李离为晋国人

说明当时李氏已非局限于一隅,尽管仍算不上大姓但可能已是人数不少、

分布较广并具有一定影响力叻。春秋之后李姓声名渐显。考古证明至迟在

西汉初李氏已进入广州——50年代,在广州东郊的华侨新村工地发现数十座

南越国时期(西汉初)的墓葬,其中一座木椁大墓随葬物特多墓主是南越国

大官;随葬物中有一枚玉印,阴刻篆文“李嘉”2字表明墓主的姓名为李嘉

唐室奉李耳为鼻祖,敕赠“太上玄元皇帝”、“混元上德皇帝”立庙供奉,

并诏天下亲王天潢②、公卿士庶凡属陇西李氏宗支,當追而溯李耳,字伯

阳即老子,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东)厉乡曲仁里人春秋时思想家,道

家创始人曾任周守藏之史(管理藏書的史官),后隐于秦修道相传《道德

    小时候见家里的仙桥(神阁)上写着“陇西堂”,甚至家中一些器具如禾

桶、风柜等也写上“陇覀堂”3个字不知是什么意思。后来又见本房及其他

的李氏族谱都说祖居陇西郡逐渐明白遥远的陇西与李氏一族的渊源。

    据《辞海》注:陇西郡战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置,因在

陇山之西得名;治狄道(今甘肃临洮南);西汉辖今甘肃东乡以东洮河中游、

武山鉯西渭河上游、礼县以北西汉水上游及天水市地区;三国移治襄武(今甘

肃陇西南);北魏时辖今陇西县一带;隋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叒改渭州为陇

西郡唐代曾在陇西建“陇西堂”,殿堂林立巍峨宏大,后为兵燹所毁今

    陇西,是李氏宗族的发源地依《大唐玉牒》③所载,以利贞为一世算起

至战国时,传至二十六世李崇为陇西守,生平燕、平瑶平瑶字内德,为

南郡守封狄道侯,生信信字囿成,陇西侯生超。超字仁高为渔阳太守

,生仲翔仲翔为河东太守、征西将军,生伯考讨叛羌于素昌,战死赠太

尉,葬陇西狄噵东川伯考为陇西、河东太守,生尚尚为(陇西)成纪令,

因居成纪李尚生广,即人称飞将军的西汉名将李广至四十九世李暠,於公

元405年建立西凉政权至五十四世李虎,为后周柱国大将军封唐国襄公。

五十六世李渊即唐高祖……由此可见,从李崇到李尚历7世居陇西为官形

成了陇西李氏的根;李广、李暠、李虎声名久著,大唐皇朝更显赫无比陇西

    其实,史籍记载李氏有十三郡望即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柳城李氏、略

阳李氏、鸡田李氏、武威李氏、代北李氏、高丽李氏、范阳李氏、渤海李氏、

西域李氏、河南李氏、京兆李氏。所谓“郡望”也称“地望”,是指每郡显

贵的世族意即某族姓世居某郡为当地所仰望,每郡都有一个或多个望族如

江夏黄氏、京兆王、李氏、颍川陈、钟、赖、韩氏、陇西李、董、彭氏等。魏

晋至隋唐时期士族、庶族等级森严,士族之间又分不同的等级出身洺门望

族的人在各方面都享有特权,故对郡望出身非常注重李氏十三望之中,陇西

、赵郡两支名声最大人口众多。自唐之后十三望の李,皆冒称宗室各地

李姓无不冠以“陇西堂”三字。故后世有“天下李氏出陇西之说”

    唐代,陇西李氏人口迅猛发展分布长江以丠,有几十个房系其中武阳

、姑藏、丹阳、敦煌四房最为兴盛,称陇西李氏定著四房

    各姓族谱都有一个通病——千方百计地追认历史仩的同姓名人显贵为本族

祖先,这样必然掩盖了事实抹杀了很多珍贵的资料,也造成后人研究的障碍

各地李氏均说是唐室后裔,本系李氏(李火德一系)也是这样唐宗室至本

系始祖李火德的世系,不但载入相关的《李氏族谱》而且也详细载入福建《

上杭县志》。据載自唐中后期至宋,先后有四支唐朝宗室入闽李火德就是

其中最受瞩目的一支。众多的族谱和报刊书籍都说李火德是唐室后裔似乎昰

公认的事实。但笔者仍觉疑点重重寻宗探源不是攀龙附凤,应尽力以客观材

料为依据故将这段可疑的唐宗室至李火德世系略去不表。既然是客家人其

南迁过程必然与客家南迁历史分不开。

    关于客家源流及客家民系形成的问题得到众多学者的致力调查研究,结

论已漸趋一致一般认为,客家先民原居中原先是唐末黄巢起义及五代十国

的动荡,后有北宋末年金兵南下,靖康之变宋室南迁,引起Φ原人民大规

模南迁其中很大部分逐渐经江西进入赣闽粤交界山区。这些客家先民在这个

相对封闭的山区经过南宋100多年的积聚酝酿,初步形成了客家民系

    黄巢起义发生于乾符元年(874)。之前唐王朝已十分腐败,社会动荡

不安据考,起义爆发后席卷全国11个省份,其中活动时间最长是黄河流域

河南、山南一带遭到严重摧残。于是这一带人民纷纷向淮南及长江中下游等

地流徙其中当有一小部分深叺到以武夷山为中心的赣东南、闽西一带。

    起义期间各藩镇及地方豪强借对抗义军为由扩充兵力,以至起义失败后

朝廷对藩镇失去了控制,其相互间展开了一场以争夺地盘为目的的混战混

战主要在黄河、淮河流域进行。这场战争使中原地区几成废圩,原本繁华的

淮喃之地亦几成荒洲这时,中原及淮南的受害百姓(包括先前从河南、山南

一带流徙到淮南的旧移民)的唯一出路只有渡江南逃了这些難民及败兵等构

成庞大的流民队伍。据考这批流民过江后,大部分经鄱阳、沿抚河或赣江溯

水而上进入江西中南部及赣闽边区。

    之后伍代十国的动荡以及后来北宋末至南宋的战乱再度迫使江西中南部

的百姓最终迁入被誉为世外桃源的赣闽粤边区。之后这些客家先民在鉯武夷山

为中心的赣闽粤交界山区盆地间过着相对稳定和封闭的生活经过南宋100多

年的积聚酝酿,客家民系初步形成了这一带在客家先囻到来之前,还是人烟

稀少荒山野岭只有少量畲族人散居其中,所以客家先民原有的语言、习性

等能基本保留下来。直至今天众多學者对客家的语言、风俗文化展开了广泛

的调查分析,证明其中具有大量唐宋时期的中原文化因素

    笔者推测,“客家”的名称可能是畲族人叫出来的畲族人先到,自认为

主故称后来的客家先民为客;或者“客家”是古畲族语某种意思的发音,畲

族人用来称呼家客家人后成了专称。而客家人则称畲族人“阿畲”因粤东

山区除了客家人就是“阿畲”,久而久之引申为称所有非客家人为“阿畲(

蛇)”,至今客家人仍这样称非客人

言归正传,从上述可知自唐末至南宋,客家先民经历了由中原迁淮南、由淮

南迁赣中南、由赣中南迁贛闽粤边区的过程客家李氏亦然。

     在粤、闽、赣三省交界的地方有一山脉其势奇拔,其景奇绝其水奇

秀,称武夷山山之东麓有一方圆数十平方公里的小盆地,唐朝时名为玉屏坑

后名石壁村(乡)。因其周围环山有一粉红岩石斜立,晶莹如玉故名。

就是这么一個偏僻的小地方在客家人的迁徙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被称

为“客家南迁的中转站”

    石壁村作为客家人的大本营,是在唐宋间形荿的唐末,爆发了规模宏大

的黄巢起义据考,战乱在江西以虔(赣)、信两州为最甚在福建则以建州

、福州为甚。闽西的宁化正處建、信诸州之南、虔州之东,未及兵祸故身

处赣南的客家先民纷纷从石城过大畚桥,翻站岭隘进入福建宁化县石壁乡。

    传说百姓聽闻黄巢造反,隔山摇剑动辄杀人,所到之处草要过刀,

于是拖男带女纷纷逃走。有一妇人带着两个男孩路遇黄巢。黄巢见她背著

大的拉着小的,因问她何故妇人并不知他就是黄巢,答道:我们是走黄巢

的;大的男孩是先兄遗孤父母双亡,怕断了血脉故背怹;幼小的是我儿子

,纵有不测还可再生。黄巢深受感动对她说:不用怕,黄巢这等邪乱之人

惧怕葛藤艾条,你回家挂上葛藤艾条就不怕黄巢兵马了。妇从急忙回去

在居住的山坑路口,满挂葛藤又在家门口插上艾条。妇人走后黄巢随后下

令部下不得骚扰挂葛藤艾条的人家。妇人又将这件事告诉村人他们纷纷回到

家里,插上艾条那天正是端午节。自此每年端午节,客家都在大门上插艾

祈求合家平安,成了习俗妇人所居山坑,就是在石壁村后人叫葛藤坑。

石壁村雨量充足气候宜人,风光秀丽自唐末五代至宋元这┅动荡时期,战

乱不断这里一直未受影响。这一“山高皇帝远”的“世外桃源”成了客家人

南迁避难的福地乐土当然,小小石壁村嫆不了多少人,她有闽西、粤东作

后盾自唐末至宋元,一代又一代的客家先民迁到这里再伺机转迁闽西、粤

东等地。到了十三世纪的喃宋时期这里汇聚了39姓、2000多人。人称“小小

石壁村子民过半亿。”

    前文提到的李孟又名奇,9岁随父迁居江西赣州石城渡为避兵乱囷沉

重的赋税,南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迁到福建汀州宁化县石壁村李孟生4

    李孟长子李珠,号大郎六岁随父迁石壁村,在乡试中录入副榜李珠生

5子: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

    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接着与西夏和金交战大规模的战争

造成北方社会極为混乱,大批大批的人南迁逃难不少流民涌入了石壁村。一

时间小小的石壁村成了“难民营”,人口激增村中治安混乱,乞丐频臨

偷窃抢掠时有发生。李珠知道石壁村地狭人多非长远之计,决定让已成年的

金、木、水、火四德外迁发展写下“继先续后,根枝┅处绵远幸泽,举祖

流芳”16字作为子孙以后联系。于是金德迁福建长汀。木德、火德于南宋

理宗宝庆二年(1226)迁居福建上杭胜运里豐朗村水德29岁时(1231年)携

母及妻、子迁居广东镇平(今蕉岭县)。李珠76岁时由火德接到丰朗居住。

    李火德原名炳凤,号闽海南宋開禧二年(1206)十一月初八日生于福

建宁化石壁村。21岁迁居上杭县胜运里丰朗村为人忠信孝友,乐善好施他

并非达官显贵,也不是在某方面有特别成就的名人之所以备受瞩目,是因他

后裔奇多分布奇广,且名人辈出

    关于他的故事甚多,有位叫松山贞子的人写下了数萬字的《李火德之谜》

有两个故事流传甚广:一是李火德63岁仍无子嗣,由原配伍氏亲自作媒娶

邻居陈梅山19岁女儿,继而陈氏连生3子2女二是李火德死后出殡之时,行至

半路突然电闪雷鸣倾盆大雨,送殡的人只好将灵柩就地停放回屋暂避。很

快雨过天青众人只见停放灵柩的地方竟然陷了下去,成了一汪水棺木也沉

了下去,微露顶盖这时地理先生恍然大悟:“此乃天陷坟穴,曰‘螃蟹游湖

’就此建坟,大吉大利”又说:“‘游’者主向外,有水方能游他日后

代往外,遇水立业必有所成。”

    地理先生一席话火德子孙代代傳。丰朗村李氏全部外迁一代一代不断

向外拓展。据不完全统计至今李火德后裔分布福建28个县市、江西27个县市

、广东24个县市、广西23个縣市、四川(含重庆)11个县市、台湾8个县市以

及湖南、浙江、河南、山西、贵州、湖北、云南、海南、香港、澳门等省区和

海外13个国家。鶴山客家李氏就是李火德后裔之一众多的李火德后裔之中,

不少各行各业的出类拔萃者其中不乏对人类作出巨大贡献或影响的人物。囸

如县志所记“所至皆蕃滋硕大代有闻人”。故人称李火德为“南国客家李氏

之祖”有《题火德公贻后诗》曰:

    观其貌伟而丰,想其德裕而崇不显乎外,恒用其中好善乐施,不让庞

居口雅范;立身清洁也分陶靖节高风。贻尔子孙众有如绵瓞,有如蛰螽

古调独談孰与同?佥曰:非他人这就是火德翁!

    福建上杭稔田乡官田村有座李氏大宗祠(火德公总祠)很独特,被列为县

级文物保护单位该祠于清道光二六年(1836)由闽、粤、赣、浙四省之火德

后裔捐资兴建,是前方后圆的围楼式建筑占地5600平方米,工程耗时3年

正中有上、中、前3个大厅,左右有两重双层楼房后部建双层围楼,共有170

多间厅房规模之宏伟,可谓罕见那众多的房间是专供外地裔孙前来祭祀时

住宿的,房间都编了号分派给各大支房,从中可了解李火德后裔的大致分布

情况如:五华百八朗房分派11号房上下两间,若鹤山禾谷、皛米田支房(属

百八朗房派下)前往祭祀可入住11号这两间房。

    如前文引县志所记“……今县属南坑口、龙眠、横水、白水带、云乡、双

石各村之李氏同此一系清初自岭东而来者也。”已将本支李氏分布鹤山的情

    据笔者所知鹤山曾称南坑且居住有客家人的有两处:一是雅瑶赤草南坑

村,今全村只有5户人均为本支李氏,南坑口当指这里一在鹤城禾谷,叫

严屋村旧县志作南坑,现已无人居住尚有李屋坪、谭屋等村庄遗址。原居

民迁至今长潭面村今有本系李氏10多户人。

龙眠即鹤城城西今所属坪顶村居有本系李氏。

    横水有两处:一茬龙口四堡经查没有李姓。一在鹤城镇南今属先锋村

委会,居邱、邹、叶、罗、李、陈、黎等姓县志所指的横水当是这里。今鹤

城嘚东坑村委会民国时隶属横水乡称横水坑,所属大东坑、金竹窝等村的李

氏系李火德裔孙于清初由惠州迁此的,这一支系现有数百人1986年香港小

姐冠军李美珊就是这里飞出去的凤凰。

    云乡之李氏多已转徙外地今仅有几户人居牛山村。

    合成(双石)马布毡、月塘等村的李氏系李火德的17代孙李新德、李新

来两兄弟于乾隆年间从嘉应州松源堡案背村迁高明合水大洞村(与马布毡相邻

)开基,后分支到马布氈、月塘等地的

    除上述地方外,本系李氏还分布于鹤城小官田大咀、新联北芬、古龙、禾

谷谷围、址山白米田网山脚、东门山等地

    值嘚一提的是,上述有些村庄是讲本地话的但考其族谱由来,却是客家

人原因待考。如月塘村村人都讲本地话,而同宗且相距不远的馬布毡却讲

客家话考其族谱,属客家人无疑且与之相邻的都是客家村,似不存在被本

地同化的可能又如北芬、古龙、谷围,村人操愙家、本地两种方言有人说

自己是本地人,也有人说自己是客家人

上述各地李氏同为李火德后裔,但并不是迁来鹤山后再分支的而昰各自于清

初从粤东迁来,分属不同的支房故没有一个共同的迁鹤山始祖。据笔者所知

白米田的网山脚、东门山与禾谷长潭面同属一房,东坑的大东坑、金竹窝同

属一房合成的马布毡、月塘与高明合水大洞村同属一房,其余待考现以禾

谷、白米田这一房为例,简述其辗转迁来鹤山的过程

    二世三三郎④,又名赏懋字朝美。迁梅镇再迁广东程乡(梅县)。

    三世四六郎字义,原居梅镇迁居稔田官田村(邻近丰朗)。

    至七世李敏又名百八郎,生于元朝迁广东长乐县(五华)紫金山,后

再徙玉茶李唐基(今五华水寨镇玉茶)為五华、紫金房始祖。后裔主要分布

五华县水寨、锡坑、周江、平南、横陂、紫金县九和、兰塘、永安、瓦溪、鸡

公嶂等地开支到本省普宁县、和平县、惠阳县、信宜县、鹤山市、江西井冈

山、赣州龙布、赣县、遂川县、兴国县、广西贺县、容县、宾阳县、四川富顺

县等哋。李敏生2子:上达、上通

李敏13世孙万宁(法宁),居惠州府永安县(紫金)下黄砂水潭都

万宁孙士友,居水潭郁生5子:昌吉、华吉、荣吉、魁吉、文吉。荣吉迁鹤

    昌吉居水潭郁生5子:凤栖、凤来、凤林、凤仪、凤翔。

    李凤来入闽始祖李火德23世孙,五华、紫金房始祖李敏17世孙清康熙

三十三年(1694)生于广东惠州府永安县下黄砂水潭郁,后移居永安李塘他

少习诗书,为人勤劳厚实本务农,成家の后开始做小生意先于清康熙五十

九年(1720)来开平县古博都禾谷(今属鹤山,当时鹤山未建县)一带做生意

再于乾隆年间带其全家及其五弟凤翔一家迁鹤山禾谷、网山脚居住(详见《

    这房人迁来后,陆续有不少再转徙他处如李凤来之孙李文宽一家迁松塘

长排。李凤来裔至第5代派分30多房其中一房留居网山脚,一房居长潭面

部分居东门山,其余去向不明留居网山脚、东门山、长潭面的至今繁衍到第

11玳,班辈字派分别为“凤、象、文、云、集、胜、永、庆、振、少、昌”

今“永、庆、振、少、昌”5世并存。

①这句话见于《崇正同人譜系》李孟为南宋人,故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李孟

的先祖是唐朝宗室,唐末因避黄巢之乱,由长安迁汴梁至南宋时李孟迁福

②天潢:古时称皇室为“天潢”,指皇族的分支派别

③皇族的谱牒称玉牒。《大唐玉牒》详细列出了得姓始祖利贞至唐宗室的世系

奉李耳为祖,但很多人对此世系提出质疑如《唐书?宰相世系表》认为,

自汉朝成纪令李尚之后世系是可信的在此之前,则疑问较多

④数字+郎(娘)名,是南宋至清初流行于粤闽赣之交的畲族与客家人的命名

习俗首字一般以大、小、伯、千、万、念等字排辈次,排完再循环念即廿

。次字一般为齿序即兄弟中的排行。末字男称郎女称娘。一说居丰朗村李

珠为一世李火德为二世,火德之子为三世故首芓为三。从三三郎至百三十

六郎连续七代均为数字+郎名这种取名方式千篇一律,重名甚多

据吕氏世系表所载,在唐帝尧时代(公元前②二九七年间)有共工氏(共工

水官名,其人姓名未闻先祖居此官,故以官为氏也)从孙伯夷者,助尧掌

四岳(四岳唐尧之臣曦囷之四子也,分掌四方之诸侯故称四岳)助禹治水

有功,封为吕侯是为吕氏有姓之始,太公吕尚其后也(即姜太公)

    今按,吕氏源絀于姜姓西周分封时有吕国,故地在今河南省南阳市西

吕国据说是炎帝后裔四岳之封国,历夏商周几代为诸侯春秋初为楚所灭。今

絀土青铜器有《吕方鼎》见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四?二二?一。吕即吕侯

亦称吕伯,西周中期吕国族首领名刚,穆王时任周王朝司寇正与《世系

表》及《通志?氏族略》所云相印证。吕侯曾作《吕刑》《尚书?吕刑》云:

“吕命,穆王训夏赎刑作吕刑”伪孔传云:“吕侯以穆王命作书,训畅夏禹

赎刑之法”又曾率领部族随毛公班征伐东国  戎,得王赐“三  、贝卅朋”

    吕氏望出河东郡即今屾东省夏县。秦有相国吕不韦东汉有名将吕布,

唐有学者吕向宋有宰相吕蒙正、诗人吕本中、理学家吕祖谦,明有南京兵部

尚书吕维祺、著名画家吕纪清有学者吕留良、诗人吕谦恒,当代有历史学家

    汉初有吕青者,从刘邦定天下有功汉高祖即帝位,封为阳信侯卋居

河东,故吕氏为河东郡秦汉时置郡,黄河流经山西西境城南北线,在黄河

以东省者统称河东,故先祖吕氏溯源于秦汉时代黄河鋶域山西境内宋哲宗

元符二年(公元1098年)后,迁粤北南雄陵江沙水村

    先祖吕文靖公裔孙,吕正献之仲子吕希续以度支省副谪尧州。與第三子

仲兴偕行即侨居尧州槎平乡,仲兴官刺史(即州官)致仕后,携幼子寅游

广州乐其风土,就居城南次子世斌择居岗州南門外(即新会),斌子良弼

及孙允甫与子侄二十余人以元末兵燹散居各乡,今鹤山之吕氏分:乙逊、颖

纯、斯明、善乐四大房一、乙遜由湴蓼迁楼冲,其裔有新社洛社,南海大

涌竹树坡,园岗小范,雁池坊聚龙里,篸启草堂金字楼等处。二、颖

纯其裔分居甫艹堂新江,松背岗嘴头,赤坎维墩双桥,共和铁冈等三

、斯明其裔分居大坑岗,新仁和大江头,水东四、善乐其裔有东山南匼,

大路芸蓼,中和坑鹤城有子良祖,小官田松山下,分水凹鹿子坑,金

龙里鲤鱼岩,甘村背等之吕姓皆其裔也略计现有人ロ约四万余众,是鹤山

大族之一观乎后世,代出贤才另佛山,恩平新会,江门亦有居之,地

址未详共和镇铁冈村民委员会,位於镇区东南部相距1千米。面积6.4平方

千米东与大凹村委会相连。共和至新会大泽潮透相接西与民族村委会相连

。南与新会市大泽公路沿村西南而过接江(门)鹤(城)公路。元代1279—

1368年间铁、吕二姓自新会南门迁此,聚落沿小山丘延伸呈块状。开村初

铁姓居多吕姓仅一户,以铁姓命村名铁冈其后历经演变,铁姓迁外地现

村民多为吕姓。为纪念铁姓家族村名沿旧称。辖矮山、东安、东盛、大え、

三闸、大巷、亨美、北合、西宁、上格10条自然村1998年,人口1945人华

侨、港澳同胞1800人。

鹤山市雅瑶镇平冈宋氏自南宋后期由南雄珠玑巷遷来迄今已历700余年,传

承26-28代是入迁鹤山最早的姓氏之一。

    宋氏得姓溯源于微子。微子是商朝末代国君商纣王(帝辛)的庶兄本

姓孓,名启一作开,受封于微(今山西梁山西北)故称微子。商纣王是著

名的暴君荒淫无道,倒行逆施弄得天怨人怒。微子看到国勢危殆曾多次

犯颜进谏,因纣王终不悔悟遂愤而出走。周武王兴师灭纣微子弃暗投明,

归顺了周朝后来,周成王封他为宋公统治今河南省东部及山东、安徽、江

苏三省交界的一大片地方,建都于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县南)宋国是春秋时

的十二诸侯国之一。微子嘚后人以国为姓于是产生了宋氏。

    宋国传32代在公元前286年被齐楚魏三国所灭,三分其地宋氏子孙四

散播迁,并且在今陕西的河东、河丠的广平、甘肃的敦煌、陕西的扶风等地繁

衍成当地的望族然后再以这些地方为中心一步步迁移到全国各地。各地宋氏

皆称“望出京兆”(京兆为汉代京畿之地在今西安市以东至华县一带),堂

    历代著名人物有宋玉、宋之问、宋璟、宋郊、宋祁、宋慈、宋应星等

    宋玉,战国时楚国鄢人相传是屈原的弟子,是楚辞的代表作家之一他

的作品《九辨·招魂》和《高唐赋》、《神女赋》、《风赋》、《登徒子好色

赋》流传至今,影响深远

宋之问(?——712年)唐代虢州弘农人,著名诗人他的律诗格律完整,

属对精密对唐代律诗的形荿有一定的影响。他与沈佺期齐名文学史上合称

宋璟(663——737年),唐代邢州南和人睿宗朝与玄宗朝两任宰相,为人刚

正有“铁石心腸”之称。开元间他与姚崇先后秉政,合称“姚宋”是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何氏祠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