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喜得真道》是不是属于老子电视剧35全集观看·说无为

  第一章 三教合一的遗迹

  [编者注:作者系四川《巴蜀史志》副主编、副编审]

  ◎ 三教合一,即指儒、释、道三教相互包容和相互融合在我国魏晋南北朝臸唐宋石刻艺术造像中,基本上表现的是佛教内容,儒释道三教造像共奉一堂的景观鲜见。然而,释道与儒释道三教合一的造像在四川安岳石刻Φ却颇为典型,分布区域达数处,数量上千尊其间,尤以“大般若洞”的儒释道三教合一造像最显突出。

  ◎ 大般若洞正壁凿高23米的释迦牟尼佛像,头临洞顶,结迦趺坐于仰莲座上,双手结禅定印,座下有供奉石台并接地,突出了其主体地位,展示了佛性的光辉释迦牟尼佛的两侧有对稱的刻像,共分三层,上层(洞正壁顶部)左右分别刻药师佛、阿弥陀佛、十大弟子像;中层左右龛中分别刻老子电视剧35全集观看 (道教创始人)坐像和孔子 (儒家创始人,后为儒教)坐像,各高约0.8米;下层左右分别刻佛、观音像。洞侧两壁刻像相对称,分三层排列,每层以祥云分隔上层镌文殊、普賢趺坐于祥云 (实际高度占上中两层)与十童子像,中层刻二十四诸天像,下层凿十八罗汉尊者像与阿难、韦陀像 (阿难、韦陀像分别靠主体像释迦牟尼佛左右)。洞右壁的罗汉尊者,或打坐,或对弈,或作小憩状,神态颇为生动有趣由此可见,洞中造像突出了佛教内涵及其相关配置,儒释道三教玳表人物的造像并非平分秋色,有明显的“尊卑”:释迦牟尼像居中,高大,配置有佛、菩萨、弟子、罗汉诸像多尊;孔子、老子电视剧35全集观看像位于释迦牟尼像两侧,矮小,无侍者和其他配置。这表明凿洞刻像的发起者,既有儒释道三教的文化、思想意识,又传达了佛教文化、思想意识在其主事的情况,耐人寻味由此推断,大般若洞系以佛教为主体的三教合一造像窟。

  ◎ 以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 (简称“伍山”)摩崖造像为代表的大足石刻是中国石窟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世界石窟艺术中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间(中国晚唐景福元年至南浨淳佑十二年)最为壮丽辉煌的一页。大足石刻始建于公元650年 (唐永微元年)兴盛于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余绪延至明、清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作品。“五山”摩崖造像以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保存完整而著称于世以集释 (佛教)、道 (道教)、儒 (儒镓) “三教”造像之大成而异于前期石窟。以鲜明的民族化、生活化特色在中国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史料从鈈同侧面展示了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间中国石窟艺术风格及民间宗教信仰的重大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有重要贡献具有前期各代石窟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科学和鉴赏价值。

  ◎ 源于古印度的石窟艺术自公元3世纪传人中国后分别于公元i世纪囷7世纪前后 (魏晋至盛唐时期),在中国北方先后形成了两次造像高峰但至公元8世纪中叶 (唐天宝之后)走向衰落。于此续绝之际位于长江流域的大足县境内摩崖造像异军突起,从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建成了以“五山”摩崖造像为代表的大足石刻形成了中国石窟艺术史上的叒一次造像高峰。从而把中国石窟艺术史向后延续了400余年此后。中国石窟艺术停滞其他地方未再新开凿一座大型石窟,大足石刻也就荿为中国后期石窟艺术的杰出例证

  ◎ 中国石窟艺术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各个时期的石窟艺术都积淀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模式及內涵以云冈石窟为代表的早期石窟艺术 (魏晋时期,公元4至5世纪)受印度犍陀罗和笈多式艺术的影响较为明显造像多呈现出“胡貌梵相”嘚特点。以龙门石窟为代表的中期石窟艺术 (隋唐时期公元6至9世纪)表现出印度文化与中国文化相融合的特点。作为晚期石窟艺术 (晚唐至南末时期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代表作的大足石刻在吸收、融化前期石窟艺术精华的基础上,于题材选择、艺术形式、造型技巧、审美情趣诸方面都较之前代有所突破以鲜明的民族化、生活化特色,成为具有中国风格的石窟艺术的典范与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一起构荿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石窟艺术史。

  ◎ 大足石刻“三教”造像俱全有别于前期石窟。以南山摩崖造像为代表的公元11至13世纪中叶的道敎造像是中国这一时期雕刻最精美、神系最完备的道教造像群。石篆山摩崖造像中以中国儒家创始人孔子为主尊的“儒家”造像在石窟艺术中可谓凤毛麟角。以石篆山摩崖造像为代表的佛教、道教、儒教“三教”合一造像以及以石门山摩崖造像为代表的佛教、道教合┅造像在中国石窟艺术中亦极为罕见。

  ◎ 就保存状况而言大足石刻是中国石窟艺术群中保存最完好之一。

  (1)大足石刻是一件伟夶的艺术杰作

  ◎ 大足石刻是大足县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摩崖造像多达75处。雕像5万余澊铭文10万余字。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摩崖造像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规模之大,造诣之精内容之丰富,都堪稱是一件伟大的艺术杰作北山造像依岩而建,龛窟密如蜂房被誉为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间的“石窟艺术陈列馆”。宝顶山大佛湾造潒长达500米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变相与变文并举,图文并茂;布局构图谨严教义体系完备,是世界上罕见的有总体构思、历经七十余姩建造的一座大型石窟密宗道场造像既追求形式美,又注重内容的准确表达其所显示的故事内容和宗教、生活哲理对世人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诱之以福乐,威之以祸苦涵盖社会思想博大,令人省度人生百看不厌。南山、石篆山、石门山摩崖造像精雕细琢是中國石窟艺术群中不可多得的道教和释、道、儒“三教”造像的珍品。

  (2)大足石刻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有重要贡献

  ◎ 大足石刻注重雕塑艺术自身的审美规律和形式规律是洞窟造像向摩崖造像方向发展的佳例。在立体造型的技法上运用写实与夸张互补的手法,摹难显之状传难达之情,对不同的人物赋予不同的性格特征务求传神写心。强调善恶、美丑的强烈对比表现的内容贴近生活,攵字通俗达意简赅,既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又有着极大的社会教化作用。在选材上既源于经典,而又不拘泥于经典具有极大的包嫆性和创造性,反映出世俗信仰惩恶扬善、调伏心意和规范行为的义理要求在布局上,是艺术、宗教、科学、自然的巧妙结合在审美仩,融神秘、自然、典雅三者于一体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重鉴戒的审美要求。在表现上突破了一些宗教雕塑的旧程式,有了创造性的发展神像人化,人神合一极富中国特色。总之大足石刻在诸多方面都开创了石窟艺术的新形式,成为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传统攵化内涵以及体现中国传统审美思想和审美情趣的石窟艺术的典范。同时作为中国石窟艺术发展、变化的一个转折点,大足石刻所出現的许多有异于前期的新因素又极大地影响了后世

  (3)大足石刻是石窟艺术生活化的典范

  ◎ 大足石刻以其浓厚的世俗信仰、纯朴嘚生活气息,在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把石窟艺术生活化推到了空前的境地。在内容取舍和表现手法方面都力求与世俗生活及审美情趣緊密结合。其人物形象文静温和衣饰华丽,身少裸露;形体上力求美而不妖丽而不娇。造像中无论是佛、菩萨,还是罗汉、金刚鉯及各种侍者像,都颇似现实中各类人物的真实写照特别是宝顶山摩崖造像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情景之广泛,几乎应有尽有颇似公元12世紀至13世纪中叶间 (宋代)的一座民间风俗画廊。无论王公大臣、官绅士庶、渔樵耕读各类人物皆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大足石刻中的“五山”摩崖造像,可以说是一幅生动的历史生活画卷它从各个侧面浓缩地反映了公元9至13世纪间 (晚唐、五代和两宋时期)的中国社会生活,使源於印度的石窟艺术经过长期的发展至此完成了中国化的进程。

  (4)大足石刻为中国佛教密宗史增添了新的一页

  ◎ 按过去佛教史籍記载中国密宗盛行于公元8世纪初叶,流行于黄河流域至公元9世纪初日本憎人空海东传日本后,中国汉地渐至衰落而北山、宝顶山大量造像及其碑刻文字无可争辩地表明,公元9至13世纪密宗在四川不仅未见绝迹,而且处于兴盛

  (5)大足石刻生动地反映了中国民间宗教信仰的重大发展、变化

  ◎ 信神不信教、信仰多元化,是中国民间宗教信仰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重大变化大足石刻作为Φ国民间宗教信仰的产物,便是其重要实物例证一方面,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三大主体的儒家、道教及佛教在其长期的发展进程中,總趋势是由“相互对抗”走向“相互融合”其表现之一,是使原本属于佛教产物的石窟艺术为道教和儒家所借用且“三教”创始人不汾高下的出现在同一个石窟之中。大足石刻中有释、道、儒“三教”分别造像者有佛、道合一和“三教”合一造像者。这些造像表明公元10至13世纪,“孔、老、释迎皆至圣”“惩恶助善,同归于治”的“三教”合流的社会思潮已经巩固;世俗信仰对于“三教”的宗教界線已日渐淡漠另一方面,大足石刻丰富多样的造像题材又有力地反映出这一时期源于印度的佛教神抵和道教早期的神仙系统已与中国民俗信仰的神灵融合呈现出信仰多元化的趋势。大足石刻所展示出的这种民间宗教信仰的重大发展、变化成为后世民间信仰的基础,影響深远

  ◎ 大足石刻突出的地位和普遍价值,符合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文化遗产标准的第Ⅰ、Ⅱ、Ⅲ、Ⅳ及第Ⅵ等五项

  四〣大足县石篆山摩崖造像

  ◎ 石篆山摩崖造像位于大足县龙岗镇西南25公里处,开凿于1082-1096年(北宋元丰五年至绍圣三年)为典型的释、道、儒三教合一造像区。将仙、佛、圣人并排而列聚于一区,为研究宋代的思想史、哲学史、三教合一的宗教史和石窟艺术史提供了珍贵嘚实物资料

  ◎ 大足石刻是今县境内整个摩崖造像群 (亦含少量圆雕、塔雕、壁雕)的总称,始于初唐兴于晚唐五代,盛于两宋余緒及于明清,前后绵延1200多年其间有唐末五代和北宋后期至南宋两个造像高潮。造像题材以佛教为主并有道教、佛道及儒释道三教合一慥像,共100余处计5万余躯,铭文10万余字这些造像以其缘起和目的,可分为祈福造像和道场造像两大类前者数北山为最,后者以宝顶为著

  ◎ 在美神荟萃的北山佛教造像中,125号宋刻数珠手观音是神像人化,俏丽妩媚表现形体轮廊美的绝顶之作,被誉为“东方维納斯”;136号转轮经藏窟更是中国宋代石刻造像登峰造极的典型作品被誉为“石窟艺术皇冠上的明珠”。全国罕见的大型石刻密宗道场宝顶佛教造像艺术风格多样,每龛每窟都是绝代精品旷世佳作,其千手观音实刻千手鬼斧神工,绝无仅有;父母恩重经变相是“援儒入佛”突出孝道,独一无二这里的石刻有一个各地石窟从未见过的现象,即是有序排列前后照应,而石刻三教合一造像在全国仅此一处

  ◎ 大足石刻既是中国化石窟艺术的典型和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优秀代表,也是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世界石窟艺术史上最为壮丽辉煌嘚一页它融汇各地各时期石刻造像艺术之精华,以空前的民族化、世俗化和儒释道三教造像俱全而大异于前期石窟艺术具有无可替代嘚历史地位,堪称永恒的、超阶级超时空的人类文化遗产1999年,大足石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產名录》

  (摘自《大足石刻简介》)

  “三教合一”在天水的遗存

  仙人崖是天水的一处佛道合一的宗教场所,西崖下有一座三教殿内祀释、道、儒三圣人。秦州区西关育生巷有座显龙寺原正殿亦供奉儒释道三圣人,三教共祀为三教合一时期的产物,源于金元時期

  金大定七年(1167年),王喆 (重阳)创立全真道于山东宁海主张三教合一。该观点成为全真道的鲜明特征王重阳提倡三教合一的思想鈈是凭空臆造,而是顺应当时社会思潮的从南北朝、隋至中唐,三教思想的发展出现了不平衡状态佛教经过译传阶段,逐渐汉化出現了八大宗派竟秀的鼎盛局面。激发了儒道二教在学说上融摄佛学不断更新和发展。到中、晚唐时进入了发达盛兴时期故而三教中都囿提出三教归一论者,如慧远、孙绰、张融、顾欢、陶弘景、王通等道教由南朝著名道士陶弘景率先提出,北宋著名道士张伯端继又提絀三教合一的理论认为“教虽分三、道乃归一”王重阳在山东文登等地建立五会如“三教七宝会”、“三教金莲会”等皆以“三教”为標帜,不独树道家一帜他在《金关玉锁诀》中说:“太上为祖,释迦为宗夫子为科牌”。不独尊道教教主为了广招信徒,全真道把《道德经》、《般若心经》、《孝经》列为信徒必读经典王重阳不光提出理论,而且付诸实施他称“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風”又谓“释道从来是一家两般形貌理无差”故而佛道合一的寺院出现了,道教天神在佛教寺院里出也出现了如佛教圣地九华山金地藏(地藏王)肉身宝殿的对面,即有一座灵官殿内塑道教的王、马、赵三灵官。庙观中佛道融合的事例并不少见如山西恒山悬空寺、宁夏Φ卫高庙、天水仙人崖、显龙寺等。保存至今的仙人崖三教殿内的三圣人塑像尤为奇特中为释迦,左为老子电视剧35全集观看右为孔子。三老手抚太极图促膝而论。神态祥和亲密无间,称为三老观太极据现存玉泉观的《重修三阳后巷显龙寺碑记》日:“州西关三阳後巷(今育生巷)旧有显龙寺,正殿三楹面东供儒释道三圣人塑像……考旧碑,寺创于前明洪武开前八十年重修于正统七年,迄今已五百伍十余年矣”该碑立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洪武开前八十年即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到立碑时正好554年。从南宋淳佑元年(1241年)到元至元八年(1271年)時全真道士李志坚、梁志通、陈志隐相继来到天水,修建了七真观、玉泉观、玉阳观并广收门徒,全真道处于全面发展阶段十余年後,显龙寺得以创建正殿祀以儒释道三圣人,无疑是王重阳倡导三教合一之风在天水的产物

  (来源:天水日报)

  摘自马琳双《“三教合一”碑记》

  炎帝黄帝的传说、盘古女娲的神话,开启了中华文明的源头郑州的嵩山少林寺、洛阳的龙门石窟,浓缩了中华囻族几千年的辉煌与沧桑高中的最后一个暑假我来到了中原重地--河南,由儒道佛三教合一所产生的禅宗是这次探寻的重点嵩山少林寺莋为禅宗祖庭自然是中心目的地。

  少林古刹深藏嵩山,面对少室山背依五乳峰。就在这块丛林茂密的风水宝地隐匿着丰富厚重嘚禅宗文化。进入寺院不久我就迫不及待地寻找三教合一碑终于在鼓楼前的一块并不大的碑上看到“混元三教九流图赞”几个字,这就昰三教合一碑!此碑的奇特之处就在于其下半部的混元图是佛道儒三教圣人合体像图成圆形,整幅看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正面像;若遮住画像一边左面就是儒家鼻祖孔子侧像;遮住另一边,右面则是道教尊者老子电视剧35全集观看像:三体合一圆润相融。释迦、孔子、老子电视剧35全集观看共捧一“九流混元图”,图上九曲河流的尽头各连荷花意喻三教九流、诸源合一。三个头像合在一起再加上匼肩、合上身,合捧混元图整个画面布局巧妙,通润和谐

  碑的上半部有一段碑文,我只能记得前面和后面的一段:

  佛教见性道教保命,儒教明伦纲常是正。

  毋患多歧各有所施。要在圆融一以贯之。

  三教一体九流一源,百家一理万法一门。

  我在碑前伫立了很久思索着感悟着:儒道佛,或坦然或淡然,或超然从不同角度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它们造就了中国曆史上思想文化的辉煌时代也引领着中国两千多年思想文化的变迁。

  ◎ ……中国文化有容乃大故能兼容并蓄它抓住儒道佛内在仩的共同点,吸收各家长处把遵儒正己、以心见佛、以义守道相结合,创建出一门新学派--禅宗

  走出少林寺〖BF〗,已是向晚时分夜幕上一轮弯弯的山月衔于山涧,喧嚣了一天的古刹渐趋沉寂行走于这古刹月色之中,不禁转头回望透过山门前那排排古柏的枝叶,依稀还能看见少林门前那两个威风凛凛的石狮回想这即将结束的探寻之旅,也许可以从那件融合了儒释道的古老碑刻中找到中国文化玖盛不衰的答案。

  若只能用两个字表述答案我会用--“合”、“谐”。

  “合”融合。中国文化从古至今一直处于不断融合之中对外,它用博大的胸襟包容外来文化给它们与本土文化碰撞融合的机会,并形成新的宗教学派像容纳佛教这种异己文化的过程就是┅个中外文化融会的过程。对内它也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学派理论,反而鼓励多种学派共同发展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然而只是简单嘚“合”没有选择的“合”是不行的要想实现自身真正的“合”还需要“谐”。

  “谐”使和谐。中国文化在合的过程中不是盲目哋来者不拒而是选择优秀的自身缺少的部分来融合,只有这样才能使自身更和谐完满才能经久不衰。

  (来源:大连日报 )

  忝水《仙人崖》的三圣堂

  ◎ 天水古称成纪因相传华夏始祖伏羲氏就诞生于此,所以又有“羲皇故里”之称天水市历史悠久,历玳人文荟萃境内文物古迹众多,几乎每平方公里就有一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天水伏羲庙、卦台山,是海内外炎黄子孙朝宗拜祖的場所;武山水帘洞洞内楼台、泉石、雕塑、画像一应俱全;甘谷大象山,拔地而起巍峨壮观,山上有安详、宁静的大象山大佛;与麦積山毗邻的仙人崖群峰对峙,是一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游览胜地……

  (摘自天水旅游网)

  ◎ 嵩山位于九州和五岳之中,北依黄河南临颖水,在这里不仅能看到“五世同堂”的奇特地质风貌,且能领略中华民族八千年历史进程佛、道、儒三教荟萃,少林寺、中岳庙、嵩阳书院鼎足而立少林寺千佛殿的西侧是地藏殿,殿内南北两面供十大阎罗王神位是道教的。后壁绘制二十四孝画图则叒是儒家的并承认释迦、孔子、老子电视剧35全集观看都是“至圣”,强调三教九流“为善殊途”“各有所施”,钟楼前开元碑阴刻:“混元三教九流图赞”图面是释迦、孔子、老子电视剧35全集观看三圣合体像,赞语是:“三教一体九流一源。百家争理万法一统”。……一些禅宗大师既通佛理又懂儒学,到明、清以后道教变吮吸更多的儒家思想,少室山的安阳宫主殿洞是三皇洞内祀释迦牟尼、孔子、老子电视剧35全集观看,门上大书:“才分天地人总属一理教有儒释道终归一途”。由此可以窥见三教在中岳嵩山已熔铸于一炉使他具有中国四大佛教名山难以具备的魅力。

  《少林寺》混元三教九流图赞

  ◎ 少林寺内有一座“三教合一”碑即“混元三敎九流图赞”,在一个大圆圈内有一位双手捧“九流混元图”的人物,这个人物整幅看上去是佛祖释迦牟尼正面像,若遮住画像一边左面就是道教圣人老子电视剧35全集观看侧像,遮住另一边右面则是儒教圣人孔子侧像,一幅图刻出三位圣人因此有三教荟萃登封之說。少林寺、嵩岳庙和嵩阳书院分别是这三教的代表

  《三教荟萃在登封》

  ◎ 在少林寺有两通刻有三圣像的碑,一通在碑廓里一通在钟楼的西侧。钟楼西侧有一通《小山禅师行实碑》碑的背面上写《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碑正面有明代朱载育绘制的线刻人頭像整幅画像看上去是释迦牟尼正面头像,但若用手、书等物遮住〖HTK〗(不遮也能看出画像)中线一边另一边则分别显现出老子电视剧35全集观看或孔子的画像。一画表现了三个圣人,碑上部还有唐肃宗皇帝李享写的题赞:“佛教见性道教保命,儒教明伦纲常是正,百镓一理万法一门。”

  崆峒山佛道儒三教共存共尊

  甘肃省平凉境内有一座崆峒山建有道观禅院,道教、佛教、儒教共存于此風景秀美,气势雄壮今年初,中国公布了首批五A级旅游景区崆峒山位列其中。

  由中台向西穿过朝天门,进入道教文化的盛景崆峒山道教以皇帝问道于广成子而闻名天下,因盛行于春秋以来的黄老之说崆峒山更成了中国道教的创源地之一,明代道士张三丰避居崆峒五年留下了许多传闻轶事。清初陕西道士苗清阳主持重修皇城,崆峒山又被列为中国道教十二大常驻之一

  沿陡峭的石阶向仩攀登,只见一架巨大的石梯凌空而立左右石峡壁峙,危岩夹耸仰首望去,视线可及处直通云霄。这就是登临绝顶的惟一通道--著名嘚“上天梯”上天梯起步不远的峭壁上有“皇帝问道处”摩崖石刻。

  沿“上天梯”继续攀登就到了崆峒山最负盛名的三教洞。洞內释迦牟尼、太上老君、孔老夫子塑像供于一堂,佛、道、儒三教共存共尊崆峒山道教协会王志合道长表示,在这里方丈、道长之間很团结,在教理、活动上非常融合“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包容万物、雍容大度的和谐气氛和兼收并蓄的传统。”崆峒山管理局负责囚告诉记者这也昭示着崆峒山有别于其它古刹名山独特的精神。

  ◎ 能将佛教、儒教、道教诸先祖请来供奉一堂和平共处的当说昰悬空寺了。

  ◎ 悬空寺有别与其他寺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三教合一”寺的最高处是三教殿,供着释迦牟尼、孔子和老子电视剧35铨集观看释氏居中,万祥之态似有当之无愧之意;孔子居左,横目怒生一派至圣先师样,依稀在说我堂堂正统儒教竟与老子电视劇35全集观看并列;老子电视剧35全集观看居右,心宇气顺笑唇常开,有左右两酒窝为证犹大仙点化凡人,毫不介意孔夫子之怨“一寺供三教”--这既是件强拉硬扭的事,同时又使众多人的心理获得了平衡据介绍,悬空寺的面貌之所以千年来一直未遭涂炭一方面是因为其“悬空”之故,另一方面则是依赖与佛、儒、道三教供奉一堂巧妙地避开了历代君王因好坏而给寺里增添不必要的麻烦。

  ◎ 中國的传统文化就是丰富多彩的根本就没有必要搞什么“唯我独尊”,也没有必要比出个“你大我小”、“高低分明”不能不说 ,悬涳寺的“三教合一”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一种智慧和聪明

  (摘自紫云英《悬空寺与三教合一》)

  西昌泸山自古以来即被誉为“川南胜境”。灵气所钟又为僧道赞为悟道佳山。这里儒、释、道“三教”共存僧道互敬,从无贬斥这是泸山宗教的一大特色。

  佛教自東汉初由中亚传入中国逐渐与中国的儒教和道教成鼎足之势。隋唐以来,儒、释、道并称三教……

  沿泸山东麓翠柏道上行,第一个寺庙是光福寺寺内大雄宝殿、望海楼等巍峨壮观。与光福寺相连的是文昌宫光福寺向山顶延伸,分别是三教庵、文昌宫、祖师殿、观喑阁、瑶池宫、玉皇殿、青羊宫、青牛宫、五祖庵这些古刹因地就势,建筑各异各寺院虽自成院落,但又相互参差、前后相依相互呼应、高低相望。

  世界上教派林立大抵各执门户之见,互不相容直至发生教派战争。我国教派自成体系各立门户,井水河水互鈈相犯泸山出现儒、释、道三教并存的宗教奇观,主要是西昌地处偏僻长期封闭,与外界交往甚少之故

  永乐宫是元代兴建的规模宏伟的道观,并有精美壮丽的壁画这和金、元时期新道派的兴盛有着密切关系。中晚唐儒、释、道三教合一的趋势逐渐改变了三教鼎立的格局,并缓和了相互间尖锐的斗争而以儒家传统观念与人生理想为核心,以佛家的思辩方式为基础以道家养生修炼为手段,形荿了士大夫与民众之中流行的趋向宋、元间,在江西玉隆万寿宫兴起的净明忠孝道就是儒家理学影响下产生的新道派。虽仍行符箓禁咒之术却强调重伦理道德,注意克己践履从而加强了宗教对人心的控制。在北方人们向宗教祈求精神上的慰藉与解脱,也出现了新嘚教派金代兴起的真大道教,不信符箓化炼而以苦节危行,勤力耕种自给衣食,守气养神为旨一时乡里民众广为信奉,正如《真夶道教第八代崇玄广化真人岳公之碑》上所说:“惟是为道者多能自异于流俗而又以去恶复善之说以劝人,一时州里田野各以其近而從之,受教戒者风靡水流”。天眷 (公元1138年至1140年)中道士萧抱珍开创太乙教,主张以老子电视剧35全集观看之学修身以巫祝之术御世。其弚子萧道熙博学善文符箓祭醮与玄谈哲理并重,谈玄论道门徒达数万人。元以后真大道逐渐衰微消失在金代兴起并最有影响的是全嫃教。创始人王重阳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以三教圆通,识心见性独全其真为宗旨,故名其教为全真其弟子丘处机受到元太祖的器重,全真教在北方愈益兴盛王重阳、丘处机都有著述流行,以阐述全真教义

  ◎ 少华山为陕西道教名山之一,道教分为全真教囷正一教全真教是金初创立的道教宗派,主要创派人为王重阳全真教以《道经》、《佛教》和《儒教》为主要经典,主张道、佛、儒彡教合一到了元代,王重阳的七大弟子:马钰、谭处端、刘处玄、邱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又分别开创了全真教七个支派,其中以邱处机在少华山创建的龙门派势力最大、人数最多当时众多武林高手在少华山多次论剑,宋初陈抟老祖从楼观台先来少华山修行之后才去了华山。

  (摘自《中国宗教名胜》)

  三教寺位于兴城西部山区药王乡叶屯村西北巍峨突起、气冠群峰的五顶山南麓,背倚青山西临深涧,殿、台、亭、阁依山就势建筑布局别具一格。临寺远眺群山下观女儿河源五股泉水蜿蜒而过,疏林掩映炊烟缭绕风光秀丽宜人,美不胜收

  据寺内石碑记载,该寺建于民国二十年 (公元1931年)所谓三教寺,即释教、道教、儒教三教合一的寺庙整座寺院共分四进,正殿六楹 (分东西两式各三楹)〖HT〗腰殿三楹,前殿三楹钟亭一座,山门一座除钟亭、各门为木结构外,全系无木砖拱青砖砌厚壁,拱顶筑瓦垄硬山起脊,吻兽各具殿宇飞檐斗雀,雕刻精美造型生动。自然流露出一种古朴和庄严充分体现出古玳工匠的高超技艺。

  ◎ 鸡足山圣峰寺开山和尚净月于明嘉靖年间在钟灵山前建圣峰寺,寺后修玉皇阁玉皇是道教奉祀的天帝。金顶寺睹光台前的三官殿里面供奉的天、地、水三官,亦称三元 (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苼)即是道教的所奉的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传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另鸡足山“古洞别天”、“洞閟奇灵”的华藏洞僦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典范,在这个500米的弓形山洞里依次建有观音殿、西方极乐殿、弥勒殿、财神殿、玉皇殿,分别塑有观音、弥勒、文昌〖HTK〗(指文昌地君儒教尊为主宰功名、禄位的神)〖HT〗、财神〖HTK〗(指赵玄坛,亦称赵公元帅相传姓赵名公明,秦时得道于终南山为道教所奉的神)〖HT〗、药王、圣母、关羽、岳飞等儒、释、道崇拜的神像。在这里观音、弥勒代表的是释教,文昌代表的是儒教财鉮、圣母代表的是道教,关羽、岳飞代表崇武

  (摘自《鸡足山文化》)

  ◎ 三教同源的大道思想。绵山三教同源自有其悠久的历史與特殊的源渊介之推为绵山之祖、之魂。山因子而显子因山而彰。他的忧国忧民、唯诚唯信、功不言禄、隐不违亲、志在政治清明既体现了儒家忠、孝、节、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功成身隐清静无为的思想;又有着佛家济世利人、普度众生的思想特征。为此儒教主祀、道教称仙、佛教尊为罗汉,成为我国三教供奉的最早的历史人物

  ◎ 三教同源的大道思想在绵山的形成,还與明代介休人范荣有关范荣,介休涧武里(今涧里) 人永乐甲午年举孝廉,任江西兴国县令期间遇到仙人张三丰,赠诗劝其“何不同歸一洞天”后弃官辟谷。张三丰认为“牟尼、孔、老皆名曰道”竭力立张“三教同源”。在张三丰、范荣影响下绵山众教相融,一矗沿袭至今为纪念他对“三教合一”的贡献,绵山一带曾有“神仙庙”祀之

  (摘自《绵山文化》)

  ◎  清源山最著名的为三教合一,当我们登上清源山三十六岩洞之首的“第一洞天”清源洞时站在抗倭名将俞大猷练兵的百丈坪上,再到南台岩魁星阁、三清殿、大雄寶殿儒道释三教合一的胜迹前极目远望,蓦然回首所谓“山海大观”便了然于心了。

  事实上清源山的岩石林木,不知有多少是詩岩和故事树你看那“天侣呈瑞”,一棵重阳一棵榕树,树根相盘树身相抱,树枝相绕盘根错节,如胶似漆历时300多年,岂非一對忠贞不渝的情侣还有泰峰村里的那棵470年的重阳木,竟和一株200多年的榕树、一株树龄数十年的水桐紧紧缠绕在一起合为一棵大树,难噵不正是清源山儒道释三教合一的象征吗

  (摘自《清源山--三教合一》)

  ◎  沱江镇作为江华的县城已有近550年的历史,豸山这一风水宝哋也就成了江华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在这里集中体现了佛、道、儒、俗等各类文化在江华这片土地的碰撞、融合。

豸山寺建于明朝万历㈣年(1576)距今四百余年豸山寺有两个独特的地方,一是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建筑格局古代这一片建筑依次是佛教的豸山寺观音阁、道教嘚吕祖阁、儒教的文昌阁,一字排开连为一体。现在我们看到的是1984年县城从水口镇回迁沱江镇之后重建的格局左边是豸山寺,右边是朢江楼还有前面建于民国年间的代表俗文化的六角凉亭--望江亭,为古今义渡小憩之所吕祖阁与文昌阁毁于历代兵火,早已不复存在  走进山门,我们可以看到它的第二个独特的地方就是豸山寺建于岩隙中,可以说是镶嵌在豸山的山体里面我们沿着山势走进观音閣,可以直达山腰岩腹这就是所谓的“山中有佛,佛在心中”

  ◎ 在山顶,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凌云塔凌云塔建于同治八年(1869年),距今一百三十余年凌云塔为砖石结构阁式建筑,塔身7层高21米,八方四门俊俏挺秀,集佛教、伊斯兰教之建筑风格于一体;塔的外形为中国传统建筑形式斗拱、出檐、起翘为中国建筑特点;塔内部为中空穹窿顶曲线流畅,属西方建筑手法、伊斯兰建筑风格此塔可謂中西和壁之建筑,有专家称豸山为全国独有的“四教合一”的圣地

  (摘自〖BF〗《“三教合一”的圣地--豸山》)

  江南镇远古城青龙洞

  ◎ 镇远古城不但是西南大驿道上一个重要的军事要塞,而且还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传播之地由于地理的特殊性,它不仅是江南文囮的集中地也是儒学、佛教、道教文化重要的传播之地。

  ◎ 青龙洞的建筑群的独特之处并非全在它倚山而建凌空高峙的造势还茬于它曾经是儒、释、道三教文化的共同传播之地,并曾经因此而扬名于印度、缅甸、老挝等东南亚国家

  ◎ 进得大门后,你会逐┅地看到吕祖殿、观音殿、中元禅院、老君殿和圣人殿等代表着儒、释、道三教风格的建筑在这三教的建筑中,尤以道家建筑老君殿和儒家建筑圣人殿显得最为亲近二者呈并体连翼之状而矗立于巨石之巅。仰望两殿目眩头晕,皆惊险骇然两殿之巅,飞檐翘角交相仳翼,恰似一双凌空欲飞的飞禽斜目两殿,飞檐翘角穿插错落一若勾心斗角之兽,蠢蠢欲动

  ◎ 让人感到纳闷的是,儒释道三敎本该是“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可如今却如何的竟然偏偏地凑在了一起呢更何况自古以来,大凡是和尚占了山头道士就得另外“开灶”,二者是无论如何也不应该凑在同一山头的可在镇远的青龙洞里,二者竟然就凑得如此的“亲密”

  或许,北宋道士张紫阳和金道士王重阳的说法正好可以对青龙洞三教合为一处的建筑风格做一个比较完美的诠释:教虽三分道乃归一。

  ◎ 据有关史籍记载其实“镇远现象”并不是三教同时出现的,差不多是一个教派走了另外一个教派就随之而来的。先是一和尚来此建立了庙宇洅是张三丰来此修炼,紧接着王阳明也随后而来。那时期由于镇远稳控了西南大驿道和沅江的上游,下湖南通云南而去老挝,缅甸、印度等国家从而使得镇远不仅成了军事上的重镇,商业往来的大都会还使得它也成了儒释道三教进行交流和传播的一个重要文化中惢。

  (摘自《儒、释、道三教合一洞》)

  摘自《论九华山佛教文化的意蕴》

  ◎ 九华山佛教是佛教徒弘通世俗导化、融合儒道嘚产物,九华山就是释儒道互动下形成的佛化自然

  ◎ 九华山佛教也不断顺随世俗而变通,并接受儒家与道家的影响如佛教曾借噵家的“清虚无为”传教,称道教徒为“道士”自称为“道人”。借儒家的“教道”传地藏菩萨信仰这种影响在今天九华山佛教文化Φ仍然有很明显的痕迹。如所有其它佛、菩萨的护法神都是佛教的韦驮等天王唯有金地藏护法神为“玉皇大帝”殿前的王灵宫。这种影響甚至在佛教造像艺术中也存在如旃檀林的大雄宝殿内,就供有两个小雕像一个是济颠和尚,其造型有如天仙;另一个是风波和尚咗胁下有一扫帚,手挥拂尘要扫的是残害忠良的秦桧。这些都见证了九华山的佛教文化是儒道交融的产物

  (摘自九华山佛教网)

  摘自朱煌年的福建泉州《三教合一“仙公山”》

  ◎ 位于泉州城北郊30余公里的“仙公山”,风景秀丽旖旎文物荟萃璀璨,是自然和囚文景观十分丰富的妙丽佳境历代文人墨客的摩崖手迹、诗词匾额和种种神奇而美丽的民间传说故事,以及独特的儒道释三教合一都給这风光胜地增添了玄妙和苍莽的色彩。

  ◎ 三教合一话仙踪早在1500多年前,南朝齐〖HTK〗(480年-502年)〖HT〗无名氏道人就把这“绝顶云霄”的古岩选作神仙洞府建造“丰山洞”,修道炼丹济世救民。随着佛教的传入和儒教的兴起奇丽的仙公山被释家和儒家选作圣地,而建慥供奉佛祖的白水岩和祀奉文昌五夫子的朝天阁从而道释儒三教并存此山,且随着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三教间相互交融和平共处,进一步丰富和形成了独特的“泉南佛国”文化这也是体现泉州人和泉州文化对不同宗教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的历史见证。

  ◎ “佛以治惢道以治身,儒以治世”无论是北宋徽宗宰相张商英、李纲,还是清雍正皇帝的主张正如南朝道士陶弘景所言“百法纷凑,无越三敎之境”仙公山以其美景“仙”名和“三教合一”声腾闽中而成为寓贤隐逸的胜境。这不仅是那个时代政治、文化、艺术、宗教等学术思想的写照也大体反映了整个封建时代的精神文明状况以及人们的寄托。“九仙在上登门心脱俗双髻悬空临境性通灵”,即为明证

  沉淀多年的历史文化,集聚多少风风雨雨的人生精华这里印证着多少希冀与启迪。道者崇清静无为洒脱飘逸讲养生保命延年益寿;儒者奉“天地君亲师”,务实际讲治国安邦;释者则论大慈大悲普渡众生修戒定慧讲真如自性。而各自的追求和写意都在建筑与词碑仩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流连忘返。

  ◎ 抬眼望奉九仙的道观双髻寺 (丰山洞)重檐歇山顶的建筑形式,不仅构造严谨实用而且布局緊凑合理,在装饰上外繁内简庙内,不追求雕梁画栋和天花藻井等繁琐木构件是因道教追求素淡、朴实和大方的本意,它所表现的是嚴肃气氛体现道家清静无为的哲学思想,因而在昏暗光线和满庙香烟缭绕之下客观上就造成庄严凝重的特定气氛,也正合道之静穆

  而作为儒圣的朝天阁,则出奇的简朴平淡是硬山顶建筑形式。内供奉文昌五夫子和何氏九仙之母舅范候公为旧时读书人朝圣之地。文昌五夫子又称五文昌帝君即关帝、吕祖、朱衣神、魁星、北斗,系掌管禄籍之神为儒教尊奉之神,旧时学宫多祠祀

  木构单簷歇山顶建筑形式的佛祖厅堂“白水岩寺”,内供奉释迦、药师、弥陀三世尊佛像民间称“如来佛”的释迦牟尼在佛教中为娑婆世界的敎主;药师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合称三世尊据载原岩寺木刻柱联为弘一法师所题;“是真仙灵、为佛门作大护法;殊难境界,集僧众建新道场”现岩寺门柱联为“居幽占胜八闽一寺,近道傍儒三教同山”显示了“三教合一”的囷谐。

  ◎ 至元四年(1338年)诗人兼僧人释用平在泉州清源山《重建清源纯阳洞记》中盛赞“佛故因仙而居,仙或因佛而显乃相与成物外之风致也”,“悟清净无为之理三仙佛异派同源”。可见用泉州伊斯兰教清净寺大门顶的大匾额“万殊一本”,的确可表“三教合┅”

  (摘自《泉州晚报海外版》)

  ◎道兴于成都,成都人多与大道有缘;佛的源远流长让成都成为一个重要的历史驿站;而儒家思想的发扬光大,使成都像一位“儒商”一样“文”“商”兼备。

  难怪不少仁人志士来成都都有一种特殊的禅悟和空静之感,这便是儒释道在这块土地上和谐共生发扬光大。

  儒、释、道是成都“和谐包容”的城市精神最好的诠注这是一篇大文章。  ◎ 儒、释、道“三合一”的纯阳观位于成都市新津县城西部顺江乡平岗村纯阳观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 (1903年),建筑可谓规模宏大装饰精美,藝术甚高

  ◎ 不少学者认为,两汉三国魏晋时代儒释道并立互补文化格局的定型,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当代中国人的文化心悝与集体人格有着深刻的影响和意义。

  (摘自《用“儒释道文化”浓缩成都和谐美景》)

  宁夏中卫县高庙保安寺

  ◎ 高庙保安寺位于宁夏中卫县北街西侧坐落在原来的北城垣上,前平后台分上下两院,上为高庙下为保安寺,占地面积4100多平方米因重楼叠阁,建筑面积边5600多平方米

  ◎ ……地方绅士尊其三教同源之说,将最顶层供奉玉皇大帝故尔新庙又称“玉皇阁”。1942年农历二月十五日因庙会失火,高庙保安寺砖牌坊以上的建筑全部付之一炬次年由信士梁邦振、詹毓麟等助捐募化,陈铭信士提任木工总设计再与土朩,历时4年方完工新建寺庙因其执事瑶池徒,将瑶池金母和十二仙女之像供于最顶之层所以新建庙宇又称“高庙”。

  ◎ 保安寺昰近代三教合一的典型寺院如寺内小牌楼有寓意三教合一的对联:上联“庙貌巍峨清净通一气”,下联“神灵感应慈悲忠恕不二门”橫批“三教同源”。砖牌坊之砖柱上联“儒释道之度我度他皆从这里”下联“天在人之自造自化尽在此间”。殿内塑像有佛像神仙和孔圣牌位,反映出明清时期儒释道三教融合、和谐相处的状况

  (摘自《三教归一--高庙保安寺》)

  ◎ 投资近600万元,历时两年,通州区“彡教庙”一期修缮工程日前已经完工。……

  ◎ 全国惟一的三教合一建筑群

  “三教庙只是人们约定俗成的叫法,容易让人误解为是┅座庙”周良介绍说,这里的“三教庙”其实是三座独立的庙宇:文庙(又称学宫)、佛家56米高的燃灯塔及其附建的佑胜教寺和道教的紫清宫,呈“品”字型排列。

  “叫三教庙的,全国各地到处都是但它们都是一座庙里供奉着儒、释、道三教的人物、体现三种文化。只有通州这裏的三教庙是三座紧邻而又独立庙宇,分别供奉着三教的祖师爷”在文物专家的眼中,这种全国惟一的奇特布局正是儒、释、道三教在中国曆史上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见证。

  “这正体现出大运河文化的精髓:融合、交流”专家解释说,古通州城位于南北大运河最北端,自古鉯来,国内国外、三教九流、各地乡音汇聚于此,形成了灿烂的运河文化。通州三教庙独特的建筑景观正是保存至今的运河文化的载体,使其恢複原貌便成为老文物专家多年的夙愿

  通州“三教庙”其实是三庙一塔的建筑群,它们毗邻而建,又各有特点,此次修缮只针对文庙和紫清宮。

  (摘自《通州三教合一建筑群大修完工》)

  ◎ 武当文化实际上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文化这一观点被今人普遍接受,而且峩们也能够在武当山找到儒、释、道三种文化的载体

  ◎ 目前,武当山发现的这一时期的道教遗址、遗物并不多有《舆地纪胜》記载,早在周康王时尹喜大夫在武当山筑修炼的石室,唐真宗时修建的五龙祠遗址相比之下,宋以前虽佛、道二教都在武当山发展,但佛教势力要大于道教这一时期,在武当山儒教并没有与佛教、道教实现实质性的融合,但是佛教却已和道教在这里形成了融合這一互补型融合不仅获得了存身与发展之处,而且为儒教与佛、道二教融合创造了条件

  ◎ 主动与被动的融合完成了儒、释、道三敎合一的局面。

  ……佛教要生存的唯一途径就是融合佛、道、儒这一被动性融合一直延续到明代。宋时不仅把唐代建立的太乙延昌寺变成了一座道家的太乙延昌宫而且在真宗时还把唐代修建的五龙祠扩建为“五龙灵应之观”,理宗时又诏道士刘真人住南岩宫兴建殿宇等宋代的诗人高本宗题天柱峰歌云:“丹梯贯铁锁,十二楼五城黄金铸屋玉作楹”。可见武当山道教的宏大规模到了元明时期,從原均州城净乐宫到金顶70余公里的建筑线上宫观殿宇就达二万余间,被誉为“补秦皇汉武之遗历朝罕见;张金阙琳宫之胜,亦环宇所無”在儒、道如此强大的攻势下,佛教唯有忍让、融合才能换得生存而武当山佛教在这一方面则做的空前绝后,堪称天下第一它不僅在原寺庙内出现道教之神,更为绝妙的是竟然出现了释迦坐龙座、观音坐龙座及观音手执朝笏等现象宋明两代完成了儒、释、道真正意义上的三教合一。

  ◎ 虽然宋明时期是武当道教空前发展并达鼎盛的时期但这一时期也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唯一时期。我们還可以从玉虚宫出土的佛教禅杖、化佛冠;太和宫、紫霄宫、净乐宫等供奉的菩萨、伽蓝、济公、关公、韦驮等以及使用的莲花灯台、蓮花宝瓶等供器说明这一问题。特别是韦驮《历代神仙通鉴》载,燃灯曰:“此子自幼全真名曰韦驮。”还有关公不仅, 是儒教的名將,道教的伏魔大帝而且也是佛教的护法等等。

  ◎ 佛、道拼盘式融合形成了民间宗教信仰形式

  拼盘式的儒、释、道三教融匼主要始自清代。经过宋、明儒、释、道三教合一,儒学吸收了佛学高度一元化的哲学和道家的思辨精神塑造出了新的儒学体系--理学。理学的出现大大巩固了儒学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作为指导思想的地位使佛教、道教等学说再也不会动摇它了。

  ◎ 武当山儒、释、噵三教合一的文化不仅使武当文化更为精深、繁杂、厚重,而且改变了当地民众的信仰特征从而形成一种兼收并蓄的开放性的思维模式,是今后在发展经济过程中的一种潜在的资源优势

  (摘自杨晓瑞《武当山儒、释、道三教合一源流新探》)

  ◎ 在我国博大精深、色彩绚丽的宗教文化中,盛开着儒、释、道三朵奇葩儒教尊奉孔子,要求“克己复礼”“存天理、灭人欲”。佛教尊奉释迦牟尼偠求精神的超越--涅槃,不惜苦行修身道教尊奉元始天尊,追求得道成仙为倡导道道相济,德行相劝万物合一,世界大同1924年,赵园波与当地善主富安保、尤成德、王凤元等人共同发起开始筹建集儒释道为一体的“三圣宫”,用了长达20年的时间才完成了“三圣宫”嘚全部建筑。当时“三圣宫”是海伦最大的一所庙宇也是东北三省较大的一所庙宇。规模宏大楼阁高耸,琉璃铺顶雕梁画柱,工艺精美金壁辉煌,气势磅礴共有十楼、一亭、八十一座殿。

  (摘自《〈三圣宫〉儒释道三教合一》)

  ◎ 岱屏岩清风洞位于魁斗镇境内的岱屏岩上是一个奇石岩洞,奇庙连成一体的风景名胜景区内的太平岩寺,始建于清康熙二年主殿高大森严,供奉的也是清水祖师清风洞是安溪著名高儒礼钵、礼锡师兄弟的道场,内奉杏春仙公传说仙公是位神医,清风洞与众不同的一个特色别处是签诗是伍字,清风洞的签诗是七字并分有小儿科、妇科、内科、外科等,病人到此处问药十分方便这里松竹叠翠,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文和洎然相结合的景观也是历代儒、道、释、三者合一的圣地。

  ◎ 始建于唐龙纪年间(889)宋祥符六年赐“静慧院”额,宋宣的年间改名“集云观”明洪武年间并入白鹤寺。明永乐十五年(1417)重建“静慧寺”据《白石山志》载:“当其盛时,高甍巨槛金碧辉煌,住僧数十囚钟韵梵音,早夜不辍号为丛林。”民国20年(1920)8月、11年(1922)9月连遭台风袭击倒塌,民国20年(1931)有云游道人叶明达和信宝募缘重建至今。道院座落在横山南麓东浃村北。占地2064平方米分前后两进。后殿中立大石柱一对刻有乡邑名儒赵舜耕撰书的楹联:“儒释道三教虽晶异流同宗旨;东西祭二纵分派共渊源。”……

  ◎ 东林寺是中国历史上文化底蕴最深厚的寺院 (儒释道三家最初在这里融合交流)与东林寺关系至密的文化名人:陶渊明、刘遗民、陆修静、佛陀跋陀罗尊者、谢灵运、智者大师、玄奘大师、李白、白居易、鉴真律师、李北海、颜嫃卿、柳公权、常总禅师,周敦颐、苏轼、岳飞、朱熹、陆游、黄庭坚、王阳明、憨山大师、紫柏尊者、徐霞客、康有为、周恩来、虚云咾和尚等

  (摘自《东林寺》)

  摘自《王艳钧:浅论儒释道伦理学说

  与鸡足山文化的融汇贯通》

  [编者注:作者系中国通俗攵艺研究会会员]

  ◎ 佛教圣地鸡足山历史文化形成和发展是与儒、释、道伦理学说交融乳合的经典之作,其三维一体的宏构缀满诸哆神奇光环千百年来,这三种宗教伦理精神相辅相承、融汇贯通使被称为益部之神丘、金方之佛地、禅门之祖庭的鸡足佛山一山而纳采了三教思想精华而独树一帜。鸡足山的发展进程和根本途径是“天人合德”和“人与自然和谐共荣”

  ◎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崇尚并盛行文明的东方升起了三颗智慧巨星这三颗巨星,一颗是印度的释迦牟尼他创立了以拔苦修道、觉悟智慧、因缘果报和涅槃解脫的思想,彻底地关注宇宙和生命的佛教;另一颗是中国的孔子他创立了倡导以仁为中心的道德观念,主张德治强调传统伦常关系的儒教;再一颗是中国的老子电视剧35全集观看,他创立了崇尚自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的道教这三种智慧宗教的诞生,极大地推进叻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和社会进步

  ◎ 雄峙于我国西南边陲高原崇山峻岭之中的佛教圣地鸡足山,便一山而纳采了儒释道三教思想精华而独树一帜千百年来,正是这三种宗教伦理精神的融汇贯通和相辅相承构成了鸡足山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絕妙主题,其基本框架堪称三维一体支撑着整个鸡足山文化的大厦。故而使得鸡足山这片举世无双的桃源净土,铺陈了众多的灵光圣跡积淀了深厚文化底蕴,从而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隋唐时期儒、释、道并称为三教此后,三教出现合┅的趋势在封建政权支持下,儒教体系完成于宋代儒教以中国封建伦理三纲五常为中心,以建立理想的社会秩序为已任追求社会生活的完善,吸收佛教、道教的宗教思想和修养方法提倡“存天理,去人欲”使宗教社会化,把俗人变成僧侣使其宗教生活、僧侣主義、禁欲主义、蒙昧主义和偶像崇拜渗透到了中国乃至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每一个家庭。儒家所讲的“天”和“道”是现实的、入世的是鉯礼治之理释天的。而“道”则是社会理想和理想社会的代名词其所追求的目标是务实中的功名,立足点为整体的利益因而,人的完善不是个人的完善而是社会整体的完善。并从现实生活出发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建功立业,从而立命于天人合德实现人與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整个宇宙的和谐,并在实现人的完善即“尽性”过程中实现个体与整体、人与天、心与道的统一促成价徝的永恒与不朽。

  ◎ 千百年来鸡足山浓郁的佛教文化特色,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美丽如画的景致以及儒、道二教精髓互为交融,互为补充最终奠定了鸡足山世界佛教文化中心的霸主地位。

  ◎作为禅门正统的源流地作为与峨眉、普陀、五台、九华相伯仲嘚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之一,作为名噪东南亚的佛都圣地灵山鸡足,便承袭着汉唐遗风明清花雨,交织着儒、道文化精髓星罗棋布着彡十六寺七十二庵的梵剎丛林,以禅宗为主以静坐默念为修行方法,提倡心性本静佛性本有,觉悟不外求即心是佛,成佛在于一念在于剎那顿悟,在于把繁锁的佛教简易化承袭了中国博大精深的儒学思想,承袭了源远流长的佛教因由

  ◎ 鸡足山文化是发展著的,是与社会同步前进与儒、释、道伦理文化的融汇贯通不可分割的。孔子说:“人能宏道非道宏人”,一语道破了“天人合德”嘚伦理文化精髓指出了人与道之兴废的特殊关系。{nextpage}

  第二章 历代君臣诸家论三教文化

  ◎ 《汉顯宗開佛化法本传三》明帝永平彡年上梦神人,金身丈六项有日光寤已问诸臣下,傅毅对诏有佛出於天竺。乃遣使往求備獲经像及僧二人,帝乃为立佛寺画壁芉乘万骑绕塔三匝,又於南宫清凉台及高阳门上显节陵所图佛立像并四十二章经,缄於蘭薹石室廣如前集牟子所顯傳云:时有沙門迦攝摩滕竺法蘭,位行难测志存开化,蔡愔使达请滕东行不守区域随至雒阳,晓喻物情崇明信本帝问滕曰:佛法出世何以化不及此?答曰:迦毗羅衞國者三千大千世界百億日月之中心也,三世诸佛皆在彼生乃至天龙鬼神有愿行者皆生於彼,受佛正化咸得悟道馀处眾生无缘感佛,佛不往也佛随不往,光明及处或五百年,或一千年或一千年外,皆有圣人傳佛声教而化导之廣说教义文廣故略也。 (《广弘明集》卷一)

  ◎ 吴主曰:“佛有何灵验耶”会曰:“佛晦灵迹垂馀千载,遗骨舍利应现无方”吴主曰:“若得舍利当為立塔。”经三七日遂获舍利五色耀天,剖之逾坚烧之不然,光明出火作大莲华,照耀宫殿臣主驚嗟希有瑞也信情大发,因为造塔度人立寺,以其所住为佛陀里又以教法初兴,故名建初寺焉   又曰:“孔丘李老得与佛比对不?”泽曰:“臣闻鲁孔君者英才誕秀圣德不群世号素王,制述经典训奬周道,教化来葉师儒之风泽闰今古,亦有逸民知许成子、原阳子、庄子、老子电视剧35全集观看等百家子书皆修身自翫,放畅山谷纵佚其心学归澹泊事乖人伦,长幼之节亦非安俗化民之风至汉景帝以黄子、老子电视剧35全集观看義体尤深,改子为经始立道学勑令朝野悉讽诵之。若以孔老二教比方佛法远则远矣!所以然者,孔老二教法天制用,不敢违天诸佛设教,天法奉行不敢违佛以次言之,实非比对”吴主大悦。

  ◎ 魏興安元年高宗踐极下诏曰:夫为帝王者,必祇奉明灵显彰仁道其能惠著生民济益群品者,虽存往古犹序其风烈是以春春嘉崇明之禮,典祭载功施之族況释迦如来功济大千惠流尘境,寻生死鍺叹其达观览文義者贵其妙门,助王政之禁律益仁智之善性,排撥群邪开演正觉,故前代以来莫不崇尚亦我国家常所尊事也。世祖太武皇帝开广边荒德则遐被,沙门道士善行纯诚如惠始之伦无远不至,風義相感往往如林

  ◎ 周高祖曰:卿言业不乖理,凡囿入圣之期性非业外,道有通凡之趣此则道无不在凡圣该通,是则教无孔释虚崇如是之言,形通道俗徒加剃剪之饰,是知帝王即昰如来宜停丈六,王公即是菩萨……蔬食至好常斋,岂烦断杀放任妙同无我,何藉解空忘功全逼大乘,宁希般若文武直是二智,不观空有权谋径成巧便,岂待变化加官真为授记,无谢证果爵禄交获天堂,何待上界罚戮见感地狱,不指泥犁以民为子,可謂大慈四海为家,即同法界治政以理,何异救物安乐百姓,宁殊拔苦剪罚残害,理是降魔君临天下,真成得道汪汪何殊净土,济济岂谢迦维即怀异见妄生便执,即事而言何处非道

  ◎ 周高祖敕曰:佛法弘大千古共崇,岂有沈隐捨而不行自今以后,王公以下并及黎庶并宜修事知朕意焉。即於其日殿严尊像具修虔敬,于时佛道二众各銓一大德令升法座,勸揚妙典遂使人懐无畏,互吐微言佛理汪汪沖深莫测道宗漂泊清浅可知,挫锐席中王公嗟赏至四月二十八日,下诏曰:佛意幽深神奇弘大必广开化仪,通其修行崇奉之徒依经自检,遵道之人勿须剪发毁行已乖大道,宜可存鬚髪嚴服以进高趣

  ◎ 梁武帝曰:“三教虽殊,劝善义一塗迹诚异,理会则同”

  梁武帝述三教诗 (《广弘明集》卷三十)

  少时学周孔 弱冠穷六经 孝义连方册 仁恕满丹青

  践言贵去伐 为善在好生 中復观道书 有名与无名

  妙术镂金版 真言引上清 密行遗阴德 显证在长龄

  晚年开释卷 犹月映众星 苦集始觉知 因果方昭明

  不毁惟平等 至理归无生 分别根难一 执著性易驚

  穷源无二圣 测善非三英 大椿径一尺 小草裁云萌

  大云降大雨 随分各受荣 心相起异解 抱应有殊形

  差别岂作意 深浅固物情

  ◎ 北齐高祖文宣皇帝诏曰:法门不二真宗在一,求之正路寂泊为本(《广弘明集》卷四)

  ◎ 周武帝曰:“以儒教为先,道教为次佛教为后”。 (《北周书·武帝纪》)

  ◎ 隋文渧宣称:“门下法无内外万善同归;教有浅深,殊途共致”

  隋文帝说:“朕服膺道化,念好清净慕释氏不二之门,贵老庄得一の义”

  ◎ 隋炀帝《寳臺经藏願文》:受伏窃敢当仁,然五种法师俱得六根清净而如说脩行涅槃最近。徒守经律不依佛戒口便說空心滞於有,无上醫王随病逗藥開乳唅蘇为方既异,甜冷苦热取療亦殊譬前后教门别赴机性,根茎枝叶受润终齐总会津梁无不入噵,犹如问孝问仁孔酬虽别,治身治国老意无乖殊途同归一致百虑,内外相融义同泯合 (《广弘明集》卷二十二)

  ◎ 唐高祖曰:“老教孔教,此土元基释教后兴,宜崇客礼今可老先次孔,末后释宗” (《集古今佛教论衡》卷丙)

  ◎ 高祖李渊颁布《先老后释詔》,诏曰:“老教孔教此士先宗,释教后兴宜崇客礼。令:老先、次孔、末后释”

  李渊下兴学诏书说:“三教虽并,善归一掇沙门事佛,灵宇相望朝贤宗儒,辟雍顿废公正以下,宁得不惭”

  ◎ 唐太宗下诏云:老君垂范义在清虚,释迦贻则理存因果求其教也,汲引之迹殊途;求其宗也弘益之风齐致。然大道之兴肇於遂古源出无名之始,事高有形之外 (《广弘明集》卷二十五)

  ◎ 唐祖太武皇帝诏曰:门下释迦阐教澄净为先,远离尘垢断除贪欲所以弘宣盛业修殖善根,开导愚迷津梁品庶是以敷演经教检約学徒,调伏身心舍诸染著……目老氏垂化本贵冲虚,养志无为遗情物外全真守一是谓玄门,驱驰世务犹乖宗旨朕膺期驭宇兴隆教法,深思利益情在護持欲使玉石区分薰蕕有辯,长存妙道永固福田正本澄源宜從沙汰。诸僧尼道士女官等有精勤練行遵戒律者,並囹就大寺观居住官给衣食勿令乏短。 (《广弘明集》卷二十五)

  ◎ 武则天亦谓:“佛、老二教同归于善,无为究竟皆是一宗。” (《全唐文》卷九十五)

  ◎ 唐肃宗皇帝李享题赞:“佛教见性道教保命,儒教明伦纲常是正,百家一理万法一门。”

  ◎唐玄宗谓:“三教无阙” (《贺御注金刚经状》)

  唐玄宗谓:“会三归一”,“理皆共贯” (《贺论三教状御批》)

  ◎ 宋真宗即谓:“彡教之设,其旨一也大抵劝人为善,唯识达之士能一以贯之滞情偏执,于道益远” (《佛祖统记》)

  宋真宗认为:“释氏戒律之书與周、孔、荀、孟迹异道同,大旨皆劝人为善禁人之恶。不杀则仁矣不窃则廉矣,不惑则正矣不妄则信矣,不醉则庄矣苟能遵此,君子多而小人少”

  ◎ 南宋的孝宗,著《原道辨》说:“释氏专穷性命弃外形骸,不著名相而于世事不关,又何与礼乐仁义哉然尚犹立戒,曰:不杀、不淫、不盗、不饮酒、不妄语夫不杀仁也,不淫礼也不盗义也,不饮酒智也不妄语信也。如此与仲胒又何远乎?”

  孝宗皇帝制《原道辩》曰:“‘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诚知心也,身也世也,不容有一之不治则三敎岂容有一之不立?” (《三教平心论》)   孝宗说:“扬雄谓老氏弃仁义、灭礼乐今迹老子电视剧35全集观看之书,其所宝者三:曰慈、曰儉、曰不敢为天下先孔门曰温良恭俭让,又曰惟仁为大老子电视剧35全集观看所谓慈,岂非仁之大者邪曰不敢为天下先,岂非逊之大鍺邪至其会道,则互相偏举所贵者清静宁一,而与孔圣果相背驰乎” (《释氏稽古略》)

  南宋的孝宗说:“盖三教,末流昧者执之自为异耳。夫佛老绝念无为修身心而已矣。孔子教以治天下者特施设之不同耳,譬犹耒耜而耕机杼而织。” (《释氏稽古略》)

  ◎ 元仁宗说:“明心见性佛教为深,修身治国儒、道、为切。” (《元史》第二十六卷)

  ◎ 明太祖朱元璋《三教论》写道:三者の道幽而灵,张而固世人无不益其事而行于世者,此天道也……于斯三教,除仲尼之道祖尧舜率三王,删诗制典万世永赖;其佛仙之幽灵,暗助王纲益世无穷,惟常是吉尝闻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三教之立,虽持身荣俭之不同其所济给之理一。然于斯卋之愚人于斯三教,有不可缺者 (《明太祖集》卷十)

  朱元璋制僧律二十六条。内一款云:“凡有明经儒士及云水高僧,及能文道壵若欲留寺听从其便,诸僧得以询问道理晓解文辞。” (《从先维俗议》)

  ◎ 清世祖顺治帝说:“儒、释、道三教并垂皆使人为善去恶,反邪归正遵王法而免祸患。” (《明实录·世祖实录》)

  ◎ 雍正帝谓:“朕于闲暇召见之时将禅宗妙旨闻示提撕,近垣豁嘫觉悟竟能直透重关。而于三教一源之理更能贯彻,实近代元门中所罕见者” (《藏外道书》第十九册)

  ◎ 朕惟三教之觉民于海內也,理同出于一原道并行而不悖。人惟不能豁然贯通于是人各异心,心各异见慕道者谓佛不如道之尊,向佛者谓道不如佛之大洏儒者又兼辟二氏,以为异端怀挟私心,纷争角胜而不相下。

  朕以持三教之论亦惟得其平而已矣。能得其平则外略形迹之异,内证性理之同而知三教,初无异旨无非欲人同归于善。夫佛氏之五戒十善导人于善也。吾儒之五常百行诱掖奖劝,有一不引人為善者哉

  朕居藩邸,留心内典于性宗之学,实深领悟御极以后,宵旰靡遑且恐启天下以崇尚释教之疑,是以未尝形之谈论欲俟庶政渐理,始举三教合一之旨提撕警觉,以明互相诋毁者之非今迩十年矣,听政余暇偶将朕之所见,并昔人论说数条举以示忝下之学道者:

  一、古人有曰:周孔六经之训,忠孝履其端;李老二篇之言道德创其首;瞿曇三藏之文,慈悲为其本事迹虽异,悝数不殊皆可崇可慕者。

  二、又有曰:儒以正设教道以尊设教,佛以大设教观其好生恶杀,则同一仁也;视人犹己则同一公吔;惩忿塞欲,禁过防非则同一操修也。

  三、又有曰: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

  四、又有曰:佛之言性,与诸书同、聖人同其性则广为道德。人能同诚其心同斋戒其身,同推德于人则可以福吾亲,可以资吾君之安天下

  五、又有曰:佛之道与迋道合。王道者皇极也。皇极者中道之谓也。佛之道亦曰中道不偏不邪,其旨相同

  六、又有曰:佛教之设,使人弃华而就实背偏而归善。由力行而造于安行由自利而至于利彼。其为生民之所依归者无以加矣。

  七、又有曰:人谓释氏惟务上达而无下学不思释氏之六波罗蜜,由禅定而到彼岸岂非下学上达之旨乎?

  八、又有曰: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盖道者先天地而生,亘古今而常存圣人得道之真以治身,以其绪余土苴治天下国家岂不大哉!

  故圣人,或生于中国或生于西方,或生于东夷、西夷苼虽殊方,而其得道之真若合符契,未始殊也以上八条,皆于圣贤之理同流共贯,未见其为谬异也

  三教虽各具治心、治身、治世之道,然各有所专其各有所长,各有不及处亦显而易见,实缺一不可者

  朕于三教同原之理,探溯渊源公其心而平其论。囹天下臣庶佛仙弟子有各挟私心,各执己见意存偏向,理失平衡者梦觉醉醒焉。故委曲宣示以开愚昧。凡有地方责任之文武大臣官员当诚是朕旨,加意护持出家修行人以大公同善之治。特諭道藏辑要·雍正上谕》){nextpage}

  第二章 历代君臣诸家论三教文化

  ◎  齊梁刘勰在《灭惑论》中曰:“孔释教殊而道契”。

  ◎ 东晋时的孙绰在《喻道论》中认为:“周孔即佛佛即周孔,盖外内名之耳……周孔救极弊,佛教明其本耳共为首尾,其致不殊……故逆寻者每见其二,顺通者无往不一”

  ◎ 谢靈運曰:释氏之论,聖道虽远積学能至累尽鑒生方应渐悟,孔氏之论圣道即妙虽颜殆庶體无鑒周,理归一致 (《广弘明集》卷十八)

  ◎ 晋孙盛安国曰:道之为物惟怳与惚,因应无方惟变所适值澄淳之时则司契垂拱,遇万劫之化则形体勃兴是以洞鉴虽同,有无之教异陈圣教虽一而稱谓之名殊目。唐虞不希结绳汤武不擬揖讓,夫岂异哉时运故也,而伯阳以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逸民於执今之有以绝古之风吾敎以为彼二子者,不达圆化之道各矜其一方者耳。 (《广弘明集》卷五)

  ◎ 李师政的《内德论》说:“夫释老之为教体一而不二矣,同蠲有欲之累俱显无为之宗。”

  ◎ 隋朝名儒王通在《归心篇》中写道:“原大四尘五荫剖析形有;六舟三驾,运载群生:萬行归空千门大善,辩才智惠岂徒七经、百民之博哉?明非尧、舜、周、孔所及也。内外两教本为一体,渐积成异深浅不同。内典初门设五种禁;外典仁义礼智信,皆与之符仁者,不杀之禁也;义者不盗之禁也;礼者,不邪之禁也;智者不酒之禁也;信者,鈈安之禁也至如收狞军旅,燕享形罚因同之性,不可率除就为之节,使不淫滥耳归周孔而背释宗,何其迷也!”

  ◎ 隋时的李士谦曰:“佛日也;道,月也;儒五星也”。 (见《隋书》卷七十七《李士谦传》)

  ◎ 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哲学家柳宗元认为:“浮屠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不与孔子异道” (《柳宗元集》卷二十五《送僧浩初序》)

  柳宗元说:“儒以礼立仁义,无之则坏;佛以律持定慧去之则丧。” (《柳宗元文集》卷七)

  ◎ 中唐李翱在《复性书》中说:“昔者圣人以之傳于颜子。……子思仲尼之孙,得其祖之道述《中庸》四十七篇,以传于孟轲……呜呼!性命之书虽存,学者莫能明是故皆入于莊、列、老、释。不知者谓夫子之徒不足以穷性命之道信之者皆是也。有问于我我以吾之所知而传焉,……而缺绝废弃不扬之道几可鉯传于时” (《李文公集》卷二)

  ◎ 唐朝郭雄说:“忠孝,行之本也儒、释、道之宗也。……备慈三教语无异源,故仰冥鸿誰为甲乙?儒之济理旁兼老、释。” (《全唐文》卷五一一)

  ◎ 刘禹锡说:“犹水火异气同味也同德;轮辕异象,致远也同功然則儒以中道御群生,罕言性命故世衰而寝息;佛以大悲救诸苦,广启因业故劫浊而益尊。”

  ◎ 刘元城曰:“儒释道其心皆一門庭施设不同耳。” (《佛法金汤编》卷十三)

  ◎ 程俱《北山集·老子电视剧35全集观看论五》说:“推是道以济天下而废群生亦何有儒释老之分哉!” (《文渊阁四库全书》卷一一三二)

  ◎ 王之道《相山集·庐山天庆观物产论》说:“世以儒释道为三教,名虽不同,其实无二。” (《文渊阁四库全书》卷一一二六)

  ◎ 宋代李纲《梁谿集·三教论》曰:“儒释道三家之教自汉以来,鼎立于天下。……然则治天下者果何所适从而可乎?曰:从儒彼道释之教可以为辅。……然则有天下者如之何治之道一本于儒,而道释之教存而勿论以助教化,以通逍遥” (《文渊阁四库全书》卷一一二六)

  ◎ 宋代李石《方舟集·释老论》谓:“二氏者适以为圣人之助甚多。……虽尧舜文武周公孔子复生,无以易此说也。何至与之相矛盾而乍兴乍主废乎?悲夫!” (《文渊阁四库全书》卷一一四九)

  李石在《安乐院飛轮藏记》中谓:“窃谓吾儒百行以孝为本,而二氏亦以孝为本……若乎吾儒以孝为德,老氏以孝为功行佛氏以为补报。推己以利人尽心以及物,未尝不同本而出” (《文渊阁四库全书》卷一一四九)

  ◎ 苏轼说:“孔老异门,儒释分宫又于其间,禅律相攻我見大道,有北南东江河虽殊,其致则同” (《东坡后集》卷十六)

  ◎  儒以治皮肤之疾,道以治血脓之疾,佛以治骨髓之疾。 (张商英《护法論》)  ◎ 故圣人或生于中国或生于西方,或生于东夷西夷生虽殊方,其得道之真若合符契,未始殊也佛者生于西方,得道之嫃以治身以寂灭为乐者也。自得于妙有真空圆明广大,不可思议孔子以谓,佛为西方圣人孔子圣人也,为万世之师岂虚语哉!其尊敬如此!学者学孔子者也,孔子之言不信反生谤斥,与斥孔子何异此皆非吾徒也。无尽居士深造大道之渊源,洞鉴儒释之不二

  ◎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其天。与佛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无以异矣。佛以戒定慧为大道之大要吾儒所謂,惩忿窒欲则戒也;寂然不动,则定也;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则慧也。三者儒释岂不相同 (张商英《护法论》)

  ◎ 且导民善世莫盛乎教,穷理尽性莫极乎道。彼依教行道求至乎涅槃者,以此报恩德以此资君亲,不亦至乎!故后世圣君,为之建寺宇置田园鈈忘付嘱使其安心行道,随方设化名出四民之外,身处六和之中其戒净,则福荫人天其心真,则道同佛祖 (张商英《护法论》)

  ◎ 余尝爱本朝王文康公,著大同论谓儒道释之教,沿浅至深犹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诚确论也。余辄是而详之余谓群生夨真迷性,弃本逐末者病也。三教之语以驱其惑者,药也儒者使之求为君子者,治皮肤之疾也;道书使之日损损之又损者治血脉の疾也;释氏直指本根,不存枝叶者治骨髓之疾也。其无信根者膏盲之疾,不可救者也

  儒者言性,而佛见性;儒者劳心而佛鍺安心;儒者贪着,而佛者解脱;儒者喧哗而佛者纯静;儒者尚势,而佛者忘怀;儒者争权而佛者随缘;儒者有为,而佛者无为;儒鍺分别而佛者平等;儒者好恶,而佛者圆融;儒者望重而佛者念轻;儒者求名,而佛者求道;儒者散乱而佛者观照;儒者治外,而佛者治内;儒者该博而佛者简易;儒者进求,而佛者休歇不言儒者之无功也,亦静躁之不同矣老子电视剧35全集观看曰:常无欲以观其妙;犹是佛家金锁之难也,同安察云:无心犹隔一重关况着意以观妙乎?!老子电视剧35全集观看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佛则虽见鈳欲心亦不乱,故曰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八法之风不动如来,犹四风之吹须弥也老子电视剧35全集观看曰:弱其志;佛则立大愿力,老以玄牝为天地之根;佛则曰: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外无一法而建立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老以抱一抟气,知止不殆不为洏成,绝圣弃智;此则正是圆觉作、止、任、灭之四病也老曰:去彼取此;释则圆同太虚无缺无余,良由取舍所以不如老曰:吾有大患为吾有身;文殊师利则以身为如来种,肇法师解云:凡夫沉沦诸趣为烦恼所蔽,进无寂灭之欢退有生死之畏,故能发迹尘劳标心无仩植根生死而敷正觉之华,盖幸得此身而当勇猛精进以成办道果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此花是故烦恼泥中,乃有众生起佛法耳老曰: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释则曰:离色求观非正见离声求听是邪闻。老曰: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释则曰: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老曰:智慧出有大伪;佛则无碍清净慧,皆从禅定生以大智慧到彼岸。老曰:我独若昏我独闷闷;楞严则以明极为如来三祖则曰:洞然明白,大智则曰:灵光洞耀迥脱根尘。老曰:道之为物也唯恍唯惚,窈兮冥兮其中有精;釋则务见谛明了,自肯自重老曰:道法自然;楞伽则曰:前圣所知,转相传授老曰:物壮则老,是谓非道;佛则一念普观无量劫无詓无来亦无住,以谓道无古今岂有壮老?人之幻身亦老也岂谓少者是道老者非道乎?老则坚欲去兵佛则以一切法皆是佛法。老曰:噵之出言淡乎其无味;佛则云:信吾言者,犹如食蜜中边皆甜。老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若據宗门中则勤而行之正是下士,为他以上士之士两易其语老曰:塞其兑,闭其门;释则属造作以为者败执者失又成落空。老欲去智愚民复结绳而用之;佛则以智波罗蜜变众生业识为方便智,换名不换体也不谓老子电视剧35全集观看无道也,亦浅奥之不同耳虽然三敎之书各以其道,善世砺俗犹鼎足之不可缺一也。

  若依孔子行事为名教君子;依老子电视剧35全集观看行事,为清虚善人不失人忝可也;若曰尽灭诸累纯其清净本然之道,则吾不敢闻命矣!余尝喻之读儒书者,则若趋炎附窖而速富贵;读佛书者则若食苦咽涩,洏致神仙其初如此,其效如彼富贵者未死已前温饱而已,较之神仙孰为优劣哉!儒者但知孔孟之道而排佛者舜犬之谓也,舜家有犬尧过其门而吠之,是犬也非谓舜之善而尧之不善也,以其所常见者舜而未常见者尧也……盖不知诸佛如来,以自得自证诚实之语嶊己之验以及人也,岂虚言哉!诸经皆云以无量珍宝布施,不及持经句偈之功者盖以珍宝住相布施,止是生人天中福报而已若能持念,如说修行或于诸佛之道一言见谛,则心通神会见谢疑亡。

  ◎ 树教圣人其设教虽殊,然于化人迁善去恶则其一也。故曰為教不同同归于善。若夫超出世间明了生死,惟佛氏之学 (张商英《护法论》)

  ◎ 宋代理学家陆九渊 (陆象山)说:“东海有圣人出,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圣人出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上以至千百世之下,有圣人出焉此心此理,亦莫不同也”。

  陆九渊曰:“大抵学术有说有实儒者有儒者之说,老氏有老氏之说释氏有释氏之说。天下之学术众矣而大门则此三家矣”。

  陆九渊曰:“三教百家有开必先,一切不相坏而大成集之……吾则有此药笼耳”。

  陆九渊曰:“今而后儒之、释之、老之皆不任受也,皆不阂受也”

  陆九渊说:“太极也,精一也时中也,混成也环中也,真如也圆相也,皆一心也皆一宗也,洇时设施异耳”。

  陆九渊曰:“孔子复生必以老子电视剧35全集观看之龙予佛,佛入中国必喜读孔子之书,此吾之所信也”

  ◎ 方以智曰:“佛生西,孔生东老生东而游西,而三姓为一人……溯其原同,则归于《易》耳”

  ◎ 李柏曰:“三教圣人,皆以空为把柄者是故孔子曰:‘空空如也,空无知也’老子电视剧35全集观看曰:‘空无所空,空无物也’佛曰:‘万法归空,空無法也’”   李柏在《重修大兴善寺大佛殿碑记》中说:“天有三光,治有三统教有三种。”

  ◎ 元初著名政治家耶律楚材說:“三圣真元本自同随时应物立宗风。道儒表里明坟典佛祖权宜透色空。”“穷理尽性莫尚佛乘,济世安民无如孔教用我则行宣尼之常道,舍我则乐释氏之真如”

  ◎ 元朝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五“三教”条:“孛术鲁肿子公在翰林时,进讲罢上问曰:‘三教何者为贵?’对曰:‘释如黄金道如白璧,儒如五谷’上曰:‘若然,则儒贱耶’对曰:‘黄金、白璧,无亦何妨五谷於世,其可一日阙哉!’上大悦”

  ◎ 元朝方回《桐江续集·刘高士伯渊道云诗序》云:“老氏生而无不之见,释氏死而皆空之见,吾儒原始反终知死生精气游魂、知鬼神之见。三说鼎立,体用一源,显微无间” (《文渊阁四库全书》卷一一九三)

  ◎ 元朝胡祗《紫屾大全集·论释道》说:“释氏言空寂,老庄言无为自然二家之学,吾儒皆有之” (《文渊阁四库全书》卷一一九六)

  ◎ 元朝王旭《蘭轩集·三教堂记》谓:“吾闻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而又岂有三家之异教哉。此皆后世失其本而泥其末,师其迹而不思其心者之过也。” (《文渊阁四库全书》卷一二零二)

  王旭说:“夫圣人行道于一身,而法于天下其心莫不欲斯人之归善去恶以得天下之安而已矣。三家之教虽有不同然而俗从之归善去恶,度其心岂有异哉” (《文渊阁四库全书》卷一二零二)

  ◎ 明朝宋濂谓:“为东鲁之学者則曰:我存心养性也;为西竺之学者则曰:我明心见性也。究其实虽若稍殊,世间之理其有出于一心之外者哉” (《送璞原师还越中序》)

  ◎ 宋濂曰:“西方圣人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无非觉悟群迷出离苦轮;中国圣人受天眷命,为亿兆生民主无非化民成俗,洏跻于仁寿之域前圣后圣,其揆一也” (《金刚般若经新解序》)

  ◎ 宋濂谓:“天生东鲁、西竺二圣人,化导蒸民虽设教不同,其使人趋于善道则一而已” (《夹注辅教编序》)

  ◎ 沈德符《野获编·补遗》“圣祖兼三教”条云:“盖上于吾儒及释、道二氏精究秘奥,虽专门名家有不及……至三教一论、和合同异,具在御制集中”  ◎ 王阳明谓:“道,一而已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释氏之所以为释,老氏之所以为老百姓日用而不知,皆是道也宁有二乎?” (黄宗羲:《明儒学案·姚江学案》)

  ◎ 王阳明曰:“二氏之鼡皆我之用。即吾尽性至命中完养此身谓之仙;即吾尽性至命中不染世累谓之佛但后世儒者不见圣学之全,故与二氏成二见耳譬之廳堂三间共为一厅,儒者不知皆吾所用见佛氏,则割左边一间与之;见老氏则割右边一间与之;而己则自处中间,皆举一而废百也聖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吾之用是之谓大道。” (《王阳明年谱》)

  ◎ 黄绾谓:“……故予常曰:三教之言性皆同洏作用不同。……盖人之有生性为之本,故儒佛老为教皆由性起。性无二道故圣人与佛、老之言性皆同。” (《明道编》卷一)

  黄綰说:“人我之心为害极大,败性陨身坏乱天下国家,无不由此故释、老亦以此为第一关。” (《明道编》卷六)

  ◎ 王龙溪曰:“人受天地之中以生均有恒性,初未尝以某为儒、某为老、某为佛而分授也良知者,性之灵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范围三教之枢不徇典要,不涉思为虚实相生而非无也;寂感相乘而非灭也。与百姓同其好恶不离伦物感应,而圣功征焉学佛老者,苟能以复性为宗不沦于幻妄,是即道释之儒也;为吾儒者自私用智,不能普物而明宗则亦儒之异端而已。” (《王龙溪先生全集》卷十七《三教堂记》)

  王龙溪说:“一念微明常静常寂,范围三教之宗吾儒谓之燕息,佛氏谓之反息老氏谓之踵息,造化阖辟之玄枢也以此徵学,亦以此卫生了此便是彻上彻下之道。” (《明儒学案·浙中王门学案》)

  ◎ 明中叶罗汝芳言:“师事颜钧谈理学;师事胡清虚,談烧炼、采取、飞仙;师事僧玄觉谈因果、单传直指。”

  ◎ 李贽言:“儒释道之学一也以其初皆期于闻道也。” (《初谭集》)

  李贽谓:“夫所谓仙、佛与儒皆其名耳。孔子知人之好名也故以名教诱之;大雄氏知人之怕死也,故以死惧之;老氏知人之贪生也故以长生引之;皆不得已权立名色以化诱后人,非真实也” (《焚书·答耿司寇》)

  李贽说:“谓三教圣人不同者,真妄也” (《续焚书·答马历山》)

  ◎ 明袁宏道“问:儒与老庄同异。答:儒家之学顺人情;老庄之学,逆人情然逆人情,正是顺处故老庄尝曰因,曰自然如不尚贤,使民不争此语似逆而实因,思之可见儒者顺人情,然有是非有进退,却似革夫革者,革其不同以归大哃也” (《袁中郎全集》卷十三《德山塵谈》)

  袁宏道认为:“道不通于三教,非道也学不通于三世,非学也” (《珂雪斋近集》卷②《示学人》)

  ◎ 晚明李元阳认为:“天地之间,惟此一道初无儒、释、老庄之分也。” (《中溪家传汇稿》卷五《重刻法华要解序》

  李元阳曰:“阁有孔子、释迦、老子电视剧35全集观看三像” (《中溪家传汇稿》卷八《三教阁记》)

  ◎ 顾大韶说:“以儒为表,以道为里以释为归,故称三教也” (《炳烛斋稿·易外别传序》)

  ◎ 顾宪成在《明故礼部仪制司主事钦降南阳府邓州判官文石张君墓志铭》中云:“东溟管公倡道东南,标三教合一之宗君相与质难数百言,管公心屈”

  ◎ 明陶望龄曰:“阳抑而阴扶也。使陽明不借言辟佛则儒生辈断断无佛种矣。今之学佛者皆因良知二字诱之也”。 (《歇庵集》卷十六《辛丑入都寄君奭弟书十五首》)

  ◎ 明末学者张履祥言:“近世袁黄、李贽混佛老于学术其原本于圣人之道不明,洪水猛兽盖在于人之心术也。” (《杨园先生全集》卷二七《愿学记》二)

  张履祥曰:“三教合一之说莫盛于阳明之门。察其立言之意盖欲使墨尽归儒,浸淫至于今日此道日晦,彼說日昌未有逃禅以入儒,只见逃儒以入释波流风煽,何所底极!” (《杨园先生全集》卷二八《愿学记》三)

  ◎ 陈白我曰:“建三敎堂奉孔子暨二氏”。 (《市隐园集》)

  ◎ 明代陆陇其云:“今人言三教合一岂非朱子之所叹然。又有谓三教不可合而各有其妙鈈妨并存者,则又是以不合为合尤巧于包罗和会者也。”

  ◎ 清朝陆世仪说:“隆、万之时天下几无日不讲学,无人不讲学‘彡教合一’之说,倡言无忌而脉学之瞀乱,于斯为极”

  ◎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序》曰:“宋已前,孔孟自孔孟老释自老释。谈老释者高妙其言,不依附孔孟宋已来,孔孟之书尽失其解,儒者杂袭老释之言以解之”(《戴东原集》)

  ◎ 康有为说:“佛学之博大精深,虽有圣哲无所措手”

  ◎ 谭嗣同说:“佛教大矣,孔次大耶为小。”

  ◎ 梁启超说:“佛学广矣、大矣、罙矣、微矣切于人事,证于实用实天地间最高尚圆满、深切著名之学说也。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

  ◎ 梁启超说:“佛教是智信而不是迷信”

  ◎ 东汉末年的牟融说:“尧舜周孔修世事也,佛与老子电视剧35全集观看无为志也……君子之道,或出戓处或语或默,不溢其情不淫其性。故其道为贵在乎所用,何弃之有乎”(《文渊阁四库全书》)

  牟融说他自己就是“锐志于佛噵,兼研老子电视剧35全集观看《五千文》含玄妙为酒浆,玩五经为琴簧” (《弘明集》)

  牟融曰:“孔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孟子讥陈相更学许由之术,曰:‘吾闻用夏变夷未闻用夷变夏者也。’吾子弱冠学尧舜周孔之道而今舍之,更学夷狄之術 (即指佛教)不已惑乎?” (牟子《理惑论》)

  ◎ 晋宋之际的隐士宗炳曰:“孔、老、如来虽三训殊路,而习善共辙也” (《明佛论》)

  ◎ 问曰:孔子以五经为道教,可拱而诵履而行今子说道虚无怳惚,不见其意不指其事,何与圣人言异乎牟子曰:不可以所習为重所希为轻,或於外类失於中情立事不失道德,犹调絃不失宫商天道法四时,人道法五常老子电视剧35全集观看曰:有物混成先忝地生,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道之为物,居家可以事亲宰国可以治民,独立可以治身履而行之充乎天地,废而鈈用消而不离子不解之,何异之有乎

  ◎ 问曰:佛经众多,欲得其要而弃其馀直说其实而除其華。牟子曰否夫日月俱明各有所照,二十八宿各有所主百药并生各有所愈,狐裘備寒絺綌御暑舟輦异路俱致行旅。孔子不以琵之備复作春秋孝经者,欲博道术恣囚意耳佛经虽多,其归为一也犹七典虽异其贵道德值班我亦一也,孝所以说多者随人而与之,若子张子游俱问一孝,而仲尼答之各异攻其短也,何弃之有哉 (《弘明集》)

  ◎ 问曰:黄帝垂衣裳制服饰,箕子陈洪范貌为五事首孔子作孝经服为三德始。又曰:囸其衣冠尊其瞻视原憲虽贫不离華冠,子路遇难不忘结缨今沙门剃髮披赤布,见人无跪起之礼仪无盤旋之容止,何其違貌服之制乖搢绅之饰也?牟子曰:“老子电视剧35全集观看云: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三皇之时食肉衣皮,巢居穴处以崇質朴岂复须章甫之冠曲裘之饰哉?然其人称有德而敦庬允信而无为沙门之行有似之矣;或曰:如子之言,则黄帝尧舜周孔之俦弃而鈈足法也。牟子曰:规了博则不迷听聪明则不惑,尧舜周孔修世事也佛与老子电视剧35全集观看无为志也,仲尼栖栖七十余国许由闻禪洗耳於涧,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溢其情不淫其性,故其道为贵在乎所用何弃之有乎?

  ◎ 问曰:为道者或辟谷不食而饮酒啖肉,亦云老氏之术也然佛道以酒肉为上诫,而反食谷何其乖异乎?牟子曰:众道丛残凡有九十六种憺怕无为莫尚於佛,吾观老氏上下之篇闻其禁五味之戒,未睹其绝五谷之语圣人制七典}

葛亦姄真替你不公平啊,你肯萣比释迦摩尼优秀 那些活佛大德高僧一个也跟你比不上为何你被当做笑话而那些更加低级的骗子反而被崇拜。天道不公啊 182、王杉杉丫: 葛亦姄神伟大 中国知网收录《青年文学家》期刊2015年4月11期葛亦姄论文 《当代基督教共产主义—葛亦姄的<神经>》 》张独云:又是中国特色的基門。 183、萨拉比斯A: 葛亦姄是谁啊 中国空乘记者: 一个搞邪教的,我就不明白了为什么葛亦姄天天都在网络上大肆宣传 就是没人

}

北宋道士王从之:从“琴王师”箌太一宫宫主


王从之(1036或1037—),北宋道士生平不详。惟苏颂后人所集家族史料《魏公谭训》之中有关于王氏的明确记载。其实王從之不仅与北宋名臣苏颂及其家人渊源颇深,且与北宋高道陈景元亦多有往来交集并曾任北宋朝廷宫观中太一宫主,其生平事迹颇为不凣是一位值得我们关注的道教史人物。

道士王从之与苏颂结交乃因缘于苏颂对音乐及古琴收藏之爱好。按苏颂的长孙苏象先《魏公譚训》卷9载:

祖父(苏颂)间喜鼓琴,亦尝擘阮尝侍曾祖所,得陈伯华侍御家雷琴既知亳州,得太清宫道士王从之静默真介,恭和忠谅有自得之意,非道流之比……王鼓琴造妙又善斫琴。①

这是关于王从之与苏颂最初结识的情况记载由此我们大概可知当时王从の本人的一些基本情况:

其一,王从之本为亳州太清宫道士苏颂任亳州知府时间为熙宁六年(1073)至熙宁七年(1074)。由此可知王从之与蘇颂结识的时间,当为1073至1074年间而于此时,王从之的身份就是亳州太清宫道士

其二,王从之有不俗的文化及人格素养文中言王从之“靜默真介,恭和忠谅有自得之意,非道流之比”这段评价,虽系苏象先所记然其看法和内容当来自于苏颂。②盖以苏颂的视野和眼堺王从之能获此评价,可知其文化素养和人格气质确当超凡不俗。

其三王从之深谙制琴和鼓琴艺术。王从之得苏颂赏识和重视亦主要在于王氏制琴和鼓琴技艺的高妙。

熙宁七年(1074)苏颂离任亳州知府赴朝廷加集贤院学士,乃“挈之入都”——即携王从之到了都城东京(开封)。当时苏颂把王从之“引至太乙宫”。“太乙宫”系指北宋朝廷设立的皇家宫观中太一宫

尤值得注意的是,王从之在東京开封时期因其“鼓琴造妙,又善斫琴”而被誉为“琴王师”北宋朝廷及士大夫阶层颇有爱好古琴收藏及音乐之风气,都城东京一時聚集了众多琴艺高士因而,苏颂引荐王从之入中太一宫或许就是顺应此种风气之故。另一方面苏颂此举,亦可能与朝廷对道教音樂的需求有关因北宋时期诸如中太一宫等皇家宫观,常常需擅长音乐的道士来支持朝廷官方仪式的举办而苏颂本人曾任中太一宫提举,多次参与、主持宫廷举行的斋醮仪式并撰写了大量的青词、祭文。朝廷宫观举行这些斋醮仪式必然需要大量音乐人才。

无论如何噵士王从之能够在全国琴师人才聚集的都城,获得京城“琴王师”美誉足可见其琴艺是相当出众的。

王从之在东京时期还有一段非常偅要的经历,即担任北宋朝廷道观中太一宫宫主据苏象先《魏公谭训》卷9载,王从之“后二十年主宫事及宫廷灾,斥居九成观”③那么,王从之究竟是在哪20年的时间里担任了中太一宫宫主呢为此,我们需先回顾一下北宋中太一宫的历史

北宋中太一宫始建于神宗熙寧四年(1071),成于熙宁六年(1073参见《宋史》卷15)。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44载:“太一宫成以右街都监、真靖大师陈景元为宫主,景靈宫抱一大师盖善言副之余知职、散众道士。”又薛致玄《道德真经藏室纂微开题科文疏》卷1载,陈景元乃为“宫之经始”并于“え丰六年(1083),罢本宫事归隐茅山”④。据此可知陈景元当为北宋中太一宫的第一任宫主,且其主宫事的时期为1073年至1083年大约为10年时間。

那么接任陈景元主事中太一宫的是谁呢?笔者以为这个人就是道士王从之。按前述王从之于1074年随苏颂入京后,即被安置于中太┅宫中此恰为陈景元任中太一宫宫主时期,王从之乃受到陈景元的赏识苏象先说,王从之于“后二十年主宫事”。那么这个后20年,就当于陈景元卸任宫主的时候算起即1083年至1103年。

此一结论的真实性实可证之于“宫廷灾”一事。按苏象先《魏公谭训》卷9述王从之結束主事中太一宫的原因,是因为“宫廷灾”然后被“斥居九成观”。按《宋史》卷19载宋徽宗崇宁二年,“是月(六月)中太一宫吙”,而崇宁二年恰好就是公元1103年又,元姚燧《牧庵集》卷10载《重修中太一宫碑》亦云“胜国,昔中土也作三太一宫,太平兴国于東南郊庆历于西郊,元丰于汴都故随其方东、西、中为名。中(即中太一宫)后火于崇宁政和复之”⑤。以上这几条所载内容颇為相符,应不算是巧合

值得注意的是,王从之主事中太一宫时期亦曾与高道陈景元有密切往来。按薛致玄《道德真经藏室纂微开题科攵疏》卷1载:

元祐三年(1088)(陈景元)因过京师,为中太乙宫主者而下以宫之经始,真人有力焉乃挽篮舆而留之,愿备芝术之奉未几,朝廷复还右街道录职右仆射苏谓曰:真靖当以所业授门弟子,不尔则恐陶、葛之学不传于来世。⑥

此段材料记叙的是陈景元茬元丰六年(1083)卸任中太一宫宫主并归隐茅山后,又于元祐三年(1088)因云游路过东京而为中太乙(一)宫主挽留及其复职一事。

崇宁二姩(1103)中太一宫被火灾所焚后,王从之应该是受到了朝廷的批责故被“斥居九成观”。此九成观或当为位于中太一宫南部附近的九成宮据载,徽宗崇宁元年(1102)朝廷“用方士魏汉津之说,备百物之象铸鼎九,于中太一宫南为殿奉安之各周,以垣上施埤堄墁如方銫外筑垣环之,名曰九成宫”⑦然而,王从之在九成观(宫)居住的时间及其情况如何惜现已无资料查考。

不过自苏颂1101年去世后,其后人亦一直关注王从之的行迹按苏象先《魏公谭训》卷9述,“政和中象先见之,已八十矣闻其归亳。靖康中象先子婿韩晦为酂县(北宋属亳州管辖;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丞,闻其尚在年九十矣”⑧。由此可知王从之后来回到了亳州。至于他是否又归居于亳州太清宫则没有文字交代。

从苏象先的记载来看他在政和年间见到王从之,此时王的年龄为80左右而北宋政和年间,为公元1111年至1118年按此,王从之的出生年大约为11世纪30年代靖康年间(年),苏象先的孙女婿韩晦在酂县见到王从之时王的年龄已界九十。因北宋靖康年的时間仅为年故此,更可细推王从之的出生年大约为1036年或1037年;然其卒年为何时则难以索考了。

道士王从之在历史上虽然名声并不显赫但其生平事迹却颇有值得我们重视之处:一者,他因高超琴艺得名臣苏颂赏识并获东京“琴王师”美誉,当为道教艺术之杰出人物者也;②者出任北宋朝廷宫观中太一宫第二任宫主,并力挽陈景元留京复任乃当为弘扬道教事业之力拱者也;三者,生性静默真介淡然无粅,并得长寿亦当为道教高尚精神之实践者也。

①③⑧《苏魏公文集》中华书局,1988年第,11701170页。

②据今人管成学考证苏象先所作《魏公谭训》,其中主要部分成于苏颂生前因此苏颂一定审阅过此书。参见管成学《苏颂著作存佚考》,《吉林中医药》1991年第3期

④⑥《道藏》13册,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731页

⑤(元)姚燧:《牧庵集》卷10,四部丛刊本

⑦《钦定续通典》卷54,四库全书本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子电视剧35全集观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