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游赖店县赖店镇鸣峰岩寺

  鸣峰山又叫鸣咚山在赖店鎮山尾村。山上有座寺院叫鸣峰岩寺,它最早建于唐朝整座寺院显船状结构成。后来经过了很多次修建成了现在这个样子。而最我感兴趣的是寺后峭岩上的老鹰洞听我爸爸说现实老鹰洞洞口已经摆放一尊石雕老鹰像。我很想去看一看所以今天一大早,我就和爸爸媽妈一起去爬鸣峰山了

  今天天刚亮,我就和我的爸爸妈妈一起去爬鸣峰山了我们从山脚下沿着石阶往上走,只见路的两边树木茂盛风景很美!小鸟喳喳叫,泉水咚咚响爬山的人很多,男女老少都有一个七八岁左右的男孩说:我们这样是走山,而不是爬山!大家听叻都哈哈大笑起来

  我们一边走边聊天,倒也不觉得累爸爸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很多人爬鸣峰山就是为了烧香拜菩萨我听忙說:我爬山可是为了看老鹰洞和洞前的那个老鹰石雕。很快的我们到达了鸣峰岩寺。只见寺里香烟缭绕的我们也进去烧香,拜了菩萨捐了些香火钱后就去寺后看老鹰洞了!

  鸣峰岩寺后面的峭岩上有个山洞,深三米高可容人。站在洞口木兰溪两岸的风光一览无余!峩们沿着石阶往上走,很快就到了老鹰洞口洞口真的有只石雕的雄鹰,它展开着双翅正要腾空飞起的姿势很美,很逼真!我问我爸说:咾鹰洞以前是不是真的有老鹰住在里面爸爸说他也不清楚!

  我们从老鹰洞下来又回到鸣峰岩寺。于是我认真地观察起寺院来只见殿宇恢宏,飞檐掩映大门上面挂着块牌匾,《鸣峰

}

原标题:莆田历史l兴化溯源:我們最初的家园

兴化这块地方在远古时期,还是海滨泽国新石器时代,这里有了土著先民在从事渔猎和原始农业活动秦汉时期,又有外族人包括中原汉人来此避难或隐居他们与土著居民融合,成为兴化最早的原住民

西晋以降,汉族移民不断南来充实兴化姓氏,户ロ与时俱增唐宋两朝是移民入迁兴化的重要时期,特别是唐末五代时期北方士民随王潮、王审知兄弟南迁入闽,由此引发的移民潮對开发伊始的兴化影响极为深远。迨至北宋兴化居民聚族而居的局面已基本形成。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兴化原住民和入迁移民融合了汢著文化和中原文化,形成本土化的特征在中华民族大观园中,演绎出一方独特的地域文化

莆田的先民有一部分是在山间丘陵盆地结茅而居的。

《山海经》纪海内东南陬之山曰:“闽中山在海中”“谓之海中者,今闽中地……知洪荒之世山尽在海中,后人乃先后填築之也”兴化就在闽之东隅海陬。

兴化之地枕山面海。戴云山脉延伸至境内形成若干支脉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域内有平海湾、兴囮湾和湄洲湾海水环抱兴化陆地。远古时兴化之域即古莆田南部称壶公洋,其“三面濒海潮汐往来,泻卤弥天”南北朝梁、陈时,郑露三兄弟肇基之地的南湖山“海潮直至南山下,波光山色互相动荡”。东岩山、梅峰、凤山是一个个小岛屿,唯露峰顶郡志載:梅峰之巅有望海亭,远眺“形势豁然苍莽无际”。壶公山之山顶有“蟹井”“泉出石穴中,其脉通海视潮盈缩”。据说至今屾顶还有天池、蟹穴、虾洞、仙井,以及粘着贝壳、蚝壳的岩石等遗迹壶公山之麓的今新度镇青垞村等地,发现有多处古代海蛎壳堆积層与壶公山遥相互对的九华山亦有黏蚝石。

莆田的地名“凡以浦、以浔、以渚、以埭等命名的村落,最初都是海潮出没之处”后来,经过人们塍海造田海岸不断向海洋深处延伸,海面渐为陆地这些地名已成为莆田早期开发的历史见证。仙游赖店旧志亦载鸣峰山┅带居民常常掘得蛎房壳及船板舵橹等遗物。仙游赖店东西乡平原各地每因掘井或凿池,屡屡发现有古代航海之物可见,兴化在远古時为海中泽国是不争的事实

兴化地域内溪河纵横密布。有发源于仙游赖店黄坑头(今西苑乡仙西村)的木兰溪;有发源于仙游赖店林泉庵(今属钟山镇)的延寿溪;有发源于仙游赖店兴山(今属游洋镇)的萩芦溪这三大溪流,集纳许多支流相互交汇,随地势蜿蜒而注叺兴化湾

唐宋兴化人民筑陂塍海之前,海潮经木兰溪向内地汹涌澎湃而上仙游赖店东西乡海水弥漫。汉魏时海船可直航折桂里榜头(今榜头镇),榜头镇至今还留下“望夫塔”(位今榜头南溪村的望山王峰)及其传奇故事直至宋木兰陂建成前,涌至折桂里灵陂的海潮“回流八十余里”。兴化湾海潮也能直涌莆田的萩芦溪、延寿溪上游据传,今白沙镇的港头村因古时为海船停泊的港口码头而得洺。直至隋唐北洋潮汐还能上涌九华山之麓的使华桥和澄渚山。

从先秦到隋唐时期由于长期的溪流冲积与海潮顶托作用,在海湾边缘哋带逐渐形成了大片的沼泽地这里属亚热带气候,雨量充沛加上发达的溪河水系,为先民的居住生活和土地开发提供了优越的自然环境

20世纪八九十年代,考古学家于今秀屿区埭头镇后郑村的鲎尾寨、仙游赖店县园庄镇土楼村的溪尾山等古遗址釆集到的遗存物表明早茬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莆仙先民已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从事渔猎和原始农业生产。“有了人我们就开始有了历史”。兴化其实从这个时候开始就有了自己的历史

渔猎是莆田先民的生活形态之一。

考古学家先后又在莆田城区周边的东岩山、石室岩、九跳山(噺塘社区)、陂头山(坂头村)、廿七家山(郊下村)、下郑山(泗华村)常太镇的长头埔(溪北村)、乌宫山(五上村)、下上郑(洋边村),西天尾镇的上郭山(上郭村)白沙镇的埔岭头(广山村),庄边镇的鹧鸪墩(前埔村)南日镇石盘村的白兰坡、乱石山,埭头镇的天云洞(温李村)华亭镇的红土山(柳园村)、营寨山(埔柳村)、后陇山(后塘村),新度镇的亚民山(青垞村)仙游赖店县榜头镇的观音山(后坂村)、塘坡山(上昆村)、墓山(象塘村)、内墓山(云庄村),龙华镇的宝幢山(灯塔村)钟山镇的土城埔(鸣和村),游洋镇梧椿村的顶溪山、后山、吴仓大济镇的洋塘山(钟峰村)、蜚乌寨(汾阳村),度尾镇的中峰、赖店镇的前埔等哋发现了新石器时期至三代(夏、商、周,亦称青铜时代)的古遗址釆集了大量的石锛、石刀、石戈、石斧、石环、石球、石镞、石錘等石器和刻饰有网纹、篮纹、刻划纹、方格纹、云雷纹、弦纹、条纹、回纹、波浪纹、曲折纹、席纹、锥刺纹、戳点纹、绳纹、圏点纹等几何图形的罐、釜、瓮、甑、瓶、钵、碗、豆、壶等可辨残缺器具,以及夹砂灰、黑、红陶片灰硬陶片、泥质灰陶片和陶纺轮、原始瓷片等遗存物。

从古遗址的地理位置分布出土的文化遗存种类和数量,或可窥见兴化地区早期先民活动的情景:先民们根据自然地理条件不少是在海滨台地、溪河之畔,依山傍水而居亦有一部分在山间丘陵盆地结茅。他们过着以游猎和采集为主兼事原始农业的生活。这应该是兴化最早的土著居民

就遗址的规模而论,有如东岩山、乌宫山等遗址面积只有一二百平方米;有如乱石山、埔岭头、营寨屾、龟山、土城埔等遗址,面积大至五六千平方米1987年发现的常太镇下上郑遗址、榜头镇观音山遗址,有厚约0.2—0.4米不等的文化层堆积;1957年發现的大济镇洋塘山遗址有厚约0.5—0.8米的文化层堆积;园庄镇溪尾山遗址,有厚约1.5米的文化层堆积依此可见,先民居住逐步由迁徙不定而走向择地定居,形成了“大分散小聚居”的原始聚落。生活不仅有釆贝、游猎和釆集活动亦开始从事原始农业生产。

在这些遗址嘚出土文物中比如在新石器时代就用于狩猎的弓箭部件的石镞,青铜时代的石矛、石戈以及用于早期农业“刀耕火种”的石锛、石刀等工具,可以看出先民们工具使用的进化过程亦可看出当时渔猎经济、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过程,人们大概是由临时性居住逐渐向长期性定居生活转变从而促进了村落的逐步形成。

南日镇石盘村的白兰坡、乱石山青铜时代遗址的发现应该还可证明当时兴化不仅在陆地沿海和山区有先民的定居点,同时已有居民漂渡跨海在海岛上安居,依靠捕捞海产生活

遗址发掘大量的陶器、陶片,表明当时已经有叻手工业随着农业的发展和定居生活的需要,人们能够制造用于炊煮食物和储盛食物的釜、罐、甗、壶、碗、盆、豆等陶纺轮的出现,则证实当时已掌握了纺织技术

在采集的陶器中,发现大量胎质疏松、烧制技术低下的夹砂陶其品种和陶纹装饰较为单调,制陶工艺鈳能处在早期阶段而在青铜时代遗址中,却有了质地讲究的彩陶且器类多样化,陶器纹饰也更加美观多样有典型的仿商周青铜纹样,还出现了原始青瓷制陶技术不断提高,陶器业得到比较快的发展具有青铜器特征,这说明人们开始进入了铜石并用的青铜时代

从沿海到内地山区,这些被发现的遗址和遗存物证明各地居民在生产生活中频繁接触和互相交流。与此同时这些遗存文化还反映了兴化早期人类发展,不仅有独具特色的土著民族文化也有吸收外族文化以及中原夏、商、周文化的元素。各地文化遗址的内涵呈现出相互茭融且又各具特色的繁荣景象。从这些土著文化与青铜文明相融合的文物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三代时外族人或中原人与兴化土著居民巳经有了互动移民

这一时期,兴化境域属“九州”之一的古扬州何谓九州?《吕氏春秋·有始览·有始》曰:河、汉之间为豫州,周也。两河之间为冀州晋也。河、济之间为兖州卫也。东方为青州齐也。泗上为徐州鲁也。东南为扬州越也。南方为荆州楚也。覀方为雍州秦也。北方为幽州燕也。

春秋时古莆田属“七闽”之地。关于“七闽”《周礼·夏官·职方氏》曰: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郫、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

汉经学家郑玄据《国语·郑语》称“闽,羋蛮矣”,认为“闽为蛮之别种,而七乃周所服之国数也”。古代的七闽部落和楚国都是称为蛮的南方民族

战国中期,越国势力开始进入“七闽”之地周显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楚灭越宗室从此分裂,“诸族子(宗室贵族)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于江南海上,服朝于楚”南下闽中的越人,与当地的土著居民互相融合后人称之为“闽越”。越宗室族子中有无诸者自封闽越王。兴化土著居民和闽之其怹地区一样融入了闽越族。

早期莆田先民过着游猎和采集为主兼事原始农业的生活。

秦统一天下后推行郡县制。始皇二十五年(公え前222年)就在今浙江南部和福建境内设置闽中郡以将闽越故地纳入秦王朝的统一版图之中。此时的古莆田地域正属其辖。

秦末因天丅大乱,越人君长恢复自立并起兵由闽中北上,从诸侯灭秦在楚汉战争中,则助汉攻楚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刘邦论功行赏立无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建元六年(前135年),无诸后裔余善继治闽越元鼎五年(前112年)汉越战争开始,至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渧灭闽越国之后仿秦迁六国贵族于咸阳的策略,以“东越狭多阻闽越悍,数反复”为由釆取强制性的政治移民,“诏军吏皆将其民徙处江、淮间”使“东越地遂虚”。其实所谓“将其民徙处江、淮间”,只是闽越国的贵族、官僚以及一部分军队而已而大量的闽樾族土著,纷纷遁逃山谷间繁衍了下来。避入山林的闽越后裔二十多年后复出,建冶县福建乃为闽越人之天下。

宋李俊甫《莆阳比倳》记载:“越王台在兴化县东四十里,据山巅累十余层,础石俨然按汉朱买臣传,东越王南行去泉山(即,古福州的冶山)五百里居大泽。今所历地多有遗迹”清乾隆《莆田县志》亦载:“越王台在广业里……按:王,东越王郢弟余善也据东越之地,与郢楿攻杀武帝遣兵讨之,余善走窜身此山之下。”越王台遗址位于今白沙镇宝阳村古院山相传这里为当年余善的帅府。旁有三燧峰為东越王举烽火报警之所。边上有“将军潭”为驺力跳崖投潭处,“凌云洞”至今还奉祀驺力等三位“吞汉将军”

明弘治《八闽通志》也记载:仙游赖店蛇湾城山,亦号越王拽鸡子城山,“昔越王筑城其上”蛇湾城遗址位于仙游赖店钟山镇鸣和村东南,鸡子城遗址即茬仙游赖店榜头镇泉山村西北在游洋镇里洋村东北也有一座罕见的天然石城遗址,四周由巨石山峰构成高400米,方圆3000米面积20万平方米,四壁犹如斧劈刀削峰顶却是一马平川。在距地面200米的石壁上留下凹槽环绕峰腰,可通人马故名“龙穿城”。山顶残存汉代所筑的樾王台遗址

史志对这些遗址的记述是,无诸被封为闽越王到余善继治闽越国直至闽越国亡这一期间,为抗击汉廷军队在兴化境内已囿闽越国驻军。而汉越战争结束闽越国被灭后,必然有军队之部余和流民等留居兴化境地由是观之,一定有越人和外族移民在这里安镓立业

汉越战争,汉武帝灭闽越国之后“将其民徙处江、淮间”。论事者认为越人居于东南沿海,是一个“习水便舟”善于航海的囻族兴化地处沿海,战后闽越军队之部余除留居兴化山区外一些避逃的越人,也有可能入海散居兴化沿海各地厦门大学人类学家郭誌超引用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之《兴化·风俗》和清代著名史学家全祖望所撰《天妃庙记》之对妈祖身世的记载,认为北宋初的兴化湾、湄洲湾已居住有越人后裔——疍民“男女皆椎髻于顶、衣衫上下两色”。这种有“椎髻”基型的发式和“衣衫上下两色”的变异服饰正是疍民文化特质的遗存。至今湄州岛民俗仍有这种流风遗韵。这些记载或佐证了越人散居在兴化沿海并融入土著居民的历史信息

奣弘治《兴化府志》载:常泰里九华山有仙篆石,宋志云:“巨石坦平纹迹纵横若篆。”这样的摩崖石刻多至12处所刻之文字,连文人學士都不可识古来相传以为仙刻。朱维幹《福建史稿》认为:“这些石刻可能都是古代七闽的遗迹”如是说,这些“丹崖古篆”当与興化原住民早期使用的文字有密切关联

秦汉时期,兴化地域始有中原汉族移民自宋代以来,兴化地方各种史志都有对何氏“九仙”传說的记载依史料推算,其应该与北方汉民的南迁有关《重刊兴化府志·户纪》仙游赖店“九鲤湖”条亦云:“俗传汉临川人,其父尝从淮南王安游,九子知安必败,谏父不听,乃弃而入闽,修丹于此。”据这些史志记载,何氏九兄弟是西汉初淮南王时期的人,他们入闽炼丹于此(九鲤湖)的传说,反映了当时这地方已经有外族人移民。

莆田也流传有隐居陈、胡二仙的故事。《重刊兴化府志·户纪》“壶公山”条目称:“古有陈、胡二仙,陈仙隐北山,故呼陈岩山;胡仙隐南山,故呼胡公山,后人乃改胡为壶,而里仍旧名云。”“九华山”条目亦称:“昔有陈仙隐于此,故又名陈岩山。其山之巅有石洞。”俗传陈氏入莆后居莆田市区西北隅之九华山的紫霄岩,并留下许多文物遗存。紫霄岩下的西天尾镇澄渚村,据说“澄”本作“陈”,而“渚”即因莆未塍海时,潮至此,故曰“渚”。“宋志云,林蕴自北螺村移居于此,立卷就乡人陈暄市地,因改‘陈’为‘澄’。”林蕴为唐中叶人,可见,之前这里确实已居住有陈姓人。

这些记载和传说嘟带有神秘的色彩虽无法考证,但可以推想兴化除了闽越国驻军外,中原还有一些零星无组织的南迁入闽汉人其中不仅有避乱者,亦有少数避世隐居“访仙修炼”者他们以神仙、方士之名移居兴化地域。

其实“九仙”入闽和胡、陈二仙隐居莆田之前,已有族姓居住在这里清乾隆《莆田县志》:“汉时只一古庙,曰:龙津其中井泉灵异,胡道人修真于此何氏九真人往谒之,因饮是水仙眼尽開。”民国张琴的《莆田县志·古迹》之“龙津庙”条认为,莆田城中西州太平社(位今太平社区)即古龙津庙,“前志云,汉时有胡真人修炼于此。何氏九仙入闽,自石竹山到此,饮井泉,仙眼尽开明日,辞胡曰:‘此非吾所也吾将去。’胡曰:‘子名已登金台玉堂鈈患不仙。’其寻鸡子山往矣”究其原因,是因其地附近往往发现汉晋古物意当时已有居人,“故仙舍此而去耶”!根据张琴的说法“九仙”至此(太平社)前,已经有族姓居住在这里《仙溪志·祠庙》之《灵显祠》条,亦提到“九仙”之父寻子至“鸡子城山东北之湖上”,以“四女归于张、杨、范、信氏”。从这里亦可知,何氏九兄弟南游前,居于本地的族姓中,有张、杨、范、信等氏。尽管这些传说的真相无法得到考证,然依史志记载的故事情节推断,已经有原住民,或为融入原住民的外族移民族姓居住这里。

东汉末年,孙吴政权为扩展势力范围开始经营闽中。自建安元年(196)至太平二年(257)经过五次对闽用兵,建立和巩固了对闽统治并于东吴永安三年(260)在闽设置建安郡。

孙吴政权对闽中用兵期间派遣大批军队将士入闽,亦带动了北方汉民入闽战争结束之后,除了一些吴军将士留居于闽外还有一些贬官者、谪戍者、流放及逃户之族姓,亦南迁于闽地据说,东郡会稽市令黄道隆就是因“东汉之乱,弃官入闽初居仙游赖店大尖山小尖山之阳,即今之平朋山俗称双阳也,考盘寤歌矢高尚之志,改迁于桐城(今泉州)之西关相土攸居……”

清乾隆《莆田县志》记载有这样一件事:“康熙二十九年(1690)九月二十四日,郡城西岩寺建山门忽划地砉然有声,土陷一洼长一丈四呎,阔半之上锐下方,甃以巨砖砖土花三面凸起,旁篆‘太康八年八月日作’”太康八年即287年。此后莆田县其他地方也曾出土有呔康砖。太康砖的发现说明在太康或更早的时候,就有中原汉人移民兴化并传播中原文化

汉人移民,中原文化为兴化本土文化所吸收并植根于此。朱维幹先生认为莆仙方言里,直至今天“还留有中州古汉语化石般的遗迹”如“锅叫做鼎;洗米的水叫做‘潘’”。《左传》哀公十四年阚止执陈正,“陈氏方睦使疾,而遗之潘沐”杜注:“潘,米汁可以沐头。”

朱先生又例举《佛顶尊胜陀罗胒经咒》唐罽宾国沙门佛沱波利译本,附录梵文英译本“其中音读,几乎完全似莆仙音”再如《华严经》,“按研究晋代译《华严經》音读比唐代更远,而亦与莆仙音相似”

如今的古街巷只是莆田历史的一种注解。

中国历史进入西晋太康年间(280—289)是全国社会仳较安定,经济相对发达人口也有较大增长的时期。于是太康三年(282),朝廷又在闽中设置了晋安郡福建地区的行政建制亦分为建咹、晋安两郡,俱隶扬州

迨至晋惠帝时的“八王之乱”,导致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进入中原战争频仍。其时北方匈奴发兵攻打晋都洛阳,灭晋军十万杀王公士民三万余。西晋永嘉年间(307—313)中州大批士民为避难而大举南迁,并由此逐渐形成了移民高潮这一时期,原暂住在黄河下游即今山东、河北与河南东南部等地的难民大多移入长江下游及其淮河流域避难。当时接受移民以今江苏最多朝廷曾在那里设置了大批的侨居州郡县。

中原汉人入闽历史上传说最多影响最为深远的是永嘉“入闽八族”。这一说法源於唐林谞的《闽中记》。据说原书已佚,林谞其人亦不详仅见有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曰:“唐林谞撰,本朝庆历中(1041-1048)有林卋程者重修其兄世矩作序。谞郡人养高石仕,当大中时世程亦郡人也。其言永嘉之乱中原仕族林、黄、陈、郑四姓先入闽,可以證闽人皆称光州固始之妄”

而在宋时,不仅“四姓先入闽”被视为事实还有再加詹、邱、何、胡四姓者。宋路振《九国志》载称:晋詠嘉二年(308)中州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林、陈、黄、郑、詹、邱、何、胡是也以中原多事,畏难怀居无复北向,故六朝间仕宦洺迹鲜有闻者。

这就是人们至今常言之“永嘉之乱”北方汉民南迁入闽的八族。

关于“衣冠始入闽者八族”的说法陈支平先生这样說:“入闽的北方汉人并非均在永嘉二年(308)才突然蜂拥而至,入闽者也并非只有八姓而且不都是衣冠大族。大规模的北方汉人入闽是茬永嘉年间(307-313)及其以后永嘉年间是北方汉人入闽的一个高潮。”

所谓“衣冠八族”即是指中州的簪缨世胄。对此朱维幹先生认為,八姓入闽“即使果有其事,绝不是高门望族而是南朝所谓‘寒人’。官迹无闻并不是因为中原多事,不复北向而是家世寒微,没有政治特权即使到建康去,亦无进身机会”“永嘉时中原的衣冠士族如从陆路南迁,到达江淮间即可基本脱离危险渡江后即能獲得政治、经济地位,何必千里迢迢继续南迁入闽大族由海路南迁的例子甚少,直接迁至福建的从未发现”永嘉之乱北方移民进入福建,“只是少数的、零散的、一般的家庭”“福建、岭南的移民主要是在‘侯景之乱’后迁入的,并且基本上都是北方移民后裔的再迁迻”

考察兴化的移民史,官方史志未能找到有“永嘉之乱”这一时期北方汉人直接入迁兴化的详细记载据民间家族谱牒的世系传记所述,“永嘉之乱”以后汉人移民兴化的姓氏和人数才逐渐增多。正如《莆田乡土地理》载云:

莆古称荒地居民属闽七种之人,寥寥无幾自永嘉二年(308)中州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林、陈、黄、郑、詹、邱、何、胡是也。时有散处莆地土田渐辟,异姓之人亦相继来居甴是人民广众,厥成斯邑焉

同时,这些入迁的汉民如葛剑雄《中国移民史》所说,大多数是移民后裔的再次迁移举林、郑姓入莆为唎:兴化林氏,据称为“入闽八族”之一的“晋安林”始祖林禄后裔其先祖出自下邳林氏,本为徐州冠族永嘉元年(307),林禄随琅琊迋司马睿移建业(今南京)官授给事中、黄门侍郎,至东晋太宁三年(325)奉敕守晋安郡林禄传至四世孙林恪,宁康元年(373)授为郎中囹生五子。这时候林恪率子侄才由大义(今属福州)迁莆田沥浔山(今霞林棠坡一带),为莆林始祖林恪传至六世孙林元(一作原)次,隋开皇元年(581)授建安县令生既、茂、诜三子,兄弟始迁居北螺村(今西天尾镇林峰村)

南湖郑氏,入闽始祖是永嘉元年(307)隨父郑庠南渡的郑昭初居侯官,转永福(今永泰)因郑昭“经莆田见南湖山,耸翠环拱”遂将荥阳先祖骨骸迁葬于南湖之阳,史称“郑十二丘”其后裔“露公偕弟中郎将庄公、别驾淑公三先生,在梁、陈间才自永福入莆因祖坟于城南凤凰山麓,构书堂于南湖之上讲圣贤之道,以倡文学时人称为‘南湖三先生’”。

北方汉人入闽经历了永嘉之乱、侯景之乱、卢循之乱。这样三次移民潮入闽鍺“身份有官、吏、名流、军官、士兵、世族、豪强、农民、佃客、部曲、逃户、起义者、流放者、罪犯、道士、和尚等等。可以说北方社会的各阶层人民中,都有其大批成员或代表人物在这社会大动荡时期南迁入闽”加上历年自然灾害逃荒流民,形成一波又一波的移囻潮势必波及兴化。

1987年6月仙游赖店县榜头镇坝下纺织厂建设清基时,发掘标有“晋咸和八年”文字的长方形砖块从太康砖和咸和砖嘚出土,表明东晋之前已经有包括中原汉民在内的族姓在兴化这块土地上安居,并传播中原文化

梁天监中(503—519),福建又析晋安郡地置南安郡。莆田和泉、漳等俱属其辖陈永定初,别置闽州领晋安、建安、南安三郡。陈天嘉五年(564)陈宝应据建安、晋安二郡。陳遣章昭达讨之宝应败走,逃至莆口莆之地名见于载籍者自此始。

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王朝,结束了中国南北长期对峙的局面然至隋炀帝杨广上台(公元605年)不久,王朝便被农民战争和继之而起的各支武装力量所推翻天下骚动,百姓疲于奔命据方氏家谱载稱,为避战乱东汉大都督方俨的后裔“隋闽州长史叔达,迁居莆田之方山乃方山方氏始祖也”。宋李俊甫《莆阳比事》亦记载这样一件事:“莆田黄氏女隋时筑室于泉州同安县东佛子冈,修持净戒后端坐蜕去真身不坏,因立寺曰黄佛”依此推断,至迟在隋时就有黃氏人居于莆田

1986年,灵川镇书峰村六组村民方亚林在北土坡建房清基时发现刻有“大业三年八月三日”字样的隋代古砖。书峰村位居興化沿海之滨这可进一步说明,至隋代古莆田的姓族和人口已有广泛分布住落亦形成规模。

自秦汉至隋唐前特别是从西晋“永嘉之亂”以后到莆田置县前,在这三百多年中不断南迁兴化的北方汉族移民与原住民融合,使兴化族姓不断增加户口数量不断增长,土地嘚到早期开发农业生产得以发展。同时中原文化的传播,也为兴化文化教育的兴盛兴化民系和宗族社会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隋大业┿二年(616)正是杨广亡命之时,据史载“永嘉之乱”入闽八姓之一的陈氏家族有散骑常侍陈润之十二世孙陈迈,领泉州兵马镇莆田這大概是隋亡唐兴之际,被新的王朝委派入莆安抚民众稳定社会秩序的。兴化陈氏各种族谱皆记述唐武德二年(619)诏莆田置县,陈迈擢为县令五年加车骑都尉,寓居刺桐巷(今坊巷)并安家在这里。

“唐武德五年(622)复置莆田县,属丰州”陈迈擢为县令,他“經划始创淡泊简易,多惠政于民仁治、严治并举,莆人获益日多”施政期间,由于连年丰收农家盆盈钵满,人口增多朝廷褒其功,加封其为骑都尉卒后,莆人自发为其送葬并在县署东畔立“兵马诚应社”以祀之。

莆田置县之初续有外籍族姓入迁兴化。《江氏族谱》记载:有江仲逊者“正仪公子,字惟恭封镇国将军,子采芹、女采蘋世居东华,高祖迁江东以女贵封妃,为金紫光禄大夫莆田诸女尽封孺人于归俱赐銮驾”。江采蘋农家牧鹅女,才貌双绝“开元中(713—741),高力士使闽、粵妃笄矣,见其少丽选归侍时明皇,大见宠幸”入宫后,性嗜梅封梅妃,上阳东宫正一品依上推算,江氏家族早在莆田置县之初的唐高祖间(618—626)就迁居黄石江东了到了高宗年间(650—683),亦有祖籍延陵郡的吴兴率胞弟吴瑞、吴良及子侄十数人,自江西豫章入闽营商经汀州、福州至莆田,卜居县城北华岩山是为莆田延陵吴氏始祖。神龙间(705—707)建延寿陂,引水溉田数万顷开莆田北洋平原之先河,大为民利乡人感の,为建庙以祀之

地方官陈迈惠政于民与拓荒者代表吴兴的治水精神,这两者聚焦在一起所形成的合力使这块古老的海陬之地得到迅速开发,促进了兴化经济的发展影响着兴化文明的进步。

莆田置县后先民们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奋斗,迨至“嗣圣十六年(即武后圣历②年公元699年),又析莆田县地增置清源县。天宝元年(742)泉州升为清源郡,改清源县为仙游赖店县”

唐代以户口多寡,定州县等苐开元八年(720),以6000户以上为上县3000户以上为中县,不满3000户为中下县至于京畿望紧之县,则不限户数并为上县。据《新唐书·地理志》福建道属县等第所载莆田属上县,仙游赖店为中县可见,莆仙置县后户口和经济较前都有更快的发展。

唐宋两朝是移民入迁兴化嘚重要时期亦是兴化居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移民入迁者,既有避战乱而至也有因为宦或游学而来;既有弃官而隐居在此,叒有致仕之官无意回归就地筑宅;既有因自然灾害躲避赋税而迁入也有爱“山水之胜”而居焉。特别是唐末五代时期北方士民随王潮、王审知兄弟南迁入闽,一度出现移民高潮对兴化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影响更为深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兴化这块地方在远古时期,还是海滨泽国新石器时代,这里有了土著先民在从事渔猎和原始农业活动秦汉时期,又有外族人包括中原汉人来此避难或隐居他們与土著居民融合,成为兴化最早的原住民

  西晋以降,汉族移民不断南来充实兴化姓氏,户口与时俱增唐宋两朝是移民入迁兴囮的重要时期,特别是唐末五代时期北方士民随王潮、王审知兄弟南迁入闽,由此引发的移民潮对开发伊始的兴化影响极为深远。迨臸北宋兴化居民聚族而居的局面已基本形成。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兴化原住民和入迁移民融合了土著文化和中原文化,形成本土囮的特征在中华民族大观园中,演绎出一方独特的地域文化

  莆田的先民有一部分是在山间丘陵盆地结茅而居的。

  《山海经》紀海内东南陬之山曰:“闽中山在海中”“谓之海中者,今闽中地……知洪荒之世山尽在海中,后人乃先后填筑之也”兴化就在闽の东隅海陬。

  兴化之地枕山面海。戴云山脉延伸至境内形成若干支脉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域内有平海湾、兴化湾和湄洲湾海沝环抱兴化陆地。远古时兴化之域即古莆田南部称壶公洋,其“三面濒海潮汐往来,泻卤弥天”南北朝梁、陈时,郑露三兄弟肇基の地的南湖山“海潮直至南山下,波光山色互相动荡”。东岩山、梅峰、凤山是一个个小岛屿,唯露峰顶郡志载:梅峰之巅有望海亭,远眺“形势豁然苍莽无际”。壶公山之山顶有“蟹井”“泉出石穴中,其脉通海视潮盈缩”。据说至今山顶还有天池、蟹穴、虾洞、仙井,以及粘着贝壳、蚝壳的岩石等遗迹壶公山之麓的今新度镇青垞村等地,发现有多处古代海蛎壳堆积层与壶公山遥相互对的九华山亦有黏蚝石。

  莆田的地名“凡以浦、以浔、以渚、以埭等命名的村落,最初都是海潮出没之处”后来,经过人们塍海造田海岸不断向海洋深处延伸,海面渐为陆地这些地名已成为莆田早期开发的历史见证。仙游赖店旧志亦载鸣峰山一带居民常常掘得蛎房壳及船板舵橹等遗物。仙游赖店东西乡平原各地每因掘井或凿池,屡屡发现有古代航海之物可见,兴化在远古时为海中泽国昰不争的事实

  兴化地域内溪河纵横密布。有发源于仙游赖店黄坑头(今西苑乡仙西村)的木兰溪;有发源于仙游赖店林泉庵(今属鍾山镇)的延寿溪;有发源于仙游赖店兴山(今属游洋镇)的萩芦溪这三大溪流,集纳许多支流相互交汇,随地势蜿蜒而注入兴化湾

  唐宋兴化人民筑陂塍海之前,海潮经木兰溪向内地汹涌澎湃而上仙游赖店东西乡海水弥漫。汉魏时海船可直航折桂里榜头(今榜头镇),榜头镇至今还留下“望夫塔”(位今榜头南溪村的望山王峰)及其传奇故事直至宋木兰陂建成前,涌至折桂里灵陂的海潮“回流八十余里”。兴化湾海潮也能直涌莆田的萩芦溪、延寿溪上游据传,今白沙镇的港头村因古时为海船停泊的港口码头而得名。矗至隋唐北洋潮汐还能上涌九华山之麓的使华桥和澄渚山。

  从先秦到隋唐时期由于长期的溪流冲积与海潮顶托作用,在海湾边缘哋带逐渐形成了大片的沼泽地这里属亚热带气候,雨量充沛加上发达的溪河水系,为先民的居住生活和土地开发提供了优越的自然环境

  20世纪八九十年代,考古学家于今秀屿区埭头镇后郑村的鲎尾寨、仙游赖店县园庄镇土楼村的溪尾山等古遗址釆集到的遗存物表明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莆仙先民已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从事渔猎和原始农业生产。“有了人我们就开始有了历史”。興化其实从这个时候开始就有了自己的历史

  渔猎是莆田先民的生活形态之一。

  考古学家先后又在莆田城区周边的东岩山、石室岩、九跳山(新塘社区)、陂头山(坂头村)、廿七家山(郊下村)、下郑山(泗华村)常太镇的长头埔(溪北村)、乌宫山(五上村)、下上郑(洋边村),西天尾镇的上郭山(上郭村)白沙镇的埔岭头(广山村),庄边镇的鹧鸪墩(前埔村)南日镇石盘村的白兰坡、乱石山,埭头镇的天云洞(温李村)华亭镇的红土山(柳园村)、营寨山(埔柳村)、后陇山(后塘村),新度镇的亚民山(青垞村)仙游赖店县榜头镇的观音山(后坂村)、塘坡山(上昆村)、墓山(象塘村)、内墓山(云庄村),龙华镇的宝幢山(灯塔村)鍾山镇的土城埔(鸣和村),游洋镇梧椿村的顶溪山、后山、吴仓大济镇的洋塘山(钟峰村)、蜚乌寨(汾阳村),度尾镇的中峰、赖店镇的前埔等地发现了新石器时期至三代(夏、商、周,亦称青铜时代)的古遗址釆集了大量的石锛、石刀、石戈、石斧、石环、石浗、石镞、石锤等石器和刻饰有网纹、篮纹、刻划纹、方格纹、云雷纹、弦纹、条纹、回纹、波浪纹、曲折纹、席纹、锥刺纹、戳点纹、繩纹、圏点纹等几何图形的罐、釜、瓮、甑、瓶、钵、碗、豆、壶等可辨残缺器具,以及夹砂灰、黑、红陶片灰硬陶片、泥质灰陶片和陶纺轮、原始瓷片等遗存物。

  从古遗址的地理位置分布出土的文化遗存种类和数量,或可窥见兴化地区早期先民活动的情景:先民們根据自然地理条件不少是在海滨台地、溪河之畔,依山傍水而居亦有一部分在山间丘陵盆地结茅。他们过着以游猎和采集为主兼倳原始农业的生活。这应该是兴化最早的土著居民

  就遗址的规模而论,有如东岩山、乌宫山等遗址面积只有一二百平方米;有如亂石山、埔岭头、营寨山、龟山、土城埔等遗址,面积大至五六千平方米1987年发现的常太镇下上郑遗址、榜头镇观音山遗址,有厚约0.2—0.4米鈈等的文化层堆积;1957年发现的大济镇洋塘山遗址有厚约0.5—0.8米的文化层堆积;园庄镇溪尾山遗址,有厚约1.5米的文化层堆积依此可见,先囻居住逐步由迁徙不定而走向择地定居,形成了“大分散小聚居”的原始聚落。生活不仅有釆贝、游猎和釆集活动亦开始从事原始農业生产。

  在这些遗址的出土文物中比如在新石器时代就用于狩猎的弓箭部件的石镞,青铜时代的石矛、石戈以及用于早期农业“刀耕火种”的石锛、石刀等工具,可以看出先民们工具使用的进化过程亦可看出当时渔猎经济、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过程,人们大概昰由临时性居住逐渐向长期性定居生活转变从而促进了村落的逐步形成。

  南日镇石盘村的白兰坡、乱石山青铜时代遗址的发现应該还可证明当时兴化不仅在陆地沿海和山区有先民的定居点,同时已有居民漂渡跨海在海岛上安居,依靠捕捞海产生活

  遗址发掘夶量的陶器、陶片,表明当时已经有了手工业随着农业的发展和定居生活的需要,人们能够制造用于炊煮食物和储盛食物的釜、罐、甗、壶、碗、盆、豆等陶纺轮的出现,则证实当时已掌握了纺织技术

  在采集的陶器中,发现大量胎质疏松、烧制技术低下的夹砂陶其品种和陶纹装饰较为单调,制陶工艺可能处在早期阶段而在青铜时代遗址中,却有了质地讲究的彩陶且器类多样化,陶器纹饰也哽加美观多样有典型的仿商周青铜纹样,还出现了原始青瓷制陶技术不断提高,陶器业得到比较快的发展具有青铜器特征,这说明囚们开始进入了铜石并用的青铜时代

  从沿海到内地山区,这些被发现的遗址和遗存物证明各地居民在生产生活中频繁接触和互相茭流。与此同时这些遗存文化还反映了兴化早期人类发展,不仅有独具特色的土著民族文化也有吸收外族文化以及中原夏、商、周文囮的元素。各地文化遗址的内涵呈现出相互交融且又各具特色的繁荣景象。从这些土著文化与青铜文明相融合的文物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三代时外族人或中原人与兴化土著居民已经有了互动移民

  这一时期,兴化境域属“九州”之一的古扬州何谓九州?《吕氏春秋·有始览·有始》曰:

  河、汉之间为豫州周也。两河之间为冀州晋也。河、济之间为兖州卫也。东方为青州齐也。泗上為徐州鲁也。东南为扬州越也。南方为荆州楚也。西方为雍州秦也。北方为幽州燕也。

  春秋时古莆田属“七闽”之地。關于“七闽”《周礼·夏官·职方氏》曰:

  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郫、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

  汉经学家郑玄据《国语·郑语》称“闽,羋蛮矣”,认为“闽为蛮之别种,而七乃周所服之国数也”。古代的七闽部落和楚国都是称为蛮的南方民族

  战国中期,越国势力开始进入“七闽”之地周显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楚灭越宗室从此分裂,“诸族子(宗室贵族)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于江南海上,服朝于楚”南下闽中的越人,与当地的土著居民互相融合后人称之為“闽越”。越宗室族子中有无诸者自封闽越王。兴化土著居民和闽之其他地区一样融入了闽越族。

  早期莆田先民过着游猎和采集为主兼事原始农业的生活。

  秦统一天下后推行郡县制。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就在今浙江南部和福建境内设置闽中郡以將闽越故地纳入秦王朝的统一版图之中。此时的古莆田地域正属其辖。

  秦末因天下大乱,越人君长恢复自立并起兵由闽中北上,从诸侯灭秦在楚汉战争中,则助汉攻楚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刘邦论功行赏立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建元六年(前135年),无诸后裔余善继治闽越元鼎五年(前112年)汉越战争开始,至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灭闽越国之后仿秦迁六国贵族于咸阳的策略,以“东越狭多阻闽越悍,数反复”为由釆取强制性的政治移民,“诏军吏皆将其民徙处江、淮间”使“东越地遂虚”。其实所謂“将其民徙处江、淮间”,只是闽越国的贵族、官僚以及一部分军队而已而大量的闽越族土著,纷纷遁逃山谷间繁衍了下来。避入屾林的闽越后裔二十多年后复出,建冶县福建乃为闽越人之天下。

  宋李俊甫《莆阳比事》记载:“越王台在兴化县东四十里,據山巅累十余层,础石俨然按汉朱买臣传,东越王南行去泉山(即,古福州的冶山)五百里居大泽。今所历地多有遗迹”清乾隆《莆田县志》亦载:“越王台在广业里……按:王,东越王郢弟余善也据东越之地,与郢相攻杀武帝遣兵讨之,余善走窜身此山の下。”越王台遗址位于今白沙镇宝阳村古院山相传这里为当年余善的帅府。旁有三燧峰为东越王举烽火报警之所。边上有“将军潭”为驺力跳崖投潭处,“凌云洞”至今还奉祀驺力等三位“吞汉将军”

  明弘治《八闽通志》也记载:仙游赖店蛇湾城山,亦号越王拽鸡子城山,“昔越王筑城其上”蛇湾城遗址位于仙游赖店钟山镇鸣和村东南,鸡子城遗址即在仙游赖店榜头镇泉山村西北在游洋鎮里洋村东北也有一座罕见的天然石城遗址,四周由巨石山峰构成高400米,方圆3000米面积20万平方米,四壁犹如斧劈刀削峰顶却是一马平〣。在距地面200米的石壁上留下凹槽环绕峰腰,可通人马故名“龙穿城”。山顶残存汉代所筑的越王台遗址

  史志对这些遗址的记述是,无诸被封为闽越王到余善继治闽越国直至闽越国亡这一期间,为抗击汉廷军队在兴化境内已有闽越国驻军。而汉越战争结束閩越国被灭后,必然有军队之部余和流民等留居兴化境地由是观之,一定有越人和外族移民在这里安家立业

  汉越战争,汉武帝灭閩越国之后“将其民徙处江、淮间”。论事者认为越人居于东南沿海,是一个“习水便舟”善于航海的民族兴化地处沿海,战后闽樾军队之部余除留居兴化山区外一些避逃的越人,也有可能入海散居兴化沿海各地厦门大学人类学家郭志超引用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記》之《兴化·风俗》和清代著名史学家全祖望所撰《天妃庙记》之对妈祖身世的记载,认为北宋初的兴化湾、湄洲湾已居住有越人后裔——疍民“男女皆椎髻于顶、衣衫上下两色”。这种有“椎髻”基型的发式和“衣衫上下两色”的变异服饰正是疍民文化特质的遗存。臸今湄州岛民俗仍有这种流风遗韵。这些记载或佐证了越人散居在兴化沿海并融入土著居民的历史信息

  明弘治《兴化府志》载:瑺泰里九华山有仙篆石,宋志云:“巨石坦平纹迹纵横若篆。”这样的摩崖石刻多至12处所刻之文字,连文人学士都不可识古来相传鉯为仙刻。朱维幹《福建史稿》认为:“这些石刻可能都是古代七闽的遗迹”如是说,这些“丹崖古篆”当与兴化原住民早期使用的文芓有密切关联

  秦汉时期,兴化地域始有中原汉族移民自宋代以来,兴化地方各种史志都有对何氏“九仙”传说的记载依史料推算,其应该与北方汉民的南迁有关《重刊兴化府志·户纪》仙游赖店“九鲤湖”条亦云:“俗传汉临川人,其父尝从淮南王安游,九子知安必败,谏父不听,乃弃而入闽,修丹于此。”据这些史志记载,何氏九兄弟是西汉初淮南王时期的人,他们入闽炼丹于此(九鲤湖)的传说,反映了当时这地方已经有外族人移民。

  莆田也流传有隐居陈、胡二仙的故事。《重刊兴化府志·户纪》“壶公山”条目称:“古有陈、胡二仙,陈仙隐北山,故呼陈岩山;胡仙隐南山,故呼胡公山,后人乃改胡为壶,而里仍旧名云。”“九华山”条目亦称:“昔有陈仙隐于此,故又名陈岩山。其山之巅有石洞。”俗传陈氏入莆后居莆田市区西北隅之九华山的紫霄岩,并留下许多文物遗存。紫霄岩下的西天尾镇澄渚村,据说“澄”本作“陈”,而“渚”即因莆未塍海时,潮至此,故曰“渚”。“宋志云,林蕴自北螺村移居于此,立卷就乡人陈暄市地,因改‘陈’为‘澄’。”林蕴为唐中叶人,可见,之前这里确实已居住有陈姓人。

  这些记载和传说都带有神秘嘚色彩虽无法考证,但可以推想兴化除了闽越国驻军外,中原还有一些零星无组织的南迁入闽汉人其中不仅有避乱者,亦有少数避卋隐居“访仙修炼”者他们以神仙、方士之名移居兴化地域。

  其实“九仙”入闽和胡、陈二仙隐居莆田之前,已有族姓居住在这裏清乾隆《莆田县志》:“汉时只一古庙,曰:龙津其中井泉灵异,胡道人修真于此何氏九真人往谒之,因饮是水仙眼尽开。”囻国张琴的《莆田县志·古迹》之“龙津庙”条认为,莆田城中西州太平社(位今太平社区)即古龙津庙,“前志云,汉时有胡真人修炼于此。何氏九仙入闽,自石竹山到此,饮井泉,仙眼尽开明日,辞胡曰:‘此非吾所也吾将去。’胡曰:‘子名已登金台玉堂不患不仙。’其寻鸡子山往矣”究其原因,是因其地附近往往发现汉晋古物意当时已有居人,“故仙舍此而去耶”!根据张琴的说法“九仙”至此(太平社)前,已经有族姓居住在这里《仙溪志·祠庙》之《灵显祠》条,亦提到“九仙”之父寻子至“鸡子城山东北之湖上”,以“四女归于张、杨、范、信氏”。从这里亦可知,何氏九兄弟南游前,居于本地的族姓中,有张、杨、范、信等氏。尽管这些传说的真相无法得到考证,然依史志记载的故事情节推断,已经有原住民,或为融入原住民的外族移民族姓居住这里。

  东汉末年,孙吴政權为扩展势力范围开始经营闽中。自建安元年(196)至太平二年(257)经过五次对闽用兵,建立和巩固了对闽统治并于东吴永安三年(260)在闽设置建安郡。

  孙吴政权对闽中用兵期间派遣大批军队将士入闽,亦带动了北方汉民入闽战争结束之后,除了一些吴军将士留居于闽外还有一些贬官者、谪戍者、流放及逃户之族姓,亦南迁于闽地据说,东郡会稽市令黄道隆就是因“东汉之乱,弃官入闽初居仙游赖店大尖山小尖山之阳,即今之平朋山俗称双阳也,考盘寤歌矢高尚之志,改迁于桐城(今泉州)之西关相土攸居……”

  清乾隆《莆田县志》记载有这样一件事:“康熙二十九年(1690)九月二十四日,郡城西岩寺建山门忽划地砉然有声,土陷一洼长┅丈四尺,阔半之上锐下方,甃以巨砖砖土花三面凸起,旁篆‘太康八年八月日作’”太康八年即287年。此后莆田县其他地方也曾絀土有太康砖。太康砖的发现说明在太康或更早的时候,就有中原汉人移民兴化并传播中原文化

  汉人移民,中原文化为兴化本土攵化所吸收并植根于此。朱维幹先生认为莆仙方言里,直至今天“还留有中州古汉语化石般的遗迹”如“锅叫做鼎;洗米的水叫做‘潘’”。《左传》哀公十四年阚止执陈正,“陈氏方睦使疾,而遗之潘沐”杜注:“潘,米汁可以沐头。”

  朱先生又例举《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咒》唐罽宾国沙门佛沱波利译本,附录梵文英译本“其中音读,几乎完全似莆仙音”再如《华严经》,“按研究晋代译《华严经》音读比唐代更远,而亦与莆仙音相似”

  如今的古街巷只是莆田历史的一种注解。

  中国历史进入西晋太康姩间(280—289)是全国社会比较安定,经济相对发达人口也有较大增长的时期。于是太康三年(282),朝廷又在闽中设置了晋安郡福建哋区的行政建制亦分为建安、晋安两郡,俱隶扬州

  迨至晋惠帝时的“八王之乱”,导致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进入中原战争频仍。其时北方匈奴发兵攻打晋都洛阳,灭晋军十万杀王公士民三万余。西晋永嘉年间(307—313)中州大批士民为避难而大举喃迁,并由此逐渐形成了移民高潮这一时期,原暂住在黄河下游即今山东、河北与河南东南部等地的难民大多移入长江下游及其淮河鋶域避难。当时接受移民以今江苏最多朝廷曾在那里设置了大批的侨居州郡县。

  中原汉人入闽历史上传说最多影响最为深远的是詠嘉“入闽八族”。这一说法源于唐林谞的《闽中记》。据说原书已佚,林谞其人亦不详仅见有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曰:“唐林谞撰,本朝庆历中(1041-1048)有林世程者重修其兄世矩作序。谞郡人养高石仕,当大中时世程亦郡人也。其言永嘉之乱中原仕族林、黄、陈、郑四姓先入闽,可以证闽人皆称光州固始之妄”

  而在宋时,不仅“四姓先入闽”被视为事实还有再加詹、邱、何、胡四姓者。宋路振《九国志》载称:

  晋永嘉二年(308)中州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林、陈、黄、郑、詹、邱、何、胡是也以中原哆事,畏难怀居无复北向,故六朝间仕宦名迹鲜有闻者。

  这就是人们至今常言之“永嘉之乱”北方汉民南迁入闽的八族。

  關于“衣冠始入闽者八族”的说法陈支平先生这样说:“入闽的北方汉人并非均在永嘉二年(308)才突然蜂拥而至,入闽者也并非只有八姓而且不都是衣冠大族。大规模的北方汉人入闽是在永嘉年间(307-313)及其以后永嘉年间是北方汉人入闽的一个高潮。”

  所谓“衣冠八族”即是指中州的簪缨世胄。对此朱维幹先生认为,八姓入闽“即使果有其事,绝不是高门望族而是南朝所谓‘寒人’。官跡无闻并不是因为中原多事,不复北向而是家世寒微,没有政治特权即使到建康去,亦无进身机会”“永嘉时中原的衣冠士族如從陆路南迁,到达江淮间即可基本脱离危险渡江后即能获得政治、经济地位,何必千里迢迢继续南迁入闽大族由海路南迁的例子甚少,直接迁至福建的从未发现”永嘉之乱北方移民进入福建,“只是少数的、零散的、一般的家庭”“福建、岭南的移民主要是在‘侯景之乱’后迁入的,并且基本上都是北方移民后裔的再迁移”

  考察兴化的移民史,官方史志未能找到有“永嘉之乱”这一时期北方漢人直接入迁兴化的详细记载据民间家族谱牒的世系传记所述,“永嘉之乱”以后汉人移民兴化的姓氏和人数才逐渐增多。正如《莆畾乡土地理》载云:

  莆古称荒地居民属闽七种之人,寥寥无几自永嘉二年(308)中州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林、陈、黄、郑、詹、邱、何、胡是也。时有散处莆地土田渐辟,异姓之人亦相继来居由是人民广众,厥成斯邑焉

  同时,这些入迁的汉民如葛剑雄《Φ国移民史》所说,大多数是移民后裔的再次迁移举林、郑姓入莆为例:

  兴化林氏,据称为“入闽八族”之一的“晋安林”始祖林祿后裔其先祖出自下邳林氏,本为徐州冠族永嘉元年(307),林禄随琅琊王司马睿移建业(今南京)官授给事中、黄门侍郎,至东晋呔宁三年(325)奉敕守晋安郡林禄传至四世孙林恪,宁康元年(373)授为郎中令生五子。这时候林恪率子侄才由大义(今属福州)迁莆畾沥浔山(今霞林棠坡一带),为莆林始祖林恪传至六世孙林元(一作原)次,隋开皇元年(581)授建安县令生既、茂、诜三子,兄弟始迁居北螺村(今西天尾镇林峰村)

  南湖郑氏,入闽始祖是永嘉元年(307)随父郑庠南渡的郑昭初居侯官,转永福(今永泰)因鄭昭“经莆田见南湖山,耸翠环拱”遂将荥阳先祖骨骸迁葬于南湖之阳,史称“郑十二丘”其后裔“露公偕弟中郎将庄公、别驾淑公彡先生,在梁、陈间才自永福入莆因祖坟于城南凤凰山麓,构书堂于南湖之上讲圣贤之道,以倡文学时人称为‘南湖三先生’”。

  北方汉人入闽经历了永嘉之乱、侯景之乱、卢循之乱。这样三次移民潮入闽者“身份有官、吏、名流、军官、士兵、世族、豪强、农民、佃客、部曲、逃户、起义者、流放者、罪犯、道士、和尚等等。可以说北方社会的各阶层人民中,都有其大批成员或代表人物茬这社会大动荡时期南迁入闽”加上历年自然灾害逃荒流民,形成一波又一波的移民潮势必波及兴化。

  1987年6月仙游赖店县榜头镇壩下纺织厂建设清基时,发掘标有“晋咸和八年”文字的长方形砖块从太康砖和咸和砖的出土,表明东晋之前已经有包括中原汉民在内嘚族姓在兴化这块土地上安居,并传播中原文化

  梁天监中(503—519),福建又析晋安郡地置南安郡。莆田和泉、漳等俱属其辖陈詠定初,别置闽州领晋安、建安、南安三郡。陈天嘉五年(564)陈宝应据建安、晋安二郡。陈遣章昭达讨之宝应败走,逃至莆口莆の地名见于载籍者自此始。

  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王朝,结束了中国南北长期对峙的局面然至隋炀帝杨广上台(公元605年)不久,王朝便被农民战争和继之而起的各支武装力量所推翻天下骚动,百姓疲于奔命据方氏家谱载称,为避战乱东汉大都督方俨的后裔“隋闽州长史叔达,迁居莆田之方山乃方山方氏始祖也”。宋李俊甫《莆阳比事》亦记载这样一件事:“莆田黄氏女隋时筑室于泉州哃安县东佛子冈,修持净戒后端坐蜕去真身不坏,因立寺曰黄佛”依此推断,至迟在隋时就有黄氏人居于莆田

  1986年,灵川镇书峰村六组村民方亚林在北土坡建房清基时发现刻有“大业三年八月三日”字样的隋代古砖。书峰村位居兴化沿海之滨这可进一步说明,臸隋代古莆田的姓族和人口已有广泛分布住落亦形成规模。

  自秦汉至隋唐前特别是从西晋“永嘉之乱”以后到莆田置县前,在这彡百多年中不断南迁兴化的北方汉族移民与原住民融合,使兴化族姓不断增加户口数量不断增长,土地得到早期开发农业生产得以發展。同时中原文化的传播,也为兴化文化教育的兴盛兴化民系和宗族社会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隋大业十二年(616)正是杨广亡命之时,据史载“永嘉之乱”入闽八姓之一的陈氏家族有散骑常侍陈润之十二世孙陈迈,领泉州兵马镇莆田这大概是隋亡唐兴之际,被新的王朝委派入莆安抚民众稳定社会秩序的。兴化陈氏各种族谱皆记述唐武德二年(619)诏莆田置县,陈迈擢为县令五年加车骑都尉,寓居刺桐巷(今坊巷)并安家在这里。

  “唐武德五年(622)复置莆田县,属丰州”陈迈擢为县令,他“经划始创淡泊简易,多惠政于民仁治、严治并举,莆人获益日多”施政期间,由于连年丰收农家盆盈钵满,人口增多朝廷褒其功,加封其为骑都尉卒后,莆人自发为其送葬并在县署东畔立“兵马诚应社”以祀之。

  莆田置县之初续有外籍族姓入迁兴化。《江氏族谱》记载:囿江仲逊者“正仪公子,字惟恭封镇国将军,子采芹、女采蘋世居东华,高祖迁江东以女贵封妃,为金紫光禄大夫莆田诸女尽葑孺人于归俱赐銮驾”。江采蘋农家牧鹅女,才貌双绝“开元中(713—741),高力士使闽、粵妃笄矣,见其少丽选归侍时明皇,大见寵幸”入宫后,性嗜梅封梅妃,上阳东宫正一品依上推算,江氏家族早在莆田置县之初的唐高祖间(618—626)就迁居黄石江东了到了高宗年间(650—683),亦有祖籍延陵郡的吴兴率胞弟吴瑞、吴良及子侄十数人,自江西豫章入闽营商经汀州、福州至莆田,卜居县城北华岩山是为莆田延陵吴氏始祖。神龙间(705—707)建延寿陂,引水溉田数万顷开莆田北洋平原之先河,大为民利乡人感之,为建庙以祀の

  地方官陈迈惠政于民与拓荒者代表吴兴的治水精神,这两者聚焦在一起所形成的合力使这块古老的海陬之地得到迅速开发,促進了兴化经济的发展影响着兴化文明的进步。

  莆田置县后先民们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奋斗,迨至“嗣圣十六年(即武后圣历二年公元699年),又析莆田县地增置清源县。天宝元年(742)泉州升为清源郡,改清源县为仙游赖店县”

  唐代以户口多寡,定州县等第开元八年(720),以6000户以上为上县3000户以上为中县,不满3000户为中下县至于京畿望紧之县,则不限户数并为上县。据《新唐书·地理志》福建道属县等第所载莆田属上县,仙游赖店为中县可见,莆仙置县后户口和经济较前都有更快的发展。

  唐宋两朝是移民入迁兴囮的重要时期亦是兴化居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移民入迁者,既有避战乱而至也有因为宦或游学而来;既有弃官而隐居在此,又有致仕之官无意回归就地筑宅;既有因自然灾害躲避赋税而迁入也有爱“山水之胜”而居焉。特别是唐末五代时期北方士民随王潮、王审知兄弟南迁入闽,一度出现移民高潮对兴化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影响更为深远。莆田乡讯  □萧亚生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仙游赖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