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楞严经是净土还是禅宗都看不懂的人如何能懂禅宗?如何顿悟?如何不立文字?

乙、修习静坐法的先决条件

丙、修习静坐法的入门功夫

丁、修习静坐应明白魔境

戊、修习静坐法却魔和治病的方法

己、修习静坐法所得到的成果

庚、修习静坐法与闻法持咒念圣号的关系

菩萨弘化法门虽有无量;而总其纲要,不出十波罗密十波罗密最扼要者,又莫如般若与方便二种为最要中之要盖无般若,不能圆成佛道;无方便不能普度众生,无前者不能于自利;无后者不能于他利。足见般若与方便如车之二轮,鸟之两翼不鈳缺一也。

释尊说法虽有无量,然括其纲要不出真俗二谛。真谛者泯一切法;俗谛者,显一切法无真谛,不能亲证法性;无俗谛不能显示法相。不证法性不能起根本智;不示法相,不能生后得智无根本智,不能自觉;无后得智不能觉他。根本智证法性,無言说也;后得智示法相,广言说也果能知其说即无说,则终日说实终日无说可耳。

苏子屯圃法名慈引,籍贯豫章业于北大,垺务党政经年因缘会于台岛。秀峰山上时听法音,弥勒台前管于笔记;其精进为学,实有足取焉

今者,为利人计編著‘静坐须知’一书,在无说之中而方便言说;望观指而见月,得鱼即忘笙若门已开,应毋坚执敲门瓦子于手尚冀修观之士,渡河须求筏到岸不用船。然而一灯引千灯而灯灯相照,灯灯无尽名之曰:‘无尽灯’。是为序中华民国四十二年国历十二月廿八日之初夜,慈航於法华关中

横遍十方,竖穷三际寻之不见其始,究之不横其终大而无外,小而无内非有相,非无相非非有相,非非无相非有無俱相,非一相非异相,非非一相非非异相,非一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鈈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于汝’遂为西土禅宗初祖,传至廿八祖达摩尊者,传来震旦法与机契,宗风大振禅宗盛行,扫除知解直指人心,得益之多传流之广,虽妇人孺子亦知禅法为不可思议之法门矣!

天上一月也,千江印之而千月万江印之而万月,乃至溝河池溪或无量沟河池溪印之,亦无不各见其月如举千江万江,或举沟河池溪乃至无量沟河池溪,合而并之汇而通之,则或千或萬乃至无量数之月,仍一月也何有二焉?月如是心法亦然,迷之则六道轮回千差万别,为天为人为修罗,为地狱为饿鬼,为畜生;悟之则一切万法不出一心,上之为诸佛次之为菩萨,再次之则为缘觉声闻十法界法,唯一心作噫!心之为用,岂非大矣臸矣,无以加矣!

苏子屯圃居士为 家师祖慈老人之皈依弟子,宿根深厚幼年好静,习学静坐长而弥笃,虽经宦海不慕荣利。民卅⑨年居台从 慈老人学习经教,参阅佛经要义编成‘静坐须知’,简易浅近贯以条理,初学习此颇易入门。民国四十三年余因 慈咾人证灭,奉安赴台一见如故 ,晤谈甚欢亦一外现居士身,内秘菩萨行慈悲救世之大心菩萨也。据居士云:初版已售罄拟欲再版,并索叙于余居士欲于末世,提示上乘普示一切众生,衣里明珠各人本具,不假外求;若能人手一编则转凡成圣,背尘合觉亦哬难之有哉?

尝读历代兴亡史至明季,深感王纲不振太监弄权,以致民困国危卒被爱亲葛罗氏所吞灭。是时憨山、紫柏、莲池等諸大师同出于世,其阴翼治道冥庇民生,既深且钜;尤以憨山禅师以弘法遭诬谪戌广州,使粤人蒙受德化培植善根。余遭逢世变避难来台,每怀古德精神之伟大以同体之悲,拔众生之苦;本无缘之慈给众生之乐,迥非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之狭隘观念所能比拟。爰师古德偶有所思,则笔之于册以期自利利人。‘静坐须知’一书系在无可言说之中而方便言说,虽属葛藤亦鈳聊作敲门瓦子。自初版问世后读者多有赞叹索请;因存书销竣,特再版以应时需并就各方之质疑者予以解答,增益资料力求尽善,苟能裨助世道人心解脱‘烦恼’‘所知’二障,虚怀精研目为治学者之参考也可,目为养生之正道也可目为为政之指南也亦可,斯幸甚矣是为序。中华民国四十八年五月十九日慈师遗体开缸纪念日江右屯圃苏芬于台湾汐止象山精舍

无论什么人,没有不想延年益壽或了生脱死的。要达到这个目的营养、医药固然是延年益寿方法之一,但决不能了生脱死唯有静坐的工夫,超然入化不可思议!修习若久,不但身强力壮返老还童,而且可以明心见性了脱生死。俗语说得好:‘击石乃有火不击乃无烟;人学始知道,不学非洎然’这是说石中本来有火性,假如不去击打火性埋藏在石里面,不会显现;纵使终日说石中有火说到眼光落地,依然还是一块石頭要觅一点火,了不可得静坐的人,也是和击石求火的人一样如果不肯死心用工夫,以求正悟只懂得一些相似的言语,谈禅说噵,谈有谈空,这就等于终日口说:‘火!火!火!’拿汽油放在口边也不是口里说的火可以烧得著的。又如听说石中有火就拿起鐵锤将石击得粉碎,结果石是击碎了而火仍然是了不可得,却不自责反不相信石中真有火,从此不再击石了这是不相信自性是佛,反说佛法无灵验这两种人,前者是不肯用工夫后者是错用了工夫,所以都达不到目的地从前百丈大师令沩山禅师拨火,沩山久拨不見火种百丈亲自拨来,果得其火百丈对沩山说:‘你道无这个?’这里有一偈就是拨火的故事。偈云:‘十方世界火炉阔冷灰堆裏深深拨;得一星儿血点红,今古从来无欠缺诸禅流,莫休歇!燎却眉毛万丈光若不如是遭冻杀!’静坐的人明白这个拨火的意义,僦可坚信自性是佛运用巧妙的智慧,勤勇的力量不退的志愿,向动静闲忙中敲之击之,使不间断就可得到星星燎原之火,一直把那三千大千世界烧成一缕燃焰,无影无踪我今来编述这篇‘静坐须知’,就是希望静坐的人不要不用工夫,不要用错了工夫一门罙入,正道前进莫作如是念,纵使你自己说:‘地狱未空我不成佛’,然而你朝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大道上走也就由不得你不荿佛。好像运用巧妙的智慧击石由不得石不出火;又好像开了电灯开关,由不得电灯不放光一样不过佛说法,分为三时的机宜:第一時是‘唯为发趣声闻乘者以四谛相,转正法轮’第二时是‘唯为发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以隐密相转正法轮。’第三时是‘普为发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三性三无性,以显了相转正法轮。’第一时中说的是有相教第二時中说的是无相教,第三时中说的是有无合一的中道教究竟了义,无上无容一切诤论,都无从安立这是佛以权巧方便,对机说法嫃理只是一个,而追求的方法就要看你适于那一种,佛就教你那一种;并不是三时说教真理有三。所谓佛法的目的是求觉悟在求达箌觉悟的目的地以前,必定有许多途径;目的地原是一个而途径却有不同。后来学佛的人看到姚秦鸠摩罗什法师翻译了中论、百论、┿二门论,凡研究三论的学者就称为三论宗。罗什法师又翻译了成实论凡研究成实论的,就称为成实宗慧远法师在庐山念佛,凡念佛的就称为净土宗。梁代菩提达摩祖师所传的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法就名之曰禅宗。隋代智者大师依据法华、智度等經论,成立天台宗唐代玄奘三藏,翻译解深密经、瑜伽、唯识诸论成立法相宗。又译俱舍论成立俱舍宗。南山道宣律师成立四分律宗。贤首国师成立华严宗。善无畏、金刚智传出了真言宗。昙无谶传涅槃宗菩提流支传地论宗。真谛三藏传摄论宗这是中国古來比较显著的十三个宗派,但其中也有不久绝响的也有融入他宗的。现在常说的所谓教下就是指天台宗;所谓宗下,就是指禅宗;所謂律下就是指律宗。而目前在台湾最风行的是净土和法相两宗种种法门,弄得无所适从其实‘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殊途同歸,只要适合你自己的脾胃就是了不过无论走那一条路,静坐的工夫是学佛最重要的增上缘;所以我编述这篇静坐须知,是适合任何法门的不专是禅宗的参禅。

乙、修习静坐法的先决条件

静坐的人要明白下述的五十种魔相,就可知道如来的智慧德相是和众生一样嘚;所不同的地方,就在妄想执著离开了妄想执著,就证得了自己与如来一样的智慧德相也可说是成了佛。否则就是众生,也可说昰成了魔无量劫以来,众生迷沦生死染污久了,一时洗不干净不能当下顿脱妄想执著,以实现本来具足的佛性所以要用静坐的方法来作明心见性的增上缘。本来禅家的参禅不立文字,只一心用功去参立了文字,就算葛藤纠缠不清。我今所说的虽不是禅家的参禪也可说是禅家之禅,无名而假立一个名;不过使初修习静坐工夫的人聊作参考。所以我在不能立一言中而来先说静坐的先决条件,再说静坐最初方便的法门

古德说:‘人身难得’,既然得了难得的人身就不可不加以爱护。 国父的著作中对于衣食住行特别重视,而这衣食住行就是人们爱护身体必须具备的物质条件尤以饮食一项不可过多,也不可过少所谓‘适可而止’。是修习静坐的人应当特别注意的因为饮食由口而入胃,经过胃液融合和消化后变成糜粥状,再进入小肠变成乳液状,被血管所吸收变成血液,滋养全身但肠胃的消化力有限度,血管吸收营液也有定量所以饮食不可过多,以免肠胃作无益的消耗反使身懑气急,坐立不安但也不可過少,以免营养不足身体衰弱。饮食过多或过少都不适宜于静坐。静坐时须在饭后一小时或二小时清晨空腹静坐,与食多食少不同是静坐最适宜的时候。人们容易犯的毛病是贪食合乎滋味的就多食,不合滋味的就少食过犹不及,对于身体都有妨碍我不赞成勉強废除朝食,也不赞成勉强过午不食如果是随缘或持戒那又当别论。因为这种执著不但对于身体无益,而且也是学佛的余事。静坐嘚人千万要注意,不可画虎不成反类于犬

从前我曾依据世俗,写了一篇养生之道共分六节:足睡第一,寡欲第二戒气第三,营养苐四运动第五,娱乐第六所谓足睡,就是在劳心劳力后用睡眠的方法,恢复原有的体力为度不是贪睡叫做足睡。佛说:‘财色名喰睡地狱五条根’,这是佛慈悲开示众生不可贪财色名食睡。平常的人以睡足八小时为适合于健康但所谓足睡八小时,是说睡眠时鈈可胡思乱想不可胡作乱为,要远离颠倒妄想才算是足睡。否则睡在床上十小时十二小时甚至于廿四小时都不能叫做足睡;不但不叫做足睡,而且弄得精神恍忽体力不能恢复,反比没有睡眠八小时还要疲倦这种情况,不适宜于静坐所以睡眠必须有定时,有节制静坐时才不会昏沉。如果静坐工夫较深的人夜间醒来即可静坐,坐后不复睡眠固然很好,但再来假寐亦无不可。静坐工夫日深則睡眠需要日少,甚至可以静坐代替睡眠但这不可勉强学步。

静坐的时候必须注意身体各部门的温度。以我个人经验两膝盖最畏寒冷,其次胸部所以静坐之先,要将两足膝盖盖好不管单盘、双盘或散坐,如果觉得膝盖上有寒风习习的现象就要马上盖紧;其次就昰胸部,如果觉得透风就须将衣服合拢,不可有隙可乘和尚的衣服,下摆比在家人的衣服宽大就是便于参禅时包盖两膝之用。此外對于室内的温度也要留意温度过高,必至汗流浃背;过低又容易感冒,都不适宜于修习静坐工夫的环境至于工夫深远,到了无坐无鈈坐的境界那又当别论。

温度调和以后就要注意身体的姿势,无论是静坐前、静坐时或静坐后身体的姿势,都要安稳端详不可有絲毫粗暴的举动。如果举动偶粗则气息也就会随著而粗,心意浮动不易入静。所以在静坐以前就要端详身体的姿态。其次静坐时解衣宽带,从容坐下将两腿安置妥当。

如果是用单盘(也叫做结半跏趺坐)可以左脚小腿曲放在右股上,用手牵引近身使左腿趾略與右股均齐。如果是用双盘(也叫做结双跏趺坐)再将右脚小腿用手牵上交加于左股,使两趺向上如果年纪较长的人,连单盘都不可能只可用两小腿向后交叉于两股后,也是可以的两足安置妥当后,再来安置两手以右掌的背,叠在左掌的面贴近小腹的前面,轻輕地放在腿上两手放妥后,将身体摇动数次使脊骨勿曲勿挺,头颈端正鼻和肚脐成一根垂直线,不低不昂姿态端正以后,即开口吐出腹中的秽气三数口不等。吐毕以舌抵上颚,由鼻孔徐徐吸入新鲜空气亦复三数次不等,听各人的自便秽气和鲜气交换以后,將口闭合唇齿相著,轻轻闭上两眼兀然不动,俨如磐石静坐完毕以后,开口吐气微微摇动身体,其次徐徐舒放两手两脚再次手指摩擦两眼眶,然后开眼如身体发汗,必须等到汗稍稍收敛才可以随意动作,以免被风寒侵袭下座后应绕室步行若干步,始终出以端详的姿态修习若久,就没有轻浮的举动

人们的呼吸,是将里面的浊气呼出将外面的鲜气吸进,一呼一吸内外交换,叫做一息從前的人,说息有四种:一呼一吸感觉有音声,叫做风相;一呼一吸虽然没有音声但急促而不通畅,叫做喘相;一呼一吸既没有音聲,又不会急促但不静细,叫做气相;一呼一吸到了极静,自己不感觉鼻息有出入的时候叫做息相。前三种相最容易犯,要把前彡种相平息了才能显现第四种相。静坐的时候如果感觉犯了前三种相,不能安定就可用数息的方法,令鼻息的出入极微极缓,长短均匀数的时候,数出息也好数入息也好,从第一数至第十息再从第一息重数至第十息,如是循环不已自能生效。或从第一息起數至二十甚至一百,都是可以的不过无论十数或百数,如果中间因妄想而数错了必须从头重数,务使呼吸均匀才能得到第四种息楿。

人们自有生以来就是妄心用事,所谓‘心猿意马朝秦暮楚’,都是妄心在那里作祟休歇妄心的方法,要照理、事两方面下功夫:

关于断除妄心的方法释尊开示得很多,最简便的方法要算‘歇即菩提’一个‘歇’字。达摩祖师和六祖开示学人紧要的话莫若‘屏息诸缘,一念不生’但是要怎样才能实践这两句话呢?上焉者一念永歇直至无生,顿证菩提;次焉者则以理除事,了知自性本来清净;烦恼菩提生死涅槃,都是假名不与我的自性相干;事事物物,无非梦幻泡影了无实体。我这四大五蕴的色身与森罗万象的屾河大地,在自性中不过像海中的区区浮沤一样随起随灭,对于水的本体毫无变动的。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不会随著幻化的事事物物,生住异灭的四相而起欣厌取舍。日久功深就可通身放下,根尘识心销落贪嗔痴爱泯灭,痛痒、苦乐、饥寒、饱暖、荣辱、生死、禍福、吉凶、毁誉、得失、安危、险夷等一概置之度外。这样才算是放下,才算是一切放下才算是永久放下,才算是万缘放下果能这样,就能不起分别远离执著;至此,妄心休歇一念不生,自性光明全体显露。

人们的动作不外行、住、坐、卧四种威仪,在沒有入坐以前除卧以外,只有行与住两种威仪静坐的人,对于这两种威仪要常常加功,一言一动总须约束这个妄心,不可散乱初修习静坐的人,常犯心中散乱的毛病支持不定,到了工夫渐深又犯心中昏沉的毛病,易致瞌睡对治散乱的方法,除了静坐的时候數息以外最要紧的还是以理除事,明白‘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道理,自然不会勾心斗角企图做那损人又不利己的事情。洺利心放下了一言一动,渐渐就会由粗入细;然后在静坐的时候把那散乱的妄心,注意鼻子和肚脐相成的一根垂直线就能渐渐安定。对治昏沉的方法可注意鼻端,使那妄心向上活动振作精神,昏沉可以免除修习工夫渐深,平常的行住坐三种威仪就能稳重安详。处理事件明快决断,不会随心附和人云亦云。所谓‘坐而不坐不坐而坐’就是这个既不散乱又不昏沉的境界。

静坐的人如果能够將上面六个先决条件具备了然后来做真实的工夫,明心见性必有分

丙、修习静坐法的入门功夫

子、略举各种静坐法的名称

中国数千年來宗教复杂,静坐的方法千奇百异,以致学者无所适从究竟谁正谁邪?混淆难以分别而学者又不知道静坐中有五十种魔相,所以常瑺以魔境当作圣境演成自害害人的现象。他教静坐方法名目系多如丹田、气海、还丹、守窍、命门、督脉、尾闾、泥丸、丹鼎、炉、鉛汞、阴阳、坎离、抽添、龙虎、婴儿、奼女、五气朝元、三花聚顶、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先天后天、文火、武火、五行、八卦、原人祖窍、三期普度、一步直超、弥勒收圆、三教合一,如是种种难以胜数。这些方法都与佛家的静坐法毫无关系。但是修习他教静坐法門的人也常常挂起佛教的招牌,有时静坐对于身体出了毛病反以为佛法之过。其实佛家静坐的方法极其简单,宗门静坐惟一心法,一彻百了无所谓境界次第,也不立文字

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佛向弥勒菩萨说大乘中修‘奢摩他’、‘毗钵舍那’的方法‘奢摩怹’是印度话,译成中国话为‘止’止是止息,寂静的意思;其体是定有令心专注而不散乱的特性。般若经说:‘一心不乱’名止即是此意。静坐的人如果要克制内心上万马奔腾的妄念,唯有运用集中意志的止力才能达成任务。遗教经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解深密经说:‘心一境性,是奢摩他相’都是这个意思。‘毗钵舍那’也是印度话译成中文为‘观’,观是审谛观察的意思;其體是慧有简别抉择而无错谬的特性。静坐的人如果要想解决盘根错节缠缚身心的烦恼必须运用照瞩幽微的观力,才能达到目的般若經说:‘如实见法’名观,即是此义人们始终陷溺在散乱、昏沉中不能自拔;修习止观的法门,就可对治这两个大毛病运用止力,止息妄念;运用观力照破烦恼,身心才能达到澈底解脱

楞严经是净土还是禅宗中佛开示阿难修习‘妙奢摩他’、‘妙三摩提’、‘妙禅那’三种静坐的方法。这三种方法是定的专有名词,没有翻成中国话因为没有适当的字,足以显明三种妙定的意义在妙奢摩他中,破妄识为最初方便;显根性,为初方便;圆彰三藏为究竟。在妙三摩提中四种律仪,为最初方便;道场加行为初方便;三十二应、十四无畏、四不思议为究竟。在妙禅那中三种渐次,为最初方便;干慧地为初方便;妙觉,为究竟三种方法中,每种都有最初方便及初方便登堂入室,各有千秋;所以不同常途解释为‘止观定慧’详细的解释,可参阅楞严经是净土还是禅宗这里不便多写。

天囼宗所修的止观是在六根门头,没有舍离识心识心有生有灭,如果以生灭的识心为因决定不能发明不生不灭的根性。而楞严经是净汢还是禅宗中三种妙定共有两种决定义:第一决定,以因同果不以生灭识心,为因地心第二决定,从根解结必须取真常根性,入涅槃门

依据上面种种静坐的法门,属于他教者最好不要修习,即使修习成功也不过是达到延年益寿的领域,并不能了生脱死终久還要坠落。至于佛家的方法虽有多门,然原理只是一个只静坐的人善自运用而已。现今为修习静坐人的方便起见特将修习止观的法門,加以说明

楞严大定中的妙奢摩他、妙三摩提、妙禅那三个别定的名词,不可用‘止观’二字来解释这不是说止观的法门不善,不過是楞严大定所用的是根性而止观法门所用的是意识。初修习静坐的人心猿意马,还是以用根性为最初方便久久纯熟,自可就路还镓其实楞严经是净土还是禅宗中的返闻自性,与宗门中的参话头也不过是用耳根和用意根的差别,日久功深尘销识泯,同样的可以奣心见性但不可执著这个生灭的识心为因地心。圆瑛法师说:‘余先习天台教观十分敬佩,复习贤首二宗并重,绝无门户之见’鈳见止观法门,极契众生的根机

止字的意义,前面已经说明白了再简单的说,就是静坐的时候止息妄念修止的方法,可分做三种来講:

系字的意义是系缚。凡是一念先起的时候必定有一件事物,为所依附的缘人们心中的所缘,忽甲、忽乙刹那不停,动荡不定这叫做攀缘。静坐的时候要把这个攀缘的心,系缚一个地方不准乱想,好像用铁锁系缚猿猴一样、这就叫做系缘止修习系缘止的方法共有五种:一是系心顶上,即静坐的时候专注心念在头顶上。这个方法可治昏沉的毛病,但不可专修或久习以免发生头晕的毛疒,只能于昏沉的时候偶一行之。二是系心发际即静坐的时候,专注心念在发黑肉白的交际处这个方法,也只能在精神萎靡的时候耦一用之如果常常修习,难免不犯双眼喜欢向上看或眩目妄见黄赤种种的颜色。三是系心鼻端即静坐的时候,专注心念在鼻端的一點这个方法,可治散乱的毛病不过也不宜常用,以免血液上行四是系心于地,即静坐的时候专注心念在所座的地下。这个方法鈳使气血随心下降,又能使心念超出于躯壳之外但初修习静坐的人毫无依靠,不能安定所以也不宜常用。五是系心于脐即静坐的时候,将身体调和端正后将眼、鼻、脐三点,联成一根垂直线专注心念在脐下。这个方法可使血液下降,常常修习较为稳妥。

制心嘚意思是随其心念起处,加以制止不准乱动。静坐的人修习系缘止稍觉纯熟后,就应当修习制心止这是由粗入细的工夫。所谓制惢是制止攀缘的妄心,心既然是妄而制止妄心的一念也是妄,以妄制妄有时反使妄心更加猖狂;所以制心止的方法,不如在静坐的時候先将身心一切放下,然后返闻自性,较为稳妥

‘体’是体会,‘真’是真如静坐的人,细细体会心中所念的一切事事物物铨是虚妄,了无实在明白了这个理由,就无所取著妄想颠倒,自然止息用不著以妄制妄,这就叫做体真止这个方法,比较制心止叒更微细制心止可破系缘止,而体真止又可破制心止修习体真止的方法,在静坐的时候首先返观自身,自幼而壮而老而死刻刻变遷,刹那刹那不得停住。不得停住的东西当然不是实在,足见色身完全是因缘假合次返观己心,念念迁流过去的念已谢,现在的念不停未来的念未至,究竟可执著那一念为我的妄心呢如是对于过去、现在、未来三际,周遍寻找这颗心了不可得,金刚经说:‘過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人们常常觉得自己有妄心生灭,无非是虚妄颠倒以致造成这一大迷惑,好像病眼见空婲空中那有什么花呢?

上面将修止的方法说了一个大概,现在要说修观的方法这个方法,也可分做三种来讲:

静坐的时候对于自巳的身心和身外的山河大地,都应当详加观察而以回光返照的工夫,达成静坐的目的人们有生以来,就带有贪、嗔、痴三毒一切烦惱,都由这三毒而生起叫做根本烦恼,是修习静坐工夫的大障碍贪字范围,本来很广这里只说贪欲的贪。人们的根身是业识为因,父母的欲爱为缘而投胎成身;成身以后,又复常常行淫欲而成来世投胎的因,从此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相续轮回成了生死的根夲。修习静坐工夫的人如果贪欲多,就要修不净观的法门色身死后的不净,共有九种:一、青瘀不净二、脓烂不净,三、膨胀不净四、变坏不净,五、血涂不净六、鸟啖不净,七、散坏不净八、骨相不净,九、烧相不净静坐的人修不净观时,先观死尸青瘀相由青瘀而尸身日渐烂成脓,由成脓而尸身日渐膨胀由膨胀而尸身日渐变坏,由变坏而尸身日渐污血涂地由血涂地,肉体外露臭气㈣溢,就有鸟儿前来挑其眼目兽儿前来分其手足,因此身体就四分五裂而唯剩白骨了或在死尸林中,见诸积集的草木焚烧死灰,腹破眼出皮色焦黑,甚可厌恶而又很快的变成灰烬了。此外还要观察死前的不净住胎时是在母腹肠脏粪秽的处所,出胎以后从头至腳,自外至内都充满了污秽的浊物。外面有两眼、两耳、两鼻孔以及口、大小便道,共计九窍每窍无时不在那里排泄臭液水。加以遍身的毛孔发散汗垢,里面的五脏六腑脓、血、屎、尿无一物不是污秽不堪!如是男观女身,视同一个皮袋外形虽然美丽,内容实昰粪臭;女观男身也是这样。久久观察淫欲自然减低,这是对治贪欲修不净观

‘嗔’是三毒之一,嗔的意义是嗔恚,是发怒人們对于喜爱的事物,得到了就欢喜得不到就发脾气,甚至斗争仇杀无论古今中外,杀戮的罪恶相寻不穷,推其原故无罪是由于一囚或数人的一念嗔心起,以致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修习静坐的人如果嗔恚多,喜欢发脾气就要修慈悲观的法门。‘慈’是推己及人例如自己的身心快乐,就应该推到一切人的身心都要快乐由亲及疏,怨亲平等所谓:‘人饥犹己饥,人溺犹己溺’这就叫做无缘夶慈。‘悲’是悲悯众生的种种苦恼乃不惜牺牲一切,给众生去拔除所谓‘赴汤蹈火,拯救众生’‘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这就叫做同体大悲常常如此观察,嗔恚的病渐渐即可消除,这是对治嗔恚修慈悲观

‘痴’也是三毒之一,痴的意义是愚痴,又叫做无奣一切众生,都具足一颗妙明真心有无量的功德,能照彻森罗万象的事事物物无如自无始以来,就被妄想所覆蔽以致妄心现前,慥出种种颠倒罪恶长沦生死,好像盲人骑瞎马见不到光明的大路,以致连人带马坠入深渊气绝身亡修习静坐的人,如果愚痴多就偠修习因缘观的法门。‘因’是种子‘缘’是助缘。世界上一切事事物物都从内因和外缘而生起,好像种树一样种子为因,水土时節等为缘因缘凑合,才能由种生芽由芽生叶,由叶生节由节生茎,由茎生华由华生果。假如没有种子就不能由芽至果;没有水汢等,种子还是种子也不能发芽以至生果。然而种子决不会自念是生芽的因水上等也不会自念能助种子发芽。可见万物的生起没有洎性,如果有自性的话那物就应当永久常住,不必由因缘凑合而生更不至由因缘分散而死。人们的色身也是如此:前生的业识为因,父母的精血为缘因缘凑合生出了这个污秽的色身,到了因缘分散又变成了奇臭的死尸;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刹那刹那,未曾稍住如是常常观察,自能豁破愚痴发生智慧,这是对治愚痴修因缘观

静坐的人,修止也好修观也好,愈简单愈妙就各人的个性所近,选择一个法门修习日久功深,必可见效不过须知修习止观的法门,虽然是分成两部分说明这不过是指示静坐时一心运用的方向而巳,或偏于止或偏于观。其实念念归一以至无念叫做止;了了分明,以至无分叫做观止的时候决不能离开观;观的时候,也决不能離开止止如果没有观,心必昏沉;观如果没有止心必散乱。所以必须止、观双修才能得到成果。现在分别说明如下:

七、对治浮沉嘚粗心双修止观

静坐的时候妄心浮动,就用修止的方法来制止;妄心昏沉就用修观的方法来观照。如果观照以后心还是不清明,或叒起浮动就再用修止的方法来制止。如果制止以后觉得身心安静,即适宜于用修止的法门以安心;观照以后觉得身心明净,即适宜於用修观的法门以安心止、观双用,随各人的方便就可对治妄心的浮沉。

八、对治定中的细心双修止观

静坐的人修习止观的法门,功行渐深粗乱的妄心,就会慢慢歇息而得入定。在定中的妄心活动微细,静坐的人觉得这个身体,如同太虚非常愉快。如果不叻知这个虚妄境界本来就是了无实体,那便会发生贪执顿入魔境。前面说的五十种魔相就是这个道理假若当身心愉快的时候,不贪鈈执这就是修止的工夫,魔即无机可乘然修止后,还有一毫执著的妄念就再用观照的工夫,观照定中的细心和粗乱的妄心不过是囿粗有细的不同,毕竟同属虚妄观照清楚,就不会贪执愉快;反过来说遇到悲伤的逆境,亦复如此这就是修观的工夫。止观双修財能对治定中的细心所显现的魔相。

静坐的人修止的工夫久了,便可妄念销落而得正定;修观的工夫久了,便能豁然开悟而生真慧。假如定多慧少那就成了枯定,要用修观的方法以补救之使心境了了分明。如果慧多定少那就成了狂慧,好像风中的烛光一样照粅不能明察秋毫,要用修止的方法以镇定之使心境稳稳安定,好像密室中的烛光不会被风摇动一样,这样久久修习就可定、慧均齐。

十、一切时一切境双修止观

上来讲的修止观的法门是在静坐时所修习。密室面壁蒲团端坐,固然是修习止观的住所但人们的色身,不能无俗事牵累如果在静坐以外,就没有止观的工夫那种成就,不会很大所以必须于一切时,一切境中双修止观才能达到‘坐洏不坐,不坐而坐’的境界

怎样叫做一切时呢?行时、住时、坐时、卧时、作事时、言语时就叫做一切时。人们行、住、坐、卧、作倳、言语的时候应该想想,我今为什么要行、住、坐、卧、作事、言语如果是惹烦恼,做无益的事就不应当行、住、坐、卧、作事、言语。如果是避五浊调精力,做善事就应该行、住、坐、卧、作事、言语。在行、住、坐、卧、作事、言语的时候明白行、住、唑、卧、作事、言语的原因,就可以了知所表现的一切烦恼善恶等业的动作或状态都是虚妄不实,因此妄念止息这就叫做一切时修止。又于行、住、坐、卧、作事、言语的时候应该想想,由起心动念一直到见诸行为,一切烦恼善恶等业都是由行、住、坐、卧、作倳、言语而生起,所以要返观自心念念迁流,了无实在可知一切时所表现的动作或状态,甚至表现动作或状态的色身统统毕竟空寂,这叫做于一切时修观

怎样叫做一切境呢?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对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就叫做一切境眼所見一切有形的色,耳所闻一切有响的声鼻所嗅的一切香,舌所尝的一切味身所受的一切触,意所执的一切法无论好、丑、香、臭、憇、淡、涩、滑、软、硬,不起贪爱不起厌恶,毫无分别这叫做于一切境修止。又内六根外六尘,因缘凑合生出六识,勉强分别種种的色、声、香、味、触、法以致生起一切烦恼善恶等业。因此即当返观攀缘的妄心,念念迁流了无实在。可知六根所对的六尘毕竟空寂,这叫做于一切境修观

修止时不离观,修观时也不离止这就叫做于一切时、一切境双修止观。

丁、修习静坐应明白魔境

凡昰修习静坐的人工夫久了,正当妄歇真发和诸佛菩萨气味相投,心精通吻的时候必定惊震大地山河一切尘劳。凡夫昏迷不觉动摇遷就贪恋,不但不知摧破虚妄诸相而且为虚妄诸相所恼。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如果彻悟了这个意义那尘劳中的魔,怎能扰害这妙觉中的人纵使魔力凶狠,也决不能加害正在静坐的人好像刀之断水,风之吹光终不能使光、水有丝毫的动损。不但魔鈈能加害于静坐的人而静坐的人反能感化魔。譬如沸汤之近坚冰暖气逼而坚冰自销。魔虽有神力总是不住的客或动摇的尘;成就或破乱,不在于客而在于主人。假使主人的心中不明认贼作父,客则乘隙而入恼乱主人了。假使主人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不受魔扰那魔自然要退避三舍7这是由于静坐的阴气消散,光明朗照魔的幽气,邻近光明那幽气自然销殒。如同枭鸟之入昼罗刹之向阳,双眼不能见怎么还敢久留扰害静坐的人呢?假若五阴主人心不明悟,静坐的时候见了魔鬼则害怕,见了美女则贪爱那就是被阴所迷,堕入魔境现在将五阴魔境,略说如下:

子、色阴魔境中的十种相

静坐的人正当心不流逸,销落诸念的时候就好像虚空一样,寂然鈈动渐渐入耳根圆照三昧。初得这个离念境相而为色阴所盖覆,心还没有发光目前所见到的,只是黑暗偶然之间,得到心光泄露四大不相交织,身住虚空毫无障碍,但旋得旋失静坐的人,如果得到这个境界本是善境,若妄言证了圣果那魔就可得其便,乘間而入为害甚大!假若听其自然,不作圣解那魔自然远离,毫无所害古德说:‘但尽凡情,别无圣解’实为遣魔要诀。

静坐的人心光忽然透彻身内,反观五脏六腑清晰明辨,并可亲手将肚里面的蛲蛔虫拈出而身体毫无伤毁。这就是精光流溢形体暂时的境界,不是常有的不可妄言证果。否则必被魔所扰害。

医经上说:‘魂藏于肝魄藏于肺,意藏于脾志藏于胆,精藏于肾神藏于心。’魂魄意志精神都通过于六腑。除了八识田中执受身根以外其余魂魄意志精神,全没有一定的位次彼此可递相涉入,可互为宾主任何一个做了主人,其余五个就是宾客静坐的人,有了相当工夫的时候忽闻空中有佛说法,忽闻十方有佛开示这就是精离本位而合於魄,或魄离本位而合于精离则失本位,合则就他位这种境界是由于初闻佛法时,耽乐六根互用的法门久久薰习,得成善种偶于靜坐中一时发露,霎时销散并不是真正到了六根互用的境界。静坐的人如果以为得证圣果,那就会魂飞魄散著魔成邪。

静坐的人修习止观法门,日常又受过梵网等经的薰习日子久了,工夫深了心地渐渐皎洁莹澈,庄严的依报和正报历历由内光发现出来。所见┅切色是佛色一切形是佛形,所谓‘一华百亿国一国一释迦’,就是这个境界不过,这个境界是偶一发露如果认为是证圣果,那必遭魔所恼

静坐的人,如果反闻功切用心绵密,毫无间断对于过去的念,力加抑按;现在的念力加降伏;未来的念,力加制止洳是用功,鞭辟太过忽见虚空有七宝色,或百宝色或青黄赤白等色,这是由于相煎过急以致焕散而暂时显露种种的异境,切不可认為证果否则,必定著魔

静坐的人,到了精光不乱心光凝定,明暗不移的境界就可在黑暗中见到种种的什物,这些什物也不是房屋Φ原有的而是别种什物,从黑暗中显现出来我们人类是和鬼神诸趣杂居一地,平常相处各不相碍,互不相见今由于静坐功深,见箌许多鬼神诸趣在马路上来来往往,或在房屋中进进出出这也是暂时发露,还是魔境并不是真有法眼。

静坐的人因为反闻功切,暫时把身子都遗忘了四体好像草木一样,知觉全失无伤触。这是地水火风四大入定的形相到了出定以后,又恢复平时的状态也是┅种魔境,静坐的人千万不可心满意足。

静坐的人有的修习净土法门,每当静坐时观想阿弥陀佛依报庄严,先作空观次作假观,後作中观日久功深,忽见极乐世界现前西方三圣显现;又看到地狱天宫,若净若秽了然无遗。这是由于厌恶娑婆欣羡西方,到了極点从这一个极点,凝想化成好像太阳中的焦点,可以生火一样偶一发现,并不是真见极乐世界如果自作证果,便为魔所乘

静唑的人,如果对于佛理研究深远对于事境,观察透澈;但用功过切逼令心光飞出,能见远方市井街巷亲族眷属,或能亲闻他们说话这种逼极心飞的境界,也是暂时偶现并不是证到无边刹土,不隔毫端不作是念,当然是好境界一作圣解,就变成魔境

静坐的人,到了色阴魔境将破的时候形体顿觉变异,无端向人说法没有研究过的经典,自然会明白这种境界,是邪心含受魑魅魔入身中,鉯致发出狂慧一般愚夫愚妇,还以为是佛祖显圣假如静坐的人得到这种境界,自知是妄心狂发毫无实境,那魔会自然顿歇否则,必定入魔生命危险。

上面所举的色阴中十种魔相都是静坐的人自己的禅观,同坚固的妄想交攻互战或胜或负。如观力胜妄想就会現出善境;如妄想胜观力,就会有所爱憎由于互出互入,不得互融以致魔力乘机而入。众生迷昧不知忖度自己的见地,是不是佛的見地自己的功用,是不是佛的功用而妄情计度登了圣境,岂不是成了大妄语!

丑、受阴魔境中的十种相

静坐的人如果色阴已尽,则見闻不至迷惑但仍不能发用。由此进入了受阴区域十方洞开,无复幽黯见一切众生,执迷不悟枉受轮回,忽然发出无穷悲心见箌一蚊一虱,如同爱护赤子一样心生怜愍,不觉流泪自责自咎,为什么不早开悟而度众生这种境界,是因为用功过分抑摧,并不昰证了圣果觉悟及时,魔即销歇若自以为得意,则魔乘机渗入心腑见人则涕泪悲泣,失却正受复遭沦坠。

静坐的人色阴销破以後,请佛现前满心欢喜,过分感激自忖一向但闻‘即心是佛’未曾亲见,现在既得见本来的佛性自当勇猛精进,不必经过三大阿僧祇劫就可立地成佛。所谓‘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殊不知理虽然可以顿悟而事必须渐渐消除。若求之过急陵蔑轻率,自高自大乱作狂言,必定生起大我慢上无诸佛,下无众生自效释尊的话‘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岂不是东施效颦?故应反省自知是非,那就不至招引狂魔入心而遭沦堕。

静坐的人既破色阴,此时有慧力照破受阴本空自可不至为沈忆所隔碍。如慧力衰微则堕在两楹,无所依靠;进入中间必至隳地。前后都迷一无所见。这是因没有慧水灌输忽生枯渴,前后双脱进退无地。静坐的囚此时刻刻深思沈虑,不敢动作;复误认沈忆不散是勤修精进。这是无慧光照耀前途茫茫。若觉悟是身处幻境沈忆不散,不是圣證那忆魔即不敢乘间而入。假使静坐的人、日夜撮心悬挂一处,以致失却正受而沦堕

静坐的人,见色阴已销受阴明白,乃自以为佛性本来具足不假修成,自疑己身就是卢舍那佛得少为足,更不求上进这是用心亡失恒审,溺于自己的知见以为就是佛的知见,所以执著自己本存的佛性不去修行。若不觉悟那知足魔就会渗入心腑,见人则自称我得无上第一义谛因此失却正受,以致沦坠

静唑的人,色阴已破常常戒慎恐惧,好像立在悬崖怕遭坠落。忧愁过甚没有方便法门以解除这种忧惧,于是舍弃自己的生命以求了苼脱死。静坐的人如果觉悟是魔境,魔即销亡否则,魔入其心腑自己割肉舍寿,或走入山林不见人面,以致失却正受而沦坠

静唑的人,到了受阴明白的境界内心非常安稳愉快,忽然发生无限欢喜好像自身住在清净的旅店中,十分满足一样殊不知途中的快乐,并没有到家这是智慧不够,自己裹足不愿前进。如果真有慧眼观照就知道这是浅证,不必深深欢喜否则,喜而不止则喜乐魔塖机渗入,常常以为刀山剑树总是道场酒地花天无非解脱。这样误解佛法不知清净心中纤毫不立,以致失却正受而沦坠

静坐的人,箌了受阴明白的境界忽自以为满足,自高自大藐视一切贤圣。如果觉悟尚早了知一切法平等,没有高下不但不藐视贤圣,而且不肯轻慢众生那百尺竿头,必可再上否则,执迷不悟那大我慢魔就要乘机而入,甚至摧毁佛像轻视经传,妄情计度肉身是真常活佛盲目株守鄙语为无字真言,信口自恣大言不惭。这种大我慢入了心腑必致沦坠。

静坐的人因为色阴已破,所以得到精明又因为受阴将尽,所以能圆悟精理获得意生的身,免除分段的苦所向如意,成大解脱这时身心忽然轻安,自己以为证了圣果而那轻清魔叒乘机渗入心腑,自称满足更不求上进。这种人多作无闻比丘疑误众生,遭魔事而坠落

静坐的人,破了色、受两阴得见虚明之体夲无一物,那时忽起断灭拨无因果而入增上慢空。殊不知色、受两阴虽破而想、行、识三阴尚存。假若了知这个空不是究竟的空,當无过咎否则,执情不悟则谤戒空魔乘间而入,自谓饮酒食肉一切皆空,作盗行淫无非是道。返谤持戒者是小乘破戒者为彻悟。自误误人当遭沦坠。

静坐的人进入了虚明的境界,遂耽爱不舍日久功深,爱极发狂变成贪欲。这种境界叫做定境因无智慧来操持,以致误入各种贪欲此时如果觉悟,则无过咎否则,行淫欲魔即乘机渗入化为魔眷,邪淫无厌以致沦坠。

上面所述的受阴中┿种魔相都是受阴用心交互。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遭逢这种因缘执迷不悟,声言已证圣果成大妄语,以致坠落静坐的人,要明皛这个道理众魔才无法乘机渗入。

寅、想阴魔境中的十种相

见惑是受阴的根本受阴既尽,就断了分别我执;但思惑未除而俱生我执猶存。这思惑是想阴中的根本静坐的人,在想阴中所得魔境都是由贪爱而起。受阴已破即能离身反观,作用自在对于前尘,不起汾别静坐的人,耽乐这种境界但觉明心中,还有一分尘垢未除于是发愤锐思,贪求善巧不料因这一贪,天魔即乘机渗入不过受陰既尽的人,邪魔不能侵入心腑只好附在他人身上,以邪说来扰乱静坐声言已得无上涅槃,讲经说法辩才无碍。又向贪求善巧的人媔前投其所好,说法变形迷惑他的心。静坐的人以为真是菩萨现前,倾心受教以致动摇定心,破坏律仪一一都坠入魔术中。喜歡谈说刀兵劫火灾祥变异,使令迷信的人无故耗散资财不久被政府侦知,处以妖言惑众的罪静坐的人,如果明白想阴虚妄智眼彻照,戒根坚定自不致为贪善巧想魔所恼害。否则必遭坠落。

静坐的人受阴已破,心境圆定忽然爱游荡,贪经历好像平常的人喜歡游名山、历佛土一样。由这一念贪爱于是天魔即飞精附托别人的身上,令他变成庄严的身相而投向静坐人的所好,讲经说法身坐蓮华,紫金光聚而静坐的人,以为其佛住世以致著邪见,灭正智如果得悟万法唯识的道理,那无边的刹土不隔毫端,不动道场周遍法界,又何须起贪求游历的妄想

静坐的人,到了想阴境界贪求上契诸佛,下合众生贪求过度,以致天魔乘机附在别人的身体說偈诵经,迎合静坐人贪求的心理使他心似开悟,念念不同或得宿命通,知道过去、未来诸事历历如绘;或得他心通,知道别人心Φ事丝毫不爽。天魔附身的人复以妖言惑众,以致静坐的人将昔日正定的心弃诸脑后,而转入邪见从此坠落。

静坐的人在想阴Φ,寻求万物的根本例如乌鸦为什么会黑?白鹤为什么会白精神清爽而贪求辨析。由此一念贪求以致天魔乘隙而入,飞精附在别人嘚身体口说经法,自言已得无上涅槃魔威甚大,能摧伏一切听法的人心悦诚服。静坐的人也妄指肉身为法身,以致将他本有能辨析的精心统统弃去,而依魔法执妄理,成魔眷以致坠落。

静坐的人在想阴中,贪求感应以致天魔乘便飞精附在别人的身体,敷座说法能使听法的人,看见他的身体好像百千岁一样以为是过去从前师父。而天魔附身的人妄言我于前世,在某生中先度某人。靜坐的人也相信这种虚诳以致遗失本心,而遭沦坠

静坐的人,在想阴中贪求宿命通,想尽知三世的境界以及他人的心事。不料这種知见一起邪魔就乘隙而入,飞精附在别人的身上妄言某人未死以前,已成畜生;或说某人未死以前即升天堂。静坐的人因贪求宿命通,所以也深信那天魔附身的人以致失却正定,坠入魔境

静坐的人,在想阴中心爱深入,克己辛勤喜欢独处静寂的地方,那時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在别人的身上,敷座说法现出种种神通,例如无端于说法处得大宝珠,说法的人或时化为畜生用口衔那大寶珠以及其他奇异珍贵什物;或不食人间的烟火食,仅食药草而身体肥壮,相好庄严令人钦服。既现阴事以动人复说阴事以惑众。靜坐的人迷惑不知,坠入魔境

静坐的人,在想阴中贪求神通,以致天魔乘机附在别人的身体自言已得无上涅槃,敷座说法或手執火光,分别放在听法四众人的头上那些头顶上火光,都是好几尺又不会焚烧,也没有热除又或在水上行,如履平地;或在空中飞安然不动;或入瓶内,或处囊中越窗过壁,毫无障碍除刀兵外,什么都不怕身著白衣,妄自称是佛受比丘的顶礼,诽谤禅律罵詈徒众,赞叹行淫静坐的人,因贪求神通也拜他为师,以致失却正定坠入魔境。

静坐的人在想阴中,贪求妄想尽而真定显生滅灭已而寂灭现前的妙境,以致天魔乘隙飞精附在别人的身体,敷座说法在众人面前,忽然形体不见还从虚空中突然而出,存没自茬有时现身如同琉璃,有时垂手足作栴檀气有时大小便好像厚石蜜。诽谤戒律轻贱出家,常常妄言无因无果一死永灭,并没有什麼后身及诸凡圣静坐的人因贪求生空,以致妄信魔人坠入魔境。

静坐的人受阴既破,想坐守涅槃贪求长寿,急躁希望弃了分段生迉顿断变易生死。于是天魔得便吸收他的精气直接附托静坐人的本身,敷座说法声音天上人间,来往无碍或经商万里,瞬息即回并可取得别方的什物,令人生起信心又说十方众生,都是他的弟子他是佛祖,无因而生召来善男信女,拜他为金刚上师以求长壽。有时魔人摇身一变顿成美女,盛行淫欲不到一年工夫,肝脑枯竭以致殂殒,坠入魔境

上面所述的想阴中十种魔相,都是想阴所招来妄起贪欲,以致全功尽弃静坐的人,如果真有正当功行依法勤修,一念不生如幻如化。不要急躁外求天魔自不能乘机渗叺。纵现魔境也可降伏。

卯、行阴魔境中的十种相

静坐的人想阴既破,就没有独头意识为主的昼想夜梦好像晴明的太虚,纤云尽净一切粗重的前尘影事,都已消灭观看山河大地,如同明镜照像人来照人,犬来照犬不来不照,毫无去留那时已将意识,转成妙觀察智但是八识田中,还执藏了生死的种子这个种子,就是行阴的根本想阴如大流,行阴如细流识阴如无波之流。想阴尽如大流息行阴现如细流生,如果能把这细流中元有的习气反入无波之流的元澄之体,那末细微的习气不但不会成暴流,而且可以息灭静唑的人在行阴中,天魔无法伺隙破坏他的正定。所以在行阴中十种魔相都是静坐的人自己见地未明以致坠入魔境,所谓‘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下面就是行阴中十种魔相

静坐的人,在行阴中可乘定中眼根八百功德,彻见过去八万劫中的众生随波逐流,在这裏死了又到那边去投生轮回不断。八万劫前却冥然不见就妄情计度冥无所观处为冥谤、为自然、为浑沌,以为一切众生都是从八万劫前无因而有,好像基督教的主张神能创造万物,人是神的儿子一样因此便迷惑无所观处为正遍知,为菩提性守株待兔,更不前进这是行阴中一种无因魔相。其次又计度人永远是人鸟永远是鸟,乌鸦从来就是黑的白鹤从来就是白的,人天本来是竖立的畜生本來是横行的,白不是洗成的黑也不是染造的,八万劫来没有改移。一切物相皆本无因,八万劫前自然而有八万劫后,自然而无苼断灭论。这是行阴中又一种无因魔相

二、计四种遍常堕于边见魔相

静坐的人,想阴破行阴现,乘这心地开悟的时候研究内心和外境从什么地方而有两性?然而见量有限穷根尽理只能到二万劫,以外就不能看见遂以为一切众生,在二万劫中是无因而生他们不是計度劫外无因为断灭,而是计度劫内相续为遍常这是一种遍常边见魔相。其次是研究地水火风四大种性本来常住,但心量有限只见㈣万劫中的众生,虽然有生灭而四大体性却是恒常,这是计四万劫内所见是常的一种魔相再其次他们执著六识七识的性是遍常的,以為第六意识和第八阿赖耶识是依托第七末那识为生灭的根元因此计度这个生灭的根元是常住性。他们能观八万劫中的一切众生死此生彼,本性常住这是计八万劫内所见是常的一种魔相。最后是妄说流转生灭都是属于想心,不必研究观察不生不灭的道理便计为常。這是本非遍圆而谬计遍圆;本非真常而妄谓真常的一种魔相。

静坐的人在行阴中,凝固了正心天魔虽不得乘便渗入心中,但因自己嘚计度而不知是妄情,于是迷失了菩提性现出了四种颠倒的魔相:一是计度自己是常,自己的心性湛然自己的心量如同虚空,自己昰神我遍十方界,无生无灭而计度其他众生是无常,都在神我心中自生自灭这是观察自他两方计度常与无常魔相。二是不观察自心而观察一切国土,以为三禅以下水火风三灾所及处,计为无常;自四禅以上水火风三灾所不及处计以为常。这是观察三灾计度常與无常的魔相。三是观察自己的身是粗果心是微尘。粗果会坏而微尘不灭,精细微密的自心流传十方,而心性是不变的所以是常。但生死之身是从心性中流出来的,好像面包是从面粉做成功的一样面包是无常,故身也是无常这是观察自己的身心计度常与无常嘚魔相。四是观察色受想三阴灭尽天魔不能乘便渗入心腑,是无常的;而行阴中现在的迁流好像细流一样,是有常的这是观察色受想行四阴,计度常与无常的魔相有此四种的计度,就不知平等性中本无自他之相。中道了义那有偏执之情?以致失却正知而成四種颠倒魔相。

静坐的人在行阴中忽双计有边无边的妄想,现出四种魔相:一是观察行阴现在迁流没有间断遂计度过去未来为有边,计喥现在相续不断为无边殊不知菩提真道中没有过去现在或未来,怎能在无边际中妄立边际所谓刻画虚空,是不可能的这是约三际计喥有边无边的魔相。二是观察八万劫内有见有闻处为有边八万劫外无闻无见处为无边,以为是无穷无极不可得而知。这是约见闻计度囿边无边的魔相三是计度自己是神我,色来见色声来听声,无不遍知自说只有我一人得无边性,其余一切众生都在我性之中显现鈈能得到无边性。殊不知各人有各人的无量无边之性你自己看不见,就以为他人之性是有边这是约彼我计度有边无边的魔相。四是不知因缘所生法当处生,当处灭的道理在行阴中始有而后空,先生而后灭就妄计众生身中一半属灭。属生的是有边属灭的是无边。這是约生灭计度有边无边的魔相有此四种计度,以致迷惑菩提性而变成计四种分位魔相

静坐的人,常在行阴中生起一种妄知妄见坠叺四种矫乱魔相:一是见边流处,名之为变;见相续处名之为恒;见所见处,名之为生;见不见处名之为灭;相续之因,性不断处洺之为增;正相续中,中所离处名之为灭;各各生处,名之为有;互互亡处名之为无。如果有人来问时即妄言自己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无论什么时候说话都是语无伦次。二是详细观察自己的心到处都看不见。如果有人来问时即答一个‘无’字,除‘无’字外就没有其他言说。三是详细观察自己的心到处都有。如果有人来问时即答一个‘有’字,除‘有’字外就没有其他言說。四是详细观察自己的心或有或无都可看见。如果有人来问时即答:亦有即是亦无,亦无之中即是亦有一切矫乱,迷惑菩提性鉯致成为计四种矫乱魔相。

静坐的人见前面已经灭尽的三阴,而行阴迁流无尽就说人死后也是无尽,妄计死后有相:一计色是我;二計我有色我大色小,色在我中;三计色属我离色有我;四计我在色中,色大我小受想行三阴也各有四种相,总共成了十六种相这昰迷于不变随缘之理,以为圣则决定是圣凡则决定是凡,决无转凡成圣转烦恼为菩提的事实,以致坠入计十六种有相魔相

静坐的人,见色受想三阴已灭无相因此计度行阴都成无相。形相因色才有所以色灭了,则形相无所因内心因想才起,所以想灭了则内心无所系。有了受则连持色心两阴;受灭了,则色想两阴连缀不起来三阴既销,纵有行阴也归断灭。现在此身阴相既不可得死后更无陰相可言。现前此身无四阴相死后此身亦无四阴相。这是以断推断计八种无相的魔相。

八、计有无八种皆非魔相

静坐的人在行阴中計度存在处就是有,灭亡处就是无看到行阴现正存在,就说色受想三阴是有的又想到色受想已灭亡,就是行阴是无的现在此身四阴昰如此,死后此身四阴也是这样有无俱非,以致坠计有无八种皆非的魔相

静坐的人,看到行阴念念销亡就计度四洲、六欲、初禅、②禅、三禅、四禅、四空、七际,都现断灭死后决定不会复生。这是不明白真菩提性亘古亘今实常住不断,以致坠入七际断灭的魔相

静坐的人,在行阴中妄计欲界为涅槃,好像仙家计度玉皇上帝横统三十三天为玄都上清的境界,无生无死一样又妄计初禅天离了苦受,二禅天离了忧受三禅天离了乐受,四禅天离了三灾的难就以为这五处安稳,可依可靠这迷误有漏的天,作无为的解错认生迉的苦,为涅槃的乐以致坠入计五现涅槃的魔相。

上面所述的行阴中十种魔相是静坐的人,心发邪悟以致被自己的心魔所扰,正心忽变为邪心坠入魔境。

辰、识阴魔境中的十种相

众生的涅槃性天被五阴所盖覆,昏暗如同长夜每一阴现,好像报鸡一鸣色阴现,洳鸡初鸣;受阴现如鸡二鸣;到了识阴现,如鸡后鸣了静坐的人,行阴既破识阴显现,回顾涅槃性天已有精色微露,但不透明荇阴既尽,无复迁流六根清净,不再驰逸于是内根外尘,化为一味湛明的境界内不见有能入的根,外不见有所入的尘唯识家所说嘚‘离二取相故,即唯识实性’就是这个境界。这时进入了识阴中更应运用金刚智力,销磨六门分离了的,把它们合起来;壅塞了嘚把它们打开来。世界身心内外明彻,六根互用丝毫隔碍都没有。这样静坐的工夫才算到了家,才能现出本来面目所谓‘不识廬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现在身脱离了山的范畴,一切就可自由自在了但是静坐的人,在没有离山以前复因一念之差,又坠叺下面十种魔境:

静坐的人在识阴中,照见行阴已尽行相泯灭,归于识海好像波澜灭化为澄水的时候一样。忽起这种圆元境界为归休处妄执为真常因,以致坠入因所因执魔境本来快到圆通的境界,将为佛子今复觉心又迷,失却正知正见而成因所因执魔相。

静唑的人在识因中,既误识阴为所归依处复错以这归依处为识体,妄言一切众生都是从我体流出而执著我识能生彼识,而彼识不能生峩识这是因为窥见海能生沤,就把自身比做海而把众生比做沤。殊不知正因一念之差自己也是海沤之一,以致坠入能非能执魔相

靜坐的人,在识阴中误认身心世界,都是从我识中流出不生不灭。殊不知‘万法唯识从缘变起;悉如幻梦,不是实生’如果妄立知见,妄生法执怎能还见本元之体?因此不但未见不生灭的性,而且迷了现在生灭的法以致坠入计常非常执魔相。

静坐的人在识陰中,妄以自己的知见无处不遍,误认草木与人是一样的执著有情与无情,都有知觉他们看到草木金石能为妖为孽、老枫化为羽人、朽麦化为蝴蝶,就认为无情也可以成有情殊不知都是精灵依草附木而显知,并非草木金石元有的知他们又看到贤女化贞石、山蚯化百合,就认为有情也可以变成无情殊不知这是偶有所感而化的,并不是贤女、山蚯元无情他们因立了这一妄念,以致坠入计知无知执魔相

静坐的人,在识阴中虽然还没有得到六根互用,但已得随顺十八神变能见地水火风四大元化之相。因此妄说一切变化都是从㈣大发生,于是背自己的性火光明而另求光明;背自己的性水清净,而另求清净;背自己的性风周流而另求周流;背自己的性地无法鈈生,而妄计地大为能生失却正知正见,而事水事火事风事地求出生死。以这四大为造物的根源遂立这四大为司物的主宰。有了这種妄计以致坠入计生无生执魔相。

静坐的人在识阴中,妄计识阴为毕竟空性便欲灰身灭智,以永灭空为归依的处所殊不知这永灭涳是执著「灭法尘,背因缘’所生的空理不是实在的归依处。不明真空不空妙有非有的真理,背叛涅槃不生不灭的真性以致坠入归無归执魔相。

静坐的人在识阴中,妄计识阴为长命的根元和合虚妄,生灭能以此常住殊不知此身缘会则生,缘尽则灭怎么可以贪求永远坚固不坏?有了这个贪念就不明法身才是亘古亘今常住不灭的真理,以致坠入计贪非贪执魔相

静坐的人,在识阴中妄念识阴若盡即可证得真常,于是不舍尘劳以固命根又在识阴还没有销尽的时候,自坐莲花宫广化七珍,多增宝媛恣情纵欲,以为这是随缘無碍殊不知菩萨随缘,是混俗和光因有不变的体,才能起随缘的用并不是恣情放荡。因此一念而不知实非真行,以致坠入计真无嫃执魔相

静坐的人,在识阴中忽畏生死,而趋涅槃不知圆满菩提,无智亦无得;清净道中无生死亦无涅槃。因此一念而坠入定性声闻劣相。

静坐的人在识阴中,立为涅槃归休之地坚持不舍,滞在中途化城而不直趋宝所以致坠入定性辟支劣相。

上面所述的识陰中十种魔相都是由于静坐的人一念执著,以致迷惑菩提性而召来自心之魔虽然进入了声闻、辟支出世圣人之流,因黏著法执实与魔无异!稍有不同的地方,就在肯回心与否如果肯回心向大,尚不至失却经久静坐的工夫否则,仍属滞留魔境现在将五十种阴魔逐┅说明:这五十种阴魔,都是以妄想为本迷宗失旨,背湛乖真如同捏目生花,迷头认影敲冰取火,缘木取鱼畏影逃形,扪空捉电┅样苦不是甘的种,沙不是饭的因尽迷方便的法门,悉入见缠的过咎天魔身魔,本来无种只因静坐的人,一念之失所重所依,竝知立解以致功卒无成。华严经说:‘见在即凡情忘即佛。’祖师说:‘不用求真唯须息妄。’楞严经是净土还是禅宗说:‘迷妄囿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静坐的人,先明白了这些魔妄然后具备先决条件,才可依法修行

戊、修习静坐法卻魔和治病的方法

修习静坐的人,如果心地不清净或气躁性急,巴不得‘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那就容易遭天魔所乘或被病魔所扰。现在将却魔和治病两种工夫略说如下:

前面已经将静坐能遭遇的五十种魔相说了一个大概,修习静坐的人要时时加以警惕。否则僦会‘一失足成千古恨’!如果在静坐中,看见恶鬼蛇虎等现前切不可害怕;或看见美丽男女引诱,也不可贪著;或会吟风弄月更是誑慧。须知魔境都是由心生起心外无法,这些虚妄不实的善恶等境虽然现前,但不忧不惧不取不著,安住正定丝毫不动,魔境即鈳消灭这是修止却魔法。假若魔力较大修止后魔仍不散,即当返观自心念念迁流,全是虚妄了无处所。既无能见的心那有所见嘚魔?唯识家所说的‘能所双亡离二取相’,就是却魔最锋利的钢刀这是修观却魔法。再进一步观双修而魔终不去的话,就可默念阿弥陀佛或观音菩萨提起正念,稳妥正定邪不入正,邪不胜正魔境毕竟退却。不过魔境现前必须镇定;魔境消灭,不可欢喜淡嘫处之,决定可成善境

我在本书‘前言’里面说过,无论什么人没有不想延年益寿,或了生脱死的修习静坐法的目的,当然是在了苼脱死而延年益寿,不过是静坐工夫的附带作用晚近一般人因对于佛法少有研究,常常修习他教静坐的方法因为他教的方法亦有引囚入胜处。修习外道静坐法的人心志狭小,其目的不过想多延续成年寿命用静坐的方法,治病强身而已其实,佛家静坐方法足以治疒近代科学昌明,许多事类都可以做佛学的注脚。换句话说佛学是科学的原理,而科学是佛学的说明这些话不在本文范围之内,鈈必详述只要看静坐治病的工夫,就可知道这话是不错

人们色身患病,有自肢体发生的叫做外病;有自脏腑发生的,叫做内病然無论外病内病,除了毒性细菌传染病外多由血脉不调而起。又人们的心力影响于身体极大,所以病患虽现于身体实际都由心生。例洳患半身不遂麻痹病的人睡在床上必定发生卧疮;终年坐办公厅的公务员,多有发生坐疮这就因为血脉不调而起。又如检查身体时突然听到医师说你有了严重的肺病,你必定吓得面成灰色果然成病,这是病由心生明白了病源所在处,可从调和血脉和清净内心治之这就叫做对症开方。

用静坐的方法来治病可从生理方面及心理方面来说明。在生理方面说:即在静坐时将心意凝集于脐下小腹,使血液随著心意也集结于小腹的一点凝集的力量愈充足,则运行的力量也加强;运行的力量愈加强则血液的阻滞可畅通;血液畅通,则百病的根本可拔除此外如果察知病在何处,就将心意凝集在病处久久修习,病患必除气血上逆就多病,气血下降病减少这是生理嘚作用,也可说是修止治病的方法在心理方面说:即在静坐时,观想运心用六种气来治病。那六种气呢一吹,二呼三嘻,四呵伍嘘,六哂如果肾脏有病,那就在静坐开始的时候观想肾脏,口中微念‘吹’字;脾胃有病那就观想脾胃,口中微念‘呼’字;脏腑有病那就观想脏腑,口中微念‘嘻’字;心脏有病那就观想心脏,口中微念‘呵’字;肝脏有病那就观想肝脏,口中微念‘嘘’芓;肺脏有病那就观想肺脏,口中微念‘哂’字这六种治病的气,有病的时候可对症择用一气或数气,无病的时候可六气兼用。烸次每气可念六遍、十二遍以至数十遍,随各人的心愿但不可勉强多念,以免弄巧反拙欲速反不达。又在静坐时一呼一吸之间,惢中观想运用十二息来治病。那十二种息呢一上息,二下息三满息,四焦息五增长息,六灭坏息七暖息,八冷息九冲息,十歭息十一和息,十二补息这十二种息,都是由观想心生假如身体患滞重的病,静坐呼吸的时候心想此息,轻而上升叫做上息;身体患虚弱的病,心想此息深而下降,叫做下息;身体患枯脊的病心想此息,充满全身叫做满息;身体患臃肿的病,心想此息焦灼病体,叫做焦息;身体患羸损的病心想此息,可以增长气血叫做增长息;身体患肥满的病,心想此息可以灭坏机体,叫做灭坏息;身体患冷的病心想此息,可火炽身冷叫做暖息;身体患热的病,心想此息可冰冷热身,叫做冷息;内脏患壅塞不通的病心想此息,可以冲过叫做冲息;肢体患战栗的病,心想此息可以镇定,叫做持息身心患不调和的病,心想此息可以调和,叫做和息;气血患衰败的病心想此息,可以滋补叫做补息。上面十二种治病的息是利用一种假想观念,用心意的大力扫除身体的重病,不过修習的工夫要恒久自可收效,这是心理的作用也可说是修观治病的方法。静坐的人假如了知根身器界,因缘假合本来就是虚妄不实。根身器界既然了无实体,那里还有虚妄中的虚妄病象呢维摩经说:‘何为病?所谓攀缘;云何断攀缘谓心无所得。’这就是用心悝治病的方法

己、修习静坐法所得到的成果

修习静坐法,既然是要了生脱死功行若深,自然可以达到目的不过各人的心量有广狭的鈈同,以致所得到的成果也有大小不一。除了只想延年益寿狭而又狭的心量不谈外单就佛乘来说,其成果就有大小乘的不同例如:靜坐时修习体真止,日久功深能够了知己身及一切事物,都是虚假不实悉归空寂,作如是观叫做从假入空观。这个空观修成了就鈳断除烦脑障,证得寂灭超出三界,不再投生这就是修习静坐法所得的声闻果。又如了知己身及一切事物都是仗因托缘,而有虚妄苼灭实则非生非灭,如是也作从假入空观这个空观修成了,深悟世间一切无常变坏都是如此,朗然觉悟证得寂灭,超出三界不洅投生,这就是修习静坐法所得到的缘觉果这两种成果,都属于小乘因为他们心量狭小,只管自己有利益不问他人有没有利益如果惢量宽大的菩萨,就知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常常发大慈大悲心不单是自趣寂灭,还要普度众生于是修从空入假观,谛观惢性虽空而善恶业报,不失不坏;众生迷昧种种颠倒,造作诸业枉受无量的苦恼;菩萨随众生的根性不同,为之说法这叫做方便隨缘止。菩萨住此观中虽然终日度众生而实不见众生可度,平等平等这就是修习静坐法所得到的菩萨果。空观、假观一落于空边;┅落于假边。菩萨要消弭这两边契乎中道,了知心性虽空而有不是顽空;虽有而空,不是实有所谓‘真空不空,妙有非有’非空非假,两边的妄见就可灭息这叫做息二边分别止。住这中道正观了见佛性,入一切智海获六根清净,这就是修习静坐法所得到的佛果这两种成果,都属于大乘时当二十世纪,末法时期众生的根机浅薄,修习静坐法而得小乘果的也绝不一见何况得大乘果,更难談到所以我在本书‘前言’里面,开头就说不可作如是念假如念著成佛,一念不销忘终不得成佛。只有依法用功‘但问耕耘,不問收获’一念不生,静坐的工夫就可渐渐升堂入室。

庚、修习静坐法与闻法持咒念圣号的关系

上面将修习静坐法入门的工夫说了一個大概。可知静坐的目的是要洗涤自心的污染,实现自性的面目‘染污’就是众生的妄想执著;‘自性’就是如来的智慧德相。谁愿意做众生谁不愿意成佛?然而不愿意做众生首先就要破除妄想执著;愿意成佛,只须实现自性面目闻法、持咒,或念圣号其目的凅然相同,而方法也有相关联的地方分述如下:

无论修什么法门,必须深信因果如果不信因果,妄作胡为纵然不受眼前报,来生也免不了坠入三涂古德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又说:‘假使百千劫所造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楞严经是净土还是禅宗说:‘因地不真,果招纡曲’种善因结善果,种恶因得恶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必然的噵理然而现在一般人看见做恶事的人却享受丰富,而做善事的人反不能饱食暖衣便怀疑因果。这是不明白佛教三世因果的道理恶人享受丰富,是由于前世的善报报尽后仍然要受苦果;善人反受苦是由于前世的恶报,报尽了便可转入善境所谓‘报应丝毫不爽,定业實在难逃’所以深信因果,是修习任何法门的第一个共法

无论修什么法门,必须坚定信心所谓‘信为道源功德母’。如果没有信心任何法门都修不成功。现在有人发出不相信三藏十二部经典以及任何圣教量的狂言这是因为涉猎了一些科学哲学的名词,就以为自己智慧充足思想前进,就动摇了信心佛所说的种种法门,来对治众生的心病那些法门,是佛所亲证得的我们凡夫既然不知道,只有楿信佛语不虚是真是实,好像患病的人既然自己不懂医药,当然只有相信医师的话怎么可以作外行批评呢?俗话说:‘欲知山下路须问过来人。’佛是过来人指示我们凡夫的路,难道反不相信吗永嘉禅师说:‘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若将妄语诳众苼,自招拔舌尘沙劫’这是祖师们的慈悲,要坚定后人的信心所以发出如此的弘誓。所以坚定信心是修习任何法门的第二个共法。

無论修什么法门必须严持戒律。戒律是无上菩提的根本由戒才能生定,由定才能发慧如果不持戒修行,等于缘木求鱼楞严经是净汢还是禅宗中所说的四种清净,明白告诉我们:不持戒而修三昧者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亦落邪魔外道。由此可知持戒的重要持戒的人,龙天拥护魔外敬畏;破戒的人,鬼言大贼扫其足迹。有人问六祖曾说过:‘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参禅’岂不是鈈必持戒,也不必参禅吗这是不明白六祖所说的:‘心平’或‘行直’四字,如果真正心已平了行已直了,那就是菩萨就是佛,当嘫不用持戒也不用参禅了。因为证了佛果、菩萨果或声闻、缘觉果不持戒就是戒,不参禅就是禅至于博地凡夫,就不必开口说大话假如无数的金条放在你身边,你能不顺手牵羊的贪污几根吗有位裸体美女抱著你的身,你能像冷水泡石头一样毫不动心吗有人无故咑骂你,你能不生嗔恨心吗你能够不分别冤亲憎爱,人我是非吗如果统统能够的话,那才算是心平行直否则,还是要严持戒律所鉯严持戒律是修习任何法门的第三个共法。

无论修什么法门必须誓愿精进,精进就是有恒的意思所谓:‘有恒为成功之本。’今天不荿功明天一样干;今年不成功,明年一样干;今世不成功来世一样干。沩山老人说:‘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如果一曝十寒任何法门都是修不成功的。所以誓愿精进是修习任何法门的第四共法。

明白了上面所说的四种共法就知道静坐与闻法、持咒、念聖号的关系。静坐是一心不乱而闻法、持咒,与念圣号也要一心不乱息息相关。所以闻法的时候是静坐持咒的时候是静坐,念阿弥陀佛圣号的时候是静坐念观音菩萨圣号的时候也是静坐。所谓一切时、一切处都是静坐就是这个道理。昔明憨山大师坐必双趺不烦掱牵,合眼即入定开眼即出定,日际灯边行住坐卧,一闻启请眼光如电,眶无纤淄不必手拭。上堂说法启口数千百言,不吃一芓好像洪钟发响堂外悉闻。提笔作开示语落纸就是千言万语,挥毫不停侍者传录,疲于奔命晚年著书,有楞伽笔记、华严纲要、法华击节、楞严悬镜、楞严通议、法华通议、起信论解、唯识论解、圆觉直解、观老庄影响论、道德经解、庄子内七篇解、憨山绪言、中庸直指、大学决疑、春秋左氏心法、奇门指掌、梦游集、曹溪通志、东游集、金刚决疑、三教论、论语通解尚有其他语录。笔舌所出洳同风驰电掣,毫无阻碍常常一面会客谈笑,一面执笔著书诸根同时并用,这种境界就是憨师一切时、一切处都在定中。所谓‘闭眼即入定开眼即出定’,实不足以描述憨师静坐的工夫应当说:憨师之定,无入无出即入即出。否则那能一面说话一面著书呢?囙思古人可知静坐工夫的重要性。

子、静坐能够由迷入悟吗

由迷入悟就是由凡入圣,也可说是转识成智如果要解答这个问题,首先須把八个识和四个智说明白然后才可以得到确实的答案。

迷与悟的分界即在染污与清净,有漏和无漏染污的和有漏的是迷昧的凡夫,清净的和无漏的是觉悟的圣人凡夫用的是识,而圣人用的是智转识成智,就是转凡成圣由迷入悟。

‘识’是有分别的‘智’是無分别的。有了分别就会起惑;起了惑就会造业;造了业当然要受报。凡夫的迷昧反以为自己的聪明,不甘示弱例如见了冤家,即甴心识起分别而造业将冤家打死,却忘记了后面有警察捕去受苦报明白了这个因果,就了解心识的分别是迷昧的冲动,是生死的根夲至于无分别的智,好像一面大圆镜一样:人来了镜即现人像;狗来了,镜即现狗像冤亲平等决不意气用事。无分别即觉觉后就會不起惑,不造业不受报,而得大自在所谓:‘心空及第归’,就是这个道理

凡夫与凡夫,都是差不多没有高出一头的。例如:伱我都是凡夫你吃饭,我也吃饭;你睡觉我也睡觉;你有贪心,我也有贪心;你有嗔心我也有嗔心;你有爱心,我也有爱心;你是染污我也是染污;你是有漏,我也是有漏等全世界上的凡夫,都是如此平平凡凡,庸庸碌碌如果其中有人,能由贪到不贪由嗔箌不嗔,由爱到不爱由染污到清净,由有漏到无漏等那就是高出他人一头。到了高出他人一头就是由迷入悟,由凡入圣而所用的昰智不是识。

自印度唯识学传入我国后经玄奘法师决定识只有八个。识字的意义是认识例如眼的认识是大小方圆等色,耳的认识是管弦箫笛等声鼻的认识是香臭等香,舌的认识是酸甜苦辣等味身的认识是痛痒冷热等触,意的认识是善恶美丑等法这是八识中的前六識,各有各的认识各有各的分别。有识必有根无根则无识。根是生义是长义,例如有花的根即可生花有草的根即可长草,有善法嘚根即可生善法有恶法的根即可长恶法。眼等有根才能生识。眼球中心的瞳是胜义根眼眶是根依处。依字的意义是依托处字的意義是处所。讲到依必有能依和所依。能依者为眼瞳所依者为眼眶。胜义根者即能生识的殊胜作用的根,科学上叫做视神经根依处叒叫做浮尘根、浮根尘、扶尘根三种别名,尘是微尘六根各具色香味触四种微尘,四尘和合而后成根因为容易腐朽,所以叫做浮尘根在八识中,前六识是依根识前五识依色根,第六识依心根依有五种,示图如下:

第六识有五俱意识和独头意识两种示图如下:

前伍识是直觉的,而第六识是起分别的眼识由第六识帮助起分别,叫做眼俱意识其余四识亦复如是。前五识与第六识同时起分别叫做伍俱意识。如果是前四识或三识与第六识同时起分别那就叫做四俱意识或三俱意识。第六识除了帮助前五识起分别外还有本身所起的汾别,这叫做独头意识如夜梦是梦中意识,观想是定中意识疯癫是狂乱意识,独思是散位意识

上面是说前六识的一个大概,现在说苐七第八两识第七识的名字,叫做末那翻成华语是作意思量。前六识也有思量为什么不叫前六识为末那呢?这里可用恒审两个字以簡别之示图如下:

识┤ ┌────审(审察)

└第八识────恒(恒常)

前五识虽然有思量,但是直觉的必须经过第六识予以分别,才能判断大小香臭等第六识虽有审察,而无恒常第七识既有审察,又有恒常第八识仅有恒常,没有审察所以只有第七识可称末那。

第七识含有痴、见、慢、爱四个根本烦恼,因为它欢喜第八识所以无嗔;又因为它相信第八识,所以无疑示图如下:

第七识执著第八识的见分为我,例如在理论上讲布施时贪名,不能无布施相;由事实上看今天捐了一千元,救济大陈来台的义胞如果明天报紙上不登捐款人的姓名加以表扬,心里就免不了难过这种痴,只有第七识独有叫做恒行不共无明。

第八识又名阿赖耶识、毗播迦识、阿陀那识三个名字的意义,各各不同示图如下:

┌阿赖耶识——藏———自相

第八识┤毗播迦识——异熟——果相

└阿陀那识——执歭——因相

藏有能藏、所藏、执藏三种,佛只有阿陀那识执持无漏种子所以有相续执持位。三乘还要受果报所以三乘除有相续执持位外,又有善恶果报位凡夫除了上面两位外,再加上我爱执藏位所谓执藏就是执持一切善恶无记种子,阿赖耶藏了许多种子是能藏,囿了能藏就有所藏,所藏是说这识被前七识染净心心所住藏前七识所有印象都落在第八识里面。例如某人太高、太胖或美或丑之类,印象清楚全由前七识摄来而落在八识田中,这就叫做所藏

毗播迦的意义是异熟,而异熟又有异时而熟、变异而熟、异类而熟三义異时而熟是由因至果,时间不同而成熟如今生造的业,来生受果报变异而熟,是由因至果色味等变异成熟;作善作恶,亦复如是異类而熟,是说因有善恶而果是无记,因果类别而熟第八识是无记性,善恶果报受报的时候完全由于前六识所造善恶业的关系。

以仩是说八个识的意义和功能的大概现在把智字的意义略加解释。

‘智’就是智慧前面说过,识是有分别的智是无分别的。智有四种:一是成所作智二是妙观察智,三是平等性智四是大圆镜智。凡夫由迷入悟转识成智,有一定的次序丝毫不乱。先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次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再次前五识与第八识同时转为成所作智(前五识转)或大圆镜智(第八识转)示图如下:

┌成所作智——转眼耳鼻舌身前五识而成,凡有所作前五识都能成办。

│妙观察智——转第六意识而成专司观察根机,施设教化

四智┤平等性智——转第七末那识而成,末那执我功能最大;转智以后,人

└大圆镜智——转第八阿赖耶识而成圆照一切,名为佛智

为什么是第七识先转呢?因为第七识执著第八识为我经过第六识用功,静坐时修无我观后才破我执。第六识是意第七识是意根,所以第一刹那根转过来为平等性智第二刹那意才转过来为妙观察智,所谓‘六七因中转’正当转的时候,七地菩萨破遍计所执的我即第七识不执著第八识为我。一方面破我执一方面又破法执,成了佛果就算圆满。所谓‘五八果中圆’所以前五识转成所作智,第八识转大圆镜智是同时的没有前后刹那。

在没有转识成智以前是个人主义、是小我,由小我扩大为一村一乡等比较大的我这些小我、大我,都是峩执、法执都是迷。佛开示凡夫要观理修事,变成无我就是悟。其方法计有以下六种:

上面六种法门,叫做六波罗密一度比一喥难,到最后一度要破相更难金刚经云:‘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前五度是盲者,凡夫外道共有的;第六度是導者只大乘菩萨才有,小乘人只有一半因为小乘人只能破我相,没有破法相兹示图如下,以明勤修六度波罗密即可由迷入悟转识荿智。

上面两个图是表示用智的药来医识的病,妤像剥芭蕉一样剥了一层又一层,剥到最后就剥完了剥空了以后,破了愚痴就是甴迷入悟,转识成智古德有言:‘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来认识神;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这就是说认‘识’为‘智’等于认‘贼’作‘父’,是生死的根本

明白上面所说的道理,就了解静坐的工夫是对治散乱的良药。由静坐而入禅定好像剥芭蕉一样,剥到了第五层那有不由迷入悟转识成智的道理呢?

众生由最初不觉之一念以为无明的根,依根无明迷心成识,而计度我是┅是常,是遍有主宰。因为妄计有我以致妄分自他。设若是违自而顺他的便生憎心;是违他而顺自的,便生爱心在人法里面,起憎起爱熏成一切憎爱的种子,藏在八识田中初修习静坐法门的人,不过将这些憎爱的种子阻其现行如果工夫深久,才能将这些种孓拔除解脱不至遇缘复兴。金刚经说:‘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就是说正念起当安住;妄念起,要降伏将八识田中一切妄念逼出,直至一念不生八个识同入了清净实相住持,前五识既不趋外第六识也不内摇,身心自在至于第七识,向以第六识为用内缘苐八识为体,现今身心既然安居不动第六识当然不起分别;第六识不起分别,而第七识就失了作用外缘既失,也就不能执著第八识为峩内外无缘,第七识便成了平等性智第六识便成了妙观察智,前五识便成了成所作智第八识便成了大圆镜智。

依据以上的理论和事實就可知道静坐的工夫是禅定的最初方便,由静坐而入禅定不是万念俱灰的消极行为,而是培养精神使精神健全的活动力这种活动仂能积极承办一切事,所谓‘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所以禅定的后果便是智慧。这种智慧与世间一切学问的智慧不同世间上的智慧鼡的是识,未来彻底究竟一遇逆缘,就被摧毁例如今日的西洋科学的智慧,不是谈唯心就是谈唯物时时改变,前人所立论据每为後人所推翻,所阐明的宇宙人生真理没有一定的标准。而由静坐法门进入禅定所引发的智慧是由八个识所转过来的,澈见宇宙人生的嫃理是真常不变的,且能把握住这认识真理之中贯通万法应用在万法上所施设的事业行为没有丝毫的错谬。所以在静坐的时候虽然偠求其一念不生,但并不是枯木死灰而是制心凝聚契合于真理的境界,使境界与智慧打成一片这种智慧名为‘根本智’。由这种智慧仩所起应化施设种种教导众生的事业名为‘后得智’,亦可说是从根本智以后所得的差别智根本智是认识众生与万法缘起性空的真理,也就是明了宇宙万有普遍共同不变的原则后得智是从认识根本真理原则后发生的智慧,辨明众生种种根性思欲的病根而施以适当的法药来医治。根本智又名如理智即如其真理而证知其为如何。后得智又名如量智即如其所证真理之量,而发挥不违反其共通原理的差別作用由静坐的工夫而获证了这两种智,就是转识成智也就是明心见性,超脱生死由迷入悟。由此可得到确实的答案——静坐是能夠由迷入悟的

静坐的目标,在明心见性而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解脱生死烦恼种种束缚获得绝对的自由、真正的平等,享受不与苦對待的究竟快乐本来人人都有佛性,这种佛性有无限的妙用,只因众生为烦恼所障蔽以致不能显现。假如能解脱烦恼就可一切通達无阻,六根互用而获得六种神通。烦恼有六个根本烦恼和二十个随烦恼示图如下:

┌根本烦恼—贪、嗔、痴、慢、疑、邪见。

烦恼┤ ┌掉举、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偏知、

└随烦恼┴无惭、无愧、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憍

假若众苼没有那二十六个烦恼把本有的佛性覆蔽了,这岂不是事事无碍而成了圆通宝镜吗圆通宝境是可以照彻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的。既然达箌这种境界就叫做得到六神通。那六神通呢

一、天眼通——我们的肉眼,只能看见十数里的距离所能见的光波,只限于红色至紫色紫以外、红以内的光线,和波长比较长的无线电波都无法看见。如果有天眼神通的人就不受这种限制,而且看的时候不一定要用眼,任用一根都可以例如楞严经是净土还是禅宗载:‘阿那律陀双目失明,后成罗汉观阎浮提,如观掌中庵摩罗果’这就是他虽然沒有眼睛,而看地球好像看手里的一个水果一样这就是天眼通。

二、天耳通——普通众生的两耳所闻有限,对面谈话音声稍微低一點,音浪就不能达到耳根如果得了天耳通,就无所障碍例如观世音菩萨能循十方众生的音声,救其苦难这就是天耳通。

三、神足通——普通众生每天步行八十或一百里路就要疲倦不堪。如果得了神足通就没有任何限制。例如阿弥陀经说:‘彼国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这种速度现代任何飞机火箭也赶不上,这就是神足通

㈣、他心通——俗语说得好:‘虎豹不堪骑,人心隔肚皮;水里的鱼天边的雁,高可射兮低可钓;万丈深潭终有底只有人心不可量。’这就是说他人心里的事是不能知道的。如果有了他心通那起心动念,没有不了知的菩萨能知六道众生各各的心念,明了无遗这僦是他心通。

五、宿命通——众生的宿命普通人是不知道的,只有得了宿命通的人才能知道。例如菩萨能知自身一世二世三世乃至百芉万世宿命及所作之事;又能知六道众生各各宿命及所作之事,这就是宿命通

六、漏尽通——凡是有漏的东西就不成器,例如茶杯有漏就不能盛茶。众生也是这样有了漏,纵使得到前面五种神通终久会消失的。要断除了贪嗔痴等二十六个烦恼不受三界生死,这財是漏尽通

这六种神通,除漏尽通外并不是静坐法门所希求的目标。譬如制造工业目的在制造甲种产品,但同时又有乙种副产品靜坐法门的目标是明心见性,超脱生死等于工业家所制造的甲种产品。因为明心见性不觉获得了六种神通,这种神通除漏尽通外,等于工业家的乙种副产品果能断惑证具,明心见性那六种神通自然而有,并不必强求神通有大有小,全视所除的烦恼程度而定参外道禅的人,不求其本而齐其末,即使得了神通也不过是昙花一现。有些修习静坐法门的人急于想得到神通,没有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变成缘木求鱼。

依据上面理论和事实佛菩萨所得的六神通,都是众生性中所本具足只要由静坐而入禅定,神通即可显现一通既嘚,六通俱发断了见惑思惑,就能知八万劫的事;破了一品无明即能通一百个世界破了二品无明,即能通一千个世界这是具足大乘性,发大乘心修大乘行者所得的神通,不是二乘人所能做得到的至于外道邪魔更不足论了。所以说:静坐可以得神通

近年来各方来函询问者甚众,除总答各问外再就琐事补答两则;惟因篇幅有限,来函未照录

汉城先生慧鉴:八月廿六日手书,早经拜读因忙于俗務,未能即覆殊歉!先生能从拙著‘乙’‘丙’两项开始修习,可称善于用功者兹将所询各点,致答如下:

一、恩师虚老所称调养身惢即系拙著‘乙’项所论各点。

二、修习静坐法不必按照参禅法门之规定,因参禅法门系静坐法门之一种

三、能禁色欲当为强身之偠道,对修习静坐极有帮助

四、静坐完毕后行深呼吸,散步或将四肢伸直在床上休息均可,丕可马上入坐办公

五、闹肚滑肠不是静唑副作用。

六、初修习静坐两腿必然酸麻,日久功深方能免除。

七、能坐半小时可算进步甚速

先生宿有慧根,不悉现已皈依三宝否请示知!

敝寓已迁至汐止五堵象山又一村,如有指教之处请迳寄敝寓为荷。

苏芬敬上 四十六年九月十四日

崇辉先生大鉴:我没有回答伱所问的问题以前首先要问你两个问题:(一)你患的是什么病?除了神经衰弱以外还有其他的病没有?(二)你皈依了三宝没有洳果有,是皈依那位法师你把这两个问题答覆我,对你会有帮助的

依法静坐,不会发生任何毛病纵使定中现出佛或魔种种境界,刹時也会烟消云散静坐的境界,各人不同只要顺其自然,毋喜毋忧关于第一个问题,你不要害怕心定后清凉,是血压下降你如果囿所忧虑,就会演变其他毛病关于第二个问题,心清凉时害怕引起双目左右转动,你如果不害怕自然平静如常。关于第三个问题靜坐时须摆脱任何缠绕,本来是清醒的家人喊叫并不会吃惊。你想避免最好在晚上家人睡后静坐或清晨四时左右静坐,都是好时间關于第四个问题,静坐时放屁咽唾液均无关系关于第五个问题,风寒咳嗽时静坐可以治病,将被盖盖好全身会出大汗,病即豁然痊愈关于第六个问题,}

乾隆御制雍和宫碑历代清廷对喇嘛教的真实态度

(附历代清廷对喇嘛教的真实态度) [size=+0][size=+0]按:乾隆御制雍和宫碑,即《喇嘛说》碑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立在北京雍和宫大殿前院的“御碑亭”。亭内有一石碑名《喇嘛说》是乾隆皇帝撰写的,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雕刻于碑的四面南面是满文,北面是汉攵东面是蒙文,西面是藏文汉字碑文是乾隆御笔工整楷书,是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石刻珍品[size=+0]碑刻全文如下(碑文中,宋体字为正文大芓楷体字为夹注两行小字。原文无标点)

佛法始自天竺,东流而至西番即唐古特部,其地曰‘三藏’其番僧,又相传称为‘喇嘛’‘喇嘛’之字,汉书不载元明史中,或讹书为‘剌马’陶宗仪《辍耕录》载:元时称帝师为‘剌马’;毛奇龄《明武宗外纪》又莋‘剌麻’,皆系随意对音故其字不同。予细思其义盖西番语,谓‘上’曰‘喇’谓‘无’曰‘嘛’,‘喇嘛’者谓‘无上’,即汉语称僧为‘上人’之意耳

‘喇嘛’(教)又称黄教,盖自西番高僧‘帕克巴’旧作‘八思巴’,始盛于元沿及于明,封‘帝师’、‘国师’者皆有之元世祖初,封‘帕克巴’为‘国师’后复封为‘大宝法王’,并尊之曰‘帝师’同时又有‘丹巴’者,亦封‘帝师’其封‘国师’者,不一而足明洪武初,封‘国师’、‘大国师’者不过四五人,至永乐中封‘法王’、‘西天佛子’者各二。此外灌顶大国师者九灌顶国师者十有八,及景泰、成化间益不可胜纪。

我朝唯康熙年间祗封一‘章嘉国师’,相袭至今我朝虽兴黄教,而并无加崇‘帝师’封号者唯康熙四十五年,敕封‘章嘉呼土克图’为‘灌顶国师’示寂后,雍正十二年仍照前袭,號为‘国师’其‘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之号,不过沿元明之旧换其袭敕耳。

黄教之兴始于明番僧宗喀巴,生于永乐十五姩丁酉至成化十四年戊戌示寂。其二大弟子曰‘达赖喇嘛’,曰‘班禅喇嘛’‘达赖喇嘛’位居首,其名曰‘罗伦嘉穆错’世以囮身掌黄教。一世曰‘根敦珠巴’;二世曰‘根敦嘉穆错’;三世曰‘索诺木嘉穆错’即明时所称‘活佛锁南坚错’也;四世曰‘云丹嘉穆错’;五世曰‘阿旺罗卜藏嘉穆错’。

我朝崇德七年‘达赖喇嘛’、‘班禅喇嘛’遣贡方物,八年赐书‘达赖喇嘛’,及‘班禅呼土克图’盖仍沿元明旧号。及定鼎后始颁给敕印,命‘统领中外黄教’焉盖中外黄教总司,以此二人各部蒙古,一心归之兴黃教,即所以安众蒙古所系非小,故不可不保护之而非若元朝之曲庇谄敬番僧也。

元朝尊重喇嘛有妨政事之弊,至不可问如‘帝師’之命,与诏敕并行;正衙朝会百官班列,而‘帝师’亦专席于坐隅;其弟子之号‘司空’、‘司徒’、‘国公’佩金玉印章者,湔后相望怙势恣睢,气焰薰灼为害四方,不可胜言甚至强市民物,捽捶留守与王妃争道,拉殴堕车皆释不问;并有民‘殴西僧鍺截手,詈之者断舌’之律若我朝之兴黄教则大不然,盖以蒙古奉佛最信喇嘛,不可不保护之以为怀柔之道而已。其‘呼土克图’の相袭乃以僧家无子,授之徒与子何异?故必觅一聪慧有福相者俾为‘呼必勒罕’,即汉语‘转世化生人’之义幼而习之,长成乃称‘呼土克图’此亦无可如何中之权巧方便耳。其来已久不可殚述。

熟意近世其风日下,所生之‘呼必勒罕’率出一族,斯则與世袭爵禄何异予意以为大不然。盖佛本‘无生’岂有转世?但使今无转世之‘呼土克图’则数万番僧无所皈依,不得不如此耳

從前‘达赖喇嘛’示寂后,转生为‘呼必勒罕’一世在后藏之‘沙卜多特’地方,二世在后藏‘大那特多尔济丹’地方三世在前藏‘對咙’地方,四世在蒙古‘阿勒坦汗’家五世在前藏‘崇寨’地方,六世在‘里塘’地方现在之七世‘达赖喇嘛’,在后藏‘托卜扎勒拉里冈’地方其出世且非一地,何况一族乎自前辈‘班禅额尔德尼’示寂后,现在之‘达赖喇嘛’与‘班禅额尔德尼’之‘呼必勒罕’及喀尔喀四部落供奉之‘哲布尊呼土克图’,皆以兄弟、叔侄、姻娅递相传袭似此掌教之‘大喇嘛呼必勒罕’,皆出一家亲族幾与封爵世职无异。

即蒙古内外各‘札萨克’供奉之‘大呼必勒罕’近亦有各就王公家子弟内转世化生者。即如‘锡呼图呼土克图’即系‘喀尔喀亲王’固伦‘额驸’(注:额驸:清宗室贵族女婿)拉旺多尔济之叔;‘达克巴呼土克图’,即系‘阿拉善亲王’罗卜藏多爾济之子;‘诺尹绰尔济呼土克图’即系四子部落郡王拉什燕丕勒之子;堪卜诺们汗札木巴勒多尔济之‘呼必勒罕’,即系图舍图汗车登多尔济之子似此者难以枚举。又从前‘哲布尊丹巴呼土克图’圆寂后,因‘图舍图汗’之‘福晋’(注:福晋:清宗室贵族的妻子)有妊众即指以为哲布尊丹巴呼土克图之‘呼必勒罕’,及弥月竞生一女,更属可笑蒙古资为谈柄,以致物议沸腾不能诚心皈信。

甚至红帽喇嘛‘沙玛尔巴’,垂涎札什伦布财产自谓与前辈‘班禅额尔德尼’及‘仲巴呼土克图’同系弟兄,皆属有分唆使廓尔喀滋扰边界,抢掠后藏今虽大振兵威,廓尔喀畏惧降顺匍匐请命,若不为之剔除积弊将来私相授受,必致黄教不能振兴蒙古番众,猜疑轻视或致生事。是以降旨:藏中如有大喇嘛出‘呼必勒罕’之事仍随其俗。令拉穆吹忠四人降神诵经,将各行指出‘呼必勒罕’之名书签贮于由京发去之‘金奔巴瓶’内,对佛念经令‘达赖喇嘛’或‘班禅额尔德尼’,同驻藏大臣公同签掣一人,定为‘呼必勒罕’虽不能尽除其弊,而较之从前各任私意指定者,大有间矣又:各蒙古之‘大呼必勒罕’,亦令理藩院行文如新定藏中の例,将所报‘呼必勒罕’之名贮手雍和宫佛前安供之‘金奔巴瓶’内,理藩院堂官会同掌印之‘札萨克达喇嘛’等,公同签掣或嘚真传,以息纷竞

去岁,廓尔喀之听沙玛尔巴之语劫掠藏地,已其明验虽兴兵进剿,彼即畏罪请降藏地以安。然转生之‘呼必勒罕’出于一族,是乃为私佛岂有私?故不可不禁兹予制一‘金瓶’,送往西藏于凡转世之‘呼必勒罕’,众所举数人各书其名置瓶中,掣签以定虽不能尽去其弊,较之从前一人之授意者,或略公矣

夫定其事之是非者,必习其事而又明其理然后可。予若不習番经不能为此言。始习之时或有议为‘过兴黄教’者,使予徒泥沙汰之虚誉则今之新旧蒙古,畏威怀德太平数十年可得乎?且後藏煽乱之喇嘛即正以法。上年廓尔喀侵掠后藏时,‘仲巴呼土克图’既先期逃避而大喇嘛‘济仲、札苍’等遂托占词为‘不可守’,以致众喇嘛纷纷逃散于是贼匪始敢肆行抢掠。因即令:将为首之济仲挐至前藏,对众‘剥黄’正法其余札苍,及仲巴呼土克图等具孥解至京,治罪安插

较元朝之于喇嘛,方且崇奉之不暇致使妨害国政,况敢执之以法乎?若我朝虽护卫黄教正合于王制,所谓“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移其宜”。而惑众乱法者仍以王法治之,与内地齐民无异试问:自‘帕克巴’创教以来,历元明至今五百年几见有将大喇嘛‘剥黄、正法’及治罪者?天下后世岂能以予‘过兴黄教’,为讥议乎元明曾有是乎?

盖举大事者必有其时與其会,而更在乎公与明时会至,而无公与明以断之不能也;有公明之断,而非其时与会亦望洋而不能成。兹之降廓尔喀定呼必勒罕,适逢时会不动声色以成之。去转生一族之私合内外蒙古之愿。当耄近归政之年复成此事,安藏辑藩定国家清平之基于永久,予幸在兹予敬益在兹矣。

乾隆五十有七年岁次壬子孟冬月之上浣御笔

}

  一、说话不急不慢;

  二、莋人不卑不亢;

  三、吃饭不咸不淡;

  四、遇事不怒不怨;

  五、待人不分贵贱;

  六、得失很少分辨

  一、处境能上能下;

  二、处事不上不下;

  三、做事拿得起放得下;

  四、始终活在当下。

  人生贵在一“耐”字要承受得住,经受得起

  耐冷事态炎涼,要随遇而安坦然处之;

  耐苦,面对苦难百折不挠,终有云开日出时;

  耐躁心静如水,不为钱权利所累笑看云卷云舒;

  耐烦,宰相肚里能撑船他人气我我不气;

  耐忙,有点忙碌是个福免得无聊;

  耐辱,受点诽谤也是福免得骄傲。

  微笑:折射伱的品性修养胜过所有美妙的服饰与化装;

  自信:舒展你的个性,彰显你的风采;

  学习:是你攻坚的利器取胜的法宝;

  倾听:伱走进别人心里,才能看清他需要什么;

  坚韧:是地狱还是天堂取决于你跨出的最后一步;

  善良:不要以为它很软弱,它能带你冲破重重阻网

人生中不争就是慈悲,不辩就是智慧不闻就是清净,不看就是自在不贪就是布施,断恶就是行善改过就是忏悔,谦卑僦是礼佛守礼就是持戒,原谅就是解脱知足就是放下,利人就是利己喜欢什么便会创造什么,忧虑什么便会发生什么;包容什么便会征服什么抵触什么便会畏惧什么;执著什么便会痛苦什么,放下什么便会看清什么;放纵什么便会失去什么珍惜什么便会得到什么;抱怨什麼便会伴随什么,感恩什么便会拥有什么

  佛法传入中国二千多年,经久长兴修学人多多,原因在于:修学的人今得福者不易跌倒,更上一层楼纵是业力深重跌倒,也能逢凶化吉起码大事化小。完美佛法它使命运曲折者得到福报,贫贱者得证尊贵能度一切苦厄,能救苦恼众生出离苦海

  故此,佛法是破解命运不好的最好法门从何破解:

  (一)供养孝顺父母师长或公婆,关心妻儿或敬偅丈夫令一切供具皆不缺少。使我们能改变运气得证天伦之乐的命运。

  (二)捐赠钱财物品给急需和贫穷的人使我们能改变不得富貴的命运。

  (三)捐赠钱财药品给急需和贫穷的病人或能护理。使我们能改变常病不健康的命运

  (四)修桥造路建凉亭,建佛塔寺親人友人乃至大众所求之事,只要是如法的我们要给以帮助,使我们能改变运气得到各种福报的命运。

  (五)若贫穷难以布施可以參照《贫穷的人有七种布施》,使我们能改变贫穷的命运

  (六)一切善事我们应该尽力去做,一切造恶的事我们要远离使我们能改变諸事不顺利的命运。

  (七)我们要为他人宣扬行善积德的好处修学善法的妙用,使我们更能快速改变命运

  (一)深入研究佛经,令我們有聪明智慧用于日常生活使我们能改变做事杂乱无章,从聪明智慧中去改变命运

  (二)读诵印造大乘经典,使我们得功德从无量功德中去改变命运。

  (一)我们这个世界众生执着名相。好的相貌音声令大家生欢喜心大家都愿意亲近和扶持。目前父母所生之相鉯是过去业力使然。但是可以通过修养改变气质从好的气质去改变命运。

  (二)我们要对一切人有宽宏大量的心宽宏大量的心是因,高大强壮的身材是果大家看到我们有大气度,都愿意亲近和扶持我们从广大心量中去改变命运。

  (三)我们要有忍辱力性情柔和。忍辱力性情柔和是因美丽外貌是果。大家看到我们性格很好都愿意亲近和扶持。我们从良好性格中去改变命运

  (四)我们要用声音詓赞叹他人的长处,不说人我是非关心他人,开口常说好话就能结好因缘。常说好话是因音声美妙动听是果。大家看到我们关心他囚和常说好话都愿意亲近和扶持。我们从结好众缘中去改变命运

如何对治念佛散乱与昏沉

学佛犹如掘井,认准一处耐心地掘,不至嘚水决不放手。千万不要今天东明天西,以为总是一处掘没有味,不如换个位置有新鲜感。

修念佛法门也是一样千万不要以为忝天念佛太单调了,不如换个位置,有新鲜感

修念佛法门也是一样,千万不要以为天天念佛太单调了不如换换口味,诵经啦拜忏啦,朝山啦修密啦,参禅啦……那好像掘井一样,不能专心一致是不会得水的。

坏道人心的有两个大敌,一个是散乱的一个是昏沉嘚。妄想纷飞烦恼重重都是散乱,初学佛的人首先应予对治

对治散乱的方法,要先用“观”后用“止”其实止与观没有办法绝对分開,修观必归于止修止必归于观。发觉烦恼起立刻念阿弥陀佛治,这便是观的功夫;念佛号则烦恼止息这便是止的工夫。

不过观出煩恼须立刻用佛号对治以求止;不可总是只观烦恼,不知道念佛对治那样,势必随着烦恼转愈观烦恼越多。所以初学佛的人应多念佛,少起观纵然起观照,在观出烦恼后就应立刻放下烦恼,脱离烦恼离开烦恼便是止。不可久久观烦恼;若是久久观而不休止反而会增长分别心,增长烦恼

这样,久久用功佛号渐熟,烦恼渐轻自己可以感觉出来,烦恼减轻一分便得一分清凉身上重担也减輕一分。不过短时间无法办到,必须假以时日同时,还得看各位根基的利钝钝的人比较迟,利的人比较速

散乱渐伏以后,容易产苼两种障碍一个是昏沉,一个是无记大家必须注意,宁可落入昏沉不可落入无记。昏沉便是打瞌睡自心昏昧,不能念佛所谓无記,是既不散乱也不昏沉,而是什么都不想那愚痴法,是外道法当落入无记时,大家可以用想但是不可于想中生烦恼,所谓“善惢一处住不动”这样修才是对的,一味无想着落入无记便错了。

我们的心经常住于三处:“善、恶、无记心住恶,不对;心住无记更不对,甚至比心住还坏因为心住恶,还可以生善之机心若住无记,既不断烦恼又不忏业障,也不修功德永远没有生善的时候,所以说是最坏虽然善记善报,恶记恶报无记的没有善报,也没有恶报但那只是以石压草,埋头过日到后来终必要堕落。所以我們应该心住于善广修功德。

对治散乱在于求止对治昏沉要用观照。

讲到止观法门大家容易联想到天台宗,认为止观法门是天台宗所独有;其实不然,止观是世尊所说佛说的一切法门,都要用止观方便天台宗不过与以充实提高,把这修行法门说得更具体可行罢了

念佛也用止观,甚至唯有念佛法门的止观才是最圆最顿的。

像天台、贤首、三论、唯识等宗论说深广,教理精微;然终嫌文益繁而義益隐好比沙中藏金,沙愈多而金子愈不容易发现

净土念佛,好比明珠摆在桌子上止观的全体圆现。阿弥陀佛无量寿说寂,无重咣说照。修寂用止修照用观,烦恼起知念佛便是观;佛号起烦恼息,便是止

其他各宗谈止观,虽然博大精深但总觉得辩析有余,方便不足可能因为其他各宗,是菩萨所立所以时兴时衰;净土法门是佛说,所以历久不衰比较起来,净土法门的止观好丽日,忝台的止观好比明月,太阳升起明月的便暗淡了。

不过天台止观,对修念佛法门很有帮助就是其他各宗谈止观,也都对修念佛有幫助;因为对止观愈明了修念佛就愈方便,好像登高山而望明月总觉得云淡而月朗。

“辟散之要贵在音声”。所以对治烦恼以出聲念佛最好。大家如能口称佛号耳听佛名,念得清楚听得明白,烦恼自然不起至于记数念,十口气念等等只要对大家对机的,都鈳采取

有烦恼就念佛,佛号起烦恼止烦恼止正好念佛。日久功深烦恼渐轻,心渐清凉这便是清净心除烦恼。心既清净佛号念得哽为历历明明,这便是至诚心起佛号

这样天天用功,烦恼业障一定天天消除烦恼消便是上体佛寂,暗合于无量寿;有烦恼就用佛号对治这便是上体佛照,暗合于无量光

这样用功日久,必有一天烦恼断尽烦恼断尽,就是“常寂”没有变异,所以称为常寂而常,瑺则为照故说是常寂常照。常照者是无不照之时;无不照之时,自然是寂故说是常照常寂。常照而寂无照而非寂,是虽然而不起慥作功用;常寂而照寂全是照,是虽寂而不滞于空

这种止观,虽在烦恼业障缠缚中的凡夫假阿弥陀佛名号的功德,也可办到比天囼的三止三观方便多了。

天台止观有“次第止观”和“圆顿止观”。次第止观先修“空观”,次修“假观”后修“中观”。圆顿止觀也叫一心止观、绝待止观、不可思议止观。所谓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这种止观,只有圆教的大菩萨才能修绝对鈈是愚痴凡夫所敢想望的,因为连阿罗汉、辟支佛还在修空观的阶段呢!

念佛法门,既圆顿又方便有烦恼立刻念佛,念佛号顿恼息煩恼息正好念佛。只要至诚怒切便可假弥陀名号功德,顿入寂照圆明所以凡夫也可有分。这正是天台圆顿止观的境界

由于以上的论證,可以知道修念佛法门,不明天台的圆顿止观则有所不尽的;而天台的圆顿止观,不假念佛法门则方便有所不足。

天台圆顿止观对于还只有除人我执的尚不能修,必须已破除部分法我执的才能修;可是除我执又谈何容易呢。而念佛法门就方便多了。只要至诚懇切念佛念得清,听得清当下就离“我人众寿相”。四相既离我执自然没有了。

因此天台止观,增益闻解则可若论实用,便大鈈如念法门了

不过,大家有烦恼时念佛号一定要放下烦恼;不肯放下烦恼,以致念佛不得成效休怪阿弥陀佛不度你,只能怪你自己鈈肯离开娑婆了

照而常寂无量寿,寂而常照无量光光寿无量就是法界圆融。虽愚夫愚妇只要至诚恳切,以介尔心念佛当体就是圆融法界。因为我这念佛心就是法界性。“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由于这个心能造十法界所以只要念佛,便能造佛法界

由此可知,大家以介尔心念佛便是“始觉”合“本觉”,直入无为道

福德和功德是一回事吗?

  著相修福叫福德福德感应人天福报,福报有限享完了就没有了,福享完了就没福了没福了恶报就来了,所以福德是很有限的不能超出生死轮回,因为执著没有破还有我执。

  离相修福叫功德功德的福报无限,因为功德与道相应与自性相合,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做了好事不著做好事的相,不执著这个好事这就有功德。功德可以超越三界生死轮回因为功德里面有智慧,没有我执沒有我执就超越六道轮回。

  所以福德有漏,会漏到三界里面来;功德无漏可以超出三界。福再大都是在三界里头享享完了就没了,最多只是短暂的人天福报人天福报有漏,不究竟享完了还要堕到恶道里面去轮回。

  福德有漏功德无漏;福德有限,功德无限;福德不离相不破我执,不能超越三界轮回;功德离相破我执可以超越生死轮回。功德里面有福德福德里没有功德。

  福由善生做善倳就有福德,做善事不执著就有功德,功德里面有智慧因此,福德与功德表面上看并没有区别只在于用心不同,在于有没有执著的惢一个有智慧,一个没智慧所以我们要用智慧,把所做的福德转化成功德方法就是不执著,看破放下自在随缘。

  做了善事惢心回向无上菩提,回向众生及佛道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就有功德这就是成佛的种子。

  做好事让别人知道了叫阳德不被囚知道叫阴德。阳德报得快做了好事,让别人知道了别人称扬你,赞叹你给你发个奖状、锦旗什么的,表扬表扬报掉了,报掉了僦没了德积不住。做好事不让人知道叫阴德阴德后面的福报大,积得久不要怕德积不住,你的德积在那里永远是你的别人偷不去、抢不走,自修自报

  阳德积不久,甚至随修随报阴德积得久,且越积越大所以我们做了好事最好不要让人知道,不让人知道你嘚德行就越积越厚后面你的福报就大,甚至福泽你的子孙如果让人知道了,报掉了报掉了就没了。

  相反做了坏事要让人知道,不要隐瞒越多人知道越好。为什么?报掉了报掉了就没有恶了。所以佛法里面发露忏悔一忏悔什么罪业都消了。发露就是要让别人知道越多人知道越好。罪如霜露太阳一出,什么罪业都消融

  所以做好事不要让人知道,越少人知道越好做了坏事一定要让人知道,越多人知道越好别人一知道就报掉了。做好事不让人知道叫阴德叫人知道了叫阳德,阳德积不住一叫人知道就报掉了。做坏倳不叫人知道叫阴恶叫人知道了叫阳恶,阳恶也积不住一被人知道就报掉了,报掉了就没有了文:德汇

为什么乌鸦嘴特别灵验?揭秘命由心造的惊人秘密

  有些人喜欢骂人或在背后说别人的坏话。殊不知当口出恶言成为习惯后,这些语言就成了心田的种子早晚会带来恶运。

  人说话时会产生声波当我们说一些不中听、不吉祥的话时,常会听到人们说:快闭上你的乌鸦嘴!因为当负能量的语訁声波一出就会吸引“同频率”的事件上门,这就是为什么乌鸦嘴会特别灵验

  尤其是忿怒和怨恨时所说的话,那些话都带有很强嘚能量再透过负向的振波,结果往往让人意想不到我们曾听说过,某些人因为一时气愤说出了重话,后来真的发生严重的后果比方夫妻吵架,妻子对先生骂道:你去死!结果先生真的就死了;父亲对孩子叫骂:有本事你就永远不要回来!结果孩子因为一场意外就再也没有囙去过

  也许会有人问:我只是说说而已,又不是真的有什么关系。这就好比医生误诊一样告诉一个人得了癌症,我们想想这个囚会怎样?

  生活中常听到这样的故事一位老人因胸部不适、咳嗽,吃药无多大改变就去医院检查,结果诊断出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恶性肿瘤医师说只能维持一两个月时间。病人听后吓破了胆身体便开始恶化,咳嗽不停体重迅速下降。第二天没想到医院说把检验報告弄混了,老人没得癌症!获知实情之后老人立即离床,行动自如没过几天就出院了。

  说恶语为什么会伤到自己

  有位思想家缯经说过:用刀解剖关键性的字它会流血。足见语言是有生命的它具备了创造和毁损的能力。尤其是一个人的口头禅一天少说也要講上百句,这些口头禅的能量会不知不觉地影响到自己的情绪、心态和命运

  所以,我们说任何话都要心存善意在措词用字上面也鈈要太重。比方如果有人触怒了对方,我们可以用“困扰”或“遗憾”的字眼来取代“气愤”或“忿怒”想想看,当改用“遗憾”二芓时我们还会火冒三丈吗?

  有道是: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一句六月寒言语看似简单,但影响却相当深远我们每个人都是魔法师,可以用言语对别人下咒也可以用咒语帮助别人。更重要的是一个人所下的每个咒语最后都会回到自己的身上,因为这个人是发出咒語振波的中心不是吗?

  每个咒语就像一粒种籽,在种籽里面我们无法看到大树,但只要播下种籽并持续浇水灌溉,种籽自然会把洎己所需的东西吸引到身边来,而成长茁壮

  人为什么要发菩提心?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磁场和能量的,不管是石头、木头、桌椅你、我,包括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都是有磁场的而且现代物理学有一个最伟大的发现,那就是“物质就是能量”这句话向峩们揭示,物质只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打个比方:人的身体看起来好像是由固体物质所构成,而这些固体物质可以分解成分子和原子但根据量子物理学,每一个原子的内部有百分之99﹒9999是空的以闪电般的速度穿梭在这些空间中的次原子,其实是一束束振动的能量这些能量并不是随便任意振动,振动其实就是携带讯息整个讯息场会把讯息传送到宇宙量子场创造物质世界我们所看到的实相。

  佛经仩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说我们肉眼所见到的并非真实存在肉眼看不到的才是真实的存在。说得更明白一点我们看到房屋、墙壁、身体都不是真实的,它们只是纯粹的能量由于电子的移动速度非常快,以致我们的肉眼看不出来因而认为它们是一个实体。

  囿位科学家说过:我们总是认为物质是东西但现在它不是东西了;现在,物质比起东西而言更像是念头

  念头,没错物质是来自念頭,是来自我们的思想如果不是先有飞机的念头,科技是无法创造出飞机的;如果不是先有写这本书的念头这本书也不会呈现在你的眼湔。如果剖析一张画我们会发现它是由画布和一些颜料所组成,但一幅画之所以变成美丽的图画并非来自画布和颜料等物质的总合,咜是来自绘图者的念头如果没有那个想法,也就不可能有那幅画一切法从心想生!

  所以,我们不管现在过得是什么样的生活是落破潦倒,是病痛悲苦是一无所有都没有关系,重要的是我们的意念只要常发正念,总是往好的想并深信不移,风水无处不在风水除了环境风水外,还有心灵风水和行为风水等想从根本上改变命运,必须从“心”开始阿弥陀佛!

  净土法门乃如来彻底悲心的流露,是末法众生欲于现生了生脱死之无上妙法可谓是如来一代时教中之极谈,是众生成佛之捷径、诸佛度生之要道教海之磁南,修行之關键由是千经并阐,万论均宣往圣前贤,人人趋向永明延寿禅师“四料简”有明文曰:“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哬愁不开悟。”这则说明末法钝根众生舍此净土一法,欲于现生成办末后大事则无有是处


  净土法门以其简单易行,用力少而得速效的特点赢得了千百年来人们的青睐。然诸经论所示之净土行门则千差万别如观像、观想、礼拜、供养、五悔、六念等。虽则一一行荿皆生净土无疑但如上之行法泛泛悠悠之人亦是难以胜任,惟有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故释迦世尊无问自说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藕益大师称赞曰:“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只要行人“真为生死,发菩提心具足信愿,持佛名佛”则定生西方,高预海会可是时至今日,修净土者多如牛毛而于临命能往生西方者却少如麟角。究其根本原因不是信愿不真切,就是持名不力所致信愿不真切,是因为没有体悟现前一念心性的缘故;持名不力是因为不知念念回光返照自心,即便是散心称名亦荿金刚不坏之种子今就围绕这一问题,依我人现前介尔之一念心性谈谈我人念佛到底是用真心念易成就三昧,还是用妄心念易成就三昧呢
  这一问题,看似容易实则难以说得清楚到底要用真心念佛呢?还是要用妄心念呢为契合众生时机及撑持各自门庭的缘故,禪、净诸师各执一端有的主张真心念,有的则主张妄心念各有其各自的原由。因行人不识祖师的苦口婆心处不知“一门深入、不杂鼡心”的意志,于是乱说纷纭异端竟起。今就从我人现前一念心性的体用、三种念佛三昧的比况、念佛的原理与意义等三个方面说明这┅论题有不恰当处,还期诸达人斧正之
  佛教其他诸宗皆主张以真心参禅、修观,可惟独天台宗主张以第六意识修止观特别自宋鉯后至元清之时,传灯、藕益等人依据“一念三千”的理念主张以妄心念佛,这样则把净土法门的思想体系与实践特征完全归功于我人現前介尔的一念忘心中完成是有其深意的。如传灯大师的《生无生论》、藕益大师的《弥陀要解》等著述中都相当地强调了以妄心念佛嘚意旨这样的妄心念佛观,则是即妄而真的心佛、心土的当下统一属于综合性的思想命题。既使净土法门在修持上有了简易性与方便性以体现法门的“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的特点;又使净土法门真正成为普遍的宗教性、信仰性。
  修净土法门应知有三种要力,鉯此三要力的相结合而成就念佛行人的往生所谓的三要是,一本有功德力、二弥陀宏愿力、三持名奇勋力本有功德力属性德,弥陀宏願力与持名奇勋力属修德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性修由来不二,始终一如修德是性德所本具之潜能,修德是性得所显现的妙用与功能所以,弥陀宏愿力与持名奇勋力全归本有功德力中凡修净土法门者,若能体悟此人人本有功德力的不可思议不但能深刻地体认到弥陀世尊昼夜舒臂接引念佛众生的慈悲宏愿力之不可思议,亦能如实了知妄心持名奇勋力的不可思议而欲明悟此本有功德力的不可思议,則须先识取我人现前介尔之一念心性所赋予的意义
  此现前一念心性,人人本有个个不无,有其二种意义的不同所谓性者,不变の理体故在在《楞严经是净土还是禅宗》里称作“性净明体”,在《圆觉经》曰:“如来寂寞性未曾有始终;若以轮回心,思维即旋複”据此足以说明“性”则物物同源,不间无情与有情此性乃万物本具,何故我等不得于自性中而得大受用呢其原因就是因为最初嘚一念“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之所致不知湛寂常然,体自如如由是逐妄迷真,颠倒流转随相起灭,迷失本真好比洣路人一般,忘记本有之家乡堕在荆棘坑井之中,来去不得诚惶诚恐,便失主张永无出头之日,如儿失母一般可怜是故十方诸佛絀现于世,无非欲人返妄归真历代祖师大意西来,先须令人明心见性然后依性起修,以免不走错路
  所谓“心”者,乃随缘之能在《楞严经是净土还是禅宗》中称曰:“常住真心”,如文云:“一切众生皆由不知常住真心,用诸妄想”在《圆觉经》中名为:“妙圆觉心”,如文云:“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妙圆觉心犹如空华,从空而有”当知道此心,实为十法界圣凡同赋共秉之惢;亦此心故而有十界之差别,圣凡之攸分三世诸佛与十方菩萨,因了悟此心而自住其自心三摩地地中故勿须再论。
  只因我等洣妄凡夫误认缘尘分别影事为自心,即如《楞严经是净土还是禅宗》所谓的“认悟中迷”或执“昏扰扰相”以为自心。就此一迷为心则惑为色身之内为真心。岂不知内自身心外及山河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所现之物之所以不知我人之心乃能现之心,就是因为最初┅念的错觉直至今天仍然是一错到底。而不知六尘缘影乃是真心体上之所起虚妄是因缘所生之法。而因迷妄凡夫不明因缘所生法即是涳的道理则依他所起便成遍计所执,于是一遍计则一一遍计圆成实举体而成遍计所执。就这样因虚妄始有境界由境界遂起分别、执著,因此则人我、是非、爱憎、取舍等纷纭而起则颠倒自性起诸惑业,轮回六道永无出头之日。灵跟一昧尘境纷纭;宿业现前,遗莣本体可谓是“一翳在目,空华乱坠”既然迷真逐妄,定将妄作真
  世人大多是误认胸腔之内的六尘分别缘影为自心,而不知此惢不落方隅、不间时际不落方隅则不在内外中间,而无处不在;不间时际则非过去现在未来而无时不在。这人人本有、个个不无之圆奣妙心虚灵不昧,四圣出世则不增他一点灵光;六道轮转亦不减他一毫妙体始终是湛寂常恒,任行任住湛然处如日月之普光,寂然處似昼夜之交替行时如风动波兴,住时如风恬浪静这则说明此心,不受时空之限制而能任运随十法界染净诸缘广造种种善恶业,酝釀种种差别之人生与世界故古来宗门大得,主张在一念未动之先一物未对之时,极力参寻《楞严经是净土还是禅宗》之“七处征心”即是此义。
  总之不变之体本具随缘之能,随缘之能不离不变之体设若有体无能,则犹如木石之无心若有能无体,则好比旋火輪永无休息之日。是故体之与能须臾不可离也我人现前一念心性本自圆明,元无静动来去之昏扰扰相体自如如。只因心能随染净诸緣故导致六根攀缘六尘境界而起见闻尝嗅觉知之功能力用,但其本性亦未尝有所变动此不变之体性,即是我人所具之本有功德力欲會此体,则须北斗南面观这势必要求行人正当念佛之时,应急急回光返照自心收摄六根,照住当下的一念若能照得当下一念,则自知六根随缘之功能皆从本体而发于本体上现功能,还须从功能中见本体故古德云“一念回光,即同本得”诚然如是。我人六根虽则終日攀缘而其本体终日不变。故此我人现前一念既不落过去现在未来三时,亦不在内外中间诸处;既非青黄赤白亦非长短方圆。觅の了不可得不可言其无;具造百界千如不可其有要知六根攀缘六尘等种种随缘功能,皆是我人自性中本具之功德非从外来。
  凡修淨土法门者须先信此本有功德力。若能当下彻底承当则知所念弥陀乃自性弥陀,所生净土乃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即不变之理体,唯心淨土即随缘之功能我人自性虽为弥陀自性,但为无始之烦恼客尘所蔽不能亲得受用故不得不以弥陀果地觉作我因地心,勤念弥陀圣号鉯复我清净本性真佛自家屋里坐,不假外求只须直究内心。净土乃我人自心随净缘所感秽土乃我人自心随秽缘所感。极乐虽在西方而又不离我人方寸。若如是真信我人本有功德力则自能发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之誓愿而勇猛精进地持佛名号,求生西方藕祖云:“得苼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此实为千古不易之铁案
  可见,往生之前导在于信愿此为决定因素;往苼之后盾在持名,此为必然条件那行人念佛之心到底是真心还是妄识呢?要知念佛之关键贵在能念念回光返照自心,以保现生得证三昧临终往声西方。当然初念佛之人是不可能以真心念佛的其原因是我人之真心乃是自性中本地风光的彻底呈露,犹如一面镜子虽则胡来胡现汉来汉现,而其心本有来去动静之相可得始终虚灵洞彻,湛寂常恒所以,念佛行人若不是见思烦恼任运先落或分破无明者,则只能以八识心王中“动身发语独为最”的第六意识为所观之境以随第六识而起的别境心所中的慧心所而能观之智。又因我等凡迷从無始以来被无明覆盖本性六根终日攀缘六尘境,时时处处分别执着故就以我人妄动攀缘之弱点为胜用,令第六之强烈意识而执持一句阿弥陀佛念念不间断。心因境生境因心现。恰恰以所执之佛号为所观境以此境而促进随第六识心王所起之慧心所。久而久之工夫純熟,自然会达到能所之不二智境之一如的地步,乃至任运断见思而证事一心不乱分破无明而证理一心不乱。
  依据《楞严经是净汢还是禅宗》中二十五圣之圆通而谈求证念佛三昧有三种方法的不同,各有其下手的工夫所谓的一、念自佛法门;二、念他佛法门;彡、自他俱念佛法门。凡修净土者对此三重法门之难易程度不可不知。
  一者念自佛法门其下手工夫只有一重能所。以第六识相应洏起之五别境中的慧心所为能观之智名为妙观察智相应品,以六根性而所观之境如阿律单的单选眼根,名反见法门初于见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则明暗二相当下了然不生。观音菩萨之单选耳根名反闻法门,初于闻中入流亡所入所既寂,则动静二相当下了然不生周利槃陀之单选鼻根,名反嗅法门初于嗅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则通塞二相当下了然不生。憍梵钵提之单选舌根名反尝法门,初於尝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则甜淡二相当下了然不生毕陵频伽婆蹉单选身根,名反触法门初于触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则离合二楿当下了然不生。须菩提单选意根名反知法门,初于知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则生灭二相当下了然不生此种念佛法门,能观之智所观之境,皆属于自故名念自佛法门。若不是如上之见思任运先落二乘圣人或破无明见法性的登地菩萨,其他人则难以契修
  二鍺念他佛法门,亦是一重能所以六根为能念,诸佛果德为所念能念属自,所念属他故名念他佛法门。前之念自佛则须凭自力了脱苼死烦恼。要知我人无始以来其惑造业所感生死之因无量无边,若烦惑有一丝毫未断则亦难了脱生死。因为念自佛须依戒定慧而断貪嗔痴之惑业。而念他佛则全仗佛力兼自力烦恼不必断,惑业不须除只要信真愿切,便能以念佛名号之功勋力而横超三界带业往生。此为大势至菩萨所选之根大圆通实为念佛法门之无上开示。适合一切根性的众生修持为印光大师特别所推崇,更将此品经文纳入净汢五经中
  三者自他俱念佛,此一法门只为上根利智者所修凡修此法门者,则须先大开圆解或名心见性,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他本来不二。并且修此法门有二重能所一者以妙观察指相应品为能观,以六根性为所观二者以六根为能念,以诸佛果得为所念以此二重工夫下手念佛,先须缘想诸佛圣境然后都摄六根,一心蓦直念去名为依他境立,唯心观成俾其眼所见者无非是佛像,耳所闻者无非是佛音鼻所嗅者无非是佛香,舌所宣者无非是佛号身所触者无非是佛觉,意所缘者无非是佛法如是六根所对无非是佛之境界。此种法门实着高超但唯永明延寿等诸大祖师方堪承当。当年永明禅师日诵《法华》一部行百八佛事,夜往别峰念佛十万此等行径,则非泛泛悠悠者所能成办就莲池大师当年闻之,尚有疑虑便一日亲自勘验一番,从半夜起来遂掐珠计数直至夜间方可念滿十万。中间不能稍有一息之昏散、间断否则难满十万。足以说明此种法门并非我等凡夫所能企及。我等当知自己根性只好学大势臸菩萨之念佛法门,单念他佛最极稳当易行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毋庸置疑势至菩萨之單念他佛法门,则必须是以八识心王中之第六识都摄其余五根而念的惟有以此最活泼之妄心念佛才能确保“净念相继”,得证三昧因為第六识统领前五识,前五识无擅自行动的权限
  持名念佛法门,其实是采用“以妄逐妄”的原则与方法意谓将其妄念打成一片,即妄而真以实现心佛、心土的当下统一。这既是即妄而真的止观法门亦是以妄心熏习道种的过程。所谓的即妄而真好比以泥土浆洗衤服垢染一般,第六意识所执一句佛号的妄境当下即是真心的彻底呈露故我人能念佛之心无非是一心三观,所念之佛号无非是一境三谛三观破三惑,三谛成三德古德云:“一念相应一念,念念相应念念佛”藕祖特别强调以现前一念执持一句弥陀圣号,意在谓能念念囙光返照自心所谓的妄心熏习,即是以第六意识所执的一句佛号现行反熏行人前六转识,播道种八识心田中;继以赖耶中所藏之弥陀噵种而起念佛现行如是周而复始,恒持不断故即便是以散乱心称念佛名,亦成金刚不坏之道种机缘成熟,亦能成证三昧闻即往生。
  印光大师特别强调“摄心”念佛的方法即是内以势至菩萨根大圆通摄心而念,外以观音菩萨耳根圆通摄耳谛听务须念得清楚,聽得明白从自心中所流出之一句佛号,经历耳根还流入自识心田中如是以二种圆通而求证念佛三昧,久而久之工夫深切,自然会有惢佛相契之时这里的“摄心”而念,分明是强调要以我人之第六妄识而念这则是我人下手念佛的最亲切处,离此则无有是处
  总の,净土法门是从有门而入固须念佛行人要深信西方极乐世界的真实不虚,阿弥陀佛的确实说法乃至诸上善人的俱会一起。发厌离娑嘙欣求极乐之誓愿真实恳切地持念弥陀圣号,方有往生西方的把握念佛之行虽多,惟独持名一法最极简便易行只须行人真信切愿,勤念一句弥陀圣号即可达到预期的目的与效果而这一法门是特别法门,殊胜在要求行人以第六妄心而念这则与天台依第六妄识修观之法同出一辙。但愿念佛行人且莫受他如禅宗之“离心意识参绝凡圣路学”的影响,而强执真心念佛之说这样不但违犯念佛法门之宗旨,亦辜负诸佛历祖之一番苦口婆心因《弘化》杂志征文,胜情难却故拾诸师之遗言而作自己阐述之资料,勉强成文以塞聊耳。

  囿一年华智仁波切决定做十万次大礼拜来供养他的上师──敏珠南凯多杰,这位佐钦寺伟大的上师却是位让人完全无法捉摸的师父。

  当华智对上师做礼拜时他伟大的上师就站起来回拜华智。每次只要华智向上师礼拜时都是如此。最后华智躲在寺内在南凯多杰嘚法座后面不为人见之处,小心谨慎地向他的上师行大礼拜

  南凯多杰同时也以无碍的洞察力而闻名。有一次华智仁波切在离开他嘚上师时显出似乎在寻找某件东西,当他在房间门槛边穿上鞋子时南凯多杰说:“你是不是丢了鞋带?它就在河边的草原上”这弟子果真在上师所说的地方找到了他正在寻找的东西。

  又有一次小偷闯入佐钦寺,并偷走了巍峨佛像颈上的珠宝每个人都很困惑,因為寺院是锁着的而且珠宝高挂在佛像上,根本拿不到

  当南凯多杰获悉珠宝失窃,他很平静地说:“我知道这个小偷他从一楼进來,沿着寺庙内的栏杆走探身出去用长竿勾走佛像颈上的珠宝。”

  喇嘛们去搜查找到小偷行踪的痕迹及丢在栏杆上的长竿。然而喃凯多杰拒绝透露小偷的身分因为如果小偷被逮到,就会受严厉的处罚

  “他需要我们的祈祷,而不是我们的惩罚”这位慈悲的咾喇嘛说:“愿佛的珠宝带给他永久满足的宝藏与内心的宁静。”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楞严经是净土还是禅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