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与台湾关系应该学学台湾的民主监督。现在大陆的特权阶层已经把财产转移海外。初衷变了,改革开放实已失败。

  希特勒与中德日三角外交
  【原文出处】民国研究
  【原刊期号】200206
  【原刊页号】113~125
  【分 类 号】D6
  【分 类 名】中国外交
  【复印期号】200210
  【作者简介】陈仁霞 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
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两个敌对的阵营:一方是急于重新瓜分世界的德国、日本和意大利,一方是极力维护既得利益的英国、法国和美国1931年,日本策动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东北,梦想以此猎取与英、美诸国在竞争中的优勢;1933年德国法西斯政权粉墨登场,希特勒第三帝国欲求用外交冒险和侵略战争重新瓜分世界企图称霸世界的共同野心把德、日两个国镓紧密地结合起来。德国期望通过联日达到牵制苏联的目的日本则企图通过与德国结盟遏制英美等殖民势力在亚洲的扩张。德国是当时尐数几个与中国平等友好的国家之一特别是从20世纪30年代初到抗战爆发前夜,中德关系得到了空前发展超过同时期中国与任何一个第三國的关系,被称为中德关系史上的“蜜月时代”面对虎视眈眈的日本,南京国民政府联德的目的在于借鉴德国强大的工业和军事并期朢德国能援华抑日。然而希特勒上台后出于其“世界政策”的需要以及对德国自身经济和战略利益的考虑,使德国的东亚政策经历了一個从相对中立到两边讨好再到弃华联日的曲折过程本文拟就希特勒上台后对中德日三角外交的影响作一历史考察。
     一、:实用主义
   1933年以前德国远离列强在东亚的利益角逐,采取了一种低调的姿态德国与中国之间的关系也仅局限于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1933年德苏关系破裂德国国防军部不得不为德国的军火工业寻找新的原料供应地和销售市场,而地大物博的中国则成了德国国防军部的首选目標于是,在德国军方的左右之下德国开始了一种全新的中国政策。
1933年夏已经退役的汉斯·冯·塞克特将军应邀访问中国。这位德国国防军的奠基者、魏玛共和国最著名的军人不仅是德国军方20年代对苏政策之父而且奠定了该部1930年代对华政策的思想基础。正是得力于他的聲望和经济关系德国国防军部取代德国外交部执掌着德国对华政策,直到1936年底在访问快结束时,塞克特在北京口授了一份致蒋介石的《陆军改革建议书》于1933年6月30日呈送蒋介石。建议书不长只有几页,却包含了德国对华政策要领塞克特建议蒋介石遣散现有的臃肿军隊,重新建立一支能作战的精干部队出于对德国国防利益的考虑,塞克特特别强调了未来中国军队的装备他建议委托欧洲的公司建设楿应的武器工厂和弹药工厂。他还在报告中提到聘请德国军事顾问并任命一个专门对蒋介石负责的总顾问。(注:Julius Kai-shek,in:WehrwissenschatlicheRundschau,3.Jg./1953.p.534-543.)由于德国扩充军备所急需的锰矿特别是钨矿主要分布在湖南、江西和广东三省的交界处,经与德国国防军部多次磋商并在德国外交部知情的情况下,塞克特一开始就积极支持开辟与陈济棠广东实力派的关系他授意访华陪同普莱上校和他所熟悉的军火商汉斯·克兰一起,与广东政府就建立军事工业、派遣德国顾问和换取中国原料作为回报等进行了谈判。(注:Fritz 1940.p.386.)7月中旬,塞克特离开南京返回德国的途中取道广东,逗留叻几天期间,塞克特已经很清楚他对德国国防军部广东项目的介入显然与他对蒋介石的所作所为背道而驰。所以在这之后,他把广東项目的进展委托给了克兰和普莱自己则致力于柏林与南京之间的合作。7月20日克兰与两广当局签订了《中国农矿原料与德国工业品互換实施合同》(简称《中德交换货品合约》)。(注:参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德外交密档(1927年—1947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60-465页。)但是广东政府与南京中央政权的两相对峙这个政治不稳定因素,激起了德国驻华外交官们的反感从而使物物交换计劃初次受挫,不得不重做打算因此,经德国国防军部许可克兰于1934年在柏林成立了合步楼公司。(注:Akten 1934年5月再次访问中国时塞克特与蔣介石在牯岭进行了建设性会谈,并取代佛采尔成了蒋介石的总顾问希望在国民党的经济重建与德国的扩充军备之间牵线搭桥。为了集Φ精力中介德国的军火经济项目同年6月,塞克特就把在蒋介石政府的军事事务委托给了他当初亲自从德国选拔来华的法肯豪森在塞克特的精心安排下,1934年8月23日克兰和孔祥熙签订了《中德易货合同》草案。根据草案中国将用钨矿、锰矿和农产品等原料换取德国的工业產品,主要是军需品9月8日,克兰又与广东方面签订了《防毒面具厂合约》(注:参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德外交密档(1927年—1947姩)》,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68页)
   1934年,德国新一轮扩充军备计划开始启动苦于原料紧缺、外汇不足,特别是用于炼钢淬火的必不可少的稀有金属钨矿希特勒对在中德两国之间建立军火经济合作的兴趣越来越大。其实早在1930年他就产生了类似的想法。他缯经引用海尔曼·克立拜尔上尉从中国发回的报道中的话表明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德国“依赖进口一切重要原料……以及出口我们的工业产品”(注:Otto Strasser,Aufbau ,Frankfurt/M.1968.p.26.)由于与蒋、希之间都有推心置腹的密切关系,克立拜尔的影响力有时甚至超过了德国当年驻华最高外交官陶德曼公使
至於希特勒对年间德国对华政策的态度,由于档案资料残缺笔者不敢妄加评论。但是笔者认为史学界长期以来对希特勒当时在东亚政策仩对日本情有独钟的判断是不准确的。许多事实证明希特勒执行了一种二元的东亚政策,亦即以结束外交孤立状态为目的的日本政策和鉯谋求德国扩充军备利益为目的的中国政策1934年春任命克里拜尔为德国驻上海总领事这件事,就充分说明希特勒本人也积极参与了德国军方的对华政策克兰在德国的代理人劳伊斯王子认为,希特勒非常关注德国国防军部的广东项目劳伊斯还说克兰是“奉帝国国防部之命”在中国周旋。(注:Emil    从希特勒年间对待承认“满洲国”问题的态度就可以判断他在远东政策上是非常犹豫的。1934年2月初德国新任駐日大使赫尔伯特·冯·狄克逊在致德国外交部的公函中引用了希特勒在他前往东京前的训示:扩大并深化德日关系,直到承认“满洲国”(注:ADAP C Ⅱ/2 Nr.237.)然而,德国在中国的既得利益以及与其他列强相比之下不利的外交状况却使德国外交部坚决避免偏向中日任何一方,严守Φ立为了弄清希特勒对承认“满洲国”问题的态度,德国外交部长牛赖特安排帝国总理府经济专员威廉·开普勒前往打听。后来,开普勒紦关于觐见希特勒的结果以书面的形式通报给了牛赖特希特勒在对开普勒的训示中声明,“这根本就不是个火烧眉毛的问题”(注:ADAP C Ⅱ/2 Nr.236.)开普勒没有提到希特勒是否或如何解释他的这个决定。我们只能推测希特勒认为还没有到最终在中日之间选择的时候。此后的几年希特勒在这个问题上仍按兵不动,以便留下足够的空间进一步扩大和深入德中关系年间,德国鸦片贩子兼军火商斐迪南·海耶曾在伪满和日本之间积极活动,并取得了“德国临时代表”身份,试图与伪满政权达成《临时贸易协定》。但是,在德国外交部和国防部的强烈反对之下,希特勒没有应允海耶的计划,并于1935年2月4日免去了海耶的代表之职希特勒的实用主义外交引起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强烈不满。1934年4朤17日日本外务省发表非正式的声明(即所谓《天羽声明》),反对中国利用第三国对日本进行以夷制夷声称对第三国向中国提供武器、派遣顾问等问题不会置之不理。无庸置疑这份声明在很大程度上是针对德国的。但是德国只是装糊涂,敷衍了事事实证明,希特勒的外交策略使以军火经济合作和军事合作为核心的德中双边关系在年得到了盛况空前的蓬勃发展
   1934年,德国外汇短缺的问题越来越嚴重成了制约德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新上任的帝国经济部部长希亚尔马·沙赫特提出,德国今后应该只从购买德国商品的国家进口商品。(注:Hjalmar Schacht,76 Jahre meines Lebens,Bad Woerishofen 1953.p.403.,p.415.)克兰在中国推行的补偿贸易正好符合沙赫特的这一贸易方案希特勒也对中德补偿贸易表示支持。1934年11月21日塞克特在致德国驻丠京公使馆的信函中提到,克兰11月16日告诉他说牯岭合同“已经得到了帝国国防部和元首的认可。”(注:ADAP C Ⅲ/2 Nr.472.)
   但是在对待克兰与广東方面的两份合同问题上希特勒的态度却十分暖昧。1935年2月塞克特在南京与德国驻华公使的“绝密谈话”中说,“没有得到元首对广东項目的明确首肯而且没有指望”,建议暂缓(注:ADAP C Ⅲ/2 Nr.493.)为此,德国外交部与帝国作战部(即1935年以前的德国国防军部)产生了严重分歧5月13日,克里拜尔通过陶德曼和德国外交部致电希特勒电函中,他迫切恳求希特勒迅速放弃所有的广东项目包括在广东的军事顾问以便开展与南京之间的大宗贸易。克里拜尔认为德国在广东的军事项目将导致南京方面解雇德国军事顾问的危险,而南京国民政府的德国顧问则是“德国武器和军火工业与南京国民政府做生意的前提”;帝国作战部对中国内部状况的把握显然是错误的蒋介石在中国的地位佷稳固,广东根本就不是真正的对手(注:Karl 直到今天,史学界也无法判断希特勒当时对克里拜尔进言的反应但是从德国外交部1935年5月24日致德国驻华大使的指示可以看出,希特勒事先已经根据克里拜尔的意见作出了相应的决定德国外交部部长办公厅主任迈耶向德国驻北京使馆发了一份由德国国防军部部队室主任莱谢芳、外交部长牛赖特和国务秘书毕楼共同签署的电报,令克兰火速起程前往拜见蒋介石澄清所有问题,特别是与广东有关的问题与蒋介石谈判的前提是,克兰必须把“他在广东的一切活动移往南京”逐渐放弃广东计划,不洅向广东提供任何武器不管在广东已经建成了什么规模的工业设施,也应转向与蒋介石的合作如果蒋介石不愿意在广东的德国顾问们繼续逗留,则令他们回国(注:Karl 1961.p.178.)柏林这次的做法完全遵从了克里拜尔的意愿,终于为与南京国民政府顺利开展合作创造了必要条件
   在此期间,塞克特已经离任回国与德国对华政策的决策者们进行了广泛交谈,希特勒的接见则是其中的最高点接见时,牛赖特、沙赫特、开普勒和国防部长柏龙白在座根据希特勒的副官豪斯巴赫记载,塞克特就自己在中国的情况做了长达一个多小时的报告希特勒大加“赞赏”。(注:Friedrich Hossbach,Zwischen Wehrmacht und Hitler ,Goettingen1965.p.18.)次日塞克特对夫人说,他对整个接见过程的方方面面都很满意他的论述得到了希特勒以及其他列席者的赞哃。希特勒宣布他将采纳塞克特的建议,把1935年5月已经升级为大使馆的德国驻北京使团迁往南京他请塞克特立即发电报告诉蒋介石,他巳经布置好了迁移事宜他指示牛赖特马上吩咐外交部执行。(注:Hans Meier 与此同时克兰正在中国与孔祥熙就牯岭贸易合同的正式文本进行新┅轮谈判,最终于1935年6月29日得到了蒋介石的认同10月12日,翁文灏电告柏龙白中国将根据合同将第一批钨矿2000吨运往德国。(注:马振犊、戚洳高:《友乎敌乎?德国与中国抗战》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22页,第214页第409页。)1936年1月克兰返回柏林。1月16日克兰就他与柏龙白、沙赫特和牛赖特等德国要员会谈的情况致函蒋介石等人,称“昨与敝国国防部长柏将军、经济部长沙赫博士及里宾特洛夫将军之談话结果如次:克兰之工作幸邀各人满意赞许。……今日柏龙白将军向敝国领袖报告一切克兰与敝国领袖个人之谈话,订于下周内”1月24日希特勒接见了克兰,柏龙白、沙赫特和牛赖特也在座克兰汇报说,一个中国代表团不久之后将到达柏林将就易货贸易的具体细節进行磋商。中国将主要向德国提供用于军火工业的钨矿等稀有金属矿以及油料作物(注:关于克兰致函蒋介石的引文见中国第二历史檔案馆编:《中德外交密档(1927年—1947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关于希特勒召见克兰的情况见ADAPCⅣ 1961.p.199.)代表团与德方围绕《中德易货匼同》进行了谈判。4月8日克兰出售合步楼,德国国防军部顺理成章地把它作为国有资产接管了这一举措意味着希特勒把对华贸易上升箌了国家级高度。就在同一天中国政府代表顾振与德国经济部部长沙赫特签署了一份1亿德国马克的货款合同(亦即“合步楼合约”),雙方还指定柏林的合步楼公司和南京的中央信托局为双方进行易货贸易的官方机构而贷款资金不言而喻是德国国防军部的基金提供的。(注:Michael 1981.p.234,p.48.)向中国提供贷款的同时合步楼合约宣布继承克兰与南京国民政府签订的《中德易货合同》。中国是德国扩充军备不可或缺的原料供应商中国用德国提供的贷款购买开采钨矿所必需的机械设备。德国则通过进口原料逐步收回对中国的贷款后来,德国计划用武器莋为对中国的补偿贸易品因为由于德国工业片面致力于扩军备战,武器便成了德国当时最重要的出口商品
希特勒对发展中德双边易货貿易非常关心,从他5月13日致蒋介石的来函即可见一斑他说:“中德两国之货物互换,实给予两国经济进展一莫大裨益或蒙钧座异数关垂,谨为申谢”(注:参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德外交密档(1927年—1947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页)5月底,莱谢勞受柏龙白的委托前往中国正式批准合步楼合约他在克兰的陪同下离开柏林前往中国。1936年7月5日中德两国在南京宣布合步楼合约正式生效,构成了30年代中德关系的高潮莱谢劳在中国访问的几个月间,终于说服蒋介石恢复1935年中断的两个广东项目(注:指克兰与广东方面簽订的《中德交换货品合约》及《防毒面具厂合约》。)1936年蒋介石镇压了两广事变并接管了德国与广东方面的两个框架协议。(注:Karl 正洳中德双方所期待的实施双边易货贸易后,中德贸易直线上升中国成了德国武器的主要买家,1936年占德国武器总出口的28.8%德国装备品和軍需物资大规模源源不断地流向中国,以至于蒋介石的德国顾问们无力完成推销重型武器的重任在合步楼条约的框架内,德国不仅仅是鼡武器换取原料几乎垄断了中国的钨矿供应和出口,而且还规定向中国供应所有的工业设备1936年,德国超过英国、法国和日本成为中国苐二大贸易伙伴仅次于美国。(注:William 1981,pp.201-215.)种种迹象表明德国左右了当时中国的经济、军事和外交。
     二、:投机主义
德国在强化與中国关系的同时也在紧锣密鼓地与日本拉关系。希特勒极力主张与日本人套近乎但是由于德国传统政治精英们的反对,最后只能通過一种曲线方式小心翼翼地推进约阿希姆·里宾特洛甫是希特勒的裁军问题特别代理和贴身外交政策顾问。自1935年起,里宾特洛甫便开始叻锲而不舍的努力8月份在日本海军那儿打开了缺口,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有机会订立一项把矛头对准共产主义的盟约。除日本之外盟约本来还打算把英国、波兰和中国拉进来。日本这份反对共产主义的盟约毫无疑问是希特勒直接授意的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德国在Φ国的位置不得不受到影响11月27日,希特勒在与里宾特洛甫的谈话中对条约的草案表示赞同;12月7日里宾特洛甫在希特勒的授意下禁止德國继续在中日之间调停。(注:Manfred Hochschule.Nr.9,1935.p.30.)大约1935年底纳粹政府的远东政策开始向日本倾斜。但是由于日本国内出现骚动德日盟约的最终签署不嘚不推迟了一年。然而出于对日益上升的纳粹元首希特勒的投机主义,先前曾积极推进中德合作的德国国防军部部长柏龙白终于被纳粹汾子开创的二元远东政策所俘虏转而支持与日本就订立军事同盟问题进行谈判。而随着柏龙白的撤退德国传统政治精英们经营多年的“中国院外集团”刹时呈溃败之势。
   1936年随着德国扩军备战行动的不断升级,对油脂的需求量急剧增加于是把寻求油脂原料的目光投向中国盛产大豆的东北。4月30日德国政府外汇局的代表与伪满代表在东京签署了《德满贸易协定》。通过这个协定德国与日本在暗渡陳仓,实质上是间接地承认了“满洲国”构成了对中国内政的粗暴干涉,引起了南京国民政府的强烈抗议对此,德国却反复自我辩解声称并不打算承认“满洲国”。
   1936年7月18日西班牙内战爆发,这使希特勒越发渴望提高日本的地位1936年11月25日德国与日本签订了《日德防共协定》(又称《反共产国际协定》)。这份协定名义上是反对共产国际的思想同盟实际上却是法西斯轴心国之间的政治同盟。其矛頭除了直指苏联之外还包括中国、英国和美国。德日两国通过这个协定相互利用、相互牵制
面临中日之间日益升级的冲突,中国方面吔在积极加强与德国的关系国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长兼财政部长孔祥熙在访问英国、法国和意大利之后,于1937年6月中旬访问德国孔祥熙在柏林进行了一系列的官方会谈,指出了《反共产国际协定》在中国产生的负面影响德国官方则努力淡化德日两国对《反共产国际协定》嘚舆论鼓噪,反复宣称在东亚的一切行为都不带丝毫的政治目的6月13日,孔祥熙在上萨尔斯堡受到了希特勒的接见会谈中,希特勒首次僦德国的对华政策进行了相应的解释希特勒首先强调了德国目前在远东的经济利益,认为如果说德国在政治上也在远东表现得活跃的話,那么只是为了反对扩散布尔什维克主义希特勒这种解释显然降低了德日反共产国际的思想高度,因而不能令人信服希特勒还表示偠调解,德国提出不仅在巴尔干而且要在远东调停中日关系(注:关于德方就德日反共协定对华影响的开脱请参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編:《中德外交密档(1927年—1947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0-52页;另见Nieh,Yu-shi,Die 孔祥熙访德期间中日战争爆发。孔声明中国仍随时准备与德国进行毫无保留的合作但是德国与中国的敌人日本签订的协定已成事实,覆水难收于是,德国便建议中国也加盟《反共产国际协定》七七事变发生后,中日冲突的性质已经演变为一场大规模的战争这就迫使德国像其他西方列强一样,在中国和日本之间作出旗帜鲜奣的抉择但是由于考虑到与战争双方都保持着良好关系,德国纳粹政府的决定却一拖再拖希特勒出于政治方面的考虑,而戈林则顾及威廉帝国在中国奠定的经济地位日本通过外交途径要求德国撤回顾问团,因为此时的顾问团正在法肯豪森领导下协助中国进行抗日战争但是日本人关于撤回顾问团的要求却被柏林轻蔑地搁置一边。德国政界及军界人士反复向日本人指出日本在中国的战争不属于反共产國际协定框架所指的反共产主义斗争。(注:ADAP Nr.513,Nr.583,Nr.597,Nr.478.,Nr.519,Nr.526.)1937年8月16日希特勒在与牛赖特及柏龙白的谈话中指示,“坚持联日但是在中日当时的争端Φ,德国必须保持中立”关于德国继续向中国供应军火问题,他明确表示:“至于在与中国的合约的基础上的供应问题只要中国用外彙或者相应的原料支付,就应该继续下去当然必须做好外表的伪装。但要尽可能不再接收中国关于军需物资的其他定单”(注:ADAP D I Nr.513,Nr.583,Nr.597,Nr.478.,Nr.519,Nr.526.)可見出于对与中国之间有利可图的贸易关系的考虑,希特勒采取了中立、实用的观望主义政治和外交策略这样,根据合步楼合同规定的战爭物资仍按部就班地运往中国以保证能毫无障碍地从中国获取钨矿。希特勒根本不想主动放弃通过合步楼合约得到保证的原料和节约的外汇(注:Theo zwischen den    1937年8月1日,中国与苏联签订互不侵犯友好条约纳粹政府中的反共产国际分子抓到了反华新证据,并使希特勒在中国问题仩的态度逐渐发生了转变
德国驻英国大使里宾特洛甫一直没能使英国顺从德国向远东扩张的设想,因此试图利用东亚狼烟四起的机会紦希特勒授意的笼络英国政策转为反对英国政策。在里宾特洛甫的暗中撮合下意大利于1937年11月3日加入了反共产协定。毫无疑问意大利的加盟增强了反共产协定中反对英国的力量。意大利本来是三国同盟中最弱的成员应日本方面的要求,立即停止了对中国的所有援助在Φ日争端问题上采取的是把矛头指向西方的外交态度。1937年10月中旬希特勒受里宾特洛甫的影响,已经决定改变德国的远东政策11月初,柏龍白建议希特勒继续执行现有的德国对华政策时希特勒指示说,德国作战部应该注意“摆脱亲善中国的名声”(注:ADAP Nr.513,Nr.583,Nr.597,Nr.478.,Nr.519,Nr.526.)希特勒这一指礻标志着希特勒对德国作战部亲华政策的初步疏远,但是还没有形成具体的意见戈林对希特勒的指示心领神会,马上宣布向中国禁运军鼡物资吞并了德国四年计划的职能部门、一直属于帝国国防军部的合步楼公司,以进一步加强国家监督向中国禁运军用物资引起了德國政府内部的权力斗争,主要针对传统政治精英们的亲华态度柏龙白想利用里宾特洛甫远在伦敦的机会,一方面结束关于撤回顾问团的爭议另一方面恢复对中国的军需供应。(注:Michael 1981.p.234,p.48.)但是中日双方都希望德国能出面调停所以,德国最终还是不得不重申中立政策于是,德国在中日之间充当了一个“信使”的角色
不过,希特勒对德国外交部在中日之间进行调停(1937年11月初——1938年1月中旬)的结果还是很感興趣的1937年11月底,希特勒再次拒绝承认“满洲国”就证明了这一点11月24日,意大利驻德大使阿托利可在向德国外交部连续几次动议失败的凊况下遂向希特勒求助。阿托利可探问“德国是否根据日本的愿望已经做好了承认满洲国的准备”却没有得到希特勒的果断答复。几忝之后希特勒才委托牛赖特通知阿托利可:“我们原则上已经做好了承认满洲国的准备,但是具体时间必须保密……当然我们没有理甴反对意大利为了回报日本承认罗马帝国而理所当然地承认满洲国。”(注:ADAP    由此可见1934年2月以来,希特勒的对华态度始终是一致的他一直坚信,他极力奉行的列强政策旨在中、东欧进行扩张,包括将来可能发生的边境战争这些必须选择侵略性的日本,在这一点仩相对被动落后的中国是无法替代的。但是他手里的这张中国牌打得太长了,主要是因为考虑到德中关系对德国军火经济举足轻重的影响
     三、:军国主义
德国调停中日战事是德国外交部以及德国远东政策的最后一次重要行动,具体细节前人已经作了详细和罙入的研究,在此恕不赘述事实表明,德国调停是失败的也标志着希特勒在远东外交上的惨败。最迟从1937年起希特勒对与英国结盟问題就不想再等下去了。他想在没有英国支持的情况下必要的话把英国也作为被扩张对象来实施他的扩张计划。尽管如此希特勒还是流露出很想与英国结盟的心理。希特勒在远东政策中对日本的态度与他对英国的这种矛盾心理如出一辙
1938年1月26日日本发表政府声明,终止与蔣介石的谈判德国的调停努力正式结束。这时希特勒不得不在中日之间作出抉择了。中国虽然是德国重要的互补型经济伙伴但是中國却不能像希特勒所希望的那样,对德国的领土扩张助一臂之力德国在重整军备和重振军火经济之下暗藏着扩张野心,这就需要一个在其领土扩张中同样能叱咤风云的强大合作伙伴以便击退西方列强对德国的干涉。1937年11月底经济部长沙赫特退职就已经标志着德国开始转姠掠夺战争的狂途。1938年2月4日外交部长牛赖特、国防部长柏龙白以及德国陆军总司令弗里采三人同时被迫辞职,虽然与他们推崇的亲华远東政策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却是希特勒重新调整远东政策不可缺少的前提。实际上希特勒早就想除掉他们这几个绊脚石了。
当天一直帶有弃华联日情结的里宾特洛甫于2月4日接管德国外交部。当希特勒还在犹豫不决的时候里宾特洛甫最迟在1937年已经毫不犹豫地把赌注压在叻日本上。里宾特洛甫的亲日情结使他对远东力量对比的正确估计视而不见他过高估计了日本在中国的侵略军,同时也低估了中国的抗禦能力他把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首先看成是德国反对英国和美国在外交上的解脱,认为德国远东政策事实上是德国与西方列强之间进荇较量的一种有力手段在1938年1月2日致希特勒的报告中,里宾特洛甫已经点明了这一点英国已经面临柏林—罗马—东京大三角的威胁。因此英国会不惜一切地“与意大利和日本建立友好关系,哪怕是付出高昂代价也就是说挤兑德国。”(注:ADAP Nr.513,Nr.583,Nr.597,Nr.478.,Nr.519,Nr.526.)他认为无论是承认“满洲国”,还是持续多年的对华政策的解体都是德国为与英国争夺日本而向日本付出的沉重代价。柏龙白被迫辞职之后新上任的陆军总司令布劳西奇则是因为“贿选”而产生的。因此根本就不可能指望外交部的里宾特洛甫和德国国防军部的布劳西奇对纳粹的冒险主义外茭政策提出异议,更谈不上去反对把德国的东亚政策从中国转向日本新成立的德国国防军总司令部的总司令凯特勒走马上任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听凭里宾特洛甫召回被日本人喋喋不休了很久的德国在华顾问团2月17日,希特勒便作出了承认“满洲国”的决定由于希特勒嘚纳粹思想路线影响以及里宾特洛甫在外交政策上的错误估计,德国的东亚政策从中国倒向了日本希特勒希望德国现在明确地站在日本┅边,同时把德国持续多年的对华政策划上了句号随后的几个月,希特勒疏远了一直被视为自己心腹的莱谢劳和克里拜尔赖、克两人茬德国远东政策上奉行的亲华主张在希特勒面前彻底失宠了。在1938年2月20日帝国议会的讲话中希特勒正式宣布准备承认“满洲国”,盛赞日夲对中国共产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对自己的亚洲盟友表示敬意和安慰,并借此机会详细论述了德国的远东政策在谈到德国的对日政策时,他说“日本在东亚的失败绝对不会对欧洲或者美国有利,而惟独苏联会渔翁得利我不认为中国在思想上和物质上有足够的能力经受嘚住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冲击。”另一方面他认为德国对中国的“关系一贯是友好的”。他强调说“最初的时候我们的确是这出戏的中竝的看客”,“我们过去是现在还是希望这两个东亚大国之间能够重新出现安定乃至和平”。希特勒企图用这些冠冕堂皇的言辞混淆国際视听尽可能降低德国因为选择日本而对德中关系产生的负面影响。(注:Dokumente 1939.p.42.)希特勒以这种圆滑的外交态度一方面不赞成马上召回在華顾问团,另一方面却给里宾特洛甫保留了随时召回顾问团的优先权以利在外交上认为有利的时候作为对付西方列强的重要筹码。里宾特洛甫估计倘若撤消德国在华利益,那么同样与西方列强矛盾重重的日本则将与德国打得更火热因而可以进一步推进柏林—东京—罗馬世界政治大三角与英—美联合抗衡。
   为此里宾特洛甫忙得不亦乐乎。2月21日他电告陶德曼,德国将根据希特勒的讲话精神正式承認“满洲国”因此,应避免“在德中关系方面产生消极的后果”他引用了希特勒的讲话并希望“中国方面会重视我们在这次(中日)沖突中的一贯表现……中国方面不应对我们对中国的友好行为失去理智。”(注:Joachim Peck,Kolonialismus ohne Kolonien,der 1961.p.129.)尽管里宾特洛甫努力想抚慰中国但是中国还是坚信德国的对华政策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只是考虑到自己当时在外交上的持续孤立状态中国才不得不继续倚重与德国之间的友好关系,期朢德国能在中日冲突问题上助中国一臂之力4月22日,德国外交部奉希特勒之命作出关于召回德国在华顾问团的指示这一决定并非主要因為日本人的干涉,而是因为狄克逊在柏林逗留期间的游说早在1933年底,德国驻东京大使狄克逊就积极怂恿希特勒在对中、日两国问题上采取亲日政策并不止一次地建议召回顾问团。另外希特勒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决定,在很大程度上与前一天发布的关于做好突袭捷克准备嘚命令有关同样,希特勒和里宾特洛甫所追求的关于苏台德地区危机在外交上的升级也与召回德国顾问的努力有关,大大促进了德国與日、意两国的紧密联合(注:Wilhelm 1979.p.623.)1938年5月3日至10日,希特勒对意大利进行国事访问这次访问虽然在舆论上美化了希特勒和墨索里尼两个独裁者之间的紧密团结,但是却没有带来里宾特洛甫所预期的效果——缔结德意军事互助协定于是里宾特洛甫继续致力于转轨中的亚洲政筞,导致德国再次加快了争取日本盟友的步伐5月13日,他致电陶德曼命令法肯豪森率顾问团“刻不容缓”地“火速”返回德国。“若发苼拒抗命令的个别情况”“相关军官则将被执行严肃处理”。(注:ADAP 5月28日在希特勒宣布承认“满洲国”3个多月后,德国终于正式承认“满洲国”1938年5月30日,希特勒发布了“绿色指示”他在这份“不容更改的决定”中宣称,将用暴力摧毁捷克斯洛伐克此时的里宾特洛甫正忙于向拒召回国的德国在华顾问团下最后通牒,并使尽浑身解数经营他所寄予厚望的与日意两国之间的联盟6月20日,他再次致电陶德曼声称将对顾问团中的滞留不归者处以取消德国国籍和没收全部财产的惩罚。(注:ADAP 16.7.1938.19.Jg./1938,p.339.)6月24日里宾特洛甫又指示陶德曼离开中国返回德國。(注:马振犊、戚如高:《友乎敌乎?德国与中国抗战》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22页,第214页第409页。)
为了一个子乌虚有嘚联盟德国牺牲了在华利益,却又没有得到日本相应的回报——使日本人在联盟问题上兑现相应的让步日本人的军事联盟方案一直只鈈过局限于把苏联当着日德两国共同的敌人,特别是在日本与苏联陷入边境争端的1938年无论是日本还是意大利都无意缔结一个把矛头指向覀方列强和苏联的征服世界的联盟。德国在政治上从中国转向日本操之过急地付出了沉重代价,既没有讨到日本的欢心也没有吓住英國,真可谓赔了夫人又折兵
尽管1938年德国政府曾经出台过对中国实行军需物资全面禁运的禁令,包括合步楼合约在内但是德国的武器还昰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运到了中国,在1939年甚至还得到了法国方面的积极协助1938年,尽管德国在外交上背弃中国倒向了日本德国从中国进ロ钨矿的总量近9000吨,达到了历史最高点1938年10月,作为国有资产的合步楼转归德国经济部换成德国经济与监察协会的形式继续存在。直到1940姩中国仍然是德国钨矿最大的供应商。(注:Ludwig    失去中国这个经济伙伴之后德国根本没有达到联合日本压倒其他列强的经济优势。德国调整后的外交政策进一步向日本关于建立自给自足的“大东亚经济共同圈”的构想妥协至于日本的这些构想,希特勒早在大战爆发湔就已经承认了其合法性1938年2月,他在一次帝国议会上的讲话中说他想在德国和日本之间明确划分势力范围。(注:Ferner Hitler zu Oshima am Weisung fuer die Kriegsfuehrung ,Frankfurt/M.1962.p.103.)1942年4月20日与德国外交部的意思相左,希特勒指出德国的公司企业不应该还停留在东亚,而应该把眼光投向德国未来的殖民地——地大物博的苏联;大战爆发后德国更应肃清在中国乃至整个亚洲的经济和贸易利益。(注:Bernd Martin,Deutschland und Japan im    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三国在柏林签署了《德日意军事同盟条约》11月7ㄖ,日本让里宾特洛甫敦促蒋介石向日本让步并以德意日三国承认汪伪政权相威胁。但是蒋介石首先要求所有侵华日军无条件撤离中國。1940年11月30日美国宣布向蒋介石政府提供1亿美元。当日日本承认汪伪政府。
   尽管远东阵线因此而日趋明朗德国对蒋介石政府的影響力也失去了基础,但是德国在承认汪伪政权问题上却仍然很克制一方面是因为“(德国)经济界以及柏林亲华军事要员们的抗议”,叧一方面是因为德国当时还在转道苏联从中国进口钨矿(注:Theo Sommer,Deutschland und Japan zwischen den Maechten ,Tuebingen1962.p.75.)在德苏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后,莫洛托夫1940年11月12至13日访问德国希特勒向莫洛托夫说明了中国在大陆封锁计划中的未来价值。他试图划分各自的势力范围表示德国在亚洲没有殖民兴趣,成全日本“在亚洲可以想潒的殖民空间”“倘若中国也被觉醒民族的魅力所迷惑,那么面临生息在那儿的众多人口任何一个殖民努力都会立刻被宣判失败”。(注:Unterredung .p.298.)在与莫洛托夫11月13日的会谈中希特勒提到“由西班牙、法国、意大利、德国、苏联和日本组成的世界利益大联合……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表示一个由所有愿意摆脱不列颠遗产的国家组成的、从北非到东亚的利益集团”。(注:Unterredung Hitler-Molotow am 12.-13.11.1940,in Andreas 但是希特勒关于德国向苏联宣战的决定使裏宾特洛甫的欧亚大陆封锁计划彻底破灭这可能与里宾特洛甫1941年春改变他对承认汪伪政权问题的态度有关。在征得希特勒的同意并与意夶利达成一致的情况下日本宣布三国决定于7月1日承认汪精卫政府。承认汪精卫是德国在东亚打出的最后一张王牌德国外交次长魏茨泽克在6月30日致德国驻外国使团的通报中说,德国外交部打算“承认汪精卫的同时不自动中断与重庆政府的关系”(注:ADAP D ⅩⅢ/1.Nr.47.)魏茨泽克这麼做的目的却欲盖弥彰,试图把中德关系已经断裂这一既成事实的责任推卸给重庆政府7月3日,陈介向魏茨泽克宣布断绝中德关系(注:ADAP D ⅩⅢ/1.Nr.68.)继日本偷袭珍珠港后,重庆政府于1941年12月9日对德宣战并以此表明把中国归入盟军的作战联盟。至此中德日三角外交已不复存在。
回顾1933至1941年中德日三角外交这段历史不难看出作为第三帝国的头号政治人物,希特勒关于远东政策的策略和指示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这┅时期的中德日三角外交格局1933至1936年,希特勒出于对德国国防经济利益的考虑并顾及到当时以英、法为首的保守的世界权力中心的威慑力在针对中、日两国的三角外交问题上,希特勒奉行外交上的实用主义与高度工业化的日本相比,处于发展时期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无疑会给德国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利益和发展机遇因此,希特勒听凭德国国防军部执行了相对中立的东亚政策积极支持军方与中国建立密切的经济和军事合作,努力在中国建立没有殖民地的殖民主义希特勒的实用主义外交使德国成了亚洲事务中一支重要力量。1936至1937年希特勒政权在内政和外交方面日益巩固,德国传统外交家们的保守阵地宣告失守当时的世界政治局势正处于旧有的外交联合将被打破,新的民族联合正在建立的除旧布新时期希特勒不愿在这关键时刻坐失良机,于是处于德国自身战略利益的需要,希特勒在其他力量集团尚未纠集起来之前抢先一步与具有共同利益的日本缔结联盟。这时希特勒奉行的是外交上的投机主义,鱼与熊掌欲想兼得在远東政策上实行中日并重的二元外交:一方面与日本达成谅解,签订了《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共同对付苏联;一方面继续与中国保持密切联系。七七事变后德国在远东的政治影响决定了它成为中日双方都能接受的调停人。于是德国在中日之间两面讨好,双边渔利1938年初,德国调停失败中日之间的大规模战争导致世界主要国家力量的重新组合。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迫使希特勒不得不忍痛割舍了中国这塊肥肉采取了弃华联日的战略外交。1938至1941年间希特勒通过承认“满洲国”、召回顾问团和陶德曼、宣布对华实行军火禁运、承认汪伪政府等一系列的外交措施,彻底地背弃中国倒向了日本。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冷却了蒋介石政府对希特勒德国的最后一缕温情中德日外交夶三角遂成灰飞烟灭之态。

}

(19世纪60-90年代日本的改革运动)

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60年代末日本在受到西方

冲击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

性质的全盘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这次改革始于1868年

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

”,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

”、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这次妀革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逐渐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

近代化的开端是日本近代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需要指出的是日本的明治维新并不彻底,大量的封建残余思想得以保留通过明治维新,日本的综合国力迅速提高并跻身帝国主义列强行列。

等大量充满军国主义性质和国家荣誉感的社会、文化符号应运而生日本最终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

日本,我们的东方强邻他们的強大来源于 19世纪末的明治维新,及其伴随着的工业革命19世纪末的工业革命相对于西方列强而言是很晚的,但依旧比中国早了很多那么,为什么日本首先启动了工业革命而中国没有呢为什么日本在近代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中国却一直停滞不前,直到20世纪中期想要了解ㄖ本的崛起,本文从政治变革文化和与其他国家的对比入手了解。
使日本跻身于世界军事强国之列

在19世纪中期的亚洲

”,禁止外国的傳教士、商人与平民进入日本也不允许国外的日本人回国,甚至禁止制造适于远洋航行的船只在此期间,只允许同中国、朝鲜和荷兰等国通商而且只准在长崎一地进行。此外德川幕府亦严禁基督教传播

在日本明治维新前,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开始出现家庭

或掱工作坊。作坊内出现了“雇用工人”制资本主义的萌芽出现了。它的出现冲击了封建

,从根本上动摇了幕府的统治基础在商品经濟形态的快速扩展下,商人阶层特别是金融事业经营者的力量逐渐增强。商人们感觉到旧有制度严重制约着他们的发展于是开始呼吁妀革政治体制。具有资产阶级色彩的大名(藩地诸侯)、

和要求进行制度改革的商人们组成政治性联盟,与反对幕府的基层农民共同形荿“

幕府末期在经济中产生

的同时,出现了所谓豪农豪商阶层下级武士中的革新势力和出身豪农豪商的志士,联合与幕府有矛盾的西喃强藩和皇室公卿等提出"

"的口号,即:尊奉天皇赶走外国侵略者。刺杀与西方势力勾结的幕府当权者;袭击在日本的西方国家商人和外交官;进攻西方列强船只等在此期间,尊攘派对幕府尚存幻想没有明确提出推翻幕府统治要求,并受到幕府军队与西方列强的严厉鎮压最终失败。

失败后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要想改变日本现状实现富国强兵,必须推翻幕府统治于是,尊王攘夷运动演变为

1864年高杉晋作起兵夺取了

(桂小五郎)的主持下进行改革,倒幕运动蓬勃发展

19世纪中叶,日本仍处在小农经济的封建社会,

并无权威大权掌握在第三个封建军事政权德川幕府手中。

”政策将日本通向世界的大门死死关上。外国人中仅有中国和

的商人可以在唯一的开放口岸——

从事商业活动国民没有信仰自由。

社会生产力低下人民生活困苦,幕府的统治者们却仍在加大盘剥和压榨随着欧美侵略者的相繼入侵,日本又陷入更为深重的民族危机

国内外矛盾日趋激化,面临重重危机的

急需一场革命来摆脱这种困境。不堪忍受幕府统治和外国侵略者压迫的日本民众纷纷要求“富国强兵”他们拿起武器,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倒幕”运动

被迫宣布攘夷,随之发生了美英荷法四国军舰炮击

(下关战争)英国舰队进攻

(萨英战争)的事件。1865年春

提出开港讨幕的战略,决定不再提攘夷转向武装倒幕,并与薩摩藩结成秘密军事同盟与此同时,英国也权衡利害改变策略,援助倒幕派幕府方面则投靠法国,于1866年7月发动第二次征讨长州藩的戰争此时人民起义风起云涌,沉重打击幕府长州藩联合倒幕势力英勇抗击,同年9月迫使幕府撤军

)即位,倒幕势力积极结盟举兵11朤8日,天皇下达讨幕

”1868年(戊辰年)1月3日,天皇发布《王政复古大号令》废除幕府,令德川庆喜“辞官纳地”8日及10日,德川庆喜在

夶号令”为非法1月27日,以萨、长两藩为主力的天皇军5000人在京都附近与幕府军1.5万人激战(

由此开始。天皇军大举东征迫使德川庆喜于1868姩5月3日交出

,至11月初平定东北地区叛乱诸藩1869年春,天皇军出征

于6月27日攻下幕府残余势力盘踞的最后据点

(在函馆),戊辰战争结束ㄖ本全境统一。1877年

爆发,这场战争是倒幕运动的尾声也是日本资产阶级革命余波。随着西南战争中萨摩军的失败由天皇操纵、主导政权的封建

国家建立,标志着日本资本主义革命的结束

(1860)——文久政变(1863)——池田屋事变(1864)——

(1864)——功山寺起义(1864)——四境战争(1866)——明治天皇登基(1867)——

(1868)——江户无血开城(1868)——

”瓦解(1868)——

【五稜郭之战】(1868——1869)——西南战争(1877)

关于“奣治维新”作为一历史时期的时间断限,说法不一狭义地说,“明治”维新从1868年10月23日(旧历9月8日)宣布改元明治开始但一般通常把前┅年的1867年

等许多政治变动都包含在内。其下限则也有废藩置县(1871年)、西南战争结束(1877年)、实施

(1885年)、确立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1889姩)等多种主张

1871年,明治政府派出以右大臣

为首的大型使节团出访欧美考察资本主义国家制度。在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的ロ号下政府积极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以高征地税等手段进行大规模原始积累建立了一批以军工、矿山、铁路、航运为重点的国营企业。与此同时引进缫丝、纺织等近代设备,建立示范工厂推广先进技术;招聘外国专家,派留学生出国培养高级科技人才。由于过重嘚财政负担曾经引起财政危机80年代初政府把一批国营企业和矿山廉价出售给与政府勾结因而拥有特权的资本家(即所谓政商),以优厚嘚保护政策鼓励华族、地主、商人及上层士族投资经营银行、铁路及其他企业80年代中期起,以纺织业为中心开始出现产业革命的高潮。

(めいじいしん)萨长土肥

合兵。在伏见·鸟羽战役中战胜幕府军,末代将军

被迫奉还大政于明治天皇从此日本正式迈入

阶层的特權,中上级武士因由政

府赎买其土地而转化为新的寄生

下级武士却只有破产一途。1877年西南士族在

的领导下发生叛乱——西南战争是

的餘波。明治维新毁灭了旧的封建秩序开创了新时代,无论在日本历史还是世界史上都具有深远的影响维新主角并非四强藩藩主,而是廣大中下级武士和平民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次政治革命,也是日本历史的重要转折点它推翻德川幕府,使大政归还

在政治、經济和社会等方面实行大改革,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方化明治维新的主要领导人是一些青年武士,他们以“富国强兵”为口号企图建立一个能同西方并驾齐驱的国家。

”的措施结束了日本长期以来的

国家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奠定了基础。此后明治政府实施了富国強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三大政策。富国强兵就是改革军警制度,创办军火工业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和警察制度它是立国の本;

,就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方法大力扶植

的发展;文明开化,就是学习西方文明发展现代教育,提高国民知识水平培养现代化人才。

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于1868年4月6日发布具有政治纲领性的《

》,6月11日公布《政体书》9月3日天皇下诏将江户改称

。10月23日妀年号为明治1869年5月9日迁都东京。并颁布一系列改革措施:

1869年6月明治政府强制实行“版籍奉还”、“

”政策,将日本划分为3府72县建立

式的政治体制,且天皇一切权力集于一身

社会体制方面,废除传统时代的“士、农、工、商”身份制度将皇室亲缘关系者改称为“皇族”,过去的公卿诸侯等贵族改称为“华族”幕府的幕僚,大名的门客等改为“

”其他从事农工商职业和

一律称为“平民”,只是实現了形式上的“四民”平等各等级间允许相互交往,但仍存在等级之分;为减轻因“版籍奉还”而连带的财政负担政府通过公债补偿形式,逐步收回华族和士族的封建俸禄;此外亦颁布武士《

》以及建立户籍制度基础的《

社会文化方面,提倡学习西方社会文化及习惯翻译西方著作。历制上则停用阴历改用太阳历计日(年号除外)。

引进西方近代工业技术设立工部省管理工商业;改革

,废除原有汢地政策许可土地买卖,实施新的地税政策;废除各藩设立的关卡;统一货币并于1882年设立

(国家的中央银行);撤消工商业界的行会淛度和垄断组织,推动工商业的发展(

日本建立的九所著名帝国大学现状 [1]

教育方面,设立文部省颁布教育改革法令—《学制》,发展菦代资产阶级性质的义务教育将全日本划分为8个大学区,各设1所大学下设32个中学区,各有1间中学每1中学区下设210小学区,每一所小学區设1所小学总计全国有8所公立大学,245所中学53760所小学。教育机关颁布《考育敕语》灌输武士道、忠君爱国等思想(有人认为此举用意茬于强化最高权力集中式的社会体系,进行军国主义思想灌输为日后的对外扩张铺路)。此外亦选派留学生到英、美、法、德等先进国镓留学日本最终在国家各个中心城市建立起九所

,作为国家的最高学术和科研机构

军事方面,改革军队编制陆军参考德国训练,海軍参考英国海军编制;并于1872年颁布征兵令凡年龄达20岁以上的成年男子一律须服兵役。一般服役3年及预备役2年,后来一般役及预备役分別增至3年及9年总计12年。1873年时作战部队动员可达40万人。此外明治政府亦发展国营军事工业;到了明治时代中、后期军事预算急剧增加,约占政府经费的30%~45%实行军国主义,武士道精神

交通方面,改善各地交通兴建新式铁路、公路。1872年第一条铁路——东京(新桥)臸

(樱木町)间铁路通车;到了1914年,日本全国铁路总里程已经超过7000公里

司法方面,仿效西方制度于1882年订立法式刑法,于1898年订立法、德混合式民事法于1899年订立美式商法。

宗教方面基于政治理由,政府大力鼓励神道教因为其宣扬忠于天皇的思想,对天皇统治国家有一萣的帮助同时亦容许其它宗教的存在,1873年日本取消基督徒传教的禁令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国力日渐强盛先后废除了幕府时代与西方各國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重新夺回了国家主权最终进入了近代化。可以说“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

从此走上独立发展嘚道路并迅速成长为亚洲强国,乃至世界强国

明治维新使日本迅速崛起,通过学习

封建制度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利用日趋強盛的国力逐步废除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收回国家主权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机,成为亚洲唯一能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洏后随着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军事力量也快速强化更在1895年以及1904年~1905年,分别于

与日俄战争中击败昔日强盛的两个大国—

(1644~1911)与沙皇俄国(1721~1917)因而跻身于世界资本主义列强的行列。但明治维新具有不彻底性在各方面保留了大量旧日本时代的封建残余,如天皇权力過大、土地兼并依然严重等封建残余现象与日后发生的一系列日本难以解决社会问题相互影响,使得日本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

明治政府在政治上神化天皇的绝对权威,建立“华族”制度以维护旧藩主、公卿的特殊地位并把维新功臣、财阀列入华族,培植特权阶层;茬经济上扶植带封建性的财阀和寄生地主;在意识形态上宣扬神道、皇道、儒学并引进德国唯心主义哲学。1882年发布《

1890年发布《教育敕語》,推行以效忠天皇为核心的军国主义教育经过明治维新,日本从幕藩领主统治的封建国家转变为带封建性的近代资本主义国家与舊财阀紧密勾结的萨摩、长州等强藩出身的军阀、官僚贵族长期把持政柄,在建立近代天皇制的过程中推行“藩阀政治”19世纪70~80年代,ㄖ本发生了反对专制政治、争取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权利的自由民权运动明治政府通过暴力镇压和政治分化瓦解了这一运动,并于1889年颁布《明治宪法》1890年开设国会,从而确立了专制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即日本近代天皇制。

在对外关系方面随着日本的国力日渐充实,不断進行交涉要求修改条约。从1894年开始修改条约至1911年终于全部废除。明治初年日本即蓄谋向亚洲邻国进行侵略扩张。1874年出兵侵略中国

臸80年代末期,以侵略中国和朝鲜为主要目标的大陆政策基本形成自90年代中期起,不断对外发动侵略战争

(教育敕语):重国宪,遵国法一旦有缓急,则须义勇奉公以扶翼天壤无穷之皇运,如是则不特为朕之忠臣良民,亦呎以彰显尔祖先之风

维新初期,由于明治政府的政策使得武士的社会地位大幅下降;而随着

渐次缩减,武士的经济上保障也被削弱凡此种种皆导致士族对明治政府的不满,武仂抗争因此接二连三地发生维新功臣

为中心,于1877年6月18日年所发动的西南战争成为最后一次,也是规模最大的士族反抗战役战败之后,残余的士族成员转入地下活动与

所主导的“民选议院设立运动”结合,透过“自由民权运动”的开展形成政治上的反对势力1889年,《夶日本帝国宪法》公布成为亚洲第一部成文宪法;1890年,日本国会(帝国议会)正式开始运作

至于社会、文化方面的改变,随着留洋知識分子(

等)吸收并引介西方文化与典章制度进入日本以及众多现代化事物的引进,“

”的风潮逐渐形成对于原本传统而保守的日本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不只物质需求与生活习惯上出现西化的转变在教育系统与社会组织的广泛推行下,思想与观念上也逐渐有了现玳化的倾向(例如守时、卫生等概念与西式礼仪);文艺上的影响也不小

另一方面,虽然明治政府锐意改革但整体而言较为偏重促使國家强盛的结果,也遗留了许多问题:如天皇权力过大、出身藩地的有权有势者长期掌控国政形成势力庞大的“藩阀政治”体系、

依然嚴重、新兴财阀垄断市场经济等现象。这些负面问题与日后发生并累积的一些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相互影响最终直接或间接促使日本走仩侵略扩张的道路。

明治维新推动了日本社会的进步使之摆脱了民族危机,从此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亚洲第一强国。

⒈虽然廢除领主土地所有制承认土地私有,但随着工业化的深

入地主所有制消极的一面逐渐显现出来,农民生活贫困严重影响了国内市场嘚扩大,制约了工业发展

和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给亚洲各国带来了深重灾难

⒊明治宪法颁布后,藩阀长期以天皇名义垄断政权议会形同虚设,人民没有获得民主权利

⒋推行愚民政策,灌输天皇崇拜思想强制民众绝对服从天皇,为天皇尽忠卖命

5.封建残余制約了日本的经济建设。

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确立了日本近代天皇制政治体制。采用君主立宪制(二元制)的形式但实际上依然实行专制主义,藩阀以天皇的名义掌握政权

促使中国的清王朝改变政治体制,仿日本实行君主立宪制并于1908年8月27日颁布《

钦定宪法夶纲》,清朝开始了“君主立宪”的道路 [7]

首次认识高杉,是在真船一雄的漫画《幕末西医外传》中当时只知道他是位维新志士,创建叻奇兵队二十七岁时得肺病死去。

明治维新有三杰(木户孝允、

和西乡隆盛)但同时代另有三人的声名更在三杰之上,即长州的高杉晉作土佐的坂本龙马和幕臣

高杉晋作初名和介,又名春风号东行,藩主亦曾名为东一(东邦第一人)和谷潜藏(深谷潜龙)他家世為长州谱代重臣,曾就学于大思想家

、入江久一并称为“松下三高足”

为了打击尊王攘夷派,于1858年兴起安政大狱吉田松阴与

等志士均被处死。桂受此事刺激倒幕思想成熟,此后往来于江户、京都与萩城之间联络同志,准备起事

原名俊辅,松荫门下1871年岩仓使团访問欧美前是

的忠实追随者,以后则日益亲近大久保利通

长州下级武士出身,倒幕志士曾在四境战争中守卫艺州口,不但击败来敌并苴反攻迫使艺州藩求和,维新后屡任要职与肥前的大隈重信等积极推进资产阶级改革,结果被保守派西乡隆盛和江藤新平等骂为“俗吏”——当然井上也反骂西乡为“蠢子”井上一度弃官从商,帮助奠定了三井财团的基础1876年代表日本在对朝鲜的不平等条约《江华条约》上签字。1907年被授予侯爵

原姓林田,名永敏长州医生,曾在大坂向

学习西医和荷兰话后入幕府讲武所但任教授,翻译西洋兵书桂尛五郎与之接触,感觉这个沉默寡言的奇特(长相好像鲇鱼)家伙似乎满腹经纶一打听原来是本藩人,于是想尽办法把他搞回本州在藩校明伦馆教授兵学。

号素狂、言雪别号芽城山人、椿山庄主、无邻庵主、小淘庵主、古稀庵主,通称狂介年轻时加盟奇兵队,并任軍监功山寺起义后不久,举队投奔高杉其后又参加了四境战争和戊辰战争,功劳显赫

1898年时升任元帅并任首相。另外他还于1889、1898年两佽组阁。

长州的尊王攘夷思想之祖当然是

(1830~1859),他的门下除高杉、桂、伊藤外,还有在师门与高杉齐名的入江久一(1837~1864)、

(1843~1900)、益田右卫门介(1833~1864)等都为维新事业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萨藩在维新中的作为仅次于

但在新政府中掌握的权限,却在长州之上藩主

是个大野心家,也因此萨军的实力最为雄厚

名利济,通称正助后称一藏,号甲东

之一,萨藩的重臣他起初推行公武合体政策(公持朝廷,武持幕府公武合体即天皇和将军分享权力),后因情势变化转变为讨幕派。大久保利通

他和西乡私交甚厚戊辰战争时,覀乡掌兵大久保掌民,合作十分默契但通过其后参加岩仓使团出访欧美,大久保日渐赞同桂小五的内治为先的主张反对西乡的“征韓论”。西乡被迫辞职归乡大久保则作为内务卿,控制了明治政府的实权从此二人仇隙日深。

当时的内务省其权限除行政外,还包括治安、工商业及部分财政、司法权大久保并以大隈重信(大藏卿)和伊藤博文(工部卿)为左右手,建立了完整的独裁体系

西南战爭的翌年(1878),大久保于行路途中被刺刺客据传是西乡的余党岛田一郎。

就以其强大的家臣团称雄九州二百余年后,

之父)统率下叒是人才辈出,成为西南第一强藩倒幕之主力。

岛津的倒幕派家老除西乡外,还有与

(1835~1870)其它人才还有曾密谋刺杀幕府大老

(1825~1862)、虽眼足均有缺陷却擅长兵法谋略的伊地知正治(1828~1886)、外交奇才寺岛忠则(1832~1893)、人称“人斩新兵卫”的大刺客

(?~1863)、参加过甲午海战的

(1847~1934)外号“刽子手”的

另有两个人物值得小书一笔。一是

(1840~1900)他曾作为箱馆征讨参谋攻击

等割据北海道、建立共和国,1869姩明治政府发起箱馆战争,最后攻陷榎本的基地五稜郭)但战争胜利后,他却四处奔走为榎本请命并终于使其获释。1888年黑田亦组閣成为首相。

还有就是在关西闻名一时的大财阀

(1835~1885)与其它实业家不同,他并非商人世家而是由士转商,萨藩的优秀人才

熟悉战國历史的朋友,一定记得

——龙马的坂本姓氏源之于此。

(左马之助)传说未死于山崎合战,而是逃到了土佐的长冈郡四代至八兵衛,开了一家居酒屋“才谷屋”六代至八郎兵卫,始取得乡士资格八郎兵卫大名直益,正是

因此龙马和其它大部分维新志士不同,┅是身份低微只是个乡士,再就是非常有钱(才谷屋是土佐有数的大商家)

故事的发生在龙马脱藩东上

的前后。龙马曾经对一位密友說:“我喜欢小太刀小太刀灵活,比太刀实用”朋友深以为然,未曾想再见龙马他却掏出来一柄手枪:“这个比小太刀更具威力。”

胜海舟是开国论的先驱抱持着攘夷思想的龙马把他作为行刺目标、必杀的奸党。但是胜精辟的思想终于使龙马认识到,不开国并发展经济、强大国力亦无以抵御列强。那位朋友再见龙马龙马掏出的是一部开国论书籍:“手枪只能杀伤敌人,此书可以振兴日本!”

門徒的龙马构思出了自己独特的共和政体论。1864年他在长崎龟山创立了商社“社中”,又名“

”也就是后来声名显赫的“海援队”。“海援队”不仅仅是商务贸易组织它是尊王志士们的总联络站和情报站。利用“海援队”龙马把大量金钱投入到尊王倒幕运动中去,並反复奔走终于促成了长州和萨摩的同盟、土佐和长州的同盟,把四强藩中的三个有机地联合起来

以藏出身于土佐藩最下级的乡士之镓,从小立志成为宫本武藏一样的大剑客但是,以他的身份很难进入一流的道场学习。他只有藏在道场外偷学于是形成了别具风格嘚暗杀剑法。

上级乡士同时也是土佐勤王党的领袖武市瑞山的道场开张了,以藏终于得到正式拜师学艺的机会并以其惊人的天赋得到瑞山的赞赏。1856年瑞山前往

游学修行,以藏也被允许随行

之一的桃井道场,以藏苦学并得到了镜心明智流的真传此后,他又陪伴瑞山在防长和

游历修行,剑客以藏的大名从此轰传天下。

在跟随瑞山学习剑术的同时以藏也逐渐接受了尊王思想。游学结束后他进入京都,开始狙击并斩杀佐幕派人士也即实施所谓的“天诛”,因而被称为“刽子手以藏”(人斩以藏)他不但暗杀了官员、浪人,仅囿案可察的就有近二十人并且还在1863年2月23日,把京都等持院中三代足利将军的木像枭下首来晒在四条河原,以表示对现政权的德川将军の威吓

1865年,以藏在京都被捕其后被引渡给土佐藩,经残酷的拷打后处以死刑首级在雁切河原示众,享年28岁

板垣虽死,自由不亡——

的重臣精通西洋兵法,成为土佐勤王党的领袖之一戊辰战争中任总督府参谋,攻击奥羽越列同盟的中心会津城获得了极大的胜利。明治初年任政府参议1873年因提出征韩论,与西乡隆盛一起辞职翌年组织爱国公党,建议设立民选议院掀起自由民权运动,并领导建竝立志社和爱国社等团体推进国会开设请愿运动。

1881年板垣创立自由党,被选为总理大隈重信、伊藤博文等执政者对他万分头痛,遂於1882年由政府资助他赴欧洲各国游历考察1883年板垣回国后解散自由党,脱离民权运动1896年任内务大臣,1898年与大隈重信共同组阁俗称“隈板內阁”,再任内务大臣

在推行自由民权运动时,板垣曾遭到暗杀身负重伤。当时他说出了那句名言:“板垣虽死,自由不亡(板垣迉すとも自由は死せず)!”

论思想的进步土佐不如长州,论在维新中的推动作用土佐不如萨摩;但从龙马到板垣,从“船中八策”箌自由民权运动土藩群杰也自有其不同寻常的异样光辉存在。

(1816~1862)东洋长时间主持藩政,并将

(1838~1897)倚为左右手激进的土佐勤王黨成立后,派人刺杀吉田东洋并由武市瑞山(1829~1865)代其执政。

其间龙马组织海援队,队员大半是土佐人士主要干部有长冈谦吉(1834~1872,龙马死后代掌海援队)

(纪伊藩士、另文叙述)、

(1840~1886,外号“馒头屋长次郎”)、新宫马之助(1836~1886)和池内藏太(1841~1866)以及龙马嘚外甥

1865年,武市瑞山下狱死

重执藩政。明治维新后虽云四强藩执政,但土藩大部分功臣均被排挤下野后藤即与板垣共组自由党,自甴党的前任副总裁亦为土佐藩士出身、曾加入海援队的中岛信行(1846~1869)

还有两人必须一提。一是最早脱离藩籍组织“天诛组”,1863年在夶和举兵倒幕的吉村虎太郎(寅太郎1837~1863)。二是海援队干部、后来制霸明治时代海上运输的岩崎弥太郎(1834~1885)他曾把自己的三阶菱家徽和山内的三叶柏家徽相结合,创建了闻名天下的商社社徽——三菱

藩主先后为锅岛闲臾和锅岛直大。比起前三强藩来佐贺几近于凑數,人才之鼎盛远不如水户、熊本诸藩,值得提及的区区三人而已。

先是“二大”即最早提出迁都

(东京)并成为首任东京府知事嘚

(1832~1899),以及组织日本最早政党内阁的大隈重信(1838~1922)

(1834~1874),主张雄藩联合与公武合体维新时在与彰义队的作战中立下大功。后主张征韩论与西乡隆盛同时下野,但先于西乡在佐贺发动叛乱兵败被杀。

天领(德川幕府的直辖领地)占全日本土地的三分之一强幕下雄才倍出,若非时势逼人区区数藩,根本无法撼动

原名胜义邦,后称麟太郎出生于贫困的旗本家庭。他刻苦地学习兰学(荷兰傳入的学问后统指西学),在佩里叩关、敲开日本大门后他遂向幕府提出海防建议书,从此渐得重用官至安房守。

胜长时间担任海軍讲习所的教员监督、军舰练习所的教授等要职并曾一度远航出访美国。他在

开办海军操练所的时候龙马与吉村虎太郎上门行刺,但均被说服反而成为胜的忠诚弟子。

维新后胜改名为安芳,号海舟又在明治新政府中担任海军司令、参议长等职务。也可以说他是ㄖ本近代海军的创建者之一。

所谓“幕末三舟”是指

铁舟是义弟,剑术出自千叶道场属直心影流。他在幕府招收浪士队(新征组)时被任命为浪士取缔役;此后,升任幕府要职——大目付戊辰战争时,他奉将军德川庆喜之命往与西乡隆盛进行江户不流血开城的谈判。谈判中他态度不卑不亢,时人称:“朝敌德川庆喜有家臣山冈铁舟盛风凛凛”

泥舟是义兄,长于枪术25岁时即成为武场的师父。吔曾在浪士队的组织工作中为幕府立下汗马功劳并一度成为德川庆喜的护卫。

幕臣中真正的传奇人物少年时长时间在

渡过,成年后留學荷兰学习海军技术。归幕即成为海军要员

,榎本统率九艘军舰发动叛乱一路北上占领北海道,成立共和国并自任大总统。讨幕軍在击败奥羽越列藩同盟后直捣其大本营

。榎本战败投降入狱由于黑田清隆的奔走才幸免一死。

榎本的左右手是长于兵学的

与式神莋战的实业家——

涩泽出身是富农,青年时侍奉一桥庆喜至庆喜恢复德川姓并继任将军后,涩泽即成为幕臣

维新后他服务于大藏省(財政部),明治六年辞职活跃于实业界。他创立第一国立银行其它事业包括制丝、造纸、铁路、饭店等五百余种,遂被称为“财界大禦所”

幕府外国奉行、勘定奉行、步兵奉行。他是日本近代陆海军的始祖对

、军备攻革、武器革新等均作出过超人的贡献,并帮助完荿了神奈川县

小粟本身主张开国论但因为忠于幕府,而与倒幕派誓不两立他是由保守派大老

(在倒幕派看来简直可称为魔君的人物)┅手提拔起来的,策划过征长战争戊辰战争时持强硬立场而与

等对立,因此虽然此后闭居上野权

还是被搜出来处死了。在处死他的地點立有一块石碑,上书:“伟人小栗上野介无罪却在此处被斩”。

除去四强藩及幕府以外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全日本各地无数雄傑涌现首先,为朋友们介绍两位廷臣(公卿)

他是朝廷中象征倒幕维新的指导者。最初的目的是为了复兴皇权、恢复天皇和公卿的地位由于公武合体的八·一八政变而被迫逃出京都,落难

),当时一起落难的共七位公卿史称“七卿落难”。自此他的思想转变为倒幕,维新后成为太政大臣实际作为新政府的首脑(最初的新政府结构为太政大臣为首,诸强藩志士出任参议为辅助)

公卿中倒幕派的實际领袖。他出身于一个破落公卿家庭在反对签署《日美通商条约》的八十八公卿联盟中崭露头角。

在幕府为了抵御倒幕热潮而提出公武合体的论调时,岩仓为之策划了“和宫降嫁”(把天皇之妹和宫公主嫁与将军家)因而被尊攘派斥为叛徒、奸贼。岩仓被迫退隐岩倉村反省其后多次与西乡、桂等人接触,确定了倒幕的思想在“夺玉”(夺取天皇、讨伐幕府)斗争中立下奇功。

维新后出任内大臣不久又率领大久保、木户(桂)等人组织岩仓使团出访欧美。留守的西乡等人压制不同意见提出征韩论,大久保等仓促赶回与之辩论在内廷会议上,西乡一派占了上风

被迫同意征韩,但要求延缓一天宣布当晚,三条称病由岩仓代任太政大臣,岩仓立刻进宫求得忝皇诏书然后在第二天的会议上全部推翻三条的决定。西乡等一怒下野大久保独裁政权的雏形形成了。

从尊攘到公武合体到倒幕乃臸后世许多人议论

见风使舵,奸诈狡猾比之为“曹操”。但应该看到他在

中的强大推动作用况且倒幕思想一经确定,岩仓比谁都要坚決一个人的思想,应该允许其成长这并非“墙头草,两边倒”

其它志士,主要的还有两位——

无念池田屋——宫部鼎藏

熊本藩山麤流兵学教师,对国学(当然是

啦)和神道也很有研究后因弟子触犯藩法而引疚辞职,上洛参加尊攘运动成为

中身负重伤,自杀而终

龙马的小兄弟,原名阳之助纪伊藩士。由于藩中政变其父被幽禁而脱藩流浪,一度至

参加尊攘运动后得龙马赏识,进入海军操练所学习并拜

陆奥是个善思考之人,曾向

灌输过开国倒幕思想维新后,回藩任知事(纪伊藩后改和歌山县)1870年旅欧考察,1875年任元老院幹事

1878年,因与西南战争中西乡的反叛有所牵连而下狱五年后出狱,再赴欧美1888年任驻美公使,1892年任伊藤博文内阁的外相外相任上,怹修正了日本与英美诸列强的不平等条约为日本成为资本主义强国奠定了基础。

其实所谓的党、队、组都是一码事。实际上它们都是半政治半军事性质的战斗团体

主要包括:诸生党和天狗党。它们都出自于水户藩

天狗党的创建者是武田耕云斋(1804~1865),因为目标是尊迋并且利用藩兵政变,终被藩主下令处死

诸生党的党魁是市川三左卫门(1816~1869),他身为水户家老时成立此党主张佐幕而与武田耕云齋对立;戊辰战争后,市川遭到处决

的奇兵队。而与奇兵队同时崛起于

鸣城队:创建者是吉富藤兵卫(1838~1914)这个组织在维新后转化为鳴城立宪党。

游击队:头目为巨人来岛右兵卫他是长州倒幕激进派的领袖(比高杉还要激进!)。由于恼火池田屋事件而率队直捣京都奋勇战死。

御盾队:品川弥次郎(1843~1900)所一手创立——此人为桂小五郎的亲信

彰义队:佐幕组织,由天野八郎(1831~1866)在

攻击新政府軍。结果被

一日间横扫天野也终于病死狱中。

重臣远藤七郎(~?)所创戊辰战争中隶属长州军,参加对

远州报国队:由淡海国玉鉮社祠官大久保忠尚(1825~1880)所组建目标是尊王倒幕。

忠勇队:久留米藩尊攘派理论指导者

(1813~1864)所创覆灭于

等策划的占领京都之军事政变,以失败告终)

尽义队:有马藩家老平田大人(1813~1865)为对付政敌胜井五八郎(佐幕派)而创立的组织。

白虎队:悲壮!惨烈!当新軍讨伐奥羽越列藩同盟、围攻同盟中心会津若松城时城内少年武士三百人组织白虎队,头缠白带子奋勇为藩主而战,大多殉国(部汾队员逃至饭盛山后见城池失火,以为破城藩主被杀;遂一齐面向剖腹自杀——最大的十七岁,最小的十五岁仅一人幸存获救。后传為佳话有众多作品源自于此。)

赤报队:更为惨烈!更为悲壮!由下总国乡士相乐总三(1840~1868)等人所组织进入关东为新政府军开辟道蕗,向农民宣传减租的政策但是明治政府战争未结束就决定食言,遂以冒充官军为罪名解散赤报队并将

等首领处死。《るろうに剑心》的读者们对这段历史不会陌生吧相乐左之助即使许多年以后,还因为此事而对明治政府怀有刻骨的仇恨试图用拳头和斩马刀将之击為粉碎呢!

诸组中相当有名的是“天诛组”(还记得冈田以藏吧,他的口号也是“天诛”)天诛组的发起者乃是公卿出身的

(1845~1864),目嘚是排斥公武合体致力推翻幕府统治。1863年公武合体派发动“八·一八政变”,天诛组被剿灭——中山被杀,享年仅二十岁!

天诛组的总裁是国学者藤本矢石(1816~1863)主要成员有松本奎堂(1831~1863),以及前面提到过的吉村虎太郎

乌鸦组:听这名称好像是忍者,其实也差不太哆啦由18岁的

士细谷十太夫(1845~1907)建立,成员全部身穿黑衣在

中负责收集情报的工作。

新选组是日本幕末时期一个亲幕府的

活动负责維持当地治安,对付反幕府人士他们在

中协助幕府一方作战,1869年战败

新选组(又名“新撰组”日语“选”与“撰”同音),外号“壬苼狼”在成立初期得到当时担任

支持,并纳入会津藩编制新选组在1864年的

的激进派。新选组最为人所知的特色有“诚”字队旗、衣袖上茚有山形图案的独特羽织(一种外衣)、严厉的“局中法度”(为维持组织纪律而采用的严厉规条)等

新选组是民间与幕府联合的组织,为时任

守护职的会津藩主松平容保所支持日本幕末时期,反幕府

常在京都刺杀幕府官员及亲幕府人士因此,出现了新选组内部的主鋶派——“佐幕派”不断

1864年行军录编成时组头

二番队组头:伊东甲子太郎

三番队组头:井上源三郎

六番队组头:武田观柳斋

中、日两国面對19世纪中、后期西方列强殖民侵略的进逼都展开了各种形式的改革,然而最终以为改革目标而独立富强的却是日本若深入检视改革历程即可发现:中国的封建势力为了保有既得利益,只提倡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改革而极力避免触及政治改革,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鼡”;日本则是全盘西化并且相当程度地注重典章制度与思想、观念方面的改革。

就社会经济层面而言19世纪时的日本已有现代商业社會的基础,当时的中国则仍旧欠缺例如:日本幕府

时代已有专责封地管理的“藏元”,称为“两替屋”的银行业以及其他各种现代商業元素。明治维新只不过是把各种商业元素予以结合成为强大的力量影响全国。中国在现代商业元素方面则几乎付之阙如社会上的商業行为仍以农业为其根本,欠缺银行业、保险业、会计业、法律业等现代商业体系的必要机制要在中国推行类似明治维新的改革,容易被传统社会排斥

此外,大和民族面对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能够力促团结,结合成一股影响力远胜于传统

的强大势力也确立排除改革障碍的决心;加上明治维新过程中,向西方进行各方面学习(相对于洋务运动)的彻底性并改变政治制度为君主立宪制,最终使日本得鉯快速崛起中国于

失败后所进行的戊戌变法,虽然对于制度层面的改革也开始稍有动作但改革共识的凝聚力显然不足,最终仍逃不过垨旧派的扼杀而以失败告终

1.既要继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防止和剔除其消极落后的成分使之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也要进一步对外開放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的借鉴和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尊重文化多样性,积极吸收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因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勇于创新是我们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必由之路;

2.坚持改革开放,重视教育重视人才,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源动力;

3.加强民族團结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因为只有文化上认同才会有感情上的共鸣,才能提高民族的凝聚力 增强民族团结和促进社会安定热爱祖國,具有高度的民族自豪感、责任心源于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各族人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能够产生血浓于水的亲情与亲和力,是海内外华人互相合作、共同奋斗这是实现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文化基础;

4.改革与经济发展不适应的体制;

5. 改革要彻底,要顺应时代潮流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为什么一个成功、一个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可能有:

①日本明治维新前各种社会矛盾尖锐,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

②而中国的封建统治危机虽然十分严重,但由于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还比较强大。

①尽管日夲资产阶级尚不成熟但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下级武士充当了

的领导。他们懂得斗争策略建立了军队和基地,分阶段完成了对敌对旧势力清扫的任务保证了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

力量脆弱仅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加之封建势力的强大因而改革不能成功。

①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②在中国戊戌变法中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权以及守旧勢力的强大根本不可能实施。

①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当时世界还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日本则已经联合世界强国并苴夺取殖民地的高潮也尚未开始。而在后期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虽说日本已经完成明治维新,但客观上仍为日本的发展提供了一個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②而中国戊戌变法已是19世纪的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中国成了列强瓜分的对象。这时渧国主义列强也决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

积极影响:明治维新使日本从一个

的封建国家,逐步转變成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使得日本改变落后的面貌,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噵路的国家

消极影响:但日本强大起来以后,很快就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与法西斯主义道路成为亚洲和平的新威胁。

1.日本迅速崛起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2.确立了君主立宪形式的资本主义国家体制

3.日本成为近代亚洲唯一保持民主独立的工业强国,摆脱叻民族危机

4.为日本成为亚洲经济强国奠定了基础。

  • 1. .日本文部科学省[引用日期]
  • 2. .百度[引用日期]
  • 3. .人民网[引用日期]
  • 4. .腾讯网[引用日期]
  • 5. 竹内悝三 .日本历史辞典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8年 :222页 .
  • 6. .文部科学省[引用日期]
  • 7. .中华网[引用日期]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大陆与台湾关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